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基金论文实用13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

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形式的投资品种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货币市场基金属于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开放式投资基金,收益较为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有着共同投资基金的一般组织形式与基本特点,但货币市场基金是专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类型,具有期限短与流动性高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随时追加投资额,也可随时通过签发支票的形式退出基金,其灵活性比一般的共同投资基金更大一些。货币市场基金没有股票市场基金和普通债券基金波动性大,因而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组合产生的资本利得并不大,收益相对稳定。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将大量小额资金集中起来统一投资到原来风险就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通过规模组合的方式,使各种货币市场工具在流动性上互补,从而使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降到微不足道的水平。

(二)基金单位面值固定。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供给投资人类似于准货币的流通性和便利性,依照国际通行的短期资金市场投资基金惯例,普遍采用将每个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维持固定不变,如始终保持1元/基金单位,并建立相应的资产计价与会计核算模式。基金每日计算基金收益,并以份额形式定期将基金投资确认的损益结转到基金持有人账户上,通过份额增减反映基金持有人收益变动情况。持有人可通过赎回基金份额、签发支票等形式获得现金收益。

(三)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基金实际价值由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工具的市场价格,即市场利率所决定,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基金实际价值的变动。如果以基金市场价值作为账面净值,不利于投资人进行现金管理。为了减少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的波动,基金管理人一般采用成本摊销法(AmortizedCostMethod),在基金初始投资时,用购买货币市场债券的实际成本作为其账面净值,将投资的溢折价在债券剩余期间进行摊销,增加或冲减基金的账面净值。使用这种方法,在投资人看来,类似于投入一笔稳定的本金并在每期获得确知的利息收入。

然而这种处理方法的缺点是,通过摊销成本不断调整的基金账面净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当这种背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买入或赎回基金份额会对基金投资人和基金公司造成投资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InvestmentCompanyActof1940)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必须建立影子价格机制(ShadowPricing),用来反映以市价计算的基金单位净值。当影子价格偏离基金账面价格达到一定幅度时,一般设定为0.5%,基金管理人将依据影子价格对投资进行调整,把基金的账面净值调整到市场价值,确保这种偏离不会对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公司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

(一)会计核算的组织。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一种,同样遵循着与一般开放式基金相同的基本会计核算组织管理原则。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会计核算组织上,必须依照有关监管部门制定的基金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规定,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确立基金的会计核算主体地位。《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应当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独立建章、独立核算,保证不同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相互独立。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应以基金为核算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作为会计主体不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将基金的经营活动与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方便将基金公司管理的各种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每一个基金的投资绩效情况。

2.以日为期间进行会计信息披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应于估值日计算基金账面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告。而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要求,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应于每个交易日当天进行估值;任何上市流通的有价证券须以估值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市价估值(封闭式基金按平均价估值,开放式基金按收盘价估值);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交易日的市价估值。

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是货币市场工具,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利率和汇率变动、货币市场工具发行主体经营情况变化,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工具价格造成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以月、季、年为期间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无法满足投资者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因此必须以日为核算期间披露基金会计信息。

3.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基础。除了在基金成立时,基金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外,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对基金资产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是通过建立影子价格机制,对基金账面净价做估值调整来实现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货币市场工具有较为发达的交易市场,容易获得其价格,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采用市价或公允价值计量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基金的净值,提供基金投资者决策相关信息。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开放式投资基金,其基本核算方法与一般的债券投资基金的核算方法基本相同,故在此不对基金买入、卖出投资债券的会计核算作进一步介绍,而只说明如何对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进行确认计量和估值调整的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固定面值,且其账面净值与市场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会计核算必须经过一个估值调整的过程。这样,在具体会计核算中,货币市场基金需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二是当账面净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偏离时,如何进行调整处理?

1.确定基金投资的账面净值。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美国证监会(SEC)对基金管理人进行货币市场基金会计处理,确定货币市场基金账面净值,要求采用两种方法,成本摊销法或区间波动法(Penny-RoundingMethod)。

基金投资每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已实现的资本利得、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按照《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则2a-7的解释,所谓成本摊销法,是确认前两个部分的投资收益,将其计入基金账面净值,但不在账面净值中确认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区间波动法是在将所有的收益均确认为投资收益,计入基金账面净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用市价来确认基金账面净值。而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未实现利得应当在“投资估值增值”和“未实现利得”科目反映。

采用成本摊销法与采用区间波动法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由于采用区间波动法除了需要将持有获得的利息收入和已实现的资本利得计入账面,同时需要将持有债券的市价与账面价的差额在账面反映。这样尽管可以消除账面净值与市价之间的差异,但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直接计入基金账面价值不符合收益确认的实现原则和谨慎性原则。而摊销成本法提供了与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对投资价值调整的内在一致的方法。因此,笔者认为,采用摊销成本法更符合中国会计制度的要求;

二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保持投资账面净值和收益的稳定,而采用区间波动法由于以市价为基础,其账面净值和收益经常波动,因此,摊销成本法更适应于固定单位价格货币市场基金的特点;

三是摊销成本法可以在设定的波动范围内,通过登记簿来记录市价变动情况,不需要调整账面净值,而采用区间波动法需要频繁对投资账面净值进行调整,比成本摊销法繁琐。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使用摊销成本法更为有利。

在摊销成本法下,需要将基金购入货币市场工具时所产生的溢折价,在剩余期间进行摊销。这样又面临两种处理选择,是采用直线法还是实际利率法?

直线法是在货币市场工具剩余期间平均摊销溢价或折价;而在实际利率法下,基金本期应计利息收入等于投资的每期期初账面净值乘以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按照“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限制+各期获得利息的现值”公式,通过插值计算获得。

笔者认为,由于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时间短、价格波动小,使用直线法摊销与实际每期应摊销额之间的差额不会很大,在基本满足核算准确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使用直线法更容易操作,且能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2

1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起步较晚,2003年12月10日,由华安、博时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别发起管理的首批三只货币市场型基金获准设立。到2004年4月12日,已经设立的7只货币市场型基金的总份额为430.93亿元,占开放式基金总份额的24%。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还比较狭窄,暂时设定为短期债券(含央行票据)、银行存款和回购协议,但随着货币市场的逐渐发展,此类基金将来可投资于大额转让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经银行背书的商业承兑汇票或其他流动性良好的短期金融工具。从这些投资对象的性质来看,主要特点有:

(1)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基金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通常是每个基金单位1元。投资该基金后,投资者可利用收益再投资,投资收益就不断累积,增加投资者所拥有的基金份额。比如某投资者以1000元投资于某货币市场基金,可拥有1000个基金单位,l年后,若投资报酬是8%,那么该投资者就多80个基金单位,总共1080个基金单位,价值1080元。

(2)收益率是衡量货币市场基金表现好坏的标准。这与其他基金以净资产价值增值获利不同。

(3)流动性好、资本安全性高。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基金所投资的对象的特点,同时,投资者可以不受到日期限制,随时可根据需要转让基金单位。

(4)风险性低。货币市场工具的到期日通常很短,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平均期限一般为4~6个月,因此风险较低,其价格通常只受市场利率的影响。

(5)投资成本低。货币市场基金通常不收取赎回费用,并且其管理费用也较低,货币市场基金的年管理费用大约为基金资产净值的0.25%~1%,比传统的基金年管理费率1%~2.5%低。

(6)货币市场基金均为开放式基金。它通常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以应付客户的日常赎回。即使在发生较大规模的赎回时,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迅速变现自己的短期有价证券来获取现金以满足客户要求。

2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分析

2.1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的系统风险是指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必须承受的其外部发生的,非基金本身所能控制的来自政治、经济、政策、法规的变更等所导致的市场行情波动而产生的投资风险。

(1)利率风险。不同于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单位的资产净值是固定不变的,衡量其表现好坏的标准是收益率,这一收益率通常只受市场利率影响,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利率风险也因此产生。一般来说,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市场利率越高,其盈利空间越大,反之则收益较低。

(2)资金转移风险。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非常接近银行存款,且收益率一般会超过银行存款,如果设立货币市场基金,银行存款可能就会出现转移。如果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基金中不扮演基金管理人的角色,银行的经营业务将受到直接影响。资金转移的另外一种风险是,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对走势将导致资金的流动。资本追求最大化的收益,当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收益出现差异时,货币市场基金就有动力超越有关限制,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不正常流动就会出现,这需要行业自律的提高和监管的强化。

(3)政策风险。这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人的损失,同时也是国内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特色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后货币市场基金到底由谁来监管,参与者的范围,政策方面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此外,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之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货币市场本身的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是否足够广泛、投资工具发展是否充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状况、货币政策执行是否具有独立性等,这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而这些因素大都与政策变迁的方向和速度有关。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研究_金融研究作者:佚名来源:不详时间:2007-9-2014:33:20人:lsy1chj2wdh3

2.2货币市场基金的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由于局部因素造成的风险,是货币市场基金自身经营管理所带来的风险,基金本身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避免。

(1)道德风险。货币市场基金实质上是契约的组合,是多数投资者以集合出资的形式形成基金,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投资者选择好基金管理人之后,由于投资者不能直接观测到基金管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这些变量由基金管理人的行动和其他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只是基金管理人的不完全信息,因此,基金管理人随时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即基金管理人在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基金投资人的行动。

(2)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债务到期是时无力还本付息而产生的风险。货币市场基金以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工具为投资对象,其中各类不同工商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占其基金投资组合的一定份额。企业发行的商业票据由于受自身的规模、信誉、业绩和经营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商业票据质量有所不同;某些企业一旦遇到经营环境恶化,经营业绩不佳,净现金流锐减,此时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就存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如果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这类资产所占份额较大,必然影响到基金的收益,表现出一定的资本损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资产持有者按价值出售资产的难易程度。对货币市场基金而言,流动性是指基金经理人在面对赎回压力时,将其所持有的资产———投资组合在市场中变现的能力。基金经理常常面对两大流动性风险:一是所持有资产在变现过程中由于价格的不确定性而可能遭受损失;二是现金不足,难以满足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所以一旦基金出现大幅缩水或投资者集中赎回投资的情况,而基金手中所持流动性资产又不敷支出时,货币市场基金必将面临严重的被动局面。

(4)经营风险。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是专家理财,但基金管理者仍然会有投资失误,基金内部监控也可能失灵,这样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将可能存在大幅缩水。因此,基金的收益、风险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投资顾问的专业水平。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及其业绩档案能提供下面一些重要信息:即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度能否被坚持;基金对未来的机会或严峻的形势将作何反应;该基金的顾问以受托人方式,按照基金股东的最佳利益行事的可能性。

3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

3.1外部环境的治理

(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法规制定应当先行,应明确货币基金的设立原则、各方当事人间的关系、货币基金的投资领域、管理原则、分配制度以及违规处罚措施等,特别是要严格禁止货币基金投资股票、中长期债券、房地产以及实业领域。

(2)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工具。众所周知,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于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当前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货币市场工具仍显单一,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必然会限制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方向,使货币市场基金无法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从而降低了它的灵活性。因此,我们应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货币市场工具。

(3)实施制度创新,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对于降低基金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要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需要市场制度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和改革。首先,要打破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分割局面,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以及大企业进入货币市场,以进一步壮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活跃市场交易。其次,引入货币市场经纪商,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3.2内部环境的治理

(1)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货币基金的投资者可以随时赎回投资或据其基金账户的资产净值予以签发支票,所以基金组合必须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不仅是指平常资产组合中应保有相应量的现金性资产,更为重要的是应持有必要量的短期国库券。因为能够形成大规模和范围广泛的流通交易市场的是短期国库券,所以国库券已成为仅次于现金的准现金性资产。同时,与持有基金较大份额的投资者经常的交流是得到赎回暗示的重要方法,有的基金采取鼓励大额赎回提前通知和拒绝对利率敏感的投资资金等措施。

(2)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即必须每天公布基金资产的净值与收益水平,允许投资者随时根据各自的需求,按公布的资产净值自由进出货币基金。为此,基金管理人应当与托管银行密切合作,将商业银行的网络作为投资者进出货币基金的窗口。并且,基金账户与投资者的银行资金账户要有顺畅的沟通,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根据需要在两个账户间快速流动。

(3)特别的内控程序。①估价。准确的估价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基金净值的重要因素。应定期(每天)估算基金实际市值和按摊余成本法计价得出基金净值,并将偏离度控制在0.5%之内。当发现偏离度超过0.25%之时,基金应该启动应急处理程序,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降低偏离度,如卖出对偏离度贡献最大的品种等;②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和测试分析。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包括计算购买任何证券之后对基金的加权平均到期日(WAM)的影响,同时考虑在证券购买时可能发生的意外赎回。此外,还应对单个证券和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评估在发生较大的利率变化时证券价格的敏感性。

目前,我国经济又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金融法规和制度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货币市场基金,我们必须从观念上重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并积极加以防范,保持基金的收益与风险的同步。

参考文献

1张亦春.现代金融市场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吴道霞.货币市场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4(3)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3

与股权、债券类基金相比,货币市场基金具有高流动性、低风险性、投资成本小,收益较稳定等特点。因而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基金规模持续走高。而货币生产基金的发展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1发展货币生产基金对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

1.1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吸引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参与到货币市场交易中去,扩大了货币市场交易主体,丰富了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促进了货币市场工具的流动性,为各个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工具的流通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投资基础。同时,货币市场基金不断地买卖货币市场工具,赚取利差,也可以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增加交易总量。

1.2促进融资结构比例协调,降低我国金融体系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而间接融资比例较高。货币市场基金具有储蓄分流的功能,可以起到弱化银行存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模式的作用,强化购买基金来投资短期证券的直接融资模式,促使我国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提高。

1.3促进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联动,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

金融市场效率主要体现在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上。运行效率指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的资金交易障碍小,可以低成本运行。配置效率指风险收益相同的投资工具应具有相同的价格。货币基金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短期融资的便利,促使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流动,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

2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是专门投资于货币市场的基金,因而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便是其最根本的基础与条件。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发展较快,他们所依存的是一个完善的货币市场,该市场有着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可供交易,尤其是商业票据的买卖;市场上有着不同类型的众多市场参与者;同时有着优化的结构和层次,比如不同的信用级次与不同的税收优惠程度。而我国目前的货币市场还不够完善,因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货币市场投资工具还不够丰富

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短期金融工具,因而货币市场金融产品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关系到该基金的发展水平。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货币市场上投资工具较为丰富,如一年到期的商业本票、回购交易、可转让定期存单、短期金融债券等等。这些货币市场金融产品,交易量大,价格波动性适中,就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各种丰富的组合选择机会。我国货币市场投资工具相对缺乏。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工具主要包括本票和汇票,现有监管法规对本票只规定了银行本票,对商业本票未作规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占比约为95%,为主导地位,而商业承兑汇票仅占5%;同时尚未发行同等质量的3个月、6个月的规范的商业票据,更没有商业票据二级市场,仅仅是贴现与再贴现或商业银行间的转贴现。大额可转让存单一度发行过,但没有形成二级交易市场。国库券市场规模最大,但国债多,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少,中长期国债多,短期品种少。货币市场不够完善以及货币市场工具的缺乏限制了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多样性,风险也难以分散,容易影响货币市场基金的经营业绩。

2.2货币市场清算机构和清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还缺乏高水平的货币市场清算结算体系。从货币市场基金的性质来说,它采取开放式,投资组合中工具期限也较短,每天都要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与清算,使投资者能了解基金资产的净值来随时追加投资或退出,因此只有具备真正高效的清算结算系统,才能降低货币市场的交易费用,提高清算速度。关于赎回到账期限,我国目前还停留在T+1日和T+2日两种,与国际T+0日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而这也是与我国货币市场清算结算系统不够发达有关。我国尽管已建立了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作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的服务机构,但该机构运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货币市场的资金清算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进行,其清算效率尚不能满足发展货币市场的要求。

2.3国家货币政策变动直接影响到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性

货币市场基金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但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国家货币政策变动会直接影响其风险性。其一,从利率方面考虑,由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因此其收益主要取决于短期市场利率水平。一般而言,货币市场基金的盈利空间和货币市场利率的高低成正比。随着近几年我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过快而消费需求不足,国家不断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直接影响到短期市场利率水平,也将对到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水平产生影响。其二,货币市场基金属于开放式基金,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和赎回,并免收申购、赎回费用。除上述货币市场利率变动外,其他经济因素的变化,如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收益预期的变化等,一旦出现大额赎回,基金有可能被迫卖出而遭受损失。

3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对策建议

3.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货币市场基金操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等相关问题的通知》、《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和《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但随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尽快出台《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法》,以法律形式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方式、投资范围、运作机制、收益分配、托管方式和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加强对发行货币市场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本身经营的规范性管理,严格审核基金从业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加强货币市场基金的信息披露,要求货币市场基金应至少于每个开放日的次日在指定报刊和管理人网站上披露开放日每万份基金净收益和7日收益率。同时定期编制基金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中,其中至少披露本期净收益、期末基金资产净值、期末基金份额净值、本期净值收益率、累计净值收益率和期末基金资产组合、资产融资平均剩余期限等。

3.2丰富货币市场的投资工具,增加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加强货币市场的组织体系建设

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需要有丰富的货币市场投资对象和较完善的货币市场。首先,应丰富货币市场短期投资工具。一方面应扩大短期债券的供给。应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改进国债发行结构,增加短期国库券的发行比例,这是当前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最迫切的措施,因为货币市场基金的一个主要投资品种就是国库券。另一方应完善企业债券的评级机制,促进企业短期债券的发展,使资信良好的企业债券能进入投资领域,以丰富短期债券投资品种。在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允许更多的资产质量较高、信誉良好的集团、财务公司定期批量发行3个月、6个月的商业票据,以扩大票据市场的规模。另外应扩大银行大额存单的发行种类和数量,发展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并进一步鼓励和发展金融创新行为。其次,应允许更多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大企业和公众个人进入货币市场,参与货币工具的投资与交易,增加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继续完善做市商和市场经纪商机制。吸引合格的证券公司加入做市商行列。以弥补商业银行作为主要参与者、银行间市场的投资模式过于单一的缺陷,使更多的投资者通过做市商和经纪商方便快捷地进入货币市场,以活跃二级市场的交易结算,提高市场流动性。

3.3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

发达国家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线相当完善,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细分出不同的子类,如国家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州免税货币市场基金、应税货币市场政府担保基金和应税货币市场非政府担保基金等类型。要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和水平的提升,也应该鼓励产品创新,在发展债券和票据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货币市场基金子类,促进货币市场基金产品品种的扩展,以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同时应鼓励货币市场基金经营者提高服务水平和提供特色化服务,比如允许商业银行发起和经营货币市场基金,这样就可以较方便的使货币市场基金与居民投资者的银行卡账户相连,为投资者提供刷卡消费等功能。

3.4加强货币市场的清算结算系统建设,组建独立的清算银行

建立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的支付清算系统,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便于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应逐步建立我国独立的“清算银行”,专门从事货币市场各类资金清算业务。中央银行的清算中心已迁址上海,并开始建设“全国清算中心”,说明建设我国的“清算银行”已迈开一大步。另外对于债券的结算工作,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虽作了一个很好的设施铺垫,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市场权威性和运作效率。

3.5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监管体制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是由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和管理,同时主要在银行间市场上投资和经营,而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两类,这样就使得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需要涉及多个方面。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货币市场由我国中央银行监管,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行为由银监会和保监会监管,基金机构又由证监会监管,这样监管工作就需要兼顾多个部门,较为复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监管真空或重复管理。因而将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多方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监管体制是对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提出的新要求。人民银行应加强对货币市场基金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活动的合规性检查;证监会应根据证券信托法规,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运作,信息披露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的违规行为;银监会和保监会应加强对参与货币市场基金的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管理。同时随着对商业银行设立法人基金公司发行和管理货币市场基金政策的放宽,银监会和证监会也应建立联合机制加强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的管理,保证其操作行为的规范性。在管理中应防止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资产用于购买其股东发行和承销期内承销的有价证券,防止商业银行销售由其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的同时参与到基金产品开发等方面,防止不正当销售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等。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4

发展货币市场基金,一方面可以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除存款外新的低风险投资品种和流动性资金管理工具,缓解银行系统的存款增加压力,化解整体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创新动力,促进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现状

2003年12月,华安现金富利基金、博时现金收益基金、招商现金增值基金三只基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诞生。根据深圳证券信息公司(金景网)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统计,2010年一季度43只货币基金初份额合计2595.27亿份,期末份额合计1163.99亿份,净赎回1431.28亿份,净赎回比例达55.15%;38只基金规模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嘉实货币缩水份额达到149.74亿份,是季度缩水份额最大的货币基金:申万巴黎收益宝期间份额缩水幅度高达97%,是净赎回比例最高的货币基金。份额规模正增长的品种屈指可数,仅有南方现金、中信现金、摩根士坦利华鑫货币、长城货币及万家货币等5只货币基金。

2. 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

制约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2.1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市场缺乏广度、深度和弹性。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1货币市场工具品种单一,空间不大

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目前的规模发展的并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1我国货币市场目前主要是同业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我国发展较早的是同业拆借市场,其规模也是目前最大的,可以说是一种真正形成市场机制的货币市场,然而其他的市场就不尽如人意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市场:

第一,虽然我国最早开始的是票据市场,但是其市场发展的并不规范,其中的各项子业务发展的参差不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

第二,我国的大额可转让存单在早先曾经一度发行过,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以致于二级市场都没有建立起来,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第三,我国货币市场中的债券市场发展不均衡,其中国债规模最大,并且其中的中长期国债居多,短期品种相对比较少。市政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数量与国债相比要少得多。

第四,目前我国还没有融资性商业票据、银行存单等产品。

2.1.2市场发展失衡,分割严重

我国现在的市场失衡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另外一个是货币市场内部各子市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先发展的,货币市场的发展总是相对迟缓。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了货币市场交易量的萎靡,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资本市场是进行长期项目投资的,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项目投资的。由于货币市场交易量的萎靡,使得大量的短期游资都积聚在资本市场,这样便弱化了其对资本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货币市场内部的子市场主要包括: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内部的分割,一方面使得资金在各个子市场之间难以流动,使得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各子市场发展不一致,造成各子市场之间的利率也不统一,其传导功能也受到了影响。

2.2现行的法律法规无法满足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要求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国的国债在回购的时候出现过极为混乱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回购期限的时间过长、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等问题,最后金融管理层还是依靠其强制性的措施才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作为一个经验,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货币市场基金会不会面临同样的困境,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要如何解决。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领域是货币市场,它横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连接这两个市场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不得不面对分业监管的问题。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范围、具体的监管部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都不是十分的明朗。还有就是法律滞后的问题,比如我国2003年12月的时候货币市场基金就正式诞生了,然而直到2004年8月16日才出台了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正式规定,2005年4月才出台关于货币市场基金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

另外,我国现行的法规还阻碍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国际化运营。由于法规的严格限制,使得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局限于国内发展。导致我们国家的货币市场基金不能进行国际化运营。

2.3支持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因为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时间短,因此在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的具体界定上还不是十分的明确。这些人在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妥善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起人、管理人和托管人是货币市场基金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选择的对象不合适,会给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风险。

另外,由于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是开放式的基金,其投资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以签发支票的方式进行转帐或支付,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的工具大多数期限较短,为了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基金资产的净值,需要每天都进行资产价值的评估与清算,这样做可以使投资者根据其资产净值的情况随时追加投资或者退出。这对于清算结算系统的高效性提出挑战,高效的清算结算系统不仅可以降低货币市场的交易费用,而且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清算的速度得以提高。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目前最快的清算速度是T+1,而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基金通常是即时赎回,即时资金到账,即T+0。我国目前是用中国人民银行的电子联行系统处理资金的清算工作,但工作效率非常低。其资金在途占用时间较长,货币市场基金申购赎回效率、资金的流动性不但受到了资金清算效率的影响,同时投资者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认同也受到了影响。从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来看,例如伦敦,纽约,都具有组织合理、高度先进的资金与有价证券清算系统。所以,从目前来看,我国缺乏的是跨银行集中统一专门办理资金清算的清算银行。

2.4投资者不当的投资行为影响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健康发展

基金可以说是收益相对稳定的一种证券投资,它可以使投资者在低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然而有的投资者投资基金的目的并不是获得稳定的收益,而是想从中获得暴利,这样就会导致投机现象的产生。

现在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都不是很理性的,跟风现象非常严重。像前几年牛市的时候,大家买股票、基金根本不看其质量如何,甚至一些垃圾股都被大家争相购买,这就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表现。投资股票或基金,只不过是一种理财的手段,投资者的心理状态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投资者正确的投资意识还有待加强。

3. 促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完善货币市场,加快货币市场发展的步伐

3.1.1积极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

我国的货币市场从建立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也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较多的投资工具。然而,从现在我国的货币市场工具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如,国债规模虽然比较大,但是金融债和企业债的发展却相对比较落后,国债回购的市场虽然比较活跃,但是企业债交易的规模太小了。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还不够成熟,交易规模也比较小。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的多样性需要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依托,然而,货币市场工具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其投资组合的多样性。因此,完善丰富货币市场工具势在必行。

3.1.2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

我国现行制度下,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应该允许更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像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进入。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

第一,我国目前还没有债券中介机构,应该考虑把一定数量的债券经纪公司引到银行间的债券市场,这些债券经纪公司只收取佣金,自身并不参与交易,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效率。

第二,我国还没有一家票据专营机构,应该考虑建立一家票据专营机构,使票据业务朝着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使票据业务的发展理加规范化。

第三,我国的小额投资者和中小企业入市还有一定的困难,应该突破这一限制,允许更多的个人和机构进入到该领域,使交易主体更加丰富多样。

3.2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鼓励和扶植货币市场基金的国际化运营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许多项目都要和国际接轨。我们要尽一切努力充分利用全球货币市场的投资机会,使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得到提高。国家的管理层应该鼓励货币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到海外的货币市场去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利用外汇储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得到缓解。

3.3建立统一高效率的组织清算系统

清算系统是货币市场重要的组织结构之一。我国应该建立一家专门从事资金清算银行,这样就可以解决清算资金的在途时间长,资金清算效率低的问题。

3.4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的积极采取措施,才能保证货币市场基金的健康发展。

结论: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和出现,带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使得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为金融市场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的结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力量。要想加快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货币市场,积极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只有这样,才能扩大货币市场基金交易的规模。同时要积极培育市场交易主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容量,使交易市场的局面活跃起来。我们还要建立健全我们国家的清算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清算速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货币市场的交易费用。当然,我们国家也应完善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为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致谢:感谢所有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们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和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琼.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思考[J].科技创业.2007,(9):11-14.

[2] 刘红忠.投资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5

(二)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情况

1.货币市场基金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12年之前,除2008年外,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始终处于3000亿元规模以下,而2012年末净值大涨94%逼近6000亿元,并于2013年再度发力冲至近7500亿元规模。伴随着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不断走高、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背景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货币市场基金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货币市场基金已成为规模最大的基金品种。截至2014年3月末,我国境内91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共发行货币市场基金110只,基金净值为14577.92亿元,是2012年末的两倍多,占公募基金净值比重的42.00%,比2012年末提高22.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开放式基金主要分为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型和QDII。2012年末,净值最高的是股票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位列第二,净值为5717.28亿元。

二、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来看,货币市场基金对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均有影响

按照流动性将货币供应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流动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1=M0+单位活期存款)、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M2=M1+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对于M0,货币市场基金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流动性的需求,同时还兼具安全性和盈利性,基金联名信用卡还具备支付功能,这使得人们尽量减少持有的现金数量,结果就是流通中现金减少。对于活期存款,目前活期存款利率是0.35%,货币市场基金的7天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4%以上,是活期存款利率的十几倍,也超过了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互联网基金的低门槛也为活期存款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提供了方便。因此,货币市场基金对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会产生影响。

(二)从货币供给模型来看,存款准备金减少导致基础货币规模缩减

货币供给模型M=m*B=m*(C+R+Re),其中M是货币供应量,m是货币乘数,B是基础货币,C是现金,R是法定存款准备金,Re是超额存款准备金。正如前文所述,货币市场基金会降低人们对货币流动性的需求,现金持有量将减少,还会分流部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减少,计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也减少,即C、R、Re都减少,基础货币B也相应减少。在货币乘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M也随之减少。

(三)从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来看,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

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和再贷款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这三大法宝来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在公开市场业务上,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货币市场工具,那么可能与央行购买债券、商票的行为一致,造成争购的局面。商业银行也可以选择将贴现票据卖给央行或是货币市场基金。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手段影响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效力降低。货币市场基金吸引了不少银行存款,导致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基数下降,影响央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力。

三、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们使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货币市场基金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单位净值均值为1元,且波动范围很小,可忽略不计,因此使用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代表货币市场基金净值。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但M1和M2则更受关注。基于上述考虑,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3月的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货币市场基金份额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网站,货币供应量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二)平稳性检验

三个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对货币市场基金份额(HBJJ)、M1和M2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ADF检验是平稳性检验时通常采取的方法,使用AIC准则。检验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非平稳,在经过一阶差分后平稳,因此,货币市场基金份额(HBJJ)、M1和M2为一阶单整序列。

(三)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关系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我们将货币市场基金份额与货币供应量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四)建立VAR模型

对三个变量的原序列在Eviews中建立VAR模型。根据VAR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标准,遵循AIC和HQ准则,选择滞后期数为2。

为考察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对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将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期数设置为十期,得到的脉冲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

首先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对M1的影响。短期内M1继续上扬,在第2个月达到峰值,随后下降,在第3个月降为谷底,随后缓慢回升,4个月以后影响逐渐消失。这表明,货币市场基金的扰动在短时间内不会对M1造成冲击,但过一小段时间后影响将逐渐显现,对M1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再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对M2的影响。短期内M2继续增长,第2个月时达到阶段性高点,然后经历小幅下降之后趋于稳定。这表明,货币市场基金的扰动对M2的影响程度较小。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6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一)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近期使用较多和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从2011年10月份首次加息以来,目前已经连续5次加息、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再创新高。通常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上缴的准备金增多,减少可用于放贷的资金,达到抑制过度放贷和控制过剩流动性的目的。另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可以缩小货币乘数,调控货币供应量。从实际运作效果看,2011年前三季度M2增速为13%,余额78.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创下近7年来的新低,调控效果有所显现,但通胀膨胀率短期仍处在高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缩减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直接作用弱化,而主要是通过对货币乘数产生的影响来控制货币流动性,但央行完全控制货币乘数还受到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大幅增长(见表1),截止2011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197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0%。相应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也同步增长扩大,截至2011年8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达252645.6亿元(见表2)。依据货币供应量公式MS=Mb+m,货币供应量同时取决于基础货币Mb和货币乘数m,理论上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货币乘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但实际上我国货币乘数几年一直处于较高位置(见表3)。

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中央银行存款率都是负相关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动,对狭义货币乘数的效应大,但对广义货币乘数的效应较小;短期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并没有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由此可见,货币乘数不仅受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还受超额准备率和现金漏损率等非央行所能控制的因素影响。

实际上我国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普遍偏高,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需要支付利息,增加央行调控的财务成本,扭曲对商业银行的调控功能,每次提高0.5个百分点对总的存款准备金率影响不大,只有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以至紧缩银行超额准备金中的大部分闲置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才能对货币乘数产生明显影响。

(二)利率调整

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我国“顺经济周期”所频繁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货币市场的传导效应是利率传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理论上分析加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调控货币供应量变化,然而在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放开的状况下,加息幅度偏小产生的实际效应并不大。由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效应缺失,通过金融市场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难以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另外银行放贷、企业投资行为的调整受到加息影响而存在时滞效应,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加息也更易吸引国际游资流入国内资本市场,加剧国内流动性的波动,汇率调控越加趋于困难。

此外,目前居民存在着较强的储蓄偏好和银行存贷差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但不断加息必然会增加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同时中央银行已经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持续从紧货币供给量,资金融通紧张的情况已经凸显,如果中央银行再提高基准利率,将进一步提高资金融通的成本,使企业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

(三)发行央行票据

2011年1-10月已累计发行央行票据1.173万亿元。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央行票据,在面对基础货币持续刚性增长,其对冲功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央行票据发行短期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但到期兑付却会使货币供应量短期反弹,而且央行对央行票据支付一定的利息其实也是一种基础货币的发行过程,在规模很小的情形下,发行央行票据回笼的货币量多于到期兑付的货币量时,才会显现一定效应,如央行发行票据累计至一定规模,出现到期兑付央行票据利息的货币量多于发行回笼的货币量,发行央行票据短期调控失效。

目前央行发行票据的时间周期多为3个月、1年,具有短期回转、灵活性强的特点,政策效应持久性较弱。另外当商业银行资金短缺,可以在债券市场上出售央行票据以增加流动性,以及央行要吸引商业银行购买必须提高央行票据收益率,将加大央行回笼货币的成本,同时利率的上升会使央行票据市场价格趋于下降,增加发行困难,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央行票据的调控效应。

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弱化的原因

(一)货币政策目标多样化难以兼顾内外均衡

通常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为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根据政策配合的“丁伯根”原则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等理论,不同的政策目标应由不同的政策调控手段来实现。另外货币量增加是由经济社会内部因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对货币的需求所决定,本身就具有内生性,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就难以兼顾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充分就业。在克鲁格曼的货币政策独立性、资金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的“三元悖论”中,优化选择目标,重点看中央银行政策取向。我国货币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注重经济增长的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双重目标的同时,更偏重于经济增长,而外汇储备增幅较快时,无论偏重于经济增长,还是稳定国内物价和汇率,都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应。

(二)货币传导机制的运行障碍

货币政策不能直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需要通过一定中介来传导货币政策的意图,凯恩斯主义认为,利率是整个传导机制的核心。但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同时利率与投资、物价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与消费相关性微弱,货币需求和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并不敏感。虽然利率对投资和货币需求的诱导作用始终客观存在,但现存利率机制下用凯恩斯学派观点来发挥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十分有限。

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当货币供应量供过于求时,可通过公众的多余现金余额支出变动来影响支出和收入,但货币供应量难测难控,若社会居民新增货币只增加居民储蓄,就不可能增加需求,自然短期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此用资产相对价格变动传导途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三)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协调失衡

现行国际货币结构格局下的美国、日本及欧盟等为应对债务危机,刺激经济发展,实施货币量化宽松政策,其货币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呈现轴心国利益趋向,结果使国际货币流动性伴随主要储备货币供应国家的货币供应量松紧周期而波动。人民币汇率虽然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具有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特性,自然形成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周期性影响货币流动性的虹吸机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供给量扩大而带来的通胀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以阻止货币供给量扩大,但同时会形成信贷收缩,增加利率上调的压力,迫使中央银行买入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影响央行货币调控政策的效应。

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策略

(一)实施汇率浮动制和推进利率市场化

采取渐进式不断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实施人民币适度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可实现货币政策的紧缩,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有利于减轻固定汇率目标下外汇储备规模扩张的压力,降低外汇占款的比率和外汇储备风险,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外汇管理制度上实行严进宽出,抑制外汇储备超常增长。同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的传导效应,央行适时将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推出利率衍生产品以及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提高货币政策市场化的调控能力。

(二)加快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

建立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个人开放的全国统一债券市场, 加快推动金融市场的建设。规范化促进证券市场的现代化发展,推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基金市场同步均衡跨越式发展,形成以机构投资者为核心的市场投资主体,推进利率互换,加快建立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商业票据和银行票据,允许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通道,为利率风险的转化与分解提供操作手段和技术支持,全面发挥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调控功能。

(三)建立财政政策为主导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调控机制

基于中国偏固定的汇率制度导致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财政政策应成为主导政策,主要采取加大政府在各领域投资的直接干预手段,不仅政策乘数大,生效周期也更短,而货币政策改变投资的效果小,它只能在刺激经济过程中发挥稳定物价、防止物价大幅上涨的作用。我国货币供给量变化很大程度受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引导,而政府是唯一的土地供给者和调控者,政府的投资扩张活动实际上成为货币派生的主体。基础货币增加也许并不是我国货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以房地产繁荣为支柱产业推动经济增长,根本的动因还是财政问题,它实际上构成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因此,建立财政政策为主导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 ,曲艺.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

2.范曦月.我国货币乘数分析—基于2000年~2009年数据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0(4)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7

一、引言

2003年以来,由于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渐凸显,央行主要使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一般性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进行管理,并辅以利率杠杆影响资金面供求关系。特别是当前流动性过剩背景下,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选取和操作手段上面临一定的压力。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调控长期而言是否有效?在短期中,如何利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特性相机应对随机冲击带来的宏观经济扰动?在内外部经济失衡背景下,如何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发挥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也可以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思路。

胡乃武、刘睿(2006)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COMM模型),得出在不扩大汇率波动区间的条件下,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政策工具存在很大局限性;陈飞、赵昕东等(2002)利用VAR模型及基于VAR模型的货币政策冲击理论,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明显效果;李南成(2005)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在金融体系内部传导的数量效果;吴晓灵(2007)认为中央银行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流动性的作用;卢庆杰(2007)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利率结构的完善、公开市场业务等市场基础的培养。

本文拟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深入挖掘各个变量的统计性质和数量关系,揭示货币政策工具与目标之间的长期稳定状态和短期冲击效应,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特点和实际效用。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选取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数据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量。样本观测点上,我们采用从1998年一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取消信贷规模限制,标志着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操作模式的转变;同时,我国中央银行1998年进入国债市场正式进行回购业务(即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市场业务)。

有三点需要说明:第一,在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做实证分析时,本文并没有引入产出缺口、价格水平等最终目标变量,仅研究货币政策内部传导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第二,当前我国各层次利率还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还受到中央银行的直接管制,利率可以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常规工具,我们采用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代表的短期利率衡量货币政策利率工具的效果;第三,本文使用基础货币作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代表变量,其依据是:(1)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基础货币的数量目标;(2)1998年至今,外汇占款取代再贷款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而公开市场操作在对冲外汇占款方面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广义货币供应量M2、银行间7日同业拆借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数据均来源于wind数据库;基础货币数据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搜集整理得到。在获取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之后,首先运用移动平均方法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数据和基础货币数据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可能的季节性波动所带来的影响。然后再对所有变量作对数变换,这有利于下一步的弹性分析,同时误差项由绝对误差变为相对误差,减少了误差值。处理后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量、存款准备金率和短期利率分别用LM2、LGK、LCK、LR表示。数据分析软件为Eviews4.1。

(二)实证分析及经验结论

1 变量平稳性检验

本文中我们采用ADF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结果表明(见表1),lm2、lgk、lck和lr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各变量取一阶差分序列,lm2、lgk和lr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lck在5%的显著度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2 Johanso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有多种方法,本文中我们采用Johanson完全信息最大似然估计法。模型形式采取“序列含有线性趋势,而协整方程带截距项不含趋势”的形式,并根据极大似然比检验确定滞后期数为1期,不包括外生变量。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无论是根据最大特征根检验还是迹检验,在5%的显著度水平上,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上面的协整方程,我们首先可以得出货币供应量和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短期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结论,即货币政策从操作工具到中介目标的内部传导过程长期来看是有效的;其次,我们可以比较判断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力大小和方向。由协整方程估计得到的自变量系数值,大致可以认为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绝对影响最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影响次之,货币供应量对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26、2.36和1.49。从变量系数符号上看,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方向为正,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方向为负,都符合经济理论。但是,正的利率变量系数却违背了经典货币供需理论,其原因可能在于:(1)长期以来实体经济各部门对利率变动敏感度很低,利率并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最重要变量;(2)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我国实际利率长期以来是偏低的,甚至是负的利率,这导致名义利率和货币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不十分准确。

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就需要在协整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继续进行研究。Granger(1988)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

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是无效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做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的回归时,如果把x的滞后值包括进来能显著地改进对Y的预测,我们就说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滞后期选择2)。

根据F统计值和显著性水平指标,我们可以得出:在所有四个变量中,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拒绝了原假设H0,即检验结果表明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是广义货币供应量(LM2)显著意义上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在样本观测期内,货币供应量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还是货币供应量变动的政策原因。从利率(LR)和货币供应量(LM2)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看,我们无法得到双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另外,从表3中还看到,广义货币供应量(LM2)不能格兰杰引起存款准备金率(LCK)和公开市场业务(LGK)的变化,这也是符合理论逻辑的。

4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没有对相关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对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这种方法称为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本文通过建立四变量的VAR(2)模型,分别给广义货币供应量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以下各变量关于M2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不难发现,对于其源于自身的一个单位信息冲击,广义货币供应量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正向反应之后,将持续稳定在0.07附近的变动水平上;公开市场业务即期一个正的单位大小的冲击,在滞后一个时期后引起货币量M2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最后收敛到零均值附近,其峰值出现在第四期和第五期,达到0.02;货币供应量M2针对存款准备金率一个单位大小的正向冲击,在即期作出向下调整的反应。而且这种调整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关于货币供应量M2对利率的脉冲响应效果,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货币量M2虽然在即期作出了反应,但力度是比较轻微的,而且在反应方向上是正负交替的,这进一步印证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在数量关系上的不确定性。

5 经验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调控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在发挥货币政策内部传导作用上是中长期有效的;第二,从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影响的绝对程度看,短期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效果最为明显,从而是引起货币供应量波动的主要政策原因;第三,公开市场操作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长期,因此可以成为中央银行中长期稳定各层次货币量的有效工具;第四,由于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尚不健全,国内市场实际利率长期偏低。加上微观市场主体对利率变量的弱敏感性。当前我国各层次利率之间缺乏联动性甚至存在相当的背离,综合导致利率调控手段在影响货币需求上效果不够显著;第五,从短期内各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量冲击力度的时间分布上看,存款准备金工具表现为从弱到强、持续扩大的趋势;公开市场操作冲击效果先升后降,最后衰减至零附近;利率工具的一次冲击导致货币量始终围绕零均值上下微幅波动,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政策建议

基于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异化和短期化特征,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破解中央银行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操作困境,必须尽快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环境和制度基础,完善当前“三位一体”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特别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和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主动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并配合实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等。

(一)继续完善“三位一体”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

公开市场业务方面,在大力发展国债市场、扩大市场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应寻求配套型操作工具如特别国债、外汇掉期等;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而言,应该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减轻中央银行利息负担。同时,根据存款种类、存款金额、银行规模等因素,创造出有利于货币金融稳定的有特色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完善利率调控手段要求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善利率结构,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当前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应该坚持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导职能,将法定准备金政策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短期工具和金融监管手段,同时积极发挥利率政策引导市场预期、调节资产价格的基础性作用。在工具的期限搭配上,还要充分考虑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流动性期限结构的影响。

(二)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提高货币有效性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8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如果以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就凯恩斯本人而言,他比较偏爱财政政策,在《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绩。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由此看出凯恩斯对财政政策的高度重视。货币学派是以凯恩斯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其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认为,货币政策有三个作用,就其实质说是一个稳定经济的作用。由此可见,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看法比早期的凯恩斯学派要积极。

在我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践距今只有20年左右时间。就货币政策有效性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崔建军教授曾进行归纳,认为我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以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戴根有研究员为代表,认为即使是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对货币政策作用估计偏低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代表人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教授和中国人民银行的谢平研究员。黄达认为:“实践证明,过分估高其(指货币政策,笔者注)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谢平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持完全否定态度。他指出:“面对通货紧缩,货币政策能否像抑制通货膨胀那样迅速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治理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主要代表人物是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和吉林大学的刘金全教授。但中外经济学界几乎都承认,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特指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进一步的说,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应该是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而言,货币政策一般是“逆风向而行事”,因而其有效性要看其反周期作用的大小及熨平周期的程度,即在经济运行的过热时期抑制需求,平抑物价的作用大小,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刺激需求,防止通货紧缩作用的大小。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金融运行及宏观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又有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不协调因素,本文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分析。

(一)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制约

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一个关键路径即货币市场,对于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完善和发达的货币市场不仅可以高速配置短期资金来源,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迅速而广泛地传递货币政策信息,将货币政策效应扩散到整个宏观经济中去。然而,我国目前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较之国外发达的货币市场距离很大,而且本身也存在着内在体系发展失衡的缺陷,使货币政策的传导缺乏一个高效传导场,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主要表现有:货币市场的缓慢发展使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缺乏市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使得利率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严重割裂现象,使得货币政策无法在两个市场之间有效传导。

(二)国有商业银行现有模式的制约

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对于货币政策的反映程度、速度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国家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完全背道而驰。同时,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结果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开拓庞大而富有潜力的农村市场不利。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增量仍在滋生,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

(三)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缺位的制约

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货币政策工具的缺位是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发挥作用有限。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及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准备金制度和再贴现的有效性将进一步削弱。其主要原因在于,外资银行可以便利地从国际金融市场和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在国内受到制约时,会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国内商业银行也会出现这种趋势。因为国内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也会随着金融业的开放逐步扩宽,所以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趋于缩小。公开市场操作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机制为载体。但我国国债期限较长、品种不多、数量较小,使得公开市场业务缺乏载体;而且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将其视为低风险、高效益的优质资产而不愿出售,从而市场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启示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自1913年建立以来,负责控制全社会的货币与信贷,它的职能是控制银行准备金的数量,决定全国的货币供应量,并影响信贷条件和利率。美联储主要利用三大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职能,并且以公开市场业务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自1991年3月份以来,美国经济已连续十年增长,与此相伴的是失业率降至近25年来最低水平,而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创30年来最低水平。这些成就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有着紧密联系,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美国为刺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1989年开始连续多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到1993年美元利率降到历史最低点,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都只有3%。经济在低利率的刺激下走出低谷,并出现较快增长,同时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增大,为防止经济运行过热,从1994年开始美联储又根据经济形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7次调高官方利率,1995年二月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达到6%和5.25%。不久,美国经济增长下降过快,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得到了控制,1995年7月美联储下调利率,使得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紧随其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公开场合也表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担忧后,联邦银行于1998年9月和10月连续两次下调利率,并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出现衰退。

由此可见,10多年来的事实数据表明,美联储在改善经济运行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美联储成功运用的政策操作主要是: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微调;对经济形势的科学预测;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便于随时进行微调。其成功的经验无疑对我国货币政策发挥其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不但要考虑到微观方面,比如培育市场客体—货币市场等,还要考虑到宏观方面,比如提高政府科学决策等,同时不能忽视操作技术方面:把握调控的时机—“点”(由于政策存在时滞因素,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力度—“度”(为避免经济的过大波动,要注重微调)。具体建议如下:

(一)规范和发展货币市场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上正常运作以维持秩序稳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稳定有序的货币市场,并且这个货币市场须具备相当的规模。在货币市场不健全、不规范和不稳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的调控是很难操作的,货币政策也很难发挥效力。这就客观要求加快货币市场的建设步伐,为中央银行运用市场机制,以间接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市场基础,以便发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大的效力。

根据目前货币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应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参与者,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其次,要提高市场主体信用度,降低经营风险;再次,加快货币市场利率体制改革,实现利率的真正市场化;最后,因为国债市场既有货币市场的特征,又具有资本市场的特征,所以要加强国债市场在连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一个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货币市场。

(二)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

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中,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防范的矛盾。对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必须大力支持。同样对盲目发放贷款、形成风险的要追究相应的责任。总之,应在强化信贷约束机制的同时,强化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稳健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收缩机制的矛盾。

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在进一步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方面出台一些新的措施和鼓励政策,构造货币政策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从而延长货币政策传导渠道,进一步拓实金融运行的微观经济基础。

(三)确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科学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应扩大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加快货币市场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促进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水平,以提高货币政策运用的效率。其次,要合理运用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发挥再贴现等工具在投放基础货币当中的作用。再次,开发交易工具,进一步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只有不断的完善和有效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实现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巨大功用。

简短的结论

针对近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政府的货币政策首当其冲。央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85%提高到6.12%;其他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

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发挥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有利于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有利于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恰当地衡量风险,有利于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有必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深刻研究,并让其充分发挥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的最大功效,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9

一、货币政策视域下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

1.货币政策操作相关理论。农村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等相关理论,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和分析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操作职能,稳定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的基础。

1.1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工具以其调节的重点不同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率、再贴现。央行通过调节整个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与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总供给量,从而改变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窗口指导等。本文从调控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出发,侧重于对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一般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调整金融机构信用创造水平,或者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来收缩或扩张金融机构的信用和流动性。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此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行流动性管理。公开市场业务是能够直接调控银行储备变化的主动性工具。中央银行通过长期性和临时性的储备来调节金融机构准备金,来影响货币的供给量以及利率水平,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第三、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与规定再贴现票据影响金融机构再贴现额与超额准备金,央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来调节银行体系的储备供给来控制金融机构信用总量。

1.2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定义为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稳定。由于其目标之间具有矛盾复杂的关系,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就是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而在实际经济调控中,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

1.3货币政策操作传导机制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最早凯恩斯派的利率渠道传导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演进,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渠道理论作用凸显。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为: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物价、就业等三个基本环节。

2.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金融机构流动性理论主要包括资产流动性管理理论、负债流动性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流动性理论,这三种理论相互补充,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发展。资产管理理论在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资产管理从商业贷款理论转换为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利率管制导致资产收益下降,金融机构面临了较大的流动性压力,为了缓解压力金融机构开始主动负债,负债理论开始指导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浮动汇率制度使得金融自由化不断推进促使利率市场化,利率频繁的波动导致银行负债面临了巨大的不稳定性,金融机构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对流动性指导理论进行更新,形成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二、货币政策操作对农村金融结构流动性的影响

1.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影响法定准备的储备量来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对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进行调控。当人民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放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大,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支配的资金减少,流动性减弱,作用机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放央行资金增加金融机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减少流动性下降。当央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减少法定准备金数量,则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货币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作用机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放央行准备金减少农村金融机构可支配资金增加货币创造能力增强、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指央行进行央行票据的发行或购买来调节金融市场货币流通量。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进行公开市场购买,开展逆回购、到期收回央行票据,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达到回笼银行体系的货币资金的目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反之,央行发行央行票据、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减少银行超额准备金,进而释放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再贴现是通过调节再贴现率作用于超额准备金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下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向向央行再贴现贷款增加,使得超额准备金增加扩充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作用机理是:央行下调再贴现率金融进行再贴现收到再贴现贷款,超额准备金增加可支配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强。反之,央行上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流动性则会减弱。

2.通过利率渠道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法定准备金率通过利率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是以微观市场主体传递信号,由货币市场过渡到资本市场,最终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获取成本。作用机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发出紧缩信号市场主体预期货币供给将减少货币市场、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成本增加流动性降低。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指央行通过影响利率和改变超额准备金两方面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央行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来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作用机理是:一方面央行直接调整公开市场业务的债券回购利率,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市场的变动基准利率得到调整市场利率变动;另一方面通过改变银行超额准备金来影响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间接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对银行的资金成本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水平。作用机理是:央行进行逆回购货币市场资金供给增加货币市场利率下降商行货币资金成本降低贷款利率下降流动性上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行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利率水平,再贴现率有效应用必须有以下几个条件:央行能随时按规定利率自由提供贷款,调节农村金融机构的放款规模;农村金融机构在央行进行再贴现贷款;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的利差能弥补承担的风险及农村金融机构放款管理费用。再贴现率通过市场利率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的过程为:央行上调再贴现率金融机构获得再贴现贷款的成本增加金融机构再贴现意愿降低货币市场资金供给下降市场利率上升金融机构资金获取成本提高可用资金减少,流动性减弱。反之,若央行下调再贴现率,则流动性会增强。3.通过信贷结构影响农村金融结构流动性。央行对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控制能力决定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控制能力强弱取决于金融机构存款来源与其他资金来源的替代程度。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因为金融监管较为严格使得存款来源与其他资金来源的替代能力较弱,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资金运用主要以贷款为主,所以央行对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控制能力较强。目前货币政策在我国是有效的,信贷传导渠道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使得货币政策工具能有效地对信贷供给产生影响。当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下降,使得金融机构流动性供给下降。其作用机理是: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下降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降低流动性供给下降。如果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比较充足时法定准备金率的上调可能难以引起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缩减,从而对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产生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灵活性与弹性较高,央行可运用其对信贷供给进行局部的微调。央行主要是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信贷供给,工作机理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农村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产生变化引起信贷供给量变动使得流动性供给产生变动。再贴现率政策中,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影响金融机构向央行的借款成本,进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性质和特点决定再贴现率操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非常不明显。

三、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经济金融快速发展中能提高流动性管理,稳定健康的经营,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操作理论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理论的分析,以及货币政策是如何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

1.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优化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中,改进与完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手段,使之更具有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更加多样化与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定准备金率是当前我国较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因其效果强烈,影响明显成为央行进行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首选工具。此外,我国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来源是大量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存款涵盖了金融机构大部分存款,使得该工具操作容易,但是由于当前许多国家货币政策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加之该工具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当今央行在该工具的使用上非常慎重,尽量避免频繁使用。

2.完善货币操作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因为当前我国货币市场结构单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实现,银行体系资产结构非常单一,贷款占资产总量较大,因此央行只能选择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来实现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目标。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货币市场特别是金融机构间拆借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风险控制手段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应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实行以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为主要操作目标和中间变量,同时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与债券市场长期利率作为辅助操作目标与中间变量纳入我国目标体系,以丰富我国货币操作目标体系。

3.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发展提供宏观环境上的支持,在推进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货币操作目标转型过程中,完备的金融市场是有必要的。根据交易期限的长短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大面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在货币市场建设中,首先丰富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大力推广货币市场基金,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投资需求。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使得货币市场拥有丰富的替代性金融工具,增强货币办操作工具的实用性。其次,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实现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与开放性。最后,加快货币市场制度、组织体系、清算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构建市场利率体系,消除利率倒挂和利率失真现象。

4.优化存贷比率。存贷款比率是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之一,适当的存贷比率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是由流动性和盈利性共同决定的,在金融机构资产和加权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达到了规定比例的约束条件下存贷款比率低于最优值的情况下,适当提高贷款利率,能够有效地补偿不良贷款风险并将道德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可以有效削减超额存款准备金数量,更大程度地减少金融机构闲置资金的机会成本,因此优化存贷比率既可以保持农村金融机构合理的流动性又可以实现盈利性。目前,受国内外金融经济变化的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随时面临风险和挑战,合理控制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是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货币政策操作理论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流动相理论着手,分析了货币政策错做工具如何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从而提出了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对策建议,为高农村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实现农村机构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标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延妮 单位:陕西吴起农村合作银行

参考文献:

[1]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1.

[2]岳意定,徒蓓君.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10.

[3]张军,卢山.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中小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分析[J].银行分析,2008.

[4]姚星垣,周建松.宏观调控、金融创新与流动性管理[J].金融教育研究,2011.

[5]陈涛.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J].中国金融家,2011.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0

传统的货币理论强调货币供应主要考虑商品和劳务供求,但却忽视了金融资产的交易同样需要货币作为媒介。一般认为,股票市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促使其交易量扩大,使货币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资金为了寻求高额回报在不同市场间流动也导致了货币寻求的短期变化。而在我国目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情况下,股市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行为,进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一、货币需求理论及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国外研究概述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包括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论、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等。纵观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货币数量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数量关系的解释,是货币需求理论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货币购买力》一书中对传统货币数量论作了系统清晰的阐述。费雪提出的现金交易数量说阐明,总支出仅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对利率波动不具有敏感性。认为货币是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货币最终都将用于购买。剑桥学派则在费雪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大萧条,凯恩斯经济理论开始发展起来,他强调经济的长期性和非充分就业,对货币需求提出著名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把行为人对于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他认为形成流动性偏好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资动机三个动机。后凯恩斯派的鲍漠和托宾的现金管理模型和惠伦模型是对原有理论用数学公式进行阐述和补充。

在货币需求的研究中将股票市场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是在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货币数量论:一种新的解释》一文中,他给传统货币数量论以新的解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将货币视作任何一种资产,运用资产需求理论得出了货币的需求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恒久性收入的函数。关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机制,弗里德曼认为体现在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替代效应四个方面,在上述四种效应中,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会增加货币需求,而替代效应则减少货币需求。

M. Friedman(1988)利用1961—1986年美国的季度数据对股票价格的货币需求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股价上升的资产组合效应不明显;利用1886—198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所做的实证检验却发现,股价上升对M2的财富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这表明股票价格的上升将减少货币需求。

Palley(1995)的实证研究发现1976—1991年美国的股票市场交易额与货币需求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发现通过引入股票市场变量可以提高货币需求函数的预测能力。

(二)国内研究状况概述

随着1991年底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我国股票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开始进行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如谢富春和戴春平(2000)利用1994—1999年的季度数据对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估计时发现,股票市值同M1、M2和准货币的名义余额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石建民(2001)以中国1993—2000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需求量正向相关。姜波克和陈华(2003)利用证券收益率及其方差来估计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证券市场真实收益率期望值和方差与货币需求实际余额显著正相关。易行健(2004)利用我国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采用Johansen 协整方法,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减少了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需求,体现了极强的资产替代效应和交易效应;同时,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结构存在显著的影响,估计系数表明了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流动性M1/M2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从以上的研究结论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本文对股票市场通过交易效应、资产组合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对M1、M2以及货币需求总量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论证。

二、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

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方程式(1)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改进后的方程见公式(2)。

MV=PQ(1)

其中,M表示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价格,Q表示商品交易量。

MV=PT+PSTS (2)

其中,PS表示股票市场价格水平,TS表示股票市场交易量,PSTS则表示股票市场股票交易所需的货币流通量。

公式(2)给出了一个涉及产品市场、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三市场的货币数量模型。该模型表明货币的总流通量不仅取决于实体经济中的产品市场交易,而且还受到股票市场交易的影响。从总量上看,股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股票的需求,以及股票的价格水平。当股票价格上涨时,PS上升,因此股票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将增加。而且股票价格的上涨通常会带动股票交易量TS的放大,从而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一)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交易需求的实证分析

为了证实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是否对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论证。模型的样本数据为2002—2009年的季度数据,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全部采用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模型的因变量为狭义货币余额增长率(M),自变量包括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GIP)、物价增长率(CPI)、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金额增长率(TRD)以及一年期存款利率增长率(DIR):

M1 = A1+a1GIP+b1CPI-c1DIR + d1TRD(3)模型回归的结果如表1:

货币交易需求的回归结果显示,股票市场交易与货币需求量呈正向相关。尽管货币需求与股票市场交易之间的系数并不是很大,回归方程的D.W值偏低,但在模型既定的样本容量和确定的自变量数目下,同时给定0.05的显著性水平,D.W值的上下限分别为1.74 和1.16,而模型的D.W值介于0和下限1.16之间,表明存在一定的一阶正自相关。使用广义差分法来修正方程的序列相关性,重新回归的结果如表2。

(二)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利用货币交易需求回归主要是分析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产生的交易需求,因而采用的是狭义货币M1。狭义货币相对于广义货币而言更能体现货币的交易性质。但股票市场对货币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交易需求方面,它还会通过其他效应和机制对货币总需求产生影响,只有同时对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进行分析,才能判断股票市场是如何影响货币需求的。因此,这部分实证分析将考察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的关系,由于考察的是货币总需求,相应的货币指标将采用广义货币M2,与上一部分对应,其回归模型如下:

M2 = A2+a2GIP+b2CPI-c2DIR + d2TRD (4)

回归分析表明,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同样具有统计显著性,呈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交易量增加,会导致货币总需求相应增加。回归结果的D.W值与回归方程(3)类似,相对偏低,表明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序列相关性。使用广义差分法进行重新回归,结果如下表3。

修正结果与初始回归结果虽然在系数大小上存在差别,但在基本结论上并不冲突,且正负方向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总需求函数是具有影响,而且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在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产生的正效应(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负效应(替代效应)的相互作用中,增加货币需求的正效应超过降低货币需求的负效应,从而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总需求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三、结论分析

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是有影响的,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会产生一定作用,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其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对于我国股票市场来说货币需求产生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票市场的发展规模。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的指标——上证指数无论对M1,还是对M2需求都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的作用,原因是股票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替代效应是负效应,对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是正效应,正效应之和大于负效应,应说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一般都具有较低的风险偏好。因此,当股票价格上涨、风险程度增加时,人们并会增加其资产组合中相对安全资产的比重来抵消这种风险,将部分资金撤出股票市场,转而投向定期存款、国债等相对安全和稳定的资产。

(二)现金化交易规则,我国证监会规定股票市场交易必须采用足额的现金,所以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交易效应十分明显。由于证券保证金计入M2,当股票市场活跃时,一部分货币就从现金、活期存款进而转化为证券保证金,从而减少M1,增加M2。

(三)投资者偏好。我国股票的投资者散户较多,机构投资者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尚不成熟,对股票的认识还不充分。当股价上涨时,往往有更多的投资者和更多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票市场;当股市低落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又具有投机性,资金不会迅速撤出市场。这与国外的投资行为完全不同,所以能够产生相应的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但其持续行不强,一旦投资者将资金的投机失败,资金迅速会撤出市场。可见其财富效应和资产组合效应并不显著。

四、对策建议

伴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和不断完善,它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在不断地突显。因此,要关注股票市场的发展,实现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完善货币市场,促进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两个市场的良性发展,是金融行业有效运行的市场基础,也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需求。股票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而货币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则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股票价格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评估股票预期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大量资金便会留在股票市场,货币需求就会减少,此时不应再增加货币供应,否则将助长股市泡沫滋生,带来经济发展不稳定,造成虚假繁荣;而当股票价格持续下跌,股票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由于股票市场的替代效应大于其他效应,货币需求就会增加,这时就应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这将有助于活跃股票市场,促进股票价格上升,增强其融资功能。

(二)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股票市场的变化,将股票价格作为影响因素纳入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整个股票市场就是经济的缩影,股票价格本身包含了丰富的经济信息。但是货币政策制定也不能完全盯住股票价格,这是因为货币政策虽然能通畅地传导到股票市场,但是我国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很强,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不够明确,这样就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与实体经济周期不一致。因此,一方面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需求量调节股票市场的发展,也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变动情况预测对货币需求的变动以便及时调整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应着眼点于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货币需求量以及市场利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判断。

总之,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应该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程度,适时地考察货币需求函数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及产生的效应。只有很好地理解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效应,才能帮助决策者们在一个正确的框架下成功地实施货币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晓芳,王学伟.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8(3).

[2]徐慧贤,郭玉洁.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1).

[3]戴晖.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理人,2006(14).

[4]邓雄.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的影响[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5]朱静平.股票市场影响货币需求的定性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6]赵明勋.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需求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2).

[7]易行健.关于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总量与结构影响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4(6).

[8]余元全.股票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4(1).

[9]朱道益.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6).

[10]魏永芬.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1).

[11]石建民.股票市场、货币需求与总量经济: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12]申建文,王立平.中国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效应的计量分析[J].西南金融,2008(9).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1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明显特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最主要的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的深化,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更是以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的特殊身份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货币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3年以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把货币政策目标规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3月,公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把这一货币政策目标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这样就从本质上坚持了货币政策维护币值稳定这一单一目。

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2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是各国中央银行关注的问题,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灵敏有效是货币政策有效的基础。我想先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分析货币政策有效的条件。

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经济基础,是决定性因素;金融机构行为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环节,也是关键环节;金融市场建设和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基础和政策因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首先,要求央行比较强大,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并能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款业务;其二,在金融市场方面,要求一个市场容量大、信息传递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跃持续的货币市场和一个规模较大、竞争充分、市场一体化程度高、运作效率高、市场预期良好的资本市场,要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机制;其三,在金融机构方面,要求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企业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为约束,以客户为中心。其四,在微观经济主体方面,要求工商企业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居民个人具备较成熟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

随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革,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居民户”的间接传导体系。但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存在的诸种障碍却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微效。这里仅就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做简要分析。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是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央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央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央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1年底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专家专门就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分析,他们从固定汇率制下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入手,根据M-F(Mundell-Fleming)模型,得出结论:在固定汇率制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大。

从而进一步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将导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降低。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国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应开放经济的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扩大汇率浮动范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准确把握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调整;在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以提高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立主从制度上创新,改变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货币市场基金论文篇13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有效性 货币政策理论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主要的货币政策理论有以下四种: 古典学派: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认为名义货币数量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失业率、实际工资、实际利率、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变量完全没有影响,货币数量的变化只能引起物价的同比例变化,因此货币政策对调节经济景气无能为力,即“货币中性论”。凯恩斯学派:现代货币政策理论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名义收入的变化可以通过利率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因此货币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中性”的,同时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随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货币学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面对无法解释通货膨胀的凯恩斯学派,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又以现代货币学派的形式卷土重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合理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卢卡斯为首的合理预期学派给了凯恩斯学派最后一击,提出没有预期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原因,有预期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完全没有影响。 综观以上各学派的观点,基本结论大致可以分为“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两种对立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能通过宏观政策逆向地调节有效需求以平抑经济波动;现代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各流派如货币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相机抉择的政策,主张“按规则行事”,并相信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才能走出困境。而在实践中,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西方国家在凯恩斯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无法解释“滞胀”现象,“按规则行事”的观点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制定中逐步占据上风。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 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研究 (一)衡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应量变化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二)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顺畅 货币政策操作是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格等)对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影响,最终反映在价格水平的变动上。货币政策传 导机制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金融体系是否对货币政策调控产生及时和准确的反应。按照通常的逻辑,金融体系发展越是完善,就能更迅速和准确地对货币政策作出反应,因此,货币政策也就会更有效。不过,从现实的观察看,金融市场的发展固然会提高其对各种政策的反应速度,但也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的基本外部环境(比如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货币的内生性),这会极大地影响传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金融市场发展与实体经济的日渐疏远,更是让货币政策的传导落入了失灵的境地。当然,在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有效的各种条件中,除了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 (三)评价中央银行选择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否适当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手段等,评价货币政策是否适当要看其是否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互相协调、互相配套,是否能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在这个层面上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涉及的是基本经济理念之争,即:市场是否有充分的弹性吸收可能出现的各种冲击,并迅速恢复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是无效的,那么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将产生实质的影响,并有助于经济失衡的修复;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能力修复各种冲击,那么过于频繁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但不会对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反倒可能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弹性在不断增强,应对风险的修正能力也大幅提高,从而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积极货币政策操作后,保守的“中性货币政策”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其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的职能重心的转变,从熨平经济短期波动转向在长期内为市场运行以及市场功能发挥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二是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从多目标逐渐转变为长期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上述三方面都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自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实际上是以信贷总量和现金总量为中间目标的。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逐步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但由于企业负债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其投资和生产周转资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因此信贷总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中间指标,为各经济主体所高度关注。 而最终政策目标的选择则一直在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之间摇摆,至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为“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稳定币值与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稳定币值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在开放经济模型下的政策目 标,稳定币值的含义包括稳定国内物价和保障本币汇率的稳定两个方面,我国由于对资本项目实行管制,因此汇率稳定没有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稳定币值”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其实际含义是保持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也不断地与时俱进,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了重新定位,《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货币政策要在 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表明今后货币政策基本目标乃是“稳定”, 而“增长”不再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从早期的“发展经济、稳定货币”过渡到“保持货币稳定,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直到今天的“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 鲜明地体现了货币政策日益“中性化”的轨迹。也就是说, 货币政策不再承担“刺激”或“抑制”经济的任务, 而只负责为经济运行营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规则导向”的货币政策, 即为一种典型的“中性化”政策, 它只保证经济以其自身的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久地增长。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而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性政策,在解决总量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一般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而解决结构问题,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往往无济于事,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加以解决。 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主要是货币乘数与准备率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货币乘数出现不确定性, 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有限。近年来,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势必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即货币乘数是确定的,这样中央银行才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货币政策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实现的。实现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除了内部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外部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内外部均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使传导机制阻滞;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使传导机制被制约;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削弱了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不成熟制 约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承受本外币值稳定的双重压力,面临治理通货紧缩和预防经济过热的两难选择,需要解决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又面临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和强烈的外部冲击而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风险,加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缺乏,使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坚决淘汰落后的经济增长模式,坚决制止低效率的重复建设,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科学、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从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 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针对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不稳定问题,央行要加大力度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性研究,从而保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相协调,避免货币供应量大幅波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此,要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真正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基础;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空间;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要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根据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功能,结合宏观经济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区别的灵活运用,要注重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参考文献: 1.陈飞,赵昕东,高铁梅.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效应的实证分析.金融 研究,2002(10) 2.邵国华.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理论讨论,2005 3.卞志村.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经验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 文章 来源:中華勵志網 论文 范文 www.zhlzw.com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