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产业发展理念实用13篇

产业发展理念
产业发展理念篇1

一、壮龙头

围绕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重点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一是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择优选择现有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分级管理,重点培育,着力打造龙头企业的甲级队和乙级队。按照工业企业管理的办法,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领导联系、部门帮扶,做好定期调度,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政策扶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在项目安排、土地使用、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促其尽快做大做强。

二、建基地

充分发挥名优农产品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增强后劲,按照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的要求,筛选确定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实施重点建设,打造一大批现代农业综合小区,通过优化县域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从而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造集群

一是抓产业集群。重点在企业产品上下游之间开展分工协作,培育建立产业配套、分工明晰、功能齐全的产业体系;二是延伸产业链。围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全力组织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合作嫁接、整合的办法,促其做大做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组协会

按照一个支柱产业一个部门牵头、一个规划引领、一笔经费启动、一个法人承办、一个专业协会链接、一批大户支撑,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办法,坚持不懈地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协会的建设,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与发展,真正把农业特色产业协会建设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抓手、信息交流的平台、创新合作的平台、科技培训的平台、产业链培育的平台。

五、抓招商

树立以农业招商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利用产业园区、基地、专业市场等平台的资本承载作用,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外地有雄厚资本的集团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划转、合资等方式,投资开发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引导本地龙头企业主动与国内外同类大中型龙头企业攀亲结友,加强沟通和联系,用好的项目、优势的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低廉的成本吸引他们投资合作,共同开发,进行技术改造、嫁接,借助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实现六安市农业产业化的超常规发展。

六、增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从税收、土地、科技、信息、资金等方面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和扶持,切块扶持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以加快其发展。二是抓项目争取。积极做好项目储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编报大项目,谋划后备项目,积极跑部跑省争取项目的投入。

七、畅物流

产业发展理念篇2

目前,全国各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正在抓紧完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基础工作。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战役中,最难攻克的高地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如何依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本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破解“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这一难题。

一、抓特色产业脱贫,创新发展是动力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后实施规模庞大、成效显著的扶贫开发事业,得出的结论是,改革者进,创新者强,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抓好特色产业脱贫工作的思路和着力点所在。

(一)促转变,教育方式要创新。虽然过去输血扶贫的正面作用不可抹杀,但其对贫民滋生“等、靠、要”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低估。输血式扶贫使有些具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变得缺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甚至对发展特色产业所需的土地流转和旨在依靠学习技术,自食其力的造血扶贫产生抵触情绪。要完成脱贫任务,攻克“发展特色产业脱贫”高地必须要创新教育方法,来引导他们树立学习技术、劳动光荣的理念,彻底摒弃“吃喝找政府,花钱靠救济”的依赖思想,还要让他们看到光明,树立信心,踏上致富路。一是借力特色产业带动。对发展特色产业成功的村,可以教育引导贫民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做劳务,有收入保证,进而认识到学技术的重要。二是根据贫民素质特点和市场需求耐心引导他们免费学习一门实用技术,教育他们一技在手养家不愁的道理。过去存在问题是,尽管参加免费技术培训的人不少,因明显的速成性,难以走入市场更难挣钱。鉴于我国贫困人口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学习力普遍不强、心理承受力普遍低下的实际情况,在精准施策时,如果能挖掘贫民的潜能并兼顾市场的需求(主要是生活中广泛需求或产业发展中必需的具有脏、累、苦特点和简单技术参与的工作),令其学习一门技术并做好做精,脱贫致富就比较容易。三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严格按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必要时要通过法规或立法来“强迫”他们免费学习技术,热心引导他们依靠劳动来脱贫致富。

(二)促脱贫,具体形式要创新。产业扶贫是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进而从整体上解决贫户温饱。其本质是发展市场农业,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通过这种模式,把农民的生产和企业的加工以及供销社销售网络三位一体串联起来,形成了农业产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扶贫资金通过这种模式不仅是扶了户,而且带动了一个地方的产业,带动了一个地方的企业,最终实现财政增收,企业增效,贫困户脱贫。

把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作为国家战略的科学完整表述,是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来的。“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不仅是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支撑持续发展,有效遏制返贫的内生动力。但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未见减缓的态势下发展特色产业也面临着不小的风险与挑战,在规划上一定要科学严谨。笔者认为,村干部要两条腿走路,哪只脚先迈步要从实情出发。一是积极稳妥任用能人发展特色产业流转土地,吸纳贫民就业。这里“能人”就是指,返乡双创民工和当地私营业主以及农村籍的高校学生的。二是要充分发掘贫户的自身优势,传授技术扶持他们发展种植、养殖业或从事某些具有“脏、累、苦”特征的行业,先行一步来主动解决脱贫问题,切莫一心等靠“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二、抓特色产业脱贫,协调发展是依靠

协调是保障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作中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战略举措,是善于用法治思维引领利益博弈的体现。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要协调好以下四方面。

(一)从制定规划角度看,要做好科学论证,协调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协调的支点是当前与长远的平衡点。有些特色产业投产即停产,就业即下岗;有些产业运行后对就业脱贫成效渺茫。两者都是协调上欠科学所致。特别是要避免贫民在村干部教育引导下流转了土地,未兑现租金现象的发生。

(二)从产业功能定位角度看,要协调兼顾好县域内外的关系,利用好政府与市场的有利因素,调理好融合与竞争的火候。发展的特色产业应尽量融合纳入到本县产业链之中,在规模优势下可以享受到宣传、销售、资金、技术、人才等政策支持和风险保障。个别地方出现的“一村一品”夭折现象,单打独斗是其重要原因。在发展特色产业时应尽量与县域外避免同质化竞争,力求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先”不断依靠科技进步补齐短板,创新培育自己知名品牌。

(三)从产业产品与环境承载角度看,要树立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调好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任何以牺牲或威胁环境为代价的产业都是不该引进的夕阳产业。在当下处于产业转移时期,招商引资工作应特别警惕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污染企业巧舌游说。

(四)从县域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关系角度看,要统筹协调兼顾各方,寻求利益最大、效果最佳。比如,有的县域适宜发展做大旅游产业,那么林业部门的植树项目可以考虑在景区附近荒山野坡种植既有观赏性又有经济收入的树种。林业部门完成了绿化任务,村民增加了经济来源,景区增加了靓丽景点,可谓一举多赢。交通部门修路项目,水利部门的治河项目等都要有类似的协调思维。若如此,贫困县有限的资金投入可以产生可观的效益。

三、抓特色产业脱贫,绿色发展是生命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发展特色产业的必由之路。由于农产品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将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是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求,而天蓝地绿水清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基本指标,因此绿色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生命所在。

(一)从隶属关系角度来看,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国策。绿色的核心就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绿色发展关乎特色产业脱贫的生死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美村、绿色惠民,就是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二)从衍生作用的角度来看,坚持绿色发展的特色产业脱贫可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农村欲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要求村干部在产业发展上须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要求农民在产业发展上须树立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观。从而使整个农村在特色产业脱贫中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进而达到与现代城镇文明的融合。

四、抓特色产业脱贫,开放发展是手段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开放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国内四大功能区密切联系的背景下开放也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必要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有409字的专门说明,方法角度措施政策要求一一俱全。但是,在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的当下,把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做实做好绝非易事。不仅要制定好规划,还要吸引企业投资,抢抓发展机遇。

(一)从选用脱贫能手的角度看,开放的视野更易选将,物色好返乡双创的能手民工是特色产业落地生根的最佳选择。在民工返乡创业的群体中,有一些人集资金、技术、管理、信息、人脉和对村民情深对村情熟稔等优势于一身,恰逢国家优惠政策密集出台的机遇,完全可以让优秀返乡双创民工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的重任。这里尤其注意村干部必须将返乡民工与当地私营民企业主和农村籍高校学生捆绑捏合,凝聚共识,组合发力创新创业,拿下“发展特色产业脱贫”高地。

(二)从选定产业产品品牌角度看,重视返乡双创民工大有裨益。特色产业脱贫要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实现途径,必须有前瞻性的规划、明确的定位、科学的组织、系统的生产,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农产品种植和单一产品的开发上,必须用能够链接各类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种类和延伸生产链、产品链的方式来实现特色产业开发建设,这就要发挥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个别返乡双创的优秀民工自身技术经验,人脉信息资源可具备回答这些难题的条件。显然,重视返乡双创民工的意见就是秉持开放发展理念的初步标志。返乡双创的民工与本地民企以及农村籍大学生联袂可以盘活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助推“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五、抓特色产业脱贫,共享发展是目标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享发展就是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其目的就是让贫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大家一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和谐前进。

产业发展理念篇3

Key words: agriculture;food;developing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33-02

0引言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2006年年初世界粮食库存可供人类维持169天,预测2008年储备量为4.05亿吨,仅为世界人口年消费量的14.7%,只够人类维持53天。世界粮食库存将降到30年来的最低点。

粮食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直接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在当今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已不仅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安全问题,还关系到了工业原料的安全问题。目前,国内粮食供应形势如何?作为粮食主产区,我市应如何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回落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这是粮食主产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将着力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供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1国内粮食供应趋紧,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基本满足了社会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供求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1.1 产需缺口较大,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0150万吨,实现了连续4年增产,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拉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消费总量和商品量的增长,2006年我国粮食产需缺口仍达361亿斤。而据专家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仍将呈刚性增长态势,到2010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年均增加70亿斤左右。而受自然资源紧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老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粮食供求偏紧已成为事实:国内小麦产需基本平衡,而稻谷特别是粳稻产需缺口较大,玉米供大于求的格局正在向偏紧转变,进口大豆已占消费量的2/3。

1.2 人畜争粮、人车争粮的趋势正在形成在国内,随着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的大幅提高,我国粮食不再仅仅是口粮,还是饲料和工业原料。目前,全国1/3的粮食用于生产饲料,出现了人畜争粮的现象。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以大宗农产品为主的原料需求不断增加。2004~2006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年均增长29.5%,远高于玉米产量7.9%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国际上,受石油价格不断攀升的驱动,一些国家还以粮食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畜争粮、人车争粮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2粮食生产目前形势较好,但农民种植积极性回落

众所周知,益阳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我市粮食发展势头较好。从2004年新世纪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来,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而发。

今年,益阳市积极探索粮食生产新举措、新模式。一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在赫山区、沅江市、桃江县、大通湖区建立亩产900公斤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在赫山区、沅江市、南县建立亩产460公斤高档优质稻万亩示范片;在南县建立油菜套种水稻亩产650公斤万亩示范片;在安化县建立亩产500公斤玉米万亩示范片;在资阳区建立亩产2000公斤马铃薯千亩示范片。5月5日,资阳区千亩马铃薯高产示范片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的验收,单产达2.3吨/亩,超过省定目标15%,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验收的粮食高产示范片。二是搞好粮食产销对接。根据我市实际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特点,提出两地合作办基地,对方以高于最低保护价20%左右的价格收购我市粮食。在生产上从过去单一的籼稻向籼稻、粳稻结合转化,在加工上从过去单一的晚籼向早晚籼结合转化的结构调整新模式,并通过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市场物资集散、服务引导、产业带动等功能实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最终构建“销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合作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从而推动我市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升级换代。由于措施得力,今年我市早稻播种面积达到197.3万亩,比上年增加10.9万亩。全市种植20亩以上的大户有5575户,位列全省第一。但是,在粮食产量增加、价格上涨的同时,粮食生产成本也在以更大的幅度上涨,导致我市农民种植积极性回落。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抛荒呈反弹趋势。今年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生产成本明显增加,抵消了政策补贴带给农民的好处,种粮效益上升空间低于预期,变原来的“谷贱伤农”为现在的“高投损农”。加之现在农民打工工资的同等上涨,外出打工农民明显增加,农村劳动力短缺。②稻田“双改单”现象抬头。我市是省内重要的双季稻适宜产区,除安化县、桃江县等地40万亩左右高寒山区、干旱稻田及低洼田不宜双季稻生产外,其余水田均可种植双季稻。

3效益不高影响粮食生产,低税产业影响财政收入

虽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支农力度也逐年加大,而我市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还出现回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

3.1.1 成本增加快,效益难提高由于农资价格上涨,早稻每亩种植成本增加70元左右。而早稻一季度收购均价为每百斤82.5元,仅比上年同期上涨8.5%,增加的成本基本上冲减了因价格上涨和补贴提高带来的收益,在单产持平的情况下,每亩效益只能基本与上年持平。

3.1.2 种植风险大,效益难稳定首先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疫病影响的能力不强。近年来,局部地区长时间低温阴雨、狂风暴雨、冰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一些经济上或精神上的冲击,甚至不少农户还因此损失惨重。其次,农民是弱势群体,经济力量本来就薄弱,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市场时,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3.1.3 补贴欠合理,比较效益低目前农民种植水稻,每年每亩耕地可得到农资综合补贴71元,粮食直补13.5元,良种补贴的标准为:早稻为10元,中稻和晚稻都是15元。也就是说,农民种双季稻,每亩可得补贴109.5元,而种一季稻得到的补贴是99.5元,两者仅相差10元。而一季稻的生产周期基本避开了低温、阴雨等可能的灾害性天气,单位面积产量更高,销售价格更高,因此,种双季稻和一季稻的效益相差不大。另外,个别基层组织在落实粮食补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针对性不强,不种粮也照样拿国家种粮补贴的现象,这从外部环境上形成了对耕地闲置与抛荒的默许。

3.2 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业是弱质产业,也是低税产业。农业大市的市情,使我市不可避免地成为财政弱市。首先,一产业本身创税能力小,不能有效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农业大市涉农投入压力大。近年来,部分涉农补贴是采取中央出大头,其它由各级地方财政分级负担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我市的财政负担。客观上影响了基层抓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快速提高。

4粮食生产前景可观,粮食生产大有可为

我市作为主要农产品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务,虽说目前种粮食生产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回落,但发展粮食生产,仍大有可为。

4.1 从国家战略影响来看民以食为天。对国家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当今维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三大支柱即粮食、军力与能源,其中粮食居于首位,其重要性还在军力和能源之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而且粮食价格短时间内仍有攀升的可能,至少不会下跌。

4.2 从用途扩展前景来看为了缓解进口高价石油的压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粮食生产大国和储粮大国的优势,率先大规模生产生物燃料。粮食除担负食品功能以外,其制造生物能源的功能也必将得到扩展,未来需求量不可限量。

4.3 从本地吸纳能力来看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基础好,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强,我市兰溪粮食市场全国闻名,产销对接较好,产品绝大多数销往外地。现有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粮食生产厂家150多个,目前年加工稻谷100万吨以上,但还远远没有满足生产能力。目前消耗的原粮中,还有半数左右来自市外甚至省外,还余有大量空间可吞吐本地粮食,所以我市粮食销路不愁。

4.4 从政策扶持力度来看2008年,中央财政的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强,年初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最近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再增加投入252.5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部门预算和专项转移支付也均有增加。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粮食生产也要做到“以农民为本”,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利益,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为此,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谋划粮食产业发展,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我市的粮食产量。

5.1 围绕核心促生产,提升粮食品质,降低劳动强度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是科学化。为此,要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①要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作物良种率,努力实现优质高效。②要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③要大力推广机械耕作,努力降低劳动强度。

产业发展理念篇4

事实上,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但网络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中国物流网”于11月11日开通,表明我国物流学术界已经站到了“新经济”的潮头。

在中央政府方面,11月2日,国家经贸委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企业现代物流研讨会”。这是我国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第一次召开面向工业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研讨会(此前大多是由前国家物资部和国内贸易部主持,主要面向物资流通企业)。

11月25日,国家经贸委和世界银行以及中国航务周刊共同举办了“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向会议发来题为“中国需要加速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环境”的书面讲话。这是迄今为止由我国政府主持的最高级别的物流发展研讨会。实际上国家内贸局在99年初召开的“全国营销改革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新兴流通产业――物流业发展的具体实施目标。

在地方政府方面,深圳市于11月上旬召开了“现代物流研讨会”,将物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并列为深圳市的三大支柱产业。深圳平湖物流中心被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确定为物流实验基地。上海市则于12月14日召开了“99物流与现代商业国际研讨会”,认为物流业将成为新世纪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要通过现代化、系统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与国际物流业的接轨。今年4月18日天津市召开了“天津口岸物流发展研讨会”,提出要努力把天津建成中国北方的国际物流中心。香港为了适应电子商贸和供应链管理方式的发展,已宣布将于5月份成立“物流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增强香港作为世界级物流中心地位的措施。此外,台湾将于7月1日起实施新的“国际物流中心货物通关办法”,进一步放宽了市场准入条件,扩大了物流业者的经营空间。

在企业界,海尔、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大通、宝供储运、诚通物产、华运通等知名物流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航运界,中外运,中外代,中远,中海等都无一例外的将发展战略定位在物流产业。由于它们本身就是承运人,而且在运作方面早就与国际规则接轨,故发展的势头很猛。近日,中远公司与安盛集团投资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设立中远网络有限公司,建立全球运输和物流及通讯网络,首期投入5亿美元。除了上述这些大企业外,许多从事仓储、货运、货代、配载等的服务企业和生产制造起重搬运、仓库货架等设备的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也积极跟进,纷纷打出“物流公司”的招牌并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最近,香港仓储业界认识到仓储

及散货集运开办物流增值服务和供应链业务是势所必行,所以将香港集装箱货仓联会更名为香港集装箱货仓及物流服务联会,以减少客户的流失。

这一轮物流热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压力增大。传统储运企业急于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配送服务体系的配套要求也对物流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一轮物流发展的高潮正在到来。但企业需要理性,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指导实践。机遇在理性的思考中诞生,挑战要用理性去应对。物流热还是需要冷思考。

三、把科学的物流理念交给企业

物流的理念不同于物流的定义。物流的定义告诉我们物流是什么。而物流的理念告诉我们物流的哲学,物流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物流理论界还是物流产业界,不仅要知道物流的定义,更要理解给出定义的背景和思维方式,要知道定义所代表的是什么,物流的概念统领的是什么,以及企业进入物流产业和开发物流服务新品种的途径和方法。对物流理念的把握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态势的影响。

物流是个大概念。许多学者都认为或承认对物流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企业界则常常感到物流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不易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物流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使得有时缺乏研讨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学的“物流”或“综合物流”与西学的“后勤”或“商业后勤”(区别于军事后勤)在语义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使人很自然的把物流看成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而少有支持、服务、响应、从属以及战略的意义;再一方面则是物流服务的运作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并要求这些产业进行物流化调整;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浮现和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丰富之中。

当然,物流不是一个“筐”。如果一个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是无所不包的话,就会因为没有特定的作业范畴而很快失去生命力。

正如世界银行运输专家兰布洛克所说:中国的物流产业“要在发展的初期就与国际接轨,不能自成一套”。

四、从企业运营的的角度来解读物流的理念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现代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目前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5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中国物流网”于11月11日开通,表明我国物流学术界已经站到了“新经济”的潮头。

在企业界,海尔、长虹、新飞、格力等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物流管理体系。大通、宝供储运、诚通物产、华运通等知名物流企业已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航运界,中外运,中外代,中远,中海等都无一例外的将发展战略定位在物流产业。由于它们本身就是承运人,而且在运作方面早就与国际规则接轨,故发展的势头很猛。近日,中远公司与安盛集团投资公司签订了合资经营协议,设立中远网络有限公司,建立全球运输和物流及通讯网络,首期投入5亿美元。除了上述这些大企业外,许多从事仓储、货运、货代、配载等的服务企业和生产制造起重搬运、仓库货架等设备的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也积极跟进,纷纷打出“物流公司”的招牌并在互联网上设立网站。最近,香港仓储业界认识到仓储

及散货集运开办物流增值服务和供应链业务是势所必行,所以将香港集装箱货仓联会更名为香港集装箱货仓及物流服务联会,以减少客户的流失。

这一轮物流热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压力增大。传统储运企业急于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配送服务体系的配套要求也对物流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新一轮物流发展的高潮正在到来。但企业需要理性,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来指导实践。机遇在理性的思考中诞生,挑战要用理性去应对。物流热还是需要冷思考。

三、把科学的物流理念交给企业

物流的理念不同于物流的定义。物流的定义告诉我们物流是什么。而物流的理念告诉我们物流的哲学,物流的思维方式。无论是物流理论界还是物流产业界,不仅要知道物流的定义,更要理解给出定义的背景和思维方式,要知道定义所代表的是什么,物流的概念统领的是什么,以及企业进入物流产业和开发物流服务新品种的途径和方法。对物流理念的把握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态势的影响。

物流是个大概念。许多学者都认为或承认对物流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企业界则常常感到物流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不易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物流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使得有时缺乏研讨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学的“物流”或“综合物流”与西学的“后勤”或“商业后勤”(区别于军事后勤)在语义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使人很自然的把物流看成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而少有支持、服务、响应、从属以及战略的意义;再一方面则是物流服务的运作几乎涉及到所有产业并要求这些产业进行物流化调整;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浮现和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丰富之中。

当然,物流不是一个“筐”。如果一个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是无所不包的话,就会因为没有特定的作业范畴而很快失去生命力。

正如世界银行运输专家兰布洛克所说:中国的物流产业“要在发展的初期就与国际接轨,不能自成一套”。

四、从企业运营的的角度来解读物流的理念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一些内容:

1,物流是制造商的产品工艺流程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分配这两个功能性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一体化供应链。因此,物流也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存货的价值要占企业资产总额的25%左右,占企业流动资产的50%以上。因此,控制存货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提高存货的流动性就成了企业可追求的“第三利润源泉”。所以也有学者从企业资产运营的角度,把物流解释为是对供应链中各种形态的存货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问题。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现代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 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自然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我国目前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已经成为时尚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6

一、浅析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和能源的占有量少,但煤炭的种类非常齐全,煤炭的产量能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储量也能够达到百分之十一左右。因此,以煤炭为主要原材料的煤炭化工产业一直都是我国工业重点发展对象,得到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目前来说,我国利用煤炭燃烧所发电量在全国能源消耗发电量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七左右,成为我国发电能源重所占比重最大的一种原材料。煤具有非常复杂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其中的键链只有用热裂解的方法才能够对其进行彻底的拆分。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它的产物可以为化工原料气和工业燃气所使用,碳的轻组分甚至还可以直接被当做化工原料所使用,像针状焦和炭黑这样的重组分则可以被当做重液体燃料来使用。作为我国国民赖以生存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煤化工产业无论是发展的速度还是规模都在不断地加快和扩大,甚至有不少煤化工项目的规模都达到百万吨。不仅如此,全国各地每年所上报的正在建设中的和拟建的项目也正在不断地增加,没有减少的趋势。伴随煤炭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来的就是空气质量的大幅度下降和雾霾天气的密集出现,如何减少碳排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浅析如何用低碳理念指导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在工业中对于煤炭的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工业生产对于煤炭的需求不减反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虽然全社会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生产结构,依然将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原料,那么无论是对煤炭直接燃烧还是将其用作化工生产的原材料,都势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空气污染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煤电行业在我国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产业界在对其进行探讨和改良之后,提出了在发电过程中提高二氧化碳捕集能力和能量的转化效率来实现减少对煤炭的利用。

1走多种产业共生的发展路线

首先,我们必须要正确面对我国石油短缺的现状,随着对原油的大量开采和利用,其质量在不断地恶化、产量也在不断地减少,但不能放弃对这部分原油的使用,可以采取加氢改质的方法对其进行利用。将其中存在的硫、氮以及氧气等杂质进行脱除,与此同时将烯烃进行全部饱和处理、芳烃进行部分饱和处理,这样就能够保证轻质油品在工业生产中的供应。我国的石油化工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采取加氢技术对原油进行提炼,虽然天然气在我国的储量也并不丰沛,但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达到制氢技术的实现,将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通过氢气的利用和供应来达到完美的产业结合。在煤制氢的技术中主要是以煤气化制氢为主的,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气化及制氢技术,可以独立完成对其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对煤基氢气和石油的改质进行共生耦合在低碳排放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有很多化石企业也采用了工艺简单、投资少的延迟焦化技术来进行重质油炼,在大量建成焦化装置之后,我国每天的石油焦可以达到2000万吨以上的产量。但这种方法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向空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对环境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因此,我国必须要采取措施用加氢改制对延迟焦化工艺进行取代,将这种不符合低碳理念的生产工艺方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淘汰。第二种路线就是将煤化工、建材、冶金和能源产业相结合,利用非焦炭法熔池炼铁,用煤炭做还原剂将存在于矿石中的氧化铁迅速还原为生铁,使铁矿粉和煤粉在熔池里进行充分的反应,最终能够副产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在煤化工业和发电企业中,一氧化碳可以作为生产二甲醚、电力和氢气的重要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煤炭。气化装置的成本并不高,仅仅占总成本的一半,如果采用这种路线,不仅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且也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在炼铁之后所剩余的炉渣还可以被建材厂拿来利用,节能而且环保。这种工业试验装置在我国宝钢已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通过对产业链的延伸来降低二氧化碳在单位GDP中的排放

在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选择碳排放量较低的产品,煤碳制油的方式并不能够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并且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也不具备竞争力。另外,可以采取甲烷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在我国,内蒙古、陕西、新疆和山西一带是煤炭储量最高的地区,我国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煤炭都分布在这些地区,而沿海一带对煤炭的需求量较高,我国的铁路系统在分担这一部分的运输任务时负担极为繁重,并且要承担高昂的费用。所以,在煤炭总量并不充足的煤炭地区并不适合发展煤炭化工,而甲烷技术则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有力措施。在煤气化生产天然气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相对较低,不同于必须经过陆路运输的煤炭,这些由煤气所制得的天然气完全可以通过管道进行长距离的输送,沿海地区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获得能源,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我国的交通运输压力,此举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乙炔技术也符合低碳理念,虽然其工艺流程较长,但用煤炭来生产烯烃却具有极大的附加值空间。

三、结束语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减少碳排放量,就必须要坚持用低碳理念来指导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运用高效能的生产技术来完成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要借鉴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对我国的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加强对先进工艺的开发,实现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金涌,周禹成,胡山鹰.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01:3-8.

[2]阮立军.2013'中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论坛在泰安举办[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3,03:52.

产业发展理念篇7

事实上,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和正在浮现中的以 电子 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但 网络 化程度不高,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物流服务是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要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来应对市场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必须尽快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

二、新一轮的物流热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

在学术界,8月份上海海运学院林国龙教授等翻译出版了美国物流界老前辈鲍尔索克斯教授等学者的新著《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并很快于2000年1月第二次印刷。由王之泰教授和邬跃博士发起的“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因此,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也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要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所谓产品的可得性,就是在客户想要得到产品时可能面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问题 。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存货资产必须在运动中创造价值而又不能不包含必要的停顿,因此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 影响 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所以,许多人也常把物流等同于一般的仓储和运输业务。

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 企业 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有关《竞争战略》“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的系统管理,形成了“供应链”或“增值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过程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

7,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 经济 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王之泰教授在95年出版的《 现代 物流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包含在物流之中的新见解,是一点即破的,——就是将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等等过去看来相互无关之举,用物流两个字统一起来”。

战术的整合变成了战略的决策。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正是通过功能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而结成策略联盟的。

五、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具体的功能性活动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发展 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 激发物流需求

生产制造企业由于拥有产品的物权,又处于供应链的中心,所以有权力也最有可能对物流全过程实行有效的安排和协调。因为物权属于制造商,所以相对而言物流服务企业处于从属的地位。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

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从企业竞争战略的优势考虑,自营物流要对分散于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外购物流则须对市场上的物流服务功能进行协调安排。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从现代物流的观点来看,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 分析 将是至关重要的。换句话说,物流企业拥有物流服务的资源如仓库,货场,铁路专用线或线路经营权等只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制造企业的市场选择则是其进入一体化供应链的充分条件。每一项具体的整合都是一系列技术经济权衡的结果。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必须抓产品。不同的货品具有不同的物流特性。围绕产品的物流特性所进行的服务技术开发将为物流企业创新服务并形成核心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只要具备核心服务能力,传统物流企业融入一体化供应链就会很容易。需要说明的是,核心服务能力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就是“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之处”,就是特色服务。毫无疑问,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将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永恒的动力。物流企业发展了物流产业 自然 就发展了。

3、延伸物流服务

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虽然做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的最高境界,但要求物流企业对制造商经营活动的深度参与。如为麦当劳做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夏辉公司不仅与麦当劳是相互持股的,而且双方合作的 历史 可以追朔到“麦当劳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条”的时候。即使在物流业发达的美国,1996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产业中的比重也只有6%,约300亿美圆。五年才增长了2%。

我国 目前 还缺乏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的经济和 法律 环境。如对运输市场实行的还是审批制。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制造商在外包物流服务方面的需求还比较小,信心也不足。物流服务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现阶段不能盲目追求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能是根据自身的特点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阶段性的和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有两个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一是以大货主为依托,按照委托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求和标准来改造现有储运资产的结构和功能,并重整业务流程。为特定的生产制造企业或者特定的货种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二是作为更大的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提供阶段性的延伸服务。比如与跨国物流公司接轨提供国内的物流服务。

物流企业延伸服务的起点就是前述各种物流服务功能。特别是运输、仓储、信息集成、存货管理、定单处理、物料采购等核心功能最可能成为服务延伸的起点。必须指出,服务延伸的过程就是在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对货主的服务需求细分再细分,对服务品种创新再创新的过程,也是对制造商的经营运作参与再参与的过程,是 学习 的过程。

服务的延伸将对物流企业的信息集成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线服务”和“信息共享”随着 网络 的发展已经成为 时尚 和服务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

4、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发展理念篇8

1.绿色发展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综述

1989年大卫・皮尔斯首先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之后的几十年中绿色经济陆续地发展却得不到重视。直到21世纪,以大量消耗能源为发展的工业时代造成环境恶化、人们健康受到威胁之后,绿色经济才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注意。莱斯特・R・布朗提出削减碳排放以及利用可再生物质的方式避免环境继续崩溃的状态[1]。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之后各国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对绿色经济学的进行研究,在绿色发展的实践方面又存在两种取向,其一是对实现路径的探索。有学者认为要建立相应的体制,也有学者认为要绿色发展就要遏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学者认为政策变量需要发挥一定作用。其二是动力机制设计,总的参与对象包括公司、政府以及个体三方[2]。

1.2 国内研究综述

在中国最早提出并定义绿色经济的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刘思华教授,刘思华教授指出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3]。而胡鞍钢教授认为绿色发展本质上是科学发展,并认为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有关联,但也存在区别[4]。中国学者更倾向于以自身专业特色为落脚点研究各个产业的绿色发展,除此之外“绿色政府”也是中国学者研究的一大重点,关注政府在绿色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关于绿色发展各个学者定义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想法也有不同,但是总体而言,对于一家企业而言绿色发展就是使企业在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合理使用资源、减少废污排放的同时发展经济获得利润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绿色发展并不表示企业对环境没有一点损害,而是减缓破坏环境的进程,“绿色”并不是真正的绿色,而是相对的。我们要适应环境的约束,同时也要缓慢不断地改造环境。在企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最后的结果是企业找到与环境共存的平衡点。

2.案例介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集团)是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健全的乳制品企业。伊利集团拥有众多品牌,其中金典有机奶是伊利集团的首个高端副品牌,同时也是国内首款有机奶。在国外有机奶风靡不断的情况下,为了占得国内市场有机奶的先机,伊利集团历时三年打造这款牛奶并于2006年诞生。金典有机奶属于有机食品,来源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金典有机奶的生产过程全程零污染零添加,优质乳蛋白含量≥3.5克/100克,高出国家标准20%,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营养。为了能够生产出“完全天然”“全程无污染”的有机牛奶,伊利集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技术人员,从牧场开始到最后的产品包装,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攻关,并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5]。牧场要求远离工业污染,在牧草的生长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剂,良种有机奶牛自然饲养,饲养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及转基因技术,牧场周边空气清新,水源纯净,保证奶牛产出纯天然优质原奶。除此之外,在包装、运输、销售过程都进行严格把控,保证产品的安全可靠。最终伊利集团在构建金典有机奶的过程中创建了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随后伊利集团不断宣传自身绿色发展的整体理念,利用已有的绿色产业链将绿色推广到企业其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6]。同时伊利开始建设有利于环境的污水处理设备、沼气发电站、采用自然采光减少电能使用等,见图1。

3.案例分析

3.1 绿色发展背景对企业研发产品的影响

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环境要求企业研发的产品是绿色产品。绿色发展动力除了企业之外,还有政府和个人,因此如果排除企业要产生绿色发展背景必然需要政府与个人的推动。就政府而言,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改变企业所在的市场机制,也即政府通过制定产品的合格标准或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某个绿色发展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进入这个产品的市场,必须要达到政府所指定的要求,因此对此类产品的研发必然是要符合政府要求,也即绿色产品。如果是消费者推动的绿色发展背景,也就是消费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消费者更加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根据近现代营销思想,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调整企业的策略,生产符合消费者要求的绿色产品。案例中,伊利集团就是看准当时有机奶在国外畅销的现状,分析出随着国内人均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对健康的意识会逐渐增强,在乳制品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根据这一改变,伊利集团需要有一款符合未来消费者需求的绿色有机奶,此时金典有机奶就应运而生。事实上,企业推动的绿色发展背景也会促进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这主要与企业管理层有莫大关系。伊利集团的管理层,潘刚先生大力倡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典型的愿景型先锋领导者(根据构建绿色创业内涵的两个基本问题以及影响绿色创业者认知的两种力量将创业者分为创新性的机会主义者、愿景型的先锋领导者、伦理上的特立独立者以及非正式的环境创业者[7]),会带领整个企业研发有利于环境发展的绿色产品。

3.2 绿色产品研发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绿色产品研发有利于企业找到蓝海。绿色产品与过往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不同,是过去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的领域,研发出来的绿色产品一般都是从未被开拓过的产品市场,或者绿色产品的研发过程能为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提供思路。如案例中,伊利集团由于绿色发展背景研发出金典有机奶,而这种有机奶的研发成功很自然地就为伊利集团开辟出了一个从未被染指过的有机奶市场。此时由于只存在一家企业即伊利集团,则其议价能力较高,并且能够降低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敏感程度,因此伊利集团可以适当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产品利润。

绿色产品研发会给企业带来高投资风险。绿色产品的研发是在生产资源限制的情况下生产出质量更好、环境更友好、更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这与工业时期大量资源无节制使用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截然不同的研发背景。同时,绿色产品的研发没有先例,一切都需要企业自己摸索,不断尝试。伊利集团为了推出金典有机奶共耗时三年,投资包括将普通农场转化为有机农场、饲料以及奶牛的转换,全生产过程监视系统等,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如果伊利集团没有研发成功这款有机奶,那么其研发投资的时间、资金必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M,对企业现金流、企业未来发展都会是一个较大的打击。因此大多数企业在研发绿色产品时都比较谨慎。

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能力或资源能够推广到企业其他产品中或以已研发的绿色产品为基础研发出相似不同种产品。这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生产绿色产品的从资源获取到成品产出的生产线必然与一般产品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可能是设备的不同、流程的不同等等,这些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到其他产品的制造上,将已有产品转换为具有高环境友好性的“新”产品。

3.3 绿色发展与企业创业管理

绿色发展背景会给企业创业带来更大的约束。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就要受到资金、时间等资源的约束,绿色发展背景使得创业企业必须在这些资源约束的情况下采取绿色经济。伊利作为一家大公司研发一个新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绝不会比研发有机奶所花费时间长。

绿色发展能避免创业企业进入红海进行激烈竞争。如果企业进行绿色发展,就会与市场上已有的企业产生区别,即使是类似的产品面对的消费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创业企业就可以避免与在位企业进行竞争。伊利本身就是乳制品的佼佼者,但是伊利研发出新的绿色产品之后使得整个企业面对的市场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增大。

绿色发展能为创业企业建立高市场进入壁垒。进行绿色发展的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对自己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设备、资源进行更新,成本高,并且其他企业进入之后不一定能超过首先进入这个绿色市场的企业。金典有机奶上市近10年来仍然在有机奶市场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市场。

绿色发展能提高创业企业的形象。生态系统的观念使得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成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整个产品生产流程是绿色的,那么其在整个消费者和市场心中的地位就会提高。伊利就是考绿色产品的名声与各个重要组织合作,同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积极的印象,宣传自己品牌形象。

4.结束语

从上文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绿色发展背景首先是对企业研发产品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在新产品生产营销等方面的创业管理。对于希望创业或者创新新产品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在机会把握、资源利用以及团队培训上需要重视。第一,企业要抓住市场绿色发展的趋势的机会。绿色经济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市场的一部分,企业只能适应,进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研发以期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第二,企业产品或服务研发结束之后,要将眼光放到整个企业当中,对于已建立的企业内部资源要加以利用,努力增加在研发绿色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第三,有意识地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绿色思想的培训。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决定权,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要跟进现在市场的发展趋势,减弱未来决策失误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R?布朗. B模式4.0:起来拯救文明[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2] 胡岳岷,刘甲库.绿色发展转型:文献检视与理论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3,(6):33- 42

[3] 刘思华.绿色经济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 胡鞍钢.中国: 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产业发展理念篇9

一、现代工业的理念的内涵

现代工业的理念,就是当代工业,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迅猛发展的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不断深化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格局,为取得发展优势,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一系列关于产业组织和生产经营方面的理念。

当今社会,随着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社会化大生产加快发展,国际统一市场迅速形成,产品和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跨国界、跨区域流动,每个产业、地区、企业的发展都与整个经济体系状况紧密相关,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合作中求发展,当代工业积极应对,形成了不少令人称道的产业发展特色。现代工业理念主要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优化工业发展的主体。现代工业,不是靠政府的包办,而是依靠以盈利为目的、高效运作的企业自主经营、自主发展来实现产业的成长进步。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就是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这种制度安排,使出资人和企业经营者责权利紧密结合,明确了企业的产生和退出机制,有利于激发社会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稳定和管理。

(二)以市场细分和品牌特色开拓市场。企业要盈利,就必须依赖市场赐予。企业在组织生产之先,必须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在精心分类基础上找准目标市场,制订好营销策略,建立营销网络,并依靠自身鲜明的品牌招睐顾客、开拓市场。

(三)以严格的标准化实现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标准就是公认的、可以重复使用的、必须共同遵守的、关于实体和程序的规定,在现代企业中标准已成为成本、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的重要工具。标准的实行,可以减少摩擦、降低交易费用,促进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以装备现代化开展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现代工业充分利用先进的装备,提高生产水平。以电脑控制为标志的自动化生产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劳动的耗费,并使整个生产过程保持理想状态。专业化可以培育和发挥企业专长,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形成专业优势。规模化,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自动化、专业化、规模化相辅相成,成为现代工业企业突出特点。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优化生产经营决策。信息就是事物有关过程、状态的消息。信息化就是通过建立工作体系,全面、快速、准确地收集、处理、传递、利用相关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支持。信息化使企业有了千里眼、顺风耳、遥控器,可以大大地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减少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企业保持一种生产经营的最优状态。

(六)以科技创新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持续升级。随着知识、信息的增长,人们的消费理念不断更新,对产品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创新可以使企业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掌握垄断性的优势,加速产品更替和技术的升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七)以横向和纵向一体化谋取发展优势。横向一体化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壮大企业的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优化企业环境。纵向一体化,是指产品的前向、后向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减少交易费用,密切产业联系,减缓不利的市场变化带来的动荡。

(八)以产业集群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培养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产业集群是指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成群涌现。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产业体系的完善,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产业成长进步、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实力。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产业提供各种服务的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相关组织和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减少不必要的拖累,并源源不断地获取资金、物资人力等资源方面的支持。

二、以现代工业的理念作指导是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相对于工业来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增长速度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统计,20__年农业增加值只占GDP11.8,而经过折算后的农业劳动力却占全国总算的40,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1。工农业增长速度比98年是2.54:1,20__年达到了事5.02:1。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者如此长期的、不小的差距呢?固然有工农业先天的、自然技术方面的差别,但这远不应该是答案的全部。而且,就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差别远没有我们大,一般不仅是工业大国,而且是农业强国,甚至在有些领域,农业经济效益超过一般工业水平。就是国内的先进地区,由于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产品市场日益扩大,部分产品甚至远销国外,农业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对两者本身的差异的思考。诸如单位生产规模、专业化程度的差别引起的规模收益的差异,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引起的产出水平的差异,机械化装备水平的差别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创新不足引起的科技水平的差异,商品率不高引起的成本效益观念的差异,投入不足引起的集约经营水平的差异,产业链条过短引起的产品附加值的差异等等,人们从多种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些分析,促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同样要遵循经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最早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两者均是以产品生产为基础,同样具有社会化生产性质,在同样的科技、经济环境和体制条件寻求发展。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并提出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

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的要求。这些说明了改造传统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借鉴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尤其是要向现代工业学习,以现代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的发展。三、以现代工业理念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现代工业理念指导农业,最重要的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将农业真正作为经济产业,使之主动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中,在加强产业组织、做大产业规模、拓展产业体系、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农业弱,弱就弱农业组织基础。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小而全,商品率低、盈利意识差,相对自我封闭,品种、技术更新缓慢,生产经营低水平循环。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发展专业户是基础。专业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市场意识、科技意识较强,生产规模较大,经济实力较强,代表该产业先进生产力水平。由一般从事多种农业生产纯农户向亦农亦非农兼业户、由兼业户向专业农户过渡,这是农户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正处于兼业户大量出现阶段,应抓住有利机遇,促进专业农户发展,加快兼业户向专业农户转变。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通过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搞活土地流转,使那些由于农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而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向专业能手集中。加强产业组织建设,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点。要积极落实《农业专业合作社法》,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和经营,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农资供应、动植物防疫等方面的问题,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组织瓶颈。加强产业组织建设,培养龙头企业是关键。没有龙头企业,农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问题就难以解决,产业发展空间势必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产业的效益得不到的挖掘,产业最终也难以有力地舞起来。

(二)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做大产业规模。没有规模就不成其产业。规模太小,产品营销加工也开展不起来,相关配套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无从建立,产业的聚集效应无法实现。做大产业规模,关键是要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并以此发展特色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实现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有机统一。发展规模生产,要以国家优势产业带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地制订地方上的全盘规划,持续稳定地推动规划的实施,切忌朝令夕改、到处开花,始终形不成当家产品和产业规模。

(三)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产业设施装备水平。农产品基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太差,生产不稳定,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有关社会力量,增加投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要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行工厂化生产,提高生产可调控水平。以水利化为重点,增强抵御自然灾害水平,摆脱农业靠天吃饭状态;以机械化和交通便利化为重点,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产地检验检测建设为重点,加强产地环境和投入品监测,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业集约生产水平。粗放型农业主要依赖土地、劳力、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是外延式的扩张,追求的是单纯产量的增长,粗放型农业是不可持续农业。相对于粗放型农业而言,集约型农业也可说是精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耕细作,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含量和科技附加值的提高,是一种内含式的扩张,是技术密集型农业、知识化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追求的是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建立农业科技直通车机制,改善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和服务,稳定地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普及先进适用的技术,提高产出水平。同时,要加强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应用,解决制约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难题。

(五)实行农业标准化,改善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农业标准包括产品标准、产地环境标准、投入品使用标准、栽培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农业标准的实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控制。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认证产品管理、加强专有特色产品保护;可以促进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打破贸易壁垒,提高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可以降低农业耗费、减少生产成本、发展精准农业、保护农业环境。实行农业标准化,要认真做好标准的制修订,做到农业生产有标准可循。要加强相关标准宣传、示范应用工作,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六)开展农产品加工、营销,更好地实现农产品价值。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缓解农产品销售的时间、空间限制,一定程避免初级或鲜活农产品大量积压而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失,而且可以有效拓展产业发展余地,大大地增加产品价值。农产品营销关系到产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发展生产,产品营销必须先行一步。树立大市场观念,不仅要关注本地市场,更要着眼国内、国际大市场,要把握现有市场,更要注重开发潜在市场;建立稳定便捷的营销渠道,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产品及时、有序投放到市场;推行品牌发展战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实行农产品商品化包装,标识化流通、品牌化经营,以安全、优质、特色取信于消费者。

(七)加快发展信息化,改善产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业转变,加快现代农业的步伐。一方面要引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密切关注、收集和运用产业发展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另一方面,要充实、强化各级农业部门信息服务职能,加快县、乡、村基层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培养信息工作人员,结合当地实际,加强信息的搜集、处理,及时相关信息,并为农民提供有效信息咨询,解决影响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迫切需要的实际问题。当前要做好“三电合一”等方面工作,逐步推进信息化进程。

(八)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是产供销、贸工农各个环节、经营单位紧密结合、一体化经营,并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做大产业利益蛋糕。其中核心问题,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并以此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产业联系,否则产业发展会是一盘散沙,农民无法分享产业化利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既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定,建立产销对接,实行松散合作,也可以采取独资、参股、控股等产权联结的方式,以分红方式稳定收益分配,实行紧密合作。不管何种方式,必须向农民返还一定的产业化收益。尤其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实现的盈余按交易额以一定比例分配给成员。

产业发展理念篇10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严峻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种概念,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中被首次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这份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首脑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提出。《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自然保护与持续发展互相依存,两者应当综合起来予以思考。保护意味着对人类利用的生物圈加以管理,以使生物圈能给当代人带来最大的和持续的效益,同时维护生物圈满足后代人需求和期望的潜力。发展是指利用生物圈的变化及人力、财力、生命和非生命资源去满足人类需求并改进人类生活质量”。这是国际组织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第二,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强调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因此要求在保护资源与环境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杜会的发展。第三,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这表明,可持续发展包括相互关联的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生态、经济、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意味着社会的全方位变革,而且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全球利益的共同体现。

二、中国能源产业的现状

1、能源状况

中国有丰富而多样的能源资源,能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埋藏在地下1000 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2.6万亿吨。原油储藏量930亿吨,天然气资源储量38亿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约占预测总储量的20%和3%。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丰富,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为379千兆瓦,风能可开发量2.53亿千瓦,太阳能年总辐射量大约在930―2330千瓦小时/平方米之间,已探明的可靠铀储量占世界第9位。此外,生物质资源、地热能资源、海洋能资源等等,都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的能源资源占有量而言却是地大物瘠。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其中煤炭资源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5.5%,石油、天然气分别约为11%、4.3%(见表1)。

2、能源消费结构状况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2.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9%。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5.3%,原油消费量增长12.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8.2%,电力消费量增长13.1%。

相对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是以煤炭为主要的一次能源(见表2)。由于中国长期坚持能源自给的发展方针和我国丰富的煤炭储量,形成了以原煤为主的能源消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煤炭一直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75%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采取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使原煤消费所占比重到2005年下降至69.1%。

三、中国能源面临的严重问题

1、能源资源短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对资源可持续供应造成较大压力。未来15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和能源消费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如果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我国的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在25―33亿吨标准煤之间,这意味着我国有可能利用较少的能源投入支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国内能源资源的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煤炭探明程度仍然较低,目前可供建设新矿、尚未利用的仅为200多亿吨,远远满足不了近期煤矿建设的需要。另外尚未利用的储藏量中,有86%的煤炭分布在干旱缺水、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很大。

从长期看,国内能源供应将面临潜在的总量短缺,尤其是石油、天然气供应将面临结构性短缺,能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2、能源利用效率低

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在所有工业技术设备中,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只有1/3左右,大部分性能落后,导致我国能源开发利用上的严重浪费。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考虑开采、输送后,我国能源系统总效率不到10%,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这意味着90%左右的能源资源在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

同时,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程度同发达国家比有明显的差距。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低,生活用能比重小,且优质能源比重小。在生活用能中80.2%是煤炭,电力只占11.9%。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生活用能仍以薪柴、秸秆和粪便为主,不仅热能利用率低,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

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重要的是未来潜在的能源需求增长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压力。由于煤炭被广泛地开发利用,煤中又含矿物杂质和有害、有毒元素,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煤炭在开采过程中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和灰尘更是污染大气的元凶。

除了煤炭污染以外,石油也是环境污染源之一。石油及其制品在燃烧时造成的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污染、硫污染、碳氧化物污染以及酸雨等导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从长远来看,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将受到环境容量方面的制约,今后如果不采取包括节能减排、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等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来控制各种伴随能源消费和使用而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将愈演愈烈。尤其令人忧虑的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一旦污染和破坏后果发生,其巨大的环境治理成本将成为国家的经济重负,这将反过来严重制约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1、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在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能源战略中应突出能源结构的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与世界能源结构相比,最明显的差异是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比重严重偏低,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改进煤炭的利用方式,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关键。

(1)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当今,世界已处于油气能源时代,我国却仍处于煤炭能源时代。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看,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消除使用煤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洁净煤技术是指煤炭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的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及污染控制的技术。中国洁净煤技术的基本框架包括煤炭加工、煤炭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将显著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确保能源的可靠供应,提高煤炭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不断提高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与煤炭相比,石油、天然气是优质矿物能源。在当前和今后几十年内,石油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范围的主要能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尽快制定增加油气比重的多元化能源消费和生产战略。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建立在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技术,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能源效率最高的技术。我国的天然气基础比较薄弱,在形成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十五期间正在实施西气东送工程意义重大,天然气基础管网一旦建成,将带动天然气开发的进程,可望使天然气的实际成本明显降低。在天然气的发展问题上,需要国家的支持和协调。

2、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际上,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就等于开发无污染能源,而且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费用显著低于能源开发。对于能源占有量不高、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中国来说,实施全方位节能战略就更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大力推进技术节能。节能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要鼓励、支持节能科学研究,大力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制定、节能技术政策和导向目录。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商业化,逐步形成节能产业。适时开展节能产品质量认证和用能产品能耗标识制度,继续公布节能机电产品和淘汰机电产品的目录,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速老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促使其改造落后的工艺、强制淘汰高耗低效产品。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增列“节能篇(章)”并进行评估,其设计和建设应当遵守节能的标准和设计规范。

(2)加强节能的立法和执法监督。政府层面要抓紧制定、修订和完善节能法律、法规及标准,做到节约能源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特别是在激励节能企业和个人、处罚浪费能量的企业和个人上要有力度,造就良好的节能法制环境。

(3)加强节能教育和宣传。节能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新兴科学,要增加节能教育,培育节能专门人才,有计划地开展分层次、分专题的节能培训,将节能知识纳入企业培训和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和经常性的宣传,树立能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全民节能意识和“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节约能源的良好风气。宣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发挥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各类节能信息,搞好咨询服务,促进节能的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

3、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在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是21世纪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替代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看,我国要解决四方面问题。

(1)加强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的力度。当前,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向产业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此,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好时机和力度,保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稳步发展。现阶段特别需要国家确定新能源在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纳入到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在解决农村能源供给的基础上,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新能源在环境保护和改善能源结构中的作用。

(2)引进国外技术,加强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促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要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以提高我国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起点和水平。同时,组织风能、太阳能等重点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以解决一些应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尤其是解决产业化和国产化中的一些技术问题、降低成本问题,加快主要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建设。

(3)加大投资力度。国家要将新能源建设纳入规划,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建设资金;部门、地方和企业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要争取和引进国际资金,争取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项目,并为外商来华在新能源领域投资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私人和集体投资兴办新能源产业,逐步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个人投资新能源产业的新机制。

(4)制定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必要的鼓励政策,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加大信贷规模,提供低息贷款;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低税率优惠政策;支持新能源国产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工作。各种媒体都要大力宣传新能源,促进其应用推广。

4、加强国际合作,开拓能源资源国际市场

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能源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开拓能源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是保证我国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按照多元化的原则,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通过世界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买石油及石油产品,同时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在进口来源上应采取多源化,从全球资源和双边关系等方面选择进口来源国,分散进口的风险。在进口品种上要多元化,原油、凝析油、成品油等都可以考虑进口,以满足国内不同领域和不同使用目的的需求,达到节约国内石油资源的目的。

(2)抓住机遇,加快进入世界石油资源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谁就能够控制国际石油市场,进而取得石油稳定供应的主动权。我国以往单纯依靠进口获取国外石油资源,这对保障长期的石油稳定供应不利。因此,要不断加大国外石油资源开发的力度,逐步建立起国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提高抵御国际油价风险的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举办研讨会、展览会、考察团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沟通国内外节能信息,学习发达国家的节能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赠款和低息贷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节能高新技术和产品,提高引资技术含量。

中国能源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保证社会具有长时期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发展能源产业,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发展,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能源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中国能源战略研究[M].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2] 曲格平: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陈和平: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的探讨[J].能源工程,1999(2).

[4] 张雷: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开发战略[J].中国软科学,1998(3).

产业发展理念篇11

记者:龙力在本次展会上举办了低聚木糖国际研究成果会,请问贵公司为何选择在这一时间进行这一主题的?

肖林:低聚木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亚洲,在产品的种类、制备技术、性质、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深入。低聚木糖在日本应用比较广泛,可以称其为低聚木糖的核心发源地。低聚木糖在中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直到2000年,相关科学研究发现低聚木糖应用前景广阔,因此龙力选择低聚木糖进入我国高新技术食品加工领域。2001年龙力率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不断加强科研力量。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国内低聚木糖的业务板块中,龙力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生产规模达到世界最大;目前在产品的质量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可以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时至今日,龙力已不仅仅局限于国内、亚洲的市场。虽然欧美地区人群的饮食更适应一些像菊粉、聚葡萄糖等的大分子膳食纤维,对他们而言低聚木糖还属于一个全新的产品。但研究显示作为一种益生元,低聚木糖对于欧美地区人群的饮食结构和身体状况维护,相较膳食纤维,功能更独特。为了扩大市场领域,龙力首先在美国申请了相关注册、认证,包括FDA的GRAS(一般公认安全)认证等;又申请了作为保健食品原料功能宣称的准入注册,目前已经获得准入证书。

为了证明低聚木糖的功能及安全性,2011年龙力委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营养研究中心,有针对性的对美国代表性人群进行验证评价。最终数据显示,低聚木糖不仅安全,对欧美地区人群的有益的生理作用也非常显著,特别对于人体中双歧杆菌的增殖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不仅在服用产品期间有很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停服以后的一段时期中,还能保持干预期中的较好水平。

目前龙力的市场开拓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低聚木糖的市场应用也越来越成熟。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客户正在关注低聚糖、关注益生元和低聚木糖,此时进行研究能够掀起人类健康工程发展的新一轮高潮,为后续市场的开拓奠定良好的基础。

记者:龙力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微生态(肠健康)工作优秀单位”称号,得到这一荣誉对公司有何意义?

肖林:获得这一称号是对公司前期工作的一个认可,同时也使得我们对自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明确了龙力未来的发展方向,着重加强在肠道健康、微生态健康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今后龙力作为一个益生元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研发单位,将借助现有的技术基础加大公司在微生态领域中的研究,丰富益生元产品品类;还将对现有产品继续加大应用方面的功能研究,并把现有产品针对市场进一步细分,进行产品升级;同时还将继续做好市场中应用方面的技术引领。龙力的功能性食品业务板块将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等团队的力量,也将加大对产品功能性的开发及市场开拓的力度。

记者:作为国内最大的低聚木糖生产商,龙力的优势是什么?

肖林:龙力最大的优势就是公司绿色循环、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这保证了从原料供给、供应体系、生产组织到最终产品市场的平衡。由于产品品类丰富、领域全面,在市场变化的环境中有更好的协调能力,也增强了龙力在相关领域中的发展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健康是人类社会永久不衰的话题,国家强盛首先要人民强,人民强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民健康始终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板块,龙力所做的原料方面的供给,也属于国民健康工程中的一部分。作为原料供应商,龙力团结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以龙力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力争把健康产业做大做强。

龙力拥有功能糖、新能源、新材料等业务板块,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更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龙力是相关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做到这一点的企业之一。目前行业也认识到这一发展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国家相关机构、行业协会都在推崇龙力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至今,公司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产业特点,在此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还将继续完善相关工作,同时进行不同区域的异地复制,力争使得龙力的产业从规模上、整体市场贡献上都能成为业界翘楚。

记者:现代社会人们更关注如何在吃得安全的前提下吃得更好。您认为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有何关系?龙力如何做到这二者的协调统一?

肖林:民以食为天,食品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社会温饱已经不是问题,人们更注重饮食的营养、健康。现在国家、社会都在积极宣传养生理念,告诉消费者如何健康饮食、如何调节更好的生活规律以帮助更好的体力分配。

产业发展理念篇12

一、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按照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的解释,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近年来发展迅速,集群的竞争已经开始取代企业的竞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一国、一区域的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国、该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有关,如意大利艾米利亚一罗马格纳、德国巴登一符腾堡、美国的硅谷、印度的提若普尔等都对增强本区域乃至本国经济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产业集群的趋势,广东、浙江、福建等不少经济发达地区先后出现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例如,浙江现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达300多个,其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近60%,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的防风打火机集中于温州的鹿城区和瓯海区。产业集群的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产业组织优势、创新优势等方面。然而集群的发展并非十全十美,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诸如环境污染、资源透支等一些负面效应。尤其是我国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大多归属于传统的资源加工型,走的仍然是传统增长模式,这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群内个体以单位投入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忽视生产的资源约束、综合及循环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严重影响了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在各地区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有必要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全面认识产业集群:它一方面是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巨大的资源消耗者和污染源。以往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多关注其在竞争力、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而忽视了它在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资源、环境的视角研究如何发展产业集群。以物质循环理念改进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群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废物的直接排放,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产业集群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优势

为克服产业集群的负面影响,人们提出了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产业集群自身来说,它的组织结构特点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产业集群为空间组织形式发展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在原有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引入新的分工角色,在集群中完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专业化分工,打通集群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渠道,搭建企业间的合作共生机制。延长物质相互使用链条,促使产业集群生态化升级和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建立。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指集群内一家企业产生的废物是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这些企业依照上下游的顺序形成高效率的生态产业链,系统中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不是孤立、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是可以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循环运行。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产业集群系统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有助于解决集群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且,还将从多方面影响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一是企业地理上的集聚,加大了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集群在特定地域内将多数企业集中,不仅可以使企业克服分散经营的劣势,分享集群的集聚优势,而且,在集群内部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就不仅增加了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节,也延长了物质资源在系统内的流动链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自然减少了废弃物一污染物的排放。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自组织能力的加强。自组织理论来源于人类对复杂性适应系统的认识,复杂性适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自组织性,即它具有明显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进化的特征,体现出很强的目的性。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有完善的专业化分工,系统,中多样化、趋异化的企业、机构等实体间形成了协作共生的关系。系统实体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使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集群生态系统内一个企业的变化必然受到集群中其他企业、机构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并通过自身的进化作用于其他实体的选择,引起其他企业和机构发生适应性变化,最终整个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自发产生对于环境的动态调整,实质上集群生态系统具备了自组织能力的适应性和动态调整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自组织能力——内生发展力。

三是加强低成本优势。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可以减少输入端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并且通过资源化处理,使垃圾、废物又一次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物质能源的多级、层次利用,提高了物质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物质能源的需要。生产同样的产品,所需的原料少了,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原料、能源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减轻了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所承担的成本及由于污染造成的各种国家税收和罚款。同时在产业集群层次实行循环经济对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污染实行集中治理,减少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四是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塑造集群品牌新形象。集群品牌具有地域性、产业性两个特性,是一个集群区别于其他集群或企业的标志,代表了集群内企业的一种潜在竞争力与获利能力,是集群内企业长期规范经营,通过良好的质量、周到的服务等积累起来的良好声誉,导致消费者对集群内所有生产同类产品、厂商的信任和忠诚。集群品牌会产生品牌效应,使人们将产品和区域联系起来,如西湖龙井、嵊州领带、永康五金、宁波服装等。区域集群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

五是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组织化程度。网络及网络-中的企业往往比企业的简单相加或单个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网络中的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资源共享获得了网络外企业所不能得到的资源和能力,网络整体也因此获得了比企业简单的地理接近或集聚更强的竞争力。网络的组织化程度越强,其竞争力也越强。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对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进行重新定位。通过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连接起来形成封闭的循环,同时还有民间及政府建立的各种中介组织,保证了物质、能量、信息流的流转顺畅,从而使各个环节之间资源、能量、信息的相互交换和循环利用成为可能。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生态链,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这种网络结构区别于物质能量单项流动的产业关联型集群网络,网络节点间的关联明显地加强,网络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六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内专业化分工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各种技能、知识、信息的沟通交流,形成累积效应。同时,生产企业、供应商、用户在地缘上的聚集,创新费用和压力就可以分散到集群的各个组织中去承担,缩短了新的创新反馈回路。循环经济中的技术创新集中在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等方面。利用集群的技术创新优势,通过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分析,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评估,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在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或潜在的创业者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信息。可以说,产业集群本身就是循环经济良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三、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战略

1、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普及生态环境教育,倡导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实现集群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从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着手,要使全社会真正树立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普及型的理论宣讲、大量的统计数据、成功和危害两方面的典型范例,使公众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治理污染、废旧物资回收和循环使用就是发展生产力。

2、加强生态立法,建立适应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集群生态化发展的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集群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从源头上抓起,根治“边发展边治理”或“先发展后治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弊端。

产业发展理念篇13

促使我国农业不断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源动力。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加大精准型政策创设力度,优化?层设计,健全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用地等多种政策工具协调组合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1]。大力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推动制定实施农机装备制造发展行动方案,同时,结合农业经营相关体系的创新与农业的信息化、“互联网+”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各类农机发展主体活力。

2改进机械化基本形式,引领农机化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且农机使用率低、农业机械服务范围有限,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一直处于较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应做好完善覆盖整个地区的集信息、机械调度、视频会议为一体的农机指挥调度和信息服务平台[2]。主动与金融机构联系,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为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生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

进一步完善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生产技术路线和作业规范,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合式作业机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发展畜牧、渔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机械,淘汰老旧、高耗能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配合对外合作战略实施,支持引导产品、农机企业走出去,增强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农机的研发引,提升我国现代农业设备有效供给能力[3]。

3绿色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支撑有力、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和主要农作物种植重点环节,促进技术成熟、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服务到位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及更新改造进度,实现高效、安全、节能运行,以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土地深松、化肥深施和高效植保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高装备配套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加快节水灌溉、秸秆收集、定位施肥、粪便处理等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挖掘绿色发展潜力[4]。普及秸秆还田与深松整地等绿色耕作技术,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4提升政府机构扶持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