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实用13篇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1

2016年,陕西省电力公司物资公司根据国网公司物资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在省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物资集约化管理进程,实施完成了陕西省2016年配(农)网协议库存相关工作。截止2016年12月底,陕西省(配)农网协议库存采购完成了包括十千伏及以下农网、城网工程的一次设备、装置性材料等二十多类物资的需求匹配工作。累计匹配需求计划条目数17000余条,计划资金量达11.3亿元。

二、协议库存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内涵及主要做法措施

1.基本内涵。物资计划管理作为物资供应链条中的首要环节,其担负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因此要搞好物资计划管理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以工程建设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工作方针,要实现这一方针首先要做到按照具体要求执行全面覆盖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全面物资计划管理、全过程闭环管理、全面计划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资计划管理的特殊性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普遍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物资计划创新管理的最佳效能,确保公司计划管理工作方针的圆满实现。协议库存采购模式是对现有采购模式的强力补充,这种计划管理新模式补充了原有批次招标模式的不足,采购方式更加灵活,供货周期缩短,并且整合了零星物资,节约了各项成本,极大的促进了采购模式的科学发展。2.主要做法措施。2.1协议库存采购业务概述。协议库存是指根据未来一定时间内物资采购需求的预测数量,统一物资技术和商务采购标准,通过招标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采购方式,确定多个供应商,并以协议形式将单价、数量、总价、有效期等予以确定。有效期内需求单位的实际项目物资需求计划提出后,在系统中匹配前期已确定的供应商,形成供货合同及后续履约。协议库存采购包括以下两个主要流程:(1)协议虚拟计划提报:虚拟物资需求创建->审核、提报虚拟需求;(2)协议实际需求匹配:实际物资需求提报->审核、匹配协议库存。2.2协议库存工作职能划分。该设计模式的优点:2.2.1计划管理的数据来源唯一。(1)虚拟计划提报环节:协议库存采购招标模式采用从ERP系统中批量导出的待审物资需求计划,线下完成计划审核,根据审核结果同步修改线上计划,通过Excle比对功能,最终确保线上数据来源的唯一性。(2)实际需求匹配环节:协议库存采购实际需求从需求创建、一级审批、需求提报、二级审批、需求匹配,全过程以ERP线上的物资需求计划进行数据流转的形式,有效的确保了需求计划的一致性,数据格式统一、信息来源唯一,保证了计划准确性。2.2.2业务“模块”界面清晰。协议库存采购招标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购方式,业务流转决定了其模块界面必须非常清晰。在该项工作开展初期,虚拟计划预测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消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部门预算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对需求物资数量等数据进行预测。虚拟库存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是决定本项工作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前提。同时,实际需求的匹配环节是协议库存对前期预测工作的检验,也是执行过程及结果的展示。在协议库存执行过程中,从匹配方式的确定到匹配结果的反馈,全过程层层相扣,紧密相连。不管是前期的预测工作,还是后期的匹配执行,两者在纵向上是自成一体的两个子系统,在横向上又具有内在联系,彼此呼应,融汇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2.3实际需求计划匹配实现“自动化”筛选。在协议库存采购招标实际需求匹配全过程中,通过ERP系统“自动化”筛选甄别功能严把计划入口关、自动对项目单位所提报计划进行匹配。其自动化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于项目单位提报计划估算金额差额较大,在二级审批时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可减少后期匹配过程中因价格估算不合理造成的预算偏差,减少系统冗余数据处理,减轻后期数据匹配压力,降低匹配不成功率。(2)实际需求的提报和审查过程,物资供应公司可以执行协议库存匹配功能,协议匹配功能会根据库存协议所在的县局和实际需求所在的县局进行自动校验,如果属于同一县局则匹配成功。否则不予匹配。如果存在一个县局有多个协议库存时,系统会根据分配优先原则进行匹配。(3)采购申请是否有效,利用系统功能进行判断物料是否在协议库存采购范围内;在ME3M事务代码中进行协议有效期判别,将不属于协议有效期内的需求计划自检筛查。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2

1 计划管理与执行管控

计划管理就是指物资、服务以及工程的需求计划、统计分析、采购策略、计划考评和采购计划。物资计划管理主要是按照刚性、全面、集中和统一的原则,遵循闭环管控、统筹协调和主动超前的工作机制,保证报送及时、审核准确、计划合规,全面实现物资计划的闭环管控。从计划管理的角度来说,总公司对于物资协议库存采购,一年至少要安排1~2次进行大型的采购,协议库存的有效期也是1年,编制的主要原则必须要根据总公司近三年来的采购数据对未来一年的需求进行分析,按照物品的品种进行库存采购需求计划的编制。

1.1 物资部门与需求部门的分工和界面

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省公司在发动了批次启动的信息之后,物资需求管理部门在这一期间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还要根据明年的配网进行资金计划的下达和项目储备,按照物资采购的目录对于物资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在地市级的物资供应中心,也要结合近三年的物资采购情况,对仓库现有的库存定额和库存,对于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物资执行管控阶段:在这一阶段,省公司必须要定期的进行物资的预警,这一时期地市的物资供应中心占据主导的地位,一定要根据物资的类别,对现有供应商的执行进度进行具体的分析,除此之外,还要对加护已经使用完毕的物资进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补充,对于出现的偏差还要进行分析,将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的纠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向省公司提出具体的申请计划。

1.2 需求计划审查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需求计划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相关的需求计划进行充分的审核和确定。但是每一年的配网项目都着严重的差异,仅仅依靠对采购数据和采购的历史进行分析,是无法正确对次年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的,并且现在的配网技术在逐渐的成熟,对于物资的标准也在逐渐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由于个别品类的物资经过了一系列的修订。精简和合并之后,是无法与历史的采购数据相吻合的,也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对于后期的采购也会有着不利的影响。面对上述问题,省公司就对地市的公司进行了考察,具体的方法有四种:(1)根据内地、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实际特点,对于集束绝缘导线和复合绝缘子等物资进行审查。(2)根据物资的比例关系对于相关的物资配比关系进行严格的审核,例如10KV电缆附件和10KV的电力电缆、水泥杆和架空绝缘导线、变压器和避雷器、柱上断路器等。(3)物资的年度总额和需求总额进行比较。(4)对售电量处于同一水平的地市公司和县级公司的需求进行比较。

1.3 计划与执行的周期性管控

协议库存需求计划申报的原则是增量申报,滚动执行,这样就给整个地市公司在需求申报上提出了一个难题,也就是说,由于协议库存是在自动分配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地市公司是无法对当前已经剩余的协议库存合同进行预知的,这样就会导致采购的数量出现偏差。地市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每一年都要对第二批的库存需求计划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于次年全年的物资需求进行申报。次年的第一批协议库存需要根据的情况进行小幅度的调整。

2 协议库存物资计划管理的创新思路

2.1 运行机制方面

构建标准化的采购BOM表,建立预测信息储备机制,建立预测协同工作机制,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化要求,提高预测协同工作效率。

2.2 保障机制方面

在需求预测管理过程中,公司由物资部牵头,各相关项目主管部门和物资公司紧密配合,建立了组织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KPI考核保障机制,确保统一标准的要求和措施的落地,规范物资预测的各项业务管理流程,保证物资需求预测研究应用管理业务的规范性;对物资需求预测研究与应用过程,通过KPI考核手段,对物资需求预测信息储备、预测编制和应用、预测结果执行等方面进行关键指标统计分析,运用KPI监控,促进预测结果的实施和预测工作的改进。

2.3 方法体系方面

2.3.1 开展需求预测

分析公司物资需求的历史数据,运用统计学习理论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需求预测基础模型,并结合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年度综合投资量等关键因素,定期对物资未来的需求趋势与需求数量进行预测,为计划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3.2 需求预测应用

将预测结果应用于公司的采购计划批次安排、年度协议库存采购计划、专项物资储备采购计划中,作为各项计划制定的数据参考,有力支撑全面物资计划管理体系。c此同时,将预测结果反馈公司各物资需求部门,搭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沟通桥梁,加强物资管理部门和物资需求部门之间的双向互动,逐步实现需求计划协同机制。

2.3.3 需求执行反馈和预测修正

分析物资预测结果与实际采购结果,以及各物资需求部门对预测情况的反馈信息,通过调整项目投资量、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等信息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提高物资计划制定和执行的准确性,推进物资供应全过程的闭环管理。

2.3.4 评估与改进

结合公司的业务与数据,预测未来物资需求分布,为科学制定物资需求计划、采购计划,优化采购模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物资需求预测管理,结合年度投资计划与综合计划,做好物资需求储备,形成需求计划协同机制,并逐步规范和完善项目设计标准清册,实现物资计划管理与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对接。

结束语

物资协议库存采购方式的执行管控工作,必须以供应链管理为出发点,从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履约仓库管理等多角度进行审视,谋求一种与物资行业发展同进步,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尉欣.浅议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2]魏华.电网物力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的协议库存物资计划预测管理[J].江西电力,2015(6).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3

中国计生协近年提出,要下大力气在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加强计生协会组织建设。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企业计生协会是在新形势下做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形式。企业转制后,原有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三资”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等企业、集贸市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大都没有专兼职计生工作人员。在企业、集贸市场和流动人口聚居地建立计生协会,可以通过协会组织,在职工中进行计划生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企业容易接受,职工乐意参加,是做好企业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计生协会是做好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有效载体。目前,我区外地流入人口大多数集中在“三资”、民营企业、集贸市场和新建居民小区。各类企业、市场和新建居民小区建立计生协会,可以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可以帮助流动人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三)建立企业计生协会可以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工作的组织网络。企业计生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快构建“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体制,有利于协助企业法定代表人履行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为计生工作属地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企业计生协会模式的设想

企业计生协会在加强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中直接担负着示范、宣传、服务、监督、交流的任务,具有联系群众、知心交心的优势,是企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要把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抓好镇(街道)、村(居委会)计生协会建设的同时,努力抓好企业计生协会的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其在计划生育和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

(一)企业计生协会机构建设。

企业计生协会建设要求做到六有一达标。即有一名领导负责协会工作,有一名热心计生事业、乐于为群众服务的好会长,有一个有代表性、有议事能力的理事会,有一支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为骨干、以育龄群众为主体的会员队伍,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有会员小组的活动和会员联系育龄群众的服务,完成和达到上级各项计划生育任务和指标。

版权所有企业计生协会的会长一般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兼任,副会长可由企业负责党务、工会的负责人担任,女工委员或计生专干担任专职副会长或秘书长。企业的会员小组可与生产组织相匹配,利于生产,便于活动。会员人数一般不低于企业职工的—。

(二)企业计生协会的主要任务。各类企业、市场计生协会要建立规章制度,制定活动计划,落实活动阵地,接受乡镇、街道计生协会和社区、村计生协会的指导,参与属地计生协会的活动,并独立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计生活动。

⒈动员和组织广大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组织会员带头学习人口与计生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依法规范婚育行为,做晚婚晚育、计生优生的模范;带头学习生产科技知识,做提高企业效益的骨干和模范;带头学习生殖健康知识,做自尊、自爱、自强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做讲文明、讲道德、守信用的模范。

⒉积极开展适合职工特点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各类企业中流动人口多、未婚青年多的特点,要充分利用企业活动室、会员之家、职工食堂、车间班组、集体宿舍等公共场所,布置有关计生科普知识氛围,组织卫技人员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健康、预防性病、爱滋病等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和婚育观。计生协会要积极参与“生产能手”、“技术标兵”、“五好会员”等创评活动,把计生工作融合于职工的生产、生活之中。

⒊围绕职工的需求开展服务。计生协会要协助工会等组织,关注职工的吃、住、娱乐、健康方面的问题,解决流动人口家庭租房、子女入托入学以及就医等方面的困难,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困难职工进行扶贫帮困,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要与社区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协调,为职工进行健康检查,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提供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的场所。

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计生协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我国的《宪法》、《劳动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知识,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争取,帮助落实职工结婚、怀孕、生育、哺乳期应享有的待遇和晚婚、晚育及独生子女优惠奖励政策。

三、切实加强对企业建立计生协会工作的领导。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4

电力设计行业作为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中信息化工作开展较早、取得成果较多、应用效果较好的行业之一,经过20多年不懈地努力、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在电力规划研究,优化计算、CAD绘图、三维模型设计、办公自动化、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个以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勘察设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己成为勘察设计最活跃的生产力,是勘察设计单位能否在同行业中占领制高点的关键;是提升勘察设计单位核心竞争能力和创造财富效益的所在。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信息技术,才能最终达到勘察设计工作现代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设计院和行业软件供应商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探索行业IT应用发展方向和行业解决方案。实现工厂设计、运营和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实现工厂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建立集成应用系统,建立协同工作平台等IT应用新理念或目标,已经被行业广泛接受,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浙江省电力设计院从2007年开始开展协同工作平台构建,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1.协同工作平台构建目标

1.1 设计院信息系统总体框架

1.2 协同工作平台构建目标

在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下,在当前已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应用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企业信息门户,整合完善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等,集成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基本实现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平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三维设计技术,实现设计和管理的一体化集成应用的发展目标。

2.协同工作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2.1 企业信息门户

基于MS SharePoint建立设计院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平台,依托门户集成主要的生产、管理等应用系统,统一应用系统界面,形成统一的信息和协同工作平台,提供有效的检索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形成知识管理。

门户分企业、部门、项目、个人四类,主要功能包括:

内容集成展现:通过目录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支持内容管理。

个性化: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支持。

内容管理:对内容更新的自动管理,依赖通用业务件的内容管理服务。

权限控制:统一的门户访问权限控制。信息搜索:门户内的信息搜索,依赖通用业务件的搜索服务。

统一认证:保证用户单一登录即可访问授权的整个系统资源。

2.2 综合办公管理系统

建立企业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企业资源数据库与管理知识库。基于目前的各种管理系统,进一步整合和提高系统功能与性能,建立以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经营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综合信息系统。整合经营决策信息,优化企业资源,优化工作程序,建立企业资源数据库(人力资源库、客户资源库、市场信息库、合同数据库等),充分利用知识流管理和数据挖掘技术技术,建立企业管理知识库,以支撑辅助决策。使管理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

(1)日常办公管理

包括公文管理、签报管理、设备管理、车辆管理、会议室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分别建立相应的申请、审批流程,便于查询资源信息,了解使用成本。

(2)人力资源管理

在组织机构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机构、岗位、人员,实现人事基本信息管理、人员薪金管理、考核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工程人员设计任职资格管理等。

(3)财务管理接口:通过专业财务管理软件接口,提供职工财务工资、公共资源查询、项目信息查询及财务数据分析,建立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应用接口工具,可以从财务软件将需要的各种报表数据导入到系统中。财务信息可按照设定的权限由相关岗位人员查询、统计。

(4)经营管理:为院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提供任务信息、合同和收费信息,做好工程勘测设计合同的管理以及掌握收费情况,同时能掌握合同中包含外委合同的执行和付款情况,能随时查询某工程的合同基本信息、业主信息、到款情况、外委合同基本信息、付款情况等。市场信息和关联的客户信息可以及时的提供给决策部门,使决策层实时了解到最新的市场情况,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具体包括客户关系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收付费管理等。

2.3 设计项目管理系统

设计项目管理涵盖设计院生产流程的全过程管理,也是协同工作平台构建中的重点。其主要功能包括项目策划、项目范围、项目计划、项目文档、项目资源、项目质量等;实现互提资料、四级校审、成品出版、归档等流程;实现项目信息、项目计划等台帐展示以及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展现等。将设计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在系统中管理起来,达到项目协作和项目过程控制的目的。

(1)项目策划管理:包括项目立项信息、项目任务通知单、 项目启动、项目经理任命、项目组成员配置、 项目设计计划编制、开工会会议纪要、专业设计计划编制、 搜资调研等;

(2)项目范围管理:包括设计工作分解及工作包编码、项目模板(计划模板、卷册模板、任务书模板、外部资料模板、互提资料模板、计算书模板、校审要点模板)等;

(3)计划任务管理:包括WBS任务分解、项目计划制定(月度计划制定、科室计划制定)、设计成品计划、顾客资料验证计划、提出资料计划、规范书编制计划、 设备及主要材料招评标计划等;

(4)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设计质量信息采集反馈、设计质量分析、施工图卷册质量计划管理、施工图设计质量复查、数据分析控制、不合格控制、顾客投诉管理、工程回访及工程总结管理、工程项目创优和报优管理等;

(5)项目资源:包括部门人力资源、项目人力资源、工作任务人员配备、人力资源负荷统计、勘测设备资源调度等;

(6)项目监控:项目进度监控、项目质量监控、项目成本监控、项目管理月报、全院管理月报、项目任务执行情况汇总、项目任务交付文档监控等;主管院领导等各角色人员可方便进行生产统计分析。

(7)项目文档及协同管理:在该协同设计环境下,与项目有关的所有信息均可得到共享,同一项目中各专业的设计、校核、审核人员可随时或者根据权限看到其他相关专业的最新设计文件版本。

项目文档管理覆盖整个设计过程所涉及的设计输入资料、数据,厂家提供的设备资料等。专业互提资料经过审批可发送到相关设计人员手中,便于生产人员利用,对处于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文件等动态的设计资料进行管理。设计校审流程在系统中进行,完成时可将设计成品及其他信息、资料、表单自动归档到图档管理系统。

2.4 工程设计集成系统

作为设计院目前核心业务的是电源和电网设计,逐步提升以工艺设计系统、工程设计系统、三维工厂设计系统等为主的智能化设计平台,重点研究与应用智能化与可视化、数据库、模型设计等技术,适当时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质量。

特别的针对电源设计,逐步建立设计数据库(包括工艺、工程、三维模型数据库)和设计知识库(包括专有技术专家库、用于支撑智能设计系统的各种知识库,如设计规范和规则、自动工作流管理、设计专家知识等)。研究基于智能化P&ID(工艺系统流程图设计)的自动建模技术,加大使用三维设计系统进行配管研究和方案研究的工作,为项目前期的快速报价和估算提供较准确的设备和材料信息,提高报价水平。同时,逐步提升三维工厂设计系统应用水平,提升三维模型数据库和材料数据库,以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设计水平和促进企业国际化。

针对电网设计,建立典型设计标准知识库,研究参数化、智能设计技术,适时引进设计平台,整合各应用系统,提高设计水平和效率,迎接市场竞争。

2.5 文档管理系统

主要实现包括成品文档管理、原始资料管理、档案整编管理、文档协同管理、竣工图草图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和文档智能搜索等。通过文档数据库管理企业大量的知识财富,变个体知识资源为企业资源。

3.实施步骤和策略

3.1 实施步骤

协同平台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按“有限目标、渐进滚动”进行。根据企业当前的业务状况和管理水平,按先急后缓,由易到难来分阶段实施,确定当前的有限目标,重点解决设计项目的管理和信息共享。使建成的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技术上尽可能要有先进性和可扩充性、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建设协同平台分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建成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应用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设计项目管理为主线,使勘测设计咨询与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重点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的工程设计集成系统、文档管理系统。同时探讨基于EPC的工程项目管理,为建设满足工程公司应用的集成系统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完善第一阶段工作成果,扩大集成协同设计的程度。在工程设计方面,人员以工程项目为中心进行组织,依托参数化设计集成系统和信息资源,以二维工艺系统设计为先导,以三维模型设计/二维原理图设计为核心,按新构筑的适合的业务流程和项目角色,高质、高效、高技术经济性的进行项目的咨询、勘测设计和服务。在综合管理方面,人员以业务功能/职能为中心进行组织,依托综合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和信息资源,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优化的管理流程,采用程序化方式录入数据并日积月累,围绕项目业务的开展对院的资源进行高效控制,对院的发展进行科学决策。扩大信息集成面,重点开展覆盖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开车服务、项目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建设,促进企业向工程公司方向发展,提高我院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3.2 构建策略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5

Keywords:Schedule Management,BIM Application,Integrat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BIM技术已经逐渐被中国的工程界人士认识与应用,但国内外有关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的范围比较窄,缺乏综合应用BIM技术来进行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系统研究。而且在实践应用方面,整个建筑行业对 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认识不够,没有整体思路。国内在工程施工阶段,只有少数的项目应用了BIM技术,而且其应用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仅局部应用了BIM技术中的可视化等功能,导致BIM模型的应用与施工进度管理相分离,没有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计划与控制,无法充分发挥BIM技术的潜在价值。

因而,随着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引入,有助于BIM技术的具体实践,并发挥其效益,有助于拓宽施工进度管理的思路,改善施工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方式,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水平和建筑业生产效率。

2 研究现状

目前BIM技术的应用较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面。BIM技术的价值仍然未能让建筑行业从业者半信半疑。对于BIM的价值研究还在继续,Kristen于2012年通过对三个不同的案例中对BIM技术的应用价值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BIM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且还对BIM的应用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发现项目的规模大小、成熟的BIM团队和项目建设各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其他组织外部因素是BIM技术能够成功的基础。

BIM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应用在设计领域,在施工领域更多地应用在成本和质量上, 而且没有一套成熟的应用理念,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模式大多在研究之中。

2011年,耿跃龙从BIM技术的实施策略、BIM团队的选择以及引进BIM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分析等角度论述BIM技术如何在具体工程中实施,业主方如何规避风险,并获得BIM技术的真正价值。他认为BIM技术在具体工程上的实施需要由业主方来主导,选择有实力和研发能力的BIM技术实施主体,并根据工程进展和实际需要,建立适当的审批流程和沟通渠道,关注过程控制, 在BIM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发掘出BIM的价值和潜力, 拓展BIM技术的应用领域,才能够使BIM技术发挥最大的价值,体现出BIM技术的优势。

2012年,刘献伟、高洪刚和王续胜介绍了BIM技术目前在国内施工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在国内施工领域实施BIM的潜在价值和对施工企业及项目的意义,以及目前BIM应用存在的障碍,提出施工企业开展BIM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并对BIM技术在施工领域近期和远期的应用效能进行预测。他们认为尽管BIM在国内施工领域的应用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建筑信息化是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建筑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建筑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建筑品质、实现绿色建筑的工具和主要手段,应该从行业的角度和施工企业的自身角度出发,有规划、有步骤地应用和发展BIM技术,不断地提升管理和技术实力。

国内关于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方面的应用的研究较少。2010年王青薇分析了国内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控制集成模型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BIM技术在进度计划的编制和进度计划的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何清华在2011年针对传统的进度管理系统的不足,尝试并建立了一种基于BIM的进度管理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梳理。

3 进度管理中BIM技术的引入

3.1 进度管理的技术方法

早期的进度计划大多采用甘特图的形式,这种方法直观简洁,适合于简单的子项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程项目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的组织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进度计划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常用的进度计划技术工具包括甘特图、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其发展历程大概经历了甘特图、网络计划技术、关键连发三个阶段。

其中,广义的网络计划技术是施工进度管理的核心技术。在施工进度计划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①要将整个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个活动,确定各项互动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时间,并确定活动的先后逻辑关系,列出逻辑关系表。

②按照要求选择合适的网络图模型,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各项工作的时间参数(包括最早时间、最晚时间和工作时差)、关键工作和关键线路,并确定资源的消耗和投资分布。

③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优化原理,对进度计划的时间、费用和资源进行优化协调,选择最优方案。

④在网络计划的执行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和分析,出现偏差时要及时调整。

3.2进度管理的现状

虽然进度管理的技术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进度管理仍显得有些粗放,虽然进度管理的技术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工期延误的现象仍然时常发生,对整个工程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的认识和分析,目前工程进度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第一,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太多,管理难以全面。甚至有些影响因素,如自然因素等是无法避免的。第二,进度计划过于刚性,缺乏灵活性。目前的进度计划经制定批准后,直接用于进度控制,但由于现场设计变更及环境变化等现象时有发生,计划过于刚性,使得进度的调整优化变得更加复杂,工作量大,常会导致实际的进度于计划脱离,使计划控制的作用失效。第三,项目的参与单位多,导致组织协调困难。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须由多个参与单位共同完成,所以各个参与单位不仅要完成自身团队的工作和管理,还要做好与其他的参与单位的协调。第四,工程进度还受到工程质量和费用的影响,三者之间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难以平衡。

3.3 BIM的内涵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构建模型的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来模拟建筑所具有的各项真实信息。

BIM技术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建立参数化模型来整合各种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项目策划与决策、计划与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使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设单位在内的各方项目建设主体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基础和平台,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和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 BIM与集成思想

信息集成是集成管理的一种理论。所谓信息集成就是根据建设工程项目与工程管理活动的特点,采用各种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集成管理,为项目各参与方提供统一和透明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并对众多的工程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控制,使得项目的各个参与方之间能够更好地协调,并能实现整体优化,以达到建设工程项目整体最优的目的。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集成是解决建设过程中信息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尤其是BIM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的重要手段,而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平台是工程信息集成管理的主要途径。

4 进度管理中BIM技术的应用思路

通过前文BIM技术理论的分析,利用Revit平台和Project进度管理软件,构建出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集成管理系统的流程(图1)。

4.1 4D施工模拟

基于BIM的进度管理中,与传统的进度管理方法差别最大的是Navisworks的4D施工模拟技术。与传统的进度管理方法相比,4D施工模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直观性。通过4D模拟,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建筑项目的建造过程,由此能够更好地分析进度计划的优劣,并选择最优的进度计划。

如图2为某项目的施工模拟的工程。图中1为3D可视化过程,通过该过程可以直接地观察到项目的施工过程;2表示某一项任务完成量的百分比,通过该值可以看出任务完成的情况,并在可视化过程中表示出来。对比图3可以发现,Navisworks中任务完成量的直观、具体,并且能直接在施工模拟过程中显示;3为项目的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由于现实与计划之间的偏差,可以通过Navisworks中的任务表将项目的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在同一个施工过程中表示出来,并通过模拟设置(图4所示)在施工模拟中表示出来,有利于进度控制活动的进行。

图1 基于BIM技术的施工进度集成管理系统流程图

图2 施工模拟

图3 传统的进度完成量

图4 模拟设置

4.2 施工难点分析

运用BIM的4D技术功能还能对工程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接点的具体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三维可视化模型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能使交底人员的思路更清晰,同时更易于操作人员理解和运用。如图5为对卫生间防渗漏施工过程模拟。

图5 某工程卫生间防渗漏施工模拟

施工过程顺序为(1)(2)(3)(4)(5)(6)。其中(1)为卫生间楼板浇注时运用锥形磨具预留锥形孔洞;(2)为地面整体现浇混凝土待预留孔洞封堵时,先浇注第一层50mm厚密实细石混凝土;(3)第一道防水施工;(4)浇注第二道膨胀细石混凝土,并留凹形槽;(5)第二道防水施工;(6)涂防水材料形成第三道防水。

4.3 构配件预制

如图6所示,在BIM建模过程中,构件的模型尺寸、材质等十分明确。以钢筋的加工为例,现场的钢筋加工效率较低,而且经常占用紧张的施工现场用地。如果能实现钢筋的数字化加工,打通BIM与钢筋加工厂之间的数据信息壁垒就能够较快地获取所需的钢筋构件,提高钢筋作业的工作效率。这种应用模式同样也适用于水暖电设备、钢结构和幕墙等专业。

图6 门的属性

5 BIM技术在施工进度管理中的应用总结

通过前文BIM在进度管理中的技术实现和应用思路,并结合国内外BIM应用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BIM技术应用对进度管理的影响,同时可总结出成熟的BIM团队是BIM应用成功的关键因素;发现BIM技术引入的障碍,为BIM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做出一定的探索。

5.1 BIM技术应用对进度管理的影响

(1)进度规划的BIM应用

BIM技术模型的应用给进度规划减轻了负担。进度规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工程量,一般该工作是由手工完成的,繁杂且不精确,但在BIM技术应用后,这一项工作变得简单易行。利用BIM平台将数据整理统计后,可以精确核算出各个施工阶段所需的材料用量,再结合定额规范及企业的实际施工水平就可简单计算出各施工阶段所需要的人、料、机的用量,通过与各参与方的充分沟通交流即可建立进度计划和4D施工模拟。

(2)进度控制的BIM应用

如表1所示,BIM技术的应用使得进度控制有依可循、有据可控。

表1 传统方式与BIM方式进度控制比较

(3)进度协调的BIM应用

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业主、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变更时有发生,工程变更结果是费用增加、工期延误,此时就必须对进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基于BIM技术的设计施工一体化多专业协同,在协同工作中将各个专业的设计成果与进度计划关联进行4D施工工程模拟,可以提前预防设计变更的出现,而且通过具体的模拟过程能提前发现设计方案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重新设计修改,尽量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窝工、返工的情况。

5.2 BIM成功需要团队

通过国内外BIM的应用实践和研究,可以发现在BIM技术应用时,成熟的BIM团队是成功的基本保障,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带来效益,在企业内部要将BIM逐渐融入到原有的施工流程,使BIM技术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BIM团队主要是由BIM总监、BIM项目负责人和BIM工程师构成的。

(1)BIM总监

BIM总监的工作是全面负责公司级别的BIM技术应用的总体发展战略,其中包括组建团队、人员培训和确定技术路线等,还要研究应用BIM技术对企业的质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作用、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利益的BIM实施计划及操作流程等,并且要监督及检查各项目模型的质量、BIM的应用情况,做好模型的维护工作,协助解决实际项目中BIM应用遇到的问题。

(2)BIM项目负责人

BIM的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全面负责BIM技术在单个项目上应用过程中的技术与人员管理和BIM技术应用实施计划的编制和执行。而且要负责按时、保质、保量地交付模型,满足企业投标或施工需求,负责BIM模型的技术交底、模型的维护工作以及利用模型对单个项目的整体质量、安全、成本、效率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模拟和优化,提升项目的效益。同时还要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等。项目具体实施中BIM技术对项目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BIM项目负责人的协调工作来实现的。BIM的项目负责人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协调:

①技术协调,主要是提高BIM模型的质量,尽量减少因为模型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

②管理协调,通过建立一套以BIM总监为主的统一领导,并由BIM项目负责人统一指挥的管理流程,能很好地解决BIM团队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减少在BIM模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专业之间配合以及数据流动问题。

③组织协调,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BIM技术运用过程中,BIM的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地组织BIM团队以及各职能部门举行协调会议,以解决模型使用中出现的协调问题。要强调的是,不论是在投标阶段、建造阶段还是在物业运维阶段,所有制定的制度都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或者说所有的BIM管理以及使用人员,都应对自己的工作、签名承担相应责任。

(3)BIM工程师

BIM工程师是BIM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主要负责公司所有工程项目的建模、机电管线和报价的综合平衡、审计以及模型动态维护等工作,要想成为合格的BIM技术人员,BIM项目工程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①“一专多能”。由于工程项目包含的分部分项工程繁多,如主体结构、给排水及采暖、电气、装饰装修、通风与空调等。同时,涉及的知识面广,BIM项目工程师只有具备“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方能生产出正确的BIM模型。

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BIM属于新技术,其应用软件也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BIM项目的工程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我,不断地学习先进知识,才能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

③有高效的沟通能力。BIM技术是一个多种专业知识综合在一起,经过缜密策划进而实践的过程,其实践过程中涉及项目参与各方、各专业、各级执行人员的多方面关系,BIM工程师需要具备高效的沟通能力才可能去协调各方关系。

(4)BIM岗位运用人员

BIM岗位运用人员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BIM团队的成员,而是传统的职能部门利用BIM模型中的数据、信息来完成自身岗位工作。BIM的岗位运用人员主要是指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核算员、资料员、材料员等项目核心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参加项目模型交底工作,还需学会如何正确熟练使用模型,借助BIM来模型完成岗位工作,并能及时向BIM工程师反馈在模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对BIM模型进行动态的管理。

5.3 BIM应用的障碍及建议

目前,在BIM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障碍。

第一,目前BIM技术在应用时缺乏软件或系统间实现数据互用的标准,而且BIM软件主要依靠国外的研究,从国外引入的软件的技术规范、标准与国内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并且在实际工程项目中BIM进度管理实施计划和工作流程不够规范,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缺失。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牵头制定并完善BIM信息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电子文档交付标准、电子工程图档标准等,还要鼓励企业标准体系和BIM标准的制定,可以上升到行业标准。同时企业还应根据现实环境和具体的项目针对BIM技术应用对自身工作程序、管理模式、环境配置、资源搭建以及最终交付的成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第二,不仅BIM软件自身技术不够成熟,其运行和功能尚未达到平衡,而且能够与进度管理软件进行交互的BIM系统尚未开发。同时,由于BIM技术在中国才刚刚发展,目前BIM技术人才相当匮乏,BIM的培训和咨询力度都不够。针对正在现象,必须研究给予BIM技术的4D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大型复杂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对建筑工程有效的可视化管理。而且行业要大力培养BIM技术人才,开展行业BIM技术培训,推动BIM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高校BIM专业设置,为BIM技术研究和应用,输出大量的人才;而且要加强企业BIM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

第三,行业中有许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由于受到行业发展惯性的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变得很难转变。而且有些项目参与方缺乏对于引入BIM技术后能给项目带来的优势和效益的正确认识,导致其应用动力不足。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促进BIM技术的优势和效益在行业内部得到很好地交流与共享,积极组织开展会议,对建筑业BIM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进行探讨,积极引导并推动本地区乃至整个建筑行业的整体BIM技术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Kristen Barlish, Kenneth Sullivan. How to measure the benefits of BIM: A case study approach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2, 24: 149-159.

[2] 耿跃龙. BIM工程实施策略分析[J].土木工程建筑信息技术,2011, 3(2): 51-54

[3] 刘献伟,高洪刚,王续胜.施工领域BIM应用价值和实施思路[J].施工技术, 2012,41(377):84-86.

[4] 王青薇, 张建平. 基于BIM 的工程进度计划编制[J].商场现代化, 2010(12):220-222.

[5] 罗银安.浅谈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有效控制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13,(5):158-159.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6

1.2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社区基层组织和学校、幼儿园的协助下核实外来流动儿童身份,按预先设计的调查表直接询问儿童及其家长,并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对未接种的对象进行单独走访。重点调查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PV)、麻疹疫苗(MV)、乙肝疫苗(HBV)和百白破疫苗(DPT)“五苗”的接种情况。

1.3统计学

处理采用SPSS15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户籍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比较调查区域内,外来流动儿童中未爆发大规范的传染病,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漏办证、漏建卡、漏接种现象普遍存在。200名调查对象中,“五苗”接种率仅6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5%(P<0.01)。见附表。

2.2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社区均采取了相应对策,在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模式1年后再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原调查范围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建卡率达99.7%,发生相应传染病除麻疹2例外,其余为0,基本消除了传染病隐患。

3讨论

3.1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因素各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都存在流动儿童底数不清、总体接种率不高、查漏补种工作不能落实等问题。

3.1.1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防病保健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由于疫苗可预防的白喉、脊髓灰质炎已基本消灭或控制,乙脑、百日咳、流脑等传染病的年发病率也大大降低〔2〕,于是有些家长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预防,加之忙于打工、经商,无暇主动让孩子接受免疫接种,少数儿童家长因躲避计划生育等原因而故意回避与社区干部接触,从而导致了部分流动儿童漏建卡、漏接种的现象发生。

3.1.2流动性大

流动儿童的家长无固定职业、家庭无固定住址,使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数量及接种情况,难以建卡、建簿,即使已建卡接种的儿童,也难以完成全程免疫。

3.1.3工作缺少监督机制

由于户籍限制的统计困难,多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未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纳入工作计划中,更不可能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加之社区卫生组织经费不足,致使部分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3.2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影响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措施的多管齐下。

3.2.1建立社区外来儿童保健网络在政府协调支持下,建立以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妇联、公安、教育部门积极参与的社区外来儿童保健网络,有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居住证等手续时,要通报相关信息,并动员、督促适龄流动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学校、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儿童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督促其监护人及时进行儿童计划免疫〔3〕,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3.2.2加大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宣传力度宣传范围要集中在车站、码头、出租房屋、建筑工地、劳务市场等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采用广播电视、报刊、发放宣传单、在社区办墙报、宣传栏、标语及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内容除法律法规外,重点要宣传计划免疫的意义、优惠政策等,在“4.25”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还可举行一些形象生动的大规模宣传活动〔4〕。

3.3.3落实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经费保障政府要对开展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对贫困外来儿童减免费用,对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7

由联盟新能源研究中心协助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开发的《中国区域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模型》研发项目日前完成了预科研分析,正式进入前期规划过程。有望在2011年1月底前完成前期规划和可行性论证,从2011年2月份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中国区域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模型》是一个用于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程度和能力评估的专业评价工具,专门针对中小区域、工业园区和大中型建设项目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区域内资源生产供应、资源耗费、资源再生利用和资源重复利用四个技术模块,循环技术通用化和再生技术高新化两个技术模块,以及环保成本最小化、经济价值最大化两个经济模块的一共9项指标在内。

该模型是一个数字化的应用技术模型,设计目标为一个封闭式、多功能、通用接口的独立评价工具。其建设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历时3年。第一阶段是社会调研和系统架构建设阶段,主要任务为规划和设计其总体的系统结构和组织架构,并同时完成预科研分析和早期风险论证。第二阶段是模型设计和研发阶段,主要任务是设计具体的立体模型和进行整体应用研发,并同时完成仿真模拟试用和实例同步实验。第三阶段是试运营和完善阶段,主要任务是选取实际项目进行多样本、多行业、多类型、多等级的实际使用,并完成技术改善、模型的完善工作。

该模型的设计工作计划由百年建业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经创联信息工程技术研究院共同承担,研发工作计划由百年建业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担,联盟新能源研究中心和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和清华大学老科协等单位进行联合督导和指导顾问。

该项工作于2008年底由百年建业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提出,当年报送联盟专家委员会和有关上级主管单位评审,获得了肯定和鼓励。该项工作采用了《中国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体系》(CPMO体系)作为指导标准,从一开始就贯彻了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为项目的稳定进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正式启动于2009年初,经过一年多的策划和组织,基本完成了预定的工作内容,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于2010年中进入结束和总结程序。第二阶段工作原计划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由于数据汇总和政策调研的复杂性,延迟到第四季度正式开始,计划于2011年第二季度完成基本模型研发和同步实验。第二阶段的总资金耗费预计为100万元,上下浮动为20万元,主要由联盟会员单位、合作单位、各有关地方政府予以支持解决。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8

Key words: cost management;BIM system;collaborative working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211-03

0 引言

BIM体系在国际上经历了1.0、2.0、3.0的发展过程,在国内经历了普及、应用、发展的进程,并成功应用于设计优化及施工管理。造价咨询企业,作为建设行业的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应当紧迎浪潮,思考其中的机遇,尤其是BIM体系对于造价工作的优化,造价咨询企业应紧跟步伐,开拓转型和升级之路。

1 BIM体系

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对BIM定义是:①BIM是一个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②BIM是可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建设项目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③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BIM体系的核心是信息,载体是模型,BIM体系以技术革新突破设计、造价、施工、项目管理、运营等各阶段壁垒,改变了建筑行业信息呈现、交互的模式,改变了建筑产品的制造流程,改变了协同作业的工作方式,是建设行业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将对整个建设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2 BIM体系对造价咨询的影响

BIM体系为建设行业信息化趋势,具备“可建模”、“可参数化”、“可视化”、“可模拟”、“可共享”、“可检测”等特性,为后续各方共享、添加信息,提供平台。BIM的影响涉及所有建设行业主体,造价管理应从技术革新、工作方式层面思考BIM体系的影响,主动迎接、适应BIM体系,实现BIM体系支持下造价管理的转型、升级。BIM体系支持的协同作业、跨专业协作,为大咨询(mega consultancy)趋势提供了技术、工作方式的优化、支持,促进诸如AECOM等大咨询公司(含设计、工程、造价、运营、维护等各阶段业务)的发展。大咨询公司在国际范围是趋势,有竞争力的公司通过收购,整合成大咨询公司,争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BIM体系是大咨询趋势的技术促进者,在未来将对国内“分段咨询”为主流的市场状态有一定影响和启示。

3 基于BIM体系的造价管理优化

BIM体系对造价基础工作的部分取代,将促进造价管理升级、优化。造价管理应将BIM体系与造价咨询高附加值工作结合,实现造价管理的层层升级。升级优化不靠空想、推论,发达国家BIM体系中造价管理实务值得学习借鉴。

3.1 成本规划

BIM体系的成本规划工作流程如下:①建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导入同一3D模型;②造价信息添加:在模型上添加造价信息标签,方便后续算量、套价工作;③量、价生成:BIM软件智能化生成量、价,可视化生成3D模型,使复杂构件、搭接部分的排查便捷高效;④外接软件、平台:与进度计划软件、物资计划软件、报量审核软件及信息交互平台连接,完成劳动力、材料、机械资源优化配置,精确实现成本规划工作。

BIM体系对于成本规划具备一系列优越性:①BIM体系参数化、数字化算量、套价,结合资源计划软件,使成本规划工作精确、实时、动态、高效;②BIM体系可视化、虚拟化,帮助无经验人员快速理解,操作过程“所见即所得”、“界面友好”;③BIM体系可模拟性,对施工过程的模拟,考虑材料存储空间、工作面等,协助造价人员制定更加精确、动态的资源计划;④BIM体系数据共享性,建模数据直接用于成本规划,减少重复劳动,数据的动态性、一致性,使成本规划的检测、复查变得高效、精确。

BIM体系的普及需要过程,造价咨询企业首先应学习先进的成本规划方法,为业主提供“量、价”为基础,资源计划、风险控制、采购建议、财务策划为延伸的成本规划整体解决方案,学习BIM体系中成本规划的电子化、软件化操作,运用现代IT技术,实现数字化、精确化的成本规划。

3.2 风险管理

我国造价咨询中的部分工作,如项目审计、变更处理、索赔处理、多算复核等,均属于造价咨询的风险管理范畴,但在实际工作中,造价咨询企业较少运用风险管理的规范、机制系统地进行风险控制,整体处于传统、人工,依靠主观经验、事中协调、事后处理的状态。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具备一定的机制、流程,如风险描述、风险登记等,并运用相应定量方法分析,特别是BIM体系的应用,整体提升造价管理的风险管理水平。

英联邦BIM体系中,丰富的结构化数据为风险管理的数据池提供基础,在BIM体系的建模阶段,风险管理可利用BIM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测评,数据共建共享使BIM建模、风险管理之间的重复劳动减少。BIM体系中外接风险管理软件、案例数据库,使风险管理进入“数字化分析”、“基于相似案例标杆管理”的阶段。BIM体系,由于其数据具备全生命周期的跨度,提供了风险管理视角下项目后评价的可能性,将项目后评价与前期项目风险识别进行比较,全面检测风险管理效能。

传统的风险管理,较依靠经验、主观预测,BIM体系为结构化、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化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平台、数据和可能性。BIM体系本身的模拟性、试验性,与风险管理的思路非常相似,探索实践中,两者之间会有更多交集,可促进风险管理工作进入专业化、高附加值阶段。

风险管理一直体现在造价管理中,但缺少系统、科学、严谨、规范的呈现,风险管理应当成为造价管理的成熟模块。造价咨询企业应重视风险管理,形成自身的风险管理方案,提供基础造价咨询服务以外的附加值服务,体现造价管理中风险控制水平。BIM体系在中国的普及有一个过程,与风险管理的结合会更漫长,造价咨询企业不应等待变革,应主动地,即使没有BIM体系支持,也能够优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方案,为业主提供高水平的风险管控服务。

3.3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全局的、动态的项目成本管控方法,涉及从概念、建设、运营、维护、拆除全部阶段。结合国情,建设后的成本控制往往不被重视,“分阶段咨询”远普遍于“全过程咨询”,同一项目的造价咨询服务缺少连贯性,使“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仅停留在理论,缺少实践。

BIM体系,因其动态性、可添加性、持续性、一致性,与“全生命周期”理念相似,会为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 英联邦BIM体系的Common Data Environment (共享数据环境,简称CDE),为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3D模型与其他成本、进度软件、数据库相联系,便于外接软件完成全生命周期成本计算。传统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仅由造价人员完成,BIM体系中,参与各方协同完善同一数据源,改变了割裂的、重复的工作方式,使 “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成为各方参与完善的中心主题。

我国与英联邦体系存在着BIM体系和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双重差距,并且很难改进。“分阶段咨询”的普遍性是市场规则造成的,造价咨询企业追求自身“性价比”,缺乏动力完善、提升自身服务。此外,国内造价咨询企业较少参与到项目竣工后的管理,项目的运营、维护多由专业性资产运营公司管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思想体现在造价咨询企业的服务中,但在执行层面、竣工后的管理,由于管理方不具备连续性,体现较少。只有竞争压力、新技术威胁、市场饱和等,才会促进企业本能地转型、升级,BIM体系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在国内会经历较长的本土化、适应性过程。

3.4 信息管理

英联邦BIM体系的信息管理,通过PIM(Proje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实现,辅助以CDE(Common Data Environment,共享数据环境)集成、分享数据,MDD(Master Data Management 主数据管理)分析、处理数据。BIM体系的信息管理表现出如下优越性:①招标优化:BIM体系提供的招标文件范围精确,工程量自动生成,保证信息一致性,方便投标人在招标文件添加、修改信息;②促进承包商介入:BIM体系作为协同工具,创造出业主、承包商、第三方协同工作的平台,使信息传递、修改简单高效;③复杂工程的视觉化呈现:BIM体系可视化功能,展示建筑物外形的同时,具备集成展现、数据处理的功能,操作方式“所见即所得”;④界面协调:复杂工程的界面搭接,参与各方的信息交互,在BIM体系中得到改进优化。

结合中国国情,发现信息管理与发达国家存在BIM体系欠完善与信息管理基础薄弱的双重差距。BIM体系的应用需要时间,但没有BIMw系,信息管理仍然可以开展。造价咨询企业可开发适应自身需求的本土化的“信息管理”,涉及业主需求、业主代表权力分布、利益相关方诉求、信息搜集、反馈、协调机制等。专业技术是造价咨询的一部分,管理、沟通协调、利益相关方平衡、了解并满足业主需求,是造价咨询工作的重要部分,并对工作开展、成果完成具备“纲领性”引导作用。造价咨询从业者要分析项目外环境,平衡利益相关方诉求,不能仅仅关注自身的专业技术,忽视与外界的沟通协调,应形成项目导向的信息管理意识及方法。

3.5 绩效管理

BIM体系,由于其信息完备性、一致性、动态性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绩效管理体系。BIM体系建模中及后续数据的不断完备,为绩效测评及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特别在建设工程领域,绩效管理与施工管理有很多交集,BIM体系在施工管理中精确的资源计划、对施工流程的模拟、信息实时动态呈现,较好地促进了施工管理及绩效管理工作。

BIM体系外接绩效管理软件,可对项目诸如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关键绩效指标)等参数进行实时数字化管理。其中,BIM体系的参数化编码构件,可帮助绩效管理在达到数字化、精确化、动态化的进程上实现一次飞跃。特别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可将电子代码与物理载体建立联系,结合BIM体系,实现了建设行业的“条形码”式革新,促进建设项目的管理、控制进入电子化、精准化时代。

绩效管理同样存在与发达国家的双重差距。首先,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国内尚不普及,一些大型房地产公司重视项目的绩效表现,会引入结构化的绩效考评制度及绩效管理方法,但在造价咨询行业,绩效管理普及度很低。“分段咨询”的时间跨度不连续,整个行业对于竣工后运营、维护的忽视,使绩效管理缺乏土壤。造价咨询企业先可以学习绩效管理知识,能够以造价管理视角,在项目实施、运营中纠偏、修正,并运用绩效管理思想,在项目前期梳理绩效目标,以绩效为指向地完成造价咨询工作。

4 中国造价管理BIM体系应用现状

国内一些典型工程体现了BIM体系的应用与探索,比如国家会展中心、天津117大厦、上海迪士尼乐园度假区、苏州中南中心、珠海歌剧院、北京绿地中心等,其中BIM体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设计优化、施工管理、碰撞试验等,造价咨询主要以BIM体系与广联达对接,用广联达软件完成造价工作为主,没有运用BIM体系内置的造价功能,不是真正意义的BIM体系造价管理。BIM体系的普及,面临“低投入产出比”、“低软件兼容性”等问题,部分造价咨询企业及其他建设各方对于BIM体系,一定程度上呈现消极、被动的态度。

国内诸如利比、特纳唐逊等英国工料测量行,与国外软件兼容性好,承袭英联邦造价管理体系,接触的建设工程中运用BIM体系的较多,如运用BIM体系的腾讯上海办公大楼,由利比上海总部提供造价咨询服务。但由于国内规范、市场所限,即使是外企,对于BIM体系的应用,与其在发达国家相比,也处在较初级的阶段。BIM对于造价咨询的支持,目前仅表现在设计建模信息的完备,造价咨询人员在处理BIM体系的设计文件时,普遍运用广联达软件,将BIM文件转换到广联达软件中,继续广联达“绘图算量”的造价方法,但这种过渡性造价方法,最终会被BIM体系内置的造价方法取代。

5 结论与建议

BIM体系,在建设行业中的定位是技术“促进者”、“优化者”,所谓“技术促进”,即没有本技术,建设行业工作仍将开展,没有BIM体系,造价管理仍然存在,同样需要升级、优化。所以,BIM体系对于造价管理优化的研究,涉及两个层面,即造价管理本身的优化及BIM体系带来的改变。发达国家BIM体系的普及,整体提升了建设行业及造价管理水平,其中BIM体系与造价管理,难以割裂分析。国内与国外存在BIM体系欠完善、造价管理水平低双重差距,国内外规范、市场、国情存在差异,难以照搬发达国家经验。行业、企业的进步是被技术、竞争逼出来的。BIM体系是趋势,造价咨询企业都在观望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学习借鉴发达国家BIM体系造价管理实务,十分必要,此外,在BIM体系尚未在国内大规模普及的情况下,造价咨询企业仍然可以学习发达国家BIM体系支持下先进的造价管理,学习其中“数据共享”、“协同工作”、“跨专业协作”的思想,学习其中成熟的“成本规划”、“风险管理”、“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信息管理”、“绩效管理”方法,结合实际,本土化应用在造价管理中,渐进升级,方可在BIM浪潮来袭时实现稳健的转型与提升。

参考文献:

[1]Steve Pittard and Peter Sell, BIM and Quantity Surveying [M], Routledge Press, 2016.

[2] Peter Smith,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with 5D BIM, [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016.

[3]操双春.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工程经济,2016.

[4]徐信S,周峰.浅论BIM技术助推造价管理的变革[J].工程经济,2014.

[5]李奋龙,房静.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及效益分析[J].价值工程,2016.

[6]韩学才.BIM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施工技术,2014.

[7]肖瑛.BIM技术对工程咨询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中外建筑,2015.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9

一、工程概况

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位于徐汇区桂平路333号,东起桂平路,西至规划的桂江路,南邻规划的东兰路,北至漕宝路,漕宝路以北即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基地面积为47100 m2。工程为都市型工业园区,总建筑面积13837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20375m2,地下建筑面积为18000m2,拟建设蛋白质大楼、产业大楼、孵化单元、会议培训中心、综合办公大楼、综合商业楼及配套设施等。该工程以蛋白质工程为主要产业方向,全面提升蛋白质工程在食品工业、日用品工业、化妆品、医学和生物医药、生物芯片等应用领域的科研、生产水平,推动我国的蛋白质工程产业化发展。如下图为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俯瞰效果图:

图1: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俯瞰效果图

为保证上海桂林生物科学工业园建筑设计质量,在建筑设计中决定建立建筑设计协同模型,通过通用平台,协同各个设计师及设计工种,提高设计质量,实现工程项目设计综合效益。

二、基于计算机的协同工作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基于计算机的协同工作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共享零件库、虚拟环境及冲突控制、修改传播及设计历史管理。其中虚拟协同环境中,为跨区域用户交流提供了交流平台,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协商及意图表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历史管理主要包括版本冲突分析、版本建模及版本修改,这些功能在建筑设计应用中十分广泛。在建筑工程领域应用基于计算机的协同作业方式,有学者提出工程数据库维护方案,平行推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及结算作业,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效率;为解决远程协同设计数据共享及数据更新问题,提出应用基于Web技术及数据库技术,应用虚拟设计室,提高建筑设计协同效率。本文在综合应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进行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及通用平台实现进行研究。

三、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逻辑模型

(一)建筑设计行业特点

在设计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工程项目时,进行建筑设计协同工作,应充分分析建筑设计行业特点。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其功能性要求较强,不同建筑功能其知识体系相对较为独立,但却共同服务于整个工程,有些工程设计互为条件,存在着制约性,匹配性要求较高,为此,在研发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及通用平台时,应保证数据平台的有效沟通;在建筑中多应用AutoCAD,并应用CAD数据库,文件存储是由DWG/DXT形式保存,为此,要求建筑设计协同系统及通用平台应能够支持CAD数据库,提高资源管理及利用水平;其通用平台应考虑建筑设计图纸表达方式及特点,保证建筑设计信息全面完整。

(二)协同工作过程研究

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建筑设计工作是围绕着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项目进行的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协作过程,参与到建筑设计中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庞大。在进行项目设计工作过程中,通常按照一定的区域,将其划分为多个区块(按照有利于施工作业要求),在每个区块中再进行工种设计安排,其设计过程常常是先进行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设计,然后是水暖电设计,为满足各个工种设计要求,各个工种在设计中要求其他工种进行修改,从而实现建筑设计优化。在研究中,将建筑工程设计协同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服从式、争夺式及混合式,其设计过程中,设计要求主要经过可完全满足、不能满足下矛盾激化、协商后消除矛盾三个阶段。

在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建筑设计初期,其设计协同与处理的空间较大,主要以交流服从式为主,整体设计工作在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性规划原则及功能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并进行初步设计优化,完成初步总体方案设计工作。随着建筑设计深入,其设计修改受到较大约束,设计矛盾逐渐激化,设计协作进入到争夺式,在设计过程中为实现设计目标,通过设计师协同进行处理,从而消除矛盾,提高了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建筑设计质量。

(三)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流驱动机制

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流驱动机制,是一种建立于一定约束条件、事件驱动、约束触发及决策推动的过程模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2:建立于约束体系的事件驱动约束触发的决策推动设计过程模型示意图

在上图中,S代表的是设计状态,E代表的是设计状态改变后所引起事件,设计状态改变,指的是对设计对象参数的改变。在建筑设计中,一旦改变建筑设计状态,则会引起其他结构设计次生改变,并引起其他相应设计改变,直至设计重新满足规范要求,并完成整个设计工程。

如在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其设计高度或设计层高进行调整,则需要研究改变其设计高度或设计层高后,建筑其他因素的变化,通过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流驱动机制,综合调整,以保障建筑设计质量,

四、建筑设计协同工作局部模型研究

(一)协同资源控制模式研究

在进行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建筑设计时,对协同资源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检录式与直接式属于协同资源控制的主要方式。其中检录式控制模式,指的是在用户获取及提交文件时,进行版本核对,用户只能通过服务器下载最新版本,用户在本地进行修改,在提交修改时由服务器进行检查,实现协同作业。直接式指的是允许用户对服务器版本直接进行修改。为更好实现建筑设计协同交流平台,在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设计中选择检录式资源控制模式,并对检录式方式进行扩展,支持用户通过多个文件对其设计意图的表达,在这种模型下,实现对协同资源的横向管理。

(二)建立于设计变更对象的数据仓库模式

考虑到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设计图纸表达的更多的是图形信息,其设计信息需要向施工人员进行设计要求说明。为此,在建筑设计协同系统中以几何图元为基础,并对设计修改数据进行分析,系统提供专业表述单元。为进行AutoCAD系统图形识别,在系统中采取句柄对文件图元进行标识,保证数据库内文件唯一性。在工程设计中,一旦进行设计变更,其设计修改可能会对一个或多个构件造成影响。

如在设计中改变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窗体,除了要改变其尺寸以外,还需要改变墙体相关尺寸。每个设计变更,需要记录设计变更CAD实体句柄、用户为设计变更的名称及备注、文档、其他索引信息及存储对象句柄。在建筑设计协同系统中,其数据仓库采取客户/服务器架构,客户端属于常规建筑设计应用的PC机,服务器端主要职能在于数据仓库维护。

(三)协同工作对象模式

如下图,为建筑设计协同系统中以变更对象及数据仓库为核心的整体对象模型示意图:

图3:协同系统中以变更对象及数据仓库为核心的整体对象模型示意图

在图中,描述了设计历史载体,如数据库、音频、视频、附加文件等不同种类文件对象,这些对象共同构成了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数据仓库。在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从数据仓库中进行所需数据提取,完成建筑设计协同。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项技术,实现了建筑设计协同系统的历史管理及协同过程控制,支持多种设计协作方式,在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设计工作中,通过建筑设计协同及通用平台,有效提高了建筑设计交流及协作水平,提高了建筑设计质量,更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后期工程施工的综合效益。

五、结语

随着建筑工程功能化要求日益复杂,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成为了建筑工程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分析基于计算机的协同工作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基础上,对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逻辑模型及建筑设计协同工作局部模型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合上海桂林生物科技工业园设计工程,对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设计及通用平台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加强建筑设计协同设计,加强交流与沟通,在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实现建筑工程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博. 基于Agent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机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2]刘喜文. 多组织企业信息协同服务系统模型研究[D].西华大学,2011.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10

1.1虚拟仿真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与吉林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将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引入到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当中,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虚拟仿真实验室硬件部分由主控中心平台、智能网络设备和组控设备构成,用于搭建实验所需的网络环境,可以灵活实现多种网络拓扑结构,设备硬件连接图如图1所示。主控中心平台是本系统的硬件核心,由专用高性能服务器和中心设备构成,为实验环境提供各种系统服务,保障网络数据流量,确保实验结构完整和实验用户数的有效扩展,为计算机网络实验提供FTP、DNS、DHCP等服务、实验室管理服务。智能网络设备用于构建网络硬件结构,提供网络拓扑结构的自动化管理。通过按动智能网络设备上的“Topology”按钮,就可以在所有网络拓扑结构中循环切换,从而有效避免更改网络结构时频繁插拔网线的问题,同时通过集联控制按钮“Team”设置智能网络设备的集联控制模式,可以实现对实验室内所有实验组网络结构的一键式切换。组控设备是系统专用硬件。每个组控设备由6个共享模块构成,配合智能网络设备实现多种网络结构;具有数据采集、动态缓冲区分配、均衡网络负载等功能。每台组控设备连接6台学生实验机器,其角色分别定义为A、B、C、D、E、F。根据实验不同,每个角色有不同的分工。目前该系统支持5种网络拓扑结构图,根据实验项目内容的不同,切换到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图,例如网络结构一效果图如图2所示。虚拟仿真实验室软件部分由协议仿真编辑器、协议分析器和其它工具软件构成。仿真编辑器可以模拟TCP/IP协议族中多种协议的数据包;协议分析器可以捕获仿真编辑器发送的数据包,以及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并将常用协议的通讯过程以会话图解的形式直观展示出来;工具软件包括UDP工具、组播工具等辅助教学的专用软件。目前,实验室的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拥有7组组控设备,每组6台机器,可以同时容纳42名学生进行仿真实验,每组同学需要相互协作进行实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能力,充分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以实验为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设计能力,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达到真正的教学互动。同时利用BosonNetSimforCCNP和思科模拟器CiscoPacketTracer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可以模拟搭建局域网和广域网运行环境,在仿真软件中进行模拟网络实验。另外,虚拟仿真实验室前期购买了多台Cisco交换机、Cisco路由器、网络防火墙和多路模拟电话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能够模拟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运行环境,用于学生在开放性实验项目中使用。

1.2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有硬件实验又有软件实验,两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先实物再理论后应用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的力度,深入理解课程核心知识内容,认真选择实验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选择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重点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的内容。把实验分为操作性、设计性、分析性和创新性等类型,着力构建“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理论课程教学知识体系结构的分析,结合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自身软硬件条件,对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大纲进行了修订,部分实验项目内容进行了更新,有选择地加入了CCNA课程实验项目和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的设置如表1所示。各实验项目设置及内容说明如下:实验1:带领学生参观网络实验室,建立起计算机网络初步的概念,了解该网络由哪些硬件设备构成(设备名称、功能、主要技术指标);掌握局域网中电缆线的作用及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实现以太网连接的方法。学会制作2种类型的RJ-45接头。掌握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网络配置及在Windows系统中进行TCP/IP协议配置。熟悉使用ping、ipconfig、tracert等命令工具来进行测试。实验2:学生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环中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以太网MAC帧格式的2种标准,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MAC地址的作用、MAC广播地址的作用、掌握LLC帧报文格式和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实验3: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自行设计并模拟搭建局域网运行环境,掌握局域网中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能够对交换机进行VLAN(虚拟局域网)的划分。使学生能够掌握局域网运行特点及搭建过程,掌握交换机VLAN的作用和划分方法。实验4:学生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环境中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AR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工作原理,理解ARP高速缓存的作用和缓存表的维护过程。实验5:学生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环境中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特殊IP地址的含义和IP分片过程;掌握IP数据报的报文格式、IP校验和计算方法、子网掩码和路由转发。实验6:学生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自行设计并模拟搭建广域网运行环境,掌握广域网运行特点、路由器的配置方法、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原理和设置方法,使学生综合学习路由器操作系统IOS操作、路由选择协议、路由配置方法、子网划分、超网构造、网络诊断及路由器操作命令等知识。实验7:学生在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环境中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TCP数据传输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TCP协议校验和的计算方法、理解TCP重传机制的工作原理。实验8:理解Socket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Socket的建立、监听、连接、发送和接收数据。实验综合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点对点通信协议、运输层相关原理及Socket编程思想、方法等知识。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后,需进行计划内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教学是在学完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设计题目。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软件总体结构设计能力、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力、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在计划内的实验教学任务外,学生还可以选做实验室提供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之前在BonsonNetSim和CiscoPacketTracer虚拟仿真软件环境中进行的实验,可以用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搭建网络实验环境进行真实实验,进一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中除了实验教学环节中开设的计划实验项目外,还提供了应用层协议、网络攻防、网络故障分析和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技能进行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和工程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内部原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1.3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依托于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两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安装于主控中心平台,教师通过教师机以Web页面形式访问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辅助教师更好的进行实验教学管理。通过该系统,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报告管理、实验结构管理、实验信息管理、实验方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和实验公告信息管理。实验教学平台安装于学生客户端,学生上机时可以将教师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公告等信息同步下载到学生客户端,能够辅助学生进行实验,提供实验操作环境的软支撑。该平台是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学平台,辅助教师授课,并将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辅助工具、实验知识点讲解、实验过程指南、实验思考问题等内容集成在平台中,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实验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网络实验室对理论教学的影响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具有相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延伸,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建设的虚拟仿真网络实验室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完善的实验教学大纲、完整的实验内容教学体系,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教学有较大影响。1)虚拟仿真网络实验室给网络课程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物质基础,实验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计算机网络课程跟其他专业的课程有所不同,它需要系统掌握一套理论,然后进行实践验证和思考,如果只讲理论,没有配套的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会不理想。2)虚拟仿真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当代社会电子产品淘汰非常快,包括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但理论基础却长期不变。如果没有实验室,教师也只能一再重复教学理论,不了解最新设备特点,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教师能力成长速度缓慢。3)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科研能力。计算机网络的科学研究很多都是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没有实验室就无法验证,理论创新就无说服力,科研能力就得不到提高。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需要把理论教学转换为实际动手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验中尝试、摸索、更正后才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判断能力。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11

二、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政府机构节能示范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主要在节能改造、公务用车、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耗材、节约资金六个方面实施。

1、节能改造

今年六月,我局更换了老式门窗,改用中空节能门窗,四层做保温节能处理,完成对机关办公楼的节能改造。

2、公务用车

我局制定并完善公用车辆使用制度,每年4月和9月局领导上下班一律不用公车接送,平时接送领导上下班,采取集中接送的办法;机关人员到市政府及各机关办理公务事宜一律骑自行车;周末除特殊情况不安排公务用车,做到对公务用车严格控制。同时加强车辆的维护保养,延长使用寿命。

3、节约用电

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能的用电设备,积极推广使用节能高效的灯具;对私自在办公地点安装使用的一律拆除,并给予通报批评;办公室、会议室使用日光灯照明;严格控制楼梯、走廊、厕所等公共场所照明,防止“长明灯”现象;减少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饮水机等办公室设备的待机能耗。

4、节约用水

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道;安装或更换节水型水龙头,在卫生间张贴节水标志,使用节水排水系统;培养节水习惯,自来水龙头要随时用随时关,减少和杜绝“长流水”现象。

5、节约耗材

严格控制打印、复印数量,杜绝打印、复印与工作无关的材料,提倡双面打印和复印用纸,提高纸张使用率;实行办公用品统一管理制度,购买办公用品,要请示领导同意,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并结合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小进行发放;做好资源消耗统计,加强量化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建立长效机制。

6、节约资金

努力控制差旅费用,严格执行财务核销标准,不得组织和参观无实际意义的参观考察活动;接待就餐严格控制陪餐人数,避免少客多陪,用物和烟酒及时收回。

(二)乡村综合规划管理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主要在五个体系方面建立规划管理模式,即乡村规划法规体系、乡村规划管理人才体系、乡村规划编制审批体系、乡村规划实施体系、乡村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体系。乡村规划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市乡村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完成初稿,《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此外,我局投入10余万元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共同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导则》。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健全,丰润示范点共有22个乡镇、527个村庄需要编制规划,目前投入资金600万元,已经编制完成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8个乡镇正进行规划编制,其余乡镇正在进行地形图测量;已经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2个,253个村庄正在进行规划编制,其余村庄正进行地形图测量,资金投入累计约300万元。丰润区各乡镇全部成立了以书记或镇长为主任的规划委员会,并下设规划办公室,承担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工作,目前共初审规划意见100件、选址意见书3件、审批建设方案7件、出具规划设计条件10件、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21件、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6件。此外,迁安示范点18个乡镇中已经有13个完成了规划成果编制工作;滦县响嘡镇投入资金30余万元已经编制完成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平郑庄子镇和越河镇已经和规划设计单位签订协议,投入40万元开始编制镇总体规划。

此外,规划人才体系已经拟定培训工作计划,拟在今年小规模培训的基础上,明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规划实施和实施监督检查体系正在健全。

通过规划立法和示范点的试验示范,增强了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规划意识,具有*特色的乡村规划管理体系已经开始建立,有力的推进我我市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城乡规划电子政务审批管理模式

这个模式中,我们以“规范服务、方便群众、自我约束、廉洁高效”为原则,以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以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为核心,建立了以窗口式半文和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的规划管理模式。

1、对外实施“窗口”式办文

凡受理审批的所有业务文件均从报建窗口进出,报建单位只须将审批文件和必备资料从接件窗口递入,接件窗口录入微机,并发放注明预取件日期和案件查询密码的立案回执后,即可按规定的时限到出件窗口领取审批结果,或使用密码通过局网络、查询电话查询办理情况,申请人和经办人相对分离,中间环节不需申请人参与,而由机关内部协调解决,按法律规定和内部规定程序、时限办理。同时,印制报建须知,对外公布各类业务的办结时限,配备咨询人员现场咨询解答;申请人和经办人相对分离,如需洽谈、会商,均需通过预约窗口或预约电话进行预约安排,填制预约接待卡后,按规定时间在报建大厅洽谈处会商。

2、对内实行自动化办公

该系统是网络环境下集成地图处理、流程化业务审批、表格管理、证件发放管理于一体的办公管理系统。从报建到发证的全部业务都通过计算机在网上进行,每个案卷的办理过程均在系统中公开透明。每一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审批权限、业务标准、工作时限都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定在系统中,系统按职责权限自动划定每个岗位的工作时段,并可以对每个环节、每个案卷自动计时,每个经办人员都必须在规定时段内处理完成并转往下一环节办理。如未能按时完成,系统将对案卷有红灯明显表示,自动记录、予以监督,并发出警告。在系统流程中集中突出处务会、局务会集体决策机制。

3、建立庞大的基础信息数据库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12

经过对大量项目工程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得知,由于建筑需求的增加,很多建筑企业在扩大施工规模的同时并没有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导致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不仅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还严重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BIM技术体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的应用优势,应用于项目管理工作中,构建协同管理平台,辅助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提高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共享,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

2BIM技术概述

2.1BIM技术的概念

BIM技术又称为信息施工模型,能为项目工程设计构建符合数据要求的建筑模型,通过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等多方面的实时管理。BIM技术最早诞生于美国,该技术不仅包括项目工程的设计建设,还涵盖施工管理和后期维护等。BIM技术能将项目设计以3D形式展现出来,还能实现设计纸质文档的数字转换。因此,BIM技术直观性特点在项目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管理阶段的应用能帮助设计人员解决一些平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BIM技术在项目施工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一种关键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2BIM技术的特征

与传统的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方法不同,BIM技术可将之前的二维设计模式转变为三维设计模式。设计人员将设计需求和施工方案相关工程参数输入系统之后就能自动形成一个三维建筑模型。这样的模型更加直观和生动,为建筑施工提供参照,协助技术人员进行建筑工程相关的性能测试。除了3D参数化的应用特征,BIM技术还能实现对建筑工程细节部位的具象化展示,体现出数字虚拟化的应用特点。例如,技术人员可以通过BIM系统构建建筑门窗等装置。此外,BIM技术可以展示工程施工的顺序、流程等相关信息,支持多种工程基础分类,可读取其他工程软件的信息,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开放交互性的特征。

3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成本管理问题

成本管理人员通常会考虑市场材料价格和劳动工费等,却不重视实际施工环境的影响,难以从整体上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成本管理人员在制定建筑材料采购计划时经常忽略实际施工的需求,导致出现材料短缺或材料浪费现象,增加采购成本。另外,施工单位就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进行议价的过程会影响施工工期,以致出现超预算的情况。

3.2现场监督问题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国家对建筑质量高度重视,企业质量管理意识逐步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监督力度逐步加大,但从工程实际施工监管工作来看,监管部门的质量管理人员依旧存在人员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问题,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对于质量管理重视程度还需加强。再加上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广,使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难度更大、影响因素更多。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任何环节的质量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3.3进度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属于综合型施工项目,涉及电气施工、暖通空调、消防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需要多个施工部门进行协调施工,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建设需求。然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现场施工进度管理工作时,经常出现施工方案与实际施工操作不相符的情况,甚至存在施工人员擅自改动建筑设计的情况,导致建筑交工时出现较大差异,耽误施工工期,无法如期交付。

3.4安全监理问题

就目前建筑安全监督工作情况来看,很多安全监督管理站都将监督工作重点放在建筑工程验收管理阶段,忽视对其他建筑阶段的安全监督,这样的工作方式不符合建筑施工流程,严重影响整个项目安全性。如果放任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只在工程验收阶段进行安全监督管理,那么,安全监督部门只能够获得一小部分工程问题的反馈,难以发觉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增加建筑安全风险。此外,验收阶段施工项目已进入尾声,针对该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物力才能解决,势必增加建筑工程的成本投入,导致建筑企业出现经济损失。

4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4.1实现信息共享

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相比,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信息共享,协调多个施工单位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整合与处理不同施工环节的施工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施工数据信息分析与共享平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这样的协同管理平台不仅能收集施工信息,还能整合有效信息,帮助施工人员获取当前施工具体情况,为管理人员提供有效施工管理信息,推进施工项目顺利进行。此外,BIM技术在施工设计环节中的应用还能自动排查施工设计图纸中不规范的地方,将图纸与实际施工信息进行比对,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提出图纸修改建议,优化设计图纸内容,减少施工隐患,避免进行二次施工、影响工期。

4.2施工动态化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应用BIM技术能实现动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尤其是利用模拟化管理技术,还能实现工程项目协调管理,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成本管理、安全监管等工作发挥作用,实现动态化管理,提高项目管控的力度。另外,利用BIM技术还可以实现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落实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为建筑工程施工提供依据,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智能化发展。

4.3推进管理持续性发展

BIM技术的应用还能推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持续性发展。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较多,每个施工环节都体现出衔接性的特征,只有保障上一个施工环节正常开展,才能提高下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而当施工进入下一个环节后,之前信息的价值就会降低,因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获取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并对实时信息进行分析,将其作为施工管理的依据。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以上信息实现持续性跟踪管理,将施工管理工作落实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实现建筑施工协调进行。

4.4提高施工协调性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流程与内容较多,专业技术与学科内容也比较繁杂,需要管理人员协调统一建筑工程各项流程。要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人员需要熟知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提前制定出风险防范方案,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使用BIM技术能实现各环节管理人员和技术施工人员之间有效沟通,实现对建筑工程协调性管理,提升项目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5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5.1工程造价管理

当前,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都体现出参与人员多、建设工期长、施工工序多、投入资金多等特征。建筑工程从立项开始就需要资金投入,施工环节也需要持续性资金支持。因此,管理人员应重视工程造价与成本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才能保障施工正常进行,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另外,项目资金的配置应用也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的盈利情况,管理人员可以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融入BIM技术,提高成本管理工作效率,保障施工正常进行。通过BIM技术,管理人员可以将施工计划、成本资金等直接转化为工程量,利用建筑工程建模优化处理造价参数,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加强规划造价、施工造价和竣工造价管理。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BIM技术实现对施工环节实时监控,以防出现资源浪费行为,提高施工的合理性,创造更多的项目利润。

5.2施工进度管理

在实际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很难对施工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直观的了解与管理。现场施工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一旦实际施工进度发生改变,管理人员很难及时更改施工计划。如果能在进度管理过程中引入BIM技术并构建协同管理平台,就能实现进度计划与时间空间的结合,形成4D施工资源模型。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就能开展施工进度管理和优化工作,做出施工资源的最优配置。技术人员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优势,还能将进度计划与施工工艺充分结合,动态展示施工过程,提升决策的形象性。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利用BIM协同管理平台,将总进度计划导入平台中,再将计划时间进行关联,通过系统功能模拟后,检查进度计划的可行性,对其进行优化。技术人员将进度计划导入协同管理平台后,还应对总进度计划进行分解,制定出周进度计划,并通过管理平台的PC端派分到每个阶段的负责人手中,平台将会对实际进度情况进行监控与记录。

5.3项目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的BIM协同管理平台具有工程质量管理的功能,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控完成质量监控。首先,技术人员应根据构件的施工过程设置关键管控节点,再将关键节点与相应的构件关联,并通过系统PC端分派到指定的负责人手中,相应的负责人将根据现场质量检测结果进行结果数据的填报。如果技术人员填写的数据超出了管控节点的范围值,系统就会发出预警信息,这样技术施工人员就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进行改正。技术人员在现场录入数据后,将会自动在系统的网页端进行汇总与分类处理,方便管理人员查询,使其充分掌握相关构件的真实状态。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协同管理平台将数据导入BIM数据库,自动形成报表,提高质量验收资料的可靠性。

5.4竣工维护管理

竣工维护也是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BIM技术的可视化特征能加强竣工验收管理,保障验收指标的全面性,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BIM技术构建建筑维护模型,强化对建筑设备的运营管理,系统自动记录运营维护数据,实现对建筑设备的监督。经过实践发现,BIM技术在竣工维护管理中的应用能有效解决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提高建筑工程设备运营的有效性,同时,还能进一步缩短施工周期,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按时交付。

6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先进管理建模技术,管理人员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可发挥出BIM技术可视性、共享性的优势,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以及竣工管理的效率,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小进.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融合与应用[J].居舍,2021(11):118-119.

[2]王晓光.试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BIM技术的融合与应用[J].居业,2021(03):165-166.

数学建模协会工作计划篇13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构成包括:服务与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框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具体内涵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工协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服务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服务对象的需求,选择优先支持的政府业务,统筹规划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各级政府的综合服务能力。因此,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优化政府管理工作的各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降低政府运行费用,提高办公效率,更好地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与服务的职能。也即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有利于勤政、廉政建设,应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牵引IT产业需求,营造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电子政务须重视顶层设计

几年来,我国电子政务的战略部署已经完成,战略目标、任务越来越明确,建设的整体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大家对电子政务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电子政务的建设的实践成效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思路必须包括以下几点:

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

集中建设的项目与分散建设的项目

集约化,低成本

注重顶层设计

当前业务需要建设跨部门、安全对接的协同电子政务,这就必须以跨部门的业务需求为抓手,推进协同应用;注意顶层互联,底层业务梳理、重构流程,实现跨部门的应用和对接。

笔者注意到,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影响电子政务成效和能否稳定地发挥长效。关键有四点:一是电子政务的体制、政策环境;二是信息技术与政务业务的有机结合和实现形式;三是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的最经济的路径;四是能否通过顶层设计实现电子政务的协同。

去年先后发生的重大灾害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以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说起,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2月23日,2008年年初这场五十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已经导致129人死亡,1.78亿亩农作物受灾,48.5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灾害造成我国南方十多个省(区)的大多数高压电线和输变电铁塔被覆冰压断、倒塌,致使大面积电力供应瞬间中断。没有电,京广铁路中断,物流、人流受到严重阻滞,电煤告急,人民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影响,进而波及全国物价上涨,甚至影响到后来我们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海啸的判断。

灾害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我国南方电网系统承载能力和除冰技术问题;电力系统对煤炭的过度依赖、电厂存煤和运输方式问题;煤炭发展和煤炭产能、电价控制和煤价攀升问题;铁路运力和铁路发展、经济发展与人民正常生活的关系问题,以及各部门、各地区间应对特大灾害能力及其协同和供应链问题。

反思这场灾害造成如此深重的影响,既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原因,也有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特别是宏观调控和应急指挥等信息系统在内的脆弱、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叠加的原因,灾害暴露出的问题还很多,还涉及到各地相关信息系统的功能及其受灾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问题。因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是抗灾救灾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旦我们获取受灾信息,并要投入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时,这就要求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应对业务协同能力和应急联动等方面同步采取措施,并将它们相互融合。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们过去对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重视不够,因为把上述问题进行分解并对应落实到相关部门和环节,就会发现问题之一是信息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着缺失,实际上也是一个供应链,乃至一个产业链的业务协同与有效整合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如果不从全局和竞争力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那势必从战略和整体上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

同样的问题发生不仅仅是一次。2003年我国的非典疫情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也发生过类似的问题,这就表明在信息化战略、信息化与创新、信息化与业务重组之间都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也表明,只重视和关注信息设备采购、单一应用建立电子政务而忽视顶层设计和信息集成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取的。它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电子政务的进程和绩效。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例子。

电子政务协同的层次和类别

电子政务协同是今后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一般认为,电子政务协同的层次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任务的协同

首先是各参与协同者在协同参与的某项业务目标中确立相应的业务指标体系;其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指标体系,这是任务协同的核心;第三要在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解信息资源建设任务,确定信息共享和信息提供任务,这是任务协同的关键;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任务协同的保障。

模式的协同

首先要做好对实现协同模式的需求分析;其次要在做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统一进行规划;第三要确立协同的实现模式,包括网络通信模式、业务应用模式和信息资源利用模式。

建设的协同

从组织建设与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业务系统建设与运行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与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建设与 资金保障、技术应用与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协同建设

电子政务协同模式的分类一般包括如下三种:

第一种,主从模式,例如国资委和中央企业信息化协同的需求。国资委的信息化需求从战略、组织、运作、激励、监控、支撑六个方面予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也应从这六个方面进行协同。

第二种,对等模式,例如人行和公安部信息化协同的需求。典型的是人行反洗钱系统与公安部人口库和刑侦业务应用系统,在业务应用中基于各自业务需要向对方提出服务请求,然后利用自己的资源满足彼此的请求,实现协同。

第三种,共建共享模式,例如金宏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建设的金宏工程信息化协同的需求是平等模式的,系统的各个共建部门基于共享信息的共同需求,从信息提供、信息交换、信息共享等三个关键环节予以明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也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协同。

电子政务协同的需求,可以分成战略方面、组织方面、运作方面、激励方面、监控方面、支撑方面加以分析,然后明确协同目标、编制规划和实施计划、确定协同步骤,须知协同参与者间的协同规划是建立信息化协同模式的重要步骤,没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就不可能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模式,也无法推进协同建设实施。

电子政务协同分三步走

在电子政务协同建设中,可以划分如下几个阶段:通信协同是协同的第一阶段,它包括首先可通过公众电话网完成的语音电话、传真及电子邮件传输。为适应业务应用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通信模式,使协同参与者之间的电子邮件、文件交换,及时通讯,语音通讯等信息交换方式均能在信息网络中实现,并建立与此相关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通信管理。

业务协同是个协同参与者之间协同发展的第二阶段。要求参与协同者配合开发数据上报管理系统;根据系统的指标体系、数据模型、元数据、数据库和接口规范,研究形成各业务体系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使用规范,并按要求予以实施。

信息资源协同是协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协同的信息系统,要面向各个参与协同单位,通过协同建设形成面向参与者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利用的体系框架,进一步改进协同建设领域的数据模型,做好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库、数据中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的标准化工作,实现协同领域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模块化、共享化,形成信息交换、应用集成和流程协同等不同层面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

充分认识深化各参与协同单位之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信息化协同的出发点。围绕参与协同者之间共同的业务目标要求,是实现协同参与者信息化协同的立足点。

业务协同不是技术问题,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和部署业务协同和信息化协同,在电子政务和企业集团的电子商务之间进行业务协同,决定了大型信息化系统的协同构建不能在局部进行,也不能仅仅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而是要由局部推进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变为业务驱动,由战术推动变为战略推动。

实现信息化协同,关系到业务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关系到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只有坚持统一领导和加强综合协调的能力才能付诸实施。

惟顶层设计是长久之计

顶层设计是信息化规划的薄弱环节,信息化建设是由信息化规划和信息化实施两个层次构成的。信息化规划是指在特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规划主体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延续和细化,也是信息化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包括信息化建设方向、途径、思路等总体框架等顶层设计。

近年来,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中专章部署了信息化的落实举措,各级地方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纷纷制定了区域性和行业性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可以说,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具体的实施推进阶段。

但是,另一方面,信息化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化成本和效益极不对称。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风险是规划风险,没有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系统规划,信息化难免要走弯路。要规避这方面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信息化规划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指为完成某一大型科技项目,必须实现理论上一致、功能上协调、结构上统一、资源上共享、部件上标准化。信息化规划中,顶层设计的思想内涵主要是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和制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战略战术,并提出体制、法律和业务的改进建议,从而尽量规避规划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减少风险。

建立电子政务协同体系的基础是搞好顶层设计,规范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是建立信息化协同体系的基础。要根据业务目标要求,结合管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做好业务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建立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在规范化管理模式基础之上,实现全过程的运作程序规范化。

搞好电子政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整结构、整合资源。

如何理解顶层设计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涉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安排、业务流程的重组、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等诸多非技术问题。

顶层设计就是架构设计。一般而言,信息系统架构即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就是设计架构,它应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业务规划是顶层设计的核心。

业务规划注重流程整合,淡化部门概念,强调业务协调和统一。

关联,系统性是顶层设计的价值所在。

顶层设计必须应用相应的理论思路与技术方法。

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就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包括政务层面的内容:行政管理体制、政府职能及具体业务类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技术层面的内容:网络建设、安全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与绩效管理等。

在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具体构建过程当中,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现实;另一方面也必须借鉴其他国家在进行电子政务顶层设计时所采用的科学合理的思路与方法,以使我国电子政务更能发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的目的。

我们要进一步重视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包括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与评估模型,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为基础,作为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和顶 层设计的基础,将电子政务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范畴。明确电子政务的业务目标、操作目标和工程目标,以此作为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目标,根据电子政务发展实际构建绩效参考模型。

我们还要根据政府职能设计电子政务业务参考模型,依据政府限定方案和现有职能,作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基础,将政府职能转变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具体而言,要从政府部门的业务梳理人手,理清政府职能,根据业务需要构造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模块体系,一是依据职能业务和相应的应用范围,合理设计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模块,注意其颗粒度的大致均匀。二是以服务为核心,对相近功能进行重组,合理重构已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实现资源整合额度目标。三是坚持平台上移、服务下移。

我们还要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以业务流程的辨识、梳理、整合和优化为基础,确定业务流程中的信息流向;以信息流的流向、输入输出、加工处理、存储转移为主线,作为构建系统功能划分的基础;通过对政府职能层次划分,建立相应的数据分类、数据交换机制及数据结构;通过建立数据字典、元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为主要途径,以数据资源为基础,构建数据与信息参考模型。

顶层设计要处理三大关系

电子政务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和协调的因素较多。加强规划的顶层设计,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性,必须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现实与长远、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