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实用13篇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1

股权结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天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利民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为29.78%;其他单个自然人股东和关联方持股都未超过10%,符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

筹建费用。利民银行在筹建期间约花费175.3万元,其中开办费约为151.7万,并可在五年内摊销,每年约为30万;购置固定资产约23.5万。

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根据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全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室;根据业务需要和员工情况共设置了信贷部、营业部、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五个部门。(详见图1)。

董事长由天长信用联社董事长兼任。行长室设正副行长各一名,行长由原天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担任,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副行长来自天长信用联社的稽查部,现在主管村镇银行财务工作,有10余年从业经验。其他员工15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专生12名。这些员工分处在4个部门,其中信贷部4名,营业部5名,营销部1名,财务部2名,综合办公室3名。

利民村镇银行经营现状

根据安徽省银监局规定,利民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及企事业单位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

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目前,存贷款业务是利民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

存贷款业务

吸收存款状况。成立之初,5130万存款中,2000万是政府的财政存款,财政性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40%,而54.9%的农户存款中绝大部分是内部职工的关系存款,这表明村镇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仍没有太大的竞争力。随后村镇银行开展了“以贷引存,以存促销”的方式动员存款,较大地提高了存款总量,降低了财政性存款比例。截至2009年5月末,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到9315万元,其中财政性存款的数额较2008年底减少了3200万元。

发放贷款状况。成立以来,利民银行累计发放的8896.1万元贷款中,面向农户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8%;贷给农户作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不足总额的2.5%,其中发放给种植农户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的贷款不足2%,发放给养殖户做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仅为0.62%。利民村镇银行表示,面向企业的贷款中,目前暂没有能力支持大型企业,而且由于有“村镇银行不能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只可以做生产性、流动性贷款”的要求,所以,只能参与别的银行没有兴趣的企业。主要参与粮食收购与加工企业和县域内小企业,形式有抵押也有担保。如果客户使用固定资产作担保,则视为优质客户。政府也提供一些企业作为选择,经过村镇银行考察,从一百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精选出十几家粮食加工企业发放贷款,大约占全部贷款的42.95%,其中最大的一笔贷款是200万元;48.69%的贷款分配给小企业,没有贷款给中型企业。此外,村镇银行还开发了两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消费性贷款业务:“公务员专向贷款业务”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项贷款业务”。贷款范围可以是住房、消费和发展生产。若贷款人员所属单位在该行设立的工资账户,由其工资,可以申请信用贷款;否则只能申请抵押贷款。

风险控制情况

首先,利民村镇银行尚未获准加入征信系统,共享征信系统信息。这使得信贷客户信用风险难以甄别,加上利民村镇银行的员工多为无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对信贷客户选择、抵押资产评估、贷款风险防范都较为不利。其次,村镇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种养殖业风险比较大,为了实现低于2%的坏账率,银行对种养殖业的贷款比重不会高于总贷款的30%;相比而言,同一县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贷给农户的贷款则达到80%。可见,该村镇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违背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由于存款量与盈利目标不匹配,利民村镇银行的贷存比达83%,高于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也给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东回报情况

据调查了解,该银行经营计划是第一年不亏损,争取达到1%~2%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年争取达到10%,第三年达到15%。据银行披露,开业第一年不亏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据专家组(来自安徽财经大学)评估,银行实现其内部目标就已经很难,实现股东目标完全不可能。因为要实现股东目标,存款需达到5个多亿,贷款达到3个多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农行和工行的年存贷款增长额之和。然而,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争取优质客户资源方面明显竞争力不足。

员工激励情况

两名行长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天长信用联社,年薪约为9万元,由信用联社支出。虽然工资略高于在原信用联社,但来自董事会和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希望返回原信用联社工作。17名员工采用“全员营销型”,充分动员职工的资源;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每个月都进行评比。

经营成本与收益情况

据利民村镇银行2009年5月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利民村镇银行经营8个月,各项业务支出为193万元,其中:

开办费摊销额=151.7万/5年=30.3万元/年

年度应付员工工资=2000元/人/月*8月*17人=27.2万元

计提坏账和折旧1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8万元。各项收入为246万元,收入主要为利差收益,其存贷款利差高于商业银行,但低于农信社,大约为4%(利民村镇银行一年期存款平均成本,含动员成本约为4.5%,同行的拆借利率为6%,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拆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8.5%),实现净利润53万元,提取股东红利41万元,每股红利以1%派现。

利民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

隐性担保缺失下的金融排异

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声誉理解为具有信息优势的银行对存款人做出的维护其存款安全的承诺。利民村镇银行在业务推广、吸收存款等方面都遇到因缺乏国家隐性担保而受当地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所排异的问题,原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国家隐性担保优势来阻击初创的信誉有限的村镇银行。由于对村镇银行了解有限,多数客户通常会选择有国家信用做后盾的各大银行,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在创立之初很难吸收公众存款。为争夺客户资源和树立良好信誉,村镇银行也强调自己的国有资本性质,并在利民村镇银行的产品、利率电子指示牌的醒目位置上滚动播出:“利民村镇银行是国家银行”。此外,利民村镇银行的综合业务网络挂靠在信用社,并由天长代为领取金农卡,这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和信用社是可以通存通兑的,但实际操作中,信用社的柜员通过区别卡号的字段拒绝村镇银行客户的取款。

资金和信息约束下的金融排斥

村镇银行的优势本不在于资金的充裕,而在于其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分支机构少且处于县城金融机构聚居点,与农信社(凤阳县农信社下辖42个网点,其中1个营业部,32个信用社,9个储蓄所,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相比,利民村镇银行与农户的距离更加遥远,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极为有限,直接后果就是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数额的减少和贷款标准的提高,其贷款条件比当地信用社更加严苛。

调查显示,在利民村镇银行,只有同时有房产证和土地证才能办理贷款。银行方面的解释是90%的员工都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对资产的审查和认证经验不足,因此为了避免造成高风险,只接受同时具有两证的贷款诉求人。与利民村镇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有专门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计划,并不需要两证齐备。利民村镇银行在地理、风险评估程序方面都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经营规模制约下的被动定位

凤阳县信贷市场上原有的各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为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几乎不做涉农贷款业务。农信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与利民银行相比它能够更加贴近农村,同时又属于正规金融,拥有大量的国家资源,占据整个农贷市场近80%。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充分地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特征,降低交易成本,专注于农信社忽略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利民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信社相比,其规模较小,却不足以小到只专注于某一个农村社区;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相比,其规模较大,却不足以大到能够与大型商行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因此,利民村镇银行提出自己的市场定位是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先生存,后发展”的发展计划。而这一市场定位又较大地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

对于利民村镇银行的简要结论与建议

从利民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及筹建过程可见,它的出现是以供给带动需求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其政策初衷非常明确,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正如案例所展示,在隐性担保,公司治理,资金和信息约束,经营规模等多个约束条件的影响下,为了实现基本的财务目标,村镇银行还是会主动地把服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注重宣传引导,优化激励机制,完善监管机制是避免村镇银行偏离政策初衷沦为发起行分支机构的有益尝试。

注重宣传引导,为村镇银行塑造应有的政策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镇银行面临金融排异的困境,降低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2

(一)存贷款总述

武穴市现有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武穴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武穴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武穴支行、中国银行武穴支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武穴支行、武穴市农村商业银行等。截止5月末,全市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达187.65亿元,比同期增长16.01%;其中储蓄存款146.07亿元,同比增长16.2%。贷款余额达74.8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短期贷款额达38.02亿元,同比增长6.2%。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相对较多,农业发展银行则相对较少。武穴市各大银行存贷款总额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5月份武穴市各大银行存贷款总额比较表

根据表1我们可得知:武穴市存款主要流向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工商银行,而中国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存款流量则相对较少。

(二)风险控制能力

武穴市各大银行不良贷款率都相对较低,因为各大银行都有一套系统的内控机制及外部征信制度。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武穴市各大银行不良贷款情况及应对措施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大银行不良贷款较少,其中农业银行近年来没有出现不良贷款。由于农业银行有严格准入条件,严格按照良好的信用状况、良好的现金流量、有充足的抵押物等对企业或者个人的贷款份额进行限制,以及按照“事前调查,事中跟踪,贷后管理”的原则实行终身责任制,对贷款进行管理。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可分为三类: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武穴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都有较为严格的防控措施,所以未曾出现过流动性风险;对于防范操作风险武穴市各大银行内部设有相关部门对其监察、审计;对于信用风险主要是信贷带来的风险,武穴市银行在发放贷款前严格按照准入条件,审慎发放贷款。行针对这三类金融风险武穴市商业银行均设有妥善的控制方法。笔者在此主要探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应对方案。

中国工商银行主要是信贷方面的风险,一般企业没有达到等级(AAA)不允许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是政府作担保这方面,既要支持政府对经济的投入又要防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挤兑风潮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要控制银行的库存现金,保证现金供应;同时工商银行对顾客的承诺必须兑现。而建设银行主要为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道德风险。银行通过审计部门、内控部门以及纪检部门、监察部门防范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看债务人的个人信用度、企业的现金流和管理状况以及行业的市场导向情况。农业银行主要是柜面操作风险和后台操作风险,柜面操作风险不是很大,银行内部实行远程监控和审核可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建立风险管理部和安全保卫部,通过后台在线监测、技术控制对后台风险进行防控。中国银行按照内防和外控的原则,加强内部管理(人员落实、职责明确、信息传达畅通、学习到位、落实到位)。连续几年中国银行无重大违规现象。

(三)收入结构

武穴市各大银行收入结构包括存贷款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业务收入、理财产品收入等。以下是武穴市各大银行的收入结构对比表:

表3 武穴市各大银行收入结构

从表3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资产业务收入,其次为中间业务收入与理财产品收入。其中农村商业银行设立初衷主要是为了扶持三农的发展,因此暂时还没有理财产品;其次可看出地方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单一,如“天天利滚利”等,没有特色、缺少法宝;再次,金融机构发展不完善,业务范围狭小,银行收入结构亟待完善。

(四)规模能力

1.银行员工人数及结构如表4所示:

表4 武穴市商业银行在职员工情况表

从表4可知,农业发展银行的在职员工人数最少仅19人,中国银行在职员工44人,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人数较多但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和转型需要,银行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逐渐增多,而武穴市各大商业银行的在职员工普遍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人员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较为严重。

2.银行城乡营业网点的布局(见表5)。

表5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分布个数

单位(个)

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最多共33个,其次是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营业网点的数量居中,中国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则相对较少。为了从市民的角度了解武穴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设置的合理性,本次问卷调查中涉及了这样一道题目:“您觉得银行营业网点设置的合理性怎么样?”问卷统计的数据如图所示:

图1 受调查的武穴市储户对武穴市银行网点的满意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15.38%的人认为武穴市银行营业网点的设置合理,84.62%的受访群众持保守态度。因此,武穴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合理设置对银行存贷款总额存在一定的影响,合理设置营业网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

(五)顾客满意度

为了解客户对武穴市商业银行的满意程度,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涉及了这样的两道题目:“您觉得银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业务办理的效率怎么样?”以及“您觉得商业银行的口碑怎么样?”根据问卷所得数据绘制表格如下所示:

表6 受调查的武穴市储户对武穴市各银行服务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满意情况

从表6中可以看出储户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满意度最高为64.7%,而储户对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满意度最低仅占38.89%,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这三家银行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及业务办理效率相差不大。在银行口碑方面,武穴市工商银行所占比重最大为55.81%,其次是农村商业银行,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的口碑满意度相差较小。树立银行良好口碑,提高客户对银行满意程度才会有更多优质客户流入,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六)行业政策现状

武穴市工商银行信贷准入门槛较高,评级授信系统更为完善,对不符合国家产能要求、信用级别没有达到(3A)的企事业单位不予发放贷款。武穴市龙头产业如华新水泥、亚东水泥、广济药业等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不能在工商银行取得贷款,唯有准上市公司祥云集团达到工商银行贷款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商行存贷款总额的增长。

“三农”政策的实施使得武穴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存贷款额度上的限制较少,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银行的贷款额度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办理贷款业务手续繁琐,客户等待贷款的期限较长,贷款额度较少,这将导致银行客户的流失,对银行的发展是极大地挑战;同时,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突出对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和现代种植业的金融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增加对农村信贷投放额度,这对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银行业竞争力优劣势分析

根据武穴市银行业发展的现状,从各大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能力、储户满意度这四个方面选择了便于量化的8个指标,即总资产(X1)、网点个数(X2)、员工人数(X3)、存贷比(X4)、不良贷款率(X5)、中间收入占比(X6)、服务态度(X7)、银行口碑(X8)进行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SPSS实现

SPSS的运行结果显示了16个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因子贡献率等。我们选取了两个公共因子,这两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6.007%,大于80%,解释度较高,记为F1,F2。

表7 因子贡献率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由于对应实际问题,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不好解释,因此考虑将指标的系数极值化,即让系数趋于1或0,趋于1说明公共因子与该指标密切相关,趋于0时说明相关程度很低因子旋转载荷阵系数如表8。

表8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得到两个因子分别为

F1=0.867X1+0.981X2+0.980X3+……-0.385X6+0.923X7 +0.590X8

F2=-0.204X1+0.102X2+0.069X3+……-0.862X6+0.365X7 +0.151X8

第一个公因子主要体现在总资产(X1)、网点个数(X2)、员工人数(X3)、中间收入占比(X6)、服务态度(X7)、银行口碑(X8)方面,第二个公因子主要体现在存贷比(X4)、不良贷款率(X5)方面。

因子得分见表9:

表9 因子得分

第一个公因子与银行竞争力成正比,因此各大银行在该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其竞争力越强;第二个公因子与银行竞争力成反比,因此各大银行在该因子上的得分越低其竞争力越强。

(二)SPSS实现的结论分析

对于工商银行武穴市支行,第一个公共因子得分是-0.12829分,第二个公共因子得分是-0.26114分,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该行在第一个公因子方面存在欠缺,其服务态度在五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三,储户满意度为41.86%,其中间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低于其它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在这两方面亟待提高。

对于农业银行武穴市支行,在两方面的优势都较大。无论是在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能力还是储户对其服务态度,银行的口碑方面都居前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农行的存贷比仅22.37%。这一方方面反映其资金流动的风险较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对于中国银行武穴市支行,在两方面竞争力都比较稳定,但又略显不足。无论是其资产总额、网点数目还是服务质量其排名都比较靠后。在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其主要的瓶颈还是体现在存贷比方面,其存贷比达80.56%,大于75%,因此该行在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

对于建设银行武穴市支行,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说明建设银行的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好。其主要劣势体现在第一个公共因子方面,特别是储户满意度方面,服务态度满意度40%,银行口碑满意度36.37%,两项指标都排在倒数第一二位,因此该行的服务质量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武穴市支行,其主要优势体现在第一个公共因子方面。除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少,仅2.9%以外,无论是在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规模能力、储户对其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还是银行的口碑方面都居前列。但是在第二个公因子即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率方面,其竞争力较差,其排名仅在农业发展银行之前。

对于农业发展银行武穴市支行,它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因此在各个指标方面有其特殊性。但是其存贷比较高,2014年1月初到5月底的存款总额为1.6亿,贷款总额为9.8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少,仅4.1%,其最大的优势是国家政策的扶持。

三、促进武穴市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调查报告和因子分析模型对各大银行的建议

工商银行方面。提高配备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态度,为当地居民服务,提高储户满意度,使当地居民能够放心开心的办业务。通过数据分析,该行的中间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低于其他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该行应调整收入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农业银行方面。提高资金流动性,增加资金的利用率。适当降低放贷准入门槛,简化贷款审批程序,使放贷业务服务更多的中小企业。扩大服务对象,在信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让更多中小企业及个人享受到该项业务,提高存贷款比例,尽量不要存放大量闲散资金,使其资金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中国银行方面。扩大服务覆盖率,优化网点布局。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在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的基础上,加大本行的宣传力度,有效吸收存款。其次,该行资金流动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应该适当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尽量使闲散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金融产品,增强资金流动性。

建设银行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提高配备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态度,为当地居民服务,提高储户满意度,使当地居民能够放心开心的办业务。并通过电视媒体等渠道加大金融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工作,从而提高建行服务的覆盖面。

农村商业银行方面。扩大中间业务发展,提高中间业务的比例,满足不同储户对银行业务的需求,可以增加理财产品的种类,发展特色金融产品,适当调整银行业务发展方向,在保证信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转变业务发展方向,更多的发展中间业务。同时提高存贷款比例,缓解资金借贷压力。加大风险防范力度,降低信用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率,使银行损失降到最低,保障该行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该行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因此在各个方面有其特殊性,该行主要是服务农村的发展,因此建议该行能够更多的深入农村,真正的为农村居民考虑,简化审批手续,服务广大农民。其次,适当扩大服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一部分农业,而是尽可能满足更多农民对该行业务的需求。

(二)对当地政府的建议

首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促使武穴市金融机构的发展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于有违法行为的非正式金融机构,应当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其次,当地政府应当扶持农业发展,保证涉农信贷投放总量的增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扩大整个武穴市的影响力,打造特色武穴市,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保障银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晓燕.商业银行客户服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

[2]汪晓银,周保平.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3]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

[4]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R].武汉:省政府文件,2014.6.1.

[5]农业发展银行武穴市支行.工作情况汇报[R].黄冈:农业发展银行武穴市支行文件,2014.6.

[6]蔡荣俊.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7.

[7]中金公司研究部.《百舸争流,谁能胜出――城市商业银行研究报告》[J/OL].中金在线网站,2007.7.6.

[8]高键.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客户满意度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9]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3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行业分布不均,在某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较高,而另一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较低,且差距较大。这一状况在商业银行改革以前存在,商业银行改革后仍然存在。就近年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历史回顾

1994年以前,在国家专业银行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之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较为突出。 表1反映了某国有商业银行1986~1992年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具有如下特点:(1)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十分明显。银行用于农业领域的贷款占比较低, 工业领域的贷款占比较高,尤其是重工业领域贷款占比最高,在重工业的细分行业中贷款分布也不均, 电力和能源行业占比较高,而加工制造类工业占比较低。(2)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持续存在,在部分行业中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该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看,8年中该行的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 反而呈逐步加大的态势。

银行商业化改革启动之后,虽然银行业经历了多种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至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先后提出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以及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等,但是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从表2可以发现,在1999~200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中呈以下趋势:(1)工业、其他短期贷款占比较高,农业贷款占比较低。(2)尽管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持续存在,但不同行业贷款占比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态势。工业、建筑业行业贷款占比稳中有降,商业贷款占比持续较大幅度下降,农业贷款占比持续稳步上升, 不同行业贷款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依然存在。表3显示了17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的行业分布 ① , 其中第二产业中传统制造业贷款占比较高,而农业和新兴产业贷款占比较低。2007~2011年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这5个行业合计占贷款总额比例的平均值是85.55%。 贷款占比较低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建筑业,这5个行业合计占贷款总额比例的平均值是4.7%。 从行业贷款占比来看, 行业贷款占比最高的制造业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近500倍。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各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都有突出表现,而且各家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呈高度一致的态势。在17家上市商业银行中,9家商业银行其他服务业贷款占比最高,8家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最高。各家商业银行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集中分布在其他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行业贷款占比可以排到前五位。

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

(一)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

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正是如此,宏观调整政策是银行业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之一。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途径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 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投向。

首先,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改革开放前,我国为了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 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并按照国家意愿来配置信贷资金的模式。 [1]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国家继续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计划信贷制度。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的职能,国家专业银行进入企业化改革阶段,三家政策性银行陆续组建,股份制银行纷纷创建,城市及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充实,但是银行与财政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的情况依然存在,直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其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1998年,政府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计划管理的模式,信贷计划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 [1] 然而,宏观调控政策在间接调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的投向方面作用重大。如国家的区域经济振兴规划、行业发展战略、淘汰落后产能的制度规定等,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在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商业银行出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和自己利益的考虑,会相应调整贷款的行业投向,从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再如,监管机构也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在贷款行业的管理方面,不断改进信贷投向管理技术和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政策相一致等,也会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二)行业发展特征的影响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与行业发展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行业发展对于要素需求的差异,行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不同等,都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对于资金的需求存在差异,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以要素密集度作为分类标准,行业可以分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密集型行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房地产业等。上述行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多为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较多,自然容易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资源、技术的依赖性较大,而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小,其从商业银行融资的需求较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对这类行业的贷款占比较低。再者,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高,子行业较多,也容易导致贷款资金占比较高。

其次,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收益不同,导致其获得贷款的能力不同,进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行业, 其风险与收益水平也不一样。 [2] 按照一般的分类,可将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收益呈现不同的特点, 幼稚期收益较低甚至为负,风险较大;成长期收益增长迅速,风险也随之增长;成熟期收益趋于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衰退期收益开始下降,风险再度凸显。行业生命周期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之间存在累计因果循环关系,发展较好或处于成熟期的行业贷款存量较大,在获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而易于获得信贷支持, 进一步导致该行业易于获得商业银行贷款, 最终形成贷款存量的增加。 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按照行业生命周期来看,其处于成长期,因为在这个阶段风险较大,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相对较难, 行业贷款占比较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较小也是佐证。

(三)银行逐利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之一, 其经营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商业银行会制定相应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并研发相应的产品, 以实现其经营目标。 在市场的配置机制和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影响下, 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逐渐从低收益行业流向高收益行业,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 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 如2012年上半年,17家上市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6.15%,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3.72%, [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均超过其营业收入的70%,这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会特别重视信贷业务。在银行同业激烈的竞争下,为实现盈利目标,部分商业银行率先提出贷款集中投向大行业, [4] 其他银行在策略制定时迅速效仿, [5] 最终导致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基本趋同,贷款较为集中地投向部分行业。同时,目前我国各行业发展不平衡,部分行业贷款收益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率较低, 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体,发放贷款的目的是逐利,因此只有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行业才能获取更多贷款,而不能带来足够收益的行业较少或者无法获得贷款,结果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某些行业。 [6]

其次,商业银行为实现盈利目标而研发相应的贷款产品,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降低风险事件的损失。为此,商业银行在贷款时除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外,还会积极寻求抵质押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并将抵质押物视为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以期通过抵质押物降低或转移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不动产因为价值较大不宜变动而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因此,商业银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往往有不动产抵押。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不动产抵押贷款的占比为79.97%,其中房产抵押占比为48.96%,土地抵押贷款占比为31.01%。 [7] 这一做法也会导致缺少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有足够的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就易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造成贷款的行业分布不均。

三、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负面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综合来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特别是部分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存在的弊端更加明显。

(一)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通过两种途径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一是通过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二是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首先,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美国金融学家哥德斯密的“引致增长效应理论”,银行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主要源于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分配, 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8] 然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可能导致贷款过于集中的行业资金较为充裕,其他要素与资金要素配置不成比例,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而贷款较少的行业资金极为紧缺, 其他要素不能有效利用发挥其效能。 上述两种情况下行业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分配,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将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利于国家开展宏观调控调整行业发展,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影响银行业自身发展,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直接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贷款集中投向关联行业时, 相当于商业银行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些行业绑在一起, 银行经营将更易于受到行业经营周期的影响,[9] 一旦集中贷款的行业出现经营失利或市场变化将引发风险积聚,并可能蔓延至其他行业,甚至可能引发系统的风险并导致危机。 [10]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5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到, 从过去25年的银行危机中可以发现, 贷款集中投向相互关联的几个行业是十分危险的。 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在大力发展能源行业时,衍生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当地这两个行业的相关性很高且同时获得银行的巨额贷款,但是当其中一个行业衰退期时, 相关联的行业也陷入衰退,导致银行业坏账大范围出现, [4]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二)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

从中观的产业层面看,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产业的升级。

首先,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三大产业结构看,截至2011年底,它们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0.1%、46.8%、43.1%,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与发达国家1971年的水平基本相当,进一步优化的潜力较大。同时,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在由工业化的中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过渡,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 需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对不同行业予以合理的支持, 从资金投入方面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贷款集中在第二产业和重工业,没有从资金配置方面为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因此而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高于这些行业贷款金额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比值。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急需更新制造业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情况看,虽然2007~2011年商业银行对制造业投放的贷款占贷款投放总额的比例都在25%以上;然而,同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均在30%以上。可见,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有效满足制造业的资金需求。再者,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不足同样不利于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三)不利于银行自身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银行业自身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单个商业银行受自身资金规模、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将有限的贷款资金集中投入几个行业, 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水平,增加贷款投放的精准度, 并增强贷款监管能力 [11],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即便如此,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弊端也是极为明显的。

首先,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其原因在于:(1)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受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不同行业发展存在高峰错位的态势,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广泛可以充分利用行业的收益和错位发展获取较高的收益;(2)商业银行在不同行业投放贷款的收益会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在某一行业投放贷款初期,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加,贷款的边际收益会呈现增加的趋势,当行业贷款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贷款的边际收益开始下降,总收益的增长趋势随之趋缓; [2] (3)任何行业都有可能经历繁荣和衰退的周期,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个别行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必然积聚风险,一旦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或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导致这些行业走向衰退,信贷风险就会突显,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其次,不同行业的风险与收益是不同的,商业银行贷款行业过于集中易于诱发风险。 一是银行内部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系统风险较大;二是不同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呈高度雷同态势, 加剧了行业竞争,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易于导致恶性竞争风险。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在我国银行业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2012年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半年报显示,兴业银行、 平安银行制造业新增不良贷款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为78%、70%,浦发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 这与银行在制造业贷款占比较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如此,国外的部分银行特别注重贷款的分散化发放,从贷款发放规模、 发放行业以及发放对象地理位置三方面加以控制, 并将其作为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如2007年,美国富国银行商业贷款的投放对象呈现高度的行业分散化, 发放贷款额最多的10个行业中, 比例最高的小企业贷款也仅仅占11.4%,其余均低于5%。 [12]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太高。

四、优化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建议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正是如此,必须结合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优化调整,从而不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降低负面影响。

(一) 结合国家政策导向, 在对机构自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行业信贷政策

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发展中势必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但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决定自身发展不能盲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贷款投向方面,需要紧跟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对本机构的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确定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及不同行业的贷款比例和准入条件,并在业务发展中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加强行业分析研究, 在准确判断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支持行业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行业自身看,不同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水平不同,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的行业投向时,必须做好行业分析工作,准确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全面评估贷款行业投放规模和预期收益水平,[2] 在行业之间合理分配信贷资金。也可以通过行业研究分析,建立市场信息预测体系,在对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准确研判的基础上,率先进入特定行业,谋求战略的主动。 [13]

(三)不断扩大收入来源, 逐步降低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4

抚顺市银行机构存贷款变化情况。截止2011年8月末,抚顺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69.22亿元,比年初增加119.9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4.65% 。其中本外币单位存款余额337.4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1.50%,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695.17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2.09%。

截止2011年8月末,抚顺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28.69亿元,比年初增加51.63亿元,同比增长15.11%。其中,短期贷款203.89亿元,同比增长27.01%。中长期贷款204.09亿元,同比增长24.02%。票据融资20.71亿元,同比下降56.42 %。

二、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经营行为变化趋势

1. 信贷结构趋于优化。从贷款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占比逐步提高。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逐渐压缩中长期贷款的比重,缩短资金占用的时间,达到资金的有效使用,加速周转,降低风险。从抚顺市1-8个月份本外币存贷款情况,短期贷款203.8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7.01%。中长期贷款204.09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4.02%。从8月份抚顺金融统计月度简报显示,短期贷款占比由年初的43.07%上升到47.56%,上升4.49个百分点。

2. 从企业贷款结构来看,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加大。2011年8月末企业贷款余额为25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大、中、小型企业贷款在企业贷款中占比分别为30.6%、25.7%和43.7%。大型企业贷款占比去年同期下降4.2%、中型企业贷款占比比去年同期增长0.9%、小型企业贷款占比比去年同期增长5.2%,商业银行转变经营观念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各行纷纷成立小企业中心或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单列了信贷规模和考核指标,针对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加大小企业贷款业务产品的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

3. 从贷款种类来看,票据贴现大幅度下降。截至8月末,抚顺市票据融资20.71亿元,比年初下降18.06亿元,降幅46.58%,比上年同期下降56.42%。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相对减少,贷款增量受到明显制约,商业银行从自身经营需要考虑,积极压缩票据贴现贷款,为公司贷款、个人贷款等实体贷款投放增加空间。

4. 银行贷款议价能力增强、定价空间进一步加大。由于货币政策趋紧,信贷规模总量减少,商业银行为弥补贷款增速减缓带来的损失,保持盈利能力,只能向提高贷款收益率上要效益,以尽量提高贷款利率,增加业务收入。以抚顺工行2011年1-8月发放贷款情况为例:1-8月全行累计发放贷款(不含贴现)143240万元,利率平均浮动幅度为4.0139%,较同期增加2.4082个百分点。信贷政策的调控,贷款的相对紧张,为银行提高贷款利率的议价能力提供了一定空间。

5. 储蓄存款呈增长趋势,银行付息成本增高

(1)储蓄存款呈增长态势。抚顺地区个人存款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截至8月末,抚顺市本外币个人存款余额695亿元,同比增长12.09%。个人存款在抚顺市各项存款中占比为66%。2011年,央行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老百姓储蓄意愿提升。同时,由于加息抑制通货膨胀,股票市场下滑,使得资金向储蓄转移。

(2)定期存款比重上升。以工商银行为例,活期存款增量同比下降7.48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增量同比下降5.10亿元。定期存款增量同比增加7.03亿元,其中定期储蓄存款增量同比增加7.74亿元。造成活期存款增量同比下降,定期存款增量同比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定期存款利率提高,居民和单位趋利因素影响所致。活期存款增量同比下降,定期存款增量同比上升,使得银行存款总体付息成本上升,影响经营效益。

6. 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金融市场追逐的热点

今年以来,银行系理财产品呈现快速增长势头,获得了投资者的关注。从1-8月份理财产品销售情况看,销售额逐月攀升,截至8月底,全市理财产品余额40亿元,比年初增加25亿,增长幅度为166%。

2011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对于已连续两年高速放贷的银行业来说,意味着钱关收紧。银行要确保赢利能力,就必须增大存款规模,研发各种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有力工具。理财产品已经成为银行间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手段。

相对稳健而收益相对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追捧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主要原因:第一,房地产市场上,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如限贷、限购政策的影响,房地产作为特殊的投资渠道被“掐断”,投资需求通过行政手段被控制,这部分资金需要找到比较稳妥的投资渠道;第二,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也不断产生资金的流出,加上通胀未得到缓解,由资金趋利所推动的低风险投资需求便节节上升。

7. 存贷比仍在低位徘徊

截止2011年8月末,抚顺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069.22亿元,贷款余额428.69亿元,存贷比为40.09%,较上年同期存贷比增加0.87个百分点,存贷比始终在低位徘徊,存贷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背景下,抚顺市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未受到明显冲击,流动性比较充足,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未受到限制,大部分银行为了扩大信贷投放、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门设立了信贷机构,并开发了具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抚顺市贷款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资金需求非本地化。在企业结构上缺少总部型大型企业,是影响抚顺市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二是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的信贷权限上收,信贷规模受总行限制。三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等方面达不到银行放贷标准。此外,担保体系发育不健全,环保查询机制缺失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拉低了抚顺地区银行机构的贷款增量。

三、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1. 过度依赖于贷款,信贷规模受限时直接影响其经营效益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存贷差的利息收入增势明显,对于提高银行效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时,随着存款准备金提高,用于放贷资金受限,非利息收入成为银行增长利润的必须趋势。很多银行也都在努力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目前,部分银行通过理财产品等中间业务形式增加非利息收入,但对于地方法人机构,其业务形式单一,经营范围过窄,金融收入来源依然缺乏,因此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调整,实现收入多样化。

2. 不能完全适应抚顺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信贷结构

抚顺市是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煤、油、电、钢、铝五大产业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工业的90%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不仅能耗高、污染重,而且效益低,竞争乏力,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由于原来抚顺市所辖商业银行过度依赖于资源型主导产业,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经济转型是抚顺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必要途径。抚顺市所辖商业银行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适应抚顺市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城市转变,信贷结构要趋向多元化,信贷投向将不在依赖于大型企业,更多向中小企业靠近。

四、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采取的措施建议

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影响,面对“适度宽松”到“稳健”这一货币政策的转向,商业银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必须适应这一政策转向,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1. 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优化盈利模式

抚顺市所辖地方经济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尤其在商业贸易、进出口贸易存在一定落后,相对来说许多金融市场交易品种、针对进出口贸易的金融产品等在抚顺地区还未开展,金融机构传统观念更愿意依赖于几个大型企业的贷款、项目贷款,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信贷总量的调整的情况,金融机构过多依赖于贷款这种局面亟待转变。一是要管住信贷总量,优化新增贷款投向。二是要完善风险定价机制,提高贷款综合收益水平。

2. 加快业务创新,优化经营收入结构。随着信贷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非对称加息缩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压缩了银行贷款利润的空间。对此,商业银行必须顺应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在经营结构上由传统的存贷业务结构向资本节约型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要重视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领域,努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非利息收入占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银行业创造一个稳定、协调的货币环境,倒逼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收入和客户结构的调整,改变目前80%利润来自存贷利差的现状,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3.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各项业务

深入研究在抚顺市由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城市转变过程中的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支持工业优势,又要补齐金融支持服务业和县域经济两块短板,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用信贷增量调整资产结构,在银行自身经营结构调整中做大地区经济总量,提高抚顺市经济向前发展。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5

(1)信用风险总体规模巨大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中国政府在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以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又成立信达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从四家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近1. 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减轻了银行的负担,从2000年起基本遏制了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快增长的势头,并从2001年开始出现不良贷款率与不良贷款余额双下降的局面,2003年12月,由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和200亿美元,2005年4月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尽管如此,截至2007年底,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高达为6.7%,不良贷款额为12009.9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8.0%,总额为11149.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情况好些,不良贷款总额为860.3亿元,比率为2.1%;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11.5亿元,不良贷款率3.0%;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0.6亿元,不良贷款率4.0%;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2.2亿元,不良贷款率0.5%。全部不良贷款中82.8%都是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这些贷款是必然要遭受损失的。

(2) 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银行存贷款期限错配差距加大

虽然存贷款期限主要属于银行流动性指标,但是由于中长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结构也能反映出信用风险的大小。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但从下表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银行存贷期限错配趋势明显,从风险角度来看,存款活期化趋势严重,银行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大量增加中长期贷款就会给银行运营带来潜在风险。

2007年我国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合计277,746.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18,898.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中长期贷款额138,581.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中长期贷款在新增贷款中占比较高。全部贷款比上年增加39466.7亿元,其中25571.2亿元为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比例64.8%。而2006年和2005年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63.8%和65.3%。贷款期限的延长,令奉行谨慎原则和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潜在风险,因为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

(3)信用风险比较集中

在信用风险的分布上,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大多数,2007年其不良贷款余额达到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87.9%,经济体系中的信用风险大多集中到国有商业银行。此外贷款投向过于集中而且行业重叠,银行信贷在各个区域及各个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平衡现象。2007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投向位居前5的几大行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接近58%。同时,商业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投向了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有59%的贷款投向了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福建地区。贷款集中度过高,一旦地区或行业出现周期性衰退将引发大量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2. 新的信用风险不断产生

如果说巨额的不良贷款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不能说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过多方面改革后的今天,尤其是工、中、建三大银行在股份制改革前经过财务重组,政策性剥离大量不良贷款之后,至少应该控制新的不良贷款产生的速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0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654.3亿元,比去年同期(12517.8亿元)新增136.5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73.8亿元,比年初增加24.3亿元,不良贷款率7.35%;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1.6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0.8亿元,不良贷款率2.54%;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8.8亿元,比年初增加73.7亿元,不良贷款率4.44%。这说明即使经历了多方面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总体上依然缺乏对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新的信用风险在不断产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信用风险过程事前阶段的问题和原因

在信用风险过程的事前阶段,识别信用风险,防止引入高风险业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信用风险的直接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获取翔实的信息是化解信息不对称的根本出路,是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一方面征信系统建设滞后,影响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另一方面有的信用风险并非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而是人为主观引入的,在贷款发放前,银行或者银行的具体工作人员就知道该业务具有较高信用风险是不该开展的,然而实际中却顺利地通过了各个环节,这种风险单单依靠健全征信系统是难以防范和化解的。实际中这种情况往往被认为是操作风险,但是最终发生资产损失是与信用风险相同的,所以人为主观因素也是引入信用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在做出信贷决策时由于受到来自政府、股东、上级、自身利益等多方面的影响,明知信用风险很高却会批准该项信贷业务,只要这种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信用风险是最能防范和化解的。

2. 信用风险过程事中阶段的问题及成因

(1)信用风险未实现动态评级

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评级以前实行的是贷款的四级分类方法,这是一种完全静态的方法。目前实行的五级分类方法,己经不单单以贷款逾期的天数划分某笔贷款的信用等级,但是对每一笔贷款的评级分类并非真正动态实时进行的,而是按期间(如会计报告期)分类的,依然属于静态方法,而且有可能出现借款人单笔贷款的信用风险不大,借款人所有贷款总的风险却很大;前一笔贷款风险不大,这一笔贷款风险很大;昨天风险不大,今天风险很大的现象。有的商业银行在贷款前对借款人采取综合信用评级统一授信,但贷款发放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的变化依然难以监测。不能准确掌握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借款人可能在下一个评级时间前已经破产。

(2)信贷资金使用缺乏监控

如果借款人对信贷资金的每笔使用都能被商业银行观察到,商业银行就有能力及早发现并纠正借款人的高风险投资行为,从而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信贷资金使用规模、资金流向、使用效率的有效监控,借款人的高风险行为不能及时被银行观察到,等到银行获知信贷资金的使用风险过高时,往往风险损失已经发生。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采取相关技术对信贷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控,在信用风险发生前将其及时遏制。

(3)缺乏必要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和有效的管理工具

目前,我国还没有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评价基本是各家银行自己的主观判断,无法做出令外人认可的客观评价,因此信贷资产无法量化定价从而也难以进行交易,信用风险就不能在不同主体间进行转移,大量的信用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此外缺乏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商业银行不能对信用风险规模进行精确度量,不利于控制风险操作的决策。并且缺乏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使得商业银行无法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监管所需资本金规模,无法享受内部评级法所带来的资本节约收益。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商业银行具体管理信用风险的手段、途径、渠道和标的物,充足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能使商业银行方便地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分散和转移,降低信用风险,加强资产安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足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制约了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方面不仅几乎没有任何自主的创新,甚至发达国家己经在使用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也没有出现。这种严重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情况对于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无疑是巨大的制约因素,必须加以改变。

3.信用风险过程事后阶段的问题及原因

在信用风险过程的事后阶段,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损失,同时总结经验避免生类似信用风险的重复发生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然而一方面大量不良贷款难以化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风险的事后责任评价,不利于控制同类信用风险的重复发生。

(1)处置不良贷款手段单一,大量不良贷款难以化解

理论上一般有五条途径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a)从利润中提取坏账准备冲销;(b)注资;(c)资产负债表重组,如债转股;(d)外部解决,如卖给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e)司法诉讼。然而过低的利润率、复杂的重组程序、不健全的法制环境、不良贷款出售的非市场化等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几乎只依靠将不良贷款政策性地出售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无法满足降低信用风险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2007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684.2亿元,不良贷款率6.1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4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05%,而资产利润率最高的商业银行不超过1. 4%,依靠利润冲销远远不能满足化解不良资产的需要。

政府的注资大大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提高了资本比率,但是注入的资金既不能全部用来冲销不良资产,又根本无法从数目上满足化解庞大不良资产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作为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长期无偿获得国家的财政注资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市场机制。债务重组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缓解或减少银行的损失,但是欠账不还的客户多半是出现了财务危机,复杂的重组过程和无法预见的后果都阻碍了商业银行对此种方式的选择。司法诉讼会耗费较长时间和精力,还要到其他各方面的

干扰,即使银行胜诉还有漫长的执行程序,这期间有众多未知因

素影响着最终的结果,也不是效率较高的途径。这四种方式在实

际中都很少使用,相对而言,把不良资产卖给资产管理公司是无疑是最直接和简便的处理方式,但非市场化的行为成本太高,银行要承担较大的损失,损失一般要超过本金的50%。并且如果商业银行就此养成了习惯,出现不良资产就不计成本地一卖了之,而不是从源头上控制不良贷款的产生,则违背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初衷,新不良资产的产生会陷入无法遏制的恶性循环。其实降低不良资产、控制信用风险的关键是杜绝新的不良资产大量产生,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历史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尽管如此,因为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改革的具体要求中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核心指标,不良贷款的处置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2)信用风险缺乏事后责任评价

信用风险发生后,商业银行应该对事件责任进行客观评价,明确相关责任。对于工作人员的主观责任必须严格根据制度进行处理,对于信贷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客观程序性责任,有必要调整相应流程,改进操作程序,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缺乏对信用风险事后责任的评价和认定,很能准确划分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信贷业务流程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相关责任人员不能受到应有的奖惩,不利于对信用风险有效管理。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为了改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我们需完善如下工作:

1.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度量和管理模型。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和研究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的定性主导风险管理模型和定量主导风险管理模型,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和良好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同时即将面临国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学习和引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

2.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资料。

在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客观公正的企业信用评级数据是完成信用计量的关键。但我国各大评级机构目前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银行的内部评级机构也无法实现信贷风险的事前控制。目前我国的资信评估业(包括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的现状是,实际运作不规范,银行与企业共谋现象严重,暗箱操作和寻租行为应运而生,不少银行款项的贷出与企业的信用评级脱节;资信评估机构各自为政,没有一套统一的评估原则,评定标准和数据指标的定量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评级结果相当混乱,资信评估机构依附于其他经济实体存在,在评估时常常牵涉许多行政因素,无法独立开展评估业务,造成信用信息失真。

3.重视信用文化建立和内部信用制度创新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6

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因此扩大存款规模成了各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引导居民减少储蓄,扩大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不利经济运行。

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例如经常违规大额取现,假币难以没收,对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等增加了临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精神压力。

2、银行经营管理重心偏移,风险加大。为扩大存款规模,许多机构以事先许诺贷款或信贷额度作为优惠条件吸引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而且在实行存贷比例管理的情况下资产质量的计算上有个特点,就是贷款规模越大,反映出资产质量越好。因此在呆滞贷款或坏帐无法减少的情况下增加贷款规模不失为“提高”资产质量的一条好途径。而要扩大贷款规模,先决条件就是要保证存款规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经营陷入困境。银行作为投资业本应将重点放在投资环节上,确保资金安全,并使其有所增值,保持良性循环,增加收益,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才是银行最终的经营目的。然而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存款没搞上去一切免谈,资产质量成了个别人的行为,并在本质上与存款工作相分离。

3、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最终将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社会上合理有效的资金投放空间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制约,一旦超过这个幅度,资产风险必将加大。相反,如果银行不把一定比例资金运用出去,而自身却要负担相应的存款利息支出,这与银行本质是相悖的。这样,在拉存款和放贷款两种压力下,形成一个两难选择,将最终导致银行经营陷入困境。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效益,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效益的增长,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之一,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二)资产管理不善,不良贷款比率高,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截至去年底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七,但加上需要核销的逾期和呆滞贷款,全部合计的坏帐比率为百分之八或九。按国内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超过六成,百分之八至九的坏帐率,即达五千至六千亿元。而且上述的坏帐比率并不包括己剥离的资产和债转股在内。四大商业银行去年已有三千五百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经独立评估后,与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的也近一千亿元。(资料来源:<<信息时报>>电子版<)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尽管中央从1995年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会议以来,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资产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百分点,最近两三年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信贷资产风险依旧很大。这种风险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经济背景,例如政府的干预和某些企业的盲目行为等客观因素,但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从1997年开始实行授信制度,但由于授信不统一,往往出现同一借款人授信总额度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力的现象,造成信贷资金风险。

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

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必须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建全科学的资产风险管理系统。

(二)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技术装备落后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心里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

服务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良好的人员素质还应配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纵向或横向联网,大多数行自成体系,且网络覆盖面也不广;ATM、POS等设备也不普及,数量少,一柜多机、一机一卡的格局普遍存在,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

(四)经营品种单一,缺乏金融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功能都过于单一,一味注重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滞后。虽然在业务品种范围较之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还是缺乏创新。很多机构传统的业务仍停留在相当级、粗放的状态下。当前,各商业银行要在保证风险的情况下搞创新是必然趋势,否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银行业要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在国内外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一)改变观念,保持存款适度增长

存款不是银行的本质特征,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在增强银行实力过程中,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禁止下达硬性存款考核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存款,要将存款数量与质量一起抓。其次,要在信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把信贷管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地位上来,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多种融资服务诸如大力开展房屋按揭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口信贷等方式以缓和储蓄的增长与社会经济总循环的矛盾,保持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

(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困,也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因素。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要求其办理财产保险,以便转嫁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控制、分散、转嫁风险,但不可完全避免损失的产生。所以建立一套贷款风险救助机制还是必要的。可运用法律手段对责任人提出财产清理诉讼,挽回部分损失,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等办法提取一定比例利润,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贷款坏帐损失。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和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各商业银行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还要及时清理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对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实行分账管理,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更换经营管理人员,另组公司进行运营,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效益,力求保全信贷资产。

(三)狠抓软硬件建设,积极发展现有业务,努力开拓新兴业务

一流的技术装备加上一流的人员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国外一些著名大银行常通过安排员工轮岗训练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等方式,以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型的劳动人事制度,从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忠诚能干的员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使每个员工以为银行做出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体员工倾心敬业。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7

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因此扩大存款规模成了各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引导居民减少储蓄,扩大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不利经济运行。

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非凡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选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例如经常违规大额取现,假币难以没收,对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等增加了临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精神压力。

2、银行经营治理重心偏移,风险加大。为扩大存款规模,许多机构以事先许诺贷款或信贷额度作为优惠条件吸引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而且在实行存贷比例治理的情况下资产质量的计算上有个特点,就是贷款规模越大,反映出资产质量越好。因此在呆滞贷款或坏帐无法减少的情况下增加贷款规模不失为“提高”资产质量的一条好途径。而要扩大贷款规模,先决条件就是要保证存款规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经营陷入困境。银行作为投资业本应将重点放在投资环节上,确保资金安全,并使其有所增值,保持良性循环,增加收益,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才是银行最终的经营目的。然而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存款没搞上去一切免谈,资产质量成了个别人的行为,并在本质上与存款工作相分离。

3、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最终将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社会上合理有效的资金投放空间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制约,一旦超过这个幅度,资产风险必将加大。相反,假如银行不把一定比例资金运用出去,而自身却要负担相应的存款利息支出,这与银行本质是相悖的。这样,在拉存款和放贷款两种压力下,形成一个两难选择,将最终导致银行经营陷入困境。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效益,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效益的增长,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之一,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二)资产治理不善,不良贷款比率高,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截至去年底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七,但加上需要核销的逾期和呆滞贷款,全部合计的坏帐比率为百分之八或九。按国内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超过六成,百分之八至九的坏帐率,即达五千至六千亿元。而且上述的坏帐比率并不包括己剥离的资产和债转股在内。四大商业银行去年已有三千五百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经独立评估后,与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的也近一千亿元。(资料信息时报电子版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尽管中心从1995年全国银行业经营治理会议以来,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资产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百分点,最近两三年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信贷资产风险依旧很大。这种风险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经济背景,例如政府的干预和某些企业的盲目行为等客观因素,但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治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猜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从1997年开始实行授信制度,但由于授信不统一,往往出现同一借款人授信总额度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力的现象,造成信贷资金风险。

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

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必须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建全科学的资产风险治理系统。

(二)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技术装备落后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治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凡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轻易造成某些人心里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

服务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良好的人员素质还应配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纵向或横向联网,大多数行自成体系,且网络覆盖面也不广;ATM、POS等设备也不普及,数量少,一柜多机、一机一卡的格局普遍存在,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

(四)经营品种单一,缺乏金融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功能都过于单一,一味注重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滞后。虽然在业务品种范围较之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还是缺乏创新。很多机构传统的业务仍停留在相当级、粗放的状态下。当前,各商业银行要在保证风险的情况下搞创新是必然趋势,否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银行业要做好充分预备,力争在国内外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一)改变观念,保持存款适度增长

存款不是银行的本质特征,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在增强银行实力过程中,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禁止下达硬性存款考核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存款,要将存款数量与质量一起抓。其次,要在信贷治理方面加大力度,把信贷治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治理中心地位上来,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多种融资服务诸如大力开展房屋按揭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口信贷等方式以缓和储蓄的增长与社会经济总循环的矛盾,保持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

(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治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困,也有自身治理不善的因素。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治理体系,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定,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要求其办理财产保险,以便转嫁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控制、分散、转嫁风险,但不可完全避免损失的产生。所以建立一套贷款风险救助机制还是必要的。可运用法律手段对责任人提出财产清理诉讼,挽回部分损失,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等办法提取一定比例利润,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贷款坏帐损失。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和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各商业银行在做好风险治理的同时,还要及时清理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对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实行分账治理,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更换经营治理人员,另组公司进行运营,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治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效益,力求保全信贷资产。

(三)狠抓软硬件建设,积极发展现有业务,努力开拓新兴业务

一流的技术装备加上一流的人员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国外一些闻名大银行常通过安排员工轮岗练习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等方式,以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型的劳动人事制度,从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忠诚能干的员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使每个员工以为银行做出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体员工倾心敬业。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8

(二)信贷风险对农业银行的影响

农行约80%的机构网点和约60%的信贷业务都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局限,很多基层行尤其是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大部分基层行及其网点很难达到盈亏平衡点。收入渠道单一使农行利润空间受挤压,而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出现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使银行平均存款成本明显上升,并且这些存款成本增加却难以经由贷款投放产生收益。为提高收益,农行被迫把资金投放到风险更高的企业和投资项目,使得企业出现过度投资,引起资本收益率和企业还本付息能力下降。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还会助长经济低水平重复扩张,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等结构性问题,导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大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

(三)信贷风险对中国银行的影响

中国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主要是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所带来的风险。为防范此类风险带来损害,中国银行已经开始限制未经审批项目的贷款,已发生的贷款采取措施尽量避免损失。另外,对汽车、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贷款,也都一一出台措施,对贷款人的诚信度、贷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审查,合理确定贷款总额,降低总体信贷风险。

(四)信贷风险对建设银行的影响

信贷风险对建行的最直接影响体现在:信贷规模急速扩张和净息差大幅收窄使得银行利润缩减;与此同时,贷款结构不合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建行接下来的信贷投放将以稳定存量、加大结构调整为主,将采取主动从“三高一资”行业和企业退出的策略,释放部分贷款额度。另外,信贷超常规增长引发资产质量下降问题,对建行的稳健经营构成很大威胁,为此建行将做好信贷投放和项目储备;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充分运用回收再贷款资源以及加大不良贷款处置盘活力度,努力做到既积极支持经济增长,又防止贷款盲目过量投放。

(五)信贷风险对交通银行的影响

交通银行的开发贷所占比重较大,而现在部分比较差的房地产企业已经出现困难,这加剧了交行的经营风险,促使交行控制新的开发贷款的发放速度,并只与资质较好的开发商合作。近两年,交行信用卡授信增长很快。2009年以来,受其相关风险增加的影响,交行已根据市场的情况放慢授信速度,更重视盈利和风险防范。在高风险地区,调低批卡率,加强了不良贷款的清收。

信贷风险对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影响的对比分析

信贷风险对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存在着相通之处,简单说,其共性体现在:信贷风险导致各银行处理问题的成本高于其收益,造成入不敷出,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信贷风险考验着银行的合规、监管部门,若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对贷款发放的调查、监督、管理等工作做得不到位会给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信贷风险严重时会造成民众对银行的不信任,引发恐慌,甚至可能演变成挤兑潮,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从另一方面说,信贷风险对各银行的影响又有所区别:五家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与其他四家区别较大,其业务大部分集中于县以下的区域。受面临的客户群限制,其业务收入有限,为增加收益,农行选择投资于一些高风险的项目,其风险突出体现在风险投资上。工商银行与交通银行较为相似地选择大量向国家开发项目以及房地产企业等发放贷款。项目往往受国家经济政策等宏观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出现信贷风险,将是短期内难以克服和恢复的。但这两家银行相比,作为全球市值第一银行的工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要明显优于交行。中国银行的信贷风险虽然也值得关注,但其于2009年开始启动了规模空前的风险排查工作,重点对信贷风控问题进行集中调研,相信此举必将大大降低信贷风险对中行的不利影响。建设银行的信贷风险或许是最值得关注的,该风险主要源于建行的信贷结构不尽合理,而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较长时期内,建行都面临着爆发信贷危机的风险,必须时刻对信贷风险加以防范和密切关注。

应对信贷风险的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

无论是信贷风险还是其他风险,控制风险的第一步是要自觉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都应该加强风险防范的教育,每个人都应该有风险意识,在风险还没发生时就把风险遏杀在摇篮里。在经营中不要一味追求盈利,考虑获取盈利的同时要伴随多大的风险,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体系

除了要具备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银行还要专门设立防范风险的组织机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要组建一个风险防范的队伍,研究风险产生的源头,总结解决措施。其次,要建立专门的不良贷款处置机构,尽量消化银行的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的损失。最后,成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发放不良贷款的责任人追究到个人。

(三)适度调整授权,上收审批权限

在严格遵循“三位一体”授信决策的前提下,将风险较大行业的贷款审批权上收至总行,短期授信审批权限全部上收至一级分行,通过调整审批权限,加大风险控制力度,确保授信资产的安全、提高收益水平。切实加强对已有授信管理。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9

金融抑制是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时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农村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金融抑制可能是供给型或需求型中的任一种。

2.金融生态环境的解读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或生物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环境是指人类生存自然现象的总体,环境和生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名词。金融组织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与其自身生存环境之间长期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就是通过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动态平衡系统。

3.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直接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极为必要的。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及信贷资金、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及政府的政策及执行等。

二、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从信贷资金支持状况、农村支付环境状况、金融机构设置情况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设置情况

辽宁省丹东市截止二零一三年年末共有银行机构十三家,营业网点共有二百四十个,其中城市营业网点数占总营业网点数的46%,农村地区网点则占据54%。

2.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情况

截止二零一二年末,辽宁省丹东市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共计580亿元,其中涉及到农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4%;涉及农林牧渔方面的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32%;涉农其他方面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68%;按贷款城乡地域分类,农村地区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城市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13%;按贷款接受主体分类,个人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27%;企业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73%。

3.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

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水平是农村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现阶段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情况可概括为: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仍较为落后、农村人均银行支付结算账户拥有量较高、联网核查系统已经覆盖农村所有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依然是现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依然落后于城市。

4.农村信用体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造成农民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村整体。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发动主要金融机构在二零零八年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偏低。辽宁省丹东市农村银行机构网点仅占自然村总数的10%,换句话说平均十个自然村才有一个银行机构网点,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农村银行机构网点在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银行机构网店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镇,有的经济落后的村镇甚至没有银行网点。

其次,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农村金融网点萎缩。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如果受业务量限制出现亏损,金融网点的应对措施就是撤离或合并,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偏离了三农主题;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农村信贷市场的需要;农村信贷服务不完善抑制了信贷需求、信贷没有有效的载体支撑;信贷营销力度不够等。

3.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支付结算资源配备不合理而且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支付服务组织较为单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用途过于简单;支付结算体系基础结算建设落后,制约了业务的开展;支付结算知识未能普及,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支付结算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难以推广。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地方金融机构及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积极性;农户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农村信用评级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农村征信市场缺位严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健全。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急需扩大

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过分的依赖农村信用社,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鼓励并引导各商业银行积极的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布局,鼓励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另外,要逐步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2.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要加强

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流走,使乡镇涉农金融机构缺少资金,造成存款比例失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加大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提出建议包括:强化信贷资金的支农责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信达抵押担保机制;各项信贷支农政策要切实有效的落实;金融政策宣传活动要在农村积极的开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方位覆盖。

3.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支付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结算汇路、优化支付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快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卡的功能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新业务、新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民工银行开的特色服务范围。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10

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挂牌运营以来,经营较好,在系统内居全国前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初显成效。但其信贷业务总量小,资金运用以上存为主,经营机制不够灵活、业务品种单一、业务拓展尚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经营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总体情况

2008年1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江苏省分行结束了“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逐步推进各级机构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目前,基本搭建了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完成向商业银行转型的初步任务,发展呈以下特点:

1.经营模式为“自营+”,机构网点遍布城乡。截至2013年3月末,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下辖13家二级分行、51家一级支行,全辖共有一类网点423个、二类网点745个、邮政网点1339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网点占比超过70%。

2.资金运用以上存资金为主,公司类信贷业务逐步开办。截至2013年3月末,分行总资产中存放联行款项占65.74%,各项贷款占15.59%。2012年,该分行获得公司信贷自主经营权,公司信贷业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2.61%。零售贷款和贴现及买断式转贴分别占各项贷款的86%、0.57%。

3.收入增长明显放缓,信贷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2013年1-3月份,分行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16.1%,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43%。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呈现“双升”,2013年3月末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上升了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分别为242.99%、2.11%。

二、贷款投放的优势、劣势及对地方经济的支持

(一)优势

一是资金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邮储银行信贷业务起步较晚,整体存贷比较低、资金充裕,在贷款投放方面具有相对的资金优势。截止2013年4月末,邮储银行江苏省分行存贷比17.22%,大量资金上存联行和同业。如果不是受制于总行规模限制,有大量资金可以用来发放贷款。二是具有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全省邮储银行拥有各类支行和邮政网点2507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网点占比超过70%,是全省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数量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三是市场空间不断扩大。邮储银行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和“三农”,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纵深推进,为邮储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带来新的市场机会[1]。

(二)劣势

邮储银行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在业务品种、人员素质等方面和国有、股份制银行仍有较大差距。一是信贷业务品种和授信方式较为单一,在针对区域特色市场需求方面,额度、利率、担保等要素设定不够灵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质量。二是信贷队伍能力待提升,全分行信贷人员从事信贷工作平均年限为2.17年,总体经验较少,队伍稳定性不强。三是由于各地邮储银行存贷比较低,所在地政府认为邮储银行对地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因而给予邮储银行的各项政策支持较少[2]。此外,由于邮储银行资本金不足,按照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达标要求,邮储银行总行给江苏邮储银行贷款规模也极其有限,信贷业务发展困难较大。

(三)对地方经济支持的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以小额贷款为抓手,重点做好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3月末,共发放个人类贷款88.69万笔、1310.69亿元,小企业贷款7674笔、187.4亿元。先后开展了“春风行动”、“阳光信贷”、“送贷款下乡”、“送金融知识下乡”、“信用村”建设等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活动,有力支持了农民致富,帮助小微企业创业。在小额贷款方面,南京、镇江、苏州分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盐城淡水养殖行业小额贷款创新、徐州农机设备小额贷款创新等一系列产品,得到客户一致好评。

二是尝试开展公司信贷业务,积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江苏邮储银行在获得公司信贷自主经营权之前,共协助总行签订99笔批发类贷款合同,合同金额424.03亿元。在2012年获得公司信贷自主经营权之后,共签订37笔公司信贷合同,合同金额共计133.9亿元。主要投放对象是江苏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先后与徐工集团、江苏沙钢集团、江苏交通控股、连云港港口集团、江苏悦达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参与全省各地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

三、在经营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银邮关系复杂,经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当前,邮储银行机构体系中涵盖三种不同隶属关系的机构管理模式,邮储银行控制一类网点,邮政公司控制二、三类网点,邮政公司既靠投资控股,也靠控制二类网点的人、财、物来获取收益。在这样的体制基础下,邮储银行难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和金融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现代商业银行制度,难以对网点进行有效管理,网点合规意识欠缺,安全防范措施存在隐患,同时网点多头管理,增加管理成本,削弱了管理效率。基层邮储银行既要服从上级行的纵向管理,又要照顾地方邮政公司的横向关系,协调事务多,内耗大,效能差。

(二)信贷产品品种单一、缺乏比较优势,风控能力薄弱

一是产品开发机制不活,基层机构金融创新难。邮储银行产品开发权限集中在总行,基层机构金融产品单一[3]。现有的产品兼容性和联动性不足,应收账款融资、保理以及融资租赁等融资业务地市级邮储银行多数不能办理;配套的结算工具尚不完善,如无锡市邮储银行还未开办本票和汇票等业务,不能给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而融资服务方式的创新更无从谈起。二是利率定价机制不活,利率定价过高。基层邮储银行没有利率定价权,小额贷款业务根据总行规定统一执行15.66%的年利率,是人民银行基准利率的2倍之多。贷款利率过高,负担重,抑制需求,制约了贷款量的扩张和效益的增长,也会助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是基层授信审批权限小,审批效率不高。目前,除小额农户贷款外,其他个人商务贷款、小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县级支行均没有审批权,地市级邮储银行审批权限也非常有限,公司信贷,地市级邮储银行多数没有审批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机构的信贷业务拓展能力。从审批时间看,邮储银行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和公司贷款审批周期分别为1-2周、1个月以上、3-4月以上,审批时间较长。四是风险管理专业性不强,风控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风险预防能力偏弱。部分授信业务制度不够完善、部门职责不够清晰,授信业务管理组织架构还不够健全,前中后台未完全分开。风险管理缺乏足够、有效的风险计量、监测、控制手段和工具,专业性不强。

(三)收益分配机制不活,基层机构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基层邮储银行的收入来源除了可自行运作的一部分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外,主要还是以上存总行资金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为主,上级行下达的利润指标也主要依此核定,对基层行压力不大。在收益分配上,基层行员工的收入基本上还是统一标准的行政性分配,与其他商业银行收入存在一定差距,致使基层行在业务营销和拓展上员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升

邮储银行现有人员绝大部分没有银行工作经历,缺乏银行资产业务工作经验。多数从业人员的金融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高,特别是市、县两级高管人员多数由邮政局管理人员转任,对传统邮政的“官营”理念较重,市场意识不足。加之对银行信贷业务不熟悉,难以有效指导信贷业务开展。基层机构普遍缺乏信贷营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银行风险意识和金融市场理念,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信贷业务的快速拓展。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邮储银行管理体制

从长期看,邮储银行要真正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必须首先明确产权关系,加快推进网点改革,实现邮储银行市场化独立运作。建议国家适当注资邮储银行,同时,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逐步把中国邮储银行改造成非邮政绝对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要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逐步构建有效的内部治理架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全方位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赋予基层机构灵活合理的资金运用权限

要给予基层邮储银行机构一定的产品开发权,以便根据地方实际提供有针对性的信贷服务;赋予基层机构适度的利率定价权,使小额贷款利率符合市场供求水平。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基层机构尤其是县域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减轻基层信贷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全面修订、完善、补充各类规章制度及流程,构建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要加大对现有员工培训力度,大力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吸引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金融业务人员,尽快建立起一支水平高、技术精、服务优的员工队伍,努力在短时间内使队伍建设与业务发展速度相匹配,以适应邮储银行业务快速拓展的需要。要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其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邮储银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人民银行可通过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中小企业和涉农贷款信贷导向效果评估等工具,鼓励和引导邮储银行信贷资金向农村地区和小微企业倾斜,将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真正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在监管标准上,鉴于邮储银行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隶属于邮政部门,再加上贷款占其资产总额较少等原因,与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具有特殊性,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适当提高对其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容忍度,对其采取有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和指标,给予一定年限达标宽限期,增强邮储银行信贷投放和利润转增资本能力。三是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要完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财税奖补政策,以及不良贷款的核销政策,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促进邮储银行“三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11

XX年以来,在支行领导班子的正确带领和上级行专业部门的认真指导下,我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组织资金,拓展市场,调整资产结构,培植黄金客户,寻求赢利最大化为目标,踏踏实实,攻克难关,较圆满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各项工作,现将具体情况形成总结 一 、客户部XX年工作的简单回顾 (一)存款工作 1、单位存款方面:XX年,支行的单位存款增势迅猛,截止12月31日,单位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单位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新增单位存款主要是xx市财政局社保资金户的亿元增量和xx理工大学的亿元存款。在这项工作中,支行坚持稳定老客户,努力拓展新客户的营销原则。全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年初,支行多次召开单位存款工作会议,认真总结经验,制定了今年的单位存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步骤,将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基层,并按季指定了相应的考评方案和奖惩措施,增强了基层单位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更新观念,强化管理。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多次组织对员工的学习培训,使大家树立了“围绕效益,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全员创利”的经营理念,变“要我揽储”为“我要揽储”。二是坚持以“管理出效益”为原则,强化对内管理,狠抓服务质量。我行成立了“营销存款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亲自挂帅,并坚持执行《大额存款转移报告制度》,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服务质量。 第三,抓住契机,努力增存。4月份,总行批准了我行向理工大学发放3亿元贷款项目。此笔贷款,按理工大学的原意应按工程进度,分期、逐笔发放。但我行本着早放款早受益、创造最大效益的想法,经与理工大学多次协商,在迅速做好贷前调查及一系列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于4月30日向理工大学全额发放了3亿元贷款,至年末,滞留资金过亿元,该校收取学费的资金帐户也转到我行,对我行完成全年单位存款任务起到了关键作用。 2.储蓄存款工作:至XX年末,支行储蓄存款余额达万元,较年初净增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储蓄存款旬均增长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外币储蓄余额折合人民币万元,较年初净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教育储蓄余额万,较年初净增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 在第一季度的“迎新春”活动中,支行立足于抢先抓早,积极部署,群策群力,在本次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支行外币储蓄余额折人民币高达万元,获得外币储蓄先进单位称号,支行营业部人民币储蓄较年初净增万元,获得储蓄先进集体称号,景阳分理处的张祝平同志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二) 中间业务 截止12月末,支行中间业务收入成绩喜人,实现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其中,寿险工作成绩突出,全年共计实现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余万元,为支行创效万余元,此外,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此项工作将在银行卡工作中详细说明)。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势迅猛,寿险业务功不可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安排专人负责与各保险公司的业务联络和关系协调,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同时,派多人次到市内其他商业银行“取经”,以客户身份,进行实地了解,学习其好的做法和经验。 2、提高全员对保险业务的认识,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年初,我行将保险业务的计划进行层层分解,落实给各分理处和每名员工,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我行注意加大对内宣传力度,使员工意识到保险业务是一项惠己利行的新兴业务,激发起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外宣传方面,通过各服务网点张贴宣传海报,发宣传单,面对面讲解等方式,大力宣传保险业务益处,增加其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保险。 3、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其从事该业务的服务技能。为了做好保险业务工作,我行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与各家保险公司大力合作,积极组织人员利用统一休息时间和串休时间,分期分批组织员工进行保险业务培训,讲解保险知识,传授营销技巧。 4、建立保险业务的日报告制。我们指定了操作性很强的检查考核方案,实行“日报告”、“周检查”、“月通报”制度,建立了保险业务销售台帐,时时掌握销售信息。 (三)银行卡工作 截止12月31日,支行银行卡业务收入表现不俗,共计实现了万元,完成年度计划% ;存款余额万元;银行卡发卡量余额张,较年初净增张;银行卡消费额累计消费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自XX年2月16日起,农行开始实行新的金融服务收费标准,许多客户并没有因为收取手续费而不在我行办理业务,这主要是因为虽然相应的收取了手续费,但我行的员工服务热情,以真诚赢得了广大客户。以青年路分理处为例,该分理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激增就是因为该行员工不怕困难,积极争取周边的个体工商户到我行办理银行卡异地汇款业务(这些个体工商户存款的券别多为1xxxx以下面值),从而使得该分理处银行卡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度提高。 虽然支行银行卡收入完成的较好,但是,其他指标年度计划的完成不容乐观。针对支行银行卡各项指标发展较不均衡的经营状况,今年5月份,支行制定并实施了《xx支行XX年银行卡和电子银行经营考核评比办法》和《xx支行XX年度金穗卡“1+n”活动实施方案》,目前看,这两个考核办法均已取得成效,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银行卡工作积极性,“爱我金穗,用我金穗”已成为我行每位员工的工作宗旨,仅仅6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员工持卡消费高达5xxxx万元,同时,经支行多方公关营销,与xx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达成协议,为新生办理借记卡余张,为支行的银行卡工作带来质的飞跃,全面带动银行卡发卡量、银行卡存款和银行卡业务收入的均衡、快速发展。 (四)贷款工作 截止12月31日,我行客户部各项贷款余额合计为万元;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年初余额为万元,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年初余额为万元;截止12月末,不良贷款按四级分类余额为万元。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余额为万元。培植优良客户xxxx,共新投放信贷资金3580xxxx元,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不良贷款清收上,我们发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的精神,调整思路,转换观念,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共清收不良贷款万元,盘活万元。总结全年,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盈利水平。 科学合理的信贷资产结构对于改善资产质量,控制信贷风险,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中,我们认真执行省行提出的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信贷资产的方针,在对客户信用测评的基础上,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客户坚决不予贷款支持,制定严密的压缩计划,积极倡导“一保、二争、三扩、四退”的经营策略,完善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在确定新增贷款投向上,我们坚持风险控制和综合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彻底杜绝点贷、指贷、人情贷、关系贷款,千方百计控制信贷投放切入点,深入挖掘潜在客户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大优质客户的开发力度,重点培植规模较大的黄金客户和经营前景较好的优势企业,切实优化贷款结构。xx理工大学欲进行南校区项目建设,急需银行的信贷扶植,这无疑是我行合理调整信贷资产结构,积极培植黄金客户,切实提高信贷资产盈利水平的绝好项目。经过周密准备,统筹规划,客户部门在行领导的带领下,把营销的触角伸向了xx理工大学。xx理工大学项目的巨大效益引来了共行、建行、交行等多家实力雄厚的竞争者,均欲将其收入自家囊中。面对这种局面,我行领导在上级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一次不行,就去两次,在对学校营销的同时,又巧妙地对该校的主管部门开展更高层次的营销。百折不挠的精神终于感动了校领导,他说:“我真服了你们这股韧劲了,领导我见得多了,可像你们这么敬业的领导我还是头一次见,行了,我们就与你们建立信贷关系了”。为了使该校项目的信贷资金早投放,早见效,为了使该校项目的信贷资金早投放,早见效,在上级行的帮助下,我行又向总行申请了“特事特办”,行领导多次前往总行,汇报项目情况,寻求政策支持。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地将xx理工大学发展成为我行的优良客户,银企双赢,互惠互利的格局已经形成。此外,我行又向xx市路灯处、xx洗浴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发放贷款580xxxx元。 2、根据上级行部署,实施不良资产分帐经营。 年初伊始,按照上级行的部署,我行客户部门积极实行不良贷款的分帐经营。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共计对2826xxxx元不良贷款实现了分帐经营,此举对于我行减轻经营压力,优化资产质量,改善资产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3、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积极做好收息工作。 我行客户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行领导的正确带领下,改进工作方法,细化工作措施,积极深入企业,将利息及早落实。此外,前台会计人员协助看好贷款企业帐户,做到贷款利息一分不流失。由于领导有方,措施得力,收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共实现利息收入万元。 4、上半年,在优化增量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整治力度。结合各项指标和工作实际,经过精密测算,将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人,纵向分解落实到企业,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我们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取得了清贷收息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 5、扎扎实实做好贷后管理工作。XX年,xx银行总行从战略的高度将贷后管理工作作为本年度的“四大工程”之一作为全年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将信贷客户的贷后工作做实做细,我行客户部门在行领导的带领下,努力学习贷后管理的相关知识和业务,在实践中不断钻研和探索,扎扎实实地做好贷后管理工作。xx理工大学是我行的大客户,贷后管理工作尤其重要。贷款发放后,我行认真执行上级行的贷款管理制度,对企业用款和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适时监测。先后多次深入学校教学和建筑施工场所,进行实地检查,并按照贷后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了该贷款贷后管理人员队伍的调整力度,将业务精良,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人员充实到其中来,建立了客户经理组,设立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组人员为,组长:孙国启,副组长:x0,组员:x1、x2、x3,确定了经营行行长为贷后管理主责任人;风险经理为x4、x5。作为重点客户,省市行均配备了客户经理组,贷后管理过程中,我行客户部门严格履行客户部门的贷后管理主要职责,对资金用途、限制性条款的落实、项目的建设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认真的审核和处理。按照客户经理组制定的贷后管理方案努力做好贷后的维护工作。 二、XX年工作的部署与展望 回首XX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基本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工作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个别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将总结经验,弥补不足,鼓足干劲,开拓创新。因此,明年的工作重点我们将放在继续控制成本,扩大市场营销力度,大力拓展市场营销份额,强化服务,完善信贷管理。 1、加强成本控制 目前,从我行的各项业务经营情况的量化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存款余额的增加比例和利润的增加比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银行卡的发卡量和银行卡余额也是不成正比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收入增加的同时,我们对成本的控制仍然不够。例如,银行卡的发卡量方面,在以前年度,有些分理处单纯追求发卡的数量而不顾质量和效益,开出了许多空卡和长期不动卡,这种处于休眠状态的卡不产生利润却增加了成本,因此我部将在明年严格控制成本,以保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加大市场营销力度 市场营销是现代商业银行工作中永恒的主题,有鉴于此,XX年,我部将积极公关,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把营销工作做实做细、做大做强。同时,还将继续推行“1+n”银行卡持卡消费活动,这里的“1”指员工持卡消费,“n”指员工发展和动员的持卡人(非农行员工)持卡消费,即以员工的持卡消费带动周围消费群体的消费,以期扩大我行银行卡的影响力,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和银行卡存款。另外我部也将继续督促和指导各分理处和储蓄所加大对存款的营销力度,努力拓展寿险业务市场,开发新的目标客户,为支行创造更大效益。 3、强化服务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服务的优劣对企业的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例如“海尔”的服务,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在目前已有的软和硬件条件下,我行强化服务是增加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XX年,我部要积极把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常抓不懈。对在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在员工中间开展“假如我是一名客户”的大讨论,进行换位思考,使之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设身处地地为客户排忧解难。 4、完善信贷管理 XX年的工作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这样那样的差距和不足。基于此,明年我们将在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坚定信心,再鼓干劲,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1)、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三加”,即信贷结构调整要加速;不良贷款清收要加力;风险管理要加强。结构调整要“加速”是指按省行党委确立的“抓两头和一保、二争、三扩、四退”的经营发展战略,大力压缩劣质客户的贷款占用,努力提高优良客户贷款占比,积极扩展、培植和巩固优良客户群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更新经营理念,积极抢占消费贷款市场份额,加快消费贷款的发放,改善信贷资产结构;清收盘活要“加力”是指要进一步集中精神,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加大力度,最大限度地盘活不良贷款,以缓解资金紧张状况,从而腾出有限信贷资金,支持产品有市场,经营见效益的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风险管理要“加强”是指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选准新增贷款投降,加强贷后管理,切实优化增量,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营运管理水平。 (2)、在优化增量的基础上,避免前清后增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加大对存量不良贷款的清收整治和利息的回收工作力度。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确阶段性目标,坚持抓早和常抓不懈。要结合各项指标和工作实际,进行精密测算,将指标横向分解落实到人,纵向分解落实到企业,清收目标分解到信贷员之后,要签定《不良贷款清收责任书》,明确具体目标,然后与个人的工资和奖金挂钩。按月考核,按季兑现。要按照责任和时间的要求,把收息工作落到实处,作到该收必收,应收尽收。要采用目标清收、责任清收、领导包大户清收、依法清收、感情投入法进行清收,因企施策,一企多策,多策并举,争取早见成效,早出效益。 xx支行客户部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12

(一)明确战略目标,绘制总行战略地图 BSC贯穿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全过程。M银行在应用BSC时,首先把组织经营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从组织使命、核心价值观开始,对企业内外环境和现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并绘制了总行战略地图,详见图1所示。

(二)构建银行BSC体系 在战略地图的基础上,M银行按照BSC和目标分解的原理,逐级分解战略目标,构建了总行业务部门、中后台支撑体系部门、分行机构、一线基层机构和员工个人的BSC绩效考核体系,将战略转化为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使各部门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都是围绕着整个银行的战略目标展开。既规范了绩效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作用,又强有力地保证了M银行战略自上而下的贯彻落实。M商业银行明确的定位、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为BSC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信贷风险总监平衡计分卡 M商业银行建立一套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流程,需要加强对运营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估和管理。信贷风险总监主要负责所在分行的风险管理及信贷审批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总行、分行发展战略,协助分行行长工作并参与决策所在分行经营管理事项;根据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及授权,组织制定和实施所在分行风险管理实施方案,推动业务增长并做好风险控制;组织开展所在分行的信贷审批工作;负责分行的法律与合规事务、资产保全工作;培养本业务条线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信贷风险总监的关键绩效指标选取是根据总行的发展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重点、职位核心职责等,从中提取最能影响该职位绩效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作为关键绩效指标。

(1)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财务维度的指标是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及其执行是否有助于利润的增加,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M银行财务维度主要包括经营效益、成本控制、资产质量、风险控制、资本运营、业务发展等方面的绩效目标。结合信贷风险总监岗位关键职责,构建了以下财务维度的业绩评价指标: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反映期末五级分类贷款质量情况。不良贷款余额=次级类贷款余额+可疑类贷款余额+损失类贷款余额。具体计分方法是: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完成情况得分,实际值≤目标值,得分=目标值/实际值×权重,最高得分不超过1.2×权重;1.2×目标值≥实际值>目标值,得分=〔1-(实际值-目标值)/(0.2×目标值)〕×权重,实际值>1.2×目标值,得分=0。目标值来源于总行年度经营计划。数据来源于管理会计系统。二是新增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新发生对公和个贷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中,新发生个贷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计算公式为:当年个贷新增不良贷款率=本年个贷新发生不良贷款余额/(上年正常、关注类个人贷款余额+本年个人贷款余额增量)×100%/目标值。新增对公不良贷款率反映本年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与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及本年对公新增贷款之和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率=当年累计对公新发生不良贷款金额/(年初对公正常、关注类贷款余额+当年新增对公贷款余额)×100%。三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通过升级、现金回收、以物抵债、核销、打包出售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资产。全口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计分方法为:汇总计划完成率×权重分,得分最高限为权重分的1.2倍。数据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各单位报送。

(2)客户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客户维度指标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重点客户增长率、客户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对信贷风险总监来说,其客户主要是银行内部客户,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客户维度设置了以下绩效指标:一是总行分管领导满意度评价。总行分管领导对被考核对象在信贷风险、法律与合规条线管理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计分方法为:总行领导评价均值×权重。二是分行管理部门和网点负责人评分。采用满意度调查,由分行本部管理部门和分行经营机构负责人对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行打分。计分方法为:相关负责人评分均值×权重。

(3)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的业绩评价。内部业务流程是直接或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直接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的运行。M银行根据战略目标和规划,业务发展重点和产品特点,在内部业务流程层面设置了风险控制、产品和服务创新、法律合规经营、品牌管理等指标。信贷风险总监的工作流程维度指标主要体现其所在职位关键职责及其分管条线重点工作任务,把握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平衡,能够及时发现和识别业务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业务流程维度主要考核指标如下:一是内控合规和法律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管理包括指导法律与合规部门管理分行诉讼仲裁案件、外聘律师管理、合同管理等法律事务工作,并对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内控合规管理包括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门开展内控检查及整改追踪、转授权、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开展合规咨询、合规审核、合规文化建设等;及时向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汇报本地监管机构有关监管要求及其落实情况等。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二是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包括指导、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及工具全行推广项目”工作,能够按照总行工作要求推进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事件收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上线等项目工作。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三是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其中,贷款风险双降率是指当年度风险分类跨两类迁徙的占比情况。计算方式为:当年贷款风险分类双降率=当年度累计风险分类双降笔数/年初有授信余额的贷款户数×100%。四是反洗钱管理。主要是指导相关部门有效履行当年总行及监管机构要求的各项反洗钱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反洗钱自查,完成内、外部反洗钱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并向履职部门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该指标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五是信贷违规整改率。信贷违规整改主要是指对信贷人员在信贷流程各环节中违反本行信贷规章制度行为的整改跟踪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信贷违规整改率=已完成整改的违规现象笔数/检查发现的存在违规现象笔数×100%。违规计算范围为总行在全行范围内检查中所发现的信贷违规笔数,银监等外部监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该考核指标采用加减分计算。

(4)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业绩评价。M银行高度重视人才战略,提升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开发、核心人才流失控制、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等。信贷风险总监在员工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主要有:一是队伍建设。指导分行信贷风险相关部门合理配备信贷风险岗位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合理配备法律合规、内控、反洗钱和操作风险管理人员,保障条线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胜任岗位要求。采用等级评定法,得分最高为权重分。由总行风险管理部和法律合规部负责考核。二是员工培训。加强分行信贷风险人员培训,落实总行培训的再培训工作;审定分行年度信贷风险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计划,督促落实培训计划100%执行;组织分行法律与合规管理人员参加内、外部培训,提升专业技能;指导分行法律与合规部向辖内各级机构提供法律、合规和反洗钱培训。考核方法采用等级评定法。

(5)附加类评价指标。M银行加大风险管理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了附加类评价指标,该指标采用关键事件法进行评价,并采用扣分考核方法。如信贷风险总监在考核期内发生以下事件:因分行信贷风险管理、法律合规工作存在问题受到监管机构通报或处罚,或者出现案件等;分行审批人未按权限审批项目;未按审批条件执行且没获得审批人同意;未及时全面上报重大问题;稽核检查发现分管条线存在其他重大问题或重大问题未按要求及时整改等,均由总行分管行领导和总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扣分。

三、基于BSC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总监业绩评价实施与改进

(一)绩效考核实施与辅导 平衡计分卡是先进的管理工具,M银行为保证正确推行和实施平衡计分卡战略工具,聘请了有资质的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并成立了专门的总行领导小组和考核办公室,考核办公室设在总行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根据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按照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要求,对银行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定期总结,不断修正。对信贷风险总监的绩效考核采取现场考核和非现场考核相结合,以非现场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现场考核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非现场考核以日常考核为主。围绕年初设定的绩效目标,上级管理者与被考核对象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绩效辅导与沟通,主要内容涉及其绩效目标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困难、下一步的改进计划等。

(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与改进 M银行信贷风险总监年度考核结果划分为五个等级:优秀(S)、良好(A)、一般(B)、较差(C)、很差(D)。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作为其职位聘任、个人绩效奖金发放、职业生涯规划、强制退出等的重要依据。对于年度考核信贷风险总监的年度考核结果确定以后,总行分管领导应在规定期限内对被考核者进行反馈和面谈,并填写《绩效考核与反馈情况登记表》,双方签字并存档。考核结果与职位的晋升与调整、薪酬奖金、培养开发等密切结合。被考核者如对考核结果不同意,可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程序提出上诉。

综上所述,通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既引导和强化了风险总监对业务发展的关注和联系,促使信贷风险总监提前介入和关注业务营销和拓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从被动地风险管理转为积极主动地风险管理,又真正实现对战略目标管理的贡献。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篇13

一、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信贷运行的主要特征

1.存款增速大幅下降,存款竞争趋于常态。2011年6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521.37亿元,同比增长15.63%,增速比2010年同期大幅回落26.99个百分点,增速为近年来的较低值;比2011年年初增加304.20亿元,同比显著少增430.42亿元,前6个月存款增量创自2009年同期以来的新低。在当前通胀预期高企和存款负利率的背景下,公众理财热情高涨,这对银行存款增长具有强大压力。通过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争夺客户、维持存款和客户的稳定,存款在银行间频繁“搬家”现象凸显,各银行对存款的激烈竞争将趋于常态,非理性竞争带来各种负面效应。

2.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银行话语权明显增强。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全国性法人银行以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备付头寸和贷款额度普遍紧张,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高企,企业、个人贷款门槛不断提高。2011年以来,随着房地产企业及实体企业流动资金的趋紧,银行在与企业洽谈贷款和价格时,话语权明显增强。

3.理财产品发展迅速,经营成本大幅上升。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调整周期,加之股市震荡波动、物价高涨,居民对个人资产保值、增值需求非常旺盛。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远高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各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个数均超过200个,发行规模比年初和2010年同期大幅提升。随着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提升,银行负债成本将明显提高,影响银行盈利水平。

4.贷款期限结构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提高。2011年以来,海南省银行业贷款投放期限结构呈现新变化,结构改善明显。2011年上半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54.58亿元,比2010年同期多增124.92亿元,增量占比为14.71%,同比提高35.93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比2010年同期下降42.15个百分点。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量占比快速提高主要得益于海南省企业短期经营性贷款、省内投资项目的短期固定资产贷款需求出现较快增长以及银行合理调整存量信贷结构的经营策略。

5.个人消费贷款增速持续回落,贷款增速大幅下降。2011年6月末,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06.57亿元,比年初增加13.33亿元,同比大幅少增71.38亿元,前6个月月度平均新增个人消费贷款2.22亿元,仅为2010年同期平均数的13.23%;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16%,增速比2010年同期分别回落65.18个百分点,由于2010年同期高基数,增速连续10个月呈现快速回落势头。2010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年内海口、三亚两市执行严格的“限购”政策,房屋交易量出现明显下降,2011年以来个人购房消费贷款增量显著下降。预期随着越来越多房地产商加入降价促销行列以及个人购房刚性需求的逐步释放,个人消费贷款增量将有望小幅提升。

6.外汇存款增速明显加快,外汇贷款高位增长。2011年6月末,海南省外汇存款余额9.63亿美元,余额比年初增加2.83亿美元,存款余额连续5个月出现上升;余额同比增长30.21%,增速比5月末明显加快21.10个百分点,比2010年同期加快9.53个百分点,主要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海南省外贸企业结售汇意愿和频率均有所提升。2011年6月末,外汇贷款余额50.18亿美元,同比增长55.71%,增速比5月末和2010年同期分别加快18.95和13.03个百分点,贷款增速创下新高。余额比年初增加13.30亿美元,同比多增11.78亿美元。其中,境内贷款总额9.21亿美元,境外贷款总额4.09亿美元。外汇贷款的稳步增加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投放海航集团下属公司用于购置、租赁飞机的外汇需求以及部分外贸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

7.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快速扩大,银行参与主体继续增加。截至2011年6月末,海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约248.4亿元(包括结算项下9.51亿元境外债权债务),累计发生实收实付业务295笔。1—6月海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为134.47亿元。各家银行积极拓展试点业务,继2010年12月建设银行和光大银行成功开办各自首笔跨境人民币业务后,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也成功开办跨境人民币业务。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利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的优势,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上取得了较大业务份额,预期未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将成为银行经营的重要业务。

二、海南省信贷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额度普遍紧张。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370.94亿元,同比多增39.50亿元。在全国贷款增量同比少增的形势下,创历史同期贷款增量的新高,取得了良好开局。据统计,2011年下半年海南省金融机构信贷额度大约仅为200亿元左右,但大部分银行已批未放项目贷款的需求已经高于剩余的信贷额度。因此,已批未放项目贷款需求与银行现有的信贷额度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风险需警惕。随着货币政策回归稳健,资金成本大幅上升、经济周期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金融资产风险上升。一是贷款利率上升,加大各类信贷资产风险水平。二是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为78.46%,而定期存款增量占比不足20%,贷款的长期性和存款稳定性低,给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带来较大压力。三是负债成本上升、备付率下降、不良贷款比率上升都可能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水平,带来银行业整体风险水平的上升。

3.贷款期限结构有所改善,但“三农”领域信贷投放依然不足。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信贷期限结构有所改善,尽管中长期贷款依然占据贷款增量的主导,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新增贷款占比明显提高,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大幅回落。2011年上半年,海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本外币中长期贷款291.07亿元,占全部增量贷款的78.47%。而全省农、林、牧、渔业和农户贷款余额87.03亿元,仅占全省本外币贷款余额的3.02%,比年初增加11.39亿元,仅占全省本外币贷款增量的3.07%。“三农”领域信贷投放仍然不足,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4.银行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相关权益缺乏有力保障。海南省房地产在建工程抵押贷款需求量巨大,但是由于海南省至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对在建工程抵押贷款的相关主体、抵押标的物及权益保障方面仍然缺乏法律保护。

三、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指导和协调,拓展信贷空间。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将联合海南省发改委开展“政、银”重点项目规划和信贷融资对接活动,实现海南省银企信贷额度与融资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在国家宏观信贷偏紧的形势下,确保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信贷融资需求。其次,指导全国性银行分行与地方法人银行展开错位竞争,获得最大信贷规模。银行分行要积极向总行推荐项目,列入项目储备库,在全国范围内竞争信贷资源。地方法人银行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三农”信贷需求,活跃地方经济活动。三是加强海南省银行间的协作与信息沟通机制,积极稳妥地开展银团贷款,实现银行之间的额度、项目协调,共同扩大海南省信贷市场规模。最后,鼓励各银行按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市县重点项目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进行布局,注意发挥市县支行的作用。下放信贷审批权限,探索创新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模式,促进各市县的均衡协调发展。

2.优化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投放“三农”、中小企业领域。一是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年活动,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利用各项“支农”的金融服务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园区建设、热带农业产业、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利用政府扶持措施,拓展金融市场融资渠道,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结合适应中小企业的抵押、担保、贴息等增信方式,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贷和市场融资需求。三是督促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立足“三农”,支持特色、观光农业、种养业大户以及农户住房、汽车、电器等升级消费需求。

3.严格规范操作,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各金融机构要严格规范操作,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一是各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宏观调控的要求,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严把“两高一剩”贷款闸门。二是加强信贷投放的风险管理,严格规范贷款审批操作,并积极拓展短期贷款业务,优化贷款期限结构。三是严格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发放。一方面要遵循商业化和差异化的原则,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按照商业贷款方式运作,合理确定信贷条件,确保风险与受益相匹配;另一方面要加强还款约束力,采取相应风险缓释措施,防范项目经营不利、偿债能力下降等风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