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实用13篇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1

1.1.1D-loop部分序列分析D-loop序列分析中,由于并不是整个D-loop序列都发生碱基的插入或者替换,可以采取对保守序列区或者终止序列区的部分区域进行扩增。由于这两个部分的进化比中央保守区迅速得多,只对这一区段的序列进行分析也能代表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过程。张仁意等[5]对青海4个不同湖水采集的155尾裸鲤(Gymnocyprisprzewalskii)个体的线粒体DNA的D-loop区中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得到754bp的序列长度,分析发现155个样本中有34个单倍型,但4个群体中可鲁克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远低于其他种群;进一步的遗传分化系数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已经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但由于地理隔离的原因,系统发育树结果还没有发展出明显的单枝,加之该区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偏低,需要进行重点保护。

郑真真等[6]对全球大青鲨(Prionaceglauca)进行了D-loop区中694bp扩增分析,采集了来自中东太平洋、中西太平洋、中东大西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5个海域的165尾个体,分析发现145个单倍型,变异程度非常大。进一步分析后发现5个区域的大青鲨种群的单倍型和核苷酸都处于较高水平,种质资源较好;但是遗传分化指数显示5个区域存在强烈的基因交流,种群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邹芝英等[7]采集了8尾长鳍鲤(Cyprinuscarpiovar.longfin),扩增得到600bp的部分序列,找到了与终止区域相关的6个特征序列;对这些特定的区域分析得到6个单倍型,13个变异位点,显示了较好的种质资源状况,核苷酸多样性数值与其他鱼类接近,遗传状况中等,由于该物种稀有且仅存在偏远地区,保护珍惜水产动物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向燕等[8]为了了解3种鲟鱼: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中华鲟(A.sinensi)和史氏鲟(A.schrencki)亲鱼的遗传状况和遗传背景,对线粒体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分析,扩增得到400bp的序列,49尾亲鱼个体一共得到仅18个单倍型,并且对于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分析后,发现集中在6个单倍型中,说明这些群体很有可能来自同一母亲;不过各单倍型遗传距离较远,说明父本来自不同的个体;其结果提示,在生产中仍要采用不同单倍型进行人工繁育,以避免近亲而导致种质退化。

Kumazawa等[9]研究发现,D-loop的5'端和3'端有串联重复序列,这段的变异速率较快。Abinash等[10]在北美不同区域采集淡水扁头鲶(Pylodictisolivaris),对35bp的串联重复区进行分析检测,从美国35个水系采集了330尾样本,分析结果发现,在东南墨西哥湾的70%样本出现串联重复的变异,而采自密西西比河95%的样本和墨西哥湾西南沿岸的扁头鲶没有出现这个区域的变异;系统发育的计算结果表明,在70万年和205万年左右出现群体分流;从地理位置上看,密西西比河的支流进入墨西哥湾西南沿岸流域,而东南墨西哥湾为另一条流域;该结果表明种群的遗传结构受到地域特殊性的影响。D-loop区部分序列的结果分析能满足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状况分析,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数据帮助人们进行资源保护和简单的育种工作。随着科技进步和测序水平的改善,进行全序列的测序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全长序列将获得更加完整和正确的结果。

1.1.2D-loop全序列分析D-loop的多态性一种是来源于碱基的突变、插入和替换形成的不同单倍型,不仅种间有差异,种内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只是重复的差异小于种间的差异。而且在个体中D-loop一旦发生差异,线粒体DNA会稳定地将这种差异遗传下去,这种差异在个体间表现为线粒体DNA分子的长度变异,因此对D-loop全长进行分析研究更能体现整体的变异程度。肖明松等[11]在淮河淮滨段、凤台段、蚌埠段、洪泽湖段采集84尾野生乌鳢(Ophicephalusargus)进行种群资源的研究,分析发现33个单倍型,检测了单倍型多样性(h)、核苷酸多样性(Pi)、遗传分化指数(Fst)、遗传距离以及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和NJ树,发现其h和Pi较高,表明种群平均多态性相对较好;但在遗传距离的分析中发现所有群体的差异都较小,这可能是由于在淮河流域中不同支流的种流程度较高造成的,所以变异发生在种内,而种群之间的分化较少。董志国等[12]对大连、东营、连云港、舟山、湛江和漳州6个地区的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atus)进行D-loop全基因组区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选择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作为重要指标,并加入了群体遗传分化指数的分析,进行Tajima’sD中性检验和单倍型间的分子变异分析,发现不同地区梭子蟹的遗传多样性很高,产生一定的遗传分化;不过在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中,地理距离对遗传距离没有显著的关系,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赵良杰等[13]在千岛湖汾口、富文、临岐3个大眼华鳊(Sinibramamacrops)主要繁殖区域采集了115尾个体,对样品进行了形态学和D-loop序列测定后,分析形态主成分和各个基因遗传学分析指标,发现千岛湖各地的大眼华鳊之间有丰富的基因交流,并没有形成容易灭绝的小种群,表明各个地理群体仍然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面对一定的灾害时有一定的弹性,不过这样的良好状况仍然需要政府和渔民对该区域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高志远等[14]对海南松涛水库南丰镇、番加乡、白沙群体的长臀鮠(Cranoglanisbouderius)的D-loop序列全场进行分析,44尾个体中发现11个单倍型,但在分析中发现单倍型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认为是由于海南岛偏僻的地理位置难与大陆长臀鮠进行基因交流,推断在历史中可能出现过严重的瓶颈效应;中性检测也表明没有任何整体或局部的种群扩张,数据皆表明该地域长臀鮠正处在较危险的境地,需要进行种群的保护措施。

1.2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目前,国内对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生长不良与病害频繁大多归结于饲料与环境的问题。诚然,营养和免疫是养殖的关键,但是由于人工育种和繁育杂交造成的种质资源下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养殖户往往在育种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育种群体的遗传状况,导致近亲杂交,子代产生各种问题。徐钢春等[15]对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nasus)的子三代品种与在淡水生活环境下湖鲚(C.nasustaihuensis)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进行单倍型和核苷酸分析后,发现养殖刀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优于湖鲚,这可能是由于刀鲚仅是子三代,还未经历大量的人工繁殖和育种,保留了较好的遗传状况;而湖鲚由于其陆封型的特点,导致其种质资源渐渐下降,需要进行放流等活动保证种质资源。姚茜等[16]对来自浙江湖州某公司的养殖群体、缅甸引进的群体和两者杂交的“南太湖1号”群体的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的D-loop区进行分析,共16尾群体分析得到14个单倍型,结果表明缅甸引进的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最高,浙江湖州人工养殖群体的多样性最低,说明人工育种对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影响。通过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分析发现,杂交群体更加偏向本地种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可在杂交代中选取优秀性状的沼虾,与缅甸种群杂交,以获得更优秀的品种,为今后的人工繁育打下基础。李胜杰等[17]将珠江水产研究所养殖品种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与北方和佛罗里达两个野生群体进行D-loop区的遗传分析,在23尾采集的样品中,5尾个体含有两种单倍型,北方11尾个体发现9种单倍型,而佛罗里达仅有1种单倍型。在遗传距离分析上发现,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养殖群体与北方群体更加接近。对于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群体与国外种群相比,其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开展种质的保护工作,应引入国外品种进行杂交,改善国内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提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大口黑鲈的种质资源。

1.3亲缘与起源分析D-loop区串联重复的现象虽然丰富,但是不同动物的重复位置不一致,重复的序列和重复的单元也不一致,所以相近物种之间对比分析有助于明确不同物种的关系。郝君等[18]对乌克兰鳞鲤(Cyprinuscarpio)、鲫(Carassis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和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ussuriensis)6种不同鱼的线粒体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了种内、种间遗传结构差异,发现作为分子标记对系统分化效果的差异,6种不同鱼的碱基含量、碱基差异、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都有显著的差异,构建的D-loop序列的NJ系统树展示了6种鱼的分类地位,肯定了D-loop区比邻近区段的tRNA和12sRNA在鱼类识别、分类、种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上更加可靠。侯新远等[19]对5种虾虎鱼类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的研究,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potamophila)、鸭绿沙塘鳢(O.yaluensis)、中华沙塘鳢(O.sinensis)、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glenii)及尖头塘鳢(Eleotrisoxycephala)这6种虾虎鱼类同源长度约为830bp的D-loop序列,通过系统发育树和遗传距离分析,得到6种鱼类的亲缘关系即河川沙塘鳢、鸭绿沙塘鳢、中华沙塘鳢、平头沙塘鳢聚为一支,尖头塘鳢、葛氏鲈塘鳢和褐塘鳢等聚为另一支,为鱼类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提供了基础。马波等[20]在额尔齐斯河采集了两种类型的银鲫(C.auratusgibelio),对几种鲫鱼的可量性状和D-loop区进行分析,得到了优势种群的生长性状,确定了它们的遗传学特征和分类学地位,同时通过D-loop区的单倍型共享率研究了两种鲫的起源和遗传特征,这些结果对我国将来进行银鲫育种有很大帮助。Klaus等[21]利用D-loop序列对欧洲鲤鱼(C.carpio)137的起源进行研究。在此之前对于欧洲鲤鱼也有过很多关于起源的研究:Zhou等[22]发现一些欧洲养殖的鲤鱼起源可能在德国和欧洲,而俄罗斯主要养殖的鲤鱼起源在亚洲。Zhou等[23]在德国镜鲤和伏尔加河的野生鲫鱼利用D-loop区全序列获得独特的3种单倍型;而Mabuchi等[24]在日本鲤鱼中发现有两个D-loop区单倍型与Zhou等报道的欧洲发现的单倍型非常相似。Klaus等[21]的研究结果指出欧洲和中亚所有的鲤鱼品种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而且有可能是在后冰河时期传播到中亚或者欧洲。对于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在育种过程中,没有进行规范的养殖记录,导致各种群出现杂交现象。而且,养殖户挑选具有优势性状的品种进行,容易导致其他稀有单倍型的消失,从而使得种质资源慢慢下降。

1.4个体内异质性分析同一个体内存在多种重复序列数目不同从而表现为异质。高祥刚等[25]采用克隆技术,在我国海域随机采集了3头斑海豹(Phocalargha),每尾个体任选14个克隆菌,对它们的线粒体DNAD-loop区的终止序列区进行扩增测序,发现其个体内存在多种不同的串联重复单位,即存在异质现象,说明我国的斑海豹种质资源保护较好,进化状态比较积极。张四明等[26]在野生的中华鲟种群种间和个体体内检测线粒体DNA的长度变异情况,发现中华鲟有较多个体的异质性,表现出良好的遗传多样性。由此可见,个体的异质存在是导致线粒体DNA中控制区D-loop长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个体的线粒体DNA长度异质性是直接推动动物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线粒体D-loop区的序列分析已经在水产行业取得大量进展,D-loop区基因的插入、突变和替换都是影响多样性的关键,而个体内的异质和串联重复的高频率变化不仅存在于水产动物个体中,也存在于种群内,甚至在不同物种之间都对野生水产动物的起源、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动物进化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养殖群体中,D-loop区的分析正在渐渐起到重要的作用,若结合微卫星、RFLP等其他分子标记技术,将来对人工育种和对亲鱼、亲虾的选育工作有重大意义。

2细胞色素b序列(cytb)

线粒体DNA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有还原型辅酶I的亚基、ATP合成酶的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和细胞色素b[27]。Zardoya等[28]研究认为,cytb的进化速度适中,适合进行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析。现今利用cytb序列多数用于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分化分析、遗传图谱建立和遗传多样性调查,并辅以其他标记技术进行组合分析。王晓梅等[29]获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cytb序列的PCR产物后,利用DGGE技术分析了温州、仪征、江都、南京、盘锦和合浦地区的中华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并与合浦绒螯蟹(E.japonicahepuensis)对比,发现中华绒螯蟹与合浦绒螯蟹遗传距离较大,在亲缘关系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仍有部分遗传标记相同,说明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

黄小彧等[30]利用cytb序列检测了长江支流贵定与干流合江和宜都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的遗传距离,结合地理因素分析了该物种的种质资源现状,发现合江的遗传多样性最好,而支流群体与干流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地理隔离使同一物种的基因交流程度降低。夏月恒等[31]利用cytb序列对中国近海3个地区的鮸鱼(Miichthysmiiuy)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对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解释,认为中国鮸鱼基因型的单倍型多样性高和核苷酸多样性低可能是因为种群在某个时期突然扩张,使单倍型突变大量产生,但这段时间对于提高核苷酸多样性时间不足,所以产生了如此差别;且Fst结果极低,说明该地区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加上不同地理的单倍型网络图交错呈现,有可能是因为种群由于扩张之后还未达到平衡,需要对该地区进行保护。钟立强等[32]调查了长江中下游5个湖泊的黄颡鱼,利用cytb序列分析了不同地区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程度,60尾个体检测出37个单倍型,Fst分析显示这5个种群的变异大部分都来自群体内,说明各个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系统树显示它们没有分化成谱系。司从利等[33]从长江贵定和乐山两个群体的泉水鱼cytb序列分析其遗传状况、结构和多样性程度,发现这两个群体由于三峡大坝的地理因素,已明显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高度的遗传分化,建议对该物种进行分区保护,提高遗传多样性,丰富种质资源。

司从利等[34]在广东、广西等地基于cytb序列分析了华南居氏银鱼(Salanxcuvieri)的遗传现状,从邻接树上可发现有一定的分支,认为地理因素正在逐渐影响遗传结构,推测琼州海峡的地理位置可能影响广东、广西种群间的遗传交流;中性检测结果表明在更新世晚期发生扩增,地球当时的气候影响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根据现状,建议分地区对该种群进行人为保护,避免出现种质退化。李伟文等[35]两年中在7个远洋捕捞点采集了黄鳍金枪鱼(Thunnusalbacares),扩增了cytb部分序列得到663bp,108尾个体仅有24个单倍型,且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都处于较低水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差;Fst分析得到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部,表明其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并且基因交流非常强烈,种质资源正在衰退,这与人类破坏环境和大面积捕杀有密切关系。谢楠等[36]利用cytb对鲂属(Megalobrama)4种鱼类及长春鳊(Parabramispekinensis)进行了系统分类。但在结果分析过程中仅靠cytb的信息难以准确将不同品种进行区分,仍需要配合其他标记进一步研究。

3其他标记与组合分析

16SrRNA序列、12SrRNA序列和COI序列在线粒体基因组中变异速度较慢,保守性较高,因此很难由其单独作为验证工具来进行遗传分析,往往需要结合其他的基因片段,才能同时作为鉴定种内亲缘关系和物种遗传多样性程度的工具。刘萍等[37]选取了山东青岛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野生群体的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研究其遗传多样性,但是发现16SrRNA变异程度较小,效果不佳;在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研究中,两种技术检测了不同蟹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的进化分化时间,利用NJ系统进化树发现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并采用“分子钟”对4个蟹类的分化时间进行计算。吴玲等[38]对沿海6个群体的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和日本文昌鱼(B.japonicum)分别进行COI和16SrRNA序列的研究,发现两种鱼种内遗传多样性较高,但还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其中茂名群体和威海群体具有最高的核苷酸多样性,很有可能为这两类鱼的祖先。

翁朝红等[39]对近江蛏(Sinonovacularivularis)、缢蛏(S.constricta)、小刀蛏(Cultellusattenuatus)、尖刀蛏(C.scalprum)和大竹蛏(Solengrandis)的COI和16SrRNA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和分析,在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演化分析后,结果表明近江蛏已进化至独立为一个种,并且通过聚类分析推断近江蛏应归属于竹蛏超科,解决了这几种蛏分类归属。郁建锋等[40]结合12SrRNA和16SrRNA的序列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的分类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发现了大量的变异位点和简约位点,而且在两种标记的验证下,比较得出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福建流域河川沙塘鳢已经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同时,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其他鳢已存在遗传分化差异。王庆容等[41]对长江中上游舞阳河、乌江、雅砻江、岷江和金沙江5个野生鲇(Silurusasotus)群体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了核苷酸和单倍型多样性,发现舞阳群体与其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远。杨慧荣等[42]同时利用D-loop和cytb的序列对长江水系的赤眼鳟(Squoliobarbuscurriculu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通过遗传变异率、单倍型多样性等指标发现长江赤眼鳟遗传多样性较高,种质状况较好;同时,根据Fst和分子变异等级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水系的群体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树证明了珠江水系赤眼鳟与长江水系赤眼鳟正在逐渐分化为两类群体,并提出cytb序列在变异显著的群体间更能发挥作用。

孙希福等[43]利用cytb序列和D-loop序列分析了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在鼠豚类及一角鲸类的分类地位,系统发育树表明,江豚的遗传距离与一角鲸科较为接近,并确定棘鳍鼠海豚、太平洋鼠海豚及黑眶鼠海豚3种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否定了之前仅凭借形态学的分类方式。毕潇潇等[44]在某一水产品公司采集了来自美国与荷兰的狭鳕(Theragrachalcogramma)、太平洋鳕(Gadusmacrocephalus)、蓝鳕(Micromesistiuspoutassou)和远东宽突鳕(Eleginusgracilis)4种不同属的鳕鱼,利用16SrRNA、cytb和COI序列比较了它们的序列结构,根据核苷酸分歧速率以及NJ系统发育树,将太平洋鳕、狭鳕和宽突鳕归为一支,也显示了它们较接近的遗传距离,给分类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4展望

线粒体分子标记技术主要用于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亲缘、亲权分析和物种进化程度分析。该基因组功能重要且能稳定遗传,是物种个体基因组中变化速度较快且保留较好的部分。对D-loop区的序列进行测序、比对、计算和分析后能得到物种的种属分类、遗传结构、历史发育情况和遗传多样性状态。而且,D-loop区稳定的母系遗传,使得分析起源有较好可靠性,聚类分析结果准确。同时,细胞色素b和16SrRNA等序列虽然进化速度较慢,但其稳定性的特征可以得到较好保留,获得的插入、替换和缺失等突变可以持续遗传,以作为数据分析的可靠依据。在进行不同情况的分析时,可以结合一到两种分子标记技术,作为重要的辅助参考标记。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2

一、理论教学课程建设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要求教师除了能够做到生动、形象地讲授有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能外, 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1、积极改革教学内容:

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 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按照高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积极补充水产养殖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 又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强化技能训练, 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 充分体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办学特色。

2、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改革,更多的运用案例式教学方式来授课,这样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接近生产实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水产专业教师在制作网页与课件上精益求精, 不惜耗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制作电子课件。课件页设计新颖, 既美观大方, 又生动活泼, 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课件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直观性强, 且通俗易懂, 有利于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任务驱动、启发引导、实物展示、现场讲解、操作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材及相关资料齐全:

本课程选用的是全国高职高专统编教材, 并配有实验实训指导书, 充分保证了水产专业学生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题库、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及鱼类图库等相关教学资料配套齐全。

4、实验条件不断完善

为满足学生校内实验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学校要加大实验实训投入力度,成立了饵料培养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循环系统养殖实验室、生物标本实验室、病害防治研究实验室等,不断完善校内实验教学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能力。同时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生产实习是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它是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中心课题。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沿海地区掀起了海参养殖热潮,从而推动了海参苗种生产的快速发展。刺参育苗生产时间在5月份就开始准备工作,各育苗场急需水产技能人才和小水体的技术人员。我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每年春季新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学生就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把企业看成自己的企业,学生按照企业安排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水产养殖行业实践性和季节性很强,作业条件相对艰苦,而且管理非常严格。学生进企业实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稚嫩走向成熟。经过在企业艰苦的磨炼,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认识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除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尤其是刺参人工育苗生产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育苗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工作。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鼓励和指导下,团队意识、主人翁精神、心理素质、协调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从事水产行业充满信心,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顶岗训练,接受企业化管理,绝大部分表现优秀,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企业的首肯,为学院赢得了声誉,扩大了学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影响,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对企业生产情况、岗位要求、工资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有些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

三、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 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对教师教学及实践做出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一名教师已考取了全国水产执业兽医师资格。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实践。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

四、水产养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成效

随着我校水产养殖技术品牌专业的发展,不断推动水产养殖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使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水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生的成长更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实现校企互利双赢,为水产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使学生能直接在企业就业,并为一些小水体育苗场培养技术员,更好地实现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文琳.浅谈水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河南水产,1998,4:37~40.

[2] 郝瑞荣,王伟伟.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科教文汇,2009,5:91.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3

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水产养殖种类的增多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变革,推动着经济的逐渐提升。养殖技术是水产养殖业所必不可少的一环,其对水产养殖业的数量与品质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所以,需对水产养殖技术大力推广,使得更加多较为先进的技术能够运用到水产养殖环节中去。

2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们国家较为广阔的农村区域,只需具备相应的水域环境,大多数均会将水产养殖当作谋生的手段,水产养殖对农民的全面奔小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在种植地区逐渐拓展水产养殖业,例如:在稻田里面,以农作物为主导,并且还是能够实施蔬菜的种植与鱼蟹的养殖。此稻田种养新技术全面运用边际收益,以制造出无公害的蔬菜、稻谷以及水产品等,为农民创造了更加多的经济收益。

转变了传统形式的资源开采。目前,大部分国家依然依托海洋来达到其水产品产值的提升,其是造成海洋渔业资源遭受侵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我们国家同样如此,即使最近几年内水产养殖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已初步形成了相应的规模,然而目前我们国家的水产品加工69%左右依然源自于海洋资源,水产养殖业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全面推广水产养殖的技术,可以从根本层面转变传统形式的水产资源开采,有助于对于自然环境与海洋生态的维护等。

3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

从当前我们国家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而言,其主要特征便是有着相对较大的养殖规模,然而养殖模式却比较粗放,大都在自然生态环境下进行养殖。从水产养殖业的属性层面而言,其是一种适合拓展中高端农业的行业,具备非常长的产业链,可以在产业链的下游企业中全面融合,促进整个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共同进步。以此为基础,在2020年初步达到农业现代化以前,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以“产业链创建”与“技术推广”为中心同时向前推进。合理的产业链创建可以增强市场的需求,加强水产养殖者的动力。然而此时需提供对应的技术引导,特别是推动养殖人员改变养殖方法,运用人工又或是半人工调控背景下的工业化养殖方式,才可以更加好的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着产业化与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拓展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为达到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农业技术推广法》为基础,制定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具体路径,全面意识到目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体所出现的不足,改善推广方式。

4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4.1 养殖户科技理念较差

传统形式的水产养殖业,是以养殖人员自身的经验与最为基本的水产技术为基础所形成的,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水产养殖业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因为我们国家进行水产养殖的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均相对较低,思想较为保守,所以在具体养殖环节对于并不关注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一些缺少合理养殖观念的水产养殖人员,在养殖环节发生了非常多的问题,其大都将问题归因于自身的运气不佳,而无法由科学的层面去探索问题形成的具体缘由。若在水产养殖环节所发生的问题无法获得妥善的处理,便会造成水产养殖领域的恶性循环,造成水产养殖技术无法较好的推广与运用。

4.2 B殖户营销经验欠缺

水产品的出售同样是水产养殖人员所重点关注的内容,水产养殖人员营销经验的欠缺同样是影响水产养殖技术是否能够较好推广的重要因素。水产养殖人员之所进行水产品的养殖水产品便是为了能够将其出售出去以获得经济收益,增强家庭的生活水平。然而大部分的养殖人员均缺乏相应的营销经验,依然运用最为原始的营销方式,无法吸引更加多的顾客。

4.3 水产养殖者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缺乏

当前,我们国家的水产养殖户的专业理论水平依然有着非常广阔的上升空间,其大都遵循自己所所具备的经验去进行水产品的养殖,并不具备专业性的技术基础,极易导致经济收入的随机性,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无法挖掘问题的根源,并且水产养殖技术与本身习性之间的差距,专业理论的缺,导致了我们国家水产养殖技术无法较好的推广。针对水产品养殖技术,部分青年群体或许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依托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收入,其它的水产养殖户在察觉以后便会效仿,然而并未经过专业性的技术指导,其便会向其他的养殖户学习,若照抄别人的养殖形式,或许会因为各式各样的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因此专业养殖技术的培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4 缺少正确的示范和销售渠道

养殖示范基地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水产养殖人员看到更加多的利益,以鼓励其对于全新养殖技术的不断学习,然而我们国家的养殖示范基础数量比较少,所发挥的作用非常之低。此外,销售渠道的缺乏无法确保养殖技术的深入推广。水产养殖人员实施水产养殖最终的目标便是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果销售过程中发生任何问题便极易造成水产品养殖的失败。

5 完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对策

5.1 增强养殖户的科技理念

伴随人们对于水产品的品质需求日益提升,凭借传统形式的水产养殖技术已没有办法达到人民群众对于水产品的要求。所以,当地的水产管理机构需要完成好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增强水产品养殖人员的科技理念。其能够在所限定的时间内邀请部分水产养殖界的专业人士,组织公益性的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活动,向那些从事水产品养殖的人员传授较为实用的养殖技术与最新的养殖观念,有利于水产养殖人员树立起较为科学的养殖理念。在针对养殖人员实施培训的时候,需要做好相应的事前动员工作,确保地区内的全部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均可以加入到技术培训环节,所培训的内容需要满足当地水产养殖的现实状况,尽可能的为养殖人员提供相应的帮助,防止远离现实的培育内容,进而经过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育,使得养殖人员能够获得更加多的经济收入。

5.2 加强水产养殖户营销战略

第一,从水产养殖户层面而言,不但需要充分掌握附近城市水产品的市场情况,同时还需要了解部分大中城市的市场情况,需要把握机遇快速的占领当地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以提升其在市场中所占据的比重。

第二,需要增强水产品的品质,主张健康的水产养殖。针对虾、鱼等其它的水产品需要处置好药物残留的问题,贝壳类的水产品需要处置好体内的有毒物质等等,达到顾客对品质的需求。唯有品质安全增强了,才可以培养起相应的客户人群,增强其销售量,创建属于自身的品牌。除此之外,产品的包装同样是极为重要的过程,一个美观的产品包装有助于吸引顾客的眼球,推动其进行消费。

第三,充分运用网络对产品进行宣传。进行网上销售,完全展示水产品的品质、营养以及保健等其它作用,增强了顾客的认知,销售成本费用同样有所减少。

5.3 增大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育力度

阻碍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水产品养殖人员对于养殖技术并不具备充分的把握,为了转变当前的情况,便需对于水产品养殖人员实施相关理论的培育。其同样需要受所有政府相关机关的帮扶,在农业全新的经济增长点里面融入水产养殖业。在水产养殖技术培育的具体环节里面,需要由以下几个层面落实。采取派出去形式实施培育。素质差是当前大部分技术推广人员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唯有运用派出去的形式才可以逐渐增强其推广技术和技术的不断变更。此时,同样需要融合请回来的形式,逐渐将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引入进来,逐渐壮大推广组织,增强推广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针对水产养殖技术所进行的推广需要和科研部门、高效等实施沟通、合作,并且还需要与知名度较高的养殖 公司实施大量的交流,逐渐增强养殖技术。

5.4 拓宽销售渠道

我们国家目前所具有的销售渠道无法使得水产养殖人员能够接受全新的养殖技术,若由根源层面为水产养殖者处理好销售渠道的问题那么技术推广的问题便能够获得解决。我们国家需要对目前的销售状况实施充分的调研,掌握目前所具有主要销售渠道,对其不断拓展。在水产品难以销售难的背景之下能够实施集中性的销售,促进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不但确保了我们国家水产养殖业的平稳发展,同时还给我们国家的水产养殖者吃了颗定心丸。具备了最为基础的水产养殖销售保障,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才能够获得合理的推广。

5.5 关注市场走向

在进行水产品养殖之时还需要高度关注市场的走向,逐渐的调整对于水产养殖人员所传授的养殖技术。最为主要的便是需要把握好“两性”:养殖业的预见性;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针对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实施预估,针对养殖环节可能发横的问题实施预估,针对养殖人员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实施预估。通过相应的实践已经获得了部分较好的成绩。在最近几年时间内,伴随我们国家GDP的逐渐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地区按照本身的农业发展具体情况,都在推广自身的特、名以及优农产品,不难得知,其病害同样在不断发展,影响了水产品的后期发展。当前,在我们国家的合作社之中已经创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病害防范体制,在经过检验之后可以确保水产品的品质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样为政府部门进行决策奠定了相应的参考。

6 结语

伴随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水产养殖技术同样获得了大量的发展。普通水产养殖地区的自然环境均非常只好,水产养殖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养殖者本身同样具备极为丰富的经验,然而传统经验依然有着非常多的,将传统经验与最新的水产养殖技术相互融合,水产养殖便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收益,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推动我们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覃志乾,等.浅议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困难及应对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5(35):16.

[2]何晓枫,等.当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23)95.

[3]李文文,姜胜辉,等.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2014(09):183

[4]闵宽洪. 技术推广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J]. 中国渔业经济, 2000(4):25-26.

[5]廖国璋. 发展世界各国水产养殖科研与技术推广的若干问题[J]. 国外水产, 1993(1):6-10.

[6]刘莉华.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策略探讨[J]. 农业与技术, 2017(1):123-124.

[7]唐建明.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与技术, 2016, 36(20):68-68.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4

“积极推进和深化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素质”是近年来教育部门明确提出的,此决策为当前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确立了导向。新形势下,倡导和开展高校研究性教学,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在教师指导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课外知识拓展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践,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

《虾蟹类增养殖学》和《虾蟹养殖实习》两门课程不论从理论知识方面还是从实践应用方面均具有紧密联系。《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虾蟹类增养殖的意义,掌握虾蟹类的基础生物学、虾蟹类育苗与养成的原理与通用技术、虾蟹类的增殖及养殖技术,使学生具备从事虾蟹类增养殖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2]。而《虾蟹养殖实习》是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到生产企业或实验基地进行专业观摩和参与生产实践,对虾蟹类养殖的生产环节、生产技术管理有全面而直观的了解,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技术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了解我省当前鱼虾蟹的养殖现状、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可以发现《虾蟹养殖实习》是《虾蟹增养殖学》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深化,也正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有效体现,是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保证。但在经过四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两门课程的实践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保证了学习时间的衔接性,而忽略了与生产实践的衔接性。《虾蟹增养殖学》的课程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即每年上半年的3~5月份,而《虾蟹养殖实习》正好在《虾蟹增养殖学》课程结束后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实习,从课程学习安排上来说是合理的。但是由于水产养殖的季节性限制,一般的虾蟹育苗生产在也集中在3~4月份,5月份后基本已经进入了大塘养殖阶段。因此,这就导致学生实习内容仅限于成虾(蟹)的养殖实习,而没有机会接触育苗生产。

其次,《虾蟹增养殖学》尽量涵盖了国内大部分经济虾蟹类的知识概况,但忽略了虾蟹类经济动物的养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虾蟹增养殖学》所涉及到的养殖品种包括中国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墨吉对虾、日本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龙虾、河蟹、锯缘青和梭子蟹等大部分经济种类,但因为各养殖品种在生物学及生态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地区性限制,导致《虾蟹养殖实习》实习对象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再次,《虾蟹增养殖学》是以增加水产资源为目的,研究经济虾蟹类生存、生长、繁殖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人工地满足这些条件的技术措施。目前大部分学校《虾蟹增养殖学》教材采用的是由王克行主编的《虾蟹类增养殖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是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水产学科组的指派下,由青岛海洋大学、湛江水产学院、上海水产大学等单位共同编著的,吸收了当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联系实际,找出规律,升华为理论,写出的一本适合于当时形势的教科书。综合来看,该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自1997年发行第一版开始,迄今已18年,部分知识更新性不强。而在实践生产中,与育苗、养殖等相关的技术已不断更新,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存在脱节。

最后,《虾蟹增养殖学》课程评价体系以试卷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日常参与实践学习的贡献。目前,《虾蟹增养殖学》课程仍以试卷分数作为考查学生掌握课程水平的主要方式,导致有的同学仅在考试前一两周突击背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掌握课程内容。以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性为例,通过背书,学生仅知道其适宜的温度、盐度、PH值等生态学指标,但却不知将其与养殖实践相结合,在回答“如何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场”时,无法准确给出对养殖场场地选择、水质处理等方面的答案,充分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虾蟹增养殖学》和《虾蟹养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系统有效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不利于学生实践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从教学时间调整、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做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第一,将《虾蟹增养殖学》的课程调整为四年级的上学期,即每年的9~12月份,而在四年级的下学期,即第二年的4~5月份开展《虾蟹养殖实习》的课程,这样既能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生产的有效衔接,又能使实习课程与实践生产紧密联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二,在《虾蟹增养殖学》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养殖品种的人工育苗技术、成体养殖技术都紧密结合实践经验,把国内、外先进养殖技术、养殖经验充实到理论课教学中,同时就关键技术进行见习和技能培训实习。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需的理论知识,重点讲授育苗和养殖技术,同时介绍一些实践经验。在讲授每一项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前、后都安排与之对应的实训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将课程内容与当地养殖种类和养殖模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有感而发”,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水平这一问题,已有专家从各个方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和指导,我的看法是:首先,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工作,将学生身份转变为工作者,即“使从事理论学习的人去研究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练习实际生产。其次,要优化教育体制,淡化应试教育,提高素质教育的地位,在国家和学校的正确引导下,适量、适时、适度地在高校实行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实践问题。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优秀的国内外虾蟹类增养殖学教材作为参考。优秀的国外教材,特别是随着高校英文授课和双语教学的广泛开展,及时更新使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教学中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我们筛选了部分书籍和期刊杂志作为参考,如《甲壳动物学》、《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水生生物学报》、《Aquaculture》、《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等。通过对以上期刊上有关虾蟹类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便于补充和充实行业知识。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定期举行水产养殖技术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水产行业发展状况、水产新品种养殖技术、水产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等。另外,注重将“教学与科研”高效有机结合。对于所授课程涉及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来,做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科研相长。在将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大题“小”做,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提高教学的设计和引导能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获取、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涵养,注重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促成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造。另外,在专业教师和外聘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到水产养殖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四,综合以上改革和完善,总结两门课程教学的主要运行过程是:理论教学适时穿插现场教学(见习)技能培训实习。同时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课程学习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校内教室的教学模式。对于必须掌握的虾、蟹生态习性、繁殖特性等专业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明白讲解,让学生彻底掌握,突出技能主线。通过真实的、实际的虾、蟹人工育苗生产管理过程以及成体养殖管理过程的实习(或某一环节的见习),让学生亲身感觉到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时,也感受到生产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实习过程中由实习单位负责人、校内外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培养、鉴定学生的专业技能,最后,三方共同评定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

通过对《虾蟹增养殖学》和《虾蟹养殖实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时间及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科基础知识的储备,也有利于毕业后能更顺利、快速地融入到工作中,这种效果的取得正是研究性教学效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良好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专业基础知识的宣传,促进学生对基础内容的接收和消化,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专业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加快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外实习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合一。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5

在水产养殖中应该充分重视水质的调控,根据养殖对象所在环境及具体的水质情况,采取积极的、科学的水质调控手段,才能建立起最佳的水产品养殖环境,实现优质、高效的水产养殖,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并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养殖水环境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2],一方面要为学生学习鱼、虾、贝类增养殖学等专业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准备。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和较深入掌握水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然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方式向集约化养殖发展,水质调控技术也随之变化,也为该课程的授课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内容显得不合理、脱离生产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和枯燥,缺乏兴趣,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难于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为此,本文根据快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对《养殖水环境化学》的需要,以养殖水质调控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的再设计,基于“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理论课采用以课堂教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方式展开教学。实验课内容紧密结合养殖生产水质指标的测定项目,符合实际生产需要。从满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探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完善水产养殖学科体系和提高水产养殖人才素质提供参考。

一、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需要更新。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水产养殖专业《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授课的主要教材使用雷之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版),该教材体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反映养殖水环境化学的发展动态,并在突出学科实践性、应用性特点的同时,适当增加水环境化学理论知识。但教材出版至今已超10年,教材内容为了避免与专业课内容重复,只根据水环境化学成分的动态规律对水质管理提出一般性意见,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没有开设水处理原理及调控的课程。随着养殖模式逐渐向现代工厂化养殖的转变,水质调控技术也随之改变,水处理原理知识需要补充和更新。因此,授课老师应把握养殖模式发展趋势,关注水环境化学相关的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参考资料。

2.学生缺乏对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是一门相对难学的课程,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需要很好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背景,同时纷繁的推导和计算使得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对如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更是一筹莫展。如果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抽象的教学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出现“学生上课不听,教师麻木教学”的后果。因此,从明确教学目的、契合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等角度,对综合性强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再设计是有必要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积极性。

3.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养殖水环境化学》实践教学对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水质分析操作技能,以及对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各高校水产养殖专业虽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从实践内容设置和教学形式上来看,表现出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同时学生对实验操作表现出积极性不高,对实验基本理论掌握不够深刻。常规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安排基础和验证的实验内容,虽能起到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但与养殖生产实践脱节,无法满足实际生产需要。而且大多数水化学实验已由教师按要求把所用的药品配制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听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直接按照实验指导书上进行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往往实验过程中一般不会遇到什么问题,但做完实验不知道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所加药品起什么作用。这种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改革措施

1.基于“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进行课程教学的再设计。依据“实际应用理论学习”的教学思路,就是本着养殖水质调控中的应用和实例出发,讲解其理论知识的宗旨进行教学改革。首先,查找文献资料,收集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水质调控技术,如池塘养殖系统、高位池养殖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絮团技术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等实例,然后再以雷之编著的《养殖水环境化学》和王凯雄编著的《水化学》[4]为依据梳理水质调控的理论知识,包括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化学、配位化学、氧化还原化学和相间作用的原理。例如,先通过图文并茂向学生展示叶轮式增氧机在池塘养殖中广泛应用,具有增氧的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发讨论,要讲解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速率和亨利定律;在讲水质物理调控时,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即沸石粉被用来控制虾池的氨氮浓度的一种普遍的做法,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其原理,授课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离子吸附原理及其影响的因素。再比如通过文献的数据向学生展示1mg/L的明矾能去除0.5mg/L的水体总碱度,产生CO2可使水体pH值降低[5],让学生讨论明矾的作用原理,最后授课教师再讲解絮凝作用。通过这种生产实践中水质调控案例的启发,让学生明确了所学知识有何用,如何用并能够学会用。同时,根据近几年水质调控技术发展充实了一些热门话题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含氮物质的氧化还原转化、气-液界面的吸附与气浮分离作用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系列养殖水质调控的典型实例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相应的理论内容开展分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去探索养殖水化学中的原理、规律。

2.多元手段提高理论教学效果。目前,笔者在《养殖水环境化学》理论讲授过程中,涉及到基础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pH调整的有关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采用板书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对计算过程理解透彻。大多数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方式,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特点。近年来,微信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在教学活动中起到辅助作用,只要合理应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6]。为此,笔者也尝试将其应用在《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当中。通过建立微信教学群,在讲课前1周左右,通过微信教学群向学生们提出设计好的相关问题,多数都是实际应用的水质调控的内容。以讲溶解气体为例,可将一些问题,如溶解氧动态对水质化学成分的影响、改善养殖水体溶解氧的方法、气泡病发生与溶解氧的相关性,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相关专业知识在微信群中进行讨论,或自己思考,或查阅相关资料共享。这样能促进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学会贯通。在课中,教师可根据讨论的共性表达在教学设计上有所侧重,合理分配各授课内容的时间。在课后,教师通过微信群配置小测验题目或课后思考题,进一步理解和消化上课所学知识,反馈授课效果。通过微信教学群,教师更多的是提供资源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鼓励学生将所读的优质材料及时共享到群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供感兴趣的同学阅读学习,营造集体探究性学习氛围。此外,其他专业教师也可通过加入微信群与学生进行实习讨论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微信平台的介入无疑丰富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地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增加了学习兴趣。

3.生产科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是通过化学分析和应用实验使学生掌握养殖水化学组成成分的测定方法和有代表性的常用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水环境化学基本原理和渔业水质调控技术,为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技术准备[7]。根据水质调控技术的发展,在生产中常用的pH值、溶解氧、总硬度、碱度、总氮、氨态氮、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等水质调控指标选入实验内容。教师带几个学生从学校附近的养殖场现场采水样,送到实验室测定相关水质指标,并让学生做好现场采样的基本情况记录,如水色、透明度、养殖对象等。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配置药品按操作步骤进行,教师从旁指导。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讨论实验结果对养殖生产的影响。由于实验内容符合实际生产需要,激发热情,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而不是机械记忆。在课程结束后下一学期,进行为期5周鱼类增养殖的实习,我们安排了实习期间养殖过程水质指标的跟踪测定内容。学生根据测定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硬度、碱度、总氮、氨态氮、亚硝酸盐,按小组自行准备需要用到的实验药品、仪器、耗材等按照操作步骤独立完成,最终以实习报告形式提交。比如跟踪测定了高位池育苗石斑鱼的溶解氧在水层分布及动态变化;氨氮、亚硝酸盐、pH值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的变化。通过实习让课程内容延伸,学生能独立开展水质调控指标的测定,掌握水质因子对养殖生产的影响存在着交互作用,并明白在不同的养殖模式水化学成分表现形式和动态不相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养殖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提供平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形成育人联动效应,推动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本科生人才培育工程的顺利实施,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项目,使得科研活动走到学生当中。配合学院开展的活动,笔者开设养殖水环境化学研究设计型实验。选择了适合本科生的现有知识储备,保证研究设计型实验的可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包括石斑鱼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耗氧率、窒息点、排氨率的测定;氨氨、亚硝酸盐对不同发育阶段石斑鱼的毒性试验;石斑鱼工厂化养殖系统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学生除了应用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相关知识还要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及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数据收集、数据统计分析。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激发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加深对科研实践的理解,培养适应未来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莫国华.关于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当代畜牧,2014,(11):95-96.

[2]雷衍之.养殖水环境化学实验[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姜宏波,包杰,何剑斌,等.《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35(3):34-36.

[4]王凯雄.水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6

一、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专业应用性更强,就业区域性更集中,产业前景更广阔

水产养殖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理论与技术的学科。专业本身即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就业方向除了科研、教学、管理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沿海地区发展。水产养殖业在沿海农村经济中地位显赫、经济效益高,是沿海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产业前景广阔。

(二)水产养殖环境更复杂,技术依赖程度更高

水产养殖学除关注经济动、植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外,养殖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同样非常重要。养殖环境复杂体现在水体的流动性和可变性更快,光照、氧气及营养限制更突出,这就更加需要综合的理论和过硬的技术做后盾。因此形成了当前在水产养殖业内,除了极少数非常传统的行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可以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外,其他绝大多数产业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指导。

(三)学科交叉明显,理论与技术更新快,专业发展迅速

水产养殖学是一门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隶属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也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养殖工程学又属于工程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学科交叉非常明显。各学科的发展促进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水产养殖技术又在观赏渔业、濒危水生生物物种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水产养殖种类、技术的快速更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并使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更突出。

二、引导学生走出对水产养殖学专业认识的误区

(一)端正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认识

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会看不起农学专业,认为农业科学不需多少知识,农业科学落后,工作后赚不到钱,没有前途等。要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粮食安全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通过国家对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量和每年科技大会奖励中农业科学所占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国家对农业及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2]

1.水产养殖对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

水产养殖不像其他行业,生产是生产,科研是科研,而是科研寓于生产之中,生产过程中需要有能深刻理解水产养殖学知识和理论的技术人员来指导,不同水平的技术人员对相同问题的理解相差甚远。因此,在水产育苗等领域生产单位会高薪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生产,几个月的技术指导费少则几万元,多则上百万。这种纯粹以技术能力获得如此之高的个人收入的现象在其他产业并不多见。

2.水产养殖更具有创新性

水产养殖学是建立在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应用科学。生物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科学领域,水产养殖学作为生物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应用科学也必然会有快速的发展。水产养殖以海洋作为农田,海洋开发前景远大。一个快速发展且前景远大的领域一定会让从业人员有用武之地。水产养殖理论与技术的快速更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水产养殖学比海洋生物学等专业更具有挑战性

许多大学生会更喜欢学习基础科学,比如与水产养殖学相近的海洋生物学专业。实际上,水产养殖是在一个小的生态系中通过调控各种生态因子达到控制某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的目的。从单纯地研究生物的规律性到按照人类的意愿干预生物,水产养殖学比海洋生物学更具有挑战性。

4.水产养殖学正在向着全方位发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水产品,水产养殖正在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为观赏渔业、旅游渔业、水生生物物种保护等作出贡献。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保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的今天,水产养殖技术也会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坚定学生把水产养殖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的信念

水产养殖以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作为战场,以当今科学发展最快的生物学理论为指导,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水产养殖学理论、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作为海洋产业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的今天,从事这一专业可以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为个人创造更辉煌的人生。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更新快、历史短、空白点多,每个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都很多,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科研成果的机会多。正因为如此,仅在青岛就造就了涉水产养殖专业的院士近十人,是院士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作为一名生产技术人员,本专业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会有很多新的技术需要开发、推广、应用,而且水产养殖未知的东西很多,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会得到重用;作为一个立志创业的年轻人,只要有雄厚的理论、技术,不需要有太多资金就可以快速创业,在水产养殖业中,许多个体企业从白手起家到实现千万元以上资产产业规模的时间多为五到十年,如蓬莱海益水产、莱州明波水产等。

三、如何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水产养殖学专业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首先要解决教师的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是一个以农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公共课程都是由外专业教师担任,水产养殖学专业成立时间较晚,基础课教师对水产养殖学专业不太了解,这是影响学生专业志趣培养本文由收集整理的一个不利方面;另外,年轻教师刚刚走出校门就走上讲台,缺乏对专业的理解也是一个方面。为此学校安排年轻教师和本专业的基础课任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周的时间,走出校门,到生产一线,通过实践来提高教师对专业的认识,通过教师对专业的理解来熏陶学生热爱专业。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

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对专业志趣的培养更有价值。处在信息时代的当代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他们不会盲目地去崇拜权威。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师长的建议只能是他们的参考,亲身的经历会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亲身体验专业的最佳时机是在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阶段。实习期间不能单纯地学习技术,要让学生对产业有所了解,到周边企业了解企业的发展史以及企业家的发展史,让学生明白水产养殖这个行业非常适合年轻人创业,以此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加强学生专业志趣培养的极佳机会。

(三)强化专业建设,提高综合实力

专业实力是办学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学习的吸引力。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青岛农业大学校址移至青岛后,依托国家海洋科技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科研人文氛围,水产养殖学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大型藻类和贝类科研上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虾蟹类和水产营养方面也得到了部级、省部级等各层次科研经费的支持。近三年间,其主持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17项,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快速提升。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7

1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现状

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大多数规模较大,所以养殖的方式大多数采用集体养殖,方式比较粗犷,而且以池塘养殖为主[2]。养殖属性基本上属于高端农业,产业链也比较长,能够带动很多行业共同发展,所以将产业技术推广至关重要,能够有效提高市场需求,给养殖户也会带来巨大收益。

2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2.1养殖者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需要十分重要因素就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养殖团队,一个好的养殖技术推广团队能够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当前我国的团队综合素质高低不平,一般省级推广人员素质还是较高的,但到下一级就比较低,专业理论掌握情况较差,实际应用技能更加不尽人意,这就使水产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出现阻碍[3]。除此之外,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比较简单,缺乏对新品种引进和开发,导致水产养殖业发展停滞。

2.2缺乏先进的推广手段

当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对市场上养殖业是一项有效发展手段,在此推广过程当中,养殖者为达到获利目的,最终实现最大利益,不断完善自身服务、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同时不断策划更加适合当前市场发展推广策略,也使我国市场的产品份额扩大。这种市场现象看似正常,但是在实际市场操作过程中,会因为技术手段不够先进,技术推广出现供需矛盾,我国的水产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各个部门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成果转化也缺乏高效手段,所以市场需求也就不能及时被养殖者所掌握,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培训较少,不能更好的反馈给上级有关部门,所以水厂养殖技术的推广也就缺乏全面性,而且我国有关养殖者对养殖技术推广过程中的思维不够牢固,缺乏一定立场,所以在操作过程也不到位,不能有效完成技术推广工作[4]。

2.3技术推广资金不足

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推广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5]。水产养殖业的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才能正常的进行,但当前大部分地区这一技术推广并没有足够的经费,所以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就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工作没有动力,推广人员的待遇也不高,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阻碍水产养殖业发展。

3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对策

3.1加强培训、提高养殖者综合素质

我国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少,推广技能较陈旧,缺乏新理论,不能满足水产养殖业当前发展需要,所以要不断加强这一部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养殖者的综合素质。培训加强能够有效提高养殖者的基本技能,优化推广手段,引导养殖者学到更多、更新的技术,以此来提高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有对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将养殖技术做到掌握稳固、扎实,通过激励和引导的办法,使养殖者主动、积极的学习新技术,打消对新技术的抵触心理,敢于改变、敢于创新,进而更好地推广养殖技术。

3.2完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水产技术的推广需要不断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政府的干预要适度减弱。除此之外,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还要不断完善体系,满足市场需求,推广手段要不断丰富、优化,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发展技术推广,转化水产技术的运作方式,规范发展,对教育推广给予统一的发展和经费的分配,进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业与科研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教育机构人才能够有施展之地,引进人才带动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宣传模式,创新工作方法,想办法吸引养殖户的目光,切合实际的为养殖户考虑,让推广人员走进养殖户家中,针对不同养殖户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技术帮助,并对养殖户的整个技术改造过程进行跟踪,让他们从内心接受技术推广人员。

3.3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基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所以国家要给予一定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根据当地水产发展情况,制定科学的资金分配方案,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发展和推进。资金的预算也要充分考虑推广过程需要的资金,要通过各种方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使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水产养殖业不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停滞不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工作中要有创新意识,可以尝试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试点,试点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渔业发展的步伐。

4结语

水产养殖受气候和水质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对养殖技术要求比较严格。为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保证养殖户的收益,必须不断推广水产养殖技术。为此,人们要在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做好水产养殖示范园和养殖合作社的管理工作,提高行政部门工作水平,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昌福.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现状、问题与对策(连载一)[J].中国水产,2015(4):23.

[2]陈昌福.试谈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控中的问题与对策(上)[J].科学养鱼,2014(4):45.

[3]沈水娥.浙江省德清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2015(3):153-155.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8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期,我们选择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水产养殖企业为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便于实习工作开展。一直以来,学校与辽宁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实习合作关系。例如大连鹤圣丰海珍品养殖场、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凌海达莲海珍品有限公司、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淡水水产良种场以及盘山部级文蛤原种场等十余家生产企业,这些单位每年能提供近100名学生的实习岗位,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的需求。

3.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一线。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同时,还聘请水产养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学校教师结合自身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运用理论来指导学生实践,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水产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能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的技术内容并指导生产操作。

4.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但通过校方与生产企业不断沟通调节,生产实习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工人短缺不足的难题。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9

产养殖技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备

受关注,也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者

的收入,但是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

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的一些弊端亟

待解决。本文先简要说明了现代的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存在的弊端,然

后根据这些弊端提出对应的对策,

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技术是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

措施,其推广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占据着不可

或缺的地位,它是水产养殖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只有水产养殖者充分掌握养殖技术才

能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增大利润。

然而在现代、科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

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这些弊端需要我

们相关部门和水产养殖者共同的努力,提出

相应对策才能得以解决。

1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存在的弊端

当今社会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虽然已经

做了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

养殖者增加了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也有一些弊端需要解决。

1.1 水产养殖者科技知识匮乏

由于很多水产养殖者的文化水平不高,

他们缺少水产养殖专业的知识,也缺乏获取

科技知识的意识,所以他们仅仅依靠养殖经

验和习惯,没有科学合理的技术做支撑,工

作效率低,而且污染和浪费严重。一旦水产

品出现发病甚至死亡的现象,也只是怨天尤

人,不查找造成水产品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

和自身原因,极大的影响了水产养殖者的收

入。水产养殖者的科技知识匮乏是阻碍水产

养殖技术推广的根本。

1.2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者素质偏低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者素质偏低直接影响

推广效果。如今大多数的水产养殖技术推广

者都不是专业人员,其年纪都较大,知识结

构体系也比较老旧。他们并不能很好的把握

先进、科学的新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起来的

效果不言而喻。另外,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使得水产养殖技

术推广工作水平不高。

1.3 水产养殖者营销经验不足

水产品的销售问题也是水产养殖者最关

心的问题,水产养殖者营销经验不足也是阻

碍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一个弊端。

水产养殖者养殖水产品就是为了销售出

去赚钱,改变家庭的生活条件。但是大多数

的养殖者都缺少营销经验,仍然采用原始的

销售手段,并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

销售渠道过于单一,水产品的销量并没有提

高,影响了养殖者的收入,这就直接影响了

新养殖技术的引进。

2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弊端解决对策

水产养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弊端直接影

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笔者根据对一些文

献的阅读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对

策,希望能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参考。

2.1 加大水产养殖技术知识培训力度

由于水产养殖者对于养殖技术的了解很

少这一现象制约了养殖技术的推广,所以当

务之急应加大对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的培训力

度。各级政府机构和部门也应提高对水产养

殖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把发展水产养殖业

作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培训方面,第一,由于现有的水产养

殖技术推广者的素质普遍偏低,为加强他们

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应采取“派出去”

的方式。同时也应采取“请回来”的方式,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水产养殖技术推

广人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推广团队,

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第二,在政府和相关部

门的扶持下,每年都应如期举行水产养殖技

术的讲座和培训,免费赠送给水产养殖者一

些实用的水产养殖技术资料;第三,要加强

和学校以及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和交流,积

极与国内知名的养殖企业保持沟通,学习养

殖技术。一旦水产品出现病害,共同商讨处

理方法,确保水产养殖者在出现问题的最短

时间里得以解决。

2.2 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

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新品种、因

地制宜能够大大促进水产养殖业内部的结构

调整,确保养殖者增收致富。

首先,在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我们应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新的水

产养殖技术,如毕节市利用丰富的冷水资源

养殖鲟鱼、鲑鳟鱼等名优鱼类和冷流水养殖

技术;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鱼类资源

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加快水产养殖技术推广

的速度,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水产养殖业之

路;再次,应加大推广养殖力度,逐步形成

苗种繁育、饲料渔药销售和养殖技术为一体

的水产养殖技术配套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加

工、休闲观光渔业的发展,使水产养殖者真

正实现增收的目的。

2.3 加强水产养殖者的营销战略

为使周围水产养殖者能够提高水产品的

市场竞争力,,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做好

水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强水产养殖者的营

销战略、做好营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作为水产养殖者来说,不仅要了

解周边城市水产品的市场行情,还需密切关

注一些大中城市的市场行情,抓住机遇迅速

抢占水产品批发市场,使得市场份额大幅度

提高。

其次,要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提倡健

康水产养殖。对于鱼、虾等产品要处理好药

物残留问题,贝壳类要处理好体内的有害物

质等,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只有质

量安全提高了,才能培养起水产品的客户群

体,扩大销售量,打出属于自己品牌的知名

度。另外,产品包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

节,设计好产品包装也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

眼球,促进他们的消费。

最后,也要积极地利用网络的效果,做

好产品的宣传。开展网上销售,充分展现水

产品的营养、质量和保健的功效,提高消费

者的认知,销售成本也有所下降。并且每年

举行几次水产品促销活动,刺激消费者的消

费。

结束语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水产养

殖行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高。笔者通过上

面的分析和阐述充分说明,虽然水产养殖技

术已取得进步,但在推广过程中仍不理想。

我们应通过加大水产养殖知识的培训力度,

大力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发挥科技示范园

的示范作用,并推行健康的水产养殖来解决

技术推广存在的弊端。笔者相信在政府的扶

持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水产养殖行业一定

能增产增收,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会祥. 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

策[J].乌蒙论坛,2013,(4):38-40.

[2]郝彦周,任中纪,景广振.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现

存问题及对策[J].水产养殖,2011,(2):30-31.

[3] 王毅.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

农民致富之友,2013,(7):141.

作者单位

1马沙 平度市水利水产局渔政渔业技术推广站 山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10

1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前期准备阶段

想要通过规模化养殖技术培养出质量优良的肉鹅,相关技术人员就要格外注重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应用的前期准备阶段。养殖方式的选择、厂址的布置以及肉鹅养殖厂、养殖区域的设立,都是需要相关养殖技术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主要工作内容[1]。现阶段,肉鹅养殖的方式主要有圈养和放养两种。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要有效结合肉鹅的具体养殖方式,选择与养殖方式相适应的养殖厂址。一般情况下,养鹅厂址应该选择建立在地势较高且平坦、环境较为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鹅舍要远离重工业园区,并采用土质的建设方式,更好的保障鹅舍的透气和透水性。负责肉鹅规模化养殖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养鹅厂分成生产和日常生活管理两个不同类型的养殖区域,实现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有序管理。

2肉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2.1雏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雏鹅指的是从破壳到4周时间内的小鹅。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消化机能较为低下以及自行调解体温的能力有限等,是雏鹅最显著的成长特征。要选择体质健硕、站立平稳有力以及破壳时间在准确生产预估时间段内的健康雏鹅,在雏鹅破壳而出后的24~26小时之间及时为其提供适量的饮水。必要时可以在雏鹅初次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高锰酸钾、葡萄糖以及维生素B,并把饮用水的水温控制在25℃左右。雏鹅的首次饮食称为开食,技术人员可以将开食撒在干净的场地内,引导雏鹅进行自由吃食。开料与青料的调配比例是需要技术人员尤其注意的重点内容。一般情况下,出生4天以内雏鹅的开食调节比例设定在1∶2,出生4~10天的雏鹅其开食比例的分配控制在1∶2.5,而当雏鹅出生满10天之后,其开食的比例则相应的变化为1∶4。

2.2中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所谓中鹅,指的是出生4~60天的肉鹅。这一生长期间内的肉鹅相当于人类的青壮年成长阶段,部分地区也将中鹅称之为青年鹅。处在中鹅成长阶段的肉鹅,其大体成长形态与成年肉鹅基本相同,各项消化机能相比雏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完善。中鹅相比雏鹅,对外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肌肉、骨骼以及羽毛的增长速度较快。负责规模化养殖的技术工作人员要合理掌握中鹅食量较大、适宜粗粮饲养的生长特点,注重对中鹅在体重以及出栏率方面的控制,为育肥仔鹅的培育和养殖打好基础[2]。

2.3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的重点注意事项

出壳天数达到60天以上到投入市场进行销售之前的肉鹅称之为育肥仔鹅。育肥仔鹅是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的最终培育阶段,也是最关键的养殖阶段。优质肉鹅的育肥时间一般情况下会被控制在10~15天,保证饲料食粮的充分供给,引导肉鹅进行自行进食是育肥仔鹅规模化养殖阶段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重点注意的养殖技巧。在育肥仔鹅的规模化养殖期间,技术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限制肉鹅的活动范围,保持肥育舍暗淡的光线和养殖环境的安静,最大限度的减少外界生长环境对肉鹅的刺激[3]。

3结语

随着市场对于肉鹅的需求增多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优质肉鹅规模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就是在市场推动下产生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养鹅业在我国家禽养殖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规模化养殖技术更好地应用到肉鹅的养殖过程之中,才能最终促进养鹅业经济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夏露,潘志雄,王继文.浅谈如何控制商品肉鹅规模化饲养成本[J].中国家禽,2011,(13):55-56+59.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11

水产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农业项目,关系着我国渔业的发展规模。而且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我国的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院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大专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水产养殖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实践锻炼不足

由于当前我国在职业院校的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方面还不完善,没有足够的资源创建学生的就业实践平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得不到相应的实践锻炼,导致专业知识的不稳固,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没有经过实践经验的培训条件下,很难激发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专业发展成为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由于各种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学计划基本上是对本科院校教学方案的压缩,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导致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缺乏专业上的创新。

2.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

我国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水产养殖专业的课程,除了海洋类的大学以外,还包括综合类的、师范类的、理工类的都相应的设置了水产养殖专业,但是这些专业在各个院校的师资力量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大中专院校,由于教学条件、科研实力的不同,很多具有丰富水产经验的教师都聚集在重点院校或者相应的科研院所,对于职业院校的专业开展来说,专业教师的人才队伍还是十分匮乏,教师对专业知识比较熟悉,但是对当前的企业生产实际并不了解,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锻炼,不利于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

3.缺乏对学生专业理念的培养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不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探究能力,能够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到水产养殖的生产实践中去。另外,对于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精神意志也是一项很大的考验,需要学生能够在实际的锻炼中具有热爱水产专业、不怕吃苦、勇于献身水产事业的毅力。而当前的水产养殖专业缺乏对学生在专业理念上的意识培养,没有从最初的专业认识上,使学生养成不怕吃苦、热爱水产养殖专业的奉献精神。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过于重视水产养殖专业技能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在应对未来岗位的变化时,对专业变化的适应力较差。

4.水产养殖专业学科的发展困境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或者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认识上存在误解,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水产养殖事业。导致水产养殖专业在每年的招生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其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家也在不断关注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前景,其专业面逐渐从传统的水产品养殖技术与管理转向了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技术与管理,使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规模逐级扩大。另外,由于水产养殖专业与农学专业比较相近,其生源质量也并不占优势,据调查,国内水产养殖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还不到30%,很多在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或者是补录进来的,对职业院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在学科发展上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5.学生与企业对养殖专业兴趣不高

水产养殖在当今社会是一门冷门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以及兴趣不高。学校针对这一现象应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到专业知识,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作为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也应该协助学校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二)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

目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展开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企业热情不高的现状。随着水产养殖基础知识的传承和新知识的不断更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但是由于学生对企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过程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在最终的就业中,其实际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相差较大,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积极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端丽能力,从最直接的就业环境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补充相应的知识,改善学校人才培养良莠不齐的现象。另外,政府对于校企人才培养的宏观指导还存在很多欠缺,需要政府更加关注校企人才培养的物质和经费问题,促进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建立。

二、校企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

(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构建

1.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在校企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对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上的教学模式形成双方的协作意见,从招生、培养到就业的全过程都由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并且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生产实践的锻炼。对于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企业可以提供困难学生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以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服务,学校也可以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通过校企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加实用的水产养殖技术,增加恶露就业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人才的引入,实现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2.在企业中实践,增加技术应用能力

对于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将知识熟练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通过将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培训基地,可以实现水产养殖全过程的实习培养模式。通过在实践中展示水产养殖的全过程培养,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够具备独当一面的水产养殖技术。

(二)校企人才培养的策略

1.学校提供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平台

职业院校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专业基本技能的了解,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综合性知识结构体系。水产养殖专业的内涵已经从以往的淡水鱼、虾、蟹的人工繁殖发展到了多样化的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学校提供的专业知识学习应该更加全面化,加强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发展之间的联系,并涉及到名特优和高附加值养殖品种的开发以及养殖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对水产养殖的全方位了解,增加学生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价值。另外在大力推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时,学校还可以增设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毕业之前更早的接触到科研工作,帮助其提高专业素养,为未来的就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企业提供实践和实习的机会

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重点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群体中稍微处于弱势,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双方共同培养水产养殖专业人才,这样的培养条件可以增加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上的实力。

3.企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通过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实习和锻炼,学生对企业的内部文化和组织建构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所以企业可以对实习的学生进行优选,学生也能从实践中得到企业本身的素质熏陶,可以直接与合作企业之间签订就业协议。由于毕业生之前的实习经验,在正式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很快地适应相应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校企人才模式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了企业更快的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者之间的良好发展模式。

结束语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产业也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的专业人才。面对我国职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的发展现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通过结合学校专业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践锻炼,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共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12

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目前,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呈现多元化:一是人才的类别要多样化,二是人才的层次要多元化。我校办学定位于学术性偏技能型,也就是在保证学术性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既为研究型院校提供本方向的专业人才,又能为基层单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要将党和国家、社会、学生的需要恰当地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学生就业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我们结合我省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发生不断增高的现状,确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水产动植物养殖科学、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和水产药物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药物研究、食品安全与监测、水产医学教育和行业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现培养目标需要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它们的载体是通过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来构建和完成。所以,只有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可行而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设置要以主干学科为主线,整合优化,体系合理。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特色。课程设置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和拓宽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模块”有机组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水产养殖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养殖实践环节的培训,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水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水产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医学实践环节的培训,具有扎实的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

理论课程由主干学科组成,由主干学科引出专业主要课程,而专业主要课程又分别属于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由主干学科派生的主要课程是核心。水产养殖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水产医学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水产养殖方向和水产医学方向的公共课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是完全相同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特色模块。

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政治类课程。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写作等公共课。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化学三大主干学科的课程,由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水产生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养殖水化学、普通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在突出特色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开出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水产养殖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饵料生物培养、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产养殖概论、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同时开设了海洋环保技术(36学时)、底栖动物学(30学时)、海洋学导论(36学时)、海洋生物技术(36学时)、细胞生物学(40学时)、水生生物病毒学(36学时)、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40学时)、棘皮动物增养殖(40学时)、发育生物学(36学时)、水生生物疾病检验检疫技术(36学时)、水产品质量检测(36学时)、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36学时)、环境毒理学(36学时)、科技论文写作(20学时)、专业英语(40学时)、水产养殖工程学(40学时)、渔业经济管理学(36学时)等多达30门次的专业选修课。

另外,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第二课堂、名著名篇选读等途径,重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在调研其他高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考察生产实习基地情况,经过集体讨论,制订出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实验和实习的科学、合理及前瞻性。

我们建立了“三模块九环节”的实践体系。三个模块是实验技能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九个环节是公共基础课实验(1-2年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3-4年级)、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假期专业社会实践(1-2年级)、生产实习(3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

实验技能教学模块中,公共课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基础课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养殖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饵料生物培养、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社会实践教学模块中,在3年级给学生开设为期一个月的《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通过到生产单位参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对象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两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体会本专业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以端正学习态度、满足社会的需要。

水产养殖技术论文篇13

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其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高职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主要讲授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育苗基本原理及技术、养成原理及技术和虾蟹类的增殖技术等。近年来,教研组教师为了更好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理念,使学生更加符合生产一线的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对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优化。

一、结合生产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设置源于水产行业的发展,在调研和分析了江苏省和周边省市水产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工学结合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不断更新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成为合格的水产行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体现在“精、深、新、练”四个方面。“精”是指联系实际,把握区域特色突出重点。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水产大省,目前已经形成河蟹、青虾、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甲壳动物的特色水产业。我校培养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省内和周边地区,因此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以这些甲壳动物作为重点,讲精、讲透。“深”就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虾蟹增养殖理论与养殖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新”是指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虾蟹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及养殖品种的发展变化,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引进和介绍国内外虾蟹增养殖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把抗病毒对虾苗种培育、大棚养殖对虾技术、河蟹生态养殖等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之中。“练”是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快适应生产岗位的要求。水产养殖专业是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需要增加实验教学课时,使之达到总课时的30%左右,同时需将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并构建相对对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水产养殖技术作为我校2010年新开办的专业,教学基础相对薄弱,本课程主讲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但充满创新精神,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此课程组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1.提高教学趣味性。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好的开篇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和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提出问题:我们选购河蟹时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如何提高养殖效益?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学生此时可能对答案背后的原因充满好奇,带着找寻答案的动力进入课程的学习能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生产实践中的趣事和目前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引入教学,满足学生新鲜感的同时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学生讲课和课堂辩论。传统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部分章节由学生辩论、学生讲课等形式完成的方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例如针对目前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追求产量和质量两种趋势,可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辩论,在增强课堂活跃性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聘请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学者走入课堂。国内许多行业都存在产学研严重脱节的问题,水产行业同样如此。学生作为行业的生力军,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承者,只有把企业和科研单位请进课堂才能培养出既懂生产又能科研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介绍河蟹养殖时,邀请河蟹养殖专家就“河蟹生态养殖”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对生产一线的技术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向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及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行业一般是处在农村或者是更加偏远的地域,生产工作条件比较艰辛,收入待遇不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仍然是没有出息的职业,学生对水产专业有本能的抵触与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的加强有助于学生对水产养殖业的全面了解,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改变社会对水产养殖就业的评价,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其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强,实践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为提高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养殖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1.构建新型的实验课程体系。《虾蟹增养殖技术》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需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增加了实验课时,使实验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左右。本课程由于教材、教学环境和实验设备等多方面的原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实验和系统的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课程组缩减了验证性和基本操作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同时根据生产实践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创新性实验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需要大量经费,教师可以与自己的相关课题联系起来,例如可以把“早春河蟹池塘的青苔问题比较严重,如何处理既能有效又经济实惠地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部分试验交由学生设计和实施,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创新意识。

2.将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体系。水产养殖的生产过程周期较长,课程设置的实验和教学实习时间较短只能了解某个阶段。虾蟹水产品种类繁多,学校又不可能建立所有品种的实训基地,所以为期1周的教学实习都是去相关的养殖场走马观花地参观1~3小时,学生只能了解大概过程,不熟悉生产的整个流程,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长此以往,学生一方面会抱怨缺乏实践动手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又轻视实践教学活动。我校的培养模式为前2年在校学习,最后1年顶岗实习,而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每年的3~10月份为生产旺季,其他季节则处于休息状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水产教研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寒暑期社会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纳入课程体系,首先将第3学年的实习分成2个阶段,分别在大二和大三下学期去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生产实践,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生产旺季开展实践活动,同时还能利用淡季回学校补充理论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在第1学年的暑假,学校也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实习,这样既能让其对水产行业有大体认识,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又能为新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为期1年的试验,这种实践改革得到学生的普遍支持,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也确实起到明显的效果。

3.加强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学校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能最便捷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保障,但是基地的建立、运行和日常维护管理等需要大量的投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短期内往往无法建立与课程配套的实训基地,而大型的水产养殖企业具有众多的养殖场所,两者若能深化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流程和制度,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学校已与多家育苗场、饲料、渔药、养殖场等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并与企业联合建立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将科研、教学和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每年列出教师研究课题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就业的规划选择适宜的研究课题,然后在学校的统筹规划和教师的沟通下,企业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基础设施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的机会和条件,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同等条件下将科研成果优先在该企业应用转化。同时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相互了解,建立初步的人才培养、就业关系,形成产、学、研、就业的长期稳定合作模式,确保科研项目的高质量完成,提高企业的科研意识和水平,提升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总之,通过对《虾蟹增养殖技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高,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将根据专业特点,积极加大投入,自主建立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动物综合实训基地;与企业进一步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此外,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多采取讨论式、报告式等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黄瑞.虾蟹增养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