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实用13篇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1

一、古诗词配乐朗诵对于发扬古诗词文化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赋”、“咏”、“吟”、“诵”既包含创作的意思,又代表“朗诵”,可以看出古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伴随着朗诵进行的。配乐诗朗诵形式将古诗词、音乐、人声结合起来,通过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其中优美的意境,可以把诗歌朗诵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变成一扇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2007年3月9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举办了“日中友好阳春音乐会”,会上我国艺术家朗诵了《春晓》、《送元二使安西》、《早发白帝城》等经典作品,中日艺术家选择了琵琶、萧、古琴等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做配乐,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让不懂汉语的日本观众从朗诵的氛围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神韵。

二、使用不同乐器衬托诗歌内在的艺术意蕴

由于不同乐器的音色、音高不同,在做朗诵配乐时,选择合适的乐器和乐曲显得很有必要。下面以一些乐器为例作简要分析:

琵琶,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被誉为“中国民乐之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其声音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孟浩然在《凉州词》中则写到“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借琵琶抒发惜别之情,表达对战争的憎恶。从《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曾听过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情感真挚,旋律优美,采用琵琶做朗诵配乐,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琵琶不仅可以表现文曲的柔美,更可以表现武曲的刚毅和霸气;不仅可以表现古代的战争场面,还可以表现闭月羞花的柔美和哀伤忧郁的情怀。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李白的《将进酒》采用古琴配乐朗诵,以情传声,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通过古琴的独特音色,表示了作者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钢琴是“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每一时期我国都有与之风格相配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崇尚主观感情,而抒情诗歌正好与之相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适合用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伴奏,而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音色干净、旋律流畅、音调婉转,可让人体会到诗歌中思乡怀人之感。

三、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

(一)准确把握创作背景并与情感认知相统一。面对诗歌作品,我们不仅要探究其本身,而且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把握可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内心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绪来分析,只有把握好创作背景,才能给诗歌的朗诵定好情感基调。

(二)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配乐。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意蕴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合理正确地选择朗诵诗的配乐,通过音乐的对比、烘托,更有利于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体会。如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选择音色柔美接近人生的二胡,恰当地表现出幽暗、清冷的气氛,及作者孤孑清寥的感受。

(三)将运用语气技巧与内心情感体验相统一。朗诵时要做到用心吐字,用情归音。古代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讲究声、韵、调三要素的融合,要求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字声结合,力求“以字行腔、字声相谐”。在朗诵时,要准确把握诗歌风格,将诗词的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恰当地表现出来;其次要做到神情兼备,不仅要有恰当的面部表情、眼神及肢体动作,更要能通过音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流露出来符合诗歌内涵的的气韵神态。

(四)联想与想象并用,用感受诗歌形象突出诗歌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体会诗歌意境的绝妙工具。在朗诵中,我们要形成形象的感受,才能表现出诗歌的意境之美,同听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福生.诗歌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8.

[2]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朱导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金龙,安全勇.叩问翻译之门,探寻内部规律――龚光明《翻译思维学》评价[J].中国翻译,2006(1).

作者简介:

庞韵叶(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2

朗诵者的服装应整洁大方,男士一般着西装,系领带;女士可着套裙,最好穿八成新的衣鞋,以免给自己制造紧张感。服饰要和朗诵的内容、朗诵者的体貌相配合;服装和鞋子要配套,上装和下装从款式到颜色要和谐;装饰物要和服饰及人物身份统一,戴手表等应松紧适度,女性所配饰品最多不超过3件,不要配戴叮咚作响或太夸张的首饰。朗诵古典诗词可着古装,如朗诵李白的诗《将进酒》可穿古代长袍,衣袂飘飘,以展现这首诗飘逸豪放的风格。朗诵近代作品可着近代服装,如朗诵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可穿“五四”运动时期流行的学生装。

二、舞美设计

简单的道具、布景、灯光舞台等辅助手段,对朗诵也有很大好处,能更好地体现朗诵作品的意境,烘托朗诵的气氛。

朗诵的道具应简朴,如朗诵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可在蓝背景里放两个暗红的灯笼;朗诵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可放一辆轮椅、一张椅子;朗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片段,可垂一片晾晒的鱼网。

朗诵的布景应令人赏心悦目,图案和色彩要和朗诵的主题相匹配,或热烈如火,或沉静幽雅,或古色古香,还可用高低不同的台阶作背景。

根据朗诵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可采用不同色彩的灯光来烘托气氛。例如,朗诵朱自清的《春》,光线的主色调可用绿色;朗诵郭沫若的《雷电颂》时,可把前台的灯光熄掉,增加明暗对比度,还可根据朗诵的内容在高潮时突然打开舞台上所有灯光,令受众产生眼前为之一亮的感觉,将作品的感染力推到最高潮,或根据朗诵的内容需要采用追光等。

三、乐舞设计

朗诵中配以适当的音乐,有助于营造气氛,渲染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乐曲可以是播放录音,也可以是现场伴奏。例如,2007新年新诗会《情感的花朵》,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泽群穿着浅色长袍朗诵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旁边坐着一位美少女弹奏古筝。

精心选择和编配乐曲,有时甚至需要将几首曲子加以剪辑编配。配乐应选择情绪变化不大、风格稳定统一的乐曲,或选择一些主题不明朗或无主题的乐曲。这样,乐曲一旦与朗诵相配合,朗诵会自然而然地赋予它某种情绪色彩。所选乐曲还应尽量突出所朗诵作品的风格,如朗诵闻捷的《吐鲁番情歌》,可配以新疆民乐;朗诵中国古典诗词,可配以二胡、箫、笛、琵琶等;而朗诵抒情、深沉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可配以钢琴、小提琴或大提琴等。音乐常在朗诵前开始,有时也可根据需要等朗诵一段内容后再演奏或播放配乐。若是乐曲组合,应注意过渡、衔接应自然,一般应做到淡入淡出,即前一首曲子渐止,后一首曲子渐行渐起。有时,在两首曲子中也可适当留有空白。朗诵时,还可以配以哼唱、合唱或舞蹈、情景表演等辅助手段,但舞台、情景表演等要为增强朗诵的感染力为目的,不能喧宾夺主。

四、形式设计

朗诵时,配以新颖恰当的形式、富有创意的朗诵方式,往往能让受众耳目一新。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年一度的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央视的新年新诗会等朗诵活动的不断开展,朗诵的形式不断创新,更增强了朗诵的感染力。朗诵的形式分为独诵、对诵、联诵、分角色朗诵、群诵、合诵等。

1.独诵

朗诵材料的绝大部分适合独诵,有关个人情感的内容则更要通过独诵来实现。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段经典的独白片断,非独诵不可。

2.对诵

两人朗诵,一般为男女对诵。在朗诵时,男女交替,有的地方也需要男女合诵。对诵适合于较长的作品,特别是内容带有两极化色彩的作品。例如,2008新年新诗会,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修平和王世林朗诵的《我在一棵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就是对诵。对诵的关键是搭档配合要协调默契,表现出来的风格要统一,形式与内容要一致,双方的音色、音质、身高体态、气质风度等条件最好比较接近,以利于整体的协调。有时,根据作品内容的特殊要求,也可以有较大的反差。

3.联诵

联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分别担当一个朗诵材料中的不同部分的朗读,如诗的节或文章的段落,以组合成朗诵的整体,这种联诵适合较长的诗文;第二种是指若干个朗诵者各诵一首独立的短诗,连缀在一起组成系列式的单元,如朗诵唐诗绝句组合。联诵的实质仍是独诵,但比独诵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

分角色朗诵比较适合于童话、寓言、叙事散文、剧本等作品,或生动活泼,或绘声绘色,或锋芒毕露,或异彩纷呈,富有艺术感染力。

4.群诵

这是集体朗诵的一种形式,适合气势磅礴的作品,可安排一人或数人担任领诵,高潮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例如,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可先由一人领诵,朗诵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时,改为群诵,中间“旭日初升,其道大光……”部分又由领朗诵,结尾再次群诵。这样表现作品富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具有很强的鼓舞性。

5.合诵

它是指作品的一部分由一人或几人领诵,其余部分由大家齐声朗诵,其实质是独诵、对诵与群诵的结合,要求领诵和齐声朗诵配置得当。合诵变化多样、气势恢弘,给人强烈的震撼,在大型演出中分量较重。

在对诵、合诵、群诵中,还可以采用压字朗读、重复朗读等富有变化的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染力。例如,2010年新年新诗会《囚歌》的朗诵,就多处运用了压字、重复的技巧。当朗诵者读到“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背景音乐中依次出现了“自由”、“自由”的和声,产生了回声般的效果,显得非常有厚重感。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3

情景教学法非常适应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中诗歌与其他类课文的共同性和不同点,展开有效地情景教学,引起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一、利用多媒体和多种艺术手段创设情景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运用音乐、美术、影视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诗歌学习的情景,强化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的实境感受和文本理解,提高审美情趣。

1.美术情景

教师根据所学诗歌的描述情景和表达意境,利用实物(绘画作品)、电子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再现诗歌描绘的美妙画面,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宋词时,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找到有关赤壁的山水画作图片,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的解释,配合词作本身的讲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之中体会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心情,体会作者对三国赤壁之战的感情,以及通过词作所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音乐情景

古体诗以其规范的字数、严谨的格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和节奏感,现代诗歌也在意境、形式、旋律上体现一定的音乐美。教师要善于抓住诗歌的这些特点,利用音乐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目前,有很多古代和现代诗歌都被改编成了流行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菲演唱),李清照的《如梦令》(蔡琴演唱),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邓丽君演唱),白居易的《忆江南》(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演唱)等都被改编成流行音乐且被广为传唱。教师要搜索和积累这些音乐资源,以便在课堂上应用,辅助诗歌的教学。比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在讲完课文之后,播放歌手李健改编的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在淡淡的钢琴声和歌手美妙的歌声里去体味诗人当初对康桥的离别愁绪,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影视情景

有些诗歌作品的背景故事、诗人传记等都被改编成了影视、戏曲、戏剧作品,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各种时尚与古典相结合的新艺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来。比如在讲到孔子的《论语》及相关诗歌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多媒体播放电影《孔子》,通过电影的情景再现和主题曲《幽兰操》的优美旋律,让学生在视听享受的同时感同身受,体会孔子的高尚美德和仁者思想。又如,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观看电视剧《坡》,让学生通过电视剧的情景呈现来感悟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情怀,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诗歌作品,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设置问题,激发想象

创设问题情景是情景教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情景教学中,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比如在讲到李煜的《虞美人》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春花秋月”本来是人间美景,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早结束?“又东风”的“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提到的月亮含义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象特征?最后,作者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以往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愁绪的经典古诗词名句?设计这些具有情景化特征的问题,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亲身体验各种诗歌意境,帮助理解诗歌内涵。

三、感情朗诵,深入体验

诗歌具有朗朗上口、易于成诵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根据诗歌的这些独特的感情特征来给学生做朗诵的示范,并让学生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达到感悟情景、掌握知识的学习目的。

首先教师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预先熟悉课文的感情表达和情绪特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相关朗诵的音频、视频、背景音乐等,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诗歌的不同类型,或婉约含蓄,或豪放豁达,来确定自己的朗诵风格,巧妙运用节奏的快慢、音调声调的起伏强弱、手势体态语言的表达、背景音乐的播放等等,来带领学生进入设个所描绘的情景,获得独特的体验和心灵的升华。比如,在朗诵《将进酒》时,教师要用高亢豪迈的语调来表现李白大气磅礴、乐观旷达的诗仙气质;在朗诵《醉翁亭记》时,要用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调和语速,充分展示“也”字在行文中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朗诵出一种怡然自得、似醉非醉的悠闲情趣等等。

以上所说的情景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使用的,教师要根据教授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美术、音乐、多媒体影视技术、朗诵、讨论等多种方式来促进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情景再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4

轻叩诗歌的大门总结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打开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举行了一个诗歌朗诵会,让我们一人搜两首诗,去用心品读。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多读诗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增长我们的见识。 在进行诗歌朗诵会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分工。在我们小组里我是组长,自豪负责整理我们的成果,把它顺好;我负责搜集背景音乐,戴萍负责整理资料,而我,负责整理赏析并上台朗诵我们组的成果。我们虽然各有分工,但缺一不可,所以我们组的成员很重视这件事。

在我朗诵成果时,音乐响起,配合的天衣无缝,而且音乐和诗歌很相配,并不与诗歌冲突。在我读完时,音乐也正好结束了。此时,只听见台下一片掌声。 通过这一次诗歌朗诵会,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使我们了解了更多诗的背景从中我明白了许多原来不知道的更深的含义及诗人的内心,如杜甫的《江村》,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写作者住在江村时的惬意,而开完诗歌诵读会后我还明白:作者虽然惬意,但是在别人的施舍下感到的,一个诗人要在别人的施舍下过日子,难道不让人忧伤吗?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 ,我还尝试着自己写诗歌,在诗歌里,我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的思维可以跳跃,我想象得到了丰富的延伸,我们可以 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而且很有趣很轻松,一不小心还有流芳百世,让子孙们天天拜读的可能,多好啊。

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还学会了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作者的生活实际。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 这是一个让我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5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客体,教育理念是知识重于探究过程,教学模式主要是注入、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普遍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教与学的矛盾及脱节显得愈来愈突出。以往我对这首长诗的课堂教学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的方法,费尽心机的将以上内容讲完后发现诗歌本身的韵味被分解式的讲授破坏殆尽,因为生硬的课堂讲解,学生对诗歌的情韵之美和诗中描写的音乐之美难以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谋求一种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环境,如何摆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创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几经考虑后我进行了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尝试,较为详尽的记录下来,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通过自学与合作,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即了解诗歌所叙之事

在布置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全诗,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解决诗歌中读音、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题。白居易的诗向来以语言朴实、通俗晓畅而著称,因此把握诗歌内容不会成为学生自学的障碍。在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交代作者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诗中所言的“迁谪意”,然后较系统地总结诗歌所叙之事:送客偶闻琵琶声――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琵琶女自叙昔盛今衰的沦落身世――作者自叙“迁谪”遭遇。同时初步了解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传达的无尽悲苦和绵延意韵。

二、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一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迁谪”之悲苦,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在这一次教学尝试中,我准备了三位名家的朗诵录音和教师、学生的示范性朗诵。

名家朗诵方面分别准备了孙道临,瞿弦和和雅坤的朗诵录音。孙道临老师的朗诵沉郁顿挫,有一种识尽人间百味后的沧桑和内在的深沉感,音色本身的岁月感是技巧无法赋予的;瞿弦和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貌,永远贯穿着“三情”,即热情、真情、激情,不禁令人随其吟诵;雅坤老师清脆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带给人一种空灵感,引导听者用情去关照诗歌中的人物。

听完名家朗诵之后由教师现场示范朗诵,尽管不能与名家相媲美,但力求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和悲苦情感,为学生的朗诵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示范朗诵由我班曾经参加校园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十位同学来完成。他们以齐声朗诵、男女声单独朗诵、二重朗诵等多种编排方式将诗歌中的音乐美、韵律美以及琵琶女和作者内心的沦落之悲表现的淋漓尽致,颇受大家好评。

听完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后,让学生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在师生交流中了解一点关于朗诵的基本要求,调动起大家的朗诵热情。

三、安排课外作业,准备下一阶段的课堂诗歌朗诵比赛

在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的排练。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以班级的自然小组为单位或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让那些擅长朗诵和喜欢朗诵的学生作各小组的负责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班级中,我安排上面提到的那十位学生分别负责各小组的排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明确分工之后,也要明确排练的基本要求,比如:

1.按普通话的要求读准字词读音;

2.朗诵要传达出诗歌本身的韵律之美;

3.朗诵要体现出诗歌中的音乐之美和情感之美;

4.根据诗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5.根据需要选择多彩而恰当的朗诵方式和小组内部的分工配合方式等。

四、全员参与课堂朗诵表演,全方位感受诗情之美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6

为了庆祝祖国60年诞辰,弘扬爱国精神,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青春活力,同时也是为了能选拔出更优秀的人才和班级团体参加12月份校级别的朗诵比赛,特举行本次活动,希望大家在竞争中求友谊与成长,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勇敢秀自己,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地点:南苑艺术团大礼堂

主题:我爱我的祖国

活动对象:计算机科学院07、08、09级

评委:

主持人:

活动负责人:任倩,何志昌

活动策划人:李清泉,鲁锦,朱辉

活动类型:诗歌朗诵大赛

一、活动内容

1、朗诵作品:

(1)作品内容: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反映大学生热情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体现当代大学生“求实进取,创业报国”的精神风貌,表达大学生对祖国、对中国中产党、对中华人民的真情实感。

(2)作品要求:作品必须是诗歌,篇幅在6分钟以内;作品可以是从网络或诗集中选出的优秀诗歌,也可以是本班学生或老师的原创作品;鼓励各班朗诵本班师生的原创作品。

2、朗诵形式:可以是个人朗诵、小组朗诵;要求朗诵必须背景配乐,还可以配合背景音乐做情景式朗诵。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内容进行精心策划。

二、报名参赛

1、报名方式:本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报名,每班选拔推荐一个以上朗诵节目参赛,朗诵人数不限;

3、报名地点:4-3-1办公室(联系电话:8060036);

5、报名要求:报名时需提交《大学生诗歌朗诵大赛报名登记表》(见附件1)。如果是原创作品需要提交作品内容,并要注明本班原创作者姓名。如果经核查或别人举报确系剽窃作品,所在班级将被全院通报批评,同时比赛成绩不予认可。

三、奖项设置

四、评分细则:(见附件2)

五、活动要求

1、各班团支部要高度重视这一活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把此活动作为对当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

2、各班团支部要加强宣传、广泛动员,真正把本班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朗诵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挖掘出来参与到本次活动中去;

3、各班团支部要由专人负责此项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安排一定的人力物力来支持活动的各项准备,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活动效果。

六、各部门职责:

组织部负责本次活动的策划,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报名的统计和通知)

宣传部负责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宣传板的制作)

体育部和生活部负责现场布置工作(包括横幅背景以及所需用品的购买)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富有博大精神的诗是文学的源头,是人类家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今天的中学生正处在激情澎湃、意气风发的诗一般的年华,最需要的是富于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诗歌的滋养,而诵读则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沈德潜曾指出:“诗的微妙是在抑扬抗坠之间。”因此,读者要“静心按节,密咏恬吟”才能领略,不全心投入反复吟咏,是把握不了其微妙情绪的。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由此可见诵读在诗歌鉴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巧用教学手段使学生乐读

(一)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一首好的诗歌可以海纳百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诗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天地。这里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限亲情;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凄美爱情;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情;也有“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拳拳友情。这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宁静;也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清丽;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奔放;也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壮;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等等,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或是将诗歌的内容,结合时代背景,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或是以诗化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渲染,不仅填补了诗文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更造成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

(二)现代传媒的形象性

中国自古有“看景不如听景”一说。“听”可以引发学生无限遐想,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学生的感悟力。所以恰当的、适合情景的音乐是诗歌教学中理想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歌美妙的境界。在一曲《秋日的私语》中感悟《再别康桥》那淡淡别离的忧伤;在一曲班德瑞的《蓝色天际》中感受《纸船》那厚重博大的母爱。每篇诗歌都是一幅含而不露的中国画。诗中一组组优美的意象构成一幅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美丽图画。《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彩虹、长篙、星辉让学生浮想联翩。多媒体课件图画的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诗歌,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可观可触可感,也能够使课堂趣味横生。此外,学生听声情并茂的朗诵能使他们在优美的乐曲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的艺术魅力。如在《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中,我在屏幕上先后放了几张切合诗境的图画,有喷薄的日出、蔚蓝的大海、茂密的森林,再加上富有激情的朗诵,整首诗不用讲,感情一泻千里,学生听完之后感情把握得很到位,并且受到一种爱国热情的艺术熏陶。

(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欣赏诗歌一定要让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课堂响起来。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教师加以指导。朱熹先生曾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应注意重音、语调、节奏、感情。重音处理的好,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深,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升降,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再别康桥》“轻轻的”应平淡、柔和,能够走进那种轻柔、淡淡的离别氛围中。读《纸船》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累叠的”这句应深沉,充满激情。许多学生读到这儿,眼中噙满泪花,母爱的伟大让人潸然泪下。诵读的节奏应着眼于全篇。感情轻快的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用慢节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诗歌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宣泄,情绪的抒发。读者要欣赏理解它,只能用“心”去聆听,去感受。总之,读诗应做到“两多两少”。多一些诵读,少一些分析;多一些情感投入,少一些冷眼旁观。这样读诗多了,就会逐渐积累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二、运用各种形式使学生乐学

(一)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学习诗歌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教师应开展一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诗歌单元结束后开展诗歌朗诵赛。许多学生赛前精心准备,赛时或激昂,或哀怨,或惆怅,感情把握很到位。整个过程学生表现出来的高涨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二)鼓励学生创作诗歌

诗歌教学应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让学生用笔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灵。当学生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对问题的见解时,当内心的诗篇写成之后,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这种成就感、满足感自然会进一步激励学生产生朗读诗歌、学习诗歌的愿望。

三、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乐背

(一)持之以恒,使学生想背

背诵诗歌对学生而言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诗歌诵读的时间、空间。每次早读学生读并赏析一首诗,教师加以指导。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二)变换形式,使学生易背

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如限时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有些诗文,学生虽然当时背下来,但并不懂,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以及知识的丰富,学生慢慢也就懂了,诗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诗歌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一定要让朗朗的读书声重回课堂。

参考文献: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8

在古诗教学中,朗读很重要,它对提高诗歌教学质量起着桥梁的作用,另外,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进入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因此,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去教会学生朗读呢?

1.教会学生掌握古今读法,读出诗歌的正确读音

有些古诗词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是不同的,在朗读时,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读出正确的读音,否则会造成释义及读音不和谐,即不押韵的现象。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不能读作jìan(看见的意思),而读作“xìan”(通“现”,呈现的意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中的“衰”应读作“cuī”而不读“shuāi”;“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中的“斜”,不能读作“xié”,应读作“xiá”,类似这些,教者在朗读教学时,应要求学生注意这些词的读音。这样,才能准确地去理解诗词的含义。

2.要教会学生掌握朗读节奏

有节奏的朗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情感。要求学生掌握节奏,必须教会学生掌握两种诗句划分方法,一种是音节划分,五言诗的音节划分,一般是二二一的划分,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言诗的划分一般是二二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另一种是意义划分,即按照意义层次划分节奏。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果不去教会学生掌握节奏划分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把诗句的节奏划分出来,读起诗来平铺直叙,失去抑扬顿挫的效果。

3.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感情基调

要分清喜怒哀乐,每首诗歌,都是作者的抒情言志,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屈原、陆游的爱国诗篇,杜甫、白居易的人道主义华章,李白的浪漫主义篇章等。因此,在古诗朗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写出的诗歌,感情关系着对家人的想念,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担忧。如在《春望》这首诗中,强烈表达出杜甫思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那么朗读时就要读出深沉的感情基调。

二 背诵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背诵诗歌?

1.抓住每句诗的诗眼展开背诵

每句诗都有其诗眼,在背诵诗歌时,我们应抓住诗眼,而展开全句。如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第一句抓住“黄鹂”,第二句抓住“白鹭”,第三句抓住“雪”,第四句抓住“船”,根据这些诗眼再逐句展开,这样去进行背诵,那么就容易得多了。

2.从诗的思想感情入手展开背诵

教会学生从每首诗的思想感情入手去展开背诵,如背诵杜牧的《江南村》,这首诗是鞭挞当时的统治者迷恋佛教,不理朝政的感情。在背诵时,由这种感情展开联想,眼前便浮现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情景。要求学生背诵诗歌,是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古诗的教学质量。

三 教会学生去赏析诗歌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审美过程的第一步是审美直觉,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来唤起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中最初的心理体验。诵读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词,疏通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同时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多读,做到以声传情,朗读时扩展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内心的视像,把诗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种种客观事物,再品味语言美,则可以指导学生谈谈诗中佳句及诗眼的好处、妙处,从中感悟。

2.引导学生触摸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审美直觉不是经过周密细致思索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审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阶段向审美再现阶段的过渡,也就是说,学生在对作品的美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将会进入诗歌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境界。

这必须依靠学生积极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把握意象入手,找寻作者情感轨迹,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9

诗歌所蕴含的精神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耀眼、最纯粹、最炽热的一部分。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是用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诗歌教学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诗歌篇幅的增加,说明了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点认识。

1.知人论世是体悟诗情诗意的前提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对古代的作品进行理解和鉴赏,需要了解古人。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比如杜甫,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和中唐动荡不安的社会,使其诗歌大多体现忧国忧民的主题,风格沉郁顿挫。李白,少年时就好气任侠,愤世嫉俗、洒脱不羁,诗歌风格清新飘逸。王维半仕半隐,厌倦官场,渴望远离世俗,向往宁静生活,诗风含蓄温婉,充满了山水田园间的恬淡、闲适和清新。杜牧身处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所写诗歌含蓄绰约,作品以咏史诗为主,借古讽今。苏轼虽命运多舛却乐观、旷达,词风雄健豪放,意境开阔,但也不缺乏清丽的婉约词。李清照前期的稳定生活和后期家仇国恨,使她的词具有婉约、凄切、含蓄蕴藉的风格。陆游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收复失地、希望有所作为的壮志使其诗作风格雄浑奔放。

同时,分析诗歌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也就是“论世”。“论世”是说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都会在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这有助于理解这些距离我们有些遥远的古代经典。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要知道作者的生平遭际、政治信仰、文学主张、写作风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的,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为诗言志,诗是诗人之志的外物化,而诗人之志,归根结底都是时代的风云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射。例如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豪迈洒脱的诗人李白身处盛唐,有着其他时代的诗人少有的自信与超脱,才可以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最强音。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与禅意,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我们循着这一印迹,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但是,“知人论世”的形成和运作要有两个前提:一是鉴赏者必须有相应的材料积淀,二是这种材料积淀又必须与文章严密吻合。否则,无关的历史讲解会消减诗歌的诗情。

2. 吟咏诵读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宋代朱熹也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读》中说:诗歌不仅是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吟也就是朗读,“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可以说朗读吟诵是打开诗歌之门的金钥匙。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与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要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融入意境之中。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反复“吟咏”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让学生于诵读、吟咏中品味诗歌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诵读的方式多样丰富,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多种方式,如配乐诵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竞赛等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百读不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感。,一段饱含激情的诗朗诵,一曲动人心魄的背景音乐,一段经过剪辑的背景材料,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都可以攫住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形成诗歌阅读的心理期待。如《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的品读中可以设计录音范读、齐读、男女生分别朗读、个人朗读、教师领诵等方式。通过诵读,拉近学生与词人间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展开对话创设条件。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觉地步入到审美鉴赏的殿堂,在主动感受美的过程中,心灵不断与文本、作者碰撞,获得多重审美体验。要有感情地读,在读的时候通过借助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水平以及想象和联想,去感知诗歌中出现的种种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并融入自己的感悟,从而深化诗歌的意境,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三分诗、七分吟,教师应以朗读吟诵为切入点,带着学生吟哦诵读,在诗的氛围和意境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换为自己的体验。这样才可以说是充分把握住了古诗文教学的特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情感,让学生于诵读、吟咏中品味诗歌的意蕴,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

总之,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追寻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体味诗情和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而知人论世和吟咏品味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领悟作品的整体意境,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1

今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还在走“作者介绍――齐读两遍――解释一遍――齐读结束――要求背诵”的单调路子,重记忆轻朗读,重背诵轻品味,形式单调,教者无方,学者无味,优秀的古诗词往往被教学得“面目可憎”,费时低效。如何才能摆脱古诗词机械、低效的教学状况呢?在古诗词中,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会给古诗词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给力作者介绍:变陌生为熟悉

现有教材中对诗人词家往往限于文字的介绍,了了数语,简单而枯燥乏味,一些虽配有插图,但这些往往只是诗词内容的“图解”。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古诗词作品的教学来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让学生和诗人深层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帮助学生走入文本的一条线索、一张“门票”。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可以使作者的介绍更加全面、配以诗人词家的画像更能凸显其精神风貌,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在教学《春望》用幻灯片以文体框出示(如下图),并从网上下载杜甫像的图片,作为插图,当页幻灯片标题用艺术字打出“走近杜甫”。这样,学生不仅从文字资料上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而且通过图片杜甫像也对杜甫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达到观其貌、识其人、读其文、解其心。白居易诗云:“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诗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感同身受,这样对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风格 “沉郁顿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运用多媒体给力情境创设:变抽象为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以情志为本,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优秀的古诗词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诗歌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将诗词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一幅幅可作用于视觉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可以帮助学生理好的理解诗意,对诗词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幻灯片的背景始终是一幅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的图画。又如学习曹操《观沧海》一诗,教师用幻灯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无数巨浪被高高卷起,波澜壮阔的大海的图画,这样学生对本诗描绘的意境有了感性的理解: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三、运用多媒给力朗读教学:变单调为丰富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诗词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兴趣,激发学生情入境。而使用多媒体朗读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发音标准,节奏准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在朗读中,可利用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来助教学一臂之力。通过软件中“歌词秀/编辑歌词”来编辑朗读文本(把课文当作歌词来编辑);使用其“桌面歌词功能”来辅助我们朗读教学,实现文字与朗读声音的同步,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魅力。再者在学生朗读训练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如:在指名学生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表现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的特点,可选配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增强朗读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给力课堂背诵:变呆板为灵活

背诵古诗词是古诗词教与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掌握、记忆的古诗文为80余篇,如果篇篇死记硬背,也不是不能做到,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常见做法是教师留下一些时间,学生自行背诵,这样费时费力,学生也没有新鲜感。如果利用在多媒体就可以使课堂背诵变得灵活多样而且提高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背诵杜甫的《春望》,笔者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提示法的背诵训练,达到大部分学生当堂背诵的效果。用PowerPoint设计,并依次展示(如下四幅幻灯片),每幅幻灯片都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可唤醒、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帮助学生当堂背诵。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课堂背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除此之外,多媒体在诗词积累方面也优势显明。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课后练要求学生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如利用“百度搜索”,可输入含‘酒’的诗句”就能很快可搜索到“借问酒家何处有”(杜牧《清明》)“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十多句关于“酒”的诗句资料,进行积累。这比查阅书籍更为高效、全面。

五、运用多媒体给力诗词新唱:变被动为主动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11

孟子说过:“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杜甫早期诗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到了晚期则是忧国忧民。“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到衰,由强大到削弱,由统一走向割据的转变时期。所以我在上课时就先给他们介绍写作背景,这样才方便他们把握诗歌的主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结构主义课程论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能创设游戏、竞赛、悬念等趣味情境,将新的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有情有境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在上课经常会根据诗歌的内容,创设有关的情境,把学生引到课堂当中。高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如果说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能使学生亲近诗歌,把学生带到了诗的大门外,那么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诗歌具有音乐美,韵律美,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读诗比读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刚开始学诗的时候要作好正确的引导。

1.范读。

教师应该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他们感到学习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教师还要以无限深情歌颂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豪情壮志 ,如对杜甫的“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想” 的崇高品质,在诵读时都倾注着无限景仰之情,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正确的范读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想用范读作为调动学生情绪,把握作者感情基调的突破口。

2.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受到古诗特有的韵味。

3.引领学生在配乐诵读中进入意境。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声韵和谐,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并用,心到口到,把握诗文基调,这样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掌握作品的艺术技巧,而且可以融会作品的精神于自己眼前和心中,让人进入到一种可闻、可见、可感的意境里去。另外,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哀的情调。而诗歌与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所以不妨把音乐引进来。 教师可以在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后来一段配乐朗诵,以此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

4.背诵。

朗读时要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语调合理。反复读,背诵时要做到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直到背得琅琅上口,滔滔不绝,自然成诵,只有这样,书上的营养才真正化为自身的血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课堂上开展多形式朗读,熟读成诵是古诗学习必由之路,也是古诗文学习的正途。让学生熟读成诵,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更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形成深厚的语文积淀,提升其人文素养。

四、了解内容,把握情感

1.首先是审题目。

要了解诗的内容, 关键是审好题目。从题目上看是不是透露了诗的内容。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我们就懂得,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歌。在春天所看到的景物。知道了这些内容,我就提出下个环节。

2.找景物,描绘画面。

这里开篇即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画面中的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此,名为写景,实为抒情。抒发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3.抓住末句,把握情感。

从《春望》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

4.注意各联的表达方式

读叙事联时要了解作者的经历,了解事件。读描写联时,要判断里面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其效果。还注意里面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当然读到描写时还要判断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教学。

五、架设心灵之桥,领略文笔之意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12

二、感受诗情,走近诗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精选的。“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些精选的古诗向我们展示了特有的韵致和境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事寓理。每一首古诗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新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诗作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情感的喷发,表现自我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做到了让学生“走近诗人”。只有走近诗人,才能真正了解诗人的思想,感受诗作的境界。如教学《示儿》时,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认识陆游,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深刻体会该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比刻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现在都说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灵动的课堂,那么我们的古诗教学的课堂更应让学生在诗意中栖息,在中华古老文化的韵致中徜徉。

三、入情入境,读出意境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自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中华古诗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诵读。读诗之法“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诗歌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记性。因此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这也是学诗歌的最好方法。也只有通过读,把诗歌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体会诗之妙,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背诵古诗文,可以是出声诵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地诵读。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而且音韵婉转,具有古典韵味,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流传。每天让学生多听听。通过古诗吟唱的方法,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唱会经典古诗。

例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可配上一曲悠扬悦耳的古筝音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学生朗读熟练后,再引导学生比赛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在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用讲故事的语气朗读。学生读的遍数多了,也就自然成诵了。诗歌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是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诵读诗歌。所以,进行诗歌教学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让学生感觉读诗是件快乐的事。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篇13

一、 巧妙埋伏,种下诗歌前期准备

活动背景一:午睡时间

轰隆隆,打雷了。孩子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都很害怕躲到被窝里。师:“没事儿,不要怕,是雷公公上班了,或许还会到咱们班上来呢。”起床后鑫鑫第一个跑到我面前问:“王老师,雷公公真的会来啊,会不会打到我们呀?”(《雷公公在敲门》,悄悄潜入孩子的心里。)

活动背景二:家庭配合

就那次后家长反馈说孩子一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谈论雷公公。家长和孩子们说了较多雷公公的故事。例如:诺诺说“我妈妈说的打雷要回家,不可以在大树下”,嘉嘉说“打雷是春天来了”等。(《雷公公在敲门》,激起孩子的好奇心里。)

活动背景三: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图书区中孩子们也在议论着关于雷公公的事情,识字的MM看着书说:“打雷是自然现象”,子轩说:“春天打雷是万物苏醒的时候到来了”。(《雷公公在敲门》,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幼儿前期经验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教师结合应景的自然现象在安抚孩子恐惧心理的同时激起幼儿对打雷秘密的兴趣;家园配合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去了解现象;班级环境中提供图书让孩子自主或合作探索、交流秘密,为诗歌教学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二、 多种形式,丰富诗歌内容学习

让幼儿对诗歌内容充满兴趣,在探究中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多种形式,以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形式一:自由表达认知。师:“雷公公来到我们班,来干吗呢?”阳阳说:“是带我们去天上的探索奥秘的” ……安排自由讨论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述说出来。形式二:实物图片呈现。利用实物图片帮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师:“喊了谁?”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理解“游、跳、爬”等特征。形式三:“猜一猜”游戏。在全部出示动物图片后继续和孩子一起边学边玩,拿掉两张动物图片,谁不见了。请幼儿用诗歌语句回答,深度记忆诗歌内容。形式四:大鼓配乐演绎。根据诗歌内容在念“轰隆隆”时敲强弱弱三下,再给予一定的节奏,同时也激起孩子再次学习诗歌的兴趣。形式五:巧取动作。孩子们好动是天性,配上相应的动作正好符合这一年龄特点,能准确理解诗歌中动物的起床方式。在孩子们自创动作的基础上选择出最形象的动作。

利用提问感知诗歌内容;借助图片、游戏理解诗歌内容;采用击鼓、动作深入学习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的学习诗歌,帮助幼儿层层深入,演绎了诗歌的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 标记运用,领会诗歌朗诵技巧

朗诵的表达手段很多,常用的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这些表达手段能帮助幼儿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1) 回忆朗诵标记。师:出示“停顿”“重音”等标记符号。“这些是什么标记?表示什么?”和孩子们共同回忆。(2) 自主选择合适的标记,尝试朗诵。孩子人手一张图文并茂《雷公公在敲门》的诗歌图谱,边朗读边做上相应的标记,做好标记后自己尝试朗诵。(3) 个人朗诵会,同伴点评。幼儿根据自己的图谱进行朗诵表演,其他同伴安静倾听,进行简单点评。你最喜欢哪个同伴的朗诵,为什么?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