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论文实用13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1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

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

(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2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3

文本是由信息符号和语言符号构成的文字材料,人们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思考和想象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主观性和差异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如何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文本大意

每篇文本材料都有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分布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位置,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从整体把握文本大意。例如,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中,课文标题就阐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而开展的;同时,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学生通过对于本文标题和关键句的解读,就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基调,为文本解读指明了方向,大大提高了文本解读的效率。

二、把握文章细节,体会文本情感

文本中有一些词语,能够精准而细腻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对于这些细节词语的深入解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体悟作者感情,使文本解读透过表象直达本质。例如,在《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缩”、“攀”、“倾”几个细小的动作,不仅传神而直观的表达了父亲行动不便、动作迟缓的状态,也含蓄的表达了父亲对于儿子的关心和爱护,并侧面表现了作者对于日渐年迈的父亲的怜惜和依恋之情。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字眼进行认真的品味和反复的琢磨,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连环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字、逐句、逐层的加深对于这些细节的理解,使学生最终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潜在的内涵和情感。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了“缩”、“攀”、“倾”几个动词来形容父亲的动作?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父亲怎样的情感和想法?作者看到这一幕的心情如何……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透彻领悟。

三、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本

每篇文本材料都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一个整体,字里行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语言逻辑。例如,《济南的冬天》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对于文本有更加深入而透彻的理解。针对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并进行小组讨论,按照文章的逻辑关系给文章分段和分层,并概括每段和每层的主要意思,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激发文本解读的兴趣,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四、联系生活背景,领会文本内涵

文本解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文本解读如果脱离了生活践,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结合,使之为文本解读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例如,《羚羊木雕》讲述的是两个女孩因为一只羚羊木雕而引发冲突,并最终和好的故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与初中生年龄相仿,所讲的故事也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那么教师就可以采取个人演讲或情境表演的方式,让学生讲述或表演自己在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事情,并抒发自己的感想,使抽象刻板的文本资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在面对父母质疑时候的错愕、委屈的心理,在面对朋友时为难、羞愧的情感和重归于好之后仍然失落、愧疚、伤心的情绪,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透彻的解读。

文本解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文本解读方法和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的技巧和效率,使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4

一、要求与现状

近几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在中考试题中呈现三足鼎立局面。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下工夫来攻克的一块阵地,拿下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才算圆满。

1.要求

新课标以及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现状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议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理不清文章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在做议论文阅读时,特别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

二、意义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起到了台阶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分析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从而对一些事情拥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很好的衔接,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水平、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完善有极大的帮助。

三、原因分析

1.议论文出现时间较晚

以苏教版为例,议论文阅读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作为中考三大阅读之一,九年级才对议论文进行教学,时间上有一些迟。加之九年级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在新年之前就已结课,学生真正接触议论文只有半年左右时间,因此,在学生心底的印象比较浅,导致议论文掌握比较困难。

2.典范议论文较少

在九年级上册课本中,议论性文章主要有《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这些文章前两篇为演讲稿,文章长,整体把握较困难。后两篇是书信,随意性较强,均不太适合作为议论文进行教学。在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文章类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些讲解,对于学生把握较为有利。议论性文章少,典范性文章更少,这是议论文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四、措施对策

1.提早引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在八年级或者更早为学生引入一些文质兼美、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的小文章,对于议论文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思路,以点带面,通篇把握。

3.阅读规律与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属于自己的

东西。

4.联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对于身边事,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5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指导阅读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教师要科学地设计问题

要运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针对阅读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相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能够推动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在学习《出师表》一文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整体阅读一遍本文,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问题,“诸葛亮为什么在率军征伐曹魏时要写这篇出师表呢?”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后通常都会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讨论的热情追加一些问题,比如“这篇出师表的描述主要是运用哪些表达手法”或者是“诸葛亮最终的结局是如何的”,通过这一系列的发问,让学生加深对本片阅读教学的理解。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阅读教学的内容以及设计问题的根本目的,只有科学的问题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阅读教学内容,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问题最多的时候,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时问题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接受教师的灌输,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这种现状,教师要尽可能地采用鼓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提问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绿色蝈蝈》这一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学习前提问“你们见过蝈蝈吗”大部分学生会说“见过”“但你们见过绿色的蝈蝈吗”,可能个别学生会见过,教师可以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进行介绍,在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比如“这位同学讲的太好了,看来咱们班人才真是不少呢,或许你就是将来的昆虫学家呢”。教师的表扬将会给学生很大的鼓励,对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提问的有效措施,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符的情境,帮助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以及兴趣方面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机选几名同学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让学生通过扮演还原当时的事件,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演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根据刚才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设计问题“笑是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那文中贾雨村的笑有几次,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利用表演和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6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相关研究表明:要想让初中生对于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自然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没有提问则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基于此种情况,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直都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希望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来不断提升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案例】执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时候,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之前一定学过陆游的诗,你们还能记得他的哪些诗句可以充分体现他的爱国情怀吗?”问题抛出之后,立刻有同学回答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个答案无疑是正确的。我接着问“:那么,这句诗又是怎样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呢?”有同学回答说“:陆游在死了之后还在关心国家有没有收复失地,这就是一种爱国的表现。”我又问:“学习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之后,你们认为诗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诗人的爱国情怀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不仅帮助同学们复习了旧知识,又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引发他们进入一种新的思考。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当中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先将课文吃透,如此以来我们所设计的问题才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也才能更加有效。切忌设计的问题不能漫无边际,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让初中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和训练,还会在某种程度上致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的混乱。

三、通过感悟赏析,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品德修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阅读教学当中必须要通过引导初中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赏析,从而不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

【案例】执教《故乡》一课的时候,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讨论的内容是关于希望如何实现的问题。对此,笔者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实际帮助他们进行理解:“事实上,学习拼的并不仅仅只是智力,还要拼毅力,拼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那么他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很容易放弃。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通过这样的解读同学们不仅可以有效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文章,在这些文章当

中蕴含有丰富的精神给养。我们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感悟和赏析,感悟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从而不断塑造同学们的健全人格。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7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教学中,教师可在后半节课学生比较倦怠的情况下,提出如下问题: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是一个豪爽直率、爱憎分明的人,那么,他与镇关西无冤无仇,为何非要置他于死地?在文中,鲁提辖只用三拳如何就打死了镇关西?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对金翠莲父母的命运、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进行讨论,还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细节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8

一、激发阅读兴趣

在越来越繁重的学习任务与激烈的考试竞争环境下,中学生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他们的阅读行为不可能仅因语文老师一句“课外阅读能够拓展知识面”而自觉地践行。故要求教师以课内阅读为核心,借机引导学生注重课外阅读,将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至课外。

二、指导阅读方向

教师要对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一定的指导,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文学作品,而应该为学生推荐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三、重视自主阅读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为学生选择要阅读的书目。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新颖的读书活动形式,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读完了大纲规定的必读篇目之后,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确定好读书思路、明确个人读书的方向,进而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阅读。不管是现代科技书、古时人文历史书等都能拿来阅读,这些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人文素养都有一定的帮助。无论学生选择阅读什么类型的名著,只要其乐于阅读,就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主张自主阅读,允许每位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9

一、朗读教学方法的概念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认识教材内容的直观感受,正如心理学所强调的“直观教学”一样,语文的直观就体现在语言上,教师对课文的范读,学生自己的朗读,师生共同的分析都构成了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所谓朗读,就是指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感情地读,是将无声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学生在对作品主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在创作的成分。65而朗读式教学方法也恰恰是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让学生先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进行讲解,挑字段进行分析,最后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分组或者单独式的朗读的教学模式。这种朗读训练可以调动学生身体多种器官,在朗读中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从而体验作品的审美意境,深层次地把握课本内容。

二、朗读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运用方法

朗读式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法宝,也是老师的艰巨任务。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它的技巧是多样的,形式是多变的,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特殊矛盾特殊分析。首先,在朗读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级朗读的良好习惯和风气,有了大环境的铺垫,学生才能更愿意地去进行朗读和体验。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老师主要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说教者。朗读时,老师通常会根据课文的特点,题材来选择相应的朗读语调,朗读节奏,使学生掌握朗读要领,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朗读时可以采用对比导读,理解导读,模仿跟读等等多种方法,旨在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真正内涵,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最后,朗读的形式是多变的,有集体合读,个人朗读,配乐朗读和分角色朗读。对待感情细腻婉转的诗词,教师多采用配乐的方法,或者是吟唱,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对待一些戏剧文字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例如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总之在一系列的训练方式中,学生总能体验出语文的独特滋味。

三、朗读式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影响

朗读式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而且朗读方法多样,技巧颇多,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教学中,不是盲目乏味地让学生“死读”,而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不同程度地参加着活动。例如眼睛在看,耳朵在听,嘴巴在读,脑中在思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注意力被高度地集中着,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课文,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同时也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多读,才能加深自己的感性认识最终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说朗读式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初中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具有莫大的帮助。

四、朗读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兴趣

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它只有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如何训练?那就是朗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首要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语感便是在学生坚持不懈的朗读下形成的,语感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我国古老的诗歌认识上,朗读和语感便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诗经》中的美丽诗词,也正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才将那温婉或者是凄凉的所感之情完整地体现出来。无论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美好描写,还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低低,通过朗读,总能品出别的一番滋味。抑扬顿挫的语调,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渐生成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学习,无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向健康的心态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朗读式教学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要数古诗词的鉴赏了,而古诗词的鉴赏也正是考验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纵观初中教育的这一环节,学生们往往“谈诗色变”,诗歌真的很可怕吗?答案是否定的。诗歌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产物之一,它的节奏和韵律,它的意境和思想都被古今之人乐此不疲地探讨着,研究着。诗歌最初是靠音乐流传下来的,它被当成唱词,吟唱在大街小巷。所以,现代教育依然不能忽视诗歌的朗读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朗诵把握诗歌的主题意境是老师的重大任务。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流露出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无限惋惜之情;一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道出诗人心里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凄凉。诸如此类的感情抒发,学生在朗读时自然有自己的深刻见解,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在朗诵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雅云.比较朗读教学法初探[J].语文学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10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和、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和学,也参和教。假如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和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和教学摘要: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摘要:“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心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和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喜好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和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和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迷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新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和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摘要: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索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索深化程度以及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满足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办法

语文阅读能力的练习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摘要: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摘要: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定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征;思想感情方面摘要: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功能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定、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功能。

一是判定力的培养。判定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定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练习,如“错误经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假如把“经常”一词去掉,这个判定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经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熟悉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练习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练习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练习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练习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练习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练习。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11

1.1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语文老师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一旦遇到语文阅读就感到厌倦,不会主动认识理解文学作品,而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灌输。

1.2语文阅读课上时间不充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时间都在教授课本知识,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然而,语文知识的讲解不能取代学生独立阅读的作用。阅读时间的缺乏必然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不足。

1.3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课堂教学随意性很大,教师往往习惯于课文内容中字词句、篇章结构等的讲授,习惯于扫除文字障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等,而这种自上而下的讲授方式易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挖掘的能力。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理论的内涵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达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当作出有针对性的变革,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理论能够以学生为本位,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理解,即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过去知识经验的有无或多少,对理解能否顺利地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解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它通过培养学生"知"、"情"、"意"等多方面能力将为人与为学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以心会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理论具有自身特点,具体展开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以理解为目的。理解理论以理解为目的和归宿,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开阔视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表自身的认识,学生畅谈自己的理解,对课本和文学作品的解读过程也是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双方可以相互借鉴并且能发现对方的问题与不足并予以解决。

2.2以师生的平等对话为桥梁。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偏重知识的传达与概念的分析,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提升,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而阅读教学中的理解理论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老师只作相应的引导,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利于构建师生双方的平等的对话环境。

2.3学思并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扩大知识面,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与技巧;(2)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判断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中理解理论的内涵就包括以上两方面,理解是一种阅读方式和手段,也是阅读最终要实现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小到字词句,大到篇章结构、艺术特色、中心思想的条分缕析,而是由学生通过以往知识经验的整合,从文化背景中重新认识与思考作品,产生自身的认识与想法,使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且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3.如何将理解性渗透到阅读教学过程

空谈理解理论并不能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理解理论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3.1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与阅读时间。朗读是一种眼、口、心并用的读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投入到作品创设的文学情境之中,情绪会受到文学作品的感染从而产生心灵上的感触。教师应多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作品主题作个性化的解读,发表不同的理解与观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54-01

语文阅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熏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可适时创设教学情境辅助教学。这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以及“活动情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以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或障碍),营造促使学生带着“问号”去学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被动状态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状态的“我要学”,使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状态。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提问方式,比如“设疑式”提问、“发散式”提问、“连锁式”提问等,通过“以疑带学”的方式,最终实现“以疑启思”的目标。

例如在教授《南京大屠杀》(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时,因为这段历史离现在的初中学生太遥远,他们不太熟悉,甚至对这段历史缺乏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取“设疑式+连锁式”的提问方式,在课前提出“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对该事件持否定态度的原因何在”等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功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查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新闻等史料,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南京大屠杀这场罪行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日军在那场大屠杀中犯下的种种罪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带着疑问自主查阅资料、阅读资料,进而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就会主动去了解、学习,长期如此,便可树立学生的自主阅读观念。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在保证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感知水平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大胆猜想、小心论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理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以媒生情,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动形象画面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与现实生活接轨,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挖掘教学资源,消除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陌生感,实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不足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构建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

如在教授《春》(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时,作者用诗一般的文笔勾勒出“春”的美好,但要年龄尚小的初中学生马上触摸到作者内心,感受“春”之美好,产生“赞美”情感,这显然不现实。面对这一局面,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手段,运用音频和图片再现春之美好景象。比如以一首“四季之春”歌曲导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再衬以春景图的辉映,更让人仿佛处于如诗如画的江南春景之中。这样便用声音与图画构建了一幅大地回春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时也对春有了感性的认知,对春有了抒感的欲望。

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明确目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领悟知识内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单纯地以“情境”论证“知识”。如果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探索知识内涵,而是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来论证教学知识点,就等于是“新瓶装旧酒”,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三、寓理于动,创设“活动情境”,开阔学生知识眼界

初中语文阅读论文篇13

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学生选择学习材料和搜集相关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的便利化,而正是这种便利化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帮助。语文教师在实际的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为学生列出相关的书单,例如根据鲁迅先生的课文可以为学生推荐《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并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现在网络书店中为学生寻找最为合适的版本,进而可以在书单中丰富书籍的信息,为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提供最具有指导性的帮助。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来选择与课程学习相同步的阅读材料,另一方面,在阅读材料丰富的前提下,其阅读课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2.指导班级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制作工作,为阅读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保障

阅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课程教学,其学习的收获不会通过测验、背诵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而正是这种实际的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阅读课后很快的忘记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而阅读课的教学往往只能变成一种形式教育下的摆设,学生通过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并没有获得有效的知识拓展。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自己的能力有效的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笔记的制作,虽然在前期,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任务的繁重,其阅读笔记的质量不会太高,但是在长久坚持后,只要阅读笔记习惯养成,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就能有效的保存,而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阅读知识的运用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阅读笔记的制作不用局限于基本的格式,教师要适当的调整对阅读笔记的区别,一方面,学生可以以经典段落摘录、书籍介绍记录等进行阅读材料的有效记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感悟的写作。这些方式进行阅读知识的记录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有效吸收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段落写作和文章概括的能力,进而在阅读课的开展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就能获得课程以外的学习收获。

3.强化学生的课堂交流,为阅读课学习效果的强化提供有力的渠道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