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实用13篇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1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1.开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法规的要求。国家《审计法》第29条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2003年3月4日国家审计署第4号令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还规定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审计工作的内容、职责和权限等。此外,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20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这是内部审计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并为国有企业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从国内外审计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审计按照不同主体来划分,形成了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三类审计组织机构,共同构成审计监督体系。其中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企业规模的迅速膨胀以及产权关系的日趋复杂,迫切需要从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监督和控制机制,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因而内部审计则顺应潮流,脱颖而出。内部审计与其他审计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它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它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化和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内部审计必将得到更大更快地发展,目前,内部审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

3.实践证明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控制机制。内部审计的基本特征就是服务对象的内向性、审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活动的自发性、审查问题的及时性以及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依存性等。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的监督管理活动,特别是当各种管理体制越完善、实现民主管理的范围越大、各种责权关系越明晰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对企业各层次管理者监督制约作用也就越来越大。内部审计还是防范企业风险和防止腐败的有力武器,企业内部控制的失调和的滋生,都与内部审计体制的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腐败案件和厦门远华集团走私案件就是这种内部审计体制不完善的例证。建立现代内部审计机制还是规范上市公司的一项有效举措,“琼民源”、“红光实业”和“郑百文”事件都是上市公司严重缺乏内部审计监督机制的例证。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的崩塌也都是与内部审计监控失效和风险管理失败分不开的。失去内部审计的保驾护航,企业这艘航船将会充满风险。

总而言之,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现实需要,是国有企业促进经济决策的科学化、经营管理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对改进国有企业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大力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1.统一思想,领导重视,塑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国有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能够取得良好成效是与企业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的,企业领导人需要充分信任和理解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力量,稳定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机构,为进一步开拓内部审计的新领域提供组织保证。同时,领导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审计职能、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统一企业内部管理层的思想认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氛围,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使企业内部审计成为企业监管信息的雷达,成为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推进器,成为企业决策者的眼睛和耳朵、参谋和助手,成为企业利益和事业发展的守护神。

2.确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内部审计机构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就难以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工作。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工作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师应独立于他们所审计的活动之外。只有当内部审计师能够自由并客观地进行他们的工作时,才能称之为独立。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作出公正的、无偏见的判断,这对于正常的审计行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通过组织状况和客观性获得的。”我国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提出了要求,在第四条中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目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类型基本上有受企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受监事会直接领导、受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和受企业副总经理(财务总监们总会计师)直接领导这四种模式,客观地分析,其直接领导的层次越高则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会越高。现在许多跨国公司和一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都直属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这也是证券监管部门对国内上市公司的要求。

3.树立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的第十一条中要求:“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应当制订相应规定,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第十二条还规定:“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内部审计机构只有取得相应的职权,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审计处理、经济处罚的权限,对超越权限的处理和处罚必须报企业领导批准后再由内部审计机构作出。内部审计机构拥有一定的处理处罚权限,对树立起审计机构的权威性起到积极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当客观公正、严肃认真地对待和使用处理处罚权。需要建立审计决定的执行检查反馈制度,对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完善后续审计工作,有力地遏制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的利益。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对审计中查出的违规违纪现象要坚决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坚定地支持和鼓励审计机构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2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范,审计整改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指出“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的审计决定”;2010年修订的《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被审计单位拒不执行审计决定的,审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2014年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征求意见稿)指出“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督促被审计对象根据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但正式规定历时三年多仍未。对于被审计单位应如何执行审计整改,拒不执行应受到何种处分,哪些内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以及如何申请,内部审计机构应如何督促被审计对象进行整改等,并没有具体规定。审计整改规范缺失容易导致被审计对象审计整改执行不力,而审计整改检查也难以落实到位,使审计整改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审计整改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现象

一方面,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内审人员配备不足,审计任务繁重,每年要完成计划的审计项目已属不易,不愿花费大量精力去督促检查审计整改;且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审计整改是被审计单位的事,与内审机构无关,故审计业绩考核主要是以审计发现问题的多少来衡量,未考虑审计整改因素,导致审计整改检查报告大多只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报送的整改报告整理而成,较少去调查核实。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查出问题、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审计工作即告结束,而未意识到审计整改是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抓手,导致审计整改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只是敷衍了事。特别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继任者多认为审计是对前任的责任界定,抱着“新官不理旧事”的态度,消极应对审计整改。

(三)审计整改的合力未有效形成,y以推动审计整改彻底

国有企业审计整改普遍是由内审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内审机构缺乏有效手段或方法来推动审计整改。如,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问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来协调解决,预算不足需要财务部门来协调解决,违法违规问题需要纪检监察部门来协调解决。在缺少相关部门参与或配合情况下,未形成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内审机构未有有效的制约措施或解决方法来督促被审计单位认真对待审计整改,使之整彻底、整到位。

(四)审计整改的效果难以量化,不利于督促审计整改

国家未有审计整改的指导意见,审计整改效果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缺乏量化指标,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整改就会采取不同的执行标准,有选择性整改,避实就虚、玩文字游戏应对,特别是对那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审计建议。如,对同一违规问题,既可以采取行政处罚,也可以采取行政处分,还可以采取建立健全制度的方式进行整改,被审计单位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而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检查时也无法对不同的整改方式进行优劣评判,只能作出定性评价,归类为已整改、未整改或部分整改。如果企业集团内部的不同单位相互“攀比”,相互学习审计整改的“优点”,就会导致整体整改质量下降,整改难以到位。

(五)审计建议缺乏可操作性,影响审计整改的落实

许多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为合署办公,如设立财务审计部、成本审计部、监察审计部等,由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甚至财务总监分管内部审计工作,这样内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就会有所顾忌,审计中避实就虚,提出的审计建议也比较空洞,不能直面问题。同时,在内审转型升级后,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难以满足审计新常态需求,对问题总结提炼不够,难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能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特别是涉及一些深化改革的问题,一些探索性的审计建议更是针对性不强,整改缺乏操作性,导致被审计单位难以采纳,无法有效落实。

二、改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整改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细化法律法规规章有关审计整改条文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发展面临从未有过的困难和挑战,国有企业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国有企业长期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存在审计范围不全、审计主体职责重复、审计内容单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的审计监督机制。综上,完善国有企业审计,既是适应新常态和践行新理念的要求,也是发挥国家审计治理价值的内在要求。

二、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在审计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的新问题、新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国有企业审计监督提出新的现实需求。

(一)强化国家宏观思维、市场思维和法治思维,保障宏观政策、公司治理等目标的协同实现

适应并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转变指导国有企业审计的理念,强化宏观思维、市场思维、法制思维,必须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和政策体系,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推动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型提质增效,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就是将服务对象和监督重点各不相同审计主体, 通过审计目标的相互协调、职责范围的合理调整, 审计方式的相互配合, 以及审计成果的相互利用, 使其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审计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 是在现有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的基础上, 按照充分必要原则对审计主体进行适当精简合并,消除一些与其他审计监督主体职责相近、范围重叠的审计主体, 强化一些能够发挥特定监督作用的主体。同时打破现有审计主体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构建方式, 明确各审计监督主体的基本职责和监督范围, 加强审计主体间的相互配合, 以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三、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的对策建议

完善国有企业审计,实现监督全覆盖和提高监督效能,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调整国有企业审计的宏观审计目标

深化国有企业审计,需要针对国企改革中的重大风险,调整宏观审计目标,开展四N类型的国有企业审计,分别是改革性审计目标、经营性审计目标、监管性审计目标、责任性审计目标。

(二)扩大国有企业审计监督覆盖面 ,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

首先,要依法制定国有企业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标准,其次是扩大国家审计监督范围,应对公共资金、 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行审计全覆盖。

(三)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的组织模式

坚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体审计类型,与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核查相结合,以审计调查的形式组织国有企业绩效审计。

(四)畅通国有企业审计成果的利用渠道

以审计报告的形式提供审计成果给相关部门,以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公告国有企业审计结果,借助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的力量,共同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

(五)创新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绩效审计

创新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绩效审计,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应注重对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经营回报率、社会贡献率、国有股东价值等多维度的综合绩效审计。并根据需要,对影响国有资本价值和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的因素进行延伸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

四、结束语

国家审计有利于国有资产的直接监督。完善国有企业审计,既是适应新常态和践行新理念的要求,也是发挥国家审计治理价值的内在要求,更是助推国有企业改革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目前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以及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提出调整国有企业审计的宏观审计目标、扩大国有企业审计监督覆盖面、改革国有企业审计的组织模式、畅通国有企业审计成果的利用渠道、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等一系列深化国有企业审计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审计。总之,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重要的工作,一般都要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法规、加强监管等措施来完善国有企业审计监督。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4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履行经营管理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目的是全面评价被审计人的职责的履行情况,作为干部任用、使用的参考依据。

一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1 审计目的的特殊性

区别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主要负责人履行职责的评价,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监督管理相结合,审计的结果作为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以及奖惩的主要参考依据。

2 审计内容的特殊性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还包括一些专案审计和专项审计,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进行重点审计来全面评价。其内容包括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管理状况、重大经济决策、重大经济事项、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一般情况下,不属于任期内的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3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离职前,对其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是对企业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效性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但对任职时间相对较长,通常实行任期内审计,通过对企业负责人的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有效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目的是保护企业负责人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如下:

一是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财经秩序的稳步运行,促进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对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检查和监督。

二是有利于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通过对任期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决策情况、执行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有关规定、个人遵纪守法和廉政纪律情况等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对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加以规范,预防经济犯罪行为。同时也起到教育和警戒作用。

三是推进依法经营的必要手段。对企业负责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将其行使的权力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预防其失职、渎职、越权和,促使其自觉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四是有利于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民主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充分发挥职工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事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方面,是对企业负责人行使权力的有效监督,凡是涉及“三重一大”内容的,检查其是否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决策,是否存在“一言堂”现象,是否存在营私舞弊情况,有利于克服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

三 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 存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象

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数年,但仍有少数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管理方面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之中,评价和任用干部时不参考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2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不强现象

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审计。虽然推行了任中审计制度,但任中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应用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 存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现象

国有企业虽然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制度。但现实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局部公开,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迎来了新的契机,为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作用,建议采取以下方法:

1 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有效评价企业负责人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负责人的任用与提拔,涉及干部人事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很难有效开展和深入。因此,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等多种形式向领导报送,为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取得领导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

2 加强任中审计力度是加强审计结果运用时效性的关键

审计工作在当前难以做到“先审计、后离任”的情况下,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失为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为此,将任中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作为干部评价的主要方面,促使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强化责任意识。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5

2001年《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给企业内部审计下的定义是为了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营运,而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利用一系列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等进行评价,并提出改善的建议,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这一定义指出了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即增值性内部审计。我国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三条中这样表述:本规定所称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这一定义由我国审计署颁布,具有高度权威性,相对于2001年的定义来说,更加完善,更加丰富,也更加精炼。本文根据这一定义进行分析。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包含内部审计内容、内部审计原则、内部审计成果和内部审计目的四个要素。内部审计的内容是企业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全面深入。内部审计的原则是独立、客观,这是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的保证。内部审计成果是监督、评价和建议。这三个方面是无法分割的,监督是内部审计获取企业信息的起点,评价是对监督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定,建议是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处理后提出改进措施。三者构成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完整流程。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通过监督、评价和建议,促进企业完善治理,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2.1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值

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企业完善治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换个说法就是通过企业内部审计实现企业增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应该只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通过审计成果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利润中心。企业内部审计不应该单纯地进行监督或者查缺补漏,而应该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积极发现企业运营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企业的治理更加完善,提高企业的运营质量和效率。

2.2企业内部审计本身的增值属性

审计的产生背景是现代化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构成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是所有者管理企业的一种手段。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不同。就审计主体而言,外部审计的审计主体是第三方审计机构,如无业务关联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等,而内部审计机构属于企业管理内部机构。从审计目标而言,外部审计是审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内部审计则注重企业运营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合规性。就审计的独立性而言,外部审计强调审计机构与审计对象的业务没有利益相关,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属于单向独立,只强调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不强调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领导人之间的独立性。企业的价值在于可以为所有者的资产带来增值,管理企业的首要目标自然是增加价值。企业内部审计本质上来讲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模由此,企业内部审计应该而且可以具有增值属性。

3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功能的途径

3.1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及改善风险管理实现增值功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评价和建议,是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企业其他部门的独立对位,保证了其可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方法和控制措施,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的全面与否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报告,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规避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评价和建议。同时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信息优势,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能发充分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风险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评价,来判断管理者是否使用了适当的措施来管理风险,而后在风险管理工作上向管理层提供建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发挥能动性,对企业存在的经常性、普遍性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通过摸清问题根源,预估问题的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向管理层提供建议,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为企业增加价值。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侧重于事前的建议。这样企业内部审计就构成了事前、事中、事后贯穿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推动机制,为企业增值做出应有的贡献。

3.2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实现增值功能

企业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运营的质量和效率、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合规和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企业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监督。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技术和方法对企业内控情况进行测评,从而寻找出内部控制机制中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风险控制的评价来监督和促使管理者加强企业风险控制。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内部控制的落实情况、内部控制的实效等方面的评价,来衡量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为企业风险控制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针对监督和评价中内部控制的缺陷或偏差,内部审计人员运用科学方法找到出现缺陷和偏差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建议。在建议之后针对改进的内部控制再进行监督、评价,继而提出建议,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从而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实现企业增值。

3.3企业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并改善企业治理实现增值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作的重要基石之一。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增值功能的发挥,主要依靠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的评价,向董事会报告审计情况,以便其了解并采取措施促进和帮助管理层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进而减少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企业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对企业治理环境、企业治理程序和企业治理过程来衡量企业治理的水准,找出企业治理的短板,提出改善建议,从而促进企业治理的完善,实现其增值功能。

3.4企业内部审计通过降低审计成本实现增值功能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自我监督和完善,加强自身管理,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样可以发挥其增值功能。新技术的应用、高端人才的培养、先进审计机制的引入等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要敢于革新自我,创新审计工作形式和机制,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通过自身的改革,实现增值功能。

4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时间尚短,还存在许多亟需改进的问题,以下分别从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审计活动和成果四个方面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4.1审计环境

一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不合理。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处于管理层管理下的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从而降低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二是企业内部缺乏审计文化。我国内部审计产生是由于国家监管的要求,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审计文化,而且大部分企业都不够重视内部审计文化的培养。多数部门认为内部审计仅仅是对自身的监督,没有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三是不注重运用内部审计成果。很多企业对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依然局限在监督这一职能,在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程度都很低,只是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而对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给出的其他建议没有进行有效地吸收和采纳。

4.2审计资源

一是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且整体素质较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很多企业都是为了应付监管而配备,甚至有些企业连政府要求的数量都达不到。同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整体较低,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对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难以发现。二是审计方法和审计模式相对落后。我国很多企业还是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以依赖审计者个人判断的抽样审计和详细审计为主,这使得企业的内部审计缺乏科学性,不仅降低了审计成果的质量,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成本。三是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低。虽然目前我国有不少企业实现了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很低,没有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或者没有有效地应用所建立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4.3审计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企业的内部审计体系不完善,审计规范没有细化,在内部审计活动缺乏实现内部审计制度的增值功能的体系。二是缺乏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企业内部审计应该是贯穿于整个企业运营活动中的连贯的过程,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监督内部审计实施,参考和采纳内部审计报告的评价和建议等工作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三是缺失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管理。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原因比较特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复核机构和人员,在内部审计成果质量的监管严重缺失,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4.4内部审计活动与成果应用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开展和内部审计成果的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审计范围较小。目前多数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着重在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对于更进一步的风向管理或者内部控制方面的,涉及较少,难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增值的目的。二是企业内部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小。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好人员素质的原因,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质量不过关;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局限于监督,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挖掘,造成其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小。三是后续审计开展不充分。企业内部实际工作应该是一个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活动。内部审计工作经过监督评价—提交审计报告—建议采纳和反馈—监督评价。把提交审计报告视作审计项目的全面完成,对于企业的完善和改进收效甚微,难以将内部审计的成果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审计的作用。

5如何更好地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5.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健全机构

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个部门独立开来,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质量。同时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权限,强化内部审计监管。二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要提高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构建重视设计的企业文化,引导各部门工作人员主动配合审计,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三要加强对审计成果的应用。企业要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深入分析内部审计汇总发现的问题,对照问题找原因,对照建议找方法,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进步。

5.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水平

一要扩大和提高审计队伍。引进审计人才,培养审计人才,不断扩大审计队伍,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用一支高质量的审计队伍来为企业审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打下基础。二要改进企业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企业内部审计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天候监督,利用信息系统准确高效地查找问题和分析原因。积极创新审计流程和方式,用多元化的方法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三是尽量将审计流程前移。通过分现场审计和利用审计信息系统,由事中事后监督的审计模式更新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结合的审计模式。

5.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管理,保证质量

企业要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严格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提升管理水平,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促使审计人员按照制度和流程开展工作。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机制,构建权责分明的内部审计考核机制,制定质量管控不力的追责机制,强化对内部审计质量管控。

5.4扩大内部审计范围,提高价值

审计人员要注重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保持内部审计目标对标企业管理目标,扩大审计范围,尽力找出企业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审计机构要根据监督和评价,强化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提高审计成果的价值。最后还要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对于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形成内部审计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6

1概念界定

1.1科技型企业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与核心竞争力,能通过创新不断开拓市场的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的占比高于其他企业,这与其主营业务具有较大关联;组织特征呈现扁平、哑铃型结构,这是因为科技型企业以研发为主要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特征,科技型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一旦研发成功,其附加值和市场份额都会提升。

1.2内控审计的定义、要点及目标

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过程,从而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过程,并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从内部控制审计的要素来看,主要包含五个方面(见表1)。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来看,总体来说,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具体来说,内控审计的目标是对内部控制的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审查其是否确保了企业资产、资金等方面的安全。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亦是如此。

2文献综述

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针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王洁(2018)主要对科技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包含内控意识淡薄、组织治理结构不完善和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并在增强内控意识、健全机制和人员素质提升方面提出了对策。赵英(2018)指出了内部控制对于科技企业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内控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意识层面、体系建设、评价和监督层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姚永江(2019)指出了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点与难点,并从民营科技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性、精细化和实效性提出了内部控制策略。从企业内控审计方面的文献来看,现有文献专注于企业内控审计存在的问题、影响及引发的思考。陈俊涛(2018)指出了内控审计环境、手段和流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体系建设、关注风险较大的流程和事项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边新城(2018)主要是针对内控审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从内控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人员的专业性方面提出了内控审计的有效措施。云禄(2018)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内控审计引发的思考,对信息化内控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内控审计信息化改革方法。王海燕(2019)主要从内控制度审计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了强化内控制度审计的方案。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不同类型企业内控审计问题、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方面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恰好可以弥补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研究方面的空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3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探析

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既有一般企业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内控审计风险不仅会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正确的评价,而且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的完善。本文主要从内控审计意识、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审计和审计建议执行方面对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进行论述。

3.1内控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内控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贯穿于内控审计的全流程。因此,内控审计风险意识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非常重要。目前来看,科技型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对内控审计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研发项目和成果转化,注重企业创新过程,因此会忽视内部控制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科技型企业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存在不足。从内控审计实践来看,内控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审计方案的制订和审计过程,往往忽视了内控审计风险。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且可能会对企业内控的完善产生消极影响。

3.2内控审计独立性无法保证

科技型企业的内控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等方面做出审查,从而保证企业资产、资金等安全。从科技型企业内部来看,存在内控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内控审计部门容易受到企业管理层的牵制,有时会对部分审计结果进行隐瞒,不在公开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同时,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也无法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有时会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这时审计结果就会有失公允,同时内控审计质量也会降低。如果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证,则内控审计结果就会失效,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合法性、有效性等方面也得不到检验[2]。

3.3内控制度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导企业内控实践的重要依据,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条件。因此,内控制度方面的问题也会为企业内控审计带来风险。一方面,科技型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执行不匹配的情况,这样就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在内控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无法依据内控制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无法判断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样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多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情况[3]。在此背景下,相应的内控审计标准也不统一,增加了内控审计风险。

3.4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

从内控审计的实践经验来看,内控审计风险不仅存在于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后续审计建议执行阶段依然存在。审计人员对科技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审查后,会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企业应当根据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但是,部分科技型企业在收到审计建议后,并未严格执行内控审计建议,对内控方面的问题未及时整改。例如,某科技企业员工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格,内控审计人员依据企业情况给出了审计整改建议,建议企业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及奖惩制度,但是企业并未及时进行整改,导致内控审计失效。从这一层面来看,内控审计建议执行不到位也会引发审计风险。

4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为进一步防范科技型企业内控审计风险,本文提出了风险防范策略。科技型企业应当从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升、内控审计独立性、内控制度和后续跟踪机制完善方面推进内控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4.1加强内控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质量

内控审计风险意识的提升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保障。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内控审计的重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加深对内控审计的认识,充分认识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企业管理措施制定过程中,应当包含内控审计风险管理的内容,从多方面防范内控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内控审计人员应当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审计人员应当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内控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中,充分认识每一个审计环节的风险,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提升。

4.2充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才能发现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而审计独立性则是提升内控审计结果有效性的必要手段。无论是内控审计部门还是审计人员都应当保持独立性,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不应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这就需要科技型企业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结构,避免内控审计部门和人员受到管理层的牵制,通过平行管理保证内控审计的独立性。另外,内控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样重要。内控审计人员应当定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在内控审计工作中出现徇私舞弊等行为及产生的不良后果。

4.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降低审计风险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7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分析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 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发展论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报表审计是难以保住市场份额的。事务所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必须调整审计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企业的报表审计将处于次要地位,而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对管理咨询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最突出的是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它不仅在管理咨询业务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已逐步超过了其在审计和税务等传统领域所取得收入的总和,而且,它还取得了在世界所有管理咨询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地位。 国际6大会计公司中的其它几家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所得的收入也达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并且,它们也都分别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席位。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公司究竟是应当继续叫会计公司,还是应当称之为管理咨询公司。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管理咨询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外同行的介入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被分解,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巩固已有的业务阵地外,还应向周围辐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努力向国际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需求当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同时,把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好,把形象塑造好,牢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真谛,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8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一、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未能充分行使其职能,在企业机构设置中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重视

一个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力度,所起作用的大小,和企业领导人尤其是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对内部审计工作未给予足够关注的现象十分普遍。首先,对审计机构建设不够重视。有的单位至今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个别单位还将审计机构设置在财务、监察等部门之内,甚或有的企业还借改制之名撤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另外部分单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配也不够合理,并未将精通财务和审计知识的精兵强将选配到内部审计岗位上,甚至更多的是富余人员充岗,造成内部审计机构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技能较差等问题。其次是对审计工作支持不够。审计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要碰到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以及存在后顾之忧,这需要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作后盾,恰恰很多企业领导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遇到很大的障碍,取得成果较难。

(二)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出现定位偏差

目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审计项目一般有三种:经济效益审计、离任审计和发现违规行为后的经济问题审计。其中经济效益审计在国企内部审计项目中所占比重较大,一般在70%以上。内部审计机构的这种工作定位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的时效性,也为保证审计质量带来了困难。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进行的效益审计一般都属于事后审计,并无法使企业及时避免经济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没有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所以内部审计在许多国企中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个部门,并未受到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其次,企业内部审计进行的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在企业年终决算前,对企业的各个承包单位进行集中审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难保证高效的审计质量,容易使审计工作程式化,很难在企业内部树立起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的良好形象。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年终工作量大,审计人员无暇兼顾质量,平时又几乎没有审计任务,影响了审计人员工作经验的积累。

(三)内部审计的权限及独立性难以保证

审计署1995年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实际上很少有企业能够做到。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参加有关会议的权限,但实际工作中却很少通知审计部门参加企业集团公司本部或下属公司的经营管理会议;又如该规定建议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经济处理、处罚的权限,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有经济处理、处罚的建议权限。另外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其独立性的实现也存在困难。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上级部门相同,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同时由于企业集团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无论从人员还是工作上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很难具有超然独立的地位。

二、强化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针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一)企业领导人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企业领导人,一定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善于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通过比较分析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国外的先进经验表明,内部审计机构绝不是企业的花瓶,它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首先要树立这样的意识,为自己经营管理的企业培育一支兵强马壮的内部审计队伍,充分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经费和人员经费,每年在年度预算中给予足额安排,让其发挥应有的监督和服务功能。在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干涉工作的进行,从而避免在行政管理层面为审计工作带来阻力和困难。

(二)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经济事项的事中审计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体,其活动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企业各部门的工作也应该以此目标为中心,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部门的存在价值。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必会在为企业避免经济损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彰显,也能进一步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的进行带来良性循环。同时,这也有利于从容安排企业的内部审计计划,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强审计报告的权威性,使审计工作变得有效。

(三)进一步扩展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企业应赋予内部审计机构足够的监督职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审计的建议作用、测评作用以及评价作用等,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和出谋划策。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议经营者合法经营;通过财务收支与经营业绩审计,建议企业出具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测评工作协助管理层建立起一整套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发现企业发展政策的疏漏;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审计活动,评价并改进工作程序,为公司治理发挥不同作用等。

总之,内部审计只有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围绕企业经营者关心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同时大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确立应有地位,实现不断发展壮大。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9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分析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 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发展论审计目标

随着会计市场的建立与完善,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报表审计是难以保住市场份额的。事务所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必须调整审计目标以适应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有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的会计行为将逐步走向规范。因此,企业的报表审计将处于次要地位,而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据统计,国际“六大”会计公司,对管理咨询业都有不同程度的介入,最突出的是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它不仅在管理咨询业务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已逐步超过了其在审计和税务等传统领域所取得收入的总和,而且,它还取得了在世界所有管理咨询公司中排名第一的地位。 国际6大会计公司中的其它几家会计公司管理咨询业务所得的收入也达到其总收入的20%以上。并且,它们也都分别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管理咨询公司中拥有席位。难怪有人说,现在的会计公司究竟是应当继续叫会计公司,还是应当称之为管理咨询公司。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管理咨询业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为此,注册会计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竞争较为激烈,国外同行的介入使行业竞争更为激烈,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领域被分解,业务范围不断缩小。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注册会计师除了巩固已有的业务阵地外,还应向周围辐射,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同时,努力向国际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想企业之所想,把企业需求当作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同时,把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好,把形象塑造好,牢记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真谛,相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10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业务也日趋复杂,此时,审计对象已由会计账目扩大到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审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此阶段,查错防弊这一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及广大投资者对投资收益情况的关心,整个社会注意力转而集中于收益表上。特别是1929~1933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从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仅仅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和偿债能力。在此期间,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20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本国的企业向海外拓展,跨国公司得到空前发展。国家间资本的相互渗透,使审计对象日趋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审计目标也从原来的仅限于验证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扩展到内部控制、经营决策、职能分工、企业素质、工作效率、经营效益等方面。因此,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等便从传统审计中分离出来,评价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成为独立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谓煞费苦心。因此,注册会计师单纯的报表审计并不能解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企业迫切需要事务所能通过审计,为其在改革管理体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给予帮助。但很多事务所尚无足够的能力或尚未注意紧扣企业想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工作。这也是企业对社会审计缺乏内在需求的原因之一,应引起事务所的足够重视。注册会计师应牢记,客户是上帝,企业的需求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

审计报告,仅仅是对被审计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对改进管理的建议在审计报告中不便详细表述,然而众多的对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意见,恰恰是委托人最需要的,也是他们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期盼的,因此,注册会计师除对会计报表“三性”表示意见外,如企业需要,可以出具管理建议书。管理建议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供了建立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有利于企业发展,同时也检查了前期建议改进结果情况。正是这种建议和改进的循环,对委托人管理当局提高管理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深受委托人的欢迎。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个科目都反映着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每一科目中都可以分析比较,看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强弱点,注册会计师有能力通过专业知识对会计报表各科目反映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以管理建议书的方式给委托人提出改进管理的建议。从管理建议书中获得收益的企业,把审计工作看作是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的参谋,对审计十分欢迎。审计只是规范企业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其最终目标应是企业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管理建议书虽只是书面建议,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切不可忽视。

三、从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发展论审计目标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11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 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 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 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 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 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12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Www.133229.CoM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国有企业审计建议篇13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积极向国外吸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将国有企业转变为拥有经营自的法人机构。企业拥有较大自后,迫切需要其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因此产生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需要。

我国审计署于1983年经批准正式成立,从此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开始起步。审计署根据对国情的深入分析和对外国先进管理经验的研究,在宪法并未对内部审计作出规定的情况下,向国务院提出了在全国各地大中型国有企业、事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在1983年8月20日,《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被国务院通过,并转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局根据此文件,积极推动内部审计部门的建立,使全国各地的一大批大中型国有企业、较大的集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迅速建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了必要的人员开展工作。从此开始了我国政府部门推动下的现代内部审计发展之旅。

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如1995年实施的《审计法》使审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国家体改委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明确规定,公司执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依公司章程规定在董事会领导下对公司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规定,对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须的经费,应当列入财务预算,由本单位予以保证。这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措施。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动因

从上述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更多以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动力,而我国则更多是来自政府的推动。从西方国家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部管理的需要;二是外部的压力。

随着企业业务的日益复杂,规模不断扩大,控制跨度也不断增大,管理者所能施加的控制力也开始减弱。这时需要通过管理控制系统,以鉴定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业务程序得到贯彻执行,财产物资是否得到恰当的保管和利用。因此,管理者需要专业人员对这些方面进行检查并报告,内部审计由此而产生。它是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由管理当局授权执行的审查、监督活动。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审计和社会给企业的压力,另一种是政府法令的要求。外部审计基于抽样的审计方式,需要信赖内部控制,从而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并有专门人员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这是内部审计产生的压力之一。随着经济发展,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家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也需要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迫使企业管理当局重视内部审计,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

在西方发达国家,前一种因素是导致内部审计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更多是出于内在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增多,控制范围扩大,内部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它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能成为企业高层管理部门进行经济监督的助手,而且也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参谋。尽管任何外部力量的推动,如政府部门、政府审计、独立审计等都会对内部审计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产生发展的最直接动因则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我国在过去二十多年,内部审计作为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在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国家监督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政府审计的补充。国家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在行政上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在业务上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下达文件等形式规定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带有明显的外部压力的倾向,并不是各单位自发的需要,而是一种政府行为。

企业内部审计发展动力对内部审计现状有深刻的影响。如果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完善会高度重视,从而便于形成有利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众多企业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并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将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直属企业最高管理机构领导,遇重大问题,可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报告;内部审计机构不受企业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扰,独立开展工作,对审计事项可以作出客观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最大的帮助,方便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对于整个社会来讲,众多企业因自发的动力重视内部审计,并且内部审计发挥了巨大的效力,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内部审计职业的发展。

如果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政府的推动,虽然能够短时间内依靠行政命令使内部审计的建设有一个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弊端,甚至阻碍了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特点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发展状况比企业好。我国内部审计实务的特点具体如下:首先,我国已经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的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这源于我国政府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建立模式。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是国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新形势,为强化审计监督体系,建立和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用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其次,总体上我国内部审计业务类型更多集中在财务导向内部审计。而在企业中,业务导向内部审计比财务导向内部审计比重略高。这表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处于世界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初期,我国的内部审计仍关注在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律法规执行审计等,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生产经营的监督为主。这同样和我国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容易将内部审计看做是对自身管理的监督,将内部审计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从而不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有效需求也重视不足。再次,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建议、措施被采纳的数目,企业较少。这说明两个方面问题。第一,企业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所作的内部审计工作侧重点不同。企业为组织提供的“查处损失浪费、促进增收节支”方面的效益较高,但提出的建议被采纳的情况偏低。第二,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和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中所处地位不同,工作效果也不同。在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所呈现的官僚色彩更重,所提建议更易被采纳。而企业中,内部审计也仅是一个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组织结构的影响、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等,从而也影响到内部审计所提建议措施是否被采纳。

四、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建议

二十多年来,我国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方面己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其主要问题是依赖政府法令要求和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滞后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要赶上国际步伐,首要任务是转变内部审计发展的动力,从政府推动转变为企业自发需求为主要动力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有更大的进展。具体建议如下。

1、转变杜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若转变内部审计的认识和定位,从“监督企业运营”到“为企业运营服务”,即从“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则更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更大的作用是在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管理当局提供管理和控制缺陷的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管理者更有效地履行职责,合理使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定位的转变将使企业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更多地企业自发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将提高,有利于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密切联系表明,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一般来讲,内部审计所负责的层次越高,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越强,越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的这一模式最受推崇。当前我国并未有强制性规定要求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实务中多种模式均存在,这导致真正对内部审计工作负有责任的部门不明确,这种局面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我国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在上市公司的开展做出更为明确的规定,主要是明确内部审计对较高层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或监事会负责。我国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相关法规的过程中,也应明确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并注重内部控制法规的切实执行,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职能发挥,为内部审计提供发展的平台。

3、加强内部审计职业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借助从业人员的作用,使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促进内审职能的发展和社会对内部审计认识的转变,使企业管理者重视内部审计发挥的效益,使更多的企业自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应培养适合内部审计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内部审计协会的作用,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4、发挥内部审计协会作用,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改变我国内部审计以政府推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现状,需要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力量,促进内部审计行业的自我发展。内部审计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推动职业的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应切实担负起行业内部管理的责任,扩大内审的影响,行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应与国外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加强交流,吸取国外先进的内部审计职业管理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和行业经验交流,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促进行业的发展。

5、加强内部审计准则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内部审计准则对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IIA准则的几个主要差异,本文对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一方面,建立更为灵活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体系。我国可以借鉴IIA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框架的方式,把内部审计的定义、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基本规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分类列示,便于对其中部分内容的及时修订。另一方面,扩充内部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准则作为职业规范标准,应具有指导意义,需要兼顾前瞻性的要求,所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也不能忽视内部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也要为我国部分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执行“咨询”工作提供相应的基本规范。

我国现代内部审计在起步之后,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离国际内部审计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内部审计的发展和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息息相关,良好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能够极大地促使内部审计实务的进展,而制定出合适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更需要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实务,分析实务现状,深入认识内部审计的性质。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我国的内部审计才能更好地为组织目标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