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实用13篇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

二、教师引路,学生自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自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的引导是条件,学生的学是根本,引导必须通过学而起作用。在数学的自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例题,自行解答,议论和质疑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但是,也不是不要教师,因为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组织、帮助等,学生的学也会无的放矢、乱作一团。因此,学生的自学过程也必须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时,我首先出示了自学提纲:1.阅读P2,思考(1)"℃"表示什么?(2)16℃、-16℃的意义有什么不同?(3)"-"是什么符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2.观察例2存折数据,以"500"、"-500"为例,思考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

3.请你写出生活中的正数、负数各一个,再读一读,并想一想负数和正数的读写应该如何区别?0是负数还是正数?

学生通过"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接着将自学到的知识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提纲了教学效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学困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来说要事先深入备课,否则无法给学生准确到位的提示;同时对学生来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三、当堂训练、当堂检测

新知教学完后,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有一定的梯度,形式不同,且检测的重点不同。当学生学习完新知后,如何知道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如何达到巩固新知?这些问题归根于一句话:当堂训练、当堂检测。当然,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要做的有很多。比如,编制练习内容,这是一个"大工程",练习内容太难,达不到检测全体学生的目的;内容太简单,又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成效。对此,老师还得下一番功夫在里头。在本学期的实践教学中,练习我一般都采用分层练习,由"基础练习——强化练习——思维拓展"。例如,《解比例》这一节的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1.填空。

(1)27:()=45÷30=():20=()%

(2)比的后项是1.5,比值是4,比的前项是()。

(3)从18的因数中,选出4个数,组成2个比例是()和()。

(4)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最小的质数,另一个外项是()。

2.选择。

(1)根据6A=7B写成下面三个比例,不正确的是()。

A.6:7=B:AB.7:A=6:BC.A:7=6:B

(2)甲:乙=1/2:1/3,那么()。

A.乙是甲的3/2B.甲是乙的1.5倍C.甲是乙的1/6

(3)1/3:2=1/10:0.6改写成2×1/10=1/3×0.6的根据是()。

A.比B.比例C.分数

3.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A、小红在文具店里用15元买了3本练习本;小丽用25元买了5本,谁买的本子便宜些?

(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

(3)这两个比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为什么?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2

所谓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而创设的师生间、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情感氛围。

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

数学一直是学生的一块心病,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函数和变量,都是学生们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从而使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能够活跃数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

3.有利于帮助老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数学的复杂和抽象的原因,使得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堂上,这样会使得老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1.存在追求形式、东施效颦的现象

在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过于形式化,盲目模仿别人的教学情境,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缺乏实际生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2.存在过于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是根据实际情况和生活实践进行的情境教学,但是有的教师认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就是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都以情境教学为主,过于情境化,从而造成对重要知识点的忽视和遗忘。

3.存在教师对优化课堂情境教学的排斥现象

由于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出现了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比较随性的现象,因此许多老师认为这样会导致学生因为情境课堂而浪费时间,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下降,对此持比较排斥的态度。

三、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

1.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选择的数学教学情境的题材和活动要科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源于生活,根据贴近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课堂情境教学;二是要具有实践性,有实践经验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2.坚持探究性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优化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缺乏生活与实践、盲目情境化等等,因此要持探究的原则来对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坚持发展性原则

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在新的时期内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需要发展和探究,应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新需求,比如讨论操作式情境、设疑式情境等等,继续发展和优化生活与实践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基于生活与实践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得到优化,基于生活,基于实践,让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模式有利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3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学校要教学生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教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未知。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达到提高其道德素质,健全人格的重要目的,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思政教师将实践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认为只有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政课有关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在思想上严重忽视课堂实践教学。相比各种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课堂实践教学能够更好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这种实践方式应是当前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为合乎实际情况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课堂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互动和演练中学习理论知识、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相对于思政课课堂之外的各种校园、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组织形式灵活,学生参与方便,教学实效性强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播放、发人深省的案例解析及组织有序的调研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将课程的知识点与实践活动巧妙结合,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参与到课堂的实践活动中,在自主学习、自我体验、自主实践中,获得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组织过程简单,教育资源节约,教学可操作性强

相对于传统社会调研活动开展受到时间、场地、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思政课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简单,只要开设思政课教学就可同时进行实践化教学,普通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即能满足课堂实践教学的需要,无须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课堂实践活动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教学可操作性强。

(三)组织内容连贯,符合学科特点,教学针对性强

在各大高职院校,各种校内外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常常受到领导、财力、教师、场所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活动形式和内容相当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学生在参加实践动后往往难有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自身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锻炼。而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则可以结合学科授课特点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以各种形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过程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相联系,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针对性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具体设计原则

(一)课堂实践教学内容要“近”,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教材理论多实例少,内容理解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需紧密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内容的“亲近性”,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结合高职生关注的热点与疑难问题,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正在经历或今后会遇到的人生问题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为例,在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可以加入具有争议的武汉公交车“有偿让座”事件、因为搀扶老人而被诬告的“南京彭宇案”、令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由姚贝娜去世引发的媒体道德争论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着力引导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把理论学习、课题实践、人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堂实践教学形式要“杂”,贴合学生主体特征

2013年开始,“95后”开始成为高职院学生的主力军,他们思想活跃不喜欢被束缚、自信张扬善于表现、创新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这也要求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抓住“喜新”的“95”后高职生眼球。目前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讲座(专题报告)、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案例分析、视频播放等,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应将多种教学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避免学生由于单一一种实践活动的重复产生疲劳及厌倦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堂实践教学指导要“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在某些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打着“实践教学”的旗号,一个学期有大量漫无目的毫无规律的课堂实践活动,看似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但是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导”,所谓学生主动地“学”,也只能是“瞎学”,这种单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的课堂教学实践,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中心在于体验与过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要精心设计,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模拟教学(学生课堂讲课)为例,在课堂实践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布置相关课程内容,介绍模拟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对课程内容切入视角的思考并对相关资料搜寻途径进行指导。在模拟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并作出相应的鼓励和支持。在模拟教学结束后,还要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建议等。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实例分析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七章第一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为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内容如下:

(一)课堂讨论的设计和实施。在开篇部分引用“囚徒困境”的难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讨论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多个小组,讨论形式采取先小组、后推代表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讨论的参与,在讨论中将“囚徒困境”模式引入公共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由于人们选择自利还是尊重他人利益所带来的四种不同的社会状况,促发学生思考如何在公共生活中形成较好的道德行为结果,引入社会公德概念。

(二)视频播放的设计和实施。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部分,为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理解,通过新闻片段《本是交通小摩擦,彪悍女惹出大阵仗》使学生充分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无谓的口角之争带来的恶劣影响,理解在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以专题栏目片段《不该发生的事故:多事的路口》对学生视觉和心灵造成的震撼为切入点解释为何要将《道路交通安全法》纳入到公共生活中并对相关内容展开介绍。

(三)案例分析的设计和实施。以“丁锦昊”在埃及刻下“到此一游”及“梁齐齐,故宫喊你回家剁手”的社会热点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对于公物的保护意识,同时启发学生运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培养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需注意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课堂实践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一灌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认知规律,结合学生主体特征,综合运用各种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课堂活动的参与中让学生真正去体验、领悟、解决人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为达到课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4

进行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界都开始探究课程的综合化+并引领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潮流。我国在近几年也开始在高中尝试综合实践课程,旨在完善高中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国际接轨,整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

1 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在高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就不可能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实施综合实践课程需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实践教学的高精尖。而我国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学校通过聘请一些校外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些人都不是专业的教师,虽然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强,但他们并不懂得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不能将书本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这种教学形式也打不到理想的实践课程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外校的技术工作人员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掉以轻心,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他们只要把教学任务完成,而不负教学责任,更不会对学生负责。

因此,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各种补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课堂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素养。而教师要负有责任心,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耐心指导,对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教师也要自觉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

2 扩展综合实践课堂资源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资源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综合实践课堂也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及时性、准确性,拓展各方面的有效资源。学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本校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综合实践课堂;由于实践教学通常没有固定的参考教材,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发挥教学优势和教学资源,探索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并给予指导,探究课题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再让学生自己制作课题实施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新,完成研究课题,获得研究成果,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进行实践研究。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种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加以归纳和整理,联合全国各个高中学校,建立综合实践课堂资源库,及时更新数据库的资源,向学生最新、最真实、有效的实践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发明和创造。

3 创新研究方法

综合实践课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在具体的实践环节,要规范过程研究。

在选题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典型案例并详细分析,给学生提供研究示范,从而让学生对实践课堂研究有更加清楚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提醒学生在实践研究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问题。

选题确定之后,要根据选题的内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课堂中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课题研究。

学生在论证课题以及实施课题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多做观察,多做记录,把研究的数据和心得体会都及时向教师汇报,反映自己在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出现的错误,及时予以纠正和调整研究计划。学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情况,选择最佳的研究方案,实践的地点和活动方式也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课题研究结束以后,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撰写研究成果,完成结题任务,把实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计划、活动记录、活动报告、调查表等等相关内容加以整理,提交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最后学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教师汇报,由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5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2. 校外实践活动 

校外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以外进行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校内实践活动和课堂内实践活动不足。它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1)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就是指大学生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入农村、社区、单位和家庭,了解情况,找出问题的表现、分析原因的实践活动。(2)参观访问。参观访问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教学内容、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到纪念地、示范村、镇、企业等单位了解情况,获得信息的实践活动。(3)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面向社会的高质量适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制定详细的措施,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6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定的阶段,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实践活动。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如果将实践活动对象区分为自然、社会、人的话,它属于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思想观念与行为的发展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既把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教学和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 

同时,在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从中受到了最为切实有效、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认识 

 

1.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可使教学内容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中以大量的、鲜活的资料或案例,为理论教学提供坚实的实践支撑。一方面,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单一的模式,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讨论、辩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认识,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通过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社会承担责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协调与管理,在参预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对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而课外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根据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课件等。  1.课堂讨论和辩论。课堂讨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各自抒发己见,展开辩论,以求得正确认识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在于信息多向,传递反馈迅速,能够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增加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通过课件创设现实情境。课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了用语言无法营造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其主要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富有吸引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事物和现实,如具体事件、异国的风土人情、宏观世界、微观结构、事物的内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等很难使大学生实际感知,而这些通过教师的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可以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增强生动性、实效性,并提供更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接受理论知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包括校内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1. 校内实践活动 

校内实践活动是在学校范围内除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外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主要有:读书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是寓教于乐的载体,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1)读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阅读报刊,丰富时事政策教育的内容,加深对时事政策的理解,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帮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和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加深已学的政治理论知识。(2)观看影像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电影、教学资料片、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构建良好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怡情养性、陶冶高尚情操。(3)大学生社团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是大学生培养能力、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靠课堂教育是不行的。(4)开设专题讲座。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专题讲座和学术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外请专家或自己开设讲座的方式。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7

(一)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证明,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观察与思考。俗话说动手必动脑,在动脑过程中也学会了反思、归纳与推理,同时思辩能力、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这些都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内容。

(二)有利于增强亲社会行为

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耳濡目染间增加了他们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了工人、农民的艰辛劳作、体会改革开放给社区、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体悟到了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带领小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关心自然,加深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三)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热爱。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是产生民族精神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增强小学生对家乡地理、历史、物产、文化等内容的了解的重要形式。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不仅能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还能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四)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为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科架构的桥梁,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愿景。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能够获得主动发展,他们的智慧才能充分发掘出来,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才得以提升,个性得以培养,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二、实践探索

(一)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社会性实践活动的前提与保障。为此,校方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尤其要重视发挥团队辅导员在组织指导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骨干作用,要将教师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联合有关部门,在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发挥其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二)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和教育目的维度上,各年级各有所侧重。在活动中,为了让小学生接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培养户外生存技巧与能力,将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规范及心理素质训练、动手动脑、实践创新等,渗透在每一次活动之中,让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所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大课堂,使小学生从中得到各种教育和技能培养。第四,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学校在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和预案,指定专人负责;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必要时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向小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事项,培养小学生安全意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三)整合课程资源,建构系列化课程体系

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小学课程之中,用课程与教学的思想与理论去设计和统整,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把社会实践从随意性转向校内外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整体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操作程序复杂的一项工作。因此,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根据小学生的成长阶段、发展特点,分层次、分内容地设计系列化课程体系。分层次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的小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以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内容遵循多样性的原则,这样小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可以有重点、有选择的参加,避免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盲从。

(四)加强宣传引导,链接“家校”

取得家长的信任与大力支持,是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力所在,因此,政府部门和学校要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家长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连接“家校”情意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发展。通过宣传,要家长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认识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掌握科学和技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和社会问题等所必需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促进小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认知和行为相统一的纽带和桥梁”。以推进学校、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共同搭建小学社会实践的平台,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社会实践的体制和机制。

(五)完善评价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同时,学校也要对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做好活动小结和鉴定工作,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参考文献】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8

一、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结构

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包涵三方面要素:实践教学目标要素,即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外语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进行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实践教学内容要素,包括课堂实践、自主模拟实践、第二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要素,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评价。三个要素构成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目标是先导,内容是核心,机制是保障,三要素之间有效衔接,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见下图:

二、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校围绕外语实践教学体系中的目标、内容、保障机制三要素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实践探索,实施对外语实践教学的全面改革。

1. 外语实践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我校“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过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到综合的外语语言习得客观规律,将实践教学目标分解为基础、提高和应用三个层次。基础层采用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利用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的自主模拟训练与实践等途径,达到夯实语言基础,提高语言技能的目标。提高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成才的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融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课外活动和英语竞赛活动,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层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实习,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实现全方位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目标。

2.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外语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外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我校通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设置外语实践课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和运用的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外语语言实验实训中心、第二课堂、社会等多渠道进行外语实践,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培养与课外引导、专项实践与个性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五个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外语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9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阵地,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主体实践性活动为形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特征,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连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中介和桥梁,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看“社会”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分离。目前各高校都相应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与校团委、校学生处密切合作,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专职政工干部紧密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但很多人把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和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革命老区等开展实地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在校外、在社会”,只有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才是实践教学。因此,不可避免地割裂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联系,同时也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是其精髓,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切实抓紧抓好。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部分教学主管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就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即通过校团委、校学生处组织的各种课外、校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三下乡”活动或社团活动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置于实践教学之外,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以师为主,理论知识“满堂灌”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普遍存在学习考察培训少、任课时数多、科研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很少参加甚至从未参加过“走出去”的实践教学培训及实践教学活动,不仅缺乏课堂实践教学的意识,而且也缺乏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这种情况必然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使课堂实践教学难以为继,造成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脱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整体素养存在缺陷,如年轻教师多,部分教师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理论修养不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不足,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教学内容缺少时代感和实效性,缺少生动性和针对性,使得课堂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3.学生对学习思政理论课的模糊认识导致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的难以实现。目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普遍存在一些偏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他们进行政治教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自身需要和个体发展帮助不大。这种误解直接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中学的“政治课”,大学的“副科”,认为“学习没什么收获”,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由于学习目标模糊、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消极,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率明显偏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热情不足,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干想干的事,干自己认为“有用”的事,因而课堂实践教学时常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要是教材的解读、知识的灌输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讲授有余,研讨不足。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给学生以参与空间、思考空间和创新空间,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挫伤、遏制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建议

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达到它应有的教学目的,取得教学实效。如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并使学生乐在其中,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任课教师的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手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提升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能力,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考察和培训活动,为教师进修访学提供机会,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调研,选派教师到企业、乡村、社区等挂职锻炼,开阔教师视野,观察和体验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在积累中提高课堂实践教学水平。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规定,按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足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减少教师任课时数,课堂规模控制在100人左右,鼓励小班教学,以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和思考国内外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做充分准备,提升课堂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将课堂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课堂实践教学学时、教学目标、成绩计算,并把课堂实践教学情况列入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为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敦促教师积极组织开展课堂实践教学。

2.深入学生实际,创新课堂实践教学形式。首先任课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想所求,特别是他们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这样,课堂实践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课堂讨论、时事评议、热点研讨、模拟演练、主题演讲、案例评析、影视观摩等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每一次课堂实践教学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切不可仓促上阵。任课教师要选准选好选题,提前就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做出布置,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准备发言提纲,要激发鼓励学生勇于阐述个人见解,鼓励不同意见交锋。老师要对课堂实践教学进行深入、有针对性、合理的点评,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白,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端正世界观、价值观中提升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参与兴趣。三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增强课堂实践教学的吸引力。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精美的PPT,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借助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播放有关视频资料,建设专题网站,通过网站教学活动信息,开展论坛交流,提供学习资料、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澄清模糊认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3.提高学生学习认知,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首先要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识。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的重要形式,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将来走出校门,在社会上与人相互合作、和谐共处都很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普遍对政治、尤其是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比较关注的特点,适时组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课堂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相关视频材料,并让学生充分发表观后感。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堂实践教学有助于自己明辨是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乐在其中。第三要努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缺少理性的把握,更谈不上应用于实践。面对知识容量大得多、理论性强得多、学习难度高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一方面要讲透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含量要大,理论性要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注重理论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0

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衡量,看学生是否能适应、掌握技术,能否提高综合能力。其次从企业角度来衡量,看职业教育能否适应企业的需求,毕业生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第三从社会角度来衡量,看职业教育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为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在专业教育中探索和实践“科研先导,项目引领,打造实践课堂策略,并逐步推行,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打造实践课堂的必要性

实践课堂的中心是“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体现“教、学、做”合一,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打造实践课堂是当前课改的基本要求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已提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构架。“三以一化”已经成为江苏省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指导,实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实践课堂”是有效的课改措施。

(二)打造实践课堂是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动力

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课程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在工作任务描述、工作结构转换为课程结构、项目(典型零件、典型产品和典型服务等)设计、知识负载理论与实践整合上下功夫,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因此,在教学一线上探索实践课堂,能较好的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

(三)打造实践课堂是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高分低能”曾经是大学生的“专利”,现在在职业学校这种现象也有所蔓延。传统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在走普通教育的老路,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有人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是“要知识没知识,要技能没技能”。专业建设必须与市场接轨,人才培养层次规格必须使用人单位满意,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要打造“项目引领下的实践课堂”。

(四)打造实践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心声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已经使“教与学”走上了两难的境地,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实际上,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成绩一般为中下等,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往往很强,他们不喜欢纯理论的、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学习方式。相反,他们喜欢实践性强、能发挥他们特点的、边学边做的开放的学习环境。面对基础知识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课堂教育并不需要很高深的专业理论,他们更反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都渴望去尝试和探索实践性课堂。

二、打造实践课堂的要求

打造“实践课堂”要从师资、设备、制度和有效模式人手,构建“打造实践课堂”的教学氛围。

(一)要建立一支满足“实践课堂”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不断加强对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鼓励专业教师产教结合、走进企业,建立以校本研究和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的转变。专业教师要在下企业锻炼期间,从企业挖掘项目,并运用到课堂,争取做到实践课堂与车间合一。

(二)要建设符合“实践课堂”要求的先进的硬件设施

教学设施是实施“实践课堂”的保证,学校在硬件设施上要舍得投入,尤其是近几年,为了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投入的力度要更大。同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要符合项目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求,并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实习基地、仪器、设备在实践课堂中作用。

(三)加强和完善“实践课堂”制度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是打造“实践课堂”的保障。在各类评比、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采取奖勤罚懒的措施,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课堂”的实践和探索中来。例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规划》、《各专业课程改革方案》、《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培养方案》、《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暂行规定》、《青年教师五年培养方案》、《课程评价制度》等,是必须具备的配套制度。在制度保障下,构建全面打造“实践课堂”的教学氛围,确保打造“实践课堂”的顺利推进。

(四)“实践课堂”模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

实践证明,以“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的12字课堂教学标准,是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发展要求的,也是职业教育性质所要求的。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得到普遍运用的同时,我们已探索开发了“仓储管理式”、“立体开放式”、“五步导训式”、“课本剧”等教学形式,丰富了“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三、打造实践课堂的措施

在行政推动,政策护航下,要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推进的战略,“科研先导,项目引领”的策略,得到了全面实施。

(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1.走科学调研之路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组织各学科的专业教师下企业调研,走访当地上规模的企业,以及一些主管局和乡镇主管部门,从企业规模、用工需求、用人的规格,到对职业院校的要求、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等方面,用问卷调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调研,以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走课题研究之路

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学校要走科研兴校之路,形成部级一省级一市级一校级的科研课题网络。我院在部级课题《中职校各学科优效教学模式探索研究》的引领下,把实践课堂研究搞得有声有色。在确保省级以上重点课题的研究的前提下,我们更要注重一线教师主持研究的校级课题,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或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更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更能把科研落到实处,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二)打造专业课程团队,加快“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步伐

在主干专业中成立“名师工作室”,以专业负责人领衔,带领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及培养对象,打造强有力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实践的创新研究,深化实践课堂的内涵。注重克服原有的专业理论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分开的弊端,避免专业教师加考一张职业资格证书的假“双师”现象,培养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教师,为全面推进实践课堂解决关键问题。

(三)项目引领

打造真正的“实践课堂”,必须走项目引领之路。

1.实践课堂要以“项目组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以“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作为评价的标准,能力目标就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达到“能用××做××”等,能力目标的描述要求具体、实际、可检验,学生能掌握技能。围绕评价标准,我们对原有课堂教学模式中不合理成分(包括课堂设计、课堂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进行审视,进而重新设计,改革创新,力争创出多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专业教师要有项目,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以及增强学校办学能力的有效措施,是课程改革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项目来源有上级各部门、各企(行)业的科研开发项目,校级项目,各级创新大赛项目研究、开发及其他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学校要专门制定鼓励教师产学研相结合的条例。

(四)与专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实践课堂要与专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要能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体现与普通中学的区别,体现企业文化。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本专业、本班级的专业文化氛围,在特色上做文章。让人走进班级就知道,学的是什么专业,特长是什么,以后能从事什么工作等。

(五)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1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实践的项目为载体,以学生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由师生共同参与的,通过灵动、精彩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

那么如何构建灵动、精彩的综合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间彼此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的心理气氛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个性的发展。赞可夫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培养,他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高高兴兴地学或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一直是广大师生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师生为之共同努力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教育孩子们做一个好的听众,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让他们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当学生的见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应该平等的尊重学生的多元感受,独特体验。当然,情感上的亲近交流不仅要在课前、课时作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外与他们的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或参与他们讨论“家长里短”,或倾听他们“成长的烦恼”,实实在在与他们交朋友。长此以往,学生就乐于亲近你,尊敬你,这也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突破了第一道最为关键的防线――心灵防线。在这样的过程中,彼此收获了相互尊重的幸福,交流的温馨,共同成长的喜悦。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魅力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综合实践活动就应该是一个气氛和谐、个性张扬、幸福愉快的过程,师生之间彼此满意,相互信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迸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活动的高度积极性。试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爱上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呢?

二、有趣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它超越了书本,超越了体系化的教材,也超越了封闭的课堂,使儿童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全新课程的出现,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新大纲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可以筛选使用,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编排顺序,活用教材、改造教材,使教材为学生的发展目标服务。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经验,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才会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才会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学期,区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酷玩酷乐”的实践活动。开学初,全班学生召开了座谈会,讨论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座谈会上,学生们各抒己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活动的形式上,为我们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都出了不少的金点子。喜欢手工的学生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设计出一些非常有新意而且十分环保的活动项目:如利用废旧纸盒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利用生活垃圾――蛋壳创作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图画;爱好花草的学生建议全班开展种植花草的活动,为校园增添绿色……

在学生的积极提议下,我们的活动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彩。有形式多样的劳技活动,有自己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也有研究性的实践活动;甚至连教室外走廊的墙壁也成为我们的小小植物园。在这一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发言热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在课余搜集信息、寻找资料,创作作品,他们所焕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是令人震惊的。实践证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特长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丰富的课外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都知道,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活动的细节都考虑周全,如何能让学生在活动结束,也能有意无意地从生活中延续对课堂活动的关注,这就对教学设计中的“拓展生成”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得在“玩转老游戏”的活动设计中,为了让传统游戏――“翻花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苦练了几十种花绳的式样。课堂上,老师层出不穷的花绳翻新,让学生目不暇接,而临下课的一句:“想学到老师翻绳本领的同学,必须教会老师一种传统游戏。”这样的交换条件,使得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沉迷于传统游戏的开发和利用中。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向爷爷奶奶讨教经验、翻阅书籍查找研究……全班竟收集到几十种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传统游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孩子们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四、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开放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师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一起玩、一起乐;同思考、同讨论;共创造、共分享,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探究性非常强的课,教师在课前的备课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与动手能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既能避免课堂上一些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也能为自己的教学锦上添花。有一句话说得好: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记,你看见的就会记住,你做过的就会学会。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仅仅拘泥于教师的机械讲解,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掌握实践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为了摒弃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方式,更好的体现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每次活动前,总要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做好的样品,告诉学生,可以拿起来观察,也可以拆开来研究,然后在老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学着模仿制作,而教师只负责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做适当的点拨。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课堂效率也提高不少。

五、有效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是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学生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感,同时也关注实践活动的结果。这就要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的表现。传统的教学评价,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效果、个性心理品质不能有效地得到检测,窒息了学生的智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除了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教师的正确评价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鼓励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以及家长的激励评价,同样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教师评价,激发实践的欲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不同于学生和家长,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了解,比较全面、真实、客观地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多多使用语言、手势、眼神、行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汲取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2.同伴互评,感受成功的幸福

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多数时间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当几名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后,他们就又成为了一个小集体,他们在小组中有着自己的角色,在小组的活动中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小组活动开展的质量,所以每位同学都非常关注自己与合作伙伴的表现如何。教师想了解每位学生的活动情况,通过学生互评,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了。

3.自我评价,反思成长的足迹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表现形态不是先于活动的开展而存在,而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因此学生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者,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这一课程的。当课程形态的完善只能通过学生对自己挑选并不断修正和改进而获得时,“反思”就成为学生必要的活动内容。反思既实践于活动之后,又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展自己对活动的改进能力和对活动结果承担责任的意识。通过反思,学生学会总结经验,为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打好思想的基础

4.家长评价,不容忽视的环节

家长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又一根植之处,学生的生活耳濡目染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家长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我们要利用家长会和学校的开放日提高家长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向他们传授评价的方法。然后,在布置学生活动时尽量设计一些能由家长参与的活动,或是邀请家长做活动的校外辅导员,将家长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再让他们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就很自然了。

灵动、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舞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力,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它带给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里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

[2]唐迅.构建新世纪教育理念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2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一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以下简称“实践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使得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得益彰,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一、实践教学环境的内涵

目前,一般认为系统、科学的教学环境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3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靳温将物理学中“场”的概念移植到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在心理场中的行为特点,由此拉开了教学环境研究的序幕。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是指能够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按照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实践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为了实现实践教学目的而设立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外各种活动基地,如名人伟人故里、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国有企业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先进地区等,都属于实践教学环境。从狭义上讲,即从课堂教学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环境是指能够影响课堂实践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学活动的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以及师生人际关系等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虽然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往往可以更加灵活,但是,实践教学也可以借鉴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利用固定的教学课时,创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同时,也可以创建一个固定的、良好的类似于课堂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让学生走进这个平台,能够身临其境,感悟思想政治理论的真谛。一般来说,教学环境通常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本身的特殊性,对于实践教学环境内涵的理解,应该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角度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的内涵与外延。

二、实践教学环境的类型

关于教学环境的类型,《国际教学与师范教育百科全书》有过一些阐述。这本书虽没有明确提出教学环境的分类问题,但它明显地倾向于将教学环境分为物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和心理环境f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两种类型。在此,我们借鉴教育学的观点,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一)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教学中的硬环境部分,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和自然条件等。

1.自然条件。一般来讲,声音、光线、色彩、温度、气味等这些自然条件,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可以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生理上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形成情感。作为开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需要良好的自然条件。从广义上讲,校外各种活动基地,如名人伟人故里、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先进企业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先进地区等,都属于实践教学环境。那么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选择实践活动基地时,一方面要注意实践基地的教育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实践基地本身的自然条件。如果说某一名人故里建设在风光秀丽的地方,那么同学们参观、学习的积极性会比较高。受到的启发也会比较深刻;相反,如果一个革命纪念馆破旧不堪,无人管理,可想而知。它就不能引起学生参观访问的积极性,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各种自然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构成学校物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很多,如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参观考察、志愿者行动、社会调研等,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利用实践教学课时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展开的活动。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实践教学空间更广泛,似乎谈不上有什么固定的教学设施。实则不然,不论是广义上的实践教学,还是狭义上的实践教学,都需要一定的教学设施。例如参观考察这种“走出去”的实践教学形式,考察基地的基础设施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展开的实践教学活动更需要良好的教学设施。实践教学平台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好地设计、控制和把握实践活动的空间,这个平台中的各项设施包括各种和理论知识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以及装饰、布置,都会对师生的精神面貌、教学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设施不是随意安排的,它应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育意图与价值取向。

3.座位的设计与编排。座位的设计与编排科学与否,是决定学生相对舒适感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在当代的学校教学中,教师往往非常注重座位的设计与编排,实践也证明。座位的设计与编排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与学习成绩均有一定影响。赫特(H・T・Hurt)曾就“空间位置”对师生交往的影响为题,对三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空间构成进行过比较研究。这三种课堂空间结构分别为秧田型、马蹄型和分组型。一般认为,秧田型的设计方式更有利于教师的系统讲授,有利于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分组型和马蹄型的设计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大班上课。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分组型和马蹄型的座位编排方式很难实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想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则必须克服人数多、教师少、教室缺乏的困难,尽量采取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座位安排方式。例如,观看完一段影视资料后,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自由讨论,以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4.班级规模。班级规模主要是指一个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多少。班级规模不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而且还影响学生课堂上的纪律表现。在一个人数少、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回答教师问题,与教师及其他同学开展正常的交往活动,课堂秩序比较好;而在一个人数过多、规模过大的班级内,多

数学生容易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说话、捣乱等其他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之一的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如课堂讨论、演讲赛、模拟教学等,对班级规模人数、座位编排方式要求比较高,班级人数越少,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就大大提高,座位的编排方式就更加科学,这样,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实现。然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少则一百人左右,多则三四百人,班级规模偏大,无法展开讨论互动式的教学,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出现懒散行为,理论教学效果比较差,实践教学更无法有效地开展。所以,在这一环境影响因素下,不仅需要教师本人,更需要学校、政府作出长期的努力。

(二)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活动的软环境部分,包括人际关系、教学气氛、校风班风和社会信息等。

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最直接、最具体的人际环境。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然而,由于大班授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关系比较冷漠,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比较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践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环境,它能够使生活于其中的教师和学生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的积极情绪,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2.教学气氛。教学气氛主要指班集体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不管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还是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教学氛围的良好与否,教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需注意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因素影响班级气氛,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能够带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成师生默契,并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感受紧凑协调的课堂节奏,得到美的享受,净化审美情趣,提升理论素养。

课堂实践心得体会篇13

为此,作者尝试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交互进行,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下面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 为例,加以具体介绍。

1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共有十二章,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祖国统一,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为此,我校思政部以教育部组编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依托,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为重点,将教材的十二章教学内容归纳为十五个专题。

这十五个专题分别是:(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2)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5)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4)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这十五个专题基本上能够涵盖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也反映了国家统编教材的初衷,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灵活性,又给授课教师留有余地,极大增强了该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专题讲座题目确立后,教师的使命就是讲授好每一专题的理论。专题讲座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作者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专题的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中国化?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运用录像、讨论、案例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抬头率。

2 组织好每一专题后的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

课内实践教学要结合专题理论教学来进行。作者尝试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该教学模式如下:每次课有2个课时,其中1个课时讲授理论,1个课时留给学生用上一节课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即进行课内实践教学。

首先是要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所要进行讨论的题目。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精心挑选课堂讨论的主题。十五个专题所对应的讨论题目分别是:(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今天还有价值吗?如果有价值,有哪些价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2)如何评价和思想;(3)科学发展观对你个人有何的启示;(4)实事求是思想对你个人学习和工作有何启示;(5)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我们国家和个人有何的启示?……

其次是课内实践教学过程。

课堂讨论主题一般提前1-2周布置,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每个组要求自主选出组长、记录员和指定发言人。由于学生提前一周对所要讨论题目有所思考,每次讨论时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根据教师上节课所讲的理论进行小组讨论,推出一个发言代表小组发言,然后小组成员有1-2次补充说明。

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各组发言后,由学生评出2-3组优胜组,最后教师进行及时点评总结,同时根据学生一学期在课堂实践中参与表现的程度给出平时分数。这样完成了一次课内实践教学任务。

通过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理论及时得到运用,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思政课”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 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的关系

任何单纯的理论课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都要辅以一定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因为组织课外实践教学受到各种局限,不可能全体学生都参加。而课内实践教学则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具有效率高以及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点。课内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

课内实践教学还能弥补思政课校外实践的不足,将社会实践搬回课堂、搬回学校,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2013年秋季开始,作者在讲授概论课时尝试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交互进行,不仅使所学的理论及时与实际相结合,不但打消了学生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了没有用”的思想,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是:讲授理论―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证明理论准确性。这种模式不但让理论得以系统的、完整的阐释,而且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