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诗歌的特点实用13篇

诗歌的特点
诗歌的特点篇1

诗歌语言极具形象性,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文字就构成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很简单,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表现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可见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就有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是一个多么静寂的境界。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可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构成一幅十分悲壮的边塞风景画。

二、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闻一多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出无穷花样,装下无限的内容。”[2]这种弹性就体现为语言的跳跃性。这种弹性的获得来自:一是虚词的省略,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这样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都是单音词,而且都是名词,无法分出哪个是主谓宾,哪个是定状补。十个意象并列,却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想象中充实言外之意,贴近自然境界。诗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和朦胧的意味。二是诗句的跳跃,法国现代大诗人梵乐希曾“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诗歌比作跳舞”,形象说明了诗歌跳跃而变化多姿的语言特点。试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是时空大跳跃,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白”。三是语序的颠倒。因语序颠倒而诗歌意境更美的实例很多,诸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六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这些诗句以打破语法规范的“越规”、“违法”的“倒装法”,使诗的语言灵活变异,富于弹性。

三、诗歌色彩语言的情感性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不仅要表现出事物的轮廓及其动态,使形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而且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3]诗歌色彩感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是由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承担的。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如的《沁园春·长沙》中写秋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用暖色写出了秋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热烈情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美。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同样是写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清、白这一组冷色调,写出了秋的萧瑟、凄凉,抒发了落寞、惆怅、孤独的情怀。

四、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性

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最富有表现力,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

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字,以声衬静更显静谧,动态演示新奇生动,使静谧中有生气。比“推”字更能点染静中有动,动静相生,增加了审美情绪。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使诗歌含有了不尽的意境。只要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就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体会出诗歌中浓缩的内涵。

五、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中国上古时的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阙。”这里所描述的场面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表演。在汉代人写的《毛诗序》中,对诗、乐、舞三者做了进一步论述:“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而音乐美又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能配乐歌唱。在诗歌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不少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调。

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的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中国古体诗的节奏主要在于顿(即诗句中按律单位划分的大体均匀的段落)的安排,一般来说,四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字节,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五言诗句三顿,每顿两字或一个字,“造化……钟……神季,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诗则每句四顿,每顿两字或一个字。这样读起来便觉节奏明快,跌宕有致,其中顿的字数的划分,固然与字义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音调的和谐,近体诗(格律诗及词曲的节奏要求更严格,除了顿和字数的限制以外,还要合乎一定的平仄格律,即按每个字的音调的高低升降,分成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按一定的格式交替使用,并和顿的安排恰好结合。这种平仄的要求不仅加强了诗句内部的抑扬和声调的变换,而且加强了诗句间的对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旋律感,使全诗产生了悦耳的节奏感和极好的音乐效果。

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似的词,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韵脚的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

总之,只有抓住了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才能品味出诗歌的美,从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诗歌的特点篇2

玄学派诗人是指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一批诗人,他们的创作时间大约从1610年到1680年。这派诗人以约翰·邓恩(John Donne)为领袖,还包括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亚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这些诗人在世时并未被称为“玄学诗人”,这一称谓是后来兴起的。18世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在1779年《考利传》中对玄学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次明确提出“玄学诗人”这一术语。他说“玄学派诗人是一群有学问的人,他们的全部努力即是要表现他们的学问,他们习惯作哲理性的争辩诗,并且喜欢用大量牵强附会的意象。”②于是这一派诗人正式得名“玄学派”。本文试着简要介绍玄学派诗歌的特点,并且以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跳蚤》两首诗为例分析玄学派诗歌中“奇思妙想” (conceit)的独特性,最后简单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一、玄学派诗歌的特点

玄学派诗人运用相同的创作手法,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表现出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浪漫主义的甜腻空泛诗风的反叛。论文参考。这一派诗歌说理辩论多于抒情,倾向于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的心理分析。玄学派诗人的比喻新颖奇特、意象深刻,摆脱了伊丽莎白时代玫瑰般的脸颊、樱桃般的嘴唇、珍珠般的牙齿之类的俗套的比喻。看上去是平常的叙事或者描述,却常常出人意料地穿插天文地理的知识,以纵横时空的想象力启人情思。这些相异乃至对立的因素并存于一诗之中,成为有机的整体。”③确如所言,玄学派诗人正是在诗中采用独特的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而特立独行。诗中多抒发诗人对人生的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感受,还有对死亡、肉体情爱和献身宗教的沉思,富于理性、善于分析。玄学派诗人在表现手法上也大胆求新,与伊丽莎白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不同的是,其诗歌用词简约,以口头谈话的方式,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并且十分注重诗的形式,或沿用传统的十四行诗体,而在韵律上加以变化,或采用句式多变,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独创诗体。

此外,玄学诗歌中融入了大量的戏剧成分,使得它们读起来更为引人入胜。如邓恩的《跳蚤》一诗,就像是一部活的戏剧,剧中出场的人物不仅有男主角,还有他试图引诱与他及时行乐的女主角。虽然诗中只有男主角的独白,但是我们还可以从诗中读到潜藏的对话。每一节诗的中间都有故事,并且从“看”、“停”、“残忍”、“突然”等词中,读者似乎可以看见当时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想象出场人物的不同表情和动作。同时,生动逼真的描写又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可以尽情地领略其中冲突的戏剧性发展。

二、邓恩诗歌中的“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conceit)是指在两种不相干的事物或概念中进行巧妙、复杂的类比的一种比喻。特点在于它能综合、吸纳各种互不关联的事物与意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邓恩的诗歌语言既充满了别具匠心的奇思妙想,并且意象奇绝,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因此成为玄学派诗人的领袖。他的诗歌比喻深奥难懂,总是出人意料,深深体会又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例如,圆规意象被公认为是玄学派诗人最负盛名的奇思妙想。1611年冬,邓恩随罗伯特·特鲁里(Robert Drury)爵士出使巴黎,临行前为他的妻子所作的《告别辞:莫悲伤》这首诗中便使用这一意象,可以说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诗共九节,最后三节采用“圆规”的意象来表现一对情侣圆满的精神之爱,说明他们的两个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离。邓恩采用圆规意象的三节诗是这样写的:

我们的灵魂即便是两个,

那也与圆规的两只脚相同,

你的灵魂是圆心脚, 没有任何

动的迹象, 另只脚移了, 它才动。

这只脚虽然在中心坐定,

如果另只脚渐渐远离,

它便倾斜着身子侧耳细听,

待到另只脚归返, 它就直立。

对于我, 你就是这样, 我像另只脚,

必须倾斜着身子转圈,

你坚定, 我的圆才能画得好,

我才能终止在出发的地点。 (胡家峦译)④

这首诗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大胆而奇特的比喻。诗人把一对相爱人的灵魂比作一副圆规的两脚,无论离合都紧紧相连。历代文人都好用蝴蝶、连理枝等有生命的、具有典型的爱情象征物的意象来赞颂爱情,而用无生命的仪器圆规作为爱情的象征物,在一般读者眼里是陌生和奇特的。因为圆规作为一种画图仪器,在特征上是精密、机械、规则,读者很难在圆规和爱情之间找到共同之处。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后就会发现作者这一比喻所表达的涵义精巧而深入,令人惊讶的同时又倍感亲切。圆规的顶部连接着圆心角和圆周角,就像诗人与妻子之间的爱情紧紧连接着双方的灵魂。圆规的两脚是互相牵制的,两脚有分有合,但是只有圆心角能坚定不移,圆周角才能画出完整的圆。同样,也只有圆周角矢志不渝地遵循圆的轨迹,圆心角才能站稳脚跟,不会偏移。在这里,妻子是圆心角,“在中心坐定”,诗人是圆周角,倾斜着身子围着中心“转圈”。“你坚定,我的圆才能画得好”表明了完美的爱情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现实生活所迫,相爱的两个人要分离,但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就像圆规的两脚一样。这三节诗还与开头一节有内在的联系:

有德之人逝世, 十分安详,

对自己的灵魂轻轻说, 走,

有些悲伤的亲友则高声讲,

他的气息已断, 有些说, 还没有。 (胡家峦 译)

这个开头似乎很唐突,但细想一下,有内在的含义。诗人把一对精神情侣的离别比喻为死亡。但对死亡有两种不同的态度:“有德之人”关注的是“灵魂”,因此“十分安详”地面对死亡;而“悲伤的亲友”关注的只是“气息”,因此十分不安,以致“高声”争辩。“诗人以此来劝慰对方‘莫伤悲’:他们对待离别应像‘有德之人’对待灵魂归天那样,镇定安详,默无声息,不应像‘悲伤的亲友’那样惶惶不安,高声叹息、哭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把离别喻为死亡,而死亡又意味着另一种‘离别’,即离别今生,进入来世。这就形成了一种‘离别- 死亡- 离别’的模式,仿佛绕了一圈,画了一个圆。这个隐含的圆和最后一节中圆规所画的圆前后呼应, 形成对照。在这个意义上,全诗以圆开始,以圆结束,正是‘终止在出发的地点’,完成了自身的圆。当然,这还远非事情的全部,因为它具有更为深层的多重含义: 圆在这里不仅暗示精神之爱的圆满,而且由此也象征灵魂的完美和生命的永恒。但是,不管怎么说,所有这些寓义都源自‘圆规’这个意象。”⑤

跳蚤也是邓恩诗歌中最让人感觉出乎意料的比喻。全诗是以爱情为主题,却选择跳蚤这一令人厌恶的形象来表现,表面看来两者之间毫无关联,但仔细读过之后,我们会感觉这个比喻是无比贴切的。这只小小的跳蚤因咬了诗中的男女主人公而成了两人的媒人,它的体内流淌着从“我”和“你”身体中吸来的血。论文参考。“它先咬了我,此刻又咬了你,/我俩的血已在它里边融为一体;”⑥并且,他们的这种结合的结果还使跳蚤怀孕了,即“合我俩的血为一体,涨大它的腹肌”⑦。就这样,一只惹人生厌的昆虫完成了两人现实生活中没有做到的事情,跳蚤成了这一对男女结婚的床,还是他们结婚的神圣殿堂。这一个反常态的意象,看似与爱情无关,不能入诗。论文参考。但多恩抓住了这个人蚤共有的特点,反陈规用之,出奇制胜。⑨

由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上至太阳、星体,下至花草、跳蚤乃至于圆规这些在常人看来与爱情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都堂而皇之地走进了邓恩的爱情诗。这些使得诗中充满了独树一帜的奇想和难以捉摸的意象,但却制造了一种新颖的和谐。正是由于这种融诗人的巧智、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于一体的特点,才“使奇思妙想”成为玄学诗的重要标志。

三、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玄学派诗人的声望迅速提高。因为这时人们开始对19世纪英国诗歌过分伤感的诗风感到厌烦,他们的诗歌欣赏品味发生了变化。多恩爱情诗中的奇想打破了描写爱情这一主题的常规模式和套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综合体,将人们置于这种张力之下,并带来强烈的震撼,使英国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更充实,并对英国诗歌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 李正栓著《邓恩诗中圆形意象母题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2期

② 衡孝军著 《试论玄学派诗歌在英国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外国文学评论》 1991年第2期

③ 于宏伟著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诗歌的特点篇3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古诗中,不乏一些兼具艺术性和广告性的名篇。尽管当时还没有“广告诗”的名称,但由于诗句在客观上替商品作了介绍和宣传,起了广告的作用。下面我们略举几例,从中不难看出诗歌体广告文稿的特点。 唐末五代时,一个姓张的道士游至湖南武陵县境,在崔氏酒家畅饮了崔氏自酿的老酒后,觉得世间难寻,当即题诗一首: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云游道人饮一斗,醉卧白云深洞口。盛夸之下,嗜酒者纷至沓来,“自是沽者愈众”。 宋代大文豪苏轼谪居琼州(今海南省儋县)时,常去一个老太婆的小吃店买馓子(即环饼)。老太婆的手艺很好,做出的馓子香甜酥脆,只是小店地处偏僻,生意清淡。坡怜悯她,便写诗一首,替她宣传: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馓子的喷香、光亮和细洁跃然纸上,果然吸引了众多顾客,小店由此兴隆起来。 北宋诗人黄庭坚谪居戌州(今四川宜宾)时,对当地的名酒“荔枝绿”极为推崇,曾写过一首《荔枝绿颂》:玉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六物。三危露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忘螭魃之躞触,见醉乡之城廓。 “得妙用于六物”,写这一名酒用六种原料酿成,即现代“五粮液”的前身。“每倾家以继酌”,写酒之好,即使荡产倾家,也要继续沽饮。 清代诗人杨静亭曾在北京作《都门杂咏一百首》。其中《水晶糕》一诗云:绍兴品味制来高,江米桃仁软若膏。甘淡养脾疗胃弱,进场宜买水晶糕。 把水晶糕的产地、原料、功用,特点写得一清二楚,堪称标准的广告诗。另外,他咏北京汇 丰斋的山楂金糕诗《山楂金糕》,也曾传扬四方: 南楂不与北楂同,妙制金糕数汇丰。色比胭脂甜若蜜,解酒消食有兼功。 诗篇介绍了山楂金糕的原料(北方山楂)、色泽(色比胭脂)、味道(甜若蜜)和功用(解酒消食)与《水晶糕》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说此诗一出,汇丰斋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此外,他的《 冰奶酪》一诗也颇有名气:闲亲街头啖一瓯,琼浆满饮润歌喉。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 至晚清,诗人李静山留下一首《王麻子》诗,估计是为北京著名的“王麻子刀剪店”而作的 :刀店传名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莫看慌。 提醒顾客识别“王”字老标记,不要把相邻的“万麻子刀剪店”和“汪麻子刀剪店”错当成了“王麻子刀剪店”。诗句通俗流畅,诙谐风趣。以上参见张道俊:《广告语言技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09—111页。 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诗”,这里不再一一例举。从上面倒子看到,“ 广告诗”本身就是诗,就是文学,“广告诗”既然也是一种诗歌,那么诗歌体广告文稿的创作就要符合诗的规律,具体说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要富有韵律美 诗歌是最富有韵律美的语言艺术,它以和谐的音韵、高低的声调、鲜明的节奏,使读者吟诵起来一唱三叹,琅琅上口。 诗歌体广告的韵律美和文学上的诗歌一样,主要是由节奏、韵脚、双声、叠韵、四声、连绵词,以及诗行、诗节的排列组合,反复、重叠、排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节奏,其它因素是服从节奏和形成节奏的。 所谓节奏通常又称为顿,它相当于音乐节拍。它是根据表现感情的高低强弱的程度和顿歇时间的长短而有规律地进行安排的。所谓韵脚是指押韵来说的,诗歌一般是在句末押韵。押韵是加强节奏、构成韵律美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古人曾有“无韵不是诗”之说。(二)要求语言凝炼,耐人寻味 诗歌的语言要求高度凝炼、集中,最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因此,诗歌体广告特别要注意炼字和炼句,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如杨静亭的《冰奶酪》最后二句“觉来下咽如脂滑,寒沁心脾爽似秋”,其中“爽似秋”就颇耐人寻味。若“爽似冬 ”就过于冷,消费者可能读之生寒,更不敢食之;若“爽似春”,就过于温,消费者会不感兴趣。“爽似秋”,不温不寒,更合消费者口味。(三)要富有自由大胆的想象 赫士列特说:“不论是对于自然事物的描写或对天生情绪的描摹,如果没有想象的渲染,都不足以构成诗歌最终的目的和目标。”赫士列特:《泛论诗歌》,《古典文艺理论诗丛》第一册,第60页。从一定义上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所以广告人在创作诗歌体广告时,要“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浮想连翩,才能创作出好的广告诗。如上例苏轼的为馓子写的广告诗:“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就充满了想象力。作者把黄嫩光亮的油馓子想象成美人的环钏,而且这个环钏由于佳人春睡压之而变形。 常见的诗歌体广告有抒情诗式广告,叙事诗式广告,民歌式广告,顺口溜式广告等。

诗歌的特点篇4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诗歌的特点篇5

曹丕诗“欲丽”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华丽辞藻,而且在内容上表现了“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不仅表现在骈俪对偶,而且在形式技巧方面致力于用韵的对称和和谐。清词丽句的语言、纤丽细腻的情感、绮丽和谐的音韵、骈俪整齐的句式,使曹丕的诗歌呈现出“便娟婉约”[1]的风格。

一、清词丽句的语言

选词、造句和修辞的选用是曹丕诗歌历来备受推崇的重要依据。《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认为曹丕诗“蓄盛藻”,《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推崇曹丕诗歌的语言是“丽语错出”、“华辞既盛”。相对于汉大赋的富丽、齐梁诗歌的艳丽以及南朝诗歌的靡丽,曹丕诗歌的“丽”可以形容成“清丽”。正如吴云认为曹丕的五言诗“语言精醇,又能保有民歌化的特点,具有一种‘清丽’的特色。”[2]

“清丽”诗风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曹丕的诗歌多是从质朴自然的汉乐府发展而来,其中一半以上是沿用了乐府古题(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及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约三十三题四十五首,其中乐府诗十七题二十四首)。另一方面,“清丽”的特色体现在清词丽句的辞采之中。《芙蓉池作》的诗句最具有代表性――“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作者以“卑枝”二句具体写嘉木的生长姿态:卑枝和修条通过“拂羽盖”和“摩苍天”,一下一上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环渠而生,茂密葱茏。“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作者仅用十个字,把丹霞褪去、明月初升、华星璀璨、在云层间时隐时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呈现出来。语言运用中的清丽特点,正如《文心雕龙・才略》的评价:“魏文之才,洋洋清绮”。

二、纤丽细腻的情感

“怜风月、狎池苑”的诗歌内容在曹丕的诗作占一半以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纤丽细腻的情感,言情诗可以算是最佳的代表。曹丕的言情诗内容单一浅显,风格缠绵悱恻,“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燕歌行》其二)、“佳人不来,何得斯须”(《秋胡行》)、“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清河作》)等等,几乎代表了曹丕言情诗的全部意境。

作者多写男女之间的相恋、相别,并且善于拟之情写思夫之苦,写被丈夫离弃的眷恋之苦,感情真挚、细腻、含蓄、纤丽。其中,《燕歌行(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言情诗中顶峰之作。整首诗写了一位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抒发了无限的相思和哀怨。秋风落木,摇撼心怀;群燕翔雁,念君情切;明月琴诗,派遣别恨;牵牛织女,触动情思。作者把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意境凄楚,王夫之赞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三、绮丽和谐的音韵

曹丕的诗歌在用韵的方面受到楚辞押韵的影响,注重韵部韵字的选择和使用,有些诗句合乎律诗的平仄和对仗。他的诗作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其中四言诗“都是偶句韵,虽然有转韵和合韵现象,但是四言诗中没有不入韵的句子”[3];五言诗“二十三首是偶句韵,其中一韵到底的有十九首”[3];六言诗有四首,“《黎阳作诗》、《令诗》和《董逃行》三首是句句押韵,《寡妇行》是偶句押韵”[3]。

此外,曹丕的诗出现了转句换韵的新尝试,五言杂诗《西北有浮云》就是换韵的典型。“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首先,这首诗隔句押韵,在形式上形成叠韵,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其次,这首五言诗打破了偶句押韵、一韵到底的固定模式,“前面八句都用入声月韵,最后两句转真韵”[3],范文在《对床夜雨》中认为此诗正是“转句换韵之始”。

更为肯定的是,曹丕在诗中喜欢选用阳韵,情感的丰富多彩与韵字的选择和词语的搭配是有关系的。如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其一)》采用阳韵,韵字的色彩也偏向悲凉之情,并且选用了带有秋天和孤独意象的韵字组合,如“天气凉”、“雁南翔”、“多思肠”、遥相望”、“守空房”等等,读后有缠绵悱恻之感。总体来说,和谐流畅的音节形成连贯而起的诗意,层层渲染,一唱三叹。

诗歌的特点篇6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图。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诗歌的特点篇7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文学一直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等都是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可以看作是个体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宣泄或表达,可以看作是代表某一群体发出的呼声或控诉,也可以看作是一时代的缩影或聚焦,它与人们和那一个时代一起存在着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远古时代的最初萌芽到唐代的成长巅峰到近现代的改革创新再到当代艰难的发展,它不断变化自己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与大时代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坚守着固有的诗歌表达传统,这让一代代人们感受到诗歌精彩纷呈的表现力。

一、中国古代诗歌的辉煌历程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曰:“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曰诗,未知何代。”这既可以看出诗歌产生年代的古老久远,又可以感受到作为具有审美功能的样式之一的诗歌与人类和时代紧密相连。

周王朝为制作礼乐,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这就是《诗经》,它被看作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后由西汉刘向编集《楚辞》,而它被作为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的起源。秦汉朝,朝廷的音乐机构“乐府”把所有采集来的民歌进行集中编集,这就是《乐府诗》,多以五言为主,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如《十五从军行》、《东门行》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古诗十九首》,这被看作是早期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典范,汉朝末年的三曹、“竹林七贤”的创作风格等更是曾被后世当作诗风革新的一个榜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派,陶渊明被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创祖师,谢灵运被作为山水诗派的鼻祖,南北朝的诗歌艺术集大成者庾信在声律、结构上更加接近律诗、绝句等近体诗,被作为唐诗发展的先锋。

唐代可谓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以唐为分界线,以前称为古体诗,以后为近体诗。初唐四杰的斗志昂扬,并且在诗歌理论上也有所发展,盛唐被誉为“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斐然文坛,中唐“韩孟”、“元白”、“刘柳”的诗歌创新和改革,晚唐“小李杜”的明丽清婉等都为诗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宋代与唐比起来,诗风更加的平时,这时期豪放派代表“苏辛”和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诗风各有自己特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作为语词简练、结构紧凑跳跃、富有韵律性和节奏感的能够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并表达思想情感的诗歌,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的,主要概括为: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凝练就是要用最少的字词表达出最全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诗人有功底,反复锤炼语言,如宋祁在《玉春楼》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极具斟酌,最终敲定“闹”字,使得简单的景物深化为满目的春色,顿时境界全盘而出。

跳跃性主要表现在诗歌的结构上,它没有严格遵守传统的思维模式、理性逻辑,经常会穿越时间和空间,造成一种朴素迷离、无法把握的神秘境界。如唐诗人李白在《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想象没有规律可循,变幻莫测,给人一种新奇之感。

节奏韵律性这是诗歌最为强调的一点,诗歌节奏性主要指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要有规律的起伏变化,使得诗歌能够抑扬顿挫,更加淋漓的表达感情。我国古代诗歌停顿有严格的限定,并且讲究平仄押韵。如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像杜甫的《旅夜书怀》就严格遵守平仄要求。

三、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早期的诗歌的创作不难发现应该是人民性、集体性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给我们做的通俗化的解释,即那个叫“杭育杭育派”的诗派,这里诗歌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行动,减缓疲倦,交流情感和信息。当然,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击壤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真实而具体的写出了早期人们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诗歌做最早的记录,当代人依旧可以看到很久之前先民们的生产、生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既描绘了诗人登上楼的情感体验,同时也给读者平添了很多想象的空间。一个“更”子让人回味无穷,它可以是主观的希望自己在某一时刻再一次的登上鹳雀楼,可以是登楼的的动作从低向高的增加,也可以是无论从动作还是数量都要不断地向上攀登。这里有了很多可以挖掘的意义,让人们体味到诗歌的魅力。杜甫《江汉》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仔细品读也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一句中的正反,意义可以相似却相反、完全相反或者本身只是在表一中存在的时空关系,总之也给读者多了多种解读,其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含蕴其中。

结语

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一种文化精神,它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的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的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黄涛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文化研究(五)〔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诗歌的特点篇8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二十入长安,曾淹留梁宋,四十六岁中第,而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仕途坎坷对他的诗风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岑之诗悲壮,使人读之感慨”(严羽《沧浪诗话》),“左散骑常侍高适,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阊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唐诗品》)高适诗多胸臆语,少用比兴等修辞手法。盛唐诗人有着与时代相符的积极入世心态,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体现在诗歌中便是一泻千里的豪迈之气。

诗歌是诗人思想的表现。所谓“诗言情”、“诗言志”。纵观诗人一生,大多都处于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中:高适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赴长安应试中第。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卒,一生短短六十二年。前四十六年均在梁、宋(今河南商丘)等地浪迹。多年的落拓浪游生活和早年干谒不成的经历使其诗歌中常带有一种悲壮慷慨的基调。对《四库全书》中《高常侍集》的分析数据显示,在高适作品中。“酒”出现47次,“愁”和“悲”共计77次,这些字相对较高的使用频率,从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惆怅和悲愤。以及无可排解的忧郁。诗人创作的高峰时期是在仕途坎坷的浪游及入幕时期。这段时期占据了诗人的大半生,从“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到“布衣不得干明主”“暮宿灵台私自怜”,诗人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将自己的境遇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高适诗歌中,涉及到历史人物非常多。

在高适的诗歌中出现了哪些历史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共性,又与诗人的生平经历与人生追求存在哪些联系,是笔者要考察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考察高适诗歌中历史人物的特点,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与诗人人生旨趣之间的联系,主要参考了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共收录诗作二229首)。

一、高适诗歌中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

高适诗歌内容丰富,涉及边塞、咏怀、关心民生疾苦及讽刺现实等多方面内容,诗歌主旨在诗人不同的创作阶段也有差异。因此,在诗歌中,诗人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或予以肯定,或予以否定,或予以辛辣的讽刺,不一而足。而与诗人人生旨趣相通的,必然是那些诗人肯定的历史人物。诗歌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从三皇五帝到唐太宗,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不可谓不多。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是那些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君臣,如苏秦、韩信、李广、平原君等人。因此,我们通过这些人物的分析,考察诗人的人生追求。

二、诗歌中历史人物的类型与特点

1、帝王诸侯:黄帝、尧、舜、刘邦、梁孝王、平原君、信陵君、李世民等。高适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梁孝王和平原君、信陵君。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即汉代梁孝王刘武。梁孝王非常好客,“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汉书》)。当时的文人如枚乘、司马相如等均为梁王的座上客。“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宋中十首》)”,“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宋中十首》)

平原君和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他们广招天下之贤士,食客可达一千多人。“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邯郸少年行》),“礼乐遥传鲁伯禽,宾客争过魏公子。”(《题李别驾壁》)

这些帝王将相在诗歌中的l出现,主要表达了诗人两方面的情感。一是对古代明君的向往,二是对自己不得重用的悲叹。高适二十入长安,怀抱经国济世的热忱,却一次次的失望,于是,便对历代明君表现出一种汲汲的渴望和追求而不得的失落,这两种情感贯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文臣武将

屈原、管仲、鲍叔、王粲、贾谊、杨雄、冯谖、苏秦、韩信、枚乘、蔡泽、谢安、诸葛亮、车胤、邹阳、范睢、萧何、范蠡、李广、霍去病、朱买臣、鲁仲连、陆逊等。在这些人中,苏秦、李广是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少有大志。“悬梁刺股”中的“刺骨”即是苏秦。苏秦在未得到重用以前,备尝人间冷暖。“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酬裴秀才》),“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别王徼》),“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李广,汉代名将。后世称为“飞将军”,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了卓越的战果。“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并序》)”,“惟昔李将军,按节临此都。”(《塞上》)

苏秦在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诗人以这一类人自励。大凡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他们要承受的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承受这些,则是实现理想,施展抱负的必经之路。对历史上名臣的钦慕,一方面是对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则是以他们自励,在失意找到精神的寄托。对霍去病、李广等将帅的一再提及,则表现了诗人对征战沙场的向往。体现在诗歌中,则是诸多豪气横越的边塞之作。

3、诸子百家及文人墨客

诗歌的特点篇9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辞赋、散文四十余篇,就其创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曹植由于受到曹操的宠爱,显得志满意得,昂扬乐观,充满自信,富于浪漫情调。《白马篇》可说是前期作品的代表,诗中所写慷慨赴国难的侠少年,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化身。其他作品如《? 篇》等也都充满豪迈气慨,洋溢着自信自负的少年意气。后期的创作,由于是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所以其内容与风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中那种豪迈自信、昂扬乐观的情调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则是深沉的愤激与悲凉,作品集中抒写的是对个人命运、前途的失望,对曹丕集团的怨恨,对自己在碌碌无为中空耗生命的哀伤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赠白马王彪》可说后期作品的代表。

曹植诗歌的价值,除了内容上的充实外,对后代影响最大是他的诗歌艺术。他的诗歌做到了气骨与丹彩的完美结合,故钟嵘说他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诗歌上的创造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自然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语》)。

诗歌的特点篇10

“晚唐体”,主要是指取法中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创作风格,以描写山林风物见长的诗人群体。赵湘作为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诗作有《南阳集》。据笔者所见,赵湘诗作主要收于《全宋诗》册二卷七五、七六、七七。以武英殿聚珍版《南阳集》为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但由于收录时的重收与误收,实际考证得赵湘存诗111首。据现存的作品来看,赵湘的诗歌呈现出对“晚唐体”诗风既有继承又有开拓的一面,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一、 工于五律,晓畅浑融

“晚唐体”诗人在创作上喜作五律,好苦吟。综观赵湘现存的111首诗作,其中五言律诗共72首,占其诗作的65.7%,其诗中随处可见苦吟的痕迹。如“病多添药债,吟苦避虫喧”(《会平上人夜话》),夜里蚊虫喧吵惹人烦恼,又况病中,更增添烦苦之意,唯有通过“苦吟”才可进入精神世界,来忘却一时之喧。又如“偶病闲辜月,因吟瘦过秋”(《自题》)等,足见诗人作诗反复锤炼的认真态度。然而赵湘的诗并非一味的苦吟,还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白体”诗风平易晓畅的一面。诗歌在表现景物静态之美的同时,还善于巧用动词和拟人的修辞。如“地静苔过竹,沙清树入池”(《暮春郊园雨霏》),“过”和“入”字的运用,将青苔的生长态势和树影倒映池中的静态之景写得活了起来,仿佛是青苔蔓延滋长爬过竹子,树的倒影走入了池中一般。“窗外叶随禅影过,井边苔趁雨痕生”(《秋日过韩原隐居》),落叶追随着禅影一同翩翩起舞,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原本凄清萧瑟的秋景写得热闹活泼,井边苔藓的生长也似有意为之,是要趁着雨后的湿润,生怕错过。原本静态的景物于无声中复活了,灵动可爱,平易晓畅。

在谋篇布局上,方回曾言:“晚唐诗多先锻炼景联、颔联,乃成首尾以足之。”①指出了“晚唐体”有佳句鲜有佳篇的弊病。赵湘则通过其创作的浑融一体的诗作,来打破这一桎梏。如《题国清寺》:“物外千年寺,人间四绝名。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海气飘僧院,秋钟彻县城。夜来疏磐断,月影遍楼清。”首联写古寺历史悠久,名声远播。颔联、颈联生动地写出了古寺的险峻幽绝,在群山环抱之中, 听闻松涛怒号。在僧院中依稀可嗅海的气息,寺院的钟声传遍县城。尾联处夜幕降临,一切归于平静,没有敲磬的声音,只有月影笼罩下的山寺。全诗布局完整巧妙,动静结合,仿佛国清寺已在目前。赵湘诗集中不乏此类既精美而又浑然天成的诗作如《书松门寺壁》、《兰汀晚泊》等。对于赵湘诗歌注重谋篇布局的特点,宋祁在《南阳集序》中称赵湘诗:“清整有法度,浑焉所得。”②

二、写景咏物,清丽淡雅

“晚唐体”诗人取法“姚贾”诗风,诗歌继承了清丽的一面。赵湘作为“晚唐体”的代表诗人,其诗歌风格前人也多有评价。欧阳修在《南阳集跋》中评价道:“其诗清淑粹美。”③吴俦在《南阳集跋》中,亦称:“余首读其诗,清澄镯洁,淡雅夷旷,名章秀句,前人之所罕道。”④这些都指出了赵湘诗歌具有清雅秀丽的风格,具体到作品中,可以发现“清”字在赵湘诗歌中频繁使用。如:“鸟依高树和烟宿,人钓清流带月还。”(《寄湖州刁殿承》)“夜来疏磐断,月影遍楼清。”(《题国清寺》)“郡斋如伴话,满座是清风。”(《送周秀才之武川谒黄员外》)世间的自然之景于诗人笔下都被清丽的才思所笼罩。诗歌的“丽”,从何体现?自然于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中所见,诗人所描绘的自然之景,不是浓艳华丽的,不是激烈张扬的,而是一种与“清”相辅相成的清新淡雅之丽。赵湘诗歌于清丽之外,还体现出淡雅的风格。赵湘虽然在诗歌中也表达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他却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文人。因而其诗歌中呈现出许多表现文人高雅情趣的意象,如“琴、棋、茗、菊”等意象。琴是古代文人雅士常伴左右之物,以此来体现其高雅的生活品质。琴对于赵湘而言也是如此:“拂琴堂有月,餐药病离身。”(《招阮山人宿》)“古意怜琴淡,新题喜病醒。”(《自乐》)诗人以琴为友,抚琴治病。于闲暇之时,诗人也好观棋对弈,“爽知于酒称,闲觉爱棋偏”(《秋夕宿杨明府厅》),还写过《观楚上人陈处士夜棋》这首观棋之诗。如果说弹琴对弈是诗人闲暇时的消遣,那么作诗则是其生活的主调,在其作品中也常有体现。如:“砚浮窗外影,人拾树中诗”(《题张处士山庭落叶》),“郡斋月色,江得诗篇”(《送张用砺殿丞赴阙》)。诗人于树影浮动月色笼罩间亦可找到诗题,处处彰显着敏捷的才思和高雅气质。

三、取象造境,幽冷峭拔

赵湘的诗歌风格除了清丽淡雅之外,还有幽冷峭拔的一面。文同在《试秘书省校书郎赵君墓志铭》中称赵湘诗:“清深险峭不类近世作者。”⑤四库馆臣曾评价赵湘的诗歌:“运意清新而风骨不失苍秀。”⑥这都指出了赵湘诗歌在清新之中又见深险峭拔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与意境的营造中。赵诗常用“幽谷、幽泉、山寺、野僧、苔藓、猿”等幽僻的意象,描绘一些险峭之景。如:“连天含积翠,石路接危藤。日进栖雕树,云迎望海僧。传幽谷响,泉落断崖冰。中有仙人宅,知居第几层。”(《华顶峰》)首联、颔联写出了华顶峰的高和险,接天连日,危藤盘路。颈联中,峰谷之间传来猿的回声,泉水从悬崖落下即成了断崖残冰,道出了山峰的冷和峭。尾联诗人展开联想,在这高耸入云的幽峭之境中定有仙人居住。另外,赵诗还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有鲜明的季节性,四季之景都网罗其中,然其对“秋”情有独钟。在诗歌中提到“秋”的就有六十多首。所以诗人常将所描绘的景物意象置于秋的大背景下,试想,当那些幽暗阴冷的意象融入秋的凄凉萧瑟之中,便不由透出一种阴森幽冷之气,顿时让人不寒而栗。如《题石桥寺山井》:“何年凿藓纹,冷气触僧魂。穴在青松底,泉通白石根。汲因常茗客,窥有断肠猿。偶向秋来照,吟髭雪露痕。”诗人着眼于一口山寺古井,周身长满了苔藓,而透出一股迫人心魂的寒气。井口在青松下面,偏僻不引人注意,也只有山间的猿猴在凄凉的秋里偶尔与之为伴,一片阴寒、幽僻之景。

诗人所描绘的冷峭之景,展现了其诗歌幽冷峭拔的风格,也流露出诗人峭拔不群的人格。赵湘诗歌中常提到“颜子、陶公、阮公”这些清流之士,足见诗人对他们人格的推崇和倾慕。诗人甚至以颜回自比:“雨驱寒藓入衡门,颜子单瓢近水。”(《闲居书事寄逸人平上人》)颜回生活清苦,却安贫乐道,不改其志。赵湘也渴望像颜回一样,遂有表明心志的《自题》一诗:“独居颜子巷,还自种忘忧。偶病闲辜月,因吟瘦过秋。泣多曾忆阮,贫极尚师丘。散拙兼成癖,如何称俗流。”诗人独居陋巷,以阮籍、孔子为人格典范,守拙自适,不入流俗,体现出一介寒儒安贫乐道、清介高峭的人格追求。

综观赵湘一生,虽短暂清贫,却极负诗名,是“晚唐体”的代表诗人。诗歌创作在取法“姚贾”的基础上,又有所开拓,融入了诗人特有的清介傲峭之品格,因而形成了晓畅浑融、清雅隽美、幽冷峭拔的诗歌风貌,故能在宋初诗坛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注释

① (元)方回,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475.

② 宋祁.南阳集序[A]//赵湘.南阳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

1086),305.

③ 欧阳修.南阳集跋[A]//赵湘.南阳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册1086),347.

④ 吴俦.南阳集跋[A]//赵湘.南阳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

1086),347.

⑤ 文同.丹渊集(卷三十八)[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1096)

[C].777.

⑥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二)[M].北京:

中华书局,1965:1306.

参考文献

[1] 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M].成都:巴蜀书社,1989.

[3]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 胡云翼.宋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3.

[5]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元)方回,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

[7] 张海鸥.北宋诗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8] 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9] 赫广霖.宋初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0] 周少雄.宋初名诗人赵湘考论[J].文学遗产,1998(5).

诗歌的特点篇11

二、写景咏物,清丽淡雅 

“晚唐体”诗人取法“姚贾”诗风,诗歌继承了清丽的一面。赵湘作为“晚唐体”的代表诗人,其诗歌风格前人也多有评价。欧阳修在《南阳集跋》中评价道:“其诗清淑粹美。”③吴俦在《南阳集跋》中,亦称:“余首读其诗,清澄镯洁,淡雅夷旷,名章秀句,前人之所罕道。”④这些都指出了赵湘诗歌具有清雅秀丽的风格,具体到作品中,可以发现“清”字在赵湘诗歌中频繁使用。如:“鸟依高树和烟宿,人钓清流带月还。”(《寄湖州刁殿承》)“夜来疏磐断,月影遍楼清。”(《题国清寺》)“郡斋如伴话,满座是清风。”(《送周湜秀才之武川谒黄员外》)世间的自然之景于诗人笔下都被清丽的才思所笼罩。诗歌的“丽”,从何体现?自然于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中所见,诗人所描绘的自然之景,不是浓艳华丽的,不是激烈张扬的,而是一种与“清”相辅相成的清新淡雅之丽。赵湘诗歌于清丽之外,还体现出淡雅的风格。赵湘虽然在诗歌中也表达过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然而他却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文人。因而其诗歌中呈现出许多表现文人高雅情趣的意象,如“琴、棋、茗、菊”等意象。琴是古代文人雅士常伴左右之物,以此来体现其高雅的生活品质。琴对于赵湘而言也是如此:“拂琴堂有月,餐药病离身。”(《招阮山人宿》)“古意怜琴淡,新题喜病醒。”(《自乐》)诗人以琴为友,抚琴治病。于闲暇之时,诗人也好观棋对弈,“爽知于酒称,闲觉爱棋偏”(《秋夕宿杨明府厅》),还写过《观楚上人陈处士夜棋》这首观棋之诗。如果说弹琴对弈是诗人闲暇时的消遣,那么作诗则是其生活的主调,在其作品中也常有体现。如:“砚浮窗外影,人拾树中诗”(《题张处士山庭落叶》),“郡斋閒月色,江烏得诗篇”(《送张用砺殿丞赴阙》)。诗人于树影浮动月色笼罩间亦可找到诗题,处处彰显着敏捷的才思和高雅气质。 

诗歌的特点篇12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长期遭受日本蹂躏的东北人民满怀喜悦之情欢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并拥护共产党提出的“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新中国”这一政治主张,而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当中以最大热情投入保卫抗战胜利的果实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解放战争中去。

在解放区,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并推动解放战争的发展。尤其对于当时东北解放区广大的农村、城镇来说,那里长时期经济文化落后,旧制度下的农民不仅被剥夺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也被剥夺文化权利。在解放之后,人们不仅获得政治上的翻身和经济上的改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学文化和享受艺术的权利,当家做主成为文化艺术的主人。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同时肩负着文化启蒙、艺术启蒙、思想宣传的三重重任,创作整体呈现出热烈、明朗的风格,宣扬了积极斗争,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充满战斗色彩的力之美。而在统治区的诗歌创作则主要表现在对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或迷茫、对过去旧社会和战争的痛楚以及对国统区人们生活苦难的表述。

胡适曾经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文学与时代的互相印证,这已经为文学界和社会学界所认可。解放战争时期,文学艺术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反映时代变迁。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诗歌用写实的笔触和发自心底的呐喊来表现强烈的情感。

从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1)对十四年痛苦生活和腐败统治的回忆和愤恨;(2)歌颂和感伤战争带来的创伤;(3)军民共建,在共产党领导下人们热情高涨地从事生产劳动;(4)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感表达。

对十四年痛苦生活和罪行的回忆和愤恨。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蓄意制造事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事变爆发后,、张学良和国民政府对日军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国土沦陷。从此,东北进入了屈辱的14年沦陷时期。这段悲惨的经历终于过去了,人们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期待着幸福的生活。

公木解放战争期间来到了吉林省,对吉林文艺发展和高校建设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主题深刻,情感真挚热烈,善于用多种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是他1945年10月在沈阳创作的,发表于1946年3月24日的《东北日报》。诗人有感于14年东北人民在奴化教育下从身体到思想意识的卑贱,怀着满腔的叹息、愤恨和企图唤醒人们要当家做主的拳拳之心写下了《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

诗人抓住了“鞠躬到九十度”“吞着泪水赔笑”等奴隶的行为特征与东北的自然、人文形成鲜明对比;“人们生长,呼吸着烈烈北风,/人们奔驰,在大野、在高山、在无边的森林,/这里不缺少斗士和英雄,/正如这里不缺少大豆和高粱,/人人都坦直,爽朗,豪放。”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十四年奴化教育带给人民心灵肉体的摧残,最后诗人呐喊;“废止这奴隶底礼节吧!/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像忘掉昨夜的恶梦一样。”

韦长明的长诗《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中,侵略者抢占了我们的家l,用伪善的面具掩盖着掠夺的本性,受奴役的人们过着被欺凌被压迫的生活有怒不敢言。诗人用嘲讽的语气,对比侵略者言行,把他们的侵略行径展现出来,表达了侵略者的和诗人的满腔愤怒。“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你,褓这可憎的东西。/昨天你犹在我的面前巍然屹立,/今天你却一声不响地倒下来口山让我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昨天你犹在我的面前屹立,/今天你却倒下了。/来吧!让我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

史松北的长诗《英雄的纪念册》记录了“八年民族斗争的史页/写满了勇士们/坚贞英勇的诗篇”。一身破棉袄当鞍垫、当被子、当蓑衣,生动地写出了风餐露宿送鸡毛信的通讯员;可以胜任各种革命需要,如一条红线把八路军和人民、把根据地和游击区穿到一起的武工队;干练、细心的妇救会主任;爱惜财物的炊事员,此外还生动地刻画了战斗英雄刘得标、视小战士为亲人的老太太、战斗生活中的秋雨、黑豆,还有为胜利不怕牺牲的钢四连战士们。长诗选取了战斗队伍中常见的人、事、景,用轻巧灵活的描法,从细节处着眼,通过一些战斗片段,勾勒出了战争景象。

此外,还有朱彤在《草原的诱惑》中写出了对阔别三年家乡草原的怀念。诗中写了家乡日常的生活场景;嬉笑的浣衣女、草原的牛羊、蓊郁的树林、黄昏后的炊烟还有惦记他明年娶个好媳妇的老东家等。如今;“河水更清澈了吧?塞北的秋天分外寒。老东家也许忧郁着了,他家的牧童一别三年。我忘不了,忘不了那诱人的草原。”在《诅咒――写在难区卜奎》中用粪蛆、蝇虻、松懈的肉、撒旦、魅鬼、丧钟等意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悲惨的民众已是在临死边缘;马加《故乡》中对比过去十四年百姓的苦难、不顾人民生死与现在领导下人民的新生活。“与日寇一样霸道/抓兵抓了绝户/老杨树都绝了根/……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庄稼人分了田地/新的劳动日子开始/等待雁翎水流过河边/我的故乡更加美丽”。

歌颂和感伤战争带来的创伤;

师田手抗战胜利后,随西北干部大队回到东北,1945年起在《东北日报》做记者工作,第二年调赴吉林。1948年出任吉林p阳县县长职务。这期间,他写下了《担架队赶路曲》《就是灾难》等诗作,声情并茂地歌颂了。

胡昭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吉林人,1947年参军,1948年底调任《吉林日报》副刊编辑。他在吉林省内及东北各地的报刊发表了许多作品。长诗《自卫队长》就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农民出身的自卫队长在东北光复前后发生的变化,作品表达出了解放区农民对土地深深的热爱,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的自卫队长形象。

这一主题的诗歌还有;夏葵的长诗《家乡十曲》《保卫松花江》《饮马河之歌》《安息吧,安瑞同志》《一双黑溜溜的眼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家乡、战友的思念和对反动派罪行的揭露;天蓝的《咱们的连队》是1948年6月写于长春前线的一首诗,前部分写了连队战士誓死保卫人民消灭的原因和决心,后部分写了他们战斗的经历和势不可当的局势。葛力群、刘桂森的诗歌《解放战士的旗帜――姚海滨》,黎明的诗歌《守住我们的山岗》赞美了抗日联军的子弟兵团“担负着人民的热望”,隐藏在明媚清秀的古山间,誓死守住自己家园的豪情壮志。歌颂了抗日联军的子弟兵团顽强的意志,勇敢无畏的气魄,誓死“消灭的野心豺狼,守住我们的山岗”的决心;云鹏的诗歌《狱中吟》通过一只飞进牢房的蜜蜂,先是想到它应该珍惜生命赶紧离开,继而想让它带个信给家乡的二老和一个年轻的姑娘;随着蜜蜂的离开,狱友又少一人,诗人更加的悲伤;结尾处诗人重燃起心中的渴望,振奋精神坚信祖国的光复。诗人开篇写道;“雨中的小窗/透进了微微曦光/似一点点的萤火/嵌在了土地上/曦光里有一只蜜蜂/徘徊在我的身旁”,由一只小蜜蜂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设计巧妙,意境凄美,描写细腻。

军民共建,在共产党领导下,人们热情高涨地从事生产劳动。这类主题的诗歌多是直抒胸臆,直白、热烈地赞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劳动。

戈振缨的诗歌《夫妻双夺旗》是一首歌颂夫妻积极投身到战场和参加生产的诗。《要想日子永远过得好――一个青年农民参军的故事》长诗分为;1.冬耕英雄,2.生产忘了支前,3.动员他参军,思想闹矛盾,4.会议会上一片泪张大成回头看当年,5.太阳出来亮了天,6.一朵乌云遮挡空,7.被惨杀的姊妹等咱报仇怨,8.雨过云散出太阳,9.大家都立功,10.欢喜送走参军郎。

锦清的《铁树开花》是一组诗歌。第一首《铁树开花》歌颂共产党把土地分给农民得到了农民的赞美和支持,表达了农民们个个欢天喜地,充满幸福的兴奋和喜悦之情。第二首《苦情》控诉了地主压迫下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以致孩子饿死的凄苦生活。第三首《欠债还债,杀人偿命》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地主对农民的压迫以及农民对地主靠剥削自己而生活的极度仇恨,要求“欠债还债,杀人偿命”。第四首《人命跟地走》写出了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改变被剥削命运的强烈喜悦之情,表达了用生命捍卫自己土地的决心。第五首《丰衣足食》歌颂了共产党分给农民土地的恩情,“春风那个吹呀吹得高,人人那个脸上呀多欢笑”抒发了对美好生活到来的喜悦。《在伟大的召唤中前进》赞美了在的带领下全中国各族人民得解放的伟大历史功绩,歌颂领导的队伍爱人民、爱土地、爱自由、爱真理的品质,是为人民带来自由、幸福、和平、繁荣的队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的著作,学习革命的真理,在伟大的召唤中前进!号召努力建设壮丽的英雄事业来迎接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

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特点篇13

一 、注重侧面描写

在韩的诗歌里出现了很多通过一些侧面的描写来突出女性的心理的手法。

比如通过一些周边的环境来突出女子的愁闷和相思的,比如《闺怨》里面的“出坼秋千人寂寞,后园青草任他长”就是通过秋千无人来坐,以及后院的青草无人打理来突出女子的愁闷与忧思。“死恨物情难会处,莲花不肯嫁春风”就是通过莲花来表达出女子对于心上人的忠贞。还有在《寄恨》里面的“蜂偷野蜜初尝处,莺啄含桃欲咽时”通过蜜蜂尝蜜,黄莺含桃这种大自然的一些现象来影射出情侣之间热恋的浓情蜜意。《江楼二首》中的“楼客空散燕交飞,江静帆飞日亭午”就由周边的景色很好的传达出一种寂寞而惆怅的心境来。

还有,韩比较善于通过对女子的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致的描写来突出女子的心理活动。比如《忍笑》里的“宫样衣裳浅画眉,晚来梳洗更相宜。水精鹦鹉钗头颤,举袂伴羞忍笑时”就是通过对一个女子梳妆打扮的非常细致的描写,通过她在这个过程中的表情,通过她所穿的衣服装饰来突出一个女子可能要见到心爱的人的一种兴奋以及喜悦又带着一种淡淡的羞涩的那种心情。还有《信笔》里的“绣叠昏金色,罗揉损砑光。有时闲弄笔,亦画两鸳鸯。”也是通过一位女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举动比如“画鸳鸯”“刺绣”来突出此时心理对于心上人的相思。《厌花落》里的“锦囊封了又重开,夜深窗下烧红纸”从“封了又重开”“窗下烧红纸”这些举动就足以表现出女子内心的纠结烦躁苦闷。《新秋》“桃花脸里汪汪泪,忍到更深枕上流”这一神态描写更可以看出女子的伤心与苦闷。韩的诗歌里就是通过这种对于女性日常生活的一些动作以及神态,以及侧面的环境的描写来反应女性内心所想所思。

二、善用比喻对比以及衬托来表现女性容貌

韩在诗歌里对于女性的外貌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的有特色的,他善于运用比喻以及对比衬托来描绘出女性的美貌。同时,在描写外貌的同时也加入了内心的情绪,达到了貌神合一的程度。

“脸粉难匀蜀酒浓,口脂易印吴绫薄”通过吴绫的薄来对比衬托出女子的嘴唇的丰满莹润。在《袅娜》里“著词暂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豆蔻香”通过这种略带夸张的比喻来表现女子的美好。还有《幽窗》里面的“手香江橘嫩,齿软越梅酸”这个比喻可以说是非常的生动的了,手像橘子一样软,牙齿像吃了梅子一样的软,一个俏丽的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咏手》里“腕白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邪。背人细捻垂烟鬓,向镜轻匀衬脸霞”《席上有赠》里的“鬓垂香颈云遮藕,粉著兰胸雪压眉”这些比喻都是非常的形象的,把美人的美丽描写的非常的生动而细致令人印象深刻。

韩在写女性的外貌是也是非常注重美与情的结合,比如在《五更》中的“绣背拥娇寒,眉山正愁绝”和《复偶见三绝》中的“桃花脸薄难藏泪,柳叶眉长易觉愁”通过对女性的外貌描写加入了女性的情绪以及心理活动使得妇女的形象更活而也达到了写幽怨相思之情的目的。

三、 善于使用典故和意象

在韩的诗歌里面大量的引用了典故和意象,如果没有看懂那些典故和特定的意象是读不懂他的诗的。比如在《无题》里面的“修娥本姓桑,坠髻还名寿”就是运用的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的这个典故,而且在韩的诗歌当中多次出现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来比喻美好的爱情。还有“未解有情梦梁殿,何曾自媚妒吴宫”中的“梁殿”和“吴宫”都是一种特定的意象。还有在《闺情》里“何郎烛暗谁能咏,韩寿香蕉亦任偷”就涉及到韩寿偷香的这个典故了。

韩对于女子的描写似乎特别的偏重于对女子脚的描写,在她的诗里面多次出现“罗袜”的描写。比如在《六言三首》里面的“罗袜绣被逢迎”以及《无题》里的“罗袜砑光匀”《金陵》里的“彩笺丽句今已矣,罗袜金莲何寂寥”等等,还有很多句都涉及到女子的金莲以及罗袜。这可能跟个人的审美偏好有关,可能在韩看来女子的脚是最能代表女子的美丽的。还有可能是受到曹植的《洛神赋》的影响,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还多次提到一些《洛神赋》的典故和句子,所以对女子的审美偏向于审脚。

四 、较多描写女子非常私秘的闺中私生活

很多对于古代女性来说非常私密的一些生活都被韩直接写在他的诗当中。《三忆》中“展转不能起, 玉钗垂枕棱”写得是一个女子赖床的画面。《六言三首》“朝云暮雨会合,罗袜绣被逢迎”写得是男女见面时的热情。在《五更》中“往年曾约郁金床,半夜潜身入洞房。怀里不知金钿落,暗中惟觉绣鞋香”写的也是男女约会时的情景,描写的是非常细致的,但是给人感觉的画面是非常的私密而香艳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