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外投资分析实用13篇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1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应用SWOT分析框架,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SWOT 对策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开展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相继涌入。面对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只固守有限的国内市场是难以生存的。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只有走出本国市场,在国际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更有效地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最主要方式。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而截止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存量达到572亿美元。然而,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规模仍然偏小,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有许多企业遭遇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 SWOT本身是战略管理的常用分析工具,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这一方法通过分析企业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从中得到相关结论,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SWOT这个分析工具应用的范围目前越来越广,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个工具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分析。 1.优势分析 从规模、资本、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看,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有着明显的差距。但优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在某些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首先,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可适应不同的投资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投资需要的规模和层次也存在着差异。许多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环境尚不完善,生产规模小,市场范围狭小,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跨国公司的先进生产方式。我国企业具有大中小并存的特点,一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具有了一些拥有一定实力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企业,比如海尔、中石化、联想、华为、首钢等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资本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技术较先进,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在国际上进行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中小型企业具有规模小、灵活性强的优势,更适应于发展国家的投资需要。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较差,因而对发展中国家相对成熟和易于掌握的技术更感兴趣,这为我国中小企业到这些地方投资留出了空间。 其次,一些行业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服装、毛皮羽绒制品等纺织轻工行业,以及部分家电产品(如彩电)、部分钢铁产品、部分机电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一些传统行业如中医药、餐饮烹调等,在世界市场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此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了许多更加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特点的适应性技术,如果我国企业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将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第三,低廉产品的成本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便宜的零部件和机械设备等。我国企业投资于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东道国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同时输出国内的设备和技术,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能以较低的价格占领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大到国际市场。 2.劣势分析 首先,我国对外投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开发国外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而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国内金融机构对这些企业缺乏信贷支持的积极性,这使得我国企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无力应对国际市场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同时,我国企业开展国际经营的历史不长,企业开发国际市场的能力普遍偏弱。 其次,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我国的企业从总体 上来看,技术水平偏低,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主流市场或主流产品中,自主的核心技术少,技术劣势比较明显。同时,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复合型高级涉外经营人才。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还要精通国际惯例,同时还要懂得东道国的法律、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规模的扩大及跨国经营水平的提升。 3.机会分析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首先,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供了便利条件,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制造业,一方面,我国可以在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我国制造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另一方面,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在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这对我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家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宽松和鼓励的政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对外国企业的进入也都采取了欢迎的态度,这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国内投资环境。另外,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正在加强和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特别地,遍及世界的华人网络将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难得的机会。华人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具有聚居的特点,形成华人商业网络,使我国企业在许多国家或地区投资都能得到同族人的协助,在这些地区投资容易获得相关信息和迅速进入当地市场。而且由于相同的文化背景、爱好习俗,国外华人是我国境外企业的一个很大的目标消费群。 4.威胁分析 首先,我国现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尚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国内尚未建立权威的海外投资专门管理机构,也未制定系统、稳定的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仍然较为繁琐,政府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容易导致企业丧失市场机遇。 其次,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跨国并购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活动。但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往往会遭遇双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加上我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往往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 第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过于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这容易导致企业重复投资,自己企业相互竞争,不利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的发挥,减少了企业的利润。 第四,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垄断和保护,以及来自大型跨国公司的威胁。在技术水平上,我国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许多高新技术,在我国企业中从无到有,而在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是从好到精,发达国家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垄断和保护,对技术转让的限制和高额要价,使我国企业引进真正先进的技术困难重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凭借掌握的高新技术实力进行跨国经营。由于我国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资金规模实力较弱,在与大型跨国公司相互竞争中,必然处于竞争的下风。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通过以上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强化劣势因素,灵活应对,从而更好地开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1.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与产业 对外直接投资要以自身的优势为基础。抓紧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契机,发挥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技术结构多层次的优势,进行多行业、多区位开拓与发展,逐步巩固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产业选择方面,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可去发达国家投资;一些优势的技术领域,比如餐饮烹调、中医药等行业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可选择投资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些趋于稳定的中间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要注意投资地区布局与投资产业布局的结合。 2.提升企业核心竞争 力 要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目前情况下创新是关键。我国企业要将技术创新纳入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一方面需围绕跨国经营的核心业务,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 3.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要造就一大批懂外语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广纳人才,知人善用。同时还要优化人才环境,完善人才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企业跨国经营对人才的需求。 4.依托全球的华人商业网络 我国企业可以利用遍布世界的华人网络优势,通过各种行业商会、华人宗亲联谊会等了解当地的市场信息,熟悉东道国法规政策,从而减小风险。此外,对于我国传统行业的企业,可适当在国外华人聚集的地区进行相关投资,在立足稳定之后再考虑将投资区域扩大到华人区域之外。 除上述策略以外,宏观层面上,政府应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专门性的管理机构,加强立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企业还应该加强品牌建设,重视培育国际性知名品牌,提升企业的美誉度。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3

(1)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一国的经济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仅有少量外来投资,无对外投资阶段;外资投入增加,依然没有对外投资阶段;对外投资增加,但仍少于外来投资阶段;净对外直接投资增加阶段。该理论将一国吸引外资、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分析一国的投资水平同人均GDP的关系。由于我国现处于该理论中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交叉阶段,我国的对外投资应有所发展并呈现上升趋势。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适应当代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必然要求。我国在接受外国投资,接受外国企业对中国经济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应该积极“走出去”,分享“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国际经济资源进行整合。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深,国内市场面临严重的挤压和竞争。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我国企业积极利用WTO提供的各种优惠待遇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将我们的视野扩大到世界层面,积极对国外的竞争给予回应,向世界市场进军。

2 产业层面及政策层面

(1)对外投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根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中国家进行对外投资时,应该首先考虑本国已经陷入或者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而这些产业又应该同时是资本流入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在投资国的资本、技术等优势的带动下,将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目前我国有些“夕阳”产业,诸如轻工、机电、纺织、家用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已经实现了标准化和成熟化,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我国部分企业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对非洲、拉美、中东地区进行投资,成功地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国外市场,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另外,对于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开由于大量在本国生产、制造并向国外出口该产品而可能导致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廉价劳动力,而我国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低成本的产业,如纺织业,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及劳动密集型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虽然可以获取利润,但是造成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不稳定。如果仅仅为了扩大出口推动GDP的增长而盲目地发展这些比较优势产业,就会使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产业结构的落后,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

(2)各国都为吸引外资制定了优惠的政策,我国也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2000年,江泽民同志正式将“走出去”概括为一项开放战略,鼓励中国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出去办厂。如今,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及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为中国实施海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企业层面及市场层面

通过1993年山东省“中国海外企业研究课题组”对山东9家设有海外经营机构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的分析,从企业层面上讲,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稳定和扩大当地市场份额;开辟第三国市场;跨过中间商寻求直接客户;在当地建立销售网点;在当地从事售后服务;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在当地融资便利国际支付;学习掌握当地生产技术和市场技能;利用当地政府优惠政策;为对外交往开设窗口建设基地;以较低的价格取得原材料;赚取利润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对外直接投资,开辟国外新市场。这一点,对于几乎所有实施“走出去”的企业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是各类型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因之一。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意义重大,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75%以上的企业及工业产品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国内市场饱和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的家电行业及汽车行业中,表现十分明显。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至别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

(2)克服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随着中国出口的增长,各国纷纷采取各种苛刻的技术、环境、卫生标准及国内采购等非关税壁垒,或者通过反倾销诉讼等方法来达到打击中国出口、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而我国通过对这些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对于外资的各项优惠政策,还可以起到避开贸易壁垒、扩大海外市场的作用。

(3)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企业通过在国外投资建立分公司、营销机构,或者直接投资建厂,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当地市场行情的变化,获取第一手市场信息,从而方便企业在第一时间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对产品进行更新和改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 获取经营要素及战略资源角度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该战略的采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速度急剧加快,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据统计,20年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将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

因此,利用对外投资的方式有效寻求、利用国外战略资源,是解决我国资源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出于获取国外战略资源的动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化企业都参与了海外并购,以获取更多的海外资源以供应国内经济的发展。首钢、宝钢等大型国有企业也于同样原因在秘鲁、澳大利亚进行铁矿生产企业的收购。这种“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可以获取重要的国外战略资源,对经济、社会、环境的矛盾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有效利用国外的经营环境、资本、人力资源及市场渠道。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愿意为外来资本在本国提供较好的经济、政治、法律及文化环境,来吸引外资的进入。除了减免税等政策外,某些国家往往还有一些极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如美国的硅谷,这些特定的经营资源和环境吸引了我国部分有竞争力的企业的目光。海尔等国内企业在国外的分支机构聘用当地人才,利用当地市场渠道促进了本企业的发展。联想集团对IBM个人电脑业务进行并购,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其已深入人心的品牌优势及已有的销售渠道。

除以上动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促使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例如通过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来提升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等。不管动因如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丹.中国企业走出去动因再析[J].北方经贸,2006.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4

国有企业实施对外投资有助于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收益增加。但是,据有关研究可知,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之前没有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导致投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难题,不利于企业发展,具体来说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有如下几个问题:

1.在投资之前没有做好投资规划,对投资项目分析力度不够。由于投资之前企业对投资项目缺乏一定的了解,没有规范的论证程序,就导致投资没有严谨性。例如: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原材料来源、本省市场状况、潜在的风险等了解不细致,同时对合作方的能力、信誉、实力等缺乏一定的了解,就导致编制的方案不合理,可行性差,投资决策不完善等。另外,在投资热潮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只是急于扩张,没有正确的投资目的,例如,一些企业只是为了在某一个地区开设“窗口”,还有一些企业实行对外投资的基本动机是扭曲的,这些状况的存在都不利于对外投资管理,不利于企业发展。

2.财务管理不规范,投资缺乏一定的手段和机制。有些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是在市场红火、经济较热的状况下建立的,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逐渐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促使产品销售不力,这就导致企业投资亏损,不利于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发展。另外,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缺少一定的监管制度和科学的风险控制程序,这就使得投资管理不科学。一些程序实施不规范,再加上监管不到位,财务分析不科学,就导致企业有关人员不容易掌握对外投资状况,不利于投资管理。

3.投资效益不高。一个企业对外投资是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其投资结果有没有达到规定的效益,也就是看企业的基本净资产是否增加。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投资效益并不高,很多企业投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一些企业对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把握不准确,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第二,一些企业在进行现代化制度的建立中,对独立核算、分离出来的第三产业和辅业,缺少一定的独立性,没有足够的竞争者性和市场生产能力,导致处境困难,投资的效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解决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中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1.科学合理的制定对外投资政策。国有企业实行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领导人必须要熟悉和面对的课题,其投资难度并不低于国有企业本身的业务经营。国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基本措施的管理,还要规划好资本运营方案,促进企业发展。首先,对外投资的政策要与企业特点相符合,并适应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再次,投资方向要合理,要与国家政策相符合。投资规模要在企业承受范围之内,并且与企业驾驭能力相符合。一般来说驾驭能力包括化解风险的能力、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资金支持的能力。最后,在企业的对外投资政策规划和制定好之后,要合理建立投资制度,明确投资的处置、管理、决策和调研,对其中比较重要的事项要进行特别安排,例如,在投资、资产处置、管理者委派、经营方针等,企业内部负责人的职责明确,相互牵制、程序清晰、有效运行。

2.做好对外投资的管理工作,建立全方位的控制机制。首先,要对企业相关负责人加强领导,从根本上提高思想认识,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外投资工作,还要在行动上加强对投资工作的改善。其次,要明确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负责人的积极性,使对外投资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评价体系,准确科学地认证对外投资项目,包括投资项目的财务指标、环保指标、技术指标。国有企业的控制机制其实就是企业的决策机制,一个合理科学的决策机制是要建立在效益性、可行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的,要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质量,减少失误,保证对外投资的效益。

3.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事中控制和事前预防。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很多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失败的原因是企业内部决策不到位,对事后、事前和事中的决策缺少相关监督。要想有效做好对外投资管理,必须要做好监督工作,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管工作,要保证企业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严格依据程序进行,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符合各项程序,有章可循。同时,再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同时也要强化投资管理,以计算机技术作为管理手段,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管理一般存在地区跨度比较大、面积广、设置点多的特点,所以单靠信函、电话等手段已经很难满足企业需求,要采取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实现财务信息以及销售生产、供应等一体化发展,建立包括报表、信息、计息、记账的资金管理系统。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实施对外投资管理是企业总体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要想提高企业整体效益,需要加强对外投资管理,要综合企业投资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和管理,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要做好监管工作,从事前、事后和事中三个方面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胡颖.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02)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5

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已近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从总体上看,中国海外投资企业的区位分布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多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仅在港澳地区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就有3000多家,超过总数的1/3, 其余的主要分布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北美等地。这种特征反映了我国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时具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趋向:一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将其作为我国跨国经营的重要基地,以便积累经验,降低风险;二是直接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资,以便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三是向独联体、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投资,便发挥历史上形成的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巩固出口市场。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具备的,只有区位优势是一动态的外生变量,只能通过投资主体在外界寻求,企业自身无法创造。那么,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

(一)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政局的稳定性、政策的连续性、贸易制度和法律的完备程度等。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是不同的。对企业来说,这类因素既具有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又具有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重点探讨制度因素的作用。我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引资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韩国、印度、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正在努力的地改善其东道主对于FDI的政策、措施以及其它便于开展投资的条件,如韩国对设在外商企业专用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所得税7免3减半。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又分为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收入水平等。各国的经济环境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国企业要想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能够迅速地占领他国市场,必须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收入水平等多方面加以收集信息作出选择,这样才能更加主动和积极地进行对外投资。由于经济环境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最直接,因而在考察国外投资环境时,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应当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如果企业进行跨国投资的目的与东道国资源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那么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分析也将是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区位决策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的战略决策

(一)发展中国家应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当前东亚及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重点区域。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地处亚洲,与许多国家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渊源,与这些国家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减少进人障碍。其次,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再加以这一地区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投资机会较多,有利于我国不同层次的企业对其进行投资。除亚太地区外,还应积极寻求拓展新的投资市场,比如拉美就极待拓展的最重要的新投资市场。发展中国家丰富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为我国的产品、技术(尤其是成熟产品和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等提供发挥相对优势的广阔市场。从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并在广泛的南南合作中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加大对发达国家投资的重视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我国企业应根据需要与可能,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接投资,并努力发挥其"窗口"效应,通过在这些领域兴办不同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把掌握的高新技术,新产品设计和制造方法,最新科技动态等反馈回国内,装备自己的新兴产业,使我国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技术、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转嫁危机的企图下,对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一系列限制进口、逼迫外币升值等措施,我国首当其冲地遭到了危害,对美出口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将原本出口产品的生产部分转移到欧美发达国家去进行生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不利局面。

(三)西亚和非洲地区

主要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中东产油国构成的市场和非洲市场。因为在这些市场上,他们拥有极其丰富的石油市场,而且石油是世界各国都在争夺的能源。所以我国必须重视这一市场的开拓。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完成对尼日利亚第130号海上石油勘探许可证(“OML130”)45%权益的收购。这次收购是中海油力图迈入世界油气富集盆地进程中的重要一步。该项收购很好地贯彻了中海油着眼于价值增长和公司发展的审慎的海外收购战略。也是中国企业进军非洲市场的又一成功企业。而且南非一家汽车经销商将与中国厂商合作,最快于明年初向南非和周边国家市场推出廉价的中国汽车。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中短期的战略规划是以巩固和扩大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和地区的基本取向,积极而稳妥地发展对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应充分分析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并按照产业的发展水平,向与本国产业发展存在梯度的国家进行投资。我们应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此次金融危机,争取在危机种寻找更多的机会,努力使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6

文献综述:对外投资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释外国投资发生的特点、原因、机制和后果.这些理论对于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特点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7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8

1.入世后政策环境的优化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制定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政策,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策导向。尤其是200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消了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外汇资金审查环节,另一方面,不再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允许境外企业赚的钱用于境外再投资,企业有了更大自主经营权和经营余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后,企业无论大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门将更宽畅。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资金充盈,这项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将对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

2.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U)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

3.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 “& 年积累,我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4.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受“市场准入”条件的约束,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电等行业,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国外市场信息不足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而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即使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2.产品的开发力不足、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如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重视抢占,而忽视产品质量。

3.缺乏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公司为尽快获取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我国民营企业恰恰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而且不能满足境外投资的需要。

4.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管理密集型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多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民营企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家凭借胆识,创业起家,既拥有企业,又管理企业,既要事无巨细地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又要对企业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使得企业家经常日常事务缠身,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解、分析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家还缺乏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点,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在区位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且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因而充满了商机,投资机会很多。

2.在行业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9

1.扩大市场,在国外建厂或收购相关厂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投资追求的是其产品在国外相关市场份额的扩大。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化网络,从而回避因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将工厂设在东道国,这种投资可以绕过关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产品可享受国民待遇,避免非关税壁垒。如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集团在全球已建立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TCL除在越南投资过亿,2002年,又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得公司。

2.追求低成本,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跨国企业利润增长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两种因素来实现。技术更新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因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是寻求低成本型的。而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逐步出现一些来料加工或招商引资的合作形式。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市场也在国外,如福耀玻璃其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90%以上从印尼、泰国等国进口,产品60%以上销售国际市场。它的制造、研发等基地均在国内,海外直接投资均为贸易型公司;而格兰仕的战略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线的方式实现扩张。即将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搬到中国交由格兰仕组织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再按照比这些名牌企业自己在本国生产的成本价更低的售价卖给对方,由对方利用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在国外销售。目前,格兰仕不但与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自有品牌的产品外销的比例占总产量的70%以上。

3.战略资源型投资,以资本换资源的模式。这种海外投资的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被投资国的战略资源,以供应本国所缺乏的稀缺资源的需要。典型的是跨国公司在海湾国家投资以控制石油的供应。我国如中信集团80年代对北美森林纸浆的投资,中化在90年代对美国佛罗里达磷矿的投资,中国石油公司2002年在印尼油田和天然气的收购。由于中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多处于供应紧张状态,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自身消费量70%的原油和50%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的资源铁、铜、铝等严重短缺,只有对海外能源投资,才能顺利完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4.战略联盟型投资,以控股的方式获得利益的模式。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是完全与企业的效率直接关联,可能放弃短期的利益,以获取长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对企业而言,由于目标和背景及战略的不同,可分为收购国外上市公司或控股国外大型企业两种方式。如新疆德隆集团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与美国毛瑞公司合作开发欧美电动工具及户外机械工具市场。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UAI公司(汽车零部件制造商)21%的股权并强制UAI每年必须向万向集团采购2500万美元的产品,此举不但降低UAI的生产成本,还可进一步扩大UAI的销量,为万向集团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四种模式分析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3,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33,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19,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10

随着“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我国大型优质企业从事海外投资已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据统计,我国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正逐渐成为全球海外投资的生力军,海外投资的领域从以资源类为主向资源、制造业、消费品、高科技等多领域并重的局面发展。然而,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投资环境、政策法规、社会文化和劳工结构,动辄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劳资纠纷、媒体负面舆论设置等各种困境,国企海外扩张路途坎坷艰辛,海外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着眼于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海外投资困境的重要对策,只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践行海外企业的责任,才能获得投资所在地的认可,才能真正化解走出去的重重阻碍。

一、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困境分析

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社会责任是指由经济责任、环境责任、社会工作责任所构成的新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规划和履行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外利益相关方负责,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与社会的综合价值已成为海外投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困境。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较晚,国外很多环境比较好的地方,相对投资环境比较成熟的地区,其他发达国家或发展国家已经开发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剩给中国的只是这些偏远地区,不易开发地区,且往往是生态脆弱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更加注重海外投资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投资项目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将商业的短期经济利益置于巨大的环境生态及社会人文的长期代价之上。例如,在2010年,中石化以4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康菲公司持有的加拿大阿尔博塔省油砂项目9.03%的权益。然而,目前正在进行的油砂开采,已致使该地区每天有13个橄榄球场面积的原始森林在消失,被破坏土地面积已超过1.1万平方公里。不断增大的环保和国际社会的阻力,给中石化的投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困境。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但是许多国有企业在做出海外投资决策时考虑更多的是政策优惠、生产成本和交通便利等因素,往往忽视了劳资关系,使得在近年来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中,东道国和第三方对中国投资者无视、恶化劳工权利问题的指责不断增加,中国对非洲投资遭遇的这类指责尤多。实际上,劳资关系的政治影响都非常强大。例如,在南非,工会联合会是执政党的政治盟友,一些国有企业因为对当地情况和劳工法律了解不够,一直拖延组建工会,致使工人罢工、企业停产事件不断;在加拿大,劳工法规要求雇主在雇用、重新分组和调动职工时必须征得企业职工委员会的同意,否则解雇就无效。可见,如何妥善解决劳工问题,正确处理劳资关系,是我国国有海外投资顺利进行的重要问题。

(三)国有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社会道德困境。随着我国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许多国有企业为了加快海外扩张,将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的陈规陋习带入海外市场,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项目的信誉度,给当地居民和东道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例如,有些国有企业在竞标海外工程过程中,没有采取符合当地法律、法规或社会规范的做饭,仍采用在国内的陋习,竞标时不计成本低价中标,然后希望通过工程索赔等方式,提高工程价格,但是,这种方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往往被东道国或当地业主拒绝。在没有获得提价补偿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次充好,制造“豆腐渣”工程;还有一种干脆“卷铺盖走人”,在东道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例如,中国地质工程公司在马达加斯加的修建"豆腐渣"工程甚至酿成外交风波,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一度拒绝接见来马国访问的中央领导人,并发出外交照会。

二、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对策建议

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意识到,只有关心当地社会利益,承担社会则热,注重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地促进就业、增加税收、培养人才、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是破解海外投资困境的重要手段:

(一)坚持本地化路线,完善投资地人力资源政策。在与当地利益相关方建立联系、合作关系过程中,完善人员资源政策是一个重要和有益的切入点。首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坚持走本地化路线,大量使用本土劳动力,为当地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用少数族裔、妇女、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并使之占到总员工数的一定比例。其次,制定符合当地社会文化传统的、合理的管理机制,以激励内部员工。由于国外的政治环境经常是政党轮替,我们一定要熟悉反对党;学会跟工会和大量的非政府组织打交道;熟悉国外的宗教团体,只有这样制定出的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机制才能符合当地文化。最后,主动同当地政府、工会、社区、高校等建立良好的合作、沟通和工作关系,并积极支持当地的各种社区活动,常年赞助美国一些中学和大学的体育比赛,支持辖区中文学校建设,促进当地教育发展,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二)关注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当地产业水平提升。国有企业海外投资履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就是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倡导使用新工艺、新材料、发展绿色建筑,呵护投资地环境,走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第二层就是要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当地技术进步做出贡献。这要求中国企业在同东道国的投资合作项目中更注意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当地员工培训,增加原材料当地采购所占比例,转让技术,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实实在在为东道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进而言之,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应制定同东道国法律法规相适应的环境行为指南,根据项目生命周期,采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社区发展等手段,将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项目全过程中进行体现,实现对外投资和保护当地环境“双赢”。

(三)关注社会道德,构建海外投资的社会责任体系。首先,守法经营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基本准则,在国外投资设立的国有企业,一定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及东道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加入的相关公约,否则一旦触犯法律,不仅会影响企业和国家的形象,而且这种项目也会被叫停,使企业得不偿失。其次,在企业内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如ISO26000,它是国际化标准组织去年刚出台的一个新的社会责任指南),对海外投资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培训,这将有利于企业减少对社会、环境、社区的影响。最后,有条件的大型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同社会责任相关的、全球性的契约或合作组织,例如,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90家中国企业和机构加入了“全球契约”,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远洋公司、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在海外有广泛业务的全球知名中资企业。

参考文献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1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面临的新难题

(一)全球经济复苏受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当前,在美国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多重压力冲击下,全球经济状况不断恶化,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阻力持续加大。如又出现国际资本新的异动,金融风险再现高企等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阻力效应,使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受到新的不利影响。(二)经济增长路径依赖短期难有重大突破,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导向不稳定近年来,许多学者都明确指出国内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这尽管取得宏观管理者们的认可,但在操作层面上,短期内有重大动作的突破却不容易。因而对外直接投资经营在怎样的导向下去合理规划和利用对外发展战略,促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三)企业本身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一个长期战略规划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不可否认,中国的跨国经营起步比较晚,总体实力不够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就很难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真正制约中国一些企业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缺乏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缺乏长期的战略思考。企业管理层往往并不清楚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没有规划一下企业10年,20年之后的目标……中国宏观战略不够高明,微观战略也有明显缺陷。例如,品牌意识不强,使很多企业的成长受累于“品牌之痛”。曾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和世界经理人网站联合的“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排名榜中,中国只有海尔作为唯一的本土品牌入选,而且排在较靠后的位置。中国大部分企业跨国经营都是贴牌生产,因此其产品只是处于从属者的地位,所能获得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利润。(四)政企不分,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务,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现代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综观国际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总是尽力去做好一些最基本的事,比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的内部人员管理、搞好产品售后服务等方面,总是立足于履行企业最基本的职责,并把它尽量做到最好。而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总是好高骛远,盲目自大,一味强调筹集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自己的实力;或者想方设法进行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创新。到头来,企业经营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在企业的外部,而是在企业的内部。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投机期货巨亏5.5亿美元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过关。(五)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也不高投资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投资地域主要集中于中国周边的东亚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较少。二是在产业结构方面,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相对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资料投资。这就使得中国的大部分海外投资只是挣得了一点苦力费,而大部分利润被国外企业“抢”走了。(六)海外企业普遍缺乏具有较高层次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不少国内投资单位将外派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因此,这些外派干部通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应有的素质。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不懂国际贸易法和惯例,会外语的不懂专业知识,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却又不会讲外语,直接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策略的再探析

(一)转变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尽快建立适合跨国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世界企业500强中,中国入围的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很明显,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部分大企业改制的法律制度也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新形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型企业仍然习惯于靠组织人事原则选人,用行政手段代替了本该由市场机制完成的工作,实现人才流动困难重重,尤其企业用人观念地域意识浓厚,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很不完善,具备全球化意识的经理人员更是微乎其微;在企业结构方面,中国的一些跨国企业并没有按公司法建立,已经上市的企业并没有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混乱,制约机制根本无法形成;在母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复杂,母公司缺乏整合其分支机构的能力,在治理结构上存在先天不足。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的跨国企业建设,当务之急是必须认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国际惯例组建和发展中国的跨国经营企业。企业不仅仅要关注外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国跨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近几年,中国产业竞争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服装、个人及家庭用品、纺织品、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最弱的是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汽车、石油、矿产品、药品。从以上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果中国仅局限于这些产品的生产,那么我们在国际上只是在卖苦力,最终是要被国际市场淘汰的。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经营的客观实际,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这样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中国跨国企业在引进的基础上应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企业尽快进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目前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高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应将其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国跨国企业应该首先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然后进行自主创新。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符合此种模式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在世界技术创新密集区建立研发机构是取得新技术和提高本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二是跨国并购高科技企业。通过直接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快速获得其技术,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尤其要加大对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扩大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工业和农业,对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认识不足。事实上,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在这种国际趋势下抓住向服务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契机,以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三)企业应该制定高起点、高层次的跨国经营战略规划研究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悟出这样一个禅理:经营企业和成就事业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一个对自己人生长远的规划,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懒散生活;或者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这个理想已经和现实格格不入,那末这样的人是绝对成功不了的。经营企业也是一样。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中,存在不少这样的两类企业:一类是对自己跨国经营的目标不是很明确,他们的投资往往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己要经营的方向、自己的优势往往很模糊,更谈不上什么战略规划。另一类是虽然有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还不多见。举一个较常见的例子,现在中国已经有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走出去了,且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贴牌的方式生产自己的产品。贴牌生产也可以为企业赢得一部分利润,但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经营是不利的。首先,从产品链来看,在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中,生产制造的利润是很低的。订单虽然很大,但是利润很低。其次,贴牌只注重加工环节,不利于研发和技术创新,使中国企业始终处于不利地位。此外,贴牌生产导致中国企业忽视国产品牌的开拓,很多企业为外资企业生产,无法创建自己的品牌。因此,对于中国的这些企业来说,如果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没有一种规划在10年之内创出自己的品牌的话,那末这样的企业最终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因此,对于走出去的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其实力是大是小,都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制定一个跨国经营的高起点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壮大。(四)持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国内,许多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应该体现在“高科技产品”中外在的技术引进或者制造的低成本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建立在企业拥有某种优势并且其他企业并不能模仿的基础上。例如,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五星级的服务上,就是海尔的服务人员到了你家脚上套塑料袋,带上帽子,穿上特殊的服装,在你家铺塑料袋进行修理;绝对不喝你的水,不吃你的饭,不抽你的烟等等。又比如,花旗银行的信用评分知识、迪斯尼在动画业务领域的创造能力、佳能公司的光学知识和缩微能力。再比如,索尼公司的精密技术小型化、思科的客户沟通能力、可口可乐的核心竞争力等等。中国一些优秀的大型跨国公司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仅仅局限在高科技和一些低成本的产品上,有些公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这就要求我们的公司应在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多下工夫。根据中国一些跨国公司的客观实际和研究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成功案例,今后中国跨国企业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方面应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其意思就是说我们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别人所不能拥有的,即使别人拥有了,我们一定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一旦别人跟我们做得一样好时,我们就需要转向其他的方面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了。就目前来看,中国在一些高科技产品上与其他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差距,但是我们可以来培养一些消费品的核心竞争力,比如牙膏、洗衣粉、服装等等。(五)强化本土化战略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习俗差异使得企业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命名等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在这些方面是吃过很多亏的。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设厂生产某种洗发水,因为这种洗发水在补充头发的营养方面有特殊的功效,因此,公司就将这种洗发水命名为“含有丰富营养的洗发水”。由于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有些特别,结果这种洗发水被当地人翻译为“能让头发长虱子的洗发水”。可想而知,这种洗发水在当地是一瓶也没卖出去。相反,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也许能给中国跨国公司一些深刻的启示。比如,可口可乐的命名就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双声叠韵,音义双佳,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显示了饮料的功效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很受中国人的欢迎。除此之外,其制作的广告也本土化。可口可乐品牌形象本土化创新最高的一次尝试是2002年春节期间的大阿福包装的推出,喜庆的大红色加上中国传统的阿福娃娃的形象几乎让人忘却了这罐中的褐色液体是从外国引进来的。实际上这也是可口可乐对非常可乐的无声回应。除了强调命名和广告的本土化外,人才的使用也应尽可能本土化。因为非本土员工存在明显的障碍,比如语言障碍突出、文化传统习俗差异,而所有这些都会给公司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因而也就使得企业难以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中国企业真正实行本土化战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中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时,由于自身品牌在东道国的知名度不够,同时又是外资企业,通常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抵触。如果能够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就往往会得到较多的认同和欢迎。正如海尔公司在美国成立制造中心时,由于大力推行本土化,当地州政府和居民都报以一种欢迎和认同的态度,南卡罗来纳州政府还以“海尔”来命名一条新建公路。可见本土化对于树立当地企业形象至关重要。其次,贴近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中国国内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同时又远离目标市场,不能紧跟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容易丧失市场机会。而实行本土化,选用当地人力资源,实现物料、研发、营销等就地取材,通过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的观察,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在第一时间研发、生产,占领当地市场。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包括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通过上述经营策略的有效组合,不仅能全面拓展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为推动国内经济上行增添新力量,而且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扭曲及资源错配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为中国防范国际上更大的金融风险打下新的基础。

本文作者:彭智勇工作单位:江苏镇江行政学院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12

A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anks

on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ese Firms

ZHONG Changbiao, WANG Lingling, LIANG Zhen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Yunnan, China)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establishment of overseas branches by Chinese banks and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Chinese firms,applying the method of Difference-in-difference(DI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anks on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DI) of Chinese firm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overseas branches by Chinese banks can promote ODI of Chinese firms.The more overseas branches are established by Chinese banks, the stronger promotion on ODIof Chinese firmsthey will have. From the dynamic view, after one year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overseas branches by the Chinese banks,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anks on ODI of Chinese firms has been notable in the statistical aspect, and it has become larger and larger over time. By researching the effec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anks on ODI of Chinese firms, this research h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Chinese banks, internationalization, firms,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DI), overseas bank establishments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货币战略及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战略。在对外贸易战略上,中国采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即以追求出口和贸易顺差为主要目标。在对外货币战略上,中国采取的是弱势货币战略,即以保护本国经济和金融安全为目的,以资本市场不开放、货币贬值、固定汇率制度和逐步追求人民币国际化等为具体特征。在对外投资战略上,中国则先是鼓励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然后鼓励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DI)。尽管1982年我国就开始了ODI业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企业“走出去”战略,然而,ODI的快速增长是2008年以后,2014年中国ODI流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成为ODI大国(详见图1)。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钟昌标,王玲玲,梁振: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企业境外投资的影响分析 Dunning指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动机有三个:一是拓展海外市场,在规模经济的带动下,提升产品的需求范围;二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通过ODI寻求更为廉价的投入要素,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三是寻求海外资源和战略性资产,获得更多所有权优势。同时,根据王伟、孙大超以及杨娇辉的分析,中资企业ODI行为对开拓国外市场,降低自身生产成本,转移国内比较劣势产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提升海外资产收益率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经济进入增长的新常态,即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常态下,国内市场需求乏力、产能过剩显现、结构矛盾突出、转型面临重大困难。“五大发展”理念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被总结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从顶层设计角度为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的时代回答。新形势下,坚持“开放发展”,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国内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企业作为微观个体中灵活、高效的经济组织,通过ODI路径开拓国外市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降低生产成本、化解金融风险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重中之重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扩大有效供给;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已有的关于中国ODI的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中国ODI区位选择的问题[1-4]。相关研究认为母国与东道国的经济水平、双边贸易水平、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两国间的距离以及东道国市场大小、资源丰裕度和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等因素对中国ODI区位选择的影响较大。随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和重要性逐渐增大,学者们开始探究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ODI之间的关系。此类的文献中,关注的焦点在于母国的金融抑制对企业ODI的影响[5-11]。研究普遍认为母国的金融抑制水平越高、金融发展水平越低,从而增加企业的信贷约束,降低了企业进行ODI的可能性。而在现实的金融运行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会通过自身不断对外开放来缓解国内金融抑制水平,从而带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有的文献对银行自身国际化关注很少,即使少许文献也仅仅分析银行国际化现状。关于一般制造等企业国际化也只提及企业融资困难。关于银行国际化和企业对外投资两方面基本处于两条平行的研究脉络。然而,银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与其他企业的跨国投资联系实在紧密,缺少相关研究实在是一大缺憾。

为弥补这一缺憾,本文则立足中资银行国际化角度,利用中国银监会国际部编写的《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名录(2014版)》以及商务部“走出去”数据库中关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运用2002-2013年的数据,分析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随着中国ODI的快速增长,国内外学者开始愈发重视对中国ODI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逐渐形成了一股汹涌的思想洪流。这一洪流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支流汇聚而成。

(一)聚焦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DI)的决定因素、动因和绩效评价方面

深入到企业ODI结构特征层面,考察企业对外投资各种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2-14],表明企业对外投资能够提升企业的收益水平。Grant等和Zhou等人研究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发生,引致企业呈现较高的获利水平;Barrell和Pain通过利率、汇率贬值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成本显著低于国内外直接投资的资本成本,因而对企业收益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Aguiar和Gopinath进一步发现投资东道国流动性危机的发生,为投资母国企业提供购买低成本资产的机会,促进了投资企业收益的提高。Baker等研究也认为,跨国企业能够提升国内上市企业的价值,其可以作为“跨境套利”来理解。但是,也有部分研究从企业投资成本、投资风险等角度发现,企业对外投资对企业收益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Helpman等分析发现,相对于企业的出口行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固定成本支出和投资风险,因而会对企业收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Nielsen通过对瑞士企业分析发现,在企业国际化的初期由于存在“陌生的负担”和外来者劣势,导致企业国际化对收益率产生负向影响,直到企业具有足够的国际化经验之后这一影响才会转负为正。此外,Denis等研究发现,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存在折价交易问题,即企业跨国投资并未促进企业利润的提高。Desai,Hines和Baker等也发现,对外投资不确定性的存在,导致企业跨国投资并未对企业收益起到显著的促进效应[15]。

(二)研究对外投资的空间选择和风险评价

目前,研究更多的注重分析中国ODI的区位选择。鲁明泓检验了国际经济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企业运行便利性等四大类制度因素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关系[16]。杨大楷等人研究认为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入贸易壁垒低、对外资持欢迎态度、签署双边投资保护条约、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趋向于流入市场发育程度高、金融管制宽松、经济自由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趋向于流入私有财产保护程度高和法律完善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趋向于流入企业运行障碍少、政府清廉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杨大楷和应溶等学者从中资企业ODI区域分布的现状出发,将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与中资企业ODI的现实特点相结合进行分析[17]。程惠芳和阮翔选取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32个国家(地区)为样本,把这些国家(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均国民收入以及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等因素纳入引力模型,分析国家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与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18]。该研究表明,母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总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双边贸易量与两国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母国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越接近,两国之间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越大。J Child和SB Rodrigues通过案例研究认为,中资企业通过兼并或者境外有机扩张形式进行ODI并非像理论描述的寻求竞争优势,而更多地是为解决自身竞争劣势[1]405-422。P Deng基于制度理论分析了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资源寻求动机[19]。Buckley通过研究中国1984-2001年的ODI数据,发现中国的ODI更倾向于流向与本国距离近及文化相似的国家,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市场大小、资源丰富程度也是中国O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Cheng和Ma则使用2003-2006年商务部的数据,发现东道国的人均GDP对中国ODI的流量没有影响[2]545-578,对存量的影响为负,而共同语言与共同国界对流量与存量均有正向影响。Cheung和Qian把数据样本扩展至1991-2005年,并且研究了中国ODI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异同,发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ODI都是市场与资源寻求型的,外汇储备促进了中国ODI的增长,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ODI受出口因素影响,中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更加集中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分散[20]312-341。何本芳和张祥通过2004至2005年的宏观数据验证其假设,认为贸易、劳动成本、距离和国家类别等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21]。项本武使用2000-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采用GMM估计方法,检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揭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效应[22]。该研究发现: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中国在东道国的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影响,而东道国工资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以出口度量的双边贸易联系及双边汇率对中国在东道国的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从动态来看,前期投资对当期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缺乏连续性。Sanfilippo把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对非洲国家的ODI,考察了41个非洲国家1998-2007年的数据,同样发现市场因素与自然资源禀赋是中国ODI区位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23]。李磊和郑昭阳采用GMM分析方法,发现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资源寻求特质,其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资源寻求性在美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在非洲不明显,中国对矿产的渴求要大于对石油的渴求[24]。I Kolstad和A Wiig闹贫群妥试戳礁鼋嵌确治龆灾泄ODI的影响,认为东道国的制度环境越差,其自然资源反而能更加吸引中国ODI[25]26-34。蒋冠宏和蒋殿春利用2003-2009年中国对95个国家的ODI数据,基于投资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ODI的区位选择[3](21-40)。通过检验,本文发现:中国ODI有市场、资源和战略资产寻求动机,距离对中国ODI有负向影响,东道国制度对中国资源寻求型ODI有显著影响,中国ODI的“制度风险规避”和“制度接近”不明显,且中国投资进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动机有差异。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投资有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其中技术输出动机明显。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投资有战略资产寻求动机,而市场和资源寻求动机不明显。张吉鹏和衣长军利用企业层面投资项目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考察了东道国技术禀赋与中资企业ODI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距离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东道国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以及专利等技术禀赋对中资企业ODI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文化距离负向调节了技术装备、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

(三)对外投资的投融资与文化整合

随着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增大,学者们开始探究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ODI之间的关系。而自Chaney将流动性约束引入Melitz的异质性贸易理论基本模型开始,逐渐有更多的学者在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关注母国融资约束与企业ODI之间的关系。王伟、孙大超、杨娇辉利用67个国家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与海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认为母国金融发展水平能够显著促进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7]120-131。卢春艳利用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据,考察企业生产率是否通过融资约束这一渠道影响企业ODI决策,认为母国外部融资约束,即金融抑制对企业ODI影响较大。李磊和包群采用《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合并的微观数据集,考察了融资能力对我国工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9]120-131。研究表明:信贷融资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工业企业“走出去”,融资能力越强的工业企业不仅更有可能进行ODI,而且越倾向于进行多次投资以及在多个国家进行投资。刘莉亚等以及吕越和盛斌的研究也得到了相类似的结论[11]13-127。

而在现实的金融运行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也会通过自身不断对外开放来缓解国内金融抑制。银行“走出去”与企业ODI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已有的研究中,一方面认为母国银行采取“客户跟随”(follow-the-customer)策略进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13]26-34,是企业ODI的行为带动了银行的国际化发展[26-28];另一方面,DE Nolle,R Seth认为银行“客户跟随”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局限性[29],而Marc Ruhry及M Ryan的研究,认为母国银行国际化能够带动企业的ODI行为[30]。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Buckley等人以及Marc Ruhr,M Ryan的理论研究为基础[31],利用中国银监会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数据以及商务部关于企业ODI的数据,从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角度分析银行“走出去”对企业ODI的带动影响。

三、理论基础与中资企业ODI影响因素分析

(一)理论基础

Dunning分析认为,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三个动机分别是开拓国外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寻求更多自然资源。Buckley 等人认为Dunning的理论是建立在工业化国家,即发达国家的经验基础之上分析出来的,对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动机。中国仍然是一个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寻求低廉的生产成本并不完成成立。因此,Buckley等人在Dunning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资企业ODI特有的三个立论:一是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竞争(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包括国有企业能够获得低于市场利率的资金,中国无效率的银行体系能够通过政策安排对潜在对外投资企业提供贷款,集团企业能够利用国内无效率的资本市场来补贴对外投资行为,家族企业能够从其他成员中获得低成本资金等。资本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能够使得潜在对外投资企业获得低于市场化利率水平的资金,从而有助于企业对外投资。二是中国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中国跨国企业的灵活性,可以使用低成本资金,与其他企业保持良好的利益关系以便获取相应资源的能力,以及与国外的中国移民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等,都能够使得中资企业在东道国比当地企业更为有效地运行与生产。三是制度层面因素,包括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积极争取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WTO,2002年正式实施的“走出去”战略,2015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的偏重ODI的政策会不断刺激中资企业对外直接企业投资行为的加速。

在Buckley的基础上,同时结合Marc Ruhr和M Ryan的研究,东道国不断开放其金融业,吸引母国的更多银行进行国际化,能够带动母国更多非银行企业的ODI行为。可见,母国银行的国际化也是影响企业ODI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中资企业ODI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1银行国际化水平。母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越高,能够更好地缓解国内金融抑制程度,推动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贷资源和服务,从而带动企业ODI扩大。本文以中资银行是否国际化的0-1变量以及中资银行在一国设立的数量两个维度衡量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

假设1: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资企业ODI产生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2: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越多,则对中资企业ODI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

假设3:随着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时间的增加,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资企业ODI产生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大。

2开拓市场动机。东道国的市场规模等特征是影响中资企业ODI的关键因素。东道国市场规模越大,中资企业ODI产生规模经济以及范围经济的可能性越大,ODI动机就越强;同时,东道国的富裕程度越高,其消费需求能力越大,中资企业ODI的动机就越大[20]312-341。本文以一GDP总量来衡量该国市场规模,以一国人均GDP来衡量该国富裕程度。

3自然资源寻求动机。中国可以通过企业ODI获取国内经济增长所需投入的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要素,包括矿产、石油、木材以及农产品等[25]26-34。本文以是一国石油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衡量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4战略资产获取动机。中国早期的ODI能够获取较多的国际化经营的管理经验,近年来,中资企业ODI则更多是为了获得知识产权以及战略性资产等。中资企业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其ODI行为会偏重知识资本丰裕的工业化国家。本文以一国专利数量衡量该国战略资产的情况。

5FDI开放度。一国对国外直接投资的接受程度越高,其受到母国ODI的可能性就越大。本文以一国吸收FDI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该国FDI开放度。

6金融发展水平。一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其信贷额度和服务水平就越高,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一国金融水平越低,企业受到的信贷约束越大,对外投资以及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都在降低[32]126-142。本文以一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该国金融发展水平。

7贸易依存度。一国贸易依存度越大,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就越重要,受到母国ODI的可能性就越高[25]26-34,[32]126-142。本文以一国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该国贸易依存度。

8政治风险。在政治风险较大的东道国,开拓市场型的企业会降低在该国的ODI,从而转向其他政治风险较低的国家或母国;寻求资源型的企业因担心更大的沉没成本而减小ODI的可能性。因此,东道国政治风险越大,其吸收的国外直接投资就越少。借鉴王永钦、杜巨澜和王凯的分析,本文将采用监管质量、政府效率、法制水平以及腐败控制几个变量来衡量一国政治风险。

四、实证检验

(一)模型与方法

根据《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名录(2014版)》[33]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共有17家中资银行金融机构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66家一级机构,近1200家分支机构 《中资银行海外机构名录(2014版)》显示18家中资银行金融C构在海外设立了168家一级机构。根据对数据的整理,剔除了2014年设立的2家海外一级机构以及1家国内中资银行(富滇银行在老挝设立的老中银行于2014年1月开业)。。该数据表明,中资商业银行仅在部分国家进行国际化行为,而且国际化的步伐以及时间存在差异,这些特征使得本文可以运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来估计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效果。倍差法的思想是利用受到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的处理组(Treatment Group)在中资银行海外机构设立前后的差异,减去未受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的对照组(Control Grop)在中资银行海外机构设立前后的差异,得出中资银行国际化影响的真实效果。为实证检验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效果,本文设立以中资企业在某国投资次数的对数为被解释变量,该国是否有中资银行为主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本文设立的基本模型见模型(1):

LODIiy=α+βInterBankiy+λXiy+vi+γy+ξiy(1)

其中:i和y分别表示国家和年份,LODIiy表示相应国家相应年份的中资企业ODI次数(取对数);InterBankiy是主解释变量,代表中资银行在相应国家相应年份的国际化行为,无中资银行设立前为0,设立当期及以后为1;Xiy是控制变量,包括GDP(取对数)、人均GDP(取对数)、石油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专利数(取对数)、一国吸收FDI占GDP比重、一国出口占GDP比重、一国银行业资产占GDP比重等变量和监管质量、政府效率、法制水平以及腐败控制等衡量政治风险的变量;vi表示国家固定效应,用以控制国家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特征;表示年份的时间固定效应,用以控制国家共同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等;ξiy为扰动项;同时,为便于后文的稳健性检验,将中资银行在一国设立的数量作为主解释变量,构建模型(2):

LODIiy=α+βInterBank_+Numiy+λXiy+vi+γy+ξiy(2)

模型(2)中,表示在相应年份相应国家中资银行设立的一级分支机构数量,其他变量的含义与模型(1)一致。

(二)数据和变量

各个变量的说明、预期符号以及数据来源见表1,时间范围采用2002年至2013年数据,各个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表1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变量说明预期符号数据来源LODI中资企业到某国ODI次数,取对数。被解释变量中国商务部InterBank中资银行海外机构设立前=0,设立当期及以后=1。+中国银监会LInterBank_N中资银行在一国设立的一级机构数量,取对数。+中国银监会LGDP一国GDP总额,取对数。+UNCTADLPerGDP一国人均GDP,取对数。+UNCTADOil_share一国石油出口占总出口比重。+World BankLPatent一国专利数,取对数。+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FDI_R一国吸收FDI占GDP比重。+UNCTADExport_R一国出口占GDP比重。+World Trade OrganizationBank_R一国银行资产总额占GDP比重。+World BankR_qulaity一国监管质量。从-25(弱)到25 (强)的指数,反映了政府制定并实施监管政策的能力。+World BankG_efficiency一国政府效率。从-25(弱)到25(强)的指数,反映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政府独立于政治压力的程度,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质量,以及政府兑现其承诺的能力。+World BankR_law一国法制水平。从-25(弱)到25(强)的指数,反映了经济主体遵守规则的程度,及其对规则(尤其是合约实施、产权、法庭的规则)的信心。+World BankC_corrupt一国腐败控制。从-25(弱)到25(强)的指数,反映了公权力被私用的程度。+World Bank

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

变量观测值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LODI42461235176608959InterBank42460103030401LInterBank_N4246008029102708LGDP235797292478268416641LPerGDP235783621603440611645Oil_share2319770413197085973LPatent147676263089014689FDI_R225416856117358404967513Export_R2102573261726300262797752Bank_R165356098484790631311676R_qulaity2683-00040999-252231G_efficiency2584-00040999-24792429R_law2724-00050998-252121C_corrupt2690-00030999-19225

(三)基本回归分析

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方法,采用逐步回归的步骤,得出的基准回归结果见表3。第(1)列在主解释变量中仅控制了中资银行国际化,发现中资银行国际化能够导致中资企业ODI增加139%并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第(2)到(8)列中,随着控制变量的不断增加,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资企业ODI的促进作用一直存在并且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在047%~139%之间,表明假设1成立。

表3中资银行国际化与中资企业ODI(基准回归)

(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InterBank13948***07624***06137***04799***04808***04692***04827***05136***(00874)(00978)(01069)(01163)(01164)(01155)(01689)(01693)LGDP11695***06478**23844***23933***20656***16019*17011*(02548)(03080)(06026)(06035)(06244)(08767)(08807)LPerGDP-05235**-02708-22811***-22985***-21011***-17148**-19174**(02614)(03227)(06032)(06043)(06155)(08548)(08651)Oil_share-00005-00005-0000100003-00020-00017(00036)(00060)(00064)(00065)(00079)(00080)LPatent01789***01663***01491***0055200514(00452)(00472)(00472)(00581)(00579)FDI_R-00003-00003-00004-00005(00003)(00003)(00003)(00003)Export_R-00134***-00163***-00166***(00041)(00052)(00051)Bank_R-00033**-00040**(00016)(00017)R_qulaity07625***(02122)G_efficiency-04706**(02052)R_law-00432(02561)C_corrupt-01215(01856)常迪00785**-64644***-40694***-77386***-75977***-50738**-23591-17283(00400)(06987)(09946)(18191)(18251)(20451)(28371)(28401)Adjust-R20443706094067380734007343074090678006840国家固定效应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时间固定效应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p< 01, ** p< 005, *** p< 001。

在其他假设检验中,第(2)到(8)列,一国经济总量越大,中资企业对该国进行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普遍显著。但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结论:一国人均GDP越大,中资企业对该国进行投资的可能性越小,与预期影响相反。这说明中资企业ODI行为寻求相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投资,可能与中国的政策执行有关。2002年,中国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鼓励更多企业开拓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相对落后国家,并带有一定援质。自然资源寻求动机无法得到验证,说明中资企业ODI并非为了获取自然资源。第(4)到(6)列中,战略资产获取动机得到验证,但在第(7)(8)列回归结果中并不稳健。FDI开放度指标不显著,说明一国对FDI的政策导向并不是中资企业ODI的决定因素。贸易依存度回归结果显著,但是与预期影响相反。金融发展水平回归结果显著,但是与预期影响相反。这两点说明中国选取金融发展较弱的、贸易依存度较小的国家进行投资,这与中国选取人均GDP较小的国家进行投资是一致的。政治风险因素中,监管质量与政府效率的结果显著,监管质量与预期一致,但政府效率与预期相反。对于这点,本文认为这与中国政策导向的关系较大。

(四)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本文基准回归的稳健性,本文基于三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数量对ODI影响进行分析;二是运用面板Tobit回归对中资商业银行是否设立分支机构以及设立数量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三是检验平衡趋势假设。

1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数量检验。表4是模型(2)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的结果。通过表4的分析,本文发现中资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与中资企业ODI存在正向关系,且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数量每增加1%,中资企业ODI的增加在099%~178%之间。这说明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中资企业ODI的增加,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表明假设2成立。

表4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数量与中资企业ODI

(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InterBank_N1779***12736***11669***10097***10082***09871***11089***10855***(0066)(00795)(00878)(00933)(00934)(00929)(01319)(01321)LGDP11304***08381***26234***26349***23000***20217**20626**(02401)(02897)(05708)(05718)(05922)(08380)(08438)LPerGDP-04139*-03142-2325***-2343***-2131***-1939**-20873**(02479)(03049)(05710)(05722)(05835)(08156)(08274)Oil_share-00017-00051-00053-00055-00076-00070(00034)(00057)(00060)(00062)(00076)(00077)LPatent01277***01174***01025**0034400330(00430)(00448)(00449)(00554)(00553)FDI_R-00002-00002-00003-00004(00002)(00002)(00003)(00003)Export_R-0012***-0018**-0018***(00039)(00049)(00049)Bank_R-0004***-0005***(00015)(00016)续表(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R_qulaity06779***(02023)G_efficiency-03253*(01971)R_law-01109(02453)C_corrupt-00833(01770)常数项0147***-6911***-5512***-9499***-9392***-6986***-46783*-39385(0037)(06615)(09453)(17270)(17332)(19426)(27239)(27339)Adjust-R20501106414070340761707618076720706707105国家固定效应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时间固定效应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p< 01, **p

2面板Tobit模型回归。通过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表5的结果表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行为对中资企业ODI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企业ODI的影响在011%~026%之间。表6的结果表明: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数量对中资企业ODI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数量每增加1%,对企业ODI的影响在037%~06%之间。进一步验证了前述基准回归分析的稳健性。

表5中资银行国际化与中资企业ODI(面板Tobit回归)

(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InterBank02600***01130*01302*01978**01929**01852**02255*01971*(00590)(00694)(00792)(00901)(00900)(00905)(01342)(01331)LGDP06854***06683***05765***06009***05737***06672***06923***(00500)(00557)(00876)(00896)(00924)(01010)(01014)LPerGDP-04854***-04779***-04355***-04583***-04340***-04565***-07056***(00679)(00762)(00979)(00990)(01002)(01085)(01329)Oil_share000100000700015000200008000074(00028)(00047)(00050)(00052)(00061)(00060)LPatent00653*00768*00839*0041200489(00427)(00437)(00442)(00533)(00537)FDI_R00013**00013**00019**00015**(00006)(00006)(00008)(00008)

m表(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Export_R-000090003000021(00029)(00035)(00035)Bank_R-00026*-00049***(00014)(00015)R_qulaity03560*(01856)G_efficiency-03900**(01787)R_law04727**(02116)C_corrupt01831(01650)常数项-3534***-46785***-43951***-42141***-44278***-43354***-49160***-31518***(00939)(04695)(05080)(06685)(06761)(07051)(07740)(09414)sigma_u30836***17192***13768***13390***13469***13395***13001***12809***(01449)(01019)(00912)(01079)(01090)(01088)(01152)(01118)sigma_e04707***04518***04434***04529***04522***04521***04582***04508***(00079)(00091)(00105)(00127)(00126)(00127)(00154)(00151)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p

表6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数量与中资企业ODI(面板Tobit回归)

(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InterBank_N0485***03678***04316***05504***05547***05513***05999***05484***(0047)(00595)(00679)(00746)(00744)(00750)(01068)(01072)LGDP06716***06618***06040***06324***06062***06772***06994***(00480)(00543)(00858)(00879)(00906)(01002)(01003)LPerGDP-04492***-04447***-03945***-04191***-03972***-04145***-06423***(00658)(00744)(00957)(00971)(00982)(01081)(01317)Oil_share00006-00018-00013-000120004500043(00027)(00045)(00049)(00050)(00060)(00059)LPatent0029400396004540025700310(00414)(00422)(00428)(00516)(00524)FDI_R00014**00014**00021***00017**(00006)(00006)(00008)(00008)Export_R-000090002100014(00027)(00034)(00034)续表(1)(2)(3)(4)(5)(6)(7)(8)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LODIBank_R-00031**-00050***(00014)(00015)R_qulaity03258*(01800)G_efficiency-03107*(01740)R_law03422*(02078)C_corrupt01999(01602)常数项-345***-47552***-45059***-44854***-47204***-46123***-50890***-34846***(0093)(04556)(04926)(06446)(06545)(06812)(07613)(09239)sigma_u3059***16821***13481***13178***13309***13234***13101***12862***(0145)(00991)(00885)(01049)(01068)(01065)(01149)(01116)sigma_e0459***04445***04331***04354***04341***04343***04420***04374***(0008)(00090)(00102)(00122)(00122)(00122)(00148)(00147)注: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p< 01, ** p< 005, *** p< 001。

3平衡趋势假设检验。倍差法估计有效的一个前提是平行趋势假设,即处理组和对照组在中资银行设立之前应有相同的变动趋势。我们借助事件研究法(Event-Study)来考察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效果是否发生在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之后,而在中资银行设立之前,中资企业ODI在各国的变动趋势没有显著差。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设定回归模型(3):

LODIiy=α+3j=3,j≠1βjInterBankij+λXiy+vi+γy+ξiy(3)

其中:LODIiy代表一组虚拟变量,当中资银行在i国设立分支机构j年时取1,反之(包括未设立的国家)取0;3代表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3年及以后,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前一年作为基准组。如果β-3-β-2估计系数统计上不显著异于0,则表明平衡趋势假设成立。而β0-β3则表示随着时间的演进,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对企业ODI的影响随时间而变化(见表7)。

表7平衡趋势假设检验回归(1)(2)(3)LODILODILODIInterBank_3-02032**-01973-01679(00846)(01384)(01372)InterBank_2005490194101923(01089)(01774)(01753)InterBank_0-01044-00083-00019(01095)(01704)(01687)InterBank1003020049900127(01094)(01933)(01913)InterBank201932*03575*03441*(01098)(01999)(01983)InterBank305639***09093***08804***(01009)(01777)(01770)LGDP06451***06568***(00975)(00979)续表(1)(2)(3)LODILODILODILPerGDP-03802***-05195***(01043)(01284)Oil_share0005100044(00058)(00057)LPatent0022000334(00497)(00503)FDI_R00019***00016**(00007)(00007)Export_R-00005-00010(00033)(00033)Bank_R-00025*-00040***(00013)(00014)R_qulaity03933**(01723)G_efficiency-04742***(01675)R_law02460(01987)C_corrupt01962(01538)常数项-38392***-47897***-38159***(01151)(07389)(08994)sigma_u33274***12650***12505***(01779)(01114)(01096)sigma_e04584***04234***04183***(00078)(00142)(00141)

表7是本文的平衡趋势假设检验回归结果。以中资商业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的前一年为基准组,从表7中可以看出,中资商业银行设立前,中资企业在设立国家与未设立国家ODI变动趋势没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统计上不显著异于0。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在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1年后变得显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逐渐增大,表明假设3成立,平衡假设检验成立。

(五)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资企业ODI作用机制探讨

文章的实证检验与前文的理论阐述是一致的: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中资企业ODI的增长,而且随着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逐渐增多,对中资企业ODI的推动作用逐渐变大。从动态来看,随着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时间的增长,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逐渐增大。就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中资企业ODI的作用机制来看,本文认为有以下两个机制:一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缓解了国内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已有的研究认为中国是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金融抑制程度较高,企业面临较大的信贷约束,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出口以及ODI决策。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从而推动企业“走出去”;二是随着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能够带给国内企业“知识溢出”效应。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后,能够更为详尽地掌握当地的经济增长情况、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风俗习惯等,这些“知识”对于中资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对于此类“知识”的收集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产生了积极的“知识溢出”效应。两个作用机制的检验受制于数据的缺失,但也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中资银行国际化对企业ODI的影响一直以来被学术界所忽视,前者对后者是否存在影响,存在怎样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银监会国际部编写的《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名录》以及商务部“走出去”数据库中关于《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运用2002-2013年的数据,分析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与企业ODI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显著提升了中资企业的ODI水平,平均来看是中资企业ODI增长047%~139%;第二,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显著提升了中资企业的ODI水平,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的数量越多,对中资企业ODI的带动作用就明显,平均看来,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数量每增加1%,中资企业ODI就增加099%~178%;第三,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认为,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及数量的增加对中资企业ODI影响有所减小,但并没有改变显著性;第四,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设立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在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1年后变得显著,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资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对中资企业ODI的影响逐渐增大。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缓解国内企业融资约束以及为国内企业带来“知识溢出”两个角度,探讨了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的设立对中资企业ODI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在其他中资企业ODI影响因素中,GDP以及监管质量对中资企业ODI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GDP、一国出口占GDP比重、一国银行业资产占GDP比重等变量对中资企业ODI有显著负向影响。

(二)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2015年12月18日-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重中之重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是椭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扩大有效供给;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企业“走出去”,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能够较好地起到化解产能过剩、降低生产成本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作用。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培育一批跨国企业”。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要支持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就应该“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尤其鼓励中资银行国际化行为,更多“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带动作用,为中资企业ODI奠定金融基础。

参考文献:

[1]J CHILD, SB RODRIGU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A Case for Theoretical Extension? [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5, 1(3).

[2]CHENG, L K, MA ZIHUI.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 Robert C. Feenstra and Shang-Jin Wei, Editors. Chicago:Chinas Growing Role in World Trad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0.

[3]蒋冠宏,蒋殿春. 中国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投资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检验[J].世界经济,2012(9).

[4]张吉鹏,衣长军. 东道国技术禀赋与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文化距离的调节作用[J]. 工业技术经济,2014(4).

[5]CABALLERO R J,FARHI E, GOURINCHAS P O. An Equilibrium Model of “GlobalImbalances” and Low Interest Rat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 98(1) , 358-393.

[6]MENDOZA E Q, QUADRINI V, RíOS-RULL J. Financial Integr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GlobalImbalance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9, 117(3).

[7]王伟,孙大超,杨娇辉. 金融发展是否能够促进海外直接投资――基于面板分位数的经验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3(9).

[8]卢春艳. 生产率、融资约束与对外直接投资[D].天津:南开大学,2014.

[9]李磊,包群.融资约束制约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吗?[J].财经研究, 2015(6).

[10]刘莉亚,何彦林,王照飞,等. 融资约束会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吗?――基于微观视角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5(8):124-140.

[11]吕越,盛斌.融资约束是制造业企业出口和OFDI的原因吗?――来自中国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J]. 世界经济研究,2015(9).

[12]FILLAT JOSE L., GARETTO STEFANIA. Risk, Returns, and Multinational Produc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momics,2015,130(4):25-33

[13]JP ESPERANCA, MA GULAMHUSSEN. (Re)Testing the ‘follow the customer’ hypothesis in multinational bank expansion[J].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001, 11(1).

[14]顾露露,Robert Reed.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1(7):116-129.

[15]张红军,郑忠良.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期面板数据分析[J]. 财贸经济,2009(4):45-136.

[16]鲁明泓. 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1999(7):57-66.

[17]杨大楷,应溶. 我国企业FDI的区位选择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3(1):25-28.

企业对外投资分析篇13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于19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针,中国市场逐渐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同时,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更好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应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充分利用外国资源,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形势下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增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逐年上涨。截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746.5亿美元,同比增长8.49%(2010年688.1亿美元),年度流量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2002年至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需求日益加强,中国已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新阶段。

2.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较为集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数据显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和第三产业领域,二者合计约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90%,2011年更是高达95%;在第三产业内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三者约占第三产业直接对外投资的90%。在采矿业中,主要是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开采业、黑色金属矿开采业的投资;在制造业中,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等的投资。

3.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不均。亚洲、拉丁美洲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亚洲是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拉丁美洲,欧洲位居第三。2011年中国对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投资快速增长,其中对欧洲投资在2009年增长2.8倍的基础上再次实现成倍增长,主要流向是丹麦、瑞典、德国、英国等国家。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较上年增长了15%,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韩国和中国澳门等国家及地区。中国在南美洲的投资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等国家和地区,而在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投资存量各自所占的比例仅维持在4%左右,其中我国在大洋洲的投资最少,只有3%。

4.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不平衡。2011年末,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70%;有限责任公司占24%,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占17%。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较少,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不平衡。

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部分企业未将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其发展战略。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制约着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一些企业并未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企业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和国外市场,更好的配置国内、国外资源,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2.法律法规保护不完善。第一,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出台系统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法》,而现行的一些法律法规都已过时,无法满足现在对外投资的需要;第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第三,保障体制不健全,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对外投资保险法》,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压力。

3.潜在的政治风险无法规避。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往往受到母国和东道国的政治因素影响,如发生战争、当事国违约或当地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等。近年来,“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愈演愈烈,导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屡屡受挫。

4.部分企业市场决策失误。有些中国企业一旦看到项目盈利,就会盲目的加速对外扩张,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人才都无法满足投资活动和管理的需要;有些企业缺乏对海外投资环境的深入考察,不管东道国的情况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投资就盲目上线,这样都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失败。

三、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分析

1.做好投资风险防范工作。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最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同时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的行业和区域是任何一家企业经营者都要首先考虑的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前都应该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对经营伙伴的实力及信誉的分析、对经济合作国家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人口环境、法律法规、政治环境等作多方面的考察,力争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2.调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战略。首先我国企业应该加大对战略资源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其次获取对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最后加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性对外直接投资。

3.调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应该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对象,与此同时应有针对性的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展开直接投资与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各国的合作,另外加快与西亚、非洲等地区国家的直接投资和经济合作。

4.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中国应尽快制定一部规范中国长期跨国投资行为的《对外直接投资法》,逐步形成以对外直接投资法为主体、各种单行法规为辅体的完善法律体系。

5.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借助于外部环境的改善,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我国企业应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和投入,再次联合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新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白远,立彬,等.服务业国际直接投资——引进来与走出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