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实用13篇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1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 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2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一)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二)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二)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三)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3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4

1、深刻领会概念中的字和词

要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分解概念,注重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

(2)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

(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1)它是化合物(2)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5

http://

关键词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化学概念,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深刻领会概念中的字和词

要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分解概念,注重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

(2)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

(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1)它是化合物(2)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强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

http://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6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是集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文化和思维方法为一体的,与自然界、社会生活和生产紧密联系的生动有趣的学科。[1]初中阶段开设化学课程,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和了解化学知识,并为将来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有些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不会学或学不好。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化学基本概念没有理解和掌握,这与教师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方法、策略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应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作用,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创设灵活的教学活动,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重视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进行基本概念教学时,往往只对概念本身进行讲解,忽视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以及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本质,孤立地学习概念,不能理解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导致学生会背但不会用,无法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即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化学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随着化学基本概念的增多,化学知识的累积,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系统的化学知识构架,导致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最后会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二、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的基础知识,是构建化学知识大厦的地基。因此,无论是从教师教学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角度,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教师教学角度看

将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领进化学世界的大门,首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并掌握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精髓。[2]只有当学生正确理解并深入掌握了化学基础概念之后,教师才能将化学教学扩展和延伸,即从点扩展到线再扩展到面,从而完成初中化学的整体教学。

(二)从学生学习角度看

化学基本概念是贯穿整个初中阶段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好化学的基础知识,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因此,优化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提高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之间的化反反应和化学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所以,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不但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深化,更影响了学生化学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初中生学习化学时,容易接受感性的知识,而面对抽象本质的概念一时难以理解接受。而化学基本概念则是对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如果用理论讲解方式很难让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形成认识。因此,化学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将抽象的化学概念直观化、简单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直观教学方法包括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所授内容灵活运用。

例如,在讲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可乐饮料、白糖水、净水、铜丝展示给学生看。请学生查看可乐瓶上的成分表,让学生知道可乐饮料是由水、焦糖色、柠檬酸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同时让学生分析白糖水是由白砂糖和水两种物质组成。而纯净水只由水一种组成,铜丝只由铜组成。最后教师总结,以上四种物质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像可乐饮料、白糖水等是由两种物质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另一类像纯净水、铜丝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这样,通过展示实物和分析物质成分,可以让学生直观具体又深刻的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基本概念,学会判断哪种是混合物,哪种是纯净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概括精髓,形成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语言精练,有的学生会背诵却不能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精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基本概念分解成若干要素,找出其中的核心,对核心部分进行重点剖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有效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溶液概念时,化学教师应提炼出其中的三个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概括溶液的基本特性:均一性、稳定性。通过对基本概念精髓的掌握,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概念。

(三)比较分析,加深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化学基本概念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混淆记错等问题,因此,化学教师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应该将具有比较关系的基本概念放在一起分析讲解,通过比较基本概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对两种概念的本质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即“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学生通过理解区分这一关键部分,就能够正确分辨出哪种变化是物理变化,哪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四)联系现实生活,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的化学运用能力,注重联系现实生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挑选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身边发现化学,参与生活中的化学实验,从而掌握化学概念。由于这种将实际生活融入到化学课堂之中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生动、形象,学生容易接受,所以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酸和碱”时,化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生活小窍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的掌握。例如,热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白色的水垢,将白醋放入水壶中煮沸,就能够有效清除污垢,这是因为白醋中的醋酸能够与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发生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钙盐、镁盐、水和二氧化碳,将水垢被反应而除去。教师通过分享生活中的小窍门引入“酸和碱”的知识讲解,可以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并鼓励学生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对化学的主观能动性学习。

五.利用现代科技,宏观化学基本概念

科技的发展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撑,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也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比较抽象、微观的化学基本概念宏观化,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4]

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和离子时,因为受其微观特性的限制,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比较抽象,而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成熟,还需要感性认识和具体化认识的辅助,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微观的、抽象的分子、原子和离子用图片、Flash以及多媒体动态模拟演示等形式展现出来,就能够解决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难理解的难题。

六.错例对比,完善化学基本概念学习

随着初中化学的学习内容增多,化学基本概念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学生往往会出现记混、记错的问题。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在教授新知识的同时带领学生温习旧的概念和知识点。从侧面或反面的对比,加深理解、牢记概念,完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例如,在讲解氧化物的概念时,教师可先给出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的,叫氧化物”。然后教师列举出含氧的物质,如“H2SO4”“KMnO4”“CO2”“NO2”“CaO” “O2”,让学生分析哪些是氧化物,哪些是含氧的物质但不叫氧化物。通过对比纠错,学生可以确定“CO2”“NO2”“CaO”,是氧化物。而“H2SO4”“KMnO4”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有三种,不是氧化物。“O2” 不是氧化物,因为组成它们的元素只有一种,也不是氧化物,因为氧化物中有且只有两种元素。教师进行总结:氧化物是一定含有氧的化合物,而含氧的物质不都是氧化物。通过这种反例纠错分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从而完善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结束语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是一个持久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种教学策略的辅助和提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同化和运用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进而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的学习。同时,教师应将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思维锻炼和实际运用等融入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峰.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1):89-92.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7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物理规律本身表达了有关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只有抓住了物理事实的本质才能分析有关物理的内在联系,才能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物理规律)所以,物理概念又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

二、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即反映了物理对象中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某种属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单位。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个或一类的现象和实物。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一切力,如万有引力、弹力、电磁力、核力等都具有这特有属性,这是“力”的外延。

2、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各具特征。

(1)固有特征。

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外界的某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方向特性。

有些物理概念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切不可忽略方向这一重要因素,例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但磁场的方向总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3、概念的关键词。

物理概念的文字表述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所用词语经反复推敲,是很精练、准确、科学的,要正确理解它,就必须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比如滑动摩擦力的定义,要抓住“相对运动”、“阻碍”这两个关键词,对它的方向要抓住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两个关键词。

4、区别日常观念

在学习之前,人们常会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观念,而有些观念未经认真研究和推敲,常常是一些错误观念,如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里大于车拉马的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慢……这些错误的日常观念对我们正确接受物理概念有很大干扰,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一定要了解哪些观念是不科学的,并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大部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含义。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它的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如电功、电功率,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比做水流、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8

2、初中化学概念有特别严密的科学性。概念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真实反映。任何一个概念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作为启蒙教育的初中化学在对概念内容的描述时,除了重视文字的准确性和语言结构的合理性的同时,更加重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里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其特定的意义的,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初中化学概念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化学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初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上就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而把初中化学所涉及的近60个概念穿插编制在十二个章节中。逐步深入。如:第一单元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第二单元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等等;第三单元的分子、原子、元素、离子。第四单元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直到第十二章的有机化合物等等。

二、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孩子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就会给学生真正学好化学带来莫大的困难。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吗?我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仍然应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孩子们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所在。

三、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如水分子、碳60分子、氨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支离破碎,而应该全面地、准确地理解该概念的内在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长时间记住它,还能准确地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在认识变化和性质时,我们要让学生找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变化是叙述物质的变化过程,描述物质的一种变化现象,重点是在强调一个“变”字,而性质则是在描述物质的一种能力,一些本质属性。叙述中常有“会、是、不、可以、难、易”等词语来引导。

3、利用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分子和原子;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原子和离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等概念,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9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化学概念,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呢?

一、讲清概念,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理解运用能力。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这样,学生就能运用所学概念知识去解答相关的练习题了。

三、领悟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10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系统、掌握物理规律的前提,物理概念的掌握对学生而言极其重要。但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系统学习物理概念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前期学习,他们的头脑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对客观世界已有一定的认识,对各种自然现象已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就是国内外学者所说的“前概念”。前概念对于初中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既有积极作用——正确前概念,又有消极作用——错误前概念。近几十年来国际物理教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传统物理学习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即使经过了多年的中学教学,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许多错误的“前概念”。[1]

与此同时,物理教学中另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农村初中物理教育。农村初中学校由于信息闭塞、条件落后以及学习资料有限等现状,办学条件也比城市差,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多年了,但农村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多数父母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辅导,造成学生基础较差、知识脱节,思维相对不是那么活跃。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上网的机会较少,见识不是很广,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所以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前概念也有所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农村初中这些前概念特点,合理利用,因材施教,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整体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大埔县家炳第五中学初二年级3个班和初三年级3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选用美国的FCI(Force Concept Inventory)“力的概念调查表”,FCI是由美国David Hestenes等人开发的,在国际物理教育界领域广受认可。[2] 选取梁寒冰所翻译的版本作为这次调查问卷的原本。[3] FCI问卷包含有30道选择题,每道选择题有5个选项。对于初中生来说,题量过大,做题时间过长,一次性测试30道题目的话,会影响到问卷的信效度。所以在本次研究中,将问卷作如下处理:根据测试的内容,抽取典型的题目,分类做成四份小试卷。每份问卷含有4道题目。问卷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卷二:力与运动的关系;问卷三:力与运动的轨迹;问卷四:重力(试卷四由于有关重力的题目只有3道,为平衡做题时间,另外加了一道速度合成的题目)。

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问卷统一时间发放,统一做题时间(10分钟),统一收回。每个班发放两份不同的问卷,同桌之间做不同的问卷。各问卷均发放86份,回收86份,有效问卷86份。初二年级45份,初三级41份。本文的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中文版。

三、结果与分析

1.答对题目数与比较均值

各项力学概念的平均得分以及标准差见表1。

从表1的平均分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被试者的前科学概念水平较低,特别是“力与运动的关系”的概念掌握最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前概念。

2.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面,它用来衡量定距变量间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或-1,相关度越强,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相关度越弱,详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答对题目数方面,初三学生与初二学生的差异性极显著,年级与答对题目数中等程度相关。关于这部分概念的理解,初二的物理课程中还没有相关的内容,而初三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所以预期的理想结果应该是年级与答对题目数是强相关。但事实结果表明,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结果也出乎学生的任课教师的意料。从初三学生平均的答对题目数较低也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前科学概念水平。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使他们意识中的前科学概念较好地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个结果验证了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在答对题目数方面,男生与女生差异性显著,性别与答对题目数弱相关。结果表明,在物理概念学习方面,男生略微优于女生。

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差异显著,学习成绩水平与答对题目数弱相关。如果我们认为有较高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心向的话,那么结果就表明,有较高学习心向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促进自己意识中前科学概念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

在初二和初三的物理课程学习中都未涉及,所以统一进行分析,可以跟问卷一的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详见表3。

从表3可看出,不同年级学生差异不显著,年级与答对题目数极弱相关。结果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不进行系统的概念学习的话,人们意识中的前科学概念是无法自行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的。

男生与女生在答对题目数方面差异不显著,性别与答对题目数极弱相关。结果表明,对物理现象的理解水平,男生略微优于女生。

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答对题目数方面差异极不显著,学习成绩水平与答对题目数几乎无关。结果表明,物理是门独立学科,其他学科学习成绩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物理前科学概念的转化几乎没有影响。

在答对题目数方面,不同问卷之间差异显著,问卷类别与答对题目数弱相关。结果表明,学生形成的众多物理前科学概念中,在某些方面与科学概念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

四、教学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错误的物理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等特点,要使它们彻底转变为科学的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和学的经验表明,对新的物理现象的认识要比对物理现象的重新认识即纠正错误前概念要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教学之前,要了解清楚学生原有的对某一概念的认知水平、相异构想情况、新旧概念的区别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效地转变错误物理前概念,进行有意义的概念学习。

1.直观引入

概念教学中的引入环节的例证,应尽可能利用农村孩子熟悉的生活中的前科学概念来唤起学生的回忆和想象。尽可能使学生直接感知丰富和典型的事物,通过学生自己操纵实物或模型进行探究,使事物和现象的知觉表象得以正确形成。

2.合作学习

农村初中教学还可以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个体知觉系统的局限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的物理概念,而且在班级集体里还可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让不同的思维自由地相互碰撞产生火花。

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头脑风暴法有利于促进科学物理概念的形成和错误前概念的纠正。每个学生都是积极的参与者,群体平等的气氛最适宜思考各种可能最荒诞的观念,把这些从不同侧面提出的数量众多的前概念建构起来或加以修正,常常会产生发生了质变的新概念,这种新概念可以立即揭露一些神秘的说法,揭露错误前概念的片面性。[4]

3.坚持矫正学生的前概念

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初二、初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都处在前概念水平,甚至初二、初三两个年级间的差异性不大,充分说明了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因此,想要消除学生的前概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用新的物理情景多次考查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参考文献:

[1]曲亮生,郭玉英.认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Ⅰ)——教师和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对物理课程期望的研究[J].物理教师,2000(5).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11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于概念教学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递进式地展开。

1. 引导学生初步认知概念 一般的设问方式是:“对比热容这个词,你能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它的含义吗?”。第-步解词:比――比较,热――热量,容――容积、容纳程度。

第二步归纳:其大意就是比较(不同物质对)热量的容纳程度。

2.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

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①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12

学习初中生物是为了全面了解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以及和我们一样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大小小的生物它们的生态体系。面对教学改革新形势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将概念图运用到初中生物概念教学中,是对生物教学的一次创新与改革。对此,基于概念图着重研究初中生物的重要概念教学。

一、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学是教师负责讲课,学生则负责听讲,记笔记,做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感兴趣就听一下课,不感兴趣就不听,甚至在玩。这样进行生物概念教学,长此以往,生物概念教学的质量只会每况愈下。对此,教师应基于概念图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1.更新教学理念

要想让学生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乐学、善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自学,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学;要培养学生有计划、有方向地学习的习惯。在学习前,学生能够做好学习准备,对要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能自我选择、自我强化;在学习中,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过程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在学习后,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评价。

2.创新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概念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生物复杂难懂的概念知识及零散的知识点以图表形式,很好地综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地记忆学习,对知识关键点一目了然,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生物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八章中关于人的生殖与发育相关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概念图这一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重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如通过概念图让学生轻松了解到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经过概念图分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让学生知道泌尿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排除人体内多余的水分与其他废物。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章节里相近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思考相关的概念关系,然后将所关联的概念关系用概念图展现出来。

如图1绘制出概念图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就可以对相关概念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通过概念图,可先理解各个知识点中的关键点,再去理解它的本质和内涵,然后再把它们对比串联起来,进行分类整理,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区别。这样学习,不仅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而且能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键点。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了培养和训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生物时,有很多的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概念,我们只知道去记去背熟,这样只会记了就忘,掌握不了知识。而概念图教学法可以把这些概念转换成概念图,让学生在其中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生物概念体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运用概念图教学法。

二、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展现分析

概念图教学法是利用概念图将某些知识元素以直观的图解方式进行描述的一种进行教学法,它能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记笔记、构建知识结构、复习巩固知识等。生物的重要概念是对概念本质的深刻认识,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在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中,当教师讲课速度有些快,学生笔记跟不上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先简略地记个大概,课后再绘制概念图来整理课上没听懂或是遗漏的概念与知识点,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消化。对于教师而言,可用概念图把每一个章节的概念相互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在课堂上,教

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完善概念图,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概念图分析符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论是重点还是难点,都主要集中在生物概念的教学上。例如,在初中生物中,我们所学到的“光合作用”包含的重要概念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存储能量的有机物,然后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个重要概念不仅说明了光合作用的主体是绿色植物(即只有绿色植物才有光合作用),还指出了光合作用的核心――光照,以及需要光合作用的载体。这个例子虽然简单,但很好地展现出了重要概念,其中详细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三、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生物重要概念传递优化

对于初中生而言,生物课不仅需要对生态系统不断探究,还需要注重过程到结果的转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把重要概念存在的信息优化传递,还要帮助学生对重要概念进行分类整理和理解运用,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人体生殖系统》这一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两性生殖细胞、受精过程这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进行转化迁移,让学生理解:人体的生殖系统分为两种,各自结构与具体的功能不同,因此受精过程会产生新的生命个体,这一过程包含了胚胎的发育和受精转化。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如图3)展示其转化过程,让学生立体、全面、系统地理清男、女性的受精过程。

四、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框架构建完善

1.构建知识框架

随着教学不断地改革,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得到应用,当我们学习概念图后会发现可以把概念图作为知识框架来把握知识点,知识框架的组织及构建可使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明确,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概念进行学习、加深记忆并建立重要概念。例如,初

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以及生物概念、原理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生物知识体系,

通过概念图组织框架,让不同的生物学知识概念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框架体系。例如,在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体系,可以“植物体”为例,让学生绘制如图4所示的概念图,把“植物器官、植物细胞以及植物组织”等与人体结构具有差异性的知识点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通过概念图就可一目了然地知道“多细胞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其中包括生物个体以及器官组织、系统”等。

从结构上看,构建知识框架能让学生更加注重学科内容及细节和整体,且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与接受。

2.完善知识框架

初中物理合力的概念篇13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也就是说,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实验、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概念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人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构建对新知的认识和理解。将学习由一种对全新知识的学习变成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延伸和拓展,使学习由从“无”到“有”的过程变成一种从“有”到“有”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体会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顺其自然地引入概念。“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植物体生命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由于呼吸作用是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中感性认知很少。那么,怎么使学生对学习的概念或相关内容的知识感兴趣呢?我们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概念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概念学习中(见表1)。

二、实验探究,生成概念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具有构建科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育科学思维等功能,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课程资源。在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使

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充分感知所学内容,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真正理解生物学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尤为强烈。”因此,基于实验的探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结合“植物的呼吸作用”教材内容,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化学知识(如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不了解),教师应该选择和提供哪些生物学事实帮助学生建构呼吸作用概念呢?我们应该有效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创设探究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探究,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发现事物的规律,为概念的建构奠定基础。

研究表明,科学概念只有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建构而来,学生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对概念形成较好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实践出真知”、“事实胜于雄辩”是能穿越时空的教学法则,也是概念建构过程中众多教学策略中的首选。

三、归纳总结,完善概念

实验可以凸显概念所包含的关键属性,上述案例通过对实验的拓展延伸以及内涵的挖掘,学生对植物体具有呼吸作用这一生物学重要事实就有了明确的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呼吸作用的概念呢?于是,再通过对三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将学生自然引向对呼吸作用实质问题的探究。这样,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相关概念最终得以确立和完善。

四、对比分析,巩固概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生物学概念中,有很多看起来像是独立的、跟其他的概念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通过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推理或者比较,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结归纳,进行生物学概念的比较讲解,树立学生正确的理解能力,把握概念本质,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也可以将含义相反、容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加以比较,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理清他们之间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相互混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本质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学事实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建构了植物呼吸作用的概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概念的本质认识仍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对相反概念的对比讲解,深化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可采用列表格的方法从发生的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等方面引导学生寻找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掌握概念。

五、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学生掌握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概念的抽象理解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概念,学会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释生物学现象,或应用概念来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或自然界中的实际问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因此,学生构建起重要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或设置新情境,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巩固、迁移和运用。

综上所述,生物概念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前提条件下,生物概念教学已经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要不断深入研读课标,在课堂教学中“围绕重要概念来组织教学”,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以真正落实课标要求,提升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相信在教师的努力之下,一定会引导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对生物学概念能够良好的理解与把握,为今后的学习、创新及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树华.提高课堂概念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中学生物教学,2011,(6):32-34.

3.殷歌.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教育研究,2012,(8):94-95.

4.黄子容.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初探[J].广西教育,2011,(11):24-25.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