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产业发展思路实用13篇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篇1

县域经济;特色农业;机制创新

建始县位于湖北西南部,属于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境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扶持,尤其是本届县委、政府坚持强力推进“四大工程”,全面拉动“三大发展”的战略,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县域经济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建始县在大力实施“全面拉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建基地、培企业,茶叶、高山药材、干鲜果、魔芋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迅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稳步提高,产品效益大幅提升,品牌效益初见成效。截止2014年底,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超过50万亩,全县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15家,实现产值59186万元,上交税收872万元,农产品出口创汇168万元,带动7251人实现了在本地就业。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252家,入社会员达到万人以上。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资源富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明显。建始有众多的资源,其中许多资源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县境内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平方公里,是国内连片面积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国”之称;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公顷左右,年产优质白肋烟10000吨以上,有“烟草王国”之美誉;是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全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开垦荒地适宜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8万亩。是全国1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98亿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人工营造日本落叶松用材林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2%。建始境内雨热同季,河谷地段光照时间长,二高山地区终年云雾缭绕,茶叶、干鲜果等经济作物品质优良。

(二)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初步形成了以烟叶、乌龙茶、景阳鸡、魔芋、猕猴桃、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尤其是乌龙茶、魔芋产业均涌现出了一批有雄厚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后劲充足。此外,在官店、龙坪等高山乡镇,道地药材、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良好;花坪、景阳、长梁、三里等乡镇,也涌现出了关口葡萄、景阳核桃、六月雪梨、火龙柚、马坡茶、三里香米等名牌产品。冷水鱼、大鲵(娃娃鱼)、藏獒等特种养殖也有所突破。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支撑有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日趋完善。一是发展软环境不断改善。十四届县委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五个一”的特色产业工作机制(对于魔芋、乌龙茶、景阳鸡、猕猴桃、核桃产业明确一名牵头县领导、一个主管部门、一套工作专班、一支专家队伍、一笔工作经费),通过依托电子政务完善政务服务试点县建设,大规模压缩了审批事项、极大节约了审批时间;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工作面貌大为改观;特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日趋优良。二是科技支持逐步显现。成功研发出了魔芋低聚甘露糖(双歧因子)这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深加工产品,该产品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并投入了工业化生产;乌龙茶、红茶生产加工工艺也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植物提取、枸杞和猕猴桃酒酿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储备了一批科研、技术人才。三是发展平台得以壮大。随着建始大道、红土坪新区的建成,城市骨架得到了扩张,土地储备日渐丰厚,同时,在10个乡镇启动了工业小区建设;建始到许家坪机场仅需30分钟,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交通环境得以极大改善,景阳清江港口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硬件设施制约正逐步打破。

二、存在的问题

建始通过近几年业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实践,茶叶、魔芋、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得到稳步发展,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受制于基础薄弱、起步较迟等因素制约,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仍然较小,要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从稳步发展到跨越发展,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全而不精。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种类繁多,且大多小有名气,但真正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尚未形成,尤其是各类特色产业均为其它地方也有发展的低技术门槛类产业,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同时,由于特色产业种类过于繁多,政府部门在引导支持中力量较为分散,没能将项目、资金集中于优势项目中,呈现出“撒胡椒面”的支持形态,扶持效果不算显著。

(二)小而不大。从全县的角度来看,除了烟叶产业外的大多数产业,一是基地面积不够,发展最多的猕猴桃、魔芋等产业,实际面积仅为6、7万亩,茶叶经过近两年的恢复性发展,总面积也不超过3万亩,相对于全县266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来说,40多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总面积也仅占很小一部分。二是企业发展不够,大多数茶叶、药材、特色食品等产业的加工、销售企业年销售规模均不超过1000万元,近几年兴起的花果山双歧因子和炜丰乌龙茶还有待市场的进一步检验。由于龙头企业的块头小、规模较小,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不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带动相应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政府主导的现象,同市场运行规律有所冲突。三是市场容量较小。缺乏类似于农产品职业经理人的销售人才群体,农超对接不够,导致因为销售市场不够而不敢盲目扩大产业规模,典型的例子如关口葡萄,现有县内及周边县市市场容量趋近饱和,5000亩规模基本已到极限,超过此规模则销售将成为大问题。

(三)粗而不细。主要是指现在建始大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产品的阶段,缺乏深加工产品,如药材、高山蔬菜、猕猴桃、景阳鸡、速生丰产林等产业,均没有深加工龙头企业,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大头利润被其他地区企业赚取,不仅税收流失,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受限制。根据2015年开展的一次调研,由于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我县猕猴桃企业无法在保质期内完成干鲜果销售,导致大量猕猴桃积压变质,给种植户和经销商带来了严重损失。(四)配套不够。一是产业链不完善,和沿海地区相比,没有一个产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包装、广告设计、产品检验、物流运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制约。二是基地建设配套不够,多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缺乏配套设施,水、电、路状况较差,条件艰苦,不利于标准化种植。三是科技配套不够,由于农村科技人才缺乏,转制服务中心人员整体工作积极性不高,种植、养殖水平较低,亩均产量和品质均离优良水平有一定差距,同时,科技培训没有实现常态化、专业化、精细化。四是发展软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公职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技能缺乏,整体招商、投资环境仍不理想。

三、相关建议

建始县特色农业产业虽然起步较晚、规模不大,但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实现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具备资源和人力基础,机遇良好,有富硒、绿色、环保等潜在优势。

(一)扶持壮大重点产业,发挥带动效应。一是集中项目,改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向上争取重点产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并通过精准扶贫、农综开发、以工代赈、通畅工程、老区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水源性工程建设等项目资金,迅速改善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每年整合投入4000万左右,用2-3年的时间,将乌龙茶、魔芋、猕猴桃产业基地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二是用足政策,体现真支持。实行基础设施向基地集中、配套项目向特色农业产业受益群众集中的原则,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用足、用活各项政策,严格避免用有限的资金“撒胡椒面”的行为。三是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在现有十余个特色产业里面选取3到4个有发展前途的重点产业,将所有资金、项目、资源全面集中,推荐重点发展乌龙茶、药材、魔芋、速生丰产林四个产业,合理引导其他的产业健康发展。取消政府主导地位,采取市场调节的方式,集中力量办大事。四是培养人才做支撑。培植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种植(养殖)大户、农村科技能手,培训镇(乡)、村专职干部和有思想、有闯劲的青年农民,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扶植训练一批农业产品职业经理人,整合做大农产品销售平台,引导带领相关产业实现农超对接、订单生产。

(二)依托园区做强企业。一是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完善各类专项规划,尤其是城镇产业规划、产业用地规划等,加大规划的执行力度,实行优势产业的区域集中,逐步引导产生群聚效应,尤其是重点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植物提取加工业、林板一体化产业等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在产业链条上游主要做到建大、建强基地,加强基地的日常管护,提高特色产品质量和单位效益,以亩均产值达到4000元为目标。在产业链中游主要做到完善包装、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等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检疫检测,提升生产水平。在产业链下游主要做到加强广告投放、加强销售渠道扩展工作、健全销售网络、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三是有的放矢,避免盲目、重复。主要是在招商引资和深加工企业建设中,要围绕全县培植的支柱产业有目的地招商、建设,以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为目的,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招商思路,确保引进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的大型企业。

(三)加大力度改善环境。一是转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扶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严格奖惩,进一步转变“官本位”的思想。二是转作风,结合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农村,解决一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特色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基础,加大土地储备力度,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打破用地瓶颈,营造优良环境,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夯实产业发展的物质和人力基础。

产业发展思路篇2

一是建设"一主二副"。充分挖掘老城区商业中心的潜力,以淮河路商业街提档升级和建设"皖北第一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淮河路商圈的龙头地位,积极谋划淮河路商业街的规划和建设,推进二马路地块的综合开发,同时鼓励和扶持百大、百惠、新世纪广场等现有商业骨干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自身改造提升,优化业态,壮大规模,做大做强,全力打造淮河路核心商圈;加快推进朝阳路和宏业村两个商业副中心建设,形成"主副呼应,东西互补,整体推进,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商业格局。

二是做大做强商贸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好重点三产项目的选择、储备、和包装等前期工作,加强与国内知名流通企业的合作。抓好已签约或在建重点商贸项目的建设落实和跟踪服务工作。

三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光彩大市场二期建设,强化二马路、太平街市场管理,引导三大市场错位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功能。引导南山文化市场、仿古玉器市场等特色商业街发展,鼓励、引导知名企业设立品牌产品专卖店、连锁店,发展独具特色的精品、名品商业街,逐步提升品牌效应,形成特色示范街。

四是规范发展社区商业。积极开展社区商业示范工作,鼓励发展连锁化、品牌化经营争创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五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繁荣原产地物流客体,提高物流主体实力为重点,推进姜桥物流园区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和全方位服务促进我区物流企业群的形成,增强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层次的要求,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与区域经济具有联动作用的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中介咨询业和社区服务业,不断增强全区服务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综合商务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落户我区,让区域性企业集团把结算中心、产研中心、营销中心和物流中心放在我区。

产业发展思路篇3

2、旅游资源奇特。全县有62处旅游资源单位有80%以上集中分布于县境西部沿黄河一带。特品级旅游景观有乾坤湾、黄河峡谷地貌,四级旅游景点有六处,三级旅游景点有23处,可以划分为八个旅游资源开发对象:关资源群、乾坤湾资源群、仙人湾资源群、楼山资源群、望海寺资源群、阁底资源群、芝河资源群和四十里山资源群,其中乾坤湾资源群为核心资源,位于全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晋陕大峡谷之中,是我国干流河道上蛇曲发育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批准黄河蛇曲(乾坤湾)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被临汾市列为全市十大特色旅游景点,可开发形成核心旅游区。

3、红色文化厚重。1936年率领红军东征,途径,在赵家沟、前龙石腰、上退干等地居住和战斗了十三个日日夜夜,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主席在临汾市境内唯一住过的地方。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建国前后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接纳和帮助了20多个省市逃荒求生的人民共渡难关。1971年将曾居住过的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并修建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当时的临地委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全委会。5月12日重新修复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剪彩开馆,有霞光普照、阳光雨露、殉义柏等景观,境内还有回师西渡渡口、沙发石、红军井、红军石、红军崖、毛字石等红色旅游资源(来源:文秘站 )。

4、生态资源丰富。境内盛产红枣、核桃、绒山羊、小杂粮、蓖麻、酸枣、野生中药材等特色产品,品质上乘,闻名遐迩。尤其是红枣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以核小、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公害、无污染而久负盛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奖章,是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称号,在我省干果类农副产品中率先获得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目前,全县红枣树总量达到30万亩900万株。发展绿色观光、采摘旅游、建立果品加工基地,转化原枣为旅游商品,开展绿色生态旅游。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能源工业强县、旅游开发兴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和出台了《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县打造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的红色文化旅游,以黄河乾坤湾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和以红枣品尝采摘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三大精品旅游线路,牵动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1、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红军东征纪念馆为主体,新建展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建红军东征纪念塔,开展追寻红军东征足迹、寻访东征老红军及其后人,祭奠红军崖英勇牺牲的无名烈士等主题活动,努力把东征纪念馆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重点景区。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景区。加大以乾坤湾为主体的重点景区建设,修建黄河地质博物馆、观景台、乾坤道、天脊台等景点,挖掘保护河会里民间艺术村、黄家岭民俗村等资源。开发黄河观光体验项目,开展水上漂流、黄河游艇、空中热气球等活动,饱览黄河地质公园奇特景观。开发游乐服务项目,修建服务中心、农家宾馆,推出特色产品、农家饭菜,开展黄河沙浴、黄河垂钓等休闲娱乐活动,打造全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产业发展思路篇4

    岳阳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岳阳的旅游业曾火爆一时,但是三峡截流后,受到水路客源减少的影响,岳阳旅游业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就岳阳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进行有益探索。岳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是一江(长江)、四水(湘、资、沅、澧)、三省(湘、鄂、赣)的多元交汇点,北通巫峡,南及潇湘。岳阳不但有京珠、京广铁路由南而北贯通,也拥有方便的水路交通。岳阳北依武汉,南靠长沙,西边是湖南的大湘西旅游圈,东边亦可融入长三角旅游圈,其旅游区位可算是极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互交融,是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岳阳旅游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

    1、占据优势区位,有利于发展旅游。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有“湘北门户”之称,北临长江,扼洞庭四水,有人形象地把岳阳所处的地理位置简化成为一个“q”字:q的一竖指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郴州-衡阳-长株潭-岳阳”经济走廊,q的半弧形代表洞庭湖周边地区,岳阳就是一竖与半弧交汇的顶点;在交通上,京广大动脉穿过岳阳,给岳阳带来大量的经济流和客流;在旅游区域布局上,在南部有现在正着手大力发展的长株潭经济区,往西有湖南的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往北有经济枢纽武汉,在更大的范围上说,岳阳甚至可以融入更大的经济旅游合作,往东可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往南可以与泛珠三角区域进行密切的合作。

    2、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首先,岳阳文化古老悠久,积淀丰富,有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另外还有被誉为“情岛”的君山,分布着二妃墓、柳毅井、飞来钟等等名胜古迹。在岳阳城区内还有小乔墓、鲁肃墓、文庙等等。自然资源方面,有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南湖风景名胜区、大云山、五尖山等等。丰富多层次的旅游资源为来岳阳旅游的游客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3、旅游产品丰富,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岳阳拥有很多高品质、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岳阳君山银针,以三起三落着称,古代谭元春还曾做诗赞许,可见其盛名;还有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岳州扇,与苏州扇、杭州扇同享盛誉,成为工艺扇中的三姊妹。被誉为鱼米之乡的岳阳有独特的食鱼文化,回头鱼、银鱼都深受游客的喜爱。

    (二)劣势

    1、资源分布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岳阳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空间分布很分散,岳阳楼、文庙、南湖风景区等等在市内,但君山、慈氏塔等分布在市区以外,到核心景点张谷英村需乘车一个多小时,着名的屈原墓、屈子祠等都在汨罗市。

    2、旅游定位不明确,线路缺乏有效整合。岳阳现在的旅游定位并不明确,各个资源缺乏统一的形象定位,洞庭湖、南湖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而吸引游客,岳阳楼是以其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而屈子祠等又是以屈原的文化为切入点。零散的形象定位使岳阳难以树立一个强势的吸引形象来招揽更多的客源。

    (三)机会

    1、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今后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从2000年的6.68亿增至近16亿;旅游业的收入增长的幅度将在20年中增长3倍,达到36000亿美元。而且到2020年,中国的旅游人数将达到1.3人次,从而取代法国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岳阳的经济发展快速且平稳。2007年岳阳市全年实现GDP915.84亿元,连续10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同年,岳阳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3603元,同比增长16%。这些数据都表明,岳阳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拥有更多的收入可以用于旅游,旅游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

    3、政府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建设公共设施,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接待条件。岳阳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将旅游作为岳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将大力招商引资,拉动岳阳的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

    岳阳北有武汉,其有利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都必然会对岳阳的旅游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南临长沙,其综合实力远超过岳阳。在岳阳以西,是湖南强势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圈,拥有世界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及江南风景的代表凤凰等等。从更大的范围上看,岳阳南边有已有十几年合作历史的珠三角经济合作圈,东部又有长三角合作圈。这些区域都是岳阳旅游的强大对手,岳阳若定位不准、宣传不到位,很可能被这些地区争夺去大量客源。

    三、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一)岳阳旅游市场定位

    岳阳的一级旅游客源市场应该定位于省内,鉴于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的替代作用,岳阳应该与其他强势的旅游地区发展旅游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线路整合,吸引大量客源。湖南的邻省应该视为岳阳的二级旅游市场,为了吸引其他省的客源,岳阳更要与其他旅游地区进行合作,进行整合营销,单凭岳阳现有的旅游产业实力还不够作为一个单独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作为一个旅游经过地或是与作为一个旅游系列产品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营销将获得更好的客源市场。

    (二)岳阳旅游产品定位

    旅游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文化,而岳阳拥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要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建立“文化-产品-市场”的有机关联。

    岳阳的旅游产业应该定位在一个“忧”字上,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就是以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全国,表达了岳阳人民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另外,岳阳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将传承并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屈原文化的精髓也正是“先忧后乐,团结求索”。岳阳应该扩大屈原文化节以及龙舟节的影响,并将屈子柌、屈原墓与岳阳楼进行很好的整合。君山二妃墓流传着娥皇、女英因为思念舜帝,泪洒于竹,哀号而死,这也是一种忧愁,同样可以以“忧”作为主题。

    很多景区景点都推出休闲与喜乐为主题的旅游,当岳阳反其道而行之的时候,必将脱颖而出,营造出鲜明而独特的旅游形象,这是一个大胆而新颖的尝试。

    四、岳阳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旅游管理部门

    市场的确是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但是通过市场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并不具有完全效率性,因为市场会出现失灵现象,仅仅通过市场是很难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只有政府对旅游经济活动施加某种程度的干预,才能使旅游经济活动更有效率。政府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要制定出完善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规范并激活旅游市场。第二,政府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接待物,而各个旅游接待物往往具有公共性。第三,构建灵活的旅游业经营体制。第四,加大岳阳旅游宣传力度,政府要投入人力财力致力于岳阳旅游的形象推广,做好宣传促销活动。第五,寻求政府间合作,协同打造旅游精品路线。

    (二)旅游资源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旅游景点的维护和建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吸引力。景区要不断增加或是更新景点,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容量,另一方面也增加景区的文化内涵。

    其次,旅游景点周围设施的建设要注重与核心景物的风格协调,以岳阳楼为例,其周围的饭店、餐馆、商店都可以设计成为带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最后,岳阳的旅游景点应该合作推出通票。岳阳旅游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留不住游客,来岳阳旅游的游客很少在本地过夜。推出通票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将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出售,通票价格只售到分别单买其中两个景点的门票的费用,这样将吸引更多的客源,景区也可以因为规模效应而盈利,游览这三个景点需要不止一天的时间,这必将拉动住宿业及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凸显旅游的乘数效应。

    (三)旅行社

    旅行社是沟通旅游者与旅游景点之间的桥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才能营造出游客与旅游景点的“双赢”局面。如何结合好“推”和“拉”的旅游市场营销,是岳阳旅游业获得更多客源的重要问题。如同国内当今大多数旅行社一样,岳阳旅行社也存在导游员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岳阳旅行社管理人员应该敢于创新,推出合理的员工激励制度,员工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随之提升,联合打造岳阳旅行社的品牌。

    (四)酒店

    岳阳现在共有酒店43家,其中大部分是三星级及以上级别的酒店,整体上说岳阳酒店档次构成偏高,经济型酒店较少。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岳阳还应该建设更多的经济型酒店,调整产业构成。另一方面,岳阳的酒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接待游客的层面上,更应该创造事件,主动吸引客源。岳阳的酒店可以借助巴陵饮食文化推出“巴陵特色饮食节”,在活动期间推出从古至今岳阳地区特有的饮食,如回头鱼、蝴蝶过海、洞庭银鱼、洞庭腊野鸭条、君山银针鸡片等等。岳阳的特色巴陵戏也可以加到酒店活动中。这不仅将增加新的旅游项目也将提高岳阳旅游产业的盈利水平。

    (五)旅游交通

    岳阳现在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相衔接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强。岳阳楼、君山、南湖风景区、文庙等主要景点都位于市内,而且距离较近,方便游览,张谷英村位于市区以外,但是有直达大巴,所以也很方便。应该提高岳阳旅游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丰富游客经历,像从市内去君山岛就可以首选水路,让游客乘坐精心设计的小舟前往君山岛,可以渲染出不一样的气氛,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唐召英,杨宁光,苏智先.岳阳市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林业调查规划,2004(4).

    2、袁林,冯健.江西省永修县旅游发屡的SWOT分析及其组合战略[J].农村经济,2008(2).

    3、刘飞龙.岳阳旅游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5).

    4、张华,谷人旭,程智.岳阳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5、易炼红.创造巴陵盛状[J].求是,2005(14).

    6、林静.三明市旅游产业定位与市场营销对策[J].三明学院学报,2004(3).

    7、把多勋,游喜喜.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J].开发研究,2007(1).

    8、张艳.旅游市场中各利益相关者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产业发展思路篇5

The development of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 industry in Guanghan

Li Jun,Pan Ya,Hu Kegen

(Guanghan Forestry and Garden Bureau,Guanghan 618300,Sichuan)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 features,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site condition and relevant work planning of Guanghan City, proposed base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fully rely on advanced technology ,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relevant planning ,to form the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Guanghan.

Key words: 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Guanghan

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fast-growing and high-yield plantation)[1]产业是广汉市林业产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也是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工作大力实施通道绿化和着力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广汉林业发展速度与成效。广汉是林业小县,但截止2012年,广汉市发展速生丰产林已近200hm2。

1 基本情况

广汉市位于川西平原东北侧,龙泉山西麓,地处东经104°6′43″~104°29′45″,北纬30°53′41″~31°8′38″之间,平均海拔一般450~550m,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广汉市水利条件良好,大、小河渠纵横交错,贯穿广汉市各区乡,塘库堰星罗棋布。广汉市坝区主要土壤是灰棕冲积土,土壤多呈微酸性;丘区主要土壤是红紫色土,土壤呈微碱性。

广汉市是大力发展以杨树、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的适宜地区。

2 速生丰产林优势

关于速生丰产林的概念学术界已有多种解释,本文所提到的速生丰产林其实是指速生丰产用材林。国家林业局2004年颁布实施的《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定义是:“通过使用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森林生长量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林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乔木林地” [2]。其优势在于生长快,很多丰产林都能达到一年30m3/hm2以上生长量[3];干形直,冠幅窄;造林成活率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材质好。广泛用于制浆、造纸、人造板、刨花板、纤维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由于它的速生、伐期短、丰产、优质、稳定、高效等特点,市场需求量很大,价格逐年看涨。同时又能用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通道绿化等方面,能快速地达到预期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形成亮丽的通道绿化景观。

目前我国速生丰产林主要树种有杨树、桉树、水杉、柳杉、池杉、西南桦、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国外松、泡桐、毛竹等,适宜广汉市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的树种主要有杨树、桉树、水杉、毛竹等。

3 发展速生丰产林的背景

3.1 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历来重视生态建设、保护与经济快速协调并发展,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正好满足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两个兼得目标。2007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就要求大力培育具有规模、集中连片、效益良好的速生丰产用材林[4]。省、市包括广汉市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广汉市森林城市及园林城市建设实施意见中同样重视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工作。

3.2 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促进林地、森林总量“双增长”

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和地方林业规划、政策,而且通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可以促进《广汉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期末实现林地、森林总量分别达到2898.76hm2和3107.21hm2的预定目标[5],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总量,增加后续林业资源。

3.3 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农、林、牧的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重大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很难取得明显进展。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即“三高”(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的实现,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过剩,加上城镇待业青年和部分下岗职工要求就业,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和部分下岗职工已经成为当前的社会问题。加快速生丰产林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广汉的生态环境,解决木材加工企业和社会对木材的需求,并能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林农收入,促进广汉经济更快速地发展。

4 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的思路

根据广汉的立地条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工作规划,提出广汉市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思路。

4.1 建设基地,推进转变

要按照“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尊重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在全市范围内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建议尽快建设形成三大基地:连山镇杨树及林下经济发展基地、连山镇巨桉林及林下经济发展基地和金轮镇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及中华红叶杨种苗基地。同时依靠造林大户和四川孚星实业有限公司等大户、企业,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并实现以片块为主的数量扩张型向以基地为主的质量效益提高型转变,以行政推动为主向以政策扶持和市场拉动为主转变,由部门办基地向大户、企业办基地转变。

4.2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支持和宏观调控

4.2.1 重视宣传,正确引导

“县—乡—村”三级班子要重视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积极性,切实加强正面宣传力度,把与规划实施速生丰产林产业发展的相关《广汉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广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广汉市通道绿化建设规划》、《广汉市沟渠水系绿化建设规划》、《广汉市森林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和《广汉市园林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意见宣传到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扩大影响。

要大力宣传正确的发展思路和营林方法。一是相信科研院所研究成果,改变有些人认为发展速生丰产林产业基础投资大,风险高的错误想法。二是科学造林,合理经营,宜采用中密度株行距混交林,科学抚育,根据树木生长规律定期疏理修枝和剪叶,增加通透性和地面植被光合作用受益面积等措施,努力消除速生丰产林特别是桉树是抽水机、抽肥机、霸王树、甚至是毒树等等错误认识,正确认识发展速生丰产林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4.2.2 重视生态,合理规划

杨树、桉树等速生树种在广汉栽植已有数年,尤其是巨桉在广汉于2005年就可以自己育苗,基础较为扎实,技术比较成熟。关键是合理规划布局,依据《规划》,进一步明确生态林和商品林用地范围,通过提高木材产量缓解需要压力,从而更好地保护天然林和次生林。严格保护原生态下的生态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珍稀树种,保护和经营好各种防护林。在林地紧张的情况下,有序有效地开展低质、低效林改造工作。

在平原区道路、田网及农家庭院等“大四旁”绿化建设中,以中密度株行距设置、穴状整地方式,大力营造杨、桉等速生树种。丘陵区要在靠近水源的山体中下部适度营造速生丰产林树种。以基地为点、主要交通干道为线、重点发展区域为面辐射全市适宜地区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

4.2.3 优化政策,激发热情

要虚心向省内外学习,借鉴他们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出一系列惠林政策并采取积极的手段落实好各项工作。例如,要制定出降低或减免涉林税费、投资融资办法、营林财政补贴办法、鼓励和奖励办法等。要积极争取商品林采伐限额指标、及时进行林权确权等等一系列惠林政策、手段来激发投资者、参与者的热情。

4.2.4 财政支持,降低风险

速生丰产林采伐指标应按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按造林进度提前予以安排,以保障投资主体的利益。同时,可以按照国家财政的现行规定,农业银行的林业贷款项目享受财政贴息的政策,但开发银行的林业贷款项目尚未纳入财政贴息的范畴,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若干意见》中已经提出“国家财政按现行规定给予林业项目中速生丰产林贷款贴息,并适当增加贴息比重”[6]。因此,建议开发银行积极争取该项政策,以降低林业贷款的风险。

4.2.5 规范流转,保障权益

加强依法行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规、评估、中介等各环节上加大规范力度。在完善土地流转市场过程中的,重视林地流转专门市场的建立,发挥好国土、林业等职能部门的作用。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进行速生丰产林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并防止片面追求林地集中,做到“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依照调查准确、实事求是、权属清楚条件下,依法给予确定林权,以保护好林权者利益。

4.2.6 拓宽渠道,多方筹措

积极探索拓宽投资渠道,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采用政企合作、乡企合作、银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方资本融资,采取政府贴息贷款、优惠税费、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多方筹措,使速生丰产林产业的实施能有资金保障。

4.3 充分依靠先进科技,确保快速和健康发展

4.3.1 重视科技,加强培训

要充分依靠省内外科研院所林业、农业、牧业、渔业等强大的科技力量,邀请林业专家到现场传授先进营林科技知识,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术交流、管理及培训工作,注重速生丰产林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4.3.2 多种模式,建议推广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将各种农作物或禽畜与多年生木本植物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形成平面镶嵌或立体配置的结构,成为一个林、农、牧、副渔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7]。采用该模式,收益高、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可以起到以短养长、以耕代抚的作用,提高劳力、财力、肥力和土地的利用率,木材收入和农作物收入累加比单纯农业或林业收入要高出近一倍。主要模式有:林农间作、林果间作、林桑间作、林渔间作、林药间作等经营模式,该模式在广汉市丘陵区已经出现,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议推广采用。

4.3.3 推广技术,改善环境

研究表明,速生丰产树种光合作用效率很高,单位生物量对水、肥的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树种。要保持和改善立地环境,推广造林新技术,例如:采用地膜覆盖节水、配方施肥、容器育苗、ABT生根粉、保水剂浸泡等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树木生长。改变垦作方式,加强林地科学施肥,营造混交林,避免林地肥力下降和其他生物量减少。

4.4 认真贯彻落实规划,促进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到2020年,广汉市要实现林地总量、森林保有量“双增长”的目标,必须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分别增加694hm2的林地和556hm2的有林地面积[5],这些面积不仅要追加申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还要依靠交通道路和水系绿化建设,特别是主要交通干道两旁和江河两岸的绿化建设。因此,广汉市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广汉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广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广汉市通道绿化建设规划》、《广汉市沟渠水系绿化建设规划》、《广汉市森林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和《广汉市园林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等规划和意见,采用营造多层次的中密度株行距混交速生丰产林、风景林,逐渐形成壮观的通道和水系绿化。

参考文献:

[1]韦希勤.我国速生丰产林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林业调查规划:第35卷,2010(5):115-118

[2]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S].2004

[3]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速生丰产林良种繁育与丰产栽培技术培训资料[Z].2010.

[4]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Z]. 川府发[2007]48号.

产业发展思路篇6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卫生设施、停车场和游客休息设施等,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应按照就地取材、节约环保的原则,加上巧妙地规划和设计构思,使其和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尽量体现自然的、绿色的格调。当然,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可以引进一些必要的高科技设备,比如生态厕所的安装,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环保无污染还可以资源循环利用。此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确保农村和外界的信息畅通;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软环境的建设,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将国家制定出台的相关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关注度。其次,主动引导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认识到“乡土文化”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不盲目崇洋也不抱残守缺,从而改善民风。另外,还要通过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法律意识,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还要借鉴成功地区的经验,联合企业、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进行总体规划的编制,探寻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保护和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人口大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积淀了众多特色鲜明、风格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古迹,这些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它们犹如颗颗散落于民间乡野的珍珠,需要能工巧匠来串联。首先,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独特资源,在各县、乡、村开展调查并做好记录、建档工作。因为乡土文化种类多样,形式各不相同,进行全面调查,是把握全局、分类保护和开发的前提。其次,通过资源整合、数字化保护、复制保护以及开发式保护等多种途径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这方面,“长阳模式”值得借鉴。最后,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品牌效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参与,然而目前,非遗传承人正面临着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局面。据调查,部级非遗项目超过70岁的传承人已占到1/3,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宁愿外出打工;而且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学历和文化程都不是很高。[1]要改善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除了政府的资金、政策支持外,还需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带徒、学院培养、社会培训、家族传承等多种模式进行“立体”的传承,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高等院校,特别是专业技术学校应当加强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联系与合作,加强 “手工艺”等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直接服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引入机制,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民间艺人上讲台。

三、区域整合、统筹发展

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众多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环首都贫困地区要想乘着政策之风甩掉穷帽子,必须有全局意识,统筹规划,因为各自为政、没有规划、没有秩序的行业发展往往会产生同质化竞争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地方政府要打破现有行政界限,寻求合作共赢,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等,比如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劳动力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规划田园风景图,五颜六色的田野风光可以吸引画家们写生作画,也可以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欣赏到别样的风景,这样农民就可获得主业和副业双丰收。

四、打造立体宣传渠道

信息化时代,要改变农村在人们头脑中落后的印象,迅速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就必须重视立体化的宣传,除了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途径外,网络是一种方便、经济、快速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出行前获取相关信息的一个最主要渠道,所以旅游经营者可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加强宣传,这些工具包括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常用工具软件中的植入广告。新农村还应重视自己官方门户网站的建设,所谓官方网站是指权威的、唯一或指定网站,和一般网站相比,在消费者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官方网站的信息具有权威、可靠、及时的特点,这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对于想从网络了解信息的大众消费者来说意义重大。在网站上,凭借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可以用生动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新农村风貌。

五、开发旅游地高校客源市场

乡村文化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周边城市,然而在欠发达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许多普通大众的消费能力有限,导致旅游客源不很充足,而且针对目前中国休闲旅游者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征的现状,而高校正是年轻、高学历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从旅游地周边地区的高校挖掘潜在客源市场是一种必要的、值得尝试的途径。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这也正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体力最好、精神压力相对较小、时间较充裕的时期,也是求知欲最强的时期,[2]他们的出游不是纯粹的为了观光娱乐,还有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所以应通过生态休闲教育等途径引导他们的消费观念转变,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主动关注自身周边的环境发展,深入农村去感受那亲切的田园风光,体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元新.二代非遗传承人培养需重视.[EB/OL].[2012-06-25]http:///info.asp?id=154904.

[2] 谭业.在校大学生生态旅游意识特点及培育途径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107-110.

产业发展思路篇7

一、“特色”发展:发挥滨水优势,优先发展临港产业

借鉴国内外临港城市产业发展特点,结合小池的产业基础及上位规划的相关要求,以临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载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体的特色工业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将“四大产业”提升为小池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打造国内重要的肝素类生化药物制造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升粮油深加工水平,做大食品饮料业。

商贸物流是临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依托小池港5000吨级的码头泊位和九江长江二桥的建设,以港口发展商贸物流,建设“商贸金谷”,以商贸物流促进小池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小池竹藤器加工批发市场、农贸大市场等专业市场的饿交易能力。加快中部商贸物流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冷冻、农副产品批发、三车配件、木材家具等四大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商住楼、酒店、会展中心,努力打造服务黄梅、辐射三省的中部地区综合性商贸物流第一园。

二、“跨越”发展:发挥“东大门”区位优势,全面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

小池不仅是“中三角”的黄金节点,也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对接泛长三角的重要门户。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通过“对接”和“承接”两大途径,壮大小池产业实力,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对接”的核心是实现与九江产业的对接。针对九江在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方面的匮乏,一是大力支持九江市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冶金、纺织服装、汽车船舶、电子信息、新能源、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电器、绿色食品等十大产业集群发展,为之提供仓储基地、加工基地、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在产业集群之间,在产业配套及产业链延伸上寻求分工合作、错位竞争的机遇,实现互补互利共赢,策划建设“九江小池经济园区”。二是围绕服务九江等周边城市,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把小池建设成为九江的“菜篮子”。支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加强与九江市农副产品出口合作,共同打造出口品牌。三是大力支持九江大型商业连锁企业在小池布点,开展跨省连锁经营,实现市场互通、资源互用。“承接”的重点是承接沿海(泛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和武汉城市圈的产业转移。从近几年国内产业转移的发展来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转移的产业主要以纺织服装业、农产品加工、化工、家电制造、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武汉城市圈内的产业正以“双迁模式”促进武汉与圈内城市的垂直分工,并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形成错位发展的新局面。小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思路:一是大力发展“飞地经济”,以现有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基础以及土地资源优势、政策条件优惠等因素吸引产业转移。坚持“两型”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以小池临港工业园为重要载体,采取定向承接方式,能够形成品牌,以商招商,良性循环,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格局。三是要跳出“承接转移就是抓工业”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吸引外资加速小池生产业发展的进程。

三、“活力”发展: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

产业发展思路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32-03

1 引言

林业产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技术和资金为手段,有效组织和提供物质与非物质产品,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现代林业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近年来,沿河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建设,把林业产业建设置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之中,坚持生态与产业两大体系并举,依托天然林保护、世行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增收拓宽了广阔空间,林业产业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沿河县林业产业现状的调查,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一些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2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沿河县地处贵州省东北角、铜仁地区西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是乌江流经贵州省进入长江的最后一个县。在改革开放30年中,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强了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及蓄积同步增长。根据沿河县2009年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资料显示,林业用地面积12.96万hm2,有林地8.57万hm2,森林覆盖率39.15%,活立木总蓄积435万m3,与1995年第2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相比,分别增长30.80%、35.81%、13.60%和129.21%。体现出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初见规模,给第二、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1 林业第一产业发展现状

2.1.1 地类

商品林的林地总面积2.83万hm2,占林地面积的21.00%,在商品林中有林地2.15万hm2、 疏林地0.02万hm2、灌木林地0.11万hm2、未成林造林地0.17万hm2、无立木林地0.21万hm2、宜林地0.18万hm2,分别占商品林林地面积的75.97%、1.00%、4.00%、6.00%、7.00%、6.00%。

2.1.2 林种结构

在商品林2.15万hm2的有林地中,用材林1.83万hm2,薪炭林0.07万hm2,经济林0.25万hm2,分别占商品林中有林地面积的85.12%、3.26%、11.62%。在用材林中一般用材林面积1.60万hm2,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及速丰林面积0.23万hm2,分别占用材林面积的87.43%、12.57%。在经济林中以梨、桃、李、柑橘等为主的鲜果林面积0.16万hm2,以乌桕、油桐为主的林化工业原料林0.07万hm2,以核桃、茶叶为主的食用原料林0.02万hm2,分别占经济林面积的64.00%、28.00%、11.00%。

2.1.3 林龄结构

用材林中乔木林面积1.83万hm2,其中幼龄林面积0.69万hm2,中龄林面积0.61万hm2,近熟林面积0.32万hm2,成熟林面积0.2万hm2,过熟林面积0.01万hm2,各龄组面积所占乔木林面积比例分别为37.71%、33.41%、17.41%、10.96%、0.51%。经济林中产前期面积0.1万hm2,初产期面积0.08万hm2,盛产期面积0.05万hm2,衰产期面积0.02万hm2,各龄组面积所占经济林面积比例分别为40.00%、32.00%、20.00%、8.00%。

2.1.4 蓄积结构

商品林总活立木蓄积为95.26万m3,其中有林地蓄积94.93万m3,疏林地蓄积0.33万m3。在有林地中,幼龄林蓄积14.66万m3,中龄林蓄积35.53万m3,近熟林蓄积25.69万m3,成熟林蓄积18.20万m3,过熟林蓄积0.85万m3,各龄组蓄积所占有林地蓄积比例分别为15.44%、37.42%、27.06%、19.17%、0.90%。

2.2 林业第二产业发展现状

据调查统计,沿河县林业第二产业产值1 550万元。现有木材加工企业46家,松脂企业2家,以油桐、乌桕为油料加工企业10家,以私营小型企业为主。特别是木材加工业,涉及全县22个乡(镇),以加工原木、板材等初加工产品为主。

2.3 林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以森林旅游、种苗花卉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初步形成,沿河县有部级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乌江山峡“百里画廊”、霸王谷景区及县级谯家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旅游景点6处,年接待4万人次,旅游收入60万元。已建各类苗木常年基地10hm2,年产苗木200万株,花卉企业6家,年产值250万元。

3沿河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用材林总量不足,林地生产水平不高

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主的第一产业是整个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除直接提供市场消费品外,还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加工利用的对象。提供加工利用对象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面积上看,沿河县用材林1.83万hm2,人均仅占有0.03hm2/人;从蓄积上看,沿河县用材林中乔木林蓄积94.93万 m3,人均占有1.63 m3/人,在很大程度上还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用材林单位蓄积量低,单位蓄积量51.87 m3/hm2,与全国“十一五”发展目标水平(93 m3/hm2)对比,要少41.13 m3。反映出林地生产水平低、质量较差。

3.2用材林龄组及林种结构不合理

从用材林中乔木林龄组结构上看,中幼龄林比重较大,占用材林面积的71.12%,而近成过熟林比重很小,仅占28.88%;用材林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及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仅占用材林面积的12.57%,可采资源极少,从而影响人们对木材的需求和该县林产工业的发展。

3.3经济林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低

经济林以鲜果为主,多数经果林基地,是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的小微型的生产经营,资源分布零星,生产组织结构松散,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缺乏后续经营管理能力,产量低、品质差;同时林产品科技含量低,保鲜、销售、加工利用的能力弱,沿河县区域名、优、特果品难形成特色和优势,市场竞争能力弱;加之信息、引导、技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农民经济协作组织、产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缓慢,适合沿河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新品种、新产品还需进一步引进和推广。

3.4 缺少龙头企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虽然现有木材加工企业46家,松脂企业2家,木本粮油加工企业10家,但生产规模小,资产均在100万元以下,同时,设备简陋,技术和工艺落后,经营方式粗放,原材料加工利用水平不高,目前还没有名牌企业和产品,特别是木材加工企业,没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大都只限于原木初加工,附加值低,缺乏精深加工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3.5 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林业产业基础设施薄弱

林业产业投资力度不够,投资渠道不畅,筹资渠道窄,特别是经果林基地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比较薄弱;森林旅游景区及景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设施不完善,综合服务水平不高,年创造的产值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 沿河县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结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后5年每年森林覆盖率增加1%的目标要求,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林业收入为出发点,紧紧围绕乌江产业体系,以生态绿色经济为发展方向,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夯实林业产业发展基础;以森林分类经营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扩大木竹加工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突出区域特色,着力改造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景观、提高文化品位为核心,大力发展森林观光、生态旅游业。

4.1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森林结构。

在充分发挥森林总体功能的前提下,大力抓好乌江特色生态产业带,加大对现有12.6万hm2宜林地、无林木林地、疏林地、其它灌木林地、25°以上坡耕地、弃耕地以及耕作条件差的耕地上,高标准、高质量加大营造林力度,尽快增加森林覆盖率,充分利用地力资源,充分发挥其成林后森林生态、经济等多种功能。按照主要用途的不同,以及森林多种功能主导作用方向的不同,紧紧围绕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乌江及其主支流第一、二层山脊内的重要库区、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等生态公益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生态功能等级,尽快改善其生态环境。在生态公益林以外的地势较平缓、立地条件较好、森林采伐后对生态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重点培育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笋竹两用林、名特优经济林、木本粮油林及生物质能源基地,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4.2推广特色经济林产业,优化产品升级

以果品内部结构调整和无公害果品生产为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沿河沙子空心李、谯家泡核为龙头的产业建设,积极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加快现有劣质低效果园改造速度,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打造优质品牌。大力发展良种壮苗,特别是突出主要造林树种、油茶等木本粮油树种的良种培育,提高苗木、花卉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促进种苗、花卉产业向规模化、良种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4.3 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林地质量

沿河县用材林中幼林面积比重较大,林分质量较差,显示出林地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应科学制定全县集体林和两个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积极开展全县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培育工作,探索不同区域提高林地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以木、竹材精深加工是整个林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引进或重组木竹加工企业,合理调整生产规模和布局,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依托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与基地紧密结合的经果林加工企业,积极引进林化工业,培育新型产业,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既增加了林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市场风险。

4.4 着力改善内部环境,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抓好彭水库区、沙坨库区重点公益林保护工作,扩大部级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保护范围,提高森林的防护效能,加大投资力度,着力改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沿河县乌江山峡、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区森林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继续实施城郊绿化工程和通道绿化工程,从县城至黑獭乡、县城至淇滩镇乌江沿岸以桃、李及竹为培育重点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县城――黑水乡――官舟镇――思渠镇和淇滩镇――谯家镇两条公路沿线通道绿化,改善森林景观等级,提升景观质量和生态文化内涵,积极开展森林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推介活动,打造特色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4.5 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

以产业政策引导林农及企业发展方向,结合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及工作任务,围绕产业重点,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1)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盘活森林资产,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护收益权,尊重处分权,积极鼓励各种经济主体以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发展林业产业建设。

(2)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对发展林业产业的应加大贴息贷款,优惠税费政策扶持力度。

4.6 加大林业科技投入,提高林业产业集约经营水平

(1)建立、建全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林业技术推广站职能,林业技术推广站是林业科技的推广桥梁和纽带,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林业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兴办林业科技产业等方面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应进一步加大林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力度,政府及各部门要切实抓好人才建设,培育人才、稳住人才、吸引人才,采取科技下乡进行科技培训,对商品林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跟踪服务。

(2)对林业科技人员按照培训、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原则,投入一定的经费使科技人员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

(3)加强林农实用技术和基本技能培训工作,把农民学文化、学技能、脱贫致富和促进林业产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初、中级技术培训力度,使广大林农掌握了解栽培管理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4)创建和发展各类组织,如林产行业协会、果品协会、花卉协会、人造板协会、家具协会等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减少生产风险。

4.7 抓好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

建立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网络建设,认真落实森林防火各级政府领导负责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防火宣传,搞好林地卫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检疫,推行联防联治、无公害防治。

产业发展思路篇9

关键词 院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院F327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033-03

0 引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 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 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豫。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 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 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 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产业发展思路篇10

贯彻落实十精神,推动实现科学发展

党的十报告全面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思路,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再次强调“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全面论述了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清晰地勾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时期,饲料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动物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人均收入增加、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发展等因素综合推动下,动物产品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肉蛋奶和养殖水产品产量每年分别要增加120万吨、30万吨、450万吨和140万吨。生产这些动物产品,每年需要增产800万吨饲料。二是现代畜牧业建设加速推进。随着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现代畜牧业建设将加速推进,既为饲料增产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也为饲料企业多元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三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我国饲料添加剂和饲料机械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优势地位。一批企业在国外投资兴办饲料加工厂和饲料原料供应基地,积累了成功经验,树立了良好形象。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环境将不断改善。

产业发展思路篇11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 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产业发展思路篇12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产业发展思路篇13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