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实用13篇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2

落实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坚持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坚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和坚持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教育的整体性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指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是指教育不能单靠课堂书本教学,还要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针对教育途径的多样性,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接触社会实践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科学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就必然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但是,纵观职校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职校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见多识广,但对社会缺乏本质的认识和真实的了解,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毅力;他们不愁吃穿,生活优裕,但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能力差。这些个性行为上的缺失导致了社会实践教育难以顺利开展。究其个性行为发展至此的原因,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本身存在的教育缺陷……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源,家庭教育走进误区,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教育的质量。 

所谓社会实践是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关心等内部动机为基轴,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科的束缚,通过实地调查、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活动。 

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一、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二、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实效的有力保障。社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到同一工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这根源就在于农村、城市两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城市的孩子,生活条件好,衣食无忧。家长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所有的一切,家里人都会为他安排好,只希望孩子能读好书,但往往小皇帝、小公主们沉迷玩乐,不争气,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农村的孩子,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教导他为家庭分担家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事情都是靠自己努力解决,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这就保障了农村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基础。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吃苦耐劳,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有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此相反,中国的青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却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孩子打扎坚实基础,培养孩子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重要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

[1] [2] [3] 

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期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 

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创优的前提。事实证明,日本的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屡创佳绩,而中国的孩子却表现出独立生存能力差,面对困难无所适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家庭教育是社会实践教育的前提,家庭教育做得好,社会实践教育必然屡创佳绩。 

基于上述情况,家庭和学校应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使两者能和谐发展呢?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责任,孩子即使年幼或者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二)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孩子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二、学校教育 

 

(一)学校教育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起主导作用,实践活动在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得到开展,而是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不广、影响不深的缺陷。这源于社会支持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够、家庭渴求愿望不够。因此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应重视社会实践,在活动组织上做到求实创新,做到排除万难,坚定信心,开拓新颖、简单可行的实践方式,才能争取到社会、家庭更多的信任,把培养学生的任务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二)充分发挥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专家指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能弥补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空白,它针对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要加大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力度和大力推广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绝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之所以不能教育好孩子,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和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加大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新方法的宣传力度,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3

1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在马卡连柯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中,他按照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来讨论劳动的教育意义,其教育著作《儿童教育讲座》中就提出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教育能使儿童了解劳动的必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的习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儿童会养成劳动的牢固习惯,产生对劳动的兴趣,会把劳动当作表现其人格和才能的主要形式,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养成儿童热爱劳动的情绪情感。

(2)劳动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还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可以使儿童手脑并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劳动的过程中,儿童能感受到我能帮助别人,但也需要别人的帮助,形成初步合作的意识,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劳动教育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儿童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发展。儿童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的服务,或是体验参与他人劳动的境况,有助于儿童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培养责任感,增强自信心,从而进行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对儿童开展适宜的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儿童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2集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

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在所有的教育实践中,马卡连柯把劳动教育和集体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他把“通过集体” 、“ 在集体中” 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到劳动教育之中,因为他认为,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正是在集体组织中进行分工和协作,把劳动教育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每个成员都能做到热爱劳动,关爱集体和他人,发现集体力量的伟大,体验个人的价值存在,养成珍惜个人和他人劳动成果的习惯。反之,如果没有集体,就没有劳动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儿童也不能更好地感受个人价值和集体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那么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则是家庭。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劳动教育。他曾指出:“在教育自己儿童的工作中,父母永远不应该忘记劳动的原则……正是家庭的劳动锻炼,对于人们未来的熟练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马卡连柯认为家庭劳动教育与儿童未来的工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即能否进行合理的劳动教育会影响儿童未来熟练技术的获得。因此在家庭里获得了正确劳动教育经验的儿童,在未来生活中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专门教育。如果儿童期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虽然以后他会接受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但他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术,还可能会面临各种失败,可能会成为不合格的工作者。所以家庭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对儿童劳动教育观念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3.1一日活动中贯穿劳动教育

儿童的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动教育,比如在相关的语言领域、社会领域,我们可以直接提出相应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在游戏活动中,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寓教于乐;儿童还可以参与环境创设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的各个环节,都充满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在日常生活中,贯穿劳动教育,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体会到为他人服务的价值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3.2重视家庭中的劳动教育

目前,因为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家长较重视儿童早期智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但却普遍忽视了儿童的劳动教育。儿童时期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的劳动行为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可借鉴马卡连柯的思想,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合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让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家庭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3.3注意劳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强调在对儿童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当进行相应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让儿童通过劳动感受对错、美丑、善恶,促进儿童精神的成长,从而体现儿童劳动所蕴含的教育性,发挥劳动的教化作用。比如,在语言领域活动中,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儿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并推动人类进步,对待劳动要诚实,有社会责任感,不管事大事小,都要认真对待;在音乐活动中,可学唱《劳动最光荣》,理解劳动的光荣与伟大;鼓励儿童自己的事自己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4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但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也是终身教师。所以,孩子的教育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谆谆教诲我们:“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末来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末来的父亲、母亲,他们也将要成为自己儿童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长为优秀的公民,成长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但是,这还没有概括一切,我们的儿童又是我们晚年的希望。因此,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可见,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然而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过去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正在遭到破坏,重智轻德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价值趋向,由此导致家庭也逐渐成为第二课堂,学校应试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家里其他什么都别管。”这句话几乎成了很多家庭的通用语,也集中反映了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略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很多孩子在家里的普遍现象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学阶段的孩子,每天整理床铺和书包,削铅笔,换本子,诸如此类的事情大都是父母包办。中学的孩子在家里一点家务活都不干。十六七岁的孩子不洗自己的衣服是正常的事;父母不在家,宁肯吃零食也不做饭的孩子大有人在,他们视父母为家庭为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事。家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学习成绩。这种对孩子学习的苛刻和高要求与对孩子生活习惯培养的过分迁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家庭教育中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其可怕的后果是: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的丧失。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5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及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有些人甚至连自我服务劳动都不会。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一旦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和生活,能够迎着风浪搏击吗?能承担重任、经受艰苦考验吗?一个孩子失去父母的温暖是可悲的,而一个孩子由于父母的溺爱而失支生活能力也是可悲的。那为什么当前少年儿童参加家务劳动的机会那么少呢?

1.独生子女的增多

这些独生子女在家中被视为"小太阳"、"小皇帝",家人都围着他转,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年生活。由于家长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因些使这些独生子女养成娇生惯养,不爱劳动的习惯。

2.生活条件优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住宅逐渐单元化,家庭设备现代化,如洗衣机、微波炉、电饭煲等。由于这种新型统一的住宅和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因此,减轻了家庭劳动的强度,也相应减少了学生的部分劳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独生子女产生了依赖心理。

3.重智轻劳的影响

由于社会上的一些重智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因此,一些家长不要求孩子们在家里参加家务劳动,只要他们好好学习,宁愿自己多搞一点家务劳动,甚至有的家长还到学校帮孩子代做值日生等。从而使孩子们缺少锻炼,生活不能自理,劳动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

4.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从学校来说,安排劳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劳动场所。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劳动时间也挤掉了。教师对劳动教育也有所忽视,同时也影响到学生的家务劳动教育。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家庭和学校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的家务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家务劳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6

记者:具体地说,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有哪些作用?

郑沪生: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学会劳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太累,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沪生:劳动是累点儿,但可以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在劳动中,孩子双手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记者: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处于什么状况?

郑沪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所作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我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作过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他们整理书包的占39%,洗手绢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记者:您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郑沪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有调查结果表明: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没有劳动体验,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现自私,缺少爱心,不懂谦让,有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

记者: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您认为当家长的应如何做?

郑沪生: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代替,那样就会消减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7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8

1农村家庭教育成本的内涵

成本指生产者为了得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代价是产品(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实际所耗费的人、财、物等社会资源的总和。教育的生产者即从事教育的各种人员,包括教师和教育的行政管理者和辅助工作者,教育的产品就是学生的各种素养的变量,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体素养、职业素养等。家庭教育成本就是家庭在对提高家庭成员的某方面素养的过程中所投入的家庭资源的总和。因此,所谓的家庭教育成本就是指从事教育活动所耗费的家庭资源的总集合,所谓的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就是指从事教育活动所耗费的农村家庭资源的总集合。

2农村家庭教育成本的外延

教育成本是指在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期间所消耗的直接、间接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直接教育成本+间接教育成本上式中教育直接成本是来自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间接成本则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也有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服务教育成本+机会教育成本上式中服务教育成本是一种未来的目标成本,是指培养接受等教育的学生所必须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机会教育成本是教育间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学生所放弃的收入,教育部门的免税成本,教育部门的潜在租金等。还有公式表示为:教育成本=社会教育成本+私人教育成本社会教育的成本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教育机构)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私人教育成本则是指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由学生方面的自然人,如学生本人、学生的家庭成员、学生的亲友和捐助者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对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期间所投入的直接成本主要是生活和学习的费用,即学生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保险等生活方面的费用和学习42费用(包括学费、杂费、学习资料和文具费等)。与城市学生所不同的是,农村家庭教育的间接成本,即学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各种劳作收入,这一点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城乡的区别尤其明显。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基本上对家庭的经济收入没有什么正向的贡献,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而一个农村的孩子则不然,在农村,儿童也是家庭的基本劳动力或辅助劳动力,他们可以在学龄前就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采摘、放牧和照看更小的幼儿等,这些劳动的直接或间接的收入也是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支持子女上学,然而直接成本远不如城里高,但间接成本中的机会成本却远高于城市家庭,所以这也是农村儿童失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3常用成本核算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直接成本核算可按资金的投入方式和结果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的服务性消费投入,如学杂费、饮食费、医疗保健费、交通费等成本(M1),这个不存在折旧的问题。另一种是购买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用品的费用,如交通工具、服装被褥、学习用具等的折旧成本(M2),这个一个学生用过另一个还可以用,所以需要进行折旧核算。目录常用的折旧方法有:

3.1直线折旧法

将某一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均等地分配到预计使用期限的各年度内进行直线折旧的方法就是直线折旧法。其计算公式为:Ma=(P-P')/A;Mm=Ma/12上式中Ma为年折旧费,P为固定资产原值,P'为预计净残值),A为/预计使用年限,Mm为月折旧额。

3.2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是一种对各年折旧的费用呈逐年递减趋势的折旧方法。其方法有二:其一,采角双倍余额递减法:Ma=2P/A×100%。其二,可用年限法:Ma=(P-P')×A/N(N为年数总和)。

4基于影子价格物成本核算法

除以上两种常用方法外,一个更加科学的核算方法就是影子折旧法。影子折旧法基于的理论是影子价格论,这个规划模型是:a11x1+a12x2+∧+a1n≥(或≤)b1a21x1+a22x2+∧+a2n≥(或≤)b2∧∧am1x1+am2x2+∧+amn≥(或≤)bmxj≥0(j=1,2,3,∧∧n)在上式中,xj表示j种产出(学生素养的提高)对固定资产折旧的需求额。如学习成绩,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技能或才艺等。aij:表示第i种固定资产折旧对学生第j种素质培养的权重。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实现:mins(或maxg)=C1X1+C2X2+……+CnXnvcb由此可计算出固定资产投入部分的成本(M2):M2=∑jj=1xj将此成本与一次性消费成本(M1)相加则为家庭教育直接成本。机会成本(M3)的核算方式:尽管国家法律对劳动者最低年龄有限制,但对农村少年儿童从事自家农事的劳作却丝毫起不到法律的约束。在农村,一个7~12岁小学生平均起来相当于半个成人的劳动力,一个13~18岁中学生平均起来则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劳动力。固农村家庭增长率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按照当地与其相对应的文化程度和体力程度的农民的年均经济收入进行计算。方法如下:M3=∑ni=1(∑mj=1(k×pj×λ×Aj))上式中:Pj表示从事某种劳作的概率,λ表示一年内放弃收入的百分比,Aj表示从事此种劳作的年平均收入,n表示求学年限,m表示概率项数,k则表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相当一个标准成年劳动力的系数。

综上得到,农村家庭教育成本M:M=M1+M2+M35结语对农村家庭教育成本进行科学的核算,有肋于农民对教育投入和产出的量化认识,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具体到货币支出和收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子女的教育是一项最值得的投资,从而提升农村儿童的入学率,降低其失学率,培养出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养的新型农民,实现良性的农村人才培养模型,切实提高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作者:张方婷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信东.浅议企业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J].经济问题,1999,(06):45-47.

[2]于富生.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罗积玉.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及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9

一、数据整理和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教育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次调查采取了多阶段抽样调查。第一阶段抽取地市中17个县市;第二阶段抽取17个行政村;第三阶段在抽取的行政村中,实行等距随机抽样,共抽取有效样本698个,构成了这次调查分析的主体。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农民整体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在接受调查的460户家庭中, 27.3%的家庭中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高为小学,55.2%的家庭为初中,14.7%的家庭为高中,2.1%的家庭为中专,0.6%的家庭为大专。家庭人口平均数为4.19人,由此可以推断出每个家庭中劳动力一般在2人或2人以上,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说比较低。

1.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职业选择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职业选择机会增加,从事的职业明显呈现多样化。在问卷中我们列出了10个职业,包括种植业、家庭加工业、养殖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其他职业等。劳动力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初中以下家庭,从事的职业分布在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初中水平的家庭从事的职业有8个;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家庭从事的职业有10个。这表明随着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其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且为职业的重新选择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家庭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从事种植业的比例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2.对经济收入来源的影响

通过建立受教育水平与主要经济来源的交互分类统计数据显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现状影响着农村

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小学和小学以下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比较单一,随着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并且主要经济来源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同时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种植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劳动力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和小学以下的、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占到57.8%,最高受教育水平为初中的家庭以种植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为37.6%,高中及以上的家庭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为22.4%。以企业的工资收入、养殖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随着其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3.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的影响

通过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人均年收入、月支出作Eta系数的相关分析,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家庭的人均年收入、月支出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了F检验,说明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均年收入就越高,人均月支出也就越高,家庭的整体生活状况良好。

4.对家庭生活状况的影响

对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与该家庭在本村的生活状况作Gamma系数分析,呈现显著的强相关关系,并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在本村的生活状况就越好。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实际上他们一旦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这种教育就基本上与他们脱离,而离开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来完成的。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如何?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时,在被访问460户家庭中,8.3%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6.6%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技术教育”,两者合计共有14.9%的家庭认为村里经常对农民进行文化或技术教育;20.6%的家庭认为村里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很少搞”;32.6%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做样子”;32.2%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从未搞过”。这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不到位。

另外对村民委员会的调查表明,农村缺乏专门负责对村民进行教育的机构和组织,在村级基层组织一般只有这样一个职务――农业技术人员。然而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农业技术人员”时,在被访问的460户家庭中44.1%的家庭认为“没有”,有11.2%的家庭认为“不知道”,只有44.7%的家庭认为“有”。这说明农技员在农村并未真正起到推广农业技术的作用,因而导致其影响不大。从农村访谈中我们发现,农技员并没有什么实际工作。这一点在对知道有农技员的家庭调查中可以得到反映:35.9%家庭认为,农技员“从来没有向他们推广过农业技术”,另有18.6%的家庭认为“有,只不过是做样子”,有26.8%的家庭认为“有,但不多”,只有18.7%的家庭认为“有,很多”。对于农技员推广农业技术的问题,在对农村家庭了解农业知识主要途径的调查中也可以得到较好的回答。只有21.2%的家庭认为农业技术来自于“农技员的推广”。村级基层组织未能履行好自己对村民的教育职能,导致对村民进行教育的途径产生断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发展。

最后在问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教育时,村民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在被访问的460户家庭中,88.6%的家庭认为“非常必要”或“有必要。农民非常渴望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也非常希望有关部门与单位送科技下乡,传授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

二、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社会变迁

国际成人教育协会秘书长罗杰斯指出,成人教育是现在教育面临世界性危机的一部分。而对于我省的农村成人教育而言,占全省人口70%强的农村教育以及对潜在和现实的农村劳动者教育的实施和保障等方面的“危机”和“忧虑”,并没有融入现有的、主流的教育危机与忧患意识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市场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业模式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技术的进步,都大大加速了农村社会变迁的进程。每个人都必须有意识地创造性地参与社会,参与社会的全面服务。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里,农村成人教育在农村社会变迁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直接推动着农民这个主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使乡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是传播和教育。社会变迁有三个阶段:发明、传播、取得成果。发明是指新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传播是把新思想传送给社会广大成员的过程;取得成果是指采用或者拒绝这种成果,从而引发的社会系统的变迁。

农村成人教育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社会的推动,社会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途径;二是农民必须有较强的受教育意识;三是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的投资是前两者实现结合的关键。西方学者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测定人们的教育投资需求,当恩格尔系数低于40%时,受教育者才有强烈的要求进行教育投资,而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6%,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并没有较强的教育投资意愿。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基层组织应将对农民的教育放在推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来认识,切实转变作风,实现村民自治所规定的内容。切实将对农民的教育与传播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力求获得实效,不走过场,使之对贫困人群产生吸引力,再逐步过渡到对农民的全面教育,使乡村社会成为农村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0

现象一:在学校,一节中规中矩的体育课,常有人因为怕苦怕累,以种种理由逃避。久而久之,一旦强制上一节课,45分钟后总会有人脸色煞白,更有甚者晕倒和休克。这绝不是稀奇事。

现象二:学校只要搞一些大的值日或卫生整治活动,有人总会面对劳动感到头疼,更有人想出奇招,干脆花钱雇个同学去干。

现象三:家长让孩子出去办点事,或者在家干点家务,小嘴巴总会噘得老高,口里直说:“累死我啦!”

专家分析认为,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足的表现症状

1.有不少孩子由于不良的家庭习染,鄙视普通劳动者

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总用“现在你不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就去扫马路、掏大粪、当工人”之类的话教训孩子,于是,这些普通体力劳动就成了孩子心目中“下贱”的代名词,干这些活的人在他们心里缺乏了应有的地位,躲避、鄙视劳动成了一种必然。

2.有的父母无意间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当孩子对劳动表现出好奇和兴趣时,有的家长总认为“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更有甚者对孩子说:“一边去,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也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干不好,不如自己干,排斥孩子参与。这样,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让劳动慢慢远离了孩子。

3.有的家长把劳动当成了影响孩子学习的负担,怕一旦让孩子参与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实学习要劳逸结合,适当的劳动是学习的调节和放松,也是孩子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检验,同时也是对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炼。其实,学习并不是孩子的唯一任务,也不是成长、成才、成功的唯一条件。

4.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

有了劳动自己干,或者干脆花点钱雇人干。这种意识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让孩子丧失了获得劳动技能、检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技能的机会。这些年出现的大学生不会洗衣服、离开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一升学父母必去当“搬运工”的现象,就是教训。

5.有的家长在管理孩子时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

有的家长,孩子一旦犯错,就用劳动来惩罚,这使得孩子从小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阴影,时间长了,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也很难调动起孩子的劳动热情。

鉴于此,我们学校、家庭都应重视这一问题,形成联动机制,应从培养孩子的全面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出发,积极引导。

二、正确树立家庭劳动启蒙教育观念

1.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一切。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有着丰富博大的素材,足以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无穷魅力。关键是家长要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引导、教育孩子放弃对劳动的鄙视和厌弃,从而正视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把劳动看做是创造现实与未来的力量源泉,看作是一种生命运动的艺术。生命离不开劳动,生活离不开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

劳动和学习是不矛盾的,二者相辅相成。况且孩子的劳动毕竟在量上和强度上都是极其有限的。劳动可以增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和丰富创新能力,学习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劳动有利于学习疲劳的缓解,有利于健康体魄的培养,可以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学习强度很大,更需要适度的劳动活动调适孩子的学习生活。

3.劳动体验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养成

无忧无虑的幸福环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必要的劳动体验和磨炼可以让他们体味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财富的创造凝聚着许多人的汗水。这样,就可以逐渐养成他们节约、朴素、勤快、吃苦的人格品质,对于全面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人格、意志品质大有益处。

4.劳动可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人才竞争异常激烈,许多经济、教育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适当施加劣性刺激,给以必要的挫折教育等作为培养现代人才的必要途径。我国有识之士不断呼吁加强学生的生存教育、挫折教育,不少学校也增加了以磨炼意志、培养坚强性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学生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培养了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的品质,增长了解决问题、勇于创造的才干,提升了生活、生存的能力。

5.通过劳动可以增强创造的快乐

劳动者是快乐的,劳动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让孩子通过劳动可以让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由技能的简单运用到创造提高,增长新才干,在创造中体味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快乐、收获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现在的中小学生养尊处优,安逸的生活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住风吹日晒,更难抗御各种挫折和困难。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应重视家庭在劳动启蒙教育中的优势,学校、社会互动,让他们更多地接受磨炼、挫折,树立健康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真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1

幼儿园教育在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这是因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在家庭之外的第一次正式的教育。根据《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茂名地区幼儿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每个月都制定了幼儿品德教育培养计划,围绕着每个月的品德教育重点,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实行适度的强化训练,以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去促进他们优良个性的发展,为形成他们良好的性格打好基础。为了使整个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我班提出了每周一中心,每天要求的德育口号。例如:“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周围绕着幼儿的礼貌行为的培养进行教育,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和教育幼儿,每天都要把礼貌教育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

2. 渗透各科,生动有趣

在教育方法上,我们坚持在“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玩”上下功夫,将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在语言、音乐、美术、游戏、说唱、区域活动等做做玩玩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如围绕“绿色小天使”的专题教育,我们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谈话、故事等,让幼儿知道要懂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我们还寓教育于实践活动中。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掉饭菜。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刚开始,小朋友们很投入,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没有耐心了,有的小朋友喊脚酸,有的喊脚痛。通过这次劳动,让幼儿认识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等。在开展“劳动的好孩子”的专题活动时,我们通过组织幼儿参观成人劳动、唱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使幼儿懂得劳动是光荣的;结合“我是值日生”活动,开展了早晨来园后的晨间卫生劳动,进行晾毛巾、放口杯、摆桌椅、端饭菜等,通过这些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学到了简单的自我服务的本领,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爱劳动、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学会理解和尊重生活老师的辛勤劳动,注意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

二、发挥家长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 家庭教育对幼儿品德发展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基础作用,在品德发展方面尤为突出,人的品德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家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影响的深刻性是其它各种因素无法比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除了言教,还要进行身教和境教。父母的言行举止、自身修养以及家庭的关系、气氛,都直接影响着儿童品德发展的方向。儿童的品德是在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一般能够通过观察模仿来进行学习,其中模仿必不可少。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我们所接触的幼儿家长,一般都很疼爱子女,为了子女的“出息”而不惜“重金投资”,然而他们中很多人都忽略了“投资”的方向,忽略了自己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他们忙于工作,缺乏时间与孩子进行足够的交流,缺乏家庭教育的必要知识和科学方法,缺乏教育的艺术性。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享受特殊的待遇,有的甚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的训练和独立能力的培养。这一切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必须和幼儿园教育同步和协调的重要性,否则会使幼儿园教育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幼儿的“双重人格”,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联系

为了提高家长的素质以促进家庭教育的提高,我们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指导家长,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素质。

第一,实行幼儿园开放日制度,让家长深人课堂,了解幼儿一日生活,了解教师的规范化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2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孩子的义务感

培养孩子的义务感包括两方面:1.从小培养他们做父母的义务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从现实教育案例中得出的结论。在他研究的200多个年轻家庭离婚的案例中,有189个离婚案件是由于之前从未受到过义务感的教育,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意识,所以才草率地离婚。所以他强烈地呼吁:“亲爱的父亲们和母亲们,要从道德上培养自己的孩子做好父亲和母亲的准备。”[2]2.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苏认为,“劳动是最伟大的美,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事业。认识这个真理,是教育的奥秘之一。”家长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情感。即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二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劳动,经过锻炼形成习惯。

(二)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对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按照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的顺序主要从五个方面培养。1.爱自己。苏认为爱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这是最基本和最首要的任务,也是人的真正的、美的源泉。2.爱父母。使孩子明白父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都是为了自己,自己同样要爱父母。因为“父母给了你生命并为你的幸福而操持。要爱惜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安宁。不要给他们带来痛苦,不要使父母伤心和感到忧愁。”3.爱家庭。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父母和家庭,培养孩子形成家庭荣誉感。4.爱他人。“要珍惜孩子们的爱人之心,要不断巩固他对人的信心。”使孩子懂得,“一个人只有在他爱人们的时候才能成为人。如果孩子不善于去爱,他就不可能生活,不可能真正地在道德上得到发展,也就不可能逐渐地进入公民生活的大世界。”5.爱祖国。苏认为爱祖国是人最崇高的爱的表现,教育孩子从小就关心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像珍惜自己的声音、自己家庭的荣誉,珍惜这一种神圣职责。”

家庭劳动教育活动篇1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这一古老的命题使人类关注家庭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悠久。家庭是社会构成中最基本的细胞,是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构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中国人一直重视家庭的作用,从“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都可见家庭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之重要。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与社会的每个个体密切联系着,是唯一贯穿人的一生,也是影响人致深、致远,同时也是最早、最多、最直接的环境。无论历史上的具体形态如何,人类所从事的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这三种基本的社会活动都必然是首先存在于家庭之中的。因此,家庭一直是社会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家庭,在规模与结构、家庭关系、家庭机能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家庭体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人本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必然结果和标志。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它能真实、全面、科学的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合度,家庭体育是贯彻执行体育法规政策,增加体育人口的重要突破口,又是学校体育的扩展与延伸,是竞技体育人才的发源地和支撑点,更是人们实现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体育生活化的需求愈加迫切,“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心愿。家庭体育的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国国民体质的增强,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家庭体育和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一)现代家庭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以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方式结合而成的一种隶属群体。婚姻关系是一个家庭形成的最主要的纽带,而血缘关系则是维持家庭存在的最稳定的纽带。即可理解为: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组织;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和基础。因此夫妻是家庭的核心,是维系家庭的第一纽带;血缘关系是家庭第二纽带,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等;家庭成员是以共同生活和有较密切人际与经济交往为条件构成的。

(二)对家庭体育概念的界定

家庭体育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活动。家庭体育的内涵应从家庭的概念中引申出来。目前。国内专门研究“家庭体育”的著述不多,有些研究尽管对家庭体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和解释,为人们认识、了解和发展家庭体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对家庭体育概念的论述还不是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释义如下:

“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时间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的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2人或2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的体育活动。”“依现代社会学的规范说法,小型社会即为社区。推而论之,小型社会体育,即为社区体育;小型社区体育,即为家庭体育。”

笔者赞同刘江南等人对家庭体育的界定,即“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的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2人或2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的体育活动”,该定义是以家庭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前提的,并不介意其体育活动的地点是否在家庭内。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家庭体育是涉及人们生存层次、享受层次和发展层次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从健身活动的主体、时间、空间、内容、目标五个要素来审视家庭体育内涵的界定,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

(1)家庭是健身活动的组织单位,它把亲情力量与健身活动融为一体,使家庭成为体育组织形式是适宜的、理想的,具有亲和力的。能做到一人爱好,带动全家。

(2)家庭成员在闲暇时间自主选择、自由支配,有利于进行经常性健身活动。

(3)可以利用任何场所作为健身场所,弥补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家庭成员可以毫无顾忌地自我锻炼,自我欣赏,使体育活动贴近生活化。

(4)健身手段简单易行,灵活多样,操作方便,省钱、安全、实效。

(5)家庭成员在没有压力的活动环境中让自己的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由此产生自由感、从容感、愉悦感等,达到健身、娱乐、交往等目的,满足个体身心发展需要。

(三)可持续发展和体育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思想由来已久,如古代中国哲学宝库里有关“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一种朴素的持续发展思想。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简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突出强调发展的主题;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强调代际和代内的公平性;体现以人为主体,以人的需求为目标,强调人对人的内外环境能动的调控作用;强调全球的共同性。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内在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和价值观,将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导思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倡导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方面,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体育的根本追求和终极目标,是达到人身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能动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不但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体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无论是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国体育界的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来了解和解释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当前对体育可持续发

展概念论述还不是很多,对此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

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体育在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体育需求基础上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过程。一国范围内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是指实现人类体育权力的代内平等和代际间平等,在空间上是指区域间体育发展机会的平等。

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指现有发展的基础上,着眼于满足当代和未来人类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的更高需求,能够更加全面、高效和协调的持久发展,它将使体育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状态和更加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序发展阶段。

三、现代家庭体育的价值分析

(一)家庭体育的经济价值

体育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对于提高生产力功效的职能上。体育在依托社会的经济基础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最伟大的生产力是劳动者本身,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因而所谓发展生产力,首先是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

如果承认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最伟大的生产力的观点,那么就必须把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等因素,都视为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跟其身体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家庭体育作为体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从物质生产力的角度看,家庭体育在强化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以体力支出为主的农业社会、以体力和智力为主的工业社会,还是以智力和体力为主的知识社会,家庭体育在促进脑体结合方面,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家庭体育使人们体力充沛、精神旺盛、肢体灵活、动作敏捷,保证了人的绝对劳动时间和工作效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经济生活中的人具有开拓、竞争、合作、讲求实效和惜时的观念以及富有冒险精神,很显然如果投身市场经济大潮的人们不具备这些品质,那么不仅他们自己会被淹没,而且还会阻碍市场经济的运作。家庭体育通过其自身的张力,及时调整、扩充其内涵,培养年青一代的竞争观念。以及合作、讲究效率、惜时、开拓、进取、吃苦耐劳、善于应变等方面的品质,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作。

(二)家庭体育的社会价值

生活方式一方面在社会条件的制约下,显示出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生活样式、方法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生活价值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消费观念和经济收入等差异,又会表现出生活取向上的个性特征,从而导致生活方式多元化和消费层次化。20个世纪末,以往“千人一面”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初露端倪。21世纪,社会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消费层次化倾向已日趋显著。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工作时间的不断缩短,现代化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成品或半成品食物的普及,使人们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于是社会居民得到越来越充裕的时间恩惠。家庭体育活动为社会居民善度闲暇时间提供了最好的活动内容,把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家庭体育中来,逐渐成为社会居民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一种新的理念。

家庭体育活动还可以加大人们宏观的运动区域,人们除了需要一个生活空间实体外,还有一个心理空间存在。而多种多样的生活空间体验对于丰富人生是十分必要的,家庭体育活动给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活空间,使社会居民从中获得复杂多变的空间享受。家庭体育改变了社会居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对年轻成员来说,家庭体育可以加强其竞争和合作意识,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规范和法律意识,尊重对手和裁判,加速社会化进程,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会不良影响;对老年成员来说,参加家庭体育活动,可以延缓衰老,消除孤独与寂寞,同时了解年青一代的想法,避免落后于时代,促进其再社会化;中青年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承担着较大的生活压力,本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但家庭体育可以促使他们为了亲情而被“拖”人体育锻炼的行列,这样通过愉快而健康家庭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把全社会的成员聚集在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把体育生活方式融入每个家庭生活中,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如欧美各国流行一种叫做“FUN”的家庭生活新方式。即F-健身、U-统一和谐、N-营养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良好效果。

(三)家庭体育的教育价值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永恒内容。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绝对离不开教育。什么是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我国古籍最早对“教育”概念的使用,是在《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到东汉时期,文学家许慎(58-147年)才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进行了较为完善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瑞士的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就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