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卫生论文实用13篇

体育卫生论文
体育卫生论文篇1

(一)将卫生健康知识运用于体育教育课堂中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做课程准备时,传授学生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确保学生着装干净、透气和舒适,指导学生做好之前的准备活动,防止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教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注意肢体卫生情况,避免碰触到皮肤、五官受到感染,尤其是小学生比较调皮,很容易在体育活动时发生磕碰,在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生感染现象。当结束了一堂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体育活动之后的过程,调节身心,督促中小学生做好大量运动之后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在剧烈体育运动、身体疲劳后因卫生上的疏忽带来的疾病。因此,将卫生健康知识带入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体育卫生论文篇2

一、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不仅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学习效果的提高,在知识的获得和实践中使他们变得聪明,更富有创造性,且能终生健康,更好地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国家需要大量的合格人才,对人才的要求,除要有科学技术的高标准外,还有一个身心健康的标准。因此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关系到民族的兴衰。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状况和文明程度,首先就要从小抓起,从健康教育人手,只有在学生懂得卫生科普知识的基础上,才会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和防病能力,这是一项投资少,社会效益高的卫生战略措施,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当前,我国学生多,学校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克服不卫生的赞美,更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为此,体育教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体育技能,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让学生懂得卫生知识,具有一定的自我保健,自我保护及防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科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结合体育教学,有其侧重点。

(一)结合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实践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加深了解人体的构造与功能,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

(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必要的饮食卫生、环境安全及防治疾病的知识。建立科学的运动制度,养成经常从事身体锻炼的习惯。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增强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讲究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配合学校青春期卫生教育,了解青春期的体育卫生。

(四)对学生进行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安全规则教育,特别是让学生了解运动场上的卫生和安全知识。

三、如何进行健康教育

(一)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体育教师要主动同校医、保健教师和班主任配合,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健康,善于把握好教育的时机。首先,要上好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理论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体育课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如一次100米考核课,一位学生因为课前没做好准备活动就开始练习,结果上课后没多久就腹痛得直不起腰。针对这一偶发事件,教师及时对学生讲解引起运动性腹痛的原因和预防措施,使学生明白准备活动的重要性,接受教训。

(二)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健康教育的因素。教师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精心布置场地,合理安排器材,讲究环境卫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科学知识教育的最好方式,进行准备活动的过程,是进行坐、立、行姿态对人的健康影响的知识传授,特别是要结合队列练习和操练的实际,进行正误姿势的对比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提高审定水平。基本部分的教学中,首先应运用健康学观点,将教材的作用向学生交待清楚,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教会学生正确姿势。例如跑的姿势要基本正确,不能像鸭子一样坐着跑,又如学生做器械体操练习时的落地姿态要挺胸抬头,臂要平举伸展,保持屈膝稳定姿态。教师对学生完成动作及在课堂上的动作姿势及行为姿态,反复提出要求,对形成正确体形,体态有良好的作用。其次,健康教育还要通过课的组织,竞赛以及学生互帮互学,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讲究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教学中要严密课的组织,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定,对课中的生理负荷要认真监督和控制,对个别有病菌学生要认真制定运动处方,对那些性格孤僻,不大合群,不愿帮助别人的学生加强个别教育。

(三)教育方式灵活多样。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教行结合。

体育卫生论文篇3

卫生管理干部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完成的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成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美国称之为“工程教育”,是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更新的要求。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属于交叉学科,涵盖在软科学内。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管理科学同样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管理科学门类的不断拓展,管理科学知识的不断泛进,迫使管理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游泳,掌握新技能。这种知识的更新,手段的长进,技能的增强,更需赖于继续“工程教育”。

2.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群体,属于物化性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智力的物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智慧是物质形成的具体表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的就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承担着管理者教育职能,促进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3.适应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素质的双向职能。卫生管理者,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关键部位。国外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论,刚好道出管理的重要。国家、企业如此,卫生事业更不例外。根据金州区2009年卫生系统统计,现有的卫生管理干部中,通过系统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干部,还不到管理干部总数的一半。这样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是不能承担现代化卫生管理工作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卫生管理人才,具有自己的特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抵充的。它是因其管理岗位——职责范围——知识——结构——人才型所决定的。卫生管理人才,又分为行政、事业两大类。事业又分为医疗、防疫、妇幼卫生、中医中药、医学科技与医学教育的不同岗位,应配备专业对口的不同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又因能级不同,层次而异来区分。高层次管理者,离不开继续“工程教育”。高水平的科学卫生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继续“工程教育”。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为此,在卫生管理者当中,施以继续“工程教育”,便成了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继续“工程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1.教育对象应当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保持一致。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要面向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者。在现阶段,我国宜从国家整体与卫生管理队伍的个体出发,按照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学会的要求,可因系统而异。如科技系统,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其它系统层次可向下延伸,但不能低于“士”级职称。现有卫生管理队伍大体上由学过卫生管理的,学过医学专业知识和未学过卫生管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三部分人组成。而系统学过卫生管理知识的是极少数。因此,现阶段的继续“工程教育”对象宜从在岗干部的全员中展开,在受教育面和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标后,再分层次。

2.继续“工程教育”计划。这是对卫生管理干部实施继续“工程教育”的保证。计划制订,包括教育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政策与措施保证。要分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中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分解,要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注重内在联系,计划制订要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并起到约束作用。

3.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卫生管理队伍现状的复杂性,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总体而言,应归结为三大类。一类是管理者的共性知识。包括国家公务员的共性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卫生管理方面的共性知识,如卫生管理学、医学基础知识等等。二类是卫生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包括卫生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社会大卫生、卫生服务研究软科学与论文写作等等。三类是卫生管理者岗位的个性知识。如医院管理、中医药管理、预防管理、妇幼管理、药政管理、科技管理、医学教育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情报信息管理等等。四类是专业技能。如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综合与分解、科研设计与运作、演讲与口才、调查研究能力等等。

4.继续“工程教育”手段。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实践中培养两个方面。

体育卫生论文篇4

卫生管理干部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完成的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两种。学历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应成为卫生管理教育的基础;继续教育,美国称之为“工程教育”,是提高卫生管理干部素质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卫生管理者继续教育的意义

1.适应知识更新的要求。卫生管理是一门科学, 属于交叉学科,涵盖在软科学内。在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情况下,管理科学同样处于知识爆炸之中,管理科学门类的不断拓 展,管理科学知识的不断泛进,迫使管理者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游泳,掌握新技能。这种知识的更新,手段的长进,技能的增强,更需赖于继续“工程教育”。

2.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的群体,属于物化性的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力是“智力的物化”。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智慧 是物质形成的具体表现。要发展生产力,就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靠的就是人才。人才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教育。继续“工程教育”,承担着 管理者教育职能,促进生产力的正向发展。

3.适应卫生事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卫生事业是社会经济建设总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素质的双向职能。卫生管理者,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关键部位。国外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理论,刚好道出管理的重要。国家、企业如 此,卫生事业更不例外。根据金州区2009年卫生系统统计,现有的卫生管理干部中,通过系统的卫生管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干部,还不到管理干部总数的一半。这 样的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现状,是不能承担现代化卫生管理工作重任的,因此,必须加强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需要。卫生管理是一 门科学,卫生管理人才,具有自己的特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抵充的。它是因其管理岗位——职责范围——知识——结构——人才型所决定的。卫生管理人才,又分 为行政、事业两大类。事业又分为医疗、防疫、妇幼卫生、中医中药、医学科技与医学教育的不同岗位,应配备专业对口的不同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又因能级不 同,层次而异来区分。高层次管理者,离不开继续“工程教育”。高水平的科学卫生管理者,就必须经过继续“工程教育”。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为此,在卫生管理者当中,施以继续“工程教育”,便成了培养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的必要措施。

二、继续“工程教育”的运作

继续“工程教育”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1.教育对象应当与卫生系统的医学教育保持一致。卫生管理干部继续教育要面向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者。在现阶段,我国宜从国家整体与卫生管理队伍的个体出发,按照中国继 续“工程教育”学会的要求,可因系统而异。如科技系统,为中级职称以上的,其它系统层次可向下延伸,但不能低于“士”级职称。现有卫生管理队伍大体上由学 过卫生管理的,学过医学专业知识和未学过卫生管理与医学专业知识的三部分人组成。而系统学过卫生管理知识的是极少数。因此,现阶段的继续“工程教育”对象 宜从在岗干部的全员中展开,在受教育面和队伍整体素质基本达标后,再分层次。

2.继续“工程教育”计划。这是对卫生管理干部实施继续“工程 教育”的保证。计划制订,包括教育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政策与措施保证。要分做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中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 的分解,要保持统一性与连续性。注重内在联系,计划制订要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并起到约束作用。

3.继续“工程教育”的内容。卫生管理队伍现状的复杂性,决定了继续“工程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总体而言,应归结为三大类。一类是管理者的共性知识。 包括国家公务员的共性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理论。卫生管理方面的共性知识,如卫生管理学、医学基础知识等等。二类是卫生管理者的相关知识。包括卫生公共关系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社会大卫生、卫生服务研究软科学与论文写作等等。三类是卫生管理者岗位的个性知识。如医院管理、中医药管理、预防管理、妇幼管理、药政管理、科技管理、医学教育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初级卫生保健与情报信息管理等等。四类是专业技能。如论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综合与分解、科研设计与运作、演讲与口才、调查研究能力等等。

4.继续“工程教育”手段。可以分为知识传授、实践中培养两个方面。

体育卫生论文篇5

一、卫生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卫生高职院校的创新教学形式唤醒人文精神

卫生行业是集合了人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人文精神及相应的社会自然内容为一体的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有效分析,以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构建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思念,将创新卫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分析,促进整体教学发展的相关性。因此在相应的卫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促进人文精神及素养的养成。

(二)人文精神是教学工作中的必要环节

卫生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激发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基于创新应用为主的相关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因此在以人文精神需求为主的相应教学理论的有效分析的基础上,应切实构建有效的知识体系,促进卫生高职院校中的人文精神的有效体现,进而加大对教学工作中的相关教学理念的有效运用及实施。在以卫生高职院校的创新教学模式中,从实际的教学环节出发,结合现有的教育教学思维,将相应的教学观念与内容进行有效实施,进而实现基于人文精神创新发展为主的相关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在卫生高职院校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有效实施途径分析

(一)设置好有效的人文教育课程

1.专业的人才培养

策略是基于创新理念为主的相关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因此在相应的创新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主要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促进整个人文精神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规律,促进整体教学的有效性。在培养相关的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应将相应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有效分析,加强卫生系统知识系统的有效构建,如护士的人文素养的课程培养等,加强对于护理心理学等知识课程的有效分析,从而加强对于护士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及教学意义的有效分析及发展。在相应的学习形式及方式的有效体现的基础上,应构建相应的教学知识体系,发散相应的知识内容,构建有效的,且适于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相关教学理论的有效实施。在人文精神有效的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效的分析相应的教学思路。

2.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在相应的优化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提高人文素养和相应的知识体系,促进人文课程有效发展及规划,系统的学习相应的人文学科的知识点,进而加强对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及学习理念的有效实施。因此结合相应的学习经验,对于卫生高职院校的人文学科的发展思路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将人文精神作为卫生高职院校学科的发展的主要思路,并积极有效的讨论相应的教育教学思维,促进整体教学模式的有效分析及发展。

(二)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卫生论文篇6

一、当前卫生进修学校学生政工工作所面临的障碍

从目前卫生进修学校学生政工工作的展开现状来看,其所面临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首先,学校过于注重基本卫生知识以及医护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政工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普通民众在对于工作效率以及学习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与掌握则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认为掌握科学技术、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与方法远比精神世界的构建重要,认为理论并不足以与事件相提并论;

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信息科技的快速崛起,各种新方法、新思维层出不穷。目前,卫生进修学校内部无论是具体政工工作的方法、工作开展对象还是具体使用的工具都较为单一,并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外在形势的变化与要求。

二、卫生进修学校人才培养与政工工作之间的必然联系

纵观目前我国卫生进修学校的具体发展状况,与其固有的医疗卫生类技能及知识教育相比,学生政工工作处于较为落后或者说并不同步的状态。但是,就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的发展进程以及其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而言,优秀的卫生进修类学校必然需要良好的思想教育风气,必然需要其整体思想以及综合素质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同步、与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建设需求相一致。因此,强化学校内部的学生政工工作,不仅有利于学校专业教育的开展,还能够弥补传统教育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有助于学校在面对教育以及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时,都能够产生较为公平的处理方法与手段,而这些对于学校培养人才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的。

三、提升卫生进修学校学生政工工作的主要途径

基于上文中所提到的卫生进修学校目前已经展开的学生政工工作的障碍与其培养人才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有效措施推动学生政工工作的开展,扫除已经存在的障碍,成为当前政工工作的焦点与核心。

(一)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使工作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要从学生政工工作的既定目的出发,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以及现状调查,充分认知和得出当前政工工作当中理应加强和重点提升的部分,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案,让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比如,学校在面向社会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卫生进修学校本身存在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不断加强自身科学教育和学科规划的同时,着力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软实力,不断树立教育机构的先进形象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勿纸上谈兵

归根到底学生政工工作属于思想领域范畴,其内容当中绝对多数属于意识层面,因此在展开具体学生政工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切勿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脱离实际。首先,要增强政工工作本身的服务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不断尊重广大师生的主人翁地位与主体意识,发挥其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如此才能为学校内部的政工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加强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创造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及作用发挥的平台。例如,可以适当举行有关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的主题演讲比赛、研讨会议、主题学习座谈会等,其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吸收和掌握理论的同时,更能对其进行内化、使之产生服务于技术学习以及基本卫生知识技能巩固的辅助条件。

(三)从教师、管理者以及政工队伍建设三个角度共同致力于政工工作的开展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针对广大学生所展开的具体政工工作上,应充分认知教育对象在学习和思想上所具备的特点,适当对教育形式进行调整,以先进的教育姿态赢得广大师生的尊重与青睐;对于广大被教育的学生而言,学习医疗卫生事业基本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其也必须拥有作为未来医疗事业接班人所应具备的高品德和高素质,拥有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才能永葆进取和学习之心。

其次,从卫生进修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其需要对固有的政工工作模式以及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将各种先进的教学工具融入到全新的课程体系当中,打破传统以单纯授讲为主要承载方式的政工工作模式。这样做一来可以从兴趣提升的角度改变学校内部传统政工工作不受重视、不被广大学生感兴趣的现状,二来也是一种迎合社会发展形势与进程的创新,使卫生进修学校的学生政工工作更加符合时代主题。

最后,从政工队伍建设的角度来说,良好的政工队伍有利于构筑校园内部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在具体建设方面,需要学校不定期召开各种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如例会、专题研讨会等,同时还要注重加强优秀政工人才的选拔,通过构建有效的人才推荐和自荐机制,来将那些拥有先进思想意识、较高思想觉悟的学生或教师纳入到政工队伍中来。这样既可以为其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又能够不断汲取先进的思想因子和文化因素,推动政工队伍的建设以及学生政工工作的开展。

四、结论

当前我国卫生进修类学校学生政工工作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弊端,其不仅会制约学校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会影响到教育机构其本身存在的目的性和各种教育任务的展开。因此,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管理者而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生政工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广大师生在思想上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展开理论和技能学习,成为国家所需的医疗事业类接班人。

[参考文献]

体育卫生论文篇7

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于建国以后,其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对象,预防医学是通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相关内容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和实施卫生监督的基本训练。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师资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规模达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去平均计算的话,仍然显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十分紧缺。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本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探索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充分开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活动,深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主要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动态,对人才知识背景及结构的新要求。根据定期开展的社会需求调研,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做到及时反馈,确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依据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确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所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拓宽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卫生学实验教学、生物与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学与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原则。基本实验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医院等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围绕汶川地震期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校邀请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抗震救灾防疫报告会”,通过从灾区饮水问题、食品卫生检测、垃圾处理问题以及人群免疫接种等方面,介绍了灾区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实体会。不但提高了同学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外,而且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我校还创新性开展硕士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开放科研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开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殖毒性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就是硕士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动物灌胃、解剖、指标的检测等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由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调查报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及干预效果》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艾滋病知晓状况与宣教效果研究》获三等奖,《江苏省丰县地氟病现况调查研究》获2008年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侯淑军,王志玉,宋明洋.搭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赖振屏.浅谈公共卫生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46-347.

体育卫生论文篇8

1、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艺术、卫生课,并按课时认真上好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卫、艺课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课外文体活动要排进课表,实行25—30分钟的大课间文体活动。

2、完善必要的体卫艺场地,器材设备。各校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建设快乐体育园地(中心小学准备在教师家属楼前建几个乒乓球台,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前建羽毛球场);建立健全器材管理制度,有专人(或兼职)负责做好器材地登记及场地器材安全检查和维护等工作,消除场地器材安全隐患,确保学校体卫艺活动的正常开展。

3、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我市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工作的意见》通知精神,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中心小学、石村小学每年要开展1—2项体育和艺术单项竞赛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4、建立学校体育艺术训练制度,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艺术人才,中心小学成立一支学生篮球队和美术书法训练组,做到定人、定场地、定时,使课余体育艺术训练长期有效的实施。

二、加强学校公共卫生安全自查和预防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

1、继续贯彻落实《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的通知。各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应急措施,依法管理,层层落实责任制,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应急处理的长效管理措施,特别要注意传染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及不合饮用水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情况要及时汇报。

2、坚持上好健康课和卫生知识讲座,每月出一期卫生知识宣传板报,教育学生不买不卫生的食品和不喝生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落实卫生环境大扫除及消毒措施,并做好记录。

3、定期对饮用水质进行检测和消毒,提供开水给学生饮用。

三、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实施体艺新课程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坚持体卫艺常规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体育课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奋勇拼搏,吃苦耐劳,竞争合作等优良品质。并要求每节体育课要让学生有8—10分钟大运动量的活动,做好体育课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

3、学校开设的书法、美术组要育分调动学生的艺术兴趣,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4、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庆祝“六 一”儿童节,学校要举行文艺汇演。

5、做好体卫艺工作经验总结和体卫艺教学论文、优秀课例撰写工作,每年选送一至两篇上送市局参评。

四、我校体育艺术竞赛安排:

1、 体育竞赛:3月份组织拔河比赛;5月份小学生篮球赛;10月份乒乓球赛。

2、 艺术竞赛:4月份美术书法赛,6月份“六一”文艺汇演,9月份手工劳作展,11月份美术书法展。

附: 2008年学校体卫艺工作行事历

时间

工作内容

1—2月

1、 制定体卫艺年度工作计划和竞赛规程

2、 制定我镇体卫艺教育发展规划

3、 新学年学校公共卫生安全工作检查

3月

1、 学校体卫器材采购申报

2、 校内拔河比赛

3、 市局来校体艺特色教育督导检查

4—5月

1、 校内美术书法赛

2、 镇内小学篮球赛

6—8月

“六一”文艺汇演

9—10月

1、 新学年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检查

2、 手工劳作展

3、 乒乓球赛

体育卫生论文篇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安全领域对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基础设施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全局性影响的极端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战争的重心已明显向信息领域转移,作战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制信息权的争夺上。现代战场空间被立体分布、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所笼罩,各种作战要素被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网络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适应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尽快建设并形成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刻不容缓,教育部设立了信息安全专业。由于起步晚、信息基础薄弱,我国信息安全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其根本原因是信息安全人才教育与培养制度的不完善。信息安全是信息工作稳定可靠的重要保障,涉及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进行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训。目前我国主要采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并且信息安全专业教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信息安全教学严重脱节,形成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对所学知识“无用武之地”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无所谓”的尴尬局面。

本文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我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分析了信息安全“跨学科”教学在各理工类专业中的重要性。然后以卫星通信课程为例,研究了为卫星通信课程中实现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对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探讨信息安全专业教育与其他理工专业教育“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新方法。

一、我国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一) 信息安全专业建设

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设置始于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我国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教育部为此下发了教育部教高[2005年]7号文件, 对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截至 2011 年底,全国在已有的 70 余所高校所建立的信息安全及相关类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在 25 所高校和研究所中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各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部级和省部级的信息安全相关的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不少信息安全研究单位和企业与高校开展了多层次的合作,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中来。另外,为促进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十一五”期间,全国已有包括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内的 16 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建设的部级信息安全特色专业或方向。近几年,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都增设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有些院校和科研机构也已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类教育与培训较为系统和体系化,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和专业进修人员进行。

另外,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别将信息安全设置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中。实际上,信息安全专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相应的信息安全研究方向, 自主设立相应的学科点,并且通过学科建设带动本科专业的建设,使其对学科发展形成支撑作用。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根据本校的特色,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从通信与密码学外延培养通信保密和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防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大学等军事高等院校依托其理工特色,也根据现有的各类专业(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电子对抗等)外延,培养不同特色的信息安全领域的人才。

(二)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性,它是计算机、通信、微电子、数学、物理、法律、管理、教育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而信息安全专业有着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包含密码理论与技术、安全协议理论与技术、信息对抗理论与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等诸多研究方向,每个方向都有配套的培养方案,侧重点不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既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要与自己的专业方向相结合。由于国内的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开设在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因此课程设置差别很大。在全国数百所理工类高等院校中,各高校依据其办学思路和本校特点,其信息安全专业的定位不同,这决定了其课程体系设计差别很大。如“数字信号处理”、“编码理论基础”、“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信息网络基础”等课程使得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更倾向于密码学和通信安全;而“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则将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定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之上。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息安全专业置于数学系,以密码学作为教学重点。

2.信息安全专业置于通信系,以通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3.信息安全专业置于计算机系,以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为教学重点。

4.信息安全专业置于商学系,以电子商务安全作为教学重点。

课程体系基本上包含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在理论课程方面,一般包括初等数论、计算数论、密码学、信息论、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协议形式化分析等内容;在技术课程方面,一般包括网络安全与对抗、计算机恶意程序防范、计算机与通信网络设计等内容。现代信息安全行业的深远发展已经奠定了信息安全及其管理在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中的地位,但目前还存在信息安全管理欠缺、信息安全专业“封闭性”较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教学意识淡薄等问题,其核心问题是没有充分理解与利用信息安全的“跨学科”内涵,这一点在理工类研究生教育中体现得尤其突出。因此,我国教育科研机构尤其是理工类高等院校必须深入开展信息安全学科内涵的研究,从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下真功夫,不断整合已有的理工类教学科研资源,从而推动我国信息安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二、卫星通信中的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

本节将在分析目前卫星通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为例,探讨进行跨学科信息安全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一)卫星通信课程体系

卫星通信结合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多种通信手段,是大部分理工类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交叉学科。 因此,卫星通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从物理学科的开普勒三定律到数学的几何运算,从卫星的发射控制技术到卫星与地球站之间的无线通信技术,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卫星通信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时量一般为32-50学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卫星通信教学课程大致分为七个部分:卫星通信概述,通信卫星技术,卫星通信地球站,多址方式与分配制度,卫星通信链路分析,卫星通信系统与卫星通信网络。教学目标与大纲一般设定为:使学生掌握现代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主要技术,洞悉卫星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前景,加深对卫星通信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有较好的素质适应无线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以课程讲授阶段划分,课程组成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卫星通信概论、卫星通信系统、信号传输技术、典型的卫星通信网介绍等。

可以看出,目前的卫星通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多、系统性强,结合实际应用较多的特点,但并未涉及信息安全内容,而卫星通信的协议及数据安全始终是卫星测控系统与通信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卫星测控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电子侦察和电子对抗手段的发展对依靠机要手段保障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传统方法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信息安全知识讲授的匮乏造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知识缺失。另一方面,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课程学多以地面有线和无线网络为背景,对于卫星通信中的信息安全教学并未涉及,而地面网络与卫星通信网络环境的极大差异又造成其已掌握的信息安全知识无法直接运用到某些具体工程实践问题上,这对于军队理工类高等院校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任务的高等院校来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上体现得更加突出。

实际上,在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之外,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高卫星通信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卫星通信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

(二)加强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首先要让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在卫星通信中的重要性。卫星通信的安全性是任何空间任务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目前分包系统和交互支持应用广泛的现代空间信息体系,由于空间链路的开放性,航天任务期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对空间数据系统安全的威胁。第三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截获所发送的通信信号,窃取并解译信息内容,并通过伪造信息对正常工作的卫星进行攻击破坏,从而达到破坏信息、数据或资源,泄露秘密信息,中断系统的正常业务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卫星通信乃至空间数据系统的安全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面对高技术手段形成的电子侦察和对抗环境,对数据保护技术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空间信息传输的安全主要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的安全来保障,而通信链路的安全主要由通信协议的安全来保障。

如上,通过分析卫星通信系统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使学生充分掌握课程讲授的目的。可以通过引入信息安全理论中的安全威胁建模与卫星通信系统遭受信息攻击案例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学生掌握卫星通信中信息安全的知识点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信息安全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有所不同,重点结合卫星通信环境,使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需要学习的信息安全知识点,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掌握其所学的信息安全知识在具体卫星通信工程实践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其根本在于,空间信息链路的特点决定了其安全增强方式与传统的地面网络安全机制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传输距离远而引起的长传播时延以及上下行链路的高度不对称,导致了卫星链路遭受攻击的反应时间增加。

2.信息传输误码率高,信息传输过程几乎全部需要利用卫星链路,恶劣的空间辐射环境以及敌方的电磁干扰、电磁攻击,会导致信息误码率升高,而高误码率会对加密数据的正确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密码学算法的错误扩散影响范围急剧扩大,增加数据重传的概率。

3.卫星通信资源异常宝贵,传统的认证、加密及访问控制机制会大大消耗有限的卫星链路资源,应在实现安全控制的同时要避免浪费通信资源。

4.卫星的计算资源、存储容量及处理能力受限,使得采用的安全机制必须高效,以处理效率和安全为双重目标;并且,由于空间环境的电磁辐射引起的单事件翻转(SEU)会导致安全模块计算错误,同样加剧了错误扩散的程度。

5.卫星信道状态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在空间链路上实施入侵检测的难度较高、较为复杂。

通过如上分析,让不同专业学生了解到自己目前所掌握知识的差距,从而提升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与对抗知识的兴趣,也能够培养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学有所用”的自信。

(四) 跟踪科研发展成果,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针对卫星通信协议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基于卫星链路复杂性、异构性、高动态性、长延迟等特点,可从物理层的信息理论安全和链路层/网络层的计算安全两个方面研究空间通信协议的安全增强和数据保护技术,主要包含基于计算安全理论的数据安全保护和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两大教学内容。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快,因此要紧跟最新科研成果,动态调整设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教学内容。

1.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CCSDS链路协议数据保护。依据最新的CCSDS国际标准,重点讲授CCSDS空间数据链路协议保护的加密与认证技术。在讲授过程中,根据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密码学知识储备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通信原理知识储备,减少理论授课内容,因材施教。结合卫星信道的高误码率等链路特点,讲授信息安全技术对链路协议的吞吐量效率、等待延迟等传输性能造成的影响。要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理解,安全机制实施的位置、采用的密码学算法和协议的执行过程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原有卫星通信系统上添加安全机制,从可靠性角度来看无疑是增加了一个可能给系统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的额外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学环节展开深入讨论,让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通信工程专业学生深入交流,从不同专业背景出发,讨论卫星通信系统中需要的数据保护技术具有哪些特点,受到哪些限制,与传统地面网络存在何种不同。

由于涉及的密码学知识较多,基于计算理论安全的卫星通信数据保护技术适宜在信息安全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2.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目的。由于空间链路中存在被动窃听的可能性,如果通信双方完全通过在经典信道上传输信息,则在双方之间建立保密的密钥是不可能的。其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呈级数增长,量子计算机的即将出现更是威胁着计算密码的安全性,要满足空间链路的信息机密性需求就必须构建更科学更完善的密码体制。然后,引入信息理论安全的概念。信息理论安全结合了信息论与密码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信道传输的随机性,保证无线网络中恶意窃听的第三方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译码。在卫星通信链路的物理层采用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安全机制,星地通信双方不需要共享加密密钥,不需要复杂的加密解密算法,利用信道特性、编码、调制等一系列通信机制建立来建立安全的通信模型。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以Shannon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结合卫星通信信道存在着多径效应、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和电离层闪烁等特征,重点讲授多径衰落等自然因素对信道安全容量和安全通信速率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多径衰落环境下的信息理论安全模型。让学生了解通过多径衰落的阴影效应和多普勒效应的影响来加大窃听方对信息不确定性的方法,并学习利用多径衰落的相关系数之间的内在关系掌握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密钥生成算法等。由于涉及的信息论与通信原理知识较多,基于信息理论安全的物理层安全机制适宜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三、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就如何加强理工类高等院校跨学科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因材施教,进行信息安全学科内部跨学科“二次教育”

信息安全专业研究生大多来自计算机、通信与数学等各个专业,其在本科阶段的知识背景、知识结构都较为不同。针对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学生知识结构,找准切入点,选择适合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研究方向,使他们既能获得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又能发挥他们所长,因材施教进行“二次教育”。具体来说,针对来自计算机、通信等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利用其在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优势,重点加强其在信息安全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密码学与安全协议相关理论知识的经典教材或经典论文,培养其信息安全理论学习兴趣 。相应地,针对来自数学等理论性较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理论学习方法,故应提高计算机、通信网和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弥补相应知识与能力的欠缺。

(二)与时俱进,有机结合系统工程知识与理论基础知识

对于信息对抗与网络系统安全等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研究方向,在打牢信息安全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使教学工作融合于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具体地理解专业知识并加以掌握。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本学科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改进培养方案,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改进系统教材,做到研究生教育与项目科研与时俱进、研究方案与教学教材紧密结合、工程研发培训与信息安全理论教学跨学科并进,从而促使研究生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三)融会贯通,加强其他理工类专业信息安全“跨学科”教育

对于其他理工类专业,如自动控制类专业、物理类专业、化工类专业、航空航天类专业等涉及国家基础设施安全的专业学生来说,首先要加强其对信息理论知识重要性及理解程度,要求其重视本专业学科中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其次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适当增加信息安全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例如在飞行器设计专业方面,要加强学生对行器通信安全重要性的理解,掌握飞行器通信安全在飞行器设计中的方法与要求;在电力系统专业方面,要求学生在设计电力网络的同时,要能够充分考虑电力网的安全性。总而言之,要理工类各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种包含信息安全在内的“大局观”,融会贯通地掌握体系知识与体系设计能力,全面提升专业素质能力。

(四)丰富形式,利用多种手段加强信息安全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跨学科”交流

除正规课程之外,信息安全教育还可以通过其它形式多样的跨学科教育活动来进行。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文化节”之类的课外教学活动,信息安全可以作为这些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举行信息安全知识竞赛,计算机渗透技术大比拼等。另外,小型报告会、问卷调查、技术讲座等都可以作为信息安全教育的方式。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充分了解所学知识与技术的“用武之地”与“用武之法”;使其他理工类专业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增强其专业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及其大局观,为实现信息安全管理、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唐成华,钟艳如,王鑫,王勇,张瑞霞.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计算机教育,2013,(7):66-73.

[2] 融燕,侯思齐等.中美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比较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学报,2009,(1):27-31.

[3] 李晖,马建峰. 结合学校特色加强信息安全专业建设的几点体会[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3-4.

[4] 王丽娜等.卫星通信系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5] 吕海寰等.卫星通信系统(修订本)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 张晖.“卫星通信”课程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31):169.

[7] 魏东兴,徐红,邢慧玲.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技术课程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46-48.

体育卫生论文篇10

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内容概括

1.公共卫生的内涵。公共卫生主要是指一种社会服务,此种社会服务的性质体现为成本低和效果好,但同时也属于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效益回报时期和周期相对较长的社会服务。实际上,公共卫生与通常意义下的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了能够科学、合理的对公共卫生资源进行配置,必须要通过对公共卫生的定义进行了解。

2.人才培养的内涵。人才培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中,对人才进行更为完善和全面的教育、培训的过程,使人才能够通过教育和培训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内容,以此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人才培养的途径不仅可以包括在学校中进行各种系统教育的进修,同时也包括为采取业余教育和自学成才的方式,通过多层面的学习,使人才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3.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改革。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中,对人才进行培养是有其独特的目标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现为,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人才科学知识、科学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为对相应岗位的基础知识培训,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进行培训,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的培训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生活需求不符。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20世纪中旬依据苏联公共卫生事业而来的,其公共卫生教育的相关知识能够满足当时时代的公共卫生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公共卫生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从非典的流行以及控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多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都未放置到公共卫生教育中,公共卫生教育与现实生活的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2.缺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就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虽然我国在经历了非典事件后逐渐加强了对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并取得相应的成就,但是我国相关部门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仍存在不够的现象。近年来,不同规模的传染病疫情和有毒化学物质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

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相对落后。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极为重要的,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而最终实现对社会公众的服务。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存在落后的倾向,主要体现为当前部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学校仍未依据当前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开展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公共卫生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教科书式理论教学为主,致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相对较差,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使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存在一定的局限。

4.公共卫生人才的实际处理能力不足。公共卫生人才的实际处理能力存在不足的现象,致使公共卫生人才在应对应急公共卫生事件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实际水平,是目前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问题中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前公共卫生人才教育事业中,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诸如在非典事件中,我国公共卫生相关部门有些措手不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共卫生人员都未有效的应对,尤其是公共卫生的相关人员,在处理应急事件时并未成立素质过硬的应急队伍,在应急事件中的反应能力也相对不足。

三、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

1.加强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过程中,加强公共卫生事业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业也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培养一流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便需要拥有一流的教学学科,因此在加强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教学中,使公共卫生教育教学能够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并在不断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普遍发展,从而为提高公共卫生人才以及医疗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及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析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业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要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事业及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在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认识到卫生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教育学校应首先正确认识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对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视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展开公共卫生教学;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只有加强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练习和能力,才能够提升其操作技能,为日后提高其医疗卫生水平和素质的增强奠定基础。

3.科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科学合理的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是加强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重要措施。在科学合理改革教学内容过程中,相关公共卫生教育学校要在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基础上,加强对相关医学技术的应急处理课程,尤其是要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而建立创新式的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基地,提高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另外,要根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公共卫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教学模式展开合理的改革,通过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革新,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从而极强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4.设立应急预案分析和演练。设立应急预案分析和演练,提升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应急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关键措施。应急预案分析和演练能够使应急型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得到全面的改革,通过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能够有效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通过典型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演练,使公共卫生人才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的公共应急事件,继而从中吸取应急事件应对经验和教训,促进公共卫生教育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应急型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与人民群众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关于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应急型公共卫生服务人才,促进应急型公共卫生的发展,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本文主要展开对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问题的分析,同时从加强人才培养中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加强对公共卫生教育及硬件设施的重视程度等方面,研究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策,并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乐,龙鼎新,唐双阳等.新形势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举措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01(8):765-767

[2]高越明.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2,2(5):1-5

[3]李乐,龙鼎新,何淑雅等.基于应急能力提升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9):12-13

[4]黄家钿,李诚,杜宏等.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专业“校企共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医学教育,2013,8(3):1-3,6

[5]肖海燕,何启强,陈年芳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8(3):165-167

[6]王晓波,杨翌,余日安等.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4(2):5-6

[7]马明月,段志文,景汇泉等.实践教学改革在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8):67-68

体育卫生论文篇11

目前不少国家对卫生教育的关注点已从早期的强调个人卫生和卫生设施的改善,转变到关注卫生教育的开展与实施。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个人卫生和卫生教育的开展上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并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加以完善 。我国政府亦非常重视学生的卫生教育和健康问题,多次立法并修改完善法律法规,强调在法制、宏观政策和教育举措上推动学校卫生教育的深入开展[1]。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学校卫生教育依然有较大的差距,实际效果与要求也存在着显著差距。现就目前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现状汇总分析如下。

一、学校卫生教育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学校卫生教育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卫生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立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结构陈旧,缺乏针对性等主要问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卫生教育课程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常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健康教育的理解观念滞后。当前的卫生健康教育模式已经历了知识传播、行为培养和强调环境支持的三个发展过程,并取得了显著地效益。但国内的教育模式依旧停留在单一的“体育卫生模式”上,实际效果较差,学生依从性不佳。加之教育内容不统一,课时比例小。进而影响了学校卫生教育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2.我国从事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据统计目前各类院校师资中极少有从事卫生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关卫生教育、健康指导等工作皆有校保健医生、心理学教师等兼任。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讲授的卫生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大多不能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与之相反,在发达国家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往往接受正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并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其学习培训内容包括护理、生理与解剖、医学、牙科、健康系统管理、多学科研究、教育计算等学科。获得健康教育执业证书往往要经历7年以上的专业学习。严格系统的培训体系为确保高素质卫生教育师资力量提供了保障基础[2]。

3.卫生教育及指导的形式单调,手段滞后,缺乏现代健康教育特色,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导致在校生对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的认识、态度和实践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缺乏对卫生教育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导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难于得到印证和应用,进而无法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对策分析

青少年在校学习时期也是行为和生活方式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青少年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其一生的健康乃至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3]。学校卫生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卫生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性措施。目前,卫生教育已被纳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全国各省市都已开展学校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然而,各地区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不平衡,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学生、家长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建议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1.要正确理解健康与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卫生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从管理体制、经费支持和专业队伍上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在体制上保障学校卫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的健康是未来发展和教育成功的基石。只有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重视卫生教育,确立卫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调动多方力量辅助学校开展好卫生教育。

2.加强卫生教育人员的培养。卫生教育教师要让那些既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又懂得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的专职人员担任。参照我国具体国情,短期可行的方式途径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制定科学的卫生教育师资课程,提高师范生在卫生、医疗、保健康复等专业理论水平[4]。亦可以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学院或在高等医药学院成立相应院系,培养专业的卫生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3.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教育课程,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健康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卫生教育的内容既要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又要具有前瞻性,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预防教育措施。青少年在不同时期需求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决定了此类教育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可引入讨论班的形式,除了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去分析、讨论问题。进而加深对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认识与理解,并自觉的遵从执行,最终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叶坪.大学生健康教育[M].武汉:华中可以出版社,2005:6~7

[2]王海燕,罗达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4):10~12

体育卫生论文篇12

二、工作计划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深入抓好五个教育: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解,着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在卫生系统更加深入人心。

2、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理念,积极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创建诚信医院,提倡和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医疗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增进医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把卫生行业诚信建设渗透到医疗卫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实施“四德”和服务宗旨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到职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教育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树立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刻苦钻研、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坚持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诚信服务、文明行医的职业道德。

4、深入开展人文医学教育。深入开展人文医学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进一步加强医德建设,提高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技能,为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5、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紧紧围绕卫生中心工作,开展形势和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深化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深入开展“两好一满意”活动,全面提升卫生行业形象。

今年要紧紧围绕省卫生厅提出的“两好一满意”活动“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巩固提高、三年大见成效”的工作布局,认真抓好“两好一满意”活动的长期效应。局机关争创“人民满意的卫生行政机关”,在局属单位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医院”、“人民满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活动,并培养树立一批“人民满意的院长”、“人民满意的医生(护士)”。引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坚定“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牢记服务宗旨,加强科学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使各项工作有新提高,行业形象有新改善,人民群众感受有新变化,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

(三)继续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工作。

以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为载体,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健全创建活动机制,建立文明创建目标管理、监督约束、表彰激励和投入保障等长效工作机制。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到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文明示范岗位的创建中来,明确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目标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强化激励约束,切实抓好落实。深化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以建设“诚信卫生”为重点,加强行业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诚信兴业、文明服务”的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观念,形成诚实守信、有序竞争、依法行医、优质服务的良好行业氛围。以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为重点,继续开展创建诚信医院活动,完善行风巡查、行风举报制度,加强行业自律,促使廉洁行医,加强社会监督。加强卫生执法部门的纪律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行“阳光作业”,做到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提高执法效率,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公正。在全市卫生系统形成服务热情、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杜绝大处方、回扣、收受“红包”、开单提成等现象的出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热点难点问题,促进行业作风的好转,使社会评价良好,群众满意度提高。做好文明机关、文明单位创建申报工作,年力争60%以上局属单位能够成为市市级以上文明单位。

(四)争创“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深化服务品牌创建工作。

以《市卫生系统十大服务窗口服务规范及考核细则》为依据,在卫生系统组织开展“擦亮我的窗口,为文明城增光添彩”文明服务达标创优活动,力争到8月份,80%以上的窗口服务单位达到测评指标A级标准,在达标的基础上,推荐部分单位参加市及市卫生系统“优质服务示范窗口”的评选,着力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同时,继续深化“创服务名牌、树卫生形象”活动,抓好行业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健全岗位文明行为规范,鼓励单位、科室、职工建设特色鲜明的优秀品牌,建立服务品牌创建计划和保障机制,积极做好宣传、总结、深化、推广和商标注册工作。不断丰富“您的健康,我的职责”服务品牌的主题内涵,提高“温馨医苑”、“追求圆满,创造感动”“情满新农合”等卫生服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动员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创建服务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在全市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社会知名度、美誉度高的卫生服务名牌,进而由点及面,带动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

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卫生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成果、新经验的宣传推介,为推动全市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和谐卫生”为宣传主线,突出新亮点、新特色,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活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断增强卫生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抓好重大活动、重大典型、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的宣传报道,统一对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口径,用主流声音占领新闻宣传舆论阵地。鼓励创办“院报、院刊”,“院报、院刊”和新闻报导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善于发现和总结忠实践行服务宗旨、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表现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发扬奉献精神,增强服务观念,钻研医疗技术,改善服务质量,维护群众利益,争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树立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

要充分运用好互联网、手机网等新兴媒体,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监测与处置工作机制,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强化对不良报道的跟踪关注,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情况和社会思潮的新变化,准确把握理论热点、媒体动态和社会舆情,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准确判断特点和成因,提出工作对策和建议,及时加以引导。

(六)创新内容形式,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体育卫生论文篇13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医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需求数量的比较研究”[批准号:高学会(2006)28]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王思民,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高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俞颂华,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科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

刘志勇,江西中医学院教务处实习科副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民族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产业,是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最有可能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然而,在这个产业竟出现了“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局面,究其原因,中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之一,因为企业的成败取决于经营企业人才的优劣。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振兴民族产业。

一、学科特点因素

(一)思维方式因素。思维方式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中医学从它诞生的《内经》起,就浸润了浓厚的儒、道文化色彩,其整个理论体系充满了宏观(整体观)与思辨(辨证论治)特色,其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国传统的系统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通、水乳相融。中医的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学科的发展:一是对人文和哲学科学先进的研究成果非常容易接纳和吸收,中医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移植和吸收了各个时代的先进的人文和哲学科研成果内容,如阴阳、五行、气及阴阳学说等,都是从中国哲学中吸取而来的,中医学体现了医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医与现代自然科技文明的嫁接,而更注重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中医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给中医教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理论和自身的发展没有象西医那样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突飞猛进,不仅使中医走向现代化的步伐延缓了,而且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因素。按照民族、区域、社会、历史等原因形成的研究习惯来划分,方法论大体分为两大体系。其一是以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在整体上把握对象的方法。它多以哲学方法、系统方法以及最新出现的模糊集合、模糊识别方法等为基础。我国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就是运用这种宏观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其二是以分析为主要倾向的研究方法,即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来研究的还原性研究方法,多以物理学、化学、数学方法为基础。这就是西方西医所习惯采用的研究方法。中医学和西医学由于其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导致形成两个不同的生命科学理论体系。两者理论体系的截然不同又决定了两者基础课程教育的差异,进而形成不同的医学模式。西医学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为基础课程,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加其对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比较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中医学以文学、历史、哲学为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的思辩思维能力,培养其对理性知识的认知能力,其医学研究方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时空-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模式。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的日益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单靠某一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难以达到探寻科学真谛目的,因此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高度综合的倾向,产生了以自觉综合为主要倾向的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方法的改变势必导致两种医学模式在理论研究或者临床实践上的结合。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形成和培养将产生重大变革的影响。

(三)教育模式因素。中医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师承教育;二是学院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最早模式,它是由中医学的人文思想和其经验医学的学术特性决定的,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医的学术体系中,“师带徒”已经成为中医传承的关键。虽然中医师承传统的带徒式的教育方式,为中医学的生存、传承、发展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但是传统师承方式由于少数人、小范围的限局性,无法适应现代这种大规模的、群体性的、敞开性学院教学的需求,不利于中医学主动融入到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中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长期发展下去,其传承的相对局限和单一性可能导致中医阵地的萎缩和市场的丢失。另外,传统的师承教育特点难以承担中医事业培养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中医教育模式因素直接影响到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质量,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数量过多或过少、质量好与坏,不仅会影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市场,也会影响到市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因此,只有把师承教育和学院教育这两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中医药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也才能适应中医学科的市场竞争。

二、供需平衡因素

中医药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因素包括两组供需关系:一是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供方和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构成的供需关系。在这组供需关系中供方提供的医疗服务量(病床总量、门诊总量、病床使用率等)受社会需方(包括人口总量、城镇人口比例、老龄化和14岁儿童以下人口比例)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供方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数量取决于社会需求量的多少,如果过多或过少提供医疗服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能满足人们的医疗卫生的需求;二是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它们构成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第二组供需关系。中医药教育机构是中医药卫生人力的生产者,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的基本情况,中医药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而中医药卫生人力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供方产出状况。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是中医药教育层次、规模、结构确立和优化的基本依据。因此,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是辨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药教育产出的中医药卫生人力,应当满足和符合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方的要求,这样二者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无谓的损失,才能符合人力市场规律。但是我国近几年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服务这组供需关系的实际情况却违背了人力市场的供需运转规律。从1999年到2004年,全国实际中医药卫生技术人员每年呈递减趋势,平均每年减少5729人,平均减幅为0.75%。而中医药每年各种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却在不断增加。这

种现象表明中医药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并未按照中医药卫生人力服务供方对中医药人力的需求相吻合,出现较大的偏差,不符合按照教育与人力市场需求的关系规律。

中医药卫生人力的产出和需求牵扯到中医药教育市场、中医药卫生人力市场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给市场,如果这三个市场的衔接和运转过程不畅通,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将会导致中医药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从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社会经济因素

(一)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社会因素。中医药人力资源的规模、储量、结构是由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需求所决定的。而中医药卫生服务供方的提供的中医药人力数量却取决于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量。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的社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因素、医疗观念因素和医疗保险制度。

1、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比例和少儿人口比例)、城镇人口比例。

(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卫生服务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增长与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呈正比例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影响有多大呢?为了考察人口增长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程度,我们把1999年――2004年人口增长情况与中医药人员数量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而造成对中医药人力需求的影响因素,我们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对人口增长、中医药人员增长数量情况进行比较,排除2002年的人口增长统计数据非正常因素,结果显示:东部地区人口增长600万左右,中医药人数增长数为2人,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300万人,但中医药人员数则为负增长。

(2)人口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比例的变化也将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求,而人均年龄与人均医疗费用密切相关。根据《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调查分析结果表明: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住院率为80‰,14岁以下少儿人群的住院率为52‰,中青年组住院率为30‰;从门诊数量看,两周就诊率65岁以上组接近300‰,14岁以下组为430‰,中青年组平均为160‰-180‰。根据最新人口老龄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在未来15年里,老年人每年增加590万人,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5亿人,人口老龄化必将导致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城镇人口比例。由于经济水平、文化程度、交通条件和医疗观念等因素的差异,城镇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卫生服务利用等高于农村居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镇)化步伐也随着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成为城镇居民,根据预测,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我国城镇居民的比例将达到50%-60%,为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中医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必须考虑人口城镇化水平这一重要因素。

2、社会医疗观念。社会医疗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医药的认同;二是对疾病的看法。虽然社会医疗观念属于文化认识范畴,但它对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年轻人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很多人群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西医对此疗效不理想,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营养、食品安全、美容美体、整形护肤、健身、养生等中医药保健,老年人对中医药的认同感要较其他人群要高,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会促进和带动了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

3、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对医疗卫生市场的宏观干预,是一种解决医疗卫生消费的制度,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是利用社会医疗保险的渠道组织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将势必改变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们医疗消费的方式,我国目前医疗保障制度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家属半劳保医疗、其他各种医疗保险、新农村合作医疗等,这些医疗保险制度不仅减轻人们对医疗的负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医药人力资源市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认同,也在逐步把中医药治疗纳入政府和社会的医疗保险范围,这对中医药人力资源走向国际市场起着极大地推动作用。

(二)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经济因素。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卫生服务研究结果,经济因素对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的影响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不仅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增量效应,人均GDP每增长1%,卫生服务消费则增加1.04%;二是在影响医疗服务的诸多因素中,居民收入水平在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及就业状况等组别中均是第一位影响因素;三是经济因素不仅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方,而且对卫生服务的供方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就卫生服务需方来讲,经济水平决定了居民的就医意愿,就医能力,就医地点等;就卫生服务供方来讲,经济水平决定了卫生服务的设备、卫生人力、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经济因素对中医药人力资源的影响宏观观测指标可以从人均GDP和卫生费用占GDP比例测得。

综上所述,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发展的市场因素既有市场供需平衡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

四、影响中医药人力资源区域差异因素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