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产业发展状况实用13篇

产业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状况篇1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十分活跃,新技术不断成熟、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门类逐步增多,并对青岛的纺织、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可看到其几个突出特点:

(一)市场容量广阔,企业投资热情高涨

据统计,2000年我国新材料的市场需求已达2500亿元,按其年均10%的增长速度推算,预计到2005年,我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到4000亿元,约占国际新材料市场的9.4%。由于新材料成长性高、市场潜力大,并得到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近几年各地都出现了新材料投资热,涌现出了一批新生的专门从事新材料研究开发的新型企业和研究单位,并在促进新材料工业化应用的同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仅青岛市就拥有上百家已经跻身新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厂家。社会各界普遍对该领域寄予厚望,投资人的信心指数持续不减,筹建各类投资项目的热情高涨。据对新材料领域中镁合金材料、交联聚乙烯管材(新型建材)、高性能碳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等影响较大的产业对象,采取三个大类和11项具体指标评价的情况显示,样本调查对象中的各代表层均对其预期发展前景表现出强烈的“向好评价值”(参表1)。

表1部分新材料项目的预期发展前景评价

附图

注:①国外常用花费每1美元所能产生的效能来反映性能价格比。

(二)增长速度快速,市场回报率良好

为说明新材料产业的增长率状况,表2对青岛市“九五”末期若干领域中的新产品产值分布、利税分布、新产品品种分布及各自的增长率情况进行了测算和比较:

表2青岛市六大产业领城中的新产品产值、利税、产品品种分布及增长率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由表2的3个不同序列、6组数据可看到如下情况:其一,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分布中,最高的是电子信息领域(65%),新材料位居第二(13.2%);六大领域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中,新材料达到39.6%。这说明,近年来,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性十分突出,各类创新性的投入和产出十分活跃。其二,六大领域新产品利税分布中,新材料位居第一(43.7%),其新产品利税增长率为37.1%,且贡献的利税绝对数额具有突出优势。这说明,新材料产业在其创业之初即显示出较高的贡献率,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对于增进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影响。其三,六大领域产品品种分布情况,最高的是能源与环保(28.2%),新材料位次基本属于正常(9.2%),但比较新产品品种的数额和增长率,新材料却稳居第一把交椅。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新材料产业创新性突出和创业活动活跃等特点。

由表3提供的青岛市新材料企业同期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实现税金等方面的数据,同样可以看到新材料产业良好的收益情况、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发展前景。

表3青岛市新材料企业重要经济指标单位:万元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青岛市统计局有关数据整理

(三)产业基地建设已经启动,并在国内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年来,青岛市为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和工业布局散乱的局面,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两大主攻方向,在努力营造优良投资环境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相关工业发展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青岛市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为技术依托的青岛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城阳区红岛高分子材料工业基地、星状布局的新型建材工业园等3个产业化基地。

三大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零星布局的不利局面,不仅为青岛市建材工业“退城进园”提供了很好的基地,而且为产品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它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高技术项目的孵化和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已显示出重要影响。

二、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不足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然成长迅速、并有部分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先进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多的差距。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竞争力不高

前面已经列举了若干新材料企业良好投资回报和市场前景的资料,但企业短期盈利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其持续的成长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验证这一问题,我们对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科技投入规模及构成、管理者创新力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

1.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为14.3%,比当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平均10.6%的增值率高出3.7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平均20%的水平相比,则低出6.7个百分点(注:高新技术产品增值率是一个反映产品创新度的指标,它指的是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与同口径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市场回报情况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青岛市为14.32%,发达国家为20%~33%,二者的差距同样十分明显。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虽有良好发展前景,但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技术含量不足,其产品的市场回报率将受到一定限制。

2.在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相关生产要素匹配度”内部的各项分类指标评价问卷中,有5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原材料”比较容易解决,认为较难获得原材料的比例低于10%;有90%以上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劳动力比较容易得到;有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资金供给难以保证。它表明,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是吻合的,资本推动和资本障碍并存是这一时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一般劳动力供给的丰裕,则与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情况吻合。解决创业资本不足和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是当前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要求。

3.从企业科技投入规模及其构成来看,新材料产业2000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在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中排位第二;企业开办的开发机构54家,占全市总额的14.1%;科研合作单位为44家,占全市总数的9.2%,技术储备64项,占全市总储备的6.3%。由上述指标既可以看出青岛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能看到它与工业发达国家或国内先进城市之间的差距。其中,R&D指标(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与国际上公认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非R&D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研究水平不高,工艺水平落后(注:美国国防部1996年一份评估报告认为,中国材料技术的总体实力约为2.7(4为国际先进水平)。这一估计也基本上适合青岛市的情况。),自有知识产权数量不足等问题。

4.对管理者创新力的评价表明,目前,企业管理者欠缺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仍较突出,但不同所有制、不同企业规模、不同领导层次的被调查对象显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创业的意识相对淡化;高层领导和中层领导的风险意识及创新精神有较大差别;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自信心、主动性明显不同。调查资料同时还反映出,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仍有75%以上的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已成立的研发机构中,有23.9%没有经常性研究与开发任务,34.6%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不少“技术开发机构”承担的仅是情报职能或技术试验职能,根本不具备综合性的技术创新的实施能力。

(二)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

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普遍具有规模较小、核心技术体系不突出、自主性技术创新体系薄弱、营销网络的稳定性较差等特点。这一情况与青岛市以海尔、海信、颐中、青啤等10大企业集团规模化经营的状况形成了极大反差。据报道,2000年青岛市10大集团目前的工业总量就已占全市比重的4成多,而创造的效益更是占到了5成以上,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5.5个百分点。

新材料企业之所以普遍规模偏小,除去客观原因外,还存在如下一些影响因素:一是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发展的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不配套,投资分散,难以攥成“拳头”;二是社会各方面对新材料的应用还处于试探状态,市场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三是因企业隶属关系不同而形成的“板块结构”,对企业间的联盟、联合和集团化运作形成了严重的障碍,妨碍了对新材料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规模化经营。四是同类企业的简单模仿、重复建设、同行之间盲目竞争的现象已比较严重。人们担心的“低水平竞争陷阱”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

(三)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关于资源整合能力的分析发现,青岛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分散的特点突出,并加剧了资金等“瓶颈”的制约作用。按规划部门口径计算,“十五”期间,青岛市计划投资总额约为1000亿元,其中,仅2001~2002年技术创新规划的重点项目就有125个,涉及总投资56.3亿元,但实际能够投向新材料领域的资金供给量有限,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资金需求量与供给量的矛盾比较突出。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运作资金普遍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受投资预期收益和资金短缺预期乘数的双重影响(注:“资金短缺预期乘数”,是在投资乘数和预算乘数基础上,反映资金短缺背景下使稀缺性信号进一步放大,影响投资人信心指数的一个参照性的指标。),资金供给不足的信号将进一步被放大,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实施规模化经营的举措将遇到更大困难,而创新强度不够、经营规模弱小又反过来影响到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成长。它已成为制约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之一。

资源整合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受体制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各类新创办的新材料企业普遍存在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浪费。据统计,目前在编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真正在研发机构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5%,其中50%的工程技术人员因各种原因而处于空置状态。除研发人员数量不足、精力投入不足外,人才质量同样存在若干问题。

(四)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

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

现实情况与上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四:一是创新目标模糊。创新本是技术、管理、组织、市场几类要素的有机结合,但至今仍有不少人、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和管理体系的变革隔绝开来,人为地给创新工程蒙上了一层“纯技术化”色彩。二是创新行为失范。为数不少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在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才培养和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三无”(无专门管理组织、无严格管理制度、无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的情况几乎随处可见。三是创新起点较低。它表现为:技术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落后。国内新材料领域掌握的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要落后5~10年;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且分布不均;缺乏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企业家;缺乏有效的资源组织系统,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研发人员,各自为政、分散开发,缺乏整体意志,“越界”思考问题和多学科协作的情况比较少见。四是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识。许多企业的管理工作是围绕工作流程展开的,企业领导人及其管理层关注工作流程的组织,却忽略了控制整个企业走向的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新材料领域中刚刚创业的那些中小企业,往往既未对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作出准确估计,也未形成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系统思路,企业发展带有浓厚的“跟着感觉走”的色彩。

(五)基地建设布局散乱、机制不活、吸附能力不足

比照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可看到青岛市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1.重复建设,缺乏重点。除三大新材料基地外,自1996年以来,青岛市还在家电、化工、医药三个行业建立了108处工业园,这些由各行业分头组建的园区普遍存在投入分散、低水平运行的问题。它不仅分散了人们对园区的注意力,减弱了资本集聚和企业集群功能,而且直接导致各个园区独立配套能力的下降和服务成本的上升。

2.选择对象把关不严。青岛市入驻工业园区的企业尽管不乏高技术项目,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突出。

3.信息网络设施供需差距大。由于产业基地布局分散,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它与研发实验室、电讯及咨询设施、商业服务设施、资料中心、产品展示及交易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共同构成了基地建设中的环境制约因素。这一矛盾伴随基地规模扩大和企业发展水平提高,尤其是国际化的交流还会进一步暴露出来。

4.基地规划缺乏“集群竞争力”的战略意识(注:集群竞争主要是不同空间或地域间的竞争,常表现为不同城市、不同工业带、工业区,甚至不同国家的竞争。集群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较多的差异,它通常还涉及到资源整合能力,甚至文化方面的评价等。),选址和布局只考虑“地皮”这一个因素,而未考虑所选地点基础设施的强弱、高等院校的有无、人员技能的水准等其他重要因素。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规律把握不准,缺乏资源优化配置的视野,是导致规划失误的重要原因。

5.基地运作尚未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羁绊和行政管理的老套路。现行的工业园布局虽对区域定位有所考虑,但组织资源的优化及企业规模优化的问题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基地规模小、布局分散、功能不配套和入驻单位的稀缺,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基地内部竞争驱动机制的缺乏,妨碍了企业面向市场高效率运作和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推进青岛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对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略进行新的规划,建立开放式的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中国已正式加入WTO,外部市场将进一步开放,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问题依然存在,而随着产品进口关税的逐步下调,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却比以前更为容易,国内新材料行业将面临来自国际同行业竞争者的全面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应当加速建立开放式的产业化体系,确立进口、合资和自主开发三个层次共同发展的战略。

具体要求是:产业发展要推广国际通用标准和国际化管理流程与营销模式;企业发展要注重国外市场的拓展,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新材料产品的“本地化”特色应当进一步突出,以便以本地化特征形成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此外,要重视通过建立海外研究开发基地实现“技术外取”的目标,通过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的有机结合,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应对大型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挤压。

落实上述任务,要求理顺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间的关系。在发挥本地区、本行业各类科技资源作用的同时,广泛开展跨地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和技术选择,并努力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转变科技工作者习惯了的选题方法,扩大新材料研究的范围,并注意处理好开发与基础研究的关系、自力更生与引进新技术的关系、各类研究单位之间以及各种科技计划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和科技资源的整合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转变传统的成果推介办法,借鉴有关方面正在探索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在技术方和投资方之间设立科研中介,通过专业化科研中介机构,对各类科技成果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使投资方清楚新成果的市场前景,研发人员熟悉市场服务的对象,减少以往科研工作的盲目性。此项工作相对于通过召开成果会,或简单的“产品展示”功能实施产品推介的传统方式,不仅在信息覆盖领域、信号刺激强度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而且在增强目标的针对性、促进成果的持续开发和提升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优越性。

(二)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完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行为方式和动力模型对于创新效率具有关键性作用。然而,动力模型和行为方式都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之上的,塑造完善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推进包括产权关系再造在内的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创新实体和市场主体。

就当前的情况而言,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新诞生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应当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关系明晰的财产关系;二是那些依托于原有企业的新的“项目”,应当在准确界定财产边界的基础上,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引进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独立运作、按资本权益分配,以焕发创新的活力;此外,应当充分考虑新材料这一产业领域中众多企业属于科技民营型企业的特点,搞好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利用分配制度的改革,激励创新热情、塑造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效率。

在积极塑造企业创新机制的同时,还应加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推动作用。包括通过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和人事等方面配套的措施,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运行机制;对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系统实施根本性的改革,鼓励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才走向企业,面向市场,并对有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将技术成果的评价建立在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能否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否获得较大市场占有率,并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和市场效益的基础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很多,其中的关键点有三:一是高度重视基地本身的自我生存能力,在严格把关、优化入驻企业和项目的同时,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借助一家或几家企业的实力,负责园区规划建设。这一开发模式不仅避免了政府包办具体事务的各种痼疾,而且保证了企业的自主性,提高了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的质量。二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局限,按经济合理性原则实施区域布局的设计。同时,依据园区地理位置,实施合理的功能分区,并为基地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三是坚持分类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园区建设之初就保持高起点、高层次的特色,在创业园中建立高质量的“孵化器”,使科技成果和项目在孵化器中得到集成和创新,为其成长为高科技含量、高效益、运作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学习国内先进城市产业基地建设的经验,青岛市应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对那些违背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长期不能发挥作用的所谓工业园实施根本性改造。二是要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采用附加值高、无污染、低消耗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新材料产业基地上水平、出效益;同时,制定严格的基地建设标准,开展有关的宣传工作,有效地实施形象工程,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和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三是要树立“产业集群竞争”的观念,将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发展与城市间、地区间、经济区域间,甚至与国外的地区或国家的同类企业竞争联系起来,在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经初显端倪的背景下,积极培养新材料产业集群竞争的优势,把握竞争的主动权和市场开发的先机,以争得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四)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供新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扶植政策

政府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和帮助将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政策、舆论和融资方向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促使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合理、有效地流动;二是创造条件、降低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为地区经济发展出力,并为其中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支持;三是推动法律服务、技术咨询、产权交易和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的建立,使其在整合科技资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推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聘用国外人才、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产业发展状况篇2

近年来,我县建筑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县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4家,有生产业务的4家,其中具有二级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共2家。20xx年我县建筑业产值为24121.05万元,县属4家建筑企业的产值为14258.16万元,占到了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9 %,其中**县葵山红亮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为二级资质的建筑企业,20xx年的建筑业产值为12280.74万元,占全县建筑业产值的51%,占县属建筑企业建筑业总产值86%。由此可见,大企业对整个行业的支柱作用。总体来看,整个建筑业的运行还是比较平稳的,施工产值也在稳步提升,但是对于利润率的增加却相对缓慢。

二、当前制约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认真分析了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现状,冷静地查找发展的差距,认为当前制约我县建筑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1、“吃不饱”---虽然我国发展已进入快速阶段,建筑业市场比较繁荣,但是国有大型企业仍有吃不饱的感觉,有的企业没有多少工程可以干,这是因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较快,在市场份额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多,竞争十分激烈。我县的四家建筑企业都有“吃不饱”的感觉。

2、企业在承接工程的时候招投标不规范。现在的施工工程大多数都是通过对外招标来寻找建设方,但是在投标的过程中很多不具有招标条件的公司或者个人,往往借用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的施工资质,因为其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所以相对于那些比较正规的大公司,其往往可以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以较低的价格中标,这也造成大型单位优势转化为了劣势,从而造成工程量的下降。

3、企业垫资情况严重,影响资金流动。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当前的建筑业普遍存在施工方垫资的现象。企业要想运转正常,资金流动要有保障,但是过多的垫资限制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再加上投资方或多或少的拖欠施工方工程款,使得很多企业不得不靠银行的高息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转,在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业务支出,从而造成企业盈利变薄,甚至下降。

4、建筑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垫支拖欠工程款较为突出。近年来,为加强对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不正当竞争和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当前,建筑市场最突出的就是垫资、拖欠“两把刀”。(1)垫资。工程款垫资已成为建筑市场的普遍现象。如果不垫,企业就揽接不到工程,揽接不到工程就意味着企业无从发展,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大量开工建设的政府、开发区的工程项目,大多由施工企业直接垫资。有的为了避开监督,合同主体双方研究对策,在签订正式合同背后又补签“黑白合同”或“阴阳合同”。这样,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秩序,也为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2)拖欠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后需缴纳质量、安全等保证金,而建设方却没有相应的信用保证。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一般只付总价款的60%,最好的只有80%,少说也要拖三年,甚至更长。在清欠过程中,有的施工企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不敢如实上报实际清欠情况,从而出现“网上清了、实际还欠着”,或者是“明清暗欠、前清后欠”等现象。由于建设方工程款不到位而引发的拖欠民工工资时有发生,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值得关注的是,“政府项目”拖欠工程款现象仍很严重。

三、加快我县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规范建筑业市场机制

逐步消除不规范的市场操作,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运行规定进行市场平等竞争,不断增强企业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消除工程款回收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力量增加,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企业应站稳本地的市场,不断拓展外地市场,大力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应做好对本地企业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技术力量的有力支持,最大能力的保护好本地企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状况篇3

工业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其起源于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对工业设计作了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活动,其目的是确立产品多向度的品质、过程、服务及其整个生命周期系统。工业设计产业作为一种知识集聚型产业,国外对此研究较早,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工业设计产业与政府关系分析。如Julier分析了政府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政策从单纯“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设计”转向强调设计技术。其二是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如Saraf认为印度工业设计只所以具有全球竞争力,是由于印度拥有较好的独创思维技能,因此要努力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为好的产品设计申请专利及进行销售。国内对工业设计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是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如徐明亮认为工业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是基于价值链的互动关系,工业设计服务主要是满足现代工业大生产的中间需求;其二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许多学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地方政府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状况、制约因素、发展路径等进行了研究。如唐啸对湖南省工业设计现状及发展战略及沈法、雷达对浙江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问题等进行了研究;其三是工业设计产业政策创新研究。如侯茂章、胡琳娜等分析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路径,认为政策的发展从单向政策向政策组合转变。郭雯引入政策网络的概念,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诠释了工业设计服务业创新政策研究的新范式。其四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评价研究。如王汉友运用波特钻石理论确定了影响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梁昌文、龚悦等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提出了工业设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产业发展进行评估。其五是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如李天舒认为工业设计产业是与制造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新兴生产业,要把握工业设计研发方式、组织形式变化的环境创造。总之,目前国内外对工业设计产业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拓展,同时更加关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环境背景及发展趋势,也对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量化对比分析,同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总结。但由于各区域自身的发展基础、发展方向和政府引导力度不同,因而工业设计产业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路径,为此总结不同地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许多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及其措施,为把各个地区的工业设计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政府积极搭建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不断改造传统产业的落后项目,把培育与发展工业设计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增长方式的主要问题,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设计企业,并在营造良好环境、鼓励自主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无疑都是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以泉州市为例,具体分析一下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2.1目前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优势

(1)产业发展潜力较大。2013年,泉州市规模以上五大传统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487.69亿元。2014年,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盈利4234家,占全部企业的97.8%,主营收入5512.6亿元,形成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修船造船等5个新兴产业,初步建立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及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的不断壮大为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大量的市场需求。目前,泉州市有工业设计类企业500余家,全市多数工业企业已初步具备设计能力,设计范围涵盖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箱包伞具等多个领域。工业设计企业逐渐加大了与国外知名设计企业的联合对接,诸如辉煌水暖、南方路机已分别与德国Ipdd、Defortec设计公司达成深度合作。目前泉州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设计公司和工业企业内部设计机构为主体,工业设计工作室、自由设计师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格局。

(2)载体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泉州市依托工业设计园区、工业设计平台等积极促进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发展,一批具有县域产业特色的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初具雏形,这些已成为区域性工业设计产业和成果转化的辐射中心,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快。发展中的晋江国际工业设计园是福建省内目前唯一一家省级工业设计园区,园区入驻设计企业48家,引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研究所等29家设计机构,并与70家以上的本地制造企业实现设计服务对接。与此同时,包括福建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南安)基地、丰泽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鲤城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不同类型的工业设计园区也在加紧建设和营运中,目前工业设计企业已占入驻园区企业的40%以上,工业设计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3)创意氛围日益浓厚。目前泉州市相继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泉州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为工业设计与创意企业和人士提供交流、培训、合作等服务。持续举办“工业设计在行动”、“泉州市工业设计名师讲堂”、“工业设计辅导计划”等活动,通过案例示范、名师讲座、咨询辅导、创新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应用工业设计,拓展发展空间。鼓励企业整合内外部工业设计资源,提高企业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联合开展“校企设计工作坊”等活动,并通过举办富有县域特色的工业设计大赛,如:2013年“海峡杯”福建(晋江)工业设计大赛,海峡南安“成功杯”卫浴五金工业设计创新大赛等,不断激发设计意念,积极营造设计氛围,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对接。

(4)设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泉州市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已建立了产品研发机构和技术设计中心,部分企业的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外观设计部门。2013年,泉州市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其中:部级工业设计2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恒安集团、七匹狼、九牧厨卫、辉煌水暖、浔兴拉链等龙头制造企业纷纷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加大工业设计投入和研究。目前从企业研发活动来看,泉州市开展研究与试验发展(R&D或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07个,比2008年增长了116.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485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16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771.1%和840.7%;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20.94%,比2008年提高1.55%。

(5)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为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提升设计创新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泉州市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大对工业设计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继2011年底在福建省内率先出台《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扶持政策后,2012年还举办了泉州市首届创意产业节,2014年又出台了《促进全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九条措施》,以提升产业发展氛围。可以说,泉州市从扶持政策、财政资金、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措施和服务内容,将市级工业设计专项发展资金从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为工业设计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2目前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劣势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中小工业企业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科技和设计创新的生力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泉州市来说,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行业整体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泉州市现有专业工业设计企业或中心数量较少,规模不大。二是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后端薄弱。工业设计从市场研究、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环节的配套协作体系尚待完善,在产品结构、模型加工、工艺改进等方面与其他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公共服务不完善。中心城区专业园区和商业楼宇不多,成果展示、信息交流、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不足,供需对接服务缺乏。

(1)从制造业企业设计部门看,企业对工业设计价值的认识不够,工业设计投入总量不足。工业设计所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也包括对使用者的使用状况和环境对产品的使用分析。总体上看,泉州市企业对设计的认识仍不够清醒,大量的代工生产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从对213家纺织鞋服、机械设备、工艺制品等制造企业调查看,78%的企业内部设有设计中心或研发部门,85%的企业对工业设计缺乏全面的了解。同时,工业设计机构在企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38%的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工业设计部门的参与,工业设计的参与度不高。企业内部虽有设计部门,但53%的企业不仅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设计师队伍。如从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R&D经费支出看,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2%,比全省的平均水平低0.22%。

(2)从专业工业设计企业看,工业设计企业总量低,工业设计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泉州市工业设计企业总体数量偏少,各种设计类企业500家,其中以“工业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为企业名称注册设计类企业约50家。2014年3月评选出的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5家,仅有一家是专业工业设计企业,其他设计机构仅仅设立在制造业企业内部。在对这些企业的调查了解中,85%设计公司是类似于工作室或者是以3~5名设计师为主的小型设计公司,其50%的年业务收入大都在200万元以下,且66%的设计公司还停留在造型设计的层次上,设计产品偏于低端,不能充分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另外,由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设计师仅占4%左右,因此设计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受企业规模限制,资深设计师的招聘难度较大,在此状况下,为泉州市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机构大多来自厦门、杭州、上海等地,这对于一个产值千亿以上、有着五大传统和五大新兴制造业的泉州市来讲,远远难以形成支撑作用。

(3)从政策环境配套服务看,服务产业的功能尚不完善。目前针对工业设计企业的相关配套服务还很不完善,无法满足中小设计创意企业对公共技术、人才培训、信息咨询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如在人才培训上,缺乏专门的实习基地及实践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场所,难以满足企业设计研发的需要;在与制造产业设计需求和研发对接上,缺乏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成果产生和实现产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载体,造成研发与需求联系的断层,企业设计的价值难于充分发挥;在基地服务上,目前提供的主要是物业、餐饮等生活性基本服务,缺乏产业结构、产业人才方面的专业服务,要素资源的缺乏使得工业设计企业形成往临近厦门、福州等城市搬迁的意愿增加。在政府对工业设计的扶持资金投入上,2013年泉州市建立的专项工业设计基金,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尤其是中小工业设计企业难以申请此项基金,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促进泉州市设计产业的发展。

(4)从扶持政策影响效果看,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有待发挥。从政策实际效果看,2014年泉州市政府出台的九项政策,有效期限仅为二年,易造成后续政策的断层。设立的专项资金已大幅提升,但财政资金划拨的渠道单一。部分用于奖励认定的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从2013年和2014年评定的企业看,其投向大多是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设计研发中心,对众多必须考虑生存问题的小微企业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有限。政府在专项资金的运用上,仍是参照以往拨付或奖励方式,没能广泛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因而难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固定人员跟踪专项资金申请,而使其科研项目不足。在对高层次工业设计人才的支持上,政府侧重于创业信贷帮扶,对中长期的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和培养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引导。在对政府科研资金的申请上,由于政府部门未明确告知其流程与期限,使企业产生畏难情绪,申请意愿和动力不足。

3进一步推动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市工业设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与扶持及企业自身的努力,以促进泉州市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其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政府应通过设立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有关工业设计基础性、前瞻性、通用性的重大研究课题。鼓励企业将工业设计融入自主创新体系中,推动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创新与工业设计同步进行。加大对工业设计产业,特别是对中小微设计公司、中小微企业设计工作的扶持力度,将经认定的工业设计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资助范围内。构建适合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化进程。对创造工业设计成果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着力打造新的工业设计品牌。

(2)创新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设立工业设计产业专家团和工业设计专家库,为政府部门制定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具体措施。尽快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业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反映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注重引导创新要素向工业设计机构集中,鼓励制造企业加大设计研发投入和专业人才储备。进一步引导工业设计部门从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设计中心,提升制造企业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水平。将工业设计投入作为企业技术中心评定的重要指标和技术创新项目申报标准之一。在新产品登记过程中,将产品的功能研发、外观设计和内部构造等设计水平作为新产品评审的条件之一,突出设计创新水平在新产品研发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3)发挥行业组织优势。要加快推进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建设,促进行业自律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为依托,广聚设计创新资源,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社会化、常态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社会组织提供行业信息资讯以及开展设计对接、宣传推广、人才培训、成果展示、高端论坛等服务活动。用好用足各种工业设计社会资源,发挥和整合泉州工业设计协会和泉州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优势,努力联系相关工业设计资源和工业设计机构,构架各级政府与工业设计业沟通的桥梁。处理好工业设计协会与其他协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共同促进泉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与各县特色产业相结合,提高中小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能力。

(4)完善投融资机制。通过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工业设计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向与制造业相关的工业设计产业;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设计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工业设计企业的风险投资业务及购买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典当企业等金融机构面向制造业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创新金融产品,并给予行业信贷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相关政策。

产业发展状况篇4

中国资产评估行业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资产评估事业的发展,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力量不断加强。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萌芽,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后,评估对象日益多元化,从单纯服务于国有企业发展,到如今服务于各类所有制企业、政府部门和具有一定财产的个人,涵盖动产、不动产、企业价值、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专业服务力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对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国外同行业相比还很低,仅仅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且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资产评估建设发展工作的全面推进。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事关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也关系到行业能否做大、做强。为此,文章将运用SWOT模型全面考察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以期帮助资产评估行业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次研究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本着全面、客观、公正及谨慎的原则,对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山西、吉林、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等地76家资产评估机构的3384名评估人员,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样本企业既包括既包括大型资产评估机构,也包括中小型资产评估机构。在朋友、同学和相关企业界人士的帮助下,共发放问卷3384份,回收2891份,回收率为84.43%,剔出不认真作答,不完全作答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074份,有效率为71.74%。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的量表是K·J·安德鲁斯(1971)开发的SWOT模型四维度测量表。这一量表有15道题目,其中行业自身优势有4道题目,如:“我认为目前资产评估行业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我认为目前中国资产评估行业颁布并建立了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等;行业劣势有5道题目,如:“我认为目前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市场定位模糊,服务意识匮乏”、“我认为资产评估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严重”、“我认为目前资产评估行业理论研究薄弱,亟待加强”、“我认为资产评估行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等;行业外部机会有3道题目,如:“我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我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我认为资产评估市场的蓬勃发展”等;行业外部威胁有3道题目,如:“我认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法制尚不健全”、“我认为中国资产评估市场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我认为行政干预资产评估现象时有发生,会严重影响资产评估的独立性”等。该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的五点法测量 (“1”代表“非常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不一定”、“4”代表“不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所有问卷采用匿名作答方式,要求被调查者本着独立认真负责的态度对19个题项涉及内容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选择。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 Statistics V17.0软件处理调查所得到的有效样本数据,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DSA)、度量可靠性分析(MRA)、探索性因子分析(EFA)、相关分析(CA)和回归分析(RA)。

三、 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度量可靠性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见表(1),度量可靠性分析详见表(2)。测量信度是指使用相同的研究技术重复检测同一对象时,得到相同研究结论的可能性(Earl,R.,Babbie,1999),Cronbach’s Alpha系数是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Split Halve Reli—abilities)的平均值,是理想的信度预测标准(魏峰,2004)。Cronbach’s Alpha系数的取舍标准是:在0.9以上表示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在0.8—0.9之间表示非常好;在0.7—0.8之间表示相当好;大于0.65而小于0.7为最小可接受值域;大于0.35而小于0.65表示量表的设计存在很大问题应重新设计;小于0.35表示信度过低(Nunnally,1967)。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项目的度量可靠性——即信度均大于0.7,说明该量表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均较好。外部威胁、自身劣势的均值和标准差较外部机会、自身优势的反应高,自身优势的均值和标准差最低。

(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Hotelling(1933)主成份分析法(PCA)和Comrey(1978)KMO— Bartlett球形检验,对SWOT模型四维度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SWOT模型四维度表的KMO值为0.843,Bartlett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3382.603,Df=105,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了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的假设,因此满足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因子,经过具有kairser标准化的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份作为因子(剔除因子负荷小于0.4的项目),结果共得到4个因子,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率即累计共解释变量为44.748%表(3);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15道题目大多都呈现在理论维度上,仅有个别呈现交叉负荷和负荷为负的情况。具体来说:因子1解释了13.123%的方差,结合因子载荷R=0.459可以得出,4道“自身优势”题目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1上;因子2解释了11.207%的方差,结合因子载荷R=0.367可以得出,3道“外部机会”题目,1道“自身劣势”题目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2上;因子3解释了10.755%的方差,结合因子载荷R=0.489可以得出,3道“外部威胁”题目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3上;因子4解释了9.662%的方差,结合载荷因子R=0.477可以得出,5道“自身劣势”题目大都较好地呈现在因子4上,其中有2道题目出现交叉负荷在因子1上,另外1道题目呈现负荷为负。

(三)相关性分析 为了证明SWOT模型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四维度量表的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确定关系的紧密程度和方向,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如表(4)。由表(4)可以看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WOT模型量表各变量之间呈现中低水平相关。“自身优势”与“自身劣势”呈现0.01水平以下的显著正相关(R=.335**),与“外部机会”呈现0.01水平的显著正相关(R=.258**),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正相关(R=.322**);“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305*),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正相关(R=.323*);“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291*)。

(四)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Francis Galton(1889)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中国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维度——即SWOT模型量表的4个维度(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表(5)显示的是以社会统计学变量(性别、地区、年龄、单位规模、职业岗位、执业年限、教育水平)的7个维度为自变量,以SWOT模型发展状况量表的4个维度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从表(5)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中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自身优势”在性别、教育水平上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在地区、执业年限上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自身劣势”在地区、执业年限上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在年龄、单位规模上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外部机会”在性别、年龄、执业岗位、执业年限、教育水平上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在地区变量上没有呈现显著性;“外部威胁”在年龄、单位规模上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在其他社会统计学变量上均没有呈现显著相关的关系。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1)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总体并不乐观。消极状况要大于积极状况,其内部劣势要大于其优势、外部威胁要大于其机会,这与现阶段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状况相符合。外部威胁的均值虽高于外部机会的均值,但与外部机会的均值相差不大,比较接近;自身优势的均值要小于自身劣势的均值,且相差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首先,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初萌芽至今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行业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多多少少有些差距,其所受到的外部威胁要大于其发展的机会,但是由于当今世界各方面的紧密联系,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资产评估行业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这使得我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会积极地利用迅速传播过来的信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资产评估行业经验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缩小与国外同行对手的差距,使之所受的威胁程度与机会程度相差不大;其次,由于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本身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在起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内部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使得内部的劣势尤为突出,要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优势。(2)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OWT模型量表的4维度的度量可靠性都比较高。但从效果完美程度来看,探索性因子分析并不十分完美,主要表现在“自身优势”的题目和“自身劣势”题目的部分重叠在因子1的情况。因此,从其理论和实际数据分析符合程度并不完全相一致的情况来看,影响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的因子并不止如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等4个因子,还有新的因子影响其发展状况,这就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和探索方向。(3)从对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WOT模型量表各变量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首先,K·J·安德鲁斯(1971)提出的“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的划分,在“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 “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自身优势”与“外部威胁”、“自身劣势”与“外部威胁”相关性较高的结论上得到了有效性验证。其次,从“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305*)、“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呈现0.05水平以下的显著负相关(R= -.291*)可以推测出,在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在“外部机会”受阻的情况下,既有可能让“外部威胁”占上风,也有可能让“自身劣势”占上风,这两种情况都会威胁资产评估行业的前途,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建议来避免相关的风险:第一,资产评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先制定有效可靠的计划,要牢牢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借鉴国外资产评估行业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发展壮大自己,不让“外部机会”错过。第二,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在“外部机会”受阻时,若发现其有“外部威胁”或“自身劣势”占上风的苗头时,要积极找出“外部威胁”或“自身劣势”占上风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4)从对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SWOT模型量表4维度与社会统计学7变量间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自身优势”、“外部机会”在自变量“性别”、“执业年限”、“教育水平”上显著;“年龄”和“单位规模”对“自身劣势”、“外部规模”影响显著;“自身优势”和“自身劣势”在自变量“地区”、“执业年限”上显著;“年龄”、“职业岗位”对“外部机会”影响显著;据此,本文认为,中国本土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要从“性别”、“地区”、“执业年限”、“教育水平”四个自变量入手,发挥组织或行业内部的“自身优势”;要从“地区”、“年龄”、“单位规模”、“执业年限”入手,消除组织或行业内部的“自身劣势”;要从“性别”、“年龄”、“职业岗位”、“执业年限”、“教育水平”入手,掌握其“外部机会”;要从“年龄”、“单位规模”入手,规避其“外部威胁”。

参考文献:

[1]崔海英、王淑仙、栗蕊蕊:《大学生就业能力解析及就业能力提升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余渭深:《汉英学术语类的标记性主位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期。

[3]王璞:《战略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4]马鸿雁、贺德亮:《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徐磊、李闻一:《我国大学生创业环境的SWOT分析》,《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

[6]张文、冯百侠:《唐山市旅游产业SWOT分析》,《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7]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山东科学》2006年第2期。

[8]魏峰:《组织——管理者心理契约违背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9]Earl,R.,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Belmont,CA.:Thomson Wadsworth,1999.

[10]Nunnally,J.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NY:McGraw—Hill,1967.

产业发展状况篇5

一、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际比较

根据笔者完成的广东省旅游局的“广东旅游产业定位分析”研究课题,各省市的旅游增加值比重与五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而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使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全国仅统计旅游总收入而没有统计旅游增加值,我们按广东旅游消费剥离系数估算了全国19个省市旅游增加值(见表1)。广东旅游增加值占gdp的4. 53%,仅小于新疆和海南0·32、0·15个百分点,在被统计的19个省市中居第三位。考虑到划一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①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新疆和海南的旅游增加值的高估因素,广东省旅游增加值比重与其差距应更小。1996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4·53%,高于全国平均值2·73%1·8个百分点。在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65%的背景下,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比重高达16·03%。1997年,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广东gdp的4·6%,比全国平均值3·21%高1·4个百分点。广东旅游增加值占全国旅游增加值的13·61%,远高于当年广东gdp占全国gdp的9·51%的水平。换言之,全国旅游服务产品(增加值)的七分之一是广东提供的。这说明广东的旅游发展的相对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了广东不仅是一个经济大省,而且是一个旅游大省的地位。

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省内比较

表2列出了各市旅游业的相关指标。按旅游增加值的比重,广东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种状况。

1·旅游业发展高水平地区:珠江三角洲。旅游增加值为283·15亿元,占当地gdp的5·4%,高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8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84·1%,比当地gdp占全省的比重高12·3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高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2·旅游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粤北。其旅游增加值为7·71亿元,占当地gdp的3·88%,低于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0·7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2·25%,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0·5个百分点。这说明,粤北地区旅游业在全省的地位,略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

3·旅游业发展低水平地区:粤西、粤东。其旅游增加值分别为20·60亿元和24·42亿元,占当地gdp的2·85%和2·2%,约为全省平均旅游增加值比重的一半;旅游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旅游增加值的6·12%和7·3%,大大低于当地gdp占全省gdp的比重(9·96%和15·5%)。这说明,粤西、粤东地区旅游业在全省中的地位,大大低于该地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地位(见表2)。

按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排序,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旅游高比重市(4%以上):穗、深、珠、清远、汕尾、东莞。其中,广州、深圳和珠海,提供全省旅游增加值的58·6%,旅游总收入的64·9%,与其他市相比呈压倒优势。

第二层次:旅游中比重市(3-4%):湛江、云浮、河源、肇庆、潮州。

第三层次:旅游低比重市(2-3%):中山、汕头、韶关、阳江、江门、惠州、佛山。第四层次:旅游甚低比重市(1%以下):茂名、揭阳、梅州。

三、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

1.广东入境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近年来,广东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表3展示了广东入境旅游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外省口岸的增多,来华游客从广东口岸入境的比例由1980年的93%,下降到九十年代中期的80%左右。同期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从广东入境游客的比例由16%下降到7%左右。1991-1996年,广东(旅游系统)接待入境游客占本省入境游客的比重由8%下降到6%,广东接待入境游客占全国入境游客的比重由6·7%下降到4·9%。

2.广东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的比较。1995年广东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入境旅游市场中约占1·4%的份额。广东接待入境游客数约是朝鲜的10倍,蒙古的10倍,文莱的2倍,柬埔寨的5倍,老挝的17倍;大致相当于中国(大陆)的1/18,中国香港的1/9,中国澳门的1/4,中国台湾的1/2,新加坡的1/6,马来西亚1/7,泰国的1/6,日本的3/5,韩国的1/3,印尼的1/4,菲律宾的3/5,越南的4/5,澳大利亚的1/3,新西兰的3/4。

3.旅游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如果我们以加拿大旅游消费作为国际旅游消费的参照系,通过分析加拿大统计局1994年的《旅游卫星报告》,就可以大致了解广东与国外旅游消费结构的异同。

比较分析表7-8可看到,广东旅游增加值构成体现了国际旅游业的共同特征,大约30%-35%是物品性消费, 65%-70%是服务性消费。差别在于加拿大的旅游消费中饮食和长途交通比重大大高于广东。其航空、宾馆和餐厅服务消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5%。饮食消费比重高于广东4·5个百分点,高于中国5·6个百分点,长途交通消费比重高于广东12·5个百分点(国际旅游)和18·7个百分点(国内旅游)。这些差异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1)饮食消费比重的差异可归因于中国农产品便宜和人工成本较低,使人民币的食物购买力较高。(2)长途交通服务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和加拿大人出游交通方式的不同:加拿大乘飞机或私家车出游比较普遍,使旅游活动半径扩展到国外和洲际,旅费明显上升;中国乘火车或汽车出游相对来说比较普遍,旅游活动半径主要限于国内。这又由两国的收入水平的差异造成。

四、基本结论

通过对广东旅游业的省际、省内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5个基本结论:

1.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人均gdp密切相关。广东旅游产业的比重所以居全国前列,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广东省的旅游大省是由经济大省的地位确定的。旅游业只有依托国民经济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各地在“十五”发展计划中规划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目前和将来达到的水平(本地的和旅游产品销售地)为基点。旅游产业超前或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2.旅游产业与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关注这些互补性行业的配套发展。针对广东目前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实施广东服务环境大变工程,通过规范交通、邮电、商业、餐饮和社会服务业市场,组建第三产业各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对服务业实行行业管理,大张旗鼓地开展”有法必依,严格执法”的宣传教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广东旅游产业的软硬环境。

3.旅游服务产品的占有量与人口绝对数量相关程度低,与人口的经济收入和购买力水平相关程度高。由于广东省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希望在短期内打破省内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是不现实的。旅游资源相对密集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如粤北地区),难以形成以本地人为销售对象的旅游服务市场,应以经济发达但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为旅游服务的主要销售市场。为此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旅游服务业,重视服务输出。这应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向。因此,广东省各地确定旅游产业的布局、结构、重点,要有全省“一盘棋”的观念,避免发展那些从局部看是可行的,而从全省看具有强烈消费替代性的旅游服务产品。

4.广东省的入境旅游业在亚太地区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接待的入境游客总量多于5个国家(或地区),超过8个国家(或地区)的1/4。要正视广东省作为入境旅游过境地的地位上升,作为入境旅游目的地的地位下降的原因,一方面要重视利用入境游客数量在亚太地区所占的一定优势,以吸引过境游客扩大旅游消费为着力点,设法延长过境地游客在广东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利用珠三角“72小时免签”的有利条件,吸引在港澳地区入境的游客(占亚太地区18%)顺道来广东游览消费。

产业发展状况篇6

1.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新能源是指传统以外的其他的能源形式,是人们利用新的技术将某种资源转化为能源。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以及传统能源的不断减少,因而新的能源开发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政务,很多国家提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开发新能源的奖励措施,这给新能源的发展带来广大的空间。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为了能争夺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美国政府为大力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财政补贴140亿美元,并采用减税,政府担保贷款等系列措施;而德国政府为支持电动汽车的研发,拨款5亿欧元作为其研发预算;法国政府更是成立“战略投资基金”,投入200亿欧元,大力支持汽车、航空、防务和能源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美欧这些发达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种政策充分展示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抓住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2010年 9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 号),这一决定提出了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规划部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先发制人,抢先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轨道。

2.新能源产业的特点

新能源是介于公与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这种情况就不能只通过市场来分配和调节了,从开发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到生产这一整个过程,需要国家的财政进行资金的运转,具体特征如下:

新能源的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消费可以保护环境。传统能源的严重缺乏和消费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再依赖化石类能源发展的道路显然不容乐观。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

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使全人类广泛受益,这种受益区别于其他的物品,其他物品的受益是在能够依据法律对其权利完全拥有支配权。而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主体,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的对常规能源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这种受益,人们都在事实上可以共享。这说明新能源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同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公共性特征尤为突出。

新能源的高成本性。因现有的技术有限,造成新能源生产花费大量的成本,使得不能通过市场来消化。新能源只有依赖新材料,新技术,才能大规模的发展并利用。这使得新能源的市场化和传统能源相比在价格上就失去了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由于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缺失,新能源发电的环境、资源的“外部收益”在新能源收益中不能得到充分体现,用现行的企业会计成本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为此,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政府如果不能积极扶持,新能源很难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现阶段,把新能源定位为准公共产品,可以决定新能源的投资、运营和政府扶持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给予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评价标准,否则无从体现新能源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正是由于新能源是一种“准公共产品”以及其生产过程中高成本性,导致了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市场生存能力及盈利能力不强,在其成长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相当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其中,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成为其盈利的主要手段。

3.政策建议

由于新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之处,但由于其产品的准公共性,及其生产过程中的高成本性,决定了单纯通过试场机制,其很难得到发展壮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技术研发促进政策:

(1)加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计划,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2)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

(3)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设立省级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交流市场。

(5)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技术交易市场。

2、金融扶持政策:

(1)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2)加大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

(3)加大风险资本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力度。

(4)充分利用其他融资手段,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

3、产业优化与市场服务政策:

(1)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新能源产业基地,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2)培育发展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3)大力实施重点工程,形成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效应。

(4)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土地支持。(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国欣,祝继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4.7

产业发展状况篇7

作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在近几年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发展。全国平均房价涨幅是14.4%,其中商品住宅涨幅为15.2%,房价的持续高涨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国家出台了诸如取消房贷优惠利率、提高首付比例等一系列政策,还包括在各地尤其是一些热点地区单独制订一系列调控措施,其目的就是要切实解决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消除影响市场发展的不健康因素,实现“三个基本”,即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以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及走势:1.调控效果有所显现。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月回落。3.房价涨幅稳步回落。4.商品房空置面积增速加快,面临住房过剩风险。

二、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上海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总体运行状况

1.房地产开放投资增幅回落。2007年上海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继续保持稳步增加的态势,投资3542.5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4.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回落,全年投资1246.86亿元,比上年增加6.1%,低于全社会投资的8.7%。

上海市房地产投资从2001年到2006年都在增长,从2001年的603.7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901.2亿元,直至2005年的1175.5亿元、2006年的1246.84亿元,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虽然房地产投资最近几年都在增长,但是其增长幅度却又随着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情况而变化。2001年比上一年增长11.4%,随着市场活力的激发,2003年增长率达到20.3%,2004年达到了30.4%;但是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市场影响巨大,导致房地产开放投资增长回落,2005年的增幅猛降到6.1%,对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商品房销售的火爆形势迅速趋缓,虽然下半年政策性配套商品房销售量增加较快,但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量仍有所下降。2006年上海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158.8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5%;其中商品住宅2845.7万平方米,下降12%。

3.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涨幅回落。2006年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6842元,比上年上涨5.4%,与04年26.7%的增幅相比下降了21.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6698元,上涨4.9%,与04年27.9%的增幅相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

4.上海房价2008年初特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房地产业指数为133,比上季度127.6提高了5.4个点。同时调查显示,2008年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上涨,同比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2008年1月上海市住宅面积成交量呈现出下降的态势,1月份上海一手住宅成交量为14843套,约154.3万平方米,与2007年12月份相比有较大的下降。

总体上看,上海房地产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矛盾短期内仍无法解决,而且房价的涨幅已经回落并且开始下跌,楼市发展仍然不容乐观。

(二)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1.市场结构问题,供需错位现象严重。(1)商业用房投资大大高于住宅投资;(2)高档住宅供应过多,而中低价位住宅供应量大幅下降,造成中低价位供应量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价上涨和拆迁成本的增加等。

2.空置房的问题比较突出。2006年底上海的空置量为395万平方米,加上2007新增的空置量600万平方米,接近1998-2000年的水平。当时上海的空置房面积居高不下,维持在1200万平方米以上,这说明市场供应大于需求。

3.房价居高不下,偏离了价值规律。房屋本应“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但是上海的房价却过高,与官方统计数据相比,民间认同的真实楼价还要高得多。最近几年上海房价持续走高,同样上海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如房价的增长幅度大。房价收入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加大,但无论如何变化,上海的房价收入比都是偏高的,这是问题的根源。

三、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房地产市场价格水平,既受到成本与费用构成的影响,同时也是其它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房地产的具体市场价格是由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一)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1.供求状况。一般地,房地产价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与需求成正相关,与供给成负相关。房地产商品由于生产周期长、资金规模大,往往会在短时期和特定区域形成相对性过量或短缺,这就同时形成房地产行业极具产业特色的价格波动。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宏观影响因素,它制约着整个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价格水平。影响房地产的经济因素主要指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与支出、储蓄、利率、投资水平以及金融状况等。

3.人口因素。房地产的需求主体是人,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以及家庭规模等对房地产价格有着很大的影响。

4.社会因素。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社会因素,主要有政治安定状况、社会治安程度、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化进程。

5.行政因素。包括税收政策和行政隶属变更影响。

6.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房地产所在地段的自然条件和各种配套设施条件等因素。

7.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人们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或是对价格的心理评估。心理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是指房地产交易者对未来政局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施加到房地产行市的心理作用,对房地产价格造成的影响。

(二)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博弈机制,地方政府、购买者、开发商、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市场中主要的博弈参与者。这几股力量在市场中交汇在一起,互相博弈,使房地产价格即使被高估,在短期内也几乎不可能大幅度下跌,可以认为目前的房价是市场博弈各方达成妥协的一个结果。

四、上海房地产高价及回落原因

(一)上海房产高价形成原因

1.政府支持支柱产业作用明显。房地产业对上海经济有显著的拉动作用。房地产业增长率出现一个百分点的波动,将会拉动GDP增长率出现0.15个百分点的波动,且两者变动方向一致。上海在“十五”期间首次将房地产业与信息产业、商贸产业、汽车产业等一起定位为六大支柱产业,这与房地产对GDP的贡献突出有关。

1998年至今,上海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稳步上升到8.33%。2006年和2007年上海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7.4%和8.36%,按照一般说法,当某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占7%以上,即可视为支柱产业。

2.人们的需求强劲。在人均居住面积未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总是存在的,故这一指标能基本反映出市场对房屋的长期需求情况。

1978年以前,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住房严重短缺,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5平方米,2006年底达到了14.8平方米,但是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需求还有待满足。随着上海人均收入的逐步提高,对改善住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人均居住面积的持续增长空间预示着上海房地产业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3.需求持续大于供给。需求持续大于供给的状态是促进房价过快上涨的市场动因。目前房价调节供求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其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土地供应垄断,制约着商品房供给随需求上升和价格提高而及时增加,以致供给持续落后于需求的增幅;同时,房地产开发的周期长,当需求和价格上升时,不能立即增加供给,要滞后二三年才能反应过来,延长了供不应求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内,必然引起房价持续上涨,持续的供求关系的不足导致房价的持续高位。

4.金融工具的强力支持。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购房者都离不开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是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的因素。

首先,正是有了住房公积金的强力支持和保障,使得上海许多市民有了足够的能力购买房产,从而扩大了需求。上海近些年来由公积金支持的每年购房数都在10万户以上。其次,正是房地产贷款的出现,增加了许多人买房的底气。有了需求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尚不足以支撑购买房屋的能力,因为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房屋,大多数人难以承受。但是随着1996年上海房贷的出现,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需求变成了客观事实,上海的每年住房按揭贷款在逐年增加,2005年新增了622亿元,2006新增了728亿元。

5.投资性购房比例加大。人们购房的动机,一种是自用,一种是投资。在上海楼市中,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绝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投资性购房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

(二)近期上海房地产价格增幅回落的原因

从长远的竞争力角度分析,一路上涨的房价将最终损害上海的经济发展。因为,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土地价格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上海,而庞大的人口、沉重的就业压力和立志于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离不开国际资本的流入。如果房价还是一路上涨,人力和土地资本都上去后,必然使上海背上沉重的负担,直接影响其产业竞争力,到那时资本会选择离开。现在上海已经初步尝到了高价的苦果:高房价吓跑了一些外来人才;商务成本急速上涨、部分企业撤离;中小企业度日艰难、跨国公司投向区域。

针对日益严重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希望通过宏观调控来抑制房地产经济过热,实现软着陆,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再加上市场规律的作用,目前上海房价在多方的作用下开始回落。

1.房产新政的内容与作用。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上海市政府也相应提出了具体的政策调控措施。其核心是平抑房价,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规范当前缺乏秩序的房地产市场;二是调整住宅市场结构,生产更多的中低档住宅以满足大多数中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需求。新的政策很明显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稳定了房价,打击了投机行为。新政策有效地打击了在部分城市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投机行为。导致投机者信心大跌,投机者的恐慌带来了大量抛售,使得价格下跌或保持平稳。

3.社会对于房价的高度关注,促使政府加强对房价的监控。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以一系列强力行政措施为标志开始了房产新政,进一步引发了全社会对于房价的高度关注。

4.消费者持币观望,心理预期起作用。价格预期可以影响购买行为;同样,心理预期也可以影响市场。如果消费者预期房地产价格下跌,都持币观望的话,开发商将由于资金的压力不得不降价销售;以期获得市场平衡。

政府层面频出的调控政策、市面上新盘明显减少,不少购房者都在这种气氛下放慢了脚步,持币观望,期待房价可以下跌。迫于生存和资金的周转,开发商被迫转向价格竞争,从而导致价格的回落。

五、我国房价的未来走势分析

(一)中国房地产未来发展趋势

1.继续控制投资,改变融资渠道。当房价出现快速上升或快速下跌时,政府就会出手,采取加息或降息等措施进行调控。原有融资渠道的限制,迫使房地产企业寻求新的融资方式与渠道,这意味着房地产融资将走向多元化。

2.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国家和各地方陆续推出系列鼓励和发展二手房市场的政策和措施,如简化手续等。随着这些措施的贯彻和落实,会有更多的房子投放市场,需求也会持续增长,二手房市场将增加活力,对抑制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

3.稳定抑制房价仍是主轴。房地产行业未来政策的主要目标仍是稳定房价,抑

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通过税收、土地、交易等手段,保持房价的基本稳定和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上海房价的总体走向

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2006、2007年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价格上涨过快的问题。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绝对价格太高,压缩了今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是上海地产发展的动力依然存在,只是在减弱。首先,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其次,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继续保持增长,上海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上海动拆规模仍然不小,“十一五”期间的上海将改造400万平方米的旧区危房。从长远看,作为人口多、治安好的大都市,没有理由怀疑上海房地产业发展的长远前景;支撑上海房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并没有完全消退,只是力度减弱;上海的房地产价格仍有可能向下调整。

(三)对上海房地产业的建议

1.调整供应结构,完善供应政策。要增加以配套商品房为主的中低价普通商品住房供应,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土地供应要优先确保中低价普通商品房的建设。

2.以普通商品房为主要调控目标。调控的原则是“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增加面向工薪家庭的中低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满足消费,完善保障。

3.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首先是合理规范投资行为,坚决抑制投机行为;其次是继续完善新建商品房网上备案制度,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结构的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查处网上虚拟交易、哄抬物价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再次就是完善存量房市场的监管;最后是继续加强市场信息工作,通过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

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上海的房价现在有所回落,但不会影响上海作为中国地产业领航者的角色。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市场需求还是会有所保留和释放。再加上政府的稳定政策,上海房价不会大幅下跌,更不会崩盘。目前的市场调整是政策调控及经济下滑所致,而且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客观反映。

参考文献:

[1] 华伟. 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之我见[J]. 上海房地 , 2006,(06)

[2] 庞元. 论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J]. 上海企业 , 2004,(09)

[3] 罗欣德. 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综述 [J]. 上海房地 , 2007,(02)

[4]《房地产市场》蔡育天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产业发展状况篇8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08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产业发展状况篇9

行业发展趋势

因关税壁垒保护,我国包装生产以国内竞争为主,靠打价格战或在销售手段上做文章。进入WTO后,国内一些无竞争力的饮料包装机械企业将被国外企业收购、兼并或破产,一些包装产品将被几家大企业所垄断,并且垄断的范畴将会逐渐扩大。包装机械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和普通部件通用化是发展趋势。

在全球食品、酒类、饮料包装市场上,发展中最大的趋势是保鲜、环保与简便,绿色包装成为极其重要的营销手段和工具。 行业健康状况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7。8%左右,而包装产业整体速度为20%,饮料包装又属于包装行业内需求旺盛的领域,因此,饮料包装行业总体是以远远高于经济增速的状况发展着。同时必须指出,以易拉罐生产为代表,由于前些年生产能力膨胀较快,压价竞争而出现利润下滑,这些问题正在随着经济的整体复苏而得以改变。

行业的成熟度

微观上,由于生产增速高于行业承受能力,因此表面上呈现出市场饱和的状态;宏观上,由于发展速度远高于经济速度,因此扩张潜力很大;同时,适应“无菌化”的发展趋势,本专利的应用尚处于需求潜力旺盛的市场空白的态势!所属经济领域。

产业发展状况篇10

一、我国电子通讯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利润率的下降

从20世纪的90年代开始,电子通讯产业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产业的规模以及贸易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电子通讯产业带动其他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有所下滑。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从2012年的9月到2013年的2月份,电子通讯产业所带动的工业产值增加值只有2721.9亿元,对全国其他企业的综合带动率降低到10.5%,与2011年相比一共降低了10个左右的百分点。

此外,电子通讯产品创造的利润也在不断下降,将2012年间的电子通讯产品销售的利润率比与2011年同期产品的销售率相比,降低了8个百分点;我国电子计算机的零配件技术没有达到世界上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从销售利润上来说,电子计算机的利润率也仅仅只有2个百分点,少于整个电子行业的1.2%;尤其电子器件的销售更加不乐观,从2011年开始就一直处于负增长水平,营业的利润仅仅达到了1.5%,整体的下降幅度超过一半利润率,在电子通讯产品中处于最低发展水平。

(二)生产消费结构的老旧化

电子通讯技术的市场培训机构以及消费结构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老旧和不完善。主要原因在于数字电视的推广和平板彩电的升级将整个电子行业推向了一个全面升级的新时代,需要市场的大力培养及推广,但是大多数消费者还处于观望态度,对新的产品信心不足;另外,很多电子通讯企业为了尽快适应市场的发展和增加市场的份额,对产品结构进行盲目地调整,这种情况使得企业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前期的投入状态很长,导致电子通讯产品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已经瘫痪或者进入市场却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使得企业丧失了经营的信心。

(三)产业亏损

从目前电子通讯技术发展情况来看,电子通讯产业还处在一个行业亏损的状态下,且亏损的范围越来越广。从2012年以来,电子通讯行业的经济效益在逐渐下滑,截止到7月份为止,营业总额比上一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亏损的电子企业也达到了四千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约15%,且亏损的总数额达到了139亿元,比去年相比提高了71%。

二、电子通讯产业的发展方向

电子通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壮大了自身的发展队伍。虽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发展前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计算机市场最具发展潜力

随着电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新科学技术的开发,电子通讯产业逐渐成为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至关重要的力量。在电子通讯产业中,计算机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大和最有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计算机及其外部产品在规模上将继续保持优先的地位,另外在计算机产品的综合质量以及售后服务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计算机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该领域内的重点产品将会有明显的销售突破和进展,自主研发出具有知识产权效益的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产品。提高软件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是人才因素,我国有大量的储备软件技术人才,这种优势将给未来的电子通讯产业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从而使得我国的软件产业成为支柱型的战略产业。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引导和扶持。

(二)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

为了进一步扩大电子通讯产业的市场规模,提高利润率,需要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和完善,注重行业之间的资源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条件,加大资金投入,重点培养电子通讯研发与生产基地,并对那些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加强扶持,将整个产业形成一个新的发展链条,以大企业为主体,带动一些中小型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此外,还应该通过企业之间的调整与改组措施,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创建一套稳定高效的发展机制。

(三)缓解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我国西部地区的电子通讯市场已经逐渐打开,缓解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发展到21世纪的中叶,我国的西部地区电子产品在彩电、手机、计算机等设备的发展优势上加快了结构的优化调整,并逐渐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的集团性企业和研发基地。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政府的管理都以数字化的网络体系为基础,促进电子通讯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总之,当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通讯技术只有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迎接来自全球的挑战,可以预见,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状况篇11

一、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药业发展成效明显

1、灯盏花产业稳步推进

20xx年,我县计划推广种植灯盏花10000亩。20xx年1至6月,龙头企业红河千山公司完成灯盏花一期(春季)种植面积5635亩,同比增长40.2%,主要分布在中枢镇、舞街、永宁、旧城等乡镇。目前,已采收 1150吨,平均亩产值达4150元,同比减少1.2%;农民创收2300万元,同比增长64.3%;实行利税1190万元,同比增长42.5%;实行销售收入3746万元,同比减少9%;实行利润590万元。二期(夏季)已经落实种植面积4500亩,在6月份完成全部播种任务。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公司在白水镇工业园区内新厂开始大批量生产,同时还在玉溪江川代加工,扩大生产规模,生产质量稳定,至6月底已生产灯盏花素22.2吨,同比增长52%。销售部门在维护好原有老客户外,还开发了一些新客户,目前销售市场以**制药企业为主,辐射到省外的部分制药企业。

为更好地服务灯盏花产业开发,打造公共知名品牌,工作中我办专门安排一名副主任多年跟踪企业服务,全力做好灯盏花产业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和省、州项目的实施。今年4月中旬,在舞街镇山林哨村灯盏花产业片区开发工作中,部分群众由于科技素质低,苗床地管理不到位,发展起步受挫,我办及时与舞街镇党委政府和红河千山公司协商再扶持的办法,使群众的50多亩灯盏花苗床地再次得到每亩600元的补尝,大大提高了当地群众发展灯盏花产业的信心。

2、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发展向规模化迈步

三七、草乌、半夏是我县继除虫菊、灯盏花之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新兴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县山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培植好三七、草乌、半夏等中药材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我办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实地考查,了解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至20xx年6月,全县共种植三七6300亩,其中,我县群众种植的460亩,主要分布在三塘、向阳两个乡,比去年同期增940亩,增长17.5%。今年3月因受霜冻灾害,全县三七产业受灾4600亩,直接经济损失4600万元;种植草乌4222亩,比去年同期增2925亩,增长225%,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三个乡镇;种植半夏1015亩,主要分别在三塘、向阳、白水、旧城四个乡镇。

在中药材产业培植中,今年3月2日和4月22日我们先后两次分别与**鸿翔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云河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洽谈,邀请他们到我县开发中药材产业。针对我县目前三七种植面积广,管理技术相对不高的情况,为进一步整合全县三七产业资源,提升**三七品位,我办到向阳乡同该乡党委政府和三七种植户一道,共同探讨我县三七产业发展事项。

(二)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1、除虫菊产业在无公害需求拉动中发展

近来,随着国际市场对无公害除虫菊产品需求量的加大,使我县除虫菊产业发展重获生机。但是,由于红河森菊公司目前尚未兑清前几年收购的欠款,致使全县广大农民对除虫菊产业发展前景仍持怀疑和等待观望的态度,公司现已呈现出一边是客商订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一边是农户不愿大面积种植,加工原料紧缺,公司一时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中。目前,公司已无原料加工,正在进行设备检修、超声波萃取生产线调试工作。

今年1至6月,森菊公司生产加工除虫菊素原药8吨,生产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5%可湿性粉剂、5%水乳剂等农药产品约20吨;生产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渣粉300吨;细度为80目98%过筛花渣粉100吨;细度为80目99%过筛花粉100吨 。在20xx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2500多万元的基础上,20xx年上半年实现国内外销售收入425万元。公司产品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省市,国外销往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欧盟、瑞士、美国、南美等国家。

20xx年,森菊公司计划在全县种植除虫菊5万亩,3月份,由于全县遭受春季霜冻灾害, 除虫菊产业受灾5000亩,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种苗严重受损,全面完成今年生产任务困难加剧。灾害发生后,我办配合森菊公司及时深入到各乡镇调查了解受灾情况,认真做好灾情上报工作,指导广大群众抢抓节令,做好补植补栽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森菊公司采取除虫菊种植以小春为主,大春为辅,一年两季种植的办法来完成全年生产任务,解决目前原料短缺的问题,现在已育苗750亩,大田移栽1160余亩。为帮助森菊公司进一步落实今年种植任务,4月21日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除虫菊生产工作座谈会,会后我办狠抓政府决策部署落实,一是督促森菊公司加快兑现花农欠款,取信于民,一是积极配合公司员工深入各乡镇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户重树除虫菊产业发展信心,栽好除虫菊。

2、万寿菊产业稳步发展

万寿菊是用途广泛的重要化工原料,20xx年全县种植3050亩,平均亩产值达1200元,农民实现创收363.6万元。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稳中求进,扩大发展。现已在永宁、三塘两乡落实种植面积1650亩,大面积种植工作正在规划布局中。

(三)绿色食品加工业效益可观

1、魔芋产业种植及加工初见成效

魔芋是一种低热量高膳食纤维食品,有排毒、减肥、通便、洁胃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前景广阔。**县境内大部分地区较适宜种植魔芋,我县依托鑫晟魔芋有限公司根据魔芋生长环境要求及**县地质、地貌条件,结合我县多年来广大群众自行种植魔芋的经验,加大魔芋产业的开发力度,全力打造魔芋产业。今年,**鑫晟魔芋有限公司计划在县内外推广种植魔芋5000亩,为农民增收2500万元,主要安排在我县东部三塘、向阳等适宜山区乡。目前,公司已经向群众发出种子80吨,种植工作全面完成。其龙头企业鑫晟魔芋有限公司建成魔芋加工生产线4条,今年1至6月份共销售魔芋精粉42吨、素食品190吨,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

2、阿庐牌荞系列食品开发前景广阔

我县依托**阿庐旅游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润高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苦荞系列食品及保健用品,主要产品有13个荞系列食品和9个荞系列保健用品,产品畅销红河、昆明、曲靖、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今年上半年,全县落实苦荞种植面积10000亩;1至6月,龙头企业公司生产加工荞系列产品859吨,实现销售收入808.3万元,产值824万元,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

(四)传统产业发展不断改造提升

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无公害蔬菜种植31156亩次,实现产值1680万元,新增蔬菜基地1000余亩,品种主要是藩茄、莴笋、黄瓜、青蒜等;与曲靖、广州等蔬菜客商签订蔬菜订单1200余亩;水果39469亩,新增高原梨、柿子水果产业740 亩;完成生姜种植3000亩;油料11500亩。全县部分传统产业逐步向“品种优良化、布局区域化、管理规范化、生产规模化、销售订单化”五化方向发展迈进。

(五)其他新兴产业正在起步中

1、花卉产业有新的突破

花卉产业是我县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切实抢抓机遇,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开发中的又一个新亮点。目前,我县 有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基地2600亩(现在培育面积100亩,定植面积75亩,袋苗面积25亩),主要品种有清香木、石楠、拟单性木兰、**尖顶红栾、**樱花、多花含笑、**含笑、火棘、鹅掌楸、大叶樟、滇朴、黄连木、长青藤等一批乡土苗木,年生产经营花卉盆景20xx多盆(株),观赏绿化苗木50万株,现已成为我县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对全县花卉产业及其他花木生产企业和专业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今年,我办向州创新办申报的《**县乡土苗木及绿化树种繁植基地建设项目》已下达,这标志着我县花卉产业开发工作即将启动,我们正积极配合县林科所在白水镇抓好项目工程的实施。近来,全县新发展鲜切花100亩。

2、重楼、金银花、红花、铁皮石斛等新兴药材正在引进试种中

在旧城镇引进重楼、红花、铁皮石斛实验栽培的基础上,今年我县在三塘乡试验种植金银花100亩,该乡党委政府出台扶持措施,凡在今年种植金银花的农户,乡上将每亩给以1000元的扶持,这进一步丰富我县特色生物药业的种群。

二、发展生物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在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抓重点、立主体、打品牌,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确定的产业工作重点,着力开发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魔芋、苦荞等产业和产品,培育三七、万寿菊、早实核桃等后续产业的指导思想,坚持做到重点产业重点培植,拳头产业精心打造,全县逐步形成一些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群。

(二)做到二个兼顾

在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做到新老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同步推进,既注重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又不丢传统老产业。在继续抓好蔬菜、水果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培植新兴产业,全面增强全县生物产业发展的储备总量和种群数量。

(三)确保三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县、乡各级均成立生物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使全县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年初层层签订生物产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组织实施有领导,工作任务有目标。

二是服务到位。县、乡各级和龙头企业公司都配备精干高效的产业开发技术人员或生产辅导员,我办干部职工积极配合相关技术指导员,经常深入到各乡镇村寨田间地头跟踪服务,督察指导生物产业开发工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各生产环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宣传到位。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全县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效,让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知道当地该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这些产业。做到在宣传面上抓广泛,在宣传点上抓特色,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引导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产业。

三、全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生物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特色产业的培植来看,小而杂,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多,即使是经多年培植的灯盏花、除虫菊、草乌、半夏等特色产业现有规模仍然还小,没有得到深层开发,特色效益不明显。部分新产业缺乏市场前景分析,盲目上项目,一哄而上,一下而散的现象还存在,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二是初具规模的蔬菜、水果等传统主导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销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链短,产品价格低,农民增产不增收,仍然存在大资源,小产值的状况;三是生物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企业信誉度低,群众抗风险能力弱,某些农产品既使是订单生产,企业也常出现“打白条”或擅自单方违约,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群众打官司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多年苦心培植的产业一下走入低谷;四是群众生产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对新产业的培植常持等待观望思想,发展缓慢,产品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企业投资融资困难,贷款难度大,生产周转资金普遍紧缺,扩大生产和产品深层开发困难重重。

三、生物资源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在一些新产业的培植上,群众往往持等待观望的态度,需要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投入一定的发展启动资金,发挥小资金大效应的作用,扶之上马,送之一程。三塘乡在草乌产业培植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在发展起步阶段,由于政府每亩给予200元的扶持,发展速度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面积连年翻倍,从几百亩一下子发展到几千亩,成为我县乃至全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要加大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项目带来大发展的思想,多方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扶持带动产业发展。同时又要优化投资环境,打造投资融资平台,敞开投资融资渠道,跨区域协作,引进县外实力较强的现代企业参与**生物产业开发,提升**生物产业品位。

三要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尤其对我们生物资源产业创新部门来说,创新就是我们工作的灵魂,我们在产业培植中必须找准工作切入点,大胆尝试,主动创新。对某些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我们可以每年只选1至2个产业品种在一些科技意识较强的示范户中种上几株、几分或者几亩进行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同时要开展一些必要的产业考察学习活动,让生物产业创新系统干部职工增长见识,开拓视野,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信心。

四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在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中,我们要在深入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要大力宣传引导,坚持重点产业重点宣传,新兴产业引导宣传,传统产业侧重宣传,做到宣传引导而不误导。引导群众在产业培植中对比算账,看前景、看长远。

产业发展状况篇12

2011年期间,美国轻博客网站Tumblr及WordPress旗下所属小型博客网站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9月,Tumblr所获页面浏览量为WordPress的8倍。到2011年年底时,Tumblr所属博客站点数量增至3900万个,WordPress相应数量则增至7000万个。

产业发展状况篇13

收录日期:2015年5月19日

引言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浙江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种数据表明已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经济结构体制增效升级势在必行。经济调整期正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窗口期,新能源、生物医药技术、3D打印等各类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对传统经济模式正形成潜移默化的颠覆,推进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务院在2010年《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还包括海洋新兴产业和核电关联产业,共九大重点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合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最终形成战略性“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520.8亿元,同比增长9.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7%;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2,744亿元,同比增长8.2%,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增速超过10%;2014年1~5月,增加值达到1,119亿元,同比增长7.8%,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浙江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拉动浙江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

2011年以来,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意见文件。针对不同的行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并且规划引导发展;二是发展平台提升,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三是增强要素保障,即加大财政扶持。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年开始,省财政设立了每年5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然后是保障发展用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地可以以工业用地最低标准确定出让底价;还要落实税收优惠,支持金融创新,浙江省金融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开展未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试点,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可转债等方式进行融资;最后是引进高端人才,出台《浙江省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支持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本文选取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名录中浙江省的64家上市公司进行考察,这些企业的规模及行业地位在我国具有代表性。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官网和巨潮咨询等官方网站,手动下载样本公司各个年份的年度报告。

(一)经营状况总体向好。从2013年6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三个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状况整体向好。具体来说,有35家企业净利润达到1亿元,有20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海康威视甚至净利润达到30亿元以上,大华股份、正泰电器等净资产收益率都将近30个百分点。一半以上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都在40%以下。(表1)

(二)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本文所随机采集的64个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布情况表来看,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64家上市公司中,杭州有19家,绍兴有15家,宁波有8家,台州有6家,嘉兴有5家,其他地区都在4家上市公司之内。这种分布状况与战略新兴产业占浙江省、及各市区的比重具有一致性,据浙江省规划发展规划研究院公布数据统计,2011年,杭州、嘉兴、绍兴和宁波四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了浙江省的65%。四个市的总量位居前四。其中杭州占23.2%。其他7个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整个浙江省的比重都未超过10%。2012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3,030.94亿元,杭州为2,955.37亿元,绍兴为2,074.73亿元,嘉兴为1,232.62亿元,四个市的产值合计占了整个浙江省的67.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布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集聚性。同时,各市区也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如海洋新兴产业被舟山独占鳌头,新能源产业则是嘉兴位居第一,宁波、杭州等地则聚集了大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物联网产业。

(三)产业内部结构相对集中。如表1所示,在调查的64家上市公司中,生物产业占6家,节能环保产业占9家,新材料产业占14家,新能源15家,物联网产业占15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占4家,核电关联产业1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三大产业上,分别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

二、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一)企业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利润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企业的规模。根据表1看出,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出企业的净利润与总资产有一定的追随关系,总资产大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大,总资产小的企业其净利润也相对较小。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规模与其利润有着正向关系。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会减少,产值会增加,利润也会相应增加。

(二)政府补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是政府补助,所以政府补助可以映射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由此,认为政府补助资金可以作为衡量政府财政政策的指标。由以上表1可以看出各个企业当年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居于几百万、几千万的水平,与企业净利润比较起来是一个非常微小的数据。各个企业的净利润确实相差甚大,各个企业净利润额起伏波动非常大,净利润最大的企业海康威视达到30多亿元,而最小的只有500万元;但他们得到的政府补助为人民币3,903万元和456万元,差异并没有如净利润的差异明显,由此可以认为政府的直接财政扶持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关系,但是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

(三)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由表1中所呈现的各个企业税收优惠力度即税收返还额与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以及净资产收益率,可以比较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中数值看出税收优惠与战略性新兴企业存在着一定关系,而且呈现出正相关,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大,两者有一定相关性,可见政府税率优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效果,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税收的优惠对新兴企业的成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R&D经费作为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血液”,是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物质基础。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这一块的经费投入,大多数企业都维持在3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也不乏部分企业存在偶然性,报告期的营业收入不乐观,导致比重较大,此类企业可忽略不计。从表中可以看出R&D经费投入强度对战略性新兴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并不如税收优惠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R&D经费投入具有一定滞后性、高风险性、时间长、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率等特点。但却是企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投入。

三、结论及建议

从调查64家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结果看,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体势头良好,企业主要集中布局于杭州、绍兴等地,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是9大培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作用明显,政府补贴和企业规模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在产业政策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对产业的扶持,转而运用政府采购或其他方式加强对产业的支持;同时,要注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主要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