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实用13篇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1

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如特殊的图画处理功能,强大的综合呈现功能,动态模拟现实场景等,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全部,也不可能成为教学的全部。说到底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众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从它本身来说,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优势但也有不足。其他教学手段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每一种教学手段,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只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而全面肯定,也不要因传统教学的不足而全面否定,而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与其他教学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有机的结合体,其最终目标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因此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我们要坚持其辅,不要因此而盲目地排斥其他教学手段,不管什么内容均用现代信息技术,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不知道如何上课。我们要对每一种教学手段全面掌握,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发挥每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而高效的英语课堂。

三、主体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但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将重点放在现代信息技术本身上,而忽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整节课下来就是教师在讲课件,学生在欣赏课件,完全以课件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无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无视教学的具体发展,只是在就课件本身来讲解课件。这样的教学虽然是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可是和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活动,做好课前预设,要为学生的自主参与预留充足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中也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要根据学生的随堂反映情况来对教学预设进行灵活调整,甚至可以放弃课件来另外寻找教学新形式。例如,一次我本来设计的是让学生以对话的形式来复习所学过的语法、句型。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语法、句型的掌握并不像我所预想的那般好,许多学生对此存在困惑。基于这种情况,我放弃了提前所预设的教学,而是以这些基本的语法、句型为重点来进行相关的讲解,并让学生走上讲台来一起进行。这样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举出了许多例句,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这节课并不是按照预设的内容展开的,但是却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了旧知,从而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交际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需要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领会的,学生对语言的掌握不是间接的,而是需要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不断的交流与交际,逐渐领会、感悟与体验的结果。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向学生以图文声像来展现相关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说的激情,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也就是所说的交际性与实践性原则。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安排好材料展示与学生对话的时间安排。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交际情景之中,让学生将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英语来进行思维,在不断的交际中积累词汇、增强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英语语言综合水平的整体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2

二、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属于高年级开设课程,根据相关规定、英语教学规律和学生基础,该课程以《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的名称分别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根据调研和分析,生源和教学总体呈现以下状况:

(一)学生基础薄弱。2012年,笔者对凯里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学生进校时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以英语专业(旅游方向)学生为例,该班共有48名学生,其中外省籍学生3人,贵州省非黔东南籍学生8人,黔东南籍学生37人,全班平均高考英语成绩为88分,最高分为132分,最低分为36分,可见,学生入校时英语基础总体相当薄弱。

(二)教学时数不足。根据规定,文科专业的总学分数控制在165学分以内,计划学时控制在3140学时以内,扣除通时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集中实践环节、教师教育课程、创新素质与综合能力、课程实践实验等,专业课的计划学时只有1536学时,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课程设计和安排方面不得不最大化考虑基础课程的利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最大化弥补学生英语基础的“先天不足”,每周学时为2学时,总学时为72学时。而英美文学信息量和阅读量较大,72学时不能很好顾及作品的研读,更多的是涵盖了其中的基本知识、流派、著名作家等,颇有文学史的教学形式。

(三)图书资料缺乏。近年来,由于办学需要,凯里学院大量购入图书,社会各界也大量捐赠图书,学校的图书总量上了新台阶。但是,在外文图书方面,仍然显得数量不足,特别是原版图书较少,还不能完全解决学生阅读原著的需求。

(四)学生兴趣不浓。从教师反映的情况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结果分析,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个人爱好等因素,大部分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不浓,导致学生在文学作品欣赏、文学现象探索等方面缺乏积极性,平时的学习缺乏主动性,文学作品阅读量小,达不到相应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在英美文学课程方面花时间,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急功近利的心理非常明显。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介入,主要强调对文字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和网络资源的引入,文字、图片、电影、歌曲、音频等资料以及网络资源的应用,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舍等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改变观念,创新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导致外语教学活动与传统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面对新技术和新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在原来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调整,在教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顺应教育发展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文学教学内涵要求。

(二)拓展资源,提高能力。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课本和教师的教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这一模式受到了彻底的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文本以及相关的分析材料等。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在英美文学领域中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文学课程,无论涉及文学概论、文学作品赏析、文学史等,信息量都非常大,在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基本上是长篇大论地解读文本,或者没完没了地书写板书,教学内容取舍较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在课堂上自如地加以利用,节约了书写板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立体生动,艺术性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具艺术性和可欣赏性,能最大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特殊文学文本结构展示等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

(五)易于理解,增强感知。鉴于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引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教学中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大大得到加强,具象形式一改传统教学中的抽象形式,对文学作品本身和背景知识的理解难度大大降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对英美文学教学的消极影响

有人说,现代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语言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无疑也存在着消极的因素,如果应用不当,势必引起不利的影响,值得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注意。

(一)丧失阅读,流于形式。如前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英美文学传统教学模式被颠覆,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得到无限的拓展。也就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导致学生不在热衷于原著文本的阅读和研究,容易造成学生按图索骥,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直接在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流于形式,囫囵吞枣,对文学作品和背景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形成理解误区。

(二)艺术再造,作品失真。在现代社会中,网络资源中的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是当下得到普遍认可和接收的事实,例如,小说被拍成电影,诗歌变成歌曲,散文变成音频作品,形成了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快餐文化”,但是,当传统文学作品被打上现代技术的烙印后,往往发生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再创造,从标题到故事情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文学作品内涵抑或思想性失真。

(三)注重情节,文学性弱。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图片、电影、视频、音频、文字处理等手段加大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艺术性,但从另一个方面分析,在艺术性的增加的同时,文学课程本身应有的文学性大打折扣,因为“视频/音频快餐”能促进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作品情节和片段,忽视了通过利用优秀作家作品分析进行人性教化和道德教育,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文学性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为缺乏文学性的文学课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四)思维肤浅,理性误差。谷启楠认为,“影视作品注重视觉效果,一般比较肤浅,过于直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满足于被动地接受现成的信息而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满足于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而不愿认真研读原著”、。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在促进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愿意在文字之间寻找意义,更愿意在“视频/音频快餐”中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导致对于作家和作品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五)缺少互动,兴趣渐失。人们经常提到“粉笔+本书”是传统教学的代名词,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课件+鼠标”却成为了有些课堂教学的代名词。有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能看见教师的面部表情,学生的信息接收率可高达90%。反之,信息的接收率甚至小于20%,在现代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多媒体设备后面“埋头苦干”,部分学生要么做自己的事,要么表情木讷地听讲,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久而久之,学生会发现教学索然无味,学习兴趣下降在所难免。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3

1、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我们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速,这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急剧增加,但是相对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语文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较慢,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根本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的任务和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也是教育史上重人的教育改革,改进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

2、中学语文教学本身的需求

中学语文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教学,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教学,其融合了人文、地理、音乐、美术、历史甚至宗教等因素在内,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为学科之间的横向结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同时,我国新的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语文教学时间的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而前的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扩人课堂的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等。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1、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2、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工具软件为解决校本课程中的学习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比如,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制作调查表,可以用网络浏览器到网上去查找,用文字处理等工具撰写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阶段,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加工,此时文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软件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学生可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示出来,还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也可以以个人主页的方式在网上发表等等。这时文可以用字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工具软件。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工具,而且还开拓了学科教学内容,对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发了以“长白山的传说”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它以家乡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以“确定主题一研究探索一综合汇报?成果展开”为活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改变中学语文的教学

1、以多功能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

现在的中学生,接触外界的新事物较多,想像力极其丰富,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比如,在导人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教学中讲述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相关的动画片,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场景等辅助教学资料,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会大增,整个课堂氛围可能生动起来。

2、营造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课程的语文教材,所选作品时间跨度大,区域范围广,有当代的、现代的、更有古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要想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必须弄清每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在教授朱自清的名篇《春》,既是语文朗读训练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教材。教学时教师可配以音乐让学生朗读。那涂涂的流水、清脆悦耳的鸟鸣、婉转悠扬的牧笛声,可以把学生带人一个春暖花开,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能真切的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样,如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4

(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搜集大量生动直观、新颖活泼的案例,能够模拟案例发生的真实过程,有效地实现案例的真实再现,使静态的安全信息转化为动态的安全信息,抽象的安全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真实化,无形之中增强了安全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效果。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班级德育管理,会带来空前高效的管理效果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媒体网络不良导向、单亲离异家庭、留守隔代带养、家庭教育缺失等诸多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微不足道,许多班主任深感力不从心,总是抱怨“如今的学生不听话“”如今的学生不受教育”“如今的学生难管”而牢骚满腹,致使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跌入低谷。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一轮的课改正紧锣密鼓地掀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班级德育管理如何走出低谷呢?根据我多年的学生德育管理经验,我认为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实用性运用,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为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受”的“实惠”性的东西,让现代信息技术为德育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使德育管理工作更有新意、更加高效。

(1)通过班级网页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每个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温暖的大家庭。每一个班,班主任要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建立起班级网页。网页上要有班级管理团队、班纪班规、班级座右铭、班级动态、习作园地等。班级动态每天更新,记录学生的学习、出勤、纪律、卫生情况以及本班在学校评比中的情况。班级网页上还可给每个学生设计一份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每天的学习、出勤、纪律情况。班级网页形式要新颖,内容要丰富,经常更新,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每天集体浏览一次,使之成为学生接受自我教育和自我熏陶的乐园。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5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的学科,植根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学科特征决定了其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同时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学生更容易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中来感受感性信息,并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基础。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如果只是就理论讲解,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而要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教学情境,将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寓于直观形象的实际事物与现象之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突出学科特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只是机械而枯燥地记忆理论条款,而是能够从直观事物中获取形象感知,经过独立地思考与思维上升为理性认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学习《财产留给谁》时,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本宣科,又是举例又是讲解,看似讲得清晰透彻,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需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道德精神,以及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为此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强烈的图文声像效果来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独立思考与激烈讨论,从而总结出遇到遗产问题要本着法律和道德两方面来处理,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所学。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行为内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智育、德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教学的成败并非单单只是看学生能记住多少行为规范,而是要看学生能否将这些行为准则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能否实现道德准则的内化,让学生做心中充满阳光,乐观生活,快乐学习的身心健康的青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产现象与生活实际搬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道德准则与实际行动之间建立直观联系,尤其是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与场景,更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认可与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道德准则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如在学习关于网络这一章节时,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播放平时学生上网的相关的资料,并截取电视新闻报导,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更具真实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激情与讨论的热情,此时教师让学生就此话题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在真实的实例面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不仅可以在认识上正确对待网络,同时还可以将所学与自身的网络行为结合起来,充分认识网络的两面性,这样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网络,为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交往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6

一、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后,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从教材的编排上看,他们也不惜用大量的油墨,把课本印的漂漂亮亮的,创设了一系列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从这也可以看出,图片在现今低段教学上尤为重要性。而这些资源的利用,更离不开教学媒体的参与,如实物投影等。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因此是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现今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我们得了解我们的课堂,从而更好地来改进课堂的教学,因为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受大家忽视的问题。

1、忽视教学主体的参与性

语文教学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精髓是教师、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有助于认知活动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用于支持课堂教学的。由于多媒体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它集文字、图像、声音、录像等于一体,因此人们在提到运用多媒体支持课堂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也就是强调在单位时间里给予学生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像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

比如,在一堂《祖国到处有欢乐》的课堂教学上,有位老师大量地应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课前播放了《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歌曲,课上还让学生看了许多图片、录像等,课后还不忘来个呼应,播了一首《娃哈哈》,当然部分还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这堂课虽然内容很丰富,获得的信息量很大,但真正能为学生学习起帮助的却很少,也很难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反而浪费了学生的不少学习的时间。多媒体的使用也要因课堂的需要而定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这么“丰富”的教学内容。这样似乎充分体现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却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未脱离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只不过是“开新车,走老路”。

2、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3、忽视其它教学资源,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甚至出现了没有教学媒体无法上课的例子。

三、发挥媒体优势,克服课堂弊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A、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B、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C、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D、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3、教育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的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整合的可行性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像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在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生活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浙教版第四册的《夏天》,笔者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外部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张夏天的图片(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让学生看图说话,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基础。随后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自身的认识,领会书上的用意,进而学习“雷雨前”的部分。在教学“雷雨时”的那部分时,我则是采用了对当时画面的再现,通过声音的聆听、图片的欣赏、语言的讲述,渲染了“雷雨时”那磅礴的气势,以及雷雨到时的先后变化顺序,能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由此引入了一个优化的教学气氛,这堂课也有了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仿佛被带到了“雷雨时”,亲自与它零距离接触,体验也就会更深了。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因材施教的需要。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和广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取得成功。

在课堂的提问中,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同学,我往往会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等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多安排一些让学生能努力“跳一下能摘到的苹果”,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

3、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最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思维的培养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现象到本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探求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独特动画效果,如动画模拟、录像抓帧、背景拟音、图文串联、问题显示等方式,皆能结合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停顿、闪烁、组合、重复等步骤,达到以往教学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浙教版第十册的《绿》这一课,品读、感悟、体验西湖的绿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教师采用了观看录像的方法,在复杂处还采用了停顿解释的方法。让学生的动态的图片感知中,体会绿的美,绿的不同,绿的层层叠叠。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在启迪学生思维、理解文意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学的规则发生了变化,教师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夏天》课件制作过程中,笔者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阅读、回答、问题探讨,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训练时,让学生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讲述图上的内容。再出示课文,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之后,问: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还用换位的方法,问问:假如你就是柳叶、小花、湖水、小鱼,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做一回柳叶(小花、湖水、小鱼)等。你还会说些什么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看图说话的能力,而且通过图片、文字与计算机进行“对话”,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得到加强。这种参与型结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5、利用目的性,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有效的学习环境,真正把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之中。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创设主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青蛙的眼睛》这课后,学生已经知道了青蛙眼睛的原理,还知道在动植物身上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科学技术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对动物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观察、研究动物的兴趣,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课上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并告诉学生可用什么方法找到这些相关的资料,以及这些资料有什么用,激发学生寻找资源的动机和热情,让学生有主动寻找资源的欲望。这样就把课堂引到了课外,延伸了知识的学习,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搜集材料的方法,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新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地指导和帮助。这也不再是一堂简简单单的语文课了,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学课,对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很有帮助。

四、引发的思考

1、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的过程:

老师不要给学生准备好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不要忽略了对这种追求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各自的能力,通过自己艰辛的劳动,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让他们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克服困难的喜悦。

2、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方案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3.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

网络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在集体环境下,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而协作学习对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所以在课堂整合中,把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就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并不是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专利,应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难度的环节,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笔者在实践和探索中发现,信息技术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它能够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示自己的个性。信息化的教育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好的舞台,我们只有以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大胆创教育之新,才能够育创新之人。

参考资料: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黄震文

《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7

首先,科技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可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多趋向与游戏、信息沟通等方面,对其在教学中应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第一,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并不了解,认为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是将课本知识移到屏幕上,并无多大意义。第二,大学物理教学中,对知识的安排不太合理,致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难以发挥,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参与教学并无多大兴趣,反而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并不愿深入了解。其次,物理教学课件制作太过粗糙,一些教师就是直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现成的课件,也不经过加工处理,无法体现课件的特色,亦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此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多媒体与学生的“天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受到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难以激发,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死板、无趣的课堂气氛,影响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再次,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物理教学,整合了零碎的物理知识,更加突出物理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然而却降低了对基础知识的关注和认知,不利于学生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影响了物理教学的全面性,制约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使其不能产生强烈的物理探索欲望,难以在物理学习中有所突破。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大学物理教学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利用中,一定要明确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工具,对其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水平。首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信息技术要围绕学生这一教学核心因素发挥其作用。不能否定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引导作用。要将各种教学资源科学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学习气氛浓烈的教学环境,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对于课件的准备决不能马虎,从选材、制作到修改、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准备、细心加工,确保教学课件的新颖、独特和创新性,使课件播放能够密切的配合教师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播,使其能与教学设计相辅相成,实现大学物理教学的更高水平。再次,在信息技术利用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科学、合理的利用多媒体。例如,在对一些复杂、抽象知识的讲解中,教师的表达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这时,适当的声像信息能刺激学生感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教学得到优化。同时,学生也会在与教师的交流沟通中,产生强烈的情景印象,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第四,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广泛的物理知识信息,使物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物理学习经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第五,协调好学生、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是三者在教学中的积极意义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加工者、存储者和应用者,教学参与对学生成功的建构物理知识非常关键。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领路人、激发者,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学生获得教学参与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决不可忽视。另一方面,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是这种工具的应用者和掌握者,决不能使自己成为教学工具的附庸。要科学的配合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状态,及时的调整课堂气氛,促进物理教学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8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课文《送英雄——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记》时,安排一课时,文章中有关于人类航天的知识,对船上天的全过程,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神州”五号飞船上天的全过程分解成若干个图片形式,每到一个过程时,配上形象的图片,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得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网络资源教学,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比如一堂语文的阅读课,过去是依靠读课本这一种单一的形式,学生只能听老师介绍有关的内容,现在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对课文、题解、作者简介、学习目标、写作背景、主要情节、语言品析、景物描写、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练习、小结、学习讨论区、参考资料等设置多个按钮,并链接相应网页,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在网上进行阅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迅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并且马上可以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利用网络课件中的超文本、超链接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使学生不受课件本身的局限,充分利用因特网丰富的资源库,了解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当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整合作用外,还要在教学当中起到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察看全体学生的作用,要做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放任自流,也是不可取的。学生收集材料,一定要有限制,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运用多媒体,调动感觉器官,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9

中学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它不仅承担着中学生识文断字的基础功能,同时还要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会不断发生重大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根本的需要,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中学语文教师则抱怨教学内容太多,无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我们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速,这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急剧增加,但是相对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语文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较慢,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根本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任务和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也是教育史上重大的教育改革,改进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

2.中学语文教学本身的需求

中学语文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教学,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教学,其融合了人文、地理、音乐、美术、历史甚至宗教等因素在内,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为学科之间的横向结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同时,我国新的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语文教学时间的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扩大课堂的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等。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中学语文的学习方式以语文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是教师教学知识的传授对象,语文教师和语文教材是教学的中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的学习效率

语文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创设一个较好的语言环境,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的字、词、句子等来提高运用母语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对生活经历的描述单靠自己的语言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一些具体的成语或者风景的课文时,通过语言描述很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整个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主动性

尽管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并不是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效率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能力。因此,教师自身掌握了较大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应当注重自身信息资源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应当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使师生之间不断交流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所需要的软硬件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作为基础,首先应当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如加强教室的多媒体建设,同时实现教室多媒体的上网;还应当加强学习语音室的建设,为语言交际能力的练习提高基础;还应当着重建设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改变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方式不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新的发展。现代信息教学的应用与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比如,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也可以通过让教师多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等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3.注重提高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有着较大的关系,但是中学生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主体,其自身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首先,应当开设一定课时的信息技术课程,为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奠定基础。其次,可以通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最后,可以开展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兴趣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26.

[2]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5—147.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10

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为中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教学相比更具开放性,适合同时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并且能够满足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两面性问题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而没有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继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特点,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两面性,使得教师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无法将初中语文的教学意义发挥出来,若教师不认真选择备课材料,那么有可能会在互联网中选到一些雷同的材料,这就无法满足新课程提出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富有创新的要求了,因此要想将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还需要解决这一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

1.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哪一门课程都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过程中,也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阶段,因此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让学生学会想象自己正身处教师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最后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意义。

2.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是十分利于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的,因其能够在满足每一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标。选择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辅助工具,首先应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分析,选择能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现出来,最后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特点,为学生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3.合理插入现代信息技术

从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其原因在于初中生好奇心强、喜爱新鲜的事物,因此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课程缺少趣味性、多样化而不认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认为语文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兴趣更会持续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插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进行大致了解,然后再利用科学、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最后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插入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都需要有很好的锻炼,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强而有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更多的知识,继而无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彻底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应从现代信息技术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然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认识更多知识,最后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主动从现代信息技术中寻找知识,这样更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11

《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给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笔者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直至出现正确结果,如果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入机会,教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2.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入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特别适合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因为初中数学教师完全有能力制作这类课件。从前置知识复习,精选例题讲解,到巩固练习作业,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设置成不同的层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地进入相应层次,当然还有机会进入高一层次。这种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的主动参与活动,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主体作用。

二、巧借信息技术,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效果好的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学习九年级几何“点的轨迹”一节后,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对“轨迹”是毫无想像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教师的“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九年级代数中的“函数”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让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能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

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

4.化繁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九年级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九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

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

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

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像,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12

1 与传统教学媒体比较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中使用的媒体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印刷教材,包括教课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这类媒体的优点是:学习者控制信息呈现速度,即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阅读文字材料;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复习学习过的内容;这种媒体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非常低,因此成了人类通常获取最常用的一类媒体。但是,这类媒体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突出表现在它所展示的图形是静止的,缺乏趣味性。电视和录像是教学中常用的另一类媒体。但是,这类媒体呈现的图像信息真实有趣,图形和声音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学习者能够同时用视觉和听觉接受信息,有利于学习和记忆。但是这种媒体最大的缺陷是学习者不能控制信息的呈现,不便于学习者复习。而现代信息技术却能够将不仅拥有以上种两种媒体的优点,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1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高速度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性更方便地检索、获取、加工、利用、评价、创造和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借助这一潜在优势,教师和学生可以减少简单、机械的信息加工活动,而集中精力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这类活动包括:利用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工具分析数据库资料中蕴含的规律、发现和形成问题、寻找答案以及解释和呈现研究结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验系统或其它教学测评工具进行形成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工具更方便地对于教学有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等更方便地查询、获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对下载的信息进行评价、选择和整合利用;利用用户很好的网页创作工具设计、网上信息,将自己的创新的结果公布在网上。

1.2信息表征方式的多媒体化和非线性化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经验范围,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超文本技术实现了信息的非线性组织,各种信息之间有丰富的链接,构成了立体的信息空间。因此,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借助这一潜在的优势,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教学演示,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得丰富的经验,并且可以对演示过程进行自主的控制;促进知识的直观化的可视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加工;获取丰富的、不同类型的信息,丰富、扩展对学习的主题;表现自己和感受和见解等。

1.3信息利用的动态交互性表现在: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活动进一步添加和扩充信息,建模以及虚拟现实场景等建军构自己的理解获得逼真的动态的经验感受培训实际技能。

1.4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灵活性和跨时空性计算机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有效方式,包括同步交互和异步交互,可以是一对一的交互,也可以是对多、多对多的交互,这将大大促进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以及学科专家之间的跨越时空的沟通交流。利用Internet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及时更新;利用网络还可以远程教学和远程指导;利用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各种网络工具还可以支持不同地方的教师进行协同工作,支持身处异地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有效沟通。

2 与教师比较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与信息技术相比,他们在教学中的优势主要有:①有能力根据《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目标做出计划,并能根据具体要求开发相应的辅助材料。②有能力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或事物综合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中去,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③有能力适应变化者有要求,随时回答学生的询问。④教师有能力督促学生的学习,并能引导学生发展高水平的思维。⑤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有能力交流感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以自己经历和感受激励学生克服面临的困难。⑥有能力在行为和价值观方面做出成熟的样板。而信息技术优势也是显见的:在信息处理上的高速度和自动化;在信息表征方式的多媒体化和非线性;在信息利用上的动态交互性;在信息共享与交流上的灵活性和跨时空性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同时,重复执行某项任务不会厌烦。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体现和顺应了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整合方式应用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用以往不可能的方式学习,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能够产生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教师和学生简单、机械的信息加工半自动,从而集中精力创造性地教学、学习或进行高水平的创作和高级思维活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处理人际关系和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信息的能力。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光盘或网络提供以下功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用的各种资料;为教师提供用于考试的试题及相应的答案;为教师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案例;为教师提供制作教学软件的工具,使教师能够制作课堂(或局域网)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功能,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ITAI应用研究和评价表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会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先前的经验,以及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反馈和为教师提供关于学生的行为或进步,这些情况下,信息技术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①提高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技能:当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并允许他们在问题解决中使用信息技术;或者让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发展。当学生将信息技术用做通信工具以呈现、公布和共享他们的项目成果时,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使用计算机调整问题和任务,把学生的成功实践扩大到最大限度时;当学生将信息技术用做产生、论证并与他们的同龄人、教师和父母共享他们的工作成果时;或者学生使用他们喜欢的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程序和设计好的技术应用,以开发他们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时,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兴趣。③信息技术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是非常有效的:对于能力低下或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来说,使用能够连续不断地通过调整任务难度评价每个学生的执行情况、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和实践水平;或者使用能够满足学生的独特需要、实力和嗜好,以及能够恰当地适应他们的语言习惯时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效的。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功能,扩大授课内容

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是老师的教为主,按照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首先是:传统大学教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有限的,一是教学内容有限;二是学生学习内容有限。这种教学的方式只能是非常简易的教学方式。《现当代文学》在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邓中夏、郭沫若、蒋光慈、闻一多、朱自清、徐志摩等一大批诗人,如果教师在讲到这一章节时碰到的问题就来了,众多的诗人在教师两节课的讲解中是难以全面涉及的,因为如果将每一个诗人的诗作写在黑板上,时间不允许,老师抄作品在黑板上都抄不完,更不用说是讲解他们的诗歌。其次:是对每一个诗人的介绍及诗歌作品的讲解也是有限的,因此学生所学的东西在课堂上是非常有限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只要将教师备课的讲义,做成光盘,就能在一节课中将上述内容讲完。用多媒体播出,既节省了版书的时间,又能够讲述清楚极大地扩大了教师的授课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包括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发展为教学的容量的扩大创造了很大的空间,这种容量的扩大对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果:①创设情景,趣味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②展示课堂教学结构与过程,优化学生思维;③优化视听说组合,增加操练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作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突破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学到不少的知识。极大地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容量。

现代信息技术论文篇13

如在“钟表的认识”这一节时,活动前,我们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搜集了许多钟表图片,还自制了表盘模型,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再进行教学活动,演示了“认识钟表”的课件,响起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然后出示一组画面,从幼儿早晨来园、盥洗、吃饭、活动等一日生活不同时间的画面切入点结合教师语言引导,教师介绍了一分钟的准确刻度时,幼儿点击一分钟刻度,时针按顺时针方向准确走过一分钟,与传统教学相比,用多媒体除了能观察时针的运动过程外,还能让幼儿感知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评议进行教学,幼儿就能在教学游戏中找到答案,操作对于幼儿来说有互动性,通过点击画面中钟表的各部分都能得到闪烁回应,教学生动,引发了幼儿学习兴趣,激发了幼儿学习主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想知道下面屏幕上会出现什么,在学习中都想自己去寻找答案。整个活动过程不但让幼儿自主,而且让幼儿更加自信,孩子们乐于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形成“学中玩、玩中学”的氛围。

二、 利用信息技术,消除幼儿的思维障碍,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幼儿,让幼儿强化记忆,应付考试。而是让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建构性”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是幼儿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1、运用媒体演示,探幽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最爱动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应当着眼于时代需要,多给幼儿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图形宝宝—拼图游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游戏拟人化,通过创设情境、以景激情、以情引思,让幼儿在电脑游戏中,亲自动手拖动鼠标,每当孩子用鼠标选中多个图形宝宝中的一个,将其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之后,从电脑中传出亲切柔和的赞扬声或屏幕上出现和蔼可亲的笑脸。这时孩子就会处于惊奇、兴奋、探索的学习氛围中,激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内心产生了成就感,发展了幼儿思维,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运用媒体展示联系,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演示课件,提出有一定思维坡度的问题,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使幼儿获得简单的科学结论。这样可以把教师的有意引导和幼儿的主动思考,独立发现结合起来,有利于幼儿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为此,我们大胆尝试把大量的应用题归类同化,做成一题多变的动画课件,由浅入深造成坡度。如制作 “小动物的家”。①一列满载着八只动物(大象、猴、兔、熊猫、猫、狗、松鼠、鸟)的火车徐徐开来。②动物们回到大树家,来到自己不同的楼层。③又一列满载食物的列车开来(萝卜、竹笋、虫子、桃、鱼、骨头、草、松子)。根据以上的出场顺序,教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层提问并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思考,最终过度到幼儿之间你一言我一语互相给对方出题。

如:在幼儿之间练习的同时,有轻揉、舒缓的乐曲,使幼儿静心思考。幼儿的每一个操作完毕,都会有“你真棒”“错了”“没关系”“再来一次”的激励语言,”①从前面的数乘坐第六节车厢的是什么动物。②小白兔乘坐的车厢从前数是第几节?从后面数是第几节。③松鼠住在第几层上?吃第几节车厢的食物?④猴子住在第二层,再上三层是第几层?怎样计算出来的?(第五层,2+3=5)⑤松鼠住在第七层,在下一层是第几层(第六层7-1=6)

…………

从序数到加减运算是一个较复系的编题和运算过程,幼儿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中,以游戏的心情进行学习,更有利于要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的幼儿即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可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每个幼儿都能尝试成功,从而是他们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幼儿实现《纲要》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的思维空间,延伸幼儿的学习空间,给幼儿探索的机会,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养成多维多向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每讲一个新概念,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出课件,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动脑筋总结规律,自然而然轻松地获取知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