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实用13篇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

一、概况

以“完善体制、明确目标、保证实施”,确保完成年度指标为目标,我矿通过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激励制度,实行全员参与科技创新,切实做到了企业高产高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实现了企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网络,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一)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矿长挂帅的科技创新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环保科技中心作为日常工作管理部门。构建从员工、区队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专业部门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负责人到高层管理者的六级工作管理体系。

(二)创新计划。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已编制2014-2015年技术创新规划

(三)项目管理。按照关于报送2012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13年科技计划的通知要求,认真筛选各专业上报的2013年科技项目,并按立项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格式规范填写,按规定要求提交。立项的项目统一按计划进度进行实施,及时按要求申请鉴定、验收、报奖。并对项目验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按要求报验。

项目费用按项目进度每月各专业上报经费预算,并按要求进行经费管理,各种研发支出经费票据做到认真核实,特别是科研人工费、材料费用、电费等各种费用支出做好经费归集。

(四)成果管理。按照集团公司关于201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工作的通知,及时总结创新成果,并择优选取本单位已鉴定的一项科技项目按时进行网上申报。并对成果和知识产权按照保密制度进行严格保密。2012年科技成果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均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安全效益,且科技成果转化手续齐全,资料完备。

(五)知识产权。专利成果的申报是按照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通知要求,由单位或个人将专利材料经生产矿长、总工程师审签后,报环保科技中心登记汇总,由环保科技中心统一报送集团公司技术研发部专利办公室办理,对已授权的专利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第七章专利成果的管理中,专门列出了专利转让规定。

(六)技术交流。环保科技中心对矿各专业及个人的科技信息,严格审核,做到内容填写规范、充实。对发表技术信息资料的期刊统一归档,并分类汇总,满足本企业科技信息查询、检索要求。矿与各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委托院校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时,均严格按照要求签订合同,合作形式具体、可操作,权责明确。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矿指派科技人员进行外出交流学习,交流学习中均是关于煤炭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与前沿研究方向等有针对性的内容。

矿还定期向各专业各单位收集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对择优选取的建议进行汇总归档保存

(七)人才培养。为满足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的要求,科技组专门制定了科技管理培训PPT课件,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培训,学习形式分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笔记书写认真规范。

根据集团公司通知要求,为深入了解在机电设备检修、安装过程中,创新检修、安装施工工艺及方法,应用先进成熟的检修专用工具、严格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合理的专业化工艺流程的具体情况,以便在全集团公司推广应用。机电运营部下发了关于上报“四新”技术的通知,要求各单位负责人亲自组织有关人员,认真总结以往检修、安装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每个单位都要上报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报机电运营部。

(八)检查考核。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自评管理制度》。并认真按照《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表》所列内容逐项准备迎检材料,进行自查打分。对于自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均按要求填写技术创新工作季度检查问题整改情况表,并按要求作出自查情况书面总结。

(九)奖励。为激发广大员工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矿在《协庄煤矿科技进步管理办法》中拿出一章的篇幅对奖励范围、标准等进行详细说明。矿每年召开一届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矿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及任务,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矿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对获得上级授予的荣誉、奖励的成果进行嘉奖,每季度兑现一次奖励。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2

1 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现有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1]。

“十二五”以来,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配置和流动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的重要一份子,电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十三五”是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企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利于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的体制机制好文化环境,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2 电力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电力科技是指在整个电力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科技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将科技创新的设想作为引入起点,经过研究与开发,从而进一步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2.1 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科技创新困境。以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为例,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在国内拥有25家分支研究所和检测中心,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虽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各分支研究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营业务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从而导致部分分支研究所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追求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电力科技创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电力科技创新是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其后续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也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的缺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科技创新建设中,尤其一些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重大电力技术项目的科技创新存在投入资金甚少的现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然有待提升。我国对于电力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三是科技创新管理松散。基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一些控制和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种分散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导致了电力行业存在难以跨越式发展的困境[2,3]。

2.2 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力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规模性、经济性方向发展[4]。

一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从安全性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因此,从经济性角度上来看,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

3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科技管理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从组织机构、科技人才、制度机制等多个要素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由电力企业牵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各电力企业对于此类项目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过程中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将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部门独立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或者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独立于产品开发部门的生产技术支持工作。对于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将研究院所作为一个整体,扮演研发部门角色,组织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下属的依托企业建立的各分支研究所继续承担工程技术部门的职责,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图1所示。

4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在科技创新管理上,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更多的关注于管理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企业科研活动自己负责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手段,使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和集团战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活力。

4.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对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研发人员招聘时,除了考核应聘者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同时更应注重其个人品质的考核(例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人才聚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发部门工作的整体氛围;在研发人员培养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专门制定,研发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关系到动机和主动思考等个人品质相关的因素;在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把研发人员的收入与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相挂钩。

4.2 打造协同共享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家电网的影响力。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统筹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要建设开发型重点实验室,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流动研究院工作站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5]。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早抢占市场高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各类项目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应该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引入项目经理制,企业和研发部门不必要对研发项目投入过多的关注,项目研发的进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汇报会确认。此外,还应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梯度,同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立峰.论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J].经济视野,

2013,12:364-365.

[2]白云.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75-276.

[3]刘松波.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4,19:91.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3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及制度运行所花费的成本是体系成本。它是为实现科技创新功能和目标而支付的组织管理成本和与组织制度有关的成本,包括:

1.组织机构管理的支出,包括管理手段的费用,日常实践费用等。

2.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投入,包括实验环境与材料的资源消耗,支持性经费投入,社会实践调研的经费支出,学习培训费用,奖励成果与交流访问费用等。

3.动员、组织、调配组织内部资源所损失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体系收益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采用了某种体系而使产出成果增加的部分是体系收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成果(Y)由投入因素(I)、体系(O)、人文环境(E)、政策差异(P)等多种因素决定。函数关系式表示为:Y=f(I,O,E,P)从衡量体系功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入手,来间接衡量体系收益。任何一所高校采用某种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是因为该体系具有竞争与激励、约束和配置等功能,如果体系成本保持不变,功能加强或放大,那该体系是有效的。

1.竞争与激励功能

有效率的体系,当事人为稀缺资源、利益或机遇展开公平竞争,使个体努力同个体回报与组织目标建立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采用两个指标度量:

(1) .相关系数即

成员努力工作的回报率与组织目标达成度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说明体系的激励竞争性越强。

(2) .赫菲德尔指数H.I(HerfindahlIndex)

该指数本来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用于衡量某一产业中同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度,这里用以衡量体系的剩余收益(如奖励、补贴或待遇等)分配的集中程度,如果剩余收益长期以来过分集中到几个成员或团队手中,构成垄断,或如果趋于平均分配,每个成员或团队所得份额无显著差异,则激励竞争性就会逐渐消失。

H.I 的数学公式为:H.I=∑ni=1RtT2

T=∑ni=1RI

其中,Ri 为体系内单个成员或团队的剩余收益个体占有量,T 为体系内总体剩余收益量,n 为成员或团队个体数目。显然,H.I 的

值处于0 与1 之间,当体系内的成员或团队均不占有任何剩余收益时,H.I的值为零;当全部剩余收益都归一个个体占有,即R 1= T ,R 2……Rn 的值均为零时,H.I 的值为1;当剩余收益在成员中平均分配时,公式变为:H.I=n(1/n)2=1/n。由此可见,当H.I 的值处于1/n 与1 区间的中间值时,体系的激励竞争功能就可能放大。

2.约束功能

有效的体系需要扼制组织成员的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的“分利性努力”,提升成员对体系收益的追求,约束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约束功能的衡量可以采用某种制度结构的形式实施,历年来人均违反该制度的累积趋势分析法,如果人次数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则说明体系的约束功能越来越弱化。

3.配置功能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本稀缺,不同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多样化。体系要努力使具有不同人力资本质量、不同创新偏好、不同

个性特征等的人员找到最适合的团队或组织,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是有活力和生机的,是开放、有弹性的,这就要求体系允许人员自由搭配与组合,为人员寻找合适的实践与理论指导环境并提供激励和途径。能把不同创新意识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团队或组织,允许把资源投入到锐意创新、配置合理并对科技创新的预期成本较低的团队或组织中。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体系效率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体系效率(E)是指体系收益(R)与体系成本(C)之间的比率。公式表示为:E=R/C如果 E>1,说明体系也是活动的投入因素(I),有成本,也有产出成果(Y),因而,体系是有效率的。

1.在制约活动产出成果的多种因素不变时,可以比较增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前后的活动总产出成果或总收益的变化。如果总产出或总收益增加的部分超过了为建立、维持和实施该体系所花费的成本时,该体系是有效率的。公式表示为:E=(TR-PR)/C,E>1 其中,TR:采用了某种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后的活动总产出成果或总收益,PR:之前的活动总产出成果或总收益。

2.同一所高校,在制约活动产出成果的多种因素保持不变时,采用体系成本大致相同的两种体系,比较所带来的产出或收益的增加量,如果前一种体系下的产出或收益增加量大于后一种,则说明前者比后者更有效率。

3.增加新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后,导致增加的收益与成本,即比较体制变动的边际收益(MR)与边际成本(MC),观察两者的边际效率(ME)。公式表示为:ME=MR/MC 如果ME >1,说明这种新体系有效率,进行体系创新在经济学上具有合理性。如果ME =1,说明该体系已达到体系收益的最大边界,没有创新收益了,采用这种新体系没有经济意义。如果存在多个ME>1 的新体系可供选择,则应该首选ME值最大的新体系。

四、策略及建议

1、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完善制度保障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可将科技创新活动成绩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评定,设置科技学分,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经费、指导、评审、验收、奖励和转化等制度来解决活动中的科研经费、指导教师、实验设备、成果认定、专利申请、产权所属和成果转让等实际问题。

2、统筹管理

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网络为防止出现X- 无效率,改进体系效率,提高X- 效率,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在政策、经费和实验室等方面进行决策和协调。(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4

1.2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三个体系相互渗透,互相支撑,互为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和制度创新的新形态,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循环流转,增强了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对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主要从国家、区域、产业、企业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关于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则主要基于高新技术发展方面展开,忽视了经济中传统产业以及服务业的研究。[3]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创新范式的转变,建筑产业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传统产业,有必要站在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

在复杂性科学视角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结构和运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科技创新体系也具有一些新特征。

2.1系统复杂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发生在技术领域、经济领域或管理领域,而是一个涉及科技、经济和社会的综合过程。构建科学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就要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用系统的思想和观点,通过企业内外诸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成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力、财力与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价值和效用。

2.2网络组织性

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研发部门,而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运营环节当中。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主要有研发、技术管理、组织、设计、施工等。这些活动并不是按照线性方式序列进行,往往存在着多重循环、往复的交叉活动。所以,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应是由多个部门和人员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的群集型网络化组织。

2.3动态开放性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制度、组织、管理、资金、信息等诸多方面条件的支撑。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建筑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同时,纷纷跨越边界,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结成长期、稳定、互惠的关系,建筑企业的跨越区域边界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强化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交流,淡化企业、部门等边界,使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子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

3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的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建筑知识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是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在建立知识创新体系中应该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并借助现代科技的支撑,通过科学技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集成与创新,使知识的创新源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需要依托专家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加强科技研究、科技交流与合作、科技教育与培训。首先,建筑企业应建立开放的、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开展知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人才是建筑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而开放并具有活力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可以引入知识创新所需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为企业知识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人才资源,促使原有人才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形成人才结构上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知识创新激励机制,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知识创新要求的人员,形成动态激励机制,从而使知识创新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4]其次,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活动还需要与外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从外部环境不断获取信息,如相关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以增加和丰富企业的知识供给;也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本企业工作或开展讲座,通过交流合作来开阔知识创新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可以经常性地对知识创新人员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实验方法。通过开放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使企业知识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再次,在建立建筑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体系为指导,加强知识管理。充分利用系统工程、集成管理、信息技术等各领域专家的智慧,面向建筑市场的需求,科学认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及其作用机理,促使建筑企业的科研工作、技术研发、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围绕市场需求展开。

3.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配置相关的、与利用创新资源相关的各种机构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活动的参与者(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运作机制构成的系统,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筑企业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调控手段,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中介服务等参与者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如图2所示)。一是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速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向企业转移。二是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基础研发系统。加强产学研的联合研发,形成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新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工艺研发优势和高校的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优势。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成果的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利用勘察设计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技术中心,扶优扶强,提高企业的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四是建立和完善以建筑技术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通过大力促进建筑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建筑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五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化是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推进,标准化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标准化的动态演进过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演进,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结合带动建筑企业的自主创新,标准化与试验、检验相结合有助于推动建筑企业的开放创新。因此,建筑企业构建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标准化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推动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加速企业的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3建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体系,进行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

创新是一个价值实现的过程,创新过程中各层次、各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中,不仅有技术性要素,更有大量的非技术要素,并且非技术要素带动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5]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业务整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由其引领的管理创新成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管理创新的信息化有助于及时获取信息,依托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建筑企业的数据标准、信息规范、技术交底以及方案优化等,通过制度与管理的重塑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科学管理和高效的良性互动。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以信息化建设为载体,面向市场需求,整合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组织、运行一体,决策、执行、监督协力,政府、企业、高校互动,最终实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与智能化。一是建立市场导向和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独特定位、做出明确取舍、加强各项活动之间配称性的谋略。卓越的技术及持续创新是建筑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建筑企业只有通过提供高质量、技术先进、全面和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依靠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职责,为企业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施展舞台。建筑企业需要强化科技创新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科技创新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全体员工都致力于维护企业的创新精神,不断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二是组建高效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科技中心的职能。建筑企业要形成以企业负责人为主要领导、企业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6]建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管理决策层,主要针对能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事项。在这一层面中,企业科技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预测创新项目及其经济效益,最后由创新委员会审查决定需启动的创新项目。第二层面是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层。建筑企业应设立研发计划部和研发管理部,全面负责企业的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设计任务。在这一层面中,科技中心需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和实施计划,提出完善的科技研究、开发和试验条件,总结和完善企业科技标准体系,形成具有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第三个层面是与项目相关的科技创新实施的操作层。建筑企业的研发成果必须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凸显价值。许多情况下,复杂的大型项目都会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因此,科技中心必须为客户量身定制设计、技术、材料等创新方案。三是强化研发资源体系的管理,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承担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科技创新进行持久性的投入。对于新型结构和技术难度大的工程项目,应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在稳定的研发经费投入基础上,建筑企业要拥有充足的科技研发人才,形成由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才组成的科研人才梯队。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创新氛围;加大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加强培训,改善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新型创新人才;注重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科技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四是建立畅通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合作。建筑企业要重视相关科技及产品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根据科技研发工作的性质和客观环境,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项目信息在企业内部网络的共享、远程的信息分享与交流,同时注重与外部机构的创新合作。开发创新网络,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研究项目。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外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第三方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建立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体系,在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和知识产权负责人的引导与管理下,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并不断推动标准的演进,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

3.4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建筑知识创新、建筑技术创新、建筑管理创新三大体系构成(如图4所示)。其中,知识创新体系依托不同领域专家的参与,以科学研究为先导,强调开放与自主创新,强化科学研究、知识管理、教育培训与科学传播的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由技术进步与推广应用来驱动,以标准化为核心,强化产学研一体、政策和服务支撑的需求与价值的实现;以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管理创新体系则以信息化为载体,强化管理与制度的重塑。在现代科技发展催生知识社会的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互融合,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三个体系也是相互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动力的,推动着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形态。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5

1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

1.1具有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尽管属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但由于科技创新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各个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了工商管理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1.2具有协调作用。对于企业科技创新来说,是一个长期的、漫长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进而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企业通过加强工商管理工作,可以发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力量凝聚到科技创新中来,比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招聘工作,特别是通过“互联网+人才”的模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使各方面人才能够汇聚到企业科技创新中来。工商管理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企业可以协调各个部门共同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1.3具有引导作用。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发挥工商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比如通过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工作,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对企业科技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进而能够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与市场机制对接;再比如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工作,还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特别是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务部门可以合理安排科技创新资金,而且也可以向各级政府争取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等。

2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对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更好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观念,更加重视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但从当前一些企业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观念比较落后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刻认识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还没有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尽管也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不优,特别是相关保障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必须会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规范化、持续化以及有效化。2.2管理体系相对陈旧。由于我国企业早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没有引起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很多企业工商管理体系还在紧紧围绕企业科技创新来展开,工商管理体系陈旧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比如一些企业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导致很多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还有一些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尽管也认识到应当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但在落实方面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各个部门还没有对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等。2.3管理方法缺乏创新。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工商管理缺乏创新的问题十分突出。比如一些企业不重视工商管理的系统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协调,因而也不可能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再比如还有一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开展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市场、客户、顾客需求情况的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不符合市场需求,甚至一些企业研发的新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成为落后产品,这主要是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对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和服务。

3科技创新视域下企业工商管理的优化对策

3.1创新工商管理观念。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战略发展能力。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工商管理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将工商管理工作与科技创新进行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管理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协调作用和引导作用,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推动工商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着眼于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努力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工商管理理念,还要切实发挥好工商管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组织和协调功能,特别是要发挥好助手作用,比如企业应当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进行系统安排和设计,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和战略性,同时还要制定更具有针对性、效能性和系统性的科技创新保障措施,进而能够使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开展,并且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成果。3.2创新工商管理体系。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把健全和完善工商管理体系上升到战略层面,纳入企业战略发展体系当中,不做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进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保障。由于企业科技创新涉及面广,而且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且需要方方面面的广泛参与,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各类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因而企业在开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够拥有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引导和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各个部门的工作体系当中,共同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工作合力。创新工商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对内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外,还要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比如企业可以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再比如还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使科技创新能够得到更多的外部支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3.3创新工商管理方法。创新是进步的灵魂。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想使工商管理工作能够更具有推进作用,至关重要的就是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要将“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管理工作当中,强化工商管理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支撑,比如在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力、物力、财务保障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相关方面的系统化应用;要进一步强化工商管理模式创新,特别是要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比如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市场需求信息、企业产品信息以及相关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为企业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提供决策辅助;再比如在开展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出意见和建议。创新工商管理方法,还要更加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团队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效率。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新时代,企业必须将科技创新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着眼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更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新路径。尽管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而且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工商管理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导致科技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深入、高效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推进作用,从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进步的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企业工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重点要在创新工商管理观念、创新工商管理体系、创新工商管理方法“三个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6

大学科技园创新管理;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科技园信息化服务

1 背景

大学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 其发展通常取决于当地资源、规模效应和营运成本等要素,但这种传统经济模式越来越显示其不能适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推进园区信息化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高大学科技园综合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孵化服务的需要。

2 方向和目标

依托信息化系统,可以为大学科技园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撑和在线管理功能,打造“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各种创新要素有效融合和互动的创新创业环境解决方案,解决如下四个方面问题:

1)园区的规范管理

2)跨平台的成果转化

3)跨行业的增值服务

4)跨地区的信息共享

3 信息化创新管理规划

大学科技园信息化创新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创新管理系统)体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技术、分级管理等规则,体现出整个平台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用户对象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和创新工作者。围绕着为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目标,将着力打造各个服务系统。

系统包含如下管理功能:

3.1 大学科技园规范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后台之间制定统一的接口和协议,实现账号权限统一、通知通告在线推送、科技园年度资料在线统计、科技园在线评审、科技项目在线申报、园区管理者在线会议等功能。

3.2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

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系统需要以创新服务体系、客户关系体系、园区管理体系为基础,建设科技园区综合信息化平台,可以全面满足科技园区处理日常内部业务和提供各类对外服务的需求。

主要功能包括:

1)客户管理系统

2)房源管理系统

3)合同管理系统

4)企业基础服务

5)企业增值服务管理系统

6)结算管理

7)统计分析系统

3.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聚集科技评估机构、科技情报信息咨询机构、专利事务机构、公共实验室、测试中心、科技创业投资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经纪机构、专利交易平台、风险投资机构等高科技服务机构,为高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业务和品牌展示空间,促进科技高科技服务业态的良性发展。

3.4 创新资源服务聚集管理

“创新管理系统”实现创新资源模块化集成技术,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知识创新平台、企业在线管理SAAS软件服务平台、IT资源服务平台、数字交易平台、知识交易平台以及在线培训教育平台等,为“大学科技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及园区用户提供创新云服务。

3.5 创新人才培养及孵化管理

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的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管道,主要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融入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发挥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立创新创业岗位培养创新意识。

2)公共技术平台服务科技创新活动。

3)孵化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共建。

4 总结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信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加速器。只有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才能使入园企业加快实现转型,促使园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伍晓强,阮航.我国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功能分析[J].价值工程.2013(21)

[2]王燕,孟民杰,黄韬.论大学科技园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推动作用――以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3(02)

[3]姚伟坤,姚凯,赵超.大学科技园跨区辐射发展的三方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

[4]陈伟,张振海.江苏地区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选择与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3(06)

[5]毛才盛.基于共生理论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6]刘俊友,于伟.国内外大学科技园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7

新常态时期的天然气行业,面临着市场供需、地企关系、价格机制、替代能源竞争、国家政策、市场改革、同业竞合、合资合作风险等交互影响[1],对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评估提出了新挑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油气科技评估要突出创新导向,将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发投入、创新绩效和人才评估作为重要指标,对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评估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挑战和新要求下,建设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绩效评估方法与考评体系,解决现有绩效评估在不同类型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与流程等多层面间的离散性问题,从单一评估方法向体系性、总结性评估方法转换,是适应天然气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举措。

2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内涵

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是基于战略视域对天然气科技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及相关要素进行系统性和整体性管理的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实践性和全员性特征。其立足创新驱动战略发展、管理、绩效与系统效率耦合等相关思想,将管理放置在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估与激励、技术价值化等现实环境需求下,运用平衡积分卡等战略绩效管理工具,分解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关键要素并转化为关键绩效指标,通过机构、项目与个人维度的逐层分解与剥离,构建绩效评估体系,服务于绩效激励。该模式强调天然气科技研发、应用与实际生产的有机结合[2],保证天然气科技创新方向性、系统性、实用性与价值性,促进天然气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发展。研究构建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3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过程

3.1明确企业创新战略目标

3.1.1明确天然气科技创新总体战略目标深入贯彻中央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发展理念,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和产学研结合,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研发应用、优化创新环境,持续提升公司发展内生动力。3.1.2明确天然气技术集成创新战略目标突破制约公司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积极构建满足川渝、服务全国、支撑海外的具有“油公司”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由投资和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转变,打造天然气特色研发体系;加强自主创新、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和综合研究,打造天然气发展的技术中心。3.1.3明确天然气技术生产应用战略目标通过相关勘探配套技术研究,解决勘探开发相关技术难题;开展优质快速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实现钻井提速增效;提高单井产能开发配套技术研究,实现单井稳产增产;完善已开发气田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提高采收率并降低综合递减率;完善标准化设计,缩短工期降低投资。3.1.4明确天然气科技研发体系战略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以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为重点,建设以专业技术研发体系、实验基础平台、博士后工作站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3.1.5明确天然气科技保障体系战略目标建立完善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建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建立技术合作联盟,构建多渠道的制度化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开放式科研环境;优化科技人才梯级结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3.2分解战略目标关键要素并转化为绩效指标

3.2.1以平衡积分卡为工具绘制战略地图战略地图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基于平衡积分卡的原理[3],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基于当年度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因果相连的多项战略主题,制定与每项战略主题相应的目标与措施,再把战略主题分解到相应的部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方法能使管理者从战略整体的4个维度来考察公司。西南油气田以平衡计分卡为工具[4],结合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绘制出了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地图(图2)。3.2.2分解战略主题并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战略主题由战略地图引申而来,是实现战略地图的关键战略任务、战略措施及战略活动的总称。战略主题服务于战略地图,是对战略地图的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s,KPI)则是对战略主题进一步分解,用以检测战略主题的执行效果。KPI建立了一种将战略主题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的运行机制,使绩效考核体系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因此在研究战略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战略主题并制定出了关键绩效指标(表1)。

3.3构建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管理指标与方法体系

3.3.1基于机构维度的指标与方法体系机构维度的战略主题包含公司科技进步与科技贡献以及科研院所创新科技能力提升两大类指标[5]。公司关键绩效指标细分为天然气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管理提升、社会贡献三大类。其中,投入—产出绩效基于公司整体视域主要考虑经费、人员、资源等投入以及降本增效、社会贡献、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科技进步贡献率等产出;管理提升绩效主要考虑管理创新投入与产出、管理创新分析能力、研发能力、组织与营销等能力[6];社会贡献绩效主要考虑天然气安全供应、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利用、节能减排、天然气经济效益、低碳化发展保障等[7,8]。科研院所关键绩效指标细分为科技管理能力、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三大类。其中,科技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能力、基础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指标;科技研发能力包括科研计划完成、科研成果应用、科研经费控制、科研质量控制情况、科研水平提高情况、科研能力提高情况、ERP及内控管理等指标;自主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质量、科研水平、自主创新、实验室水平、科研人才、国际学术会议、国家或省部级项目等指标。在指标选择与权重设置过程中,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采用经验法估算和德尔菲法,对能够直接以财务管理数据计算的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保证指标的价值性与权重的客观性。3.3.2基于项目维度的指标与方法体系项目是天然气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基本对象,也是天然气科技发展战略落实的载体。基于项目维度的绩效管理,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1)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了对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突破,从而发现新的经济可采储量、增加企业资产。(2)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进步延缓了老气田产量递减,维持和提升了老气田的现有产量。(3)经过科学论证优化了新井建设和布局,大幅度提高了新增天然气产量,贡献了新的价值。(4)天然气科技创新体系对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影响。因此,天然气勘探科技项目主要考虑天然气储量、天然气工作量及探井、钻井等综合指标;天然气开发科技项目主要考虑储量、生产能力与产量、工作量及相关综合指标;天然气利用与经营主要考虑产量及销量、天然气价格等相关指标。上述指标都可以通过生产运营数据进行直接量化和测算,基本上能够保证绩效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3.3.3基于个人维度的指标与方法体系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各院所单位从事科技研发与创新的人员,按岗位性质可以分为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两类: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岗位以知识产品、新型产品的智力价值和社会效用价值为目标;技术支持类员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较具体。基于西南油气田科技人员岗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综合比对多种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采用对偶加权法设置科技人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由于技术研发人员的工作主要具备严谨性、创造性等特点,绩效评估要突出工作能力、创新性、工作业绩等;技术支持人员的工作具有重复性、技能性等特点,绩效考评需突出工作业绩与工作态度等。

3.4实施天然气科技创新战略绩效评估

3.4.1组织管理成立公司科技战略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公司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审查分公司科技战略绩效考核办法及其他重大事项;公司绩效考核办公室制定考核办法并执行考核;公司核心业务部门提出本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与目标值,落实考核工作并反馈。3.4.2评估流程管理公司科技绩效管理流程是:下达计划完成评估及报告审查验收。绩效计划的制定是指在考核周期开始,绩效考核办公室按照公司科技战略的要求对被考核对象在考核期内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进行管理的一系列计划过程,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结构、考核周期和目标值,以及绩效合同等。根据所构建的科技战略绩效管理指标与方法体系所规定的指标计分方法、权重型等相关内容,对被考核对象进行评价打分,并按照绩效考核的结果实行分级制度。对被考核对象建立以绩效跟踪和信息反馈为基础的过程控制,双向沟通考核信息。3.4.3结果反馈与绩效激励公司及各级各单位应根据反馈的评估结果进行绩效激励。公司层面,通过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创新战略绩效投入—产出整体水平,分析科技战略执行与落实情况,为下一阶段战略调整与深入推进提供依据。科研单位层面,通过关键绩效考核,得出各单位绩效管理水平,作为年度绩效奖励等重大奖励的依据。最后,应当着力推进5个方面的工作:(1)完善以效益为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2)持续完善业绩考核体系;(3)落实工效挂钩机制;(4)充分发挥油气田企业总经理奖励基金等专项奖励政策的激励作用;(5)实行科技人才双序列制度。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8

1.1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理论的价值,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研究科技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是提出新观点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统称,包含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站在新的角度对已知事物进行再认识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1]。科技创新体系是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各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2],包括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大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与完善,挖掘整合不同要素的潜能,使体系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1.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特征与其产品生产的特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在: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具有单次性、固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风险增大,从而使科技创新的组织与实施存在较大的困难。缺乏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建筑产品生产的特性造成了企业与用户的交流比较困难,增加了经营效益的不确定性,而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的压力,严重阻碍了企业引进新技术和改造新工艺的积极性。缺乏科技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受行业分割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建筑企业多限于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生产活动,导致其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针对某一工程项目的工艺改造或管理改进,而缺少一些原创性的科技发明。

2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2.1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中原地区建筑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迅猛,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缺少自主性的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缺少科技成果的进一步开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科技贡献率比重较低,普遍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多数企业的高层决策者缺乏创新意识。

2.2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受到建筑产品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建筑业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建筑产品生产产地的绝对唯一性和作业区域的相对扩散性,对企业之间的科技信息沟通产生了较大影响,建筑业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单位需要负担各自的创新费用并承担一定的风险,工程项目的外部环境往往复杂多变,从而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受到支撑条件匮乏的制约。资金、人才与信息是建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三大基本资源。目前建筑企业利润普遍较低,缺乏转化资金,没有可靠的投融资渠道,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被闲置,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信息市场的建设比较落后,从而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实施。3)受到建筑市场竞争不规范的制约。建筑产品交易与其他商品交易的区别在于:建筑市场是先有商品交易而后才进行商品的生产,在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单个工程项目往往被肢解成几个工程,由多家建筑企业同时承担施工作业,扰乱了市场秩序,打破了科学的工艺流程,影响了工程质量,限制了新技术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4)受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建筑物和构筑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严密的行业管制和具体的操作规程限制,在建筑产品的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这些限制和约束同样制约了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3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3.1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型

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创新,将企业转化成创新型企业,使研发制度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3]。因此,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观念与知识、制度与管理、研发与技术等各种创新活动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而构成的有机整体[4](见图1)。

3.2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

1)观念创新是一种思维和理念的综合性创新。建筑企业的观念创新就是要打破企业多年以来形成的陈规陋习,克服旧的思维模式,树立全新的科技创新观念,使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在建筑企业观念创新的过程中,管理层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善于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开拓市场,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借鉴好的管理实践,研制开发新技术应用和新工艺流程,合理使用新材料,不断完善企业的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观念创新。2)制度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现有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建立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员工行为的制度和规范,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5]。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激励,使其固化。建筑企业的制度环境包括宏观层面上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微观层面上的由企业制定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制度。从调研中发现,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建筑企业中仍存在产权结构混乱、组织机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现象,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3)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发展机制共同构成了建筑企业的机制。其中,激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对企业员工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这些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激励方式共同对科技创新人员起到作用(见图2)。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不竭动力。创建建筑企业的知识创新体系,应该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开始,将工程项目做为媒介,持续不断地提升科学研究、技术协作、科技培训等过程[6]。5)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者及其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个系统(见图3)。6)在建筑企业的管理创新中,应该以企业的管理者为核心,形成合理的决策,建立周密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与职工紧密协作开展创新活动。建筑企业应建立明晰的权力层级,明确的决策主体,妥善处理好责任、权利、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调整决策的形成过程,利用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和适度分权,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决策的及时有效性。作为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建筑企业结构越来越趋向于扁平化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企业获取较高的生产经营效益。因此,建筑企业需要尽早地整合优化企业的核心文化,改善组织结构和建设科技战略,强化管理创新体系的指挥和协调,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运营效益。

4建立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

4.1发挥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的整合效应

建筑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发挥二者的整合效应。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都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为此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售后服务质量,爱护企业信誉,打造企业品牌。可以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建筑企业社会影响力,做好形象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经营,使企业品牌打入多个相关领域,赢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4.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目前建筑企业的员工普遍面临着工作环境苦、作业流动性强、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企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因此需要企业将人才引进与攻关课题研究相结合。2)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以岗位管理为主的人才使用机制,对每类人才进行跟踪管理,让员工时时处于一种良性竞争的动态环境中,使每个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持续不断地自我挖掘和开发。3)建立以贡献大小和能力强弱为考评标准的评价机制。对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应该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工程业绩为考核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系统,制定客观公正的人才考评制度,奖惩严明,发挥创新人才评价的真正作用。4)建立真正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激励机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激励措施,积极寻求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基础知识、专利技术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方式,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模式。5)建立能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的人才培训机制。把培训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强化岗前培训,建立完善的继续工程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建筑企业。要健全创新人才交流制度,可以采取轮岗互换的形式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4.3创建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

科技创新信息系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科技资源能够充分地汇集和共享而建立的快捷有效的科技创新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建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使科技信息资源能够充分高效地进行共享与交流,为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积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7]。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式及手段,加速工程项目的科技信息集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科技开发与管理效率,为企业开展异地项目研发、扩大经营范围提供强大的科技信息支持。综上所述,该项目的研究通过对建筑经济学、科技创新学以及企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探讨了在中原地区应该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中原地区建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关措施与建议。

作者:王 颂 刘汉州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金维兴,陆散弘,尚梅,等.21世纪中国建筑业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范维,王新红.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3]申立银,邓小鹏.建筑业企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叶建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及战略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8:26-28.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9

一、烟草商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和评价

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靠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使企业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组合性概念,一般由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整合能力三方面构成,从企业的多个侧面得到体现,比如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创新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

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以卷烟的购、销、运、存为基本业务,主要是通过对卷烟的购进和销售以及因此而必需的运输和储存业务,完成卷烟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过程,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于卷烟的购进、销售、储存、配送四个流通的基本环节,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合理组织卷烟流通的四个基本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当前考核评价无烟叶商业企业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指标很多,相对集中的指标包括创新体系、创新成果、创新人才、服务营销等四个方面,创新体系可以较全面反映创新管理能力和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成果直接体现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人才在另一层面体现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服务营销最直接反映创新营销能力。因此应该从建立完善创新体系入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效提升服务营销水平,从而实现全面提高无烟叶商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建立和完善符合自身特点,切合实际的创新体系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二、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创新能力

(一)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涵义、特征和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创造新产品和满意高效服务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就是通过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企业能够在商品的购进、销售、储存、配送等各环节向客户和消费者提供高效满意服务,使营销服务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调整性等特征,其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有诸多观念,大体上是三种视角:一种是按照功能,一种是按照职能,再一种是把两者结合。本文认为,将功能和职能结合,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目标等方面构成无烟叶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

(二)建立和完善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

烟草商业企业创新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企业主营业务这个核心,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为目的,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工业企业积极合作,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创新成果不断出现,质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奖励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增强,创新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开放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立和完善商业企业创新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四级创新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创新机构职责,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1)第一级,成立专门负责企业创新的领导机构,比如烟草企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本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组织、管理和协调。

(2)第二级,领导机构下设烟草商业企业技术中心或负责创新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企业科技创新的组织安排、企业自主研发、与工业企业、零售户和行业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研活动。

(3)第三级,在企业各部门或跨部门成立创新小组,开展创新研讨活动,组织技术革新、发明创造。

(4)第四级,技术推广站,在烟草流通营销、专卖、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等诸环节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通过构建四级创新机构,明确各级创新机构职责,实现烟草商业企业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创新机构组织的建立健全是创新体系构建的前提。

2.构建三维一体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三者相辅相成,确保企业创新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三个维度包括创新管理维度、科技创新机制维度、科技创新文化维度。管理维度中卷烟营销业务、物流配送业务、专卖监督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以及其他支撑业务是核心,科技创新的科研组织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科研资金管理管理是基础。科技创新机制维度包括组织保障机制、绩效激励机制、信息机制等。是创新体系的支撑。科技创新文化维度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组织创新氛围、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文化维度是创新体系的是保障。三成互相促进,以实现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平稳、有序、高效的运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质量和数量持续增长,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3.加强创新管理,完善创新管理的各项制度,提高创新管理水平。加强创新管理要从创新人才管理、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创新资金管理和信息管理几方面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使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有目标、有制度、有方法,使科技项目及成果管理从项目选题开始,贯穿实施全过程,成果评价科学,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及时有效,使资金管理科学规范合理,既保证创新资金落实到位,又保证研发经费专款专用,使信息管理畅通高效。创新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贯彻落实是创新体系发挥作用的基础。

4.建立创新组织保障机制、协调竞争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并完善创新人才评选表彰、职务晋升和薪酬分配机制,加大对在科技项目、专利、专著、论文以及小改革小发明中有贡献人员的的奖励力度,使创新人才待遇更加具有内部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使创新成为企业各级单位和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自觉要求和行为。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0

科技人员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创新性强的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从我国从事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看,尽管绝对数量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数量非常落后。西方国家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大都来自于企业,由于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第一线,研究开发成果能够紧跟市场行情,从而能够比较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在科技体制和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企业科技人才比重过低。据统计,我国科技工作者280多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90%以上分布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7%分布于企业。再从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例在企业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相当低,以200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例,当年比例为1.63%,而发达国家相应比例则为8%~20%,甚至达到30%[2]231。结果,每年的科技成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这样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很容易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研究开发技术与市场脱节、研究开发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实施效率低下等缺陷,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又据武汉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和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调研提供的数据,武汉地区科技人才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2006年高校38579人,占45.7%,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631人,占13.8%,工业企业34272人,占40.5%。在企业技术人员分布方面,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的抽样调查为例,2008年该区代表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平均179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9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仅1人[3]。在国家创新研究的项目中,面向企业的比例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科技人员在企业的比例偏低造成的。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之一,应是建立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从源头上保障企业获得科技创新资源。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即指出: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要求,“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此,需要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与奖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具体而言,应特别重视以下对策:第一,改革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向企业流动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和制度。进一步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其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二,加强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健全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创新活动的研究,提升科技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实施中的地位。第三,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以及完成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探索激励企业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对完成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人才采取重点措施保障计划的完成。以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措施为例,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科技人才未予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其对企业的贡献不成正比,分配和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影响了科技人才从事创新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探讨对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采取的激励创新措施,如晋级、技术职称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第四,建立企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评价的情况与科技人才的职称、工资待遇等结合。

(二)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与运行机制

在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创新的实现。同时,企业缺乏高效运转的研究开发机构和创新部门,没有建立起促进创新的运行机制,也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就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其科技创新队伍、技术储备与创新机制反而落后了。例如,在减员增效中一些企业向研究开发部门开刀,研究开发机构和人员不仅没有强化或充实,反而遭到削弱。由于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活动面临的风险大、周期长、投资高,加之企业科技创新人员和研究开发经费不足,很多企业不大愿意投入自主创新活动,而是热衷于直接购买设备和技术,甚至认为独立研究开发不如争取科研经费购买国外设备和技术快,直接购买产生的收益更大。其结果是,大量企业采用的是国外进口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等,对组建创新机构、投入创新资源和培养创新队伍兴趣不大,从而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制和创新运行机制。这必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说将危及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为此,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与运行机制是当务之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原则,以建立创新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工程中心等为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则应以建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为基础,以创新组织为依托,以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为保障,以创新文化建设为精神支柱的内在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三)进一步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技

管理体制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科技管理组织、科技资源分配、科技成果归属与利益分配、科技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科技管理制度与政策、创新激励与科技创新环境等诸多内容,其中重点应是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经济两张皮、忽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确权与管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弊端,建立科技管理体制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科技管理体制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成果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融合,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和内容,以技术创新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及时获得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大力加强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这就要求科技体制改革应重视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流向企业的机制,对此前面已作论述,在此不赘述;二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企业科技人员和全体员工投身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在科技创新政策上,将其与知识产权制度与政策挂钩,尤其是在科技管理制度中融入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避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脱钩的现象;四是将企业视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计划、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以及涉及财政、金融、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和制度中,充分体现树立企业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的思想。

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属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知识产权政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实现对效率的改进或者协调利益冲突。广义上则可以将知识产权权利行使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政策措施看成知识产权政策[4]38-39。还有学者则将知识产权政策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结构的角度加以划分,即分为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政策和非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政策,其中前者是以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条例等,具体体现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其他法律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后者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形式以外的涉及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进行指导和规制的配套措施,如政府出台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远景目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应从后者的角度加以认识,即“政府为实现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进行指导和制约的各种社会政策的总和,它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定、规划、计划、措施、项目及战略等。”[5]笔者认为,上述对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解是妥当的。具体言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包括了对知识创新成果的产权界定和保护政策,市场竞争和管制政策以及涉及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营的各类税收、财政、金融政策等。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1

基于此,本期特别策划约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民族复兴视域下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培育与优化、“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障碍与改革、我国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提出的要求等层面,就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重要话题展开讨论,以期透视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推进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实践。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

议题设置及理论指导:李宝善

策划执行:贾立政 张 晓 王坤娜 张 蕾 苏 娜 孙 杨玲玲

科技创新环境的系统性、复杂性和流变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改造它。这要求我们在培育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的过程中,要从把握不同环境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入手,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与分析,按照环境要素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和内在规律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的改造、重塑和优化。

―隗金成 房广顺

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依赖于正当、完整的程序,这一程序既是科学立项、公平立项的保障,同时也是反立项腐败、避免矛盾纠纷、平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活动各参加人之间关系的保障。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中的腐败、纠纷等,大多与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方面的问题有直接关联性。

―郎佩娟

当前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要从创新性与分配性入手,在坚持创新性和分配性的基础上,通过科研成果的质量评价,把科研活动放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通盘考量,从明确科研经费性质入手,精细设计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和发展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新体制。

―丁元竹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经历改革开放近40年的渐进改革过程,已经实现了一系列战略性转变。国家的科技管理从直接配置资源和审批项目的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为主,并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应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宏观管理体制机制系统。

―程 萍

目前,我国人才创新存在诸多不足,应当从加强人才创新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入手,改善人才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2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含义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三重属性,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企业创新活动。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包括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等。

具体来说,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机构、创新要素(包括人员资金、仪器设备等)、制度和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效益为中心,管理为基础,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生产、营销与综合管理协调统一起来,立足于企业自身实际,有效选择创新管理和开发模式的组织整体。

2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始于创新构思和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石油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的各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的统一体。从企业内部来看,技术创新过程包括创新构思、技术发明、工程设计、中间试验、试生产、产业化应用、技术服务以及利润的实现,涉及石油企业的经营决策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生产系统、营销与采购系统、财务系统、科技情报系统、内部信息网等,因此,石油企业的内部创新也呈系统状态。从石油企业外部来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是独立的微观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到企业外部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可以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2.1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它以创新构思的产生为起点,终于产业化及市场实现。在创新活动深入的过程中,各个阶段必须紧密配合、有效整合才能实现创新目标。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一般可以将其过程分为以下阶段:创新构思及立项、研究与发展、中试、试生产、产业化(规模应用与实现)。

2.2存在诸多影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环境要素影响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政府部门: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影响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创新政策指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通常分为供给、需求和环境等几大方面的政策,与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教育政策等有密切的关系。具体的内容包括政策和法规的制订、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等。

(2)客户与市场环境:市场环境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背景。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来源于下游市场的客户需求往往是石油企业创新构思的源泉。

(3)外部研究机构:指石油企业外部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企业的研究机构。这些外部机构有可能成为石油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或产学研合作的对象,也是石油企业合作创新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指在知识和技术的供方和买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包括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交易场所、中介服务、资金和保险等的机构,如技术市场、技术协作网、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银行等。在石油企业创新系统中,作为连接其他行为主体的“链环”,起到促进和从事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或扩散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3内部要素直接决定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

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部要素:

(1)研发组织机构:要有适合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它是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国内的石油企业大多采用三级研发组织体系,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研发层和应用层。战略层——由企业科技委员会及其专业技术委员会、科技发展部组成战略管理层,强化技术创新战略管理,加强科技规划、计划的制订,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通过政策进行宏观指导,负责创新绩效的评价与考核。研发层——由各二级集团(专业公司)研发中心组成主力研发层,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现场试验、新技术推广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研究开发任务。应用层——由各二级集团(专业公司)下属的成员企业技术科室组成推广应用层,承担本单位新技术推广、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等任务。

(2)创新资源要素:在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有不断的信息、资金、人力、物力等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才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

(3)技术创新支撑保障机制:要保证企业研发组织结构的高效运作,创新要素资源的充分供给以及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需要构建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科技投入回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设备管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等制度性内容。

(4)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创新过程为核心,为了保证石油企业从创新构思立项开始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研发项目管理等内容。目前,国内石油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还在不断完善中,其中比较领先的如大庆油田公司,在其科技项目管理中率先实施了顶层设计、招标制、课题制、项目跟踪管理、项目津贴制、科研创效提成等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以上分析,综合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外部环境要素、技术创新内部要素等内容,得到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如下图所示。

3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

上图为国内石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对其不断进行优化。由于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败主要取决于现有技术创新体系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对现有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主要应围绕内部要素来进行:

3.1研发组织机构方面

目前大多数国内石油企业已初步建成全局“一个整体、三个层次”的研发体系。为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必须将主力研发层的建设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工作的重点,围绕主营业务产业技术需要开展研发机构建设,本着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加大主营业务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明确其主要任务是从事重大科研项目和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集中攻克关键性配套技术,发展优势特色技术,提高科研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开发、成果转化能力。同时,要继续整合优化基层单位的科技资源。对于石油企业中数量众多的基层科研试验机构,需要更明晰的发展定位和高效的资源整合,鼓励其开展本企业生产急需的技术难题攻关以及新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主营业务的技术需求。

3.2创新资源要素方面

从目前来看,在资金、人才、信息、设备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要素供给方面,比较缺乏的是资金、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级研发人才,其次是科研技术条件急需改善,实验室建设需要相应资源投入。

3.3技术创新支撑保障机制方面

需要进一步落实资金、管理、组织、人才、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优化科技管理流程,以保证石油企业研发组织机构的高效运作,创新要素资源的充分供给以及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

3.4技术合作与人才保障方面

对于实力较弱的地方石油企业,可以考虑借用“外脑”,对于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与高级技术人才的合作关系;对于实力较强的石油企业,则可以考虑建立外埠研发中心。以项目研发为纽带,探索在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研发资源优势,吸引高科技人才,解决企业科技人才缺乏和高级科技人才吸引困难的矛盾,提高科研开发水平。

3.5技术条件保障方面

目前需要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在已建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对各企业下属单位的实验室进行投入和扩建,配套形成覆盖主营业务领域的重点实验室群。从目前国内石油企业科研项目进程综合分析来看,与其他各阶段相比,试制(中试)阶段还有待加强,需要重点建设分布式科研综合试验基地,开展钻探、机械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及产品现场模拟试验,提高技术成熟度,降低现场试验风险。

3.6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方面

一是在石油企业中全面推行顶层设计、课题制等先进的科研管理机制;二是逐步建立并实施以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为纽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其他新机制;三是与优化的科研管理流程相配套,需要完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

4结论

本文构建的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国内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其中的重点是实现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优化也主要围绕研发组织机构建设、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技术创新支撑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优化等关键内部要素来进行。

参考文献:

[1]连燕华,于浩,郑奕荣,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21-22.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篇13

随着采煤机制造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企业内部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基于历史原因及行业的发展起点较低等因素,企业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重视度不够,且缺乏有效的工具,致使这类项目的作用难以体现;二是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人才队伍人员年轻、结构单一,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另外还存在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管理部门大部分人员和时间都用在了技术服务支持工作上,缺乏从整体上对科技创新项目的规划与实施监督等,这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和国外同行业相比,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人员数量相对偏少,据统计,国外先进国家,如美国与日本,其主要采煤机生产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均超过20人,有的企业已超过100人,根据经验,只有当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占具体科研人员的数目达到10%以上,才能保证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速度是当务之急。

1.2缺乏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且相对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的采煤机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系统,没有实现从研发到销售,从设计到生产的信息系统,故难以有规范的科研开发管理、经费使用、资源调配等制度和流程。

(2)管理体系混乱,职责不清,缺乏有效针对项目的管理方法。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由生产部或研发部负责,但有时也设有专门的科技创新部门,这样导致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越权管理和管理缺失问题比较突出,并且还没有普及运用项目经理负责制等现代管理方法。

(3)流程紊乱。负责进行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研发中心,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流程设计,更谈不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来优化原有的项目流程。

(4)企业还未建立起一套与科研开发工作相适应的,能够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的薪酬和奖惩体系,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方法。

2运用平衡计分卡及项目管理理论方法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2.1运用平衡计分卡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

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BSC)的主要观念是以平衡为中心,并将评估指标分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大层面,探讨企业制定的策略与关键性绩效评估指标相互结合,并在短期与长期目标下,对财务与非财务性、外部构面与内部构面、落后指标与领先指标,以及主观面与客观面等具体绩效指标间,取得平衡的策略性管理工具。采煤机制造企业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科学地评价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绩效。事实上,运用平衡计分卡可以帮助解决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绩效评估与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带来绩效的表现或带来多大的绩效,可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层面来体现:

(1)在财务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给股东带来收益。所以在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首先要挑选真正有经济价值的项目立项。例如,管理人员要注重掌握采煤机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企业技术发展规划。调研国内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采煤机的高标准要求,把高标准、高可靠性自动化研发成果融入新设计的产品,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才是企业所需要的项目。

(2)在客户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能使客户满意。这就要使立项的创新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1)调研并掌握国内各采煤机生产厂商的产品品种构成情况、产品的性能结构水平、技术人员构成情况、相关管理政策。知晓目前企业产品在国内同行中所处的位置水平,确保本企业产品长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了解国外采煤机行业技术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全面科学地制定企业的科研发展规划,使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开发技术水平在国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可以采用高端战略,力争采煤机产品做到在采高范围、煤层倾角、难采煤层的开采、电气控制系统及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缩小与国外先进采煤机在可靠性、控制技术、工况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的差距。

3)目前在国内,采煤机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改进都是在用户正式提出需求后才着手开始,有些技术改动甚至要到产品出厂调试期才进行,成本高、周期长。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在没有形成系统的客户需求分析及储备技术研发库,试想一下,如果这些技改需求,提早知道,提前研发出成果,形成技术储备,就会缩短与用户需求的距离。所以,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和分类,形成至少多个研发课题、项目及可实施方案,并提供相关成本预算,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在设备功能提升、新装置设计、结构优化、设备稳定性以及提升质量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内部运营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内部管理流程是否合理。在实际操作中,采煤机行业的科技创新项目往往缺乏相关的管理流程和机制,主要依靠领导的关心、专人跟踪来推动项目实施;未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业务规范性不强,不便于推广与拓展。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上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通用性的流程设计,保证流程顺畅,为优化和调整预留空间。例如:可以在采煤机科技创新项目上完善产品三维设计开发平台和电子电路开发平台,投资建设产品寿命周期分析的工程分析平台和产品可靠性评价分析平台,完善和推广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开发采掘机械产品质量数据管理平台等。

(4)在学习与成长层面,评价一个科技创新项目是否有意义,要看它是否可进步与可改善,看它是否可以帮组员工成长。例如:可以在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及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采煤机可设置专门的科技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和吸取行业内外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经验与教训,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外,要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要根据新技术新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分析每个项目的特点和其他优秀项目中值得借鉴的地方,为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建设提出改进建议,提升市场化竞争能力与活力。最后,可实施绩效考核制,充分调动项目负责人及成员的积极性。采煤机制造企业,首先,应明确科技创新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示部门人员绩效衡量指标;其次,应建立适应自身需求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使绩效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

2.2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指导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1)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管理。采煤机制造企业应该以项目管理为主线,积极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和绩效考核制,带动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细化项目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细化研发工作的管理,以技术项目管理作业规定中技术项目实施任务单的形式为主线,项目管理人员以项目任务分解和进度表中的时间节点对项目进行过程考核。

2)设置专门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以往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部门是固定设置的,但科技创新项目小组却是临时组建的,这样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缺乏对单个科技创新项目的深入了解,所以,要实行科技创新管理部门下面的各个项目的经理负责制,以有效地实现单个项目的专项管理,对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进行控制和监督。

(2)结合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与产品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为了便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运作,通常会将项目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从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到最后阶段,而项目管理理论,则将项目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大过程。为方便管理,在项目管理上常将项目细分成好几个阶段,以提供较好的管理与控制,并适当结合其组织内常态性的运作。因此将项目各个阶段过程集合在一起,即称为项目的生命周期。而在每个项目阶段因其受到不同的工作任务及时间与预算的限制。因此每个阶段都可看作一个独立单一的项目或次项目,它各自包含五大过程。其周期关系分布。根据以上两者的关系,说明在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时,完全可以按照该项目本身产品开发周期来进行,而项目管理的周期比原先的产品开发周期划分的更为细致和系统,有助于管理事项的精细化。

(3)采用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范畴整合科技创新项目将会使其管理系统化。在采煤机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中,很多与新产品开发管理相关的工作往往需要项目管理知识,技术,工具和方法的使用,以及有效的解决方案。整个科技创新项目的管理作业,可以运用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整合、范围、时间、成本、质量、资源、沟通、风险、采购等管理,制订管理计划。例如,可以对具体的科技创新项目流程进行细化,在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流程完成初步设计后,针对不同业务的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子流程设计,还可以对业务操作过程中需要明确的输入、输出、时间节点等进行规范,使流程可操作性更强。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每个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系统的文本及程序,并将其既有的研发流程系统及文件流程电子化,同时将项目信息透明化。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