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实用13篇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数量区域分布形式是:

东北72个,占比为9.14%。中部数量分别为136个占比重17.26%,西部数量分别为158个,占比重20.01%,东部地区数量达到422个,占全国纺织专业市场总数的53.55%,东部地区是我过重要的产地型纺织型服装市场聚集地,尤其是华南与华东地区。

2)中国服装出口经历的几个阶段

1978―1987:快步发展出口的阶段,这十年间,服装出口金额按美元计算提高了5.3倍,增长速度高于纺织品的3.36倍。

1988―1997:从1988年起,到1997年,中国服装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黄金十年”我国服装行业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走上了真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地发展起来,服装出口增长6.5倍,产量增长4.7倍,并于1994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1997年,服装出口占纺织品服装总出口比重由1987年的39.3%上升到1997年的69.64%,外贸依存度大大提高,出口单价较低,但十年间金额翻了8番

1998―1999:进入1998年后,中国服装行业走入了一个两年的调整期,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服装出口造成了重创,出口出现了负增长。

2000―2007:8年间,我国服装出口一直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幅度,出口数量,金额均翻了三番,出口第一大国地位暂无法被撼动。

这8年中,出口企业完成了几个重大转变;从来料、来样加工型向设计合作、技术合作型的转变;完成或正在进行通过港商等接单到直接面对海外客户接单的转变;贸易方式由“三来一补”为主转变为一般贸易方式为主;从主要加工大众品牌服装到高档的专卖店服装的转变,顶级奢侈品牌也不乏加工订单;此外,我国在自有品牌出口、品牌国际合作和进入国际服装采购环节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2008―2012年,自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生产增速持续下降,特别是2009年9月份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生产下滑趋势更为明显。2010年到2012年服装出口出现可喜持续好转。

3)服装企业产值呈快速增长趋势

2012年,服装产业处于恢复期和转型的助跑期,产业的区域格局开始调整但尚未发生明显变化。中西部地区产量上升速度较快,服装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8.69%和46.86%,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12.58%和1.69%,较去年同期提高0.81和0.36个百分点。但基数低,尚不足以影响全国生产和格局变化。

2012年,我国全社会完成服装总产量487亿件,比2011年提高了8.1%,其中梭织服装152亿件,针织服装299亿件,分别比2011年提高3.68%和9.28%。

4)服装产业的品牌价值低

我国服装总体来说在世界上还是占有很重分量的,这种分量完全是指“量”的堆积,而在“质”的层面上还远远不够。这主要体现在我国服装行业是在较低的技术门槛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情况下制造出低廉的商品,而且我国服装很多行业还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所以,几乎没有附加值。

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导,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发展比较缓慢,边境小额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有较快的发展,但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依然较小。

5)服装出口市场缓慢增长

我国多年来,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其中香港地区、欧盟、日本、美国为我国服装出口的四大传统市场。2012年,我国服装行业出口全线回升。对以上地区的服装出口全部实现增长,出口额同比增长分别0.21%、21.68%、4.96%、27.12%,占我国服装出口总额的69.12%,同比增长16.39%。

而对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俄罗斯这些新兴市场的出口额为202.02亿美元,占全国服装出口的总额15.16%,同比增长42.69%。因此可以看出:我国服装对于传统市场的出口总额明显高于对新兴市场的出口总额,主销市场并没有改变。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我国服装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增速是高于传统市场的。

6)服装市场交易额增幅低于全行业增幅

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中服装交易额为8968.71亿元,同比增长87.96%,低于全行业9.67%的增幅。原/面辅料、家纺、皮草、皮革和以小商品为代表的综合类别产品交易额的同比增幅均超过9.8%。

7)服装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设计为主,技术研发能力低

我国服装企业结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管理模式上,由于设计手段大多停留在纸面放样的阶段,设计周期长,试制成本高,造成新产品创新能力弱,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长,进而造成服装库存的积压,影响资金周转,服装的新产品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是相当明显的。

低端的产品、低端的价格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服装产品的无形“标签”

服装设计是中国服装企业普遍的软肋。中国服装设计水准还远较国际上落后,中国还没有诞生具有世界影响的服装设计师。众多企业还是以抄袭仿版为主,这样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

深入过服装行业的人才会清楚的意识到,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非常贫乏。无论是从生产管理还是设计、营销、广告等。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企业根本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

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年代,缺乏专才,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当前中国服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国际市场的挑战

人民币升值

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1%,服装行业销售利润将下降1―5%。棉服装、毛服装、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21%、2.36%和6.87%。

解决方案:

①鼓励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

②运用金融工具避免汇兑损失。

③实现服装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④磋商和争端解决

(2)国内市场的挑战

我国服装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有:招工困难;生产成本上涨;服装品出口退税减少;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产品档次不高;缺少自主品牌;对外依赖性强;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等。

解决方案:

①提高招工效率(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价格增长机制,依法保障职工利益)

②控制成本(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转移,而且体现在国际间的转移,一部分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

例如:越南、柬埔寨,劳动力成本低,土地租金低廉,具有投资成本优势)

③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实现合理定位,专业化分工)

④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自主品牌,加强自主性(准确的品牌定位,丰厚的品牌内涵)

⑤实现营销渠道多元化(行业协会继续加强行业外交。并购整合资源,完善企业产业链)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2013中国服装业发展前景展望

①国际市场保持稳定,中国服装产业在竞争中调整结构,提高高端品牌市场比重。

2012年,国际经济处在稳定的恢复期,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预期低速平稳。“国际大牌”率先恢复活力,部分品牌已释放出向上调价信号。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2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处不在于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以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观点看待事物,服装也一样,从设计的萌芽结构的制定,再到缝制加工,进而流动到市场上,被消费者所接纳等等,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而有些人经常将服装款式设计孤立出来,而轻视其他方面,特别是轻视结构设计,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实际上结构设计在整体服装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服装设计是造型艺术

无论是注重艺术的舞台装,还是注重功能的生活装,服装总归是“人装”。一方面人们用服装来抵御自然界的侵袭,保护自己的身体。另一方面人们用服装来标识类别,展示自我的风采。作为纯艺术的服装,虽只用于欣赏,但其仍要以人着装为根本。并且无论是作为产品的服装,还是作为艺术品的服装,其最终都已具体的物质形态来体现。因此我们可以说,服装设计是以环境中的认为对象进行的一种造型活动。

二、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各大要素内部关系的设计

任何造型艺术都是有形、色、质三大要素组成,服装也不到外。服装形的设计是关于服装造型要素问关系的设计。造型要素中点构成面,面构成体,又由体构成服装部位,各服装部位又组构成服装,这正式造型要素层层组构的过程。而色彩的设计是关于服装的色彩各要素问相互搭配协调的过程。例如:由原色构成问色,由问色组成复色,色彩的花与素、深与浅,对比的强与弱、主与次等。而材料的选择与搭配也要造型、结构、款式进行,材料的刚与柔、重与轻、吸湿性、弹性等都要根据款式结构而定。

实际上,服装结构设计存在于整个服装设计系统中,贯穿于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及全面全过程。在对服装的创造设计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践,结合对结构的分解和对工艺的研究、操作,不断地总结归纳色、形、质的运用是否合理、准确、协调。要从总体上把握服装设计,而非仅仅停留在设计稿中,那样仅是纸上谈兵。

三、款式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

服装款式设计也称服装形象设计或服装效果设计,是变现服装外观效果的工作,是服装设计的表面部分。在设计的初始,由于灵感的触发,设计师的头脑中会有由某一花色或才质的衣料所形成的一定式样的服装,甚至于连同着装人的整体形象。但此时这个形象很虚,要经过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并以效果图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时只能定出服装造型、色彩、材料与工艺的表面的大效果,而设计的具体实现以及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要到结构设计中去验证。

有了结构设计才使款式设计的方案得以实现。款式设计把握服装的宏观效果,而结构设计把握服装的具体关系。前者是从宏观上把握服装总体,后者是从具体着手兑现服装总体。总体的把握要从款式设计做起,而总体的落实要依靠结构的落实。款式是服装的生命,结构是关键,两者不可偏废。

四、服装设计的特殊性决定了结构的重要性

服装产生的全过程经历了两次形态的改变。即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第一次立体是设计师头脑中形成的形象。这种形象一般通过效果图表现出来。但是制造服装的材料(衣料)是平面的,决定了无论是在头脑中还是在人体或模特儿上进行的设计,必须要变成平面的衣片,或是服装结构图,这就是第一次“立转平”是服装结构设计具体到数据时的需要,服装结构设计从服装的形象思维中过渡而来,落实到具体的衣片上,大多都必须在平面上进行衣片结构设计,以确定衣片的形状及各部位尺寸大小等。服装结构设计的“立转平”,可以将服装立体的三维造型转化为平面形态的二维图形来绘制,简化了结构图的绘制难度。

服装结构设计的“立转平”是服装设计的科学性与技术性的体现。这一转化过程,充分体现了服装设计艺术与其它类艺术的不同之处。服装设计不同与绘画仅是在平面上进行操作,也不同于雕塑,只要塑造出一艺术形象,以供欣赏,服装必须要回到人体上去加以检验,这就要准确把握立体和平面问的相互转变。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3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触发纺织行业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中国纺织工业来说,当今时代既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的最好时机,也是以先进生产力克服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国际摩擦等等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我们的结构转移不是放慢中国纺织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而是要利用跨地区产业链的优势,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效率,提高改造的能力,提高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巨大考验。面对新的形势,特别是产业结构转移这个时期,我们更要认识开放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要打破传统守旧思想,要积极参与全球跨国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企业从微利中走出来,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

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要求我们的产业,我们的企业,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纺织工业要建造创新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产业转移与承接,就要研究加大解决绿色纺织的问题,循环经济的问题,提高附加值的问题,管理创新的问题,大幅度提升科技与品牌文化的创造力。

魏林 产业转移不能照搬过去模式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传媒中心主任

今天的产业转移不能简单照搬过去的模式,要有所创新,要思索一些问题,比如:被转移方、被转移区域是消极等待,还是积极进取?是简单承接还是充分考虑后发位次而有思索、有抱负、有规划承接转移?是简单的把加工部分甩包袱,还是从发展的眼光进行开拓,向中部进行投资,进行开发,进行合作?这是今天产业转移要重点考虑的话题。

赵建才 发挥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当今,郑州市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商贸城市,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力争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我们以改造提升棉纺、着力发展制造业,重点发展服装业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要发挥郑州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产业技术较好,文化积淀丰厚,人力资源丰富,消费群体庞大,能源和原材料重组,生产成本较低等优势,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

吕政 改善投资环境,迎接产业转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东部地区产业向中部转移具有客观必要性,同样也要改善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第一需要进一步完善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降低运输费户用。第二必须要改善投资的软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提高产业的配套能力,完善标准化体系。第四是办好工业园区,来解决土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同时要举办中等城市的机工学校,增加熟练技术工人的供给。第五要发展生产服务业。第六要加强品牌建设。

王微 产业转移,挑战无处不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要非常客观地正视我们所面临的机遇特别是挑战。对于中部地区来讲,虽然有一定的所谓成本优势和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但是,这种优势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在缩小。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压力来自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竞争的挑战。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面临着与东部地区之问的竞争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周边地区,或者是在中西部的竞争挑战也是非常严峻的。此外,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可能还面临着很大的国际市场方面的竞争压力。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科学发展与加快产业转移相结合。

范剑平 产业转移可兼顾内外双需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我们的产业转移,为什么是选择内地,没有向海外大规模转移?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制造业向国外转移的阶段。日本、韩国、台湾他们出现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在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以后的事情。而2007年我国人均GDP仅仅只有2600美元,远远没有达到产业更新化,制造业大规模向海外转移的条件。东部的企业向海外转移还是向中西部转移,还有一个文化环境的问题,向内地转移,由于东部和中西部有一个相同的文化环境,有很熟悉的法律环境,所以对于东部地区企业来讲,在这方面减少很多的投资风险。第三原因就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市场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外贸增长远远高于内地市场的增长。也就是说外需和内需的变化也使得内地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内地。产业向内地转移可以兼顾外需和内需。

周少雄 做服装品牌是在做流通,做零售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在的服装品牌,不仅仅说是开工厂做制造,更多的是在创造一个物流,创造一个服务,在做流通,做零售。这使得服装产业不能仅仅凭制造业的概念来看,可能更多的要从零售业、服务业的角度来思考。因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考虑,在对于物流产业,在对于服装的零售服务业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再从零售服务业和流通业的角度看,企业要深入研究的是消费者对文化历史,对于时尚,对于审美的理解的状况,要关注时尚、审美、艺术,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需要产业转移。文化、创意、时尚这个产业在每个层次,只要想发展都可以创造条件。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从零售业来说,中西部转移可以营造区域性总部概念,建立区域总部型的物流周转地。

夏国新 产业链协同效应是产业转移的关键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深圳歌力思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谈到如何承接转移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第一而就是生产要素本身的比较优势问题。但是作为品牌来说,还要有产业链的协同效应问题,包括服装产业链的上游、下游、面料、涂料、加工、设计、营销的服务机构,如果我们中部把服装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的话,可能推动一些生存的环境更好。另外,对于品牌来

说,在物流方面也是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做时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时间,如何解决快速的物流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对郑州产业转移有一个建议或者说是一个想法的话,我觉得应该是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只要在一个点上做成龙头老大,这个产业集群在这个城市就活了。

陈勇斌 练好内功才能与狼共舞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郑州领秀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河南本地服装企业服装品牌的代表,产业转移,中部崛起,我也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我们梦舒雅品牌目前在郑州有21家店,这21家店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从1998年到现在我们建立了2l家店。但是周少雄先生的七匹狼用一年的时间在郑州开了27家,两年开了将近40家。这种速度,这种力度,值得我们去反省,这对我们郑州本地的服装品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应该说,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这种非常好的资源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河南这一块大市场,近1个亿的人口,发达地区的服装龙头老大都开始关注,加大对这一块市场的开发,这对我们来讲必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练好内功,提高内外管理能力,提高抵抗能力。狼来了我们不能逃跑,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狼共舞。

詹灵芝 产业转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江淮十大女杰之一、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

我认为承接产业转移是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资源经济发展能够重新配比,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觉得应该考虑两大块,一个是企业的问题,作为企业要考虑的是转移和被转移的问题。关键是理念一定要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接轨,同时,要有文化的相互补充和理解。比如安徽,安徽唱的是黄梅戏,到河南来就要唱豫剧。另外,还要有资金的支撑,特别、是我们纺织行业,这个产业链比较长,资金也铺得比较大。另外一个要素就是社会,社会方面最主要的是政府。政府为企业营造好的服务环境,让来的企业家心情舒畅,能够解决他所想解决的一些问题。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物流、信息化、银行等等这些社会的环境同样重要。

陈成才 产业转移,哪里有吸引力,就往哪里去

广东省服装协会副会长、富绅集团董事长、总裁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确实有这样的一个趋势,不可逆转。因为沿海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靠近广东、深圳、东莞、珠三角地区,很多企业已积累了不少资金和经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被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所取代。加上现在技术工人短缺、环保、成本压力等因素,服装企业正在思考自己的出路。

其实转移不转移,就看哪里有吸引力,它就往哪里去。沿海的服装产业,老板经过千锤百炼,脑瓜都是非常灵的。河南郑州这个地方确实是古今中外必争之地,包括在战场上也好,商场上也好,都有它独特的地理优势。我相信一定会创造符合于东部沿海地区来投资的各种条件,吸引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这里投资。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4

以前一说到转型升级就是要转移新兴产业,但我想如果在这个城市已经形成了一个服装业的主题,并具备了能招商引资、汇集人气的招商城,那么其所带来的价值对这个城市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从政府角度来说,我们要重视这个与人们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并努力把它做好。

和其他苏南地区一样,近年来常熟也出现了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紧缺的局面。为此,虞山镇政府正规划建设“常熟纺织服装产业创意集聚区”这一创新型企业孵化器,这是一个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2.5产业区,同区内设置了企业总部区、创意设计区、文化展示区等多个功能群组,通过大量引进创意研发企业和终端销售企业形成人才集聚、创意集聚、总部集聚、文化集聚、商业集聚,打造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意中心和总部经济。产业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配套完善、运营成本较低,企业可以把自己的销售终端、研发终端放在这里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渠道网络和加工基地,这也迎合了许多企业目前的转型想法。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

在香港,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与推动一直是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非常兴旺,直到九十年代,我们面临一个大的转型,那就是国内珠三角地区开放了,很多香港企业转到珠三角地区生产,这使得香港失去了100万个就业岗位。当时,我们的转型方向是将服装行业的工业生产转到管理服务方面,这样在失去的同时也创造了围绕产业需要的100万个服务岗位,如设计、物流、金融等等。

从那之后到现在,我们又经历了另一个转变,那就是香港纺织服装行业要向高端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配置。这一时期,企业要创新要发展,信息是关键。所以,香港的很多部门协同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体系,密切关注全球不同地方的贸易政策、海关措施;并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的政府基金,包括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市场扩展基金、创新科技基金等,帮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有更好的发展;而围绕人才的需求,从香港政府到不同机构,也做了很多专业的培育工作。

中国服装协会顾问蒋衡杰:

与三十年前不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买卖双方的转变,如今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才能生产什么。因此,企业要审时度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是要认清自己的产业优势,将它发挥好;二是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将产品做专、做精、做特、做快;三是精准定位品牌风格,深耕营销渠道;四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高企业效益。同时,政府要营造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竞争规则,并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

IFB国际时尚品牌发展管理中心总裁王翔生: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正由以往的追求商品转变为追求品牌,进而发展为追求品牌和品位。这意味着如今的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更应该考虑如何让我们的产品更有价值。对此,我认为企业的创新主要三种模式:一是始创新,即发明一些新产品和新技术;二是流创新,即从产业价值链着手,想办法降低成本,提升销售;三是价值创新,即针对市场需求和消费变化,设计开发产品帮助人们达成甚至创造消费欲望,实现他们想要的价值。这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也是服装产业未来要考虑的方向。

价值创新又分三个层次:在国家转型层面,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制造,扩大内需的概念不应该仅仅是把原来出口的东西转为在国内卖,而应该针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提供他们所需的产品;地区转型方面,要从制造经济转变为创新经济,如果说以前是为某个地区招商引资,如今则需要为其创造新的价值,形成特色的产业氛围;企业转型方面,要从单纯的价值链提升转变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价值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毕竟以前消费者买衣服是讲究面料与做工,现在则是追求设计,以前只需要把衣服送出去就行了,现在企业还要考量服务等各项配套。我认为企业将来要打造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其自身的服务建设。

江苏省工商局商标处处长冯兴汉:

谈到商标,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商标就是一个简单的平面LOGO,但事实上它属于企业的知识产权范畴,用好了就是企业的一种财富。

我们所说的品牌的内涵,其关键在于商标权。商标权是企业的专用权,这也意味企业同时拥有了一个更大的权利,叫禁止他人使用权。因为在消费市场中,企业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品牌在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高度忠诚度,而品牌的商誉是要通过商标的运用来达到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商标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像苹果和唯冠、王老吉和佳多宝的商标权之争就是这类的典型案例。

对企业来说,商标就是他的命根子。像加多宝一目没有商标的使用许可后,他只能重新投入广告费用,重新开展品牌营销,推出新品牌。企业拥有品牌才有市场,只有专利并不表示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但是有了品牌,肯定会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现阶段,实施商标战略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发展品牌经济的核心和关键。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

面对严峻的困难和压力,波司登采取的是扩大科技投入、调整经营模式、拓展外贸市场等策略。去年,波司登投资近千万美元引进先进的服装生产流水线,于今年春节后正式投入使用。同时还对原有的流水线进行改造,由原来的“捆包流”改变为“单件流”,充分满足了“多款式、小批量”的生产要求,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30%左右,产品优良品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服装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光着眼于款式设计、面料翻新,应当从“前端”入手,着力开发自己服装专有的新面料,为开发专用服装打基础。2010年,波司登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开发高科技面料,如今初见成效,相关发明专利申请已被国家专利局受理。今年9月,又签订了新一轮《技术开发(委托)合同书》,力争让科技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

服装产业不是高科技产业,一些企业家们对如何转型升级心中无底。有的错误地把“转型”理解为“转行”,从而导致“实体经济虚心化”,使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丽芬:

自1986年成立以来,阳光集团经历了三次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以开发高精尖产品为标志,实现了产品结构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第二次转型以发展多元产业为标志,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多元经营的转变;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转型的阶段,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向创新经济转型。

为打造自主高端品牌,阳光设计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品牌发展战略:先为国际一线品牌服装提供配套服务、定牌生产,再与国际品牌结成战略同盟,最后创建自己的高档品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占领市场为目标、创建品牌为战略。当前,阳光集团着重从优化国际国内市场和转移生产基地这两方面来着手解决成本与市场矛盾,计划尽快在欧洲设立销售分公司,积极稳国海外市场。

认为应在国家层面上对企业“走出去”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提升产业水平的国际领先项目,使科技创新成为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动机”。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健宏:

大生集团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加压,突出发展五大产业板块:即建成极具竞争力的纺织精品生产基地,建立以“红鹿”品牌为核心的特色家纺生产基地,形成“大经贸”经营体系,发展以“总部经济与汽贸服务业”为两大增长翼的新兴产业,致力于时尚文化创意品牌的集聚和培育。如今产业调整已取得良好成效,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4920.8万元,利润1228万元。

棉纺产品的销售税率为17%,棉花的进项税率为13%,这种高征低扣的税收政策对棉纺织企业不公平,希望能降低企业增值税率;同时建议政府在技术改造方面,给予纺织企业更多的项目资金补贴和奖励,鼓励纺织企业加快升级换代步伐;希望国家加大对纺织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增加信贷投放,简化审批程序。

江苏金辰针织有限公司董事长殷金华:

面料是纺织服装业中科技含量较重的环节,金辰针织一方面加强与国内著名内衣品牌商的合作,增加内销比例;另一方面加大与大专院校的紧密合作,实现与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通纺院、江南大学等专业院校的对接。

目前,金辰已与北京“铜牛”、“爱慕”以及湖北“猫人’三家内衣品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二季度以后,内销比例同比去年增长了20%,弥补了外销减少的缺口。从1-8月份的经营情况以及现有订单来看,金辰今年能够实现同比5%-10%的增长。而依托大专院校的技术、信息、人才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实体经济实现产品升级,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俊松:

盛虹集团的转型升级思路是,继续做强化纤、印染两大主业,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目前盛虹的纺丝产能已达到140万吨,其在国内首创使用环吹风技术,提高了超细纤维产品的竞争力;在生物材料的大方向下,盛虹从生物发酵法制PDO到PTT纤维,打破了国际企业在PTT聚合技术上的垄断,成为其源源不断的竞争力;盛虹还引进自动化设备,结合已实施的信息化系统,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和管理,达到企业的高效管理。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5

记者:从你的经历中,可以总结为“三级跳”,能不能谈谈你的“第一跳”?

姚少文:可以说我入服装行是阴错阳差。我当初开办一家广告咨询公司,主要从事营销咨询和广告策划。其中服务过清华同方、茅台,服装企业有报喜鸟、威鹏服装、波顿服装、仕奇服装、杉杉法涵诗。

特别与仕奇合作比较多,可能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敬业、对服装行业的认识屡有惊人之语吧,仕奇服装总经理向东几次力劝我加盟。于是,1999年在做完全国职业装市场调查后,我的公司被“打包”,一同被我的咨询顾客给“买”走。

记者:就这么离开广告咨询,投身服装行业了?

姚少文:因为那个时候,广告咨询业正面临转型。有我这样转向实业,当职业经理人的。也有象江南春(分众传媒CEO,05年7月份股票登陆纳斯达克,身价超过20亿,成为中国第三大富翁),脱离传统四大媒体,转向细分电子媒体。我当时也想到向这方面发展。江南春选择的是写字楼液晶广告,而我策划的是写字楼食堂广告。

记者:后悔了?是不是错过成为江南春第二的机会?

姚少文:不后悔。应该说,当时我在广告咨询界算是资深人士,离开肯定会损失一些机会,但离开也给自己带来许多其它机会。

记者:DELL公司CEO凯文罗林斯也是咨询师出生,在做完咨询后被迈克戴尔“挖”走。

你当时在仕奇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姚少文:营销总监很重要的工作是战略制订。根据调研,结合成衣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我在仕奇首倡“定制营销”,被喻为“中国服装的DELL”;为做好招商策划,我“忍痛”把自己的结婚证拿出来,登上广告,成为全国首例“结婚证广告”,取得很大轰动。开展的另一项工作是很难开展的工作---“裁员”!仕奇当时是个国有控股公司,分公司机构臃肿,冗员繁杂,为发展只能壮士断臂。

另外,作为仕奇团体制装公司的CEO,我管理指导全国的团购业务。为与一线人员打成一片,我甚至亲自上阵,一个人在3个月内承揽了500万定单,荣获业绩第一名。

记者:后来什么原因离开仕奇呢?

姚少文:仕奇董事长葛健是我的良师益友,总经理向东与我有兄弟之谊。离开仕奇确实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因素。但仕奇作为国企,有许多因体制造成的严重问题。我写过二次“路线图”计划,得到肯定,但难以推进。于是我就有了要离开的想法。正好这时猎头来“挖”我……

“猎头”:第二跳

记者:“猎头”总是很神秘的,谈谈你同“猎手”打交道的经历。

姚少文:一般猎头的程序是,接受企业委托后,锁定5-6名对象,然后经沟通,一般给企业提供2人次面试,二取一。

记者:你是哪家猎头猎的?

姚少文:泰来------北京最早的一家猎头公司。2004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猎头电话,他们问我想不想换个环境。我说可以一试。然后,他们直接告诉我顺美老总的电话,让我直接去就行。我问他们有没有必要聊一聊?猎头张先生说,像你这样的高级人才不用与猎头见面。

然后我按张先生提供的地址与顺美CEO薛宝金女士进行了二次沟通就一切搞掂。

记者:就这么简单?

姚少文:实话实说,虽然经常电话沟通,快成朋友了,我至尽还没见过这位张先生猎头。

记者:哪猎头收取企业多少费用呢?

姚少文:大概6万元吧!

记者:听你这么一讲,我都想当猎头去了。第一个猎你!

言归正传,你在顺美的日子都做了哪些工作?

姚少文:“四大工程”:

第一、品牌提升工程。

品牌必须适应顾客生活方式的变化。我提出顺美由“男西服”“男装”、“男正装”“男士生活方式品牌”的定位转型。其次,根据定位,按顾客生活方式企划商品,进行设计;产品比例:增大副项产品、休闲产品;产品细分:政务和商务二大系列;产品结构:丰富冬季服装、增加皮具、配饰等。再次,更新卖场形象,改变陈列方式。通过打造“2005顺美品牌价值年”,顺美品牌在20岁的时候得以提升。

第二、渠道工程。

关闭高保底、高扣率亏损严重的门店;提高单店平米经济效益,调整部分门店面积。

第三、顾客忠诚工程。

为提高顾客忠诚度,设计VIP卡,并做顾客资料详细登记,给予一定回报。同时,促销活动都体现给VIP顾客的特殊回报,顾客忠诚度大幅提高。

第四、促销工程。

策划“顺美20年,好事自然来”和“寻找忠诚的你”系列司庆大型促销活动,在促销设计中,注重把销量和品牌维护、顾客忠诚结合起来。

记者:还是老问题,为什么想离开顺美?

姚少文:主要是个人因素。另外,看见了问题而解决不了问题,这是令我最难受的状况。顺美存在许多体制因素不作为的事情,很累,累心。所以想换个环境。

寻找刘备:第三跳

记者:现在是什么心情?

姚少文:在路上,寻找刘备的路上!

记者:你是说想找到伯乐?

姚少文:对!

记者:你第三跳理想中的东家是什么样?

姚少文:我理想中的东家像刘备,比刘备更有才华当然也好。

记者:我发觉你的骨子里有一股江湖侠气。

姚少文:实际上,我是特想从一而终的一个人。如果有刘备这样的东家,我愿意追随他一辈子,甚至辅佐他的儿子!做到鞠躬尽瘁。

记者:现实中好找吗?

姚少文:不容易!但我没有放弃。正如企业要找一个优秀经理人一样。实际上,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经理人大有人在,但需要撮合。像猎头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当然,最终找了一圈失望而归的话,我就只能自己当刘备了!

记者:猎头在找你吗?

姚少文:有几家国内的和香港、英国的猎头在找我。推荐的企业有广东的运动品牌、上海的内衣品牌、厦门的女装品牌、北京的正装品牌。

记者:你考虑去男正装还是其它品类?

姚少文:当然,去正装品牌驾轻就熟;但我这人喜欢挑战,内衣、女装、运动装更像快速消费品,它们的操盘手法和营销思路与男正装差别不小。去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更能激发潜能!

记者:你准备扎根北京,还是去南方?

姚少文:不排除“孔雀东南飞”,我本身就是南方人。另外,作为职业经理人,不应该有地域空间的制约。应胸怀天下,志在四方!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6

王天凯表示,从外部形势看,纺织服装行业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新常态趋势。

首先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纺织服装个性化、多元化已取代数量扩张,日益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服装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纺织服装的内需潜力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促进市场机遇成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的重要任务。

其次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国际市场长期处于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进入了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型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服装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国际竞争更为激烈。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及加工基地建设,并以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引进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再次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变,使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结构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不复存在,天然性的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的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素质、品质、价格等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支持、管理等非物质要求投入,才能有效地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最后是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强。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增强,国家对水体、大气污染排放的控制标准更趋严格。行业现在的软硬件实力与强制标准之间存在着差异,使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行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各种资源稀缺以及成本提升,使得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再生,日益成为企业的常态选择和自觉行动。

新特点

面对这些外部形势的新变化,纺织服装行业自身发展将主要呈现4个方面的新常态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逐步减速换挡,但随着外在市场环境和要素成本的改变,行业经济总量增长已开始从高速向中速逐步转变。行业纤维加工量、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利润总额等指标,“十二・五”以来增速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到2014年已减缓为一位数的增长。“十三・五”期间的行业增长、总量增速仍处于趋缓的空间,但这不意味着衰退,行业调整深化和行业竞争力提升,仍将在中速水平保持发展。

二是结构调整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稳定发展。行业在新原料、终端产品、产业布局、生产能力、企业组织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步强化海外产业布局、生产业等新增长点对行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化解阶段性产能过剩、中小企业竞争力不足等风险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的效益提升,将有利于对冲行业经济增速下行的影响,成为行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支撑。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7

目前,长江沿线集装箱港口正在以枢纽港为基础,建立起港口区域性的物流服务中心,同时配合喂给港、支线港联动,形成具有长江水系特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如武汉市政府对于港口物流发展已明确定位:充分利用长江、汉江黄金水道,发挥武汉港作为内陆枢纽大港的有利地位和阳逻深水港区发展集装箱货运的潜在优势,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使武汉成为华中地区的物流中心。此外,一些港口利用区位优势和长期积累的服务特色优势,向物流转运中心发展,服务区域半径不断延伸。芜湖港的发展定位是:服务于皖江城市带、服务于区域经济,努力为芜湖发展作贡献。芜湖港的发展目标是:以煤炭储备、精配、中转、交易为基础,以集装箱物流、煤炭物流、大宗生产资料商贸物流为发展重点,逐步投入130亿元,把芜湖港建设成为现代综合物流企业。到“十二五”末,芜湖港产值突破500亿元,并打造一个交易额达千亿元级规模的物流园区,各项综合指标处于长江港口前列。目前,已建成朱家桥集装箱一期工程、煤炭交易市场、裕溪口煤炭储配中心工程。为进一步提高芜湖港在安徽及中部地区港口群中的竞争力,把芜湖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国际物流服务中心,提升芜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芜湖港将加快建设步伐,规划建设“总部经济区及大宗生产资料物流项目建设工程”、“芜湖港现代综合物流园区之集装箱码头工程”(该工程新建6个1万吨级兼顾2万吨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改扩建1个5000DWT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37万TEU,项目总占地118.6公顷,建设工期3年,投资估算约32.37亿元)、“芜湖港煤炭储配中心二期及煤炭交易市场工程”、“芜湖长江航运服务集聚示范区工程”。

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在分析我国集装箱物流发展趋势时认为,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受到三种动力驱动,将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一是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二是经济、贸易结构和运输结构调整,适箱货比重以及集装箱走水运的比重提高;三是集装箱化率不断提高。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集中化趋势基本结束,转向分散化发展,十大港口吞吐量所占比重将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逐步形成新的集装箱干线港,长江港口集装箱发展势头依然强劲。因此,“十二五”时期,港口应当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机遇,加快集装箱物流发展步伐。一是以现代物流理念统领生产经营,早日制定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确定现代物流发展愿景目标;二是充分发挥自身发展集装箱物流功能、作业、服务、人才等优势,有的放矢地发展集装箱物流;三是正确选择集装箱的运输方式,充分利用集装箱的优势,避免在选择上出现错误;四是科学投入,强化集装箱专用码头基础建设。

二、港口发展集装箱物流的主要途径

现代港口是进出口贸易的“桥头堡”。港口集装箱物流涉及到装卸、集并、运输、仓储、包装加工、检验检疫、海关监管、信息处理等跨行业复杂问题。港口集装箱物流的发展不仅与港口自身的区位、码头条件、服务水平、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物流环境等有关,也与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实力,甚至与港口腹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因此,港口集装箱物流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途径。

1、坚持货物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并重的思路。货物运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目前我国港口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现代物流发展理念,从全国港口布局上既要重视亿吨货物大港的发展,也要重视千万标箱的集装箱大港的发展;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时,既要重视散货、件杂货码头的建设,也要重视集装箱专用码头的建设;港口自身确定发展战略目标,既要着眼单纯产量和经济效益指标的逐年增长,更要改善功能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注重港口吞吐量“量的扩张”,更要向集装箱吞吐量“质的提升”方面转型,使港口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增长,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愈来愈大的贡献。

2、必须把港口集装箱物流发展战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各项建设发展的综合部署,是指导城市各方面建设的蓝图。港口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等等。港口集装箱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港口布局和建设合理化、科学化,要充分重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建设,把完善服务和信息功能放在优先地位。另外,要重点突出港口集装箱物流地位,促进临港产业的发展,特别要以建设临港工业基地为重点,加快发展以工业园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群。

3、正确选择集装箱运输方式。集装箱水运方式:集装箱物流,尤其是国际集装箱物流,船舶是主要的运输工具,能载运集装箱的船舶种类很多,但载运能力、载运方式相距甚远。集装箱公路运输方式:该方式是集装箱物流的重要运输形式,尤其是集装箱“门到门”汽车直接运输和联运系统,集装箱公路运输是不可缺少的首尾运输环节。集装箱铁路运输:主要担负“站到站”的任务,在多式联运中,承担陆地干线运输的责任。集装箱铁路运输,主要受到车辆、路线和接发集装箱车站的限制。集装箱贯通式物流:是采用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方法,实施“一票到底”的“门到门”物流,这是现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在全球进行联运,并从集装箱在货主门口装货开始直到用户门口卸箱为止,中途全部实行一票到底的联运并在不同运输工具之间实现有效换载。现代港口选择的多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方式。

4、码头大型化发展。在2020年底前,长江沿线各港在建设新泊位和进行老泊位改造时,都将提高靠泊等级作为发展方向。重庆港九龙坡和寸滩集装箱码头靠泊等级将提高到靠泊144TEU型集装箱船;武汉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码头吨级将提高到靠泊5000吨江海轮;芜湖港已经开工建设朱家桥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国际集装箱码头后续工程,该工程新建6个1万吨级兼顾2万吨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改扩建1个5000DWT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37万TEU;南京以下码头绝大多数都是按2.5—3万吨级建设,南通港更是建造了内河第一座10万吨级码头。

5、大幅提高主干航道特别是长江中上游航道等级。把长江21个港口泊位和10个地段的长江航道疏浚到一定深度,从现有深度5.5米增加到10米和12.5米深度不等,让吃水较大、单船运力达到1万总载重吨或1000TEU型集装箱船可以直抵武汉和重庆港;而铜陵、马鞍山、武汉和南京之间的长江航道可以一年四季通航3万总载重吨集装箱船,高峰的时候可以通航5万总载重吨的货船。目前抵达铜陵等长江沿线港口的大多是5000总载重吨货船。

6、努力寻求适箱货物。适箱货是指适合于装集装箱的货类。最适合的货类是指贵重商品、轻泡件杂货及小型高级机械等,如酒类、仪器仪表、各种纺织品、医药、各种轻工业品。适合货类是指一般粗杂货,如电器电料、袋装货物等。勉强可装的商品,是指一般原料或较重的袋装商品如生铁、原木、大米、饲料等。在确立了发展集装箱物流战略目标之后,一是要努力寻求适箱货物,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加适箱货物比例;二是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最适合货类,千方百计寻找适合货类,克服困难争取勉强可装货类。

7、强化信息化建设。应用信息化手段,可实现集装箱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无纸化和智能化,可将运输、装卸、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8

根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总数为80173家,而截止2012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总数仅为69245家,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0000家企业关停并转。

可见,纺织服装行业形势严峻的程度,有人甚至将纺织服装行业形容为进入“冰河时代”。透过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要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国际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的叠加效应对原本就处在风尖浪口中的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来讲,可谓是雪上加霜。笔者结合自己在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实践经历及研究思考,从实证研究和企业经营的实战角度,分析国际市场的诸多挑战,探讨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在严峻的形势下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思路和策略。

二、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特别是传统欧美市场、新兴市场以及东南亚国家,给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我国出口连续下挫,趋势不容乐观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司长表示,2012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1630.6亿美元,同比下降0.8%,对欧盟的出口逐月下降。其中,对德国出口连续4个月下降;对法国出口连续3个月下降;对意大利出口更是从去年9月份起,连续10个月下降。中国出口在欧美日传统市场所占比重为42.1%,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而对纺织服装而言,据海关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1117.4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25.76%;而2012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135.3亿美元,同比微增1.6%。增幅不仅明显放缓,而且大幅下降了24个百分点。对服装来讲,下半年通常会迎来一波出货高峰期,但从趋势上来讲,试图有大幅回升反弹亦是很难,我国纺织服装想要达到去年全年出口20%增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2.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短期难以提振

2012年以来,欧洲消费市场受债务危机的拖累,欧元区消费信心指数连续下滑,需求减缓,不少企业甚至面临经营甚至生存危机。一些欧洲客户已将部分衣服的生产撤回本国或转移到罗马尼亚等周边国家。就连设计、生产高端服装品牌的意大利也开始恢复了低端代工生产,美国国内对恢复高端制造业重振经济和提高就业的呼声甚嚣尘上。这是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美国经济虽然正在走向温和复苏的通道,但复苏之路仍面临多重难题,而新兴市场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的双重压力。《国家财经周刊》指出,美国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经济学家萨曼莎·阿扎雷洛和布吕·帕特南在“金砖四国”研究报告中更是表示,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四国的经济引擎正在瓦解,目前经济放缓的程度要比许多人预计的都更为严重,并有可能在2013年连续第三年经济增长放缓。总体上,全球主要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均处于经济低迷或增长乏力的状况,短期难以提振。

3.东南亚国家抢占市场,订单转移加速

从2011年开始,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在欧盟、美国市场上所占份额出现了多年未见的下跌,在欧美商场里,越来越多来自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等地的产品占据了中国产品原有的位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人平均工资一般在100-150美元之间,而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行业平均工资已在2000-3000元之间,不仅如此,欧美国家还给予这些国家关税优惠,导致使大量简单产品、棉织品订单流向劳动力低廉的这些东南亚及南亚国家的趋势愈发明显。法国南特人民银行近日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将在4年内赶上美国、5年内追平欧元区、7年内与日本持平。据业内人士估计,按目前的发展势头,五到十年间,中国的竞争优势很有可能被东南亚供应国赶上甚至超越。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已告终结,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急剧散失。

综上,国际市场不论是从需求趋势上,还是国际产业分工转移上,都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成为我国数万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共同诉求。

三、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应对策略

面对国际市场带来的日趋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必须置身全球产业变革与调整的大背景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创新发展模式,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策略选择。

1.加强产品力建设,提升设和计研发能力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最终还是体现在产品力上。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首先必须加强产品的转型升级,以产品力来提升竞争力,主要途径有:

其一,提升设计能力,从OEM向ODM转变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9

出口态势分析

21 世纪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纤维原料加工到服装、家用、产业用终端产品制造不断完善的产业体系,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影响,市场供求失衡,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增加,吸纳就业人数下降,我国纺织工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

由于订单的延续和出口目标国家消化库存造成的时滞性,我国纺织工业出口最大降幅出现在2009年。2009年1-10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362.9亿美元,同比下滑11.3%。但从11月开始,纺织品的出口同比增幅开始转正,12月份同比增幅已高达25.10%,直接带动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增幅转正为4.48%。由此可以判断,纺织服装行业下跌的底部已经形成,虽然仍可能出现小幅起落,但回暖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发展可以预期。

上涨行情驱动因素

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在2009年最后的两个月已经企稳反弹,未来走势有迹可循,可以推测:在以下相关利好条件的共同推动下,行业出口数据将在2010年实现正增长。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出口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了2009-2011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其中,将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鼓励有实力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在具有相对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出口风向标转向积极

“中国出口最差时刻已经过去”,这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研究团体的公认判断。

素有“中国外贸风向标”和“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第106 届展会已于2009年11月份胜利闭幕,此次广交会总成交额同比增长16.16%。纺织服装行业成交额和2008年秋交会持平,增长了5.9%。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分别增长了1.4%和10.50%,成交金额均与2008年持平。在2009年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低迷的大背景下,广交会可谓给了行业以景气的信心和数据的支撑,甚至有业界分析人士将106 届广交会称为我国外贸复苏的拐点。

补库存过程启动在即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订单低谷出现在2008年第3季度到2009年1-2月份,之后逐渐回暖。尤其是在2009年9、10 月份以后,重点大公司的出口订单量和订单价格正在稳步回升。虽然大部分企业目前获得的订单仍以小批量和短期订单为主,且由此带来的恢复仍较缓慢,但相比年初遭遇到的订单量低谷已经大幅上升,目前该项数据已基本恢复至历史均值附近。

美国销售行业数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订单积累的前景状况,美国销售行业转好为美国服装行业带来整体库存指标的下降,全美大中型服装企业正迎来如火如荼的清库存过程,这一现象造成了库存量同比快速下降,而库存价值与零售额的比值也已经处于历史低位。西方去年年底的圣诞节又为库存的进一步清理和释放提供了绝佳的时机,因此,2010年年初,各大销售商在制定年度计划的时刻,必将着重考虑补货的必要性。随着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服装消费大国补库存过程的开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将水涨船高地呈现回暖态势,而这一因素对出口数据的支持将很快体现出来,对该效应反馈的等待将不会太遥远。

进口大国消费需求转旺

中国出口到发达地区的纺织类产品以服装等成品为主,而出口到不发达地区的产品以纱线、布等半成品为主。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出口下降幅度远大于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下降幅度,而且,对美国、日本的产品下降幅度最小。

市场结构中,我国对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比由2000年的31%提升至2009年的42%,2009年的对该类地区出口的产品中,半成品占到将近70%的市场份额。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所占比重出现大幅提升。纺织品服装的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趋势明显,这部分市场由于基数较低、并受金融危机及上游市场需求影响较大,主动生产能力较差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2009年,新兴国家纺织品服装进口额加总仅为美国的20%,对贸易总额影响有限。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10

在此次设计助理岗位实习的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丰富的经验与社会接轨的深刻感受。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各个方面。

就学习而言,专业实习它更偏重于应用,更加细致,要求也更加严格。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们要想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实际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需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能力,做事情更加专注。

就生活而言,专业学习展示给我们看各个不同的行业的人们的生活,不同行业的人们将自己的行业融入自己的生活,这样大的人群的生活展示给我们未来的生活远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也是我们现在的最重要的抉择。一旦下定决心,也就要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做准备,胜利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现在的我就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准备,不断的充实自己。

就工作而言,无疑的是本次服装设计助理实习,我负责内勤。整理文档,联系辅料厂家,发传真,寄快递,做色卡,贴面料,调面料等的“杂活”;并在设计师的指导下,把设计搞给版师沟通,辅助设计师把样衣完成。在余下的时间帮助设计师抠图。虽然工作比较繁杂但是从中也学到不少的东西。

让我意识到,展示给我们了多种职业,择不管怎样,勤劳的人是让人钦敬的,但所接触的朋友说“多年的工作让我清楚这个社会的运转不是控制在辛勤劳动的人手上,而是那一班根深帝固的政治家、资本家手中、、、工作中的认真负责不是为了讨好表现,而是为了要冶练自己的品性,是在为自己,不是为老板”。

上面的认识都是正面的,也是自己受益的主要部分,但就个人而言,本次设计助理实习更多的是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通过此次的实习,更多的是对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进入了社会,和学校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着那些员工忙忙碌碌的来来去去,坚定的态度是那么一点一滴在铸就起来,一个被人认可的人首先一定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站得正。相对于经验和技术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积累的,可以日久能熟的,但是否能有正确的态度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永远让人感觉畏锁。而我是为工作而学习,学习是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

总的来说,我这一次实习是比较成功的,能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在课堂上、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了解很多和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体会到生活中的艰辛和找工作的不容易。

感谢这次实习,感谢这次实习的指导教师。这次实习,一定会令我的人生走向新一页!

服装专业实习总结二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服装设计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服装设计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服装设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服装设计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服装设计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服装设计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服装设计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服装设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服装设计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服装设计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服装设计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针对实习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来弥补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1、做好实习期工作计划,继续加强对服装设计岗位工作岗位各种制度和业务的学习,做到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种制度和业务。

2、以实践带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注重学习的同时狠抓实践,在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3、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以更加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加热情的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力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单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服装专业实习总结三假期间我为了增加实践经验,我到了服装厂进行实习,短短的1个月中,使我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在这1个月的实习中,我由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中,我在采购和思想上有了明显收获,现以实习报告如下: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11

1.1 浙江纺织服装业介绍

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从2005年的2938.8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482.06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55.7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445.71亿元(见图1)。从出口商品情况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值从2005年的13331815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157999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111111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2066532万美元(见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规模从1995年起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出口总额到2002年年末上升到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浙江省的服装产业已呈现块状聚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服、衬衫、女装、童装、休闲装以及领带等的内外销专业化生产区域。

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2008年,浙江省有总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共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货值6122.54亿元,;从业人员831.04万人,生产单位有27.4万个,分别占全省的54%、62%、56%和30%。从产值规模看,行业内块状经济最大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5723亿元和3146亿元。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集群之一。

图1 纺织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情况

表1 出口主要商品情况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情况 单位:万美元

1.2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自从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对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浙江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缺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在对外的竞争中是以量取胜,因此浙江纺织服装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充分保证其竞争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外部环境而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面临以下若干因素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加深,全球消费信心遭受重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浙江省服装业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2009年1~2月,浙江省服装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2.4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国内需求已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09 年开始,国内服装市场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纺织服装业作为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行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行业内大量存在的中小纺企,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所能容忍的升值幅度较小,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我国纺织服装的成本和报价,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出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将能通过提价转移部分升值压力,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率先受到冲击。

(3)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去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低劳动成本优势取胜,随着熟练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和物价的上涨,这个压力越来越显现出来。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都以10%以上增幅向上递增。《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进一步加速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调查发现,浙江省服装行业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后,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8%~30%之间。2008年,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274元,按1000人的中等规模企业计算,将新增年劳动力成本600万元,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尽管近几年来服装行业职工工资逐年增加,但“劳工荒”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困扰浙江省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原材料棉花价格上涨。一方面,受累于2008年的棉价低迷等原因,棉农种植信心受挫,种植面积减少。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另一方面,去年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由于气候灾害等原因减产近四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的矛盾。同时,国际棉价也处于上升通道,而印度等棉花出口大国暂停了棉花出口,棉花价格短期内难以回落。因此,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大,利润越来越薄。

(5)土地等资源制约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杭州、湖州、绍兴、宁波、嘉兴、温州)已基本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要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

二、解决挑战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更多的扮演“中国制造”的角色,而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完成。中国的这种制造环节的暂时优势的可复制性很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种相关成本的上身,中国的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优势将会逐步弱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取代。

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美国北卡大学Peter Kilduff 教授,将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5个发展阶段: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和整合阶段、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以及创意整合阶段。从这一规律来比较,我国目前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既包括以技术装备为代表的硬件方面的代表,也包括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软件方面的代表。以技术装备而言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而浙江仅占20%和30%;纺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浙江省仅为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更为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该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产品开发方面。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其次,产业上下游产品,诸如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技术难以突破;再次,相关支撑产业,比如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最后,熟悉WTO规则,精通专业化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因此,人力资源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担任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引着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层次不高,大多属于低技术,贴牌代工生产,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比较少。根据对全省三地(宁波、杭州、湖州)40多家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构成比例中,高中、初中及以下的员工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本科、大专文化水平的人员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员从事的是中高层管理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见表2)。

表2 参与调查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汇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员工绝大多数并不是来自本地区,跨市、跨省的员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外省,企业主要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

表3员工地域来源分析

在对企业人力资源中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长在一周以内的占到了73.17%,10天以内的占到了19.51%,半月以内十天以上的比例仅占7.32%。而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内的为61.54%,1%~3%之间的占38.46%。

在对企业的薪酬考核及人才机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2%的企业推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发放奖金和工资,只有5%左右的企业是为了改进绩效以及晋升。

四、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一般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的演变趋势。以制造业为例,至少隐含三方面内容:(1)生产要素密集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发展态势;(2)高加工度化,产业加工过程不断延续,产业链拉长,产品附加值主要来自于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3)重化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李建中,2009)。针对浙江的纺织服装业,我们认为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拉长产业链,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德鲁克认为,“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 “人”的问题。基于波特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条件(政府和机会)。我们认为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要素 ―― 加强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既然是一种资本,它的增长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必然也需要相关的投资(李悦,2006)。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员工的技能和操作,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我们调研的纺织服装企业中,超过百分之60%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大多是招收熟练工,招收那些能及时上岗操作的工人。因此,目前企业急需要加大针对管理人员和一般蓝领操作员工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以及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基层员工。

(2)需求条件 ――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纺织服装的设计人才,品牌推广以及营销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销售主要是以买方市场为根据,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丰富。那么,在人力资源方面,就需要管理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市场的脉搏,洞察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企业家及管理人员要根据市场的方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紧跟市场步伐,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升级

在本文的前面论述中,我们已经详细提到了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所以,企业要注意培养与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如原材料的采购,物流的问题,与经销商的合作,企业产品展览等。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人员引进以及培训的投入。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 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纺织服装主要是在制造这一环节,复制性很容易,企业间的竞争就显得异常的激烈。企业间如果一味的以压低价格来出售产品的话,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压低了盈利的空间,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恶劣。因此,提升企业自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品牌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要在对产品附加值的挖掘上狠下功夫,不可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迷惑。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保证的情况下,进行企业产品的宣传,提高在纺织服装行业内的知名度,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5)政府 ―― 引导、监管

政府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制度建设,防止企业间的恶意竞争,确保纺织服装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浙江省应该开展人才引进计划,政府对引进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避免企业的闭门造车,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弯路。

(6)机会 ―― 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存在着“一流的装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的现象。而且,对于企业人员等各项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不是很规范。因此,顺应时展趋势,将现代的管理理念带到管理中去,将现代科技技术融入到纺织服装产业中去,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趋势,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也要适时更新,完善。

五、结束语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有许多。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讨论人力资本提升对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创新和提升的不可或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快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更加紧迫而必要。

参考文献:

[1]周建迪,韩礼成.浙江服装产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研究分析[J]. 现代纺织技术, 2009(5): 53-56.

[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受累人民币升值多数纺企欲提价[EB/0L].省略ga.省略/news/View.asp?NewsID=26393.

[4]棉花价格暴涨纺织行业陷困境[EB/0L].biz.省略/05biz/system/2010/09/26/016957816.shtml.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先升级研究[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暨示范区试点动员会嘉宾访谈之二[EB/0L]. sznews.省略/sznews/system/2009/07/31/011313822.shtml .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12

目前,商丘纺织服装产业正迎来历史机遇。“首先是政策导向优势,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做出了改变,正引导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转移;其次是转型升级的机遇,目前河南省正强力推进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积极迎合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第三是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河南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天然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商丘人口有800余万,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我们目前还有人口红利优势,如果和纺织服装产业结合得好,人口红利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刘明亮说。

河南省正采取两项措施深挖人力资源潜力:一方面,推进农村留守妇女就业。日前在商丘召开了河南全省农村留守妇女“巧媳妇工程”推进会,提出力争年内建成300个以服装加工为主的“巧媳妇”示范工厂,解决15万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河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外出务工人员经过在东部沿海打工的锻炼,掌握了很多先进技术,随着产业转移,劳动力开始回流,也带回了先进生产力。

政府为产业搭平台

针织内衣产业是商丘市的传统特色产业,刘明亮表示:“商丘针织服装产业具备非常好的基础,但还未完全发挥出产业优势。在新常态下,政府正牵头做平台,为产业营造氛围,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睢阳产业集聚区就是商丘市做强纺织服装业的一大力作。这个以集聚区为依托,以“区中园”的形式建设总规划面积达5平方公里的“中原儿童针织服装城”,目前,在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的基础上,正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建设三期工程,为下一步产业发展提供助力。如果说睢阳产业集聚区是一个固态平台,那么“商丘针织童装产品展销会”则是一个动态平台。2014年由商丘市政府主导的首届商丘针织童装产品展销会,开创了全新的“阿里巴巴(商丘)产业带”线上线下联动的O2O展会,搭建起一个务实高效的商贸平台。

刘明亮表示,展会是一个开放平台,下一步,商丘将按照“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发展”的总体运作思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快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我们力争利用3年时间,将商丘针织童装产品展销会打造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展会。”

举全市之力造百亿集群

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更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商丘市政府也在抓紧研究措施、落实政策规划。

根据《睢阳区纺织服装2014―2020产业发展规划》,未来几年,睢阳区将全力打造针织内衣服装百亿级产业集群,做好中国针织服装城、中原儿童针织服装城、中国安全防护品手套城、中国轻纺布艺城的“四城同创”工作,力争全区针织服装产值在“十三五”末期达到300亿元,将睢阳针织服装产业打造成“豫东产业明珠”。

刘明亮表示具体实施战略主要有两点,即“名牌带动战略”和“特色示范战略”。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主要方式包括:积极引进知名品牌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带动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加大研发、设计的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品牌价值影响力;加快区域品牌建设,创立“商丘针织内衣”区域品牌,加大整体宣传推介力度。

实施“特色示范战略”的重点在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发展的成功模式,为河南省其他特色传统产业振兴和“夕阳产业阳光发展”探索途径、总结经验、提供示范。

服装转正自我总结篇13

行业指引

“工业4.0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互联、集成和数据。就集成而言,最重要的是纵向集成,不管什么行业,首先是从基础的生产设备,到管理系统的纵向集成;第二是横向集成,比如创意、设计、计划、运行、服务等;第三是端到端的集成,从产品的概念到设计的一个价值链,或者说是全周期的集成。”黄培称,服装行业已经开始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同时由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副主任吴迪则表示,智能制造是实现服装行业产业升级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把先进的制造技术以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结合起来,能够代表一个更高的制造水平,在这点上突破就可以更好地带动其他领域。而服装的智能制造最根本就是传统的制造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的交叉融合,以自动化和数字化为基础,网络化互联为支撑。

吴迪将服装的智能制造分为了六大领域:设备、产品、生产过程、制造方式、管理和服务。

其中,服装的数字化、智能化装备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同时也是物联网的最基本单元。

“事实上,缝纫企业很多关于智能化的技术储备已经不是问题了,但行业智能化程度低的问题出在哪里?”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卫星表示,就是需求有没有到,成本能不能被接受,如果需求到位了,成本基本符合客户需求的话,马上就可以普及。“关于智能制造,如果服装企业老总能够每年两次,至少一年一次跟设备制造工厂和研发团队交流的话,对彼此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力克系统(上海)有限公司MTM高级咨询顾问赵守纪也同意他的观点,目前力克已经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人一版,将设计的“指挥棒”交给客户,并把网店或前端接入到数据库里。

“为了加强操作员的体验感,我们还加了一个自动抬压脚,进一步降低劳动程度,同时加了一个USB接口,因为控制工作很枯燥,我们发现很多工人喜欢听音乐。另外还加了一个一键还原,不管怎么样调整,只要用针按一下小孔一下子就回到了出厂设置了,满足了各种缝纫的需求。”郭卫星称,除了提高设备的智能化,如今,他们也在设备的体验感上下足了功夫。

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则是整个智能制造的核心领域。因为它向下连接智能化设备,向上与管理系统集成,并且需要一些新业态、新模式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制造方式智能化与它是紧密相连的。目前服装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多为个性化定制,改变了传统大规模流水线式的制造方式,而变成多元化、小批量、多品种的大规模定制,走在前列的有红领、吉姆兄弟、报喜鸟等企业。

除此以外,整个产业链条的智能化,同样需要管理智能化以及服务智能化的支撑,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和利润。

“尽管要统筹全局考虑各方面需求,但智能制造本身是有科学定义的,所以要坚持不能把它过于扩大化,什么内容都往智能的框子里装。”吴迪也表示,服装行业能够实现服装智能制造的关键点,就是把握行业特点,针对行业需求使先进的思维战略和技术在行业落地。

企业方向

“我们跟踪分析了服装行业最主要的32家上市公司8-10年的经营数据,发现基本回报率都在下降,上市公司利润从2012年开始也在下降,库存天数在不断上升,现在平均值达到209天,而部分企业的应收款天数也在上升,整个行业不容乐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兴森用一组数据表明了行业形势。

行业形势低迷,但智能化的方向已然明晰,且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但对于身处行业的企业来说,处于转型升级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点,仍然面临着新环境下的困惑和困难。

现在服装企业转型升级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红领集团副总裁李金柱称,第一是机会主义;第二是传统商业模式不转变;第三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第四是从众的思想特别严重。“抄袭、低价、急于求成,这几点似乎是服装企业的通病。”

红领通过12年的反复积累才形成了三个核心价值:智能工厂;工业化手段和效益制造各种产品;C2M商业生态,并以这三个核心价值整合资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跨行业的适合工业升级改造的方案,不但企业自身能够保持快速发展,而且能帮助其他企业完成转型升级。

对于服装企业的转型方向,李金柱认为,从红领的转型经验来看,如果是制造企业,就要从制造工艺不断进化,而且做制造业不能再低头做产品了,要抬头看天,要关注消费者,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目标消费者互动。“转型是一个很慢的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商业模式、战略理念、组织架构、流程体系、生产过程、盈利模式方方面面进行彻底改变和梳理,优化升级才可能转型成功。”

广东爱斯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服装制造企业转型成功的例子。通过互联网数据化服装制造的方法,爱斯达建立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数字化服装制造的方式,从产品制造到消费者手中的这个过程实现了72小时快速完成,这也使得爱斯达实现了连续五年60%的增长。

其董事长樊友斌称,符合人性的产品才有生命力,市场变化过程中,私人定制和个性化定制变成了生活的模式,现实和虚拟也成了生活的基础。

除了红领、爱斯达等面向消费者的量体定制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驱动,实现大规模定制的创新模式,李兴森还提出了一些当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具有强劲生命力的创新模式:

一是面向市场弹性快速供应模式。以百丽为例,他们认为只有商品在终端完全卖掉才是真正的销售,因此供应链各环节一定要全力配合门店的销售,追求供应商、品牌商、经销商整体利润的最大化,整个供应链整体协作,建立快速考核机制,同时建立中央仓库和物料管理,对商品进行分析,使门店的货品结构更加丰富和合理,最终达到以终端销售为代表的多品少量及时生产新模式。

从这一模式看,门店增长仍是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山就认为,实体店在工业4.0时代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会更加重要,但跟以往店铺有很大区别,首先是社区店铺,就生存在消费者熟悉的生活区域,提供更近的服务。第二实体店需要的是一个全能店员,为消费者提供全程服务。

二是面向消费者的设计、供应、体验一体化解决方案的SPA模式。这个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碎片化和需求化,每个人、每家企业需求都不一样,传统品牌泛大众化,定位模糊,市场需要面向消费者提供设计,供应、体验一体化方案。从设计、生产、销售商品转为向目标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的解决方案,最终以小组制为核心的单位全程运作体系,积少成多每个小组都是个性化的,汇集到一起又成为了大规模。

三是从销售商品转型为销售服务之解决方案,以时尚梦工厂为代表,他们建立了一个产业O2O电子商务网络,一个产业产能供应链配置网络,一个产业研发设计网络。

李兴森称,每一个企业情况都不一样,无法完全照搬别人的模式,有没有可能利用新装备、新技术,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对大数据的分析。

“新装备、新技术及移动互联网平台应用,产生了大量新数据,这些数据真实性高,变化快,交付性强,是服装业大数据应用的新方向,内外部互联网互通还将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分析的需要远未浮现,所以企业应当要抓住机会。”

智能服装

作为智造的一大领域――产品智能化,因为智能穿戴的大热,已成为服装企业不得不格外关注的话题。服装产业的巨大市场容量给智能服装留足了可能,加上移动通信、智能、语音、体感、生物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全面进步,两者的结合无疑让“智能服装”的前景变得“不可限量”。

对于智能服装,有专家认为大概分为三类:一是本身用智能纤维织成智能面料再做成服装;二是通过普通加工技术把普通的织物面料加入智能特点再做成服装;三是普通服装和外加的元器件结合形成智能服装,也就是智能穿戴。

“其实智能服装就是一个跨界的产品,服装与电子产品的结合是最普遍的形式,因为电子消费品跟服装消费品是两个最大的消费领域。”李宁中国体育用品公司产品创新中心服装材料研发顾问、蓬莱科技创始人张辉称,智能服装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智能穿戴的应用到底在哪些领域?目前最多的就是用于医疗,这是服装跟人体结合最直接的领域;其次是游戏,一些远程控制类游戏的操作已完全可以通过服装去实现。

除此以外,有关健康生活、娱乐以及工业4.0的机器人,都能够与服装相结合。

张辉称,简单统计一下,2015年医疗类APP有90000多个,大概分两类,健康养生类和疾病管理类,目前这些APP里10%需要捆绑可穿戴设备。而目前最多的可穿戴设备是手环、项链、钱包等,涉及服装的还很少,这其实就为服装进入这一领域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智能设备的加入同样可以增加服装的时尚感和功能性。

“比如可以将LED技术与绣花相结合,增加时尚感和娱乐性。而户外服装可以加入LED和传感器,晚间出门可以达到照明和安全的作用。”张辉认为,服装产品的智能化并不难实现,而且大有可为。

正因为看到这样的前景,一些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寻求与服装企业的合作。北京创新爱尚家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利军本来是做创意类智能设备的,后来与Kappa、派克兰帝等童装企业合作,成立了木牙科技,将定位模块与童装有机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定位、电子围栏、陪伴等功能的智能童装。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