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自主探究实用13篇

数学自主探究
数学自主探究篇1

一、自主探究——开放引导

1.发现问题。创设自主探究的问题,激发探究的欲望,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2.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方向、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自主探究的方式可以是独立探究和合作探究。

3.开放引导。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并非意味可抛开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开放式的引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随着学生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相机进行引导。在引入阶段,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在探究阶段,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和校正思维的趋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建构阶段,设计有效练习,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在问题延伸阶段,引导学生反思和质疑,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4.建构应用。将探索学习活动中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并将所学运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力求引发出新的探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开放引导的操作方式

1.问题来源。有问才能探。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多渠道引发出面临一种熟悉但又不能一下找出决策的探究问题,以促使学生去思索、去探究。

(1)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在研究教材中,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究新知。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教师问在8的末尾添一个0、两个0,它的大小有没有变(不变),那么在0.8的末尾添上一个0、两个0,它的大小变了吗?这是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积极探究。

(2)鼓励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的问题,教师不简单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比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想知道什么?可能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①什么是表面积?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③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④学习这些内容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来提出来。由于问题是学生提出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能积极主动的探索。

(3)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如学习比例应用题时,让学生思考:警察为什么能根据脚印判断出罪犯的身高和体重,学习《圆的认识》时,让学生思考,看马戏团表演,观众总是围绕表演者形成一个圆形,这是为什么。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热情就会涨高。

(4)在认知冲突中产生问题。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把圆锥装满砂子往圆柱里倒,学生发现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时,老师出示一组圆锥、圆柱,请同学们看老师的操作,老师的操作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装了四次装满,这时学生傻了眼,这是为什么呢?产生了冲突,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等底等高。

2.探究方式。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身经历、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以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合作讨论等形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1)运用范例教会学生探究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很想自己去探究知识规律,但有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探究、去发现。为此需要教师运用范例,教会学生探究的初步方法。

教师根据教材结构的特点,精选一个或几个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尤其是那些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综合性的问题)作为范例,进行深入透彻的学习或探索,弄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探究过程中,教给学生诸如搜集数据、观察现象、使用仪器、抽象概括等方法。如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把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这样几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若干个能被2整除的数(搜集资料);对这些数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找出自己发现的某种规律、特征(观察分析,提出假设);把自己发现的规律、特征代入实际进行检验(验证假设);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并形成结论(总结概括)。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方法、途径。并运用这些步骤和方法,迁移到其他数学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让学生懂得搞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件十分神秘的事,这样的过程就是在搞研究。

(2)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探索。在美国小学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是教数学,还是做数学。为此,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通过自己亲历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同时经过猜想、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把外显和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朦胧模糊的各种想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从而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

(3)让学生凭借数学现实去探索。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并非一张白纸,由老师去描绘,他们有从书本中获得的数学经验,也有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的一些感性的数学知识,这些都构成学生进行学习的“数学现实”。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模型。为此,我们经常让学生凭借数学现实去探索知识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购买物品付款的事例出发,妈妈带了264元钱给小明买衣服,衣服的价格是198元,问可能会怎样付款,通过分析、推理,让学生明白多减要加,少减要加的算理。

(4)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善于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生存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习者意识到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别,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和补充,在不同观点交流和碰撞中,对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和反思,在各种合作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和讨论中检验,综合各种观点,发展自己的见解。

3.开放引导策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所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观察操作的方向产生障碍和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的思考性引导,即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设计有助于学生继续展开探究的有效的策略方法,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提供正确的方案,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究。

(1)引导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在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顺势点拨引导,能促进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板书课题后,教师就向学生指出:今天要学习的“比”与过去学习的“比”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探究弄清以下四点:①什么叫做比?②怎样表示比?③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④什么叫做比的比值?这四个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这样的点拨,抓住了教材的关键,当学生围绕着问题自学探究时,已水到渠成了。即使这时还有某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再举例说明,或者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自然会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2)引导在学生容易失误之处。小学生年龄小,回答问题时往往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引导,促使学生觉察谬误,重新思索,寻求正确的答案。例如,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有意问学生:“甲数比乙数多1/5,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有部分学生回答:“也是1/5。”这时及时点拨:“甲数比乙数多1/5,是以乙数为标准数进行计算的,而求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是要以甲数为标准数来进行计算的,哪会有相同的答案呢?”通过这样的点拨,学生就领悟到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这时,再让他们推算,大家都能得到正确答案:甲数比乙数多1/5,则乙数比甲数少1/6。

(3)引导在知识易混之处。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时要进行点拨引导。例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许多学生出现诸如下例的误解:一项工程,甲独做1/5天完成,乙独做1/4天完成,甲、乙合作几天可以完成?学生解题都习惯于用:1÷(1/5+1/4)去求合作时间。为什么学生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他们把(1/5+1/4)误解为工作效率之和。因此,学习这类知识时,从定义、方法、结果三个方面来进行疏导点拨,使学生明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合作时间,只能用工作总量除以它们的工作效率之和。

数学自主探究篇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 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学习,能充分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作用,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知识教育,以数学课堂练习掌握数学知识。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思想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机械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评价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如何实现这一学习方式呢?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先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并以动画形式描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同时展示测量方法,出示多种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习测量。学生在观察、实践、推理过程中发现规律,认识并掌握长度单位。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看媒体动画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看课件能自己学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归纳总结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通过课件自己去观察、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充分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启发学生去探求新知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活动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与精心的点拨与启发,更依赖于动手实践与思考探索。启发性和探索性相结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与学相统一的具体体现。其中启发是探索的条件,探索是启发的目的。好的数学问题必须具有“启智”的功能,同时,还要给学生予留充分的探索活动的空间。形象化语言是听觉和视觉互相结合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理解、想象、体验,通过恰当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展现教学内容的形象,以形象加深理解和记忆,以形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以获取教学的艺术效果。比如直接导入主题的导语可引用 “探讨、研究”等句式,如: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加法的交换律。

当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思考: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方法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升华能力。其中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关键。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达到独立思考,团结合作,探索进取的目的。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教学;不同的人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何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一节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动手用硬纸片制作一个圆柱体,在数学课上汇报自己的制作过程。课堂上,学生展示作品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圆柱体:有的上大下小,有的成圆锥形,有的用现成的圆筒。我请做得比较标准的同学说一说制作过程。他说:“我做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是先用长方形的纸粘一个圆筒,再用圆规画两个圆剪下来粘上去,结果圆大了;第二次重画两个圆剪下来粘上去又小了。我仔细思考,发现这个圆周长应该和圆筒的宽一样长,结果我把圆筒拆开,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纸的宽,用这个宽作圆的周长画两个圆剪下来刚好和粘好的圆筒两端吻合。”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用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制作过程,并相机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了圆柱的表面积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结合例题思考推导了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只是组织学生去操作、引导学生把想法说出来,并参与学生的推导过程,还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揭示其内在规律

教学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揭示其数学的内在规律,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把抽象的事物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因素。每一节课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不都是零认知水平,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的人可能已经对要学的新知曾经接触过,感知过,只是没有系统地放到课本中来学。所以,设计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内容呈现要有层次性,合理、科学的教学环节、简单明晰的结构规律会让学生对新知的接受水到渠成,不必走太多的弯路。

例如我在设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内容时,先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及其高的认识,然后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画出高,以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为一条高作示范,用剪截平移动画形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如何计算面积。学生很快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出了其内在的规律。

另外,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诸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然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参与、体现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体现多种媒体资源的利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在探究学习中获取新知是教育的宗旨。教师积极引导,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的职责。关注并正确处理课堂中的生成现象,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闪光点。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学生与文本的互动是生成现象的前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思想提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多媒体教学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能有效实现这一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学生在娱乐中观察、在操作中学习、在愉悦中获取新知,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自主探究篇3

二、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自主探究是学生完成学习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中,若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与精神是很难掌握好数学这门学科的. 但我们要怎样来实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呢?本人将在此对实施的步骤进行简单地探讨.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依靠学习兴趣来激励的,尤其是面对较为枯燥的数学课. 所以,老师在教学前要使用一些有趣和创新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能够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2)采用分组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不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一起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及时进行练习题的布置,并让学生自己找题目练习:老师对知识的教授是十分抽象的,所以为了要让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就要及时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这样可以将学习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所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还要让学生去自行搜集有关教学内容的练习题,并完成这些题目.通过进行自主练习和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4)及时进行教学总结:每堂课程在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简单的总结,必要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进行总结. 老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这堂课所达到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相信,如果老师能够做到以上步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以人为本的观点,并且学生又能够积极配合,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三、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普通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新,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并与新的理念结合后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由于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拥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1)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方法,因此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2)该模式需要老师的辅助与促进: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以及师生间的共同研究,才能够帮助学生习惯于自主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督促与教学.

(3)学生能够通过该种模式,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而不是单纯地依靠老师的讲解和监督.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拥有自己思考的空间,甚至学会质疑,而不是死板地将老师所讲毫不怀疑地接受.

(4)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让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与老师相处得平等和谐.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了解,老师可以加深对这种教学模式的认识,使用起来就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四、要注重课外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指导

除了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指导外,还要注意课后的指引.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只通过课堂上引导是完全不够的,一旦离开课堂,学生可能立马忘记学习这件事. 所以,课外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指导学生自行制定有关的学习计划,自行搜集题目并完成,当然还要定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一旦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我相信,学生在将来的学习生涯中,一定能够感到轻松许多,学起来也能够得心应手.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建立对于老师与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负担,也能够减轻老师与家长的压力. 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自主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若不能够做到自主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很难做到真正地吸收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当然,家长和老师的压力虽然轻了,但仍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管制,尤其是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只有在小学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享受到最大的利益,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清明. 深化课堂教学,引导自主探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10(20).

[2]郑静. 自主探究与适时引导[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1).

数学自主探究篇4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首要条件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大动力,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首先便要激发出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然而,对于没有接受过更高理论层次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相对来说较为枯燥无味的学科,并且它具有的抽象性理论常常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冲突,因此,对多数小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在他们眼中并不存在太大的吸引力。

由于小学生具有对数学的兴趣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授课中,应更加注重的是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教课过程中首先从激发学习的兴趣入手,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

数学的知识穿插到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例抑或是游戏中来创造出新奇并且具有疑问的课堂情境,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对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二、创建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合作”已变得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

有一个良好的合作观念是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相互合作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老套的封闭性个体式教学。一个班虽然会有很多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是在独自学自己的,没有合作的理念,更不存在合作的活动,导致学生在学习上严重缺少知识上的交流和沟通。

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合作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知识上的相互的沟通与交流。

三、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自主的支配权

小学生在自主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收集、观察并处理信息。这些过程活动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地给他们留出自主的支配时间。让他们能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在探究过程中得到锻炼,进而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他们的探究能力也会得到的培养。

“自主探究性学习”,顾名思义,自主性非常重要,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开放的环境,将课堂的自主性还给学生。努力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开放,让学生的课堂杜绝严肃,还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自主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都能获得发言权,同时也都能把自己独特的想法分享出来。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但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还可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祛除让老师和学生都困惑已久的“师生代沟”。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在新课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实施的,其主要重视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讨性,还有实践性。通过这项研究性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潜能。这种帮助学生们在合作中、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方式,会为学生在未来的高层次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

条件。

参考文献:

数学自主探究篇5

首先,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师与时俱进,切实更新教育理念。许多老师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浪费时间,担心不能完成学习目标而忽略教学过程,以至于对学生一味地“帮、扶、填、喂”,教学设计重教不重学,练习设计强求一律,不留空间,剥夺学生许多自主参与的机会,学生机械应付的多,自主探索的少。因而,真正的执行新课程理念就要从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向注重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模式转变,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要有意识、有方法地适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切实回归,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

其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拐杖,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有必要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明确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学习数学的能力与习惯千差万别,提倡要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讨论来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要设法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动起口来讨论数学。让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出现在课前、课堂、课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厚望和兴趣,继而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数学自主探究篇6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备受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该从小学开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应该从转变教学模式开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中的所有信息,比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思想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起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影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构建起这一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有二:

第一,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第二,师生进行共同研究学习。

具体说来,它有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该模式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该模式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师生共同进行研究。主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这种模式下,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能是为学生服务。

第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而不是单纯的由教师讲解。

二、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措施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如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生模式的措施, 希望能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情景,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教师在讲到某些应用题题目的时候,经常在教室中现场模拟教学情景。

比如,应用题中涉及到两车相遇问题,我就会让两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从而加深学生对这类应用题的印象和理解,并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

2、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一堂课中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或者记,丝毫没有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时间,时间久了,学生就比较被动,课堂参与度明显降低。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在学习新知识

点之前,教师应该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如果在教师讲解之前就能思考出问题的方法,教师就应该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果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仍然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沿着

自己的思路继续思考,最后学生能够思考出答案也会有一种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 从而有利于学生继续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

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合理利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某一问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实现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学习成绩学生之间的搭配,从而使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给学生充裕的讨论时间,使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主探讨。学生进行完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给其他小组的人讲解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从而实现全班级之间的交流。

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应该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不断改进,还应该对学生讨论的成果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自主探究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从讨论中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构建起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综上所述,构建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景、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方式,构建起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数学自主探究篇7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2.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说理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

3.通过拼图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与上节内容有直接联系,在上课前要简单回顾一下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通过学生的剪拼图形,理解梯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中理解知识点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口头说理.例题讲解要引导学生分析,规范板书.练习要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学法分析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剪拼图形,观察与分析,在说理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做,例题讲解和练习中,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自己去探究和发现数学中的转化的数学方法,体会数学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如右图,D、E分别是ABC边AB、AC的

中点,则DE是ABC的____,DE与BC的关

系是_____.

2.在如图中,若F是BC上的任意一点(FE不平行于AB),沿FE剪开.

(1)你能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什么特殊的图形?

(2)猜想:线段DE与你所得到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动手剪拼图形,理解梯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展示交流

1.定义:连接梯形____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思考:如何验证你所发现的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去说理,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说得很好,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训练提升

1.填空:

(1)若梯形上底长4 cm,下底长6 cm,则中位线长____cm;

(2)若梯形一底长6 cm,中位线长10 cm,则另一底长___cm;

(3)若梯形中位线长14 cm,高5 cm,梯形面积为____cm2.

思考:梯形的面积与梯形的中位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S梯形ABCD=____

2.例题讲解

例1.如右图,梯子各横木条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5.

已知A1B1=48 cm,A2B2=44 cm,求横木条A3B3、A4B4、A5B5的长.

变式1:若A1B1=48 cm,A5B5=32 cm,求其他横木条的长;

变式2:若A1B1=48 cm,A4B4=36 cm,求其他横木条的长;

变式3:按照这样的规律,则A8B8的长为多少?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AnBn的长为___cm,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_____.

(这个例题是书上原题,三个变式是为了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知识,又可以把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2.如右图,梯形ABCD中,AD∥BC,E是腰

CD的中点,且AEBE.你能说明:AB=AD+CB

(这个题目有两种常规解法,多数学生会取AB的中点,构造梯形中位线,这很好.老师还可以引导如果延长AE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这样可以吗?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应用知识,第二种方法则更好地体现转化的思想方法,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数学的转化之美.)

3.拓展提高

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对角线AC、BD的中点.EF与AD、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有了例题2的讲解与练习,学生们有了新的想法)

师:如右图这里有梯形的中位线吗?

生:没有.

师:如右图这里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吗?

生:也没有.

师:那我们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困惑中.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你能理解吗?

由于同学甲太激动了,话说得快,其他同学还没有完全明白.老师把他的思路重新理了一下,这时候,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太神奇了,太聪明了.

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到:在这里我们把一个我们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我们熟悉的问题,从而很好地应用我们已经学到的知识,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方法.

(四)评价小结

(最后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和启示,不完整的可以互相补充.)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准备.整个过程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好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到板书规范完整,语言简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踊跃,互相补充,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显得更为有意义.

如,下面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

1.学生剪拼的过程如果能在投影上演示效果会更好一些

大多数学生剪得很好,如果让学生去展示,他们会很乐意的.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益.

2.例题1的变式设计得很好

变式3可以提示一下思路,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这样会更好一些.这节课的主题是研究梯形的中位线,不应冲淡主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节省时间,后面授课时间会从容一些.

3.例题2的学生板书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应该加以规范,并督促学生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这一点很有必要.学生图形部分书写的问题一定要在平时加以严格要求,不然到了后面问题会更多.如果班级状况不好,老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

4.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的地位,充分地相信和依靠学生

数学自主探究篇8

1.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新鲜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教师先给学生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每人两个。然后,老爷爷又拿出两个月饼,问两人平均分,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每人一个。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道:“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结合热点问题。现实生活中的打折、汇率等问题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五一”劳动节,商场里各种商品打折销售,请学生举出看到过的实际例子,然后选取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懂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练习,使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景象。

1.留出“空白”。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2.群体互动。学习活动中既要发挥个体的独立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满足他们与人交往的需要。例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是由圆柱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点。教学时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小组内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实验结论,强化了对“等底等高”和“1/3”两个要素的理解和记忆。经过合作探究、群体交流,既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才智和自我表现的空间,更培养了他们和睦相处、协同工作、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养成了既合作又竞争的团队精神。

三、开展探究活动,形成自主探究的风气

数学是一门探索性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讨风气。

1.挖掘教材。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书上的解法也不是唯一的,有时还可能出错。教师不能依赖于教材,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时要提供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推导的过程。

2.抛出课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学习了“比例”后,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旗杆旁,探究怎样测量旗杆的高度。实际观察后,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法,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用绳子量,有的提出用影长与杆长的比例关系去测量和计算等。然后筛选几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分组测量、计算,最后汇总,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逐步培养了学生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

数学自主探究篇9

二、给每个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课程标准倡导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重视小组合作忽视学生的独立探究,小组内学生的水平不同,如果不给学生独立探究、独立思考的机会,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优生会把握话语权,控制小组的探究节奏,其他学生只能人云亦云,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小组交流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有些教师只重视交流的形式,忽视交流的本质。在小组交流时,学生只是将自己的想法跟组内学生说一说,学优生占主导地位,其他学生把自己的答案改成和学优生的一致就算统一了组内意见,把自学中的问题掩盖起来,展示时几乎都是正确答案,老师如果在学生自学、交流时没有发现问题,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小组交流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又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探究,有了各自的想法,在进行组内交流才会出现思维的碰撞。同时,为了使交流有效,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小组交流给予方法的指导。

四、抓住错误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

为了避免掩盖错误现象发生,教师要在学生独立探究和小组交流时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抓住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以四年级上册“沏茶问题”为例。“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教师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独立探究之后出现了两种答案。老师选了两个代表把摆图片的过程展示在黑板上。两种方法相比,摆的过程一样,计算方法却不同,哪一种正确?为什么?怎样摆才能一下就看出用的是11分钟呢?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展示正确的摆法,而是将学生的错误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对比、质疑、讨论、发现。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自主探究篇10

2 创造条件,提供学习的机会

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还需要有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

2.1 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如教学《十几减7》(以12-7为例)时,借助小棒让学生操作、思考:“如何从12根(1捆零2根)小棒中去掉7根?还剩几根?可让学生在做中亲自参与算法的探索,实现算法多样化:①将一捆拆开,与两根合并后,一根一根地减;②先从一捆中去掉7根,再与2根合并,即10-7=3,3+2=5;③先去掉两个单根,再从一捆中去掉5根,即12-2=10,10-5=5;④7根加5根得12根,所以12-7=5。通过让学生“做”,全面参与了算法的探索全过程,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2.2 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自主学习。参与必须充分。我不仅让学生全体全过程参与,而且还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全方位参与学习中,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 传授方法,提高学习的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从授之以鱼过渡到授之以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1 提供操作机会,学会抽象与概括。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为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抽象数学知识时,要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指导学生:①动手操作。由学生摆出3个2朵小红花,列出加法算式:2+2+2=6,引导学生说出算式中加数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用三角形学具摆出4个3;用小圆片摆出5个4,分别列出加法算式,并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的特点。②由三道加法算式引出新的运算—乘法。说明求3个2相加的和,4个3相加的和,5个4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③观察比较,通过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比较,得出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④抽象概括。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抽象出乘法的意义。

3.2 创设问题,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教学时,教师首先呈现问题情境:停车场里共有汽车105辆,其中小汽车56辆,大客车22辆。接着让学生尝试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得出以下四个不同的算式:①(56-22)÷105;②(56-22)÷22;

③(56-22)÷56;④56÷22-1

然后引导学生说思路,学生发现前三个算式都是先求出两数之差,不同点是除数各不相同,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确定谁是单位“1”上,最后通过讨论、课件演示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理解解题思路。自主探究学习正是以“问题”的出现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去研究、去讨论、去交流,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3 传授阅读方法,学会读书与质疑。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书本。学会读书,无异于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为此,我着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使他们逐步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弄懂书上的表述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同时还要求学生在看书时要做到边看边动脑,提出疑问,划出重点,作些批注。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学例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呢?对此,我可引导学生自行分析,从而明确教材上的方法比较科学。

数学自主探究篇11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题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建立和完善,在数字环境下进行化学教学已成为可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由于数字环境的信息多样性、资源共享性、活动交互性、动态开放性、超文本的结构性,较强的可移植性等优势,将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更有效地改善学习,达到探究学习的三个目标。基于此,我课题组构建了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力图通过该模式的探讨使探究学习成为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的内涵

    1、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学习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青睐,对它的研究很多。钟启泉等认为,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所以学生不但可以体验到过程,并且其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将得到加强,同时,由于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提高。

    化学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共同点: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载体;活动形式以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为主;从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验证假设、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反思与结论等探究要素或部分探究要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可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从实质上来说都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把接受型的学生转化为求知型的“探索者”。显然建构主义理论与探究学习理论是相一致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不难发现,数字化学习不仅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而且是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模式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强调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支持环境

    (1)硬件环境

    ①校园网络系统;

    ②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③课外学习环境: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工作室、CAI课件开发室

    ④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⑤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2)软件环境

    数字化学习资源

    ①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②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③网上资源、探索、整理;利用已有资源(下载)

    课件制作软件

    软件名称 性质使用文件格式

    FrontPage 2000 主页制作 Html

    PhotoShop 6.0 图形处理 png/bmp/gif/jepg

    Flsh 6 动画制作 fla/swf/htm/gif/jepg

    ACD 图形浏览 png/bmp/gif/jepg

    Netant 资源下载 所有网上文件

    Word 2000 文字处理 Doc

    RealOne 视频转换 Rm

    三、自主探究  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

    图1 自主探究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图

    1、模式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

    2、模式的初步阐述

    数字化学习是化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不适合所有内容,究竟有哪些内容可用或者应该用数字化教学来操作,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结构的课题。

    在一个确定的主题下,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学习的功能,通过分组活动,通过网络资源,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协作,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培养初步的科学素养,并进一步通过质疑、探索,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日臻完善,达到具有“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效能的意义建构。

    3、模式常用的数字化资源

    网站名称 英文域名

    k12教育资源网 k12.com.cn

    中国基础教育网 cbe21.com/subject/chemistry/index.php

    人教网-中学化学 pep.com.cn/huaxue

    晶体之星-晶体结构网 crystalstar.org/

    教案中心 ep-china.com/ja

    中学化学课件网 chemcai.myrice.com/

    中学园丁网 teacher.edu.cn

    化学乐园 go7.163.com/~zjhugd/

    化学试题集 hxstj.126.com/

    洪恩在线 hongen.com/

数学自主探究篇12

一、创设相应情境,在课程导入中激活自主探究

课程导入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与教学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启动环节,自然也可以发挥其对于自主探究活动的激发作用。探究式问题本来就不是学生熟悉的内容,面对自主探究,学生更感到陌生。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熟悉的形式进行导入,让教学活动开展得自然、轻松,我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创设具体情境。例如,在学习“方程”知识时,我以学生都经历过的运动会为背景,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一次运动会的跳高比赛中,裁判员不小心将甲、乙、丙三人的成绩单弄丢了一部分。现在只知道,本次比赛的规则,即每人跳过一次后就算完成了一轮比赛,且按照名次从高到低的得分分别为3分、2分、1分。在5轮比赛中,甲共得14分,乙第二轮得1分,第一轮得3分,且乙的总分最低,则丙共得多少分?这个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名小裁判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热情顿时被激发了。可以看出,通过创设情境,实现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课程导入是十分可行的。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实际性的特征,我们几乎可以为每一个知识点都找到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为所探究的数学问题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是很容易实现的,学生的思维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向深入,探究活动也就自然启动了。

二、巧妙提出问题,在思考进行中开始自主探究

我们常常说,数学是一门问题的科学。的确,关于数学的研究就是在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可见问题的提出对于数学探究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于是,我们也开始考虑如何将巧妙的提问方式运用到自主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我发现:有效问题的不断提出,能够很好地推动自主探究在持续思考中展开。例如,在学习梯形知识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见图1):在梯形ABCD中,AB∥DC,∠A=90°,AB=2,BC=3,CD=1,点E是AD的中点。求证:CEBE。这个问题解答完成后,我又继续在原题基础上进行了变化,提出了以下问题:(1)AB∥DC,BC=AB+CD,点E是AD中点。求证:CEBE。(2)AB∥DC,CEBE,点E是AD中点。求证:BC=AB+CD。(3)AB∥DC,BC=AB+CD,CEBE,点E是AD中点吗?在这样的问题变化中,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律动起来,探究的思路也被打开了。对某个数学问题的探究,实际上就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深入的过程。既然是自主探究,其主角自然是学生,教师只能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深入上。在思维深入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系列问题往往能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其思维已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入与灵活的模式中,这也为自主探究打开了局面。

三、提供自由空间,在小组合作中进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式教学开展的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除了学生这方面思维能力的欠缺外,探究和发挥空间的缺乏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教师往往将课堂教学的主导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生怕学生自己处理问题会出现错误,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这是一个很大的思想误区。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拥有更自由的探究空间,也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创造更多的惊喜。例如,我曾请学生自主完成以下问题的解答:某商店老板购入甲、乙两种商品,若购入甲商品9件,乙商品10件需1810元;若购入甲商品12件,乙商品8件需1880元。若卖出一件甲商品获利18元,卖出一件乙商品获利30元,老板在进货时购入甲商品的数量是乙商品的2倍多4件,且甲商品最多可购28件,想要保证利润不低于699元,怎样设计进货方案最好?问题虽具开放性,我却并没有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学生起初不知从何处入手,经过反复读题和讨论,决定尝试运用不等式的方式展开研究。果然,学生在分别求出甲、乙商品的购入单价后,成功列出了方程式,并由此顺利求解。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常常能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探究空间。如果这个空间由学生自己来支配,学生可能只会在自己的思维范围内反复思考。而如果将视野扩大到小组层面上,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处理方式将会出现多种可能,这正是自主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在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会越发深入,同时也会推动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将探究任务交给小组,也真正实现了“自主”的前提。

四、倡导自我反思,在方法总结中加入自主探究

想要实现学习效果的升华,就要学会不断的、及时的反思,反思自己所学到的,反思自己还未达到的。初中数学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有“我将要学什么”,而没有“我学到了什么”,这样的学习是单薄的,是经不起推敲的。只有做到“一步一回头”,甚至“三回头”,才能把每一个知识内容学得扎实,并且稳中有升。为了让反思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被学生真正接受与记忆,不能仅靠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反思。例如,学生曾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已知x-3y=-3,则5-x+3y的值是多少?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并不复杂,只要将5-x+3y转化为5-(x-3y)的形式,再将已知条件中的值代入计算即可。然而,我却将这个问题的解答作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的重点,其原因就在于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步骤为什么会出现?只是碰巧和已知条件相同吗?并不是。转化是基于整体代换的思想而出发和进行的。对于这种形式的问题,若能通过观察并找到待求式子与已知条件中存在的相似部分,便可以考虑通过变形转化实现整体代换,往往能更加简便地解答问题。从本质上来看,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总结、提高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总结,其内容不仅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内容,还包括对蕴含在问题解答过程中的思想方法的提炼。这既是对学后反思所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实效的必须。思想方法并不会自己从解题过程中跳出来,所以,这个反思的过程仍被探究活动所填充。如果教师把探究提炼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一定会从中得到最为真实且深刻的感受。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形式与内容由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与传统的仅由教师教授的数学教学方式相比,自主探究式的课堂使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选择和亲身经历的机会,对于数学学习也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探究式问题存在一些畏惧心理,认为这种问题过于灵活,无从把握。经过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学生的思维明显灵活了,驾驭问题的能力也自然提升了。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运用,成功地将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杨业业 单位:如东县新店镇初级中学

数学自主探究篇13

探究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前认知能力,注重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构建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理论依据是:确定教学目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创造民主合作的课堂,开展积极互助的讨论;师生及时开展反思评价,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检查回顾探究过程,归纳形成探究成果.在探究教学中,研究问题的选择不拘泥于教材,来源广泛,只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力所能及,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内容.从探究教学结果看,大多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运用或再发现,但对学生个体来说,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是通过探索、研究后产生的自己从未有过的想法、见解,因此具有自我实现的创新性.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操作

特点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操作特点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这样学生习得的知识才会牢固掌握、深刻领会.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能及时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这就需要有知识建构意识.知识建构是以个体建构为基础,师生之间以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思维受阻,教师可以换一个角度重新提出学生易于解决的问题,帮他们克服障碍;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结论时,教师要给学生热情的赞赏;学生在求索中出现新奇结论和解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三、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原则

高中数学的研究可以是某些数学结果的推广和深入,不同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类比,也可以是发现和探索新的数学结果.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质疑的习惯,培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

数学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数学解题后的反思是数学学习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对矫治学生的错误至关重要.

四、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目

自主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教师要有效组织小组成员利用所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离不开教师的课前准备.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