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产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

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深度开发和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养生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正确抉择。因而它是一件兼顾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大事。

1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彭水县历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多年来广泛调研、深入总结,确立了一套符合彭水县情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战略措施。在政府的领导指引和农业部门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实力由弱到强,组织形式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到规模化集中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朝气蓬勃。彭水现有龙头企业55家,其中以苗妹香香、群英、喜润烤烟为代表的市级龙头企业21家。彭水县将红薯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力打造“中华薯业强县”。彭水苕粉已获批地理商标、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岩东乡、鞍子镇、郁山镇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但客观来讲,彭水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就彭水县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业科技含量低、装备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农业产业存在规模较小、效益不高、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销售面窄等问题,具体原因和表现如下:

1.1 规划体制不健全,组织散、乱,统筹不够

农业产业体质脆弱。尤其是以种养和初级加工为主的产业受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最大也最直接,而防灾抗灾体系仍然有待健全。因此,彭水县农业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经营主体多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实力较弱。这些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组织散漫,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变数较多,缺乏统筹性和长远性。农业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也严重制约了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

受客观条件限制,产业规划缺乏持久发展性。由于前期资金匮乏,基础薄弱,彭水农业产业长期以来以农产品种植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种类单一。随着市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产品生产、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精深加工技术空白、设备投入不足、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率低的问题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成为限制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的桎梏。

1.2 主导优势不突出,链条单、短,效益不高

具有规模性和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少,主导产业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彭水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烤烟、红薯、畜禽、魔芋、油茶、蔬菜等产业。烤烟产业优势最突出,2015年全县种植烤烟8000hm2,种植农户3956户。受灾害和计划严控影响,量产下降,但在全市烟草行业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是红薯产业,年产鲜薯48万吨,加工以粉丝粉条为主,红薯酒、烤薯条、方便粉丝等产品生产空白,产品单一,产值较低。魔芋为彭水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发展潜力大,近期才引进建成第一条初加工线。2015年发放黑山羊2万只、中蜂1万群;栽植速丰林3300hm2,经济林2000hm2。但各产业均存在产品单一、加工链条短、企业效益不高等问题。

1.3 龙头示范不强大,企业弱、小,带动不力

县域内大型加工企业较少,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等,加工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龙头企业刚刚起步,技术难关没有获得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善、技术设备落后、员工素质不高等问题。个别企业要么投机取巧,以套政府财政资金为目的,搭架子、摆样子,缺乏实干精神和创业热情;要么浅尝辄止,依靠政府扶持资金维持运转,缺乏探索力和创新精神。

1.4 产品销路不畅通,品牌杂、乱,竞争不强

农业企业往往缺乏品牌打造意识,企业组织散漫造成同类产品品牌杂乱;而加工能力和水平差异也导致同一品牌产品品质不一。企业间交流渠道与平台较少,缺乏抱团发展意识,难以形成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品牌故事缺失,品牌宣传不到位,难以造就强大品牌效应。

市场培育与调控机制不健全,销售市场拓展问题较多。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只有零星、分散的初级市场,产品销路狭窄、不畅,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过剩问题突出。

1.5 基地特色不鲜明,土地陡、贫,先天不足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山区地形,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不便。土地瘠薄、旱涝难测,立体气候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加之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以来靠天吃饭,被动发展,农业生产难以有效保障。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少,特色农产品品种选育和改良力度不够。

1.6 农业信息不对称,劳力老、弱,热情不高

由于长期以来沟通交流平台有限,信息闭塞,农情信息、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不能及时传送,使有干劲有想法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错失创业良机。现有家庭式作坊,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农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只能从事简单的初级加工。而实力较强的大户、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往往存在对政府的依赖倾向,缺乏解决问题和深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彭水农业产业化发展出路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针对彭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实施

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精准实施。结合地理位置、土壤环境、水利条件等自然要素和地域特色、市场需求、区域发展等社会要素的综合情况,规划农业种植和发展方向。

彭水县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但常年光照偏少,春秋冬多阴雨,夏天多伏旱,且气候立体差异大。因此,农业生产需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引进或选育适合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的耐寒、耐旱、耐涝,抗贫瘠、抗病虫的作物新品种。完善抗灾减灾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

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兼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彭水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全县着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特色产业,选择适合区域特点的作物及品种,划定重点发展的产业对象,合理安排种养布局、新型农业主体分布及规模。积极发展资源耦合共生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建设一批集成式产业园区、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推进连片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全力解决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扶持力度和辐射广度,引进新技术和先进流水线,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实现各种要素向农业产业化聚集,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提高生产加工能力,打破农业产业化发展瓶颈,激活产业生命力。

2.2 发展主导产业,拓展产业延伸链条

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和主导产品。一方面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在烟、芋、薯、畜、林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着力发展烤烟、红薯和山羊为主的草食牲畜等农业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后的副产物的系列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商品率转化,实现增值增效。

2.3 壮大龙头企业,引领示范良性带动

2.3.1 继续遵循“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园区”的思路

更加重视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生产经营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

2.3.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实施以质取胜、多元化发展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注重产品包装和储运,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相关标准和要求实行产业化开发;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支持龙头企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企业间要形成良性竞争,通力合作、抱团发展。采取股份制等形式,使农户、基地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妥善处理好生产、加工、销售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促进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3.3 创新企业文化,树立和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是激励员工,增强集体凝聚力的一面旗帜,也是使企业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企业影响力和拓宽产品销路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积极打造创业故事,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产品特点以及地域特色,制作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宣传标语。树立创业典范。以葛先萍为代表的出色的农民企业创办者,有热情、有魄力、有智慧,应树立其创业楷模,激励企业积极上进,获得更大发展。

2.4 注重品牌打造,开辟市场扩宽销路

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首先要以产品质量为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加工环境安全关,更要凭借品牌打造和宣传占领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走远,产品必须展示在市场舞台的聚光灯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

设立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的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公司,打造一支专业销售队伍。积极开辟外部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变化,利用市场信息引导生产,通过市场流通链条带动生产。

2.5 加强基础建设,扬长避短突出特色

加强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修建水库、沟渠,做到旱涝保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加大对加工厂房、储藏库建设的扶持力度,实现初加工在基地的发展目标。大力推广小型农机器具的应用,改变肩挑背扛、徒手装卸,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现状。

农业开发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要把基地建设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努力念好“特色产业经”。根据当地发展情况,细化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等示范基地。继续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园区优惠政策,加强规范化管理,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优势企业。

2.6 拓宽信息渠道,鼓励企业自力更生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经常深入一线,加强同农户和企业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点在于科技信息真正传达到田间地头。更要彻底改变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的观望态度,提高其对新型农产品的接受度、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让农业新科技示范实例成为种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让农业种养新方法、新观念成为农民茶余饭后的常新话题。鼓励农业企业自力更生,消除依赖心理。农业产业化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带头人,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助推我县摆脱贫困面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能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寻求真正的出路,为“科学发展、富民兴彭”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 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2]熊学刚.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6(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2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CHEN You-guang1,YU Zhen-hai1,JING Ying1,LI Zhi-xun2

(1.Fresh Water Fish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250117,China;

2. Henan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existing major problem of cold water fish culture in Henan were analyzed, its developing thoughts and sugges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Key words: Henan; cold water fis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近几年来,冷水性鱼类因特有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和生物学特性而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天然水域冷水性鱼类过度捕捞,全球资源量大幅下降,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并研究增加资源与增殖的方法[1]。

我国对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十分重视,尤其是贫困山区,实践证明发展冷水性鱼类产业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也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卵苗和商品鱼重要的中转站。由于河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扩建和提升冷水性鱼类产业,可就近提供卵苗和商品鱼,对增强我国冷水鱼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对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为促进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1 冷水性鱼类养殖的现状

1.1 自然条件与养殖分布

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北、西、南三面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境内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山区丘陵面积占44.3%,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拥有河流493条。许多河流由于坡降大、水流湍急、水质清新,饵料生物少,水温较低,是养殖冷水性鱼类宝贵的水资源。针对这一现状,2003年河南省对沿黄绿色渔业带进行了建设,推动渔业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这次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冷水鱼养殖企业多集中在西部、西北部和北部山区,如三门峡市的卢氏、冠云山、灵宝、陕县,安阳市的林州及济源等,现有年产15 t以上的冷水性鱼类繁殖企业1家、养殖企业4家;另外,还有郑州、濮阳、平顶山、信阳、商丘(睢县)和南阳等地市分布一些零星的小型企业,详见图1。

1.2 养殖面积与产量

2009年河南省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18万hm2,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2.9万t,而调研结果表明,冷水鱼总养殖面积只有81 190 m2,商品鱼产量355 t,生产发眼卵 100万粒,培育苗种6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17.45 kg/m2;到2010年,冷水鱼商品鱼产量达510 t,生产发眼卵200万粒,培育苗种100万尾,平均产商品鱼22.09 kg/m2(表1)。因此,河南省冷水鱼占水产品总产量份额较少,发展较为迟缓但养殖产量一直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1.3 养殖种类与技术研发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开始引进和养殖冷水鱼,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冷水鱼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由单一品种养殖逐步转向以多品种养殖过渡,并把养殖生产与大众的休闲度假、游钓业有机结合,增强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活力。目前,河南省养殖鲑科鱼类主要是从云南引进的美国道尔顿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北京或山西引进的朝鲜虹鳟及山西引进的日本金鳟、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等品种;鲟鱼类主要是从黑龙江引进的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 Brandt)、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ti Brandt),武汉引进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北京房山引进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及几种杂交种。

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对鲟鱼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人工养殖[3,4],河南省起初只是引进鲑科鱼类,如硬头鳟、金鳟、三文鳟[5]。进入本世纪以后,在国家、省市农业和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加强了研发力度,加快了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在鲑科鱼类方面,孙兴旺等[6]对挪威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姬广闻等[7]对香鱼开展河流增殖放流试验,通过利用微流水养殖香鱼,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特点,解决了香鱼苗种运输的瓶颈问题,从4月在淇河的荷花村段进行香鱼的人工放流,年底捕获香鱼平均规格达100 g,获得了成功,又在香鱼和细鳞鲑养殖及饲料方面进行了研究[8,9]。在鲟科鱼类方面,赵道全等[10-13]对俄罗斯鲟从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饲料营养与养殖效果、工厂化集约养殖等多项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俄罗斯鲟鱼对甲鱼养殖企业养殖结构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李秀玲等[14]和陈居明等[15]对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成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王水亮等[16]对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开展了研究。2003年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实施,利用水库在济源市进行网箱养鱼,除了养殖鲢鳙鱼、黄河鲤(Cyprinus carpio)、乌鳢(Channa argus)、斑点叉尾(Channel catfish)以外,还进行了鲟鱼网箱养殖,2007年济源市网箱养鱼突破15 000箱[17]。杨治国等[18]开展了高产高效鲟鱼养殖方式的研究,主要有池塘微流水鲟鱼养殖[19]、山区工厂化鲟鱼养殖[20]等养殖模式,进而推动了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21]、中原地区[22]池塘养殖、网箱养殖[23]以及水库、河流增殖放流,制定了相关的鲟鱼技术规程。10多年来,相继有“俄罗斯鲟鱼工厂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和“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一批相关科研成果的产出[12],促进了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

1.4 养殖方式与设施研究

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主要有自然水体增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两种方式[24]。自然水体增养殖方式包括自然水域人工放流、网箱和围网养殖;工厂化养殖方式包括开放式室外流水养殖、室内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根据河南地区养殖情况,李同国[5]在冷水鱼养殖场建设研究中,阐述了建场选择条件,其中包括水源与水温、水流与水量、溶氧量、电力交通、销售市场等,提出了池塘类型、形状与结构、池面积与数量等关键技术和具体的要求。钱名全等[25]又进一步研究了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陈杰等[23]对网箱的水域设置、形状大小、框架制作、鱼排的制作提出了技术要求,对苗种放养、饲料与投喂、日常管理及越冬进行了技术规范。目前,开放式流水、网箱养殖和自然水域增殖放流已成为河南省的主要养殖方式。

1.5 深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田螺、河虾和银鱼等特色加工及大宗淡水鱼类的冷藏与保鲜。由于河南省受冷水鱼养殖产量的制约,养殖产品大多就近销售,或者直接进入宾馆和饭店,农贸市场几乎是有价无货。目前,冷水鱼精深加工环节尚显薄弱,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1.6 饲料加工企业状况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食品和饲料加工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各地市均有加工企业,其中涉及渔饲料生产代表性企业就有6家,均可以根据鲑科、鲟科等冷水性鱼类饲料营养配比生产出全价配合饲料。在饲料研究中,像赵道全[11]对俄罗斯鲟鱼饲料和龙勇等[26]对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的研究成果为数并不多,与丹麦、挪威和俄罗斯等国的研究仍有差距。

1.7 疾病流行与防治研发状况

冷水性鱼类引发的疾病可分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及营养性疾病。调研结果表明,河南鲑科鱼类的发病率比鲟科鱼类要高,尤其是病毒性疾病,一旦发病损失较大。有的企业减少鲑科鱼类养殖,进而增加鲟鱼养殖。而鲟科鱼类的疾病也比较普遍,有细菌、真菌、寄生虫和营养性的病例,最常见的是烂(赤)皮、烂鳃、肠炎、出血和脊柱弯曲等病症。科研人员也及时地开展了鲟鱼疾病防治的研究,如杨治国等[27-29]对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诊断与治疗,张国振[30]对匙吻鲟寄生虫病开展治疗及预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许多症状难以控制。

2 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冷水鱼亲鱼培育及卵苗供应不足

2008年河南省相继对虹鳟和鲟鱼人工孵化成功、鲟鱼人工繁殖成功[31],尽管冷水性鱼类繁育系统已有较好基础,但与市场需求和现代渔业要求相比繁育体系建设仍显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鲟鱼种质保存与选育、良种质量与供应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二是鲟鱼亲鱼培育不足。我国鲟鱼繁殖年龄为8~10龄,而企业缺乏有计划按年龄梯队培育亲鱼和后备亲鱼,基本上靠外购或引进发眼卵和苗种;三是冷水性鱼类繁育种类单一,企业普遍缺乏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的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明显不足,制约了冷水性鱼类产业化进程。

2.2 饲料营养需求和疾病防治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尽管饲料加工企业很多,但针对冷水鱼营养需求研发的饲料企业太少。多数养殖企业位于偏僻山区、道路崎岖,即便有好的饲料厂家,也因饲料运输路途长远、耗时费力,饲料价格相应提高。而长期采用非专用饲料投喂,会造成鱼类体质、免疫力降低,突出表现在鱼类的生长速度缓慢、运输存活时间短和发病率高。

尽管境内养殖企业养鱼多年,也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鱼病方面的研究[27-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调查发现养殖企业的养鱼池载鱼量不断增加,因水源流量限制,换水率有限,且时常更换饲料,导致鲟鱼生长缓慢、体质变差,病害增多,加之养殖者病症观察、诊断、用药方法等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旦发病,治愈困难,严重时导致养殖效益下滑,蒙受损失较大。因此,冷水性鱼类疾病频发已成为养殖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

3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当前,河南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破解。“十二五”期间,国家着力发展我国西南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冷水资源及特有的土著冷水性鱼类,是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而河南省具有独特的区位和冷水资源优势,应优化养殖结构,加快冷水性鱼类产业化建设;从全省产业发展层面来看,重点应放在新品种引进、原种种质的提纯复壮、企业增值增效及产业技术升级上寻求突破口,同时要协调好生产与加工、大宗鱼类与冷水性鱼类等相互关系,确立优势冷水性鱼类主导品种,大力扶持和发展繁育、养殖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营造整体优势,规避市场风险,增强竞争能力,实现质量、效益的双提升,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

3.1 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打造领军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应在养殖主产区加大扶持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力度。由于冷水性鱼类养殖多在冷水资源丰富的山区,那里交通、通讯和生活都不便利。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开发时,当地主管部门应在土地租赁、水源使用、公路建设、产品销售以及建设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政策倾斜,使业主愿意投入、精心生产、安居乐业、得到实惠,逐步使企业做大做强,培植行业的领军企业,进行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地区。只有养殖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才能快速推进产业的发展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3.2 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产业发展需要培植“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32]。政府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建立互惠协作关系,结合生产实际研发新材料、新产品和新方法,使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双方达到效益、成果共赢的同时,也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升产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

3.3 创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完善配套体系,开拓产业的发展空间

冷水性鱼类产业发展按照创办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合作收益实效化的思路,积极鼓励创建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组织化水平,开展技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实现养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有机结合,完善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配套体系建设,形成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断开拓冷水性鱼类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石振广, 董双林, 王云山, 等. 我国鲟鱼养殖业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26(2):58-62.

[2] 叶新太,李君兰,赵新年.关于实施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计划的思考[J].河南水利,2005(1):38.

[3] MOORE B J,HUNG S S O, MEDRANO J F. Protein requirement of hatchery-produced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Aquaculture,1988,71(3):235-245.

[4] HUNG S S O, LUTES P B,SHQUEIR A A,et al. Effect of feeding rate and water temperature on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turgeon(Acipenser transmontanus)[J]. Aquaculture, 1993, 115(3-4):297-303.

[5] 李同国.怎样建造一个冷水鱼养殖场[J].河南水产,2006(1):21-22.

[6] 孙兴旺,李同国,朱文锦,等.三文鳟养殖技术研究[J].淡水渔业,2001,31(2):12-13.

[7] 姬广闻,张 坤,李治勋,等.高密度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5(1):10-11.

[8] 李先明,李治勋,刘 熹.香鱼的人工养殖及饲料投喂技术[J].河南水产,2006(2):9-10.

[9] 齐子鑫,赵永军.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1):29-30.

[10]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稚幼阶段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3):25-26.

[11] 赵道全.俄罗斯鲟鱼饲料的研究[J].河南水产,2001(4):25-26.

[12] 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获得的科研成果[J].河南水产,2006(1):45.

[13] 赵道全,王先科.俄罗斯鲟鱼在我省甲鱼养殖业结构调整中的意义[J].河南水产,2002(4):6-7.

[14] 李秀玲,庄芾思,乔明超,等.西伯利亚鲟鱼苗种培育技术[J].河南水产,2009(3):24,15.

[15] 陈居明,刘 垠.西伯利亚鲟养殖试验[J].河南水产,2003(3):31.

[16] 王水亮,王东风.工厂化养殖匙吻鲟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7(12):45-46.

[17] 何天军.济源网箱养鱼突破15000箱[J].河南水产,2007(4):48.

[18] 杨治国,胡安华,汪成竹,等.鲟鱼养殖技术[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2):44-46.

[19] 杜忠臣.池塘微流水养殖鲟鱼高产高效技术[J].中国水产,2003(1):40-41.

[20] 常东洲.山区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8(1):14-15.

[21] 祝少华.沿黄流域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匙吻鲟技术[J].中国水产,2007(12):41-43.

[22] 陈 杰.中原地区鲟鱼养殖技术[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12):28.

[23] 陈 杰,宁俊禄.网箱养殖鲟鱼技术规程[J].河南科技(乡村版),2008(7-8):29.

[24] 范兆廷,姜作发,韩 英,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乡村版),2008. 148-189.

[25] 钱名全,蓝泽桥,胡 超,等. 工厂化双循环水养鲟模式的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6):3-6.

[26] 龙 勇,李林春.鲟鱼消化生理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3):108-111.

[27] 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2001,31(5):40-41.

[28] 杨治国,董 冰,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初报[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1):17-18.

[29] 杨治国,李明彦,胡安华.鲟鱼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J].淡水渔业,2001,31(2):34-35.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3

1 水竹乡核桃产业现状

1.1 核桃分布、面积、产量情况

水竹乡种植核桃历史悠久,核桃资源丰富,水竹乡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大部分地区都分布有大量的野生铁核桃资源。当前,水竹乡提出了在双旋村、沙坪村重点发展核桃的思路,将上述两村列为核桃主要种植区。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林业部门的努力下,全乡掀起了种植核桃的热潮,核桃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全乡核桃总面积800hO,其中,幼林面积433.33hO,挂果面积366.67hO。2014年,林业经济收入150万元,核桃产业实现产值48万元,占林业收入的32%。

1.2 核桃种植技术情况

在长期的种植生产中,水竹乡林农总结出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总结白己成功经验的同时,学习引进运用外地的先进技术,形成了成熟的、科学的、先进的泡核桃种植方法。在栽植上,积极推广选好l块地、挖1个大塘、施1担农家肥、栽1株壮苗、浇1担水、盖1块膜的“六个一”种植技术。

1.3 水竹乡核桃品质、效益情况

水竹乡境内分布的核桃以本土泡核桃品种为主,壳薄、仁白、顶壳饱满、味香。2014年,全乡桃产量达32t。

2 水竹乡核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核桃产业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

近年来国内核桃市场需求增长很快,核桃的市场价格上升也很快,从2010年的9元/kg到2014年的15元/kg,简单的粗加工即可获得较好的利润,使林农认为核桃市场很稳定,对核桃生产的危机感较弱。

2.2 核桃产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

对核桃在水竹乡山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2.2.1 缺乏科学管理。水竹乡的核桃生产的历史悠久,群众有核桃管理的经验,然而对一些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接受,凭经验办事,局限性很大,致使核桃生产缺乏科学管理。

2.2.2 品种结构不合理。由于种植零散,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因而品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老品种更新改造慢,一些果品质量低劣,得不到改良,如本地的铁核桃、夹绵核桃等。

2.3 缺乏大项目支撑,缺乏资金投入

经费投入与核桃产业规模不协调。以最近几年为例,在沙坪、双旋村实施的核桃造林400hO,仅提供苗木,95%以上的资金须靠群众白筹,很难保证高标准高质量的核桃种植,导致管理粗放,进入盛果期时间长。

2.4 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水竹乡核桃种植都是个体经营,缺乏科技支撑,对果品的商品化处理滞后,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形不成品牌。

3 水竹乡核桃产业发展对策

3.1 抓好骨干基地建设

抓住发展机遇,依托生态建设,发展状大核桃产业。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发展核桃,核桃产能迟早会过剩,所以,要了解掌握国内国际核桃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树立忧患意识,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以优质、特色取胜,才能做到水竹乡核桃产业的持续发展。

3.1.1 搞好品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本地白然条件和树种品种的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变,选择适宜本地发展、品质好而且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发展。

3.1.2 加快对低产、低质核桃树的改良。充分利用低效林改造机遇,对品质较差的核桃树,采用优质新品种对其进行嫁接改良,特别是对铁核桃、夹绵核桃进行高枝嫁接改良,以改善其果品品质和提高产量。

3.1.3 加大核桃研究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加大以嫁接核桃为主的核桃优良品种培育和研究,加大以脱皮干燥为主的粗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

3.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核桃良种示范基地项目、林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等支持,保障资金投入。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4

湖南是水生蔬菜种植大省,目前种植规模近10万hm2,年产量100万t左右,产品包括莲藕、莲籽、茭白、芋头、水芹、荸荠等9类50多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生蔬菜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主产区包括常德、岳阳、湘潭等地区,产量规模以常德洞庭湖库区最大,约占省内产量的50%。莲籽、莲藕是湖南产量大且市场知名度高的产品,早在1 000多年前,湖南的莲藕就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则曾一度为宫廷用品。湘莲常年种植面积为1万hm2,平均产干莲籽500~600 kg/hm2,但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湘江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边缘地区的益阳、沅江、南县、安乡、乌石、花石、湘潭县河口等地,2009年,湘莲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3万hm2,总产量6.4万t,年产值2 100万元,加工产品产值近1亿元。目前,湖南湘潭县的湘莲已经被列入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市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南省水生蔬菜产品销售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95%的产品靠产地市场消化吸收,未形成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以内销为主,加以少量出口和外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受市场价格机制影响,水生蔬菜产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一定的销售和生产规模,如湘莲加工的集中地,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达160余家。易俗河镇、中路铺镇、花石镇还是湘莲的专业市场,仅花石镇市场就有湘莲经营户逾千家,是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主要加工地包括易俗河镇、中路铺镇、湘潭县花石镇,湘潭是国内唯一的大规模的湘莲集散中心,也是湘莲的主产地。这三大市场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主导着全国的湘莲市场,年销售湘莲及湘莲深加工产品8万~10万t,占全国湘莲销量的80%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湘莲的销售区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90年湘莲外贸出口量占收购总量的76%,国内贸易量占24%,出口量占当时全国莲籽出口量的60%以上。进入21世纪,由于外贸出口量有限,湘莲的销售区域转向国内,国内贸易量占总销售量的90%,外贸出口量(主要出口东南亚)仅占10%[4-5]。

2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品种资源丰富

洞庭湖湿地有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多达34种;湖南省的莲藕1 000多年前就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曾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湘莲的地方品种资源有8个。

2.2水系和气候资源优越

湖南省适宜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发育,因其具有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等优势,发展水生蔬菜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大优势。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水系丰富而复杂,有大面积的沟渠河网、滞水低地、季节性淹水带等。1998年洪灾过后退田还湖的浅水区域,宜发展面积在20万hm2左右,浅水池溏、沟港、湖泊近7万hm2,湖南现有海拔28 m以下的低洼田地6.7万hm2以上。水生蔬菜发展潜力很大。

2.3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水生蔬菜销售有四大市场,即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以京津塘渤海经济圈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东部市场和以大西南经济圈为中心的西部市场。湖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本位于四大市场的中心区域。

3存在的问题

3.1加工销售滞后

市场流通不畅。贮运、保鲜及加工等配套技术严重滞后;缺少专业的、有规模的营销企业,直接从事水生蔬菜生产营销的人员少。目前,当地市场销售洞庭湖区水生蔬菜占据主要地位,打入外地市场的很少,大部分产品仍是通过菜贩销售或菜农自产自销,加工出口严重跟不上开放的市场形势。

3.2抵御洪灾风险能力弱

对水生蔬菜植保、施肥技术和栽培模式的研究少,洪涝灾害风险大,由于长江流域降雨集中在5—8月,淹水频率加大,洞庭湖区常处于外洪内涝状态,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3.3品种和技术落后

从事水生蔬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较少,新品种示范、试验、引进等资金短缺,高产、高效的优良新品种种源少。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应用积极性不高,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生产上仍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水生蔬菜的新产品加工开发、繁殖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水生蔬菜多数采用营养体繁殖,未能提纯复壮,品质下降、产量不高,种苗用量大,本地品种因连年种植,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种群混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6-7]。

3.4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湖南省的水生蔬菜主要零星分布在洞庭湖畔的南县、沅江、岳阳、汉寿、湘阴、华容以及湘潭、望城等县市,虽然水生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湖区有一些食品罐头厂利用野菜制做芡实、水芹菜、菱米、水蕨菜罐头,湖区水生蔬菜开始销往深圳、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但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比较粗放,给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和产业化经营带来一定的难度。

4湖南省水生蔬菜发展对策

4.1开展水生蔬菜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一是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大力推进湖南省水生蔬菜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湖南省水生蔬菜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水生蔬菜品质和效益,具体表现为研究还比较薄弱,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较粗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尚需不断研究与完善[8-9]。二是切实加强品种改良。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已迫在眉睫,因为水生蔬菜的消费已经普及。培育、改良出新的优质专用品种,采用杂交育种、系谱选育等多种途径,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优良水生蔬菜地方品种进行收集和提纯复壮,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三是重视水生蔬菜资源的保存、利用和收集。应在湖南建立地区性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圃,以避免品种产生变异,影响品种的特性。虽然湖南省水生蔬菜资源丰富,但由于水生蔬菜多属无性繁殖种类,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多年种植后部分品种产生变异。四是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团队。增加科技力量,添置仪器设备,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创新团队,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为基础,把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建成全省的水生蔬菜科技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中心[10-11]。

4.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是准确把握市场开发方向。湖南省水生蔬菜销售近期内宜采取“远交近攻”的市场战略,继续稳固以长株潭城市圈为核心的湖南本土市场,快速提升珠江三角洲、港澳市场,重点突破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市场,快速占领西南市场。同时要不断开拓出口市场,湖南蔬菜出口应以特色有机水生蔬菜为突破,将传统的湘莲、藕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带动其他蔬菜品种的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湖南水生蔬菜应充分发挥湖南鱼米之乡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规格,规范化生产,以品牌促销售,充分利用湖南省特有的“芙蓉国”称号,注册相关衍生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把湖南水生蔬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3政策扶持,确保稳定发展

水生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一是出台发展水生蔬菜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水生蔬菜,扶持企业开展产品流通和加工。二是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湖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各部门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水生蔬菜产业。

4.4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制约水生蔬菜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是水生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目前,必须大力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加大湖南省水生蔬菜加工力度,进行特色加工[12],开发马蹄罐头、马蹄汁、茭白干、莲心茶、莲蓉、莲汁、藕粉、藕片等产品,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帮助、引导、鼓励组建龙头加工企业,还可逐步开发以水生蔬菜为原料的保健品。政府应鼓励、指导省内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发。

5参考文献

[1] 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

[3] 陈勇兵,王晓艳.现代水生蔬菜产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起源与分布[J].长江蔬菜,2001(S1):4-12.

[5] 郑寨生,孔向军,张尚法.水生蔬菜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当代蔬菜,2005(10):4-5.

[6] 邓正春,李逢喜,贺学红.湖南省水生经济作物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1(5):6-8.

[7] 周火强,梁成亮,梁志怀,等.湖南的湘莲生产及加工概况[J].长江蔬菜,2011(16):8-10.

[8] 曹晨书,寇艳玲.洞庭湖区水生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10(6):6-7.

[9] 邓正春,李逢喜,胡金荣.湖南省水生蔬菜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1(8):42-43.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5

水产行业品牌现状之三:有渠道认知,无大众认知。所谓渠道认知,就是渠道经营者知道不知道。就是那些批发渠道的商户知道哪家企业做什么产品做得好,但也仅局限于这个商户经营的品类;所谓大众认知,就是老百姓知道不知道。由于水产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来完成产品销售,导致自己经营多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品牌,最多只是在渠道里混了个脸熟。同时由于水产企业以批发流通渠道作为自己的主销渠道,导致企业并不掌握终端被渠道商绑架,而大多数渠道商最关注的不是品质而是价格,流通渠道的经营者考虑的不是如何帮你把品牌做起来而是如何快速的把你的货处理出去尽快周转起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就是在流通渠道里面价格战横行的主要原因。再一个流通渠道主要辐射餐饮渠道,在餐饮渠道里面消费者会知道眼前的这盘菜用的是哪家的食材吗,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直依赖流通渠道自然可以完成迅速大批量走货,但是品牌建设因为没有更多的利益结合点导致企业品牌建设很难落地。所以明智有前瞻眼光的水产企业开始通过对终端掌控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来化解流通渠道很难建立品牌的尴尬境地,如国联水产就推出了小包装的对虾产品,主要在商超渠道销售,在商超渠道里面,消费者选择的时候就会看到你的品牌,一旦你的品质优良消费者就会逐步接受你的品牌进而形成消费忠诚。还有很多海参企业通过专卖店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品牌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点和中国茶业品牌发展也十分相似,天福,八马就是通过大规模的专卖店建设树立了自己在铁观音品类的品牌,也带动了整个铁观音品类在所有茶叶品类里面的崛起,目前铁观音品类的销量在整个茶业品类里面占到了50%以上。这个路径其实也对中国水产业是一个启示,那就是通过渠道的多元化,摆脱对单一流通渠道的依赖,建立对终端的掌控实现和消费者的品牌对接,从而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6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7

海南传统蔬菜产业主要以反季节(冬季)蔬菜为主。近年来,由于北方保护地蔬菜不断发展,再加上海南蔬菜长期连作和高温高湿气候环境,造成海南的蔬菜出现病虫害严重、产品质量下降、经受市场冲击能力降低等状况,严峻的形势要求海南传统蔬菜产业必须要走多元化、高效益化、生态合理化的道路。

1 海南水生蔬菜种类、面积及分布

海南现有水生蔬菜12类,详见表1,除少数几种有一定种植规模外,绝大多数才刚开始起步。

2 海南发展水生蔬菜的主要原因

首先,海南夏秋季高温高湿,暴雨台风天气较多,无法保证常见蔬菜的自给自足,需要发展耐湿热蔬菜以缓解蔬菜需求压力;其次,海南无明显冬季(海南冬季平均气温18.5℃),可以在冬季生产其他地区无法生产的某些水生蔬菜(如莲藕、茭白等),弥补水生蔬菜周年供应阶段性空缺;再次,海南有充沛的光热资源加上一定的栽培措施,能提早或延后某些水生蔬菜的上市期,如菱角在海南陵水3月即可采鲜菱角(2014年引种试验)上市;此外,发展水生蔬菜除满足本岛需求外还可大大拉长全国水生蔬菜市场供应时间。

3 海南发展水生蔬菜的优势和劣势

3.1 优势

海南具有突出的自然资源,高温、强光、雨水充沛,能满足绝大多数水生蔬菜的生境要求;海南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是水生蔬菜育种的重要资源地;海南还拥有多种特殊的水生蔬菜资源,如蕹菜、水苦荬、耐热水芹以及热带食用睡莲等;此外,海南某些地区还有冷泉(如海口旧州),适合水芹、茭白夏秋季降温栽培。海南作为全国少有的热带地区,适宜各类蔬菜的反季节生产,该地进行水生蔬菜研究,发展水生蔬菜产业,将会对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2 劣势

就地形地貌而言,海南地势为中央高四周低,适宜发展水生蔬菜的面积不及长江中下游水生蔬菜原产区和主产区,需要将目前效益不佳的水稻田改造或完善海南蔬菜种植模式中的轮作制度。就气候而言,高温、强光照既是海南的优势也是海南的劣势,如水芹喜冷凉,在海南非保护地条件下适宜生产的时间较湖北、江苏、浙江等水芹原产地短许多,每年自然茬口仅3茬,远远低于原产地的5茬甚至6茬;另外,海南发展茭白产业的障碍也在于高温长日照,因为超过30℃则茭笋膨大困难,长日照不利于单季茭孕茭;海南菱角虽然能较原产地采收时间长近一倍,但海南夏秋超过35℃的高温天气阻碍其授粉受精使其华而不实,必须采用简易巧妙的套种或冷泉水、水库深层冷水灌溉等措施才能保证菱角在高温季节获得产量。就发展现状而言,海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极不均衡,水芹、芋头、蕹菜栽培技术相对较高,莲藕发展面积日益增加但尚未形成地区特色,水芹产业初具规模,芋头产业基本形成,其他水生蔬菜才刚刚起步,且海南的水生蔬菜加工产业尚属空白;另外,海南不同地区水生蔬菜发展水平悬殊,如水芹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文昌东路镇农户基本掌握周年生产技术,但拥有得天独厚的冷泉水自然条件的海口旧州镇生产技术和观念陈旧,尚无法实现水芹周年生产。因此,无论是种质资源还是生产技术均需要引进、消化、提高。

4 海南水生蔬菜如何做出地方特色

比较而言,虽然海南拥有某些水生蔬菜的丰富资源材料,但水生蔬菜研究及产业开发远远落后于国内主要水生蔬菜原产地省市,缺乏针对海南特殊自然条件而开展的水生蔬菜专项研究。个人认为海南水生蔬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①南方以及东南亚水生蔬菜资源的搜集整理, 尤其是耐热资源的搜集整理将会对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②在栽培上利用与其他省份互补、特殊的季节优势,进行提早和延后栽培,拉长鲜菱角上市时间,弥补冬季茭白供应空缺。

③协助开展某些水生蔬菜育种,培育当年开花结实,且能一年内至少完成2茬的莲藕实生苗,将非常有利于莲藕有性繁殖或无性扩繁。

④进行水生蔬菜温、光及生理生态研究。围绕海南特有的高温强光、低温寡照的特殊生态条件进行水生蔬菜生理、发育、品质等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科研空白。

⑤水生蔬菜特殊病虫害研究。海南水生蔬菜病虫害严重并且有新型病虫害,如茭白除原产地的主要病害外还有与水稻相似的多种病虫害;菱角也面临着较原产地严重得多的病虫害威胁,这些病虫害防治研究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真和,肖日新,赵建阳,等.海南和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蔬菜,2012(2):1-4.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8

我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水稻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水稻生产的高峰期,全县水稻面积14667hm2,近年来面积在逐年减少,但单产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并逐步进入加工产业。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水稻旱育秧、抛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保证了我县水稻产业稳步向前。2012年我县水稻面积10000hm2,占粮食总面积的50%,产量为8万t,占全县总产量的67%以上,单产为531kg/667㎡。加工企业有省级龙头企业派立食品有限公司、成都石象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市级龙头企业、蒲华食品等多家县级龙头企业和小作坊从事水稻初加工和米产品开发。

2 水稻产业存在问题

2.1 水稻生产总体在向前发展,但存在种植效益低的现象

原因在于土壤受化肥、不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等的影响,导致我县川香9838、宜香725、宜香2084、F优8156优质稻种植面积小,生产量少,优质高档米满足不了我县市场需求,优质米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2.2 农村劳动力弱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大批年轻人进城务工,在家务农人员80%以上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科学种植水稻发展缓慢。

2.3 加工设备和技术落后

我县粮食加工设备和技术主要表现为加工规模小、科学技术含量低,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欠发展,在科技创新上更显不足,粗略简易的小作坊加工给产品造成巨大浪费。

2.4 水稻产业化开发程度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产、加、销脱节,更没有形成产、供、加工、销售一套完整体系,无品牌,商品率低。

2 我县水稻发展的对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稻米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提高水稻的品质是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我县目前水稻面积减少,但发展有机优质稻前景很好,蒲江水稻的发展必须走优质稻路子,提高科技含量是我县的目标方向。特别是有机水稻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

我县水稻产业已具备了迅速发展的四个有利条件:一是水稻产业有一定的基础,有传统的种植经验,水资源丰富;二是水稻产业化开发有基础,市场需求量大,产品有销路;三是发展有机优质稻产业能较好协调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促进“天然氧吧”之称的乡村旅游业开发。发展水稻产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成都市对规模化种植粮食的补贴政策等,还符合市场的需求;四是有机优质稻附加值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12年,我县种植优质稻和普通杂交稻的产量和种植成本几乎相同;普通杂交稻冈优725等市场价格为6.00元/kg,优质稻宜香725、宜香2084等品种市场价格为8.00元/kg,相比之下,亩产值和效益提高30%以上。

3 推进水稻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品种

品种是水稻产业的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和我县生产特点,宜香725、宜香2084、川香9838、F优8156等品种是值得在我县推广的优质良种。建议在鹤山、寿安、西来等平坝乡镇,种植生育期长、产量高、品质优的川优9838、宜香2084、内香8156、宜香725等品种;在大塘、大兴、甘溪等丘区乡镇和水稻稻瘟病易发乡镇,种植冈优725、川香3号等抗性强、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品质、抗性、用途、产量、市场进行选择,建立健全品种推荐淘汰机制,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努力与市场对接,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向优质专用方向发展。

3.2 优化种植技术

种植技术是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基础。根据优质稻标准、水稻品种、气候和土质,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种植技术规程。首先是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如施好花红有机肥、地补乐蚕粪肥等有机肥改良土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优质磷钾肥(如优美达高效磷肥),减少氮肥施用量;杜绝重金属超标等劣质化肥使用,科学管理水分;采用灭虫灯等物理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优乐德、双功嘧啶等,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控制,以确保水稻产量和品质。

3.3 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水稻种植水平,推动水稻适度规模经营

实现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需求,也是实现水稻产业化的主要条件。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以流转、承包、租赁、土地入股等模式推进水稻规模化种植,作好试验示范、带动产业化。

3.4 强化加工转化,延长水稻产业链

在稻米的精深加工上,要有突破,促进产品的市场占有度,重点放在稻米深加工及多元应用即米产品的多级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上;打好品牌战略,尽快提升水稻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要做好“川蒲”米花糖,“得益”生态米饭等米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

3.5 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制,保证水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水稻质检体系,充分发挥质检机构在稻米产品上的质量监督、鉴定、评价作用,鼓励企业内部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把好稻米产品的质量源头关。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9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市传统的名特产品,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以其果型大、色泽美、香气浓、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阳山水蜜桃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快速提升,阳山水蜜桃已成为惠山乃至无锡农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随着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下降、与周边地区水蜜桃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阳山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现状

阳山镇是中国著名水蜜桃之乡,全镇现有水蜜桃种植面积1 400 hm2,桃农总户数近9 000户,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全镇农业的比重达到98%。2014年,阳山水蜜桃投产面积为1 067 hm2,总产量达2.33万t,总产值达3.55亿元,均产值24.75万元/hm2;平均纯收入20.25万元/hm2。阳山水蜜桃多次在全省、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多次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重点名牌产品称号,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称号,2002年获得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证,2003年获得工商总局地方证明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和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山水蜜桃产业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省市区各级政府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活做强“小桃子大产业”,也得益于全镇桃农的共同努力、勤劳细作[1]。但纵观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种质资源退化

近些年来,阳山桃农盲目地引进大果型桃品种,出现了果肉偏硬、成熟不均匀、品质下降等现象,本地优质当家品种,如本白凤、小湖景、白花等优质地方桃品种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2.2 重茬危害逐年加重

重茬造成土壤毒素增加、酸化、缺钙。桃树表现为生长势弱,易流胶、寿命短、品质差、产量下降。

2.3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由于常年种植水蜜桃,引起桃树病虫害种类多,基数大,危害周期长,加上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桃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2.4 栽培模式亟需更新

随着阳山桃农老龄化现象逐步显现,阳山水蜜桃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大势所趋,配套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农机具和人才与原先栽培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2.5 专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

从事水蜜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断层,镇、村从事果树技术研究、推广力量偏弱,人员稀少但身兼多职,没有过多精力从事水蜜桃栽培、植保、土肥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

3 发展对策

围绕促进阳山水蜜桃在质量、品牌、优势上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巩固阳山水蜜桃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的领军地位。

3.1 多方努力,继续加大对水蜜桃产业的投入

阳山水蜜桃的品牌,不仅是阳山人的品牌,更是惠山区、无锡市的品牌。在周边水蜜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形势下,阳山人不仅要上下齐心、奋发图强,自觉维护好数十年来创下的产业基业,更要吸引全区乃至全市的关注,依托全区乃至全市的各类资源,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完成阳山水蜜桃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3.1.1 挖潜力,继续加大全镇自身对产业的投入。近3年来,阳山镇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促使产业的快速增长,累计投入近6 000万元。有效的农业投入,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水蜜桃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初见形态。下阶段,在财力可行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农业科研投入、土壤改良、产业试验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高强度投入,确保水蜜桃经济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快速发展。

3.1.2 借外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十后,中央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新的定义,民间资本向农业的相关领域加大投资的春潮不断涌动。在2012年,阳山镇已组建的27家合作社,在其规模化经营的100 hm2桃园中,就完成了当年1 843万元的投入,进行了土地更新、田间沟渠等的建设。2013年,东方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经营的东方田园项目进行庞大的农业投入,农业形象已初见规模。因此,撬动民间资本加速向农业投入,能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导致不足的问题。未来水蜜桃产业的发展,依靠外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助民间投入,建立科学的市场机制,将能迅速助推推水蜜桃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生态化。

3.1.3 蓄合力,争取各级惠农政策对产业的投入。当前,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要积极对上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的各类支农项目落到水蜜桃产业上,让更多政策倾斜桃产业、更多农业项目资金惠及桃产业,形成政策面和投入资金的合力,使阳山水蜜桃积蓄“二次创业”的强劲后劲,释放新的活力[1-2]。

3.2 多措并举,继续保持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

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优异的地方品种。要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蜜桃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始终保持阳山水蜜桃的领先地位,实施核心品种、核心种植技术保护和改善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地方品种资源库、种植栽培技术提升计划、土壤改良工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种措施,为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1 建好品种资源库,提升种植栽培技术。依托投入机制,开展阳山水蜜桃设施栽培的研究、不同树形在阳山地区陆地和设施大棚内生长的研究、适合阳山地区土壤改良方法的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水蜜桃新品种的选育、水旱轮作等新型技术的试验,建立阳山水蜜桃种质资源圃和阳山水蜜桃品种的基因图谱[2]。切实做好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让新的优良种植技术、新选育的优异品种真正惠及桃产业的发展。

3.2.2 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土壤改良计划,研究和实施好各年度桃园土壤改良方案,明确实施地点、实施步骤,采取测土配方、土壤改良剂、生草覆盖、清洁果园等多项措施,实现桃园土壤改良面积逐年推进。落实桃农土壤改良培训工作,增强桃农危机意识,主动配合改良措施的实施,使阳山水蜜桃的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明显遏止,部分园地酸性状况有所好转。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桃园土壤达到优质水蜜桃产地要求和标准,并形成一套集成综合改良技术,以保障水蜜桃产量、品质、风味的明显改善。

3.2.3 加强水蜜桃病虫害防治。一是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对梨小食心虫、桃枝枯病[3]等重大顽固性病虫害开展技术研究,切实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蜜桃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强病虫害日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会诊,及时制订病虫情报和解决方案,及时把方案信息分发到桃农手中,及时指导桃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引导桃农实施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工作。三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太阳能杀虫、性诱捕、迷向等生物防治技术。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要覆盖全镇水蜜桃种植范围[3-4]。

3.2.4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阳山水蜜桃研究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依托基地从事桃树品种的选育、引种、驯化,与大专院校紧密合作,从事水蜜桃的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研究阳山水蜜桃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为阳山水蜜桃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和技术储备。二是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目前阳山水蜜桃生产中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或技术攻关联系机制,借助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和力量,帮助阳山水蜜桃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针对全区水蜜桃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实现阳山水蜜桃技术的世代传承。三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加大桃农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对通过技能考核的桃农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水蜜桃的种植行业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等手段,提高其种植水平,解决“桃农断层”问题。

3.3 多方努力,继续做好阳山水蜜桃的品牌营销

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兴起,最重要的助推器就在于其品牌的营销。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阳山水蜜桃和阳山桃花节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全省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好营销工作,是桃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富民惠民政策的落脚之处。

3.3.1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夯实品牌之基。一是加强检测和监管工作,筑牢产品质量关。发挥水蜜桃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作用,对农户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等情况进行监管,通过抽检、自检、送检等方式,有效把控水蜜桃品质,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舒心享用。二是加强阳山水蜜桃交易市场管理,实行会员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外地桃冒充阳山桃进场交易的现象。加大打假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外地桃与本地桃混装的不法行为。三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3.3.2 继续运用好多样品牌推广手段,扩大品牌之誉。一是继续举办好阳山桃花节,以花为媒、唱响品牌、促进产业、致富桃农,通过桃花节,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阳山水蜜桃、认可阳山水蜜桃,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好2年1届的“桃王”评比、媒体品桃会等系列活动,对外推介阳山水蜜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举办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大讨论等活动,既可发挥专家、桃农之长,会诊、讨论水蜜桃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又可通过会议和讨论宣传好、保护好水蜜桃的品牌。三是运用新型宣传方式,进一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形式,宣传推介阳山水蜜桃。

3.3.3 不断拓宽水蜜桃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品牌之效。品牌的建立,是为了产品销售的更好服务。一是当前水蜜桃的销售,要多接“地气”,改变团购下降因素的影响,多打“大众消费”牌,多利用“自驾游”“采摘游”等形式,吸引游客赴阳山购买正宗的水蜜桃。二是提升“农超对接”深度,加强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合作,带动了水蜜桃的销量。发挥好无锡阳山水蜜桃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领头优势,利用好经纪人庞大队伍的集团优势,扩大销售的半径,把水蜜桃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更多省市范围。三是开拓电商合作、网络营销等新渠道,利用新的营销手段,结合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让阳山水蜜桃在品牌杠杆的支点上,驶入更宽广的销售通道[4]。

4 参考文献

[1] 冯凯.从阳山水蜜桃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江南论坛,2007(10):27-29.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0

淮北市属黄淮平原地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是著名的水果之乡。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快科技兴农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水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品质不优、质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农业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重视。

1 淮北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淮北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的水果生产基地,也是安徽最大的优质干果林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增加水果品种,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使水果生产成为淮北市农业的5大主导产业之一。

淮北市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葡萄、苹果、梨、石榴、桃、李等,其中以石榴和葡萄面积最大、最为有名。淮北地区也是是安徽省最重要的苹果、梨产区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果园面积迅速扩大,水果产量逐年快速递增。

在水果的种植区划上,经过多年的调整,现己初步形成3大基地,一是塔山的0.33万hm2石榴基地,二是段园的“万亩葡萄基地”,三是杜集区杨洼湖“万亩苹果基地”以及烈山区和村的“万亩苹果基地”。

近年来,淮北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水果产业,共发展各类水果面积0.62万hm2,其中石榴种植面积达0.47万hm2(被评为全国6大石榴基地之一),葡萄904hm2,苹果0.29万hm2,桃0.02万hm2,梨0.06万hm2,各类小杂果0.02万hm2。

目前,淮北水果生产正向着无公害、优质化方向发展,以上水果品种大都已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所生产的产品也基本为无公害产品或绿色产品。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守旧,理念落后 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可以说是当前我区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水果产业难以取得快速发展的瓶颈。新技术、新成果在水果生产中很难得到推广,以致出现技术和管理层面还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理念上片面追求产量,不讲质量。技术上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病虫害现象严重,果实品质差,商品率不高,质次价低,果贱伤农。例如,淮北的名牌产品――大庄葡萄,由于果品质量不高,现已很难打入高端市场虽然产量远比南方的葡萄产量高,但市场价格却与南方相差很多,严重影响了大庄果农生产的积极性。大庄葡萄(即人们常说的萧县葡萄),曾经久负盛名,可如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在逐年下降,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名牌不保已成为可怕的现实。连续2a的全省水果比赛,大庄葡萄都名落孙山。

2.2 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由于淮北市年降雨量四季不均匀,易遇春、秋季干旱,经常影响果实膨大期的水分供应。另外,在6月份常有35℃以上高温天气出现,易造成石榴、葡萄等异常落果。

2.3 果农栽培管理方式粗放,优质精品果比例不高 由于果农掌握水果优质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不一,导致果品质量不高。有些果农只重视种植,忽视管理,栽后往往任其自然生长,致使树冠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投产率及单产低,品质及外观色泽差。尤其是在一些老果园,由于病原菌长期积累,积重难返,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也给水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致使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低;高达60%的水果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价格低,搬运、销售损耗大;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卖不出去而出现“只计产不计价”现象。只有少部分水果价格较高、销路畅、效益好;但比例不高。

2.4 水果商品化处理程度不高,市场销售不上档次 据调查,目前淮北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水果主要为未经产后商品化处理的初级产品,水果总产值中缺少水果附加值。而通过商品化处理技术如分级、清洗、打蜡、冷藏、包装的精品水果尚不到30%,高达60%以上的水果都是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另外,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

2.5 水果销售渠道不畅、方式单一,“卖果难”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淮北市水果还主要以鲜销为主,虽有部分农业农头企业加盟参与,但总加工量不超过全市水果总产量的10%,90%以上水果仍以鲜果销售市场,一旦遇到哪年高产时,就会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果农卖果难。再者,大量的鲜销对新鲜水果的贮藏和和对外销售也非常不利。

3 发展对策建议

淮北市现虽然已实现了由农业顺利向工业的转变,但是农业生产在全市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业不能丢,尤其是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的水果产业更是不能忽视。经营好水果产业,保护好水果品牌,依然是搞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淮北市水果生产存在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果品的提质增效和果农增收目标。

3.1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重塑淮北水果产业品牌 针对淮北水果产业思想守旧,管理理念落后的实际,必须尽快冲出保守的传统观念牢笼,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必要时可以建立水果品牌保护基金,切实保护好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这2个品牌。同时,要要树立新的理念,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塑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的形象,让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再现昔日的辉煌。

3.2 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和阳光工程培训承担单位以及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充分利用乡镇成人学校、农职校和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等阵地进行定期培训,培育一批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让他们带动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真正做到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3.3 加强水果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 要充分发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利用现有的推广网络,在优势产区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建设完善水果新品种科研、开发、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良种开发、繁育、推广能力,建设和完善果树“引种、育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大对果树新品种的保护力度,规范种苗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

3.4 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努力争创地方品牌 针对淮北市水果品牌多名牌少的弊端,要进一步进行品牌整合,全力打造淮北生态水果名牌。选择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多乡一品”品牌格局。以技术部门为领头,发动各品牌建设单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果品展示、展销、评比活动。通过参加展示、展销、评比活动以达到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淮北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的目的。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1

(一)东海水晶的发展与生产

江苏省东海县水晶市场已建立20多年,自1992年建立以来,东海水晶市场发展迅速,经历了多次扩建,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晶市场,同时也是世界水晶交易重要的集散中转地。

东海水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享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称。近年来的发展与生产已逐步进入正轨,走向平稳发展阶段。同时,东海水晶产业已经步入东海县商业和服务业的龙头展业的行列之中,为东海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东海水晶市场的优势

1.东海“水晶之都”的地位

2009年11月15日,东海县再次获得“中国水晶之都”的美称,进一步巩固了东海“水晶之都”的地位。东海水晶市场是拥有文明市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商品市场50强、全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等50多个荣誉称号的水晶市场,它的天然水晶销售量占全国市场的90%,是中国最大的水晶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水晶交易场所。

2.劳动力充足

水晶市场的崛起,以及东海县在水晶产业方面优越的区位条件,带动了更多的人投入到东海水晶市场当中。据统计,东海县从事水晶开采、加工、贸易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多达20万人,水晶商户多达3000多户,水晶加工企业达3000余家。劳动力充足也是东海水晶市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之一。

3.品种齐全

东海水晶储藏量丰富,东海水晶市场聚集了东海、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地及越南、缅甸、巴西、南非等国的各类水晶。据统计,目前东海有6000人的海外采购大军长年奔波在马达加斯加、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水晶产地,东海聚集了各类水晶品种,成为了世界天然水晶产品的集散地。

4.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自1991年举办了第一届东海水晶节后,东海成功举办了11届水晶节,第12届水晶节将在2013年9月28日中国唯一的水晶博物馆开馆时正式开幕。东海国际水晶节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水晶爱好者和从业者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互通贸易,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东海水晶的知名度,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了解东海水晶,更能够促进东海水晶的贸易往来,有利于东海水晶的发展。

东海水晶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国东海水晶城的网站,从资讯、文化、商机和机构四个方面介绍了东海水晶的发展,记录了东海水晶的成长,是东海水晶信息交流平台之一。

东海县水晶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为东海水晶信息交易平台主要作用是建立网上水晶城,进行东海水晶的网上销售。将便捷的网络运用到销售之中,在网络的平台上铸造网上水晶城。其中还有东海水晶的网上官方旗舰店,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便利,将网络作为销售的渠道和手段。

(三)目前东海水晶市场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东海水晶的品牌知名度低。东海水晶品牌众多,但是在众多品牌当中,能够进入全球或者全国水晶品牌排名的极少。大多数品牌都没有知名度,在水晶产业中竞争力低下。根据我们此次的调查,东海水晶品牌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很少,大多品牌的知名度都偏低。

其次,东海水晶产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小,而且资本结构单一,大多数企业还是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加工。不仅如此,这些小企业的集中度也很低。我们此次调查的企业,基本都还在实行家庭作坊经营管理模式,规模比较小。

然后,东海水晶缺乏专业型的技术人才。东海水晶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者众多,但其中拥有精湛技术的从业者很少,在专业型人才方面缺口很大。根据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其中缺乏项目一栏中,勾选缺乏专业型的技术人才的占到了80%的比例。

最后,东海水晶产业的产品工艺落后,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水晶产品大多样式陈旧不新颖,镶嵌、加工、切磨技术也没有推陈出新,相对落后,还停留在以前的阶段,不能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求。就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东海水晶样式、做工的满意度不是太高。

二、东海水晶市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品牌知名度低、竞争力低下

东海水晶市场上品牌众多,如“石来运好”、“大姐吴兆娥”、“至善坊”、“晶狐”等品牌在第十一届东海国际水晶节上被评选为东海水晶十大品牌。这些品牌在东海本地知名度较高,但在全国其他地区的水晶品牌比较而言,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不高。

东海水晶开始是以工业品生产为主,水晶工艺品的发展较晚。虽然东海水晶行业发展很快,品牌建立的速度迅速,在品牌数量上有一定的优势,在也但还是难以弥补起步晚的先天缺陷。东海水晶品牌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竞争力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东海水晶的发展壮大。

(二)企业小而散,资本结构单一

东海县水晶产业企业众多,水晶及硅系列产品加工企业超过了500家。虽然数量多,但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小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在500万元以下,资本结构单一。能够称得上大规模的企业仅有“福东”、“太平洋”、“东海硅微粉”等少数几家。不仅如此,大多数的企业甚至还停留在家庭作坊的阶段,与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基本特征相差甚远。

企业小而散、资本结构单一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壮大,是制约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产品工艺技术落后

东海水晶城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全县有十几万人从事水晶产业相关行业。但在这十几万人之中,真正拥有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却是凤毛麟角。而水晶工艺品的核心在于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投入,才能在水晶工艺品的市场上站稳脚步。

缺乏专业型人才,导致东海水晶出现产品大多数样式陈旧、做工粗糙,镶嵌加工、切磨工艺水平较低较为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东海水晶的市场占有率自然也很难提升。专业型人才的稀缺导致水晶工艺产品的技术落后,是阻碍东海水晶在技术质量上站稳脚步的最大难题。

三、进一步促进东海水晶市场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对于一个产品来说非常重要。建立自主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使品牌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上建立良好的口碑,这样才能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步。

好的品牌的建立有利于吸引消费者,从而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产品的销售量就会大大提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不仅有利于产品品牌的市场扩大,而且有利于产品品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减少经营风险。

要提升东海水晶品牌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颇高率、充分利用报纸期刊杂志等媒介进行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品的曝光率,使东海水晶经常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当中。这样一来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就水到渠成了。品牌效应对消费者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提升了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兴趣以及信任感,与此同时销售量与销售额也会大大提升,更有利于东海水晶市场的发展。

世界最有名气的十大水晶品牌分别为施华洛世奇Swarovski、巴卡拉Baccarat、Kosta Boda、Orrefors、莱俪Lalique、宜雅水晶、海龙水晶、水晶坊、雅溢水晶、伊泰莲娜Italina。其中海龙水晶是由江海县的中国水晶大姐吴兆娥创办的,这是东海水晶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最好榜样。建立像这样的水晶知名品牌,对促进东海水晶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东海水晶从业人员众多,但能够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却很少,缺乏专业型人才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东海水晶的发展,使东海水晶产品单一,样式工艺停滞不前。东海水晶产业应加快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东海水晶在产品工艺上创新,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以促进东海水晶的发展。

东海水晶高素质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与各大高校的对口专业建立合作关系,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东海水晶相关的人员对其专业学生进行指导与培训,高校将优秀人才推荐到东海水晶市场。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各类急需人才,以满足市场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对已有的人才进行不断的充电学习,加大与其他国家地区和本国其他省份水晶市场的交流,鼓励专业型人才在交流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

(三)加大科研力度

水晶工艺品在技术上要求很高,水晶的切磨、镶嵌水平直接影响到工艺品的质量。拥有好的工艺技术,才能在产品质量上博得头筹。东海水晶应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水晶工艺品的制造技术水平,解决产品样式陈旧、做工粗糙、镶嵌加工切磨工艺水平较低较为落后等问题,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

(四)推动产业升级

想要加快东海水晶的发展,水晶产业的升级必不可少。首先,要将东海水晶从作坊型转变到公司型,将小而散的水晶企业由落后的家庭作坊型转变为现代化的公司型。其次。要将东海水晶从产品型转变到到产业型,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发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型。然后,要将东海水晶从粗放型转变到到集约型。最后,要将东海水晶从区域型转变到到国际型,将东海水晶品牌推出国门,建立国际性的大品牌,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模式,满足当今世界的市场需求。

四、结语

东海水晶产业在现阶段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整体发展还是积极向上的。东海水晶本身条件优越,优势突出,所以东海水晶产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东海水晶只要弥补存在的不足,那么东海水晶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东海水晶不仅能在全国甚至在全世界站稳脚步,市场占有率也会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梅文安,周厚梅.宝应县玻璃水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7).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2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 特点与优势

1)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 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 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 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 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 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 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 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 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 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 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 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 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 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 ,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 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小水电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强化企业管理,减员增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小水电企业资产组合,组建小水电集团公司,发挥规模经营效益;

为加快我国小水电发展, 政府需提供减免税收、价格补贴、 低息贷款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小水电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小水电属于非碳清洁能源,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 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把水力资源转变成高品位的电能,不仅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1.1 资源条件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 特点与优势

1) 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 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 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 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 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 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 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 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 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 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 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 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 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 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 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 ,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 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 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水产业发展现状篇13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特点与优势

1)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对小水电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企业管理,减员增效,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小水电企业资产组合,组建小水电集团公司,发挥规模经营效益;

为加快我国小水电发展,政府需提供减免税收、价格补贴、低息贷款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激励政策,完善小水电的有关法律法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

小水电属于非碳清洁能源,既不存在资源枯竭问题,又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把水力资源转变成高品位的电能,不仅对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的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中国小水电发展概况

1.1资源条件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按20世纪80年代初标准,把1.2万千瓦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站,我国小水电理论蕴藏量达1.6亿千瓦,相应的年电能为13000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7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000~2,500亿千瓦时。按现在的标准,把5万千瓦(按每千瓦投资7000~8000元估算,总投资在4亿元以下)以下水电站称为小水电,则这些数字将大大增加。

我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很广,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有1500多个县有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其中可开发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县有1100多个。

1.2特点与优势

1)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

2)小水电资源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鼓励、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开发。

3)小水电资源可以就近供电,就近消纳,不需要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输电,发电成本和供电成本相对较低。

4)小水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电站的有益补充,可为“西电东送”提供有力的支撑。

5)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相比,其技术比较成熟、造价低,非常适合为分散的农村供电及电气化建设,其开发利用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中国农村无电可用的问题,政府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农村水电,解决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农村还是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目前仍有800多个县主要靠农村水电供电。通过开发农村水电,累计解决了5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中国有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共建成水电站4.8万座。2003年全国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70万kW,全国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kW,年发电量11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和年发电量的40%。2003年中国农村水电增加值482亿元,税利84亿元,其中税收42亿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务院部署开展了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建成了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县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的目标,经济结构显著改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水电已经成为中国广大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是中西部地区税收的重要支柱、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我国小水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国小水电建设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小水电开发程度还很低,仅占可开发资源的28.6%,发电量也仅为全国总发电量的5.5%。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准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我国小水电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地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确认。主要表现在:在国家产业政策中,小水电被不加区分地与大中型水电一同列入了甲类竞争性项目,造成了与小水电已有政策的偏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水电的发展;与常规能源建设项目相比缺乏固定投资渠道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不能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有关优惠政策。

2)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是小水电行政管理和开发建设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小水电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项目审查、建设施工、生产运行、质量监督、安全监察、技术标准制定、科研培训、国际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拥有配套完整的小水电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组织体系和一支70多万人的水电队伍。目前管理着4万余座小水电站、3000多万kW水电机组的生产运行和400多万kW电力装机的在建工程。鉴于这种情况,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成立了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行使水电及农村电气化行政和行业管理职能。

目前国务院几个部委都在对小水电进行管理,在部门间产生了职能交叉。由于职责不明,分工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小水电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在省县级机构改革中,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使部分地区小水电管理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从国务院部委职能划分看,综合部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政策、协调、指导和监督等方面对全国电力进行宏观调控。水利部管电职能主要是从方针政策制定、水资源规划、立项审查、生产建设管理及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对农村水电进行行政和行业管理。

3)产业自身的限制

小水电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持续上升,建设成本不断提高,电站本身规模较小,多数是径流式电站,导致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偏高。如果与大规模生产的常规能源竞价上网,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此外,小水电还存在因季节因素导致的丰枯矛盾,电力输出困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管理运营费也居高不下等问题。

4)大小网关系的协调问题

小水电开发初期,分散开发的电源一般都是发、供、用独立运行,主要解决当地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日常生活、农副产品加工及农业生产用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原来分散的小水电供电区连片成网,形成了地方电网(小网),成为当地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主要电力供应来源。国家大电网也以大中城市为依托,不断向四周延伸,逐步建立起了全国性跨区域的骨干供电网络。大网与小网两个供电区的连接是在国家实行中央、地方“两条腿走路”正确方针指引下,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网连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及利益上的问题,关键在于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和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促使小水电与国家大电网在自身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形成互利互补关系。

在大小电网关系处理上,我国目前出现的问题包括大网依靠资产、技术和价格优势,抢占小网的供电区;利用电网管理和调度权随意限制小网上网电量,压低上网电价;借电力体制改革和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之机,大力“上划”和“代管”小水电自供自管供电区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存在着大量的无电区域和无电人口,发展电力工业必须长期遵循中央和地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5)缺乏完整的激励机制

我国小水电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建设开发的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制定的自建、自管、自用“三自”方针,80年代出台的“以电养电”政策,90年代颁布的税赋政策和贷款补贴政策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在当时对发展小水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水电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被取消,如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政策;有的逐步失去可操作性,如开发小水电的“三自”方针和“以电养电”政策等。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优惠上网电价、系统效益收费、对消费者进行补贴以及灵活的融资机制等激励政策。

6)国家对小水电投入不足

与小水电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相比,国家对小水电的投入非常有限。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小水电建设项目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计划,国家对小水电开发缺乏资本金投入及其他必要的资金支持。

目前小水电开发资金大部分是商业银行贷款,取消农村水电建设专项贷款后,小水电开发主要依靠当地商业银行贷款。但许多小水电地处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资金十分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又会加大放贷成本和风险,造成贷款渠道不畅。我国小水电正处于开发高峰的前期,在建规模为400万kW左右,却长期没有规范畅通的资金渠道,这对小水电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从目前来看,小水电的发展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发展前景看好。水利部对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小水电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300个装机1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大县,100个装机2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小水电基地,40个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的特大型小水电基地,10个装机500万千瓦以上的小水电强省。

规划还确定,发展农村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小水电,规划到2020年新增年发电量781亿千瓦时,解决1.04亿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减少砍柴量1.49亿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00万吨,获得生态效益360亿元。

水利部还将实施无电人口光明工程,在有水无电的边境地区、边远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开发小水电,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此外,水利部还确定,将按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改造农村水电电网结构,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将农村水电网低压线损由原来的30%降到12%以下,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普遍降低50%。

结合我国小水电发展的现状,为了达到国家的规划目标,促进我国小水电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对产业政策进行修订,将小水电与大中型水电区分开来,进一步理顺小水电管理体制;

针对小水电自身弱点,加强小水电新技术研究和开发,改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新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