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实用13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

3.会计审计工作影响企业的整体实力会计审计工作是经济监管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财务工作存在的漏洞,完善管理措施。随着企业形式的不断丰富以及企业经济行为的多样化发展,其经济活动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加强审计效率能够从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济损失,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强会计审计工作精确性的有效对策

1.提高企业职工对会计审计工作的认识想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审计工作的精确性,就要完善企业全体职工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具体而言,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做好教育。企业领导者更是要积极了解审计工作的情况,做好上行下效的工作,让企业所有人员对审计行为和会计行为进行监督,发挥全体员工的功效.

2.拓宽会计审计工作的工作范围由于企业工作内容的逐步增多以及管理事项的多样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需要管理的项目愈加多样,以往的会计审计工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不健全。对此,企业审计部门一定要不断扩宽审计工作的内容,完善监管环节,细化审计的各个方面,从而细化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率。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单独的审计部门众所周知,审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手段。为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企业一定要加大资金投入数量,建立单独的会计审计部门,不能将审计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分开进行,形成严格的监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完善设备建设情况,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审计设施,发挥科学审计。

4.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审计职工是提高企业审计精确性,减少资金浪费的基础。企业一定要做好员工选拔工作,选取具有较好审计能力的职工进入企业,制定完善的审计工作体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利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监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做好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对岗位的热爱之情,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保障。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引言

现代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市场需求计划,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企业的组织生产活动。然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审计监督。本文首先界定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和主要内容,并详细介绍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最后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框架,帮助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所谓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现代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依据审计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情况的经济性、有效性以及后果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和考核,然后根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结果,建立相应的完善机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活动。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性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的一般性内容包括企业的销、经营决策、目标计划、内部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等活动;对外投资、兼并、重组及资本运作等活动。

5b9

(1)管理职能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管理职能活动主要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在经营决策阶段应用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对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保证决策过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经济效益审计在目标计划阶段应用的主要作用是协助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目标,为计划的长远性提供基本论据;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在控制环节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2)技术改造、科研活动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科研活动。因为经济效益审计是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审计标准的。

(3)产销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首先是生产资料的设计活动。通过定量分析,掌握有效利用率,加强对生产资料使用情况的监督。其次是成本和资金的审计。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条件,应全面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2.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1)从现代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有重点地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经济责任制相关。经济责任制是现代企业经济责任人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因此,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应该以经济责任为出发点,重点应在企业决策责任、投资经济效益责任等。第二,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关。由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因此,在选择审计项目时,重点应放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第三,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选择与企业战略相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的保障机制。因此,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站在企业长期效益的高度,重点对经济战略效益进行审计。

1742

(2)从完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出发,解决经济效益审计依据科学化难题。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能够有效地对审计过程进行评价,是经济效益审计结果的重要参照标准,因此在编制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审计过程中的各种决定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编制原则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第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充分考虑经济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从而提高系统运作的衔接性和全面性。第二,要充分考虑评价标准的可行性。评价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检测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是企业努力的方向、目标,制定可靠的评价标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框架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框架主要由八部分组成,分别为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主体、审计对象、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和审计时间组成。

1.审计目的。现代企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审计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有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手段和控制制度,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从管理要效益;其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系统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实现从风险中要效益;其三,有助于企业进行结果分析,从而帮助企业发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从而实现从经营中要效益。

2.审计职能。经济效益审计职能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体现。定量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以货币的时间价值为基准进行度量的,这种方法能够直观的体现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可行性和有效性较高;定性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是以规避风险所降低的风险程度和损失为基准进行衡量的,直观性较差。

3.审计主体。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体为具备专业技能和素质的,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或个人。

4.审计对象。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为企业的管理活动、生产活动、经营活动、投资理财、经营决策以及技术研发活动。

5.审计方法。开展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审计查证法、经济效益比较法、经济活动分析法、技术经济论证法以及审计评价方法等。

6.审计标准。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主要有两类:其一,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其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

7.审计程序。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后续审计阶段以及审计评价阶段。

8.审计时间。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时间应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同。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从而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运行。

五、结语

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是企业审计过程的主流趋势。因此,现代企业应该根据市场机制的特点,不断调整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完善企业审计结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发挥企业的优势,实现企业的利润增值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苑小英.试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0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3

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的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确保企业受托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由于零售业属于经济增长点的行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多,网点多;且收入和利润双高,业务复杂,零售业设计到采购、进店费、销售、盘点等行业环节多;人员流动性强,对于内部控制的要求高,所以非常重视内部审计。但是,其内部审计的着重点是查错纠弊,并非经济效益审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零售业的入行门槛较低,加之外资企业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想要在零售业取得较好的成绩,经济效益审计必不可少。不少零售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逐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直到近十年来,经济效益审计在零售企业中的应用才逐渐扩大。目前,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投资决策、经营管理、人事管理、市场状况分析、劳资关系、信息系统运行、后勤服务系统效率等。不少企业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政府管制等非经济性的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也进行审查评价。

二、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效益审计人才缺乏

经济效益审计重在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活动分析法、现代管理方法和数理统计、数学方法是评价经济效益高低、挖掘提高效益潜力的主要方法。由于零售业发展迅速,成长过程短,从事零售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要审计人员熟悉零售业的实务工作,了解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重点,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以会计、审计人才为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欠缺,不适应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需要。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缺陷

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成功的关键。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有一个用于比较和评价当期成果的标准。但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由于缺乏对零售企业的理论研究,评价经济活动的标准往往不能很好地与零售企业的经济特点相匹配。另一方面,目前能评价经济效益指标的体系大多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使得许多重要因素被忽略;重历史指标,轻未来价值指标,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与零售企业发展方向不符;重综合性指标,轻单项指标,使得经济效益审计结果不够细化。现有的评价指标难以完全达到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也不能满足零售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很难全面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

三、改进我国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议

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工作,它注重通过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增强全局意识,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在审计观念和技术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审计人员思想上要确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观念,跳出传统审计思维模式,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大胆探索和实践。由于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由零售业的特点决定的,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娴熟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知识及丰富的审计经验外,还需具丰富的零售企业实践经验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零售企业的内部操作;不仅要具备一般审计的基本技能,还需具有生产、技术、经营、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所以,应开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及其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培训,以丰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使审计人员在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能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适应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建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专家库,审计部门可以直接引进零售业审计方面专家人才,与有关专家建立比较密切的聘用合作关系,有效利用外部人力资源。

四、结论和展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促进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眼光重新认识经济效益审计对零售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作用,树立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逐步推进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其次,要加强立法,建立完善符合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准则及操作指南;同时要着力培养一支满足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要求的审计队伍。在整个零售业行业中开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让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零售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为我国零售业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随着审计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发展,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趋势将逐渐显现。

21世纪,以丰富的实践、完善的理论为基础,有关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制定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也将逐步走向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为零售企业管理服务。零售经济效益审计将成为零售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曹菁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M].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剑.我国零售业发展的战略构想[M].天津财经出版

社,2003.

[3]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出

版社,2002.

[4]李敦嘉.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5]李密福.关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M].内蒙古电大

学刊,2006(2).

[6]沙雄飞.我国零售业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389).

[7]施青军.效益审计标准的选择和确定[J].中央财经大学学

报,2006(5).

[8]苏红梅.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战略探索[M].首都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2004.

[9]王雪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议[J].商业经济,2006(2).

[10]吴天星.对经济效益审计立项原则的思考[J].审计月刊,

2005(1).

[11]颜毓洁.王胜权.从沃尔玛的成功探析我国零售企业文化的

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9,(573).

[12]张立.中国零售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M].湘潭大学出 版

社,2002.

[13]张贤存.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14]竹德操,吴云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2.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4

(一)企业经济审计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经济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遵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企业资源利用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进行综合监督、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的优劣,提出针对性措施和对策,以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学上讲,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企业经济审计就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其内容主要有:经营目标审计、计划执行审计、 企业管理职能审计、经营活动审计。

(二)现代企业经济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代企业经济审计必须立足于企业的未来,改进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和提高未来经济效益。客观来讲,企业经济审计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应对剧变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必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然。

首先,企业经济审计的开展,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充分利用经济审计优化企业资源结构,在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情况的基础上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从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其次,我国转变经济体制,转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对现代化企业来讲,环境的剧变,引起审计职能随之发生变化。企业经济审计的主要职能,由纠察错误和防止为重点,转变为加强企业经济防护性和建设性为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核心,必须围绕企业的战略核心开展。现代企业必须规避风险,整合一切现有可利用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济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企业经济审计意识。

虽然,诸多企业在开展经济审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严格来讲,我国的多数企业并没有从意识根本上重视企业经济审计,只是当做一种流程和形式,更是出现许多思想意识上的偏颇。这些偏颇,往往将会导致审计活动中的诸多偏差。

(二)企业经济审计范围相对狭窄。

就目前而言,企业经济审计项目仍然是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方法体系,存在审计局限性,审计综合性成效难以实现。企业经济审计的内容,仍然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远远不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要做的。存在着到底开展什么项目的效益审计?效益审计范围延伸到什么程度?等诸多企业经济审计范围问题,对企业经济审计职能造成很大的局限性。

(三)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

现代企业经济审计,审计人员专业性差,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造成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矛盾。目前,企业经济审计人员大都是财务专业,缺乏专业化的审计知识与技能,造成企业经济审计难以深入。

(四)经济审计与企业需求相矛盾,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企业经济审计的效果与企业需求不吻合的矛盾已经突现。在企业经济审计过程中,尽管也能够发现存在许多的漏洞、问题和不足,而且也能够提出诸多改进建议和对策。但实际情况表明,审计效果利用不得当,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没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与改进,同样的问题屡见不鲜,审计效果难以实现。

三、完善现代企业经济审计的措施

(一)提高意识,转变观念。

首先,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企业经济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转变流程化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其次,负责企业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审计工作时,也要转换观念,将“查出问题、追究责任”的观念转变为“找对策、提良策”的观念,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为研究而研究的理论模式,通过审计实践提炼理论,再利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二)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拓宽领域。

现代企业经济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科学合理的分为综合效益指标和基础效益指标两大类。综合效益指标主要包括:税后净利润指标、净增加值指标、用相对值反映的指标、社会贡献率指标。基础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收益性指标、成长性指、稳定性指标、定性指标。在完善企业经济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的职责分工;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拓宽审计领域,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审计工作科学性的目的。

(三)优化人力资源,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

现代企业经济审计的前提,即是提高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来讲,多数审计工作人员最初都是以会计师的身份进行培训的,精通的只是会计业务;而企业的经济审计不单单是局限于会计核算。作为专业审计人员,必须精通掌握审计、财会、企业管理、工程、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企业来讲,也必须调整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有效的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竞争意识,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使其适应现代企业经益审计的要求。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经济审计是一个较为宽泛而又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现代企业在管理中一定要重视经济审计,发挥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5

    又基本符合国际准则的我国企业效益审计准则。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处于通过改革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法规制度经济体制还在不断的调整改革过程中,建立一套相对稳定而又科学可行的企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企业审计的依据是相对发展的过程,是随着改革的进程进行逐步完善的过程。建议在制定企业效益审计准则时,可考虑分“一般准则”、“外勤准则”和“报告准则”三个层次来制定准则。在“一般准则”中可提出的一些基本要求位口独立险、实施职业判断、专业胜任能力、质量控制与保证等)来确保审计结果可靠胜。

    在研究企业制定绩效审计般准则时,应该综合考虑法律依据,审计职责,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质量控制等因素,制定和完善国家绩效审计准则。在“外勤准则”及“报告准则”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业务类型的特点和需要,分别规定遵守的外勤准则与报告准贝吵。这里的企业财务审计包括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审计准则所覆盖的其他服务如特殊报告、中期财务信息审阅、合规(遵行)审计及服务组织审计等。对于提供非审计服务可不在企业审计准则中规定。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俐平价体系,对企业效益审计目的、审训程序、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企业效益审计指标体系应包括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对企业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评价可以参考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而定汉i嫩会效益的评价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胜质的内容加以确定。在制定社会效益评价指标时,可以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睦规定。可以考虑经过学术理论研究,得出定理、推论或原则制定理论标准。通过行业协会或有关组织制定行业规范、技术经济标准、参数,产生行业标准。专业机构在特定领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技术经济规范、标准或信息,产生专业标准。再由企业的内部夫姓章制度,预算计划、经济合同等制定内剖标准。依据以上标准,形成标准化体系,采用打分的形式加以量化。通过认真急结企业效益审计经验,再做一些补充性的规定来不断完善。

    应用受托责任理论、资本保全理论细化经济责任。对现代企业中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每个员工岗位所拥有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把企命财产受托责任的内容细化到企业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上。尤其强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强调企业资本的增值保值清况,分权重考核企业经营者利润完成目标,企业期末净资产的增长清况,企业当期实物资本的增量等指标。就企、l卜难以控制的经营环境因素也要在细化经济责任时给予说明。同时加强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调动广大职工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积极胜,鼓励企业员工广泛参与并实行定期的质询制度,体现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和价值,“自下而上”构建起庞大的企业监督网络,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在制定企业问责机制的同时,也应考虑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经营者(人)与企业所有者(委托人)的利益尽可能地趋于一致,以促使企业经营者会像为自己工作一样去采取行动,增强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增进委托人的利益。将“无为问责”纳人企业文化的范畴,实现企业实物资本、财务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和其他知识资本的保全。对部分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的国有企业,将政府拨款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效益高的企业,政府扩大财政拨款金额。对效益差的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效益调查组,分析影响效率、效益的因素,努力改善,进而确定政府财政拨款政策,是否拨款以及拨款多少。通过企业效益审计,提出企业效益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制会面多发现问题,为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而侣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6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7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8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一套科学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企业某一侧面的问题,而是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实用性。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以做到各种审计所需指标的相互融合、借鉴。

4.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能够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避免或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以下几点。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一般可用产品销售率代表。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它可用以下两个指标来代表: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这方面的代表指标有:(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一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兴起不久,可以说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审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且便于审计人员选用,可根据评价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定性标准可作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辅助依据。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在运用企业内部的定量标准时,也不可忽略外部标准。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通过内外标准的结合评价,可以发行企业的差距,为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参考。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虽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展了审计的领域、完善了审计解读体系,但因其起步较晚,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难点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应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试图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一点参考,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林胜文.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9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一套科学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企业某一侧面的问题,而是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实用性。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以做到各种审计所需指标的相互融合、借鉴。

4.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能够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避免或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以下几点。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一般可用产品销售率代表。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它可用以下两个指标来代表: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这方面的代表指标有:(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一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兴起不久,可以说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审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且便于审计人员选用,可根据评价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定性标准可作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辅助依据。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在运用企业内部的定量标准时,也不可忽略外部标准。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通过内外标准的结合评价,可以发行企业的差距,为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参考。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虽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展了审计的领域、完善了审计解读体系,但因其起步较晚,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难点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应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试图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一点参考,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林胜文.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0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的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一套科学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企业某一侧面的问题,而是能反映企业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实用性。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以做到各种审计所需指标的相互融合、借鉴。

4.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能够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避免或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以下几点。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一般可用产品销售率代表。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即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它可用以下两个指标来代表: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这方面的代表指标有:(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一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兴起不久,可以说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审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且便于审计人员选用,可根据评价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定性标准可作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辅助依据。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在运用企业内部的定量标准时,也不可忽略外部标准。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通过内外标准的结合评价,可以发行企业的差距,为寻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提供参考。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新晨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经济效益审计虽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展了审计的领域、完善了审计解读体系,但因其起步较晚,实际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难点和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应积极寻求应对的措施。本文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试图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一点参考,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其中的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请专家、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林胜文.浅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1

绩效审计工作是指国家的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各个部门经济活动的效益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以便掌握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绩效审计工作以各个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核心审计内容,它是衡量国家政府审计工作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绩效审计工作可以了解组织结构中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国有企业对原有臃肿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为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提供依据;绩效审计工作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因为绩效审计工作对各个部门的资源使用效率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可以明确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可以清楚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进而为各个部门改善资源配置情况奠定基础。国有企业的资产和收益都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我国是民主化社会,国有企业管理社会各项资源并使得各项资源获得增值,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收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要重视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工作,要明确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应的问题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观念落后

企业审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传统审计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认为绩效审计工作只是发挥辅的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没有重大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更多只是服务于审计单位,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审计成果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其次,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审计结果只需要服务于审计单位或者各个部门,没有向公众披露审计信息的意识,增加了公众的不满情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内部审计和内部运作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审计模式将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绩效信息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不科学

绩效审计手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国有审计机关只是对少数的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不是对所有的国有企业开展全面绩效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绩效审计范围狭窄,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其次,绩效审计工作的重心往往是财务成果分析工作,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深入的评价和计量,规范性分析手段应用较差,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全面分析,全面绩效审计办法不合理。再者,部分审计人员受到国有企业体制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人员只是对上级负责,而没有对工作结果负责的责任心,导致审计工作开展缺乏人才。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国有企业具体的业务性质和经营管理情况来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并采用合理的审计办法来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绩效审计指标应该要具体化,以便保证绩效考核内容能够更加具体明了。绩效审计工作是具有长远性的,是为了明确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便预期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因此,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和原则就是客观公允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就目前较多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情况来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合理,审计指标没有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标评价内容设置不完善,很多审计指标没有考虑诉讼等或有事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没有根据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导致指标构建工作不够全面,难以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效果。

三、解决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问题的措施

(一)国有企业要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合理的业务布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国有企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也是审计机关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保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号召,以便缓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压力,为国家解决TPP协议签订带来的二次入世难题提供条件。其次,国有企业要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责任,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再者,国有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要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未来趋势,以便对国有企业自身的业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和规划,进而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条件,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

(二)要更新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更新绩效审计观念,提高绩效审计思想认识。国有企业领导人要支持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绩效审计理论学习,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学习活动,并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方法及时应用于绩效审计工作中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其次,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信息管理平台,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进行动态和静态记录监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有效利用信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办法做保障。国有企业要想提高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就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来选择绩效审计方法,要重视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和企业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国有企业要关注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结果,有效利用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常规检查、自查成果,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解决短时间内仅靠政府审计难以查深查透的问题。

(四)完善绩效审计指标

绩效审计机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以便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可以参考一般企业的经济效益绩效评价指标来设立,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其自身的业务性质等内容,在制定评价指标是应该要充分考虑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宋生,刘淑玲.审计差异化处理的实证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会计系,2009.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2

1、科学性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篇13

绩效审计工作是指国家的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各个部门经济活动的效益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以便掌握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情况。绩效审计工作以各个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核心审计内容,它是衡量国家政府审计工作现代化程度的指标之一。绩效审计工作可以了解组织结构中各个环节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国有企业对原有臃肿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进而为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提供依据;绩效审计工作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因为绩效审计工作对各个部门的资源使用效率和经营成果进行审计,可以明确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可以清楚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进而为各个部门改善资源配置情况奠定基础。国有企业的资产和收益都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我国是民主化社会,国有企业管理社会各项资源并使得各项资源获得增值,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发展,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收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要重视对国有企业的绩效审计工作,要明确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应的问题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观念落后

企业审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传统审计思想和观念的影响,认为绩效审计工作只是发挥辅的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没有重大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更多只是服务于审计单位,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审计成果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其次,部分国有企业认为审计结果只需要服务于审计单位或者各个部门,没有向公众披露审计信息的意识,增加了公众的不满情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内部审计和内部运作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审计模式将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国有企业绩效信息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不科学

绩效审计手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根据目前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国有审计机关只是对少数的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而不是对所有的国有企业开展全面绩效审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绩效审计范围狭窄,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其次,绩效审计工作的重心往往是财务成果分析工作,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深入的评价和计量,规范性分析手段应用较差,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全面分析,全面绩效审计办法不合理。再者,部分审计人员受到国有企业体制因素的影响,没有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人员只是对上级负责,而没有对工作结果负责的责任心,导致审计工作开展缺乏人才。

(三)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国有企业具体的业务性质和经营管理情况来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并采用合理的审计办法来对国有企业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绩效审计指标应该要具体化,以便保证绩效考核内容能够更加具体明了。绩效审计工作是具有长远性的,是为了明确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便预期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因此,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标准和原则就是客观公允的绩效评价体系。但是,就目前较多的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情况来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合理,审计指标没有从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标评价内容设置不完善,很多审计指标没有考虑诉讼等或有事项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没有根据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设置绩效审计指标,导致指标构建工作不够全面,难以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效果。

三、解决国有企业绩效审计工作问题的措施

(一)国有企业要不断调整业务结构

合理的业务布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国有企业价值目标的基础,也是审计机关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保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要积极响应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号召,以便缓解国家的经济发展压力,为国家解决TPP协议签订带来的二次入世难题提供条件。其次,国有企业要承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济发展责任,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再者,国有企业应该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要明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未来趋势,以便对国有企业自身的业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和规划,进而为绩效审计工作提供条件,保证绩效审计结果的真实性,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

(二)要更新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更新绩效审计观念,提高绩效审计思想认识。国有企业领导人要支持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绩效审计理论学习,企业可以定期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知识学习活动,并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方法及时应用于绩效审计工作中去,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其次,绩效审计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积极构建信息管理平台,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信息进行动态和静态记录监控,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有效利用信息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方法

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绩效审计办法做保障。国有企业要想提高绩效审计工作质量,就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来选择绩效审计方法,要重视国有资本预算制度和企业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拓展企业审计工作新内涵,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国有企业要关注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结果,有效利用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常规检查、自查成果,可以大大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解决短时间内仅靠政府审计难以查深查透的问题。

(四)完善绩效审计指标

绩效审计机关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绩效审计指标,以便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可以参考一般企业的经济效益绩效评价指标来设立,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设立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其自身的业务性质等内容,在制定评价指标是应该要充分考虑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宋生,刘淑玲.审计差异化处理的实证分析[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会计系,200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