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研究性成果实用13篇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1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体现在如下方面。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4.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请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2

1 问题提出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特定的学习任务、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工具、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系统。具备灵活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保证。而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亦是个体学习策略形成的关键时期。大量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学习策略对学业成就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在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水平上各不相同,而年级和性别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此外,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的动机、经验水平、情感态度以及教师课堂行为等。而其中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作为影响学习策略的主要因素,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显示,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学习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内部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各因子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初中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感知主要包括积极情感、约束与控制行为、消极情感与支持帮助行为等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易形成依赖,教师课堂教授的学习策略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最重要方法。这些结果均表明,教师的课堂行为和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调控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聋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已有研究表明聋生的学习策略显著低于健听生,但在性别和年级上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由于自身特点,他们在学习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学习策略的使用便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将首先探讨初中聋生学习策略、教师课堂行为以及学习动机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为进一步展开聋生课堂教学干预,改善聋生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业成就提供实证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校初中聋生共194人,其中男生98人,女生96人,平均年龄15.86岁,其中聋生是指符合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的一级听力残疾或二级听力残疾,即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dBHL以上,且听力残疾发生时间较早的学生。

2.2 研究工具

2.2.1 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

本研究以北师大秦行音等设计的学习策略量表为基础进行修订,修订后量表包含三个维度:元认知策略(反思、监控、调节、计划性措施)、认知策略(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社会性策略(他人的帮助、广泛的社会学习),共44题。本研究中的信度为0.94。

2.2.2 教师课堂行为学生感知问卷

教师课堂行为学生感知问卷是以北京师范大学王鑫等人编制的问卷为基础修订而成,将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知觉分为支持性帮助、消极反馈、任务或者规则取向以及高期望四个维度,共有29题。本研究中的信度为0.93。

2.2.3 学习动机量表

学习动机量表是根据Amabile等人(1994)的工作动机量表修订而成,共15个项目,分为4个分量表:内部挑战、内部热衷、外部认可和外部奖赏,在中学聋生中的信度为0.90。

2.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某校初中聋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性别:男,女)×3(学习策略)和2(性别:男,女)×4(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学习动机)的混合设计,探讨中学聋生学习策略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特点,其中性别为被试间因素,学习策略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不同维度为被试内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和学习动机对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和学习动机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学习策略的不同维度为因变量。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l5.0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特点

不同性别的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的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的不同维度上得分具有差异,其中认知策略的发展水平高于社会性策略,而元认知策略的发展水平最低。其次,不同性别的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不同维度上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其中,女生元认知策略、社会性策略的发展水平均高于男生。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聋生学习策略各个维度得分以及性别差异是否显著,以学习策略的三个维度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问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学习策略的主效应显著(F(2,191)=7.368,p

Contrast检验显示,初中聋生元认知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社会性策略和认知策略得分(F(1,192):14.328,p

3.2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特点

3.2.1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采用学习动机问卷对194名初中聋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首先,初中聋生在学习动机的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其中内部热衷得分最高,外部奖赏得分次之,内部挑战得分最低。其次,女生内部挑战性动机和内部热衷性动机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男生外部认可动机和外部奖赏动机的得分均高于女生。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聋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和各个维度得分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以学习动机的四个维度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间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学习动机的主效应显著(F(3,190)=15.933,p

Contrast检验显示,学习动机的内部热衷得分显著高于内部挑战得分(F(1,192)=41.295,p

3.2.2 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特点

采用学生对教师课堂行为感知问卷对194名初中聋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首先,初中聋生在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不同维度间存在差异,其中支持性帮助得分最高,高期望得分次之,消极反馈得分最低。其次,女生在支持性帮助、任务规则或取向、高期望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

为了进一步考察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性别差异和各个维度得分内部差异是否显著,以教师课堂行为的四个维度为被试内因子,以性别为被试问因子,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主效应显著(F(3,190)=35.799,p

contrast检验显示,教师课堂感知的支持得分显著高于消极反馈(F(1,192)=87.923,p

3.3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初中聋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分别与学习动机中的各个维度、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中的各个维度间相关显著(p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分别以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因素为自变量,学习策略四个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其中自变量均以stepwise的方式引入方程,结果如下:

首先,以元认知策略为因变量,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式一显示,学习动机的内部挑战对元认知策略的预测力为55.4%,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β=0.570,t=15.435,p

其次,以认知策略为因变量,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式一显示,学习动机中的外部奖赏对认知策略的预测力为44%,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β=0.489,t=12.283,p

最后,以社会性策略为因变量,学习动机、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式一显示,学习动机中的内部挑战对社会性策略的预测力为33.1%,具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β=0.499,t=9.742,p

4 讨论

4.1 初中聋生学习策略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有关聋生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吕会华(2011)等研究发现聋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没有性别差异。但有关健听生学习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显示女生的学习策略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本研究具有不一致之处,究其原因可能是,这和其自我监控能力有关。初中女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显著高于男生。她们更加注重有计划地学习,注重借助外在的学习辅助手段来促进学习,更重视知识的复习、记忆和巩固,这种心理特点有可能使女生更能适应初中阶段学业的要求。然而,有研究表明聋生在自我监控上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这也可能导致聋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期望中的性别差异。

其次,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初中聋生更善于使用认知策略和社会性策略,这与以往相关研究所显示的聋生在学习策略使用上以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为主,具有不一致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元认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任务的计划、监控等;社会性策略主要指完成学习任务时向他人寻求帮助。本研究的被试是初中聋生,较以往研究所选取的聋人大学生被试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因此,计划监控能力较低,更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而有关健听生的研究认为初中生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差异显著,其中认知策略是运用率最高的。这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之处,认知策略主要指具体的学习方法,这表明在初中阶段,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都倾向于用具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而较健听生而言,聋生同时亦会积极寻求帮助,借助社会性策略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这一特点可能与聋生亲社会价值取向有关,有研究指出由于聋生同为生理缺陷,其移情取向得分较高,容易相互支持,相互学习。

4.2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特点分析

4.2.1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聋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内部热衷和外部奖赏上。而性别差异不显著。而已有

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各个维度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聋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究其原因,健听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升学压力,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很强烈。而聋生升学压力较低,学习更是偏向于自己喜欢学习的或者是有很高的外部奖赏的内容。因而,聋生的内部热衷和外部奖赏得分较高。

其次,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动机上差异不显著。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和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有关。有研究显示,不同性别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差异不显著。而现代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逐步相同,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积极追求自身的成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而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学习动机方面差异就不显著了。

4.2.2 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特点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聋生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中的支持性帮助和高期望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消极反馈。这表明初中聋生更能感知到教师课堂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因素,如支持性帮助和高期望。而不同性别的初中聋生对教师课堂行为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

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首先,初中生更能感知教师积极行为,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这和聋生的个性特点有关。有研究指出聋生常常会产生自卑心理,教师的支持性帮助有助于树立聋生的自信。教师对聋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对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的性别差异不显著。这也和我们有关聋生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更愿意接受他人的肯定反馈,进而无意识地感知到更多的积极行为。

4.3 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分析

有关初中聋生学习动机与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习策略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表明,首先,在元认知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的预测效果显著,其累积贡献率达到61.8%;其次,在认知策略上,外部奖赏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动机和支持性帮助预测效果显著,其累积贡献率为59.4%;在社会性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的预测效果显著,预测率为45.7%。这表明,对初中聋生而言,内部热衷、内部挑战、外部奖赏、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等因子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均十分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以往的理论和研究。

首先,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学习策略、思维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态位。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同时,这个系统又受到外部的更大系统的影响。学习策略是聋生的认知活动,那么它理应受到其所处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的生态要素——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等。

其次,元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已有关于健听生的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即内部动机与元认知策略具有显著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布鲁纳的内部动机作用理论——内部动机推动元认知策略的合理使用,进而推动学习的发展。而除了内部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内部挑战行动机)外,在初中聋生的研究中,支持性帮助对元认知策略的影响也显著。这和健听生的研究相似。有研究显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引导将有助于学生改善其学习策略。学生在接受教师支持性帮助时,会根据教师的帮助来调整学习策略,以期待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因此,内部挑战动机和支持性帮助对元认知策略有很大影响。

再次,认知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复习、记忆等。在学习动机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影响上,有关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其中,内部动机与认知策略显著正相关。成就型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也有影响,而成就型动机主要是指为了获取高分和得到教师、家长认可而进行学习的动机。这与本研究中,聋生的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外部奖赏动机对认知策略的预测作用显著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此可推断,无论健听生还是聋生,学习动机对认知策略的作用效果是相似的,这可能是与其学习归因有关,个体内部挑战动机和外部认可动机越强,将学习失败常常归因为个人努力不够,这有利于改善认知策略,进而促进学业成绩。而在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上,已有对健听生的研究显示,较高的支持性帮助(如言语鼓励、讲解示范)会对其学习策略产生积极影响。这和本研究有关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均对初中聋生认知策略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的结果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支持性帮助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向学生提供的鼓励和支持程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有引导、示范作用。教师对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强化或弱化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因此,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其外部奖赏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教师支持性帮助对其认知策略的影响都很大。

最后,社会性策略主要是学生向他人寻求帮助来学习或得到一种情感上的依靠支持。有关健听生的研究显示,其学习动机和社会性策略呈显著正相关。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相似。内部动机越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更大,因而也更愿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无法独立完成的情况下,必然会去寻求帮助。而教师的支持对学生社会性策略的使用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不断地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会使学生感到情感上的支持,进而促进学生社会性策略的再使用。而教师的消极反馈行为抑制学生社会性策略的使用。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会拉开师生情感距离,导致学生不愿意向教师求助。此外,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此时逆反的心理特质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消极反馈行为,使得他们减少对社会性策略的运用。因此,无论是健听生还是聋生,其内部热衷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教师支持性帮助和消极反馈行为对社会性策略有很大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上的性别差异均不显著。

(2)初中聋生在学习策略中的元认知策略得分显著低于社会性策略和认知策略得分,在学习动机中的内部热衷性得分显著高于内部挑战性得分,外部奖赏得分显著高于外部认可得分,在教师课堂感知中的支持和教师高期望得分均显著高于消极反馈。

(3)学习动机和教师课堂行为感知对初中聋生学习策略影响显著,首先,在元认知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其次,在认知策略上,外部奖赏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内部挑战性动机和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在社会性策略上,内部挑战性动机、内部热衷性动机、支持性帮助行为感知和消极反馈行为感知的预测效果显著。

该结果提示:

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的教学能促使聋生改进现有的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实现知识的顺利迁移。教师应当评估学生现有学习策略水平,着重讲解新策略。对新策略的效果要进行评估,从而促进其学习策略的发展,提高学业成绩。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3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

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即使有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难度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如果布置学习任务难度过大的话,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学习任务,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难度稍大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的引导方式需要大胆和合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习惯,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而针对于一些有能力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参与,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4

0引言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受到了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开始对感恩意识进行研究,但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综述和重复验证研究,实证研究相对匮乏。此外,感恩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感恩意识缺失所引发的事件却时有发生。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育阶段,心智及意识形态等均在此阶段定性。并且此阶段也是价值观逐步建立的时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是目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了解初中生感恩意识现状及特点,对初中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感恩意识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研究者把感恩意识定义为“得到礼物时的情绪反应”(Emmons & Crumpler,2000)。也有研究者认为,感恩意识是个体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进行感知后,产生的持久的、稳定的感谢状态,并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和关系,而且这种状态和关系具有泛化的性质(赵鹏华,2012)。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某市两所初中共选取初一到初三的学生153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的研究工具为初中生感戴问卷。该问卷由陈欣、赵国祥(2006)编制,共包括18个条目,采取Likert五点计分法,总分越高表明感恩意识越强。共包括三个维度:人物取向、事物取向、道德取向。该问卷的同质信度是0.868,分半信度是0.897。以班级为单位同一发放问卷,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测试,要求被试按要求独立完成。测试结束后将问卷当场收回。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

2结果分析

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问卷17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58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0.3%。其中男性为76人,女性为82人,独生子女92人,非独生子女66人,三个年级的人数分别为:63人、50人、45人。

分析结果显示感恩意识总分最小值为23,最大值为90,平均分为75.28,感恩意识总分成负偏态分布,即多数初中生感恩意识总分集中在高分一端。这表明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高的感恩意识,他们可以认识到他人、社会、自然所给予的恩惠,并认为要为此做出回报和感谢。本研究认为这和我国重视感恩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并且初中阶段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个别初中生被试感恩意识得分偏低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每个初中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差异,并且不同学生对学校进行的品德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感恩意识情况。因此继续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研究将一些可能影响初中生感恩意识的背景变量考虑进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感恩意识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感恩意识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5.968,p

根据情绪归因理论,青少年早期和晚期在认知、情绪及社会功能等领域有显著差异,青少年晚期更加容易具有感恩意识,因为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更能够考虑到他人感受。所以从理论上讲,初三学生的感恩意识应高于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即感恩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本研究却发现初一和初三学生的感恩意识较高,而初二学生的感恩意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阶段进入中学,之前的学习相对轻松,学校和家长重视道德教育,因而感恩意识得到延续,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到了初二,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自我中心的现象,意识到自己所受恩惠的程度相对降低;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变多,并且初二学生有时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在心中不表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二学生的感恩意识。而对于初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开始向逐步稳定和初步成熟的方向发展,能够反思自身,所以感恩意识得到了增强。

3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整体上初中生具有较高的感恩意识。

(2)初中生感恩意识在性别、是否独生这些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 Emmons R A,Crumpler C A.Gratitude as a human strength:Appraising the evidence.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ncal Psychology,2000(19):56-69.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5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6

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来进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对校本练习的设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情况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其成为能够真正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全新的练习观,使初中历史学习环境得到优化,让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发挥出桥梁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统一走向多元,除了获得更加S富的知识外,在练习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功能进行优化。使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巩固和检查功能得到优化,在练习系统中有侧重的应用“三维”课程目标。

(2)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解答问题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练习的答案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容量进行优化。练习量、难度、完成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可一刀切。

(4)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整合进行优化。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使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中。

(5)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评判进行优化。在评判过程中,将过程性和激励性有机结合,评判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研究校本练习在推行过程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深度,从而去伪存精,使校本练习得以完善。

三、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二个月左右):广泛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论证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论证实践方案,确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仔细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等相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半年左右):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做好课题研究的开展;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阶段小总结。

(3)实践阶段(一年左右):编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并试用,收集并记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修订,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第二稿。定期做好阶段性总结,撰写成研究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

(4)总结阶段(三个月左右):整理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定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县进修学校及有关专家汇报课题成果,接受专家评估。做好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前,通过查找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了解和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把研究的理论层次提升。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比较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总结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练习优化设计的实践中,要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总结,不断找出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校本练习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有关的阶段性小结,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归纳、综述,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修正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实施并推广研究成果。

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练习相比,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能将教学与实践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普通的练习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了让学生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之中,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建构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要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开发校本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特别是教师现有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初中校本练习的开发效果说,这些因素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学习资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就使教师的资源开发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法方案,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完善校本练习,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瓶颈,其目标是改变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校本练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教师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从而开发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校本练习。

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旨在构建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体系,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课内外、校内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还可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7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8

一、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初中学段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对象是全部适龄青少年,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活动中的成绩或研究成果,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初中学段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不能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应该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相吻合。因此,初中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的原则。反对将研究性学习开展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忽视全体学生的做法;要追求发展性,反对刻意拔高要求,向难、深、偏的方向发展,忽视基础性的做法。初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首先,要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学习历史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历史知识,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对过去的人和事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其次,要知道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一切发明、发现和创造都是从好奇心,从疑问开始的,一切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因此,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

三、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围绕培养“问题意识”这个核心任务,初中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通过“问题生成”、“问题解决”和“表述成果”三个基本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问题生成。教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或情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进一步去探究的问题。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师生双方,既有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预设的问题,还有师生的思维碰撞而共同生成的问题。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问题的生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渠道之一是教材。从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处生成问题。渠道之二是不同的历史材料。如从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史料中生成问题。渠道之三是社会生活。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政大事中生成问题。

第二步,问题的解决。“生成的问题” 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历史现象”的问题,一类是“历史结论”的问题。因此,问题的解决,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来印证历史现象或者是丰富历史现象,一是指导学生用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修正历史结论,甚至否定历史结论。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史料的获取”和“史料的研究”。这一过程带有很强烈的学科特色,让历史材料说话,让事实说话,学生从中能体验、认识“论从史出”“证由史来”的历史学方法。

“史料的获取”包括从不同渠道搜集史料,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类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实地考查访问等渠道获取史料。获取的史料可以是文献、文本资料,可以是图片、图画、图表资料、可以是影视资料,还可以是实物资料。搜集史料时应该从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主要经历或事情的主要经过,后人的评说或评价,现代或当代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学术动态等方面进行搜集,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研究对象,从而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地研究。

“史料的研究”包括能阅读简单的史料,理解史料的含义;对史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取有效的信息;能够应用史料印证、丰富某一历史现象,说明、修正某一历史观点。根据经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之中的研究史料使用“讨论分类法”较好。对所搜集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讨论,决定将其归纳在某一类(对历史资料按其性质、特性、特点等分类)。这一过程需要分辨筛选、论证比较,这样一个过程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这一分辨筛选、论证比较的过程,又是在学生相互讨论之中完成的,因为学生之间认识的差异性,就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研究成果的表达。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用口语方式表达,如陈述、辩论、问答,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用文字方式表达,如撰写小论文、编辑手抄报、起草调查报告,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用模拟方式表达,可以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手工制作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如演示电子文稿、制作动画、上网信息,可以训练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一定要明确指出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自我的意识。

“问题生成”,使学生“无中生有”,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解决”,使学生“标新立异”,能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信心;“成果表达”,使学生“展示自我”,能坚定学生追求成功的信念。这三者合而为一,久而久之,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四、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

“课堂”、“课题”和“课程”是目前公认的三种基本研究形式,不分高中和初中都如此。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看,“课堂”是主要形式。一方面,课堂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只要不断地渗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大大加强,还能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课题”则是对“课堂”式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它能极大地改善教学资源、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不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包括跨学科的)和经验(包括生活的)进行研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考量和挑战。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对教材结论性知识的探究与考证,对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地方史的挖掘,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探究。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宜侧重于实践性的、体验性的研究活动,不宜偏重史料研究,否则会脱离学生实际。活动次数也要严格控制,每学期开展一到两次为佳,务必要求人人参加。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9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原因。由于形成学习动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首要阶段或预备阶段,学习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学习动机这一学习的心理基础。教育实践和研究证明,学习动机对学生付出怎样的努力以追求自身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决定学习的方向、努力程度和学业成就。

部分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生认为学习对他们而言,更多的不是对成功的渴望而是来自失败的威胁,对他们来说学习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小学生在目前的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把学习当成一种痛苦的体验,目前在学校中出现的学生厌学和辍学等现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师生关系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鲍聪在师生关系研究述评中指出: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宋凤宁、苏良亿等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学师生关系与中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显著相关。师生关系越好,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越好,学习能力越强。李彩娜、邹泓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刘万伦、沃建中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学业成就。

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间关系进行描述性解释阶段,真正进行实质性分析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深层次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合肥市某中学初中生作为被试,并进一步从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两个班,共计被试292名,回收有效问卷288份。其中初一年级95人,初二年级82人,初三年级111人。

2.测量工具

《学习动机问卷》:《学习动机问卷》是由台湾学者余安邦编制的《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内部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外部动机)混合而成,共13个条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其中条目2、13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动机越强。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34和0.7618 。

《师生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共18道题,分为三个维度,即师生间学习关系、师生间情感关系、师生间地位关系。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该量表各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766、0.881、0.882,说明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来测试师生关系。

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首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经过LSD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初一与初三年级之间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差异。

2.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经过LSD进一步分析,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学习关系上存在差异,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及总分上存在差异。

3.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无论是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个人取向成就动机,还是在学习动机总分上都没有差异。

4.初中生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得分低于女生。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

5. 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对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但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1.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2.师生关系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学习关系上存在差异,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及总分上也存在差异,并且得分情况是初一最高,其次是初二和初三年级。也就是说,在各个维度上,初一年级与教师的关系最好。发展心理学表明,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他们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生慢慢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初一学生对教师持有敬慕心理,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学习态度比较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初二阶段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批判性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困惑。他们开始品评教师,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到了初三,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更为强烈,逆反心理也更强。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迫切地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有时甚至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而一些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很少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结果会伤害到学生,使许多学生对教师不满意,产生逆反心理,总想与老师“顶牛”,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此外,还与他们面对的升学压力的不同有关。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校门,教师更有可能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师生关系。而初三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较重及面临着升学压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时间日益减少,使师生不如以往亲密。

3.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余安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与周国韬、景怀斌 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与研究对象不同、测量工具不一致有关。以往多项研究表明:大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基本无性别差异,在低年级偶尔女生强于男生。此外,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不再是“在家相夫教子”“无才便是德”,女性不再将自身局限在家庭中,而是同男性一样,追求自身的成长,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而学习是发展自身、使自身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脱离出来的重要途径。女生同男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近年来我国女性儿童的入学率增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

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究其原因,与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树立的好孩子的形象有关,认为服从、听话、守纪律、行为规范是好孩子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初中阶段的女生比较温顺、听话,男生则比较调皮,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许多中小学教师喜欢听话守规矩的女生,并给予重任,而对于不听话、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男生则忽视或严厉对待。因此,女生在与教师相处时,更可能感受到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或朋友式的关系,而男生可能认为与教师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5.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系数最高,但是学习动机中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相关不显著。这个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及其个人取向成就动机维度可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得分越高,学习动机的得分也会相应增高。国外的许多研究也指出,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学生与其科任教师的关系。一般来说,若师生关系良好,则学生喜欢他们的老师,也喜欢其所教学科,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学得就比较好。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个人的成就感而追求成就的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是一种为了达到他人或团体(社会、师长、家庭)的期望而追求成就的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中所涉及的他人并不只是教师,还有社会、家庭等。也就是说,个体在期望获得教师的赞许和首肯的同时,也期望获得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如可能会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为了不使父母伤心而读书,或者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表扬而学习,又或者为了使自己符合社会大众所倡导的“好孩子”的形象而学习,甚至就是简单地想考一个好学校,以得到他人赞赏而学习等。这些都属于学生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正是因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评价体系并不只是教师一个,因此削弱了师生关系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之间的密切程度。因此,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五、结论

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2.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4.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

5.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辉.石家庄市高中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10

一、研究意义

目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在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共发放问卷521份,收回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8份,其中初中学生295人,高中学生213人;男生305人,女生203人)。

2.研究工具

2.1 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2.2 学习适应性测验(周步成,1992)。该测验分为15个分测验: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力、身心健康、回答一贯性、要求水准、归因方式等。该量表为Likter五点计分方式,其中1表示差等,2表示较差,3表示中等,4表示较好,5表示很好。本研究选择了其中的部分项目。

3. 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

1.初高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之比较研究

在508名学生的人格测验中,初高中学生的人格特质除少数项目上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差异不大。

2.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研究。在比较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在某些项目上存在性别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

3.初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除了项目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和要求水准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 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比较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各个项目上均差异不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1.1 本研究发现,在卡特尔的人格测验中发现,总体上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并不大,只是在人格因素恃强性、有恒性、次元人格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初高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的恃强性明显高于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更好强、更有自己的主见,这与以往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高中学生表现出比初中学生更喜欢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看法,且高中学生表现出更安详警觉,果断,有进取心。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高中学生的恒心和责任心不如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需要在有恒性方面加强培养,当然初中学生的有恒性在大多情况下得益于教师、家长的叮咛嘱托,表现出自我约束的他律性特点,一旦缺乏别人的督促,很可能会表现出本研究的结果,即有恒性在成长后反而降低。所以学校教育应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发展。

1.2 中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有恒性、独立性和次元人格因素怯懦与果断方面要强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独立、有主见,有恒心、且果断,而女生在合群性和/敏感性方面要强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善于和喜欢与人打交道,且对环境和人际的敏感性更强。这种差异表现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而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人格特质中所表现出的这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本研究中还发现女生的敢为性也明显高于男生,这个结果尚需在以后研究中继续关注。

1.3 在对中学生的人格特质研究中发

现,无论是不同学部,还是不同性别,均有一个一喜一忧的结果:喜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略高于常模中的均数,说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仍处于正常范围;忧的是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分值均低于常模标准的5份中间值,说明我们的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2.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2.1 由于本研究取样的局限性,高中学生大部分属于市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初中学生则属于一般性质,所以在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中,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以及总分上均高于初中学生。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重点高中的学生确实在学习适应性上较强,教育应充分的运用这一笔经验财富,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初中教育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培养方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以及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在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应试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另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培养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2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结论,说明男女性别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没有优劣之分,女中学生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时注重学习方法和技术的培养,增强自信心,以突破长期以来认为中学阶段是女学生的滑铁卢的观念。

五、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1.由于被试样本量较小,所以本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2.扩大样本以进一步探讨中学生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为继续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11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12

(2)注重语言与生活、语文与生活、写作与生活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有一个更健康更自由更文质兼美的表达空间,提高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生活感悟能力。让初中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3)倡导自由快乐写作,强调写作是初中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淡化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命题――作文――批改――讲评”。针对新课标提出的写作的高度、角度、尺度,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的学科。《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注意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语文课堂上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人格健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一味追求分数;课堂上,学生只是听与记的机器;综合性活动形同虚设;学生怕写作等。我认为学习语言离不开“说”,也离不开“写”。写作应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一种沟通方式,一种交流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礼仪。一个人的语言表达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他内在的思想风尚。因此,让初中学生的语言得以优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明有礼,合情合理。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初中学生在使用母语中存在哪些劣化现象,并分析其中原因,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案例和教学实践,从而找寻一些能让学生语言优化的有效性途径。

(1)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沟通,收集一些初中学生“语言劣化”的事例,并分析原因(包括来自外部传媒和教师内部的)。

(2)以开展综合性活动和语文作文教学案例为主要载体,创设平等快乐的语言表达空间,为初中学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语言环境。让他们接触更多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接受熏陶,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树立积极的人文观。

(3)在实际教学中,把听、说、读、写、改、议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作为切入点,加强阅读积累,养成批改与议论的习惯,把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4)撰写教学心得及学术论文,总结出一系列的优化语言的有效途径,构建能运用于实际教学的技巧与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日常教学法和经验总结法,同时还适当运用一些文献研究法、调查比较法和个案分析法。

(1)日常教学法:将研究带进日常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留心研究,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报刊、著作等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吸取和借鉴先进的理念,确定研究的正确方向,增强研究的理论性。

(3)调查比较法:采用谈话、问卷、测评等形式,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初中学生已有的语言表达情况。指定个别班级为实验班,将研究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为研究提供真实的材料和动态成果。

(4)个案分析法:关注个别初中学生,理解其语言运用的习惯,并作为典型例子进行剖析,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有效地调控课题研究的进程。

(5)经验总结法:留心收集材料,对其进行归纳、概括,不断总结、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从而科学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更为清楚的工作蓝图。我初步确定本次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大致分成筹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这三大阶段:

筹备阶段:(2013年6月――8月)

(1)选题。对课题进行界定,对课题研究的背景进行分析,对初中学生的日常用语和写作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查阅、收集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认识本次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并了解其发展趋势。弄清本次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明确本次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和意义。预设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

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

(1)确定本次课题研究的个别班级和典型学生。深入班级与学生交流,留心学生的日常口语使用和书面语运用的具体情况。收集研究材料,并及时整理、分析、小结。

(2)积极整理课题研究的材料,并认真撰写工作小结,形成一些总结性的经验,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让实践去检验经验。

(3)邀请专家教师会诊,完善预设的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总结阶段:(2014年3月――6月)

(1)分类整理相关的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比分析课题研究的材料和初中学生研究前后的变化情况。

(2)在听取专家教师意见的基础之上,用心完善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认真撰写相关的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总结性报告。

(3)让课题研究的经验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和一定的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记录,其成果形式预设有两种类型,一是在教学生活中表现出的无形力量,如学生的情感、心理等方面的良好改变。二是在课题研究前后收集、撰写的有形材料。

(1)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和汉语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质兼美的母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学生与教师更平等,更亲近了,语文教学的过程将是教师与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

初中生研究性成果篇13

Correlation Between Timing of Menarche and Central Obesity/QI Xiu-yu, TAO FANG-biao, WAN Yu-hui,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ming of menarche and central obesity,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childhood obesity.Methods Timing of menarche was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ed among girls in grade 3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Maanshan and their height, weight, waist and hip were measured. Results BMI and waist of the group with earlier menarthe timing were different to the normal and later ones(P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马鞍山市参加中考体检的部分初三年级女生为研究对象,共2 211名,其中15和16岁女生1 941名。

1.2 方法

1.2.1 人体测量及肥胖的界定 采用机械式身高坐高计测量身高,用杠杆式体重计测量体重,读数均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使用带mm刻度的软皮尺测量腰围和臀围,使用前必须校正,每米误差不得超过0.2 cm。腰围测定吸气中期剑突与脐点连线的中点腰部的水平围度;臀围测定前经耻骨联合,两侧经股骨大转子,后经臀部最突出处的围度,用cm记录到小数点后1位。每项指标测2次,取均值;如果2次测量结果相差超过0.5 cm,再做第3次测量,取2次接近值计算均值;计算腰臀比。肥胖的判定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BMI超重、肥胖筛查分类标准[3]。对判定为肥胖的儿童,按照《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结果中相应年龄女生的腰围和腰臀比的P95,对其进行中心性肥胖的筛选[4]。

1.2.2 月经初潮年龄的回顾性调查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月经初潮年龄的回顾性调查。采用四分位数法,将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的女生分为偏早组、居中组和偏迟组。

1.2.3 小学三年级时体型的自我评价 为回顾性了解研究对象在儿童期的超重肥胖情况,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其在小学三年级时的体型,设置4个选项(偏瘦、正常、超重、肥胖),根据其主观感觉选填。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组女生肥胖检出率比较 在2 211名研究对象中,月经初潮发生率为98.8%,其中有59.2%的女生是在13岁或14岁出现了月经初潮。表1结果显示,3组女生的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早组明显高于居中组和偏迟组。

2.2 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组女生青春中后期BMI、腰围和腰臀比比较 以15岁和16岁2个年龄组的女生为分析对象,比较不同组别BMI、腰围和腰臀比的差异,结果见表2,3。

由表3可见,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组之间的BMI和腰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后发现,15岁组和16岁组女生中,月经初潮年龄偏早组和推迟组之间,以及居中组和推迟组之间的BMI和腰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将月经初潮年龄与BMI、腰围和腰臀比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月经初潮年龄与BMI和腰围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和-0.14,有统计学意义,即随着月经初潮年龄的提前,青春中后期的BMI和腰围指标也会相应增加。

2.3 儿童期体型、月经初潮年龄和青春中后期BMI、腰围和腰臀比之间的关系 对小学三年级时的体型与月经初潮年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体型的女生其月经初潮年龄不全相同。对其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显示,小学三年级时的体型越偏胖,其月经初潮年龄越早。将小学三年级时的体型与目前的BMI、腰围和腰臀比之间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三年级体型超重的女生青春中后期的BMI、腰围和腰臀比均为最高,且小学三年级时体型超重和肥胖的女生青春中后期的BMI、腰围和腰臀比也高于偏瘦和正常组的女生。

3 讨论

3.1 月经初潮年龄偏早对青春中后期BMI和腰围的影响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性发育年龄提前的人群BMI值也偏高,且在青春晚期和成人期发展为超重的危险性更大[5-9]。本次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月经初潮年龄偏早组青春中后期的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检出率较高。Adair等[5]对美国学生青春期发育数据的分析中发现,性成熟偏早的女生发生超重的可能性是性成熟年龄正常女生的2倍。在Newton女孩的研究中也发现,月经初潮年龄提前与成人期的肥胖有关[10]。

3.2 儿童期肥胖对月经初潮年龄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三年级时的体型与月经初潮年龄之间呈负相关。Chavarro等[11]在对学校采取预防肥胖的干预措施后发现,干预组女生的月经初潮年龄延迟了,说明肥胖对月经初潮年龄有影响。有研究显示,月经初潮年龄的提前对成人期超重的影响都可以归因于儿童期的肥胖[10];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受激素、性成熟度和体脂相互作用的调控[12]。瘦素是影响青春期启动的重要因素。超重的儿童和青少年瘦素水平较高,可能与肥胖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提前有关。有研究表明,血清中的瘦素每升高1 ng/mL,月经初潮年龄平均提前1个月[13]。

3.3 中心性肥胖的界定 中心性肥胖是脂肪的向心性分布,与一般的外周性体脂分布相比,会产生更严重的代谢异常后果。WHO和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均是采用腰围来判定成年人的中心性肥胖。不少研究结果也显示,腰围受性别、种族和青春期发育的影响较小[14-15],且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腰围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BMI的增长[16],是判定中心性肥胖的高敏感指标[17]。同时,腰臀比也是反映脂肪堆积部位的指标,对区分青春中后期的中心性肥胖较敏感。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判定标准。本文分别采用腰围和腰臀比的P95来进行筛检,结果发现,不同月经初潮年龄组的腰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腰臀比则没有。提示腰围用来区分青少年的中心性肥胖可能敏感性更高。

3.4 儿童期肥胖、月经初潮年龄与中心性肥胖之间的关系 目前,众多研究都倾向于认为,月经初潮年龄对肥胖的影响是儿童期肥胖对月经初潮年龄和成人期肥胖的共同作用结果[8,12]。但是,儿童期肥胖和月经初潮年龄提前的长期趋势之间仍然存在独立关联,甚至儿童期的肥胖能进一步增加成人期肥胖的风险。本次研究显示,小学三年级体型超重的女生青春中后期的BMI、腰围和腰臀比值为最高,说明儿童期超重的人群是青春中后期发展为肥胖甚至中心性肥胖的高危人群。

本次研究发现,儿童期的肥胖和月经初潮年龄的提前与青春中后期的肥胖均有联系,但是仍然不能确定究竟是月经初潮年龄的提前导致了青春中后期的肥胖,还是儿童期的肥胖增加了青春中后期肥胖的危险性。但是,本次对月经初潮年龄和BMI、腰围和腰臀比之间关系的探索仍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可以帮助人们锁定超重和肥胖的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干预,以降低成人肥胖发生的风险。

3.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3.4.1 体型的定义模糊 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发育的问卷调查时,采用了让学生主观评价自己小学和目前体型的形式,定义模糊,存在的误差较大,对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4.2 月经初潮年龄偏倚可能较大 月经初潮年龄作为性发育成熟的重要指标,比较容易获得,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用它来研究性成熟与肥胖之间关系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在本次研究中,月经初潮的年龄是以整数来计算的,个体性发育的年龄不能被精确地体现出来。另外,回忆偏倚在研究过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

4 参考文献

[1] 陈天娇,季成叶.中国省会市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地域分别及变化趋势.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4(4):264-266.

[2] 田琳.2000年中国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04-107.

[3]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4] 陶芳标,袁长江,阕敏,等.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 016-1 022.

[5] ADAIR LS, GORDON-LARSEN P.Maturational timing and overweight prevalence in US adolescent girls. Am J Public Health, 2001,91(4):642-644.

[6] BEUNEN G, MALINA RM, LEFEVRE J, et al. Size, fatness and relative fat distribution of males of contrasting maturity statu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as adults. 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 1994,18(10):670-678.

[7] BIRO FM, MCMAHON RP, STRIEGEL-MOORE R, et al. Impact of timing of pubertal maturation on growth in black and white female adolescents: The national heart,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growth and health study. J Pediatr, 2001,138(5):617-618.

[8] WANG Y. Is obesity associated with early sexual maturation? A comparison of the association in American boys versus girls. Pediatrics, 2002,110(5):903-910.

[9] KAPLOWITZ PB, SLORA EJ, WASSERMAN RC, et al. Earlier onset of puberty in girls:Relation to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and race. Pediatrics, 2001,108(2):347-353.

[10]MUST A, NAUMOVA EN, PHILLIPS SM, et al.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maturational tim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overweight and fatness: The Newton Girls Study and its follow-up. Pediatrics, 2005,116(3):620-627.

[11]CHAVARRO JE, PETERSON KE, SOBOL AM, et al. Effects of a school-based obesity-prevention intervention on menarche. Cancer Causes Control,2005,16(10):1 245-1 252.

[12]ARNOLD H, SLYPER. The pubertal timing controversy in the USA, and a review of possible causative factors for the advance in timing of onset of puberty. Clin Endocrinol, 2006,65(1):1-8.

[13]MATKOVIC V, ILICH JZ, SKUGOR M, et al. Leptin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e at menarche in human female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7,82(10):3 239-3 245.

[14]DANIELS SR, KHOURY PR, MORRISON JA. Utility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body fat distribu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Epidemiol, 2000,152(12):1 179-1 184.

[15]POULIOT MC, DESPRES JP, LEMIEUS,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abdominal sagittal diameter: Best simple anthropometric indexes of abdominal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ccumulation and 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men and women. Am J Cardiol, 1994,73(7):460-46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