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自述实用13篇

乡村教师自述
乡村教师自述篇1

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初试

同近代大多数学者一样,卢绍稷也非常关注乡村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他认为乡村教育非常之重要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关于“改良乡村教育”与“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之主张明载于“中国政纲”,所以“今日乡村教育之重要,夫人而知之矣”;二是实施乡村教育是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素以农立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而整顿一国教育,乡村与城市应相提并论通盘筹划,断不宜有畸轻畸重之措施。多年来城市教育多有人注意,相比之下乡村教育却加意乏人。如此农民弃农入市为工,城市人口与日俱增,引起诸多社会问题。欲求解决或防微杜渐,皆应注意乡村教育。

然而,近代参加乡村教育的研究和探讨的学者,由于各人切入点的不同,理论学识和所处环境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理论信仰的不一,导致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学说也是各式各样。就卢绍稷而言,他坚持认为教育应当“社会化”,因为“教育的目的,是替社会谋共同幸福,不是仅替少数人谋知识,谋生计”,否则“学校与社会,便有一道鸿沟为界,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他倾向于运用教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对乡村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乡村教育概论》一书便是他这种理论研究结果的集中体现。在书中,他强调道:“自‘教育社会学’发达以来,学校之设立于乡村者应‘乡村化’,设立于城市者应‘城市化’,已成为定论”。而反观中国乡村教育的实际,中国向来不注重乡村教育,近年来大学、高中才有“乡村教育”课程之设置,从前认定乡村教育为专门事业而研究者甚少;即使在乡间服务教育事业者,亦无所谓乡村教育方针。

这种乡村教育确有改造的必要,改造的目标则“须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与活的国民”。直言之,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化”为最终目标,至于乡村学校教育、乡村社会教育、乡村教育调查等问题均要以此为指导原则。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教育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卢绍稷有着同样的认识,指出学校教育是“社会最好的事业”;“学校的生活是最适应的生活;学校的事业是最正当的事业”,乡村学校教育是乡村教育事业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关乎乡村教育事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针对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城市教育无区别的现实,他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师资训练等方面论述了乡村学校教育应如何实现其“乡村化”的目标,其中尤以课程与师资为重点。他说:“夫课程为求达教育目的之工具(欲有良好之乡村学校教育,必须有最完善最适用之课程),其编制须随教育目的而定。乡村学校教育目的,今既以重新规定,则现在学校课程,自亦有修改之必要”。编制乡村学校课程须依据六项原则:(一)须意农业训练;(二)求其最能适合乡村社会之需要者;(三)求其能适应乡村儿童之个别者;(四)须采择乡村实际生活之材料并须促进环境;(五)须谋足以增进乡村与城市之关系者;(六)须顾及乡村学校之经济状况。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乡村学校应设置的课程为:(1)必修之科目:公民与党义、国语、算术、社会、卫生、自然研究、园艺与农业、艺术、家事、体育;(2)选修之科目:外国语(英语)、职业指导。除课程设置外,乡村学校师资的训练与培养同样重要:“乡村教育之改良,须先培养乡村教师”,“乡村学校教师,一方面为乡村小学之教师,他方面为乡村人民之指导者,换言之,即为乡村社会之领袖”。然而,乡村教师培养之实际情况与此目标相去甚远,“现今造就教师之学校,十九设在都市,学生感于都市之文明,毕业后,皆愿意服务都市,不愿意到乡村去,其到乡间者鲜不为都市中之落伍者”。面对乡村师资遭遇的困境,卢绍稷提出这样的解决办法:首先,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使其能安心乐业于乡间。其次,学校必须解决乡村教师住宿问题,供给其家庭生活,唯此教师才能真正关心学校和社会上的事情。再次,要多设乡村师范学校或师范科以培养乡村教师。具体办法是:(1)高中部师范科设乡村教育组。(2)省立中学附设乡村师范部。(3)设立乡村师范学校。(4)普通师范学校,附设乡村师范部。(5)设立农业学校。(6)设县立乡村教师养成所或年限一至二年的乡村师范讲习所。这些学校都是培养适合于乡村生活之小学教师以及指导乡村教育改进乡村社会人才的重要机构,“然有时恐其不足,故师范大学、大学教育科或高等师范科,亦宜同负此责。虽其所培养者未必即为乡村小学教师,但直接间接均有裨益也。直接者即为乡村小学教师,或主持人员,间接则为乡村师范教师,或辅导员”,多方位多渠道地实现乡村师资培养“乡村化”的目标。

除乡村学校教育之外,卢绍稷认为乡村社会教育也是乡村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且两者应该同样注重。他说,教育一般可分为学校与社会两种,一方面,学校教育不过是人生历程中“时间最短,内容最简单”之一部分,而社会教育,则凡人自生至死,均须涵濡熏陶,且学习的内容繁复广博;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学校时间非常短,而在社会上时间不仅长,且凡人生活所具有之知识、技能、习惯、理想等等,多来自社会教育,“此社会教育之所以宜与学校教育并重也”。但乡村社会教育与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途径不必强同。以此为出发点,卢绍稷强调指出,乡村社会教育在以“乡村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还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即:(1)使认识中国之主义及政策。(2)使明了中国国民革命与世界革命之意义及其关系。(3)使明了中国在国际上之地位,国内外之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及其趋势。(4)使明了自己在地方上国家上及世界上之地位。(5)使有党治下公民生活之训练。(6)使乡村人民皆有相当之职业。(7)使有公共卫生与公共娱乐之知识与习惯。(8)使有守纪律、结群体、尚协同、善互助等之美德。(9)使能热心社会活动与改良家庭生活。(10)使能自动举办乡村各种公共事业(如选举、政治、教育、卫生、娱乐及各种社会事业)。(11)使有建设并发达乡村经济组织之技术。(12)使有改进乡村社会生活之理想与能力。如何贯彻这些目标,他认为,须设立乡村补习学校、通俗演讲会、乡村图书馆、妇女讲习会、卫生讲习会、乡村娱乐等组织。

“教育与社会为至有密切之关系,今无论乡村教育,欲适应社会或改进社会,皆非先举行‘乡村调查’不可”,这是卢绍稷论述乡村教育调查的理论基础,并强调:“盖不调查,则不知乡村人民之需要,与乡村教育进行上困难或阻碍之所在也”。他认为,第一,要进行乡村社会调查。调查的项目主要有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组织及风纪、教育。第二,即着手乡村教育调查。具体办法有:制作好“全县乡村教育概况调查表”“乡村学校概况调查表”“乡村校长调查表”和“乡村教员调查表”,并令办事人员、各校校长及教员分别填写后汇寄调查人员手里进行统计;为谋便利起见,教育局组织“乡村教育调查委员会”,由各委员分任调查;调查某项事情,勿以少数为依据,须求多数之平均为标准。调查结束后,要就乡村教育调查之结果,研究今后办理乡村教育应采取的方针、决定进行之秩序,以使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人们有所依据,循序渐进。值得庆幸的是,当时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已有人进行调查,但在卢绍稷看来,这种以个人的名义调查,“容易被人看轻,收效皆未宏耳”,并呼吁今后调查乡村社会与乡村教育,最好由教育行政机构(包括教育部、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或教育团体主持其事,如此定能收到实效。由上述可知,《乡村教育概论》一书是在“乡村化”的目标之下,对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种“乡村化”的主张在当时众多的乡村教育理论学说中亦是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尽管如此,该书仍只能算是卢绍稷对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一次理论初试,是他运用西方的教育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分析中国乡村教育的一次理论尝试,距离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最终实现还很遥远。而他坚持认为,一门学科的真正确立,最关键的因素是有良好的研究方法,并且对于这种方法的实践更是其题中之意。继《乡村教育概论》之后,他编撰了《教育社会学》专著,对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教育调查的论述是该书的最大特色。此外,他又以上海中学为中心,开展“中学教师健康问题”的实际调查,他的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意识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社会学“中国化”意识的发展

与《乡村教育概论》一样,《教育社会学》也是由卢绍稷在上海中学所使用讲义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该书是近代国人所撰写的为数不多的教育社会学著作之一,诚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唯我国今日对于社会心理学之专著虽多,而关于教育社会学之著作尚少。余乃依据美国有名教育社会学家斯密士(W.R.Smith)、斯纳登(D.Snedden)与比德(C.C.Peters)等之学说,编著是书,以应学术界之需要”,由此亦奠定了作者在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全书在体例上分为“基础”“原理”及“应用”三编。“基础”编论及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何为社会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用社会学的观点去观察教育等。“原理”编是全书的重点,专论何谓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原理是什么,包括教育社会学的意义、重要性、思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

“应用”编强调如何将教育社会学的原理应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上来,主要包括学校行政社会化、课程社会化、教学法社会化、训育社会化以及社会教育民众化等。上述这些应用领域正是我国教育社会学界所共同关注的领域。而该书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对社会调查和教育调查的强调和论述,作者认为教育无论“欲适应社会或改造社会,皆非先行调查社会入手不可”,而社会调查则是“应用社会科学于人类各种势力与社会现象之研究,以指示社会改良之步骤”,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组织及风纪、教育五项内容,各项调查,“皆有(由)专家,分析或比较现状,而指示改进之标准与方法,以求增进效率”。为了在实践中能有效地推广社会调查等各项事业,作者又特别强调道,担任社会调查的人选“非智慧高,知识甚,存心甚公,希望甚切之人难为功。如调查得法,则可根据科学资料(scientificda-ta)指示改进方法而革新社会”。而作者本人即有这方面的尝试。

乡村教师自述篇2

开展校本研修,不但可以增强乡村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实现乡村教师反思、成长的关键措施。视频案例作为校本研修的关键,利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可以给校本研修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给落实校本研修工作创造条件。当前,学校在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主要采用3种方式:第一,现场观摩,可以更好地体会教学氛围;第二,录像分析,反复观看,不会受到时间制约;第三,文本案例,突出重点,调动思考问题和反思问题的积极性。这三种方式有利有弊,当作校本研修工具,都会存在一定不足。目前,广泛应用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将这三种方式的优势进行结合,利用技术方式,全面发挥自身优点,是当前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活动的有效工具。

一、校本研修和视频案例的基本概述

1. 校本研修

“校本”主要是指把学校当作基本,在学校的管理范畴内处理学校存在的问题。“校本”主要是以学校本身存在的不足为起点,终点是处理学校存在的各项问题,把学校全体人员当作进程和主体。所谓校本研修主要是指,把学校当作基本研究和学习对象,如果其内涵可以拓展,还应包含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主要对于学校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与乡村教师为主体的参与人员实现研究学习,同时将科研成果运用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校本科研维度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标准,第二方面是主体,第三方面是进程,第四方面是成果。其中,标准指处理学校各项问题,主体指学校管理人员及乡村教师,进程指校本活动的流程,成果指实践应用。

2. 视频案例

视频案例主要把视频当作工具,把主题当作核心,把存在问题或者难点的教学案例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制成作品集,可以把视频延伸成超媒体,其中包含了视频、语音、图片等。视频案例教学主要是利用超媒体方式对教学中典型案例进行讲解,进而落实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主要是通过教学设计,利用现代化技术,把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专业性意见、通过评价的方式进行整合,它不是教学活动的简单记录,而是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后得出的产物。

二、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作用

1. 有利于资源整合,给内隐知识展现提供条件

课堂教学作为一项具备一定繁琐性的文化活动,教学方式及策略一般隐藏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同能够讲述的外显知识一样,可以放置在书本里被人了解。所以,教学方式及策略需要融合其所处的真实背景。一个完备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需要包含6项基本内容,第一项是案例背景,第二项是教学规划,第三项是乡村教师思索,第四项是专业评估,第五项是同行评估,第六项是学生反映。其内容多样,层次分明,不仅含有实践知识,还具备理论知识,把理论运用多种方式融合到实践中来。借助视频案例,引导乡村教师建立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和知识,同时将其和教学理论结合,进而给乡村教师在应对新型或相似教学案件时整合相关的知识提供便利,起到展现内隐知识的效果。

2. 扩大乡村教师认知空间,调动其研修自主性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给乡村教师营造真实、多样的展现环境,提供一个更直截了当地观察教学方式的平台,对乡村教师进行全方面调动,极大限度地延伸其认知空间,激励其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思考,让乡村教师研修动力由外在驱动逐渐演变成自主参与,也就是说由内而外形成自主学习动力。

3. 提供探讨平台,让乡村教师成为研究者

案例研究作为一项具备可操作性的行动探究,根据案例信息对其进行多方面分析和探讨,这也是把乡村教师当作主导的研究过程。课堂教学视频案例需要融合乡村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的思索和疑惑、同行和学生的真实反映、专业人士的意见等,其内容多样、情景真实,能够给乡村教师教学探索和思考提供空间。除此之外,乡村教师不单单作为案例受益者,也是案例的营造者。我们可以把视频案例当作一个探究项目,需要有乡村教师、培训人员、教研人员、专业人士共同合作,落实任务。每一位乡村教师都需要具备多项能力,其中包含教学流程规划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内容探究能力、教学理论修养等。所以,在制作视频案例时,也可以当作乡村教师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三、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的相关措施

1. 做好课堂教学评估工作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内容做好评估工作,并结合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这也是开展校本研究、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手段。课堂教学评估主要是利用评估人员对教学全过程的听、看、问等方式,在理性探究的条件下,对乡村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特性、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要想在n堂教学评估中应用视频案例,首先应准备完善的教学课堂,这样能够让观课人员不用身处教学现场也可以观看教学全过程,因为视频案例含有非线系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以多方位的视角全面地掌握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中乡村教师的真实情况及教学标准的落实进行合理评估,进而提出改善措施。教学评估不仅具有阶段性,还具有不间断性,它可以对实际存在的不足进行评估,还可以实现发展性评估。利用视频案例具备的链接能力,把被评估人员多个时期的教学视频及评估结果进行衔接,对其发展和完善过程进行观察,从而推动乡村教师专业性发展。

2. 提升乡村教师自我反思意识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乡村教师对之前教学情况的重新认识,对之前教学方式及表现出来的教学策略的扬弃。每个乡村教师,都需要对之前教学活动中的成功或者失败进行反思,从中吸取教训,从而对今后的教学进行科学规划。只有乡村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将反思自身作用进行全面发挥,实现自我超越。

课堂教学视频案例主要是借助真实教学环境及教学情境,调动乡村教师学习及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其自主反思。乡村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案例中的超媒体功能,自主选择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含义的分析,将思索的问题集中在由外显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内在教学理念。乡村教师还能借助数字视频技术结合自身需求暂停在某个画面上,采用不同脚本,预留充足的反思时间,重复播放精彩画面,提高乡村教师反思深度。乡村教师自我反思框架见图1。

3. 构建校本研修资源库

和文本案例及课堂录像进行比较,视频案例在资料信息库构建方面具备较强潜力。一个完备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涉及较广泛的教学内容,同时资料分配合理,这给学习人员搜索与调用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乡村教师主动学习、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主要资源。

超媒体视频案例可以借助自身的非线性能力,随时收集新型的教学资料,将其列入案例框架。只有在满足硬件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借助超媒体技术给乡村教师开展教学研修活动提供有效的资料链接。

总而言之,在乡村教师校本研修中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可以校本研修载体更加鲜明和具体,同时也将视频案例具备的价值进行展示和应用。利用视频案例来构建教学平台,实现教学信息化,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还实现了教学资料的丰富性,调动了乡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提升了乡村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机会,对教研共同体进行优化。运用课堂教学视频案例开展乡村教师校本研修,除了可以推动职前乡村教师培养之外,还对乡村教师更好发展提供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左明章,雷励华.面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9):77-84.

[2] 陈欣.乡村教师研修模式改革:课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探索,2014,(11):73-76.

乡村教师自述篇3

厘清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关键在于把握以下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当今中国,哪些地方可以成为农村,即农村在哪里呢?其次,农村教师是由哪些人构成的?最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到底应该怎么样呢?唯有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才能明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农村在哪里?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里,还是在百度引擎上搜索“农村”这个关键词,得出的词语释义都是“不同于城镇、城市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传统上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是我国主要的国民居住形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不断地由农村型转化为城市型。在城镇化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实际上产生了三种分类:一是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二是位于城市或城镇边缘城郊农村;三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种类型的农村乡土气息浓厚,还没有脱离传统的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方式;第二种类型的农村处于转型期,没有摆脱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同时受城市价值取向的驱动,或被动或主动地接受着城市文化;第三种类型的农村虽然还给自身冠以“村”的名义,但是实际上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然而在这种新农村中依然还可以闻到传统的乡土文化气息。

简单概括上述三种类型的农村,第一种是尚未现代化的农村,第二种是处在现代化边缘上的农村,第三种则是已经现代化的农村。然而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的气息一直氤氲在这些农村的上空,只是或浓或淡罢了。对于农村的理解,不能脱离乡土文化这个词语,乡土文化滋生和孕育于农村,是农村的精神象征。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的理解不在于户籍制度,而在于这些地方是否体现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从“乡土文化”的视角探究农村,有利于打破城市取向的霸道农村现代化发展理念,更有利于建立适合且体现我国农村发展的特殊性的乡土语境。总之,农村并不遥远,农村就在“乡土语境”里。

(二)农村教师是哪些人?

随着我国当代农村实际情况的变更,农村的教育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学校可依据农村的三种类型而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位于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农村学校;第二类,位于城郊的农村学校;第三类,现代化的农村学校。在这三种类型的农村学校中,农村教师的队伍构成也是存在很大差异。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仅有较少接受过大学教育,少数为城市的支教老师,此类农村学校经常面临师资质量低以及师资匮乏的窘境,且流动性极大;位于城郊的农村学校中的教师队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的来自于当地的城郊农村,也有的来自于周边的城市,因为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大学毕业生通过考试获得了城郊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格;第三类的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前两类农村学校难以企及的,因为这些学校已?达到了城市学校的办学水平,师资也多数来自当地的新农村或者周边市区,多数都是正规大学的毕业生。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不同类型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由于位于尚未现代化的农村,他们身上的乡土气息是非常浓厚,然而由于地域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能够获得现代化资源非常少,因此他们是一个欠缺现代化的群体,面临着欠缺现代化的危机。城郊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由于处在现代化的边缘上,地域经济条件是有的,他们能够获得的现代化资源较多,然而由于处于转型期的农村,这些学校的农村教师很容易迷失在城市取向的现代化浪潮中,而丢失了本应该保持的乡土气息,面临着转型危机。现代化农村的农村学校除了名义上被冠以“村”之外,实际上这类学校的农村教师享受着同城市学校一样的现代化资源,在他们身上却很难再看到乡土文化,原因在于“他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行为显示了自身与整个乡土社会的不同,而乡村社会在给他们贴上‘城里人’的标签之后,也不可能同时再把他们视为‘村里人’或者‘自己人’”[2]。因此他们是现代农村中过度现代化的群体,面临着过度现代化的危机。农村教师就是这样的一些人――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他们有的面临着欠缺现代化的危机,有的面临转型危机,还有的则面临着过度现代化的危机。

(三)何谓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时展对高质量教师需求的必然选择,农村教师是一个不同于城市教师的特殊群体,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就不能单纯按照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来要求,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队伍更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应建构针对不同类型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理念。例如,对于那些正处于欠缺现代化危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应该建构“以提供现代化资源支持和增加农村教师现代化培训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对于那些正处于转型危机的城郊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应该建构既能够使他们坚守乡土文化又能够提升现代化素质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而对于那些正面临着过度现代化危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校的农村教师,则应该建构帮助他们科学利用现代化资源并回归乡土文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概言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其实都涉及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乡土性,即坚守乡土文化,因为农村学校位于乡土文化中,而农村教师应该成为乡土文化的代言人;二是现代性,即获得各种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资源支持,因为农村学校并不是真空的,它们需要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而农村教师更需要利用各种现代化资源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即是以满足不同类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目的,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帮助他们既能够坚守乡土文化又能够提升自身运用现代化资源的素质,进而提升不同类型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无论是身处农村学校还是城市学校,对于处于弱势位置的农村教师而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教师来自于不同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农村学校,他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差异很大,所以,应该从乡土语境的视野来探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多元化

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众多,不同地域的农村具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正应了那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过去十几年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采用刚性标准――即以城市取向来要求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而忽略了乡土文化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农村教师现在所面临的诸多危机。时过境迁,在过去刚性的现代化措施的推进下,不同地域的农村教师现代化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结局。现在再来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打破刚性标准,建立弹性理念,鼓励多元化的农村教师发展趋势,这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农村不同于城市之处在于它的乡土文化,农村的每一个人都浸染在乡土文化中,不同地域的农村又具有不同的乡土文化,多元化的乡土文化必然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性特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三类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所需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建构多元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二)乡土化

正如目前央视7套的纪录节目《乡土》所传递的“乡而不俗,土而不粗”理念一样。乡土并不意味着落后,相反,今日的乡土文化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理论上,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应该是乡土文化的坚守者,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欠缺现代化农村学校中坚守的农村教师,虽然他们身上的乡土气息依然浓厚,但若是他们有机会接触现代化教育,在强势的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影响下,他们或许也早已抛弃了乡土文化的“土”外衣,而穿上了城市文明的时尚新衣。在转型期和已经现代化的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在城市文明的诱使下,他们正在努力摒弃“乡土”带来的烦恼。“刚到农村任教的年轻教师大多数‘身在曹营心在汉’,常表现出难以割舍的城市情结。”[3] “乡村教师的话语并不针对乡村生活,而是自身生存环境之外的现代化语境,其在无意中成了学生远离乡村文化土壤的帮凶。”[4]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导致乡土文化不被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城市文明的强势进攻。似乎在人们的头脑中,一提到“农村”、“乡土”等字眼,就会让人联想到贫穷落后,一提到“城市”,就意味着文明和富裕,其实以上种种都是线性的思维在作祟,这也是传统的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唆使。农村教育走向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乡土文化,反而,具有乡土性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更适合我国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实际情况。

(三)现代化

需要声明的是本文提倡从乡土语境中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指出单纯地按照城市取向的现代化标准来要求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这并非不认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农村教育现代化依然是当务之急,因为城市教育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农村教育的落后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农村教育必然需要先进的现代化资源的各种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农村教师的现代化素质。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明晰现代化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现代化只是帮助农村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工具;现代化并不是舍弃乡土文化,而是利用现代文明中的各种先进资源来更好地保护和坚守乡土文化。经??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最迫切需要提升现代化素质的,因为他们身上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多少带有一些乡野之俗气,缺少一些乡土文明之雅致。笔者坚信,通过提升他们的现代化素质有利于化俗为雅。而其他两种类型农村学校中的农村教师并不缺乏接触现代化资源的机会,对他们而言,现在更为关键的是让他们重拾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积极利用现代化资源来弘扬乡土文明。

(四)协同化

在过去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霸道的城市取向标准使得农村教师处于文化冲突之中。也就是因为这种文化冲突,面对城市文化的强势诱惑,有的农村教师片面地放弃了乡土文化,奔向城市文化,然而他们在适应城市文化的过程中,却遭遇了身份认同危机的尴尬境遇。在当今提倡协同并进精神的时代,农村教师遭遇的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危机必然引起人们的深刻认识。时至今日,协同发展无外乎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三类农村学校的发展差距决定了必须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村教师采取不同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而且三种策略必须协同推进;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必然存在文化冲突,二者完全可以协同共生。因此,新时代的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协同多元的视角看待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提升自身的现代化素质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来坚守和弘扬最代表中国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只有建构协同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才能够保证当今时代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适合当地农村学校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当下的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从乡土语境出发,结合多元化、乡土化、现代化以及协同化等特征于一身。这也就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即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资源,帮助农村教师既坚守和弘扬乡土文化,又提升自身的现代化素质。但事实上,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教师在过去十几年的现代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遭遇了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价值取向的混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回归理性,科学定位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迷失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然而,当下的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就像一只迷途中的羔羊,在行走的?^程中,迷失了初心,混乱了方向,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陷入了价值取向存在冲突的尴尬境遇。到底是走向城市还是坚守农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农村教师群体在适应国家教育要求和满足乡村社区需要之间产生困惑,在国家控制与乡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冲突。”[5]农村教师在国家要求的城市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乡土文化所需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陷入了迷失。

那么,农村教师为什么会迷失呢?笔者认为,农村教师在过去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迷失在了线性的现代化语境中。人们一般将“现代性”理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实,传统的“现代化”所代表的是一种霸道的文化侵略。“现代化”一词从西方学术引进而来,历史上,人们认为西方文化就是进步的,西方文化所代表的一切就是“现代化”,走向西方文明就是走向现代化。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依然没有改变对现代化的线性理解,同样认为,城市文化比乡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人们必须走向城市文化而丢弃乡土文化才能走向现代化。“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总是意味着‘进步’,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优先指标。城市化意味着地区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的相对集中,意味着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扩散。”[6]在线性思维的现代化语境中,城乡二元割据的现象越来越大,农村教师必然会陷入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冲突之中,更不可避免地陷入身份认同危机之中。“农村教师身份认同低下的事实已向社会发出了身份震惊(identity shock)的信号,究其深层次原因,社会转型导致的农村教师的身份优势正在丧失不可忽视。”[7]在传统的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教师走向迷失是必然的后果。因为,在城乡二元分割体系下,农村教师“很难通过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去转换政治资本与经济资本”[8],而与此同时,在意味着先进和文明的城市文化的高度诱惑下,农村教师很难不陷入价值取向的混乱之中。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

“现代化”一词的出现大约是在17至18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始,人们就提出要走向现代化。而在经历三四百年的发展之后,“现代化”已经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因为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推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化时代。后现代化时代是一个提倡多元思维的时代,当今,对现代性的理解应超越线性思维的束缚,走向多元思维。现代性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就比乡土文化进步,反而乡土文化有许多城市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地方。毋庸置疑,城市文化有着其不可忽略的进步之处,这是乡土文化无法能比拟的,然而走向现代化是学习其先进之处来弥补乡土文化的不足,并非要将农村变成城市。在后现代化时代,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是可以协同并存的,并且农村学校在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弘扬乡土文化,将农村学校办成特色学校,促使农村教师发展成更具乡土特色的专业教师。在后现代化时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回归多元化思维,回归理性。

乡村教师自述篇4

亲和力本质上是教师师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教师尊重职业、热爱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的外在表现。教师亲和力首先来源于对职业的热爱,只有喜欢自己的职业并具有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才能潜心研究,让自己的教学妙趣横生;教师的亲和力来自于对学生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才能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亲和力作用于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微笑,用微笑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知识,这种亲和力不是故意做出来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热爱。

热情,教师亲和力表现为对职业,对学生的一腔热忱,始终保持这昂扬饱满的教学状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扬,教师的亲和力表现为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赞扬,一句赞扬的话语有时候就可以成为成就一个孩子的动机。

二、提高亲和力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在很多省市设置了小学地方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为推进农村小学地方课程的积极发展,提高教师亲和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中提高亲和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亲和力。小学地方课程具有极强的教育性,是学生了解家乡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教师提升亲和力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教材,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并增强社会责任感,将对家乡的热爱转化正力量,积极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例如,吉林省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五年级上册《家乡的饮食》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充分认识到家乡特有的美食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自去各大美食饭店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项实践活动――给家乡的美食排排队,在这个活动之中师生一起制定活动计划,教师负责协调,学生积极参加,教师良好的亲和力不仅促进了活动的圆满完成,而且构建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进一步组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也在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下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中受到感染,对家乡的饮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实践中提高亲和力,有利于创设主动探索方式

良好的亲和力可以促进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形成,帮助学生积极探索学习内容。传统的农村教育中常常侧重于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农村小学地方课程的开设,教师的忽视会感染学生,学生对教材内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阻碍了地方课程的开展。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机械的记忆,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增强对地方课程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吉林省小学地方课教程中《家乡人口小调查》的教学中,因为年龄小,很多孩子都不懂怎样进行人口调查,教师可以从家庭人口出发创设情境,首先提问:你的家里几口人呢?可以自己数一数;你们一整个家族有多少人呢?可以问一问爷爷奶奶。此时,可以让学生拿统计的人口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谁家人口多?然后提问一个村子有多少人呢?我们去调查村支书,你们村子比别的村子人口多多少人呢……学生在教师循序善诱下对家乡人口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家乡人口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3.教学中提高亲和力,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亲和力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良好的亲和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农村小学地方课程来说,单一的教材学习并不能很好地传达地域特色风情的美好,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亲和力的优势,利用直观的语言、生动而形象的描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材相关内容中丰富的内涵和极大的魅力,从而对某个事物、习俗、景点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例如,吉林省农村小学地方课程中五年级上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进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字学习后虽然对家乡群众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并不是深刻,为此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播放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的盛况、吉林雾凇冰雪节的壮观、延边朝鲜族民俗节、四平英雄音乐会和东丰农民画等,教师一边播放影片,一边声情并茂的讲述这些节日的来历,描述节日的盛况,说道动情的地方还唱了一段方言版歌曲,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看视频、图片和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讲述,亲身感受到了自己家乡的独特,从而很自然地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小学地方课程开设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亲和力的打造对于提高农村小学地方课程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让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磁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爱,在教师给予的关爱和帮助中,有效地提高农村地方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小学地方课程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教师自述篇5

20xx年,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支持下,我能够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汪院长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努力去见证和打造学院的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探索、进取、奉献,将全部的身心与学院融为一体。本人在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学院汪院长及其他同事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较好完成一年的工作,下面对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遵规守纪,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我在政治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要求自己。带头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提高工作质量。能认真学习法律,学习贯彻遵守维护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廉政意识强,没有做违法违纪的事情。自觉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从行动上加强担当的责任意识,把师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为自己工作奋斗的目标。注重党性修养,不搞个人英雄主义;大局意识强,懂得大事关乎学校及学院发展,轻重涉及师生利益;对自身职业有敬畏感,对自身角色有使命感。热爱学生,喜爱教育,帮助教师。遵守社会公德,为人师表,处处规范,谦虚谨慎。

二、积极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

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把握教改的脉搏;在工作作风方面,能够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在学院管理上,有较强的事业心,有比较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能够恪尽职守,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乐于奉献;在工作业绩方面,没有辜负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期望,能较出色的完成上级各项任务。作为学院副院长,我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汪院长的助手,工作上积极配合,思想上主动沟通,用心协助。对学院工作高度负责,不敷衍,不打折,大胆工作,勇于创新。在院长的指导下,制订好学院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并注意总结教育教学方面的创新经验。同时,我还协助院长将教学工作紧扣学院管理目标,体现学院管理风格,能够真正让教学、科研活动凝聚教师团队智慧,使学院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虚心向各方面业务能力强的同事学习,学习专业学科建设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成就,做到自己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而且还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一)课程的面授及教学管理:

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实务、行政领导学、物流资格考证等课程的面授及相关教学管理工作。完成网上教学辅导、期末命题及专业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工作。参与20xx年国开开放教育网上教学检查(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并完成课程平台(导学视频及系列微课5讲)资源的制作及题库建设。

(二)科研、论文及获奖:

1.xx省20xx-20xx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课题:xx开放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设计研究(第二主研人),在研;

2.xx电大20xx-20xx重点教改项目:《常用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虚拟实验(第三主研人),20xx.6已结题

3.论文“基于模糊划分的自组织模糊特征提取算法研究”,被CSSCI核心期刊已录用;

4.主编《物流信息技术》教材一本(与华新高职院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年2月待出版;

5.专著《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的客户分析研究》获xx电大20xx-20xx年度优秀科研成果 三等奖。

6.微课《什么是自动识别技术》获xx电大第二届微课比赛二等奖;获20xx年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xx省赛区二等奖。

四、存在问题。

在平时的学院管理工作中,工作还不够细腻,方法还缺乏灵活性;理论的学习和提高还差距,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师的思想工作还不够深入,关心也不够。

回顾一年工作,自己的工作存在不足。近一年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俗话说得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将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认真听取领导、老师的意见,使自己能更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上述职,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领导班子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二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突出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民生五大重点,围绕矛盾纠纷化解、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1、抓班子队伍强核心。乡党委在班子建设中一直致力于“增进团结、提高水平、做好表率”,充分强化了乡党委的核心作用。乡党委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始终坚持民主议事规则,狠抓“四个环节”:抓思想教育,继续坚持落实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纪律观念;抓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制度、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班子成员包村工作制度等;抓执行落实,坚持每周召开班子会,研究决策重点工作,切实营造出民主、透明的执政环境;抓班子建设,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明确班子成员各自承担的行政分工和党建职责,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

2、抓干部队伍聚人心。在抓好自身建设的同时,乡党委按照“强队伍、创业绩、树形象”的目标,着力强化干部队伍素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强化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乡党委把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导和关键,自觉坚持“讲学习”就是讲党性、抓学习就是抓政治的导向,做到“一级带着一级学、一级学给一级看、一级看着一级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健康发展。利用每周一学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政策理论、依法行政、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3、抓好党建惠民生。乡党委牢固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理念,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实事,千方百计找项目、抓落地,努力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一是推进民生工程建设。20xx年,一大批民生工程开工建设完成,如大富村杨梅树下扶贫安置区建设初步成型,并接受省扶贫办检查验收,荣新、拔英两所村级小学顺利开工,谢拔公路改造已经完成规划设计,进入招投标阶段。二是着力解决群众困难。投资3万余元改造乡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来乡办事。实施了新迳村罗背坑、赤沙胜屋段等多条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建设,方便村民日常出行。三是多方联动服务群众。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各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挥能动作用,严格遵守工作纪律,认真开展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各项活动,真正实现了“让干部得到锻炼、让群众得到实惠”的目标。

4、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有效。一是大力整治“庸懒散”现象,促进我乡干部作风大转变、服务效能大提高;二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工程招投标程序,对3万元以上项目建设全部由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三是认真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对“三重一大”事项提交班子会集体决策研究,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提升政府执行力。20xx年,全乡共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2起,给予1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1人党内警告处分。

5、工青妇配套组织促和谐。以乡镇实体大团委建设为抓手,在全乡各行各业普遍建立了工、青、妇配套组织,广泛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积极做好老人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大力营造老有所为、少有所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领导班子个人述职述廉报告三

20xx年,区政府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我乡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突出党的建设、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民生五大重点,围绕矛盾纠纷化解、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关键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1、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力度,保持全乡社会大局的稳定。20xx年,我乡共接待来信来访案件21件,依法办法办结20件,率达95%。并且,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重大矛盾纠纷和积案化解攻坚行动,化解和处理经济社会发展遗留各种矛盾纠纷,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成功化解了时间跨度长达20xx年以上的壬田乡杨海华等与荣新村赖山小组林地经营纠纷积案1件,对新迳村大坪山与谢坊久益陂电站建设征地纠纷正在协调化解中,已经初步达成意向。通过努力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为民解忧,真正使群众“消怨息诉”,20xx年,全乡实现赴赣州以上零信访工作目标。

2、做好民政救济和精准扶贫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认真做好困难群众和农村低保困难补助的发放、军人抚恤等惠民工作,切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及住房问题。20xx年,我乡新增农村低保人口20人,发放救灾救济金10余万元。成功识别贫困户884户2861人,大力开展深山移民、避灾移民集中安置工作。

3、抓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抓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xx年,我乡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有11055人,参保率达到98%;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205人,参保率达68%,享受基础养老金1286人,发放率达100%。

4、注重安全生产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辖区非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项检查。20xx年,我乡共检查各类企业24家次,整治各类隐患10处。二是认真落实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辖区内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开展了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

5、扎实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放在统筹社会发展的首位,立足以人为本,积极转变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宣传教育模式,创新工作服务方式,坚持依法行政,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积极营造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稳步健康的发展。20xx年,全乡户籍人口出生共158人,落实“四术”措施110例,完成打击“两非”任务1例,落实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50对。

乡村教师自述篇6

人作为“社会人”,一出生最先接触的就是社会,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生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的新鲜事物,也“遭遇”了很多危机、苦难、告诫和激发等非连续性事件。面对这些非连续性事件,需要教育工作者为青少年一代提供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些“遭遇”。正由于这些非连续性事件,才使一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而在遇到那些“遭遇”、正视那些“遭遇”、战胜那些“遭遇”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哲理就是“非连续性教育”的真谛。“人是突然被抛入人世,在人世中不断计划自己,在转瞬即逝的存在中不断造就、创造自己的;对这样的人来说,不断施加的外在教育影响是无关紧要的,如果承认有教育影响的话,那一定是非连续性教育形式的影响。”

李红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人类学、教育政策与发展、农村教育,《社会变迁中的乡村小学》、《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湖南大金土村教育人类学考察》、《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香港:汉域文化有限公司,2011年3月构成了她的乡村教育研究交响曲。《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以下简写为《跨越生命的断层》)一书通过案例叙事的方式,对中国乡村教育中的“非连续性教育”进行了详细分析。全书共七章,按内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正如作者所说:“本书试图通过对大金村的田野调查,借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中国乡村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普遍存在性,同时通过大金村村落精英的教育故事,启示读者如何战胜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危机、苦难与挫折。”

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共有五章,主要是对乡村教育中非连续性教育的表现进行分析,对大金村四代精英的人生教育中面临的危机、苦难、告诫与激发进行阐述:李炽志历经磨难,在监狱中学习中医,成就中医事业;李富家虽然自己辍学,经历人生挫折,但是培育出五名大学生;李丰英高考受挫,后经人指点成就一番事业;李丰水遭受教育潜规则――保送被人顶替,但读了马丁路德-金的书《我有一个梦想》,重新唤起了生命的希望和梦想,这些中国乡村教育精英的人生经历诠释着“非连续性教育”,也凸显了我国乡村教育中教育机制不健全、道德教育不全面、教育权利不公平等弊端。

第三部分为结语,借助中国乡村社会中的“人”――乡村精英的“遭遇”和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理论,重新思考:“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细细品读《跨越生命的断层》一书后,笔者发现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本书运用哲学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对中国乡村教育进行一种新角度的阐释。

教育人类学经过长久发展,形成了以德奥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两大流派。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文章数量的统计发现,中国学者针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数量远远多于针对以德奥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数量。李红婷博士正是借助德国哲学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这一思想,对我国乡村教育进行分析和阐释。博尔诺夫深受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人类学理论。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其教育人类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揭示了教育在人的本质成长中的重要性,以及给予了生命遭遇在教育界中的高度重视。

以往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塑造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但是博尔诺夫却注意到了生命过程中的非连续性成分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突发的非连续性事件也是一种具有影响意义的教育途径。博尔诺夫提出的非连续性教育主要有以下表现: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突发的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使人摆脱无所事事状态的号召和告诫,以及对今后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遭遇等等。作者分别就大金村四代精英经历的遭遇、危机、苦难、告诫、激发与唤醒等方面阐释了非连续性教育。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动,隐藏着的民族危机、家庭危机影响着乡村社区的每个家族的命运。作者通过对大金村四代精英遭遇人生的危机、苦难、折磨,转变人生态度,克服危机,走向成功的故事叙述,启示读者如何战胜人生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同时,作者也谈到了那些被“遭遇”折磨的人,凸显了中国乡村教育中的问题:农村寄宿制的不完善,青少年爱情观、道德观的不健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凄凉,教育过程的潜规则等。

第二,本书运用教育叙事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了大金村四代人的教育遭遇。

教育叙事研究的考察对象是教育经验和现象,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勾勒一种教育学批评,乃是为了接近在中国教育时空中发生的各种“真相”。在本书中,作者多是叙述她在大金村的访谈内容和感受,例如文章中讲述的李富家老人的一生经历:作为“黑五类”子女,反抗却换来了“开除学籍”回家务农;成立狮子会却变为“反革命事件”并导致亲人陷入痛苦,险些让自己在监狱度过人生的青年时代;步入中年,他又承受传宗接代的压力和多子女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通过老人的叙述,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李富家老人经历的那些苦难,也折射了当时社会底层人物遭受的苦难与痛苦。也正是经历过种种苦难,才成就了李富家老人培养出了五名大学生这个事实。

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本书更生动地体现出大金村四代人的教育遭遇,使读者融入“遭遇”经验中,切身感受“非连续性教育”的作用。

第三,通过对危机、苦难、告诫和激发等非连续性教育的现象的阐释,揭示“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但生存首先要了解人的本质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是一种人教人的工作,人是教育的主体,在遭遇“非连续性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最内在的核心部分来检验一个人,可以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的潜能和力量,培养人勤劳刻苦、奋发图强的精神,我们需要的是在教育过程和结果中都能够受益匪浅,获得认识自己和社会的一种能力。正如博尔诺夫所言:“人只有通过危机:基本上没有其他途径,只有通过这种最大的威胁,才能获得真正的自我,即获得一个稳定的、不受任何影响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真正合乎道德的人。”

《跨越生命的断层》一书对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论述,不仅让我们更加注重认识人的本质及人生命

过程中的出现的危机、遭遇、告诫、号召和唤醒,也让我们对中国乡村教育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反思一,要认识危机的双重性。不要只看到地上的影子,因为你的背后拥有阳光。人们通常把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称为危机。危机常常让人们的正常生活无法延续,使人产生恐惧、愤怒。而机遇却是伴随着危险产生的,是危险亦是机遇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怎样看待自己”决定了未来的命运及归宿。本书中的李炽志老人由于被家族中的人出卖,当成反革命分子送进了监狱,但是在监狱中认识的老中医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学习中医、消除怨恨,出狱后成为了大金村的精英人物。乱世出英雄,时代造精英,当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和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态度。在中国乡村教育中,学生时刻都受危机的威胁。面对危机,教育者不能用安慰性的掩饰来降低危机的严重性,必须帮助年轻人明确认识危机的含义,全力承担责任,不回避危机,直到危机圆满解决。往往危机越大,当解决危机后得到的轻松、兴奋的感觉越强烈,学到懂得的知识也越丰富饱满。

反思二,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的告诫与号召。“因为遭遇是无法事先预料的,所以对它的处理也是无法事先有所规划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只能为学生做一件事,那就是为他们对付遭遇做好准备,主要是做好心理准备。”非连续性事件的产生会给人以积极的教育,却只能在人生中顺其自然地产生,教育工作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发挥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告诫和号召,使受教育者的人生步入正轨。告诫和号召的区别在于受教育者自由的程度不同,前者给受教育者以实行的自由,后者给受教育者以决断的自由。告诫和号召给予了受教育者的学习主体地位,但在中国乡村教育中,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学校教育的弱化,这些告诫和号召很难发挥他们应有的教育功能。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家长、老师是否及时地给予告诫?在学生面临人生痛苦的时候,家长、老师是否无微不至地在学生身边?人生道路上难免遇到一些不公平、潜规则,当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需要有人支持、鼓励和帮助。这时,家人、老师就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学生只有在家长的爱护、老师的关心下才能够健康成长,不要在你最重要的人的生命过程中缺席,因为你是他的最有力的后盾。

反思三,注重道德的唤醒。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合格的人才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全面均衡发展的,尤其在道德方面应该是健康的。同教育学中的其他部分相比,道德教育最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关注道德教育问题。博尔诺夫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一种所谓“本源性”的道德意识,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唤醒儿童处于沉睡状态的道德意识,使他们回到本源上去,去认识自己和世界。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教授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是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成为有用的人、合格的人,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人内心的东西,唤醒心灵、放飞心灵。

非连续性教育在人类生命教育过程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这些非连续性教育却不是人所能控制的,这就需要人们正确对待这些“非连续性事件”,在遭遇“危机、苦难、告诫、激发与唤醒”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正视自己、把握自己、成就自己。在乡村教育中,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父母关爱的缺失等因素,使学生们在面临“非连续性教育”时,显得那么无奈与无助。希望全社会对乡村儿童给予帮助与支持,使他们在遭遇这些“非连续性教育”后,迎来生命的新起点,还给孩子们天真的笑脸。

参考文献:

[1]李红婷,跨越生命的断层:村落视野下的教育遭遇[M],香港:汉域文化有限公司,2011。

[2]李红婷,社会变迁中的乡村小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3]李红婷,无根的社区,悬置的学校:湖南大金村教育人类学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乡村教师自述篇7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学校家委会特意聘请了13位从事农耕的家长担任“农家乐”菜园的导师,邀请他们定期给学生讲述蔬果种植知识,还亲自到菜园躬身示范。

由于担任开心农场的导师们大多是朴实的农民,一开始他们到校给师生们讲述种植知识的时候非常紧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四(1)班陈君昊妈妈,当她被班主任老师邀请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即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结果,她却被掌声吓了一跳,立马紧张起来――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只见她脸上流露出羞涩的神情,好不容易张开嘴巴说了句“同学们好”就呆呆地站在讲台上,不知说什么好,课室立刻陷入了尴尬的寂静中。这时,老师用眼神示意同学们,于是大家齐声喊“阿姨好”,课室再次响起了孩子们热烈的掌声。这时,陈君昊妈妈似乎受到了鼓舞,当她抬起头,看到那一双双闪着友善光芒的眼睛时,终于鼓起勇气给同学们讲述起她十分熟悉的种植知识。她举实例讲述不同的蔬菜的种植要求,如什么时候播种、种瓜、点豆、施肥、浇水、除草……同学们对这些新鲜知识越听越感兴趣,明白了种菜耕地也是一门学问,对这位“新老师”产生由衷敬佩之情。

还有一位妈妈让全校的师生都难忘,因为她的身影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农家乐”菜园里。她是三(3)班姚文家妈妈,作为开心农场的“导师”之一,每天来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她都会带领孩子们走进菜园里一起除草、捉虫、浇水。在“农家乐”菜园里,家长和师生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种植活动,菜园的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繁花似锦,秋天果实累累……在四季如春的菜园里,家长与师生还认真写观察记录,记录下每株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也记下了他们共同在这块热土上倾注的汗水、热情、笑声。谢家庄小学的校园因这片充满快乐的菜园越变越美,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初显成效。

课间活动:完善童趣盎然的乡村课程文化

乡村游戏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乡村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这些游戏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重新唤回传统乡村游戏的力量,谢家庄小学发动广大师生和家长共同寻找逐渐消失的乡村游戏,进一步完善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组织学生发动祖辈、父辈的群体力量,收集了大量的乡村游戏资料。与此同时,家长委员会商讨对策,改变过去简单划一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始酝酿具有乡村特色的大课间活动――乡村游戏走入了大家关注的视野。可是,接下来却面临乡村游戏的道具已经很难找到的现实问题。这时,有家长自告奋勇,“我会做铁环,我负责做铁环送给学校。”“那我送风筝吧。”就这样,在家长的帮助下,乡村游戏融入了谢家庄小学的大课间活动之中。

在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下,乡村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在谢家庄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传统游戏的光芒再现校园。竹竿舞――师生在竹竿的翻飞中跳跃,而且每个班的舞蹈花样都不一样;滚铁环――学生在铁环的滚动中快乐成长;大脚板――展现团结协助的新一代乡村精神……

每两个月谢家庄小学都会邀请家长参与全校性的大课间活动。一位家长在反馈表中写道“今天我与学生一起跳竹竿舞,发现其实很难跳,儿子教我跟着音乐节拍跳。原来我和儿子没话说的,这一跳就有话说了……我发现,全校师生伴随音乐一起跳,而且每个年级跳的花样不同,真不简单啊!这样的活动真好!” 在家长们的支持和全体师生的努力下,谢家庄小学的乡村特色大课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了2010年广州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评比一等奖及最佳设计奖。

乡村文化室:构筑沉淀历史的乡村精神文化

乡村教师自述篇8

刚开始,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陆子岳是一个“不太会上课”的年轻教师。一次数学公开课上,在讲到分数定义的时候,由于紧张和大意,他把分数的定义表述成:“把一个物体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直到整节课结束,他也没有意识到表述中存在的问题。课后,听课老师对他的课进行点评,让他注意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这时他才猛然发现自己在表述分数定义时漏掉了最关键的两个字:平均。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他开始反思和检讨自己。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有了这次教训后,陆子岳深刻意识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重要性。他没有气馁,而是积极争取上公开课的机会,主动请求同行指点,同时不忘课后总结。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他抓住各种参加教师培训的机会,甚至自费到城区和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听课、学习。他还主动报名参加各种乡级、城区级课堂教学比赛,观摩优秀教师上课,学习借鉴他人好的教学方法。工作之余,陆子岳注重提升学历水平,先后参加了函授大专、本科学习,于2007年从广西民族大学函授本科毕业。

付出总有回报,通过不懈努力,陆子岳的教学理念更新了,课堂掌控能力更强了,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春季学期,他参加邕宁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竞赛,获得了一等奖。2008年,他参加南宁市课堂教学竞赛,获邕宁赛区第一名,成为邕宁区参加南宁市赛课的唯一代表。可想而知,从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到成为城区代表参加市级赛课,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

作为老教师、副校长,陆子岳不仅努力提升自己,还特别注重提升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2011年2月,他担任中和中心学校副校长,分管本部教学工作。第二年,他着手组织学校16位教师与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开展“城乡教研一体化”活动,该活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为期1年。每次活动前,他都会和对方学校负责该项活动的领导沟通,一起协商和策划相关事宜。经过协商,双方决定由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的1名骨干教师负责帮扶2名中和中心学校的教师。期间,陆子岳也当起了学生,虚心向他学习和请教,其他参加活动的教师看到作为副校长的陆子岳这么用心,学习劲头更大了。

通过这次“城乡教研一体化”活动,中和中心学校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激活了校本教研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和中心学校教师何玫瑰由衷地说:“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这么快,真得感谢陆副校长!”

这个“校长爸爸”不简单

2005年,陆子岳在中和乡方村小学(以下简称方村小学)担任校长职务,方村小学属全日制公办完全小学,当时设有一个完小、三个教学点。后来,为了优化教育布局,提高教学质量,当地教育局决定对方村小学下辖的教学点进行撤并,但问题接踵而至。杨坡教学点的村民与劳坡完小所在地的村民素来不和,所以杨坡村民不愿意送孩子到完小就读,怕孩子受欺负;而劳坡村民也不愿意接受杨坡来的孩子,根据劳坡村民的说法,完小第一栋教学楼是劳坡村民集资建成的,杨坡没有出一分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陆子岳对两边做起了协调工作,他分别到两个自然村召开家长动员会,宣传“撤点并校”的好处,有些家长还是不同意,他就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有时忙到深夜才回到学校。在陆子岳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两地村民终于达成和解,同意撤点并校。

由于条件有限,农村学校的文娱活动相对较少。为了让农村孩子过上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陆子岳决定组织一场“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这在方村小学是从未有过的事。为了办好这场晚会,他和6名教师常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排练节目,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而家长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配合。一位学生家长说:“陆校长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都牺牲掉自己的休息时间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的工作呢?就算周末不干农活,我们也会来学校接送孩子,不给他拖后腿!”

节目排练得差不多了,问题又来了,没有演出道具、幕布、灯光、音响等怎么办?陆子岳只好向中心校求援或者向村民借;布置舞台人手不够,他就发动群众来帮忙;学生们要化妆,教师人手不够,他就邀请家长来帮忙……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方村小学第一届“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成功举办。当时,很多学生家长和附近的村民前来观看,孩子们的节目精彩纷呈,获得满堂喝彩,学生们都纷纷表示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从这以后,方村小学每年都会如期举办“六一”儿童节文艺晚会,从来没有中断过。

后来,陆子岳要调往中和中心学校任教,就在他留在方村小学的最后一天,方村一百多个村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还请来一支舞狮队,这让陆子岳既惊喜又感动。他心存感激地说:“在方村小学任教的6年时间里,我感到充实而有意义,工作开展得这么顺利,全靠大家的支持!”

乡村教师自述篇9

实现农村德育课程乡土化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的道德水平,对于有效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弥补思想品德教材偏于城市化的缺陷

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根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心里的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的安排教学内容,使思想品德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而逐渐深化,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字简明、富于情趣,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多样化的国家,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相对落后的农村,而新的思想品德教材,不管哪一个版本,设计编写都忽视了我国地域的差异性,选材的内容偏于关注城市而忽视农村。在新教材中不难发现,所选的图片、事例等几乎都是城市生活的内容,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离较远。另一方面,新教材中倡导学生广泛搜集各类信息,进行社会实践。但却无外乎是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报纸杂志、运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搜集整理信息,这在欠发达的农村学校是很难实现的。这样的教材,不适合在农村实用,明显影响了农村思想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乡土资源,将农村具有乡土特色的素材运用到德育课程中将会弥补思想品德教材的缺陷,使思想品德课程在对农村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上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从而提升了农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凸显农村教育个性。

同城市比起来,在农村初中学校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可供学生去查阅资料,也没有便捷的互联网供学生随时查找信息,更没有博物馆、科技馆等供学生去参观,同城市现代化、便捷的教学资源相比,农村在这些方面显得比较落后。但是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风情等,如果能够将农村独特的资源加以发掘、提练、整合以后运用到德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去,一方面丰富了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让农村学校和学生有更好的发展,不至于总是落后于城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更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资源,找到了农村教育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教育风格。

3.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德育课程乡土化中包含着对地方文化的提炼、整合与创新。德育课程实现乡土化有效地挖掘出了地方文化,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歌、风俗等,使我国长期自发传承的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走进地方教材与课堂,这是对我国农村生活文化的尊重,也弥补了文化多样性的缺失。乡土德育课程对地方文化的挖掘让学生了解了地方文化,将来有机会发展地方文化。这样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

二、农村思想品德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

新课程改革以后,课程资源的开发被提出,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尤其是乡土资源。

(一)农村思想品德课程乡土资源开发的现状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乡土资源没能得到开发和利用

由于代课老师的专业限制以及思想品德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受不到应有的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以及对课本材料的简单分析上,学生身边大量宝贵的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能得到开发和运用。

(2)乡土资源得到少量自发的开发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地方会涉及到乡土资源的利用,但并非教师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只是老师无意间想起来,随手拈来,而没有经过加工和进行深入挖掘的乡土资源并不能起到很有效的作用。

(3)乡土资源得到有意识的开发,但是没把学生发动起来。

有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会刻意的联系学生的学生生活的实际,将学生能感知的、可触摸的乡土资源和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乡土资源糅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乡土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仅仅依靠教师来发掘乡土资源是不够的,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乡土资源所起的作用还不够大。乡土资源的全面、充分开发,不仅需要教师自己努力,还需要教师把学生发动起来一起开发。

2.课后活动

为了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乡土资源还应该在课外活动中开发乡土资源。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初中开展的课外活动并不多,而在课外活动中开发的乡土资源也很有限。

3.课后作业

目前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后作业中,乡土资源很少能够得到开发。无论任课教师还是练习册的编写者,没有注意运用乡土资源来编制具有当地特色的情境化练习题。在目前的练习题中更多的侧重于对知识的考查,情境化的题目所占的比重较少,即使在这些少量的情境化的题目中,所设置的情境也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多少联系。

(二)农村思想品德课程乡土资源开发的策略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不仅要积极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来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挖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本地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特色文化或发生在本地的学生和教师参与或听说的事例。比如可以利用农村的发展变化实例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是有真实感触的。当然一些反面的事例和材料也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乡村生活对农村学生的品德形成有重大影响。思想品德教材的例子远不如现实的例子有说服力,因此可以借助一些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的例子来增强课堂的说服力,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总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程实现乡土化,从而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作用。

2.作业和考试

在作业题和考试题目的设计中,学校领导要积极组织代课教师一起讨论、商量。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注重增加情境化题目的比例,并且在在这些情境化的题目中要注重开发乡土资源,更多的运用乡土材料。

农村的道德教育关系农村学生的发展,关系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农村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农村的道德教育必将迎来它的春天。(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试述教师的教材研究―――兼议乡土教材的价值及其开发[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乡村教师自述篇10

家乡,是一个很宏大的词语,乡愁却是一种细腻的感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我们往往都很难将家乡和乡愁同时全面地展现出来,而《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却将两者结合得很好,影片中奔腾的江水,连绵的山脉,峻美的丛林在展现出不同地方独特的人文情怀和怡人景色的同时也唤醒了流淌在国人血脉里的乡愁。

乡村教师自述篇11

首先,乡村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乡村有新鲜的空气,绵延的田野,鸟语花香,生趣盎然。我的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大多具有自由好动的性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孩子,若采用呆板的填鸭式教育,不但收效甚微,且易招反感,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看到最多的是静静地写在书本上的知识。对于静态的东西,人们只有在安静的情绪下,才能深刻地记忆下来。让从小在广阔天地里撒欢的孩子们静静地学习英语知识,有点勉为其难。如何使孩子们保持自由天性,发挥想象力,减轻学习的辛苦,成为了乡村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其次,乡村的经济形态单一。农村以农业为主,经济形态比较单一,且具有自给自足、分散作业的特点。表面上看,经济形态跟英语教学似无关联,实际上,其影响重要而深远。乡村的农业耕作模式长久不变,人们不善言辞,彼此较少来往,这些因素长期潜移默化,导致了孩子们在学英语时思路不广、羞于表达。但同时,他们大多都能吃苦耐劳、肯下功夫。对于英语教学而言,这意味着困难,也蕴含着机遇。

再谈一点,乡村的语言文化质朴简单。在乡村,人们日常说的都是方言。我执教的地区,人们讲的是客家话。客家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用语习惯,例如“吃早餐”,这里的方言是“食朝”。但是,课本用的是英文和现代汉语,例如单词表中英文单“breakfast”,旁边注释为“早餐”,没有客家话的注释“朝”。孩子们在学英语时,要在脑海中完成“英语-现代汉语-客家话”思维路径。要把讲惯乡音的学生的英语教好,老师肩上的担子不轻。

二、做好乡村英语教学工作的应有态度和具体方法

如上所述,乡村的各种特殊因素,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和机遇,作为一名乡村英语教师,要充分估计困难,认真耐心地对学生们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下面,我谈一谈做好乡村英语教学工作的应有态度和具体方法。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对学生热情、耐心。乡村的孩子们,除了课堂学习,较少接触英语,他们对英语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课堂。若老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充满激情地赞美和讲述英语,让他们感受到英语是一门很有趣、美丽的语言,那么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如果遇到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学生,不能妄加批评或不闻不问,一定要热情耐心地引导,尽可能培养他们的兴趣。

其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在游戏中,小孩的我才是自由的。”如果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他们将会无比快乐,也会收获许多知识。乡村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在他们身上起到的效果很小。于是,我收集了很多寓教于乐的小游戏让孩子们玩。比如,猜谜语游戏,在黑板上写一个当天学的单词,面对单词的孩子负责比划描述,背对单词的孩子负责猜,猜出来再完成拼写、朗读和组词、造句的任务。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全班同学都能把单词记牢。这样的例子很多,事实证明,这样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工作中,我总结了联想法、结构法,比较法、图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联想法,即训练学生看到物品、经历事件时随时想起学过的英语知识。比如,在乡村经常会看到羊群,我告诉学生们,这时要想起羊的单复数都是“sheep”。另外,孩子们经常被母亲叫去干活,这时要想起短语“ask sb. to do sth.”。像这样把学习融合到生活和劳动中,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挖掘无限的联想能力和学习机会。

(二)结构法,包括拼接法和词根法,即把单词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单词brunch是“早中餐”的意思,就是breakfast和lunch拼接起来变化而成的。另外,像agriculture这类单词很长,机械地记忆很难,把它分成agri-culture, agri是“田地、农田”的意思,而culture是“文化”的意思,在“农田里产生的文化”就是农业、农学。我整理了词根表,让学生记住最基本的词根意思,这样他们遇到生词就会举一反三,轻松理解和记忆。

(三)比较法和图表法,即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比较,列在表格中,把知识记忆转换成位置(图象)记忆。比如有些名词的单复数很难区分,我引导学生制作表格,把这些易混词列在表格的固定位置上,例如:

乡村教师自述篇12

1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乡土资源的应用意义

1.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学生的年纪还比较小,他们具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往往对自然比较好奇,具有探索心理,同时,他们还具有好动贪玩的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受到这些特点的影响,因此,为了实现高质高效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好引导。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乡土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农村乡土资源和课堂资源是不一样的,它更加的具体化和生动化,如乡土自然环境、乡土劳动氛围,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投入到乡土资源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其对美术活动的深入理解,这是课堂美术教学很难实现的。

1.2丰富学生学习素材

农村地区与城市环境存在很大的不同,不仅生活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同时生活方式也有着显著不同。农村里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包括农村自然环境、农村文化资源、农村劳动资源以及农作物环境等,这些都是和农村人民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可以对农村乡土资源进行有效应用,如将这些素材有效地引入到美术活动中,从而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丰富的农村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术活动环境,同时乡土资源中的人文情怀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美术素养进行影响,让他们更好地发现美术创作和乡土资源的关系,体会美术活动的本质,这对学生后期美术学习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2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农村乡土资源的应用

2.1自然环境

美术创作是需要一定的灵感的,而灵感的来源与环境因素有紧密联系。在农村地区,其自然环境是十分优美和多变的,其和城市环境具有本质区别,教师可以借助农村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进行接触,丰富学生对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美的美术表达。比如,在春天,农村地区生机盎然、春暖花开,自然风光十分优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踏春活动,让学生切身投入到农村自然风光中。学生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好奇性和探索心,往往具有很高的热情,在學生徜徉在优美的环境中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美术活动,让他们去感受春天和寻找春天,并通过自己的画板和画笔,将找到的春天描绘出来,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到美术活动中,在自然环境中实现美术学习。

2.2人文资源

在农村地区,有着很多的人文资源。幼儿园美术教学可以挖掘人文资源,来提升美术教学。在很多农村都有着丰富人文资源,如一些旧时文化建筑、古老的传说以及民间的工艺等,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开展美术活动。其中民间工艺包括很多,如剪纸、面人、门吊、刺绣以及草编等。这些在很多农村地区都还存在,这类作品具有十分强的艺术性,同时带有浓厚的农村乡土民俗特色,都可以当作幼儿园美术教学的资源。比如,在美术教育中,可以利用剪纸工艺资源。剪纸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装饰性以及趣味性,剪纸的方法和图案也是多种多样,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学生欣赏剪纸艺术后,教师可以设置“折剪对折”主题,让学生剪出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让他们自由创作,并对创作后的图案进行比较,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价值作品,如老鼠娶亲等,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图案艺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绘画,对剪纸艺术中的魅力进行体会,这对学生美术素养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2.3乡土文化

农村地区尽管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也有效地体现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通过乡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置身在乡土文化的氛围中,促进他们的美术作品更加亲切和自然。比如,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农村庙会,让他们感受庙会文化的氛围,然后让他们进行庙会场景的描述和绘画,学生就会呈现出各种各样自己眼中的庙会形象,促进美术绘画;很多农村地区还具有民间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人物事迹等,学生对这些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些传说和故事,进行剧情或者故事的描绘,从而促进学生的美术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

2.4乡土材料

乡村教师自述篇13

一、乡村学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①对写作缺乏兴趣。部分教师在布置作文主题时,只考虑作文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实际。布置的作文主题过于固定,学生想象力发挥受限,久而久之,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写作缺乏兴趣。②课外阅读量少。作文写作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但乡村学校条件不足,缺少课外读物,加之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以至于课外阅读量不足,难以为写作提供便利。③作文内容缺少真情实感。部分学生疏于观察生活,未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在写作时很难写出鲜活、生动的内容。甚至有部分学生会参考作文书,致使作文出现许多雷同。如此,作文内容必然缺少真情实感。④书写质量差。部分学生作文书写不规范,涂改现象普遍。

(二)教师方面①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乡村学校教师普遍偏重于写作技巧方法的传授,而忽视了作文选材等方面的指导。②作文批改简单。作文批改时,教师只写日期或优、良、及格、争取及格等评语,未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③学习时间少。部分教师教学任务重,在作文教学方面经验有限,难以及时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作文教学中。

(三)学校方面①书香气氛不浓。墙上没悬挂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画像;板报没开设读书专栏;没有开展读书比赛活动。②图书室小,藏书量较少;班级没有图书角。③作文教学研讨课少,没有专家来校指导。

二、乡村学校作文教学策略

(一)留意生活,丰富素材创作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这股活水,写作就如死水一塘。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小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1.学会观察社会。乡村资源丰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事物的美[1]。如秋收了,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父母或别人在田间劳动的情景,并写下来。在乡村,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如观察家里种的植物、观察家里养的小动物,观察大人乘凉交谈的情景,观察大自然的美景……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他们写起来得心应手。2.学会观察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如班队活动:成语接龙、故诗擂台赛、文娱表演活动;学校活动:升国旗活动、运动会、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活动。每次开展的活动都是写作的好素材,教师要抓准时机,灵活引导,让学生自觉养成细心观察、善于积累、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二)加强阅读,与写同行1.读。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于阅读。通过阅读可以积累知识,学生习作时就能厚积薄发,写出好作文。第一,要重视课内阅读的积累[2]。乡村学生的课外读物较少,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文。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学习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并加强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古诗词、段落、语文园地等进行背诵,让学生熟记于心。第二,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氛围与条件。①学校墙上挂上读书的名人名言及画像;②板报开辟读书专栏;③积极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如优秀摘抄笔记评比、优秀读后感征文比赛。④学校要办好图书室、班级图书角、阅览室;⑤多方筹集图书,如社会人士捐赠、学校购买,积少成多,互相交换阅读;⑥指导学生多读教育部门推荐的书目。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加强深度阅读。2.写。除了写教材中每单元安排的作文之外,学生还要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改写、续写、扩写、仿写、缩写等的练习[3],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摘抄的方法,让学生把一天的最难忘的内容或感受以日记形式写下来,勤写日记也是有效积累素材练笔的好方法。

(三)加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乡村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思想、文化、教育教学业务等方面的学习钻研。不同学期制定出不同的自培自练学习计划,并确定一个作文教学小课题进行研究。主管教育部门要对乡村教师组织专项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知识及教学业务水平。对教学水平较薄弱的乡村教师,采取“师徒结对”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同时,邀请专家定时到乡村学校指导作文教学工作。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乡村学校也加大了投入。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图像、声音等特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促进学生展开写作。

(五)重视作文批改,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1.分层批改,增强信心。乡村学校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作文,教师要做到精批细改,对学生写得好的精彩词句,要用符号清晰标出,在旁边空白处写上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对错别字较多、语句不通顺、内容表达不清楚的作文,教师要想办法找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同时诚恳地向学生指出习作不足的地方。学生到了四、五、六年级时,教师对优等生的作文要精批少改,对中等生的作文批与改并重,对“学困生”的作文少批多改。教师的批语要具有鼓励性、启发性、针对性。2.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教师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互改互评时,由教师指定,比如,习作能力强的改习作能力差的学生,写作能力差的学生学习优等生的习作,写作能力相当的互相评改。对学生的批改,教师要点评,打上批改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