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论文实用13篇

体育社会学论文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1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para-digm)”是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概念、定律、理论、观点、应用等在内的范例,范式可以用来揭示科学发展和科学革命的结构,为某一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模型。[1]有人认为“范式”这一学术词语已逐渐替代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关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学界大致持这一观点,即实证与思辨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如仇军认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始阶段注重解释主义(思辨)研究范式,发展阶段具有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色彩,现阶段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解释主义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融合几个阶段。[2]吴贻刚等认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范式较单一,主要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主,虽然也有一些使用了冲突理论的范式,还有一些运用了后现代主义范式,但总招来结构功能主义者的激烈批判。[3]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与框架主要援引自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结构功能理论、角色规范理论、符号互动论、女性主义论、社会越轨理论、社会转型理论、非政府组织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社会排斥理论等。比如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不同时代体育应完成的历史任务和承担的历史责任,运用符号互动论分析体育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以及组织与组织间的互动,运用角色规范理论解释体育游戏与运动竞技对参与者的社会影响,运用社会越轨理论解释竞技体育异化问题,运用社会排斥理论探讨体育中弱势群体体育、体育权利与公平问题等等。其中,运用结构功能主义来解释体育现象的研究居多,其他理论应用较少。

研究方法是衡量一个学科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问卷调查法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应用越来越普遍,有学者就体育社会学中与问卷调查方法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陈海燕对6种体育期刊1999-2003年间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进行分析后认为,多数研究者忽视了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在抽样调查中,抽样方式介绍不明的占20.6%,在调查资料的处理、分析和表达方面,多数研究停留在以百分比的直观解释和说明上。[4]杨威的研究也表明,目前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问卷调查方法的使用,在问卷统计处理和分析上,多采用百分比分类统计分析,注重对现状的描述;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呈现出由常规统计、单变量统计分析向多元统计分析发展,由描述研究向解释研究发展的趋势。[5]斯迪虎认为体育社会学因果关系的本质存在于决定论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数理统计是关于体育社会现象之间量的相关分析,任何具体的量都有质的规定性,如果不了解量背后的质的规定性以及数量关系背后的社会背景情况,就可能做出肤浅、错误的解释。因此,体育社会学的数理统计中,即使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并且具有统计意义,也不能因此作出两个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而应遵循数理统计与逻辑实证相结合的原则。[6]杨威的研究也赞成上述观点,建议应注重信度与效度问题、抽样方法问题(随机不等于随意)、统计分析问题(过于相信两个变量间的统计结果分析,忽略体育社会现象间的复杂性)、结果的理论解释问题(厚于资料收集与现状描述,薄于理论分析与解释),并介绍了目前体育统计教材中鲜有论及的定类、定序变量回归分析方法,有利于充实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并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从而提高研究成果质量。[7]除传统的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外,一些学者逐步开始采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典型调查、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来研究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使体育社会学中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运用向前迈出一步。

总体而言,关于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停留在借鉴与援引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阶段。尽管近年来有学者介绍了西方国家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理论、视角、范式和研究方法,如“从一元走向多元:西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流变”、“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西方体育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流派述评”等,但具体应用还不多见,并且在应用过程中还需对援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本土化的考量。

体育社会学应用研究体育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

随时间与政策变化而有所侧重。20世纪80年代,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体育改革、体育娱乐理论、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等主题上。90年代,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育群体及其互动、体育与生活方式、体育人口、假球与黑哨等社会问题、社区体育、竞技体育异化、体育产业、中国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全民健身理论和实践、体育体制改革等主题上。近10年来,体育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与农村体育、体育公共服务问题、北京奥运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主题上。

农民与农村体育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日益关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提出,农民与农村问题逐渐进入学者们视野,农民与农村体育问题也一跃成为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此相关的课题立项、成果发表数量剧升。以体育学人最为看重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为例,2001年至2004年该基金没有与“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相关立项,但从2005年开始,与“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相关的立项呈现出波浪式上升趋势。这一研究热点在整个社科基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最近两年,学者们对农村体育和农民体育倾注了更多热情,社科立项也向“农民体育、农村体育”的相关研究作了较大倾斜(如图3)。2001年至2011年10月,收录于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以“农民、农村体育”为命题的文章共262篇,其中2001年至2005年47篇,2006年至2011年215篇。一些学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就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不同地域农民体质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和谐社会建设为语境的农民、农村体育发展问题的探讨;农民、农村体育需求问题的探讨;不同地域农村体育项目与文化的传承、发展、出路、困境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问题,农村体育发展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内容。总体来说,这些问题的探讨丰富了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颇有指导意义,但从理论上来看,采用问卷调查对现状进行量的描述与分析偏多,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结合量的分析阐释现象背后的质的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不全面,研究方法较单一;宏观研究偏多微观研究较少;从实践上来看,对指导农村体育发展又缺乏可操作性。

体育公共服务问题随着我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公共服务问题受到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体育公共服务问题也随之受到体育界的关注而成为近年来继“农村体育”以后的又一研究热点。2001年至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立项颇多,2001年0项、2002年1项、2003年5项、2004年2项、2005年0项、2007至2008年各一项、2009年2项、2010年6项、2011年7项。2001-2011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与“体育公共服务”相关的论文共计74篇,其中2007-2011年6月70篇,占10年间总数的94.6%。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就体育公共服务的内涵、现状、困境、影响因素,体育公共政策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供给模式、供给制度与制度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与评价等内容进行研究。不少研究或采用了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或采用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或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目前我国建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应该肯定这些研究成果为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做了重要的铺垫。但目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在理论上尚未完全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在实践上尚未使得这一“体系”规范、有序的运行。[8]甚至可以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因此,还需要体育社会学者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作进一步的研究。

北京奥运会研究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权,引起国人的振奋,举国上下为之欢庆,体育界更是如此。此后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不绝于耳,同时,学界对北京奥运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从内容上看,涉及奥运理念,奥运会场馆、设备,运动队的备战,奥运会对城市与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从时间上看,奥运会前的研究成功主要涉及技术、条件等的准备性研究,奥运会后主要注重对奥运会各方面的分析总结和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方向的思考等问题。其中不乏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研究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问题,如“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2008年奥运会与北京的流动人口问题”等等,这些研究对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这一研究热点逐渐淡出多数学者们的视线。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退役运动员保障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从90年代初讨论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到“体教结合”,再到以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培养的讨论不曾停止过。由于退役运动员不再安排就业,没有退役后的保障,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选择从事体育运动训练,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后,公众的金牌意识逐渐淡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更大困境,体育界不得不再思考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问题总结、对策分析、模式探讨上,也有关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介绍与比较研究。其中也有部分采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或者视角来分析问题,如“美国学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社会学归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不同层次利益整合的机制”等。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不难发现,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研究极少,比如通过个案研究,深层次追踪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对从事运动训练的看法,随着社会变迁与政策变化,家长对子女从事运动训练的态度变化,从微观层面探寻因果关系。

有关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介绍与比较研究除了上述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外,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来有关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进展成果介绍与比较研究颇多,这可能与早期的学者们呼吁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社会学译著与成果介绍相关。在著作方面,国内有关学者翻译了部分国外著作,如卢元镇主持了《美国体育社会学》的译介、清华大学组织翻译了美国学者JayJ•Coakley的《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金季春主持翻译了《体育科学指南》等等;[9]在论文方面,有的探讨了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等理论问题,[10][11][12][13][14][15][16]有的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或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17][18][19]有的对中西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与热点进行了比较研究,[20][21]还有的专门探讨了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进程中的对外联系。[22]这些成果使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者们了解了国外同行们的研究现状、研究取向、研究方式、研究成果,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在借鉴与参考的过程中应考虑本土化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通过对近10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阅览和梳理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往往重宏观研究轻微观研究。不管是课题、毕业论文还是期刊论文,都热衷于选择大而难的课题,也倾向于选择思辨性的课题而非实证性课题,似乎有功利性之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处于社会急剧变革时期,体制改革需要更多宏观视野的研究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现行体育学各级课题规划和评审导向中,微观研究课题得不到重视,难于立项。此外,体育学各级课题资助金额小,难以完成以长期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为手段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论证的微观研究也是原因之一。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2

也称“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厂矿、企业、事业、机关的职工,以及城镇居民与农民,为达到健身、健心、健美、娱乐、医疗等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身体锻炼活动。按区域特征分有: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分有: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分有: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分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分有:正常人体育、残障人体育;按活动场所分有: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等。

休闲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特点是具有自由性、文化性、非功利性和主动性等。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预防疾病与康复,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民族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着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往往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道德风尚和,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民间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性的身体锻炼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娱自乐,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具有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性、游戏性、表演性、节庆性的特点。

城市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开展以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有助于市民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在我国,城市体育正向社会化、社区化、家庭化、设施配套化、活动内容多样化和高档化方向发展。

农村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农村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主要特点是:活动项目多样化、乡土化,活动时间农闲化,活动形式分散化。

乡镇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乡镇开展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在我国,主要作用是以其辐射作用促使农村体育网络化,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婴幼儿体育

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对出生1个月至学龄前的婴幼儿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目的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机能协调发展和身心和谐,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基本活动能力。要选择适合婴幼儿生理条件的各种户外活动,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等各种自然因素;对活动场地、服装、设备。器材和项目等的安排要以安全、卫生为原则;合理掌握活动的生理负荷,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代谢为主;教法手段要生动活泼、有趣、多样化,活动组织游戏化。

儿童少年体育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3

要实现体育强国梦,就必须保证三大体育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是体育强国的基础,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发展的必要条件,走入社会的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能力、习惯、兴趣、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否能继续成为体育人口等都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塑造来完成。而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应形成良性互动,带动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教等领域的全面发展,提高国家体育综合实力。

2.1有利于重新审视强国战略下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促进学校体育的深化与改革

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学校体育必须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文渗透性,促进人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完善,树立学校体育新的终身健康理念,从体育角度明确社会需求,在时代背景下有针对性地科学培养学生身心素质。同时,学校体育还应在体育科学、体育健身、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传播等方面下足功夫,重新展现学校体育的蓬勃生命力,进一步促使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嬗变提供有益启示。建立学区体育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相互有效融合、渗透,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对青少年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整体教育网络,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通过学区体育促进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方针政策与行政制度,能有足够资金投入到学校各项体育工作之中,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性体育训练、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形成立体交叉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学区体育网络系统,培养年轻人良好的科学体育锻炼习惯、能力、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热爱运动、崇尚体育、健康进取的社会风气和全学区爱健康、爱运动的浓厚体育氛围。

2.2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让学校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蓄水池

学区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的共同体,是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融合的有益尝试,这种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即能增强社区体育生命力,又能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基础,能让更多的中国人在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教育网络中,享受终身体育的益处与快乐,拥有健康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品质,激发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斗志,为健康中国奠基!为和谐中国助力!学校体育可为社会体育培养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管理人员、为社会体育提供场地设施等都说明学校体育可以作为社会体育的蓄水池,供给社会体育以重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学校凭借体育师资和设施优势还可吸引社会各方的投入与参与,促进体育活动多样化、现代化和具有地方人文特色,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双赢”[2]。

2.3建立以学校为中心连接社区和家庭的学区体育,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合作、促进、渗透、共同发展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相互合作能够打破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分离的状况,让体育成为交流和沟通的载体,让学生课外活动突破时空局限,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大自然,又能培养家长的体育兴趣,改变社区体育参与者的单一结构,达到资源共享、职责明确,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要实现体育强国梦,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和身心健康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必须和社会体育紧密联系起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地方特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立足于学校体育,探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最佳的接轨处与融合点,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强调树立竞争观念、市场意识和激励机制;要适应和满足学生的特性和广泛的差异性,不仅“育体”更应“育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参与权利,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彻底的贯彻,扩大和延伸体育锻炼功能[3]。

3学区化教育模式的提出,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学区体育模式能够发挥家庭和社区的特色特长,从而展现优势、扬长补短、形成合力。而家庭体育确实发挥着“第一体育课堂”的作用。家庭中家长在对孩子体育教育方面的言传身教是对孩子最好的体育表率,有助于从小就树立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的强化与完善更有助于孩子形成科学、规范的体育健康观念、增强体质、积极面对生活挫折,享受人生;良好的锻炼与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学区体育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更可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升华与家庭和谐。学校、社区和家庭要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加强沟通与协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与竞赛,促进家庭、社会形成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观念和实践能力。首先,学区体育纵向模式是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综合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是由学校分管体育领导、社区领导和家长委员组成,职责为根据学区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学区年度体育实施与发展计划施,制定学区体育相关法规和制度,确定责任人与具体奖惩机制,广泛调研与交流,不断完善促进其科学化。横向机制是建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与家庭体育的综合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与社区领导、专业体育教师、社区体育指导员和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主要职责为组织、引导、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开展各级各项体育竞赛与体育活动,举办各种体育讲座与兴趣小组,进行不同组织与协会的体育交流与互动,积极筹化学区体育的场地设施器材购进与完善,引进或聘请素质高、责任心强、奉献意识突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参与共建。

3.1要注意学区模式效益的连贯性

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学区体育是在一定的周期内,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三条渠道有序衔接与融合。在日常生活中能常与体育为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体育技术知识,如何能转化于家庭和社会中的实践能力;在家庭和社区又将通过何种创设连续进行体育锻炼、学习和生活的条件,这是一体化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首个难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实际体育锻炼状态是出校门后,基本就和有序的科学体育生活脱离了,处于混乱及无序状态,体育锻炼链不是持续循环的,而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体育也并未激发意识、形成能力、养成习惯。重要的是还未将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整体效益。而一体化的社区体育提倡从学校到家庭与社区仍然有进行体育活动的欲望、条件与能力,从中能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自信、成功体验和伙伴间的心理相容。使三者之间有机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3.2学区体育设施应配套齐全

目前我国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不但数量有限,而且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居民的健身需要,社区体育配套设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自1979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通过体育公益金投入了1015亿元在社区配建了“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了“雪炭工程”,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老百姓的健身改善了条件,但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仍是当前制约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瓶颈,学区体育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资金大力的支持。

3.3家长要发挥“首位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学区教育模式应该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家庭体育为桥梁,社区体育为保障的综合一体化体育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学区模式的综合效能,对于提升大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具有权威性,家长不仅是孩子人生中的首位体育指导者,还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他们对塑造孩子终生的体育价值观,让孩子养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行为准则与膳食习惯,进行有效的自我科学锻炼和自我监测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3.4学校体育要发挥主导作用,增加与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合作

学校体育对社会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影响是巨大和长远的,通过学校体育可使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与态度。而社区体育要在积极提供各种体育健身场所,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引导学区成员进行自主锻炼,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参与体育竞赛、讲座、锻炼和其他社会实践,促进学区健身活动的科学、有序、实效展开有积极作用[4-10]。

3.5要注意发挥学区体育的规范指导作用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学区体育教育模式,是以学区学生和居民为主要对象,以提高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体育文化精神和养成科学合理生活方式与态度为重点,学区体育模式要充分发挥规范指导、长远实效的作用,使学校体育指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指导家庭体育;使三者之间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体育学校化,家庭体育科学化。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4

“范式”(paradigm)一词首先由美国著名科技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其含义是指科学发展中的一种公认的模型、模式或体系。范式是指一般框架或视角,字面含义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生活方式和关于真实实体特性的一些假设。理论指用来解释社会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因此,理论赋予范式真实感和明确的意义。范式提供视角,理论则在于解释所看到的东西。随着“范式”一词被广泛地推广和应用,它已经成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模型或模式的代名词。而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下设学科,是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那么,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可资借鉴的模式或体系呢?或者说有没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这个命题作为研究重点,以原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以及有关“范式”的框架体系为基础,建构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基本理论和体系。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分化以来,在体育体制改革、体育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发展战略、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奥运战略、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等领域和问题的探讨上取得了较高的研究成果。但是纵向比较来看:应用对策性研究,尤其是奥运经济、文化、战略等相关研究较多,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较少,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自身的研究较为薄弱、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基于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理论范式的分析和思考,在对国内外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至今为止理论界尚无关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提法。于是,本文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作为研究和考察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吸收已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过程中潜在的理论范式,找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规范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概念体系,在此基础上建构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及体系,将范式理论引入到体育研究领域中所进行的具有一定总结性和开创性的研究,不仅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健康而深入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并能够拓宽相关学科的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范式概念在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解析

库恩“范式”是一个科学技术哲学的术语,它是建立在对自然科学史广泛考察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之上而提出,其内涵得到逐步演绎而明晰,同时,其结构日益明显,要素日益明朗。这个“范式”概念对考察和分析自然科学史起着试金石的作用。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把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催生的“范式”完全不变地移植到社会科学的研究,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有其不妥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对库恩“范式”进行改造,才能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模型及体系,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与一般科学哲学思维的抽象性相反,库恩特别强调科学的具体性,并把具体性看作是科学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认为,一套实际的科学习惯和科学传统对于有效的科学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团结一致、协同探索的纽带,而且是其进一步研究和开拓的基础;不仅能赋予任何一门新学科以自己的特色,而且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发展。这样一来,库恩也就把具体性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实际的“图像”“模型及体系”和“哲学”之间划了一条界限,使自己的思想与其他科学哲学区别开来。库恩的构造范式就是这种实际的“图像”和“模型”,它不仅使常规科学解疑难的活动得以完成,从而成为开启新学科的契机和手段,而且在应用模型和形而上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解决了从一般哲学理论转向实际科学理论的途径问题。笔者对本文分析和研究主要是运用范式作为一种理论的模式、体系来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理论体系的。

三、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建构的基本内容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观念范式

所谓观念范式,它包括:某一学科的研究视角(PersPective)或出发点(Springboard),以及该学科现代化进程中研发人员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观念范式是整个范式结构中的基础。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观念范式应当解读为:以体育人文社会学为研发对象的科研人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基础,以体育社会观和体育人文观为指导,以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基础理论为研究的基本理论来源去从事研究,并以体育领域中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为其研究的对象。因而,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观念范式层次应当包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以及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析。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以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娱乐健身,以及开展地如火如荼的全民健身运动为代表的各项体育实践活动蓬勃兴起。与此同时,以体育运动为事业的社会政治运动和以体育运动为产业的经济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在这一现实实践基础上,关于体育理论的探索和讨论也不绝于耳,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理论。其中,完整阐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概念,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做出科学界定,不仅是体育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体育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在体育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母学科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卢元镇在其所著《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一书中,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地界定为一门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综合性学科。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界定

虽然给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精确的界定有一定困难,笔者还是尝试给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做一个大致的界定:所谓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是指在原有“范式”理论基础之上,在系统论指导之下,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多学科的语言论域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提供多种视角和研究方法,在多元视角下审视、探究和建构体育人文社会学基石范畴和理论体系,为理论研究和学术争鸣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和交流对话的平台。

(三)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解析

当代科学发展趋势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并走向科学的前沿,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人文社会学正是体育领域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社会科学主要是指对人类关系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等。而人文科学则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哲学等。在英国,尽管有Humanit1es(人文科学)一词,而是以精神科学(或人文科学)将其统摄和概括。在我们看来,这里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根源于人类知识在其发展过程既深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复杂情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文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人文社会问题研究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综上所述,人文社会科学是以人文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以体育领域内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四)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规则范式

所谓规则范式,是指在观念范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被科学共同体所共识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学科定位。规则范式因学科不同而各有特点,同一学科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规则范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它是理论范式中最具有动态性质的一个层次。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规则范式包括: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及分析的工具或研究方法,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基准点。具体可解释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学科属性,及在相关学科体系中学科定位。

四、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特征及研究价值

(一)“范式”这一概念在库恩哲学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和特征。而作为理论范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具体一个分支,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既体现了理论范式的固有属性又彰显出体育学的独特特征。

整体性,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具有结构性和整体性的特征。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范式系统是由观念范式、规则范式、操作范式等要素构成的有层次有结构的有机整体,不单单是一堆杂乱的范式构件,这种结构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正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表现。

稳定性和灵活性,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特征,稳定性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具有很强的坚韧性,有抵抗反常的能力;灵活性在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范式的自我扩张功能,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必然会随着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社会性和历史性,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征,这是因为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探讨必然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就必然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受一定时代的生产和科学发展状况、社会需要、社会心理和社会价值标准、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甚至一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等的影响。众所周知,系统的演变具有不可逆性,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科学认识共同体,这就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工具性和实践性,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具有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一门学科理论范式的构建与完善既是其学科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又为该学科在纵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这既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特征所在又是我们研究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价值所在。

(二)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研究价值,范式在具有精神工具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实用工具的作用,不论其精神工具的作用还是其实用工具的作用,都是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研究价值。具体说来,这种价值可表现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如下四个功能方面:

约束功能,作为“范式系统”中的承担者,科学共同体也就是相关科研人员,是“范式系统”中的要素之一,服从“范式系统”的规律,即科学共同体接受范式作为其共同的信仰,并在共同信仰的指导下,推动科学活动的进程。成为范式的重大科学理论总是在某种世界观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无不表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定向聚焦功能,对于相关科研人员也就是科学共同体来讲,范式的作用是双重的,它既可以开阔思路,又要约束人们的思绪,规定研究的具体方向。把常规研究集中在选定的狭小领域。这实际上符合系统的层次理论的解释,系统层次随着层次结构由低向高推进,各层次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递减,因此,在观念范式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可以集中到可以解决的问题上,也不必一切工作从头再来,从而使科学在常规时期较之“前范式”时期进步更快,发展更有效。

自我保持的稳定功能,“范式”以系统形式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作为观念范式层的低层系统的结合力较大,破坏其系统则需要更大的能量,所以使“范式系统”显现出具有抵抗反常的能力,具有很大的韧性,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自我扩张功能,以“观念范式”为基础层的“范式系统”已经把共同成员的认识活动纳入了已有共同理论框架,完成了该范式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为蓝本的对共同成员心理价值意义的重构与再塑,使得他们去解决“范式系统”所限定的领域中的同一类相似问题,而且作为“范式系统”的较高层的“操作范式”在与“范式系统”的承担者――共同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使“范式系统”在解决既定疑点的情形下不断前进,这可以指导科学家以解难题的形式扩展自己的领地,扩大与外部世界的接触面。因此,范式系统能在一定历史时代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并由此规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来完成范式系统的自我扩张。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5

1.2从需求上讲,是功能供给的实践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大众在物质层面丰盈的同时,其思维观念、意志水平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休闲、健康文化等精神层面的憧憬与向往。因此,如何满足城乡群众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物质追求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为社会各行业聚集的焦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大胆设想与尝试性构建为这一社会矛盾的解决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其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泛化定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社会空间的实施建设,发挥出实实在在的体育健身功能使命,最大限度满足广大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精神文化需求。

1.3从发展上讲,是功能建设的必然

众所周知,“定位不准、特色不明、脸孔相似、单调乏味”等问题当前困扰“农家乐”旅游发展不争的事实。究其缘由,那就是“农家乐”自身服务功能缺乏拓展延伸,对未来缺乏高瞻远瞩的认识。对于本研究所提及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它为当前“农家乐”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其旨在通过“农家乐”载体融入体育健身元素,为城乡游客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实现娱乐身心、强健健体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农家乐”载体所突出打造的体育健身功能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农家乐”的功能需求,实现了“农家乐”服务功能的优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意义

2.1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价值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方针。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党和政府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特别是对于原本就薄弱和落后的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谈及的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平台,以此打造体育健身服务特色,其某种意义上是对农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有效补充与拓展,创新和延伸了传统农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农村产业经济链条的重新整合,这对农村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2.2乡村休闲体育发展价值

“三农”问题是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村体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政策方针,为我国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本研究所尝试性构建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新型产业模式,能够有效挖掘闲置在乡村地域的休闲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乡村休闲体育文化资源,使蕴藏在乡村的休闲体育文化事业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不仅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战略方针的有效践行,更为乡村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丰富了实践发展的理论体系。

2.3体育健康意识促进价值

要想提升人民大众的体质健康水平,强化体育健身意识首当其冲。当人们的体育健身意识发展积极转变后,认识到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时,就会将认知观念转化为行动的力量,积极主动的投身于体育健身锻炼之中。本研究所提出的在“农家乐”载体中赋予体育健身的功能能够拓宽城乡群众体育健身的渠道,使更多的都市人们积极主动的来到这里进行休闲健身,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快乐体验,进而无形之中强化与提升了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观念,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创新建设的内在使命,也是终极目标。

2.4城乡体育互动发展价值

当前眼下,城乡体育事业发展失衡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核心问题,而由其衍射出的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是其重要表现内容。体育健身性“农家乐”的创新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城乡游客参与其中,潜意识中实现了彼此间体育文化、常识、技术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调动了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民族文化等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同区域的横向流动(主要指城乡之间),这不仅是城乡体育资源的互补互给,更是体育事业的互融互动,是对“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的社会践行。

3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结构特征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理论概念,更是一项具有满足城乡居民体育文化需求,强化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盘活乡村休闲体育资源以及实现城乡体育事业互动发展等社会价值的民生工程。因此,它是由诸多不同属性、不同内涵、不同特质的单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织排列形式构成的,并尝试性的勾勒出了理想化的整体结构脉络图。

3.1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理论结构

3.1.1定位

定位是指提前划定目标、界定范围,要体现出超前性和预见性。研究认为,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即生产、生活服务行业,决定了其自身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也确立了相关政府部门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和引领地位;体育健身功能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存在,因此其经济支撑更多的是来自“农家乐”业主的自主出资,即使有少量的外部援助,其更多的是以政府或社会的优惠、导向、扶持、赞助等形式出现。

3.1.2政策

政策是任何社会行动和实践操作的“指南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物未来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同样,科学、规范、赋有针对性的政策方针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必不可少的。需要强调的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政策的制定与采纳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充分结合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地貌、乡土人文资源以及少数民族的民俗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针,使其能够在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施构建中发挥出应有指导和引领功能,真正的为其所服务。

3.1.3模式

对于模式的理解,其一是指将某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概括为高度的方法论;其二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化形式,以使人可参照模仿[5]。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理解更倾向于后者,即依据社会的现实需求和事物的客观情况,将传统“农家乐”打造为能够为城乡游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的经营实体,并使这种模式与理念得到区域化的推广发展。本研究对于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等硬性资源的供给渠道来进行探讨分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硬件模式不同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体育健身元素以依托“农家乐”载体而出现,并非孤立存在的。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供给主体是包括“农家乐”业主自给、政府购买在内的多元供给模式。

3.1.4管理

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正如“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所言:“管理就是确切的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根据管理主体所属层次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主体划分为总体管理层(相关国家政府总署机构)、各级下属部门管理层(省、市(直辖市)、区、县、镇的相关管理部门)、具体管理层(主要指“农家乐”业主)等三个层面。

3.2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的实践结构

经田野调查得知,当前我国尚无成熟完善或初具规模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经营实体。因此,在对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实践结构作进一步的探讨分析,为该民生工程的实施构建理清具体操作的环节脉络。经分析梳理,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实践结构划分为规划系统、融资系统、操作系统、管理系统、监督系统、绩效评估系统等七个层面。

3.2.1规划系统

规划是指为实现某项事物的长远全面发展,对该项事务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考量以及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研究认为,一个完善的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应囊括五个部分:第一,对建设目标、理念的规划。即对未来发展的目标做出明确的指向,使实施建设的各环节都服务于未来的理想目标;第二,主体规划。在目标、理念规划的基础上,要确认由谁来承担建设活动的任务,其中包括资金的投入与输出、建设的监管与评价等责任;第三,具体操作方案的规划。即指建设主体如何具体实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任务活动;第四,监督管理规划。是指对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服务质量、建设效果的督察和审核,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推进;第五,效果反馈规划。即对建设与服务过程问题的及时反馈与评测。

3.2.2融资系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财力支撑与供给是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顺利实施构建的前提和保障。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中的营利性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成为体育财力资源供给的重要补充,并呈现出占有份额逐渐扩大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有力佐证。因此,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融资系统是由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乡村组织、体育、社会公益金以及“农家乐”业主等多渠道构成的,并通过直接的资金输入或间接的体育器材、设施投放,实现该经营实体的资金供给。

3.2.3操作系统

在本研究中,操作系统是指管理和调控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载体建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各项实施内容的程序。构成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任何软件资源与硬件资源都必须融入操作系统,并在该系统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推进和掌控下,实现该载体建设各项事务的顺利建设实施。根据不同阶段所建设内容和完成目标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操作系统尝试性的划分为场地器材建设阶段、活动项目设计阶段、新闻广告宣传阶段、休闲健身体验阶段、健身技术指导阶段、功能效果评价阶段等七个阶段。

3.2.4管理系统

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组织安排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使其能够沿着预期目标顺利前进。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要想实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科学、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就要将管理的文化精髓贯穿与整个实践活动中。对于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为使其不再出现类似于传统“农家乐”旅游的困境问题,应当不断创新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其管理服务体系,在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内容的全面化、管理质量的高效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管理对象的针对化等方面做文章。

3.2.5监督系统

就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而言,其监督的内容与形式不仅包括行政监督,也包含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质量监督、权利监督等在内,并通过法制化与道德化、政府化与自律化相结合的渠道来实现。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监督系统划分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和“农家乐”业主监督。政府监督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对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整个实施建设过程进行依法督视、依法监察;社会监督是指依靠社会群体的力量对“农家乐”体育健身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的随时监视和督察;“农家乐”业主监督是指承担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建设的第一当事人———“农家乐”业主,对整体项目流程的全程督察和审视,使其能够按照规划目标顺利推进。

3.2.6绩效考评系统

绩效考评系统不仅是对工作效果与质量的评价审核,更是对前期规划理念的再次检验,对于不断完善和细化理论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遵循一致性、客观性、公平性及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本研究将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的评价主体划分为自我评估(即“农家乐”业主自评)、消费者评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评估(旅游局、体育局等)等三级评级体系。不同评估主体所承担的职责与考察的范围不尽相同,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理念、思路、原则的科学性,体育器材、设施投放的合理性,活动内容选择的可行性,休闲健身过程的有效性,体育健身指导的专业性以及监督管理的全面性等内容。

4小结

体育健身功能性“农家乐”不仅是理论机制的创新,更是社会实践的探索。它融合了“体育”与“农家乐”两个不同的社会要素,促成二者的互动融合、共生共荣。通过该新型产业模式的实践探索、社会推广,使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组织单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保留和发挥原有价值功能的同时,也通过良好的“化学反应”产生了额外、积极的社会效应。经分析研究得知:

(1)体育健身功能融入“农家乐”载体建设是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此举,在创新“农家乐”经营模式,实现体育健身文化元素传播的同时,也在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盘活乡村休闲体育发展、强化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实现城乡体育互动融合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影响作用。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6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形式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萌生到壮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无不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现代社会中,人们交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持续不断的组合形式越来越多,但其中最基本的形式仍然是家庭。因此,家庭一直是社会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鉴于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把研究的视野投向家庭体育,探讨城镇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家庭体育的特点,并从家庭社会学视野阐述家庭体育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2现状分析

2.1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

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主体,为满足家庭成员自身的体育需求,以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家庭成员为单位而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体育活动。该定义是以家庭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前提的,并不介意其体育活动的地点是否在家庭内。家庭体育广泛涉及到活动的动机、频度、内容、空间、组织形式和消费等,并涉及到人们生存层次、享受层次和发展层次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

社会体育是以全社会参与为特征,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保持与增进健康为目的,以从幼儿到老年人为对象,以家庭、单位和社区为活动空间,以各种身体练习为内容,而展开的组织灵活、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因此,重视居于元层次的家庭体育的研究,无疑对于促进社区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影响家庭体育开展的因素

开展家庭体育的社会基础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余暇时间和生活意识。

从社会发展来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将发生转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家庭体育的消费支出提供了保证。同时国家和政府也有能力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加大投资力度,民间的各种体育康乐部、体育游乐园、健身娱乐中心也竞相开办,使个体和家庭的体育得以更好地开展。随着5天工作日制的实施,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家庭劳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余暇时间逐年递增。为家庭体育提供了时间保障。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必将给劳动者带来身心上的高度紧张与疲劳,因而追求身心健康及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人们的共同要求。花钱买健康和花钱买休闲已成为时尚人们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已在情理之中。

2.3家庭体育的社会化功能

目前中国城镇家庭呈现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家庭关系由等级性向平等性发展;第二,家庭结构简化,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不断增多;第三,生活方式逐步开放化、全面化,在信息社会中,‘泛活动、广泛交流;第四,家庭功能变化,生产、教育功能减弱,文化娱乐功能增强。而体育以独特的功能不但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还满足家庭成员的需求,并在执行家庭职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1改善夫妻关系

未来的家庭是爱情家庭,这是由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家庭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而真正的理想爱人从来就不是找来的,而是在夫妻生活的调适中产生的。夫妻调适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主动适应,二是改造对方。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两性之间感情关系,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最美好和深沉的情感,这一伟大的情感可以使人变得无私、变得富有牺牲精冲。夫妻之间可以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内容,相互切磋中多鼓励,并共同享受体育的绩效,会给爱情生活注入剂。

2.3.2亲子关系

家庭亲子体育活动,无论在婴幼儿时期还是在青少年时期,都是实现子女社会化的有效手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父母给婴儿做被动体操时,是人一牛中最早的体育;而体育运动是人获得基本活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为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打基础的教育过程,也是发展身体的过程。同时,家庭中浓厚的体育氛围有利于激发婴幼儿对体育的兴趣,展现活泼好动的天性。以致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存在着直接的经济关系和伦理关系。二者这间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家庭亲子体育运动既具有感染性和民主性。又具有权威性和深刻性。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证和前提。体育运动中为了共同目标而互相帮助充分展现援教育,这种品质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课题。父母同孩子一起在运动场上的潜移默化,男女双重性格的熏陶,既能养成勇敢果断的坚强个性;又能具备女性所拥有的耐心和同情心的品格。

体育要求孩子们遵守规则,也要求同伴遵守规则,并且相互监督,使孩子了解个人的价值和尊重别人的权利,他们获得了如何玩得公正的知识,并掌握了社会行为是非的标准。因此,孩子们参与体育对于培养民主意识是再好不过的场所了。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7

2.1研究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8、2009届毕业生,研究对象总数为126人,其中男102人,女24人,男女比例为17∶4。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查阅历年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文献。

2.2.2访谈法

走访相关领导,就业工作指导老师及本地就业工作的毕业生,电话访谈或QQ联系外地毕业生了解就业情况。

2.2.3数据分析法

对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类研究。

2.2.4逻辑分析法

对资料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分析

3.1.1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毕业生就业率是评价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一定程度反映着专业办学质量的好坏,同时毕业生就业率还直接决定招生和办学规模。表1显示(来自体育学院学生就业资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上升,进一步访问得知,面对社会的各种压力,毕业生不得不改变之前传统的就业观念,现在本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就业理念。说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更新很快,贴近社会进程的发展现状。

3.1.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

由表2可以看出,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选择留在本省及生源地,离家比较近,不愿独自走出去闯。还有很多选择了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大中城市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逐渐改变,他们更愿意“走出来”,远离父母的庇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1.3社会体育专业女生就业情况

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8、2009届毕业生共126人,其中男102人,女生24人,男女比例17∶4。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天生的自身缺陷,许多用人单位考虑女生未来工作几年会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假期,而选择不招聘,性别歧视一直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据调查统计得知,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7~2009届女毕业生共24人,升学率为16.7%,一次性就业率为83.3%。可见社体专业女毕业生就业积极性高,就业概率大。

3.2影响南昌航空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分析

3.2.1外部因素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载体,要依据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条件和优越,要结合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社会市场需求不断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更新,所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和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有共性,又具个性,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科相应的课程比例,专业课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比例,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等,优化课程结构,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3.2.2自身因素

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式也随之改变。拓展就业领域,一专多能,强化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择业理念,加强学生的就业规划和指导。同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不断拓宽知识面,用知识武装自己,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自我定位,确定正确的择业目标,树立良好的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

4对策建议

4.1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目前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就业总体形势看,存在着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忽视课程设置,对社会体育领域工作不积极,改行易业现象普遍。高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使专业设置、招生、培养、投入等与就业挂钩。

4.2高校的就业工作指导与就业教育

由于编制原因大多数高校没有专职就业干事,就业工作人员均不是相关专业出身,欠缺就业理论知识。科学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工作思路创新不够对就业工作的投入有欠缺,无论是在人力、设备、经费上的投入都明显不足,所以高校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努力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是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确立切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4.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渠道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缺少社会经验,缺乏职业素质,不了解就业环境,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所以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用知识武装自己,拓宽知识面,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毕业生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找到自己立足点和发展点,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也越来越重要,也正是由于要满足社会和人类的需求而使得体育产生,随着人类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体育也随之变化。而人们是组成社会中的一员,他离不开社会生活,与社会中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人类自身具备的社会属性、在社会发展中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了体育科学这个对社会人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科学,它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性质。人是体育的承受对象,人和大自然是体育发展延伸的基础,而人与社会才是体育人文与运动发展的直接性与决定性因素。根据人的社会性这样方面来对体育进行研究,换句话说通过利用体育作为社会过程的研究对象,要具备与人的社会相适应的活动特点,也就是说从体育方面的实践上而言,是社会关系和体育活动的各种形式两者之间的统一;以体育近年来的发展角度而言,是自觉性和自发性两者之间、能动性和目的性两者之间的统一;通过以体育发展是社会机制方面研究,是主观性和客观性两者之间的统一。通过在这些方面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组成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基础对体育进行研究的依据。社会发展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对体育人文社会可续的研究过程中不但会涉及到体育实践的问题,还会与研究成果的增加以及社会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利用对体育科学社会功能了解,不仅能够认识到体育科学在科学体制中的重要性,还能够促进体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断健全体育科学机制,了解体育科学哪些方面能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效果和意义。体育正是因为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也决定了他在人文科学中的独特意义。

2.社会学过程论视角下的体育人文

在社会过程理论中主要所要强调的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赖、依靠的关系,它与微观经济学中所讲述了社会行为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与洪湖氨经济学中涉及的社会结构理论也是千差万别。通过仔细分析会得知,它已经打破了在过去人们对于社会学的理解,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理解社会学中的二元对立,并且它还试着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社会观点和理论,从而消除这种新旧矛盾的现象。它的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中,人们不要过于重视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和个体性,也不要过于侧重于社会性,而是要把握好尺度,通过分析研究人在社会中生活的各种形态特点,这样不但能够通过社会来限制人类的活动或者是受到社会的影响,还能够使人们在于其他人相互接触和相互依赖的行为状态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将这个新的理论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诺伯特・埃利亚斯。在社会学过程论的观点之下,对体育就会得到这样的启发。

3.社会学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体育人文

在微观社会学内容中包括了符号互动理论,它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是有关相对较小的比较具体实际的一些社会问题。在符号互动论中的主要看法是在社会这个整体中,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与需要与人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都是需要通过一些符号来实现的。事实上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代表着很多的信息,它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工作中,人们可以利用符号使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得人们相互适应,达成一致并为之共同努力。这种社会学符号互动论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出生于美国的布鲁默。事实上,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暗示是影响体育的现场发挥、体育成绩的取得的重要因素,对于那些工作年数不较多,工作经验丰富的体育教练来说,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是特点,在体育训练过程中除了要训练出一个体育技能精湛的运动员之外,在训练过程中还要为运动员灌输一些积极的思想,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是他们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取得良好的成绩。事实上,教练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体育培训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这样能够让参赛运动员具有一颗必胜的心理,在赛场上始终胸有成竹,大脑中只有必胜的信念,不去考虑失败和后果。这样,在比赛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胜利的几率才会更大。正因为这种没有顾虑的比赛,才能够使得动作、技能和战术都做到位。同时,在面对对手时,正因为运动员的自信心在气势上已经打败了对手,使得对手不断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矛盾思想,从而在心理战术上取得胜利。正因为这种胸有成竹比赛态度和信念,才能够将教练与运动员以及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产生微妙的情绪变化,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换句话说,追根究底这就是源于社会中人们的社会交流。

4.社会学结构功能论视角下的体育人文

第一,社会学在结构功能方面来看,通过相互联系的很多部分结合而成来一个有机的社会体,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是=在社会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组成社会的这各个部分、社会整个与组成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了有效维护社会的生活秩序,保持社会整体的稳定性,首先就要保证社会要意见保持一致并具有统一的价值观。通过社会结构功能理论的观点得知体育也是组成社会的一个部分,在社会整个上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很多社会学结构功能理论学家曾经说过体育运动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具有较高的价值性和社会性的一种运动,它不但对社会人员具有积极的作用,还能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正面力量。除此之外,体育在保持社会稳定和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从社会学结构功能论的方面来说,体育在社会整合力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体育能够将社会成员的潜在并且不叫分散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社会体制。由于在整个社会中,人们的性别、种族、年龄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环境都很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某一个颇负盛名的运动学家、体育明星产生兴趣或者如痴如狂,使得这些看似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们相互联系起来,产生了浓厚的亲切感、认同感以及团队之间的集体荣誉感,这种情感想要利用其他的方式去实现也是难以实现的。同一个道理,如果运动员也会对本国的运动明星、社会以及国家具有深厚的热爱之情,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归属感、认同感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小情感,还能够维护我国的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社会的安全、稳定的发展。

第三,以社会学的结构理论视角来看,体育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发展方面趋于体育事业,像体育为主的产业化国家发展。近年来,由于我国体育事业的日渐壮大,体育事业得到的重点突破,体育事业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更新,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取得了巨大的财富。在1987年,美国在体育方面的产业年产生总值已经超过了587亿美元,在1988年的时候,体育事业方面取得了631亿美元的成绩,截止到1993年,这一年里取得的产生总值已经超过了700亿美元这个巨额数字。由此看来。体育事业在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猛,速度惊人。也正因为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使得很多的美国社会学家口称在美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事业已经独占鳌头。在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已经不再担心人们的温包问题,并向着体育领域进军。在几年的时间里,经过我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虽然与美国这样的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实力差距,但是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5.结语

体育不单单是能够增强人们的体魄,还能够反映社会问题,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缩影,它涵盖了各个方面的问题。通过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体育,利用社会学所具备的特点以及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来欣赏体育,对体育进行阐述,并将体育分为多个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能够使人们全方面、多角度的去看待体育,认识体育以及学习体育。而社会学的视角指的就是以社会学的科学视角着手,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了解问题的结构。本文所说的体育人文讲述的就是体育在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对社会以及人类造成的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9

(二)从家庭层面看

家庭教育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首先使家长要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对引导孩子锻炼起关键性的作用。要实施好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家长是有顾虑的,因为中国的教育观还是要看学生的成绩,基本与体育不大,所以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以及人生观,身体健康,终生受益的思想理念,要懂得锻炼身体不是一时的事情,家长锻炼身体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改变了,孩子参加锻炼的氛围就不一样了,多鼓励家长和孩子都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充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尤其对独生子女的家庭要充分树立体育锻炼健康第一的理念,不能娇惯孩子,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对孩子人生道路是非常重要的。

二、总结

1.从社会关注层面来看

建立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从学校角度看

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增加体育教学课时总量,在开展必修课的同时,开展选项课教学,同时做到男女分班上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扩充教师队伍建设,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加强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等基础体育实施建设,使一些场馆和器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要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加强管理和组织,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质量和发展。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制度。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10

1.2社会体育学生融入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园整个教学实践中,通过传统的体育文化传承下来的,使体育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学生在校园里造就和培养人才,同时传承与创新能力、品德锻炼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有着作用。同时也对遵守法纪、争强体质、强身健体。特别是社会体育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愉悦与乐观。育人与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开阔知识面、能力创新人才。

2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实施途径

2.1科研方面途径

教学科研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在科研发展观,才能使学生在精神上,物质上反映出校园的风貌和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只有在体育教学科研发展,国家才能在各个领域生存,那么体育成绩在能提高,才有国家的影响力,这一切都要通过体育场馆先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条件。学生才能科学的训练出好的成绩,同时还与临边共享体育资源,开发共建享受体育设施。最后来服务与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训练与培训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才发挥出它的场地、器材优势和人才优势而怎样服务于社会用于到市场后,再促进校园体育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吸纳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各种科学知识讲座。

2.2物质精神方面途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一种具体体现。它不但在外貌表现上给人们全体教职工精神状态的反映出的,也是校园风貌一种约定的规范,比如:校园的每年的必定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各个社团、协会每学期的举办的各种的球类比赛,用体育竞技比赛来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拼搏的精神,促使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这也是历年来体育活动传承下来的文化精神,给学生精神面貌和竞争意识形成和培养是分不开的,这样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面貌的一旦形成后,必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集体凝聚力,这也是凝聚力的力量都是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承而得到的,因此,体育文化更加显示校园体育文化的巨大的辐射作用的,也是心理和生理上推动力,这种能量将对校园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的工作中能积极进取保持坚强的意志能力的。

2.3多视角发展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要通过多元化体育活动形式,数字化多媒介网络通信将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和更加广泛的体育文化信息,对学生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和马上了解到世界的体育发展信息,互联网把世界的体育信息传播到校园体育文化里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从而改变着学生自己的行为,来熏陶着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情操,和大学生自己的健身目标。校园学生除了在学校上体育课外,还会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都是一种有约束行为,要培养人才素质和教学的故障制度约束着,这也不能对每个学生管用。重要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在学生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定势,构建出一种相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息已产生,就能得到相应并快速转化为行为,这种有效的约束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当下承担着对学生已经是信息网络时代,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信息,使知识的编码、储存、传输、扩散的速度极大的提高,但方式也极大的简捷。通过体育文化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2.4校园体育人文发展路径

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它独有的创造和可创造性因素,比如: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和氛围,留给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和环境。改造场地和更换器材,改变运动场所的方式,更新竞技比赛的规则,创造新的活动方法,不断刷新新的纪录等等都与校园体育活动密不可少的关联的。未来国家栋梁人才将是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文化内涵深的新兴群体,而通过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在校园中营造出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的和精神面貌氛围和环境。锻炼身体振兴中华,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内涵所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着巨大的正能量。

3社会体育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目标

3.1鉴赏能力熏陶

鉴赏能力的熏陶,学生要会欣赏与分析能力,那么体育鉴赏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理解成欣赏,它主要还是在分析,只有分析透切,才能达到鉴赏欣赏的目的,培养学生提高自我的文化熏陶,艺术本来就是人类情感和想象力为重要特征之一,把握好并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学生还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所以说体育也是情感、人文和动作来表达的出来的,两则有着和谐的共同之处,它们是人类实现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应,它即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也给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化发展中,培养学生艺术熏陶,也是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艺术熏陶,提高校园体育文化的品位是非常重要的。

3.2社会体育学生人文熏陶

学生人文熏陶,首先情感上想象力上发展,学生要用全新的发展思维去看待社会及国家。那么就要通过活动形式的参与,从中感到周边的人文素熏陶,以师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在校园怎么样熏陶的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在校园中参与的各种讲座,参与社团活动,来加大对体育课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了解认识,不断参与人文精神,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生动健康、文明的体育文化氛围。同时给学生提供体育发展才能的空间和天地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增加学生自己的知识的储备和深度的了解。人文熏陶来影响和带动围边师生朋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大学阶段这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校学生教育者承担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3.3社会体育学生对校体育文化的传播

要在校园体育与体育文化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将成为培养社会体育学生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也是国家、民族的兴衰和国家存亡的重要基地,校园体育文化必将是一个核心长久培养基地,它将和师生健康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整合过程中,为实现新的目标所以在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意意识的培养基地。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内容;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中,我们需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培养,按照国家的发展方向,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党的相关政策方向,有利于高校落实全面发展的方针,坚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学生理解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理念。大学生是国家建设未来的力量,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更好地建设祖国,提升培养人才的标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才能真正指引学生做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总之,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逐步成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国家一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大学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阶段,要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想要认识世界,并且进一步改造世界,就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当面对社会中遇到的问题时能够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现代社会,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世界的变化,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获取大量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国发展的方向和理念,上文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分析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高校可以将校内和校外的活动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参观革命老区,讲授革命事迹,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学生。高等院校教学不同于初高中教学,教师要注意将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根据专业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理念,深化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党的基本政策进行解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指导,培养合格的人才,引导学生自觉感知国家政策,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理论,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当践行社会主义的相关思想,帮助学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需要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的文化中,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坚持在高校内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党的思想方针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培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方针,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明确认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要指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进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的方向,面对每个大学生要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例如,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学校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侧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明确将来的发展方向,准确把握学习规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12

例如,教师在教《工业革命》一课,为了认识瓦特对工业革命作出的贡献时,可出示三幅图,即手工纺纱图、手摇纺织机图、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图,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激活了学生对工业革命意义的探讨。

二、对于情感目标,提供形象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社会课教学,包括生活常识、历史、地理三大板块。如果教师未考虑学生的情感,很容易从头到尾“满堂灌”,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那学生根本谈不上有兴趣。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思维的火花”,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因此,社会课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不能忽视的。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要选择好媒体,通过媒体来提供形象生动的材料。例如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师照本宣科的讲授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如节选一段《珍珠港》,让学生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震撼人心的影视效果中去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

三、对于思维目标,设置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索。

社会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并不需要教师的“灌”,而是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得到的。教师应该本着尊重学生的观点,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来设置教学中的思维目标。要在社会教学中很好地实现思维目标,教师就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设计学生喜欢且愿意探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例如教《农业生产》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农业生产的地区性这一特点,教师可用计算机设计一段苹果和柑橘的对话,(苹果对柑橘说——欢迎你来做客。柑橘回答——你那儿太冷,我受不了。)学生看后,教师提问:1、你听了它们的对话,知道什么?2、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生长习性?3、这个小故事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

体育社会学论文篇13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进入了发展旺盛期,基于国家政策方针,体育人文社会学在21世纪制定了符合国家发展大环境的重要举措,如明确体育事业发展方向、规范体育行为、传承与弘扬体育精神文化、构建成熟体育规章制度以及动员全民参与健身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具体方向,这对于全民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社会全民参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后,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众多体育研究学者等将目光放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上,这些研究学者针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方向、体育制度改革发展以及西方先进体育教育理念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化的深入性研究,逐渐形成了跨文化、跨区域、多层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全面研究发展框架,这些研究成果在体育专业相关期刊等领域进行了发表。当前,如何进一步开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全面增强研究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打破传统垄断状况,确保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长久稳定性发展方向,成为了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性问题。

2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过于模糊

虽然我国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尚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区域的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理念等发展并不平衡,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区域以及相关体育学科研究人员,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内涵、基本属性、发展目标方向以及实践研究内容等并不清楚,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水平,国家要及时动员相关体育研究部门、学者等,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内涵等进行广泛性研究,为真正实现全面参与体育做出努力[1]。

2.2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社会矛盾

体育发展与社会变迁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这就使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于我国缓解我国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双方建立互助互利良好关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能实现对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多角度理解与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转变与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在这一方面的作用在逐渐弱化,甚至仅能对部分社会矛盾的表层进行十分浅显的解读与探究。综合来看,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变迁发展速度过快,而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相关研究并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而体育的滞后性发展与社会矛盾敏感性日渐加深,导致两者逐渐走向极端性发展趋势。为了确保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国家必要时可以适当要求资深专家、学者等进行指导,保证科研的准确科学性与长久稳定性。

2.3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应用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导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也是为了在体育事业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应用发展支撑,这是理论研究的本质内涵,如果不能确保理论在实践中的最终应用,那么所有理论研究就显得毫无价值可言。但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应用研究,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失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使我国体育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如何化解体育人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不协调性,已经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相关部门与教育机构的高度关注与思考[2]。

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发展的完善对策

3.1强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主体自觉意识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主体自觉意识是相关研究学者多形成的对学科研究的虔诚热爱与尊重氛围,这种不受纷繁诱惑社会影响的精神信仰,对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正向促进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相关研究学者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确保其树立超越自我、创造奇迹的能力,不断引导并创造出未来体育发展蓝图,使体育人才社会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个体满足与创造的良性互动状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相关研究学者的反思意识。另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项复杂性、多领域学科,在实践研究中必须要实现对多观点、学科的同时性兼顾,加上体育人文社会学本身具有内在性与双向性,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这就需要注重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相关研究学者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升。

3.2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环境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项科学、严谨的学科,在研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和谐良好的研究氛围,才能确保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不断的争论、批判与重建中健康的发展。首先,要构建综合能力过硬的科研研究队伍,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引领、后续科研跟进的合理高效化的科研梯队,形成学术创新团队等,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高水平发展。其次,贯彻执行全社会参与的科研发展理念,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关注热点进行学术交流,引导并鼓励相关社会学者等进行沟通互动,开放思想。最后,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奖励机制,对在研究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团队等进行适当性鼓励,充分调动研究学者的研究积极性与主动性[3]。

3.3构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与实践一体化发展体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