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

图书编辑规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具有其统一性和整体性,又彼此独立,各具特点,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彼此相生的有机整体。只有抓好出版流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实现双效益的统一。

一、书籍的选题策划

编辑工作范围的扩展导致选题环节的内涵和意义发生深刻变化,起初的美编工作流程主要是从图书发稿之日开始,美编收到设计单开始进行设计,这时候书籍的开本,纸张,装订形式都已经有了定论,不需要美编参与什么意见,也就是说,整个选题策划阶段是不需要美编参与的。从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1998年)前后,书籍的整体设计工作演变到每部书稿,都要指定一名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编辑担任责任设计编辑。主要负责提出设计方案、具体设计或委托他人设计和对设计的成品质量进行审定。根据国内出版社的经营现状和内部组织结构,责任设计编辑的职责通常都由某一位美编或者一个设计团队来担负。那么实际情况就是,美编从选题策划阶段就与策划编辑一同参与到书籍的整体装帧设计和内容设计上来。

二、书籍的宣传策划

书籍设计艺术不是锦上添花的雕虫小技,美术编辑的责任不仅仅是为书籍做装饰,而应是以升华图书精神内涵为目的,对书稿所能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文字、图像、材质、色彩等)进行梳理,将抽象的书稿内容以最佳的具象形态表现出来。美编在图书宣传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媒体不同特点,讲究不同时段、不同媒体、不同方式的宣传组合; 配合策划编辑通过策划各种有创意的活动宣传图书。

美术编辑不同于装帧设计师,就像工程监理不同于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提供建筑设计图纸,工程监理按照设计图纸监督,建筑单位用钢筋水泥建造成一栋立体的建筑实物;装帧设计师按照美编的要求提供书籍设计稿件,美术编辑按照设计稿件的要求协调编辑出版、印刷制版等环节,用文字、图书等信息来“建造”一本立体的“书籍建筑”。美术编辑的工作流程就是结合书稿要求,组织最合适的装帧作者、将作者交付的设计图纸,通过处理审核设计来稿及进行编辑加工、安排设计稿打样、签发样稿、提出装帧工艺材料意见并予以落实、下厂督印、检查样书等,最终将作者交付给出版单位的设计稿制作成一本“书籍建筑”的过程。

四、书籍的制造策划

要熟悉一本书的内容,根据这本书的主旨和风格设计封面,装帧图书,而出版社涉及各个方面,这就要求美编有广泛的知识面。运用电脑设计技术和美术手段表达时尚,有丰富的想象力去装帧设计。图书整体设计要有总体构思和方案,包括封面设计的各项设计都要服从总体构思,色彩布局、装帧风格要互相协调,浑然一体,既显其个性美,又显现和谐的整体设计美。

五、书籍的营销策划

过去,出版社的图书型制设计较为简单,供选的开本、纸张规格不多,出版物的制作问题,较多地涉及出版物的排版、印订质量。随着出版产业和印刷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业已进人了一个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细分市场迅速发展的阶段。现在的图书制作,开本、纸张、装订形式等变数令人目不暇接;做书的工艺及材料选择余地,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扩大数倍。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过剩出版业”的显现,读者对图书的出版印制策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的情势促使美术编辑须在图书的制作过程中下足功夫。

(一)注重版式设计的创新与策划。现在的图书策划工作不仅要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还要在形式上进行创新。版式设计要力求新颖、独特,强调图文并茂。图书在内容和编排上不能只是单一的叙述,而且应有组合性的表达;不仅有优美的文字,最好还要有精美的图片。到位的版式设计来自于对图书内容的准确把握,也来自于对图书策划的全面兼顾。首先,美术编辑一定要积极主动地了解该图书的内容和特色,并与策划编辑进行沟通与交流,充分领会策划编辑的版式要求和设计意图。其次,也应该在版式设计上出谋划策,在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构思,并针对策划编辑在版式要求上可能出现的偏差作出及时的判断和纠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二)参与出版用纸的选择与策划。近几年来,出版社用轻型纸替代书写纸、双胶纸作为正文用纸已成为一种趋势。一定要适应这种产品转型的趋势,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轻型纸的产品特性和上机印刷性能,为图书正文用纸的选择出谋划策,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纸张的性能与质量对图书印刷质量的优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编辑在选择正文用纸时,还要注意根据图书的内容和印制要求的不同来物色纸张。

(三)对图书整体形象策划的提升。对一本书稿从“抽象”到“具象”的策划能力上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站在出版单位的高度上,对全社图书的整体形象进行策划。教材教辅图书在当今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如“过江之鲫”。有些图书出版社为使本社教辅产品在同类教辅图书中脱颖而出,整合自身教辅品牌,树立统一的教辅图书装帧形象,在读者心中,在竞争激烈的教辅图书市场争得了一席之地。对本出版单位图书整体形象的策划与把关,是美术编辑适应图书市场发展的新的工作内涵。许多出版单位设置书籍艺术总监的岗位,就是为提升美术编辑对全社图书进行整体策划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2

1.编辑工作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选题策划上

图书的选题策划是出版单位最重要工作之一,而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选题的策划。所谓选题策划,就是编辑人员从采集到的信息资源出发,为适应读者需要和社会需要,提出精神产品的生产课题,围绕这个选题开展信息采集、论证、组合的编辑工作。选题策划一般包括发现市场调研、找准选题、构思方案、论证方案、进一步优化等环节,一个好的选题,从方案的萌发,到对方案的设计、规划乃至最终实施,它集中展现了选题策划者的智慧与经验,这整个过程充满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从市场调研、找准选题来看,对于任何一个出版社来说,驱动出版社出书结构调整与出书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二是取得业绩扩大影响的动机(社会效益)。而要使出版社维持良性发展,就要实现图书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因而,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出版事业的日益市场化,选题策划在编辑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主要是通过市场传播、发行,图书的发行量和读者的认知度决定着它们在社会上的地位。选题策划是否成功,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编辑必须充分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尊重市场规律,从读者的市场需求出发进行选题策划。在选题策划方案提出前,先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研,把握市场动向,注意搜集、整理各方面信息,同时要加强学习,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了解社会需要,从而找准选题方向。简言之,选题策划就是编辑在创新意识支配下,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通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寻找到新颖、独特的视角,淘出独具匠心、彰显自我风格的选题。

而要在众多、庞杂的市场信息中,发现契机,挖掘出独特的“题眼”,需要编辑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性勇气,有渊博的知识,充满预见性,对当今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有深入思考,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即便在当今很多出版社盲目跟风,图书内容雷同,互相抄袭,选题策划水平低,选题重复现象严重的状态下,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编辑也能不盲目跟风,充分发挥创造性,对众多雷同的图书信息进行加工、选择,并从中找到选题的联系点,发现它们内容及形式的差异,从而捕捉到市场空白点,把握市场契机,把雷同的选题方案做得让人拍案叫绝。

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还体现在选题策划的其他环节,选题构思提出后,还需通过多方论证,使构思进一步优化,最后形成一个可行的选题方案。在实施选题方案时,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现作者、选择作者,除团结和使用老作者外,更要选择和培养新的作者队伍。编辑在发现作者的过程中,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鉴赏力,对作者的专业背景及写作水平要有充分的了解。作者成千上万,要选出最适合的作者,需要编辑具有好眼力,编辑要能“慧眼识珠”。

2.编辑工作的创造性体现在对图书的编辑加工上

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作者的稿件为载体的追加性劳动,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种创造性既有原创的成分,又有再创的成分。编辑工作虽然不产生新的作品,但从对书稿论点、结构、标题的推敲、把握,到语句的梳理等,都需要编辑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做出拾遗补缺、规范润色、完善提高的处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在书稿的审读和编辑加工两个环节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由于作者水平的差异,或者对编辑意图的领会不够充分,所写稿件与编辑意图不一定完全吻合,也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缺憾。具体地说,就是看它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是否存在偏差或不适宜; 对问题论证的逻辑是否严密、周到; 前后论述是否有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以及是否存在内容前后交叉、重叠之处;是否存在政治性问题、常识性错误。针对稿件存在的问题,编辑还需提出具体而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性、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 以便作者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书稿,达到对原稿的最大优化和创新。可见,审读绝不只停留于书稿层面,而是编辑站在职业与专业层面对书稿的认定,是对精神产品的再创造。

所谓编辑加工整理,是指编辑对确定刊用的稿件进行内容审查、文字润色及规范化处理,并使之优化的工作过程。编辑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能发挥编辑创造才能的环节。它是在尊重原稿基本观点和内容的前提下对书稿进行的深度加工。在这个阶段, 编辑面对的是一个基本定型的作品,这就要求编辑既要遵循编辑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书稿进行修修补补,又要履行编辑职责,把住质量关。编辑通过对书稿的创造性加工,能够弥补作者的某些疏漏,发现一些潜在的失误。发现这些问题,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而是充满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的。有些书稿文字表述不规范,有些甚至是很难看懂的。这就需要编辑对它们进行规范化处理,将它们修改正确。此外,图书的版式、体例、名词术语等统一、规范处理,书稿中引文、数据等的核对,等等,都需要编辑付出大量辛勤劳动。这些也都体现了编辑工作的创造性。

如果说审稿是编辑从宏观着手去发现书稿中的闪光点,力争书稿能被采用。那么编辑加工整理,则是编辑从微观角度去寻找标题、层次、段落乃至一字、一句、一个标点方面的不妥,并改正之。但无论审稿还是编辑加工,都需要编辑对书稿所阐述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才有针对性、创造性。同时编辑还要有较高的编辑技巧,这样通过他们的加工整理,书稿的论述才会更加严密,观点也将更加正确。由此可见,对图书的编辑加工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深层体现,是编辑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再创造。

3.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还体现在图书的版式设计上

图书的版式设计是指编辑依据出版物的内容和特点,将点、线、面和文字、符号、色彩、纸张等元素巧妙结合,经过美编的创意构思而形成的出版物版式、插图及封面的装帧等。版式设计是图书内容创新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信息的急剧膨胀,读者对图书的封面、纸张、内文设计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样化,图书形式的好坏成了图书竞争能否制胜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本图书从封面到正文,从文字到图像等应该怎样安排才能显示这本书的个性, 版式应该怎样设计才能使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这些都是编辑煞费苦心、孜孜以求的。

提到图书的版式设计,人们常会不自觉想到美术编辑,总认为这是美术编辑、技术编辑的事,与责任编辑无关,然事实并非如此。因图书版式设计的作用就是用特殊的艺术语言来准确表达书的内容,即书籍的版式设计与书的内容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完整的统一体。这就决定对书稿内容的理解与感受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本书的整体形象。说到书稿内容,理解与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编辑。编辑根据对书稿内容的深刻把握,向美术编辑和技术编辑提出自己对图书从封面到正文的设计构思,给图书的文化品位和风格定下基调。责任编辑的意见越具体,就越能最大限度减少美术编辑设计的盲目性。图书版式设计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编辑具备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识修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书稿的内容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才能把握书稿的灵魂,也才能提出新颖、独特的创意。其次是编辑要有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版式设计语言的能力,如点、线、面的巧妙结合等,任何设计语言的成功使用,都是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完成的。当责任编辑觉得用语言难以向美术编辑阐述清楚自己的意图时,可以找一些与构想相近的图书设计样本,为美术编辑提供参照。责任编辑搜集设计样本的过程,也是编辑发挥其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责任编辑一点不懂图书装帧知识,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很难与美术编辑沟通交流,对美术编辑提供的设计方案,常因缺乏鉴赏能力而看不出创意高下,造成一些很好、很新颖的创意流失。相反,如果责任编辑具备版式设计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一定的艺术修养,就容易领会和理解设计意图,对设计样本拿出明确的修改意见,并且意见能切中要害,具有建设性,也容易为美术编辑所采纳。此外,责任编辑还要了解印制工艺,并能根据书稿内容确定图书装帧的文化品位和格调,选择最适宜的材料,采用最先进的印刷工艺,做出最富吸引力的好书。目前版式设计风格日趋多元,但无论何种风格,都应该使读者感到贴题切意与独特新颖,这就需要编辑找到当代社会审美趣味的切入点,形成创意独特、形式新颖又符合书籍内涵的风格设计。

总之,编辑工作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创造性劳动,编辑的创造性劳动体现在编辑工作的方方面面,编辑工作的创造性要求编辑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学术素质要有事业心,能勇于创造。只有这样,编辑才能在本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惠珍.《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5

[2]陈松良.《论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3

[3]张铁莉.《谈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4

[4]刘敏.《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构建中的作者队伍建设》;《编辑之友》.2007,5

[5]王军平.《影响书籍装帧设计品质与格调之因素探析》;《大众文艺》.2010,10

[6]罗国干.《编辑选题策划六原则》;《出版广角》.2010,10

[7]孙璐璐.《对编辑工作创新的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3

Abstract Since 1990s, China's book publishing has developed greatly. The variety of books published has increased 370000 in 2011 from 100000 in 1994, but the employee didn't increased accordingly.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situation and improve the editing quality of books, it is necessary to re-divide the work between employee ,restructure publishing process and make use of social source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in book-publishing.

Key words book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division; process reengineer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socialization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广泛用于写作和图书出版制作,我国图书出版业得到迅速发展,图书品种数从1994年的10万种,2004年的21万种,2009年突破30万种,到2011年已达到37万种。①而这是在从业人员并没有同步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现在的编辑发稿压力不断增大,十年前一个编辑一年的发稿量可能只有几万字,而现在一个编辑的发稿量至少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②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实际情况是“责任编辑一年用的书号远远超出5种,多达20~30种,工作量多达1000万~2000万字!如此大的工作量,按照‘三审三校’制的要求来运作,编辑校对人员不吃饭、不睡觉也难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改变,图书质量可想而知。有鉴于此,不少业内人士对解决图书生产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张要从“调整出版专业分工,由出版单位和出版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出版范围……优化结构,控制品种数量,提高质量,增进效益”③,“积极开展组织制度创新,引导和推进图书编辑环节合理的社会化分工;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扭转广种薄收的增长方式,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加强生产流程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强化责任编辑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④等。这些对于出版工作起到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开阔了我们的思路。下面准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对图书编校再分工以及编校流程重组的看法,求教于业内先进,集思广益,共同做好图书的编校工作。

1 编校的再分工

1.1 编校为什么要再分工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分工细化,就像现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专科医生没有全科医生,这样的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一些出版社仍然沿用传统的小生产方式,编辑什么都管,诸如策划选题、选择作者、组织稿件、审稿、加工、发稿、看校样、制定宣传营销计划等印前工作和协调处理校对、整体设计、印装工作中的问题,以及落实宣传营销计划、参与发行、争取最大的发行量和最好的效益等编后工作都要过问,这显然是与现代化出版工作不相适应的。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许多出版社进行了一些改革,常见的是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这种分工对出版社提高工作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水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策划编辑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一门心思地追求选题数量,忽视选题质量,把保证图书质量的工作全部交给加工编辑和校对。”⑤“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工作界限划分不清,来稿未经策划编辑审查就发给加工编辑加工,结果由于稿件存在重大缺陷或没有达到最初编辑策划的要求未能及时发现,造成返工,浪费资源;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任界限不清,出现图书质量问题后互相推诿,无人领责;加工编辑与策划编辑缺少交流,得不到策划编辑的及时指导,策划思想不能在编辑加工中得到准确的贯彻和体现,等等。”⑥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对工作造成影响,因此,编校工作存在再分工的必要,以便分工更细化,责任更明确。

1.2 编校再分工的可行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打印原稿的大量出现,对图书的出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打印原稿相对于手写稿,排版人员造成的录入错误大大减少,漏字、漏段几乎没有了,校样与原稿高度一致,原有的校异同工作基本上没有了,因此,电子稿的校对工作相对于手写稿是减少了的。这种减少为编校再分工从工作内容上提供了可能。刘哲双在对新技术条件下编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校对功能的定位取决于其在编辑流程中的位置:当校对位置前移至文字加工部分时,其编辑功能(校是非)占主导地位;当校对位置后移至文字的复制核对部分时,其制作功能(校异同)占主导地位。根据校对位移说,我们可将新技术出版条件下的校对重新定位为:校对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技术时代,通读整理是编辑加工环节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序。体现在其功能上,则是校是非及各项技术整理。承担这一工序的校对,应定位于校对编辑……取消责任校对,设立校对编辑,校对编辑对责任编辑加工过的盘稿进行后续加工,其侧重点在文字质量上,因此,被赋予文字加工职责,其职责大于责任校对。功能提升后的校对编辑,主要对编校质量中的文字质量负责。”⑦这就指出了编校再分工的一种具体方法。“而执业资格方面,从2002年职称评聘改为以考代评,开始了首届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校对和编辑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为同一套题,评聘标准也是完全一致,因此,获得同级资格证的编辑、校对人员无疑已站在了同一水平线上。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登记注册工作,明确了符合资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必须进行注册,编辑和校对要求具备的条件也是一样的,当递交了所有资料经评审后,符合资格的校对人员也是和责任编辑手持相同的‘责任编辑注册证’。事实上,在2009年的首次注册中,出版社的大部分人员都获得了该证。基于以上原因,校对和编辑的起点已经相差不大。”⑧这说明,在现阶段从能力上或者说从职业资格上已具备编校再分工的可能。

1.3 国外编校分工的一些做法

柳明在《编校过程对图书质量的影响:对中美图书出版编校流程的比较分析》一文中对美国图书出版的编校流程做了详细的介绍。美国式的编辑校对过程有如下特点:一是专业分工精细,职责分明,光是编辑就有组稿编辑、责任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和统稿编辑等五种之多。二是编辑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它的编辑工作程序实际上被分成了三个程序。责任编辑对书稿首先进行审读,提出看法,并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后才开始正式的内容和文字编辑工作,而且不只是责编本人,还要请好几位编辑分别在内容、文字等方面进行审读,这样三个环节下来,至少有五六遍的详细审读过程。三是校对环节简洁高效。首先,美国出版公司的做法是特别强调编辑审稿环节,而校对的分量相对较轻,几个人同时校对,基本上一遍即过。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美国式的出版程序中的编辑环节对于图书质量起到了全面保障的作用,图书质量的真正提高主要靠编辑的精加工,而不是过分依赖校对环节。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的是,要充分强化编辑过程, 充分发挥编辑在编校环节中的核心作用,如此,才能从内容、文字、规范性等各个方面真正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⑨

1.4 适合国情的编校再分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介绍,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对编辑工作进行再分工,形成由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文字编辑组成的编辑体系,细化编辑分工,加强编辑环节分量。因为编辑在审稿时如果需要兼顾内容、文字和技术性问题,就往往会顾此失彼,几乎很难在编辑审稿这个环节上把这几方面的问题全部处理好。策划编辑、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别进行,各司其职,是把握好书稿质量非常重要的一环。

其中策划编辑,其职责在原以策划组稿为主的基础上,基于以上介绍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初审稿件的职责,并对图书的内容质量负责。内容编辑类似于大家熟悉的加工编辑,但其职责与原来有所不同,以对书稿的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加工为主。文字编辑由原来的责任校对转变而来,主要负责书稿的语言文字质量。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对图书的编校质量负责。以上三人中选一协调能力强的作为责任编辑,负责各工作环节的协调。

由于编辑加工更加细化,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全部都在这一环节中处理完了,剩下的校对工作应该是相对简单而少量单纯的“校异同”或个别拾遗补缺的工作,这就为将校对工作社会化创造了条件。因为,现阶段的编校市场是不成熟不规范的,没有能力独立做好图书的审稿和编辑加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我们强化社内编辑环节后,将相对简单的工作社会化,就不会对图书质量造成影响。

2 编校流程重组

上面我们对编校进行了再分工。既然分工变化了,原有的出版流程必然要重组。“三审三校”制度是我国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制度,即使在现有人力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也还是要坚持。但坚持不等于墨守成规,我们可以在保证原有工作实质的基础上,对流程进行优化,进行重组,使之更有可操作性,更有效率,更有利于管理和监督。

编校再分工和重组后的流程是:

策划编辑初审复审内容编辑加工文字编辑加工终审一校(作者同时看稿)机校(含文字加工编辑处理问题)内容编辑通读

2.1 初审与复审

策划编辑审稿的优势是明显的。首先,通过审稿,可以了解稿件达到了自己的要求没有,结构是否合理,有哪些不足和需要修改之处,这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因为这个选题是自己策划的,有什么设想和要求,自己最清楚。其次,策划编辑会高度重视原稿的质量,这是关系图书市场前景的大事,而对于利润通算的策划编辑来说,谁也不会把质量低劣的书稿出版了堆在仓库里来增加自己的成本,这种判断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这也促使其必须认真履行初审的职责。

复审一般由编辑室主任担任,这类人员具有丰富的出版工作经验,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更高的高度对策划编辑初审的书稿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此,要求复审人员认真检查初审的质量,杜绝走过场似的初审,为保证书稿能达到要求进入编辑加工环节负起把关人的责任。

一般来说,普通书稿经过这两个环节的把关认可,就可以进入编辑加工环节了。

2.2 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

编辑加工分为内容加工与文字加工两个环节,既可以顺序进行,也可以根据出书周期同时进行。

内容编辑对书稿从专业内容的角度进行加工,重点在原理的阐述、公式的推导、图形以及表格数据的正误判断等方面。这与原来的编辑加工要关注图书所有的细节相比,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对象更专一,因此能够对书稿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加工。

文字编辑完全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对书稿进行加工,使书稿达到出版的要求。文字加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出版物差错(语言文字错误、版面格式错误和思想内容错误)中,语言文字错误是最主要的错误,占各类错误的89.8%。⑩可见,这部分工作的分量是很重的。这事实上对从校对转为文字编辑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内容编辑和文字编辑在各自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存在相互补台的问题――内容编辑改正语言文字错误,文字编辑发现书稿内容问题。因为,内容编辑与文字编辑是要对图书的编校责任负责的。

2.3 终审

终审没有像原来那样放在复审后面,而是放在编辑加工后面,原因有二。其一,终审只是对书稿中的重大原则问题进行把关,一般的书稿这方面的问题不多,此环节后移,问题不大。其二,终审人员一般是出版社的总编或者有相当资历的人员,对编辑加工后的书稿进行终审,可以顺带检查一下书稿的加工质量,以杜绝编辑加工画字号的现象。这样的终审,比原来在复审后编辑加工前或者许多出版社类似签字式的终审更有效。

书稿经过“两审两编一终审”编辑加工告一段落了。可以看出,重组后的流程是加重了编辑环节的分量的,目的是为校对工作能够真正社会化创造条件。

应该说,经过以上流程的审稿和编辑加工,书稿的加工质量比原来传统流程的质量要高,存在的问题会大大减少,对这样的书稿,校对工作的分量比原来大大减轻,完全可以交给新到岗人员或外校进行一校。同时可发给作者一份清样请作者再读一遍。

一校完的校样连同作者看的清样经编辑处理改样后,用黑马软件二校,可以将一些固定词语搭配方面的问题解决,其效果比人工校对好。加工编辑将黑马软件标红的部分处理后,交内容编辑通读,作最后的把关。

以上多个校对主体的工作能够将作者对原稿错误的识别优势,内容编辑对原稿疏漏、排录和校对失误的识别优势,文字编辑在语言文字辨识上的敏感优势,校对人员在微观处理方面的精细优势和计算机校对软件不受情绪、精力影响的稳定优势综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校对效果。

3 结语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由于编辑分工的细化,编辑加工工作比以前更充分,所有的内容、文字、技术性问题在审稿和编辑加工后已完成,校对工作剩下的是相对简单的“校异同”和少量的拾遗补缺工作,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社会化。这样的流程设计,在社内人力使用方面,由于减少了一校和二校人员,分别由外校和机校代替,同传统的流程相比,人力资源的节省效果还是很显著的。特别是新的流程,每个人的分工更具体,职责更明确,下一环节会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这对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质量,效果是明显的。虽然编校流程只是整个出版流程中间环节的一部分,只能解决图书出版中的部分问题,但解决的是图书最关键的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问题,因此,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想从出版大国发展成出版强国,还是需要从各方面下工夫,要明确出版分工,优化选题结构,合理设计生产环节,加强生产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社会质量监督体系。只有形成一个优质高效的体系,我国的出版业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释

① 新闻出版总署.2005至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http://gapp. /govpublic/80.shtml

② 张卓冉.图书编校质量浅谈[J].中国出版,2011(12上).

③ 王於良.当前编校质量问题把脉与救治[J].中国编辑,2009(5).

④ 冯志杰,马文晓.解决图书质量问题的宏观策略[J].编辑之友,2006(1).

⑤ 袁勤勇.策划编辑与图书质量[J].科技与出版,2011(10).

⑥ 司毅兵.科技图书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工作流程浅析[J].科技与出版,2007(11):43-45.

⑦ 刘哲双.新技术条件下校对做什么?[A].《中国编辑研究》编辑委员会.中国编辑研究(2003)[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4

二、图书的全过程营销

图书的全过程营销,是指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和组稿阶段开始,在编辑、制作、发行、宣传活动等各环节,直至图书产品的后期维护,都存在着营销因素,积极、主动地进行全方位的图书宣传推介,最大限度地发挥营销的作用。从图书出版过程划分,图书的全过程营销大体上可以划分为选题策划阶段营销、图书生产阶段营销和图书出版后营销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出版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稳健、有序地提高图书的影响力。

三、编辑策划能力在全程营销过程中的体现

1.市场调研阶段。

选题的策划需要通过市场调研来了解该选题所涉及学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市场上同类书出版情况、市场的缺口、其他出版社图书的特点、选题的市场定位,以及读者的迫切需求。市场调研与分析结果是选题策划是否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选题策划既要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而且要真正适合目标读者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确保销量。通过市场调研,编辑主动参与营销,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制定和实践营销计划。

2.选题策划阶段。

图书选题策划是编辑依据一定的条件,开发出版各要素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工作。一般来说,选题开始编辑在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某些意向或愿望。在这个阶段,编辑对于选题的特点、卖点和亮点了然于胸,便于当时或者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活动。在选题策划过程中,策划编辑要对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设计。同时,在选题策划阶段,编辑还要确定合适的作者。合适的作者是一本好书的重要条件,也是出版社出版优秀图书的重要资源。策划选题时,编辑还应精通图书生产成本的核算,合理定价,结合市场情况和读者的购买能力预测该选题的未来经济效益,做到心中有数。

3.图书生产阶段。

图书生产阶段的营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其实不然。编辑在图书的生产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进行图书的宣传,如体现在版式、封面上的宣传信息,面向发行人员、经销商的信息发送,利用各种媒体的预告宣传,等等,让图书信息持续地传达到各层经销,从而让图书关注度持续延续,为图书的最终推出作足铺垫工作。编辑的图书印装策划能力,主要体现在与美编、排版人员和印制人员的配合、协调与合作上,通过共同努力使图书的整体品质、制作成本、质量符合选题策划的目标。在此阶段,编辑应就选题阶段的策划理念和思想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此外,还应做好与作者的沟通工作,使书稿的编辑加工能够理解、完善作者的思想、观点,并做好文字的润饰提高工作。

4.图书出版后的市场营销。

这一阶段是全程营销的重中之重。编辑配合工作对于发行部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编辑应该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对图书的营销手段和方式、销售目标等进行策划,树立整体营销观念,在与发行部门充分沟通和磋商的基础上,就选题的定位和推广等拟出整体营销方案,确保营销方案的顺利实施。图书出版后的营销手段多种多样,编辑应积极、主动地与发行沟通和配合,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及建议营销方式,如书评、书讯、广告、招贴画、新书介绍首发式、座谈会、作者签名售书等。

参考文献:

[1] 何屹:《图书编辑应提高选题策划能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8期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5

现在,全国各个专业科技出版社每年都要出版大量的计算机图书,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每一位计算机图书的策划编辑都希望自己策划的图书在市场上有不俗的表现,以此来体现策划编辑了解图书市场、驾驭图书市场的能力。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呢?本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图书的策划工作,对怎样做好选题策划工作有着亲身的体会,通过工作实践总结出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应具有的5种能力。

1 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有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具备了一双独特的眼睛,当有些新作者拿着自己的作品投稿时,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用自己的慧眼可以很快地判断出作品的优劣。某作品是具备了先进性、科学性、技术性的优秀作品,还是内容一般、技术落后、模仿他人的平庸作品,看几章便见分晓。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发展持续的跟踪、关注,依赖于对计算机相关专业长期的研究、学习,依赖于对计算机专业知识长期的积累。只有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动手实践、长期磨练,才能逐步培养出这种工作能力,请记住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经典名言:“终身努力便是天才!”。

2 分析图书市场数据的能力

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有对图书市场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开卷数据为例,它的图书数据来源于开卷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以及各个省和自治区当中的2000多家零售书店。其中新华书店1400多家,非新华书店500多家,除此之外还包括特殊类型的书店,其中超市店100多家,校园店50多家,专业店90多家,机场店20多家,由此构成了相当完整的销售监控体系,每个月采集的中文图书市场的零售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作为计算机图书的策划编辑,就要学会和掌握对开卷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例如,在计算机类图书市场,某月开卷Excel表上榜图书××种,销售总册数为××册,上月销售总册数为××册,与上月相比增长率为:×.×%;本月销售码洋总数为××元,上月销售码洋总数为××元,与上月相比增长率为×.×%。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图书市场是在扩张还是在萎缩。

例如,对某月开卷Excel表计算机类上榜图书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电子工业出版社计算机图书市场占有率为×.×%,在全国计算机图书市场中排名第三。排名第一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市场占有率为×.×%;第二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市场占有率为×.×%;第四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市场占有率是×.×%;第五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市场占有率是×.×%。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主要竞争出版社在计算机图书市场的排名情况。

例如,对某月开卷Excel表计算机类上榜图书进行分析,得到某月计算机类开卷上榜图书价格分布图,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定价在31~40元的图书销售码洋占当月全部销售码洋的21.84%,具有很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紧随其后的是定价在21~30元的图书,在这个价格区间的图书销售码洋占当月全部销售码洋的19.51%,排在第三位的是定价在41~50元的图书,在这个价格区间的图书销售码洋占当月全部销售码洋的16.39%。由此可以看到,图书定价对图书销售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到,大量地收集并分析图书市场的数据,使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计算机类图书市场的状况和需求,为计算机图书选题策划提供详细的数据参考。

3 具备较好的组织、沟通与合作能力

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有较好的组织、沟通与合作能力,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①发现和组织优秀作者的能力。一本优秀的计算机图书是由优秀的作者写成的,大量的优秀作者是科技专业出版社的立足之本。所以,首先,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的重要任务就是组织优秀的作者队伍,建立作者信息数据库。作者信息的内容包括:作者基本信息、学历、专业、职称、职务、毕业院校、工作单位、联系电话、E-mail地址、工作简历、著作方向、主要著作出版情况、主要科研与教学工作及获奖情况等,并在实际工作中对作者信息数据库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力求作者信息的准确性。其次,通过技术研讨会、成果鉴定会、规划教材会、学术年会、专业技术网站、科技期刊等多种形式发现和结识新作者,为科技专业出版社不断地组织、壮大作者队伍,充实优秀作者。最后,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经常与合作的作者沟通,了解他们近期的工作情况,对目前没有写作任务的作者询问他们近期的打算,有没有继续写作的计划。本着为作者服务、合作双赢的工作态度与作者交往,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②与营销人员及媒体宣传人员的沟通、合作能力。目前,计算机图书的销量与宣传推广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要与图书营销人员、媒体宣传人员进行经常的沟通和广泛的合作。例如,与媒体宣传人员合作,在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商城等知名售书网站上,在《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出版商务周报》等发行量较大的行业报纸上,刊登图书广告,重点宣传某些计算机图书,让更多的读者知道图书的相关信息,努力提高计算机图书的销售量。通过与营销人员、媒体宣传人员经常的信息沟通、信息共享,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可以准确地了解读者需求、了解市场状况,并从中捕捉到策划新选题的灵感。

4 在工作中不断的创新能力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联系到出版行业,创新是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做好选题工作的出发点。不要认为创新就是某种发明、某种创造,就是像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西门子发明了电动机、贝尔发明了电话机那样,就只有像瓦特、西门子、贝尔这样的杰出人物才能做的工作。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可以根据读者购买力的不同、对内容深浅要求的不同,在选题策划时,从书稿目录、写作体例、内容编排、图文搭配、排版风格、装帧设计、正文用纸、光盘选配、素材上传、封面用纸、印制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它们之中某些内容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组合,可以生产出不同内容、不同档次、不同价格、不同读者需求的计算机图书,这种不同的组合就是创新。

例如,在计算机图书市场上有关电脑组装与维护的书籍是很多的,各主要竞争出版社都出版了这类图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图书的目录结构入手,详细、全面地介绍了电脑零部件选配、硬件拆装、系统调试、软件安装、上网设置、常用工具软件使用、日常保养维护、常见故障诊断处理和数据恢复等实用技能。策划出版了《电脑组装与维护全面解决方案》一书,上市后取得了不俗的销售成绩,在两个月内销售了近4000册,受到了很多电脑爱好者的关注。从上面的介绍当中可以看到,这本书在目录结构、写作体例、内容编排上进行了创新,使它们不同于其他有关电脑组装的书籍,强调实用技能,面向实际应用,能使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掌握电脑组装与维护技术,凸显了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的竞争优势。由此看到,不断的创新能力是计算机图书策划编辑做好选题工作的力量源泉。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6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52-02

1 广泛调研――充分的信息储备

信息是选题的来源。选题不是来自闭门造车,而是来自对信息的广泛收集、积累和提炼、研究。这里谈的调研,不同于做某个选题的市场调研,而是要从宏观到微观,更全面的调研。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1)行业研究与分析

科技出版为行业服务,脱离了行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就失去了落脚点。了解及掌握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是开展一个新领域选题工作的基础。

进入二十一世纪,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从生产、销售,到后期的使用、维修维护,带动了许许多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汽车研发、设计、生产从引进国外技术为主,在逐步向自主研发过渡,但是其研发生产技术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大量的国外先进的汽车技术资料引进来。汽车后市场空间很大,包括汽车销售、维修、驾驶等等;老百姓买了车,就要学开车,而现在学车难度越来越大,学费越来越高,为了顺利通过驾驶考试,人们还是很愿意花几十元钱买本对他有帮助的图书。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汽车维修养护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相关工作人员的上岗就业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培训和学习。汽车爱好者很多,有初级的,有发烧级的。就连与旅游相关的自驾游,都离不开使用“汽车”。“车”已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繁荣发展的行业里面,必然蕴藏着巨大图书市场潜力。

2)读者分析

读者是我们的用户,图书内容来源于读者的需求。将读者对象的分类、分布、文化层次、阅读需求、阅读习惯、消费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会对图书产品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产品分析

对图书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包括图书的内容特色、销售情况、整体设计现状、定价水平、编写风格、用纸、开本等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调研的渠道和手段有很多。其中包括到各大书城翻阅同类书,了解产品信息,顺便做读者调查;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学习行业知识、发展动向,认识专业人士;到专业院所调研学习;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等等。

综合调研情况,将该行业的图书,从不同读者的角度对内容、品相等做个简单的分析。以汽车行业为例:做汽车技术研发的高端读者,他们专业水平高,对汽车新技术的相关内容非常感兴趣,只要内容新、内容好,就可以,定价高点也无所谓,以外版书为主;做汽车维修技术的读者,他们希望图书内容越浅显越好,易读、易懂,一看就会即可,定价不要太高,40元定价是个分水岭。汽车大众类书,品相和内容都要好,读者看了眼前一亮,集知识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就成功了。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的特点见下表。

表1 不同读者群体的汽车图书特点

2 明确目标――恰当的市场定位

做了以上充分的调研之后,对汽车行业、图书等情况了然于胸;同时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自然会找到进入市场的切当的“点”。

刚开始介入某个领域,经验不足,各项积累和储备不够,这时不宜面面俱到,什么类型图书都做,而是应该把有限的精力用到关键点上,做出自己的特色。尽量多地策划出版精品图书、畅销品种,投放市场,为编辑和作者树立信心,为本版图书树立品牌,为后期大规模跟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奏。

3 制定专业规划――中长期发展目标

专业规划不但服务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该领域图书今后发展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社都将战略目标具体细化为市场占有率、销售码洋(销售规模)、出版品种、重点图书等具体的指标,还有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跨度。

对该专业进行规划,要解决好预期目标(例如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发展思路什么、专业选题计划等等。

我们的汽车图书规划如图所示。图中以读者对象、图书类型、专业技术为三个坐标轴。读者对象按照文化层次分为低端、中端、高端;图书类型按照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和不同分为科技图书、教材、手册;专业技术按照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分为汽车技术、汽车销售、汽车驾驶、汽车维修等。三个主轴加上不同的产品线,会形成一个三维的立体网格。把这个网格填满,是我们汽车专业图书规划的目标。

图1 汽车专业图书规划

4 制定选题计划――近期工作目标

选题计划可以具体到每个领域的每个项目,列出项目的具体名称等。

选题计划是编辑很重要的工作,详细、明确的选题计划能让编辑的工作更加有效。这个选题计划是专业规划的一部分。最初制定的选题计划有可能不成熟,随着工作的展开,可以随时调整。

5 寻找优秀作者――选题策划工作的保障

寻找作者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参加专业会议认识、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联络方式主动联系、可以通过作者之间的相互介绍,还可以通过市场上已有的产品寻找成熟合适的作者。刚开始涉足一个专业领域的时候,编辑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有可能不够全面,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这时候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作者的优势,但同时编辑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否则,编辑就会很被动,很容易被作者牵着走。

编辑要靠职业品质、智慧和个人魅力去尽量多地争取优秀作者,让自己的作者队伍“有质有量”。在建立新的作者队伍以及与作者合作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1)志同道合很重要

这里提到的“志同道合”主要指做事态度一致,就是合得来。编辑和作者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对彼此做事态度、业务能力及专业水平认识和了解的过程。能合作下来,就说明编辑和作者彼此比较认同,互相尊重和吸引。编辑与作者是合作的关系,而志同道合是合作的基础。笔者认为,编辑考察作者,不但要看其专业技术水平,写作能力,同时也要看其是否尊重出版和读者。

2)与作者互动,优化选题

好的编辑不固执、不武断;善于集思广益。

编辑说什么就做什么的作者,不建议使用;反之,编辑提出点修改意见就无理由反对的作者,也不建议使用。

好的选题,通常是在编辑和作者不断沟通、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角度互换、优势互补的效果。编辑敏锐的市场意识和作者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相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图书产品。

3)鼓励作者、挖掘作者

作者潜力无限大。写出过一本好书的作者,编辑就该意识到此作者具备了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就有可能再写出其他好的作品。所以这个时候,编辑最好跟进,了解作者的时间是否允许、精力是否够用和兴趣是否浓厚等。如果可以,马上根据市场提出新的思路,开始新的创作。

作者和编辑之间需要彼此认同,互相尊重。作者相信编辑的市场洞察力和业务能力,编辑也相信作者的专业水准和文字表达能力。

编辑与优秀的作者队伍相配合,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现在各出版单位都特别重视营销工作。营销是贯穿于整个图书产品,从无到有的整个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策划制作图书产品,把产品策划好,并做好,作为编辑来讲,是首要任务,也是最好的营销意识的体现。

最好的营销载体就是产品自己,一本好书,不但自己卖得好,而且能带动与其相关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好的产品能吸引读者,同时也能为编辑吸引来更多优秀的作者,这一点笔者在工作中深有体会。所以,作为编辑,要认真做好每个产品,不轻易放过产品的每个细节。重视图书的整体设计,做到内容好、品相好。下面举里说明从市场定位、书名、内容设计、整体设计等细节体现出的编辑的营销意识。

产品名称:《轻松看懂汽车电路图》,2011年1月出版,四色印刷,正文采用80克胶版纸,11.5印张,定价39.8元。

市场定位:2010年,汽车图书市场中汽车电路图集方面的产品非常多,而帮助读者看懂电路图的图书产品却很少,几乎没有。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汽车维修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汽车电控技术应用越来越多,故障原因与电路关系很大,汽车电路图是汽车修理工工作的必备资料。为此,这类“教读者看电路图”的图书市场空间一定很大。

书名的确定:读者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看电路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读懂了。“轻松看懂”这几个字,能调动读者阅读此书的欲望,而不是看到“电路图”就“望而却步”。

内容设计:此书采用全彩印刷,因为电路图线路复杂,为了让错综复杂的电路图一目了然,让读者一看就懂,所以考虑四色印刷;内容表达上以实物图和示意图相结合为主,遵循的宗旨也是让读者的感官和主管相结合,让读者轻松阅读。

整体设计:定价不能超过40元,最后定为39.8元。为此篇幅控制在200页以内。电路图比较大,为清晰表达,同时也考虑到图书在书店上架的问题,最后选择大16开。为控制成本,选用80克胶版纸。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7

技术编辑是书刊出版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工作是将审查、编辑加工过的稿件进行技术设计、材料工艺安排、联系印制等一系列活动,是将书稿物化为图书的主要过程。随着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完成,图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图书出版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对技术编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求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技术编辑在图书印制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作用,其管理职能日益凸显。 1对图书生产流程的监管 书稿由技术编辑完成技术设计和工艺设计后,就进入生产环节了。如何能将设计方案落实,让工艺要求准确实现,需要技术编辑对整个图书的生产流程进行监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设计方案。技术编辑对书稿的版式设计、印制设计等必须提供清晰的式样和详细说明,对材料品种和工艺效果也要提前准备样张,对最后的成书状态更要胸有成竹。其次,要抓好方案的落实,掌握设计、照排、印刷和装订厂家的完成情况,对照检查开本、字体字号、标题、图片、脚注等的版式是否和设计方案一致,纸张材料是否到位,印厂的印制工艺能否实现等。最后,要保证印刷、装订等图书生产的顺利完成,随时掌控图书的印制情况,对出现的任何问题要快速及时地给予解决,确保整个图书生产流程有条不紊。 2对图书设计、印制质量的控制 图书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直接关系到一个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四项,其中设计和印制的质量都是由技术编辑来负责的,因此技术编辑责任重大。如何控制好图书的设计、印制质量,技术编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熟悉和掌握与图书设计和印制相关的技术标准,如《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装订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精装、平装、骑马订装)》等,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要对照标准执行;二是严格按工艺流程组织生产,保证正常的生产时间,不能因为时间紧急就省去某道工序,核红、看打样、审阅蓝纸、审查样书等这些重要工序更要认真对待,不能怀着侥幸心理轻易放过;三是对每道工序设立质量监控点,通过对每个正在进行的工序监控点的质量监控,检验工序的质量;四是关键环节一定要亲自下厂紧盯,实时检测印前制作、印刷装订等工序中的质量监控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一些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不把质量问题带到下一道工序。此外,技术编辑还要对胶片、油墨、纸张等印刷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为图书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3对图书印制周期的管理 图书印制周期的管理是指对图书设计、印制所占用的时间进行计划、安排和组织协调,控制各工序生产进度,实现整个图书印制周期的最优化。在实践中,由于要尽快抢占图书市场,图书的印制周期被不断压缩,给技术编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图书质量带来了隐患。控制好图书的印制周期,也是衡量技术编辑工作能力的一个标准。做好图书印制周期的管理,要求技术编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从宏观上来说,技术编辑要根据出版社的总体要求,对每一种书的时间进度作出详细的计划安排,对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并留出一定的宽裕时间,从整体上尽可能地缩短出书周期;从微观上来说,要加强计划,灵活适时地调配生产能力,合理安排印制工艺,作好各工序衔接,保证纸张材料的供应等,确保图书按时或提前出书进栈;此外,技术编辑还要经常下厂检查,了解生产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准时出书。在图书印制完成后,技术编辑还要做好图书的进栈、核实数量等工作。 4对图书印制成本的管理 图书的印制成本是整个出版企业费用支出的重要部分。如何加强管理,降低和控制图书的印制成本,是技术编辑的重要职责之一。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编辑,要对图书印制成本的构成、计算方法以及图书印制工价结算标准了如指掌,对图书印制各工序的成本支出也要心中有数,对纸张材料市场行情和印制厂家的生产动态更要时刻关注。实践中,控制印制成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综合印刷行业印刷指导工价、图书印制市场行情等因素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图书印刷工价结算标准,从源头上对成本核算进行规范;其次,科学合理安排排版、印刷、装订等工艺,确定最经济的印刷数量,加强质量管理,避免因为质量问题而返工造成费用的增加;第三,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印制工艺和印刷计价中的各种技巧,尽可能减少和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此外,技术编辑的管理职能还表现在对合作印制厂家的监管,针对印制厂家生产人员、机器设备、生产能力、技术质量的变化等,及时调整和应对;对纸张等印刷材料的质量特点、印刷适性、库存数量等随时掌握;对图书电子文件、稿样、图片、胶片的整理、归档和保存等。 技术编辑的管理职能贯穿图书印制整个流程。只有充分发挥技术编辑的管理职能,才能以最优的生产工艺、最短的生产周期、最低的成本,生产出质量最好的图书。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8

策划编辑在策划选题过程中,就要和技术编辑一起做成本预算,预算对最后定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的价格能否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因此,技术编辑要协助策划编辑根据字数、图书内容确定开本大小、印张、正文用纸、装订方式等;协助美术编辑选择封面的工艺及用纸类型,为做好成本预算打好基础。但预算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订印数范围,印数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印制成本的价格,技术编辑还要根据不同的印数、不同的印张及材料、工艺分别做预算,为策划图书的准确定价、首印数的确定提供参考。所以,技术编辑在成本预算阶段要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做出准确的成本预算,为策划者和决策者提供服务。

二、技术编辑在装帧设计中的成本意识

设计成本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成本的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图书设计成本包括版式设计成本、装帧设计成本、用料设计成本、印刷设计成本等,设计成本控制的原则应是图书内容与图书外观形式的统一,美观实用与朴实节约的统一。首先,在内文版式设计中,技术编辑需要根据文字编辑对某一特定书稿所要达到的具体要求,策划调节好图书的篇幅和容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好排版后该书稿的印张,以符合该书的成本和定价。比如在印装成本节约方面:0.125印张、0.25印张、0.5印张的版费、印刷、装订费和1个整印张的费用相同;0.375印张、0.625印张的版费、印刷、装订费和2个整印张的费用相同;0.875印张的版费、印刷、装订费和3个整印张的费用相同。有了这个前提,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就可以根据该书稿的字数、内容来安排篇幅,使策划的图书在整印张内图文并茂,既节约了成本,还能使出版的图书更加美观,并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其次,美术编辑在为具体一种书刊设计表面整饰加工方案时,技术编辑要发挥其专业职能,根据所掌握的工艺、材料规格及开数、图书成品尺寸及书脊厚度计算勒口的设计大小,使封面制版后符合纸张规格、开数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规格的材料和工艺。因此,技术编辑要积极协助美术编辑根据图书的成本预算来考虑装帧设计的方案,才能做到量体裁衣、适度设计,使之达到经济效益与艺术效果的完美结合。第三,在对封面或彩色图书的设计上尽量采用四色套印,少用或不用专色印刷,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三、技术编辑在选择材料中的成本意识

纸张费用在纸介质出版物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生产数量较大的出版物,纸张费用在成本中占的比例往往达到50%左右,因此,科学合理地选用纸张,是降低图书出版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纸张的合理使用以适合读者为准绳。对于内文纸张的选择,技术编辑要根据策划图书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品种和规格,避免片面追求豪华。同时要根据印刷工艺精确计算,合理开切,减少在书刊开本设计中因选用纸规格不妥而造成的浪费,提高纸张利用率。此外,尽量避免使用畸形开本,由于畸形开本用常规纸张印刷浪费较大,无形中也增加了成本。但对于设计开本为畸形开本的图书,且印数较大者,要做到节约纸张成本,技术编辑还必须根据图书设计的成品尺寸及印刷机性能精确计算,准确使用纸张规格,并对特殊规格的用纸要根据印数做到提前订购。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维文版《讲故事,知新疆》第一辑、第二集图书,印数36 600套、总印张54.75印张;设计成品尺寸为170 mm×240 mm的畸形开本;正文选用70克轻型纸。根据设计开本技术编辑通过反复计算后,用787 mm×1 092 mm常规纸印刷浪费大,最后选用订购710 mm×1 000 mm的特规纸印刷,每吨轻型纸6 100元,就正文材料费节约 6.65万元。

对于封面纸张的选择,有些美术编辑喜欢用高档艺术纸做封面,但有些艺术纸缺乏大度规格,也会造成纸张开数不符合设计图书的成品尺寸,从而造成纸张浪费,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编辑要协助美编选用其他质地相近且有适合图书成品尺寸规格的艺术纸,把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在确保图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力求策划图书的精致美观。比如出版一套系列图书6种,32开、3 000套、成品尺寸145 mm×210 mm、封面4色印刷、不带勒口、封面设计采用艺术纸,假如美术编辑选择的艺术纸只有787 mm×1 092 mm规格,每张艺术纸只能出6个封面,而选择质地相近且有889 mm×1 194 mm规格的艺术纸每张可出9个封面,每张艺术纸6.80元计算,再通过封面每3种合拼合印,此6种图书就封面纸张节约 0.7万余元。

四、技术编辑在委托加工中的成本意识

首先,对于短版活采用CTP版印刷。CTP版印刷采用文件直接制版,像素点相对传统的胶片再经过人工晒版要精确很多,突破了传统制版工艺要经过激光照排输出菲林和人工拼版、晒版两个工艺过程的局限,避免了晒版过程中印版曝光时间差异而导致花痕、网点变异、网点不一致及手工拼、晒版引起的失误和误差,可提高图书的印刷质量。另外,计算机直接制版是采用数字化工作流程,直接将文字、图像转变为数字,直接生成印版,中间省去了菲林材料费、人工拼版、晒版的过程,大大降低了图书成本。比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12年各文种图书印刷中,除对一些重印率较高的图书外,其余图书尽量采用CTP版印刷,2012年各文种节约菲林成本50余万元。

其次,对一些重印率高、出菲林片的图书,技术编辑发稿前要仔细检查片子,避免返工成本的浪费。技术编辑要仔细检查片子的密度、清晰度。特别是彩色图书,要检查四色版套合的精度;查看图片的位置是否准确,四色版重叠时有无龟纹现象,网点是否均匀;检查接版图有无错位;留心出血版的出血尺寸是否够用,图像主题是否处在被剪裁的范围之内等,检查的目的是把图书在印制过程出现的差错率减少到最低,减少成本浪费,缩短出书周期。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9

图书策划是出版社图书编辑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内容大体包括市场调查分析、选题判断、组稿约稿、编辑加工、封面设计、营销发行等环节[1]。图书策划工作决定着图书的文化方向、价值、内容等要素,所以它对图书质量和图书发行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图书策划人可以给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

1图书面临的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市场已经从之前的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图书产品的品种类型和质量也越来越趋于相似,创新渠道越来越狭窄,降低图书的价格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长期影响效果非常薄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给图书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网络时代的到来更给图书市场的发展造成威胁,依赖于网络的读者越来越多。因为网络可以提供给读者更方便的阅读方式,拥有更丰富的阅读资料,曾经的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读书领域的泡沫理论,所以图书策划要寻找一个正确的突破口,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2 图书策划以读者为中心的必要性

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读者对阅读内容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文本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策划工作要注重以人为本、赢得市场。

2.1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编辑进行图书策划工作的基本要求。编辑应树立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意识,“一切为了读者”,图书内容一定要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的作用是宣传思想、传播文化、教育知识、陶冶情操,编辑对图书的内容、知识方向、思想意旨进行整理判断,决定着图书的思想价值,这些工作和作用都是针对读者来说的。

2.2响应市场需求

图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图书发行量的多少,关系到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当今图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增加图书的经济效益是图书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点。图书市场的最终消费者是读者,如今的图书市场读者处于主动地位,若想将图书销售给读者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从发展经济效益方面来看,策划的方向应该向“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去发展,在符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以读者需求为根据,将图书个性化升级,注重对读者的服务,才能扭转图书市场中出版社被动的地位。赢得了读者就赢得了市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3保留传统,继承真正的书面文化

图书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读者获得知识、建立个人思想的特殊工具,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读书这种形式对人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将这种文明保留在人文社会中。同时不仅要保证这种文明的存在,保留住人类这种隐形财富,还要将图书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让图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文明的保留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原则

要满足读者对阅读的个性化需求,就要求图书策划要以读者为中心来进行,下面谈谈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的几项原则:

3.1统一整体原则

图书策划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制作和营销三个环节,在进行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过程中,要将这三个环节统一为一个整体进行策划,统一目标,使每一个环节都实现对读者的服务。另外,图书策划中还有个特殊的统一整体,即“真、善、美”的统一整体,其中,“真”可以定义为认真,就是在对图书进行科学策划的工作中要以认真为工作理念,保证图书质量和服务项目的完善;“善”就是指策划编辑的职业道德,要诚实守信,忠于读者;“美”就是对图书的艺术策划,也是对策划编辑技术的考验,要求他们有一定的策划技巧,从产品的服务到产品的包装形象都要讲究艺术,追求精致的策划,达到策划目的。

3.2明确市场定位原则

明确市场定位原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制造品牌,也可以称为“品牌”。一个出版社的品牌是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工具,是出版社在“名”和“利”方面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出版社如果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产品,那就拥有了固定的读者,赢得了市场。图书如果有一群固定的忠实读者,跟随读者对阅读兴趣的转移,也是图书价值的一种体现。可以使一类图书在读者的不断认可中成为一种品牌,比如策划学术类图书、考研类图书等,都是可以得到固定读者的图书类型,这类图书可以不断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

3.3创新原则

创新原则主要就是指图书策划的创新,创新的元素包括策划者的理念、图书的选题方向、图书的内容、出版的形式、编撰体例、包装、封面设计,一直到最后的营销环节,都是需要创新的,图书策划的创新是提高读者满意度的有效法宝[3]。在需要创新的元素中,策划理念的创新是重中之重,传统的策划理念都是以图书产品为策划导向,就是策划者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进行图书策划,只关注图书的成本和质量,很少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给策划理念定一个位。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理念要站在读者角度,将读者的思想作为策划工作的导向标,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听取读者反馈回来的意见和建议。图书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反应时展,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等。在图书的后期制作上,根据不同读者人群的特性和审美追求,对封面设计,版面设置等进行针对性的创新。

3.4可行性原则

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策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在对图书进行编辑时,也要考虑到策划的可行性,特别是选题的定位是否符合读者需求,编辑力量是否达到可以对选题进行编辑的能力,作者的定位是否正确,以及后期的印制和营销条件,到最后资金方面的问题,都是要考虑的范围。因为社会经济形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读者的口味也是不同的,同类图书的出版也可能会对自己出版的图书造成冲击,因此在进行图书策划工作时,要增加对客观情况的预测和估计,保证策划的可行性。

4如何以读者为中心进行图书策划

图书策划工作主要包括选题、制作和营销三个环节,在将这三个环节统一成整体的基础上,针对以读者为中心的策划宗旨,分别对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进行研究分析。

4.1选题方面

对于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的图书策划工作,策划者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好读者的阅读方向,增强图书的针对性。选题方面的策划不仅需要一个好的题目,更重要的是确定图书内容的前期工作。策划者要做好深入、准确的市场调查,认真了解读者的情况,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来确定图书的选题方向。图书的选题方向只有一个,但是读者有千千万万,每一位读者对图书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来确定选题方向,将目标市场更加细化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的读者对象,过于宽泛笼统,造成对选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图书内容杂乱无章,图书发行出去之后就不会受读者欢迎,所以进行市场调查时要注重对目标读者进行细化、明确化。在明确目标读者、了解读者口味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同时要注意自身特点,选取有利用价值的元素,才能使读者与图书内容产生共鸣。例如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方面入手,来观察目前市场上相对这些元素还缺少哪些题材的图书,或者哪些有发展空间的题材还没有广泛出现,以此为基础进行选题策划,可以使图书更贴近读者的文化生活,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4.2制作方面

图书制作方面的策划就是对图书生产流程的策划,比如确定书名、编辑加工、校对、装帧设计、确定印数和定价、印刷和销售等。每一个流程都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以读者为中心进行策划。在进行图书编辑加工时要注重对编辑和作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图书的编辑和作者虽然有着共同的市场和读者,但是在思想和专业方向上难免会有差异,例如作者对写作的专业性和编辑对图书整体的规划工作之间很容易出现冲突,编辑要注意将图书内容进行精细筛选,确保图书内容的含金量,尽量简单、灵活地展现图书内容。

版式设计、封面设计、印装方式、用纸等工作属于对图书的装帧设计,这些元素是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面。对这些方面进行策划时要注意读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封面、版面,注意开本、纸张和印装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另外,对于图书定价的策划要考虑读者的购买能力,切合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4.3营销方面

图书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细节的竞争,为读者利益考虑得越周到、全面,就越有胜出的把握。对于营销方面的策划,要注重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以及对读者的了解,站在读者角度进行营销。

4.3.1图书宣传

商品的宣传对商品的营销起着非常有力的作用,对图书进行恰当的宣传,会对图书销售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图书出版需要宣传,但是对图书的宣传不同于对一般商品的宣传。图书的信息贯穿于媒体节目的内容中,让观众对其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有了购买的欲望,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一些不喜欢看书的观众中,但是一旦接触到了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也会想买一本来看看,这就是从读者的兴趣和阅读习惯入手,但是又不是因为读者的阅读习惯去买书,而是单纯地因为这本书去消费。

4.3.2与读者沟通

图书发行之后,策划编辑的职责并没有结束,策划编辑还要与读者进行沟通,并向作者反馈读者的建议、意见和疑问,了解读者的读书兴趣、读书目的,通过对读者问题的回答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图书内容。作者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编写的图书进行改进完善,进一步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对图书的反馈时间一般是在图书上市后的一周到两周之后,读者对图书的反馈情况可以帮助图书策划编辑积累宝贵经验,可以为下一本图书的策划做好充分准备。

4.3.3创造读者,扩大市场

导购是一种传统的、初级的创造读者的方式,这种方式实施范围较小,效果不明显。对图书的营销中最有效的创造读者的方式就是从整个市场入手,在整个社会创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创造这种效果的途径可以通过策划编辑针对某一类读者创造一种出版物。在对图书进行销售时,也要去创造市场,策划编辑要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阅读者的生活需求,以提高阅读者的生活水平为目标,构思一种市场上尚未出现的新产品。策划要有战略性,不要只满足于目前的市场需求,要创造市场,创造读者,引领读者对阅读的需求。

5结论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0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1

1 选题策划——功课做在前头

选题策划是全过程策划中最具创造性的工作,它直接决定图书的定位,选题策划的成败,决定一本书的成败。选题策划包括的主要工作有:信息筛查,读者定位,作者遴选,内容设计。

1.1 信息筛查

在信息筛查这个环节中,编辑宜从出版社实际的出版领域出发,了解行业现状和读者需求,找准切入点,然后逐步做大、做强。具备较高出版价值的选题信息通常有这样的特点:反映热点,切中读者需求点,填补市场空白点[1]。

1.1.1 全面了解行业及从业人员情况

图1~图3为我过建筑业、建筑企业和建筑业从业人数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到,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数一直成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建筑企业70 061家,从业人数达4 043万。

1.1.2 关注行业需求

关注建筑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熟悉国家政策、学科领域的发展规划。关注图书市场上的热点书、畅销书,关注专业论坛的热门帖,了解广大一线人员讨论的焦点。专业论坛因其网友都是本专业的从业人员或爱好者,编辑不仅可从中了解到其关注热点及需求,有时甚至还可以从中发现有潜力的作者。

1.2 读者定位

对于广大的读者而言,每本书的定位只能在一个特定人群,读者不可能大而全,必须有针对性。以建筑图书为例,施工现场的工人、工程师、设计院各专业设计师、高校中的建筑专业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图书定位,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定位。我社出版的《建筑业农民工入场安全知识必读》,定位在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采用漫画的形式,充分切合读者需求,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因此,明确受众群体是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要环节[2]。

1.3 内容设计

这里所说的内容设计并不针对专著、课题等由作者主导的选题,而主要探讨由作者和编辑共同策划、主导的普通图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创新,不仅是内容的创新,也是编排形式、表现风格的创新。编辑要对图书内容给出框架建议,与作者共同确定图书的整体结构。同时,编辑在选题设计过程中要避免跟风,但也不提倡闭门造车,已有畅销品种的成功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笔者对2011年当当网管理类图书排行榜进行分析,排在榜单前面的图书不乏几种特点:抓时代热点——《海底捞你学不会》(排名第一位) ;抓人物热点——《乔布斯——神一样的传奇》; 抓读者需要——《销售就是要搞定人》;抓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这些大众管理类畅销书的成功经验亦是需要科技类编辑学习和借鉴的。

1.4  图书类型

虽然建筑图书天生被赋予了“为建筑业服务”的特性,在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践,但是反映行业发展最新动态、行业技术前沿、国外先进经验的图书也同样不可缺少。这类图书代表行业发展的状况,紧跟行业发展脉搏,同时又能进一步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3]。

2 出版策划——过程同样重要

出版策划是将选题思路变成图书产品的一个创造性过程,除了对内容的编审校外,产品的装帧设计在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内容、同样发行渠道的一本书,可能仅仅因为换一个封面乃至版式,就有滞销变为畅销,这就是书籍装帧的力量。图书的书名、封面要能在读者经过书架的短时间内跃入眼帘,只有书被读者从书架上选中后,才有实现销售的可能。因此恰到好处的书名和装帧设计,能够让图书在货架上就打败对手。

2.1 书名

书名体现的是市场诉求,要在新鲜感、概括性、艺术感、时代感及个性化几个方面有突出表现。一个好的书名往往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成功的书名是赢得读者的第一步,一定要反复推敲,一定要用琅琅上口,容易被读者记住的书名。以《阿特拉斯耸耸肩》一书为例,该书是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之一,累计销售已超过8 000万册,但2012年1月在全北京的销量仅为3本,可见简单、清晰、概括性强也是确定书名的重要准则。

2.2 封面

营销的最高境界就是消灭一切广告,让产品在货架上就能打败竞争对手,把顾客牢牢吸引住并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能做到这一点,除产品内核的独特性之外,企业最可以发力的地方就在产品的包装上。图书封面更是如此。封面的形式、色彩能够吸引眼球,抓住读者,但如果封面的文字信息无法促使顾客产生购买欲望,那么再耀眼的色彩和样式也于事无补。因此,真正能让产品在顾客头脑中产生影响性思维的是文字信息,而文字信息最关键的就是产品传递的概念和信息。概念里必须包含以下信息暗示,你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图书?与其他的图书有什么不同?这个不同对我这个购买者有什么独特的好处?如果我买其它的图书会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编辑对书的内容和特点有着充分的了解,并提炼出图书的销售信息交与美编,以利于达到预期的封面设计效果。

3 结语

图书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编辑具备选题策划的创新能力,全程关注的沟通技巧。只有提升全过程策划各环节编辑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打造令读者满意的图书,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优质图书。

参考文献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2

不少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美术编辑,常会困惑于美术编辑在出版社的“边缘”地位:美术编辑煞费苦心拿出的设计,总编辑、文字编辑及发行人员众说纷纭,不能认同;美术编辑的工作既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难以为出版社创造品牌,因此在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排行榜”中,美术编辑的位置一定不会太靠前;在出版改革的大潮中,装帧设计室又因其尴尬的地位常常成为各家出版社先行改革的目标。困惑、牢骚、灰心,是出版社装帧设计人员常见的情绪。 

抱怨是无济于事的。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在图书市场的产品流通中,装帧设计的定位是客观存在的:它只能是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它的从属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无论其文化的根基是多么深厚,无论其艺术生命是多么顽强,它只能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过分强调它的独立作用和独立性有违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但是,美术编辑可以选择——是继续固有的模式,被动地接受;还是自如地驾驭,改革创新,从大出版的真正意义上确立美术编辑工作在图书出版发行中的位置。 

装帧设计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呢? 

 

一、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同样的发行渠道,仅仅因为换了一张皮儿,把“面子”(封面)乃至“里子”(版式)做了一下改换,就有可能变滞销为畅销——这就是图书装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装帧设计更好地“拉动”销售力呢?这就需要美术编辑一定要“多管闲事”,不断地向文字编辑追问:“读者群体如何定位?大约什么定价?销售渠道都有哪些?……”这其实也就是美术编辑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到有意识地做书。 

笔者最近参与了社里一套孕产保健类图书的策划过程。孕产保健类图书在市场上可谓琳琅满目,同样选题的图书不计其数。很多的同题材畅销书也已深入人心。那我们的图书如何取胜?笔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形式高于内容。 

图书编辑工作计划篇13

总之,新时期的图书编辑需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除传统图书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之外,更需要培养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能力和掌握图书市场的能力。具体来说,新时期图书编辑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稿能力和文字能力

审稿能力和文字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图书编辑的基本功。只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编辑所接触到的稿件种类更为繁多。如何从各种稿件中发现好的稿件,考验的是编辑的审稿水平,这需要图书编辑具有一双能识真金的慧眼。需要强调的是,图书编辑始终应当具备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够做到判断稿件内容好坏、写出审稿意见、策划方案、宣传语并保证图书能达到出版要求。现代意义上的图书编辑不仅仅是来稿加工,而需要提前对稿件有整体的把握,只具备文字加工、对版式提出简单要求等方面的能力已远远不够。图书编辑需要承担更多的是对于书稿内容的判断、对于书稿价值的判断,缺乏这样的能力,就不可能打造出服务社会适合市场这样双赢的图书品牌。

但是,在追求稿件整体完美的同时,更要注重图书的文字质量。现代出版过程中,为迎合图书市场、讲求效率,往往会忽略了图书的编校质量,这不仅会对读者产生误导,也影响读者对于图书的整体评价。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出版社的图书编辑应保留传统编辑的优良作风,将文字功底打得更加扎实,将稿件处理得更为认真,保证图书从文字到内容都能达到优秀图书标准。

此外,良好的文字功底还表现在编辑本身的写作能力。因为现代图书出版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图书编辑自己完成,如撰写审稿意见、图书宣传文字、书评等文字资料的时候,就需要编辑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够确保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宣传推广,图书编辑都可以亲自参与。

二、选题策划能力和政治把关能力

现代意义上的选题策划,与以往传统选题策划并不完全相同。传统的选题策划包括很多一成不变的因素在内,而现代出版行业中的选题策划,更多需要的是图书编辑的创意以及对于市场信息的应变能力。简言之,传统图书编辑选题策划以约稿为主,选题的完成只是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并不需要太多思考。而随着图书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选题策划方面如果不出新,所策划出的图书恐怕就难以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作为出版社来说,如能在选题上占得先机,就已经在图书市场上有了胜算。因此,图书编辑首先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就是选题策划能力。

图书的选题策划,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贯穿于图书出版的全部环节。因为现代图书出版,从源头上就应该考虑到最终的流向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因此,从选题创意开始,接下来的组稿、编辑加工、装帧设计以及印刷工艺、宣传及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图书编辑给予一定的指导意见。一份严谨完整的选题策划书,也应该包括对于以上这些环节的具体要求。这就对图书编辑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治把关能力同样是对于图书编辑在对图书进行总体把握时所提出的要求。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图书是精神文化的代言人。因而,图书内容是否健康、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理论是否正确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图书出版之时,既要考虑到图书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图书的社会效益。因此,图书编辑必须熟悉国家的相关出版管理条例,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具有较高的把关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够把握住图书的导向,才能够使得图书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达到高度统一,也才能够拿出内容和质量都达标的优秀图书。

三、沟通能力和消化信息能力

作为出版社图书出版的主要力量,一个合格的图书编辑也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在出版社里所说的沟通,除了编辑与作者的沟通,还应当包括编辑与读者的沟通、编辑与发行人员的沟通、编辑与各个宣传媒介的沟通。与作者的沟通,可以完善选题内容,可以取得良好的选题资源;与读者的沟通,有助于图书编辑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了解图书市场需求;与发行人员的沟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图书市场,另一方面也能够将选题中的优点和亮点提供给发行人员,帮助发行人员更好地了解图书产品,做到销售过程中的有的放矢;与各个宣传媒介的沟通,则能使得宣传点更合乎图书的实际情况,在宣传过程中能够突出图书亮点。

在与各个不同人群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也会收集到很多信息。在图书编辑领域,可能接触到的信息种类包括读者信息、市场反馈信息、相关同类选题出版信息、作者信息等各个方面,这些信息种类事实上已经涵盖了整个图书出版的全过程。一些图书出版的成功人士认为,在当今时代,信息就是财富。谁占有了信息,谁就距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对于到手的信息,除了能够分辨清楚是否有用,还需要学会将有用信息进行消化、加工处理,使之用处得到展示。能够对信息进行认知、学会获取、懂得加工和处理,也是对于现代图书编辑的一项基本要求。因为当今时代各种新媒体不断推出,信息量空前增大,如何从大量信息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资源,是图书编辑能够将所策划图书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的前提。而学会处理信息,也是接下来各个环节延续下去的关键。

四、创新能力和市场意识

在对图书进行编辑策划的过程中,图书编辑的创新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图书编辑具有创新意识,就能够在图书中注入独特的思维理解,使得所策划编辑的图书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当然,这种创新所强调的是在充分理解图书内容,以及同类选题图书市场的基础上,而不是无原则地独特和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也需要吸收和消化更多信息,通过不断学习最新图书出版知识等渠道来不断积累。

根据图书编辑每天的具体工作安排,在进行选题策划过程中,图书编辑首先应锁定属于自己的方向,也就是说,在你所掌握和了解的内容范围中去进行开发,提出创意。因为,只有熟知的领域,才有可能进一步细化,也才更有可能有新的创意产生。创新并不代表完全出新,也不代表要将传统的东西全部否定,对于一些已经成型的图书品牌和图书品种,应想办法在原有基础上融入更新的元素,使之充满新鲜血液充满活力。只有在保持老品种和持续开发新品种并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维持图书市场的稳定。

创新的同时,必须要具备的是市场意识。受传统出版行业一直以来的工作方式限制,可能很多在图书编辑加工方面比较有能力的编辑人员,在市场意识方面都比较薄弱。这些编辑往往业务水平较高,专业功底较为深厚,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资源积累,但对于市场却缺乏一定的了解。在出版业传统思维的影响下,一般图书编辑很难接触到市场,更无法从市场上直接获取有益信息。当然,现今图书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图书编辑认识到了了解市场、从市场上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变化需要不断得到重视,因为只有充分挖掘市场、认识市场,才能够制作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图书,使得图书从策划之初就已经预见到了市场的接受能力。

五、营销策划能力

图书虽然是一类较为特殊的产品,但同其他产品一样,也需要到市场上经受检验才能够体现其价值。策划图书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销售,这在现代出版行业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图书编辑在打造图书这一产品的过程中,几乎全程亲力亲为,对于图书的内容把握最为精准,对于图书的特点也总结最为到位,在对图书进行营销的时候,也很具有发言权。因此,图书编辑需要积极参与到图书的宣传和推广营销当中来,精心提炼和设计图书卖点,积极参与后期宣传,为发行人员提供更多有助于销售的信息。

这一点需要图书编辑对于市场有准确了解,对于所编辑图书进行准确定位,只有如此,才能将所策划图书准确无误地提供给预定读者群体,才能够选择最合适的上市时间,确定最合适的营销方式以及宣传方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产品营销知识,而且需要了解本行业的动向,了解相关专业期刊、媒体等宣传平台,并且熟悉专业书店、各类图书订货会及一般图书宣传方式。要研究和考察同类畅销书的营销手段,研究成功营销案例,掌握有关图书宣传和营销推广的最新资料。

六、执行能力和整合能力

以上全部能力均具备之后,仍需要具备较强的执行能力和整合能力。不具备执行能力,任何能力所能完成的环节都不过是空谈。培养执行能力,不仅需要克服常人所固有的惰性,且需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做大事的决心。因为在各个环节的工作执行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勤快,还需要与诸多人打交道,且需要应对诸多可能出现的变动。一个具备执行能力的图书编辑,不仅能够落实作者,协调稿源,且需要熟悉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能够精准把握每个细节。培养执行能力的同时,需掌握全部与图书出版相关的细节,包括图书的开本、封面用纸、印刷成本及工艺、出版时间、所采用的营销方式等等,掌握的同时需要逐一落实。

与执行能力密切相关的是整合能力。一个图书编辑所要关注的全部问题,事实上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阻力。这考验的就是图书编辑的整合能力。在策划选题的同时,对于所能遇到的情况、所需注意的环节都要有整体规划和全面设计,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分清轻重缓急,能够将主次分清楚。只有如此,才不至于在执行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至于忽略了重点,也才能够保证策划方案按照预定日期保质保量完成。整合能力最关键的是对于出版资源的合理整合规划,并实际利用。具备这方面能力的前提是要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事实上,上述图书编辑所应具备的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交融的,如需进一步细化,可能图书编辑所应具备的能力还远远不止这些。新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在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及一轮接着一轮的挑战的同时,图书编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在新的时期打造精品图书的必要前提。不仅图书编辑自己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出版部门及相关单位也应创造条件,共同为打造出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优秀图书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朱传新.图书编辑所应具备的工作能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第35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