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产业发展概况实用13篇

产业发展概况
产业发展概况篇1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风电产业不断发展、收获巨大的30年。30年来,我国风电开发从小到大,厚积薄发,形成了世界上难得一见的争相开发风电的竞争格局。30年来,风电设备容量从千瓦级到兆瓦级,从引进机组到大规模国产化,目前各地有数万台大小机组在迎风运转。风电产业进行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1 世界风电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风电技术的日趋成熟,依靠风力发电来增加能源供应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风电是当今世界在技术、装备、市场方面发展最为迅猛的一种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全球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涉足风电,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风电产业的发展。从2001年以来,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年增速保持在25%以上。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统计,2009年底累计风电装机容量排名世界前10个国家如下表所示:

表1 截止2009年底世界前10名国家风电装机情况

截止2009年底,世界风电装机达到15 789.9万kW,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 300万kW,占当年世界总新增容量的34.7%,居世界首位;累计装机容量为2 510.4万kW,占世界累计装机容量的15.89%,位居世界第三。可见,中国在世界风电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 国内风电发展规划

2.1《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年8月3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提出,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其中,风电产业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如下:

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kW。重点在东部沿海和“三北”地区,建设30个左右10万kW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形成江苏、河北、内蒙古3个100万kW级的风电基地。建成1~2个10万kW级海上风电试点项目。

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kW。在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成若干个总装机容量200万kW以上的风电大省。建成新疆达坂城、甘肃玉门、苏沪沿海、内蒙古辉腾锡勒、河北张北、吉林白城6个百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并建成100万kW海上风电。

2.2 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新进展,国家发改委对“十一五”时期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进行了调整,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3亿t标准煤。其中,并网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1 000万kW,年产能量210亿kW・h,折算标煤735万t/年;同时,形成国内风电设备制造能力,整机生产能力达到年产500万kW,零部件配套生产能力达到年产800万kW。

2.3 千万级风电基地规划

2008年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把发展风电作为改善电源结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分别在内蒙古、新疆、甘肃、河北和江苏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为2020年的发展目标开展了7个千万千万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工作,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2 全国7个千万千瓦基地的规划

其中,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已经完成,率先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8月结束了380万kW规模的风电设备招标工作,标志着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加上原来已建和在建风电场项目,规模超过500万kW。内蒙古及河北地区四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25个风电场项目也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招标工作。其他地区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正在编制中。

3 风能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地形条件复杂,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风能储量差异很大。陆上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3个地带:

一是北部地区(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华北北部、东北大部)风能资源丰富带,如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赤峰、乌兰察布、包头、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以及甘肃酒泉、新疆哈密、辽宁阜新和河北坝上等地区;

二是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带,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南部和广东东部的近海海域,其次是广东西部、海南、广西北部湾、浙江北部和渤海海湾近海海域;

三是青藏高原腹地。另外,在内陆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局部地区风能也较丰富。

图1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

3.1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

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盛行风向稳定,破坏性风速小,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工程地质条件好,无占用基本农田问题,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有利于大规模开发风电场,也是目前我国风电场的主要开发区域。但是,建设风电场时应注意低温和沙尘暴的影响,有的地方联网条件差,离负荷中心较远,应与电网统筹规划发展。

3.2 沿海陆上风能资源丰富带

该地区经济发达,风能资源丰富,没有低温的影响,可利用施工期长,风电接入系统方便,与水电具有较好的季节互补性,有利于加快风电发展。但风电场地形、交通、地址条件复杂,并有台风和盐雾腐蚀的影响。

3.3 青藏高原腹地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开阔,且受到高空强劲西风动量下传的影响,成为全国风速分布的高值区之一。其中藏北一线,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藏高原西部及祁连山的中、西段的青海芒崖、五道梁和沱沱河地区的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山谷地带东段,风能资源也相对比较丰富。

上述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值区域以外,我国大部分内陆省份风能资源相对贫乏,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适合建设零星的中小型风电场。

4 国内风电整机生产情况

风电技术的发展的几个特点为,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变桨距功率调节方式迅速取代失速功率调节方式、变速运行机组迅速取代恒速运行机组。目前多数风电机组开发制造商都开发制造了兆瓦级变桨距风电机组,1.5mW~2mW的机组成为当前主流机组。2008、2009年中国新增风机机组,90%以上都采用了1.5mW和2mW机组,3mW海上风电机组也已经投入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底,中国有近百家风电整机制造商,大致可分为4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在2007年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金风、华锐、东汽、运达和上海电气,占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的新增装机容量的85%,新增总装机容量的64%,但是产品技术主要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第二梯队是在2007年已推出样机,2008年进入内资与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前十位的制造商,包括明阳、湘电、新誉和北重,占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的新增装机容量的9%,新增总装机容量的7%,其中采用国内科技研发成果的有新誉;明阳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组。

第三梯队则是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前十位以外,机组已安装到现场的制造商,有华创、、联合动力、惠德、华仪、远景、海装、银星、天威、兰州电机、南车时代和三一电气等。

第四梯队是许多企业正在准备从事、研制风电机组的整机制造的企业。

5 风电场建设情况

我国并网风电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初期风电规模小,建设速度较为缓慢,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建设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至2002年底,全国风电装机仅为45万kW,最大投运机组600kW。

从2003年以来,国家相继推出了五期特许权项目,以促进风电产业和国产风电机组的发展。随后,在2005年2月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确立了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规划目标,特别是分别在2005年6月和2007年9月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解决了上网及电价问题。所以,我国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2008年连续3年风电装机增速保持在100%以上。中国2000年以来的装机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中国2000年~2009年风电装机情况

截止2008年,中国共有24个省(区、市)有风电装机,其中装机超过100万kW的省份有内蒙古、辽宁、河北和吉林等4个省区。

表3 全国各省装机情况统计(单位:万kW)

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09年中国风电全口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 613万kW,基建新增装机容量为896.56万kW,年底在建项目为765.58万kW,6 000kW及以上的风电场的总发电量为269.25亿kWh,比上一年增长105.86%,6 000kW及以上的风电场发电设备利用小时达到1 861h。

6 结论

由于风能自身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使得风电具有不可控性和调节性差的特点,大规模风电接入电网后,必将给电力系统带来较大的冲击,给电网带来调峰、调频、调压和运行安全控制等带来安全隐患。2008年以前,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还不足以使这些问题凸现,2009年开始,部分地区风电容量超过了现有电网的可调容量,出现了电网建设速度滞后于风电发展的矛盾。

随着国家支持新能源建设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开发大规模风电即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概况篇2

杏园乡地处安定、陇西、通渭一区两县交界处,位于安定区东南部。最高海拔2505米,最低海拔20__米,距安定区城区41km,310国道、红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总流域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300亩,人均耕地5.77亩。辖9个行政村,76个生产合作社,1990户8454人。20__年人均产粮486公斤,人均纯收入1747元。

马铃薯在杏园乡种植历史悠久,生产量大质优,是重要的高产粮菜兼用型农作物,在全乡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杏园乡党委、乡政府立足乡情,遵循自然规律,紧扣农民增收,坚持“市场拉动、龙头牵动、协会带动、政府推动”的原则,按照“四提四扩”即“提升规模,扩大面积,提升品质,扩充良种,提升品牌,扩大市场,提升加工,扩大贮藏”的总体思路,扩规模、建基地、引良种、扶龙头、活流通,扩贮藏,生产与销售齐抓,品质与规模并举,全乡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20__年种植面积2.6万亩,平均亩产800公斤,总产量达到2万吨,总产值1248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占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今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万亩,人均3亩以上。建成规模示范点2个,示范面积2万亩,其中万亩点1个。预计平均亩产将达到1000公斤,预计产业总产量将达到3万吨,预计总产值将达到1950万元,预计马铃薯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500元。

一、健全机构,突出领导,以组织抓产业。近年来,面对马铃薯种植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工作强度高,处理事务多等实际,乡上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为组长的行政领导小组和由科技副乡长为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具体负责处理涉及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各项事务;专门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配备懂农业技术、有农业经验、责任性强、有吃苦精神的农科干部专抓马铃薯种植,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把农户及地块焊死靠牢在每个干部身上,并实施与干部的工资挂钩、与年终考核挂钩的工作责任制。全乡各级干部坚持早出晚归,创造性、超常规地开展工作,确保了马铃薯种植及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全面完成。同时,乡上党政一把手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对地块落实、工作进度以及干部到位情况进行督查,强化了组织领导,确保了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强化宣传,力求到位,以效应促产业。近年来,国家面向“三农”制定出台了诸如粮食直补、帖息贷款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措施和政策,特别对农村特色产业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和支持。我乡抢抓政策良机,采取多种宣传措施和方法,力求引导农民产生“听、感、看、想、算、干”六种宣传效应。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采取“以会代传”的方式,将中央1号文件以及区、市、区、乡有关惠农政策贯彻落实、传达解读到村组农户乃至到人,让农民去“听”、去“感”,听到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特别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大决策,从中感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业发展特别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二是以交易市场为载体,利用马铃薯收购高峰季节和反季节销售时期,让农民去“看”、去“想”,看到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和忙忙碌碌的销售场面,想到以前五斤换一斤的土洋芋现在成了随挖随卖随时就能变成钱的“金豆豆”;想到原来没人要的土洼洼如今成了你争我抢的“银罐罐”;三是乡村干部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采用与农民拉家常、谈收入的方法,有意识渗透农作物“经济对比帐”,让农民去“算”、去“干”,算在同样年景,同等条件下,马铃薯的亩产收入远远高过了种植其它农作物收入,从中激发农民“干”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以上宣传措施和方法,产生的整体效应是:第一 农民会有意无意地成为马铃薯产业的“宣传品”,能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宣传效应,强化了宣传队伍,扩大了宣传面,节约了宣传费用,提高了宣传效率;第二 农民会自愿地种植或大面积种植马铃薯,自主或自发地组织经营马铃薯,有利于形成“户户有产业、人人干产业”的良好格局,扩大了产业规模,夯实了产业基础,提升了产业速度,推进了产业进程。

三、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争取项目,以补贴助产业。今年,乡上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作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提升马铃薯品质和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采取财政补贴、项目整合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根据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为了加大种植密度,提高种薯产量,在去年调运200吨陇薯3号一级种的基础上,今年又调进陇薯3号一级种30吨,农户相互兑换、自筹良种100吨。

产业发展概况篇3

一、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规模

我省1991年至2006年蔬菜面积、产量及产值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蔬菜的栽培面积持续稳定在3000万亩上下。2003年,山东的蔬菜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位,比1991年高出3175.5万亩,为1991年的6.387倍;总产量为1991年总产量的7.101倍;总产值则为1991年总产值的16.087倍。到2006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有减少,减少量分别为764.0万亩和1160.0万吨,但是总产值却比2003年多出了239.2亿元,为其1.323倍。

二、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与产量

近些年,我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一直处于全国第一位,播种面积表现为良好的增长态势。1995年至2002年的八年间,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了1115.4千公顷,其中我省2002年种植面积为1995年的2.30倍,远高于全国2002年对1995年的1.82倍,我省与全国八年间蔬菜种植面积具体数据见表2。

2002年之后,我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依然常年位列全国第一位,其中蔬菜总产量与总产值总体上都呈现为增长态势,但是总产值增长更为突出,播种面积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有资料显示,我省2004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为716.05亿元,而2013年的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582.00亿元,是2004年总产值的2.21倍,增长速度很是惊人,其中2013年为最大增长幅度。2004年至2013年,山东省蔬菜产业的播种面积的增长率为7%,生产产量的增长率为9%[2],见图1。

三、农民经济收入

根据山东三农网2016年5月28日报道,一季度寿光市预测蔬菜瓜果总产量114.8万吨,同比下降1.1%。但蔬菜价格较往年同期涨幅明显,所以,菜农总体收入不降反升。4月1日,圣城街道南徐村菜农刘志堂80米的茄子大棚预计摘1000斤。现在茄子价格每斤在3元左右,一次就能收入3000多元,每隔3天就得摘一次。

四、山东省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但一个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用表3所给的一些指标进行衡量,山东省历年竞争力指标数值见表3所示[3]。

有资料显示,2003和2004年山东省出口蔬菜177.5万吨和187.4万吨,创汇额分别为9.84亿美元和12.49亿美元;2005和2006年则出口蔬菜245.05万吨和275.5万吨,创汇额增加明显,分别为15.37亿美元和20.08亿美元[4]。

参考文献:

[1] 曲文超,宫钦涛,于善增.山东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32):437-438.

产业发展概况篇4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75-02

1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由过度装修引发的室内空气污染,已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有调查统计,80%的家庭室内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而这其中近90%的质量超标是由甲醛引起的[1]。由此可见,室内环境中最危险的污染物就是甲醛。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于是应运而生,市场需求量急剧增大。目前,我国生产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企业达到了500多家[1]。但是,由于该类产品没有相关国家标准,缺乏统一监督,各生产企业自行生产,导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市场参差不齐。本文着重介绍甲醛清除剂类产品及其行业发展概况。

2 甲醛的危害及来源

2.1 甲醛的危害

甲醛高居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的第2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并且被认为与白血病发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甲醛危害尤为严重,可对眼睛、呼吸道、人体粘膜和皮肤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2];急性中毒可导致流泪、流涕、咳嗽等症状,引发多种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低浓度可导致持续头痛、无力、失眠等;长期吸入低剂量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诱发鼻咽癌;高浓度时会侵害人的神经系统、肝脏等[3]。当室内含量为0.1mg/m3 (×10-6)时就有异味,0.5×10-6时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泪;0.6×10-6时引起咽喉疼痛,浓度再高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甚至肺气肿,当空气中达到230×10-6时可当即导致死亡。

2.2 甲醛的来源

甲醛主要来源于室内装修使用的胶合板、细工模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木芯板等人造板材,含有甲醛成分的白乳胶、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装修材料,以及室内装饰纺织品,例如贴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布艺家具等。

3 调查样本中甲醛的污染现状

在河北石家庄报名参加免费室内空气检测活动的500名业主中随机抽取,对抽中的100名业主住宅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房间进行调查检测,采样工作严格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执行,检测方法采用国标中的“酚试剂分光光度法”,以甲醛浓度≤0.10mg/m3为判定标准,最终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100户住宅中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84家,超标1倍以上的23家,超标2倍以上的16家,最大超标甚至达到5.2倍,这说明甲醛超标情况非常严重。

同时还可以看出,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随着装修竣工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但效果并不明显,装修竣工1年后仍有50%的家庭室内空气甲醛含量不合格,由此可见,甲醛挥发相对于其他污染物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污染周期长。

4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行业概况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电力的动力型空气净化器,另一类是依靠自身性能的空气净化材料,相比较来说,后者更为节能环保,本文主要对此类产品进行论述。按照净化原理的不同可将甲醛清除剂类产品大致分为物理清除剂、化学清除剂、生物清除剂和伪清除剂。

4.1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种类及其机理

(1)物理清除剂多是对多孔物质进行改性后的产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吸附能力非常显著,活性炭的化学性质稳定,耐酸、耐碱,可在多种溶剂中使用,也可在高温高压环境条件下使用。活性炭在使用初期吸附效果很高,但随着时间延长,吸附能力明显减弱,甚至存在脱附的问题。此类产品成本低廉,无毒无副作用,但是见效较慢,使用于甲醛轻微超标的住宅。

(2)化学清除剂主要是指采用氧化、还原、中和、光催化等技术生产的产品,大多与甲醛反应生成氨化物,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光触媒是此类产品的一个代表,二氧化钛作为其主要成分在吸收太阳光或照明光源中的紫外线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达到分解甲醛的目的,但此类材料需要紫外线激活且成本较高。目前一种新型环保的负离子材料已经初具规模,此类产品通过释放具有强氧化性的负离子与有害物质产生分解反应,从而净化空气,同时负离子还有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等作用。

(3)生物清除剂是利用生物酶对有害物质进行生物分解的产品,此类产品安全可靠,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主要应用于抑菌杀菌领域。

(4)伪清除剂是指一些不良商家以香精水溶液作为甲醛清除剂来销售,以香精的芳香性气味遮盖甲醛气味,造成甲醛去除的假象;还有一些水性漆或液体石蜡产品,通过在装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从而达到抑制甲醛挥发的目的。

4.2 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的去除率对比情况

面对迫切的市场需求,大量企业涌入该行业,而国家没有统一的产品标准,缺乏有效监督,各生产企业自行生产,导致甲醛清除剂类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笔者按上述产品类别从市场上随机抽样,严格按照QB/T 2761-2006《室内空气净化产品净化效果测定方法》进行检验,最终检测结果统计如表2。

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物理类甲醛清除剂中,改性活性炭相对于不改性活性炭来说,甲醛去除效率明显提高,这是由于活性炭改性后自身变为极性物质,更易与极性的甲醛产生吸附反应,从而更好地达到去除效果。

同时还可以看出,光触媒类清除剂在紫外灯照射的情况下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在大众的生活领域中,太阳光中只有8%的紫外线,达不到激发光触媒反应的能量,并不是任意场所都可以额外增加紫外灯,同时也会导致成本变高,因此光触媒类清除剂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市场上净化液类的甲醛清除剂样品多种多样,由于不同反应机理导致实验效果有好有坏;负离子类甲醛清除剂产品的甲醛去除效果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 赵树凯,李 杰,刘 欣.甲醛清除剂类产品标准亟待出台[J].监督与选择,2008(11):68~69.

产业发展概况篇5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走进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大幅提升的关键时期,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和创意文化在各大中城市孕育而生,创意产业基地、创意产业园更是遍地开花。从设计教育者的视角,分析创意产业的内涵,探寻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对广西柳州的创意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后,提出了要重视地区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设计教育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

一、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经济形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指的是“源于个体创意、技能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绘画、艺术及古董市场、设计、电影、休闲软件游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电视与广播、网络等行业。其主要特征具有创造性、集群化、强融合性、高附加值、强辐射力、可持续性等。与我国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注重创意源头的作用,更加注重产业链的意义,更加注重文化对经济的整合、推动和提升的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设计教育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作为高校教师应更多的去关注教育阶段性的特征,真正把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意义上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健康发展。

广西柳州地处西南重工业区,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广西处于绝对的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是西南钢铁及东盟自贸区物流的大通道。可见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而且是为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作前沿性基地。这些都给该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对于该市创意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跟不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影响到优秀设计人才的质量与数量,侧面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设计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情况。其次需要通过对区域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最新的知识和讯息进行交流和分享,来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使教育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随时代变化的更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最后,大力加强对设计教育软硬件的投入。

二、完善设计教育体制建议

(一)注重人、产品、机器、社会的和谐统一

近年来,在国家的政策下,地方学校对设计学科进行改革,但是在真正的意义上讲还只是学科领域界限的划分清楚,由领域细分到融合的重复改良和重组构建。柳州市在2013年已相继开通城市BRT城市快速公交、柳州到区内、全国的动车组,广西已进入信息化和高铁时代。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显现,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质量的培养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环境的变化让我们更加注重人、产品、社会三者的和谐统一。对于未来设计人才的需求,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汽车工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增强创意文化创新成分。

(二)课程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

学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对于学生的基础性、专业性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对于专业课、实践课、专业公共课等进行科学理性的划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实现对未来工作需要某方面知识的提前涉猎学习。以柳州汽车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工业博物馆等为实践基地,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课时,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三)设计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文化教育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其中设计教育尤为重要,设计教育的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部分。柳州市的工业发展史要求我们要创新发展,必须改革设计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也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三、建构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在柳州市,从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可以看出设计师和设计教育者一样重要,设计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打好基础,反过来,优秀的设计师可以从设计实践中得出很好的经验反哺设计教育者,为教育者打下良好的理论知识来源。夯实其设计理论依据,为设计教育发展产生良好的互动和一定的促进作用。

针对柳州创意产业中既有新兴产业也有传统产业,分析得出:

(1)以柳钢、柳州汽车城等经济机会作为主要的创业驱动,创意产业为辅。

(2)创新导向和价值导向作为目标,联系各院校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增长,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北部湾港口物流的建设、广西12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等等的发展,都可以整合利用共同的资源,使共间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节约,又使群体问相互组成一个个有效的结构体。柳州已经形成了钢铁、丝质等产业集群。

创意机会的出现往往与创新增长点联系在一起。对于柳州的创意产业,政府应着力理顺产业体制和加强创意成果产业一体化的机制,形成积极的文化创意氛围以及加紧形成设计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城市。

四、总结

在未来的发展中,柳州市则不断巩固和提高原有的工业优势,增强文化创新创造力,不断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更大的活力。充分利用东盟自贸区和博览会对外开放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及特色的文化发展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的实现文化艺术知识的继承和传播发扬。力争打造广西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作为设计教育者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推动良好的设计教育教学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概况篇6

①蔬菜种植规模、产量稳步增长 近20年来,泸州蔬菜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种植业中规模仅次于粮食,居各类经济作物之首,已经成为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1.5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5.2万hm2;总产量由22.7万t增加到158万t;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由63 kg提高到295.4 kg,年产值由0.9亿元猛增到18亿元。

②建立了一批高标准化蔬菜基地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泸州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中心,突出“一早一晚”、反季节菜、特色菜和加工菜的优势,不断扩大专业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在各大菜区建立了一批重点标准化示范基地,如江阳区华阳白湾等地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马潭区特兴等地的生姜基地;纳溪区新乐、白节、棉花坡等蔬菜产业带;泸县的特色菜基地;合江、叙永、古蔺山区乡镇的反季节蔬菜基地。

③产销日趋活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t,加工产品包括辣椒、竹笋、酸菜、大头菜、芽菜等多种类型;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家,产品辐射到川、滇、黔、渝等省市的18个县市,成为西南地区四省市的蔬菜集散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泸州市开展了以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蔬菜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启动了放心菜工程,进行了防虫网、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到2009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8万hm2,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 267 hm2,占总面积的34%,已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品 6类18个。

④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2万hm2,其中产业基地面积1.93万hm2,设施蔬菜基地面积5 667 hm2,总产量达158万t,总产值18亿元,蔬菜外调量达70万t,产品销往云南、贵州、成都、重庆等省市,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突出 泸州东邻重庆、贵州,南界贵州、云南,西连四川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四川内江。市内交通发达,宜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纳叙铁路等即将全面打通,逐步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泸州区域边缘化将得到彻底改观,从而初步确立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的交通枢纽地位。距四川省会成都256 km,距重庆市135 km,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泸州蔬菜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就是打造重庆的“后菜篮子”,充分利用重庆及周边城市巨大的市场需求,找准市场的空档,大力发展早春和秋延后蔬菜。

②自然条件优越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4℃,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 531~5 789℃,年日照时数1 143~1 424 h,年降雨量1 100~1 200 mm,无霜期302~357 天。土壤主要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成,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泸州地貌复杂,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型: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陵低山区和沿江河谷地区。根据多样的地势条件,将泸州蔬菜产业基地分为沿江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和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沿江蔬菜基地是以长江、沱江沿岸乡镇的消落地(江水季节性水位涨落使江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露出水面)和河坝冲积地为核心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产品以外销为主,在季节上主要考虑“春提早”;丘陵特色菜基地是以浅丘平坝的乡镇为核心,以满足泸州主城供应和区县城市供给为主,是城市供给的核心基地,在季节上主要考虑周年均衡供应,在品种上考虑花色品种丰富齐全;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以适宜种植蔬菜的合江、叙永和古蔺海拔800~1 200 m的山区乡镇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种植反季节蔬菜,弥补市场淡季的缺口,调节市场供给。

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薄弱

①在生产环节上,部分蔬菜种植品种混杂,各家各户分散种植,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菜农不到全市菜农总数的10%。管理不精细,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少,品牌不响,无包装或包装简易,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②在流通环节上,蔬菜的营销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依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农户自己装运至当地、外地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销售,在市场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蔬菜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在生产量超过就近经销供应量后,必须面向大城市,拓展销售半径,同时需要采用冷藏、保鲜、加工等手段,来延长蔬菜供应期,平衡市场供应。这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2.2 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

蔬菜产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菜地总面积的30%;蔬菜生产大多仍是简单的露地生产,设施化比例不高,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应用在我市仍是空白,部分优势蔬菜项目受启动资金缺乏的制约难以运作到位。

2.3 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

蔬菜种植业是一种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这就需要懂技术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我市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还普遍不高,接受新成果和新技术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有限。县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技术干部中具有蔬菜专业技术的人员少,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成为制约我市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软肋。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率不高。

2.4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余t,但是总体上加工蔬菜的种类及数量所占的比例少,产品档次低,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对蔬菜产品的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3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蔬菜生产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全市按照城市人均26.68 m2的标准划定常年菜地,实行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通过集成技术、整合项目、增加投入、连片推进,加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生产布局,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布局。以长江和沱江流域沿线为发展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园三基地”,“一园”即泸州市蔬菜科技示范园,“三基地”即沿江河谷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形成主城区供给有核心基地,县城供给有重点乡镇,乡镇消费有专业村社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3.2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增强农业产业的有力手段之一。有效规避蔬菜产业自然风险,需要加强蔬菜产业的生产条件建设,全面推进和实施规划设计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蔬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今后的10年,每年修建整治山坪塘20口,新建蓄水池80口,修建排水沟20万m,新建泥结石路面机耕道40 km,硬化耕作便道100 km,确保种植蔬菜灌溉水源有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提高防御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其中修建道路是蔬菜生产、销售及农用物资运输的基本保证。

3.3 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

①新品种引进 为了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引进最新蔬菜品种,注重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以不断储备和应用高产对路的蔬菜品种。每年引进50~100个蔬菜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从中筛选出适宜泸州地区栽培的瓜果类、叶菜类等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新技术引进 a.引进工厂化现代育苗技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指标,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秧苗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成批而稳定的水平。b.引进嫁接育苗技术。利用嫁接育苗技术,可使蔬菜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低温、抗土传病害的能力,增加产量,以达到提高产值的目的。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技术水平

发挥科技与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实施人才工程战略。①引进国内种菜能手,使广大农户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诀窍;②依托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泸州建立蔬菜学习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蔬菜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业务骨干;③长期聘请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专家,在关键环节蹲点进行技术把关和现场指导;④聘请国内院士和蔬菜资深专家为顾问。

3.5 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加工运销体系建设

培育营销专业户和蔬菜经纪人,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规模生产,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搞好产销信息服务,鼓励他们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大市场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立足实际,扶持和培育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通过改造、改制等手段,扩大企业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使其向集加工、贮运、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为一体的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加强蔬菜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向型龙头加工企业。力争10年内达到80%以上的种菜专业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蔬菜产业,培育出20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

3.6 保障质量安全,培育产业品牌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投入品准入制度,建立行政规章制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①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管理。②搞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抓好源头控制,杜绝假冒伪劣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

③加强质量检测监控。

产业发展概况篇7

1 发展概况

1.1 栽培品种 1996~2001年莒县桃保护地栽培新品种有曙光、艳光、五月火、早美光、早红2号。2002~2009年中油5号、中油4号发展迅速,早红珠、丽春部分发展,2005年莒县桃树研究所从丽春油桃发现的极早熟芽变品种――大早红,在莒县少量发展,2007年4月通过日照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鉴定。2010年起中油5号、中油4号、中农金辉、中油9号、中油12成为莒县油桃保护地栽培主栽品种,极早518(中油11号)前期少量发展,虽然成熟早,但因果个小,易裂果,发展逐步退缩,金硕油桃成熟期过晚,不适宜进行保护地栽培。毛桃品种春雪、突围(春美)因果个大,耐贮运,近几年发展迅速。砧木以青州蜜桃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青岛等大中城市,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2 栽培设施 桃保护地栽培设施主要有简易式日光温室、全钢结构日光温室和春暖式塑料大棚。初用的简易式日光温室一般棚室长50~70m,宽7~9m,东西走向,脊高2.8~3.2m,钢筋水泥支柱,后屋面覆20cm厚玉米秸,上盖一层塑料薄膜,再覆20cm厚的泥土,棚膜为聚乙烯滴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6cm厚的手拉式草帘。全钢结构日光温室东西长80~100m,宽8~9m,后墙和边墙为砖土混合墙,厚0.5m,后墙覆4cm厚的保温板,温室内最南端埋设50cm深、宽4cm厚的保温板,与地面相平,钢筋结构无立柱,棚膜为聚乙烯灌浆膜,用压膜线压紧,膜外为2cm厚的毛毡被,电动式卷帘机。春暖式塑料大棚,南北向,长40~60m,跨度8~14m,棚高2.4~2.8m,建筑成本低。日光温室桃供应市场期为4~5月上旬,春暖式大棚桃市场供应期正在露地桃上市之前的5月中、下旬。

1.3 生产技术 桃保护地栽培是典型的农业高科技产业,技术含量和果品标准要求高。莒县是果品生产大县,果农技术素质高,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目前推广的栽前苗木浸根消毒,增施有机肥,蜜蜂授粉,注意花期温湿度,合理疏花定果,注重越夏更新和良种更新等系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果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果品销售市场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 存在问题

2.1 设施结构不合理 目前,莒县桃保护地栽培主要设施仍以简易式日光温室为主,有少部分全钢结构日光温室。简易式日光温室中间立柱较多,遮阳严重,并且管理不方便。有的果农直接将菜棚改种桃树,由于棚面高度不够,果实日烧现象严重。

2.2 栽植密度过大 初期为了增加产量,栽植密度采用1.5m×1m行株距,后期没有计划间伐,造成郁闭严重,管理只能爬行前进。随着栽培技术提高,增加产量已不是生产难题。应采用2m×1m行株距或有计划间伐,提高果品质量。

2.3 不注重温湿度调控 保护地桃栽培升温过早现象严重,认为升温早,成熟早,不根据不同桃品种的需冷量要求扣棚升温,造成花芽分化不良,影响产量。部分果农花期温度过高,落花落果严重。

3 发展对策

3.1 适度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在今后发展中,尽量统一规划、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便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3.2 改进棚室结构 采用全钢骨架或钢竹混合结构无支柱大棚,提高抗风、防灾能力,有条件地方,使用电动式卷帘机,节省劳动力。

3.3 优选树形,合理负载 建议温室栽培行株距2m×1m,树形全部采用两主枝“Y”字形树形,定干高度自南向北依次为30~50 cm。667m2产量控制在2200~2500kg。

3.4 建立苗木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莒县桃树研究所繁育苗木,在全县进行推广应用,保证苗木纯度和质量,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体系,会同乡镇林果技术推广站,做好产前统一苗木规格,统一栽植模式,统一栽植时间;产中邀请专家对重点区进行专题讲座,在核心示范区落实专人负责制;产后协助相关乡镇搞好市场信息搜集和油桃产品推介等工作。利用果品专业合作社担保赊销苗木,果品销售后统一与果农结算苗木款,形成研究所、合作社、科技特派员、示范推广的苗木繁育、技术指导一体化开发推广模式,推进保护地桃栽培产业化进程。

(收稿:2014-04-22)

参考文献

[1]许传宝,刘立常.中油5号油桃冬暖式大棚栽培技术[J].果农之友,2005(4):25

产业发展概况篇8

1.1东北亚的界定

从地理意义上讲,东北亚指的是亚洲的东北部地区。本文东北亚的概念涵盖地理和政治两个方面,主要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美国和蒙古等七国,侧重于中、日、韩三国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1.2文化产业的定义1.2.1“文化产业”的词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形态和文化现象发端于美国,是伴随着西方新经济兴起的一种文化经济现象。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多诺和霍克海默首次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文化产业”一词。

1.2.2文化产业的定义

“工业标准”体现了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批量和规模化,侧重于文化生产中的专业化、程序化的物化劳动,忽视了文化产业中精神劳动部分的模式化、标准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正确定义文化产业,必须兼顾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层面。

(1)从理论上要认识到文化产业具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两种属性,文化产品物质形态具有独特的服务特点:主要表现:服务的易逝性;服务的无形性;服务的需求决定性;服务的异质性;服务的即时性。

文化产业意识形态属性的特点: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文化产业产品创造无形资产,积累品牌效应;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消费需求的;文化产业的生产具有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脑力支付者;文化产业具有共生性和融合性。

(2)弄清楚文化产业的内涵,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子概念,它是一个涵盖文学艺术业、新闻出版业、音像制品也、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也、策划创意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在内的广大的社会产业系统。

我们所指的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指物化劳动过程市场化和企业化,也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创收和营利问题,而是指文化生产的各个系统和环节有机并联并达到社会化、规范化、模式化的程度。

2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2.1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日本从20世纪末开始,开始从“经济强国”向“文化强国”过度,从国家层面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日本在该战略指导下,高度重视并发展本民族文化产业,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介本国文化产品等方式,加大文化产业出口。

目前,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远远超过在国际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产业和汽车产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文化产业大国。日本主导文化产业有影像业、音乐业、游戏业、出版业。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画制作与输出国,日本动漫作品占整个出版物的40%,漫画杂志有350多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65%出自日本,全球电子游戏90%的硬件,一半以上的软件来自日本,日本占全世界62%的动漫市场的份额。

日本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健康、平衡、快速的发展趋势,即使是在日本经济表现低迷时,文化产业也呈持续增长状态,产值位居世界前列,在提升日本软实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2.2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2.2.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1)制定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日本在战略上制定“文化产业”立国,具体表现为制定知识产权立国和观光立国战略;采取国家直接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吸引海外资金相结合,辅助国家财政补贴、贸易保护政策;振兴、挖掘地方特色文化,鼓励文化产业合并和横向合作,注重不同文化业种之间相互联系,协同发展。

(2)政府和民间组织相结合,制定完善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政府和民间组织协调作用发展起来的。官民结合、互相协作表现在:设立“文化产业调查会”延伸政府职能,及时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找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通过战略会议、恳谈会、审议会等机构制定具体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IT基本法》、《著作权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日本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2.2在坚持发展国内特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加强海外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1)注重发展地方特色文化,鼓励表彰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品。一是政府重视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祭司等,通过设置“地域振兴课”,对地方特色文化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贷款、政府担保等综合财政援助政策。二是对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作品,如漫画、随笔、杂文、插图、写真、书籍装帧设计、画册、科学出版等各领域的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奖励。

(2)重点发展优势民族文化,积极借鉴对外交流,吸取外国文化精华。日本文化产业发展重视吸取其他文化产业大国的成功经验,在借鉴交流中寻找本国优势,弥补本国文化产业发展缺陷。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特色文化与高科技的有效融合,文化交流中注意采用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向消费者介绍外国的文化。

2.2.3政府助力,财政倾斜,共同开拓国外文化产业市场

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巨资,通过财政补贴、综合原著、财政基金、财政投资、财政采购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

(1)日本建立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财政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国外的文化贸易和维权活动;

(2)政府财政拨款购买本国动漫播放版权,然后无偿提供给国外电台免费播放,以此帮助本国企业占领国外市场。

2.2.4注重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结合,积极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国家建立产、官、学、研相结合政策,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创新产业、高科技产业实施给予补贴、信贷优惠等政策,积极从国外引进创意性文化产业人才,并注重海外文化产业市场的开发和拓建,促进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3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特点

3.1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伴随着美、日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的脚步,世界各国陆续提出自己的文化战略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措施。韩国也不例外,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把文化产业定位为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于一九九八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策略。先后制定了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如《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文化产业前景》、《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等,先后修订完善《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等法律。

韩国文化产业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电影、电视节目、游戏、出版印刷、动漫、互联网等。其中网络游戏和影视剧成为韩国文化产业龙头。

3.2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3.2.1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保驾护航

主要表现在国家战略高度重视,提出文化立国战略;建立完备管理机制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局,游戏综合支援中心、游戏技术开发中心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机构;制定完善法规,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法》、《设立文化地区特别法》、部分或全面修订《著作权法》、演出法》、《广播法》等法律法规。

3.2.2倡导做大做强企业理念,坚持“一源多用”,鼓励走出去

韩国文化企业通过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创意化发展相结合的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注重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通过给成功的文化产品追加少量的费用生成多种收入的模式,创造出附加值高的高效益文化产业业种,形成跨媒体的文化产业集团。利用国际市场加速韩国文化产业资本回流,文化产业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相关统计显示,二零一一年的韩国文化产业出口约八亿美元,比二零一零年增长四分之一。

3.2.3文化产业交流发展中重视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

韩国文化产业在美日文化大国的入侵下极大地激发了韩国民众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危机意识和爱国精神促发了韩国民众发展文化产业的斗志。他们重视引进和吸收美日文化大国的先进科技、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同时也坚持本国文化的独创性和民族性。

3.2.4韩国重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韩国实行教育高投资政策,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

3.3日、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的几点启示

(1)理念上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在“文化立国”战略指导下,国家制定颁布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制定、修改、完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我国要借鉴日韩经验,选准文化产业突破口,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扶持,让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亮点。

(2)注重文化体制改革,财政倾斜扶持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是实现“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度保障。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颁布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综合财政政策,鼓励优秀文化走出去,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国家、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合力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日韩两国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呈现多层次、多渠道化。青年人青睐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就业取向青年人占30%排在第一位,民间存在的动画工作室、艺术工作室、设计工作室等,他们完成文化产品的前期创意,然后由大公司包装推广,是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创造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2] 彭南林.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索[J].中国软科学,2004(10):143.

[3] 石源华,胡礼忠.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产业发展概况篇9

(1)湖北省畜牧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当前,湖北省畜牧业已经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畜牧业成为千亿元的大产业,在大农业中畜牧业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在第一、二产业44个行业中产值居第四位。生猪出栏由全国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在全省所有大宗农产品中产值排名第一。蜂产品出口保持连续十一年全国第一,供港禽蛋长期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湖北省通过积极发挥科教、资源等优势,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不论是在总量,还是在质量上,不论与全省农业其他行业相比,还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长期以来,畜牧产业作为一项传统的产业,一直是致力于生产的第一产业,主要为第二产业的加工提供廉价的肉、蛋、奶、毛、皮等原料供应。而作为第一产业的畜牧业生产在向第三产业的中介、流通、金融等相关服务行业延伸拓展明显滞后。畜牧业产业体系不完善,畜牧业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并且衔接不紧密,融合度不高,是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

(2)国际国内畜牧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完整健全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应该是涵盖了产业的生产、加工、服务业等第一、二、三产业所有环节,是各环节、各产业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高度融合的有机整体。任何产业的兴起,不单单是某一环节、某一产业的兴起,而是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建立健全完整的产业体系是任何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从发达国家来看,畜牧业的现代化都依赖于强大的第三产业,即重视畜牧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如新西兰的农用地仅保持口粮自给,其余土地主要种植饲草,工业也是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美国的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生产经营者,社会化程度很高。此外,还有各种行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社组织为生产者提前、产中、产后的全面系统服务。

从国内产业发展趋势看,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促进、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如果加工、流通等服务方面不顺畅,那么生产必然受阻。这一现象在农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经常出现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损失惨重,而城区菜篮子价格飞涨,市民叫苦不迭,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就是产销对接机制不完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国内外发展比较好、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如钢铁、电子、医药等产业,都是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加工工艺先进,流通十分顺畅,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业非常发达,且相互之间衔接紧密、高度融合的产业。

从畜牧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上看,第一产业的生产和第二产业加工都已经颇具基础,急需要在产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上寻求突破口。近年来,湖北省畜牧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转变,传统散养正在迅速衰退,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兴未艾,规模化、标准化的比率领先全国。省级标准化万头生猪养殖场已经达到539个,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总数达到44个,全省几乎有半数的市县获得了调出大县奖励。全省畜禽标准化养殖率达到30%以上。同时,在第二产业的加工上,湖北省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中粮集团、雨润集团、双汇集团、宝迪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已深深扎根荆楚大地,湖北同星、湖北神丹、汉口精武、宜城襄大等本土企业异军突起,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形成了外来加工企业与本土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养殖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与以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的产值之比已经达到1∶1.5。可以说,当前湖北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基础已经十分坚实,产业化加工大发展的趋势也已经明确,现在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以金融、科技、信息为主的,围绕养殖和加工服务的第三产业来拉动,以完善整个畜牧产业体系。

(3)湖北省现代畜牧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国际国内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逐步趋于稳定,以现代流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湖北省现代畜牧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也是如此,就畜牧业当前的发展态势看,湖北省畜牧业正处于畜产品加工业高度发展时期,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畜牧产值本身,而且以围绕畜牧业生产、加工的金融、信息等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正在孕育发展壮大。在这一时期,畜牧业产值与加工值之间的比重逐步拉大,2008年以前,这个比值还小于1,而到了2011年这个比值变成了

1∶1.5,到“十二五”末期,畜牧业产值与加工值之比将达到1∶2。从“十二五”末期开始,畜牧业产值将稳步攀升,但是比重依旧保持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逐步趋于稳定,比重也趋势下降,服务于第一、二产业的第三产业产值将稳步提升,比重也逐步提高,直到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的畜牧产品加工业。预计,到“十二五”末期,畜牧业产值、畜牧业加工值、畜牧服务业产值之比约为1∶2∶1,到“十三五”末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这个比值将可能达到1∶2.5∶3。至此,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才能算是基本到位,畜牧业基本上达到了欧美发展国家畜牧业发展水平。

2 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强力推动第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产业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为意志而转移。只有顺应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畜牧业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未来十年,是湖北省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建设畜牧强省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要有“黄金作为”,达到“黄金目标”,我们必须认清产业演变的基本趋势,顺利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畜牧业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达到完整、健全、紧密,且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

2.1 继续以“标准化”为重点,稳步推进畜牧第一产业实现“量”的突破

(1)立足湖北省实际,发展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确保量的供应。立足湖北省畜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着眼于湖北畜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生猪、水禽、禽蛋、肉禽等四大优势产业,以及精品肉牛(羊)、高端奶业和蜂业等三大特色产业,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①生猪千亿元产业工程。按照“十二五”末期全省年出栏生猪4 500万头,力争达到5 000万头的目标,大力实施千亿元生猪产业工程,打造种猪强省,确保出栏数稳居全国第5位,并力争进位。②禽蛋产业跨越工程。禽蛋是我省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禽蛋大省地位已经凸显,蛋品出口出境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蛋品加工企业多,品牌蛋品市场占有率第一,蛋品加工与深度开发科技水平全国领先,要按照再造一个百万吨禽蛋大省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禽蛋产业跨越工程,力争禽蛋产量突破300万t,在全国排名进到5位以前(根据业内专家和业主的判断,我省禽蛋产量应该已位居全国前三水平)。③肉禽产业倍增工程。肉禽是我省近几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的产业。同星、襄大、温氏等龙头企业,依靠全产业链的运作和成熟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肉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精武、周黑鸭、鸿翔、久顺、小胡鸭等企业,通过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肉鸭养殖迅速升温。④牛羊产业精品工程。牛羊产业正面临着国家草地畜牧业发展区划调整带来的大好发展机遇。我省地方品种的牛羊养殖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下,发展势头好;奶水牛品种资源丰富,规模养殖正陆续启动;牛羊产品精深加工已经破题。“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实施牛羊产业精品工程,把我省草食畜牧业比重提高到10%以上,成为推进强省建设的又一增长点。⑤蜂产业特色工程。我省蜂产业出口蝉联全国“十一连冠”,神农架林区还被列为全国中蜂保护区。继续巩固我省蜂产品加工出口优势地位,实施蜂产业特色工程,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蜜蜂的标准化养殖。

(2)深入推进“四级联创”工作机制,确保标准化养殖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深入推进“四级联创”,不断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进一步抓好畜禽标准化养殖“四级联创”活动,调动地方政府和养殖业主创建积极性,全面提高全省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要按照标准化创建要求,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按照专业化要求,大力推广生猪“150”、蛋鸡“153”等家庭式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培植畜禽标准化家庭牧场,力争每年创建200个以上的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新增5 000户以上家庭式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同时,在生猪“150”、蛋鸡“153”等湖北特色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基础上,立足实践,进一步总结、提炼畜禽养殖标准化养殖模式,形成能带动农民稳定增收致富的高效养殖模式。

2.2 继续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实现第二产业“质”的飞跃

(1)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产业化步伐。①全面推进龙头企业“3832工程”,即到2015年,建成3个年产值达到100亿以上、8个年产值达到50亿以上、30个年产值达到10亿以上、200个年产值达到1亿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1 500亿元以上。②加大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继续大力宣传推介品牌,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鼓励湖北同星、襄大集团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布局,实施畜牧龙头企业走出去战略,提高湖北畜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经营模式,实行最低保护价,提高订单履约率,促进龙头企业与养殖户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2)全力推进五大畜禽新产品研发工程。畜牧龙头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注重创新,在新产品研发上下功夫,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012年,省农业厅通过整合政策、资金和项目,以畜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项目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扶持的方式,已经确定了五大畜禽新产品研发项目。下一阶段,省农业厅将重点协助湖北同星、湖北神丹等5家企业,与国内外权威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终端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省畜牧兽医局已经组织专班,选派专人,按照“一个企业一个企划,一个企业一个专门班子,一个企业一套配套措施”的要求,为每一个有潜力、有希望的企业量身制作一个发展规划,配套一个专门的班子,制定一系列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渐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五条畜禽产业链。

2.3 继续以“创新金融、信息、科技”为重点,强力驱动畜牧服务业繁荣发展,实现现代畜牧业强省的跨越

以“创新金融、信息、科技”为重点,围绕畜牧业生产、加工服务的第三产业是未来很长时间,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驱动畜牧业生产和加工的重要力量。当前,畜牧业发展水平,畜牧业强省主要看加工,未来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主要在于服务,畜牧业强省应该是强在服务畜牧业生产、加工的能力上,强在科技服务上,强在金融服务上和流通贸易上。我们在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在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下一步,要进一步创新,支持畜牧业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湖北特色,全国一流的畜牧业金融中心、交易中心、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完成率先建设畜牧业强省的重任。

产业发展概况篇10

    北京市蔬菜集约化育苗发展前景广阔

产业发展概况篇11

微弱: 11个国家

中等: 一点也不

强劲: 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而外国大卖场则广泛进入中东欧国家,主要来自法国(2.26)

大规模自选市场是外国零售商进入这些国家最主要的零售业态。

微弱: 罗马尼亚,俄国和乌克兰

中等: 一点也不

强劲: 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维尼亚和土耳其

超市:总的来说,外国连锁超级在西欧国家进展缓慢,但这种已经持续几年的态势正在向越发有力的国际化趋势转变。

微弱: 10个国家

中等: 爱尔兰, Italy ,西班牙和英国

强劲: 奥地利

中东欧国家则各不相同。

微弱: 罗马尼亚,俄国,斯洛维尼亚和乌克兰

中等: 一点也不

强劲: 捷克,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

过去两年我们目睹了企业合并或接管,跨国零售巨头实际上拥有零售业态的选择权:从300平方米的折扣店到2万平方米的大卖场。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可以预测在将来在超市这一层次上(包括食品分销商),国际化浪潮将更强劲。

折扣商店:不同国家折扣商店的市场份额差异极大。举例来说,在德国,这种业态(Aldi,Lidl)处于首要位置,而其他国家则不尽如此。在西欧,外国折扣店的出现分化了市场格局,让国内从事其他业态的食品分销企业选择进退,如超市和大卖场,他们执行的也是一种低价策略。

微弱: 芬兰,德国,爱尔兰,挪威,瑞典和瑞士

中等: 比利时,丹麦,法国,希腊,荷兰和英国

强劲: 奥地利,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从对超市的影响来看,折扣店对中东欧国家的影响则不尽相同。

微弱: 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文尼尼亚和乌克兰

中等: 捷克和土耳其

强劲: 匈牙利和波兰

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各处还有相当的空间来发展折扣店业务。 因为他们占地面积小,因此容易获得建筑许可。他们是自选市场和大卖场主要的竞争对手,这是因为他们集中在有限的品种上,并提供极具竞争性的价格。另外,由于他们集中在居民集中区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替代了社区购物中心。

总体上,由于新的连锁企业的进入,这两年在副食品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沃尔玛的加入。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一些公司采取了合并或者加强收购的策略以和沃尔玛竞争。

举例来说,如家乐福(Carrefour)和Promodes就进行了合并,另外荷兰的的阿霍德Ahold也继续推进其并购战略。

其他的连锁企业也正在寻求合作伙伴,以增强市场地位,以免被挤垮,如Sainsbury、麦德龙Metro和Tengelmann。 就整体而言,欧洲零售业,特别是食品超市业正在进行着变革,同时加快了国家化的步伐。

对于购物中心的开发者,这些变化意味着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计划数量正在下降,上述情况使得新项目的招商余地缩小。

此外,大型食品超市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确保其在中东欧国家迅速发展,而这些国家是重要的潜在市场。

自我动手商店:在西欧一半国家中,国外企业自建连锁店的动作很小,主要是由于存在强大国内的连锁企业。不同的是,在欧洲南部,国外连锁体有强劲的拓展,特别是法国连锁企业和英国的翠鸟集团的Castorama。

微弱: 8个国家

中等: 奥地利、瑞典和瑞士

强劲: 丹麦、希腊、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

一半的中东欧国家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海外势力的拓展还不明显。然而,当地潜力巨大,未来看好。奥地利和德国的自营连锁店已经成功进入。

微弱: 罗马尼亚、俄国、土耳其和乌克兰

中等: 无

强劲: 捷克,匈牙利和波兰

在自我动手商店连锁领域,大集团已经形成。特别是英国的翠鸟集团,其下属零售体有B&Q百安居、Castorama 、Brico-Depot、 Dubois Mateiaux、Screwfix以及在加拿大的Reo-Deot和在波兰的NOMI。

大盒子专业零售商:在西欧各国情况不一。最大的专业中心,如IKEA宜家、Conforama、MediaMarkt等家居和电器中心是非常成功的。 其他的如美国“R”玩具商店,则经营困难,在许多国家已经歇业。

微弱: 德国、希腊、爱尔兰、荷兰、挪威和英国

中等: 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意大利、葡萄牙、瑞典和瑞士

强劲: 奥地利和西班牙

大型专业商店在中东欧国家的分布则相对稀疏,但增长良好。

微弱: 捷克、罗马尼亚、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

中等: 波兰

强劲: 匈牙利

在大型专业店中,来自欧洲的两大成功典范是IKEA(在28个国家拥有150家分店)和 MediaMarkt(在欧洲8个国家有180家商店)。

百货商店:百货公司这种业态很难进行跨国连锁。整个欧洲,也只有在土耳其,国外的连锁百货表现尚可。

整体而言,欧洲百货商店的经营相对困难一些。近年英国的马狮克的国际化连锁好坏不一。一些国家的百货连锁比较成功,如西班牙 (El Corte Ingles)和瑞士 (Manor集团), 和英国。

时装连锁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时装连锁店是非食品领域业态中进行国际连锁表现最好的业态。在西欧(得分为2.44,最高为3),一般都是处于中等和强劲之间。

微弱: 无

中等: 9个国家

强劲: 奥地利、希腊、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典和英国

另一方面, 在中东欧国家, 外国的时装连锁体系分布稀疏,有一半国家表现平平。

微弱: 捷克、罗马尼亚、斯洛维尼亚和乌克兰

中等: 波兰和俄国

强劲: 匈牙利和土耳其

服装在所有零售业态中是最先输出的,如:班尼顿Benetton, Gap, H&M, Mango, Zara等国际品牌是这股潮流的代表。他们的成功基于重新选择商品品种,并对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除此之外,他们的商店形象在全球保证一致。然而,甚至象Zara这样的公司也进行顾客细分:约70%的商品全欧通用,另外30%则为某一个国家定制。

运动商品店:一半西欧国家中国外的运动品牌专卖连锁店表现一般。在7个国家,则被认为影响微弱。

微弱: 奥地利、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挪威和瑞典

中等: 8个国家

强劲: 西班牙

中东欧则情形改变了。

微弱: 捷克、罗马尼亚和土耳其

中等: 波兰、俄罗斯和乌克兰

强劲: 匈牙利和斯洛维尼亚

在体育商品零售领域,欧洲的市场主要被法国公司Decathlon主导,其年销售高达19亿欧元,是第二大连锁店Karstadt的两倍多。这家公司分布在欧洲最大的7个国家,尤其在法国和西班牙建立了密集的销售网络。

大体上,2000年的调查结果和1998年相似。

奢侈品零售商:毫无疑问,奢侈品领域的贸易在西欧和中东欧呈现继续发展。这一领域的零售商比一般商品的零售商在面对经济危机时,受到冲击更小。有关报道指出,这一领域主要以强势企业的重组、合并、接管等为主。主要的零售集团包括:LVMH, Richemont-Vendome和Prada等均加强了市场地位。PPR集团也决定在奢侈商店领域进行更成功的拓展。奢侈零售贸易是零售中最容易进行国际化的业态,因为其顾客群体就是那些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的顾客。

未来国际零售商面临的困难

关于有关未来国际零售商面临的困难的评论认为在西欧国家更适合建服装、体育用品连锁店,而不是大卖场、超市和百货商店。受访者的观点是:与1998年相比,在西欧开拓新店的难度加大了,无论何种业态。

然而, 在中东欧, 专家们认为不管何种业态,建立连锁店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有一点值得重视,就是这些国家的社会安全和市场规则尚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在某些国家如俄罗斯和乌克兰建店要有所控制。

关于发展其他零售渠道的前景

依照受访者意见,在西欧发展其他零售渠道的前景比较清晰。邮购和TV直销将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游客即时销售、服务车站销售 (88%)、特别是电子商务销售(94%)会有强劲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欧洲共同体内部免税销售几乎完全消失了,但是游客的消费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在欧盟国家在商品进口政策上的柔性调整,这种消费方式仍将维持,并将有一个增长。事实上,消费者无论是否免费,他们在机场、火车站等地方还是会购买一定的商品,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在中东欧国家,在发展其他零售渠道上,各不相同,主要要依赖于当地私家车的拥有量,电话、电视和电脑的普及程度。大多数人仍然缺乏这些商品。

大体上, 在中东欧国家增长认同高的业态为:车站服务零售 (75%)和电子商务(75%),而邮购销售只有38%,游客销售38%, 和电视直销为25%。

大致上,这些国家可以分为三类:

匈牙利和波兰:其他零售方式均可以分享市场的增长;

罗马尼亚、俄罗斯和土耳其:主要机会集中在车站服务零售和电子商务;

捷克、斯洛维尼亚和乌克兰:预测普遍不看好这些零售方式。

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电子商务还在蹒跚起步。目前仍然很难预测它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哪些商品领域。然而,所有的专家都同意英特网零售将会增长,特别是在金融和银行服务、旅游、书籍、音乐和电影等领域将有蓬勃的发展。这些领域电子商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更远的前景: 电子商务在西欧的增长潜力将比中东欧来得强劲,因为计算机普及率较高。

欧洲电子商务的市场占有率

整体上而言,欧洲电子商务占有2%的零售份额。

0%—1%: 17个国家

1%—2%: 意大利、荷兰、挪威和英国

3%—5%: 德国

依照阿姆斯特丹Forrester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1999年约 13%的西欧洲有机会接触英特网。全球发行的《PC专家》杂志预计这个比例在2002年将增加到24%。然而,根据《金融时报》的消息,北欧人超过20%的人口上网,超过英国的14%,德国的9%、法国和西班牙的5%、和意大利的4%。

未来的数字将很难估计,而且各个国家和商业领域都有不同的情况。总体上,依照专家的访谈,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在西欧将达到3%,而在中东欧将超过2%。

依我们之见,如果在付款安全性问题上解决得让顾客满意,如果可以实现更便捷的上网条件,如果网络零售法规得以出台,那么到2005年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将超过目前估计的5%,销售额接近1150亿欧元。

这是保守的预测,Forrester研究中心预计到2004年将达到2320亿欧元,约10%的市场份额,几乎是目前购物中心的地位。因此我们其实是有不同的预测,从3%到10%不等。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传统商业面对这种情况将将会如何应对这种新的零售渠道?

其次:什么商店将入驻以零售商务和商品服务为主的购物中心,是银行、旅行社机构、电子消费品零售店、书店还是花店?当然,实体零售商和电子商务将形成互补。但是,作为购物中心行业的专业人士,一定要记住顾客的零售支出不是没有限制的,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将会对购物中心产业构成有力的竞争。

最后,幸运的是购物中心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是人们需要相互联络。没有人仅仅靠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做事,无论这些这些零售网站多么地诱人。顾客还是需要到购物中心去购买商品、会见朋友、参加娱乐活动等等。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估电子商务对购物中心产业的影响和竞争。

结论

与1998年的调查相比,2000年的调查的结果都清楚地表明在未来购物中心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困难,无论是什么业态。

然而, 总体的经济形势和零售发展前景相对良好,特别是在西欧。2000年和2001年,将共有18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在中东欧将投入建设,他们大部份位于郊区。英国将是欧洲的第二大市场,也将有近18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规划面积,但主要在市区。在欧洲北部(德国、荷兰、除了英国外的北欧国家等)计划建设16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面积。在经历了一段非常迅速的发展之后,欧洲南部国家的购物中心产业发展有所减缓,有近1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将建设。而法国则现弱势,在2000和2001年只有40万平方米的建设计划。

从中期考察,购物中心产业在中东欧将继续发展,领头的将是捷克、匈牙利、波兰和土耳其这些国家。下一阶段,如果中东欧的社会安全的问题得以解决,则中东欧作为一个整体,其购物中心产业将会有一个稳定持续的发展。

在所有的西欧国家, 由于新建项目的严格限制,将集中进行购物中心的扩建和再装修。

尽管政府严格限制,但是需要指出购物中心还是普遍受到顾客的欢迎。购物中心的每周访客的数字估计为3.3亿人次。

欧洲的零售业状况已经被新进入的跨国企业的深深影响。合并和集中加速了分销领域的国际化趋势。这种趋势也影响着购物中心行业的产业集中进程,包括发展商和服务提供商等。

大型分销企业数量的减少和零售行业各领域的全球化趋势,对购物中心的租赁业务并非有利。超级折扣商店在未来将继续迅速发展,还包括车站服务中心,这些面对着大众最基本的需要。

产业发展概况篇12

外商独资和民营企业为服务外包承接主体,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2008年,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中,非国有资本较为活跃,民营企业占12.4%,外商独资企业占30.5%,国有企业仅占4.9%.2008年,全年合同签 约金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6家,其中包括东软、海辉等知名企业,但中国外包企业整体规模偏小,行业中仍缺少能与世界顶级企业规模相媲美的领军 型企业。

全球制造业设计研发环节逐渐向我国转移

中国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接近本地市场与生产是吸引跨国公司将设计研发向中国离岸转移的重要因素。中国将继续以发展嵌入式软件为契机,努力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与平台,发展自主创新优势,逐步向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与产品研发进行拓展。

日本、美国为中国离岸外包的主要发包国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承接欧美市场的离岸业务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欧美业务总体规模的增长仍十分可观,发展潜力巨大,由于东北亚区域的文化、地域、语言的先 天优势,承接日本业务量稳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两地的市场份额在2008年达到14.2%,成为内地增长趋势明显的主要业务来源。

表 2008年中国离岸外包业务来源地(按合同执行金额排序)

序号

国别/地区

合同签约金额

(万美元)

比重(%)

合同执行金额(万美元)

比重(%)

1

日本

106926.0

18.3

98158.3

20.7

2

美国

107958.0

18.5

90934.5

19.4

3

中国香港

69835.4

12.0

51292.2

10.9

4

中国台湾

18036.7

3.1

15404.4

3.3

5

英国

14723.3

2.5

14856.9

3.2

6

德国

14607.1

2.5

14690.2

3.1

7

新加坡

9774.4

1.7

12982.5

2.8

8

韩国

12575.8

2.2

6819.1

1.5

9

荷兰

24038.0

4.1

5750.5

1.2

10

法国

3700.2

0.6

5136.2

1.1

资料来源:商务部外资司 赛迪顾问整理

发展特点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整体处于起步期,发展潜力较大

从市场规模看,2008年全球信息技术外包市场规模,达2159.52亿美元,在IT服务总体市场占最大份额,保持高增长速度,2008年增长率达到 9.3%.2008年全球业务流程外包市场达1150.7亿美元,增长率为11.7%中国服务外包市场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19%的年复合增长率 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208亿美元,发展潜力巨大。中国ITO比重高,产业层次较低。中国IT服务外包市场是由硬件产品支 持服务发展起来的,逐步扩展到软件开发、支持服务和IT运营服务。BPO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为分散于不同行业领域的零散业务,总体规模不足10亿美 元。

服务外包内需市场庞大,增长性强

2008年,中国IT服务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仅为0.2%,而比较来看,印度为0.5%、韩国为1.3%、日本为1.8%、美国接近2%,英国甚至达 3%.按2008年中国的GDP大约为4.3万亿美元估算,如果中国达到美国的经济水平,规模能达到860亿美元,增长性极强。中国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 础,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过程以及产业的升级,中国的服务外包有着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这一点也决定了中国的服务外包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印度模式,必须 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服务外包发展道路。

产业目标和路径选择体现城市特质

各个城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制订了发展目标,并建立了各种服务外包产业的基地和园区,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如大连根据自身条 件,以软件外包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形成鲜明特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成都市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水平,把数字 内容和金融后台确定为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领域。武汉立足自身地理、交通、商业、人才及生活成本、人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在发展软件外包的同时,瞄准新兴的金 融后台服务业。上海市依托人才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力争成为长三角服务外包城市的领头羊,以ITO为主导,以高端服务外包为发展方向,争取往产业链高端发 展。

产业聚集初步形成,城市外包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国内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重点城市为核心的服务外包聚集地,其中华北以北京为核心,华东以上海为中心,东北以大连为中心,华南以深圳和广 州为中心的竞争格局。各个城市在服务外包市场开拓、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引进、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服务外包政策优惠、服务外包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建设下 了较多的功夫,随着服务外包发展环境的完善,不少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承接。(来源:赛迪网)

会议通知:“2010年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论坛”火热报名中!!

产业发展概况篇13

烟花爆竹产品自生产到消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问题,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流通、燃放等各个环节,因操作不慎,发生的安全事故不仅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伤害,也直接危害到整个烟花爆竹产业。20世纪90年代,因安全事故导致的我烟花爆竹东南亚市场萎缩、某些产品美、欧市场的终结,就是有力的明证。

作为高危产业,安全是其生命线,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是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实现人、物、环境相互协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所属的危险化学品检验司负责对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为从源头加强管理,2004年以来,安监总局及相关地方局在烟花爆竹安全生产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条例,有效规范了我国烟花爆竹生产、仓储、运输等环节的良好操作。

根据联合国危险品运输管理委员会对于烟花爆竹安全运输方面的规定,我质检总局及交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烟花爆竹分类定级和国际互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我国有悠久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国民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国内各大赛事、庆典等活动的不断增加,都孕育了我国巨大的烟花爆竹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随着近期相关法规的调整,一些原本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已经开始逐步解禁。截至 2005 年春节,已有 106 个城市“改禁为限”,占原禁放城市总数的 37.59%。可预测,北京地区的法规修改,将在全国各城市产生连锁效应,潜在消费群被激活所导致的内需增加将会刺激国内需求及生产量的增加。预计我国烟花爆竹内销将随着政策的放宽同比增长15%左右。

欧洲、北美、亚洲是我烟花爆竹产品传统出口市场,对上述地区的销售占我出口总额的90%以上。据权威经济预测,各主要进口国的经济形势在近年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多数国家经济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