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形式实用13篇

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形式篇1

二、努力营造人文情境,关注培养学生的独特创造性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艺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与统一。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一定的人文精神熏陶,语文教师常常会适时采取播放视频或配乐朗诵的方式渲染气氛,创设人文情境,寻找学性。而这样的氛围营造的学生的动情点,培育学生思维的创造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许多学生通过这种视觉、听觉上的感知不由自主地反复诵读文本,渐渐走近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感悟、体会并欣赏文本的无穷魅力。无论教育在进行什么样的改革,传统教学中的一些有益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弃之不顾的,朗读即是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优良手段。比如,一些教师在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优良教学手段。古代诗歌散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诵读感知文时,既播放配乐朗诵,又同时展示应景的美丽画面,教师自身还在一旁随音乐有表情、有感情地跟着诵读,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被此情此景感染,高声诵读,认真感受文本传达的内容。因为有了这样的情绪和氛围,当教师再要求学生大胆言说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时,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各自阐释自己见到文章的第一感觉和重读诗文的另一番感受。这种人文情境的营造为何会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呢?其实这说明的不过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大声诵读中,学生可以了解词句的节奏,可以理解文本的真实世界,可以将文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话,自己的语言,由文本而及自身,体悟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世界。当学生在一次次的发言中感受到反复朗诵文章的魔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时,他们也就会不 自觉地滋生出阅读感悟文本的热情,构建或更新自己的语言或人文世界,变“要学”为“勤 学”。

三、积极创建民主课堂,重视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课堂教学形式篇2

传授知识的过程既是使学生学到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好时机,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案,精心设计提问,大胆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他们勤思的品质,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经说到自己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为之付出所有。也就是说学生只有让自己喜欢学习,才能积极的投入,从而具有克服一切困难的毅力。

在新课教学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只有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才会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会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重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还要注意改变呆板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模式,注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得生动、灵活,潜移默化地培养开朗、乐群的好品质。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注重“探究式学习”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展开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内容和认识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和策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教学简单电路设计时,有一道设计题,由于所给电表不同及电键处于不同位置可以导致多种设计方法,所以就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人人献策,互为补充。想出各种方法来进行设计。看哪一组想的方法最多,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如此一来,就可以扩大参与面,使每个学生都有直接参与的体会,而不是“嚼别人咬过的馍”。

“合作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而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在教学手段运用上动脑筋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有情趣,乐意学。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变“苦恼”地学为“愉快”地学。

在新教材中,更多地加入了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这些实验直观、有趣,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也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因此就能激发学生勤于思考,从而使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走进物理世界。教师应适时的增加实验,就地取材,做到目的明确,简单有效。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计实验外,还应增加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制作一些贴近于生活的课件,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目的。

可见,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方法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代之而起的启发式教学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学中,增加演示实验,加强主观教学,采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等方法,同时在课堂上,相互质疑,大胆设问、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的教学气氛,同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在作业处理上作设计

教师应看到:学生的作业练习不仅巩固了已学到的新知,形成了解题的技能技巧,同时也能培养起认真、负责、细心的学风,锻炼毅力、意志,养成勤动脑,善动脑的好习惯。

新教材设计了“WWW”的作业形式,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其内容也更趋向于“探究性”问题

课堂教学形式篇3

一、背景和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通常是根据教学单位的规模和师生交往的程度来划分教学组织形式。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可分为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小班教学、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按照师生交往的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等)和间接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学习、伙伴学习、合作学习、广播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等)。

从表现于外部的特点来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或形成了特定的组合形式。师生的活动必须适应一定的时空条件,并形成一定的“搭配”“组合”关系。教师和学生以这种程序和“搭配”关系共同活动,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程序、步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结或综合。

二、教师组织课堂活动中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原因

1. 教师控制提问,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非纸笔型评价手段,也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最普遍的方式。教师通过不断循环的“提问――回答――反馈”环节,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掌握新知,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矫正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和谐共鸣中有序推进。但在课堂教学“提问――回答――反馈”环节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和控制着的,越是精彩的公开课,教师对提问的控制越严密。提问由教师来主导,反馈也是由教师来进行,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例如,在上阅读课时,教师一般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然后开始提问,每个问题提问一名学生。如果该学生不能回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再提问第二名学生,直到得到自己期待的答案,如此提问完所有问题。无论是听说教学还是阅读教学,许多教师都习惯于采用这种“教师控制提问法”。而在有五六十人的班级中,这种组织方式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提问时,只有个别学生得到了回答的机会,其他学生则只是旁听,课堂教学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

2.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学生参与度低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效果,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在备课时,仍致力于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考点,而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心理、认识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缺乏考虑,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学生参与流于形式,表面上热热闹闹,而实际上教学实效性很差。

3. 小组构建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参与度低

在许多英语课上都会看到这样的合作学习情景:当教师说:It is time for pairwork/ groupwork或discussion时,学生便条件反射似地迅速回头,上下桌的同学就开始讨论了。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似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争先恐后地发出声音,有中文有英文,却不知道学生具体在讨论什么,徒有一些热闹罢了。这就暴露出了两个问题:(1)对于小组合作采取何种方式,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往往含糊不清,最终只能人云亦云。(2)教师往往忽视编组策略,造成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表面上是全体参与,实质上是好学生说了算,程度差的学生只能袖手旁观。

三、解决方案

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小组活动,笔者尝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以下几种形式各有其优缺点:

1. 教室座位形式

(1)传统的秧田式

秧田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最为普遍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仍然被我们学校广泛运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①它能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有一定的规模效益。②它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的学习系统完整。③它能保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④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相处,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有利于及时调整讲授内容和方法。⑤它把教学内容及活动加以有计划的安排和管理,从而可以赢得教学的速度。⑥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与情惑,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秧田式有其局限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全体学生被迫接受同一个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而缺乏灵活性;单纯的言语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下降;不适宜完成动作技能目标,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也效果甚微。

秧田式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对于那些班级人数较多、教室面积较小的学校来说,秧田式是它们的唯一选择。它最大的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2)马蹄式(双翼式或半圆式)

马蹄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将学生课桌椅排成马蹄形状,与半圆式、双翼式相似。它的优点是:留出的空间大,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左右两个大组,便于开展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和分组比赛等。马蹄式既有助于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也便于教师走近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这对于教师监控整个课堂也没有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安排形式。

(3)席地式

席地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室里没有桌椅,学生可以席地而坐。席地式的优点是,由于没有桌椅,教学场地相对扩大,教学活动的空间可以随时变换。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变换姿势,如站、坐、蹲,还可以根据要求改变活动方式,如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学习,没有拘束、没有负担,轻松自如,仿佛又回到了幼儿园。

2. 活动式,小组合作式

(1)同桌合作

由自然班级中异质搭配的同桌两人组成。学生的交往范围较小,所占时间不长,易操作,特别适用于低级学习任务,如同桌互相检查预习情况、检查作业等,也可用于难度不大的问题讨论。

(2)“邻居”合作

课堂教学形式篇4

1 课堂讲授的重要性

课堂讲授之所以居于主导和重要的地位,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理论性。在实践过程中,由掌握知识和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作深刻阐明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掌握和学习基本的重要的问题,并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实质及相互联系。课堂讲授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就一般情况说,如果学生不经指导,仅靠读书或经验获得知识,容易失于浮浅与不系统,而所付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多得多。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深刻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其它的教学形式,就其主要任务来说在于巩固、加深、扩大和运用课堂听课所获得的知识。如讨论课是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实验课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课堂教授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继续自学的基本前提。因此,讲授的水平,决定了整个教学的质量。鉴于它的重要性,学校对于课堂讲授要有较高的要求。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说其它的教学形式不重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由各种教学形式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的结构,任何轻视、削弱其他教学形式的思想和作法都是错误的,它将导致降低教学质量。当前教学计划一般存在的偏向是:削弱实验课,删掉习题课、讨论课,讲授时数太多,自学的时间太少,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 课堂教授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的目的性。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学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计划中占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讲授的方向,必须紧紧扣住课程的教学目的,从本门课的角度出发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授时要在课程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教材内容,确定目的、要求,选定讲授重点。这一点不但教师自己要明确,还要使学生也明确,以便于学生明确方向,集中思想和精力,提高自觉性。

(2)课堂教授的科学性。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讲授的目的性要依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不能企图在教材的科学性之外,来达到讲授的目的。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是课堂讲授的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每个概念、原理、规律的阐述,都必须在观点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都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为根据,做出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及时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达到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但教学大纲与教科书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随时反映这些新成就新水平。课堂讲授则可以在教材之外,适当引进科学新成就,以充实讲授内容,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成就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学科新动向的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及时以新材料补充或代替不完整或陈旧落后的教材。不应当为炫耀自己“博学”而讲授许多与课程目的、内容无关的东西,舍本遂末或横生枝节会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讲授的思想性。要在传授知识技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叫做“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贯穿这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述基本原理,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刻地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教学,讲授的思想性都应当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与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附加的说教。课堂讲授思想教育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上,只有教师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收到教育的效果。

(4)课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所讲授的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应当在讲授中得到贯彻。课堂讲授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教师阐明理论所产生的实践根源。说明一定的理论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例如:古代为了丈量土地,总结出了几何学;近代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而出现工程学等。其次,要尽可能说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联系必须建立在与课程的专门特点和教材的实际的内在联系上,一切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如历史事件的类比,表面现象的牵强附会,都无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和运用理论,同时应指出,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课堂上讲清它的使用价值,如许多数学原理就无法简单说明它的实用性。

(5)课堂讲授的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科学有严格的结构体系。因此,传授科学知识必须有系统性。当然,课程的系统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的体系。它是在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循序渐进地形成学生认识中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一般已体系于课程大纲和教材中,传授的知识基本上要求按课程大纲、教材进行。但又不应照本室科。因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是书面的系统,而讲授的系统性要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系统性一般只要求根据逻辑顺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而讲授的系统性则还要求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因此,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的关系。教材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核心部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就没有抓住“纲”;学习中的难点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必须扫除,否则就不能融会贯通。两者都是讲授所应突出的重点。但教材的重点不是各自孤立的,孤立的重点不能形成科学体系,也不利于理解与记忆,必须把点连成线,使知识形成理论体系这就是要抓住重点与重点直接的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形式篇5

二、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探索过程着眼于发现新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小学阶段,尤其在低年级,这种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如数的拆分,通过摆小棒,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时,要大量采用具体操作去感知,形成空间观念。这种学法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纯操作的层面,动手操作之后一定要上升到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再如:一年级下册《数100以内的数》时,课前为每一名学生准备了100颗不同的物品,让学生自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数有多少,然后交流数的的方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数出了100颗,在交流数数方法中,了解到不同的数数方法,同时感知到,由于颗粒大小不一样,相同数量的物品占的空间不一样。

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学生的学习也会是困难的。教师要给学习提供必要的W习材料,设计合理的学习的步骤,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自主学习,认真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巩固应用,引向实践

新授内容后课堂练习主要是促使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把新学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对知识和方法可以巩固和强化,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练习的趣味性、层次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相应的练习,使每一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应用创新的特征是开放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具体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小小设计师,当二年级同学学习找规律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让学习来设计一个手帕的图案;比如看谁的方法最独特;怎样做最简便;谁的方法多。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待我们教师用心去设计。

教学实验表明: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形式篇6

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程标准》将很多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例如:自助、合作、探究等方式,这几种方式的合理有机结合能够给学生的学习主体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依托标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这就需要再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进行不断的创新,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来打破传统的独霸讲台的教学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1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调动作用,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巧妙的创造一个引入课程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入到学习内容上来,巧妙的设计情境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学习情感,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情境的设计中,教师就称为学生的主持人,让学生在学习中巧妙的置身与教师设计的情境中,逐步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通常情况下,意境的创设可以从开头即兴导入,例如:在《芦花荡》一文中,可以逐步引入导语: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时期,会发生很多英雄事迹,一位60多岁的老人应是养老的年龄,可由于战争的爆发和他的一颗爱国情怀,让他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数次穿越日本侵略者的封锁线为部队供应物资,有效的志愿了抗日军民的战斗力,而他手无寸铁却能够把日本侵略者打的头破血流,这是一个地道、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吧。这种方式的导入能够给学生一个带有好奇心的意境,自然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入就会逐步对课文中的内容产生兴趣,会以自助、合作的形式去争先恐后的了解文章的详细内容。

2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语段学习

在很多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一直都是通过前后顺序性进行教学和讲授的,这种传统的讲授方法会造成很多弊病。例如,学生会受到顺序性的影响,事先就将自己画在一个设计好的圈子内,欲出不能,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学习能力受到了束缚。这种学习方法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方法背道而驰。还有很多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自身多年教学习惯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上墨守成规,对学生的思维拓展考虑很少,导致很多学生对于学习中新领地的开拓出现问题。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对于开头的咸亨酒店大谢特谢,在那个时代中的酒店学习是空中楼阁,比较朦胧。若让学生从乏味的不理解的学习中去学,那就成为了强扭的瓜。而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来学习,很多学生都是首先选择在断腿后的孔乙己中最后到酒店的场景来学习,这也就是本文中的高潮和核心部分,这样学生通过全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学习,就会让学生很认真的去自己探究,也会很轻松的将各个情节连贯起来。

3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的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的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4通过师生提问方式来共同解答课堂教学问题

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于“渔”,而不是给予“鱼”。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了,做出了个性化的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更有学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阳给湖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色,轻风徐来,柳条也舒展着自己柔美修长的双臂,那娉娉袅袅的样子,真如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娘子一般。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在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时,教师都是摸索着进行前进,而这需要全体教师努力的同时更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型和学习独立性,在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下,更应深刻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将他们的天资充分释放出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特别是长期以来对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教学形式上进行改变,为学生今后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青民.课改十年: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2).

课堂教学形式篇7

一、自主合作学习

地理兼有自然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它独到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目的,教学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学习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二、分组合作学习

尝试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根据异质互组(成绩不同)的原则,把学生分成8个组,每组7-8人,每个组老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案发放,确定发言人,收集问题等。基本模式的流程:分发学案-预习学案-组内讨论答案-分发答案-讨论有问题的地方-收集问题点-汇总后报给老师-老师讲解-习题巩固-组内讨论答案-分发答案-讨论有问题的地方-收集问题点-汇总后报给老师-老师讲解-分发下节学案,形成“有问题-组内讨论-老师讲解-巩固练习”的基本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学生基本能全员参与,老师则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以巡视全班,督导学生的参与情况,然后根据学生汇报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老师“闲”起来了,学生则忙起来了,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也加强了老师控制课堂的效果。

这种模式很容易出现无效讨论,比如有些同学很少参与讨论,只是倾听,或者讨论一些与学案上问题无关的内容,这就要求老师要选一个学习成绩较好,有责任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做组长,他要协调好组员的学习分配,成绩好的学生负责“解决问题”,参与度差的(多为成绩较差)学生负责“提出问题”,比如,组长要经常记得问他“××,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还有什么问题,这个规律你懂吗” 等等类似的话,成绩好的学生要及时回答他的疑问,这样他就会慢慢主动的参与进来,这样就避免了某些只是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问题,成绩差的则在热烈讨论课外话题的形式讨论,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模式组长的作用很大,他要协调组员的学习分配,启动讨论,汇总问题,分发学案及答案。有些老师往往要指定一个中心发言人,我觉得这不合理,讨论是自然而然的,谁有问题谁问,谁能解答谁解答,只需要组长协调就好了,为什么就是某个人呢?这种模式对老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老师能放下去,是否能收回来?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知识点是否讲透了?这就要求老师对学案要精心编写,重点、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递进性,层次性,避免太大的跳跃度,否则学生讨论时容易卡壳,这时老师也可以及时作出解答,否则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很可能就完不成,所以,我们不能光要形式上的讨论,还要重视结果,否则,热闹的讨论课也不是一节好课。

三、探究学习

高中地理有很多揭示自然现象规律的内容,比如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河岸侵蚀现象、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形成等很多规律,用探究式教学既能揭示自然规律,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透彻领悟,记忆深刻。

在学习风力堆积地貌时,新月形沙丘的性状与风力的关系学生不易明白,可以用实验探究式: 一个大木箱内,放一堆沙土,然后用一个吹风机(或小型风扇)对着沙堆吹,过一会观察结果并设计问题:沙丘是什么形状?对比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大小?等高线示意图应如何画?这样,学生对“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的特点就会记忆深刻。还有像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也可以用实验探究的模式,像这种简单易做的实验应该在教室内做一做,效果会很好。

课堂教学形式篇8

(一)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

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课堂教学形式篇9

在不同的课堂教学时机恰当运用丰富多彩的合作朗读形式,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下面就以教学诗歌《观沧海》为例谈谈朗读体验式合作学习的方法。

教学时机1:初读,整体感知。

适合的朗读方式:①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展示;②全班齐读。

教学时机2:再读,研读课文。

适合的朗读方式:①组内男女生分读;②组内轮流读;③邀请老师读;组内1+1、1+2互读;④邀请其他组朗读;⑤邀请某个组个人朗读;⑥男女生赛读;⑦邀请全班朗读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一:

课件呈现问题:你读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结合诗句朗读体会。

小组展示:

生①:我们组选择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四句。

组内男女生分读。(注: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任学生选择或创造 )

生②: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大海,波涛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

生③:这里一静一动,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组内齐读。(注: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任学生选择或创造)

课堂教学片断示例二: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别一枚花朵的发簪装扮着四季的姿容,将湖中的鹭岛、凫庄点缀成一枚枚玲珑的玉佩镶嵌在绿萝衣上,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芳步婷婷,不染征尘,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寻梦瘦西湖》节选)

朗读示例:

组长:(声音响亮,感情充沛)我们选第三小节,烟雨迷蒙,瘦西湖,我为你而来。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

女生轮读: 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最是那古朴而明艳的五亭桥了,细腰上轻轻一挽,朵朵出水的莲花灿烂如靥。

男生轮读:不论这座古城经受岁月流年如何的洗礼和变化,你始终不为之所动,静静地穿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小说……

女生齐读:芳步婷婷,不染征尘。

男生齐读: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

男女生齐读: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 (重复读)

朗读体验式合作学习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朗读水平,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合作中增强了竞争意识,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还能够互相纠错,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欣赏和评价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

二.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

就语文学科而言,课堂教学离不开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课外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时机1:课前预习的落实(包括文学常识、课文有关信息的搜索、故事情节复述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小组抢答;②小组推荐代表展开全班竞赛。

教学时机2: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字词音形义的辨析、背诵训练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组内默写纠错;②组内“1+1、1+2”式过关。

教学时机3:课堂小结阶段(包括归纳知识、课文内容理解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小组积分排名;②“一站到底”式检测。

教学时机4:评价性检测(包括试卷订正、错题讲解等)。

适合的检测方式有:①合作订正错误;②“兵带兵”式讲解。

这样的合作学习检测方式要注意根据课堂的时机进行灵活变通,可以有效地发挥“兵带兵”、“兵查兵”的效能,尽量全面地检测基础知识,纠正错误,有效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口技》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课件呈现:积累字词,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

(活动方式:组内互助解决字词句障碍组间互助,教师助学准备竞赛)

活动1:学生提问,组间互助,教师纠正或补充(教师进入小组巡视助学指导)。

活动2:课件呈现竞赛内容,展开全班竞赛。

(1)指出用法特别的词的意思。

善( )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 )

(2)下面的词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请说说看。

意少( )舒 股( )

会( ) 俄而( )

(3)解释下列两组词的词义。

妙:众妙( )毕备

以为妙( )绝

绝:以为妙绝( )

群响毕绝( )

(4)翻译。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任务检测式合作学习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既营造课前合作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合作,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学习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紧密联系,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三.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是在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个人与个人、组内之间、组与组补充完善的过程。它能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交流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机:文本品读、赏析;文本主题的理解、拓展延伸。

教学方式: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

《窗》的课堂教学片断示例:

生①:从“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可看出远窗病人的心已经被嫉妒与黑暗所蒙蔽了,他已经丧失了人性,面对昔日新朋友的病患,他从初始的嫉妒堕落成了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

生②补充发言:另一位病人一系列心理变化,可看出他原来心地善良,为交到如此真诚的朋友感到荣幸,但突然诞生的想法,逐渐成为诱惑,私欲膨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懂抵制诱惑的人,一个冷酷残忍的人,一个失去道德底线的人。

生③补充发言:这里还与上文第4段优美环境形成对比,反衬出近窗病人的无私乐观,远窗病人的自私自利。

生④补充发言:远窗病人泯灭了良知,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深渊,其实就是在提醒我们生活着的人需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克服自己私欲,心里装满阳光世界就阳光,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

探究补充式合作学习给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参与意识增强,主动探索、合作探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人人学得生动,人人收获成功,使大家的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发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形式篇10

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钱“生”钱——投资理财中的数学问题》,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有关税率、利率、折扣等内容为基础进行复习与拓展,内容有现实意义,体现趣味性和应用价值。整节课巧妙地借助“钱生钱”这一主题将打折、利息、炒股三种数学问题进行提炼,分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折扣问题。“花店运进一批玫瑰花,进货价每枝1元。提价200%后零售,每枝花的零售价是多少元?”“后因销售情况不理想,决定采取促销。在零售价不变的前提下,现有‘打八折’和‘买四送一’的方案。你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通过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明白“打八折”和“买四送一”两种方式的不同点和相同之处,并会正确运用合适的方式让“钱生出钱”。

活动二:储蓄问题。“2007年8月15日,张叔叔把50000元按两年期整存整取存入银行。到期后应得利息多少元?”“如果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多少元?”“到期后,张叔叔实得的利息却不是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计算、比较、拓展,学生明白利息税是一个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的一种税,把钱存入银行也是一种理财方式,正确运用这种方式能让“钱生出更多的钱”。

活动三:股票问题。“张叔叔在1月5日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1000股,结果这只股票当日就上涨了5%。如果张叔叔当日就将这只股票全部卖出的话(扣除股票交易手续费用215元),他可以盈利多少元?”“第二天这只股票下跌了5%,如果这时候张叔叔将股票全部卖出的话,他是赚了还是赔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确通过炒股“钱生钱”来得比储蓄要快得多,但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整节课以“钱生钱”为主题将零散的内容系统化,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意在让学生在知识整合的过程中逐步拓宽数学视野,通过数学思考生长出自我的观点。

我们以主题为核心,将一个专题、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所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构建,自行开发的主题复习课还有许多,例如:主题单元复习课《小明的日记》、主题学期复习课《旋转》、主题毕业总复习《做立体图形》等,学生在课中构建了新系统,学会了主题思维的方式。

二、主题阅读课,由阅读到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主题阅读课是建立在学生独立阅读基础上的主题交流,起到资源共享、观点碰撞、自主拓展、自我建构的效果。我们从苏教版“你知道吗”入手,以数学阅读课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在数学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数学阅读,以此丰富学习方式,提升数学素养。

例如:就五年级上册第16页“你知道吗”(见下图)进行主题拓展,形成主题阅读课《三角形面积方法知多少?》。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先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一则三角形面积的算法“半广以乘正从”。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古代三角形的计算方法,体悟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后师生操作,深入理解为什么盈能补虚,为什么半广就是底的一半,由此举一反三、迁移思考。学生画图、操作交流,得出也可以用“半广以乘正从”,即:高×(底÷2)。学生借“操作”解读古代算法,并进行迁移,经历数学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最后推理验证,全面考虑。前面研究的材料都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结论是否适用于任意三角形呢?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操作实践,都得到验证。

学生通过“你知道吗”了解了古代算法,并进行了推理拓展,以“思维”诠释文化,感受了数学文化的内在魅力。

在主题阅读课上,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述,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历,这正是阅读与一般解题的区别所在。在追寻这一段数学史的过程中,学生领略到古代数学浓浓的思维魅力。

我们在“你知道吗”研究的基础上还开发了主题阅读课《生活中的圆周长》、《巧算圆柱的体积》、《折纸的奥妙》、《走进中外计数法》……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养成数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

三、主题数学休闲课,由正式到休闲,享受数学乐趣

主题数学休闲课,没有硬性数学学习任务,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指标,就是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活动、在轻松的活动中享受数学的一种课堂学习形式。它把数学与学生的兴趣、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数学是什么”为主题,以“趣”为线索,开发拓展成主题休闲课《我眼中的数学》。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一说:你眼中的数学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数学的神奇。然后玩一玩数学游戏,学生在二十四点、掷骰子的游戏中,感受数学很好玩、很有趣,数学也是可以娱乐的游戏;接着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红绿灯、人民币、发票、股票……),找一找数学在哪里?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到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欣赏具有数学特征的图片,例如:交通标志、维纳斯雕像、中国故宫的构图……学生边欣赏边听讲述,感受数学是美的,艺术离不开数学。整节课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交流、游戏、欣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感受到无穷的数学乐趣。原来,数学也能这样“休闲”,“休闲”着也能学数学。

课堂教学形式篇11

1. 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 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 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 “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 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 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 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课堂教学形式篇12

每册教材都有主要人物和动物图像,教师应带领学生动手制作人物和动物头饰,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创设情景,操练语言。在角色表演中,教师与学生戴上头饰对话,不仅增加了趣味性,而且体现了交际情景。

绘画是学生最乐于表现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回家画图片,自制生词卡片,上半部分画画,下半部分写单词,或者正面画画,反面写单词,这样就把抽象的单词和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记单词就会容易很多。而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事先制作好的生词卡片,既可巩固生词,又能节省时间,使教学方便、快捷、高效。有时通过变换操练形式,还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如先遮住生词卡的一部分、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还可进行“快听快说”“快听快指”“藏藏、找找、说说”或“英汉互译”游戏等。

制作挂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颜色时,教师可制作一幅色彩图,如:彩虹、条色气球等,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可利用照片来进行教学。如在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单元中,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时,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利用照片来学习生词和句型。

2 利用实物进行教学

将实物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创设相关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实物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会让学生对教师出示的实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更容易记住知识点。如:学习三年级下册“Unit 2 Do you like pears”单元中的pear、 orange、 apple 、bananas等几个词时,我先让学生闻水果的味道猜是什么水果,然后出示水果同时出示水果词卡,最后教学生认读英语单词并拼读该单词,能快速记忆单词的学生奖励品尝水果。

3 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

用简笔画创设情景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教学行式,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妙趣横生的人物、动物和日用品,教师可以尽情夸张,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教学There be句型时,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快速简单地画上一幅图画。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Under the book there is a pencil.There is an eraser in the bag. In the bag there is a sharpener, too.随着教师的讲述和拼画,全班同学的精神都集中在一起,学生还会从中领略到简笔画的美。

4 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但学生大多初次接触,因此教起来不太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特别时在进行英语字母的教学时,可用手势及四肢等表示大小写字母。有的学生还能发挥想象力用手和身体或者两个学生的手和身体搭配来表示字母。在指导书写时,可教学生使用左手当“四线三格”。要求学生用右食指在“四线三格”上练习字母。这种有趣的字母学习法,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使用,课堂学习氛围很浓厚。

5 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学习巩固知识,寓教于乐。

课堂教学形式篇13

一、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案例】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案例】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三、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四、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案例】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分,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