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利发展研究实用13篇

水利发展研究
水利发展研究篇1

主办单位: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408

国内刊号:11-4655/TV

邮发代号:2-78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水利发展研究篇2

讷河市;乡镇水利工程;发展

随着全省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讷河市各乡镇的水利工程及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提高了各乡镇对洪灾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改善了农村供水条件及供水质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提高粮食及其它作物的产量及质量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关键性的保障。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存在形式,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是我国13亿多人口的主要群体。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的进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新农村的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昌盛。乡镇水利工程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等方面,涉及到水闸、水站、堤坝、河流、水库、沟渠及相关的水利配套设施,可分为农村供水设施、蓄水设施、引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提水设施、田间灌溉设施、防洪除涝降渍等设施。乡镇水利工程是农村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好乡镇水利工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水利工程长效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今后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加快水利工程的建设,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保护水源地,保护淡水资源,建设高效节水型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纵观讷河市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多数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多是公益性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而且几乎都是由国家及当地相关部门财政出资兴建,深受当时的设计水平、技术水平、施工水平的限制,已远远无法达到并满足当今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因年久失修、管理不及时、维护不到位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严重老化、功能缺失等现象,不仅给乡镇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影响着乡镇居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乡镇社会各项经济的发展。

讷河市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产粮大市,要想获得粮食作物的产量稳定、丰产丰收,就必须要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水利工程做支撑、作保证。农村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工程,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工程设施,抓好乡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是每一位水利工作者所必备的职责,所肩负的使命。加强全市各乡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保证讷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证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关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今后的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

建立灾害应急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色城镇化道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等。不难看出“,十三五”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是生态文明、生态友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长效发展、城乡协调、特色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近年来,讷河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不断加大对各乡镇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落实好国家和地方的各项相关政策,抓好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工程的建设质量、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了农村社会的供水安全、饮水安全及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每一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之前,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生态环境等事关全市人民生存安全、饮水问题、供水保障等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合理地发展各乡镇水利工程事业,改善乡镇环境和生产条件,逐步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办好民生大事,为广大群众创造优美宜居、环保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成果普惠于民,服务于民,提高全市人民的满意度、舒适度和幸福感。结合讷河市的具体情况,依法治水,依法用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确立用水总量控制、节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生态补偿机制等办法,深化水利改革,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努力实现科学、持久、长效的水资源利用,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结合各乡镇实际情况,加快建设库坝井窖池工程联调体系,实现库井水和雨洪水资源在时空和区域间的有效调度和合理利用,丰枯互济的水资源统一调配体系,推进节水型社会、节水型乡镇的建设。加大节能、节水、减排、增效的宣传力度,使全市人民牢固树立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发展观,利用好水利工程,营造出人水和谐的发展环境。对各乡镇的病险工程、老旧工程,有组织、有计划的逐步进行除险加固、维护维修,使存在安全隐患的病险淤地坝库工程等得到及时加固、维修或改造,避免因维护不及时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工程搁置、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综合治理江河水质、水土流失、不达标水蚀区、泡沼及地下水,清洁小流域,保护水资源。同时,要建成完善的水行政管理职能、水资源管理体制、节约用水机制、水利工程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保护好境内的淡水水源,保护好境内的嫩江、讷谟尔河、老莱河、南阳河、石底河等“一江四河”,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让水利工程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市人民。

结束语

乡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关乎乡镇社会、经济、居民、环境、生态平衡等诸多方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水利工程健康发展,为维护全市有序、繁荣、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耿少权.浅谈基层水利站的发展之路[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6):96-97.

[2]王月秋.管护好农村水利工程迫在眉睫[J].东北水利水电,1996(5):32-34.

[3]周刁婵,冯永军,姜海峰.天津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0(7):128-129.

水利发展研究篇3

在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中,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革。

首先应学习集体企业、个体企业那些先进的、行之有效的人事、分配制度,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观念,结合党委实施人才战略的大好时机,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新机制,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引导和优化职业生涯发展,建立科学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其次,企业在提高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增强忧患意识、拓展企业竞争能力

1、加强质量管理,打造精品工程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是施工单位形象和信誉的体现。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的施工中,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短,工期与质量的矛盾相当突出。对此,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制定了创优规化,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工程质量责任制,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并通过其它措施的配合,使工程初验被评为优良工程。

2、强化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

在外地施工中,参建各方对施工企业印象相当重要,如果参建方接触到的职工说话粗俗,举止粗野,便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工作将趋向被动。因此员工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基础,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双河干渠衬砌工程施工中,东营鹏远工程有限公司对项目部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工程顺利完工。

3、文明施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实践证明,文明施工,良好的合作,就可能事半功倍得到最佳效益。在濮阳台前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同各单位合作时,诚实守信,决不损人利已,在土场划分中,就主动让出了一部分,其它两单位都给于了良好的评价,至工程完工,一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同时主动牵头在施工中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爱护当地的一草一木,在当地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

三、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投标报价水平

投标报价是反映企业综合素质和对市场应变能力的重要指标,且在评标时往往报价所占的分值较高,为此,保证工程造价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施工企业来讲,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对投标报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工程在招标阶段还无法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投标单位只能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结构特征,借用以往类似工程的造价资料进行投标报价。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资料的搜集就不能仅停留在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上,还必须立足于企业以往工程的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竣工决算等资料;为保证其合理性,就必须将竣工决算价与投标价、合同价、企业内部经济考核指标、预算价进行分析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造价资料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吃透定额章节说明,然后合理地套用定额。对现行定额中的缺项部分,在参考其他专业定额时应注意控制定额水平,做好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反映工、料、机等定额消耗量。二是编制预算时应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对标书中已明确指定的材料设备和分包项目不要做任何更改,对这些项目进行定向询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非指定产品和分项项目上,在其上面下功夫,挖潜力,重点研究。三是在预算造价出来后,进行成本分析,这是报价前不可缺少的一步。如果简单地按照预算造价乘以下浮率进行报价,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它的特定环境,应根据企业现况和该项目的特定环境,分析计算实施该项目所需要的工、料、机等成本消耗,经过上述三方面工作,再考虑竞争对手的投标策略和本企业对承接该工程项目的优势和弱势,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确定合理的报价,最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和单价。

四、增加成本控制力度

工程成本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管理水平,不同的工程施工特点,制定详细的成本管理方法,突出成本控制内容,如大型土石方工程,应着重在机械设备费、油料消耗量的成本控制。同时,施工企业要结合财务年度、月度预算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成本控制力度。财务部门通过分析各种费用支出情况,提出各种费用的使用计划数,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加强班组定额划块管理,合理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施工班组的工作效率。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和质量水平

水利发展研究篇4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5

我国共有 100 多个重点易旱县市,大多数省份都有需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县市。全国易涝耕地面积大,流域内一遇较大降雨,又会有大量客水涌入各大涝区。同时以风蚀、洪涝、人们的过度开垦等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破坏着农业生产环境。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多数河套地区低洼易涝,洪涝灾害严重,长期以来危害着农业生产生活。因此县市级的水利工程建设十分重要。

1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做好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施工虽然与一般土木工程有许多相同之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而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因此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料,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在于:

1) 水利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3) 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4) 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枯水期施工,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必要的施工强度,有的工程因受气候影响还需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主要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包括项目施工期间的管理措施,以及项目完成后采取的竣工验收管理措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工程项目负责人、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施工管理工作,形成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确切实施工程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

2) 施工期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索赔。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3) 最后在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工作涉及到环境、工业、农业、电力、交通、城建、等诸多领域。并且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鉴于每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都各不相同,所以自然因素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其次还有人为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上述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都对水利工程的实施具有很大影响,是我们在工程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范围。我们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 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3.1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是城市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洪涝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完善的洪涝预防设施是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兴建必要的城市防洪设施,加强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区域的排水能力,避免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首先,结合排水布局现状,按照分散布局、就近排放原则。合理地划分不同的排水区域,铺设排水管网,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其次,要理顺内部排涝水系,治理内部排涝河道和排水管网。保证内部排水畅通。对排涝特别重要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以重涝区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泵站扩容、管网铺设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及排涝能力。此外,还要保护现有河塘和水面,增加城区雨水调蓄能力和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3.2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必须采用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保障城市良好的水环境。首先,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到多节水、少调水。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控制水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生活污染实行雨污排水系统分流等措施进行防治。第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加大渠网改造,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革新施药、施肥方法以及广泛应用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四,建立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标准。加大国家有关污水处理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订并推行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的强制性标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促进水污染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绿化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特别要加强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全面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加快退耕还林。其次,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将其改造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在城区内实行垃圾袋装化,统一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封堵过去居民住宅的垃圾道,取消新建建筑的垃圾道,对城区生活垃圾实行专人专车收集和集中处理。此外,要严格控制城市河湖水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化带,增加水体生态区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加固土保水与涵养肥力,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稳定洪泛范围,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降低水土流失。

4 结语

水利工程兴建时,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既有兴利除害有利的一面,又有淹没、浸没、移民、迁建等不利的一面。并且一般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工期较长。为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必须从流域或地区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减免不利影响,收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佳效果。这样不仅利国利民,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水利发展研究篇5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研究篇6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wWW.133229.Com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研究篇7

 

1、传统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

 

近30年来,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水利工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1)自然河流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河流上建设的大坝切断了河流廊道的横向联系,造成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大坝将河流拦腰斩断,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态,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淹没了河流原始地貌,引水式电站还造成坝后脱水段,河流的生境被严重地破坏;堤防和防洪工程的建设将河流与其密切相关的漫滩、泡沼、湿地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切断,导致它们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自然河流纵向和纵向连续性的改变和破坏,导致河流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

 

水利工程的建设还迫使大量受影响地区的居民迁移,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引发社会为题,也增加了迁入地区的生态保护的压力,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2)跨流域调水,给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损害,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由于跨流域调水打破了河流水系的自然格局,可能出现超量调水、超量用水的情况,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和水生态环境带来改变;同时长距离输水的人工河流沿途土壤盐渍化、沼泽化问题,也可能出现,以及受水区引发水生态问题,在以往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一些失败的教训。

 

2、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内涵和研究内容

 

水利工程引发的生态问题,迫使人们对传统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进行反思,促进了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的结合,从而提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2.1 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理念

 

2.1.1 尊重自然的理念

 

自然河流形成的河流地貌和形态是河流长期发展与演化的结果,也是河流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平衡状态。河流地貌与河流形态的外在稳定,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秉承尊重自然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尽量保持河流地貌和形态的自然状态,2O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的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以及“亲近自然河流”的提法、“多自然河川计划”,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拆除以前在河床上人工铺设的硬质材料,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边植物群落与河畔林,重塑河流生态环境,使受损的河流生态得以修复。

 

2.1.2 人类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

 

水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态要素。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和动植物的依存关系不言而喻,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就要维护好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立与生物共享水资源、与生态共享水资源的理念,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维护生态健康用水量。

 

2.1.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87年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是人类在总结自身发展历程之后,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就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可提供的服务前提下,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环境最重要的基本要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包括保护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强化水资源管理。即水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水资源自身的承载能力,就是指水资源总量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水质和水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情况下的水资源开发;有限的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实现最佳分配,使水资源本身、生产结构布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之间的互动和协调,最终达到一种大体上的平衡;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2.1.4 依靠自然恢复能力的理念

 

生态工程所涉及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概念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反馈机制,也就是使生态系统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并进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此保’汪生态系统功能发生最低程度的变化。生态水利工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工程,和传统的水利设计相比,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助性设计,设计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的动机,要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辅以适当的人工干预,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

 

2.2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及其研究内容

 

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置于整个生态系统中,研究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生态水利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水循环与生态系统:利用水文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水文情势变化与生态系统演变之问的内在规律;确定水环境条件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模拟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2)生态水利规划与设计:研究流域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最大承载力,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符合生态安全的水利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生态水利规划涉及水资源、环境、生态和水利等多个学科,在规划过程中,强调运用各学科的综合知识,实现水资源的持久利用。

 

(3)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在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提出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累积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指标体系。建立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的技术和工程方案。生态水利强调以预防和保护为目标,采用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流域生态系统。

 

水利发展研究篇8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那些具有显著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原属行业部委管理,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为主管理的高等学校。

原水利水电部所属本科院校是:河海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合并入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葛洲坝水利电力学院(现合并入三峡大学);长沙电力学院(现合并入长沙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2000年行业高校调整后,部分水利院校已经并入其他综合类大学,失去特色;还有部分院校以电力为特色。

二、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发展困境

1.与原行业主管时期相比,国家投入的资金明显减少,对水利学科的支撑和相关学科的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学校为行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和高水平科技贡献的能力难以持续提高;

2.囿于政策等因素,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对行业特色高校直接的经费支持有限,学校服务行业,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撑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3.社会上对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识还不够,评价方法不适当,行业系统单位回馈支持学校发展的机制、环境尚不完善;

4.“趋同化”现象严重,与其他行业特色大学发展道路类似,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增设了部分与本行业关联度不高的“大众化”专业,且部分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稍弱。

三、对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思考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首次将水利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水利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也迎来新的契机。因此,对水利行业特色型大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重塑特色是它们重新崛起的必然选择。国家政策的保障、行业部门的支持、大学自身的努力是其重塑特色的必由之路。

(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1.完善共建制度

自水利行业特色高校改革实施省部共建后,国家对水利类高校的投入减少。虽有共建协议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各责任方在落实共建协议时,不积极履行义务,投入拖欠,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水利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想扭转这种情况,国家必须实施一系列措施。国家应出台更为明确的政策法规。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来规定教育部、水利部、地方政府共建三方的责任与义务,保证对水利高校的投入,加大对水利高校的扶持力度,在专项基金安排、学科及优秀团队建设等方面对其予以适当的倾斜。其次,成立专门的共建小组,来交流、协调在共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监督共建各方责任、义务的落实情况,保证各方积极参与到水利高校的建设中。

2.实施分类评价

教育评价对高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所实行的教育评价系统过于单一,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大学使用同一指标体系来衡量。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水利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但自身的优势很难体现,而且出现丢失特色、放弃办学个性的现象。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高校评估制度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研制出不同的评估标准。

(二)水利行业部门的支持

新世纪改革以后,水利行业特色型大学与水利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断裂,一方面与水利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日益弱化,在行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失去了水利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扶持;另一方面来自水利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利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行业的能力。

因此,水利部门应把对水利院校的扶持与发展纳入本部门的规划。通过政策的引导、合作平台的搭建,建立新的联系机制,在水利行业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向水利高校适当倾斜,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使学校可以按照行业的经常性指导,更好地把握行业的要求,更有准备、有针对性地为行业做好服务,在服务和贡献中实现学校更好的发展。还有,应当加强水利部门与水利特色高校的专家人员的往来,通过相互交流、合作、挂职来深化感情,密切之间的联系;鼓励水利行业系统内的企事业单位向水利高校提供支持,增加双方的交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示范教育基地;实施企业导师制,让水利单位和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鼓励企事业和个人向水利高校捐资助学。

(三)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是重点

1.强化办学特色

1.1科学的定位

水利行业特色高校,想要办出“特色”来,必须定位于水利行业,坚持水利特色,突出水利学科的优势,培养水利行业急需人才,服务国家和地方水利事业,这是水利高校应该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通过对特色的定位来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发展策略。

1.2学科专业的特色化

第一,加强特色学科,巩固优势学科,突出水利学科的核心地位。在学科建设上采取优先保证的策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办好处于或有可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水利学科,不断凝练水利学科方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把传统水利学科做大做强,从学校整体学科体系和结构优化入手支持水利学科建设。

第二,鼓励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打造水利优势学科群。单独的水利学科还不足以撑起整个高校的发展,因此,应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将一些联系紧密的学科结合起来,打造一个优势的水利学科群。在现有的传统水利学科基础上,使若干紧密相关的水利学科形成系统的学科类群。

第三,培养学科梯队,加强科技创新,保障水利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的基础和保障是人才,因此,要想促进水利学科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和完善的学科创新梯队。应当建立职称、年龄、学科等合理的学术、学科带头人梯队,注重老教师、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提高水利学科队伍的综合素养。

2.加强与行业的契合

首先,要制定具有水利行业特色的发展战略。战略能够指导行动,能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加强与行业的契合,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来支撑。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制定出具有鲜明水利特色的战略规划,强调与一般高校不同的发展道路,对加强与行业的契合有明确的要求。

其次,水利高校要以服务体现特色,把服务行业作为重要宗旨。要想保持与水利行业的紧密关系,就应当以服务体现特色,以贡献赢得支持。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应该把依托水利行业、服务水利行业作为办学的重要宗旨。因此,水利高校要做好适应服务和主动服务:一方面根据行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相应的要求,提前采取措施做好服务的准备,表现出服务行业的意愿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水利行业的重点支持。

最后,学校科研工作要以提升水利行业创新为重点。水利行业特色高校在科研方面与行业的契合,主要是体现在多做与行业相关的科研工作,促进行业科技的创新。因此,水利高校要大力开展水利学科的基础研究,积极组织承接水利及相关领域的国家基金项目和各级各类国家计划项目,注重开展对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构建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以增强对水利学科专业人才多样性需求的适应性为目标,以水利发展和人才需求为核心,进一步完成办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视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转变,根据现代水利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面向、多规格特点,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重基础、重交叉、重素质、重实践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比较坚实和宽阔的平台上获得知识、技能及后续发展能力。

其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水利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紧跟国家、国际水利发展的新方向,根据需求开设新专业,并增加国际内容,与国际接轨;邀请学科专家、水利行业部门、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转变教学观念,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加入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最后,创新产学研机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施新的产学研模式,孔建益、陈奎生提出建立“共享型产学研联盟”,即企业依据合作协议接受学生实习和实践,学校依据协议双聘企业导师,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共同指导学生实习、设计和技术开发,企业收获技术革新成果和定向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达到科研教学双丰收的目的,学生也从中实习中得到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2]张森.特色型大学之概念辨析及发展思路[J].学术论坛,2010,(7).

[3]张翠荣,王淑玲.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定位与发展策略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4]苑英科,李荣.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与行业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

[5]山红红.对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6]张长宽.加强与行业契合,促进行业特色高校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4).

[7]胡健歆,张森.综合大学和特色大学的国际参照与启示[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1).

[8]曲德森.科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道路[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1).

水利发展研究篇9

1 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而建设的水利事业。它主要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的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减少损失,为农业高产服务。主要是通过兴修农田水利设施,主要包括灌溉、排水、除涝等防治自然灾害,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

2 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山区水利存在的问题,人们的思想认识存在不足,忽视水利的建设。归结起来就是人们的侥幸心理,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天注定的,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缺少带头人,人们的积极性不高,不知道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山区强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在他们看来无关紧要;投入的资金不足,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后期维护存在问题,由于农民自身收入就不高,难以满足维修所需要的资金,农民不愿意支付费用。

3 干旱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干旱区农田水利发展的主要困境是水的存储问题。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把节水潜力作为实现农田灌溉节水的重要方式。选择高效型的作物,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低耗水、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还有管水领导意识,提高领导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在我国,干旱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的困境就是水利设施建设不健全,有的地方就是无法建设水利设施。

4 南方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

南方地区是我国的湿润地区,这几年来旱涝灾害频发,而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区,面对这样的情况,南方目前农田水利的发展困境主要是:土地分散,不能统一的进行大规模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灌溉系统,发生涝灾时水的存储和旱灾时水的发放。所以说水利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5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措施

5.1 建立多元化模式,加大资金的投入建设

要构建多元化的模式,国家、各省、市、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财政支持,地方部分支持,积极引诱更多的企业参与水利的建设,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完善相应的法规和鼓励机制。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国家负担,对于小的工程农民负担。要多方面集资金,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由于政府的资金不足以支持,所以必须多渠道的积累资金。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法规来认真的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努力的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农民利益最大化,激励农民建设。要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以此来保证水利设施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5.2 认真规划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要进行创新,虽然存在天灾,但是有些也是人为因素,所以要实行问责制,要严格落实政府责任,要保证地方政府的重视力度。要重视和农民的合作,不断强化地方各级领导考察和监督。明确各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地方应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部门领导抓具体的事务,积极引导规划的编制工作把任务落实每个农村、每个人。

5.3 以农为本

要始终以农为本,保证农民的利益。听取农民的意见,真实了解人民的心愿,保证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农民的组织力度,给农民最大的优惠,降低农民的风险。以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加快高标准高质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措施和主要内容,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基准,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最终目标,是解决山区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非常重要举措。围绕农业不断增产、农民不断增收、农村不断发展建设水利工程。

5.4 加强农民学习和人才的培养

要组织农民学习,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建设高素质的水利服务队伍,充分了解我国的气候,然后再这个大背景下了解我国水利实施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深化农村水利设施改革,农村水利改革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明显。按照适应各地方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着力构建制度十分完善、监管有力度、市场比较规范的水利工程建设机制。培养农业水利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他们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建设完善的水利设施。

5.5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设施

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注意节约水资源也是必要的,将节水灌溉设施利用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当中,积极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样也在节约水利建设成本。

未来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将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国家将提出更加有利的政策、制度保障。水利建设的投资将不断增加,未来将把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相推进。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始终要把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一切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调动起一切积极的因素,带动起可以带动起来的力量。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伟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09).

[2] 钟玉秀,陈奇,刘宝勤.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水利发展研究,2008(08).

水利发展研究篇10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保证了农业的发展,才能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而其中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对农业的生产有经济上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发展水利,解决其现存的问题,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农业。

1、发展水利建设的意义和内涵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地水利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使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防灾减灾能力,重视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要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将水利基本建设当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工程。它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一个重要的措施,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指为服务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利事业。其基本内容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对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进行改善,进而提高农业高效高产的服务。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建设设施主要包括排水、除涝、灌溉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高产稳定、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以及采取其他一些措施,进行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的调节和改良,进而使其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采取引水、蓄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调节,为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采用排水、灌溉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进而满足农作物的水需求,使低产土壤能够改良,进而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2、发展水利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2.1、农业经济基础作用

农田水利与农业的命脉息息相关,对社会发展与农业经济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同时有着较低的抗灾能力,许多地区依然是靠天吃饭,这显然是制约农民创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国内的农业生产还是会受到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约束,使得竞争的压力变大,因此,对农田的水利基础建设投入的加大,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发展水利建设的基础是各种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兴修,并选择各种设施对农田水分状况进行调节与改良,这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2.2、农民经济生活保障作用

通过近几年来水利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水利工程保障了国内很多地区的经济生活民生。以农村饮用水工程为例,农村饮水工程改善了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让农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各地规划修建的沼气池、垃圾池等也为农业经济生活的起到了保障作用:西部地区在之前的10年内,经过节水改造工程,直接增加了粮食生产能力月45亿kg;节水能力增加50亿m3以上。水利已经成为了国内一些地方脱贫致富一项有效的措施,在很多地区水利建设成为了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水利的发展对民生生活与农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3、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水利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过去20年间,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林果地、经济作物用地等非粮食种植业面积以及水产养殖面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水利建设对这种变化不断地适应,进而加强了林果和地菜地鱼塘补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水利建设对产业结构的改善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3、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提出了,要将水利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使水利得到跨越性的发展。在水利投资上来说,尤其是要切实提高水利投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农田水利会成为政府投资的一个重点项目,并要求在关注增加投资总量的同时还要关注投资的质量。内蒙古近年来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如下:

(1)加大水利基建投资对农业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就近几年的投资数据来看,内蒙古农田水利基建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存在着协调整合关系,但是以短期来说,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影响农业经济的方向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有着较小的作用力度,还需进一步的进行中长期的释放。

(2)内蒙古的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对农业经济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同时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影响的反应灵敏度出现一定的减弱现象。

(3)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增长会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进行推动,可是农村经济增长还没有对农田水利基建投资的增加发挥一点的带动作用。

内蒙古农田水利基建投资有着积极的整体效应,但不可忽视的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有以下建议:首先,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力度要继续加大,尤其是水利工程末端渠系建设投资;其次,从农业经济和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讲,需要对节水灌溉投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农业)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使居民和社会用水、管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进而使内蒙古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效应提高。

4、深化水利对农业经济的作用的措施

4.1 建立一个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管理和施工包括的方面比较多,对老百姓的经济利益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水利工程统一进行管理,加大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规范和程序,同时落实在施工工程中,进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的作用。 4.2 加强对农田水利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 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施工时, 就要管理和监督整个工程,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的每道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督,要做到严格依据规章制度操作,并检查其施工质量和效果,并严格检查建设施工设备和材料,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的质量,进而顺利的完成农田水利工程。 4.3 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对有些资金欠缺的农田水利工程,政府和村里干部要尽可能的筹集资金,对村里农田水利工程的加强建设,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一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中的资金,确保每一笔资金都可以用到实处。除此以外,可以对水利工程的受益民众合理的收取一些的费用,用在当地水利工程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之中,进而延长水利设备的使用寿命。

4.4、合理规划水利投资的投资时机和投资力度

以内蒙古来看,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滞后效应,当年水利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当年的农业经济增长,并且对今后几年的农业经济也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增长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波动,因此必须合理规划水利投资的投资时机和投资力度,以保障水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在实际工作当中,要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目标,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水利发展研究篇11

 

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

 

另一方面是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在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必然会干扰水量与水质的时空变化过程,而生态水利工程防止了工程作用下的生态过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不良的生态平衡,兴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对其进行良性改造,使之朝着有利于人 类的健康方向发展。关键是我们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怎样尽最大努力去减小人类对其的不良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在规划设计的前期,要切实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资料的收集及地质条件的勘测。二是规划中还应设计一定的工程构造,满足大坝流域内水生物的生活习性,减少库区淹没范围。三是施工阶段的任务。承包商对施工现场污染物的扩散和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所应负的责任,应写进合同书内,要有环保措施,对各种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 标准以内;最后一点是施工后期的任务,特别要对施工阶段破坏的植被景观及时恢复,制订工区的全面绿化规划,以保护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

 

3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与理论,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例如,学者董哲仁曾提出生态水利工程的五项基本原则。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还应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技术路线。首先,重视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的结合。其次,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但当前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很少或没有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这一点。再次,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充分吸收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水 量与水质同步科学配置的目的。当前尤其是应与水污染防治工程进行有机结合。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水量一般较大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使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存在较大的挑战与阻力。为了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下游湖泊或天然湿地,可以在进入湖泊或湿地的过渡带设计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而水田排水沟渠可以在植物生长季节充分蓄水,利用人工沟渠湿地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特别是在开采地下水种植水稻的地区,应当进行以水量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为目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4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

 

以黑龙江省最大的湿地—扎龙湿地附近的“三江平原近期防 洪治涝工程”和“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两个国家“十一五”重点大型水利工程为例,论述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见的难点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本项目共涉及10个流域。工程类型主要为堤防工程和涝区工程。其范围东起乌苏里江、西接梧桐河流域,南至兴凯湖,北临黑龙江,区域内的主要河流有松花江支流梧桐河、嘟噜河;黑龙江及其支流莲花河、浓江河、鸭绿江;乌苏里江及其支流别拉洪河、挠力河、穆棱河、松阿察河等河流。另外,区内还有小兴凯湖以及中俄界湖大兴凯湖。

 

作为三江项目,环保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其难点之一。分区分片实施的建设项目,在环评中都应逐点逐片落实评价内容和环保措施。即使同样的活动内容实施到不同的地域上,其发生的影响也是不相同的,从而针对性也就成为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灵魂。环境敏感点的识别即工程与保护区的关系,是该项目中的又一难点,在三江项目涉及的流域众多,并且项目初期的设计中有很多工程伸入到自然保护区,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细致工作,把自然保护区和工程项目逐个流域地对比界限,把伸入到自然保护区内的工程全部撤出来,从而减少了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区域环境功 能状况分析中,评价范围的界定也是其难点之一。在三江防洪治涝工程中,工程比较分散,每个流域都有。在一个流域内农田和自然保护区村屯相互镶嵌,如果依据非污染生态影响导则的范围来确定,则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将被划分到其内,若影响范围涉及敏感点时,应把整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在内,最后采取了几个流域放在一起来确定评价范围。

 

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许多问题不是短期能明了和掌握的。只有长期的监测、观察、研究,才能逐步找到规律。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不能以工程过可行性论证为终点。这是由生态环境影响的累积性、渐进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更是由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特点决定的。所以要长期跟踪评价。

 

5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保护生态,还要改善生态,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兴建更多的生态水利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涉及范围广,对生态影响往往具有宏观影响、区域性影响的特性,即使同样的工程建设到不同的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今后还要注意和具体工程结合来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做好水利工程生态影响评价。要充分了解和正确处理水利工程中的生态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看到负面影响的同时,更要看到正面影响,对正面影响,要努力开发、扩大其效益;对负面影响,则应尽可能限制和减免它。

 

参考文献

 

[1]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灌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R].佳木斯: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水利发展研究篇12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分析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现状

1)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建设必然应处于重要位置。然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的资金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矛盾,以致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很多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而忽略管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没哟发挥应有的功能更,导致很多中小型水库及机井设施毁坏严重,很难得到修复。由于农村设施建设中,报酬低待遇差极大的挫伤了人们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的加固与维修。同时,有很多水利项目进行申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很难得到有关部门批复。2)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在改革初期实施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农业需求。在我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不是属于一个区域的,而是属于很多地方共建的。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哟与资金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极为需要的灌溉渠道不能满足需要,硬化设施更是极少。由于国家政府投入较少,造成水利建设设施标准不高,没有应有的配套设施,有的区域甚至出现功能衰退,也无力进行改建,以致造成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滞后。同时,水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水资源被遭到破坏或者受到严重污染,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浇地变成了旱地。很多地方的河流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我国水资源相对与其他国家比较短缺,人均以及按照国土面积计算,处于世界中下游。3)我国农田水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水利部是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由农村水利司主管;跨省市的农田水利直接由省水利厅主管;市以及县水利局负责本市县的农田水利管理。支渠以上的水利建设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支渠以下的水利建设由乡镇水利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指导。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对灌区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制约,就会形成很多问题。过于集中的建设与管理权,导致用水单位及个人没有很好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群众自发的水利保护组织进行有效保障,导致水利设施建设后,没有单位或个人进行有效的维护。农村基层水利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想法,也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以致水利主管部门的计划与实际应用发生脱节现象。水利机构用水费用与用水缴费的农户之间不能同步发展。因此,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

1.2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承办主体严重缺位。国家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各种渠道保障农民增收,然而,事关农民增收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我国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仍然处于缺乏阶段,国家仍然需要农民筹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承办主体的严重缺位。很多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同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会对农村生产形成很大影响,以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增效以及农民的增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体制较差。很多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仍然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导致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确,没有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同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合理的供水机制,没有完善的水利经营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很难使水利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这些问题都会对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很大的影响。3)农民群体组织没有凝聚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解放,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村的发展。农民只是忙于自己的农田,却忽视了公共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此,水利建设的整体性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2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农田水利发展建设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方向,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思想,实施现代化水利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战略举措,运用科学发展体制改变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我国民生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明确指出,必须加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步伐。因此,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水利的原则,必须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必须坚持节水保护原则,必须坚持强化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今后5~10a或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2.1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政府责任必须明确,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国家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必须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国家与政府必须发挥自己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实施经济调节职能,确保农田水利能够可持续发展。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增长机制中,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保障支持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国家应该探索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不断健全村级基础农田水利事业,促进农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设与长效发展。

2.2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水利建设法律法规

国家通过建立《水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管理职责、管理经费以及产权、管理权转移等很多有关农村水利建设的制度。必须通过严格的论证与审批,才能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很多农村水利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混乱,是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建设,必须深化监管,实施保障农业用水的有效举措。同时,必须对农田水利用水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2.3对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建设

解决我国农业用水中的突出矛盾,促进农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必须对农田水利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中,必须好小型农田水利排水与灌溉,骨干与田间的工程配套工作。同时,必须对农田水利科研工作进行加强,应充分运用优良传统和经验,并加强新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做好各种水利建设的宣传教育,为全民办水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积极性

我国在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作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对农村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加大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应进行充分的调动,通过良好机制进行激励,让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之中。国家应鼓励与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确保水利事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进行改革。国家不仅对大型水利工程进行投资,更重要的应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有效投资。国家各级政府以及水利部门应积极开拓思路,通过有效的经济措施建立长效水利机制,国家应设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可以通过科学的筹措渠道,对一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企业、集体以及个人投资兴办。

2.5国家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国家应将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措施实施喷灌技术的应用,应积极发展大棚滴管技术。通过各种水利建设工程的,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关的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实施有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2.6提高水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各级农田水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有效的计划措施,鼓励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够更好的满足岗位以及市场的需求标准。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加强农田水利管理的力度。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应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基础性作用,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流动,对农田水利科技队伍进行优化。国家应对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进行保障,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各种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困难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农田水利建设。

3结语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保障获得良好粮食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已经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田水利建设已经不能与之同步。今天,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经显示出其薄弱的一面,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作者:张立荣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水利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水利发展研究篇13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

合措施,关键在于将时间空间的不平衡调整为相对平衡。

4.局部工程与流域的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内,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宏观影响长期存在,一个工程在一个流域的作用往往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甚至整个流域,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特别注意这种宏观影响。

5.工程与管理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现阶段最重要还是通过工程措施,然而工程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工程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调度、发挥工程的综合作用,在这里要避免工程的重复或者工程运用功能的冲突,甚至对流域综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6.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以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为例,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形成了新的水资源分布特征,这时,人类调控的程度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流域内一部分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枯等生态恶性变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考虑自然基本规律,综合减灾、环境、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利发展进程图

7.河道与流域的关系

河道是流域内水体的传输通道,与流域是线与面的关系。大部分水利发展活动离不开河道,河道不畅则通道不畅,但河道不是孤立的,河道的治理作用相当一部分都反映在流域上来,我们在实施治理河道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全局性影响。

8.水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系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决定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度,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的水战略布局要了解国家在本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最大承载力考虑水资源配置。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的,要提出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必要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9.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发展全局性目标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水利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不同区域水利开发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区别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