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措施实用13篇

企业发展的措施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

循环经济的内涵是指在社会这个统一环境内,企业的发展中考虑从资源利一产品生产一产品报废的整个流程中对于资源的历来性降低,通过生态化、可再生的、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来代替传统的直接消耗性资源,其本质是让工业活动符合生态和谐发展这一目标的要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不加限制的利用和消耗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国度浪费,另一方面也由工业活动所产生的附加产物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种发展模式最终只会使工业发展最终无资源可利用、生产的废弃物增加、大量遗留废弃物无法处理,最终会彻底影响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的和谐生活。

而在我国,早年为推动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长期性的完善考虑,注重短期的经济收益,致使近年国内环境问题逐渐恶化,因此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成为当年只管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良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开发模式的研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保证国内可用能源资源的长期储备;降低废弃物产出,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循环经济要求的科技提升能够带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技、经济、环境的发展逐渐进入一种互为促进的循环状态;循环经济激发的绿色消费模式也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从社会整体的意识层面上改善环境问题。

二、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2002年,我国初次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推动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2005年,我国开始制定出各类相关政策强制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2005年国务院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当年中央财政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最终确立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注意必要的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至今较为明显特点有三个:一是工业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容易形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关键点进行直接性的干预和改善;二是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园区化经济发展模式,园区化的模式能够很好的对于企业进行规模性的监管,还能很好的进行园区内的资源重复利用;三是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循环经济继发的消费模式等的转换。从整体的发展模式上看基本做到了对于循环经济这一意义的认识与措施制定的,但是还存在这许多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不够完善,目前只有国家法规,许多地方性法律法规没有出台,没有细节性、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使得法律效力不能全面发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国内在循环经济的管理上还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代入感所形成的新模式推广压力,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短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实施过程简单,因此许多企业对于循环经济模式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使得循环经济很难全面性的开展。

三、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改善措施

第一,全面性的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模式也有所不同,部级的经济政策在制定时是考虑了普遍适应性的,因此在某些特殊经济地区应用时还会存在不足,因此,地区性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要进行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管理机构,企业内部要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机构的设立,要做到监管到位,能够及时的提供合理建议及政策信息。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2

1 组织结构优化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

组织保障是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高效的组织不仅能够有效分配内部资源,还为其适应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支持,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以职能型为主,这种结构按职能划分各部门、按专业划分各企业,主要还是以满足市场经营需要为主,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业便于控制整个大局,对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就不同企业的特点和现实状况而言,存在各部门职能分散、专业管理难以整合和工作协调困难的问题,个别企业存在机构臃肿、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应对施工企业组织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其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在对主要业务部门企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相近职能的综合部门进行整合组建“大部门”,减少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设置,明确新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权限,理顺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使每一个部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用工分配制度,形成工作人员能上也能下、收入能增也能减、上岗依靠竞争、收入要看贡献的良好机制。通过以改革建机制,靠机制强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分级分层管理相协调,绩效考评考核相一致,通过组织保障来实现企业良性运转和发展的目的。

2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灵魂所在

一个企业的主流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企业的产品、技术都可以被别人所掌握并予以应用,可唯独企业文化是不能够被复制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才是竞争差异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明确,而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内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所以必须充分重视独有主流文化的建设,对内要凝聚队伍,对外通过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所塑造的独有品牌来赢得市场。首先,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提炼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动用动员一起舆论工具和力量,大力加以宣传,主动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使全体工作人员形成对企业品牌、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共同认识,树立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企业的更好发展上来,为实现企业战略而扎扎实实地工作。其次,构建正向激励为基础的员工管理模式,增强员工对企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突出管理的正面引导、正向激励作用,促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终身学习、从严管理和规范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更加珍惜岗位、热爱企业,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尽而实现员工价值、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最大化。第三,把企业主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行为、员工行为与企业的主流文化要求相适应,注重培育市场品牌,坚持共赢理念,使企业的品牌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有意识的培育主流文化并长期进行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正向引导,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3 人力资源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与施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相结合,要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后备骨干力量,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年富力强的人才队伍。首先,建立科学的引进培养机制,全面优化人员队伍结构。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完善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立足企业实际,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运筹帷幄、驾驭大局的管理者队伍,管理者人数控制在职工总人数的12%—16%。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专业扎实、能够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控制在职工总人数的30%—40%;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善打硬仗的工勤技能人员队伍,工勤技能人员控制在职工总数的44%—58%。其次,要靠机制、事业、感情留住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人才队伍的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和需求,靠感情留住人才。实施对突出贡献人才的特殊分配与奖励办法,适当拉开优秀人才特别是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体现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靠机制留住人才。对于工作业绩不错且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应及时给予肯定并适时安排到责任更重要的岗位,加以锻炼和培养,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优秀人才搭建起发展其个人事业的平台,使各类人才都能与企业一同进步和发展,靠事业留住人才。第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人才约束激励。注重建立并完善人才管理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定期对现有全体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对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在发挥个体效能的同时,形成人才团队的合力,更好地为企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制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内部管理的各项措施、机制进行强化,要形成一个高效、健康、良性的管理组织,形成企业独有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只有这样发展战略和目标才不会成为空话,各项具体实施的步骤才能按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3

2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灵魂所在

一个企业的主流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企业的产品、技术都可以被别人所掌握并予以应用,可唯独企业文化是不能够被复制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才是竞争差异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明确,而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内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所以必须充分重视独有主流文化的建设,对内要凝聚队伍,对外通过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所塑造的独有品牌来赢得市场。首先,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提炼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动用动员一起舆论工具和力量,大力加以宣传,主动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使全体工作人员形成对企业品牌、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共同认识,树立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企业的更好发展上来,为实现企业战略而扎扎实实地工作。其次,构建正向激励为基础的员工管理模式,增强员工对企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突出管理的正面引导、正向激励作用,促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终身学习、从严管理和规范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更加珍惜岗位、热爱企业,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尽而实现员工价值、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最大化。第三,把企业主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行为、员工行为与企业的主流文化要求相适应,注重培育市场品牌,坚持共赢理念,使企业的品牌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有意识的培育主流文化并长期进行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正向引导,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4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认识到开展降本增效主题活动是加强党建融入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载体”,成立领导小组,创新活动方案,并纳入到考评中来,从而促使每位员工要当好降本执行者和带头人。其次,强化过程监控。为防止实施过程中出现“两头紧、中间松”的现象,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落实的良好格局。

(二)注重营造氛围、全员参与,是扎实开展好降本增效活动的基础

开展降本增效主题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全体员工中树立“降本空间共同找,降本办法细处寻,降本责任人人担”的理念,营造“人人降成本、个个增效益”的氛围,促进降本增效目标实现。

(三)注重降有重点、管有突破,是扎实开展好降本增效活动的重要途径

要围绕企业成本管控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积极寻求降本增效的空间。各单位挖掘降本增效空间的举措亮点频繁,其中物尽其用,精细管理,让每一笔线花在刀刃上,让每一个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成为基层工段努力的方向。

二、抓好“三个结合”

(一)把开展降本增效活动与管理创新相结合。

要通过开展降本增效活动,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制度、新载体和新举措”,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二)把开展降本增效活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要引入科技降本的理念,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通过开展降本增效活动,要从分析影响和制约成本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入手,进行科技攻关,挖掘潜力,集众人之智,不断拓宽降本工作思路,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寻找降本空间。创新无大小,创新受尊重。工段鼓励人人献出金点子,个个拿出小妙招。

(三)把开展降本增效活动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技能不提升,成本就上升”。企业要把降本增效活动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小型多样的技能比武(竞赛)、导师带徒等活动,员工的技能素质进一步提升,降本增效力度进一步加大,企业发展合力进一步增强。

对标管理也称标杆管理,企业必须把对标管理当作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作全力加以推动,挖掘潜力,提高竞争力,追赶或超越标杆企业,使企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先进管理方法。这一现代化企业最主要的管理工具之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结合当前的改革创新年,开始以“对标一流、万众创新、我的作为在这里”的活动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何彰显文化的魅力,提升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形成长效机制,活动的具体措施应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对标超的良好氛围。

要广泛进行发动和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媒体广泛进行“对标一流”的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宣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日常性的宣传教育、引导,帮助全体员工树立“对标一流”的理念。同时可以组织员工针对企业在对标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大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制定科学方案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选题立项,策划方案。

方案制定要在遵循“突出重点、把握热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开展,根据立项情况要指定负责人,编制实施方案,督促方案有效落实。

第三阶段:细化推进、过程控制。

项目一经确立,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督促。通过检查与分析,掌握进度、存在困难,并对有亮点的措施进行总结推广,营造积极氛围。并把此项工作列入企业党委季度工作重点进行检查指导,过程控制。

第四阶段 层级化检查、达标验收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5

,全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91.25亿元,跃升全区第8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60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8.87亿元,同比增长2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78亿元,同比增长13.5%。,全盟地方财政总收入入库76.79亿元,同比增长24.4%。

截止到10月份,全盟共有中小微企业6891户,其中工业中小微企业915户(中型企业26户、小微企业889户),同比增加124户,从业人员12万人,同比增加5.4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9户,从业人员7.1万人,同比增加2.8万人,增长62.1%,实现增加值238.96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下小微工业企业556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03户,增长22.7%,从业人员4.9万人,同比增加2.6万人,实现增加值30.87亿元,同比增长15.23%。全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3亿元,同比增长18.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89.09亿元,同比增长17.8%;住宿餐饮业实现11.43亿元,同比增长20.6%。按销售地区分,城镇实现81.77亿元,同比增长19.5%;农村牧区实现18.76亿元,同比增长12.3%。中小微企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中小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步增强;二是中小微企业发展速度增快;三是中小微企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递增;四是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经营灵活,为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我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较晚,服务业相对滞后。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带动下,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盟委、行署十分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培育,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保障、产业布局、结构优化、推动就业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合力

盟委、行署领导多次听取经信委中小企业局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研究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协调会,面对面解决问题。

1、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精神,免征相关税费,包括:对从事农畜产品初加工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为新办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连锁经营、运输及生产、销售、技术、信息、融资等中介服务项目,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中地方分享部分;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或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不含信用评级、咨询、培训等收入)3年免征营业税;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等。

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已出台的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执行,不得以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方式变相继续收费。

2、成立中小企业服务管理机构。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成立了锡盟中小企业局。要求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在条件成熟时设立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条件不成熟的地区要配备专人负责中小企业工作。

3、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指定专人联系中小微企业,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在工商注册方面,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创业主体开放,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放宽企业名称使用范围、企业出资范围、投资主体范围及经营范围;放宽对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审查和企业年检要求。在法定时限内进一步缩短登记审批时限,提高市场主体准入和监管效能。

在土地使用方面,要求各地区对新上工业中小微企业用地要按最低出让价保障供给,对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未利用地,且土地前期开发由土地使用者自行完成的工业项目用地,在确定土地出让价格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15%执行。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有未利用地,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标准的50%执行等等。

4、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盟委、行署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安排盟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招商局等部门,组织中小微企业外出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多渠道、多层次扩大对内对外交流合作。盟经信委9月下旬组织4户企业,携带20多种产品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泰中小企业博览会。盟商务局组织部分企业参加了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协议金额达1.94亿元人民币。组织企业参加了第十六届澳门国际贸易投资展览会、中蒙八地区经济合作交流会等。盟招商局组织人员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及锡林郭勒盟对接“驻京中外企业投资内蒙古行”等多次招商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博览会,我盟企业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经营销售渠道。

(二)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一是将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列入全年的金融工作重点,提出了全盟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超过全部贷款增速的目标, 即中小微企业和农牧业贷款总量突破150亿的工作目标。截至今年9月末,全盟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2.3亿元,较年初增加23.5亿元,增长40%,中小微企业贷款新增额占全部新增贷款的38.1%,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6.6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中小企业平均增速14.1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和农牧业贷款总量突破150亿的工作目标,达到154.6亿元。二是以全盟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服务双百工程”为切入点,适时开展中小微企业运行及项目资金需求的调研,密切联系金融部门,推介各金融机构对口扶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今年盟级先后组织8次银企对接会,推介融资额突破100亿元。同时根据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行署组织召开了全盟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座谈会,促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落实到位。三是积极引进以中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截至9月末,包商银行贷款余额9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4.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7.8%,邮储银行贷款余额4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9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7.5%,交通银行已于年内开业运营,并且确定了大中小业务并重,突出扶持中小微企业的目标。目前,内蒙古银行、鄂尔多斯银行在锡分行各项前期筹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同时,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作用。截至9月末,全盟已批准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30家,注册资本金达11.9亿元。累计向4021户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牧民发放贷款28.2亿元。

(三)搭建银企对接桥梁,着力推进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

截至9月末,全盟共有融资性担保机构7家,注册资本金共计2.5亿元。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5家,民营担保机构2家,已经与银行合作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5家。截至9月末,全盟融资性担保机构累计为751户中小微企业及11235名个人提供担保贷款12283笔19.3亿元,在保余额7.6亿元,融资担保业务覆盖全盟13个旗县市区。当年为118户中小微企业及2522名个人担保贷款2645笔、4.8亿元。为了减少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我盟在规范整顿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同时,积极推进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设,目前,东乌、东苏、蓝旗和乌拉盖政府出资,面向农牧民和微小企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已正式设立,其他旗县正在筹建。担保机构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有力解决了中小微企业信用不足、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大力发挥财政扶持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盟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直接或间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并通过工业发展基金、信用担保基金、节能专项资金、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等方式,以“双百亿”工程为切入点,引导和带动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以来,已累计投入工业发展基金3500万元,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元,投入信用担保资金4960万元、节能减排等资金2597万元。同时,为小微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贴息、发展专项、自主知名品牌培育、节能技改、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补偿等扶持和奖励项目,累计获得各项扶持奖励资金1.5亿元。今年1-11月,共为34户小微企业申请到国家、自治区各项扶持资金共计2097万元。这些资金的取得,有效地缓解了工业园区建设资金、企业节能技改、经营周转资金的困难,激发了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热情,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旗县市(区)对中小企业和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

(五)积极培育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

根据自治区中小企业局有关部署和要求,积极争取将本地区成长性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中小企业纳入自治区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推荐名单组织上报,经自治区认定、公布的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将在争取国家项目、安排扶持资金、提供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连续三年进行重点扶持。这是贯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意见”的又一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其引导和带动示范作用,有力推动全区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和完善,我盟已有89(其中:二连浩特市5户)户工业中小微型企业纳入自治区千户成长型中小企业推荐名单。

(六)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中小微企业生成和发展能力

我盟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构筑中小微企业发展平台,形成了“创办新企业、开发新岗位、促进多就业”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就业和创业良性循环。近年来,锡盟劳动就业部门通过创业培训、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服务,为创业人员提供相关的开业指导及后续服务,经信委、商务局、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也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全面到位的政策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快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为创业者服务,通过参加“百日招聘”活动和与锡盟职教中心等院校合作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引进和培养大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保障。

(七)培育产业研发和服务机构,促进中小微企业技术进步

煤炭资源的深度加工和高效转化是我盟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的一大课题,褐煤利用以及干燥技术、装备的开发与研究,必将为褐煤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为此,我们组织建立了通力锗业、神工制造两户企业研发中心,并列入自治区级技术中心,成为全盟首批技术中心。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先后成立了锡盟肉类协会、锡林郭勒盟洁达能源科技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锡市经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东乌珠穆沁旗鑫都投资有限公司、内蒙古镶黄旗石材工业协会等中小微企业服务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相关业务指引服务,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对话沟通制度,推动中小微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工作迈向新台阶。

(八)开展促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活动,切实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为了使国家和自治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盟委、行署责成盟经信委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讨论稿)》,盟工商联牵头起草了《锡林郭勒盟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讨论稿)》,这两个文件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近期将进一步完 善后印发实施,真正把扶持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土地倾斜、税收优惠、简化审批备案等政策落到实处。

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活动方案》,举行了促进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暨中小企业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盟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相关部门在现场进行了政策解答和政策宣传,并通过开辟专栏、专版以及专题采访等形式,宣传中小企业政策法规。深入开展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政策落实情况问卷调查,摸清我盟中小企业政策落实情况。同时还组织了全盟企业政策法规知识竞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层次较低。小微企业普遍实力不强,规模较小,大部分企业仍集中于传统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成熟,产销环节联结不紧密,产业链条尚未充分延伸,精深加工转化率较低。

(二)资金“瓶颈”制约,企业筹融资困难。一是大部分小微企业规模小,抵押物少,信誉度不高,财务制度不够健全,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或从金融机构获得间接融资。二是商业银行出于对风险控制的需要,在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力度上还有很大空间。三是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三)管理方式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小微企业多数处于家族式管理、经验管理的层面上。部分企业战略意识模糊,发展目标、市场分析、产品定位、资源规划等方面不清晰。整体素质偏低、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基本上无力开展产品、工艺、设备的技术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主要工业产品多是以原料或低附加值产品形式进入市场。全盟900多户工业中小企业仅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申请专利、争创驰名商标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的小企业更少。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同时缺少现代物流业和专业市场的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经营者对信息化认识不够,投入资金不足,加之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提供足够的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不多,信息渠道沟通不畅。如为企业新建、技改发展等方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机构少、收费高、指导性不强;企业办理贷款财产抵押,抵押物评估环节多、手续繁、收费高,加重了企业负担。企业的实际信用信息反映缺乏系统性,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有借款企业的信贷信息,尚未涉及个人信用及未办理信贷业务的企业。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门各自掌握了部分企业、个人其他方面的资信情况,部门间未实现信息共享。

四、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主要工作和建议

自治区把今年定为“全区中小企业政策落实年”,我们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全年新增工业中小企业200户,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带动就业1万人以上。

(一)进一步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创办专业平台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支持各地区在产业集聚区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制定中介服务组织基本行业规范,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以相关中介机构为营运主体的信用记录、信用采集、信用公示、信用担保、失信追究、风险防范等信用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共享网络,引导中小企业守信经营。

二是按照适用人才聚集、重点人才培养、全员素质提高的目标,强化企业人才支撑,为企业引进和集聚人才创造条件。鼓励职业学院、各旗县市(区)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就业、创业和技能培训,做好职业鉴定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统一人才需求和产业工人需求信息,通过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等活动,及时为企业引进人才。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积极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用地。把产业集聚区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统筹规划和建设,完善道路、供排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新上工业中小企业用地按最低出让价保障供给,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推动中小企业向产业聚集区发展。产业集聚区要为中小企业预留一定用地,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用地需求。对中小企业依法提交的用地申请和土地使用方案加快审批。

(二)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考评体系。拟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奖励考评办法,对为小企业融资服务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运用现有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全力为小微企业服务。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严格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取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为中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是扩大小微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规模。采取财政注资、旗县市区参股、争取上级资金、广泛吸纳民间资本等方式扩大对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金注入规模,尽快培育注册资本金超亿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国土资源、住房城建、金融、工商等部门要为小微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评估、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收费标准。中介服务部门降低门槛,为小微企业提供及时、方便的担保、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减少担保风险。

三是推动小企业直接融资。把小企业上市培育与制度创新、产权优化组合相结合,建立小企业产权投资基金,扶持引导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小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自主知识产权为纽带,进行优化组合,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成长型小微企业。企业在争取上市期间支付的有关费用,凭合法有效凭证,经税务部门核准同意后应允许计入当年经营成本。

(三)进一步落实中小微企业的财税支持政策

设立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并逐年增加预算安排,对科技创新、循环经济 、节能减排、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培育、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后劲和可持续性。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及时兑现中小企业贴息、税费减免等各项政策,密切跟进和落实国家后续优惠政策的落实。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和项目,发挥好扶持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四)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引导和规范

一是推进中小微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小微企业冲破传统的家族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

二是促进小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科技创新型、再就业型、出口创汇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社会服务型等小微企业。淘汰那些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的小微企业。

三是支持小微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对获得国家、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或列入名牌发展计划的产品,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享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各项政策优惠。凡注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自治区级名牌产品以及盟级名牌产品的,设立专门资金予以表彰奖励。

四是引导小微企业规范发展。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引导和培训,积极帮助小微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守法经营,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要加强对企业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社会保险等方面的监察,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

(五)实施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提升生产业水平

重点支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中小企业在现代生产业领域发展。加大现代服务领域的招商力度,重点引进总部型、连锁型和品牌型企业,推动我盟服务业发展现代经营模式和新型业态。

-----------------------------------

相关:

支持小微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调研

根据上级要求,就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并选择其中一角——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进行了调研,同时要求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经济特点进行相关方面的调研,通过调研不断促进自身业务发展,从而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始终坚持“一立足三面向”的市场定位,立足社区,做城乡居民的理财帮手;面向“三农”,做支农的主力军;面向中小企业,做中小企业的知心朋友;面向县域经济,做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柱。今年10月12日国务院确定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在围绕改革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全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截止10月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49亿元,比年初净增34亿元,增幅29.6%;各项贷款余额90.9亿元,比年初净增21.4亿元,土地置换不良贷款6.3亿元,实际贷款净投放27.7亿元,增幅30.6%,存贷款增幅均在全省排名第五位,均比上年前进了两位;全市已支持小型微型企业293户,比年初增加39户;贷款余额10.9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

一、支持小微企业具体措施

(一)完善服务小型微型企业的组织体系。支农支小是信贷投放的重点,长期以来,致力于支持“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理事长为组长,分管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督导等工作。各单位制订了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工作举措,把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强学习引进。组织到襄阳、随州等单位学习,到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先进典型的包商银行学习,吸取外地和他行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先进经验,拓宽了我市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思路。三是加强工作责任。为方便小型微型企业借贷,对小企业贷款实行属地管理,由所辖乡镇网点及城区直属经营部负责经营。四是加强队伍建设。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群体分散、工作量大的情况,对60名懂信贷业务、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小型微型企业信贷服务岗位,调优客户经理队伍结构。同时,强化信贷培训,采取巡回培训的方式,安排县级业务骨干分期分批到市级信贷部学习,提升信贷人员业务能力。

(二)明确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工作目标。一是明确责任目标。今年11至12月拟支持小型微型企业28户,金额1.2亿元,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余额比10月末不会增加。原因是,截至10月末,实际贷款净投放27.7亿元,占新增存款34亿元的81.5%,加上后期还要置换2.45亿元,所以各项贷款比10月末均不会增加。二是加大考核力度。把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投放“二个不低于”(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列入年度综合考核内容,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未达到“二个不低于”标准的,取消评先资格。同时,每月考核支农支小工作进度,并与县、乡领导班子的“帽子”、“票子”挂钩,调动领导干部抓支农支小的积极性。

(三)大力培植和拓展小型微型企业优质客户。在做好支农服务的同时 ,把支持小型微型企业作为信贷业务拓展的主战场。一是全面进行市场调查。自10月份,组织开展对小型微型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活动,摸清和了解小型微型企业的情况,并要求逐户建立小型微型企业档案,为做好金融服务打下基础。二是逐户制订培植方案。实行“一户一策、跟踪服务”的策略,对符合准入条件的,积极给予信贷支持;暂不符合条件的,加强培植和帮助,逐步发展成为本单位客户。三是有保有压,择优扶持。坚持“产业政策主导、量力而行、风险可控”的原则,拓展小型微型企业客户。对“二高一资”企业限制准入,大力支持“新、特、优”成长型小型微型企业,加强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风险防控,严禁恶意逃废债务企业和他行淘汰类企业的准入,确保信贷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四)创新信贷模式,满足小型微型企业信贷资金需求。根据小型微型企业信贷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合理匹配信贷产品,创新信贷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时介入。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宣传、墙体广告宣传、汽车流动宣传等形式,宣传信贷政策,推介信贷品种。全市开通“小型微型企业融资服务热线”,为小型微型企业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创新信贷模式。在用足、用好现有信贷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小型微型企业资金需求特点,积极创新信贷模式。建立以基金为纽带担保体系,推出了小型微型企业联保贷款等品种,解决小型微型企业抵质难的问题。同时,积极开办应收账款质押、林权质押、股权质押、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在建工程抵押等贷款业务,全力满足小型微型企业资金需求。

(五)完善小型微型企业客户拓展运行机制。一是提高办贷效率。公开信贷业务品种、条件和程序等,实行限时服务,阳光操作。对小型微型企业申请贷款,从客户经理受理到有权部门完成审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全面推行差别化管理,实行分级授权,今年省里将我市贷款权限扩大到单个客户1.4亿元,集团客户2.1亿元,我市也将单位贷款权限分别扩大到万元、1500万元,其他单位在去年的基础上均扩大了权限,县级对基层单位也适当下放权限,减少审贷时间,切实提高办贷效率,方便企业申办贷款。二是清理金融服务收费。已组织开展对小型微型企业收费清理,从清理情况看,没有收取小型微型企业贷款财务顾问、咨询、资金管理、评估评级等费用,并且严格执行对小型微型企业各种收费的规定。三是调整产品计价。为扭转客户经理抓大轻小的现象,将客户经理绩效考核进行调整,将贷款以投放金额的产品计价方式调整为以户(笔)数和金额相结合的产品计价方式,调动客户经理抓小型微型企业拓展的积极性。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担保体系。小型微型企业大多无有效抵质押资产,因此,建议由地方财政资金为主导,成立专业担保公司,解决小型微型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二)建立小型微型企业信息互动机制。由地方政府指定一个部门牵头,及时采集和更新小型微型企业相关信息,定期向各金融机构,便于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

(三)相关职能部门减免收费。一是减免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抵质押登记收费,解决抵押登记中成本问题,降低企业贷款成本。二是落实抵押登记实行限时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效率。

二o一一年月日

------------------------------------

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区有200余家小微工业企业,其中有87家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经营收入3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企业主要以造纸、包装、纺织、建材、机械加工、档发、食品等产业为主,从业人数和企业数量比去年有小幅度增长。前两季度生产运营情况良好,10月份以后,由于原材料起伏大、市场疲软、沿海地区的信贷危机引起的关闭潮影响,部分小企业开始陆续出现停产或半停产情况,影响面积约35%。针对上述情况,我局从小企业中选取8户不同行业的微小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虽然小微企业生存困难重重,但也能从中看到部分行业发展壮大的希望。

二、我区小微企业的发展特点

(一)小微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

小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方面的限制,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从而造成生产效率和产能比较低。此外,由于技术落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由于废污排放不达标造成的停产都给企业生存发展带来巨大困难。

(二)小微企业经营者、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小微企业经营者未接受过较高程度国民教育,无论在专业技能水平、质量管理水平、销售服务水平和企业发展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有待改善。

(三)小微企业管理水平较为落后

小微企业通常是以家庭为基础组成的企业,治理结构不科学、不健全,在产销决策中往往存在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厂长一人说了算的现象。此外,为了节省工资开支,企业财务人员多是聘用兼职人员,企业内部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的法治观念并未在企业中树立起来。这也导致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目标,且风险加大。

(四)小微企业产品质量普遍不高

由于小企业技术装备较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较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造成产品质量不高。小企业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发展缓慢,小企业产品质量和水平都难以令人满意,企业很难有长足的大战。

(五)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大,资金少

小微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加上其自身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生产经营稳定性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小企业融资难,阻碍了一部分小企业的发展。但也由于企业大多使用的是自有资金(自有资金高达90%),在当前形势下,也在抗风险抵御危机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六)食品、包装、电子类领头小企业逆势飞扬

我区传统行业造纸、纺织和机械加工行业都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成熟,利润有限,小企业越来越难从中分一杯羹,只有在新产业中小企业才能找到发展壮大之路。这些找对路子的企业现阶段是产销两旺,完全没有受到小企业危机的影响,这些企业目前考虑的是如何开拓市场,如何创出行业知名的品牌。

案例:

位于人民北路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注册资金300万元,已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生产基础学科科普产品、科技趣味游乐设施、玩具、自动化科技产品、科技工业品等,是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电子科技公司。该公司现有员工6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占85%,技术研发人 员10人,研发队伍由教授、博士和博士后组成,设计与研发力量强大。洞天科技自创建之初就做了较为全面市场调查,看中了科普教育设施这个国内新兴市场,大胆尝试,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发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经过两年努力,现能生产500余种科普科技展示产品,已为省内外多所学校、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等装配了一系列高标准的科普展品,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现阶段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万元,同比增长35%。

三、现阶段小微企业生存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市场行情直线下降,产品销售困难

沿海地区大量小企业关闭,导致内地原材料加工企业产品滞销。我区有部分小加工企业是以沿海地区小机电、小电器生产企业为主要客户的,近几个月沿海地区小企业出现危机后,内地企业也受此影响,产品销售困难。

(二)人民币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压力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幅度超过1.8%,很多企业不敢接长单、大单。企业对出口外部环境吃不准,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人民币汇率等难以把握,影响了企业产品出口信心,我区有出口商品的企业不敢接单,没有直接出口的企业受下游出口企业的影响,订单也出现锐减。

(三)原材料波动幅度大,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近两个月内,一方面是石粉、米石等建材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棉花出现大幅下跌、绝缘材料主要原料也出现大幅下滑,这些都让生产规模小、利润点低的小企业吃不消。通常这些小微企业都是以订单来决定生产,企业不存货也不储存大量原料,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下跌都会直接影响生产成本,而产成品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具有一定滞后性。这样一来,以订单决定生产的小企业就受到巨大影响,生产越多亏损越多。基本没有抗风险能力微型企业多数选择停产,等待市场变化,而有一点抗风险能力的小企业,为了留住技术工人或者解决原材料储存等问题,即使生产会造成亏损,也会保持一部分生产线继续运转。

(四)技术工人紧缺,人员流动大

小微企业大多数以部分合同工和雇佣临时工相结合的用工方式,订单多的时候就招工人开工生产,订单少或者没有的时候就停工让工人回家,再加上小微企业工作环境差,福利低且没有保障等因素这种常年招工的现象十分普遍。有部分企业想要留住技术工人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但效果都不明显,究其原因这是由小微企业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

四、对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支持

对于一些创业阶段的企业,融资难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政府应对这部分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使这部分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从而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对企业深入调研,从上下两个层面共同着手,使国家的资金支持用到最需要支持的地方。

(二)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6

一、加强自身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加强自身管理,规范企业财务制度。信用是小微企业能否生存的根基所在。如何才能得到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信任呢?关键是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大部分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财务核算真实性差,所以银行很难判断小微企业真实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自然也无法放贷。所以小微企业想要获得银行业的信贷支持,就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经营情况的透明度。

2.加强人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储备。在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首先,小微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完善福利保障制度,并建立灵活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其次,小微企业要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密切结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再次,小微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同时也是留住和吸引住人才的有效手段。

3.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撑,一个企业很难持续发展。目前大部分小微企业仍沿用家族型管理模式,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的情况严重。管理者的学历层次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科技创新及品牌意识较差,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小微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小微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管理方式。为此企业管理者要加强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以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重视质量、品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1.明确目标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小微企业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成长目标是什么,目标明确了,才能在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大部分小微公司缺乏品牌意识,从开始成立时就只想着替别人加工或模仿市场,很少注重开发、积累自己的品牌。品牌在企业提升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所以我们要鼓励小微企业由“贴牌”向“创牌”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逐渐让小微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走向市场。

2.积极创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在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当然小微企业对创新也有顾虑,因为目前对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力度不够、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所以小微企业不愿创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小微企业经营者自主创新,培养他们树立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指导小微企业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产业升级。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应注重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质量,助推小微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在这个产业上往高端做,做精、做细、做品牌。第二种是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产业,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家政服务业、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高新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投资少、经营灵活的优势,这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三、政策加落实,变输血为造血,为小微企业创造健康的生长环境

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来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但要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就必须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切切实实落到小微企业的身上。现在好政策挺多,但关键还在于落实、细化。没有好的制度保障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运作起来都会走样,所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能仅仅给企业“输血”,应建立长效政策体系,不断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2.提供专项金融服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小微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在金融业领域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形成“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首先,银行要制订出一套符合小微企业特色的业务服务流程,帮助小微量身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金融方案;其次,银行要细分客户群体,主动进行小微企业贷款的品种创新,积极开发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第三,银行要健全小微企业档案,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及时关注企业风险预警信号,逐步建立完善持续、长效、有序的贷款服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3.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小微企业当前凸显的“融资难”、“税收重”等问题,其背后隐含的是小微企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事实。所以政府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应把重点放在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上来,切实打破垄断,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此外,政府还要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松绑,为小微企业创造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

总之,想要打赢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这场硬仗,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努力,更需要小微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只有这样小微企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桂芳.对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和分析.中国商贸,2012年第10期

[2]唐悦恒,陈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对策浅析.今日财富,2011年第12期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7

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有益于增强竞争力。由于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逐渐改善,人们已经不再只关注市场化的经济价值,而将越来越多注意力的转向了自己生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伴随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产生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重要转变,也直接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历史时刻,企业只有尽快实现企业发展转型,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管理,才能最大限度适应顾客的需求转变,满足企业经济实现健康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资源的短缺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企业则是普及这一理念的重要力量之一,但与此同时企业在这样的视角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笔者认为,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1 国际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当前主要以高技术产品为重要的出口产业,但是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制造业为主要的出口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对能源消耗的较大,排出的废气也较多,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随着低碳经济模式的推行,以及相关的国际环境法律的出台,我国的很多的与能源消耗较高的产品的出口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严重的影响着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1.2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虽然一直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不断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不理想。低碳经济的视角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改变利润增长方式,以高科技为支撑,特别是以往依赖于能源消耗为经济增长方式的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利用技术以及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超低二氧化碳炼钢技术等,而所有的这些技术的开发都依赖于企业的创新能力。

1.3 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大,所面对的经验环境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包括潜在竞争者进入的竞争,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的加剧、消费者的议价能力的增强、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潜在的替代品的威胁、市场结构的调整等。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人们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的企业就会加入低碳产品的产生,这对原来的行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有的企业有可能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理念而遭淘汰。另外,低碳的理念更加符合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人们的消费理念可能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倾向于买低碳的产品,这对原来的同类产品来讲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的发展策略探讨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低碳视角下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企业要跟上时展的潮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2.1 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在低碳理念的大背景下,企业要谋求长远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要深入贯彻低碳的理念,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第一,借鉴国外的企业的做法引入碳标签制度,引进先进的碳足迹认证标准;第二,完善清洁生产制度,较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第三,了解国家的以及国际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以及国际的低碳标准进行生产。

2.2 有效控制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使企业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经营决策。低碳经济提倡的是一种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比如工程企业,在施工中防尘、防沙,杜绝夜间施工、噪音扰民等。而成本控制是企业提高竞争谋求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无疑企业的环境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必须要注意环境成本的控制,必须将环境成本控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因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将环境成本降到最低。

2.3碳会计核算的变化

工程开发要以最低的投入、最少的环节来取得中标机会。低碳经济的兴起对全球经济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企业的经营战略、日常运作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对会计传统核算模式也造成了冲击。碳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均可借鉴事项法会计的处理、事项会计信息的收集范围不断拓展,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获取实时信息已成为可能、低碳经济所涉及的内容相对传统经济事项更加复杂、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的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以事项法会计为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尽量获取低碳会计信息,将更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生产方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并对碳排放相关经济事项进行准确确认、核算。

2.4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以及环境都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所面对的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新的问题将层出不穷,比如固有顾客的消失、顾客意愿的改变、政策环境的变化、引入新技术成本的增加等。企业要适应这种低碳经济的理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要不断的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企业应该要不断加强开发绿色产品、低碳产品的能力,以适应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

2.5 创建企业的新型绩效管理体制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要创建新型的绩效管理体制。与以往传统的绩效管理体制相比,企业的低碳化绩效管理体制不再仅仅将企业发展的目光局限于企业创造的经济利益和成本,而是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还必须考虑企业发展所损耗的环境代价以及产生的环境正面效益。故而,这种低碳化的企业绩效管理体制在制定时,需将环境因素和低碳目标加入考虑的范围。如此一来,才能保证企业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6建立基于低碳意识的营销管理体制

企业在制定企业营销管理体制时,需要将低碳理念和意识融入其中。在制定低碳营销目标时,应该科学的明确企业自身的任务,并设定该低碳营销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企业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时,应勇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明确企业低碳化营销的方向,科学研究推行这一营销计划的合理方式和方法。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已经日渐深入。因此,在企业的管理上,要制定科学的低碳化管理策略,并在各个部门推广实行。

三、结语

面对低碳经济的来临,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只有积极迎接这个挑战,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大好机遇,才能迎来企业的再次腾飞式发展。为更好的面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企业应该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主动摸索,放眼未来,深刻反思企业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弊端以及给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积极对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为企业实现低碳化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推动力,为企业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8

1.由一元化、个人化产权结构向产权多元化、社会化转变

家族式企业的产权结构一般都呈一元化,这种一元化的产权结构影响企业规模扩大。民营企业内部没有国有企业的财政积累机制,导致自我积累的资金不足;由于企业规模小,从银行获取的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就必然是有限的;而在吸收社会资金上,民营业主因担心别人投资会削弱自己的独占地位而排斥资本参股进入。由于企业内源和外源融资能力低下,阻碍了民营企业有效规模化的发展,从而削弱了规模效益和参与一体化市场的开拓竞争能力。同时,由于企业固有的规模劣势,难以吸引高素质创新人才加盟,也难以拿出必要的创新资金,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多数小型民营企业只能是勉强维持生计,利用原有技术,原有市场,生产一贯制产品的“工匠型企业”,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这种特殊产权结构和生存环境下生存,其经营理念封闭,协作意识差,与其他企业缺乏协调配套,同种产品重复生产,相互争夺市场,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家族式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有一场产权多元

化的革命,向控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这也是民营企业实行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础。通过产权结构的改变,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由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向公司制、股份制发展。吸收社会资金,企业间通过采取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等办法,做大做强。

2.建立起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分开的治理结构

尽管产权社会化会对企业的控制权造成一定影响,但对控制权的必要制衡会预防因独断决策造成的失误。建立和产权多元化相适应的决策制衡机制,克服家长专权所带来的弊端,是民营业真正实现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核心任务。因此,对于那些正处于由创业型向规范型转变的民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族式经营管理的思想禁锢,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实现经营管理向经理层治理结构转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建立起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的治理结构,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聘用的经理。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为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

以技术创新求发展

民营企业的发展危机源于其产品竞争力不足。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一般都来源于低成本,许多人认为,只要产品成本比人家低,就能赢得竞争。而这种做法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产业经济学认为,“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技术。”不创新就死亡,是每一家民营企业都面临的外在压力。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主要依靠模仿型技术创新发展起来。“模仿型技术创新”的优点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但也有致命的缺点,即知识产权模糊。随着加入WTO承诺的兑现,民营企业的这种创新战略将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模仿型技术创新”的路子可能是越走越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是企业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所在。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管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技术创新战略,调整现有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包括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加强技术创新过程的协调与交流,包括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新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等,使企业始终保持技术优势。

2.实施市场创新,积极推行名牌战略。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就其质量而言,并不亚于国外的产品,但就是由于牌子不响而大大影响了其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收益,一些企业不得不借助外国的品牌从事“贴牌”生产和让外方代为设计,企业收益的90%被合作方攫取。因此,只有在进一步强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加大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制

造商,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

以良好的企业文化求持续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危机源于职工的人心涣散和领导层的矛盾重重,以致管理效率低、企业诚信度差导致的市场形象差,以致生存的空间窄小,实质上就是不良的企业文化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生命长青的保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9

循环经济可以说是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运作模式,是我国当前大力追求低耗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传统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面对当前大力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呼声,钢铁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解决受到资源制约的瓶颈,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快速以及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并且适当降低钢铁生产成本,转化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钢铁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进而做到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推动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为此,研究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措施,不仅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措施

1.钢铁企业科学协调好循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钢铁企业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真正处理好经济和循环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与节约资源不能简单的划等号实现,也不能将其凡是节能环保的都界定为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含循环与经济两个层面的内容,这里的循环指的是投入资源,然后生产产品,最后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全部资源的回收以及综合利用再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依托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三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对难以使用自然力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认定为是循环经济工业模式。其中,在物质层面上来讲,可以认定为是循环但是从财务方面来说,是不经济的,可以将其认定为是循环经济被动模式;反之,则为循环经济的主动模式。对循环经济中的被动模式,可以充分营造并实施具体的条件,清除循环障碍,将被动模式转化为主动模式;这对主动模式来说,应该讲循环经济所认可的工艺路线当成是技术政策,并且对其实行多个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

2.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循环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不能在社会发展中自发出现,各大按经济主体或者是部门也不能全部自觉实施并且实现自身的强有力的协调配合,这需要坚持从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首先,经济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其资源问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存在差别的。例如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减少并且对废物进行再次循环使用;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还处在中级阶段,重点是有效减少资源上的浪费,提升资源的整体利用效能,并适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我国钢铁工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话,需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其次,法律与制度形成了一个国家基本的社会游戏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并不是对因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与法律不健全的后果。为此,法律为经济发展的外部强有力保障,但制度和制度上的创新能力确实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系统来说,需要坚持形成市场推动、政府主导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性推进机制。还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政府主要是对市场失衡进行校正,经过对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探寻循环经济不断成长的发展空间。在产业政策、政绩考核、城市规划以及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可以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的制度空间。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是钢铁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备保障。

3.大力推广使用新生产技术,钢铁企业源头减量化

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全面综合利用资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实现钢铁企业资源消耗达到减量化,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对再生金属的重复使用。钢铁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转化,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集约化,对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传统技术及时加以淘汰。下大力气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共性,尤其是大力推动关键技术以及推动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钢铁企业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及节约资源,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且适当提升机械设备本身的技术含量,采用清洁生产等技术方式对单位产品的能耗量进行控制,提升生态设备技术在整个企业经济发展中的运作率,比如当前大力倡导的现代生态技术,就能较好实现经济的发展中有关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在最初的工艺设计以及后期产品的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去全面考虑到生态与经济间的协调关系,让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达到最小甚至是忽略不计。绿色钢铁生产技术应下大力气往新工艺、新流程方向发展,也即是生产流程短、生产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生产的整个过程能实现往新的流程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寻求针对当前资源使用方面的替代技术,能够代替当前的有害材料,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钢铁生产者过程中能源资源的能耗。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减少原料的用量,与此同时,在生产大量钢铁产品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废渣排放,进而实现走精品战略的目标。

4.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利用能源

不能将循环经济简单认定是节能和环保,要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减少资源的整体投入量,减少有关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并且还需要进一步既加大对废弃物的整体回收使用率,最大程度对循环使用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回收利用。钢铁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是生产工艺复杂、系统庞杂的大型工业生产系统。包括了炼钢等主体生产工序的同时,还包含大量的蒸汽等辅生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钢铁生产企业需要对能源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对工艺流程加以优化是实行资源配置的前提,只有做到优化工艺流程,就能做到对相关因素利用的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能源的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属于能源资源相对密集型的产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能源的管理水平,对资源能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提升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钢铁企业为了回收利用能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强化对能源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最大限度将制造的流程缩减到最短,并且采用新的节能技术;三是,切实利用好能燃烧的塑料等来代替生产用燃料,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四是,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比如石油,大力研发新的清洁能源;五是,对企业钢铁生产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总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认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钢铁生产企业需要钢铁企业科学协调好循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新生产技术,钢铁企业源头减量化,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利用能源等措施,推动钢铁生产实现再次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程君. 浅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J]. 河北冶金. 2011(02)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国际经济联系紧密,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并且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影响下,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新方向。根据中国2015电商统计年鉴计,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为5.8万亿元,和去年相比同比增长30%占据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5%。同时,敦煌网,速卖通等电商网站迅速崛起,成为我国跨境企业的领头羊。

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针对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跨境企业现状,提出相应的措施加快我国跨境企业的发展。

二、基于swot我国跨境企业的分析

1.跨境企业的优势

(1)跨境企业产品特点

B2C跨境企业的产品以服装、化妆品、电子配件、母婴类产品为主,这类产品价格具有低廉、种类繁多、交易成本低等特点,订单多以直接性和高频性为主,满足了国外市场对中国产品出口的需求。

(2)跨境电商平台优势

我国跨境电商品台的建立为进出口提供了良好的交易条件,例如阿里巴巴()、敦煌网(),兰亭集势(Lightinthebox)等等。这些电商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具有减少贸易环节、完善信息系统、整合电商资源的等优势,提高的企业的通关效率,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直接推动了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2.跨境企业的劣势

(1)缺乏企业自主品牌

跨境电商的企业多以传统的OME模式为主,作为世界的代工厂,产品附加价值低,可取代性高,品牌意识淡薄,难以形成自主品牌。另外,中小企业易遭受价格战和贸易壁垒,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风险。无论从产品本身特性还是从营销渠道方面,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应该与当地销售传媒相结合,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

(2)物流渠道不完善

跨境物流一直是制约B2C跨境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跨境物流对时效性和网络化有较高要求,但是我国跨境物流存在基础设施不完、技术发展水平落后、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导致我国跨境物流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另外。当前可选择的物流方式如邮政小包送达时间难以保证,FEDEX、TNT、DHL等国际快递物流成本比较贵且不同国家计费准和售后服务不同,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跨境企业的发展。

3.跨境企业的机会

(1)海外仓,3PL成为跨境物流新模式

新兴物流模式的出现能够缓解B2C跨境电商企业物流的问题,为企业减少运营成本和电商环境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机会。

海外仓和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作为跨境物流的新发展趋势,近年来成为B2C电商企业首选的物流模式,海外仓主要是指在出口所在国家租赁或者建立仓库,提前将出口商品送至仓库,然后按照当地订单情况进行发货配送。这种方式缩短了物流配送时间,节省了配送效率,方便了消费者退换货等售后服务。

第三方物流主要指独立的物流企业为跨境企业提供物流外包等服务,依托第三方物流公司专业的物流设施和完善的配送体系解决企业物流问题,具有减少企业物流等研发开支,整合社会资源等优势。

(2)“互联网+”等政府政策扶持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跨境电商的发展,2012年2月,海关总署召开跨境会议,提出将设立上海、广州、重庆等五个城市作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等等标志着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发展“互联网+外贸”模式,通过我国制造业产品优势和信息技术资源带动电商企业的发展。“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我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扩大企业出口、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跨境企业的威胁

(1)供应链整合竞争激烈

跨境电商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网购体验的新鲜感热度逐渐消散,对于电商企业而言,如何突破“千店一面”的格局,打造线上购物和线下体验的全新平台,是B2C跨境企业厄待解决的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是中国电商企业缺乏核心产品竞争力,如亚马逊和ebay等国外电商公司已经形成独有的超级供应链模式,达到采购、物流、仓储等相关业务的专业化。另一方面是跨境电商企业没有形成独立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在研发、销售、推销、售后等环节缺乏一体化管理。

在未来电商企业竞争中,企业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实F将新兴业务和传统优势相结合,加快前后端供应链建设。

(2)信用支付风险

在B2C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中,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支付风险是当前的关注重点。跨境电商的交易是依托信息系统交易平台开展的,一旦发生信息泄露或者盗取等问题,支付的安全性就难以保证。除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问题也会带来损失,如计算机障碍带来的资金流转问题。

针对信息支付风险的问题,我国还需要政府监督和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三、针对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措施

1.完善物流体系建设

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问题,一方面应该加快海外仓的建设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应该拓展新的物流渠道。海外仓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海外仓的建设方面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成本,同时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提高对市场供需情况的反应和资本规模的投入。第三方物流建设中提高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供应链整合能力,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除了现有的物流模式,我国也应该加快建设新兴的物流渠道,例如第四方物流模式。作为有效整合信息和社会资源的新模式,第四方物流为解决企业物流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完善跨境电商企业的物流法规,对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监管,加大物流创新,打造一体化物流模式。

2.建立信息监管平台

跨境电商的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境内境外,促进并形成全球化统一的大市场,而这一目标的前提,是相对于跨境电商发展的法律法规,以及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善的信用信誉体系建立,只有落实了政策,完善了体系,才能为跨境电商的实质性发展壮大保驾护航。从政策和管理方面,

跨境企业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在信息安全的建设中:首先,要建设统一信息平台,通过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针对消费着的信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其次,完善信用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违反跨境贸易的行为提供相关法律文件的支持,例如电商企业出口遭遇知识产权和商业诚信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同时尽快立法执法,正确引导规范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最后,建立跨境电商出口信用体系,通过支付公司和银行合作完善电商支付配套等服务,加强政府对银行和支付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良好发展的出口信用品台。

3.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跨境从业人员对网络信息技术和语言有着更高的要求,而跨境人才是跨境电商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此针对跨境电商人才,要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不同培养方式。首先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办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学校可以和跨境企业签订协议人才培养协议,让学生在跨境电商企业的实习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鼓励教师去企业实践,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方向,最终实现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其次针对跨境企业的不同需求,例如支付和信息处理平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和国外交流等措施加强对不同岗位的人才培养。

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政府针对跨境电商了相关的条例措施,但目前针对跨境企业的发展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关税、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法规发规的建设,保护我国企业遭遇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同时应明确规定进出口关税,简化征税环节,降低跨境企业税负;另一方面加大跨境电商的政策扶持,例如在杭州、上海、广州等相关试点开展跨境等综合跨境试验城市的发展,针对海外仓和第三方物流等给予政策支持,尽快完善我国跨境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发展的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小雨.我国B2B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电子商务,2008(9):194-194.

[2]韩廷进,钱志新.B2B电子商务平台商业模式的深度开发[J].江苏商论,2009(4):55-57.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1

1.研究理论存在缺陷导致成本会计发展水品偏低

目前企业的成本会计研究理论明显存在较大的缺陷,即成本会计的研究理论过于浅显,使得成本会计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创新性以及系统性,而在人力、时间、环境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没有进行相应的研究。同时国内的专家学者在对成本会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理论还没有突破以往陈旧理论的限制和影响,而只是针对国内企业的成本会计。尽管有一部分将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现代学科纳入到了企业成本会计的研究理论中,但是同西方国家相比,这样的研究理论涉及的范围还是相对较窄,且视野也有待进一步的拓宽。另外研究的理论过于注重成本会计的核算这一基本职能,而对成本会计的其他监督职能,例如控制、预测、计划、分析检查、决策以及考核等都只仅仅针对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因此在见地和深度上都非常的不足,从而造成了成本会计不能达到较高水平和质量。

2.实践环节缺失导致成本会计发展缺乏健全的体系

目前在企业成本会计的研究著作中,研究阐述的基本内容大部分偏向于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及一些简单的案例的讲解,而却很少涉及具体的销流程以及会计核算的流程等,且标准也不统一;同时也没有系统的讲解成本会计的基础知识理论,在成本会计的职能监督上,没有一定的对照内容来指导实践。另外制作的相关报表以及分析成本会计内容都不详尽,因此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由于成本会计实践内容的缺乏,即存在较大的空白,这就导致企业的成本会计在理论的系统构建以及操作实践上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即理论不能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3.分析成本控制不到位导致信息失去真实性

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分析和控制成本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且管理层次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在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中只有对成本的控制较为突出,但是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方法上还有较大的缺陷和漏洞。成本会计工作中的数据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即企业的决策管理层所接触到的生产产品时投入的成本与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其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等,国内企业的控制成本的过程主要是控制事后,如果成本已经产生,就只能作为以后纠编的参考依据,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未雨绸缪的效果,因此相比西方国家的企业成本控制过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广义上的成本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事后的控制,但是国内的企业在分析成本时还没有将会计管理的有联系的内容纳入进去,这就导致了在分析差额计算、对比、连环替换以及分析比率上缺乏较强的实践性,且在分析趋势上还处于探讨研究的阶段上。另外在分析成本以及控制成本上也缺乏一定的实践内容,这样不仅造成了核算成本的数据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同时也造成了分析成本的数据信息缺乏较强的可靠性。

4.核算方法陈旧导致成本会计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当前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一是分步法,二是品种法,三是分批法,因为没有重视会计核算中变动成本法、成本分类法、成本标准法以及定额法等辅助方法对成本会计的辅助作用,特别是缺乏对日后的成本会计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正确把握,更未将边际弹性成本以及成本作业法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使得核算方法一直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同时企业的成本会计主要为,从核算成本的领域内体现出了方法的应用,而西方国家当前的所使用的会计核算所针对的成本已经扩展到了成本质量上。另外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由“工业企业”逐渐朝着“制造业”的方向不断转换,但是实质上成本核算的会计方法还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更改和调整,因此创新会计成本仍然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重大难题。

5.电算化缓慢发展导致管理决策不到位

由于高新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西方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电算化会计,并且还实现了电算化的成本会计。但是我国大多忽略了电算化成本会计的推广和使用,即使进行了推广,但发展的速度却非常缓慢,这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决策水平跟不上现代高新科技技术发展的步伐,并且也跟不上信息及是反馈的速度。同时国内在电算化成本会计上所应用的软件也比较混乱,金蝶以及用友这两大软件巨头,尽管其将成本管理以及成本会计当成了一个单独的模块纳入到了电算化会计软件中,但是在核算成本会计以及体现成本会计的管理上还有所欠缺,甚至在计算成本数据还出现了较为低级的错误,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决策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尽管电算化成本会计已经实现一部分,但也只是停留在核算成本这一层次上,成本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的非常少,核算成本的方法在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时还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成本数据信息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6.缺乏“拿来主义”,缺乏中国特色

目前国外在企业成本会计这一方面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发展,且在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不仅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有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同时这些方法的实践操作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吸纳借鉴。但是我国却非常缺乏“拿来主义”,尽管有个别模仿或者照搬了国外的先进理论,但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却没有将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具体情况有机的联系起来,因此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检验性。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缺乏中国特色,且相应的成本会计的科学体系也并未形成。

二、影响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1.强化成本会计理论纵向研究,提升核算工作水准

在我国,首先企业成本会计的有关学者和专家必须要强化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纵向研究,要重新构建一个成本会计的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并将当前先进的成本会计研究理论成果引进去,不断从先进的成本会计发展中汲取更多的新元素,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善于将陈旧的企业成本会计的限制打破,采取有效措施来促使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理念获得创新,对中外企业的成本会计之间存在的实际差距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将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融合进去,再次就是要对成本会计的全部的基础理论智能,进行强化研究,重点凸显成本核算这一职能,并将其他一些监督职能有机的联系起来统一发挥作用。最后就是要将成本会计中的基础理论探讨的范围拓宽,不断拓展全新的理论研究范围,不断进行创新型新的理论研究主题,并对企业成本会计中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进行纵向的探讨和认识,对企业成本会计的成功案例以及实际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才能将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刷新,并逐渐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从而将研究理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补充,使得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理论能够具有较高的水平。

2.强化实践步骤,建立全面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结合国内企业在成本会计方面的操作实践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实践环节:一是制定出针对企业成本会计核对流程的一致对应的规范以及标准,即对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进行全流程实践。二是要将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知识理论的实践内容加以补充,加强职能监督等各个流程的实践,并对制作报表以及分析等方面进行实践强化。三是将企业成本会计的研究理论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这样既能够对成本会计的研究理论进行修正,又能够将这些研究理论的成果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从而建立健全的理论与实践高效结合的成本会计综合体系。

3.改善成本控制分析,增强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

结合目前的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现状,可采用的措施如下:一是要不断改善成本控制与成本分析,增强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对成本数据信息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数据信息进行强化控制,从而为统一前后成本数据信息奠定基础。二是要对成本事前、成本事中以及成本事后进行强化控制,将材料、人工、生产制造、辅助以及生产损失等各个环节的费用控制纳入到成本控制中去,并将成本控制这一内容贯穿于整个成本核算的过程始末,从而为成本核算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三是要要对成本分析进行强化,并改变分析成本的方法,重视分析成本报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分析成本的方法,并将会计管理中分析本量利以及分析成本性质和动态等分析方法融入进去。四是要对成本控制与分析的修正完善以及实践检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数据信息质量。

4.创新核算方法,加大力度实现成本创新

首先,在传统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上,重视成本核算的相关辅助方法,特被是边际弹性成本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作业法,并对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趋势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让计算的方法能够脱离陈旧的“枷锁”。二是要让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向多个领域进行拓展,特别是在质量成本这一领域上,同时将国内成本会计计算方法中的缺陷结合起来,对制造业领域内的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研究。三是要不断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成本会计创新意识,结合实践操作中所应用的处理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并进行大力的推广,这样才能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

5.推动电算化发展进程,提升管理决策水准

随着电算化成本会计的发展,西方国家企业电算化成本会计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因此在新形势下,国内企业电算化成本会计的发展刻不容缓。首先循序渐进推广电算化成本会计,将计算机、成本会计管理与核算有机的结合起来,尽量防止人员因素的影响,降低人力成本,并为使用成本会计的人员及时准确的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促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决策水平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次要对电算化成本会计的应用软件加强开发,并针对成本会计的管理核算制定出统一的数据口径和标准,从而防止出现重复浪费或者“闭门造车”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要尽可能的确保成本会计的相关内容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并对输入、处理以及输出成本数据等环节加强计算机的自动控制和校验的功能,从而保障成本数据的正确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外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中,国内的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为了防止走弯路,国内企业就需要借鉴国外的成本会计的成功经验,将成本会计的现论、实践成果以及完整体系引入到国内,为自身发展所用。同时还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成本会计,并不断创新成本会计的管理思想,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企业成本会计获得较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连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156-158.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2

2.实践环节缺失导致成本会计发展缺乏健全的体系

目前在企业成本会计的研究著作中,研究阐述的基本内容大部分偏向于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及一些简单的案例的讲解,而却很少涉及具体的供产销流程以及会计核算的流程等,且标准也不统一;同时也没有系统的讲解成本会计的基础知识理论,在成本会计的职能监督上,没有一定的对照内容来指导实践。另外制作的相关报表以及分析成本会计内容都不详尽,因此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由于成本会计实践内容的缺乏,即存在较大的空白,这就导致企业的成本会计在理论的系统构建以及操作实践上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即理论不能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

3.分析成本控制不到位导致信息失去真实性

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分析和控制成本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且管理层次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在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中只有对成本的控制较为突出,但是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方法上还有较大的缺陷和漏洞。成本会计工作中的数据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即企业的决策管理层所接触到的生产产品时投入的成本与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存在较大的偏差。同时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其包含三个部分,即控制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等,国内企业的控制成本的过程主要是控制事后,如果成本已经产生,就只能作为以后纠编的参考依据,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未雨绸缪的效果,因此相比西方国家的企业成本控制过程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广义上的成本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事后的控制,但是国内的企业在分析成本时还没有将会计管理的有联系的内容纳入进去,这就导致了在分析差额计算、对比、连环替换以及分析比率上缺乏较强的实践性,且在分析趋势上还处于探讨研究的阶段上。另外在分析成本以及控制成本上也缺乏一定的实践内容,这样不仅造成了核算成本的数据信息缺乏一定的真实性,同时也造成了分析成本的数据信息缺乏较强的可靠性。

4.核算方法陈旧导致成本会计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当前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核算方法有三种:一是分步法,二是品种法,三是分批法,因为没有重视会计核算中变动成本法、成本分类法、成本标准法以及定额法等辅助方法对成本会计的辅助作用,特别是缺乏对日后的成本会计发展方向和趋势的正确把握,更未将边际弹性成本以及成本作业法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使得核算方法一直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同时企业的成本会计主要为,从核算成本的领域内体现出了方法的应用,而西方国家当前的所使用的会计核算所针对的成本已经扩展到了成本质量上。另外缺乏一定的创新性也是我国企业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由“工业企业”逐渐朝着“制造业”的方向不断转换,但是实质上成本核算的会计方法还没有做出进一步的更改和调整,因此创新会计成本仍然是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重大难题。

5.电算化缓慢发展导致管理决策不到位

由于高新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西方国家的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电算化会计,并且还实现了电算化的成本会计。但是我国大多忽略了电算化成本会计的推广和使用,即使进行了推广,但发展的速度却非常缓慢,这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决策水平跟不上现代高新科技技术发展的步伐,并且也跟不上信息及是反馈的速度。同时国内在电算化成本会计上所应用的软件也比较混乱,金蝶以及用友这两大软件巨头,尽管其将成本管理以及成本会计当成了一个单独的模块纳入到了电算化会计软件中,但是在核算成本会计以及体现成本会计的管理上还有所欠缺,甚至在计算成本数据还出现了较为低级的错误,这就对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决策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另外,尽管电算化成本会计已经实现一部分,但也只是停留在核算成本这一层次上,成本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提供的非常少,核算成本的方法在获取相应的数据信息时还需经历一个等待的过程,这就造成了成本数据信息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6.缺乏“拿来主义”,缺乏中国特色

目前国外在企业成本会计这一方面已经有了较高层次的发展,且在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不仅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有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同时这些方法的实践操作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吸纳借鉴。但是我国却非常缺乏“拿来主义”,尽管有个别模仿或者照搬了国外的先进理论,但是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却没有将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具体情况有机的联系起来,因此实践过程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检验性。由此可见,我国企业的成本会计发展的过程中非常缺乏中国特色,且相应的成本会计的科学体系也并未形成。

二、影响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因素与解决措施

1.强化成本会计理论纵向研究,提升核算工作水准

在我国,首先企业成本会计的有关学者和专家必须要强化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纵向研究,要重新构建一个成本会计的研究基础理论体系,并将当前先进的成本会计研究理论成果引进去,不断从先进的成本会计发展中汲取更多的新元素,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其次要善于将陈旧的企业成本会计的限制打破,采取有效措施来促使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理念获得创新,对中外企业的成本会计之间存在的实际差距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将会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融合进去,再次就是要对成本会计的全部的基础理论智能,进行强化研究,重点凸显成本核算这一职能,并将其他一些监督职能有机的联系起来统一发挥作用。最后就是要将成本会计中的基础理论探讨的范围拓宽,不断拓展全新的理论研究范围,不断进行创新型新的理论研究主题,并对企业成本会计中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进行纵向的探讨和认识,对企业成本会计的成功案例以及实际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才能将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刷新,并逐渐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上,从而将研究理论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补充,使得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理论能够具有较高的水平。

2.强化实践步骤,建立全面完善的成本会计体系

真理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结合国内企业在成本会计方面的操作实践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强化实践环节:一是制定出针对企业成本会计核对流程的一致对应的规范以及标准,即对采购、生产,以及销售等进行全流程实践。二是要将企业成本会计的基础知识理论的实践内容加以补充,加强职能监督等各个流程的实践,并对制作报表以及分析等方面进行实践强化。三是将企业成本会计的研究理论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去,这样既能够对成本会计的研究理论进行修正,又能够将这些研究理论的成果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从而建立健全的理论与实践高效结合的成本会计综合体系。

3.改善成本控制分析,增强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

结合目前的企业成本会计发展的现状,可采用的措施如下:一是要不断改善成本控制与成本分析,增强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对成本数据信息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数据信息进行强化控制,从而为统一前后成本数据信息奠定基础。二是要对成本事前、成本事中以及成本事后进行强化控制,将材料、人工、生产制造、辅助以及生产损失等各个环节的费用控制纳入到成本控制中去,并将成本控制这一内容贯穿于整个成本核算的过程始末,从而为成本核算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信息。三是要要对成本分析进行强化,并改变分析成本的方法,重视分析成本报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分析成本的方法,并将会计管理中分析本量利以及分析成本性质和动态等分析方法融入进去。四是要对成本控制与分析的修正完善以及实践检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的数据信息质量。

4.创新核算方法,加大力度实现成本创新

首先,在传统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上,重视成本核算的相关辅助方法,特被是边际弹性成本的核算方法以及成本作业法,并对成本会计计算方法的趋势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让计算的方法能够脱离陈旧的“枷锁”。二是要让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向多个领域进行拓展,特别是在质量成本这一领域上,同时将国内成本会计计算方法中的缺陷结合起来,对制造业领域内的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研究。三是要不断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成本会计创新意识,结合实践操作中所应用的处理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创新,从而形成系统的方法体系并进行大力的推广,这样才能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

5.推动电算化发展进程,提升管理决策水准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3

目前国家提倡“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与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热电联产作为节能减排的朝阳产业备受关注,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热电联产取代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传统取暖方式,推动企业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抵制了so2的生成,减少了煤碳用量,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向大气中排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减少大气污染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2007年我国常规火电厂发电煤耗约每千瓦时320克标煤,热效率约36%。因此,按当前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初步估算,热电联产相对于热电分产,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率提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产生效益为节约标准煤6500万吨,年减少烟尘排放86万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电联产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和减轻环境污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减少分散小锅炉房及其煤场、灰场所占用的土地,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而且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热电联产机组都建在热负荷中心,区域热电厂的上网电量也在就近消化,减少变电站个数,电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线损也有了明显降低,部分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热电机组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替代步伐,加快热电联产规划的配套热网建设,对加快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能源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发展热电联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措施。

二、热电联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热电联产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的热电联产业发展态势也十分乐观,其在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性地位已经确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燃料的大幅波动,热电联产基础设施不匹配,热电联产技术装备水平低,资金短缺,社会需求不足等因素,限制了热电联产行业的发展,行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1.资金不足

当前,热电建设需要巨大投资,其资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支持;二是省政府财政收入支出;三是社会集资。近些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不足,技术改造与节能减排投资逐年降低。据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每需要形成4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需要资金2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每年安排20亿元节能减排预算资金,缺口很大。近几年由于我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筹建一些热电厂,个别热电工程开始实行股份制,增加了资金渠道,但为数不多,但总的来讲,资金周转非常困难。

2.企业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落后,能源回收利用成本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热电联产将普通电厂本来废弃的热量加以利用技术起步较早,像美国、英国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余热发电体系。我国热电联产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再加上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导致成本的加大。同时,我国在由于组织结构体系、人力资源不到位、运行维护人员缺乏经验和能力等等,导致投资大、运营成本高。

3.法律法规不完善

90年代以来,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进步,为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我国由于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4.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

目前我国科研仍集中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对于热电联产研究则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尚无全国性的热电科研机构,热能利用方面的科技力量薄弱,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研发力量和持续的新产品推广目前总的来讲是供大于求,甚至个别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情况。

三、对策和建议

1.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提高热电联产行业的积极性

国家有关财政、税收、金融等应给予热电联产项目优惠政策,并进口设备、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符合贷款条件、从事热电联产行业的项目,国家财政应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的优势,在利用二次能源发电,筹建电厂方面给予照顾。

2.加快对现有热电机组技术改造

调查统计显示,我国部分地区中抽凝机组还占有相当比例,还有一些热电企业正在新建和扩建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小型锅炉数量大,单机容量小,小锅炉燃烧方式落后,烟尘浓度高,大气污染严重,锅炉热效率低”等现象。热电联产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就必须通过技术改造,有计划地研制新产品,使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提高性能和质量。在充分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继续鼓励支持热电联产,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其向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环保型机组和清洁燃烧、资源循环利用方向发展。要加快制定金融扶持政策,促进金融跨越发展,以金融的发展支撑江热电企业的良性发展,为热电企业转型升级克服困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鼓励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二次能源利用技术

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热电企业的节能降耗是热电企业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调动热电企业长期的积极性,综合二次能源的特性,积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将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按专项基金管理,不参与体制分成,加强国际间科技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节能减排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以推进余热发电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4.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发电供热煤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骨干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只有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激发人才的潜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从相关技术和标准化的整体自主创新中,获得属于自己创新的“看家本领”,推动热电联产项目,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其他企业则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可以聚集创新资源,积累创新经验,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档次和水平。

四、结束语

当前企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总量,呈现供大于需态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于目前疲软的市场状况,积累创新经验,规范企业能源利用工作,实施全过程管理,使热电联产行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