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实用13篇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工业基地,经过60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基础比较稳固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3]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内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的区域经济效益水平不高。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境,加之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稍落后于南部沿海城市国有工业企业。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优势有:(1)从效益上看,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平衡,重工业略微偏低。根据2015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以2011年的重工业生产总值83.8873亿元为基础,近3年发展速度是:2012年,1.046;2013年,1.072;2014年,1.031,重工业发展迅速。(2)从工业增加值来看,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中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省2013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4096家,资产总计达到1409.17亿元,年度利润为1150.21亿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工业发展所存在的缺陷有:(1)根据201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在利润总额上,平均指标中重工业占84.99%,轻工业占15.01%。绝大部分的利润是由重工业产业创造的,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需要进行治理和改革以促进其发展。(2)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布不均衡,省内主要的国有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处在一般水平甚至稀少,造成区域发展差异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3)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仅少数区域有良好发展,所占比重较少。而国有企业集中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区域虽然创造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指的是在消耗性和运营性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产出,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以求更少的投入。或者可以将经济效益看作一个比值,即企业的资金投入,能源消耗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关系。[4]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是指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划分为相关区域,再对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及对比总结。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决策单元的界定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本文选取了省内14个地区作为评价和分析的单元,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农垦总局。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关于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较为常用。[5]本文选用要素分析法,以2011—2015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该体系是通过各种财务比例指标的内在联系,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系统评价体系。[6]净资产收益率是该评价体系的基础,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作为评价核心,以此来对企业获利能力以及财务的杠杆作用做出评价,并明确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基础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分解成以下两式: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所以利用该分析体系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就能找出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通过相关数据的运算,得出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三)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现状分析本文分两部分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别利用权益乘数、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进行细化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整合总结。

1.整体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是指股东投资资本的收益率,是一个系统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在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中,大庆、大兴安岭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佳,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超过30%,但是略有下降趋势,这两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度依赖资源,需要进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10%,其中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齐齐哈尔、鸡西、伊春、七台河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未达到10%,尤其是七台河、鸡西区域降价效益较差,净资产收益率接近0或者为负值,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改革和调整。其中鹤岗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2013—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2010—2011年其权益指数为负值。2014年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较差,整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2012年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效益最佳,超过20%;其他年份的经济效益稳定,维持在15%左右。

2.细化分析权益乘数:主要体现企业财务运营水平。黑龙江省鹤岗区域2010年和2011年的权益乘数为负值,该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大于资产,形势十分严峻,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与整治。近些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经济效益仍然为负值。双鸭山、黑河、农垦总局平均权益乘数超过了5,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各地区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企业效益存在虚高,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忽略了创造长期价值。大庆和绥化地区的平均权益乘数低于2,财务杠杆作用不明显,销售利润率较高,企业经济存在折扣,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其他区域权益乘数相对较为平稳,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数据正常。而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权益乘数呈下降趋势,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下降,这是省内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开始走向正轨的充分体现。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获利能力,也侧面反映了企业成本投入的比率,从而体现其技术的先进程度。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最佳,年均超过20%。其次是大兴安岭、绥化、佳木斯等区域,平均销售利润率超过10%,部分年份超过20%,较为平稳。哈尔滨、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重点聚集区域,其经济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是销售利润不高,齐齐哈尔地区甚至部分年份出现亏损。鸡西、鹤岗地区销售利润率常年为负值,这也是该地区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所在。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作为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体现,资产周转率良好,说明企业的运营良好。黑龙江省所有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转周率良好,国有工业企业整体在企业管理运营方面良好。2013年黑龙江省多处区域资产周转率超过了1,区域平均达到0.92,其他年份资产周转率良好,在0.6左右。大庆市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周转率最佳,年均达到了0.96,绥化、大兴安岭次之,年均超过0.8。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由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构成的。在黑龙江省各区域中大庆地区、绥化地区资产净利率最佳,年均超过10%,其中大庆最优,年均达到了28.4%。其次是大兴安岭、佳木斯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在5%以上。但在以上区域中,仅有大庆为国有工业企业较为集聚的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稀少,对黑龙江省影响不大。仅有鹤岗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为负值。资产净利率偏低是黑龙江省整体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3.整合分析黑龙江省各区域中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总体来讲,大庆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物质资源充足的区域经济效益良好,甚至有的年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0%,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而本省的国有工业企业的集聚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经济效益却不佳,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在部分年份出现了负利润现象。鹤岗、双鸭山等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几乎每年都是处在负利润的状态。黑龙江省其他区域的经济效益处在中间水平,有部分区域经济效益达到了20%,但这些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稀少,或者是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存在虚高,对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

三、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成因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也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历史性问题。本文综合相关数据,总结出以下几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

1.产业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是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石油产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并且大庆市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但是除了大庆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以外,黑龙江省整体国有工业企业基本上处在一种集聚的区域经济效益不佳,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相对稀少的状态,这对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结合2015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黑龙江省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0.424、0.235、0.105,拥有全省绝大部分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可以说这三个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的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其他区域分散发展。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差异极大,造成黑龙江省物质资源运用不充分,政府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造成了黑龙江省各区域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全省国有工业企业难以平衡发展。

2.竞争优势不集中结合相关数据,哈尔滨地区拥有黑龙江接近1/3的国有工业企业,拥有黑龙江省绝大部分高校,几乎包揽了黑龙江省所有985、211名校,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人才储备,再加之齐齐哈尔地区,这两个区域是黑龙江省企业、人才、技术的核心区域,但是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出现较大的亏损。大庆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是黑龙江省效益最好、拥有较高利润、企业资金最为充足的区域,但是其产业较为单一,无法持续发展。而黑龙江省的北部等地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物产资源(石油除外),但是国有工业企业稀少,无法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区域间的国有工业企业各有优势,但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少,无法集中省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物产资源的优势,也是阻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缺乏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产品的领域相同的情景下,所具有的优点或领先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景下,企业拥有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技术条件或者优势。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不佳,生产产品成本过高,从而无法获取较高的利润,这也是缺乏技术优势的核心表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缺乏技术优势是近些年来显现的较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不少国有工业企业还沿用以前的生产技术,无法满足新时代市场对产品价格、品质、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国内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工业企业体制的优势逐渐消失,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能赶上技术优势的步伐,导致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4.历史遗留问题国企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弊病所在。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基本形成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也逐步迈出国企改革的步伐,但是也遗留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速度过快,过分注重改革效率,忽略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实情。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形的体系,加上多为大中型企业,改革过快,难免形成遗留问题。其次,政企责任不清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最后,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陈旧理念和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其改进创新。[7]

5.人才流失严重黑龙江省人才流失问题是一个继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缓慢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全省各方面人才外流,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根据相关数据,黑龙江省每年有16至20万的高校毕业生,近2万的研究生,而在黑龙江本省就业的研究生只有数千人,个别年份更少。尤其哈市地区,人才培养量最大,同时人才流失量也最严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所能招收的本省毕业生人才就更加稀少,这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6.气候条件恶劣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虽然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气候条件恶劣,冬季寒冷漫长,使得省内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业处于待业状态,尤其是户外作业的相关产业,几乎需要半年的待业期。

四、提升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效益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综合上述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改进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渠道。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要内容,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对应的渠道,将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准确地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去,促进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协调黑龙江省各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发展。各个区域间缺乏联系,资源的分配不协调,造成了区域技术效率差异严重。建立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加强各区域间的联系,加强区域间的产业互动和信息共享,统一和协调各区域公共资源,还能以优势带动劣势,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助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间的跨区域合作,互补发展,共同提高。

2.区域联动,集中优势整体提高由前文可知,大庆区域是黑龙江省资金优势区域,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是黑龙江省人才、技术优势区域,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是物产资源优势区域。可以实现省内多区域的联动,集中各方区域的竞争优势,滚动发展,共同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北部区域,大庆区域可以实行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弥补各自缺陷,集中优势发展。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是指在政府的调控下,根据市场的信息,大庆市对其他两方提供充足的资金,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对其他两方提供人才、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提供充足的物产资源,三方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滚动向前发展。在滚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市场信息的反馈,发现新的创新点,增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以达到持续发展。区域联动并非限定于三方的联动,可以是双方联动也可以是多方联动,甚至多个区域联合与其他区域进行联动,只要是各方均有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联动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各个区域竞争优势,还能够弥补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差异化,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平衡发展。

3.创新发展模式,以工业共生网络带动区域发展工业共生网络为一个区域内,各个企业通过物理交换和信息传递,共享企业间的各种资源以达到企业长期合作和共生的目的,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效益。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8]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其中也有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如哈尔滨的哈飞、哈电,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等,但是其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哈尔滨区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2%,齐齐哈尔区域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还不足5%。可以以共生网络模式带动区域整体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依托型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以区域内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核心,以相关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组建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来促进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

4.发挥特色优势,以服务性产业带动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北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稀少,且除大兴安岭外,其他区域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总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但是该区域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湿地系统和林区资源,这是北部区域的特殊优势。可以借此大力发展黑龙江北部区域的旅游、湿地保护等服务性产业,以带动相关的公共设施生产、水利、森林食品等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拥有丰富的天然冰雪资源,这是特色优势所在。由前文可知,黑龙江省冬季漫长而寒冷,这既是阻碍也是优势,它为黑龙江省带来了丰富的冰雪资源。积极发展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体育、交通的服务产业发展,以带动黑龙江省相关的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5.要“借东风”和“激发内生动力”并行发展我国现今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各类资源和要素齐聚产生竞争优势。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同时改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管理结构,落实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和人才引领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分配难以平衡,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的城市,北部地区获取的资源稀少,加之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北部区域技术效率严重低下。首先要完善黑龙江省的区域、投入、分配等结构,全面协调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其次,黑龙江省北部区域地处边境,积极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进该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再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掀起了新的一轮振兴东北的高潮,黑龙江省各区域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以政策导向为支撑,以资源状况为基础,综合发展[9]。最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内部改革,改善管理制度,优化人才任用和培养结构,以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优化人才任用政策,最大可能保留高端人才,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6.创新基础资源,让“基础变动力”推动区域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大庆、大兴安岭这些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是以依赖本区域的优势基础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譬如大庆的石油资源,大兴安岭的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非常有限。要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首先黑龙江省各区域要创新运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实现现有基础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如石油是大庆的基础资源,要发展石油化工的相关产业,综合发挥现有优势,同时合理开发有限的石油资源,使其发挥最持久的效用。其次省内各区域需要不断创新基础资源,发展新的优势产业。以原有基础资源引领新的基础资源,以新的基础资源推动原有基础资源持续发展,同时努力开发区域的可再生资源,促进区域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的区域基础资源,以实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省各区域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其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肖玉巧:《基于DEA的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技术效率评价研究》,沈阳: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3)》,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范德成、沈红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载《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4]牛水霞:《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无锡: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5]郑鸣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探讨》,载《现代国企研究》2014年第10期.

[6]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载《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胡兴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载《财政研究》2014年第10期.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2

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现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也是国家经济竞争力量的主要体现者,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核心竞争力意识淡薄、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不灵活、企业制度不完善、经营观念保守陈旧等“先天不足”使得企业高层领导普遍没有意识到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更无从谈起全方位地实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战略,因此,很难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企业制度没有真正形成,现代企业制度仍未健全。多数上市公司是由行政机构或行政性公司演变而来的,行政色彩还很浓,内部的许多关系还没有理顺,政企仍不分开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益。

技术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平均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5%,而在世界500强企业一般占到5%~10%,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30%。这也是造成我国工业企业核心技术水平进展缓慢、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足的客观原因。

战略管理水平低下,中国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

不完善的创新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力。

在面临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下,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经济效益,决定了我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如何测度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便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鉴于因子分析法是根据原始变量所形成的以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来构造因子得分模型的,所以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合理性。为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潜在的成长能力,以此判断各年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状况。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降纬技术,可以用少数几个因子代替实际问题中较多的变量,不仅可以包括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而且能够克服多变量带来的信息重迭性、相关性。

设X是有m个样本点,n个变量的矩阵数据表,每一个变数都是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的线性组合,即Xi=ai1F1+ai2F2+…aisFs+εi,(i=1,2,…,s),其中F1,F2,…Fs成为公共因子,aij是第i个变数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εi是Xi的特殊因子。该模型也可以用矩阵的方式表示:X = AF +ε,此处

并且满足以下条件:s≤m;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协方差为零,即 ;公共因子的方差等于1且不相关,即 ;特殊因子的协方差为零,即Cov(εi,εj)=0,其中(i≠j)。

因子载荷矩阵A描述了公共因子与变数的相关程度,若一个变量对某因子的负荷较大,说明此变量对该因子的影响程度较大,从而可以用来解释该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但是也存在一个变量在多个因子上都有较大的载荷,此时就需要通过因子旋转的方法使每个变量只在一个因子上有较大载荷。本文采用的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对公共因子进行正交旋转就是将载荷矩阵A右乘正交矩阵Γ,使旋转之后的载荷矩阵更贴近实际情况。最大方差旋转的原理就是使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每一列元素的方差之和最大,从而能够使同一列上的载荷靠近1和0,达到两级分离的目的。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构建经济效益指标

本文从2001-2007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中选取了7个指针变量:总资产贡献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见表1)。

(二)数据处理

利用SPSS对原始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剔除量纲对指标的影响,修匀指针,确保数据的可比性、一致性、有效性(见表2)。

(三)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各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3所示,第二列中,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是5.319,第二个因子的特征值是1.134,这两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各个因子的贡献率指的是每个因子的特征值占总特征值的百分比,前两个公共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2.172%,远大于85%,基本上保留了原来7个指针的绝大部分信息,公共因子碎石图(图1)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本文取前两个主成分为初始因子,进行因子分析。

经过方差最大的正交旋转法作因子旋转之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见表4):

表4显示,第一个因子在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可以看作是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因子;第二个因子在总资产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三个指标上的系数较大,可以看作是代表企业生产能力成长的因子。

(四)综合得分模型

根据表5,可以得出以下的因子得分表达式:

F1=0.416X1+0.145X2-0.198X3-0.087X4 +0.320X5+0.395X6+0.126X7

F2=0.205X1+0390X2-396X3-0.172X4 +0.079X5+0.175X6+0.372X7

由于本文是以相关系数矩阵来进行因子分析,所以,上述表达式中所以使用的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即表2所示数据。

利用Matlab把标准化数据(表2)与因子得分矩阵(表5)相乘可以得到各个因子的得分系数,再按贡献率的大小来加权平均,从而得到国有企业各年的竞争力综合得分,由数学模型Z=(0.47839F1+

0.44334F2)/0.92172表示,计算结果(见表6)。

根据表6可以做出国有企业综合得分走势图,如图2所示。

从综合得分走势图上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在2002年综合得分最低,说明经济效益相对较差,从2002年到2004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这段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经历了2004年到2005年的下滑之后,2006年又出现了小幅的增长。

近年来,国有企业认真贯彻党的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抓住改革、调整、创新、管理等关键环节,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但是仍然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核心竞争力意识以及集中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宋叶志,贾东永.MATLAB数值分析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3

 

一、企业创新管理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企业创新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市场的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革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便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材料,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或服务,最终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它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技术升级的目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采取的管理改良活动。

 

企业不断创新管理能够使在经营理念、科学技术、设备工具等方面始终与时俱进,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发展态势,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得以有效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方法研究

 

企业的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与此对应,进行管理创新也必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包括管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等多领域的创新,并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最终构成企业管理的整体创新。在当前形势下,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充分将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在整体提升的情况下求同存异,使企业在整体管理能力提升情况下依然保持国有企业的自身特色。

 

1.创新企业管理理念,促使原来的“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转变

 

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于管理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其他方面的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是其的外在具象化表现。国有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管理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只有管理者在理念上和思想上认可管理创新,这项工作才能进一步在整个企业顺利开展。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国有企业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运营能力和效益。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和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和社会正在进行转轨和转型,而国有企业的政企分离改革仍然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和管理模式仍然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一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想严重滞后,他们不积极学习甚至抵制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导致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很难开展。所以对于监理企业来说,企业管理创新一定要先实现管理理念的的创新。

 

2.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理念的具象化表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状况。一个没有完善制度的企业的日常管理必然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无法使企业保持长久的发展。对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完全固化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当前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有监理企业想要创新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及时的根据市场和自身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调整,保持管理制度拥有良好的动态性,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具体来讲,国有监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1)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在很多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的松散,出现了“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乱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逐一的将每一项工作安排到相应的部门,并将工作具体的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然后编制出清晰明了的岗位职责制度,使责任明确到岗,明确到人,实现用制度来管理员工的目标。(2)建立员工激励制度。过去国有企业实行“”以岗位定工资”的制度,员工工作的再好也都只能拿到一样的钱,所以造成了国有企业员工工作态度散漫、毫无积极性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建立员工激励制度后,企业根据员工工作表现进行考核与评价,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会极大的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3.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创新型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准。所以,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要重视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信息化管理。国有监理企业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之后,就能够更加及时的将企业的监理业务与经营报告汇报给管理层,从而使公司能够更加精准的掌控市场发展动态,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决策;另外,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构建,能够使企业各个监理项目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大限度的运用企业的各项资源,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4.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运用企业文化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对企业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逐渐成为很多企业提升自身市场核心竞争力一种重要手段。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说,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任务,所以国有企业不断创新其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国企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是更加重要的。想要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企业首先必须清晰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使企业与外界联系实现信息交换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力度努力拓展国企文化的塑造与创新工作,并不断消除对企业发展形成妨碍的落后的文化,提升文化创新的广度和内涵,最终形成与内外环境发展相匹配的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创新文化;(2)坚定“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所以创新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企业员工,“以人为本”。只有秉承着这种发展理念,企业才站在员工的角度,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员工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给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3)创新企业制度要与创新企业文化良好结合。良好的企业文化覆盖了企业的各个层面,所以在创新企业文化时要结合企业制度,从而使创新的企业文化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和执行中,提升员工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创新企业发展理念,促使企业由“单一型”发展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

 

企业理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理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发展作用,它指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企业要想继续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式变化逐渐创新自己的发展理念。当前,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很多企业都开始推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模式能够很好的分摊企业的经营风险,使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国较好的保存自身的实力。国有监理企业也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发展理念,推行“以监理工作为主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创收渠道,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结论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实现研究”,项目编号:16BGL043;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情景下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G2014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培育计划“国防科技工业国家战略和国家管理研究”,项目编号:HEUCFZ1607

中图分类号:F4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7)03-0060-07

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和综合实力的表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先驱,国内大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都积聚在东北地区,其中不乏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战略产业,使之成为我国的重要的重工业基地。[1]“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发展理念,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全面协调的发展[2]。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以开放提升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心领域。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在巩固和扩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国家开发建设最早的工业基地,经过60 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个基础比较稳固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3]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内各个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的区域经济效益水平不高。由于黑龙江省地处边境,加之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稍落后于南部沿海城市国有工业企业。

黑龙江省工业的发展优势有:

(1)从效益上看,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平衡,重工业略微偏低。根据2015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以2011年的重工业生产总值83.8873亿元为基础,近3年发展速度是:2012年,1.046;2013年,1.072;2014年,1.031,重工业发展迅速。

(2)从工业增加值来看,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中重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幅度明显。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黑龙江省2013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为4096家,资产总计达到1409.17亿元,年度利润为1150.21亿元,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黑龙江省工业发展所存在的缺陷有:

(1)根据201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在利润总额上,平均指标中重工业占84. 99%,轻工业占15. 01%。绝大部分的利润是由重工业产业创造的,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需要进行治理和改革以促进其发展。

(2)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布不均衡,省内主要的国有工业企业都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处在一般水平甚至稀少,造成区域发展差异化严重,整体水平不高。

(3)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仅少数区域有良好发展,所占比重较少。而国有企业集中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区域虽然创造一些经济效益,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指的是在消耗性和运营性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产出,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以求更少的投入。或者可以将经济效益看作一个比值,即企业的资金投入,能源消耗和生产的产品的比较关系。[4]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区域经济效益分析是指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划分为相关区域,再对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及对比总结。

(一)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决策单元的界定

根据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本文选取了省内14个地区作为评价和分析的单元,分别是: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岗、双鸭山、大庆、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农垦总局。

(二)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关于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基本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较为常用。[5]本文选用要素分析法,以2011―2015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该体系是通过各种财务比例指标的内在联系,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一种系统评价体系。[6]净资产收益率是该评价体系的基础,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作为评价核心,以此来对企业获利能力以及财务的杠杆作用做出评价,并明确各个财务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基础公式是:

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分解成以下两式: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所以利用该分析体系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就能找出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相关数据的运算,得出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如表1所示。

(三)黑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本文分两部分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进行整体分析,然后对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分别利用权益乘数、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率进行细化分析,然后再对其进行整合总结。

1. 整体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股东投资资本的收益率,是一个系统综合性的财务指标。在黑龙江省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中,大庆、大兴安岭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佳,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水平超过30%,但是略有下降趋势,这两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度依赖资源,需要进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了10%,其中绥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收益率超过了20%。齐齐哈尔、鸡西、伊春、七台河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未达到10%,尤其是七台河、鸡西区域降价效益较差,净资产收益率接近0或者为负值,需要对该区域进行改革和调整。其中鹤岗区域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2013―2014年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2010―2011年其权益指数为负值。2014年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较差,整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2012年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效益最佳,超过20%;其他年份的经济效益稳定,维持在15%左右。

2. 细化分析

权益乘数:主要体现企业财务运营水平。黑龙江省鹤岗区域2010年和2011年的权益乘数为负值,该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大于资产,形势十分严峻,需要进行相关的改革与整治。近些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是经济效益仍然为负值。双鸭山、黑河、农垦总局平均权益乘数超过了5,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各地区的销售利润率较低,企业效益存在虚高,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忽略了创造长期价值。大庆和绥化地区的平均权益乘数低于2,财务杠杆作用不明显,销售利润率较高,企业经济存在折扣,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没有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其他区域权益乘数相对较为平稳,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数据正常。而黑龙江省各区域的权益乘数呈下降趋势,各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比率下降,这是省内国有工业企业发展开始走向正轨的充分体现。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一方面体现了企业获利能力,也侧面反映了企业成本投入的比率,从而体现其技术的先进程度。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最佳,年均超过20%。其次是大兴安岭、绥化、佳木斯等区域,平均销售利润率超过10%,部分年份超过20%,较为平稳。哈尔滨、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重点聚集区域,其经济效益不佳的重要原因是销售利润不高,齐齐哈尔地区甚至部分年份出现亏损。鸡西、鹤岗地区销售利润率常年为负值,这也是该地区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所在。

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是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作为企业运营效率的一种体现,资产周转率良好,说明企业的运营良好。黑龙江省所有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转周率良好,国有工业企业整体在企业管理运营方面良好。2013年黑龙江省多处区域资产周转率超过了1,区域平均达到0.92,其他年份资产周转率良好,在0.6左右。大庆市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周转率最佳,年均达到了0.96,绥化、大兴安岭次之,年均超过0.8。

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由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构成的。在黑龙江省各区域中大庆地区、绥化地区资产净利率最佳,年均超过10%,其中大庆最优,年均达到了28.4%。其次是大兴安岭、佳木斯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在5%以上。但在以上区域中,仅有大庆为国有工业企业较为集聚的区域,其他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稀少,对黑龙江省影响不大。仅有鹤岗区域,年均资产净利率为负值。资产净利率偏低是黑龙江省整体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

3. 整合分析

黑龙江省各区域中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总体来讲,大庆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等物质资源充足的区域经济效益良好,甚至有的年份净资产收益率超过50%,处于全省的领先水平,而本省的国有工业企业的集聚地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经济效益却不佳,尤其是齐齐哈尔市,在部分年份出现了负利润现象。鹤岗、双鸭山等地区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最差,几乎每年都是处在负利润的状态。黑龙江省其他区域的经济效益处在中间水平,有部分区域经济效益达到了20%,但这些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稀少,或者是财务杠杆作用明显,存在虚高,对黑龙江省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大。

三、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成因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也存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历史性问题。本文综合相关数据,总结出以下几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的原因。

1. 产业分布不均匀,区域发展不平衡

黑龙江省大庆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是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以石油产业为基础,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并且大庆市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但是除了大庆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以外,黑龙江省整体国有工业企业基本上处在一种集聚的区域经济效益不佳,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相对稀少的状态,这对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结合2015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黑龙江省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国有工业企业的0.424、0.235、0.105,拥有全省绝大部分的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可以说这三个市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决定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大庆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的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其他区域分散发展。国有工业企业分布差异极大,造成黑龙江省物质资源运用不充分,政府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造成了黑龙江省各区域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全省国有工业企业难以平衡发展。

2. 竞争优势不集中

结合相关数据,哈尔滨地区拥有黑龙江接近1/3的国有工业企业,拥有黑龙江省绝大部分高校,几乎包揽了黑龙江省所有985、211名校,拥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人才储备,再加之齐齐哈尔地区,这两个区域是黑龙江省企业、人才、技术的核心区域,但是整体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不少国有工业企业出现较大的亏损。大庆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是黑龙江省效益最好、拥有较高利润、企业资金最为充足的区域,但是其产业较为单一,无法持续发展。而黑龙江省的北部等地区拥有全省最丰富的物产资源(石油除外),但是国有工业企业稀少,无法形成较大的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各区域间的国有工业企业各有优势,但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少,无法集中省内的人才、技术、资金、物产资源的优势,也是阻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缺乏技术优势

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产品的领域相同的情景下,所具有的优点或领先的地方,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情景下,企业拥有的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利的技术条件或者优势。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黑龙江省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不佳,生产产品成本过高,从而无法获取较高的利润,这也是缺乏技术优势的核心表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缺乏技术优势是近些年来显现的较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不少国有工业企业还沿用以前的生产技术,无法满足新时代市场对产品价格、品质、质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再加上国内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工业企业体制的优势逐渐消失,地处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能赶上技术优势的步伐,导致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4. 历史遗留问题

国企改制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弊病所在。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布局和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基本形成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也逐步迈出国企改革的步伐,但是也遗留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速度过快,过分注重改革效率,忽略了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实情。黑龙江省内国有工业企业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形的体系,加上多为大中型企业,改革过快,难免形成遗留问题。其次,政企责任不清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中央企业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最后,在国企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较为陈旧理念和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其改进创新。[7]

5. 人才流失严重

黑龙江省人才流失问题是一个继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缓慢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全省各方面人才外流,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外流严重。根据相关数据,黑龙江省每年有16至20万的高校毕业生,近2万的研究生,而在黑龙江本省就业的研究生只有数千人,个别年份更少。尤其哈市地区,人才培养量最大,同时人才流失量也最严重。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所能招收的本省毕业生人才就更加稀少,这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6. 气候条件恶劣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虽然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但是气候条件恶劣,冬季寒冷漫长,使得省内相当一部分的工业产业处于待业状态,尤其是户外作业的相关产业,几乎需要半年的待业期。

四、提升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效益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对于振兴老工业基地、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综合上述分析,针对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经济效益的改进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区域联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自主创新能力是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渠道。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要内容,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完善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对应的渠道,将企业自主创新快速、准确地应用到相应的领域中去,促进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发展。

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协调黑龙江省各个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发展。各个区域间缺乏联系,资源的分配不协调,造成了区域技术效率差异严重。建立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加强各区域间的联系,加强区域间的产业互动和信息共享,统一和协调各区域公共资源,还能以优势带动劣势,促进各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助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间的跨区域合作,互补发展,共同提高。

2. 区域联动,集中优势整体提高

由前文可知,大庆区域是黑龙江省资金优势区域,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是黑龙江省人才、技术优势区域,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是物产资源优势区域。可以实现省内多区域的联动,集中各方区域的竞争优势,滚动发展,共同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

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北部区域,大庆区域可以实行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弥补各自缺陷,集中优势发展。三方区域与区域联动是指在政府的调控下,根据市场的信息,大庆市对其他两方提供充足的资金,哈尔滨、齐齐哈尔区域对其他两方提供人才、技术支持,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提供充足的物产资源,三方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滚动向前发展。在滚动发展的同时时刻关注市场信息的反馈,发现新的创新点,增加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以达到持续发展。区域联动并非限定于三方的联动,可以是双方联动也可以是多方联动,甚至多个区域联合与其他区域进行联动,只要是各方均有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内容,就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联动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各个区域竞争优势,还能够弥补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差异化,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平衡发展。

3. 创新发展模式,以工业共生网络带动区域发展

工业共生网络为一个区域内,各个企业通过物理交换和信息传递,共享企业间的各种资源以达到企业长期合作和共生的目的,从而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效益。工业共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发展模式。[8]

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区域是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其中也有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如哈尔滨的哈飞、哈电,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等,但是其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佳,哈尔滨区域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2%,齐齐哈尔区域的年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6%,还不足5%。可以以共生网络模式带动区域整体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区域性依托型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以区域内经济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为核心,以相关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组建区域性的工业共生网络组织,来促进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益。

4. 发挥特色优势,以服务性产业带动区域国有工业企业发展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北部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稀少,且除大兴安岭外,其他区域的区域经济效益偏低,总体的经济效益不足10%。但是该区域有丰富的物产资源,拥有全国最大的湿地系统和林区资源,这是北部区域的特殊优势。可以借此大力发展黑龙江北部区域的旅游、湿地保护等服务性产业,以带动相关的公共设施生产、水利、森林食品等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北端,拥有丰富的天然冰雪资源,这是特色优势所在。由前文可知,黑龙江省冬季漫长而寒冷,这既是阻碍也是优势,它为黑龙江省带来了丰富的冰雪资源。积极发展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体育、交通的服务产业发展,以带动黑龙江省相关的生产业的国有工业企业发展,提高区域的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5. 要“借东风”和“激发内生动力”并行发展

我国现今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各类资源和要素齐聚产生竞争优势。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要深化改革,要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同时改善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管理结构,落实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科技推动作用和人才引领作用,激发其内生动力,在竞争中增强实力。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分配难以平衡,大部分资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的城市,北部地区获取的资源稀少,加之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北部区域技术效率严重低下。首先要完善黑龙江省的区域、投入、分配等结构,全面协调推进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其次,黑龙江省北部区域地处边境,积极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进该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再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掀起了新的一轮振兴东北的高潮,黑龙江省各区域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发展相关产业,以政策导向为支撑,以资源状况为基础,综合发展[9]。最后,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进行内部改革,改善管理制度,优化人才任用和培养结构,以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政府优化人才任用政策,最大可能保留高端人才,来促进黑龙江省各区域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6. 创新基础资源,让“基础变动力”推动区域持续发展

黑龙江省大庆、大兴安岭这些经济效益良好的区域,是以依赖本区域的优势基础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譬如大庆的石油资源,大兴安岭的林木资源等,这些资源非常有限。要实现区域的持续发展,首先黑龙江省各区域要创新运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实现现有基础资源的最大化的合理运用。如石油是大庆的基础资源,要发展石油化工的相关产业,综合发挥现有优势,同时合理开发有限的石油资源,使其发挥最持久的效用。其次省内各区域需要不断创新基础资源,发展新的优势产业。以原有基础资源引领新的基础资源,以新的基础资源推动原有基础资源持续发展,同时努力开发区域的可再生资源,促进区域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的区域基础资源,以实现黑龙江省国有工业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黑龙江省各区域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以保证其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I

[1] 肖玉巧:《基于DEA的辽宁省国有工业企业区域技术效率评价研究》,沈阳: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 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13)》,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 范德成、沈红宇:《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载《科技管理研 究》2010年第8期.

[4] 牛水霞:《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无锡: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5] 郑鸣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探讨》,载《现代国企研究 》2014年第10期.

[6] 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载《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 胡兴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问题及对策》,载《财政研究》2014年第10期.

[8] 王怡:《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的工业共生网络战略联盟研究》,载《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5

前言

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仅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20世纪中期,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三E”审计、综合审计等等。

在中国企业中推行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企业效益审计实践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即没有现成的审计经验可供借鉴,也无完善的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和统一的审计操作规范可去执行。

当前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效益审计的观念和环境还不适应,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问题;二是效益审计的意识和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效益审计的关注度还不够充分;三是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需要,其队伍结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尚未完全做好准备;四是完善的效益评价标准体系还未确立,开展效益审计缺乏衡量标准;五是缺乏统一可靠的审计操作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不同程度对效益审计进行了尝试,但对效益审计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评价体系等没有做出规范。审计机关对效益审计的质量控制缺少办法;六是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较大。

一、建立与企业经营特点相适应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科学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二是有效性。使用该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三是系统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及其各项具体指标与所评价的企业经济活动或业务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1.综合指标。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有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1)税后净利润指标。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能够综合反映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基础指标。(2)经济增加值指标。经济增加值,就是企业每年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它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没有减除债务资本利息)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2.基础指标。(1)收益性指标。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收益性指标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衡量。(2)成长性指标。借助成长性指标分析企业的经营收益增长程度和发展趋势,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成长性指标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反映。(3)稳定性指标。通过稳定性指标,可进一步分析销售的增长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管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稳定性指标大体上可以用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来反映。(4)定性指标。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管理效益的评价,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分别进行评价。

将上述内容结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14号令《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来整理划分,可得下页表1。

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建议可增加如下财务弹性指标、投资情况及对外担保、对外借款情况等其他指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五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全资子公司回报率=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减少)额/投资本金×100%

控股公司回报率=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其他长期投资项目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短期投资回报率=收到投资收益(亏损)/投资本金×100%

对外担保、借款等损失率=损失金额/担保或借款额×100%

系统外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外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外投资的本金×100%

系统内投资回报率=对电力系统内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亏损)/对电力系统内投资的本金×100%

二、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经济效益审计首先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作为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是否符合国家宏观控制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否保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

三、如何在国有企业有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

搞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第一,加强制度建设,要对照内部审计准则,整合完善内部效益审计制度体系。第二,提高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要想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三,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坚持沟通协调,增进理解支持。第四,按照“学习、实践、创新、规范”的原则,先易后难;第五,大力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做好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引进开发工作和非现场审计工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不断创新审计手段,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此外,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要点:(1)审查业务经营目标与计划,分析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结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要正确使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评价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宜。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分析计划执行的结果,但经济效益审计要分析计划的全过程,包括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执行结果等。(2)在资产负债审计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可结合传统资产负债审计来分析生产力各要素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利用情况、流动资金利用情况、固定资金利用等情况。(3)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分析控制机能。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之一是要认真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适当和有效。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控制度评审,不同于传统审计,更重要的是考核企业的控制机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在固定资产审计的基础上,侧重投资决策审计。针对投资项目多,投资金额大的大型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必须结合审计调查,对投入产出进行对比分析。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查投资决策和审查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果。(5)审查单位对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的遵守情况。经济效益审计也是一种监督活动,而有关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则是最重要的监督依据。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6

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一是把握企业自身特点,开展以减少损失浪费为目标的效益审计;二是围绕生产经营中心薄弱环节,以挖潜增效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第三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健全制度、堵塞漏洞为目标开展效益审计,切实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从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点看,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事前,主要审查计划、预算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对未来的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促使未来的经济活动方案更加合理,更加可行,更为有效;二是事中,通过把经济业务的实施情况与事前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修正计划、预算,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三是事后,对已完成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 国有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国有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决策,它包括对管理控制系统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恰当;决策过程是否存在,是否合规和是否与本单位目标的实现有关;管理人员素质及管理质量等进行评价。审计过程中应坚持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原则,根据审计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法、查询测试法、对比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主要内容有:

1.1 生产经营决策、计划审计

(1)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程序、方法、结果以及生产经营目标和方案进行审计,评价生产经营决策是否适应市场经营变化的要求;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务等资源的利用是否达到最佳化;

(2)审查生产经营计划、利税计划目标、产品成本目标、各种经营包干指标和产品质量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制定,是否先进可行,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总目标;

(3)审查、分析和评价生产经营计划的合理性、先进性,计划编制是否有科学的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指标与指标之间、产供销之间是否综合平衡;

(4)分析、评价企业的计划完成情况。

1.2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投资效益审计

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的评审,项目投产及资金收回效益的评价,促进投资效益的优化。

(1)参与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参与投资项目方案的选定工作,做到事前审计监督;

(2)对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及决算情况进行审计;

(3)对已投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情况、达到设计能力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工艺技术的合理性及先进性。

1.3 生产组织优化的效益审计

(1)审查企业是否合理组织生产,对资源及产品结构是否做到优化,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审查主要生产装置的利用率及装置达标情况;

(3)审查、分析、评价生产任务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生产方案和消耗定额;审查综合商品率、生产装置率、能耗、主要原料单耗、产成品的合格率、优级品率、废品率,“三废”治理率和综合利用率等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4)审查技术标准的合理性与效益性;分析评价生产技术和工艺管理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征体系的完整性、效果性;

(5)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的主要生产装置(设备)与全系统在生产能力、效率、产品品种和质量、动力、原材料及辅助材料、“三废”治理、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情况;找出制约企业提高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节能降耗的薄弱环节,提出挖潜增效,增收节支的途径和措施。

1.4 科研开发及应用的效益审计

(1)审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新市场开拓计划,是否与企业的长期或近期的生产经营计划相适应;

(2)审查企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情况,并评价其可行性和效益性;

(3)审查对科研开发资金的应用方向及其配置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5 物资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依据生产建设计划和消耗定额而编制的采购计划的合理性及批量进货的经济性;

(2)审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质量、价格、数量以及进货渠道,评价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审查物资的管理、验收、入库、出库、发放、使用手续是否健全,管理是否严格,是否做到物尽其用。

(4)审查物资储备是否实行了定额管理,制定的定额是否合理,有无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5)物资报废及损失是否按规定管理,查清报废及损失的原因;废旧超储积压情况,分析造成超储积压的原因;

1.6 成本费用管理的效益审计

(1)审查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寻找降低成本费用途径;

(2)审查成本中各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变动情况,分析产量、品种、质量、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其变动的影响并找出原因;

(3)审查单位产品成本是否合理,将本期单位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比较,是否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4)评价成本控制,是否有切实有效的管理办法。

1.7 利税目标审计

(1)汇集、审查、分析当期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报表资料;

(2)从产品结构、产量、效率、质量、成本、销售实现等方面对当期利税实现进行评价分析;

(3)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预测结果,分析、评价生产计划和生产方案的合理性、效益性及影响实现企业利税目标增减的因素,提出挖潜增效的措施,预测全年可能实现的利税目标;

(4)对实现利税的滚动性预测,对确保利税的生产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

1.8 资金利用效果审计

(1)审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税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分析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2)审查各项流动资金占用情况,分析流动资金占用的合理性,评价流动资金使用效果。

1.9 销售经济效益的审计

(1)审查、分析销售数量、价格、税金、成本费用和品种结构等因素变动情况对销售利润增减的影响;

(2)审查企业是否对市场进行了调查、开拓,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是否根据市场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对新产品新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否进行了预测;

(3)审查销售合同的履行情况,分析违约原因及造成的损失;

(4)审查销售计划、商品流转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库存商品的合理性。

1.10 经济合同的效益审计

(1)审查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计划的要求,是否贯彻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

(2)审查经济合同签约方的法人资格及授权权限、资信、经营范围及履约能力;

(3)审查经济合同的经济、技术上的效益性和可行性;

(4)审查经济合同履行情况及其执行结果;

(5)审查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

1.11 长期投资效益审计

(1)审查投资项目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及操作程序是否规范和手续是否健全;

(2)审查投资各方投入资金的及时性、真实性、合法性;

(3)审查投资企业的资产使用,经济效益及利润分配情况,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

(4)评价投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监督和检查投资企业中止或终结时的财产清理及分配情况;

(5)审查股票、债券的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及效益性。

1.12 外委外协项目的效益审计

(1)外委外协项目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企业的现有人力、物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产品、设备、技术的优势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

(2)对需要外委外协的项目是否贯彻价格优先、质量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

(3)审查外委外协项目有无检查和验收制度,并评价其执行情况;

(4)审查外委外协项目预决算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无高估冒算、多报工作量、重复取费等情况。

2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参考标准有:

(1)国家的政策法规及颁布的有关技术经济标准;

(2)控股公司或上级部门下达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本企业(含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经营计划、规章制度和控制制度;

(3)合同协议或承包经营责任状规定的有关条款;

(4)本单位同期和历史先进水平;

(5)国际、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6)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指标的预定值。

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方面,一般涉及获利能力如利润、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替代性财务目标包括销售额、现金流量等。

(2)客户方面,一般包括客户满意程度,原有客户的稳定程度,新客户的加入,在目标市场的市场份额等。

(3)过程程序方面的评价指标,如投标成功率,安全指标,项目绩效指标,项目完成指标等。

(4)学习成长方面的指标,如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提供新服务、新产品收入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员工合理化建议的数量,员工对企业发展战略的认同度等。

总之,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7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综合分析要求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综合性、系统性,本文从财务分析的角度,主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进而衡量企业的经济效益。据此,选取了以下六个财务指标:(1)工业总产值(亿元),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2)总资产贡献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3)资产负债率(%),这是反应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指企业全部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总额的比率。(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年),企业营运能力指标体系其中之一,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5)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个指标体现的是所得与所费的关系,其数值越大,则所费相等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报酬就越高,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之一。(6)产品销售率(%),产品销售率指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是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

二、基于主成分的聚类分析综合评价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来解释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它常被用来寻找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指标,并且给综合指标所包含的信息以适当的解释,从而更加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分量,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互不相关。也就是将给定的一组变量X1,X2,…,Xk通过线性变换,转换为一组不相关的变量Y1,Y2,…,Yk。在这种转换中,保持原变量的总方差不变,同时,使Y1具有最大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Y2具有次大方差,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就可以转换出k个主成分。一般来说,如果前q(q

三、实例分析

本实例是全国全国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财务分析,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如下表1。

表1 全部解释方差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表1按顺序给出了六个主成分所对应的方差,方差越大对总变量的贡献也就越大。由每个因子对方差的解释项可见,第一因子解释的方差为2.085,贡献率为34.744%,依此类推。从累计贡献率来看,我们提取前三个主成分,即可概括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输出也显示,这三个主成分是相互独立的。

表2 主成分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

从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在第一主成分(F1)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第二主成分(F2)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而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在第三主成分(F3)上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这三个主成分综合起来能够反应指标体系所包含的信息,所以说这种主成分分析是合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F1、F2、F3这三个主成分并没有实际的含义。

表3 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根据该矩阵以及各个变量的观测值可以得到这三个主成分的得分,表达式为:

F1=0.389X1+0.060X2-0.064X3+0.349X4-0.180X5+0.541X6,

F2=-0.117X1+0.511X2-0.001X3+0.151X4+0.565X5-0.109X6,

F3=0.122X1+0.167X2+0.765X3+0.149X4-0.179X5-0.400X6。其中X1~X6依次代表得分系数矩阵中出现的六个财务指标,但是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这些指标已经经过了标准化。根据三个主成分各自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的是层次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即依据不同类之间个体的距离的平均值,进行类别合并。利用SPSS输出聚类过程表以及树形图和冰柱图。

表4 Cluster Membership

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全国31个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北京},第二类为{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辽宁、吉林、重庆},第三类为{山西、湖南、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第四类为{黑龙江、新疆},第五类为{}。

四、结果解读

第一类中的北京作为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经济发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总体经济运行情况。而且,北京汇集了众多央企,其规模优势也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第二类中除了辽宁、吉林是东北三省其二,重庆是西部唯一一个直辖市之外,剩余的12个省都分布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中东部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第三类则为西部个省,以及中部的山西、湖北两省。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较缓,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由于资源、科技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西部的工业企业发展相对落后。第四类为东三省中的黑龙江和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类为回族自治区。虽然国家对于自治区的政策一直是有所倾斜,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区,所以,国有工业企业效益也并不太可观。从总体来看,本文的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实际,但是,由于指标选取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所以,本文的实证分析只是从宏观上国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评价,排出它们的优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各企业发展自己的工业经济起到帮助作用。

2011年以来,中央采取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政策,改善了企业的外部环境;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出口下降等新情况,中央出台了宏观调控的综合性对策,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采取了债权转股权、增加技改贴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所以,国有企业上半年的经济效益呈现大幅度增长。在这些政策的有效支持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定能够保持下去。

参 考 文 献

[1]刘章胜,赵红英.新编财务报表分析[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108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8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其重要形式毋庸置疑,也是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下去,不断创新不断开阔的思想源泉。而现如今来说,大多数企业也都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很多的企业会定期进行员工培训,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惜重金将自己的优秀员工公费送往国外进修,这些都体现着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1 当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一直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所以企业一般只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导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总把人力资源局限在劳动力的思想里,也不重视其员工的良好发展。殊不知,人力资源其实才是企业里最核心的资源,只有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2 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做的并不够。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都缺乏人力资本的投资意识,只知道一味的增加员工的数量或者给员工涨工资等,以为这样的方式就足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其实不然,员工的积极性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上级的鼓舞,与工作优异的满足感,而不是说,单纯的以物质来衡量,就足够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很少对员工进行长期的员工培训,这样便使得很多国有企业的员工无法在企业中得到进步与学习,不仅让公司得不到更好的发展,而且也会让员工停滞不前。虽然也有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培训制度与模式,但是其培训制度与模式大多都只有一个形式而已,内容也十分枯燥,根本无法达到培训的根本目的。使得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3 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权限集中 国有企业的构造都很庞大,部门也很多,从表面上来看,国有企业各岗位好像分工很明确,其实并不然。而且,国有企业更注重管理层的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权力太过集中,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而这些高层所谓的“铁饭碗”,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这也成为了抑制其他员工的自身发展的障碍之一。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切思想的源泉,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如何直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企业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的要素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关系可以简单的表示为:①企业经济效益=f(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其他);②人力资源效益=g(员工的资质,人力规划,培训,员工绩效,薪酬,其他)。所以说企业创造效益的过程,如果有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队伍,也很难想象会有稳定持久的经济效益。

3 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3.1 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加大投资力度 想要让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让企业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高重视度。除了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之外,还应该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理念,落实到实处。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时候,同时也不忘员工的自身发展。

在对于员工的激励方面,国有企业也应该推陈出新,优化、完善整个员工激励体系。不能只是在物质上,对员工进行激励,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同时,企业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培训的投资力度加大。为员工的工作能力开拓更大的进步空间,将员工培训切实实行起来,而不是作为泛泛之谈。

3.2 丰富管理模式,分散管理权力 国有企业应该将传统的集中化管理权力,分散到各级组织当中,这样才更加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适时下放管理权力到员工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常不错的激励作用。而且,这也对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作用与影响。分工一旦明确起来,员工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 总结

国有企业如果还要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就应该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起到重视的态度,并且针对传统的人力资源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才能真正迎合时代的发展,创造更适合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只有不断的进步与创新,才能为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也相信国有企业会在自己的改善与优化下,取得更好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2008/04.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9

2.缺乏经济效益审计的统一评价标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自发展以来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正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目前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化的标准评价体系,同时评价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这就让评价体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2]。首先评价指标并不能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达成一致,两者贴合程度不够,因此不能准确地将企业的实际竞争能力凸显出来。其次评价指标未将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创新能力完整地体现出来。另外评价指标未突出现金流量的作用。

3.缺乏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尽管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时间方法,例如审阅法、观察法以及基本审计法等,但在实际审计过程当中并未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换句话说上述方法过于零散化,并未构成一个方法体系,同时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上述情况无疑加大了审计的实际风险。而在审计程序上并未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也给审计工作的具体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4.缺乏审计人才。从国有企业内部情况来看专业审计人才的缺乏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它除了承载了普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审计对深层次问题进行剖析,这就对相关人才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性要求。但是相关人才整体水平还有待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若要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首先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进行强化。通过加大宣传让工作人员认识到经济效益审计观念的重要性,同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以企业文化为导向让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得以扩散。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下让工作人员将这种经济效益审计观念意识带入到平时工作中并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及氛围从而推动相关审计工作有序进行[3]。

2.建立统一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从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形式来看主要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企业标准。在进行实际审计评价时部分国企可能会以私企标准作为参考,但事实上私企标准并不见得能与国企需求匹配,易出现偏差。因此国有企业应适当参考国际标准或结合客户需求构建出一些特殊标准来适用于实际工作。从宏观上来看企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地区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应当统一化,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应对标准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3.制定科学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和程序。为了让国企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取得成效应当遵循以适应性、创新性、经济性以及系统性的等原则,让方法可与工作人员及其能力匹配并逐渐形成一个有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让各方法彼此间可相互穿插,产生互相作用。对于传统审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从而突破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加强财务数据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要充分发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当中的应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善于借鉴国内外优秀审计方法。在审计程序方面对监管给予强化,严格按照审计规范步骤进行并落实,让审计工作可有条不紊的实施。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0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重点层面

 

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和以上思路,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进行结合,重点从经营决策审查、资金管理、管理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审计。

 

1、经营决策审查

 

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经济责任。以重大投资项目为审计重点,对经营决策程序进行跟踪审计,从立项科学性、决策程序、项目进度、决策效益等各个环节,查证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做到决策程序合法、决策结果科学,并注重对领导决策是否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审查。

 

2、资金管理审查

 

主要是利用效益审计中对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的评价,对重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进行详细的跟踪检查,评价其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借用效益审计对企业资金管理的审查结果,可以对企业领导人经营管理能力有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3、管理效果审查

 

借鉴效益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管理系统健全度、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情况、内部管理制度、管理科学性等内容进行的评价,从管理的角度考察领导班子的经营管理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除使用常规的审阅法、核对法、访谈法外,重点应用以下方法:

 

1、分析性复核方法

 

分析性复核方法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发现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并以此确定审计线索和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方法。

 

2、盘点法

 

实地盘点法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有价证券、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各项财产物资的实际存量进行实物清点的方法。这种方法数字准确可靠,但工作量较大。

 

3、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是依据企业的物料、能源平衡原理等对企业的物料、能源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评价。审计人员通过对不同年度企业产销存整体物料平衡、能源消耗同相应产品产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盈亏、异常消耗等疑点,从而寻找审计线索。

 

4、实地观察法

 

实地观察法就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的实地察看的一种审计方法。实地观察法往往可以掌握到被审计单位账簿之外的一些重要经济信息和疑点,结合其它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率发现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审计效果。

 

在审计现场实施中,审计人员深入生产、仓储等一线部门实地查看,访谈有关人员。首先,审计组统一要求审计人员强化在审计过程中的观察意识,先实地察看分工负责范围内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地点,经营场所,资产存放等等;其次,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的敏感性和怀疑态度,对一些现象保持机警,多一些设问,多一些联想,发现疑点及时报告。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有效结合,增强了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完整性及全面性,同时也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仇立华,韩立春,杜凤红.政府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03,(增刊).

 

[2]许百军.公共选择理论与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目标取向的启示[J].审计研究,2004,(04).

 

[3]陈亚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对策.[N].理财杂志,2010(7):84-85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1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和90 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 年6 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 年1 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 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 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 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 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 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 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2

现代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实施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当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专门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效益状况和影响经济效益的诸因素进行审查、分析并评价经济效益优劣和有关方面的经济责任,提出意见建议,以促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Www.133229.coM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六)变常规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逐步完善企业经营者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工作的重心,企业要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完善行之有效、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而经济效益审计旨在对企业业务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审查,分析、评价其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客观必要性和紧迫性。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整个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发展,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体系持续完善,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全面、有效开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篇13

一、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活动保驾护航的有力手段,必须围绕现代企业核心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初步形成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体系。但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与经验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国际经济效益审计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经济效益审计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一个新高潮。如美国的绩效审计、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德国经济性审计中横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等,都是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审计为适应这种发展状况,在审计理论和实践上的新发展。这些审计方法也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2005年6月初,原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管理+效益”。2006年1月,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要以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为主”,对内部审计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定位,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开展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时展的要求。

(二)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性质、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利润分配,而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财务审计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审计延伸,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把审计重点放在内控制度和经济效益上,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科学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促使现代企业查找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审计方法上,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审计。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估。经济效益审计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企业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做出相应评价,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积极性、建设性的建议。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能够控制现代企业决策、计划的实施,及时防范控制风险、减少执行损失,达到预期效果。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与评价企业决策、计划实施的主要力量,因而其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经济效益审计能有效分析风险因素,识别风险,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五)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开展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评价指标。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2)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建立在财务收支审计基础上的延伸审计,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前提,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诸方面展开有纵向、有横向并纵横结合的公正、客观、全方位审计。

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有许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便是其中之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关注企业财务收支真实合规等,更为关注的是评价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同时评价企业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对于推进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计监督、反馈与促进作用。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可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为企业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监督职能,主要是以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进行监察控制,促进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并有效执行,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示和查处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从而督促企业遵守法规,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审计评价与鉴证作用。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核检查,评价与鉴证企业的计划、预算、决策、实施方案等是否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既定决策和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由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控制与风险警示作用。对于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来说其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管理层次多级化,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最高管理层不可能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直接检查监督。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促进手段,及时关注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包括企业经营现状带来的风险和计划规划、发展战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经济效益审计同时将承担风险管理的作用,为企业规避风险服务,通过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各环节控制系统的审查和评价,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漏洞,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解剖问题产生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方面可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警示,另一方面更可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管理,最终达致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审计咨询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序、风险及发展战略有较全面的了解,接触面亦较广,具有提供咨询的优势。因此,通过审计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制度、管理等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建议、协调、过程或流程设计等工作,给企业领导作为其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决策的依据,防止出现较大的管理漏洞,促进企业资产增值并提高经济效益。

5.审计参谋与沟通的作用。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及发展战略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同时亦可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和下属单位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公正地反映给企业领导,发挥上下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也是企业管理层可靠的情报提供者,是参谋,也是助手。

6.教育的作用。从经济效益审计结论中吸取经验,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通报,为各层次、各方面的经济活动提供借鉴。

(二)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

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及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等,确定已经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真实;与计划进行比较审查目标完成情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存在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费用等多方面审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开展此类审计还必须与同行业生产规模、环境相当企业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优劣,找出差距和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信息。

(三)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济活动控制的作用。

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经营活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经营活动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

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四)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对企业经营效果实现的作用。

所谓经济效益实现的结果就是对投入与产出、所消耗和所得之间比值的实现结果。审查评价这一比值的优劣主要包括生产成果、销售成果、财务成果、技术改造和更新成果等几个方面。审查时要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科学合理的相关指标,做出对经济效益实现结果质和量的定性、定量评价。这一评价要求尽量明确,并尽可能准确,更不能出现方向性失误。

三、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关注方向。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顺应这一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调整审计思路,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由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向效益审计转变。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和发展。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出谋划策。现代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关注以下方向:

(一)在注重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履行经济业务合法、合规性审计程序。

(二)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利润实现的评价分析。审计人员应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分析利润实现的各项组成部分及影响利润实现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费用控制的主要方面及增加收入的主要部分,提出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

(三)在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分析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及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及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的主要办法。

(四)审计人员在熟悉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帮助被审计单位在利用国家政策方面争取有利条件。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工作,确保审计手段不断革新。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