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家庭礼仪实用13篇

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篇1

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形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家庭是从群居杂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而来的,其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按辈份区分血缘婚姻,以群婚制为基础,这血缘家庭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共同体过渡的重要环节。然后发展到对偶家庭,这是成为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居现象,还不是十分牢固的家庭形式。从对偶家庭中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为适应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单位的情况下建立的。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对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的人来说,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实质上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奴役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卖淫制和男性的多妻生活是这种家庭的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同整个社会的联系十分密切,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能制约、渗透、影响各个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它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如果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健康的、稳定的,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就能起到促进和稳定作用。反之,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不稳定的,不健康的,甚至遭到破坏,那么,对社会生活和发展就会起破坏作用。

家庭是具有多功能的小型社会群体。一般来说,家庭具有生产、消费、抚育和赡养、教育、社会交往等各种功能。家庭的生产功能是指在个体经济存在前提下,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的,这样的个体家庭具有生产功能。家庭的消费功能是家庭也是一个消费单位,生活资料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抚育和赡养功能,是指人口的再生产,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不能代替的,家庭成员有抚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义务。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指家庭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除学校来承担教育任务外,家庭是教育后代的重要阵地。家庭的社会交往功能,是指作为一个家庭,必然存在着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家庭,每天都离不开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

家庭礼仪篇2

1 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 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2.1 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2.2 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2.3 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 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3.1 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3.2 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家庭礼仪篇3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家中五六个大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这样的情形非常容易滋生孩子任性、霸道的恶习,等到习惯养成自然,要想纠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好比一棵长歪的小树苗,想让它重新站直是何其困难。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礼仪习惯更是如此。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还要注重“小节”,不因“善小而不为”。所以“从小培养”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开始孕育宝宝的一瞬间开始,家长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一方面是家长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要注意从小事抓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高雅之士,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家长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来有效引导孩子。所谓“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身教”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告诉孩子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礼仪,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礼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丰富礼仪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能主动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能主动排队上车,并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抱着小孩的人;当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者给他人造成其他损害时,能主动赔礼道歉;看电影或看比赛时,能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观众;去火车站买票或去银行存取款,能自觉排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所有这些,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必将影响到孩子,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了。

三、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形象仍非常严重,生了男孩视若传家宝,吃好,穿好,教育好……享有了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生了女孩呢,就当一根草,不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还在其他许多方面都需要处处让着男孩 ,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更是想方设法把女孩一送了之,不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使女孩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家长要建立正确的子女观,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四、循循善诱,适时批评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亲极少。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亲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亲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常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由此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已经过时,但循循善诱,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礼仪习惯时,家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给予纠正: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家庭礼仪篇4

家长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本研究进行了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在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方面,母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父亲。比较重视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重视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母亲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教育意识强于父亲。

3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3.1家长应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小学生礼仪教育水平

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由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学历越高,对孩子礼仪教育越重视。

3.2家长应鼓励孩子交往,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本质是小学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成熟的原因,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小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更需要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礼仪教育,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和教育场所。

家庭礼仪篇5

有的家长会做风筝,那么我们就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解怎样做风筝,这些收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家长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2、创新的家长会.我们尝试改变家长会的形式,召开一次次比较富有新意的家长会,我们预先下发了家长的困惑征集,家长们通过家长会的召开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另外我们还下发了教师通过这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收获和感想等等的表格。充分为家长会做准备,果然家长会那天,每位家长都是有备而来,款款而谈,畅谈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教育经验,这次家长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开日开放活动.为了促进家校和谐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更详细、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一学期,各年级都有一次比较大型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全体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体验孩子的学校生活,既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的监督,又增添了浓浓的亲情。活动一:家长参与听课。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个性,同时让家长们亲身领略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活动二:家长参与课堂评价。听课结束后,我们组织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形成资料。活动三: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有的家长参与班级组织的二人三足竞技活动,有的家长参加班级组织的毽儿翻飞,有的班级才艺展示、有的班级开展“星光大道”等活动。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是该校始终坚持的一项常规家长工作,学校将通过半日活动不断提升开放的活动质量,促进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专家讲座.我校经常与家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家长和老师作精彩的讲座,比如我们邀请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徐苹副校长作的《家庭教育的加、减、乘、除》的讲座。讲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生动描述了当代中国的教育现象,讲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出家庭教育中的“加减乘除”法则:重视德育,减少短视,乘势而上,消除障碍。徐校长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实例向家长娓娓道来,引发听众理性的思考,引领家长们深刻审视启蒙教育,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不足,找到提升点。

5、倡导“家庭亲子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该是读报的主阵地。《关心下一代周报》不光是一份面向孩子的报纸,更是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导师,让《周报》走进家庭,带动爸爸妈妈参与读报活动中,开展亲子读报活动,可以是孩子读报给父母听,也可以父母带领孩子共读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发动家长结合自己的家教感受写一写“我用周报教子”,达到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效果。

二、编写《家庭教育礼仪读本》,规范家长家教行为

《教育部2007年工作重点》第四条指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网络化礼仪教育模式。在对我校家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多次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发现家长们都认为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还有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制定条约去遵守。经过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汇总讨论,我们认为为家长制定一些礼仪规范让家长遵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在学校开展的常规亲子活动和家长学校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 《丽华二校家长文明礼仪手册》。我们的《手册》分为前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进入校园礼仪》;第二章为《交往礼仪》;第三章为《公共场所礼仪》;第四章为《生活礼仪》,《手册》的制定使家长有规范和依,有本可照,有册可学。

三、进行家长礼仪教育故事征集,提升家长家教内涵

我们组织全校每个班级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礼仪小故事》的征集活动,家长们纷纷写出自己平时对孩子教育的得失,以及与孩子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写心得故事比较积极,质量较高。在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上,有的家长说“过去我只知道对孩子一味地爱,家长学校使我知道爱有误区,过分的爱会像过量的药剂或有毒的汁液一样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孩子懂得在家帮着做家务活,有一个快乐阳光的心态,在外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事,我们真高兴。”

家庭礼仪篇6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就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当下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见此,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家庭礼仪篇7

2.家长对守时美德的忽视。迟到无非有三种的原因:一种是家长没有让幼儿养成很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一种是家长没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用餐时间太长;还有一种是看医生或者矫正视力造成迟到。前两种幼儿的迟到归根结底是家长造成的,占大部分;后一种的迟到毕竟少数,而且不能与前两种同论。常言道:守时是一种美德。有的家长知道迟到对幼儿影响不好,但是因为疼爱有加也就忽视其教育意义。固然迟到不好,殊不知一句“别检查了!快进去吧!”,对幼儿影响会更大,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怎么能够让幼儿去面对将来。

3.家长对自我管理的忽视。晨检是幼儿每天进行的而且必要的第一个课堂,有的家长认为可要可不要,缺乏正确认识,没能正确对待。如上班族的家长怕上班迟到,没有意识到晨检的重要,连幼儿进活动室都不放心,而不放心幼儿自己做事的家长最容易包办代替,从而使幼儿失去自己做事的自信心。

4.家长对溺爱危害的忽视。现在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看护孩子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祖辈身上。在接送幼儿出现溺爱问题最多的也是祖辈,祖辈的溺爱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因为过去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幼儿疼爱有加,容易出现隔代溺爱。对幼儿不愿多加批评和说服,导致幼儿不良行为的发展和习惯的形成。

二、家长榜样对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

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模仿,耳濡目染的幼年印象必将影响他以后的道德行为。为此,家长在幼儿园中对待礼仪问题应做到身教言传。

1.家长的示范为幼儿树立榜样,不要忽视道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家长对幼儿的营养、卫生等方面关注较多,往往忽视幼儿成长过程中文明行为养成。比如幼儿离园时,家长最常问老师或者问孩子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某某小朋友或你)吃了几碗饭,中午有睡觉吗?”这样的问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老师反映某某小朋友打人或者骂人说脏话时,很少有家长主动带孩子给他人道歉,极个别家长还会纵容。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无知,做出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情有可原和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忽视不管的,这些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退。这种认识防碍了家长阻止幼儿不良行为的获得和不良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自然地学到了不良行为,然后不断地重复强化而后养成了不良习惯。

2.家长的语言引导必须正确,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幼儿期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年龄越小,其可塑性越大,随着年龄增大而可塑性逐渐变小,若形成习惯则难于改变。俗话说得好:“小洞不补成大洞”、“千里之蚁,悔之莫及”说的都是深刻的教训。例如,幼儿离园后继续留在幼儿园玩耍的事,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反而纵容幼儿随意拿别班的玩具起来玩,甚至玩好之后也没有放回原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随时点拨、现场教育,让幼儿懂得:“不经别人同意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行为。”

三、家庭礼仪为幼儿文明礼仪奠定基础

家庭礼仪篇8

女士在就餐时应该将随身携带的包放在背部与椅背之间,而不是随便放在餐桌、窗台或地上。做东之后要维持端正的坐姿,但也不必过于僵硬刻板,而且注意座位与餐桌保持适当的距离。

当遇到隔座的长辈或女士需要中途离席时,男士应该起身帮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毕后,必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的人才能开始离座。

餐具使用礼仪

有关餐巾的使用,必须等大家都坐定后,才可开始使用。餐巾打开后,应该展开平铺在自己的膝盖上。不要用餐巾擦脸,它仅仅是用来擦嘴和手的。非常值得一提的是,除非你起身离开餐桌,你的餐巾始终是在腿上的。而不应该放在桌上盘碟的下面,如果需要离开餐桌,把餐巾折起一点,放在你的座位上,或盘子的旁边。有些人或许会担心餐具的卫生问题,因而用餐巾来擦拭餐具,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举动,会造成餐厅或主人的难堪。用餐完毕后,应该将餐巾折好,放在餐桌上再离开。

家庭礼仪篇9
家庭礼仪篇10

一、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现状主流积极向上,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生在礼仪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高职学生礼仪知识缺乏

我国现阶段依然是应试教育,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上,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文明礼仪的教育不够重视。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脱节。礼仪认识是礼仪行为的指导,但很多高职学生的礼仪行为却滞后于礼仪认识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是高招的最后一批,由于学习成绩比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带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对于礼仪的认识很缺乏,更有部分学生连基本的礼仪知识都不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后从心理上放松了自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所谓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并不会去注意自身在礼仪素养上的不足和缺点。在高职院校能经常看到很多随地吐痰、打断他人讲话、在教学楼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乱丢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另外,有的学生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善于礼让他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奇装异服、言语粗俗等行为当作个性的表现,把传统的礼仪文化和美德当作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礼仪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不懂得尊师重道

我国的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但是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这种意识。在比较宽松的校园教育环境下,很多学生弱化了自身与教师的区别,碰到老师的时候不会去主动打招呼,课堂教学中没有自制能力,不遵守课堂秩序,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学生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对于教师的教育通常不会收敛,严重的也会发生对教师恶语相向甚至打老师的现象。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高,缺乏起码的尊师重道意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很不利。另外,如果学生对教师长期不尊重,会导致教师失去对教育工作的信心,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很难以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会严重下降,对高职学生的长期发展很不利。

(三)家庭礼仪教育有失偏颇

家庭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有失偏颇。礼仪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修养教育、为人处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等,但在实际的家庭礼仪教育过程中,家长对礼仪教育内容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偏颇。在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特殊的家庭结构,比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空巢家庭等。在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核心家庭等正常家庭相比,在个性方面有很多消极特征,如比较内向、情绪不稳定、对人冷漠、不善交际等。以单亲家庭为例,单亲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或因内心愧疚,精心呵护,过分迁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难受到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礼仪教诲,缺乏必要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出现礼仪缺失的现象。很多家长对子女进行礼仪教育,更多的停留在礼仪教育的表层,如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谎、勤俭节约等,而对于礼仪的核心和精髓即敬人、尊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以及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礼仪方面关注较少,导致现在的高职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进入大学以后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经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尊重意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等不良行为表现。

二、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途径

(一)加强学生对礼仪的认识

传统礼仪文化对高职学生明礼修身、培养健康人格以及陶冶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传统礼仪文化应该持扬弃的态度,对其中符合社会发展、积极向上的部分加以学习,对其封建糟粕的部分应果断放弃。高职学生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探求优秀传统礼仪文化与现代礼仪文化的契合点,汲取西方礼仪文化的精髓,不断丰富自身的礼仪文化知识,提升礼仪文化修养。在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往往目中无人、课堂上随意走动或者谈笑、超过一半的学生会说不文明的口头语,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有早退、迟到、上课玩手机等不注重课堂礼仪规范的行为。可见,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行为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礼仪的规范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礼仪学习不能停留在主观的认识层面,注重把礼仪原则规范运用到生活交往实践中,去对照、检查和修正,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所以加强对具体的礼仪知识的规范化学习是很有必要的,礼仪作为调解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在实际运用中有着复杂的礼仪规范,如果对此不了解会很容易造成礼仪失范行为。

(二)创新礼仪教学体系

从传统礼仪文化中汲取优秀合理的内核,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传统礼仪中的敬人、礼尚往来以及适度等原则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仍然是普遍适用的基本准则。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现代礼仪规范,把古代的礼和现代礼仪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书达礼,以礼服人,把礼仪文化讲授与礼仪行为训练相结合。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礼仪文化方面可以重点介绍传统礼仪文化的源流、变革与发展历程以及礼仪文化的重要内核、原则等知识。在礼仪行为训练方面,主要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等,创设相关情景,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礼仪规范的认识,规范自身礼仪行为。另外,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启发式讨论相结合。将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启发式讨论相结合,这样既能系统的传授给学生礼仪相关知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素养的内涵。

(三)家校结合优化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现代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种对礼仪教育的误读,认为家庭礼仪教育只是针对未成年人的文明礼貌教育。例如,部分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自己没有关系,还有部分家长则把精力和关注的中心都倾向于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家长的教育任务已然完成,就放松了对子女的继续教育,这就容易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在进入学校和社会频频出现礼仪失范的行为。因此,家长应树立持续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充分认识到提升礼仪修养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礼仪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礼节。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给孩子灌输尊老爱幼、宽容待人、尊敬他人等礼仪观念。当孩子进入校园或走向社会之后,家长与子女的双向互动则显得更为重要。通常来讲,高职院校中全面发展的人并不是智育单方面的一枝独秀,更是包括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把礼仪教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使礼仪教育走出被轻视的尴尬境地,真正发挥在规范子女行为、提升修养以及构建和谐家庭方面的作用。

(四)利用校园文化营造礼仪氛围

校园文化是通过含蓄、潜在、长久的方式直接作用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首先,打造、维护和谐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移情作用对于陶冶高职学生的情操,提升高职学生的修养,净化高职学生的心境有着积极的意义。整洁的校园环境能促使高职学生自觉的充当大自然的礼仪使者,待自然以礼,在这个过程中既维持了自然环境的优雅整洁又提升了自身修养。其次,需要发挥礼仪仪式的熏陶作用。校园大型仪式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动员大会、校园礼仪大赛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礼仪仪式的熏陶,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高职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后,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社团的积极影响作用。创办独具特色的礼仪社团,积极举办各种富有趣味性的礼仪活动,鼓励高职学生踊跃参与,能够有力地加深高职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学习礼仪的兴趣和热情。

三、结束语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现象,很多高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所受高等教育格格不入的低素质、低修养,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礼仪素养是高职学生文明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该拥有与高素质人才相呼应的高文明、高修养,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知礼、懂礼、用礼”之人。

参考文献

[1]牟兰.浅论高职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其成因和对策[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家庭礼仪篇11

一、家庭教育:礼仪教育启蒙

相对学校、社会的教育而言,在礼仪教育中,家庭的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人生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是礼仪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1 重点突出爱心教育。礼仪的核心是爱心,幼儿爱心的形成也是实践的过程。最初只是出于纯粹的行为模仿,当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时,幼儿会感到高兴,得到强化;经过多次反复和强化,渐渐形成了爱心心理结构。因此,在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明确提出是非的评价标准,通过讲故事、表演、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捐款等,让幼儿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逐步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尊重人,使他们的礼仪行为成为内在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真正做到内心美与外在行为美的统一。

2 紧抓日常行为规范。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要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留意典型的日常小事,让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为孩子指明方向。同时,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

3 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中,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

二、学校教育:礼仪教育规范

学校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应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在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注重礼仪教育,同时也应将其列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教育不仅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从其适用性来看,各种各样专业化的礼仪文化,如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应用性课程的开设,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修养和素质。

1 开设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礼仪课,将礼仪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际技巧、指导学生掌握礼仪修养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规范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定期安排礼仪知识讲座,讲授礼仪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礼仪、运用礼仪的意识。帮助学生做到知礼、重礼,并通过各种场合不断练习,养成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

2 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学校要制定文明礼仪教育制度,将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实行长效机制,做到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开展校园礼仪活动。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其中“礼”的达到要靠“乐”,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不仅包括音乐,而且包括诗歌、舞蹈,简言之,即艺术化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引导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养成礼仪习惯。如开展礼仪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演讲比赛、礼仪辩论,讲礼仪故事,成立演出队,自编节目如小品、哑剧等进行以礼仪为内容的文艺演出。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生动性、直观性,能激励学生效法礼仪行为,既提高活动的文化层次,又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还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总而言之,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创新方法,做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文明礼仪之花处处盛开,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

4 教师礼仪率先垂范。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常常受到学生的关注和评论,因此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传,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日常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尊重爱护学生,服饰整洁,举止大方,行为检点,于无声中将礼仪传递给学生。正如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因此,教师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坚持做到课堂上用文明语言上课,平时言谈举止当楷模。

5 创新礼仪教学方法。礼仪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1)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价值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在课堂上全班讨论。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2)模拟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在实施这种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设计一个情景,如应聘面试、推销产品、接待客人等,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自己设计台词、活动内容,演示合乎礼仪规范的活动,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最后结合礼仪知识强调礼仪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内在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使教学更生动直观,取得了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法。礼仪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艺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礼仪课程的了解和热爱,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声誉,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为了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礼仪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三、社会教育:礼仪教育实践

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宋朝的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说明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社会教育是礼仪文化教育的深化与践行阶段,可以通过政府、大众传媒、社区和家庭予以引导推进。

1 政府。政府在礼仪文化的传播普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将为礼仪文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地方政府应加强引导,将礼仪教育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进一步普及文明礼仪知识,规范文明礼仪行为,塑造人人讲文明、守礼仪、重诚信、团结友善、热情好客、亲和融洽的良好形象,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一是崇尚礼仪的舆论氛围。城市主要地区、繁华大街要设立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和宣传栏,利用多种载体、手段宣传文明礼仪,倡导文明新风。二是繁荣发展的文化氛围。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净化文化市场,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市的文化活动网络。三是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发动党政军民、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努力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四是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要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管理和监督工作,努力形成崇尚礼仪、争先创优的育人氛围。

2 大众传媒。礼仪的作用发挥是靠人们自觉来维持的,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的。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单位,在宣传礼仪文明、建立良好风气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刊发或播出有关礼仪教育的公益广告及节目,使礼仪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家庭礼仪篇12

相对于学校的、社会的教育,仅就家庭礼仪教育而言,它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

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培养良好习惯:

一、以礼带礼,突出表率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进入学校教育后,孩子又会以自己的老师为楷模,从他们身上甚至某些细小的事情上既可以学到优点,又可以学到缺点。为师者或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二、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长者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我们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因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以无胜有,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实施礼仪教育的过程中留心每日的生活,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既有利于对孩子进行启蒙,也符合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落实。

家庭礼仪篇13

二、文明礼仪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文明礼仪教育与德育课程相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要讲文明讲礼貌,做文明有教养的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则要求高中生能够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

同时,文明礼仪教育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在其他课程如语文、英语、历史、艺术、体育等中也都要渗透礼仪教育的内容。如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礼仪教育叙写真情体验文章以达到教育的深层效果;英语学科结合其句型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向别人借东西时,不小心碰到别人时,为别人提供帮助时……”的礼貌用语;体育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集队时、练习时、示范时、竞赛时的礼仪行为训练…… 礼仪教育结合各学科教学,进行礼仪行为训练,使学生得到持久的、多角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三、文明礼仪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要取得整体效应,必须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为了有效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与家庭配合,利用学生在家的时间,对孩子的礼仪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开办家长学校,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并给予及时矫正;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总结交流;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活动,填写家庭实践手册,通过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具体情况,要求家长对学生在家尊老爱幼、待人处事、举止行为、卫生习惯、家务劳动等及时与学校沟通,最大限度落实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使礼仪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针对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的行为,孩子只知被动地接受爱,而不知如何感受爱和关爱他人的情况,我们学校提出了“饭桌上必须自觉为父母盛饭、拿筷,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尊重长辈,听从父母教育”、“记住父母生日,用自己良好的表现作为父母生日礼物”、“与邻里互谦互让,互帮互教,尊老爱幼”等要求。

让家长共同参与学校礼仪教育工作,同时了解家庭对学校礼仪教育工作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活动方式、方法,和家庭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可以开展“感恩父母”、“今天我当家”等活动,填写家庭实践手册,记录检查礼仪教育在家庭中的落实情况;可以开展征文征集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社会,发现生活中的文明行为、文明事件、符合礼仪标准的行为,批判生活中不文明行为,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文明礼仪教育要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

常规管理、检查督导是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基础和保障。在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考核,在班级中开展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来评价自己,约束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在制度建设上,可以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初评,期中一中评,期终一总评,使礼仪训练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施效果,使学生内化形成良好习惯。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访、家长来校的机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打分,通过多种形式的考评,让学生对照考核内容,明辨是非,看到自己的优点、成绩和进步,知道自己的缺点问题和差距。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还可以利用每周国旗下的讲话,每周一个话题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比如“文明与我同行”“诚信考试”等等;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进行关心他人、以礼待人、团结互助的行为训练。

五、文明礼仪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首先要学生认识到有哪些礼仪,以及礼仪的重要意义,从而在情感上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才可能自觉落实到行动中。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并换位思考,才能使学生懂得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意义。比如我校每年12月20日至下年3月底开展百日读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中外名著,学习文明礼仪知识,体会礼仪的重要性,从而形成学习和实践礼仪的动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开展义务大扫除、敬老院的敬老爱老活动、“法律知识宣传员”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外实践中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开展“爱绿护绿”志愿服务、义务清扫、“我是小交警”、“清明扫墓”、小调查、小采访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时应注意哪些礼仪细节。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