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产业发展与规划实用13篇

产业发展与规划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1

从传统媒体发展到“新媒体”,从网络新媒体到网络后的“新新媒体”,从单一媒体到“跨媒体”、“全媒体”、“大媒体”,再到“非媒体”――“超媒体”,这样一个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传媒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史”。在广告之外求财路,在传媒之外找商机,在本地之外谋空间,这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传媒发展的基本逻辑。而所谓“超媒体”,就是“超越媒体、跨越行业、跨越地域”的传媒发展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大媒体、超媒体,实际上就是把传媒业放到整个文化产业大系统中来思考,充分发挥传媒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枢纽作用,创新传媒业赢利模式,求得更宽视野下的传媒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的加快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都与传媒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出版、广告等本身就属于大传媒,其他都属“超媒体”范围,足见国家对传媒业的重视,传媒业的机遇清晰可见。

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注传媒融合,为传媒业发展指明方向

媒介即信息,随着以3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推广引用,我国即将进入“动网文化产业”(移动网络文化产业)新时代,传统的网络业、传媒业、移动通讯业三大行业分立的局面将得以改观,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将发生根本转变,现有的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可能被整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传媒业也将突破传统媒体的单一形态,朝着“超媒体”方向发展,传媒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即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媒介形式深度融合系统开发,实现信息跨媒共享、资源跨行配置、文化跨域交流,并且凸显以传媒为核心的关联产业涟漪式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调整规划》出台后,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在《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构想》一文中提出,鉴于3G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与3G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规章,与《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等相对接,支持鼓励文化企业和机构积极寻找与3G业务紧密关联的产业生长点,抢占“动网文化产业”制高点。$此次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这无疑为传媒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制高点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领域,进军方向是整个“动网文化产业”,传媒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释放管理体制能量,将极大解放传媒生产力

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破传媒业发展瓶颈的要害也在传媒管理体制上。传媒业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虽然我国传媒业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但国家对传媒业的管控决不会放松到完全交由市场调节的程度。我国大部分传媒机构还属于“事业单位”,我国对传媒业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犹存和某些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等,造成我国传媒业在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在上市融资,在跨地区、跨行业运作等方面困难重重。

此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管理体制上放宽了对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提出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可以设想,传媒业也必将从中大大获益。虽然现在具体的规划细则尚未出台,尚不清楚对传媒业到底可以开多大的口子,但从规划透露的信息来看,管理政策的日益宽松、开放是一定的。因此可以预计,传媒业的生产力将进一步提升,在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里得以释放。

四、《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为我国传媒业开拓农村市场保驾护航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中国人口中农村就占了8亿,农村市场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然而,农村市场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涉农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就传媒而言,对农村市场的忽视和轻视也是其长期以来的发展痼疾。不少传媒津津乐道于“四有新人”(有点权、有点钱、有点闲、有点品位)、“三高人群”(高收入、高学历、社会地位高)的定位,着眼点仍在城市人群。从传媒经济收益和成本消耗等因素考量,定位于城市人群似乎并没有错,传媒结构分层也要求某一部分传媒专注于某一部分人群,但若绝大多数传媒甚至全部传媒都盯着城市居民的钱袋,熟视无睹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受众群,则绝对是短视行为。从错位发展的定位守则来看,也等于失掉了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可见,无论谈到扩大文化内需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提到了农村和农民,我国传媒业必须重视农村市场的拓展,方能开辟一片新蓝海。

五、《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扩大产业规模和对外文化贸易,为中国传媒业走向世界提供良机

中国文化产业欲称雄于世界,必然要夯实根基,做大做强走出去。而国家对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扶持政策,是中国跻身世界文化产业强国之列的重要保障。在过去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高瞻远瞩,提出在全球范围内统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确提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国家对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大力扶持,这其中也包含了传媒业外向发展的机会。

国与国之间软实力的竞争,一定意义上是传媒传播力的较量。几十年来,我国传媒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综合实力远远不及世界强国,在世界舞台上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扮演弱小的角色,这与我国世界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传媒业惟有强身健骨,不断发展壮大,增强自身实力,培育大型跨国传媒集团,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目标和相关举措,将为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实际上,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前,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曾透露,要“集中打造大公司,通过上市造出市值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航母’”。据新闻出版总署知情人士透露,未来的“千亿航母”,很有可能在出版传媒企业中诞生。

当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规划不仅仅是概念刺激,还需将其落实到政策推动、资金扶持等层面上来。任何规划的出台和实施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必然有曲折。国务院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消息传出后,尽管传媒类个股如赛迪传媒、电广传媒、粤传媒、华闻传媒等走势较强,但也有不少传媒股指数并未立即上扬,反而出现了阶段性的震荡,7月23日开盘之后更是一路狂跌,即为明证。因此,应理性看待《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的市场反应。而从长远来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会利好传媒产业,推动传媒资本市场走俏,推动传媒产业的总体发展。《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帆业已扬起,我们期待着,中国的传媒舰队从此步入海阔天空的新航程,乘风破浪,驶向世界!■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注释:

蔡尚伟、苏惠文:《金融危机:“超媒体”发展之机》,《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2期

蔡尚伟、刘锐:《3G开启“动网文化产业”新时代》,人民网2009年4月15日

蔡尚伟、刘锐:《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之构想》,人民网2009年4月15日

参考文献:

蔡尚伟、刘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义与几点意见》,人民网2009年7月24日

蔡尚伟、张h:《1929-2009:金融危机与传媒业发展》,《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蔡尚伟、王理:《内外统筹全面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人民网2009年4月24日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2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3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阶段。PCB产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公布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路线逐渐清晰,为更好地帮助PCB企业把脉国内政策及经济走势,SPCA 2011线路板产业发展论坛特别邀请湖南全创科技陈明星董事长,为业界同仁作了题为“十二五”规划与中国PCB产业发展的精彩演讲。

“十二五”规划背景解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但这个改革进程还远没有完结。进入十二五,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为各界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人均收入上的稳步提升,中国的经济结构、中国的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从经济规律和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的中国正在步入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阶段。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

“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改造传统产业,追求自主创新,推动进口替代,发挥内需优势,符合环能规范,展现国际影响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SPCA 2011产业论坛7月29日上午的演讲中,陈明星董事长结合中国PCB发展现状,为业界详细解读了国家“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及其将对产业产生的重要影响。

“十二五”规划发展主轴与战略

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主轴与战略,主要表现为:国富民富,国民收入倍增,逐年提高薪资15%,5年后中国劳工薪水涨1倍;发展内需,开发11大城市群,城镇人口将达6亿,释放消费潜力;产业转型,力推7大新兴产业,5年后将其产业值提高到GDP的8%。

国富民强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体现为国家财富的迅速积累,但是相比之下,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却远远小于国家财富的增长速度,财富分配比例失衡,不仅成为经济结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重要原因,也锁闭了中国经济成长阶段最重要的内需增长。立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果共享、增进和谐”的原则,打破“鼓励生产、抑制消费”的制度性约束,通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收入分配等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启动终端消费,释放内需增长潜能,将是中国未来改革的方向。

发展内需 根据十二五计划,其主轴之一即为发展内需,开发11大城市群,中国目前对于区域发展的主轴在于东部重调整、中西部重发展。区域发展主要有4大板块,东部的特色在于持续在技术、人才、资本、开放程度及都市化保持领先,定位为国家经济火车头,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部则扮演联东带西的枢纽地位,具有3个基地和1个枢纽,重点区域则为武汉、郑州和长株潭。西部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区域为成渝、关中和北部湾,定位为升级老工业基地的东北主要着墨传统产业与技术的升级,重点区域为辽中南。近年来,中国大陆交通发展迅速,高速铁路不断开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随着全国二横三纵城市群格局的建立,中国大陆至少有超过50个城市的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如此发展下去,将可以持续创造惊人的内需市场。

产业转型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确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七大产业定位有别。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被列为支柱产业,承担着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重任。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则被列为先导产业,作为对重大前沿领域的先期部署。新一轮产业比拼的硝烟即将燃起,未来一段时间,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将是主要方向,成为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支柱。

七大新兴产业对PCB产业的影响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PCB生产基地,仅大陆地区产值比重就高达40%,面对新的十二五规划的启动,PCB产业再度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作为“电子产品之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PCB。陈明星董事长表示,中国新的十二五计划,针对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将大力推动,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配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与新能源汽车,而这七大新兴产业都与PCB息息相关,也都将带来新的需求。

在“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的制造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的关键时期。制造业分为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但实际上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在内,与国际水平相较,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不足,所以中国才力推7大产业的发展,而相应的PCB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其中高端装配制造产业对PCB需求影响巨大。中国政府力争使2012年重大装备基础零组件配套能力提高70%(目前为65%),未来培养10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鼓励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高端装配制造业产业重点和目标有航空航天、大飞机、卫星,轨道交通、客运专线,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智能装配、关键技术、系统整合,其中大飞机项目2020年挹注产值,目标更是超过人民币3500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是集成电路。令人鼓舞的是,该产业是“十二五”以及未来的核心基础产业,是国家会大力扶持的产业,而集成电路相当一部分是PCB产业。随着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PCB行业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中国PCB行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无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在资金的扶持上,都对PCB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而新兴产业所创造的庞大需求,对于PCB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增长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稳中求变 中国PCB市场将迎来更多机遇

过去的10年,全球PCB行业经历了两次大幅衰退――分别出现在2001年和2008年,互联网泡沫和由次贷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了PCB行业的持续成长。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PCB行业在这两次全球产业衰退中均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两次衰退也为全球PCB行业向中国的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2010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下游行业需求的增长拉动,PCB行业快速复苏,专业机构估算2010年全球PCB产值同比增幅超过20%。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PCB行业在全球主要生产区域中表现抢眼,据估算,全年增长率超过28%,中国作为全球PCB行业最大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展望未来,全球PCB行业将在新一轮成长周期中不断发展,终端应用市场需求的增长将继续拉动上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应用终端电子产品的异军突起,也将为全球PCB行业提供更多的市场增长点。

仅就国内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复苏和持续转型,未来几年中国PCB行业的发展将迎来更多的机遇:首先,产业的持续转移和世界知名PCB企业在中国生产基地的建立,中国PCB行业的集群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也将催生更多的本土企业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内资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学习,推动技术实力和经营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其次,“十二五”期间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PCB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支持;最后,消费有望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应用市场规模的扩大,间接带动上游PCB行业的发展。

中国PCB产业发展的困惑

在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中国PCB产业似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陈董更清醒地提示业界同仁:我们在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中国PCB行业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虽然中国十二五会创造新的商机,中国的PCB产业产值占世界PCB产值的比例越来越大,但通过综合分析,PCB产业在中国大陆发展已经遇到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大困境。

经营环境日趋严峻 中国的产业经营环境日趋严峻,包括原物料价格高涨、环保法令限制、汇率因素、油电紧张、劳工缺乏等。以缺工为例,每到农历春节后,华南、华东等沿海地区都上演缺工的问题,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有的工厂甚至出现有机器没有作业员的窘境,为了快速回补人力,企业都开始放宽聘雇员工的标准,以前的要求是必须高中或中专学历,现在只要求能做事就行,不但拉长教育训练的时间,也造成产品品质的下降,为了配合客户严格的交期,往往会发生更多品质的问题。而近几年来,很多地区开始执行限电措施,加上原物料价格上涨成风、劳工基本薪资不断调高等,均让在中国的PCB企业经营饱受压力。

“三高”习题的难解 高学历、高工资、高流动是PCB企业目前面临的“三高难题”。现代制造业在不断发生变化,面对新生代的工薪阶层,过去的管理模式都已经不适用了。时代在变,趋势不可阻挡,所以真正要改变的也许反而是管理阶层。

在中国大陆虽然有13亿人口,在传统的观念下,认为进入工厂没有前途,最好是到金融、房地产行业才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所以几乎没有多少大学生愿意投身制造业。以PCB工厂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两千多元每月是可以招到,但员工流动性很大,进入工厂后,稍有不如意就提出辞职,而且经常换工作导致技能掌握程度较差,通常不知道让他做什么;而要请一个稍微熟练的技能工人,薪水要提高到三千至四千。

PCB企业需要劳动者,但更需要有技术的劳动者。以深圳沙井为例,过去员工的离职率在1%~3%,而现在员工的离职率能控制在8%~10%,企业就已经要庆幸了。另外,新一代的高学历者对于制造业有着歧见,并开始排斥制造业,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制造业在创造社会原始的财富,却从表面认为制造业是辛苦、低工资、发展受限的行业,所以现在要找个年轻的作业员都成为老大难。

对于新一代的员工,PCB企业的管理模式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比如以前宿舍的管理模式如今也不适用了,那种军事化的管理更不可行。年轻的员工崇尚自由,希望有自己的空间,他们不喜欢住在宿舍里,宁可花钱到外面租房子,由工厂附近火爆的出租房就可见一斑。他们还希望被重视、被尊重。如何管理80、90后,成为PCB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留与走的两难

面对沿海地区的政策趋势和企业发展空间的需求,就地扩厂或另觅他处,留与走的两难正困扰着不少PCB企业的负责人。陈明星董事长表示,时下西进趋势正火热,他也已经去重庆等地考察过了,发现PCB产业要到内部地区重新发展并不容易。

首先,PCB的生产制造工艺比较特殊,需要的原物料多达150种,产业的供应链要建置完备,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因此这段路会走的辛苦;其次,在沿海办厂,一旦出现污染事故还有大海稀释的能力,而在内地办厂,可能对河流或地下水等饮水资源造成伤害。以重庆而言,位处长江、嘉陵江源头,污染问题更受世人瞩目,因此当地政府也认为最好是只容纳1大2小的PCB业者;再次,如果真要离开沿海地带到其他地方设厂,还要考虑人力够不够,市场够不够,资金够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就地扩厂或另觅他处,成为留与走的两难。

从实际情况来看,沿海的PCB企业一般不大可能迁厂,产业链的特性决定了只能重新设厂,而设新厂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而对于现在PCB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大多已经60多岁,创业激情减退不想再冒险,那些没赚钱的企业更不可能贸然西进。因此,目前PCB产业仍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带。

产业转移的趋势与挑战

尽管PCB产业向中西部进军有着诸多阻碍和困惑,但大环境下的产业转移已是趋势所在。陈明星董事长结合宏观历史和近展趋势指出,中国PCB产业发展趋势是国外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经济也就是西高东低,所以东部沿海水土丰沛适宜居住,聚集了大量人口。从以来,其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大量欧美、日本、台湾企业转移至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北京到广州到深圳横跨五省六市的近代京广经济体系,从近代史来看,京广经济体系囊括了中国80%经济总量和人口的聚集。另外中国的发展还有两个独树一帜的经济体系,一个是东北三省,一个是四川盆地。

随着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的结束,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加之原材料价格的节节攀高、环保政策日趋严苛与企业规模扩张的矛盾,PCB企业成本压力将不断增大。受此影响,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PCB产业转移的方向将是东部往中西部的转移,如转移至湖南、重庆等地。

然而,转移并不能简单地抱着规避环保政策的目的,如今内地也都在倡导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内地政府在面临东莞模式与两型社会的抉择时必然选择后者,而且鉴于地方对相关法令裁量与执行的落差,所以企业也面临极大的相关政策及环保风险。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突出“调结构、促转型、改善民生”,更加强调绿色经济、人、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PCB企业亟须通过提高工艺技术能力、简化生产过程和更新制造技术将“节能减排”做到极致,实现PCB行业由“耗能和污染大户”向“清洁生产大户”的完美蜕变。另外,内地的人工成本并不便宜,有的地方物价甚至赶上沿海地区,加之产业链的配套不完善、运输费用的增加等,对于PCB企业,如果选择合适的迁移生产据点,的确可以有存活的机会,但是日子不见得更好过。有句话是说“不走是等死,走出去是找死,但是走出去也许能找条路活下去”。

结语

这是一堂相当精彩的演讲,演讲者所领导的全创科技作为较早转移到内地湖南,并一直以来保持领先地位的台资PCB企业,深刻理解了中国宏观政策走势及经济发展战略,具备着深厚的行业背景及实践经验,而陈明星董事长更以其精耕PCB几十年的行业经验,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积累、实践,其演讲为业界同仁更好地把握产业趋势、调整企业战略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与会者经过这一堂课,无不感觉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4

1营林、林业的现状

1.1营林的工作结构

营林工作首先是对林苗的培育,树苗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林业的生长至关重要。因此,树苗的培育要格外的重视。对于一些生命力不旺盛的树苗更加爱护、悉心照看,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营林工作规模的制定。在实施营林工作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林种、树种、种植的树龄以及营林区的规模面积。根据具体的营林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在营林的过程中需要对树苗进行有效的监管,保障树苗的健康成长。

1.2林业的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根据林业局近期的数据显示;目前的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329.5公顷,森林面积15894.1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全国人工林面积为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林业覆盖在每年的数据上都会产生大幅度的流失,解决林业覆盖的水土流失情况就需要有序进行的营林造林,有了营林造林做基础保障,才能可以尽最大可能弥补林业覆盖的面积,因此,新生林木的培育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有着重要作用。

1.3林业发展的问题近年来,旅游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兴旺起来,给各景区带来游客的同时,人为的破坏也随之增多。在树林里生火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旦发生火灾情况不仅给当地政府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为再次造林工作加大难度。由此可见,人为破坏是林业发展形成的一个重要阻碍。为进一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政府应该加大教育宣传工作。避免人们因为行为不当带来的意外损失与公共损失。天气原因对林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若是天气持续高温没有降雨的话,林木极其容易着火,并且火势会进行蔓延。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责任,加强监管力度,避免灾害的发生。

2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加强生产管理

通过合理制定营林生产的管理措施,来提高营林生产的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从目前的营林生产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营林生产方式依然处于工程化集约生产和集中连片式。这样的生产方式并不成熟,导致在生产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管理问题而影响到营林的正常生产。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营林生产管理。

2.1.1针对林业种植中所必须的种子与苗木进行严格的挑选,确保使用的是优质苗木,并且还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更好地进行苗木的种植。

2.1.2要想更好地保护林区的生态资源,除了要重视苗木的种植以外,还需要对林种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有效的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以进一步加强林区生态资源的利用。

2.1.3在苗木的种植过程中,肥料的施入与农药的喷洒对于苗木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过度的肥料施入以及农药喷洒也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因此,一定要适当使用肥料以及农药。

2.2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在营林生产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还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帮助营林生产进一步的发展,确保其产业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强关于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在实践的活动当中积极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理念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才能帮助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就是要积极引入不同的高品质植被产品到林区当中,不断完善并调整林区的种植结构。最后,就是要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新技术以及新理念应用到营林生产当中,从而进行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想M一步加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因此,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工作,这样才能为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而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3.1对林业现有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要进行修订,基于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我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地调整、完善,使其更加符合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保障营林生产的科学发展以及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

2.3.2加大执法力度,确保相关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制定的法律法规才能发挥作用。

2.3.3加强监督和管理工作,对法律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以此确保营林生产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之下更好地进行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结语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这句话经常贯穿在人们的脑海中,但是还需要人们的实际行动。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林业保护对环境、生态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关的具体措施,才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伤害。从而使得林业真正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林业发展的重视,积极的做好营林、造林工作,是当前我国林业保护的首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宝生,张锋,李文龙.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3).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5

【 keywords 】 : urbanization process, endowment industry, a city's own advantage, auxiliar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发展时期,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规模,既给社会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及时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培育发展养老产业,对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城市的新一轮规划与建设为养老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所以,讨论和分析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养老产业规划与发展对于城市发展以及养老产业的新开拓都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养老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是单一的纵向开拓,更应该是横向和纵向的双重发展,因此,在产业具体的实现过程中要全方位进行考虑,根据城市的自身进行产业定位,从而建设和规划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产业系统。

2 养老产业规划与发展的基础分析

在养老产业的规划与发展过程中,不能盲目的进行产业定位,必须对产业发展的基础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和掌握城市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才能正确进行产业定位,建设优质的养老产业系统。

2.1 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养老产业,及时具备这样的条件,也不能根据其他城市的养老产业规划与发展情况进行复制,而是要首先分析自身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自身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产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区位优势。良好的养老产业发展在区位方面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集中的城市圈。在养老产业规划过程中,城市一定对区位进行优化分析,这样才能使养老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便利性;其次,区域环境。区域环境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因为良好的区域环境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一般的养老服务机构都建设在依山傍水、树木繁茂的场所。城市在养老产业规划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城市自身某一区域具有良好交通、区域环境良好,并且城市处于都市圈的核心,就可以进行养老产业的规划。

2.2 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基础

城市自身产业发展优势能够对养老产业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当城市具备发展养老产业的条件之后,就要对养老产业进行准确的规划定位,是建立一个较为简单的养老机构还是建立一整套的养老产业系统,这对于城市养老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而要进行优秀的产业定位,则一定要有良好的养老产业发展基础。首先,对于城市的养老产业规划和发展而言,并不能从零开始,所以,一定要有发展养老产业的基础,例如较为广泛的养老机构,具有鲜明的养老产业特色等,这是后期养老产业整体发展的宝贵经验;其次,是否具有配套的产业基础。一般而言,具有养老产业发展潜力的前提包括三个方面,稳健发展的旅游商业、较快发展特色农业、一定基础老年人用品开发,这三个方面对于整体的产业发展定位至关重要。所以,在城市养老产业发展定位时一定要对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基础进行详细调研与分析,从而做出最好的规划定位。

3 建立优质的城市养老产业系统

当进行合理的产业规划以及产业定位之后,就要进行整体养老产业的建设以及规划的实施。对于一个具有成熟的养老产业基础以及良好产业定位的城市而言,所要建立的不仅是单一的产业链条,而是一个优质的产业系统。从这方面讲,建立优质的城市养老产业系统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3.1 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建设

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建设是整体系统建设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加快推进政府保障性养老机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乡镇(街道)养老机构、市级医院迁建留下的旧址,进行整合提升,形成区域性的、专业性的养老机构。有条件的村(社区),在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前提下,使用集体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公益性的养老机构。其次,应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以老年公寓、涉老康复护理、疗养医院、临终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第三,允许社会进行产业开发和建设。优质的养老机构应该是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良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在机构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独立团体的建设要求,允许社会资本投资的周转性养老房产。

3.2 健全老年人养生保健、康复护理、文教培训等配套项目

优质的养老机构不仅仅是单一的建筑群体的堆叠,养老产业软件应该与硬件匹配发展。因此,在养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硬件条件的完善外,必须健全老年人文化教育、养生保健、康复护理等项目。并且依托城市的优势,开发各种养生项目,对于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在养老机构中修建老年大学,提供充足的信息为老年人的晚年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

3.3 加快老年人用品的研发制造业发展

老年人用品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同样也是养老产业经济回馈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用品产业的发展应当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老年人生活用品的产业发展。在城市中,一般都具备较为成熟的家纺、家寝具产业,因此,可以依托这些产业,开展面向老年人生活用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形成老年用品加工生产区;其次,老年人食品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基础,鼓励开展面向老年人食品(饮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特别是满足具有某些老年疾病人员的食品需求;第三,老年人康复辅助产品的产业发展。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弱,所以,康复辅助产品较为重要,所以,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开展面向老年人康复辅助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形成老年康复辅助产品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6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7

Key words: industry logistics;development mode;system planning;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18-02

1研究的目的、意义

陕西省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中国大西北的“门户”,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物流节点”角色,再加上省域经济及社会快速发展所释放的巨大物流需求,客观上要求必须持续推动陕西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流产业地位的提升、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的快速增加、特别是《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引导,陕西省的物流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张,物流通道和物流节点建设初见成效,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面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背景,陕西省物流业依然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专业化的高端物流服务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原因,除了受到特定的产业发展阶段、市场成熟度、产业规制等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区域物流的发展模式选择有关。

陕西省始终坚持发展大交通、大物流的战略,重在建设物流通道和城市物流节点,以完善物流服务网络,所采用的物流发展模式多是基于城市节点的综合服务型模式、基于区域的多产业服务型模式、或者基于交易市场的综合服务型模式,而上述模式由于侧重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多样化综合物流服务,往往缺乏对特定产业物流需求特性的深入关注,因而无法满足专业化、个性化的产业物流需求。有鉴于此,文章立足于陕西省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研究基于节点或区域的综合服务型与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服务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发展模式,以寻求产业物流需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物流系统规划。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如何发展物流业的研究很多,涉及创新与应用现代物流技术、改革管理体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及法规等诸多方面。在现代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构造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格局,并正在努力推动其向智能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达到了较高水平;而我国则处于现代物流技术的初步应用与积累创新阶段,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内外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成立专门的物流产业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在保持“各个物流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格局下,通过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实现对物流业发展的有效引导与管制,不同的只是管理内容的集中程度有所差异而已。在制定发展战略或规划方面,除了对基础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之外,更多的则体现在政府或地方对区域物流规划重要性的充分认知和大胆实践上。目前,基本上我国各省都出台过物流发展方面的战略或规划,陕西省也不例外。在物流产业政策及法规方面,发达国家的研究大多立于宏观层面,或是强调通过法律和市场手段推动物流业自由发展(典型的是美国),或是强调政府的充分干预(典型的就是日本1997年出台的《综合物流施政大纲》和2001年《新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但总体上都强调政府应该在本国物流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在我国,汪鸣、丁俊发、黄国雄、陈文玲、夏春玉、海峰、林勇、赵娴等人都曾对我国物流业的现行政策进行过深入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各自政策框架构想,对完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研究和出台专项的物流产业相关政策,如国家九部委共同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颁发的《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等。

由上述分析可见,与物流业发展对策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成果十分丰富。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多基于宏观视角,针对区域内所有产业综合进行物流体系研究,重视需求在量上的共性,而忽略了不同产业物流需求的在质上的个性。这往往会导致制定的很多有关物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显得空泛,所提出的措施和战略难以落实,无法满足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而就理论研究而言,现有研究往往又割裂了产业物流需求的共性与个性,要么侧重于区域综合物流系统建设,推行基于区域或节点的综合服务型发展模式,要么侧重特定产业物流的专业化发展,推行基于产业或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发展模式,而缺乏对区域物流资源整合和产业物流需求的统筹规划,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续关注产业物流发展问题,但研究焦点多集中于跨产业的产业联动问题,或是汽车物流、农产品物流、花卉物流等特定领域的物流理论与技术问题。其中的缺陷是在重视提高产业物流专业化程度的同时,没有将其置于区域物流系统中加以综合考量、优化,容易陷入“专业化陷阱”。

3陕西省产业物流发展模式与系统规划研究

论文研究旨在克服上述缺陷,立足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综合考察产业物流需求的共性与个性,进而研究新的综合型产业物流发展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以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为手段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涵盖石油化工、煤化工、电力、盐化工、航空、输变电设备、汽车等领域的20个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其产值占到全省工业的90%以上。此时,更多地关注产业物流需求,科学选择产业物流发展模式,并进行产业物流系统规划,必然能为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与引导,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抓好重点任务和部门分工的落实。抓紧物流业规划编制工作,积极支持物流业重点项目建设。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认真做好重要商品市场监测和调控。要在“预”和“实”上下功夫。加强市场监测,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保障重要商品市场供应的政策建议,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做到措施具体,责任明确,重在实效。

3.2 对产业物流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不但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指导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而且能够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置提供更充分的依据。陕西在物流结构与发展潜力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物流规模和物流经济贡献方面,陕西却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陕西应构筑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断加大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与物流市场主体的建设,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发挥人才在提高物流发展水平中的作用。

3.3 研究基于节点或区域的综合服务型与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服务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发展模式,以及产业物流系统的规划方法,能够弥补区域物流理论研究的部分缺陷,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全力推进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强流通项目管理,确保中央、省级政府投资项目见实效。要加强项目调研,主动服务,包装、策划、储备一批流通领域好项目,严格执行基建程序,并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加大对项目监督检查的力度。要加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结合经贸领域的实际,明确“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加强对内外贸市场形势的监测和分析,加强重要商品市场宏观调控,提升以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耀平.21世纪初美英澳运输与物流战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高海军.浅议汽车产业物流发展方向[J].汽车工业研究,2009(10).

[3]林勇,王健.我国现代物流政策体系的缺位与构建[J].综合运输,2006,(1).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8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通过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对新疆重点产业的规划布局与环保工作做如下思考:

一、新疆概况及重点产业布局

(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然环境差异大,生态总体脆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6。区内分布山地、戈壁、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高山面积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7.5%,低山丘陵占21.5%;沙漠面积占22.4%,戈壁面积占24.0%;绿洲总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5%,其中天然绿洲多串珠状分布于准格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边缘,占全区面积的4%。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使新疆在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等方面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广大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2.94%,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区,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生物生长量低下。区域自然生态总体脆弱且破坏后较难恢复,沙尘、春旱、山洪等气象灾害频繁,常伴有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地质灾害;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环境自净能力低,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沉降作用微弱。

2010年数据显示,新疆自然植被覆盖度为19.9%,地表植被生物量为175克碳/平方米·年,自然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植被状况下降的区域面积约占8.71%,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勒泰山山前平原、天山南坡西部及昆仑山西段的大部分地区。

(二)矿产资源丰富,农牧业和能源产业基础较好,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5种,矿产地1300余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及稀有金属、膨润土、蛭石、芒硝、石盐、钾盐、石棉、白云母、水泥用石灰岩、宝玉石等具有较大优势,天然气、石油、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镍矿和铬铁矿已查明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占全国13.6%和18.6%。据国土资源部门的预测,新疆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超过6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不足预测资源量的10%,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以能源、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土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主导,新疆经济形成以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为基础,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0年以来,油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以及乙烯产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准东、伊犁等地煤炭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向国家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迈进。煤电、焦炭、合成氨、尿素、电石法PVC等规模逐年稳步上升。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新疆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牧等四大基地已经形成。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等特色农业为主,盛产棉花、小麦、水稻。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43万亩,产量达11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主要的粮棉产区。以棉花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占到种植业的50%以上,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9.6%和37.3%。围绕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新疆优势、特色农业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专业化水平高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白色产业,以番茄、红花、辣椒、枸杞、红枣等加工为主的红色产业,以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以核桃、杏子、葡萄等为原料的干果产业等特色林果业和现代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分工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经过多年建设,新疆已经形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经济区、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为主体的工业聚集区,以及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天山北坡经济区面积经济总量占新疆的60%以上,已经形成新疆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新疆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均占重要地位,拥有包括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油气及石油化工企业,具备形成大型石油炼制、乙烯、芳烃、聚氯乙烯、氮肥、甲醇加工等为主的油气化工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

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新疆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10年,全区对外贸易额171亿美元。共有1.1万家疆外企业落户,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中国500强75家。现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有3个部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哈两国跨境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同1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2000年以来,新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以“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天池、喀纳斯、那拉提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区。2010年,全区接待境外游客107万人次,境外旅游收入3.68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38万人次,旅游收入281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传统的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污染排放增加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新疆城市多分布于河谷绿洲,大气扩散条件差,环境容量有限。受能源结构和扩散条件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差,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南疆和东疆城市呈沙尘污染。2010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57.9%,好于Ⅱ级优良日数占80.3%,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十一五”期间,非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二氧化氮年日均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新疆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河流总体水质明显好转,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优,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对河流水环境质量影响逐步减弱,其中首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断面超标率下降10.0个百分点,氨氮的影响逐步显现,其超标率排第二。

2010年,新疆自治区COD排放量28.07万吨,比上年增长3.5%;SO2排放量56.94万吨,比上年增长1028%,在“十一五”期间,全区COD排放量增长9.35%;SO2排放量增长13.34%。“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7%,十一五期间,原油加工量增长24.1%、焦炭增长280.5%,发电量增长121.3%,生铁增长263.8%。“十二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十一五”基础上大气污染物新增15.4%,水污染物新增10%。

(五)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影响大,生态破坏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范围广泛。长期的矿业开采活动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新疆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新疆地形封闭,降水稀少,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成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地质环境脆弱,采矿活动一旦介入,将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矿山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三是矿山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多数个体矿山和承包性质的集体矿山业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四是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轨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欠帐过多。

多年来,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以及开发强度的日益增大,导致的各类矿山环境问题已日显突出,尤其是位于乌鲁木齐、伊宁和哈密的煤炭矿区,位于阿勒泰、哈密的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区,井下开采诱发采空塌陷、地裂缝,矿山排水引起的地下水均衡破坏。露天开采破坏土地、植被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形成不稳定边坡,造成水土流失,甚至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废水、废液、废渣排放引发水土环境污染。

二、开发潜力释放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疆作为全国重要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和进口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大规模开发潜力的释放必将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

(一)重化工业大规模发展增加水资源压力

新疆绝大多数地区干旱指数大于7,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尽管新疆的降水总量和地表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各省分别排第9和第12位,但相对量明显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54.8mm,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3.9%,全球平均值的13.7%,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倒数第一。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两个最富水的行政区,河川径流量分别占全疆总量的18.8%和14.1%。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河川径流量分别仅占全疆总量的1.2%和0.7%,水资源已出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局面。

除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外,目前大部分河流引水率已达85%以上,水资源已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天山北坡经济区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和超引地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尤其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规划重点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均属于高耗水产业,未来将对水资源供给产生巨大压力。以煤化工为例,到2015年,全区计划建成煤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合成油360万吨、尿素260万吨(约156万吨合成氨)、二甲醚80万吨、烯烃10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新增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这些煤化工项目其水资源消耗量将在7~10亿立方米,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与区域/流域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更加尖锐。

随着资源开发强度和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必将成倍增长。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生活的水资源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将对生态用水形成压力,使生态用水保证率下降,有可能威胁流域沿岸的林草系统和绿洲系统,导致区域或流域生态失衡,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增大

新疆国土面积广大但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将进一步降低土地的承载能力,同时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将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加大,进而影响人居环境。目前,新疆约60%的土地和1200多万人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沙漠化土地以85km2/a的速度扩展,每年约有66.67×104hm2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800×104hm2草场严重沙化。新疆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已有83种,约占全国濒危动物物种数的15.40%,其中列为极危24种。全疆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2133万hm2,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 hm2。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面积只有29.80万hm2,仅为50年代的65%。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问题将交织显现

新疆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2.25倍,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地表水蒸发量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化、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将使受纳河流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呈增加趋势。产业集中的天山北坡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换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在盆地内河流地表水污染必然带来地下水污染。进入河道的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将随地表水入渗进入含水层,并向下游运移、扩散,一部分通过岩土颗粒吸附累积于含水层,一部分随地下水排泄进入湖泊。如沿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水环境将因水污染负荷的迅速增长而急剧恶化,并向不可逆演变。

影响新疆水环境质量的常规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位居第一,但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氨氮增长迅速。2010年地表水中氨氮浓度值较2005年升高42.9%。预测十二五期间COD将较2010年增加54%,氨氮增加16.6%。内陆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自净能力有限,且较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面临常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巨大压力,实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城市、绿洲污染压力增大

“十二五”期间,新疆煤炭开采能力预计由目前不到1亿吨的基础上增加至4亿吨,仅有5000万吨外运出疆。3.5亿吨煤炭的就地转换将给区域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以煤电为例,预计2015年全区新增装机4900万千瓦,是现有火电规模的3倍,2020年新增火电规模预计将达到现有火电规模的5倍。大规模的火电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用煤量1.4亿吨,由此新增的SO2排放量为20~30万吨。仅十二五期间新增火电带来的SO2排放量将超过“十二五”国家给新疆全区新增15.4%的SO2排放量(约合10万吨)的2倍多。同时考虑钢铁、石化等重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区域减排压力巨大,在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和污染控制水平不进一步提高,发展规模不适度控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十二五”总量控制任务。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发资源,合理布局高耗水产业

新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矿产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必须科学认识资源环境禀赋,特别是充分估计到矿产资源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制约作用。水资源配置应当以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实行水资源的最严格管理,防止走我国东中部一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点产业发展应当根据疆内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发展密度、发展潜力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大型化、一体化、多联产”的发展模式,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化工基地,合理布局高耗水的煤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统筹规划、吐哈、准东和伊犁等煤炭基地开发。

(二)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兴战略性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体现在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新疆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比较明显。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部分地区。新疆工业结构单一,以原料产品初加工业为主。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7.4%,然而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仅为4.4%,在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上,新疆石化业依然处在最初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展严重不足。建议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机电工业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同时,发挥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商贸、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逐渐降低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程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预防环境风险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9

1 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园区以“铝电联营”为核心,重点发展电力、电解铝、铝深加工、铝合金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高载能、高技术、低污染、环境优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循环产业系统。

2 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在项目引进过程中,紧紧围绕“铝电联营”和循环经济这一中心指导思想,积极引人补链项目和延伸产业链的项目。园区核心企业包铝集团原铝年产能30万吨,年用电量达45亿千瓦时左右,园区内的东华热电有限公司投资25.6亿建设的2×300MW机组项目工程在投产后,2007年已经开始为东河区城区提供集中供热,同时为包铝集团和整个园区提供充足低价的电力供应,为缓解包头地区用电紧张和蒙西电网用电起到重要作用。在铝深加工企业方面,目前包括成基电子、凯普松电子、东联盛电子、三鑫电子、一阳轮毂、富诚铝业、上海汇众等一大批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铝产业企业纷纷人驻园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 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大。一是改造了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盘活包头市传统的冶金、电力、稀土工业,为包头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城市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广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实施铝电联营战略后,解决电价过高制约包铝集团电解铝发展的瓶颈问题,而且还在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延伸铝的产业链的同时,通过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全面提升包铝集团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做大做强地方优势企业,实现将包铝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合金铝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三是将东河区城区内的企业引入园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合理调整东河区城区经济布局,既减少了城中的污染,发展了三产,同时为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园区内有包头到北京、兰州、太原、西安4条高等级公路,有铁路专线与京包铁路连接。园区核心区内已建成白银路和东西主干道两条道路,道路铺设给排水、安装路灯等配套工程已经完工,使道路两侧实现硬化、亮化。这两条道路的建成连接,将使园区核心区内实现道路贯通。园区距离包头东站和包头机场10公里,现已开通至东北、西北、华南、西南方向客货运输,并已经开办天津至包头乃至西北地区国际集装箱联运。园区内电力资源丰富,电价低廉。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2×300MW机组可为园区企业提供充足电力。园区水力资源充沛。南临黄河,附近的磴口水厂距离园区2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取水口、管道设施、净水装置齐全,可供给园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园区内热力充足。包头东华热电有限公司可为各入园企业提供充足热力。园区周边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从长庆至呼和浩特途经园区的天然气管道已进园区。并建设了天然气液化站。园区通讯设施完善。已建有网通、联通、铁通公司营业网点。宽带网络已经开通,可方便接入国际互联网。

入园企业除享受西部大开发和环保型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以外,同时还享受园区特殊优惠政策。园区服务中心为人园企业提供项目审批过程的“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

配套服务:园区现具备学校、医院、商住、酒店、商贸、金融机构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包头市轻工业技术学院在园区范围内可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二、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园区。主要的工业生态链有:

煤发电电解锅铝的深加工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煤发电高附加值建材生产

煤发电供暖供热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生产

煤发电稀土铝合金铸件生产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

按照上述生态链,园区将划分为电厂、铝厂区、合金铸造区、铝深加工区、建材区、稀土高新产业区等几个产业区,重点发展以下工业和产业:

电力工业:火力发电厂以及与电厂建设相关的设备制造业等。

电解铝工业:电解铝厂、炭素制品制造企业等。

铝加工业:铝铸造、板、带、箔、管、棒、型等加工企业。

建材业:水泥、粉煤灰制品等。

高新产业:稀土应用铝合金等。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道路、广场、绿化等。

其它周边产业:餐饮服务、旅游开发、投资咨询等。

预计到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以上。

(一)铝加工产业

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源向铝业集聚,按发展产业簇群,以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则建设集中度高、产业链明显、有特色的铝加工工业区,通过搭建平台,引入铝加工大项目,并通过大项目带动下游中小项目,打造出煤电生产到氧化铝、电解铝、再到高精度轻合金和高强度铝材的一条完整的铝业产业链。大力发展高精度铝板带箔及下游涂层板材,电子、家电铝箔,工业、建筑型材,中高档铝门窗,同时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发展电解铝,以利于招商引资和降低铝加工成本,实现连铸连轧。技术创新的重点:稀土合金铝、电工圆铝杆、高精铝、铝钛硼丝、铝板、汽车轮毂、汽车摩托车电机用压铸件等。

要做大做强铝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继续构筑和实施一批下游加工项目,如积极引导企业和投资商开发铝彩板加工、铝制品的深加工,实现铝产业由原料型向深加工转型。同时加快稀土在铝中的应用,稀土应用可以使铝及铝材增值100~3000元/吨,可极大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实力。铝的产业链将主要实施的项目有:3000万平方米电解化成箔项目;3万吨铝型材项目;铝业压铸工业园(5万吨热连轧、铸轧铝板带、箔项且、20万吨铸造用铝合金项目、铝铸件、铝合金锭、精铝锭、精铝合金、精铝箔PS、CTP版铝基板材);铝镁工业园;稀土铝电缆、稀土铸造铝合金、稀土建筑铝型材等项目,预计到2010年,铝业产值将达到150亿元以上。

(二)建材业

发展思路:按照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论,加快粉煤灰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系统实施的主要项目有: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和板材、粉煤灰砖、硅酸盐水泥、粉煤灰陶粒、隔热耐火砖、粉煤灰矿棉、粉煤灰防火涂料等,以上项目的建设,可解决电厂产生粉煤灰的利用问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加快园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合理利用资源,延伸制造业产业链条

合理利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尽力实现资源转换产品的深度加工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形成煤-电-电解铝-铝的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二)推广新技术,切实降耗节支

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工业污染综合治理技术等,切实降耗节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水利、能源、交通及公共设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内在素质。同时通过与优势企业联合,吸纳外来资本,带动企业技术进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引导产业内部分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四)运用工业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化布局和规划

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工业体系中的应用形态之一。工业生态学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产业链环的“废物”或副产品,变成了另一个产业链环中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共生系统”。我们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和规划就要依据这种原理,增强园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与共生性。

(五)鼓励在园区内资源的梯次循环流动

要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使区内资源得到梯次开发和实现良性循环流动。生态工业的理想目标就是使所有物质都能循环利用,而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极小。

(六)运用智力资源,开发绿色技术支持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园区就要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资源及其废弃物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进步。智力是园区发展的先导,科技是循环经济的手段。因此,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以及闭路循环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七)利用政策手段,形成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发展的激励体系

政府要发挥对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发展的政策导向机制,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更加注意应用经济激励手段和措施,以及其它激发民间自愿行动的手段和措施,来推动循环经济和生态园区的顺利发展。

(八)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信息系统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10

Abstract: China resources city industrial planning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necessary and urgent. Resources should be how to formulate industry town planning, in case with the exhaus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decline, is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 key problems of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industry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ordinate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资源型城市或城镇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这些城镇由于其兴起条件和背景不同,规划建设有其鲜明的个性,“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或城镇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容易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和城市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有很一定的难度。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类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1 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资源而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因而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使得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地方资源的开采、开发,其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较为单一,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这必然导致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资源的开发、开采一般都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揽,几个巨型企业的建立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框架,而服务业、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充分发展。资源企业吸纳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这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单一,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停留在较低层次,择业范围狭窄。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高附加值生产部门的缺乏和初级加工工业众多是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性。

3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1 政府在产业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成长摆脱资源短缺的束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应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诱导经济按既定的目标发展。

3.2 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可以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并实现初期的资本积累。为了避免城市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资源产业的有序适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要适当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所衍生的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久远。长期过度和非科学开采会破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致使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型城市所特有的灾害,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这些灾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极大制约了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经济规划中要考虑废矿的填充和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4资源型新城规划和搬迁建议

4.1 资源型城市一定条件下考虑城市搬迁或环保搬迁

4.1.1 城市搬迁

资源型城市在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可以考虑城市搬迁:

(1)资源枯竭,并且在原城市内找不到合适的接续产业;

(2)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恢复或者治理恢复成本过大。

城市搬迁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

(1)考虑可以接受的搬迁成本。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来财政就十分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钱来支持搬迁,而搬迁需要巨额资金,所以轻易勿搬迁。

(2)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原城市不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城市和职工生活基地各奔东西,背道而驰,会降低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减少就业岗位,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4.1.2 环保搬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历史欠账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就业、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复合体”。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再发展已没有容量和空间,此时应考虑环保搬迁,就是通过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的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相关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2 资源型新城规划建议

4.2.1 产业结构影响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克服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建设要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综合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4.2.2 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建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提出的“生态脚印”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所造成的空气、水质等方面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一定保持协调建设。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11

1. 龙口市临港产业布局发展分析

龙口市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模式如下:

(1)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区:以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为主题,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以工业为核心,以物流、商务办公、生活居住、文化休闲为保障的五大产业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打造成一个集新材料科研开发、生产加工与应用、物流仓储、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端工业园区。

(2)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在已建的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区的基础上,向东发展至大莱龙铁路,向南发展至八里沙河。以兴民钢圈、隆基集团、韦辰实业、海盟机械等大型企业为主体,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集中发展,将汽车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加工贸易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料加工、对外贸易等产业,主要发展服装加工纺织、塑编、包装、电子等产业和保税物流业。

(4)港口发展区:港区重点发展煤炭等大宗散货运输和粮食、液体化工品等物资的中转储运业务,积极开展集装箱喂给运输,适度发展客运滚装业务。依托港口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提升港口商贸、信息等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小泊位结合,内外贸并举,客货运兼备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5)市场物流区:东部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龙口北站和国防路发展铁路物流和公路物流,依靠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大莱龙铁路和龙烟线为载体的铁路物流业,以国防路、608省道、206国道和疏港快速路为载体的公路物流业,为其他产业园区提供物流基础。

2. 龙口市临港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协同的规划对策

2.1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要采取正确的发展方式,顺应临港产业布局

龙口港用地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岸线中部,没有给城市的生活岸线留出空间,极大的影响了滨海城市景观。为了顺应临港产业的布局,应当将部分港口产业迁至开发区区北部,避免港口作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根据龙口港及龙口市开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确定开发区将向北部和南部纵深发展,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生活三大功能板块,完善以港口产业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立配套的市场、物流区,建立以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为主要功能的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港口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开发区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港城大道向东扩张,与东部中心城区联动发展,形成有机的生产动线,经济高效的交通体系,配套合理的支撑体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开发区的生产用地与港区对接,并沿着港口码头顺海岸线拓展,工业生产用地同时与港口对接,城市居住用地沿振兴路线展开,开发区发展一方面通过港城大道扩张,另一方面沿环海路临海岸线扩张,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与临港产业的布局相匹配的。

2.2 港口城市的功能结构应当符合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

为了顺应临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将和平路、环海路作为开发区的南北向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疏港高速、疏港铁路,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北部、南部和东部发展,形成产业与生活明确分离的功能布局,打造商贸办公综合中心和行政商贸文化中心作为开发区的增长极核,中部综合生活区提供后勤保障,龙口河、北马南河、河口于河、八里沙河成为开发区的生态廊道,道恩湖为中心的湿地公园作为开发区的绿肺。产生龙口港发展区、港口产业园、生活服务区、工业园区和人工岛产业群等五大功能片区;从单一的港口、居住、工业组团发展出临港产业、保税物流、商业贸易等关联产业,沿道路向内陆辐射扩张,整个城市进一步朝组合形态演进,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功能组团。沿渤海带状发展的开发区各功能片区有机互动,焕发勃勃生机。总的说来,形成了三轴五区的结构模式。

2.3 港口城市土地利用需要确定宏观层面的具有整体性的布局原则

港口城市往往位于城市的拥挤地带,港区和城市相互交织,对港口来说,港区零散狭窄,使用不便;对城市来说,滨海岸线被侵占,城市交通压力大。因此,龙口市的港口发展可以将港区集中迁往开发区北部,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扩大优化,既可以提高港口效率,也可以腾出土地,便于城市发展商业、金融、居住、休闲旅游等。

此外,沿海城市还可以填海造地,为城市的发展提高新的土地资源。目前,龙口市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向海洋要土地,其人工岛填海规划首期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

2.4 城市交通组织要实现港口和城市的便捷快速联系,建立综合交通体系

龙口市开发区是沿海岸线布局的带状城区,周边的道路系统较为复杂,涉及到疏港高速公路、疏港铁路、环海路和城市主次道路。因此城市的道路系统不仅要解决狭长地段的纵深交通,还要合理解决与外对交通的相互干扰。

开发区的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主干道成“十横四纵”格局。其中“十横”自北向南分别为:电厂南路、新港路、海港路、龙海路、港城大道、龙中路、新龙路、龙泉路、政海路;“四纵”即振兴路、和平路、逄牟路、龙港路。

2.5 临港产业要有合理的产业布局,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龙口市的工业资源大部分是由龙口港提供的,将来的产业发展也仍然需要依靠港口,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不但需要紧密围绕港口开展,还应当顺应城市的发展阶段,满足城市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要求。以龙口港为母体,龙口市发展出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加工贸易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围绕这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开发区内形成了龙口港发展组团、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组团三大功能组团,未来根据港口发展需要还应当依托铁路建设物流仓储组团。顺应这一格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以南北主干路为十字形轴线,工业、仓储等城市的各项工业产业及相关项目都沿轴线规划,同时,城市的远景发展也将依托这条产业轴线向东扩展,拓宽港口的陆域纵深。

图5 龙口市开发区产业分区示意图

参考文献:

著作: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12

一、村发展规划概述

1.村发展规划的概念。村发展规划是将村庄建设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村域规划。传统产业规划缺少具体的空间形态分析,而传统村庄规划缺乏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村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机结合颠覆传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理念,是城乡统筹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革新。

2.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因地制宜。村发展规划结合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为农村发展方向进行策划与指导,能够结合村庄特点因地制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2)拓展用地空间。村发展规划通过技术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规划技术上拓展建设用地、农业用地、未利用地等用地分析方法。

3.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村庄规划的比较分析。一是村庄规划按照深度不同分为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作为规划许可依据的村庄规划主要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规模较小的村庄一般一次性做建设规划编制,而不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村发展规划包括了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二是传统村庄规划主要研究对象是村庄建设用地,而村发展规划的研究对象包括了村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三是技术标准不同,传统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中居住用地较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用地严重不足,不能适应村庄发展要求;村发展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适应村庄发展要求。

4.编制村发展规划的意义。编制村发展规划首先能够解决用地发展空间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指明方向,从一产、二产、三产上分类进行用地分析与空间布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村发展规划通过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产业用地进行分析,如何挖掘用地潜力,既保护耕地不被占用,又丰富农村产业内容,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其次能够在不占用耕地的条件下促进城乡统筹,村庄规划如何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技术上进一步创新编制方法;而且还能够解决农村产业无序布局引起的社会矛盾,规范农村产业布局规划管理,规范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用地开发与利用,制止违法建设现象,化解农村矛盾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村发展规划编制的法律地位分析

1.与《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原则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6月颁布,并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无论从立法原则以及具体法律规定都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现行村庄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技术标准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物,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区别,如居住用地标准过大,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用地标准过低等等,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无法打破。由此可见,现行村庄规划无法适应新的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村发展规划正是城乡规划法背景下重大的技术突破与尝试,充分体现了城乡统筹的精神,是对《城乡规划法》的最大尊重。

2.符合各地地方法规、政府规章的要求。新《城乡规划法》颁布后,各地方政府多通过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对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问题进行了规定,如,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提出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城乡全覆盖原则进行规划编制,并通过县市域总体规划,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的问题。村发展规划是村域全覆盖的规划,用地分析打破了传统村庄规划的技术方法,不仅对建设用地进行规划研究,同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农业用地与未开发用地,真正从技术上落实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衔接。

3.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村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技术分析手段,突破农村发展障碍,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农村发展有两大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制约农民增收,二是用地空间尤其是建设用地空间限制农村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各地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土地资源配置的重心多在中心城区和园区开发,而农村所获的建设用地指标即便是住宅用地指标都难以满足,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空间。传统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产业发展进行规划,更对于建设用地之外的建设项目无法进行规划指导,如农家乐项目大多位于生态环境优美的非建设用地,由于没有规划引导,导致多数农家乐都是违法建筑。村发展规划拓展了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解决了农村发展空间的用地不足难题,为农村发展空间提供了规划许可与规划服务的法律依据。

三、村发展规划的用地分析

1.产业用地空间分析。一产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合作社、养殖业用地等。将农村合作社用地纳入一产用地进行发展规划,便于结合农业用地流转,扩大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养殖业往往是自发式布局,没有规划引导,对村庄生活影响较大,对环境破坏较大,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将养殖业用地规划纳入一产用地规划,能够对养殖业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减少养殖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间形态上引导循环生态产业发展。二产用地包括来料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小商品生产用地等。二产用地按照传统理论属于工业用地,但是村庄往往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发展的制约,导致三合一用房的火灾安全事故频发。因此有必要对此类用地纳入村庄发展规划,提出村庄工业生产用地布局应在整个乡镇统一规划,用地指标在整个乡镇统一平衡。三产用地包括农产品贩销、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用地等。课题组提出将三产用地规划纳入村发展规划,充分重视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且依据不同服务类型对于用地的不同要求,对三产用地提出了不同的规划要求,其中:农产品贩销不需要专门的市场用地,可以直接结合农产品生产现场进行贩销,只需要在农产品生产地配置少量的基础设施如沙石路径和农产品展销临时工棚等;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用地需要结合原有自然条件,把村庄作为风景区或旅游区进行规划,即在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景区规划或旅游区规划进行;农家乐服务用地规划可作为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进行农业观光园等规划。

2.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按照土地用途,可以将农村用地分为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等,相应的,村发展规划可以配套进行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和古民居用地分析与规划。居住用地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居住用地规模、房屋间距布局等因素,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间距标准不能僵化套用技术规范标准,可根据房屋实际居住使用情况进行压缩,以满足消防和视觉安全距离为基本要求。绿化用地规划在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属于建设用地范畴,与生产性生态用地剥离,不利于环境管理与生态建设。村发展规划概念下的绿化用地规划结合村庄原有生产性生态用地进行绿化用地配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村庄里的空地用菜园布局;二是结合果树、花卉苗木、茶园进行公园化建设,在果园、苗木园、茶园、菜园、竹林里配上沙石路径,局部配置健身器材、甚至石灯与竹凳。同时课题组提出生产性生态用地公园实质上就是弱化版的城市公园绿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城市公园绿地的服务对象更多,配套设施更丰富,多了地下排水设施、公厕、路灯、小卖部等设施,而村庄绿地只要有少量的沙石路径和休息凳子就能基本满足农村生活要求。农村传统古民居较多,古民居保护是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最大难题之一。实践中,村民处于资金、房屋使用以及维修工序等因素,不愿意维护原有古民居,镇乡村干部由于建设用地指标等因素,对维护古民居也没有积极性,直接导致农村中古民居保护工作矛盾突出。鉴于文物保护法提出属于文保点的古民居项目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课题组提出村发展规划中应包含古民居用地规划内容,通过合理利用古民居,促进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村发展规划编制原则、范围、依据

1.编制原则。村发展规划应在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他各类专项规划,根据村所处的空间环境、村庄规模、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地形地貌和产业特色等采取不同的引导发展策略,制定村发展规划,以此拓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村发展规划编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准绳,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规划编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新农村。

产业发展与规划篇13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