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产养殖学概论实用13篇

水产养殖学概论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1

针对以上系统存在的异构及缺乏共同理解的问题,将本体引入水产养殖生产领域,采用本体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现实世界中水产养殖领域抽象或概括成一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可有效解决水产养殖领域的“信息孤岛”和知识共享问题,并可为便捷、准确、高效的信息服务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意义。

1本体概述

1.1本体概念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个本体是指用特定的词汇描绘的一个实际存在的事物[7]。而在语义网的范畴内,本体就是关于一个专业领域或知识的共同理解。它定义了用在特定领域的术语,用本体来描述领域知识,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语义明确化,为机器理解信息资源语义的提供了媒介。根据本体不同的属性,对本体有不同的分类方式。Gruber[8]根据详细程度和领域依赖度两个指标将本体分为4个类别:顶级本体、领域本体、任务本体和应用本体。

1.2本体的构建方法

目前为止,本体工程中5种比较典型的构造本体的方法论有:骨架法,TOVE法,METHONTOLOGY方法,SENSUS法,七步法,文献[9-10]详细论述并比较了以上建模方法。以上5种方法都是以领域专家为主,主要依靠领域专家的参与,通过严格的过程来构造本体。

2领域本体构建

为了开发本研究的本体,借鉴METHONTOLOGY的框架,并结合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对其进行了细化,根据构建领域本体的特殊性,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这个方法被分成3个阶段:规范化、概念化和实现,这些阶段组成一个迭代的过程[11],构建过程见图1。本研究使用的方法的创新点在于整个过程由组成每个阶段的任务组成,此外可使用软件工程技术将各个阶段加工。在这个方法学中最重要的是领域概念模型的定义。概念模型从规范化阶段的知识获取开始,知识获取是概念化的基础。为了本体工程师和领域专家的交流本文借助领域专家比较熟悉的软件工程建模工具UML。

2.1规范化

2.1.1知识获取

水产养殖领域涉及生产信息、检测信息、预警信息、疾病诊断和质量安全信息,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由于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并且都具有本学科专有的概念、属性、关系等,同时学科间也存在交义和重叠。所以领域知识的共享、重用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准确的获取生产中的知识,把握用户的需求,研究的知识获取采用两种手段,一是对广西、山东、贵州的几家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几家企业水产养殖产品从育苗、放养到收获、运输、销售流程的剖析,从养殖品种看养殖的品种20余种左右,日常记录的信息包括生产记录、用药记录、投喂记录、水质记录、捕捞记录等。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养殖品种采用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具体的养殖过程记录数据也有差别;第二种手段是通过知识工程师与领域专家之间的互相交流来完成的,具体过程如下。

2.1.2确定本体覆盖的领域和范围

明确所构建的本体将覆盖的专业领域,开发该本体的目的、本体中的信息能够回答问题的类型等。该本体主要考虑的是和水产养殖相关的概念,包括水产种类、水产养殖过程相关的概念,同时包含了一些农业生产方面的常用概念和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通用概念(知识域、农业生产)。下面是本研究构建的能力问题:水产养殖过程都包括哪些活动?水产主要分为几大类?淡水鱼具体都包括那些类?水产品的地区分布是什么情况?罗非鱼、鲢鱼分别属于哪类?它们主要在哪个地区,有什么特征?淡水鱼又分为几类?主要的营养价值是什么?水产养殖的主要投入品包括什么?

2.1.3领域描述

在进行领域描述时,本研究参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数据库知识和Swoogle中的多个本体,组织农业领域的专家、水产养殖负责人、软件工程师进行领域描述,结果如下:水产品是水产生产的结果,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农业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象之一。水产品分为不同的种类。水产养殖管理系统:为不同的水产品提供一些基础信息和养殖过程关键控制点,以及一些不同生长阶段的养殖过程记录等。不同种类水产品的繁殖时间。不同种类水产品的营养价值。不同水产品的特性。水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对象。水产研究的研究对象。在水产品从育苗到销售的整个阶段有一些常用的信息:水产品的分类和消费者的分类,繁殖季节,旺季的价格等。

2.2概念化

2.2.1领域概念模型

UML类图从类的角度表达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UML类图在确定本体范围和发现领域概念方面是非常有用的,UML类图中的信息是构建本体词汇的基础,尽量借助范化和特有化技术包含其他的概念。图2为使用UML类图表示的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其中一部分。本研究在查看已有本体的基础上,并参考有关农业知识表达的一些文献,提取与水产养殖相关的词汇,包括水产品:草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海水鱼、虾类等;与水产养殖过程相关的词语包括:养殖方式、养殖类型、育苗、分塘、捕捞、放养和投喂等,还包括整个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病虫害或者其他的自然灾害,如包含疾病、水产养殖专家、施药、病害防治等,而现在随着信息化的日益普及,水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不仅仅限于普通的客户-农民的销售方式,而借助现在的互联网实现网上交易也不是不可能,故需要涉及到水产信息管理系统。

2.2.2定义类、关系和属性

(1)定义类和关系。本体通过上面的核心词汇列表得出本研究的类应该包括:水产品分类(淡水鱼、海水鱼、虾类、蟹类、鲆鲽类),水产的养殖生产过程类(孵化、放养、育苗、分塘、捕捞、水温记录、水质记录、pH记录、投喂记录、池塘),养殖的基础信息(企业、养殖场、品种、饲料、药品)、检测信息(检测单位、检测样品、检出值、检出限)。在“水产品类”和“养殖生产”类之间,通过ObjectProperty属性“HasActObj”来关联,可以设置“HasActObj”的域为“养殖生产过程”,范围为“水产品类”。见图3:一旦层次关系和层次关系的特征确定之后,可以借助用统一的标准指定名称、确定域和范围、基数和逆关系的方法制作反应双向关系的表1为一例子。

(2)定义类的属性。除了定义类外,还必须描绘概念的内在结构。例如确定哪条术语是描述哪个类的属性。这些属性会成为依附于类的属性。通常“内在的”属性,“外在的”属性都能成为本体中的属性。如果对象是结构化的,那么它的一部分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元素。除了最初确定的一些属性之外,还需要添加一些其他的属性。任意类的所有子类都继承了该类的属性。一个属性应该被附加在拥有该属性的最大的类上。所以以“水质记录”类定义属性为例来说明,通过相关资料分析以及参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Int]中作物数据中心,对水质记录定义如表2所示:

2.2.3实例定义

一旦创建了本体的概念模型,下一步就是在实例表中定义相关的实例。定义某个类的一个实例需要确定一个类和为该实例的属性赋值。每个实例应该提供一些定义:名称,它属于的类的名称和它的属性值。在对类及类的层次关系定义好之后,需要对类的实例进行定义。本研究参考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农作物的数据[12],进行了如下实例定义见表3。

2.3本体构建

采用Protégé作为本体编辑环境[13],Ontology的结构以树形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项来编辑或增加类、子类、属性和实例等Ontology元素,Ontology实体的构建和对信息资源的Ontology标注较为简便;Protégé能导出多种本体格式,包括RDF模式RDFS和OWL格式,本研究采用OWL作为本体的形式化语言,OWL文件格式存贮本体数据。并且它提供插件开发环境,这就为快速原型和应用开发提供了一个比较灵活的基础。应用可以通过工具包来访问本体,这些工具包一般都提供了C++或JAVA的应用编程接口API[14]。在使用OWL表示的水产养殖本体中,通过标签<owl:Class>和<rdfs:subClassOf>来定义本体中的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rdfs:equivalentClass>表示等价类,另外标签<owl:DatatypeProperty>用来定义概念的属性,<owl:ObjectProperty>表示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另外OWL语言的另一特征就是提供了推理的能力。通过标签<owl:TransitiveProperty>来表示传递属性,标签<owl:FunctionalProperty>表示功能属性,标签<owl:inverseOf>表示逆属性。当然还有很多定义标签。通过这些标签定义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并进行推理,从而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图4为采用OWL语言对部分类的定义。

3结果与分析

为了更好的验证采用以上方法构建的水产养殖知识本体的有效性,将其应用于水产养殖过程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综合查询中,从检索的准确率和召回率与传统的关键词检索方法相比较,本体解析工具为Jena[15]。

功能强大,他提供的API允许处理基于RDF的本体数据,支持RDFS,OWL,DAML+OIL等本体的操作。在本系统内,实验本体数据中有60个概念,接近20个关系,包括datatypeProperty和objectProperty,基本可以反映水产养殖领域的一些应用情况。采用基于本体知识的检索,用户输入关键词,系统的查询预处理模块会对关键词进行语义分析,然后把查询条件进行服务包装,到数据源上执行检索服务,返回最终结果。如果通过关键词的结构化检索,用户可能很难表述真正的检索意图,通过语义交互后就能够对查询条件进行更加详细的扩展,以最大程度的表达用户的意图,保证查询出来的结果的完整性,并返回给最终用户。比如在关键词输入“罗非鱼”,通过语义扩展,即将等价类Tilapia、概念上位概念淡水鱼类和下位概念(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等)以及相关的属性养殖生产阶段、养殖方式、适宜水温、pH值、放养时间、投饵量等作为相关的查询概念。表4与表5分别为采用基于本体的检索和基于关键词对五个关键词“罗非鱼”、“放养”、“水温”、“夏季”、“淡水养殖”的检索结果。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2

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以及依托海洋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规划纲要的部署下,沿海各省市进入了海洋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期。江苏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沿海板块——长江三角洲拥有海岸线954公里,并有约占全国1/4的沿海滩涂资源,但是其海洋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大部分沿海省份。因此,对于江苏省而言,海洋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发展海洋经济所需人才的相对欠缺。目前,在江苏省120多所高校中涉海专业仅有12个,其中,包含2011年教育部批设的5个新专业。扬州大学新增设的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海洋生物资源与滩涂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主要课程中设有专业必修课——海水养殖学。本课程设定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世界与我国海水养殖的概况与发展趋势,海水养殖的基本原理与具体过程;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为例,结合养殖生产实践,介绍当前国内外的主要养殖技术与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家海水养殖发展的战略与需求,引导学生探讨实现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海水养殖业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的能力。现以海水养殖为主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高等院校约十几所,其中以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多所高校的知名度较高。在其课程设置中针对鱼类学、虾蟹类增养殖学、贝类学、藻类学等单独开设专业课,每一门专业课教学内容三十几个学时不等,对教学内容要求详尽、点面兼顾。与此比较,将海水养殖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的高校较少,且目前没有专门的省部级以上教材予以指导,教学活动实施难度很大。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将与海水养殖相关的多门专业课程兼容、整合,实现了提高教学效果,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以点带面,强化关键知识点

海水养殖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教学内容的全面性,设置了绪论、海水养殖基本原理与流程、大型海藻养殖、海水虾蟹类养殖、海水贝类养殖、海水鱼类养殖、海珍品养殖以及低碳健康养殖共八个主要讲授章节。其中,大型海藻、海水虾蟹类、海水贝类、海水鱼类与海珍品养殖五个章节内容丰富,知识点非常多。大多高校的相关专业将其分别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相对充足的课时数保障了课程内容讲授的完成。而通过海水养殖学这一门专业课程把如此大量的内容进行整合讲授,必须做到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并对关键知识点进行强化。首先以点带面,摒弃面面俱到。针对大型海藻、海水虾蟹类、海水贝类、海水鱼类与海珍品养殖分别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研究成熟或者相对成熟的经济养殖品种。例如,其对应的海带、凡纳滨对虾、扇贝、大菱鲆、海参等分别是引导我国海水养殖“五次浪潮”、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品种。围绕这五种养殖品种的相关生物学与养殖技术等知识点展开讲授,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实现对应的藻类、虾蟹类、贝类、鱼类以及海珍品五大章节的讲授任务与目标。其次强化关键知识点的讲授,避免以偏概全。同一大类不同品种的生物的差异性必然对应其育苗手法和成体养殖技术的不同,仅以上述五种养殖品种为例进行讲授,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并误导学生。因此,需要有参照品种进行对比,对关键的生物学习性以及养殖过程操作技术的差异性予以阐明。可以对应地选择紫菜、中国对虾与梭子蟹、牡蛎、石斑鱼以及鲍鱼等作为参照品种。

二、纳故引新,关注热点与前沿

海水养殖学作为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是以低年级所学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如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物学、海洋环境化学、微生物学、浮游生物学以及海洋生态学等为辅助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其在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前期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养殖品种的生物学,养殖技术所应用的化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因此,需要纳故引新,在对所涉及的前期知识点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点与技术要点。这样,才能够承上启下,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避免由于对前期知识点的遗忘或者不理解而造成对本门课程新知识点的不理解。同时,纳故引新还需要将有关的育苗与养成技术从养殖历史发展的角度展开,使得学生理解相关方法与技术更新的关键点。例如,科技手段的进步、养殖工程与设备的更新与发展对养殖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增氧机等充气设备的使用加快了集约化与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抗风浪、数字化网箱设备的应用实现了多种名贵鱼类的离岸养殖以及深水网箱养殖;利用微生物学等水处理技术的有效集成以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技术推动了低碳高效与清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海水养殖相关热点问题与发展动态的关注以及前沿技术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水产经济品种养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一些新概念,并掌握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新成果与新技术。例如,海水养殖业所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促生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低碳健康养殖的理念与相关养殖技术;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衍生了微生态制剂与生物絮团技术,并应用在对虾与鱼类等的集约化养殖生产中;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高抗逆性品种与新品种的繁育与养殖;病毒病理学的研究促使了中草药制剂等多种防病手段的不断更新等。

三、着眼应用,引入案例教学

海水养殖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海水经济品种增养殖的基本理论、概念、技能以及新动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以应用于养殖生产活动为中心进行设计,避免就业学生眼高手低、遇到实际问题不知所措。海水养殖的相关企业反馈给学校的信息是学生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基本操作能力欠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差。这些问题恰恰反映出教学过程多注重理论,忽略应用教学的短板。加强生产应用所需知识点的教学,并注重生产活动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避免“学而不思”,使其利用发散性思维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生产应用的具体细节进行讲解,例如养殖池塘的构建、增氧机的布设、进排水的处理,甚至育苗池采用圆形或者椭圆形以避免伤害幼体等细节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通过列举生产活动的具体事件,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对育苗过程中出现幼体畸形问题进行分析,从亲本培育、饵料的投喂、育苗用水、环境要素的可控性等关键节点一步一步分析,进行排除找到问题所在;在养成过程中天气变化导致的水温骤降、周围海域赤潮爆发引起的养殖用水水质下降、外源病毒或病原菌切断手段的缺失所引发的疾病传播等是造成养成失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产活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图片、实物与视频,尽量避免文字性的描述。例如,介绍生物学方面的雌雄差异、疾病症状的描述、养殖场的构建以及充气设备等采用照片或实物。苗种生产与养成技术结合相关视频资料,同时向学生介绍有关网站信息和科教电视频道,例如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生财有道》与第七频道《致富经》等。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Z].苏政办发〔2011〕94号.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3

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目前,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是呈现多元化:一是人才的类别要多样化,二是人才的层次要多元化。我校办学定位于学术性偏技能型,也就是在保证学术性知识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必须突出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既为研究型院校提供本方向的专业人才,又能为基层单位输送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要将党和国家、社会、学生的需要恰当地反映到培养方案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坚持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学生就业与发展兼顾的原则。

我们结合我省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发生不断增高的现状,确定水产养殖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有良好科学素养,掌握水产动植物养殖科学、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水产饲料和水产药物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水产养殖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技术、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药物研究、食品安全与监测、水产医学教育和行业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现培养目标需要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它们的载体是通过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课程体系来构建和完成。所以,只有构建了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形成可行而合理的培养方案,才能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课程设置要以主干学科为主线,整合优化,体系合理。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主要专业实验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同时要结合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特色。课程设置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和拓宽课程模块、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创新模块”有机组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水产养殖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养殖实践环节的培训,掌握扎实的生物化学、水化学、外语、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知识,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技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水产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求接受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水产医学实践环节的培训,具有扎实的水产动植物疾病诊断、防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制订

理论课程由主干学科组成,由主干学科引出专业主要课程,而专业主要课程又分别属于课程体系中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构成的理论课程体系,其中,由主干学科派生的主要课程是核心。水产养殖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环境科学、水产学。水产医学方向的主干学科是生物学、基础医学。水产养殖方向和水产医学方向的公共课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个模块是完全相同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形成特色模块。

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政治类课程。培养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用写作等公共课。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化学三大主干学科的课程,由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水产生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养殖水化学、普通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

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是在突出特色培养目标建设的基础上,开出了水产养殖和水产医学两个方向。水产养殖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动物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饵料生物培养、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模块专业课程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产养殖概论、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同时开设了海洋环保技术(36学时)、底栖动物学(30学时)、海洋学导论(36学时)、海洋生物技术(36学时)、细胞生物学(40学时)、水生生物病毒学(36学时)、饲料分析与品质检测(40学时)、棘皮动物增养殖(40学时)、发育生物学(36学时)、水生生物疾病检验检疫技术(36学时)、水产品质量检测(36学时)、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36学时)、环境毒理学(36学时)、科技论文写作(20学时)、专业英语(40学时)、水产养殖工程学(40学时)、渔业经济管理学(36学时)等多达30门次的专业选修课。

另外,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第二课堂、名著名篇选读等途径,重在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和适应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中强调,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院在调研其他高校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在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考察生产实习基地情况,经过集体讨论,制订出适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以保证教学实验和实习的科学、合理及前瞻性。

我们建立了“三模块九环节”的实践体系。三个模块是实验技能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九个环节是公共基础课实验(1-2年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3-4年级)、课程实习(2-3年级)、科技竞赛(2-4年级),假期专业社会实践(1-2年级)、生产实习(3年级)、毕业实习(4年级)、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3-4年级)、毕业论文(4年级)。

实验技能教学模块中,公共课实验包括:计算机基础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基础课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大学物理学实验、生物统计学;专业基础课实验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水生生物学、普通遗传学、鱼类生理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养殖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微生物学、鱼类学、饵料生物培养、藻类与藻类增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类与甲壳类增养殖学、贝类学与贝类增养殖学、水产医学概论;水产医学方向专业课实验包括:水生生物解剖学、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水生生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水生动物免疫学、水生生物疾病学。

社会实践教学模块中,在3年级给学生开设为期一个月的《水产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通过到生产单位参与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对象的主要生产环节和关键技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两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社会活动,体会本专业社会需求和发展方向,以端正学习态度、满足社会的需要。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4

为了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水平,2015年末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任务之一是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各高校均是按照专业进行招生,按照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

1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概述

学科,属于科学学的概念,是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由有一定逻辑联系的知识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属于社会学的概念,是大学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专业一般根据特定社会分工需要,以相关学科为依托,培养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的专业人才。虽然学科突显的是其学术的特征,而专业突显的是其教育特征,但学科是专业发展的知识来源,专业是学科发展的人才保障。目前,各高校在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也为人们所关注[1]。所谓“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即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同步建设,形成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与竞争力的提高[2]。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纽带是课程建设。课程属于教育学的概念,是从学科知识中选择一部分“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教学内容。课程的知识内容来源于学科,密切相关的若干门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围绕一个培养目标组成的课程群就构成了专业。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因此,通过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带动课程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3]。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2017年初,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了《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大连海洋大学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大连海洋大学的水产学科入选辽宁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为了提升海洋高校建设水平,以学科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大连海洋大学构建了学科专业一体化体系,从而实现学科与专业间协同创新[4]。水产学科和水产养殖学专业分别是大连海洋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推动水产学科和水产养殖学专业一体化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典型的水依赖型行业,水产养殖的全过程与养殖水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同时,水产养殖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主要讲述天然水和养殖用水中化学成分的来源、转化、迁移及这些成分与养殖生产的关系。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既可为学生学习水产养殖专业课奠定基础,又能为学生将来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生产和科研工作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持。目前,关于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已有一些报道[5-7],水产学科和水产养殖学专业一体化建设推动了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 基于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内因

2.1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需求

“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各类优秀人才。水产行业的发展要求将来从事水产相关工作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应该与水产行业发展相吻合,应该包含创业意识教育。因此,通过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强调科学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实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把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强调校企合作,以高水平科研和优质产业教育资源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时,注重利用校内外的实验条件,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多样化的分析、归纳、评判、创造等认知经历,又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技能。

2.2 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的需求

高校具备的2个重要基本职能是教学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现学科和专业的资源共享,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进行养殖水环境化学科学研究成果总结的过程。随着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当教师将新的科研成果汇总到课程内容时,正是将养殖水环境化学科研成果系统化和知识化的过程。因此,科研成果可以为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提供知识来源,同时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的需求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需要优势学科作为支撑,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就是课程建设。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在优势资源的支持下,可以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作为标志性成果,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和社会声誉。

3 基于学科专业一体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方法

3.1 教材建设

水产学科在养殖水环境化学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需要及时凝练固化,并以恰当的方式传授给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因此教材是一个非常好的传播载体。目前,国内开设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各高校一般选择大连海洋大学雷衍之教授主编的《养殖水环境化学》作为本科生的指定教材。为了及时补充和更新养殖水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大连海洋大学已将《养殖水环境化学》教材修订列入到“蓝色教材建设”计划,农业出版社将《养殖水环境化学》教材列入到“十三五”规划教材,并正在进行新版教材的修订。同时,为了满足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需求,《养殖水环境化学》教材建设将按照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界定,既注重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内容的衔接,又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

3.2 n程开发

大连海洋大学进行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已有60余年的历史,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课(2004年)和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015年)。大连海洋大学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团队重视传承和创新,通过参与水产养殖科研和生产实际,不断丰富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在学科专业一体化背景下,教师能将科研思维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连海洋大学开发了养殖水环境化学慕课和微课,构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共享课,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呈现手段,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科研和生产实际。学科专业一体化下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开发的突出特点是形成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以问题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养殖水环境化学本科生课程的建设着重夯实基础和行业实践应用,研究生课程的建设着重深化理论和培养创新能力。

3.3 实验平台建设

学科专业一体化下的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必须注重实验平台建设,既能利用校内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平台,也能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企业平台。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学生参与养殖水环境化学方面科学研究的管理。目前,学生不仅可以使用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条件,还可以申请使用校内水产学科科研平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科研实验。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与校外30余家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这些校外科研实践基地和生产实习基地也可以为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提供支持。高水平实验平台建设不但改善了课程的实验教学条件,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使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成为可能。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的背景下,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更新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科研实验平台,可进一步推动养殖水环境化学课程建设。同时,课程建设也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建设可有效提升水产类人才培养的水平和层次,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水产专业人才的需求。

5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72-76.

[2] 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 唐纪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动因与路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3):125-129.

[4] 姚杰,张国琛,邓长辉,等.基于协同学理论的海洋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7):3-6.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5

一、引言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1]。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2]。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出发,采用线性概率模型考察一些基本变量对农户参与养殖行为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农业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我国未来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的统计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对陕西省生猪养殖户调查的局部数据,调查时间为2009年6~9月,涉及陕西省的3个县,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为96.0%。对本次调查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生猪养殖户整体受教育程度比一般农户略高,其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到94.44%;技术水平也比较高,约45%的养殖户能够基本掌握养猪技能,如喂养、生殖、饲料等;养殖户健康状况较好,并且以35岁以上劳动力为主,年龄趋大,也是农村养殖业的一个典型特征。表1中的大部分指标在性别之间是不平衡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男性农户的技能水平相对较高。

(二)变量的定义和赋值

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说明,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取决于自身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3]。其中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人力资本则由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技能水平和所接受的培训等几方面组成;而社会资本则是指劳动者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帮助。

本文在以后分析中可能用以衡量陕西省生猪养殖户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关变量及其说明详见表2。

三、模型设计

(一)模型选择

Probit模型是一种广义的线性模型。

最简单的Probit模型是指被解释变量Y是一个0,1变量,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依赖于解释变量,即P(Y=1)=f(X),也就是说,Y=1的概率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其中f(.)服从标准正态分布[4]。

若f(.)是累积分布函数,则其为Logistic模型。

本文也将沿用这一模型估计不同因素对个体农户参与和退出养猪产业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确定引入模型的变量对农户参与养猪的影响数量,为了得到回归用的计量模型,先设计一个农户参与养猪的潜在决策模型如下:

P*=X′β+ε (1)

其中:

P*为决策依据,如果P*>0,就参与养猪;如果P*≤0,则退出养猪产业。

X为一组可能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变量向量,β为参数向量,ε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假设变量P代表是否参与养猪。P=0时,表示不参与;P=1时,表示参与。X对农户参与率的影响将由下式决定:

Prob(P=1)=Prob(P*=X′β+ε>0)=Prob(ε>-X′β)=1-G(-X′β)=G(X′β) (2)

Probit模型使用的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

Prob(P=1)=G(X′β)=Φ(X′β)=Φ(z)∫z-∞ø(z)dz (3)

其中,Prob(P=1)为农户参与养猪的概率;

ø(z)为标准正态分布密度函数:

ø(z)=exp(-z2/2) (4)

很显然,可以得出

Ρrob(P=1)=1和Ρrob(P=1)=0 (5)

四、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下文将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从养殖收入水平等讨论外来农户从事养殖业的影响因素,本文所使用的计量软件是Stata10.0。

在计量检验中一般使用概率单位模型(Probit Model)对此类二分选择模型进行估计,但是从公式(6)可以看出,系数因子(β)及其符号只能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取1或0的影响方向,而无法得知其影响程度[5]。因此,仅估算系数是不够的。通常还需要求出概率对X的偏导数,表示X对概率的边际影响。对公式(1)的相关估计结果详见表3。

I=β0+βX (6)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统计显著。

养殖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研究中也经常被采用。本次调查将陕西省养殖农户的工资水平分为3个档次:“1万元~3万元/年”、“3万元~5万元/年”和“5万元以上/年”,分别将其赋值为0、1、2。因为同样涉及到排序的问题,因此依然使用Ordered Probi模型对其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

从回归估计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162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从模型的系数估计值中可以发现,性别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性别对养殖收入影响明显,男性养殖收入水平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养殖收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当前农民从事的基本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与文化程度无关,表明在目前情况下,文化程度不会给农民收入带来实质性影响。根据以往相关研究经验,使年龄和年龄的平方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发现两者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均是显著的。其中年龄平方项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养殖农户的年收入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显然是由于农户主要从事单一养殖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健康状况与养殖收益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关系。接受培训状况与农户的年收入水平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关系,这可能与培训费用的分担有关,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6],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而这种生产率提高的收益将由培训费用的承担者享受。技能水平变量系数为正,并且这种关系在1%的水平上也是显著的,说明随着养殖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户的年收入呈现出上升趋势。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1.人力资本状况是决定养殖户获得养殖收益的关键因素

分析发现:技能拥有情况对养殖农户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劳动力的技能拥有状况对其从事农业经营活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受教育程度比较平均的情况下,技能不但给农业劳动力提供了非农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农业劳动力的经营才能,而后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得到不断积累,成了主导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

受培训比重虽然没有技能拥有比重那样与收入存在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但也不能低估培训的作用,它不仅能直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提升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源泉,现行农业劳动力所拥有的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培训。

调查样本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或水平与其收入的弱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重要。这种弱相关性实际上与我国的渐进性转型模式,与农村教育体制以及农民的就业体制有关。从长期来看,教育无疑是决定农户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

2.个体特征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有限

年龄作为人力资本特征,对农户经济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年龄偏大的农户,其养殖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在本模型中,年龄和年龄平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年龄与其收入水平之间是一种持续上升的关系。

性别的回归系数为0.934,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仅仅因为性别不同农户之间年养殖收入就要差934元,换言之,当不同性别的两个养殖户年龄、受教育程度、经验等条件相同时,男性年收入要比女性平均高934元。

健康状况与养殖收益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的农户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有关。然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一点:健康和教育一样对收入增长起着重要作用[7]。健康对收入的影响基本上遵循如下机制:一方面,健康的劳动者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拥有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健康的劳动者能够获取更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

(二)政策启示

1.重视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奠基作用,农民科学文化、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发展。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为此,应进一步加快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两免一补”等国家政策,确保基础教育公平。

2.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

职业技能培训应是目前已经离开学校的农村劳动力成本最小、见效最快、也是农业劳动力乐于接受的一种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因此,应加快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机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

3.改善农村医疗保健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

通过国家划拨和民间赞助等多种方式积累一定的资金,支持农村医疗保健设施建设,提高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黄育云.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76

[2]赵培青.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职业教育[J].河北农业科技, 2008(18):51-56.

[3]李飞.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失地农民的职业获得——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 2010(6):11-20.

[4]卢向虎,吕新业.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7 省24 市(县) 农户的调研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6-31.

[5]谢勇.城市外来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C]//2008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

[6]郭俊华.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10(11):18-23.

[7]杜江,刘渝.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08(3):22-27.

The Con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for Rural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Micro-data of Culturists in Shanxi

JING Qin-ling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6

内容:

引言

r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的物权制度长期没有建立,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来实现,致使渔业权的性质,主体及相关制度始终站在行政法的角度赋予。渔民利用水域、滩涂和渔业资源的权利得不到民法上的确认和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事实上,这种现象已成为影响渔业经济发展和社会不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rn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颁布和实施,首次在用益物权编第123条确定了渔业权,即“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这一权利的确定丰富了渔业权的法律渊源;提高了渔业权的法律位阶;为渔业权提供了民事权利的理论基础;使渔业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健全;使渔民捕捞权利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然而,《物权法》只是对渔业权做了概括性的叙述,而没有解决渔业权的根本问题。因此,渔业权作为一种物权,其制度体系应该被进一步充实。渔业权的确立绝不亚于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渔业权是渔民的固有权利,渔业生产活动是渔民获取维持其必需生活资料的手段,建立和完善渔业权制度,是确保国家对渔业资源实施有效管理,实现渔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意义。

rn

如今,渔民作为社会最弱势群体之一,我们必须树立对待渔业权的正确态度、寻求法律上的解决手段,坚持渔业权是渔民基于传统而自然享有的权利。同样,建立合理的渔业权制度,切实有效的保护渔民的根本利益更是重中之重。本文立足渔业权的本质属性,从保护渔民权益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美国渔业权制度和日本渔业权制度的分析,得出对我国渔业权制度的启示,并对完善我国渔业权制度提出建议。

rn

第一部分渔业权概念和性质的界定

rn

一、渔业权概念的界定

rn

渔业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的渔业权系狭义的渔业权,“一般是指依法在特定水域上设定的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权利,即利用水域直接进行水生动植物资源的养殖和捕捞行为的权利。”[1]

rn

《物权法》第123条规定:“依法取得的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和捕捞的权利”,首次从民法角度明确了渔业权由养殖权和捕捞权构成。

rn

(一)养殖权的概念

rn

养殖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经过批准,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海面、河道、湖泊以及水库从事养殖经营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下简称《渔业法》)第11条的规定,我国的养殖权事实上被分为两种:一为依行政许可取得的养殖权,即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确定用于养殖业的,在全民所有的水域、滩涂上的养殖权。使用者首先应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许可其使用该水域、滩涂从事养殖生产,方取得养殖权;二是集体所有的或者全民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水域、滩涂,由个人或者集体承包,从事养殖生产而产生的权利。

rn

(二)捕捞权的概念

rn

捕捞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在我国内水、滩涂、领海以及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捕捞水生动物和植物等渔业生产活动的权利。“在我国,捕捞权按作业方式可分为定置捕捞权、非定置捕捞权”[2];“按照作业水域可分为,公海捕捞权、外海、近海和内水捕捞权。”[3]非定置捕捞权与在公海上的捕捞权不由物权法调整。

rn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7

畜禽废水污染物是指粪尿与冲洗水及其处理后排放废水中含有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有机物、无机元素、重金属以及残留农药与兽药等。目前对畜禽养殖污染物研究较多,主要以有机污染及宏观研究为主[1-3],饲料营养元素对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影响,仅局限于单一元素的迁移变化[4-6];但营养元素与养殖废水污染物因子间相关关系及其互作影响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重点对规模养殖场饲料与废水中有机物、无机元素(添加元素)和重金属元素(限制元素)进行了检测与分析评价,探索相关关系与互作影响,筛选主要影响因子,为有效监控与治理养殖废水污染物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样方案

按奶牛、猪、禽规模养殖场分类各10个,并按存栏量转换猪单位(按产污量折算1头奶牛=5头猪,50羽禽=1头猪),在800~100 000头范围内随机确定取样点。取饲料和废水样品各30份。饲料样品按饲料种类等分取样1kg;废水(包括尿混合废水及处理废水)取排放口废水为主,无排放口的取沉淀待外运废水,分3次混合取样5L。

1.2 检测参数

饲料检测水分(LW)、粗灰分(LA)、总氮(LTN)、总磷(LTP)、铜(LCu)、铁(LFe)、锰(LMn)、镁(LMg)、砷(LAs)、汞(LHg)、铅(LPb)、铬(LCr)、镉(LCd);废水检测总氮(WTN)、氨氮(WAN)、总磷(WTP)、化学耗氧量(CODcr)、生化耗氧量(BOD5)、铜(WCu)、铁(WFe)、锰(WMn)、锌(WZn)、镁(WMg)、砷(WAs)、汞(WHg)、铅(WPb)、铬(WCr)、镉(WCd)。

1.3 检测方法

饲料参数采用饲料标准检测方法,养殖废水采用水质测定标准方法,其中测定重金属采用微波消解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

1.4 数据处理

监测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按污染物性质及饲料添加类型分为有机物、添加元素和限制元素3个类别。通过回归分析选择最多2个营养元素与1个废水污染物建立线性模型(Model)。

1.5 分类评价

应用概率相加原理,建立线性概率因子评价方法,按线性模型(Model)中营养元素(Li)与相应污染物类别中污染物种类(Yj)的比值计为该营养元素的因子概率(Pi=Li/Yj);再将各类别该因子概率累加(Pt=∑Pi),并计算其概率比重(Pp=Pt/∑Pt),设定线性概率因子评价标准:当Pp

2 结果与分析

2.1 营养元素与废水污染物的相关性

在15个线性模型中,有9个为高度线性关系(1.0>R>0.7,PR>0.5,PR>0,P=0.093),占7.67%。废水磷(WP)、BOD5和铅(WPb)与营养元素间不存在线性关系。按废水污染物元素类别分析,5个有机物中氮(WN)为高度线性关系,占20%;氨氮(WAN)为中度线性关系,占20%;CODcr为低度线性关系,占20%;磷(WP)与BOD5为非线性关系,占40%。6个添加元素中铜(WCu)、铁(WFe)、砷(WAs)、锌(WZn)、镁(WMg)均为高度线性关系,占83.33%;锰(WMn)为中度线性关系,占16.67%。4个限制元素中,铬(WCr)与镉(WCd)为高度线性关系,占50%;汞(WHg)为中度线性关系,占25%;铅(WPb)无线性关系,占25%。按对应因子分,仅砷(WAs)、镁(WMg)具有对应因子关系,其他均为非对应因子关系。

2.2 线性概率因子评价

根据饲料间与废水中有机物、添加元素、限制元素中出现的各营养元素因子概率比重,按设定的线性概率因子评价标准得出饲料水分(LW)、灰分(LA)、氨氮(LAN)、铅(LPb)、镉(LCd)5个小概率因子,概率比重(Pp)小计为0.11;磷(LP)、铁(LFe)、镁(LMg)、汞(LHg)、铬(LCr)5个中概率因子,小计为0.32;氮(LN)、铜(LCu)、砷(LAs)、锰(LMn)4个主要概率因子,小计为0.57。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发现,养殖废水污染物受营养元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添加元素类污染物受营养元素影响最大,限制元素次之,有机物最小。表明养殖废水污染物主要受饲料添加元素影响,印证了添加元素畜禽消化吸收率低,而粪尿含量却很高的观点[7]。而且与粪便中添加元素释放向水体迁移的规律相吻合[8]。检测结果表明,废水污染物氮、铜、铁、砷、锌、镁、铬、镉与营养元素存在高度线性关系(R>0.7,PR>0.5,P

线性概率因子评价结果表明,影响废水污染物的营养元素中,水分、灰分、氨氮、铅、镉为小概率因子,磷、铁、镁、汞、铬为中概率因子,氮、铜、砷、锰为主要概率因子。各类因子概率比重分别为0.11、0.32、0.57,主要概率因子以添加元素为主,与上述结论相一致。因此,饲料中氮、铜、砷、锰是影响废水污染物的重要参数。

4 参考文献

[1] 黄爱霞,邹晓庭.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的现状及解决方法[J].甘肃畜牧兽医,2006,187(2):42-44.

[2] 李晓涓,杨丽娟.畜禽养殖污染是不容忽视的新的环境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2005,32(129):56-57.

[3] 熊慧欣,赵秀兰,徐轶群.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J].家畜生态,2004,24(4):249-251.

[4] 张利痒,纪海燕.饲料安全与环境污染治理[J].环境保护,2007(1):65-68.

[5] 石军,孙德文,陈安国.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的营养学途径[J].粮油食品科技,2002,10(3):33-34.

[6] TIM LUNDEEN.Modification to diet could reduce ordo[J].Feedstuff,2007(9):10-11.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8

(一)数据的统计描述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对陕西省生猪养殖户调查的局部数据,调查时间为2009年6~9月,涉及陕西省的3个县,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为96.0%。对本次调查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陕西省生猪养殖户整体受教育程度比一般农户略高,其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到94.44%;技术水平也比较高,约45%的养殖户能够基本掌握养猪技能,如喂养、生殖、饲料等;养殖户健康状况较好,并且以35岁以上劳动力为主,年龄趋大,也是农村养殖业的一个典型特征。表1中的大部分指标在性别之间是不平衡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男性农户的技能水平相对较高。

(二)变量的定义和赋值

基本的劳动经济理论说明,在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取决于自身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3]。其中个体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人力资本则由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技能水平和所接受的培训等几方面组成;而社会资本则是指劳动者从其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帮助。本文在以后分析中可能用以衡量陕西省生猪养殖户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相关变量及其说明详见表2。

三、模型设计

(一)模型选择

Probit模型是一种广义的线性模型。最简单的Probit模型是指被解释变量Y是一个0,1变量,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依赖于解释变量,即P(Y=1)=f(X),也就是说,Y=1的概率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其中f(.)服从标准正态分布[4]。若f(.)是累积分布函数,则其为Logistic模型。本文也将沿用这一模型估计不同因素对个体农户参与和退出养猪产业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确定引入模型的变量对农户参与养猪的影响数量,为了得到回归用的计量模型,先设计一个农户参与养猪的潜在决策模型如下:P*=X′β+ε(1)其中:P*为决策依据,如果P*>0,就参与养猪;如果P*≤0,则退出养猪产业。X为一组可能影响农户参与决策的变量向量,β为参数向量,ε是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假设变量P代表是否参与养猪。P=0时,表示不参与;P=1时,表示参与。X对农户参与率的影响将由下式决定:Prob(P=1)=Prob(P*=X′β+ε>0)=Prob(ε>-X′β)=1-G(-X′β)=G(X′β)(2)Probit模型使用的为标准正态分布函数。Prob(P=1)=G(X′β)=Φ(X′β)=Φ(z)∫z-∞(z)dz(3)其中,Prob(P=1)为农户参与养猪的概率;(z)为标准正态分布密度函数:(z)=exp(-z2/2)(4)很显然,可以得出Ρrob(P=1)=1和Ρrob(P=1)=0(5)

四、计量检验结果及分析

下文将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从养殖收入水平等讨论外来农户从事养殖业的影响因素,本文所使用的计量软件是Stata10.0。在计量检验中一般使用概率单位模型(ProbitModel)对此类二分选择模型进行估计,但是从公式(6)可以看出,系数因子(β)及其符号只能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取1或0的影响方向,而无法得知其影响程度[5]。因此,仅估算系数是不够的。通常还需要求出概率对X的偏导数,表示X对概率的边际影响。对公式(1)的相关估计结果详见表3。I=β0+βX(6)养殖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研究中也经常被采用。本次调查将陕西省养殖农户的工资水平分为3个档次“:1万元~3万元/年”“、3万元~5万元/年”和“5万元以上/年”,分别将其赋值为0、1、2。因为同样涉及到排序的问题,因此依然使用OrderedProbi模型对其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从回归估计结果看,模型拟合较好。可决系数R2=0.1628,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较好。从模型的系数估计值中可以发现,性别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性别对养殖收入影响明显,男性养殖收入水平高于女性。受教育程度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户受教育程度与养殖收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以往的相关研究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当前农民从事的基本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与文化程度无关,表明在目前情况下,文化程度不会给农民收入带来实质性影响。根据以往相关研究经验,使年龄和年龄的平方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发现两者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均是显著的。其中年龄平方项的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养殖农户的年收入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显然是由于农户主要从事单一养殖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健康状况与养殖收益指标之间均没有显著关系。接受培训状况与农户的年收入水平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关系,这可能与培训费用的分担有关,根据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6],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而这种生产率提高的收益将由培训费用的承担者享受。技能水平变量系数为正,并且这种关系在1%的水平上也是显著的,说明随着养殖技能水平的提高,农户的年收入呈现出上升趋势。

五、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1.人力资本状况是决定养殖户获得养殖收益的关键因素分析发现:技能拥有情况对养殖农户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劳动力的技能拥有状况对其从事农业经营活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受教育程度比较平均的情况下,技能不但给农业劳动力提供了非农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农业劳动力的经营才能,而后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得到不断积累,成了主导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受培训比重虽然没有技能拥有比重那样与收入存在非常高的正相关关系,但也不能低估培训的作用,它不仅能直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提升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源泉,现行农业劳动力所拥有的技能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培训。调查样本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或水平与其收入的弱相关关系,并不意味着教育不重要。这种弱相关性实际上与我国的渐进性转型模式,与农村教育体制以及农民的就业体制有关。从长期来看,教育无疑是决定农户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

2.个体特征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有限年龄作为人力资本特征,对农户经济地位的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年龄偏大的农户,其养殖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在本模型中,年龄和年龄平方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说明年龄与其收入水平之间是一种持续上升的关系。性别的回归系数为0.934,说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仅仅因为性别不同农户之间年养殖收入就要差934元,换言之,当不同性别的两个养殖户年龄、受教育程度、经验等条件相同时,男性年收入要比女性平均高934元。健康状况与养殖收益指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的农户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有关。然而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实了一点:健康和教育一样对收入增长起着重要作用[7]。健康对收入的影响基本上遵循如下机制:一方面,健康的劳动者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拥有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健康的劳动者能够获取更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从而提高经济收入。

(二)政策启示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9

机械化;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进步,畜产养殖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蛋鸡规模养殖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蛋鸡的生产效率和产量,机械化开始成为实现蛋鸡养殖规模化的基础性条件[1]。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已经达到了80%,相对于生猪、肉鸡等畜禽品种水平较高。尽管如此,还是存在着自动化程度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蛋鸡规模养殖效率,提升我国畜禽养殖水平,开展机械化对其的影响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1蛋鸡养殖行业的现状

目前,蛋鸡养殖呈现出了新的态势。随着科学技术和机械化的发展,蛋鸡养殖产业淘汰了一批中小型的蛋鸡养殖场,并建立了许多大中型的规模化、集约化的标准蛋鸡养殖场,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都有所提高。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地区和县市依然采用小群体、小规模的养殖方式,还有一些地方存在多种养殖方式。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蛋鸡养殖行业基本上分为2种,一种是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蛋鸡养殖,一种是纯人工蛋鸡养殖[2]。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蛋鸡养殖场,蛋鸡的养殖规模往往能够达到2万~3万,养殖周期也保持在500d以内。在养殖过程中,行车自动喂料、自动饮水、集中集蛋、传送带清理粪便和机械风机降温等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方式大大提高了蛋鸡养殖的效率,缩短了养殖周期。而在人工蛋鸡养殖场,养殖规模往往只能达到4000~5000,养殖周期也常年徘徊在550~600d。养殖、喂料、饮食、清粪和通风这些工作统统需要人工操作,效率较为低下。

2机械化对蛋鸡规模养殖技术效率的影响

2.1传统的人工养殖的蛋鸡成本与效益

以笔者实地调查的山东省某人工蛋鸡养殖场为例,在其人工养殖初期,机械化程度较低,养殖科技水平也较低,且多表现为家庭养殖,养殖场规模较小,鸡舍的建筑时间较长。笔者在调查和查阅资料后得出,人工养殖的蛋鸡成本,主要包括饲料费、水电费、养殖人员工资、技术人员工资和修缮费等。根据计算,一只蛋鸡的养殖成本大概维持在160元左右。在这期间,该农场人工养殖的大多是罗曼粉蛋鸡,虽然其成期和产蛋期的成活率都最高,但其高峰产蛋期的产蛋率最低,大约80%;而且高峰期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其饲养的周期较长,平均的鸡蛋破损率也比较高,几乎达到了1%。此外,由于人工效率低下的缘故,一个人只能饲养1000只左右的蛋鸡。加上淘汰掉的蛋鸡、鸡粪售卖和鸡蛋售卖的总收入,人工养殖的每只鸡的收入大概在167元左右,单只鸡的纯利润在7元左右。

2.2现代机械化养殖的蛋鸡成本与效益

引入机械化养殖方式后,该养殖场的蛋鸡养殖效率明显提升。同时,伴随着机械化的投资与投入,单鸡的成本也有所提升。由于其养殖器械均为最新的机器设备,因而没有管理费和维修费用。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其养殖费用主要包括水电费、饲料费、技术人员工资、养殖人员工资、相关的财务费用和产蛋期人工的费用等。根据计算,一只蛋鸡的养殖成本大概维持在230元左右。该养殖场通过机械化方式养殖的蛋鸡产出的鸡蛋,成本较高,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因而售价也高于原来的人工养殖的售价。机械化产出的鸡蛋大概可以卖出13元/kg左右的高价。再加上淘汰掉的蛋鸡收入和售卖鸡粪的收入,养殖一只蛋鸡所带来的总收入约为265元左右,其纯利润为35元左右。

2.3不同蛋鸡养殖方式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人工养殖时的成本较低,但相应的纯利润也较低。而在引入了机械化的养殖方式之后,虽然其养殖成本大幅增加,但相应的养殖效率、产出效率和单鸡纯利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人工养殖和机械化养殖的对比与分析

从机械化蛋鸡养殖的角度来看,机械的蛋鸡养殖比人工养殖的综合技术效率和收益要高。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机械化养殖充分体现出了科学技术在养殖中所发挥的优势。同时也得出,不同的机械类型所表现出的规模养殖效率的规律是有所不同的。采用机械化喂料、机械化采蛋,所形成的蛋鸡规模养殖效率较高。

4结语

通过对当前的人工养殖和机械化养殖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了许多结论。譬如机械化养殖可以大幅提高蛋鸡养殖的规模经济,提升其蛋鸡养殖技术效率;同时,人工养殖的最大制约因素是人均养殖的蛋鸡数量太小,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由此可见,机械化对于蛋鸡生产养殖的技术效率影响巨大,各养殖户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使自己的养殖达到机械化程度。

作者:周地清 单位:江西省彭泽县棉船镇畜牧兽医站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10

从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来看,要求水产养殖研究生学术能力向高层次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环境恶化,养殖病害频发、种质资源退化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海洋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只有培养出更多、更高业务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渔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学生个人的职业素养发展来看,要求水产养殖研究生向专业的精深拓展。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发展,科学知识的日新月益,各学科、各专业的相互交融、渗透,个人的素质不仅仅是看你拥有多少知识,还要看你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研究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及相关素质,才能在就业、择业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的初步分析和基本判断

通过问卷调查、随机个别访谈、课堂测试、课下交流等方法,对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海洋生物方向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及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分析得出,学生们普遍认为学术能力是专业性知识与特殊性实践的统一,对于学习和工作来说都很重要的,但不知道怎么去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学习还是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积极主动性的。但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导致学生不能继续钻研,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困惑。其次,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实践内容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查阅、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能够根据课堂教学进行概念的生成与厘定。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学生进行学术能力命题、设计研究过程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不足。

三、水产养殖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1.以导师团队建设为中心,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引导体系

导师负责制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导师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即一名研究生只由一名导师指导,由导师独自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并独立指导其科研实验和学位论文。但随着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一部分高校因师资力量紧缺,一个导师一般带几个学生,甚至更多。加之科研、教学等任务的加剧,部分导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因此,改革目前传统的单导师制,建立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团队,有利于满足当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正是基于导师制的认识和发展,我校在导师遴选制度改革中,吸收了正在承担高水平科研课题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入到导师团队中来;聘请国内外知名水产学科的专家、学者为兼职导师,吸引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加入导师团队,拓宽导师来源,充实导师队伍。其次,导师团队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发挥团队的知识互补优势,通过优秀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研究方向,博采众长,扩展学术视野,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最后,制定导师团队制度。明确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责任、分工,创造团队间相互学习、协作的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及学术意识。在指导过程中,导师仍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研究生指导的第一责任人。

2.以水产学科课程体系设置为重点,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提高的支撑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载体和手段,是研究生专业教育中的决定因素,是构建研究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性、质量的高低、实施的效果,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个人学术思想的形成、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逐步构建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素质和学术能力为目标的具有水产养殖特色的课程体系。(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我校成为水产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原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水产养殖专业研究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更着眼于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海洋水产业的快速发展输送高端人才,为南海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撑。(2)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标准,按能力标准建立课程模块,根据课程模块的能力培养目标选用不同模块的课程;构建动态的课程模块库,将学生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编排为若干个独立课程模块,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术能力;建立通用课程模块的同时,根据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和地方养殖特色开设专门化课程模块,以保证人才的特色培养。增加研究方法论课程,以加强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3)统筹设计,及时更新。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特别是研究生授课教师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引导研究生在最新知识领域从事学习与探究,将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学校目前的学位授权体系,课程体系的改革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的兼容性,加强本硕博三个层次的统筹、衔接,避免课程体系的重复和缺漏。

3.以科研课题为导向,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拓宽的空间体系

任何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总是包括和涉及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之外,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全面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在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加入了课题组的研究团队,参与导师所承担的国家基金、863项目、省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参与研究过程,就是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产生新问题、新观点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研究学科前沿课题,明确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设立了研究生科研项目资金,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推动了学术研究进程。创设水产养殖各方向之间,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路径,通过与其他院校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扩大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及学术视野。另外,是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见解和成果的科学记录。通过总结实验过程、凝练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4.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构建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效果考察的评估体系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并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与开放的价值体系背景下,课堂教学承载的使命亦随之更加重大。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本科化倾向,在深度、难度上与本科课程差距不大,研究性和前沿性严重不足,从而背离了研究生阶段旨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学术能力的目标,阻碍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目前,我校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方式是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通过调查和实践发现,学生最推崇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式是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的课堂讨论,即教师从问题开始,以实例展开教学,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或从问题引出理论,再引导学生以理论去验证、研讨问题。其次,围绕主题组织讨论。教师结合案例,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文献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阐述自己对有关理论和观点的见解,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和吸收。再次,是教师的引导。教师采用讨论的形式上课,一般在布置问题的同时选一些最新的、权威性的参考教材,引导学生查阅一些高水平的文献综述,总结分析学生在表述见解时的亮点和误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理论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研究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育研究生独立思考、快速概括和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他们很快接触到相关的学术前沿问题及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并在对这些理论和观点的研究和评价中,承前启后,推动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11

一、引言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量能够带来知识要素质量的提高,并已超过物质资本等传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1]。在实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推广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农事活动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政府十分关心农民培训,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农民素质普遍偏低且差异明显、培训机构分散、培训内容和方式脱离农民需要以及经费不足等四个方面[2]。为了更好地提高农民培训的效果,作为该公共物品提供主体的政府不断在现有条件下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在结果导向的驱动下,政府项目也逐步开始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农民田间学校是“参与式”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典型范本,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这种策略引入我国后便开始以点带面呈现出扩散的局面,而北京市政府独立资助并在发达地区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行为更是国际上所仅有[3]。农民田间学校(Farm Field School,FFS)是FAO提出和倡导的农民培训方法,是以农民为中心,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决策能力的新型农技推广方式[4]。由于重视农民参与和经验分享,该方式被农业技术推广界和相关学术界广泛推崇。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理念的引入(1988~1993年)、完整模式的应用(1994~2003年)、创新发展(2003年至今)三个阶段[5]。

2005年北京开办了首个农民田间学校,标志着其由国际机构主办转为政府投资实施为主,由此田间学校进入一个本土化发展的新阶段。从2008年开始,北京掀起了开办田间学校的高潮,截至2011年,先后在京郊开办了近800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学员2万余人,涉及全市12个区县,在西瓜、番茄、甜瓜、韭菜等优势种植业基础上,向畜牧业、水产业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北京模式”得到了FAO的肯定,目前,正由农业部将这一做法经验向全国范围推广。这一迅速发展的新事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可以发现媒体对其报道的数量很多;而通过中国知网核心以及CSSCI期刊来源检索“农民田间学校”,找到22条结果,主要集中在2008年以来,可见学界对农民田间学校开展的高质量研究并不多。近两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评估上,如在产生的影响方面,农民田间学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管理知识[6],显著增加了学员户的番茄产量和净收益,但未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用量[7];在评估方法的探索方面,需要采用自我评估与外部人员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全面了解田间学校的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8]。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都体现出了同一种关怀,即让农民田间学校更好地本土化、发挥更大的效益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但迄今为止,鲜有文献对如何发展以及区域定位做出实质性探讨,亟需在广度的基础上加强田间学校建设的精度。

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农业将是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规模化经营模式,而农民田间学校侧重于集成并发挥乡土知识、保护分散经营的小农利益,似乎同是政府行为的两种不同做法产生了“冲突”;而在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的首都北京,已经步入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养殖行业中,这个问题显得明显而紧迫。在国家层面上,农业部编制的《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坚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发展的原则和目标;2010年8月北京市因地制宜编制了《北京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提出要转变生产方式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可见,在北京生猪养殖业小规模养殖是逐渐被淘汰的,在政府的发展规划中对其“不理不睬”,让其自生自灭。从2006年成立第一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到2011年共有生猪农民田间学校87所(占畜牧农民田间学校的32.8%,占全市农民田间学校约11%)①,通过媒体的报道和政府的总结可以发现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到了农户的欢迎,为产业发展、农民致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面对疫病防控难的头号难题,科技含量低、防疫条件差、达不到享受政策支持标准的小规模养殖户在大市场面前自然将会被“消灭”,从另一个角度看是顺应北京畜牧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那么同样是政府推广的农民田间学校是否会减缓或阻碍现代化养殖业发展进程,是否北京生猪行业不适合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昌平生猪农民田间学校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及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其未来发展定位提供一定依据。

二、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构建

受众本位是指“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9]。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现代化农业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本文以其培训的受者为对象,从不同养殖条件受者的生猪养殖客观条件、对田间学校的主观态度和实际参与情况三个维度进行研究。

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壮大以受训者(即养殖户)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为深入探究生猪田间学校的发展定位,对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的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实证分析十分必要。而根据西方行为主义的经典理论,人对某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自身特征将会影响其对该事物的参与程度,外界条件和环境又会制约其行动的执行效果。美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取决于个人(P)与他所处的环境(E)的相互作用,由此提出了场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10]。用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

B=f(P・E) (1)

(1)式中,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为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为个人所处外在条件和环境特征。将该理论应用到养殖户参与农民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并根据社会学和经济学关于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将影响农民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受者个人特征、认知态度和养殖条件三个方面。

鉴于此,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Y=f(X1,X2,……,Xn)+ε (2)

(2)式中,Y为因变量,代表生猪养殖户对农民田间学校的实际参与行为;Xi为影响养殖户参与生猪田间学校行为的因素;ε为随机扰动项,反映无法观测到的其他影响因素。

考虑到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可分为“经常性参加”、“选择性参加”及“很少参加”三种情况②,为有序变量,故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根据(1)式,该模型形式为:

Y=α+βX (3)

yi=Log() (4)

在式(3)中,Y是一个m×1的logits向量,分别由式(4)给出。每个logit都可被定义为类别z大于或等于ωi值概率与类别z小于ωi值概率之比的对数。在式(3)中,α是一个m×1的截距向量,X是n个独立变量向量,β是一个估计回归系数的m×n矩阵。每个类别的边际概率(Pr)都将分别由m+1个下列结构的方程式组合给出。

(5)

(6)

(7)

其中,式(5)和式(7)分别用来计算每个最低和最高的极端类别概率。式(6)用来计算j在1和m-1间取值时的中间类别。在所有的方程式中,F是logistic累积密度函数。

三、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开展的关于生猪养殖户对田间学校认知、态度和参与行为的问卷调查。昌平区于2009年开办了3所生猪农民田间学校。3所生猪田间学校均是由北京市盛世富民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昌平区家畜繁殖指导站合作开办;因此,培训内容和方式可谓一致,排除了不同田间学校对养殖户会产生不同影响这一因素。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面对面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2%。受访农户涉及崔村、马池口、十三陵、南口4个乡镇,根据当地防疫站统计3月数据③,共有生猪养殖户90户,调查样本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共41户,即样本占总量的45.6%,具有统计学代表性。

本次调查样本中男性居多,占全部被访者的74%;近一半受访者的年龄在40~49岁之间,占全部受访者的76%。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水平,所占比例为84%。这说明本次调查对象符合当前农户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的普遍现状。基础母猪是自繁自养型生猪养殖模式的核心,体现的是生猪生产经营的能力。生猪养殖的空间大小、技术水平高低、劳动力的多少、抗风险能力的强弱等因素均能由养殖规模体现,因此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出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态度和评价,以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为标准对调查对象进行分类。生猪存栏量与基础母猪存栏量成正相关,所以仅以基础母猪存栏量来对养殖户进行分类即可。生猪养殖规模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100头基础母猪以上的养殖场称作规模场,其余未做区分。本次调查发现,样本中养殖户的基础母猪养殖规模主要在50头以下,占70%;而51~100头规模区间的比例最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规模呈现两级分化,并且散户养殖的比例较大,详见表1。

(二)统计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生猪农民田间学校的发展现状,按照基础母猪养殖规模将样本分为四类,分析不同养殖规模受访者在不同养殖水平和条件下参与田间学校的现状及认知,详见表2。

首先,在生猪养殖基本情况方面,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生猪养殖水平也越高。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从事生猪养殖经营活动年限较长,经验丰富,同时也有条件雇佣专职技术人员,其养殖水平较高。人工输精是养殖场户所采用的主要配种方式,统计显示,中间规模(11~100头)的受访者采用比例较高,而两端受访对象多采用人工输精与本交相结合的配种方式;因为小规模受访者不能完全掌握人工输精技术,而大规模养殖场户是由于猪种的特殊性或认为人工输精对母猪伤害大、不利于产仔等因素的考虑。根据调研结果,大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支持来源主要是私人合作关系,而中、小规模受访者的技术来源主要是公共部门。

其次,在参加田间学校的实际行动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纵向比较,10头及以下规模养殖户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平均增加,其他规模均缩小。田间学校吸引的是规模较小的养殖户。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的评价上,受访者养殖规模越大,对田间学校的满意度越低,田间学校满足其养殖需求的能力相对越弱。10头及以下规模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内容和辅导员本身的满意度很高:田间学校启发式、互动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系统性的培训内容,以及热心、耐心、积极帮助解决养殖户所遇问题的辅导员,都使田间学校受到普遍欢迎。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以及辅导员的满意度降低,说明田间学校的培训方式不能吸引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户,其培训内容对于规模较大养殖场户而言起到的作用甚微;而辅导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了一致认可,没有表示不满意的。

综上可见,以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受训者为中心进行分类统计,不同养殖规模的参与者之间其养殖水平、参与现状以及评价和态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即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大,养殖场户的养殖水平越高,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低。

四、变量选取与模型分析

(一)变量选取

要了解养殖场户参与田间学校行为的影响因素应该从受访者个人特征、养殖条件和认知态度三方面来分析。在受访者个人特征方面,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业时长作为变量。在养殖条件上,则选取养殖户养殖规模、配种方式、一情期准胎率、窝产仔数、断乳仔猪成活率、出栏时间及体重、技术支持来源作为变量。对田间学校培训的认知和态度方面,以对田间学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者以及养殖需求满足程度作为变量。各解释变量的赋值和描述统计分析见表3。

(二)实证分析

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回归有序logistic模型,模型的估计回归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拟合检验结果来看,模型的卡方值为45.18,相应的概率(Prob>chi2)为0.0001,Pseudo R2为0.41,表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良好。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受访者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和年龄对其参与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其文化程度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长对其参与行为有负向影响。这表明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其越能通过专业书籍、互联网等媒介渠道获得养殖知识和技术,自我学习能力越强;而进行生猪养殖经营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经验、形成的默会知识就越丰富。因此,这部分受访者对田间学校的依赖程度不高,参与田间学校的频率也较低。

其次,在养殖条件上,受访养殖户养殖规模越大,一年中参与田间学校的次数就越少。养殖规模是养殖条件和水平的主要体现,没有一定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养殖户不会轻易扩大规模;并且86%的受访者是家庭经营模式,据受访者反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嫌脏嫌累,雇工越来越难,这样规模越大就越忙碌。因此,参与田间学校培训的出勤率越低。当养殖场户的规模越大、养殖设施设备越先进、养殖理念越现代化时,他们早已是企业和科研院校的目标,成为其产品销售大客户或者科学技术试验基地,并以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为回报,建立起了一种互利互惠的私人关系进行合作;这样的养殖场也会雇佣一些技术水平高的退休兽医作为技术顾问,甚至组建起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他们的技术实力远高于农民田间学校,因此参加田间学校的次数少。部分规模较大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参与田间学校的原因有的是与田间学校合作,作为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有的是想听听政府部门人员(辅导员、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养殖政策的解读,还有的是派猪场新聘用技术人员前来系统化学习生猪养殖知识并获取新技术、新信息。规模较小的受访者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时主要是向公共部门和社区精英寻求帮助,如兽医站、防疫站、周边的养殖能手等有限渠道,其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及帮助意愿因人而异,因此田间学校是一个相对较好的技术支持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参与次数较多。

最后,在对田间学校培训的态度上,受访者对田间学校辅导员的满意度对其参与行为影响显著。在田间学校开展过程中,辅导员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工作态度和能力投射到农民对其评价的满意度上,影响着养殖户的参与行为,田间学校辅导员越是努力开展活动,为田间学校学员尽心尽力,则学员出勤率越高。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随着养殖场户养殖规模增大,田间学校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相对减弱,养殖户对田间学校的兴趣越小;第二,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户为中心,能够传递其所需的知识技术并进行能力建设,有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平稳过渡;第三,养殖户的文化程度越高,从事生猪养殖的时间越长,参与田间学校的出勤率越低;第四,养殖规模越大的农户,养殖条件较好,技术水平较高,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持,田间学校所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对其帮助不大,参与田间学校次数越少;第五,田间学校的辅导员也是影响养殖户参与培训的重要因素,其服务态度好、敬业精神强、技术水平高,就越能吸引农户积极参加田间学校。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第一,政府部门应继续开办好生猪农民田间学校。在发展现代农业背景下,农民田间学校很好地行使了农业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促进向现代农业平稳过渡。第二,明确田间学校的参与主体为小规模养殖户,并结合其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第三,加强田间学校辅导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3]赵迪.政府主导下的参与式农民培训研究――以北京农民田间学校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1.

[4]杨普云.农民田间学校概论――参与式农民培训方法与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张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29-135.

[6]胡瑞法,肖长坤,蔡金阳,等.农民田间学校对生产管理知识提高和生产的影响――以北京市设施番茄农户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93-101.

[7]肖长坤,项诚,胡瑞法,等.农民田间学校活动对农户设施番茄生产投入和产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3):15-25.

[8]李亚红,李庆红,汪铭,等.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植保导刊,2013(2):58-61.

[9]陈崇山.受众本位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0]Sansone, C. Morf, C. and Panter, A. T. The Sage Handbook of Methods in Socia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orporated, 200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of Farmer Field Scho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ence Centered Theory

――The Case of Beijing Changping Pig Farmer Field School

HE Jin1, HUANG Sheng-nan2, WANG De-hai1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12

1我国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现状

淡水养殖,是指在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其他内陆水域、微咸水域养殖鱼虾蟹贝等各种经济型水产动物。目前,我国淡水水域主要养殖的水产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等经济性鱼类和沼虾、河虾、河蟹等,淡水养殖产业是我国内陆水产养殖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淡水养殖的具有许多其他养殖业所不具备的优势:适合集中进行精细养殖,分布广泛,方便管理;投入小,产出率高且产量稳定。淡水养殖生产按照水域的不同可划分为江河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养殖和网箱养殖等。池塘养殖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淡水渔业养殖方式,其产量大概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左右,养殖池塘多为人工开凿或将天然水池改造而成,大部分时间处于静止状态,面积较小,有利于控制水质,适合进行家庭型养殖生产。水库养殖是产量排名第二的淡水养殖生产方式,大概占全国总产量的10%。养殖部门和人员利用水库周边修建的拦网或堤坝将水产动物的活动范围固定在一定区域中,防止其随着水流逃跑,提高产品出产率。江河湖泊养殖是利用水资源环境中的天然饵料用人工投喂的方法进行喂养;同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保证淡水水产动物产量。稻田养殖、工厂养殖、网箱养殖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方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克服自然环境的限制,扩大养殖面积和产量。随着我国经济生产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水平和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但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淡水渔业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病害是对生产、养殖的最大威胁,但无论是哪种生产养殖行业,都不可能完全避开病虫害的发生,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行业也不例外,尤其是爆发型疾病的产生会给淡水渔业养殖生产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和危害。这种类型的疾病发生时间极短、扩散速度极快、治疗过程缓慢,且由于大部分水产动物对这类疾病没有抵抗力,容易对淡水渔业养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面对目前种类繁多的投喂饲料,许多淡水养殖从业人员都不知如何进行选择。由于养殖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素质较低、对养殖专业知识认识不足的现象,饲料的选用、配比成为当前渔业养殖生产中的大问题。受到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渔民们一味地选择价格较高的饲料,忽略了对水产动物习性及当地水域特征的了解和研究,没有对饲料进行合理地配比,导致饲料情况不符合鱼、虾、蟹的生长情况,严重影响了水产动物的繁殖、生长和渔业养殖产量的提高。目前,由于水产养殖地区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大部分养殖人员缺乏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对当前供求关系认识不足,在养殖品种的选择上没有进行慎重考虑,导致出现养殖品种混乱或不适合当地水域特点的情况,对养殖生产产量的提高产生了不良影响。

2如何解决淡水渔业养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要想解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大面积出现爆发性疾病的问题,爆发性疾病问题是关系到渔业养殖生产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应当把解决这个问题放在淡水渔业养殖生产的首要地位。淡水渔业养殖人员应当在投放苗种之前做好养殖水域的消毒、防疫工作,将养殖水域的水质保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可利用微生物等各种辅助物质改善水资源的健康状况,增强其活性,保证渔业水产动物的高质量生存、繁殖环境。要通过有效途径增加水域中浮游植物、优质水藻的数量,保持水资源环境中的各种平衡。在生产养殖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时刻注意对水质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防止水体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生爆发性疾病的可能性。影响淡水渔业产品市场需求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城镇经济状况、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饮食习惯等。只有对市场需求做充分的调查和了解,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计划和管理方式。同时,各级政府机关和渔业养殖科研机构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指导淡水渔业养殖人员开展养殖生产,并结合相关情况进行灵活、机动的调整。对于市场需求大、具有良好潜在市场的产品,可考虑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研发,扩大淡水渔业养殖产业链。相关人员应积极开拓淡水渔业养殖销售市场和渠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吸引商家和客户,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使淡水渔业养殖产品的销量提升得更快。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要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消费群体的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饮食习惯也正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抛弃了过去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倾向,对食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开展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成为了当前我国渔业养殖的新趋势。各地各级政府应当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无公害、无污染淡水渔业养殖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当地渔民获取更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管理和监控,提高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量,提升我国的无公害淡水渔业养殖产业发展水平。

3结语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生产水平已进入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预计在2016-2020年,我国的淡水渔业养殖产品的总需求量将增长4.2%左右,而到了2030年,我国的淡水渔业产品的总需求量将增至5310万t。由此可见,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仍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要夯实基础,稳扎稳打,采取各种有利于淡水渔业养殖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措施,继续提高生产水平,为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于洪波 单位:吉林省永吉县水利局一拉溪水利管理站

参考文献

[1]高强,王海雨,赵月皎.基于DEA模型的我国淡水养殖生产效率实证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2(2):67-73.

水产养殖学概论篇13

1.1微生态制剂简介

微生态制剂作为水质净化剂,可以调节水体微生态平衡,具有改良水质、预防疾病、促进生长等作用。目前作为常见的微生态制剂主要有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蛭弧菌等。主要剂型有液体型、固体型和半固体型。

2.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2.1 微生态制剂消除有害污染物,调整养殖池中生态平衡,改善水质

微生态制剂通过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使之降解,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有效的降低了水体中的BOD、COD,使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氨的浓度,清除排泄物质,饵料残留,浮游物生物残体,从而改良水质,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2.2微生态制剂减少鱼类疾病发生

减少预防疾病,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广谱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弊端已经凸显,而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应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微生态制剂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分子,可以使B细胞增加抗体同时维持吞噬细胞的活力防止毒性物质的滋生。微生态制剂的投加使得有益微生物形成优势种群,进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达到良好的微生态平衡。这样使得养殖水产品鱼、虾得病几率大大缩减,并节约了养殖成本。

2.3微生态制剂促进鱼类生长

饵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能够产生各种有益营养物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将微生态制剂混入饵料添加,能够提升鱼类消化酶活性,有利于分解饵料中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有利于水产动物对于饵料的进食与吸收。同时微生态制剂本身某些也可以作为饵料添加。

3.国内外研究概况

3.1微生态制剂国外研究概况

在欧洲、日本等国家微生态制剂除应用于人医、畜牧兽医、微生态饮料、化妆品的生产等方面,在水产养殖及防病治病上也有广泛的应用。在60年代日本就开始将光合细菌运用于水产养殖上。Sasak研究了光合细菌降解牡蝠养殖区底泥中的有机物,修复牡蝠养殖环境的作用。美国学者研制的Alken Clearflo是以枯草杆菌、地衣杆菌、多粘杆菌、假单胞菌等制成的系列微生态制剂,用于废水处理,取得很好效果。日本小林正太将患有鲤鱼烂腮病,穿孔病,金鱼绵头病,鳗鱼水霉病,赤鳍病的病鱼用光合细菌以一定方法处理,15天后病鱼恢复健康。日本佐贺新闻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海底堆积物,鱼池和养鱼水库的污泥进行了分解净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Green lake测算数据表明光合细菌每年同化炭60t,同时脱毒硫化物达84t并能明显减少养殖病的发生。

3.2微生态制剂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已经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作用于水产养殖对象。李跃华、葛佳春等用2种微生态制剂作用于青虾养殖池,利用制剂中的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降解水体中有害物质,施用后青虾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任保振等,王广军等在温室养鳖池投喂含有蜡质芽孢杆菌的有益微生物结果降低了水体中的COD、氨氮、亚硝酸氮的含量,池水和底沙中的异样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刘忠等实验表明将光合细菌投加入鲍鱼鱼苗中,成活率比对照组提升了13.5%,平均体长提升了2.4%。翟士君等应用放线菌对温室养鳖池净化水质的效果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水质透明度明显增强,并增加了幼鳖的摄食量和抗病力。宫兴文等将放线菌和光合细菌联合起来使用,也取得了明显的净化水质的效果。薛恒平等研制了由芽孢杆菌,光合细菌,蛭弧菌等组成的复合菌种,在虾池每周施放一次结果水质良好,试验组对虾病毒病暴发的时间延迟了10d,产量增加了40%。

4展望

微生态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水质调节作用,降低水中对鱼虾有害的氨氮等物质。且富含B族维生素和辅酶Q等生理活性物质,能明显促进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也能防治鱼虾病害的发生。由于目前大量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来防治鱼虾病害的发生,化学药品易残留在环境中,带来二次污染,抗生素容易使病原产生抗药性,长期使用后效果不佳,与其相比,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多的优点,在水产养殖中将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正勇,郭灿华,陈清源. 我国水产养殖业内因致污的研究[J]. 前沿论坛,2002(10):43-46.

[2]秦梅枝,王晶.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内蒙古环境保护,1997,9(3):15一7.

[3] 韩士群.优化养鱼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J]. 科学养鱼,2000(9):51-52.

[4] 薛恒平等.微生物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中国饲料,1997(5):30-32

[5] 李勤生等. 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的应用[J].鱼类病害研究,1997,19(1):103-104.

[6] 杨美兰,林钦.微生物制剂对虾池养殖水质理化因子的调控效应[J].海洋环境科学,2007,20(2).

[7]郑耀通,胡开辉.固定化光合细菌净化养鱼水质试验[J].中国水产科学,1999,6(4):55-58.

[8]任保振, 王广军.应用有益微生物改善温室养鳖池水质的研究[J].水产科技情 报,2002,29(1):27-30.

[9]沈南南,李纯厚.3种微生物制剂调控工厂化对虾养殖水质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2007,3(3):20一25.

[10]李跃华,葛佳春.二种微生物制剂对青虾池水质和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09,30(l0):65一6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