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实用13篇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1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涉及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具有极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在公共关系案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对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意义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性很强,教师如果仅以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的基本内涵,而不能深入的理解。而案例教学法则可以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例如,在讲述公关调查时,为说明公关调研的重要性,我以案例“先回答这几个问题,然后再开展你的公关工作”为例,使学生对公关调研的重要性形成了深刻印象;再如在讲述服务型公共关系活动时,以小天鹅的“1、2、3、4、5”特色公关和海尔售后服务公关为例说明服务型公共关系的意义。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凭教师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述公共关系职能问题时,以蒙牛集团的“超级”公关之旅为例,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尤其是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一些高校也大规模招聘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为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理论根底扎实,但缺乏实践经验,这样在案例教学中很难有效地指导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中所选案例质量不高。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最为重要,所选取的案例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高校从事公共关系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以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没有在公关领域从业的经历,缺乏公共关系的工作经验。在案例选取的过程中,目前教师主要通过查找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方式加以获取。而且案例一经确定多年不变,经常是一个案例不断地重复,这样就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

3.案例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教师把案例作为常用的教学工具使用,但在讲述不同案例时套用相同的模式,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模式教学,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过程不够新颖,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使教学效果降低。

4.案例教学基础设施薄弱。案例教学的一些形式的运用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而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支持可以有效提升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国内的很多学校对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缺乏案例教学所需的专门的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公共关系学案例教学效果的建议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对于高校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高等学校应有计划的开展此项工作,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对于参与的教师应在待遇上优厚、政策上放宽,对于表现优秀者,学校应给予奖励。这样既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又能锻炼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2.提高所选案例的质量。首先,应选择那些经久不衰,公关史上有名的案例。这种案例既能体现公共关系理论价值,又有公共关系实践意义的典型案例,如美国经典案例“鸽子事件”、世界经典案例“只有一位乘客的航班”等这些案例以公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从正面提供了公共关系实践的经验,学生学习这些案例,既能够掌握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提高公共关系实践能力;其次,要注意选取内容新颖、具有创新性的案例。如案例“法国碧绿液的眼泪”描述了法国碧绿液公司为了消费者的利益就地销毁世界各地1.6亿瓶矿泉水;爱德曼公司为宝洁公司推出碧浪洗衣粉策划的“清洗全球最大的衬衣”的案例;华立集团以“关心下一代成长”为主题策划了“太一”工程活动案例等。

3.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根据课堂人数的不同,每组控制在6~8人左右,在布置案例时可以让各小组随机抽选,提高公平性和趣味性。为保证案例分析的质量,案例应提前布置,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包括案例的背景、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论知识结合点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讨论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课堂发言提纲。要求每组尽量安排所有成员都参与,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锻炼的机会,可以把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行案例讲述,另一部分进行案例分析。案例讲述环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案例表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讲述公关人员素质问题时,以“你会做吗”为例,学生自行设计了一个招聘现场让学生分别扮演考官和应聘者,应聘者的各种表演,使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的讨论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案例进行讨论和探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每组完成案例表演之后,可安排另一组作点评,其他组也可以作补充。最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整个案例分析作总结,指出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4.加大对案例教学所需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沟通氛围对于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非常重要,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必要条件,因此高等学校应不断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学校可以专门安排公共关系课程的大型活动室,活动室内应备有各种讨论用桌椅,教师可以根据每次上课的需要摆放成不同形状;还应购置与课程有关的设备如:话筒、摄像机、投影仪等,同时为保证案例教学的可持续性,学校要有计划的添置和更新相应的教学设备,保持与其他院校同步或保持领先,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会大有益处。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2

案例研究的要义如下: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 ( 1) 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 ( 2) 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 ( 3) 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 ( 4) 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转贴于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案例研究的框架构思应该服务于研究主旨和目的; 不同的研究主旨要求不同的思路框架。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有三大类: ( 探索) 描述、解释和对策( 规范) ,不同的研究各有侧重或不同的任务组合。有学者根据研究目标/任务,将案例研究分为三种: ( 1) 探究型案例研究: 尝试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它侧重于提出假设,它们的任务是寻找( 新) 理论; ( 2)描述型案例研究: 主要是对人、事物或情景的概况作出准确的描述。它侧重于描述事例,它们的任务是讲故事或提供图景; ( 3) 解释型案例研究: 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它侧重于理论检验; ( 4) 评价型案例研究: 侧重于就特定事例作出判断。[6]罗伯特·殷根据案例研究的目的概括出案例研究的六种写作框架: ( 1) 线性分析式结构。这是一种撰写研究报告的标准结构。子题目顺序遵照研究的问题或项目的顺序: 以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开头,然后概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如何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 ,从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中得出了什么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结论和意义。这种线性分析式结构适用于阐释性、描述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 2) 比较式结构。它把同一个案例重复两次以上,比较对相同案例的不同陈述或解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阿利森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著名案例研究。在该书中,作者把该案例研究中的“事实”重复叙述了三遍,每次都联系不同的理论模型,而非简单的、全面的重复。( 3) 时间顺序结构,即依据时间顺序陈述案例研究的例证。这种结构在解释性案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事件的因果顺序必须一件接一件以时间顺序展开。写作时需注意各个阶段的详略和匀称性问题。( 4) 理论建构式结构。这种结构里,章节的顺序依照一些理论构建的逻辑来安排。所谓逻辑,取决于特定题目或理论,但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应揭示出理论论证的新颖部分。这种结构适用于阐释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涉及到理论建构: 阐释性案例需要研究因果论证; 探索性案例则需要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或命题的价值。( 5) 悬念式结构。与前面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正好相反,这种案例研究写作把“答案”或结果在开头的章节里陈述,剩下的部分———引人入胜的主要部分,则用于解释这种结果的形成,以及后面章节中采用的各种阐释方法。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解释性案例研究。( 6) 无序( 混合) 结构。其章节的顺序并不是特别重要; 调整章节顺序,不会降低价值。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而且常见于一些案例分析集。[7]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纯粹描述的案例研究( 仅对案例资料情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很少,只有现象描述和成因解释的案例研究也比较少,大多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兼具上述三项任务。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的必备“附件”包括“引论”、“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常用主体框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1) “现状- 问题- 成因- 对策”。这种结构属于罗伯特·殷所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章节安排的一般顺序为“现状描述问题分析成因解释对策讨论”。它主要适用于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尽管有些“八股文”的色彩,但却比较容易把握和应用。一般来说,案例材料必须贯穿这一主体框架的始终。

( 2) “理论基础- 案情介绍- 理论分析- 对策或结论”。

这种主体结构常见于问题驱动倾向明显的理论应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在众多相关的理论中,寻求最具针对性、最有解释力、比较有新意的理论( 视角) 是这种研究的难点。

( 3) 旨在理论批判与创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常见主体框架有二: ①“案例介绍- 既有理论分析及其不足甚至错误- 提出理论假设或分析框架- 新理论的应用前景或价值”; ②“案例介绍- 提出新的理论概念或预设- 比较新旧理论观点及其对案例的解释- 新理论( 观点) 的应用前景或价值”。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要能根据案例实情指出既有理论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并透过案例材料提出新的、较之既有理论更具竞争力的理论。

( 4) “案例介绍- 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交锋- 理论困境或出路”。这种框架比较适合于理论对话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构建理论对话平台,为案例所涉的各种观点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并尽自己的知识所能为各种观点提供与案例相关的支撑性论据,以使它们能够充分地对话。

四、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

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如何获取和分析处理研究所需资料的手段与工具。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除了其质性特征以外,并无特殊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只要能够有效并可信地获取个案所需资料,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一手和二手数据的获取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都可用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因无专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就不多谈了。以下主要针对初习者经常出现的不当做法,概括性地提几点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关于案例素材的处理与篇章安排。尽管案例研究强调“原汁原味”地呈现个案情况,但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将所有与个案有关的资料全部写进论文。尽管对于个案素材到底应该占论文的多少篇幅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论文结构的匀称性、为了突出论文研究的重点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讲,整块式的个案素材描述不应超过论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四或五分之一比较合适。特别要提醒的是,案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允许虚构,否则,将招致严重的规范性批评。另外,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可以专辟一章或一节介绍案例情况( 不宜放在文章最后) ,也可化整为零掺入论文各部分,但原则上要求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大多数内容中都有个案的参与。比较好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既基于案例又不完全拘泥于案例。这方面不妥的做法有二:

( 1) 脱离案例搞案例研究———专辟章节介绍完个案情况之后,文中再也找不到案例的踪影; ( 2) 拘泥于案例———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案例情况的介绍。

其次是个案式( idiographic) 研究与通则式( nomothetic)研究间关系的处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无论是个案情状的描述,还是其成因的解释,抑或是管理对策分析,无疑都具有浓厚的个案性色彩。然而,大多数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取向,即超越个案、服务于“类”的甚至更一般的情况,但这样做时又可能被受到外部有效性的质疑。对此,我们建议: ( 1) 对于纯粹问题驱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清楚对象案例的普遍性程度,如果案例情况较之于“类”现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属于后者的典型实例的话,研究的目的可以有较强的通则性取向———文中可以适当程度地强调个案分析中描述的问题、分析的原因、提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个案的特殊性、特色性非常强,那么,案例研究应重在个案式研究,即旨在对个案情形或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描述、解释。至少不应该强调其普遍性———最多只可以做些引申性的思考,否则,将招致外部性有效性的批判。( 2) 就对话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因其旨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使那些具有“类”解释意图的理论交锋,个案只是一个“托”,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的关系问题。( 3) 对于纯粹旨在理论批判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这方面应重点注意个案分析与靶子理论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也即所研究的个案是否属于要批判的靶子理论解释范围。与此类似,理论应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也必须注意所选用的理论( 视角) 与靶子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所选用的通则式理论必须对所分析的个案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力。( 4) 旨在提出新的理论预设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一方面要充分注意个案研究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还应阐释新理论的解释范围与边界———即使个案研究充分支持创新理论,但它也仅是个案,因此,需要做些补充说明或反身性界定。

第三,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初习者切记避免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脱节,出现“理论”与“个案”两张皮的现象。逻辑上讲,理论对于案例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 1) 选择要研究的案例,无论对于单案例设计,还是多案例设计; ( 2) 当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时,界定探究的对象; 当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时,定义什么是完整适当的描述; 当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时,提出竞争性的理论; ( 3) 将结论推广到其他案例。此外,理论对于建构案例分析框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即使是纯粹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确实也应有“理论”。然而,若是所用理论与案例分析脱节、“两张皮”,或者,“理论基础”或“理论视角”仅是文中的一种摆设,在案例研究的主体部分根本找不到理论的踪影,那么,还不如没有“理论”。

最后,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与写作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 1) 案例选题和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价值( 详见前述) ; ( 2)案例必须“完整”( 注意案例的边界,案例证据材料要充分) ; ( 3) 应当考虑不同的观点,用案例现实或自己提出的观点与既有的相关理论对话; ( 4) 案例讨论必须具有充要的依据( 应客观地陈述出来; 应既有支持性的,也有质疑性的资料; 使读者信服研究者“熟知”其研究对象; 陈述重要证据时应做些提示,说明研究者仔细考虑过证据的效度) ;( 4) 必须以吸引读者的方式编写案例研究报告( 既要有清晰的写作风格,又要能吸引读者不断阅读下去) ; ( 5) 必须具有恰当的篇章结构( 详见前述) 。

总之,为了做好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我们不仅要全面深入了解个案情况,而且要精心选题立意; 不仅要清楚自己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且要精心构思主体框架; 不仅要注意对案例素材的处理,而且要妥善处理好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obert K. Yin ( 3rd Ed. ) .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Inc. ,2003. p5,p37,p151 - 155.

[2]刘庆贤,肖洪钧。 案例研究方法价值提升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 6) .Liu Qingxian,Xiao Hongjun. Research on the Path toValue Promotion in Case Study Method. 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2009( 6) .

[3]J. S. Harrison & R. E. Freeman. Stakeholders,SocialRespon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 andTheoretical Evid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9. 42( 5) ,p479 - 485.

[4]Barney Glaser & Anselm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Aldine,1967. p105 - 113.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3

案例研究的要义 ( 1) 案例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它可以使研究者原汁原味地保留个案现实情况有意义的特征; ( 2) 尽管个案研究的重心在于对个案的分析和探讨,但个案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母体研究对象的理解,个案可以是母体的典型实例,也可以是母体的非典型实例; ( 3) 个案研究不能停留在实例材料的详尽描述,必须要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建构个案分析框架; ( 4)作为研究,在个案分析过程中,应当与其他同类现象、相关的理论对话,不能自说自话、把个案研究变成孤岛式研究;( 5) 个案研究并不排斥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它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研究方法获取和分析案情资料; ( 6) 案例研究中的“个案”是关于包含有问题或疑难的真实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可以是时间性的( 某一具体时段) 、空间性的( 社区、地区、国家) 、行动者类的( 个人、群体、组织) 、行为类的( 互动、决策、事件) ,或是综合性的。案例研究中可以只有单个案例,也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甚至一组案例。

个案研究方法因以下优点而受人青睐: ( 1) 使研究对象或方向更为明确具体; ( 2) 丰富和深化作者和读者对问题的了解; ( 3) 资料获取范围相对具体,较之面上的归纳式研究和统计分析,其广度和成本比较小; ( 4) 兼具实证分析和理论演绎的双重优点,有利于研究者将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

案例研究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批评。批评最多的是案例研究的外在效度问题,也即是否可以归纳成为理论,并推广到其他案例研究中。批评者常常称,单案例研究论据不充分、不足以进行科学的归纳。对于这种批评,罗伯特·殷辩解道: “这些批评者实际上是在以统计调查的标准看待案例研究……统计调查依据的是‘统计性归纳’,而案例研究( 以及实验) 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在分析性归纳中,研究者也会尽力从一系列研究结果中总结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理论。”[1]不过,话说回来,有些案例研究确实存在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无视个案的代表性程度及其方向,将个案研究的结论强行拉升成普适性的观点。其次,由于一些案例研究不注重资料获取和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论据或带着偏见进行研究,案例研究的信度常常受到质疑。对案例研究的第三种批评是,它可能会造成过于冗长的分析报告。案例研究确实需要对案例相关情况的深入探究,如果研究者只是为了案例而案例,既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缺乏研究意识,既缺乏分析框架又不比较分析相关案例或不与相关理论对话,则难免落下材料堆砌的口实。事实上,案例研究的上述批评和不足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问题不是出在案例研究方法这一方法本身,而是有些很好的原则、技巧、步骤并没有在实际案例研究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2]。

二、选题、立意与研究价值。

根据研究动机,案例研究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 问题驱动式的、理论驱动式的以及混合式的。问题驱动式的案例研究旨在描述个案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探究问题解决方案。这类研究多以调查问题、探求对策作为研究目的,基本上属于应用性的研究。此类案例研究的实质性价值在于它所提出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其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能够而且必须满足规范化研究的四个标准: 测量工具效度、信度、内部有效性与外部有效性。测量工具效度是指针对所研究问题构造的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信度是指其他研究者可以复制同样的研究,并预期得到同样的结果; 内部有效性是指研究证据能够支持研究结论中所阐述的现象或因果关系; 外部有效性是指研究结论具有相当高的普适性。[3]前三个标准是任何规范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必须满足的。但对于第四点,笔者以为,就公共管理案例而言,由于任何个案都有其特殊性,而且有些案例并非类现象的典型案例而是特殊个案甚至反常案例,因此,不宜对外部有效性做硬性要求。是否应该符合外部有效性要求,取决于研究者的选题立意: 如果研究者立意通过对个案研究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分析和对策探讨,那么,案例的选取、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以及对策建议都必须具备代表性,也即外部有效性; 如果旨在展示个案的特殊性,则不必强求外部有效性,相反,应该突出个案情状、问题、成因与对策的个性。当然,大多数案例既具有类的一般特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类案例研究只需满足前三个标准,并兼具相应的外部有效性即可。

与典型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不同,理论驱动式个案研究的真正目的不在案例本身,而在于归纳出理论: 或是理论验证,或是理论批判,或是理论创新,抑或是兼具其中两者或全部。譬如,以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为代表的诸多研究者有关“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案例研究,都以完善、验证和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框架为目的,最终形成一个学派。以验证理论为目的的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二点: 一是为有待检验的理论提供了活生生具体的实例,此所谓材料创新。这一点要求运用具有较高效度的资料获取工具以及较高的研究信度。二是检验的理论具有前沿性和新颖性———如果案例研究用于验证的是一个已经得到公认和反复验证的理论,则没有多大意义了。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研究者更高的期望是通过个案研究对既有的理论进行批判,最好是能提出一些理论观点或新的理论框架。此类研究近似Barney Glaser 和AnselmStrauss 创造的扎根理论方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我们姑且称之为“扎根式案例研究”。它归纳出的理论得自研究者对观测资料所蕴含的主旨、特征和结构模型的分析。扎根式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因为担心知道其他人的结论之后可能会固化研究者的现象观察和研究思路甚至理论观点。该理论方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 1) “将适用的事件和每个范畴进行比较”———在某个个案中出现某( 些) 有意义的范畴或术语时,就开始在其他个案中搜寻相同的现象,并将其概念化;( 2) “合并分类及其特性”———在此,研究者开始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该概念的关联现象或影响因素; ( 3) “划定理论的界限”———随着概念之间关系模式的清晰化,研究者可以忽视最初关注的但又和研究显然不相关的概念,便于减少范畴类型,并使理论本身变得简练; ( 4) “组织理论”———最后,研究者必须将他的发现变成文字,和他人分享。[4]事实上,许多新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往往都是以对既有理论的批判为基础的; 不少公共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就是通过近似扎根式案例研究归纳出来的。譬 如,GarrettHardin( 1968) 教授提出的公用地悲剧理论,以及三十年之后,Michael Heller( 1998) 教授提出的反公用地悲剧理论,都是基于大量实例的扎根式研究而提出来的,尽管二人发表在《科学》杂志的论文并非典型的案例研究。

与扎根理论方法不同,Michael Burawoy 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旨在理论批判和创新的个案研究方法——— “拓展式个案方法”( extended case method) 。这种案例研究定位于发现现有理论的缺陷并修改现有理论。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纯粹问题导向型个案研究———只寻求对个案本身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无意于将个案研究中的发现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 也不同于扎根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不带预设地进入研究场景。相反,Burawoy主张研究者在进入个案研究之前要事先熟悉相关的研究文献。拓展式个案方法的核心目的既不是要创造出什么新的理论框架,也不是证明或驳斥既有理论,而是要重建、发展理论。它旨在寻找和观察与既有理论相冲突的方式和他所谓的“理论缺口和缄默”。[5]以理论批判和创新为目的的个案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现实存在的个案证明既有理论解释的不足甚至错误之处,并重新提出分析视角、理论解释甚至新的理论框架。这一价值的确立,需要较为严格地满足规范化的研究的前述三个标准,第四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为某特定类型问题上的外部有效性; 任何一个标准的缺失或不足,都会招致批判甚至否定。

研究实践中,还有一类特殊的问题驱动式案例研究———理论应用式问题驱动研究。此类研究旨在应用某一个或多个理论,描述和解释案例现象,甚至提出解决对策。譬如竺乾威教授的近作采用理查德·马特兰德的政策执行理论,尤其是模糊- 冲突模型中的政治性执行模式,对我国地方政府2011 年“拉闸限电”的行为逻辑进行了深度剖析。一般而言,此类案例研究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研究者首次选择了对个案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充分解释力的,或者是与以往解释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视角———此所谓理论视角的创新。如果已有研究者运用类似的理论对同类现象进行过分析,则此类研究将无甚新意。

除了上述三类案例研究动机以外,还有一类准理论驱动式的案例研究,姑且称之为理论对话式案例研究。这类案例研究的特点是: 它既不是问题驱动式的,也不是为了验证理论、应用理论或是创新理论,而仅仅是展示对特定个案现象各种理论之间的争议。研究者通过对个案现象多维度的展示,并搭建一个对话平台,把各种相关理论观点组织起来,形成争议焦点,以展现各种观点对同一个案现象的不同解释,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点。这类案例研究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价值多元化社会中理论观念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理论观点的非充分性及其与相关理论观点的分歧,帮助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学习者了解问题的多面性和理论的多样性。譬如,《美国政治中的道德争论: 社会调节政策八个侧面》一书的撰稿者们通过对堕胎、扶持措施( affirmativeact) 、死刑、同性恋者的权利、枪械管制等个案问题的讨论,展示了美国社会调节政策中的道德冲突; 《行政伦理两难深度案例分析》一书则通过12 个案例研究展示了中国社会对一些公共管理问题的理论对话。

三、研究构思和主体框架。

案例研究的框架构思应该服务于研究主旨和目的; 不同的研究主旨要求不同的思路框架。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有三大类: ( 探索) 描述、解释和对策( 规范) ,不同的研究各有侧重或不同的任务组合。有学者根据研究目标/任务,将案例研究分为三种: ( 1) 探究型案例研究: 尝试对事物的新洞察,或尝试用新的观点去评价现象,它侧重于提出假设,它们的任务是寻找( 新) 理论; ( 2)描述型案例研究: 主要是对人、事物或情景的概况作出准确的描述。它侧重于描述事例,它们的任务是讲故事或提供图景; ( 3) 解释型案例研究: 适于对相关性或因果性的问题进行考察,它侧重于理论检验; ( 4) 评价型案例研究: 侧重于就特定事例作出判断。[6]罗伯特·殷根据案例研究的目的概括出案例研究的六种写作框架: ( 1) 线性分析式结构。这是一种撰写研究报告的标准结构。子题目顺序遵照研究的问题或项目的顺序: 以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开头,然后概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如何收集和分析案例资料) ,从收集和分析的资料中得出了什么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结论和意义。这种线性分析式结构适用于阐释性、描述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 2) 比较式结构。它把同一个案例重复两次以上,比较对相同案例的不同陈述或解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是阿利森对古巴导弹危机的着名案例研究。在该书中,作者把该案例研究中的“事实”重复叙述了三遍,每次都联系不同的理论模型,而非简单的、全面的重复。( 3) 时间顺序结构,即依据时间顺序陈述案例研究的例证。这种结构在解释性案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事件的因果顺序必须一件接一件以时间顺序展开。写作时需注意各个阶段的详略和匀称性问题。( 4) 理论建构式结构。这种结构里,章节的顺序依照一些理论构建的逻辑来安排。所谓逻辑,取决于特定题目或理论,但每一章或每一节都应揭示出理论论证的新颖部分。这种结构适用于阐释性和探索性案例研究,这两种研究都涉及到理论建构: 阐释性案例需要研究因果论证; 探索性案例则需要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或命题的价值。( 5) 悬念式结构。与前面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正好相反,这种案例研究写作把“答案”或结果在开头的章节里陈述,剩下的部分———引人入胜的主要部分,则用于解释这种结果的形成,以及后面章节中采用的各种阐释方法。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解释性案例研究。( 6) 无序( 混合) 结构。其章节的顺序并不是特别重要; 调整章节顺序,不会降低价值。这种结构通常用于描述性案例研究,而且常见于一些案例分析集。[7]由于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纯粹描述的案例研究( 仅对案例资料情状和问题进行描述)很少,只有现象描述和成因解释的案例研究也比较少,大多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兼具上述三项任务。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的必备“附件”包括“引论”、“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其常用主体框架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 1) “现状- 问题- 成因- 对策”。这种结构属于罗伯特·殷所讲的线性分析式结构,章节安排的一般顺序为“现状描述问题分析成因解释对策讨论”。它主要适用于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尽管有些“八股文”的色彩,但却比较容易把握和应用。一般来说,案例材料必须贯穿这一主体框架的始终。

( 2) “理论基础- 案情介绍- 理论分析- 对策或结论”。

这种主体结构常见于问题驱动倾向明显的理论应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在众多相关的理论中,寻求最具针对性、最有解释力、比较有新意的理论( 视角) 是这种研究的难点。

( 3) 旨在理论批判与创新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的常见主体框架有二: ①“案例介绍- 既有理论分析及其不足甚至错误- 提出理论假设或分析框架- 新理论的应用前景或价值”; ②“案例介绍- 提出新的理论概念或预设- 比较新旧理论观点及其对案例的解释- 新理论( 观点) 的应用前景或价值”。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要能根据案例实情指出既有理论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并透过案例材料提出新的、较之既有理论更具竞争力的理论。

( 4) “案例介绍- 各种理论观点之间的交锋- 理论困境或出路”。这种框架比较适合于理论对话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这种研究的难点在于构建理论对话平台,为案例所涉的各种观点提供平等的表达机会,并尽自己的知识所能为各种观点提供与案例相关的支撑性论据,以使它们能够充分地对话。

四、研究方法与注意事项。

所谓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如何获取和分析处理研究所需资料的手段与工具。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除了其质性特征以外,并无特殊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只要能够有效并可信地获取个案所需资料,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一手和二手数据的获取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都可用于公共 管理案例研究。因无专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就不多谈了。以下主要针对初习者经常出现的不当做法,概括性地提几点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关于案例素材的处理与篇章安排。尽管案例研究强调“原汁原味”地呈现个案情况,但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将所有与个案有关的资料全部写进论文。尽管对于个案素材到底应该占论文的多少篇幅没有硬性规定,但出于论文结构的匀称性、为了突出论文研究的重点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来讲,整块式的个案素材描述不应超过论文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四或五分之一比较合适。特别要提醒的是,案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只有极个别的情况允许虚构,否则,将招致严重的规范性批评。另外,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论文可以专辟一章或一节介绍案例情况( 不宜放在文章最后) ,也可化整为零掺入论文各部分,但原则上要求文章的主要部分或大多数内容中都有个案的参与。比较好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既基于案例又不完全拘泥于案例。这方面不妥的做法有二:

( 1) 脱离案例搞案例研究———专辟章节介绍完个案情况之后,文中再也找不到案例的踪影; ( 2) 拘泥于案例———全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对案例情况的介绍。

其次是个案式( idiographic) 研究与通则式( nomothetic)研究间关系的处理。公共管理案例研究,无论是个案情状的描述,还是其成因的解释,抑或是管理对策分析,无疑都具有浓厚的个案性色彩。然而,大多数公共管理案例研究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性取向,即超越个案、服务于“类”的甚至更一般的情况,但这样做时又可能被受到外部有效性的质疑。对此,我们建议: ( 1) 对于纯粹问题驱动式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研究者首先必须清楚对象案例的普遍性程度,如果案例情况较之于“类”现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属于后者的典型实例的话,研究的目的可以有较强的通则性取向———文中可以适当程度地强调个案分析中描述的问题、分析的原因、提出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如果个案的特殊性、特色性非常强,那么,案例研究应重在个案式研究,即旨在对个案情形或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描述、解释。至少不应该强调其普遍性———最多只可以做些引申性的思考,否则,将招致外部性有效性的批判。( 2) 就对话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因其旨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使那些具有“类”解释意图的理论交锋,个案只是一个“托”,因此基本上不存在个案式研究与通则式研究的关系问题。( 3) 对于纯粹旨在理论批判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而言,这方面应重点注意个案分析与靶子理论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关联性,也即所研究的个案是否属于要批判的靶子理论解释范围。与此类似,理论应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也必须注意所选用的理论( 视角) 与靶子案例之间的关联性,换句话说,所选用的通则式理论必须对所分析的个案具有针对性的解释力。( 4) 旨在提出新的理论预设公共管理案例研究,一方面要充分注意个案研究与理论创新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还应阐释新理论的解释范围与边界———即使个案研究充分支持创新理论,但它也仅是个案,因此,需要做些补充说明或反身性界定。

第三,公共管理案例研究初习者切记避免理论基础与案例研究脱节,出现“理论”与“个案>!<”两张皮的现象。逻辑上讲,理论对于案例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 1) 选择要研究的案例,无论对于单案例设计,还是多案例设计; ( 2) 当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时,界定探究的对象; 当进行描述性案例研究时,定义什么是完整适当的描述; 当进行解释性案例研究时,提出竞争性的理论; ( 3) 将结论推广到其他案例。此外,理论对于建构案例分析框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即使是纯粹问题驱动式的公共管理案例研究,确实也应有“理论”。然而,若是所用理论与案例分析脱节、“两张皮”,或者,“理论基础”或“理论视角”仅是文中的一种摆设,在案例研究的主体部分根本找不到理论的踪影,那么,还不如没有“理论”。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4

如何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能力,是高校公共关系学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由于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学目的的应用性与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在公共关系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师的重视。但在实践层面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分析这些误区与产生原因,探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提高公共关系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 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1 课前准备

收集典型的公共关系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什么是公共关系案例?目前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对某一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和公共关系话动的客观描述”[1]。笔者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是指在公共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矛盾及其解决过程的描述。事实上,公共关系案例的外延应涵盖中外公关实践中的公共工作。为使学生在现代背景下感受古今中外不同的公关工作,更好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善用这些资源,并在现代背景上予以诠释、转换及传播,是案例教学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课前应选择并认真研究案例,掌握好案例讨论涉及的知识,同时可以提前把公关案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作思考与准备。

1.2 组织讨论

第一步,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设计好开场白,明确学习重点,点明讨论问题。第二步,组织讨论,适时引导。可以预先指定几名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活跃课堂气氛。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当学生讨论出现明显观点对立时,要打好圆场,控制好课堂气氛。当学生发言出现观点错误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当场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偏差。

1.3 总结反思

一方面,要做好讨论总结。讨论过后,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总结,然后再结合教学内容与个人的准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梳理思维过程,归纳概括规律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另一方面,课后要进行反思。看案例选择有无思辨性,学生讨论是否热烈,案例分析是否深刻,以利于下步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组织实施中的常见误区

2.1 误区之一:教学主体转换,教学准备可以放松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案例的设计者、讨论的主持者、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认为自己不需要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只要选好案例,把课堂交给学生即可。事实上,这种教学主体的转换,不是教学准备任务的减轻,而是教学准备的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学准备的要求更高了。要认真进行理论准备。不仅要吃透本课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对公共关系学能够融汇贯通,运用自如。特别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直接的公关经验,如不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论准备,就有纸上谈兵之嫌。要详细了解案例理解的各方观点。对于学生讨论中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要有重点准备。对于一些新鲜观点,要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对讨论活动可能出现的冷场准备预案。在案例教学课堂,一些学生习惯于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没有准备,担心自己发言水平差,甘愿当旁观者,导致冷场;还有的学生喜欢标新立异,各说各话,互无交集,导致讨论无序,层次不高。因此, 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及时处理各类情况,真正成为教学的主导者。

2.2 误区之二:教学重心转变,教学目标不再聚焦

在案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由对理论的讲授

变为对案例的分析,对相关理论的提炼与总结。但这种教学重心的转移并不能偏离我们的教学目标,那就是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对与处理公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不可能替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否则发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单纯的经验主义。总之,教师的引导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对案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案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分析,完成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在模拟实践中获取开展公关的能力。

2.3 误区之三:理论依据明晰,案例设置相对随意

一些教师对于课堂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是很明确的,但在案例选择上只注重能够承载理论即可,对于案例的具体内容关注不够,选择案例往往会出现缺乏针对性、时效性、思辨性。有些案例没有针对性,案例所涉及的内容与理论结合不紧,甚至沦为“两张皮”,越讨论离题越远。有些案例没有时效性,除了个别经典的老案例外,都是过时的老例子,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有些案例过于直白,没有思辨性,讨论价值较小,结果一望而知。同时案例设置随意和不深入,导致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不深不透,也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2.4 误区之四:教学流程简单,引导角色随之淡化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点评与总结,往往能起到加深理解、开拓视野、去伪存真的画龙点睛之功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选择案例完成作业提供了方便,但也出现案例主题偏移、案例结构分散、案例资料繁冗、案例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另外课前的指导和课堂的点评非常重要。有的教师任由学生发挥不做点评,有的虽进行点评但在点评时却出现以下三种不良倾向:一种是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与偏差,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乱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热情;另一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判定对错,其实有些案例的处置方法并不唯一,并无明显的对错,要防止片面性与绝对化;第三种是简单总结陈述学生的主要观点,没有评价,没有分析与升华,没有引导与突破,无形之中既降低了案例教学的层次,也损害了教师形象。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走出案例教学误区的对策思考

3.1 把握好案例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教学是开放式的,但这种开放不是天马行空的任意发挥,不是背离公共关系学基本原则的反向讨论,也不是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去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分析研究。“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其关键点在于教师的引导,在于运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来透视案例,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探索的统一,激发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强调发掘、呈现、解释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这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格物致知的功夫,使之沉入语境式的学习过程。”[3]可能以前出现过的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还是有着许多差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生搬案例(这里指成功的案例)中的工作方法,那就犯了孙子所批评的“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不知我所以制胜之形”的错误。案例教学的成败与教师引导质量高低正相关,因此,作为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所谓“师其意而不泥其迹”。

3.2 把握好案例的理论支撑点

案例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资料来源不同。理论教材的资料通常是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而案例教材的资料,大部分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案例教学不是不要理论,而是借助案例蕴含理论,寓理于事,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寻求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案例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思考问题,用事例来验证和探索理论。这就需要把握好案例的理论支撑点。案例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充满着矛盾和交锋,它既不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推论,也不是直白的记叙。一堂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使学生在案例的矛盾中把握理论的精髓,在思想激荡

中接受思维的训练。只有矛盾的激荡,才能彰显理论的指导功能。

3.3 把握好讨论矛盾的撞击点

对于案例提出的问题,需要通过群体互动,集思广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转变必须做出确定结论的观念,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样回答的观念。一个好的案例的显著特点是思辨性,即无结论性,它通常只提出背景和条件,列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而给学生留下思考和决断的广阔空间。由于学生的阅历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其发言的内容因而也大相径庭。作为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引导好学生相互尊重。要引导学生在矛盾和碰撞中,理解和容纳不同想法和观点,学会心平气和地与各方面的人相处,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听取他人的观点后,如何坚持自己的观点,如何去说服别人,如何自我修正与自我控制等。

参考文献:

[1]王继琨.案例教学法与公共关系案例[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2,(4).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5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以公共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其管理活动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因此,《公共管理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单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较系统地介绍其理论框架,但却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案例教学运用到《公共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然而,在实际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良好的初衷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对于《公共管理学》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以故事的形式把相关的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再将案例置放在课堂上,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探讨、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案例所反映的实际问题来搭构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仅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框架模型变得易懂可学,而且打破了沉闷的课堂,增添了活跃氛围;这对提升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涉及诸多学科门类,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公共组织、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作用、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工具等方面的课程,在体系框架上和内容上都互有牵连,共同搭构起《公共管理学》的课程体系。由于涉及的理论内容相当繁杂、而且相当多的理论内容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关于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为零,仅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分析,学生要掌握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框架模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以案例故事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可感知的甚至是发生在身边的个案来表述,再经过解剖案例的教学过程,学生心理上不再抵触也易于掌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认真倾听或是观看视频内容,主动地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解读,形成自己对案例的观点看法,然后和同学在课堂甚至是课后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充分交换意见过程中既梳理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又逐渐形成共识,产生更为成熟的见解。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纯粹理论知识的介绍与解说无异于纸上谈兵,案例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灌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即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能力,进而运用到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通过案例描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由此学生获得较为具体的、感性的认知;不仅如此,一次成功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它所预设的情景中,学生感受到案例中行为者各种表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试图以管理者的身份去分析判断,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不知不觉地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从“书呆子”到“实践者”的转变有莫大的帮助。

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会分析、会表达、会写作,最终表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会处理各类事务。这与案例教学的初衷的契合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起今后在社会打拼所需要的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需要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对案例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其次,对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需要学生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这就锻炼了学生写作水平。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肃性,这对于课堂教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抽象的内容会因晦涩难懂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失去兴趣;严肃的内容会因枯燥无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烦感。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使书本知识活跃起来,使学生的精神情绪灵动起来。理由如下:一是案例本身的故事性。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往往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是现实中真实的事件,这就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二是案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音频、视频、动漫、PPT等诸多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得一个简单的案例可以形象化,案例具有声音、图像、动感,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灵动性。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不谓竭尽全力介绍抽象的理论知识或做纯粹的逻辑推理,以期达到醍醐灌顶的效果。殊不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要么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么学生昏昏欲睡、胡想联翩。以致于造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得没劲”的后果。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课堂上展示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载体使案例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二是案例教学过程有教师一人的独唱,有事件现场的再现,有发言、讨论、辩论的各种精彩,或是单枪匹马、舌战群英;或是团结一气、同仇敌忾;或是三国演义、各自精彩。如此这般,何愁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教师没有教学激情,何愁课堂氛围不生动有趣呢?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与提升教学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以提升。教师在广泛地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筛选材料、制作案例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了制作出好的案例,教师要围绕者某一主题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以“政府间关系”为主题需要收集的材料就相当多,如国内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国外政府间的关系、发达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间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府间关系。收集这些材料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个案例、上好一次课,更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的机会。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得以提升。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制作案例的各种多媒体软件,还要具备在课堂上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学习音频、视频、动漫、PPT等制作方法,借助多媒体将案例材料再现出来,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觉感应,这对教师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能有条理地描述故事、组织课堂讨论、应对突发情况、掌控全场等,这些能力要求都将在一次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得以提升。

二当前《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案例缺乏时效性和本土性

案例教学对案例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真实可靠,立足于社会现实,与《公共管理学》理论知识有较高的关联度,能够反应国情民风。然而,在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缺乏时效性和本土性,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瓶颈。

一是案例缺乏时效性。当前社会瞬息万变,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外界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获取的信息量有时比教师还要丰富,而课堂上陈旧的案例不仅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反应冷淡,更有甚者耻笑教师落伍与闭塞;而且也难以有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借用案例阐述清晰,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也严重受挫。

二是案例缺乏本土性。我国高校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公共管理学》教学的实践并不长,初期,由于国内案例资源的匮乏使得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大都使用国外的成型案例;即使在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学科研究建设较为成型,但由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强于国内,致使许多教师弃国内案例而选国外案例。然而,由于中西方的差异较大,西方学者撰写的公共管理案例难以体现我国国情民风和公共管理体制的特点;再者学生对西方思想文化了解并不深入透彻,对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体制更是知之甚少,这种距离感使学生很难“移情”到案例情境中,更不用说对案例的准确分析和解读了。

(二)《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困境

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用理论来研判社会现实,注重技术化的解决途径,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

一是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当前,大多数教师都是经由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在其受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参与过案例教学,自身没有案例教学的体验;且多数是一毕业就在学校工作,缺少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实践经验;许多高校也缺乏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使得教师难以熟练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即使使用了案例教学也经常因分析视角单一,点评缺乏深度,而无法取信于学生,最终草草收场。

二是滥用案例教学。主要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夸大案例教学的功效。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需要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为前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充分地对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纯粹大量的案例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反而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②把案例教学当成举例说明。在实践中,教师常常将案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工具,案例教学成了“例证”,完全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宗旨。③案例与教学内容关系度低。教师生搬硬套地将案例安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认为只要使用了案例,教学形式就实现多样化,而不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教学主题相符。

三是案例教学技巧掌握不当。由于案例教学的经验不足,教师在掌控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①消极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或者抛出一个案例放任学生无序讨论,自己不给予必要的指导,也不做评价;或者对讨论过程出现的冷场、偏颇等问题不及时解决与纠正。②过分积极型教学,教师把持课堂,滔滔不绝,整个过程与学生无关,学生只需听。③急躁型教学,教师或者怕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案例讨论,常常打断学生发言;或者急于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论,案例讨论不能够连续、自由、充分地展开。④片面型教学,教师只关注分析结果,却不去考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三)《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缺少任何一方,有效的案例教学都不能实现。当前由于学生方面的某些因素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由于当前中国中小学普遍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听记考,独立学习能力差,对问题讨论或者不愿主动参与,或者羞于表达。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试教学仍存在于高校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加重了学生被动性学习的惰性。以致于运用案例教学时,学生要么被动接受安排,勉强应付;要么借故躲开,不愿参与;要么不理不睬,依旧故我。

二是学生解剖案例的能力较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去质疑老师的观点,更不用说和老师争辩。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的学生不懂得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解剖案例,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案例的本质层面,所以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对策。同时,还处于从家门到校门迁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致使学生无法有效领会案例所要表达的理论内容,无法挖掘案例中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分析案例往往很浅显,不知所云。

三改进《公共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注重对案例的搜集、编写和整理,建设案例库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花时间进行案例的搜集和开发。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如刘飞跃等编著的《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王丛虎编著的《公共管理学导引与案例(第二版)》、陈瑞莲等编著的《<公共管理学>学习辅导:习题与案例(第2版)》等;也有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件和现象。这些都可以拿来成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但在“拿来使用”的过程中,不是机械性地照搬照抄,而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搜集、编写和整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将公共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实例转换为案例;或者通过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补充案例教材,重新整合分析,从中引出问题,将其编写成案例。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案例的运用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是案例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近现实。三是尽量选择本土案例。案例应与当前中国公共管理改革与实践的主题相契合,选择社会热点、改革难点作为素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来研判当前民众关注的各种现象,并且易于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建设《公共管理学》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付出耐心,广泛搜求。案例来源渠道可以多样化,如已经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教学资源;各高校教师使用的公共管理、MPA案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管理事件、现象,加以改编;也可以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主题的各类会议的交流论文、论文集、调研资料等。只有不间断的编写和整理,不断地对原有案例库进行补充完善、更新换代,才能建设出编写规范、内容新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案例库。

(二)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积极性和相关能力

转变观念,放心使用案例教学。要使案例教学有效开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让教师充满信心。通过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或者通过公开课的方式,让优秀教师将经验方法传授给更多教师;也可以分批分次组织教师去管理机构进行调研,尽可能地参与到现实管理活动中,获得最为直观的管理体验。

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好课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那么就需要教师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充分的准备,编写好剧本。首先,认真研读案例材料,充分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案例中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前因后果,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角度设计思考题,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也应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用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充分地展开交流。

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一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再现案例,如涉及到法律诉讼的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的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如讲到“第三部门管理”可以借助视频资料介绍西方第三部门如何开展工作,给学生最直观的影片资料;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如讲到“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用图、表的方式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财政的变化做一个历史性的介绍。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二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是圆桌讨论式,各抒己见;可以是小组讨论式,选派代表发言;可以是辩论比赛,针锋相对;可以是话剧、小品再现案例情景。总之,形式多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让沉闷的课堂换发活力。

构建多种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主导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基本上由教师自编自导,完成教学过程;所用案例比较简单,信息量不大,其作用是既能佐证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学生主导型。学生负责案例编写、组织课堂讨论和撰写结论,并自己分工合作完成教学过程。案例编写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案例讨论或在课外完成,或在课堂上完成;案例的点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在此模式中要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发挥引导的作用。三是师生合作型。此种模式中,教师选编案例、讲解基本知识、介绍讲析案例资料、点评学生发言。学生则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模拟案例。师生双方的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案例教学。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应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借助网络获取更多信息,分析案例逻辑关系和思考问题,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甚至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学生学会了知识,还用活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长才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模拟案例来实现。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案例中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不仅增加了案例教学的灵动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6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转化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公共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涉及诸多学科门类,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公共组织、政府改革与治理、政府间关系、政府作用、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工具等方面的课程,在体系框架上和内容上都互有牵连,共同搭构起《公共管理学》的课程体系。由于涉及的理论内容相当繁杂、而且相当多的理论内容来自于国外学者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关于公共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为零,仅通过老师的课堂讲解、分析,学生要掌握这些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 和框架模型并不是件简单的事。而以案例故事为载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可感知的甚至是发生在身边的个案来表述,再经过解剖案例的教学过程,学生心理上不再抵触也易于掌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认真倾听或是观看视频内容,主动地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解读,形成自己对案例的观点看法,然后和同学在课堂甚至是课后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充分交换意见过程中既梳理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又逐渐形成共识,产生更为成熟的见解。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转化。纯粹理论知识的介绍与解说无异于纸上谈兵,案例教学就是要改变这种灌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公共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即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能力,进而运用到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通过案例描述公共管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由此学生获得较为具体的、感性的认知;不仅如此,一次成功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能够把学生带人它所预设的情景中,学生感受到案例中行为者各种表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试图以管理者的身份去分析判断,寻找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知识不知不觉地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从“书呆子”到“实践者”的转变有莫大的帮助。

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会分析、会表达、会写作,最终表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会处理各类事务。这与案例教学的初衷的契合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起今后在社会打拼所需要的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案例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需要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案例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对案例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得以锻炼。其次,对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需要学生对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这就锻炼了学生写作水平。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公共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和严肃性,这对于课堂教学都是十分不利的:抽象的内容会因晦涩难懂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失去兴趣;严肃的内容会因枯燥无趣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厌烦感。案例教学的引人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使书本知识活跃起来,使学生的精神情绪灵动起来。理由如下:一是案例本身的故事性。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是往往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是现实中真实的事件,这就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生动性。二是案例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音频、视频、动漫、PPT等诸多多媒体表现形式使得一个简单的案例可以形象化,案例具有声音、图像、动感,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灵动性。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可不谓竭尽全力介绍抽象的理论知识或做纯粹的逻辑推理,以期达到醒醐灌顶的效果。殊不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要么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要么学生昏昏欲睡、胡想联翩。以致于造成“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得没劲”的后果。案例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课堂上展示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音频、视频、动漫等多媒体载体使案例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二是案例教学过程有教师一人的独唱,有事件现场的再现,有发言、讨论、辩论的各种精彩,或是单枪匹马、舌战群英;或是团结一气、同仇敌忾;或是三国演义、各自精彩。如此这般,何愁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教师没有教学激情’何愁课堂氛围不生动有趣呢?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与提升教学能力

第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丰富知识储备。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以提升。教师在广泛地收集材料、分析材料、筛选材料、制作案例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为了制作出好的案例,教师要围绕者某一主题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如以“政府间关系”为主题需要收集的材料就相当多,如国内各级政府间的关系、国外政府间的关系、发达国家政府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间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府间关系。收集这些材料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个案例、上好一次课,更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自我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的机会。

第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这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得以提升。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制作案例的各种多媒体软件,还要具备在课堂上驾驭案例教学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学习音频、视频、动漫、PPT等制作方法,借助多媒体将案例材料再现出来,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直观生动的视觉感应,这对教师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开展案例教学还需要教师能有条理地描述故事、组织课堂讨论、应对突发情况、掌控全场等,这些能力要求都将在一次次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得以提升。

二、当前《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案例缺乏时效性和本土性

案例教学对案例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真实可靠,立足于社会现实,与《公共管理学》理论知识有较高的关联度,能够反应国情民风。然而,在当前的《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缺乏时效性和本土性,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瓶颈。

一是案例缺乏时效性。当前社会瞬息万变,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到外界信息的渠道更为便捷、获取的信息量有时比教师还要丰富,而课堂上陈旧的案例不仅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充耳不闻,要么反应冷淡,更有甚者耻笑教师落伍与闭塞;而且也难以有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借用案例阐述清晰,教学目的无法实现,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也严重受挫。

二是案例缺乏本土性。我国高校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公共管理学》教学的实践并不长,初期,由于国内案例资源的匮乏使得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大都使用国外的成型案例;即使在当前我国《公共管理学》学科研究建设较为成型,但由于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强于国内,致使许多教师弃国内案例而选国外案例。然而,由于中西方的差异较大,西方学者撰写的公共管理案例难以体现我国国情民风和公共管理体制的特点;再者学生对西方思想文化了解并不深人透彻,对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体制更是知之甚少,这种距离感使学生很难“移情”到案例情境中,更不用说对案例的准确分析和解读了。

(二)《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困境

案例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注重用理论来研判社会现实,注重技术化的解决途径,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

一是教师缺乏案例教学的能力。当前,大多数教师都是经由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在其受教育阶段几乎没有参与过案例教学,自身没有案例教学的体验;且多数是一毕业就在学校工作,缺少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的实践经验;许多高校也缺乏对教师案例教学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使得教师难以熟练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弓I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即使使用了案例教学也经常因分析视角单一,点评缺乏深度,而无法取信于学生,最终草草收场。

二①夸大案例教学的功效。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需要以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理论为前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充分地对案例展开讨论和分析。纯粹大量的案例教学不仅不能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反而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②把案例教学当成举例说明。在实践中,教师常常将案例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工具,案例教学成了“例证”,完全背离了案例教学的宗旨。③案例与教学内容关系度低。教师生搬硬套地将案例安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地认为只要使用了案例,教学形式就实现多样化,而不考虑案例内容是否与教学主题相符。

三是案例教学技巧掌握不当。由于案例教学的经验不足,教师在掌控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①消极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或者抛出一个案例放任学生无序讨论,自己不给予必要的指导,也不做评价;或者对讨论过程出现的冷场、偏颇等问题不及时解决与纠正。②过分积极型教学,教师把持课堂,滔滔不绝,整个过程与学生无关,学生只需听。③急躁型教学,教师或者怕学生不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案例讨论,常常打断学生发言;或者急于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论,案例讨论不能够连续、自由、充分地展开。④片面型教学,教师只关注分析结果,却不去考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三)《公共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学生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缺少任何一方,有效的案例教学都不能实现。当前由于学生方面的某些因素也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是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由于当前中国中小学普遍采取应试教育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需听记考,独立学习能力差,对问题讨论或者不愿主动参与,或者羞于表达。在高等教育阶段,应试教学仍存在于高校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加重了学生被动性学习的惰性。以致于运用案例教学时,学生要么被动接受安排,勉强应付;要么借故躲开,不愿参与;要么不理不睬,依旧故我。

二是学生解剖案例的能力较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怀疑精神、批判精神,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去质疑老师的观点,更不用说和老师争辩。缺乏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的学生不懂得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来解剖案例,由表及里地深入到案例的本质层面,所以看问题往往只看到表象,也无法提出有效的对策。同时,还处于从家门到校门迁移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致使学生无法有效领会案例所要表达的理论内容,无法挖掘案例中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分析案例往往很浅显,不知所云。

三、改进《公共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注重对案例的搜集、编写和整理,建设案例库

在案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花时间进行案例的搜集和开发。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公开出版的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如刘飞跃等编著的《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王丛虎编著的《公共管理学导引与案例(第二版)》、陈瑞莲等编著的《<公共管理学>学习辅导:习题与案例(第2版)》等;也有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件和现象。这些都可以拿来成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但在“拿来使用”的过程中,不是机械性地照搬照抄,而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搜集、编写和整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将公共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实例转换为案例;或者通过社会调査收集相关资料,补充案例教材,重新整合分析,从中引出问题,将其编写成案例。

案例的选择与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案例的运用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二是案例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近现实。三是尽量选择本土案例。案例应与当前中国公共管理改革与实践的主题相契合,选择社会热点、改革难点作为素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来研判当前民众关注的各种现象,并且易于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加以运用。

建设《公共管理学》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付出耐心,广泛搜求。案例来源渠道可以多样化,如已经出版的公共管理教材、教学资源;各髙校教师使用的公共管理、MPA案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开报道的管理事件、现象,加以改编;也可以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主题的各类会议的交流论文、论文集、调研资料等。只有不间断的编写和整理,不断地对原有案例库进行补充完善、更新换代,才能建设出编写规范、内容新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案例库。

(二)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积极性和相关能力

转变观念,放心使用案例教学。要使案例教学有效开展,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让教师充满信心。通过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一对一、手把手地传授经验;或者通过公开课的方式,让优秀教师将经验方法传授给更多教师;也可以分批分次组织教师去管理机构进行调研,尽可能地参与到现实管理活动中,获得最为直观的管理体验。

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掌握好课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那么就需要教师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充分的准备,编写好剧本。首先,认真研读案例材料,充分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案例中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前因后果,分析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角度设计思考题,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为案例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师也应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用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充分地展开交流。

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精心组织案例教学。一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再现案例,如涉及到法律诉讼的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开庭审理的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如讲到“第三部门管理”可以借助视频资料介绍西方第三部门如何开展工作,给学生最直观的影片资料;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再现案例内容,如讲到“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用图、表的方式将改革开放以来公共财政的变化做一个历史性的介绍。这种教学方式图文并茂,信息量大,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二是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是圆桌讨论式,各抒己见;可以是小组讨论式,选派代表发言;可以是辩论比赛,针锋相对;可以是话剧、小品再现案例情景。总之,形式多样的讨论方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能让沉闷的课堂换发活力。

构建多种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教师主导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基本上由教师自编自导,完成教学过程;所用案例比较简单,信息量不大,其作用是既能佐证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学生主导型。学生负责案例编写、组织课堂讨论和撰写结论,并自己分工合作完成教学过程。案例编写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案例讨论或在课外完成,或在课堂上完成;案例的点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在此模式中要确定主题、布置任务,发挥引导的作用。三是师生合作型。此种模式中,教师选编案例、讲解基本知识、介绍讲析案例资料、点评学生发言。学生则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模拟案例。师生双方的互动合作,共同完成案例教学。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应积极参与案例教学。在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借助网络获取更多信息,分析案例逻辑关系和思考问题,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课堂上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甚至与教师和同学展开辩论’这样不仅学生学会了知识,还用活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长才干。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模拟案例来实现。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将案例中的故事情节再现出来,体会工作中的不同感觉。这不仅增加了案例教学的灵动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应认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个阶段经常被忽视。学生在上完一次案例教学后应认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中出现的疑惑、遇到的困难、争论的结果、仍需探讨的问题写进分析报告中。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兼顾理论与实践。在写作时,要用理论搭构框架’把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二是抓住核心问题。案例一般含有大量的信息。学生由于各自背景不同、知识储备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对案例的分析也肯定不同,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但一个案例所包含核心问题是一定的。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并运用相关《公共管理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

四、总结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7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实践教学环节正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那么,对于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市场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咨询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公关决策能力和公关创新策划等能力。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由专科层次刚刚升格至本科的院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建成苏北一流、江苏省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以工程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多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其中管理学院开设的《公共关系学》就是一门紧随时代、注重应用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通常安排在学生毕业实习的前一个学期。由于很多学生对未来寄有较高的期望,对自身缺乏科学的定位,还有些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产生浮躁心理。针对学生又想学习,又想走入社会进行工作实践的矛盾心理,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和认同,顺利地组织教学。

通过对学校部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了解,发现不少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教学过于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其应用性;实践教学中缺乏对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那么对于公共关系学课程来说,所表现出来的是对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对新知识、新技能理解不够;实践活动无针对性,系统性,实践能力得不到具体的锻炼。因此,如何向学生讲授,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学习,掌握其中的精华,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动身、动脑,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正确认识社会,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使得自身形象得到良好展示,为自身就业、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这需要授课教师花大力气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公共关系学》课程“漏斗对接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

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应该清楚不能为了实践设计而设计实践方案,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首先要把理论知识教给学生,这就要把教学大纲上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让学生掌握,然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地实践活动,最终达到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参加公关活动实践,补充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学到或难以切身体会及深刻领悟的知识,为学生就业和能力拓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就是所有的实践设计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应用性和经济性。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笔者根据这几年从事公共关系学教学实践的一点经验,摸索了一套的“漏斗对接教学”方案,即“>

1.理论知识的讲授

每一章内容讲解前,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相关问题产生兴趣,首先从大方面讲起,即公共关系案例;接着将案例进行提炼,概括其中体现出的相关知识点及应当掌握的公关知识;随后联系书本上这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理论知识学习,那么在讲的过程中要注意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论、讲知识结构,而且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想着为实践活动做铺垫。比如在讲述第一章认识和理解公共关系时,学生刚刚开学,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门新课程,为了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我选取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水门事件”和克林顿“拉链门”事件(有的班级有多媒体设备,把这些资料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增强视觉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经过对两个案例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同样的危机事件发生后,处理方法不同,带来的结果也是截然相反的,从中体会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接着就引入正题,公共关系如此重要那么公共关系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讨。随后把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公共关系的涵义、公共关系的特征、研究对象等内容重点讲述,让学生对公共关系有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2.针对性的作业讨论、案例答辩

每章理论讲授完成后,布置一定量的复习思考题,思考题的内容一部分是上课所讲得重点内容,一部分则是根据重点又引申的实践性较强的公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对于上课所讲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于引申的内容要求合作完成,并在作业本上纪录下合作的同学姓名以及合作的内容,最后老师批阅后选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经过这一步骤,理论知识相当于又被强化了一遍,而且范围也被缩小了一部分,重点更加突出了。比如在讲述第一章时,理论知识讲完后,第一道作业题是写出公共关系的涵义、特征及研究对象。第二道作业题是你所理解的公共关系是什么?现代社会中,组织形象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何意义?学生做完后,老师及时批改,在第二次课上(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查阅资料,一般情况选择理论课结束后下一次课)组织讨论第二题,当然老师一定要把握方向,进行引导或给予启发,不能漫无目的让学生随便讨论。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兴趣与热情,给学生充分的质疑时间、充分的思辩时间,进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除了布置作业以外,每章内容讲述完以后,要布置相关的案例。案例本身的典型性、针对性要较高,否则便会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案例教学特别是讨论过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要求老师正确地引导以深化案例中所体现的原理,否则便会出现简单化、表面化、虚拟人工化等现象。因此,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就要求专心选择案例,老师、学生密切配合,对案例分析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随时调整和修正可能产生的问题。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即所有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每组7~8人左右。小组一经组成,将不允许中途变更,因为案例分析报告将以小组为单位呈交。每位小组成员都应积极参与报告撰写及有关的资料收集、方案讨论和课堂宣讲等工作。案例提交在章节授课后的一周之内,小组要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将报告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并组织答辩。

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同一个案例要分给两个小组,一方面,如果分组太多,牵涉到答辩时间太长,时间上不允许,因为每一章内容的课时数基本固定,基本理论要占用一定的课时,作业的讨论还要占用一部分课时;另一方面,同一个案例分到两个组讨论出来的结果一般不会相同,这样教师在答辩结束总结时,可以让同学们体会到为什么案例结果是不同,因为不同的组人员不同、思想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分析方法的思路也是多样性的。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案例的分析没有统一的分析方法或分析标准、规范之类的东西,往往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比结论本身更重要。另外,在案例分析时,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开放的氛围,每个学生都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理论,通过逐步的归纳、整理、分析,逐步地把问题引向深入。答辩结束后,先由学生对报告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为演示风度、组员合作、逻辑清晰度、语言表达能力、生动、沟通、问题回答和总的感觉等八个方面,最后老师给出报告成绩。这样可以对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说服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

3.延伸所掌握的知识,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领会知识,利用课堂面授的时间进行《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容量显然有限,这就需要将课堂延伸,也就是把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案例答辩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在课外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要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达到了对课程重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公共关系学的精华所在。以教材倪东辉、鲍娜主编的《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为例,实践内容(部分)如下:

(1)公共关系概述――作业讨论,案例分析。目的:学生刚刚开学,创造轻松的学习气氛,逐渐适应以后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

(2)公共关系人员和机构――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目的:通过对第一章的作业讨论,案例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成功的案例分析和答辩,如怎样把公共关系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以及案例分析中要注意的事项等。

(3)CIS战略与公共关系――案例讨论、社会实践。地点①徐州液压配件厂;维维集团徐州总部。地点②徐州地区麦当劳餐厅。目的:通过相关案例讨论,使学生了解知名公司的CIS战略,让学生增长见识;通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并与相关管理人员座谈,收集资料,了解企业的CIS战略和麦当劳的《CIS手册》。

(4)公共关系实务――举办各种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慈善募捐活动,校园活动等等。

三、实施效果与建议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教学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始终,在教学中随时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操作性很强,学生乐于接受,真正做到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趣味性、时效性、启发性。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真心希望学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充分的时间、广阔的实习场地和众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好的培育公关能力。比如加大校园开放度;学校主动加强与各资源主体平台的搭建、建立合作组织;加强学校与家长、校友、社会组织的联系;加强学校和社会、企业的沟通,做到科研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其专业文化素质。总之,要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适时争取各种可能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拓展平台。

四、结 论

《公共关系学》课程“漏斗对接教学”模式的摸索,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学生调整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主动改变现状,而且,教师在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业务能力和水平也会得到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桂英.关于实践教学的思考[J].琼州大学学报,2002(6)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061-05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city public crisis which occurs frequently,the problems of the shortage of structured research data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development of big data provid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y of city crisis case base.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connotation and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big data and the factu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big data technology,and the paper constructed the functional design,systems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city crisis case base based on the big data.The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was that relevant thinking,overall thinking,fault-tolerant thinking and intelligence thinking of big data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se base,filling in the coordination work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case base.

〔Key words〕big data;city public crisis;case base

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进展多年,有关专家和学者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Birch和Guth把危机管理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等3个阶段,并且分别论述了3个阶段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1]。Robert Heath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模型,并将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过程分为减弱、就绪、响应、恢复等4个阶段,提出了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理论[2]。王传清、毕强提出了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等[3]。

然而,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公共危机案例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式的高度复杂化,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4-5]。仅仅依靠传统案例处理模式、联动处理模式等是无法完全支撑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的。由于大数据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科研价值,已引起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6-7]。城市公共危机事件中多形态、多信源、高冲突的危机数据可能与大数据的特征相吻合,在构建数据库、系统模型等方面尝试融入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可能会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好地解决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问题提供相关理论借鉴和经验尝试。

1文献综述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尚比较弱,相关文献也仅限于相关模型的构建、数据挖掘模式的构建、关键技术的支撑等。实体研究方面例如兰州大学共危机信息管理研究团队组织研发的《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8],该系统收集了2007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四级以上关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网络舆情的突发公共事件案例等。北京天演融智软件公司研发的《中国危机事件与管理案例库》[9],该系统为各类型组织提供一个学习型的集成化危机预警与辅助决策支持平台。但是系统模式、功能模块的构建还需引入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3V定义[10],即大数据的特点可以总结为3个V: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面向大数据的思维是多维的,研究者所关注的点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大数据思维主要有定量思维、总体思维、容错思维、相关思维、智能思维、实验思维等[11]。

大数据在城市应用领域有着迅速的发展,目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城市研究机构有:北京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时空间行为大数据研究及智慧城市规划管理应用[12];龙瀛博士创建了北京城市实验室BCL,BCL是致力于采用多学科结合的定量方法进行城市研究的非官方学术研究网络[13];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可持续智慧城市实验室SU-SMART CITY LAB,SSCL是一个以集成数据与原创研究为依托的城市研究与规划设计机构[14];北京清华同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了北京西城―清华同衡城市数据实验室UDL等[15]。网站也开始重视大数据和城市应用研究领域,例如城市数据派UDParty[16];城市规划云平台CITYIF等[17]。

目前在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大数据思维模式下的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建设尚比较弱,在建设中引入大数据思维,构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尝试突破传统思维造成的信息壁垒,利用大数据所集成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利用大数据定量分析、智能判断等优势,实现对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管理的智能化、大数据化等具有深刻的意义。

2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功能设计

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据相关案例库的用户需求,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大数据视域下的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的总体框架由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危机案例大数据处理模块、危机案例检索与决策支持模块3个功能模块和案例库、工具库、规则库等相关数据库构成。功能模块和功能数据库协同工作,实现危机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功能。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21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

城市危机案例信息采集是整个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建设的基础,也是案例分析及大数据处理的前提和条件。传统数据分析我们主要使用样本分析法,这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无法获取全部数据的无奈选择。舍恩伯格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抽样分析就像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18]为了实现大数据的总体数据思想,模块中设置城市数据信息采集、危机案例数据采集、城市危机案例采集引擎等功能项,这一功能主要由人机交互共同实现。

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大系统,案例库中城市数据信息的采集不是简单的信息任务上传,采集的数据也不都是结构化的数据,很多数据信息是动态的、隐性的,分析城市危机案例,首先要把城市的全部基本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这是研究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的基础。城市数据信息采集功能项需要在大数据的总体思维下把城市的基本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并存储,这部分主要由人工采集存储。

在现实社会中,危机一般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19]。城市危机不但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高度不确定性等危机的一般特性,而且还具有突发性与紧急性并存、公共性与灾难性并存、共振性与复杂性并存、不确定性与时间的有限性并存等特点[20]。危机案例数据采集功能项需要在大数据的总体思维下把城市公共危机事件数据进行全方位采集并存储,重点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数据的采集,这部分主要由人工采集和计算机智能采集存储。

由于大数据的量大,案例库设置城市危机案例采集引擎。该采集引擎注重信息源及其内容的全面性,数据来源包括各大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采集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采集引擎借鉴互联网搜索引擎技术,代替人工智能采集城市公共危机事件,重点采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事件数据、隐性危机信息数据、价值密度低数据等,强调采集数据的完整性。

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经3个功能项获取大量数据后,经过数据集成形成最初的危机案例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大量数据的聚集地,没有经过系统处理和加工,交由危机案图1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结构图

例大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22危机案例大数据处理模块

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发生了重大转变,处理数据的流程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普遍适用的处理流程分为采集、导入和预处理、统计和分析、数据挖掘四部分。危机案例库可以借鉴大数据处理数据的流程和大数据思维设置大数据处理模块。

经过危机案例数据获取模块集成的数据导入到分布式案例存储集群,经过专业化信息工具处理进行简单的数据清洗和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及计算集群对存储于存储集群的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汇总等,形成具备一定功能形态的城市危机案例库。例如把非城市公共危机范畴的数据进行筛除,对自然灾害危机、意外事故危机、公共卫生危机、社会安全危机等案例进行分析和分类汇总等。

由于危机案例库更多的要体现大数据思维,更重要的在功能上还要体现智能化,所以要进一步应用大数据视域下的核心思想,引入大数据的关联思维、容错思维及智能思维对城市危机案例库进行深层次地数据挖掘。与简单的数据清洗和分析分类不同,数据挖掘在过程上具有发散性,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各种算法的计算,为了更好地满足高级别数据分析的需求。

221关联数据挖掘

在小数据时代,人们常常关注城市公共危机案例的因果关系,试图通过有限样本案例来分析总结其中的内在机理,但是这些有限的危机案例样本数据不能很好地、全面地反映出案例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危机案例之间的隐性关系,获得更多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利用显性化的数据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数据获取和数据预测,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决策推理。在大数据处理模块引入关联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案例库用户检索案例、检索决策、进行决策推理、向用户推送信息等。

222容错数据挖掘

由于小数据时代人们获取的危机案例样本量比较少,所以比较注重危机案例数据的结构化和精确化。舍恩伯格指出:“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如果不接受混乱,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都无法利用,只有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才能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16]在大数据背景下,引入容错思维,适当忽略一定层面上的精确性,接受一定程度的错误和混杂,可能在数据的宏观层面获得更多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帮助决策者进行数据获取和数据预测等。在大数据处理模块引入容错挖掘技术,可以帮助案例库用户进行决策推理、向用户推送信息等。

223智能数据挖掘

大数据时代要求数据库处理数据从线性等简单的思维向智能思维转化,这是大数据处理的显著特征和核心内容。在大数据背景下,引入智能思维,可以对城市公共危机案例数据进行逻辑分析、智能判断、科学预测等。大数据处理模块引入智能挖掘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撑危机案例库的数据处理功能,为各项功能的协调运行提供智能化支撑。

在关联挖掘、容错挖掘、智能挖掘等相关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支撑下,对城市危机案例库进行大数据处理形成城市危机智能案例库。该库可以有效支撑案例库用户的案例检索、决策检索、决策推理等功能。

23危机案例检索与决策支持模块

危机案例检索与决策支持模块主要实现用户的检索需求与决策推理需求。由城市危机智能案例库中的案例数据库、决策数据库、决策推理模块等构成。数据库和功能模块协同工作,实现用户检索与决策推理的设计功能。由智能决策推理形成的新决策方案充实到决策数据库中。用户的检索效果与决策推理效果反馈到案例库的数据获取模块与大数据处理模块。

3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实现

基于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功能设计,结合大数据技术,给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系统实现。

31案例库的系统架构

在构建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系统功能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案例库的系统架构,其核心部分如图2所示。图2城市危机案例库的系统架构图

案例库系统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器,实现对各类数据库、系统、第三方应用的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案例库系统对采集的案例数据进行清洗、抽取、处理等操作,生成案例数据索引;案例库系统是通过分布式系统建立数据仓库,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数据挖掘功能;数据服务层为其上的数据应用层提供各类数据接口。用户权限系统可以从数据的各个层面进行嵌入。

32案例库系统的交互环境

在案例库系统功能、系统架构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案例库系统的交互环境案例库交互环境中的案例检索的部分功能实现如图3所示。

在案例检索交互界面中,设置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等功能。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检索界面的左侧,设置危机属性、危机描述、利益相关、案例分析等功能链接。以“2015年8月12日天津大爆炸”为例,危机属性包括天津爆炸的时间、地点、主要影响、危机领域、危机类型、所属行业、危害程度等各项数据;危机描述包括天津爆炸案例的前兆、紧急、持续、结果等阶段的具体数据描述;利益相关主要是指危机利益相关者数据分析等;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危机案例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后进行处理结果的展示,包括案例数据对比分析、案例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宏观指导、数据智能判断等,例如港炸案例数据分析、图3案例检索交互测试界面

化学品爆炸案例数据分析、智能爆炸案例数据统计等。

4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依据案例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城市公共危机案例库的功能结构和系统实现,在案例库中嵌入了大数据思维,从技术实现和功能需求上为城市危机管理的减缓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但是系统实现方面还有很多挑战,例如如何在这些数据库之间进行负载均衡、如何实现大数据的智能算法等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功能模块的系统性、精确性、效用性等;工作流程的逻辑性、系统性、规则性等;案例库系统实现的稳定性、实用性、创新性等。

参考文献

[1]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2]Henth R.危机管理[M].王成,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8-21.

[3]王传清,毕强.政府危机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2,(9)31-36.

[4]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9):8-15.

[5]James Manyika,Michael Chui,Brad Brown et al.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Competition,and Productivity[Z].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11.

[6]Divyakant Agrawal,Philip Bernstein,Elisa Bertino et al.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ith Big Data[EB/OL].Cyber Center Technical Reports,February,2012.http:∥docs.lib.purdue.edu/cctech/1.

[7]Pattern-Based Strategy:Getting Value from Big Data[Z].Gartner Group Press Release,2011.

[8]兰州大学.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EB].http:∥/.

[9]麦尼哲中国危机管理资源网[EB].http:∥.cn/index.aspx.

[10]Grobelnik,M..Big-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Science,and Society[R/OL].http:∥/eswc2012grobelnik-big-data/,2012-01-02.

[11]张义祯.大数据带来的四种思维[N].学习时报,2015-01-26.

[1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EB].http:∥/intro/info-5000.shtml.

[13]Beijing City Lab[EB].http:∥/.

[14]可持续智慧城市实验室(SSCL)[EB].http:∥116.236.160.182:1310/SmartCity/SuSmart/lab/FirstPageCN.

[15]清华同衡城市数据实验室UDL[EB].http:∥/.

[16]城市数据派UDParty[EB].http:∥/

[17]城市规划云平台[EB].http:∥/.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9

小组总结,实践演练。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是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结果,参与公关演练的时间。每个小组可选派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做演示,但最好让每位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公共关系倡导“全员公关”,将每位成员引入教学实践演练当中,让其参与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性,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技能。总结归纳,形成报告。公关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具备内在知识体系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但最好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课堂讨论中正确的分析思路给予肯定,对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每位同学经过思考、归纳、提炼而成的书面材料,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应变能力等,教师必须认真批阅每一份报告,对报告中正确可行之处给予肯定,创新之处给予赞赏,而不足之处给予点拨,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10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习者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在公共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很强,比较抽象。由于公共经济学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内容涉及复杂的数理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数学说明,而公共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管理学专业的文科生,他们缺乏厚实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的熏陶,因此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学习起来感觉枯燥,甚至带有抵触的情绪,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能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在公共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引入现实经济的热点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式提问,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热烈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抽象理论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公共产品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由于公共产品理论中含有专业术语,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解,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把握,而如果从“海上的灯塔非得由政府来提供吗”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问题入手,则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共产品的理解。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事实环境中,在获取充分信息的条件下,通过对案例的剖析、讨论和总结,用点—线—面的形式将看似独立的各章节理论知识串联起来,综合运用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的协作与竞争,又可以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从事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公共经济问题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理论-实践-理论这一过程能够迅速的转化和融会贯通。在讲解公共经济与国民经济调节理论时,可以引入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来研究政府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各国纷纷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美国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计划,这些真实的案例都可以用公共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和探讨。类似这样的案例都可以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分析政府政策的内涵与作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提升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技巧的提高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所提倡的现实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素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起到主导和推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案例选择、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总结三个阶段。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以专业的眼光搜集、整理、更新有价值的案例,对每个案例要认真选择、反复推敲,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典型性和系统性,并应用得恰当好处。在案例分析与讨论方面,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统筹安排者,要对案例进行通盘的考虑,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出能有效激发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并预留出思考的空间,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对案例进行阅读、判断和讨论。在案例总结方面,教师要对案例讨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总结,阐明案例分析的重难点,指出学生讨论分析中的优缺点。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逻辑思辨、分析判断、组织协调和创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督促教师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当前公共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理念明显滞后,实践和教学能力亟待改进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控制课堂的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案例教学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公共经济教学中没有普遍应用,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缺乏,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反思,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等,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有一定偏差,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讲解,为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兴趣而单纯举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多,讨论、辩论并不充分,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公共经济学案件教材多取自于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国家,脱离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实践,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盲目借鉴只会误导学生。  2.学生对案例教学方法不能充分适应,参与性与积极性不高

公共经济学理论涉及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较多地借鉴了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来解释政府的经济行为,大量的数学公式、模型使初学者望而生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以听为主,对所学知识并没有充分理解和吸收,只停留在于记和背的状态,课堂的主动参与性不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更谈不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学生的惰性依然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课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去熟悉相关理论和知识,课堂上不积极发言和讨论,倾听别人的观点,课后不及时总结讨论结果,也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这使案例教学的效果没有达到公共经济学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3.案例教学素材不足,缺乏典型性和实用性

公共经济案例教学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距离现在仅有10余年,由于起步晚,师生还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对公共经济学的重要性。而在公共经济学领域,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完善的案例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经济现象、经济机构不断出现发展,生机勃勃的经济实践为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这些素材案例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因此,要想系统收集到具有典型性、普遍性和真实性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往往存在较大难度。目前,我国公共经济教学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缺乏符合我国公共经济学教学特点,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案例。案例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案例,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案例库的建立需要长期的时间。国外一些大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库的建立往往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才形成的。我国公共经济学至今还没有建立案例库,所积累的一些案例又是以国外的为主,不能够满足案例教学的要求。在案例教材的编写方面,目前出版的案例教材以国外案例为主,脱离我国公共经济实践,国内的案例教材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在这些教材中,多数是案例的堆积,没有将公共经济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三、完善公共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师资水平

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案例教学方法的改进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公共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突破本学科局限,适当向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关注公共经济学前沿知识并掌握最新动向。在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置恰当的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展开思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各高校应分期分批组织教师“走出去”,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财政金融部门参与公共经济的实践与科研,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调查、收集和编写与教学有关的典型化和规范化的案例,通过培训、观摩等方式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同时,从政府部门的管理层中挑选专业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聘为高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提供学生和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的活跃有很大好处。

2.设置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主动性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11

一、引言

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做以支撑。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精心策划和处理,在学生掌握相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将学生引入特定案例现场,再通过学生对案例的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共同完成案例分析,从而起到提升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对提升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教师在对公共管理课程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使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

二、公共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专业是为政府部门和其他重要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开设的课程种类较多。公共管理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尤其对于一些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点需要倚靠大量的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吸收理解。但是,但是,在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重理论、少案例、轻参与的现象,使得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比如,学生参与机会较少,独立思考及案例讨论少;案例选择不恰当,偏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地代入角色。除此之外,虽然在教学方式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方式,但是由于教师没有在教学前对案例进行精准的编写和分析,案例在教学应用中缺乏可行性与代表性。为实现对公共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对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良。

三、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成功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精心准备,不仅要做好备课过程,更需要在选择案例时对案例进行有效分析,从中找到典型的案例应用于教学当中。

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

有效的备课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首要条件。虽然案例教学方式是作为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存在的,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灌输知识的角色,需要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但是案例的选择和应用是由教师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对学生自主探讨的积极引导作用,这种方式较过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精心的准备教学案例。

(1)案例选择需注意的问题

教员要掌握足够丰富的案例来源,从各种书籍、学术刊物、统计资料上“下载”案例,只有储备好一定数量的案例,才能在选取时做到“游刃有余”。选择案例可以参照三点,一是时代性。所选用的案例在内容上具有时代精神,在时间上是新发现或新产生的信息或经验。二是真实性。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案例,必须是高校现实情况的记录。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以某种角色进入实际情景之中,建立真实的感受。三是针对性。案例的内容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案例必须包含需要探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

(2) 案例编写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对公共管理教学内容的案例准备上,需要教师拥有实际编写案例的能力。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上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在案例场景选取上可以适当征求学生意见,在案例的写作中注重对案例的趣味性搭配,在对学生任务的分配方面尽量选用非固定搭配,非固定性的伙伴搭配更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增强学生对案例的学习兴趣基础上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编写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便于学生接受和代入角色。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和相关课程的实地调研工作,使教师在案例编写中能够更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为实现案例教学的成功进行,需要教师秉承还原案例事实的精神对教学相关的内容进行长期观察、归纳和总结。

2.案例的讨论和总结

(1) 案例讨论需注意的问题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影响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组织实施案例讨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讨论要准备充分

教师引导学生在案例讨论前预先思考一些问题,对于营造案例讨论的气氛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案例,怎样为案例讨论做准备。从学生的角度看,讨论不仅需要知识上的准备,同样需要心理和情感上的准备。

2)案例讨论要结合重点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演习案例,从中发现问题并予以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应当结合公共管理课程的教学要点来讨论,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学习的知识点。从学生的角度看,及时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获得收获感。

(2)案例总结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总结已有的见解或者提出讨论中学生未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案例提出的根本问题是发现新的、独创性的或创造性的解决方案,那么在结束讨论时,教师应当强调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或其他方案的效果。如果案例提出的根本问题是有关实质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师可以采取重新回顾这些问题以及总结归纳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来结束讨论。

3.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实践性的环节纳入到考核方式中,并加大分值比例,按形成性考核的思路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将学历需求和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案例教学的推广;二是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对案例教学进行教育评比,将教师总结的优秀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模板加以推广,并赋予奖励。三是加大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科研,努力获取政府支持以及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经费,增强教师对案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12

一、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现实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在美国产生后,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将学生引入某一情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或群体的协作,认知、分析和解决某一政策问题。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思路。相对于传统理论教学,案例分析没有标准答案。一方面,学生个人的思维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发挥自己的思考与想象。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能大大拓展学生的思路。最终,学生依据理论分析实践,根据个人和合作团队的理解给出相应的分析和解释,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个体或团体合作的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之间增进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水平;而另一方面,通过持续不断的案例教学,学生能提高对类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障碍

公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来该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断增加,但其发展仍面临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缺乏高质量的国内案例

我国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引进国外相关教材与著作为主,因此,课程相关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多来自于国外,多数案例也是引用国外发生的事件,而缺乏高质量的本土案例。随着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发展,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始使用本土案例,但多数情况下,案例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比如,有些案例代表性不够,或有代表性而丧失时效性等。

导致公共政策课程高质量案例缺乏的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公共政策学处于起步阶段,积累的本土案例较少;二是高质量的案例制作成本较大,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精力。高校教师忙于教学与科研,往往无暇顾及案例制作;三是因为案例制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研究组织。在国外,公共政策案例往往由思想库或政策研究组织来制作。这些思想库拥有人才、资金、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而当前我国思想库或其他专业性社会组织还不够发达与完善,缺乏专业的案例制作组织。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内容更丰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方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讲台上讲相关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而案例教学过程包括前期案例制作、课堂案例讲授与讨论、案例分析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在掌握和熟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精选案例;课堂上要讲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评价与总结。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传统教学所需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案例选择、案例讲授、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等课堂技能。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这方面能力有限。

制约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因素在于:一是一些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快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他们停留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愿意改变。二是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案例教学需要随时更新素材,即便有些教师努力进行案例教学,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教学能力的提升可能也并不理想。三是一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误解造成的。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举例子。教师列举大量例子,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缺乏学生的讨论与互动。这不是案例教学,实际上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

(三)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不高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关知识的储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积极主动精神等要求较高。可以说,学生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2]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学生要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的前提是学生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以及有参与的热情。然而,当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原因有:成绩评价体系不科学,课堂讨论占成绩的百分比不高,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公共场所发表言论;案例选择不当,致使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对案例教学参与能力不高的原因在于:学生前期知识积累不够,另外还包括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等。公共政策学需要有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背景,一般应放在这些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开设。如果把公共政策课程置于这些课程之前开设,客观上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堂参与能力不高。

三、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成效的改进

(一)注重案例制作工作

鉴于公共政策案例制作是一项成本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大量的案例制作。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研究人员制作相关案例,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案例制作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国外一些大学在案例制作方面往往邀请一些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的人员参与。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接近实际。因此,我国的一些高校也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并和学生定期交流。[3]

在确保案例制作专业化,提高案例制作质量的同时,要确保精选教学案例。一方面,案例选择要具有针对性。必须是为了解释某一理论、某一政策实践才选择某一案例,而案例应该能很好地说明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案例要具有时效性。有些案例是经典案例,在解释某一理论和问题时可反复使用。有些案例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在选择案例时尤其要注意。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案例类型要尽量全面,既要有国外的,也要有国内或本地的;既要有正面的,也要有反面的。

(二)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对教师而言,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将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教师的任务在于讲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学用理论分析实践,并启发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总之,教师不再是中心和权威,教师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教师应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各项工作,提高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简单地举例子或介绍例子,教师应认真准备案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课前,做好案例选择工作,精心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分析、辩论;课后,教师要做好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案例分析一般答案要多元化,教师在总结时尽量从多种角度去分析与概括。另外,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从而增强教学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能力

针对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可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加大案例分析讨论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所占的分值比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上课时应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在公众场合发言的学生多一些引导与鼓励,增强其参与的热情与自信。教师也要精心挑选案例,通过优质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

对学生参与能力不高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造成的这类问题,学校应通过教学体系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将公共政策置于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等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知识积累。一般而言,公共政策学课程应设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过早或过晚开设相关课程,其教学包括案例教学效果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论文篇13

2.案例教学法。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是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授课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加深对公共政策学原理的认知,来实现对现实问题更加规范深入的分析,这是任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解决途径之一就是案例教学法。公共政策学教材内容有大段理论阐述。虽然我国公共政策研究起步较晚,但丰富的政策发展现实使得可供用以教学的公共政策案例俯拾皆是。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案例,引导同学们用所学理论指导与分析实践在实践分析中总结鲜活理论提高公共政策实践模拟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理论分析水平和公共政策视野。每堂课可以穿插一到两个案例。一般在上一次课结尾让学生们了解素材然后分组、分班级或指定几个人准备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重点发言和集体讨论其他人可以发表意见。根据教学内容逐次展开分析。逐日积累,可以整理形成案例库。一般来说,准备的同学都能充分搜集整理相关资料闻述时能做到逻辑清晰舰点独特、立场鲜明课堂气氛一般较为活跃。

3.时事解读法。公共政策的重要范畴之一就是国家每次召开重要会议出台的重要文件。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朝气蓬勃、对社会满腔热情、忧国忧民庆注时政、关注国家发展;另一方面限于知识、阅历、经验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热点政策问题一知半解、跟风赶潮投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思考问题和社会现实结合不够紧密容易陷入“空谈误国”的群体氛围急需老师引导。为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肥握时政动态,公共政策学课程组根据国家重大和主要会议精神,专门制作专题讲座课件赴学生了解前沿政策。在解读时事政策时任课教师还补充讲解公共政策基本理论知识,用理论原理来解释时事政策用当前政策来验证理论原理。

二、当前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突出问题及创新思路

虽然可以较为深入地讲解教材、较为生动地分析案例,较为鲜活地结合时事但综合来看肖前我国公共政策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发展滞后实践滩以和政策现实对接。公共政策学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面对丰富的政策现实案例,却常常发现难以和社会的现实政策实现无缝对接。原因在于:一是教学中的教材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限于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深度和公共政策学教学的历史,虽然《公共政策学》等众多高校的教材不断更新引用最新的社会政策案例,辅之以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但是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根本格局没有变教材中大段的理论叙述和现实常有脱节现象。公共政策学的核心特征—实践应用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二是理论与现实差距巨大。讲解理论基本上是从科学性角度来阐述肥标准化、系统化、理想化作为常规思维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但是现实、实践又是零散、复杂、多样、丰富、变化、普遍联系的,因此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时间差距、现实差距、情况差距都很大滩以即时跟进超前预期。

2.教学内容方法单一滩以和社会发展同步。一方面,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介绍公共政策的概念、学科对象、性质、范围对论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功能介绍政策主客体、环境、公共决策体制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的应用等内容且常年不变。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质疑能力不断提升的学生、政策分析不断发展的现实常年不变或极少改变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政策现实。另一方面,虽然近年已经改观很多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重规范分析、轻实证研究、重定性分析、轻定量研究的倾向仍然大量存在,特别是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系统分析、统计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的运用较为欠缺。较为单一的教学和研究方法偏重于灌输理论知识使得深入、丰富的研究方法和课程教学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脱节。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仍旧没有脱离照本宣科的巢臼,并没有紧紧联系丰富的政策现实实践从根本上进行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怎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在鲜活的政策现实中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

三、改变思路主要有两个方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