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实用13篇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1

供应链金融;金融导向;供应链导向;供应链金融绩效

一、引言

针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依托于供应链架构和真实交易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我国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率先推出“1+N”供应链融资,主要以焦点企业为基础拓展对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业务(胡跃飞,2007)。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供应链金融已经突破了银行范围,逐渐形成由焦点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生态模式(宋华和陈思洁,2016)。根据研究机构统计和预测,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4万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Timme等(2000)提出,当供应链上的参与方和为供应链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链外主体通过建立协作来实现供应链目标,并且考虑到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进程、全部资产和主体,这时就称作为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具有一些独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融资方式。第一,供应链金融中包含了更广泛的参与主体。供应链金融包含两个以上的“机构参与者”,宏观层面包括从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产业或企业主体、链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或政府;微观层面包括所有参与运营活动的部门,如采购、生产、分销和物流部门等(Hofmann,2005)。这些主体保持着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性,但共享关系资源、能力和信息,并共同承担风险。第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机制灵活,并具有多种业务形态。供应链金融更注重对交易、关系等"软信息"的考察,焦点企业信誉的外化和扩散能够有效克服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中小企业的劣势。除了传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普通贷款、贴息贷款、票据融资等,供应链金融还可以通过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库存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此外还包括战略关系融资(宋华,2015)。前三种业务形态已经被部分商业银行、物流机构和供应链焦点企业广泛采用,最后一种是由少数焦点企业所开展的新兴的业务形态。第三,供应链金融具备供应链管理基因,并作用于供应链整体。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合作、物流和金融的交集,需要参与主体对组织之间的金融资源进行计划、引导和控制,从而共同创造价值。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在于真正理解内在的物流中的因果关系,并考虑其对金融的影响,因而企业必须要分析供应链系统和流程,将运营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Gomm,2010)。

二、不同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对供应链金融内涵明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完整的供应链金融兼具供应链管理特征和金融功能(Hof-mann,2005)。已有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视角,即“金融导向”(Finance-oriented)视角和“供应链导向”(Supplychain-oriented)视角(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1.金融导向。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是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行为,主题是一系列创新性的短期金融解决方案,侧重对金融工具和融资条款的设计,注重对金融属性的讨论,资金提供方是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构成部分。金融导向的重点是各环节中产生的应付账款或应收账款和基于其产生的融资本身,Lamoureux和Evans(2011)认为,贸易过程中那些能够激发出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的活动值得关注,这些活动包括对订单的确认、运输活动以及支付活动。More和Basu(2013)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运输前融资方案、运输中融资方案以及运输后方案三种。这种观点正是我国多数银行在实践中的做法,即按照应收和应付账款产生的节点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分类。中小企业运营过程中由资金的支付和接收错位产生了资金缺口,银行针对各环节产生的应收和应付账款进行质押、担保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供应链导向。在供应链导向下,学者从供应链资金流动问题展开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框架在供应链情境下进行扩充,强调供应链成员企业彼此通过合作实现对现金周期(C2Ccycle)的管理(Randall&FarrisII,2009),银行的角色重要性则被淡化了。因此,供应链导向下的研究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对供应链金融进行研究,着重考虑融资的目的,强调资金流和企业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供应链金融通过资金和财务交易的协调,可以为产品供应链上贸易伙伴之间的产品和服务流提供支持(Blackman,Holland&Westcot,2013)。供应链金融通过将全球价值链中的客户、供应链和金融机构以及技术提供者联系起来改善全球价值链中各个部分的资金流,可以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合作、效率和促进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Lamoureux&Evans,2011)。这两种研究导向都会讨论对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等营运资金的优化和管理,但供应链导向下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特定手段实现供应链资金流的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目的;而金融导向的研究只对融资产品本身金融属性进行讨论。基于金融导向来研究供应链金融,脱离了管理研究的范式和供应链情境,一般也是短期导向的(Gel-sominoetal.,2016;Caniatoetal.,2016)。因此,我们更应该理解供应链金融如何从产业供应链当中发展演变而来,以及回归到供应链管理本身来考察供应链金融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的模式、流程、金融手段等,以及所实现的融资绩效。

三、供应链金融的绩效

供应链金融能够带来整体状况的改善,财务方面包括降低企业或供应链财务成本、提高企业及全链条产品周转率、提高供应链整体利润和绩效等,非财务方面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增强供应链成员关系等。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将供应链金融所实现的这些间接改善作为其本身的绩效体现。这种做法不太恰当,供应链金融与其带来的间接绩效不应被混淆,特别是在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实证研究时,只有确定了融资绩效的内涵,才能挖掘出各因素之间真正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研究视角之下,学者对于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理解有很大区别,本文根据不同导向对现有研究中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进行了整理。1.金融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就是外部债务融资,可以按照统一的计算规则将其绩效与外部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的绩效进行衡量和对比。这种统一的计算规则就是“投入产出比”(魏开文,2001),主要是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中小企业资金的取得成本与使用收益相比,得到的比值就是融资工具的效率,即供应链金融绩效。闫英和王超峰(2007)以物流金融为切入点,分析了物流保理融资的绩效,其中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融资机制规范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清偿能力是五个主要的评价因素。李占雷、吕伟伟和牛箫童(2014)专门测量了供应链企业在对不同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进行决策时要考虑的融资成本,包括资金成本(即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信用成本(核心企业担保代偿成本)和时间成本(收到融资时间长短)三个方面。薛梦婷、程克群和孟令杰(2016)针对供应链中小企业的不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进行了比较,采用融资成本、融资风险、融资期限、资金利用率、融资主体自由度、融资主体自由度和融资机制规范度六个方面来进行融资效率的衡量。金融导向下,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是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绩效抽象成一个比率。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供应链金融活动发生的前提是供应链情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不规范也导致对融资成本和融资收益方面数据的获取存在难度。2.供应链导向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供应链导向下,供应链金融活动是供应链中焦点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营运资金开展的融资实践。链上中小企业受到资金限制,导致生产和库存等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影响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于是企业和学者开始尝试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流动问题。与供应链中资金流最相关的指标是供应链运营资金,即现金循环周期(CashtoCashCycle,C2CCycle)。营运资金周期模型是衡量企业的资金流如何在不减少企业利益的情况下维持供应链整体运行,是将供应链中采购、生产和营销活动中涉及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以及库存的周转都折算成为以天数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可以体现供应链中资金流动情况,因此成为衡量不同环节或整体供应链金融绩效的手段。以营运资金作为衡量供应链金融绩效的做法在国外早期研究中较为常见,AberbeenGroup(2008)在报告中指出,与供应链金融有关的绩效指标为平均现金周期、上一年现金周期相对改进量、应付账款天数、应收账款天数。Randall和FarrisII(2009)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企业金融实践在供应链层面的拓展,即企业之间共同对现金周期管理、现金流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管理,优化企业和供应链整体的现金周期情况。Blackman,Holland和Westcott(2013)将供应链金融的绩效区分为运营/操作、质量以及战略三个方面,主要也都和供需企业之间的支付活动有关,运营/操作方面的绩效包括支付额的减少、支付周期中的提前期、供需企业结算日期的变化情况等。韦桂丽,王耀球和薛工(2009)在研究物流金融时,提出可以用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来作为宏观物流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是用产品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除以流动资金平均余额得到的。尽管供应链导向更加重视供应链金融运行的供应链情境,加入了对供应链不同环节下资金形态的考虑,但仍然仅以时间作为主要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同样比较单一,不足以反映出供应链金融绩效的真正内涵。3.整合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绩效。在前两种导向外,还存在着第三种整合性的供应链金融绩效衡量方式。在整合视角之下,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不仅是供应链企业的一项财务活动,更是一种资源,应该从“获得”和“分配”等方向去评价这种资源。因此,在选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指标时,不仅要反映出资金资源的获得成本(难度),还要体现金融资源为企业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这样的衡量往往从多角度进行,学者所提出的维度也相对全面,主要以可得性和价值性对供应链金融活动的稳定性和未来潜力进行刻画。Tagoe,Nyarko和Anuwa-Amarh(2005)在研究中小企业融资时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包括资金的可获得性(Ac-cess)、融资期(Duration)、成本(Cost)和融资充足程度(Ad-equacy),这四个维度能够从多方面反映企业获得资金的本身和对资金利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学者Gomm(2010)将经济价值增值模型纳入对供应链金融绩效的衡量,提出消费市场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对应资本市场中的未来、风险以及市场导向,因而供应链管理所提高的金融价值也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衡量,即时间(Duration)、量(Volume)和成本(Cost)。Song等(2016)综合了以上两篇文献,在研究中将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质量以资金可得性、利率、量和贷款时间四个维度来测量。宋华、王岚和史晓盟(2014)将Gomm提出的模型转化为资本融资率、业务融资周期率和成本盈利指数三个维度,并通过案例研究证实了原先EVA三维度的适用性。杨毅和候雁(2015)认为,应该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研究中基于融资难度、资金成本、时间效率和企业可采用替代融资方案的程度等四个维度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了考量。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够真正理解供应链内在的因果关系,将运营层面的驱动因素与更高层的金融指标相联系。因此,考虑到供应链金融活动的风险性和未来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资源的可得性与价值性,应该将供应链金融绩效落在可得性、成本(费率)、时间(周期)和量(额度)四个维度上。这四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见图1)。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融资费率是资金获得和使用的代价,这种代价的确立,是考虑各种影响供应链运营以及风险控制的直接结果,供应链越是稳定、持续,参与各方关系良好,融资费率越低,从而实现融资周期缩短和频率的加快,单笔融资量变小但总量变大,融资的可获得性也更高。融资周期是被融资者可以利用的时间跨度,融资机构为了防止在长时间内供应链运营波动而出现资金无法回收的情况,从而在不影响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资金被占压,融资可得性可能也较低。融资额度对应着中小企业需要相应创造的价值额度,融资过大的情况下违约造成的后果更严重,一旦供应链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产生延迟阻滞,会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和收益,因而风险高的情况下融资额度不会太高,融资可得性同样不会太高。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2

因此,政府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建设良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健康有效地发展与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还没有系统的阐释,但是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全面。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为了明确金融发展需要的环境,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在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的类似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其背景是讨论中国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并指出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由此系统地引入了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看是金融风险控制理念和手段的创新,是对金融产品与技术的一类创新,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因此,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框架划分成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参与主体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由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金融风险监管)和技术环境(供应链金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即为各类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三、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中小企业的现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为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1%,上缴税收占48.6%,出口总额占62%,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熟悉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会减少甚至不贷款给供应链内的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必然产生。

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1DJY052)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链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与链上核心企业同程度的信用水平,可以形成融资的规模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制约难以融资的困难,增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

(二)增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柔性化;资金流可以在供应链内更有效运转,解决了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而不得不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障了中小企业生产性资金的连续,强化了中小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链上核心企业主动加强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信用,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支持与便利,最终使自身受益。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中小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贷前审核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的总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刺激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制度和技术环境进行改善,进而推动了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它们之间相互约束、共同演进。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制度环境的问题

只有制度,才能对金融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明确界定产权,才能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组织,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制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制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行为的选择及约束条件,并由此决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改变制度重塑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进而改善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

我国没有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完善的法律,现有的规定也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法律合同和抵押制度是建立信贷人权利保护框架的核心内容。信贷合同对保护信贷人权利的重要性已被发达国家的信贷实践充分证明。而我国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刚刚起步,信贷合同流于形式,不规范,与国外同类合同比较,有很多必要的内容空缺。

在抵押制度方面,我们缺乏规范的、高效率的登记系统,可担保的资产范围有限,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也是混乱,以及没有明确合理的保障债权人在清偿过程中优先受偿的规则。

问题之二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

近年来,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由原先的合规监管转向了风险监管,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群导向、盈利模式及担保资产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技术环境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各类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供应链金融技术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开发出不同的融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技术环境的欠缺,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异。

我国金融技术环境的现状是国有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

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突出表现在: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证券市场等。

金融交易工具品种的缺乏使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利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使交易信息更加的透明化,也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信息流动带来了便利。然而,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

五、政府在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职能行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大小、供应链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与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的研究,完善结构授信安排等金融技术

现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供应链中,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与核心企业一起成为供应链的成员。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不断演进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经常变化,针对供应链融资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产业部门或同个产业部门,在秉承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研究,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和产业特征,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具有市场的行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链内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安排,使资源尽量合理配置,为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及融资服务。

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构授信安排,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在了解到链内企业进行真实贸易的前提下,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组团授信安排;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完善与提高了金融技术的种类与安全性,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完善与供应链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相适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很少,因此政府在支持供应链金融和完善结构授信安排制度,有必要、有责任通过立法来规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为,减少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法律风险。

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可进一步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担保利益。

用法律手段来重塑中小企业信用,充分保护契约关系。在银行与企业的信用交易过程中,用法律来保证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对不能履行契约的当事人进行严厉制裁,使违约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可对潜在的违约者起到震慑的作用,防范违约之风蔓延。

2.相关政策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为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的产业制定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标准,以此来巩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增加政府的金融支持,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供应链融资中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为了解决链内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贷款,可以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建在县域内或乡镇,因此可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为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力量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贴身的产品与服务。

鼓励民营金融发展,鼓励金融竞争。成立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是信用担保公司,对那些融资困难但具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促进链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获得高额回报。

拓展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鼓励发行包含有链内核心企业信用的中小企业债券,从债券的发行上市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加强供应链融资风险监管

政府需促进供应链融资观念的形成,多为中小企业开展有关供应链融资方面产品及服务的推荐。

加强由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中介机构的建设,对供应链融资提供货物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政府需要督促链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强化供应链融资贷后的管理和风险监管。同时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公示,保证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要求。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3

多少年来,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经济的中流砥柱,在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煤炭产业的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煤炭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煤炭产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决定,其要实现生产和经营的良性运转,对于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实现有效融资,合理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成为目前煤炭产业必须积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课题旨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煤炭产业特点使用供应链金融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融资解决方案。

山西作为全国煤炭战略基地,研究其产业链特点及供应链金融产品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寻找适合山西煤炭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无论是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发展、对企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一套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山西省煤炭产业融资解决方案,对中小企业来讲,可以凭借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用资质以及基于真实贸易的流动资金、存货等质押物获得银行的信用支持,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局面;对核心企业来讲,会使核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产周期有效缩短,生产效率有所提升,竞争力增强;对银行来讲,为银行开启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不失为广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并能增加用户,吸纳大量存款,并从业务操作中获得手续费、利差等收益,同时可以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对物流企业来讲,使不少物流企业尤其是大型物流企业在业务操作中可存放中小企业的质押货物,有助于推物流业的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自从供应链金融概念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相关的研究工作也迅速展开。多位学者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性进行了定性的论述。Doughs通过研究指出,资金流的管理与其他如采购)研发)配送等过程的协同能够明显改善或促进供应链要素的增值。Hartley系统地阐述了在全球化外包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商业成功的必要组成部分。供应链金融的定量化研究,大多集中于库存订货决策和融资决策2个方面。Buzacott结合金融理论与生产运作理论,从资金流的角度讨论了零售商的库存决策和融资决策。Baden展示了如何通过财务链,整合供应链企业的生产规划和财务计划,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该方法的优越性。Guilien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综合考虑生产计划和财务上的预算约束,构建了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管理模型,通过算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结果的有效性,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GuomingLai等探讨了资金约束对供应链运作方式以及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Srini-vasa等以两层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认为集中式(联合)决策不仅对借款方有利,对零售商和制造商都有好处。Moritz L G将供应链金融界定为优化供应链的资金流,加速资金的流转速度,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财务绩效,并将供应链金融的内容分为订货周期管理、资金管理和固定资金管理三部分。

2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近年来,国内学者及各大银行都相继对供应链金融展开了相关研究,并且在《会融时报》、《商业时代》等多家杂志上发表过有关供应链金融的文章,其主要侧重于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管理。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产业更好的发展。

在国内,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但随着以深圳发展银行(2011年7月并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推广,相关理论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诸多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团队,如:①以西安交通大学冯耕中教授,江西财经大学李毅学教授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教授为代表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方面,对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内涵、流程、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②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该课题组选取国内较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基础的深圳发展银行,作为贯穿于整个研究的案例样本,发表了多篇供应链金融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论文。③以朱道立,陈祥锋为主的研究团队。该团队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具有资金约束的供应链决策上。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4

二、供应链金融模式

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其表明不同事物间潜在的规律联系,内容不一定是图象或图形,也可能是数字或抽象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可以说模式关注的不是本质上的内在规律而是外在形式上的联系,是人类把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累积起来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一种基于认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能够从持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提炼和概括出该事物的规律,是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对其进行高度归纳总结,因为人们往往能够从不断反复出现的事物中观察并发现出某种特定的模式。一般而言,在一个成熟的领域内,会发展出多种不同的模式。一个关于模式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由Alexander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模式都是发现居民生存环境中时常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重点方案。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可以作为经验辅助我们进行决策,即在某种条件下按照这种模式可以产生某种结果,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优秀方案的指导下,人们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目标计划且可能会依据已有的良好思路设计出一个更加优秀的方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现有文献中涉及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表达了两种含义,或者简单地指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突出其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概念与其他模式的差异,等价于“供应链金融”;或者强调了供应链金融内部的细分模式,即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各种可能的表现形式,等价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文章所要探究的是第二种含义,即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根据对模式的分析,可以推出,供应链金融模式就是供应链与金融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标准样式,表现为在供应链金融系统自身内部参与人之间的某种持续平衡稳定的功能结构关系以及有规律可循的交流互动方式。由于这种结构关系和交互方式具有多样性,从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每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是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需求而设计、开展的实践方案的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进而抽象升华出的一种可以在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内被其他参与主体不断借鉴、复制的实践样板。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这种可复制性使得人们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更低的实践探索成本实现整个供应链金融产业的高效、规模化发展。由于其表现出的对供应链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供应链金融模式一直是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对供应链金融的各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分类。虽然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要大于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只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中,供应链金融一开始便是以其在融资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引起广泛关注的。由于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在合理配置资金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中每一个链条上的参与者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度,并且因为每一个链条中的参与者及时相互独立的个体关系,又是相互合作与竞争的竞合关系,所以主要会利用债权债务关系对链条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之间的资金进行合理安排。该债权债务关系首先来源于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并由此体现出来,尽管企业的资金是有限制的,但企业取得融资的重要渠道是银行,所以银行涉入到了该债权债务关系后就可能转换成为银行信用。因此,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供应链融资来实现供应链资金的合理安排,在很多情况下,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将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与运用与供应链融资的研究与运用等同起来。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大多数关于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实质上都落脚于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选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或维度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比如,从银行角度来看,根据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异和解决方案的纬度导向,部分学者把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划分为存货融资、预付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三类。很多学者对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进行了总结,一般是在三大类融资模式(预付款、存货、应收账款)的基础上,对每一类融资模式主导下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基于预付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和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是目前国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实践模式;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方式可以包括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融通仓融资以及监管融资四类,还有学者基于企业生产营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基于采购阶段的预付款融资模式、基于生产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以及基于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通过分析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在总结供应链金融模式时选取的标准或维度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都是围绕预付账款类、存货类和应收账款类这三大类融资模式展开论述的,很少有学者突破这一框架,另辟蹊径进行分类。

从产业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模式,是一种非常新颖独特的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可以通过分析产业内部参与主体的互动关系来完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主体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位于产业供应链上的运营商,包含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之具备长期稳定关系的上下游交易对手(主要是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等企业;第二部分是较常见的银行或非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可以看作是最具典型和表现活跃的参与主体。从产业层面讲,供应链金融关注的焦点是怎样使用金融手段才能在为供应链分配资源的同时实现供应链全局利益的最大化。以该功能为核心,同时考虑不同主体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系统内主要有四类角色:第一类,由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所扮演的金融服务需求方,尤其是由中小企业扮演;第二类,以商业银行为主要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扮演的金融服务提供方,它们主要承担在为供应链投入资本的同时提供另外的资金管理服务的责任;第三类,由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电商企业所主要扮演的供应链金融主导组织方,它们作为供应链金融的汇聚点,是组织系统内的不同参与者,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系统内具备充分的影响力;第四类,由第三方物流、保险公司、仓库储存监管等类型企业所扮演的供应链金融支持协作方。因此,可以将供应链金融模式分为三类,分别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核心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三、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实践一开始也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其初衷有益于国内的供应链金融。国外银行为了维护与老顾客之间的关系,避免因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老客户流失而推出供应链金融;而国内银行则为了开发新的客户,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新的信贷模式。故而,研究中国供应链金融问题,更多的是基于四大参与主体: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这在国内的研究中是获得一致认可的。李飞(2011)[5]指出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林侠、罗霄峰(2011)[6]认为为了控制信贷风险银行一般选择行业市场占有率靠前、物流渠道畅通、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国外很多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协同机制进行探讨。Duan(2009)建立了在紧急状况下的供应链金融损失最小化的合作决策机制[7]。Allen(1998)等认为有效的合同可以保障银行和企业以完整的过程完成谈判,从而降低道德风险[8]。有学者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供应链金融的合作协同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Kong运用系统动力学,建立融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应链金融仿真模型,讨论资金流和融资政策制定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9];Alea(2010)运用智能匹配方法设计了一个供应链金融沟通与决策机制[10]。供应链金融中的风险问题是国内外研究持续关注的问题。Pater从多角度考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Cranfiel针对供应链金融系统中的风险波及性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李毅学(2011)表示,供应链金融风险应包括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两个基本层面[11]。张春认为供应链金融系统本身就存在一个风险防范与安全控制机制。在风险度量上,Barsky区别供应链金融与传统的信贷业务,将供应链金融风险分为五类。有学者从信任的角度研究供应链金融机制。信任是人和其交易伙伴之间的一种期望,在契约的基础上交易伙伴以双方都能够相互接受的方式行事,其中一方不可能利用另一方的弱点或缺陷来谋求自身利益。Chopra&Meindl认为,在供应链联盟中,信任是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不同节点上的其他企业的福利内容,在没有考虑清楚自身行为对其他节点企业产生的影响时不会随意采取业务行动。刘永胜在总结和吸取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之后,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企业在面对处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对彼此的信任和依赖,这种成员之间因将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彼此信任十分珍贵;二是供应链尽管以信任为基础,但其本身也存在巨大的风险。从产业整合的角度设计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需要整合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供应链金融协同发展机制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立足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二是立足供应链金融系统的信任文化机制,三是立足更大系统的宏观配套机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构成了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三种机制在供应链金融系统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可通过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有效运行。供应链金融系统的协同发展必须依靠各参与主体的相互信任,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信任文化,走向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而在更宏观的层面,信息容易对称或监管的交易成本较小时,采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这种强制的机制,引导供应链金融健康发展。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5

中小企业发展中融资难问题的新特征

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国内甚至世界范围金融领域的一项难题,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中小企业以内源性融资为主。目前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自有积累资金、亲友借款等内源性筹集方式。随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需要继续扩张,并且需要通过持续性技术创新获得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需要有更大规模和更长期限的资金支持。但是,内源性融资渠道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很难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进一步扩张的资金障碍,从而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面与支持力度有限。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获得外源性资金的主要方式,但是,商业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范围和力度都较为有限,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创新仍较为滞后。

第三,政府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社会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有较大的选择性。各级政府设立了各级各类型科技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这类资金数量有限,只能有选择性地给予重点支持,不可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普遍影响;另外,各地近年成立了一些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但是数量也非常有限,且对项目的选择也较为严格,看重企业的技术优势等条件,对一般生产性、服务性中小企业也不会投入。

第四,跨越资本市场的门槛难度大。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上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开通,加上原有的主板市场,为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尽管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仍然有大量中小企业达不到最低标准,从而没有获得更多的直接融资机会。

第五,担保业务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近年各地成立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背景和民间背景的担保公司,但这些担保公司在为中小企业开展融资担保业务过程中遇到了和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使得一些担保公司的业务难以为继,转而从事车贷担保等其他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类业务,现实中正常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机构所占比例不如预期。

根据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特点,笔者认为供应链和产业集聚生产模式是未来规模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适应这种新趋势并依托供应链与产业集聚新模式,可以有效发挥整体合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升供应链与产业集聚竞争力探索新的途径。为此,文章提出基于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链发展等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供应链金融条件下中小企业融资新平台的设想。

基于产业集聚的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供应链系统与产业集聚。现代生产正逐步由企业模式转向供应链模式,并由于成本竞争而不断出现产业集聚的趋势,同时,企业间竞争也逐步转向供应链间竞争。市场规模的扩大、竞争的日益加剧都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抢占市场份额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得生产体系的专业化和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生产体系的供应链条在不断延长。伴随这一过程,具备竞争力的企业逐步积累和扩大其竞争优势,成为核心企业,原先的企业化生产也开始转向供应链生产,生产体系围绕不同的核心企业重组成为各个供应链体系,市场竞争由原来的企业个体竞争转变为供应链生产体系间的竞争①。

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借助于供应链的整体合力以及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关系,通过动产抵押等具体方式,基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供应链金融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特殊优势。

传统生产方式向供应链和产业集聚模式的转变促使我们重新认识企业的资金流特征以及信用模式,并借此认识企业的融资模式。在供应链体系中,单个企业对供应链整体的依存度较高。具备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带动系统内部的企业共同发展,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效应。处于“核心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可能不具备商业银行贷款所要求的信用或担保条件,但借助于供应链及其核心企业的稳定上下游供应体系,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现金流量。因此,从供应链整体分析,企业仍然具备还款的信用保证。另外,在产业集聚环境中,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较强的外部信用约束环境,迫使企业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能够具有较强的自觉履约意愿。这种从供应链整体开展信用分析的新视角,使得单个企业不再是孤立的信用个体,金融机构将更多关注现金流动的上下游关系,通过建立系统的信息平台,对现金流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充分利用产业集聚的信息共享环境,建立更加和谐的共生金融生态②。

另外,对于供应链体系的创新活动,贴近供应链体系的金融机构能够在把握创新活动的市场需求、收益预期和潜在风险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因而,能够通过开展供应链创新金融业务拓展利润空间,并通过融资分散化的方式控制风险。

模式选择与实施步骤

产业集聚规划与产业供应链体系构建。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的引导构建是供应链金融体系形成的基础条件。根据自身优势条件构建特定产业集聚和供应链体系是产业发展的一种主要方向。

产业集聚或集群是高关联性产业在相对集中的空间区域内汇聚,包括同一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可以是具有竞争性的供应链体系的集聚。产业集聚或集群发展能够通过降低物流、信息流、人员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提高生产体系的效率、激励创新活动;同时,也能够通过增加需求方的选择,降低需求方的选择和采购成本而凝聚产业集聚区的市场吸引力,构建区域化的专业市场。因此,产业集聚或集群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主要领域。

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一方面需要遵循市场化原则,以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按照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客户导向、成本导向、利润导向规律,实现产业供应链、产业竞争融合的区域集聚化发展;另一方面,各区域地方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引导、扶持、配套、服务的功能,为产业集聚、集群化发展发挥推动作用,在规划启动期、平稳运行期、转型升级期等产业集聚发展各个关键时期和节点有所作为,从外引内联、行政服务、政策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为产业集聚化发展创造条件③。

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构建中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资源整合。利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体系构建的契机,将现有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与产业集聚均能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其形成需要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在物流、生产、营销、金融等领域里相互协作,形成有效的资源整合体系,充分发挥体系供应链与产业集聚的功能和优势。作为龙头的核心大企业的成长为供应链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平台,也为相关、配套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供应链体系以及核心大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协作。因而,整合供应链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资源,构建顺畅的协作机制是提高供应链系统竞争力的关键。

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形成的启动阶段,政府可以为供应链的完善和缺乏资源的小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扶持,在供应链体系逐步完善、中小企业逐步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退出供应链运转的具体环节,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信息协作方面,政府可以为大企业寻找合适的产业相关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信息,包括通过对外招商活动推动产业集聚区对外宣传,扩大区域产业集聚的外部影响力、知名度,吸引更多相关企业的建立和进入。在供应链运行管理领域,配合大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管理机制,保障供应链体系的顺畅运行及竞争力提升。在人力资源支持领域,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各级、各类专业学校为供应链体系培养各方面人才,通过建立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为供应链体系和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供给与选择机会。在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配套方面,政府可以为根据产业集聚区的产业特征为其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产业集聚区各类工作人员提供配套生活设施规划、引导建设和运营管理服务。

基于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在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基础上,构建围绕供应链及其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第一,基于供应链体系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体系构建。在产业集聚和供应链体系基础上,引导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为背景开展创新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并由此构筑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集聚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产业集聚与供应链体系条件下供应链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可行性市场化方式。

产业集聚为供应链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同时,产业集聚下供应链体系竞争力的提升也需要多方面发挥供应链整体合力。供应链金融即是借助于供应链整体和核心企业信用实力,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金融安排。供应链金融也通过提供供应链融资能力而提高了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竞争能力,同时,供应链金融也成为构建供应链和产业集聚的配套吸引力条件。产业集聚也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成本降低的便利条件。

供应链金融体系主要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协作配套中小企业等成员构成。三方主要成员共同协作、相互认可,形成融资链条。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撑;供应链中小企业承担还款责任以及物流动产抵押。

在各级政府统一协调下,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构建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供应链整体提供系统的金融解决方案,中小企业成为这种解决方案的主要受益者。商业银行在对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开展融资信用分析的过程中,不再对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个体信用状况进行独立分析,而是将其放入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首先考察该供应链整体的运行状况、运行效率和竞争力水平;在认可供应链信用实力的基础上再考察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关系,尤其注重其资金流与回款环节中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信誉;同时,需要关注和设计好物流与资金流的监控与把握。在对这些供应链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可以基于对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的信任对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或动产抵押贷款,改变传统上只能对中小企业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有价证券质押贷款和保证贷款的业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并且这种对供应链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注入供应链体系以后,能够成为供应链资金流网络中的新鲜血液,能够使得整体供应链体系更加具有活力,特别是在供应链体系因资金问题而陷入困境和运转不畅的情况下仍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另外,产业集聚的环境中,信息交流非常充分和及时,这就对企业的信用行为形成较强的外部无形约束力,因此,产业集聚中信用环境软约束也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操作过程中,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特别看重供应链整体和核心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对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供应链体系中核心企业竞争力的塑造极为关键。这就对区域地方政府引导壮大产业集聚区供应链核心企业、塑造区域品牌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第二,基于产业集聚和供应链创新建立中小企业供应链创新金融平台。供应链创新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于供应链体系中的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供应链创新金融和创新投资基金的金融形式共同支持,并为产业集聚和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支持供应链体系创新发展的商业银行供应链创新金融和供应链创新投资基金将为产业集聚与供应链创新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供应链体系之间以及供应链体系内部的各种类型竞争活动迫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活动,使得供应链创新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产业集聚业务供应链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条件。因此,供应链系统中除了一般性生产循环资金需求外,竞争压力下的创新活动对资金供给有着较为特殊的需求,这种资金需求不同于一般性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等介入供应链金融系统的金融机构对于供应链企业的信用链状况已经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具有信息优势,因此,可以在信息和信用把握的基础上开展常态化金融支持,只是需要对具体的融资模式做一调整,通过建立创新基金的形式进行风险独立控制和隔离,等待创新项目步入成熟阶段再转入一般性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创新金融仍然需要基于供应链体系的信用关系,以及对于产业集聚环境对创新活动的激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对于供应链体系的成长性制定其对特定供应链创新活动的支持政策,同时,基于对创新应用成功概率的认识确定创新金融规模及其收益预期,从而管理和统一把握创新金融活动收益与风险④。

根据供应链系统化生产模式的资金流特征,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构造供应链金融平台,能够为体系中的中小企业开辟一个全新的融资平台,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能够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或动产抵押融资等新形式的融资服务。同时,基于供应链信用关系以及产业集聚环境,为供应链体系中的各类创新活动提供供应链创新金融支持。

(作者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金融舆情演化机理与监测管理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YJA630130)

【注释】

①刘克,王岚:“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效率研究:制度理论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第2期。

②苟文峰,王金凤,刘杰:“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探讨”,《发展研究》,2009年第10期。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6

2014年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元年,2014年6月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在北京召开,梳理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及其特征,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结合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突破传统模式,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结果。纵观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主导者,既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还可以是物流企业或第三方交易平台,但无论谁主导,物流企业均处于沟通各关联方的中间点。随着诸多物流企业加快电商化步伐,通过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深化与供应链中各类企业合作,促进自身价值链增值。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则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可见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

1.1 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金融业涉入物流、供应链领域出现的,供应链金融是物流发展到供应链阶段以后物流金融的高级形式[1]。Hofmann指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供应链管理与金融的交集,供应链金融让供应链中多个组织通过计划、指导和控制相互间的资金流来共同创造价值[2]。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深发展银行(2007)在实践基础上定义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信用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它结算、理财等整合金融服务[3]。李明锐(2007)指出第三方平台下的供应链金融是完善供应链融资的较好渠道[4]。吴义爽(2009)从博弈论的角度对阿里巴巴的“网络联保”信贷模式进行分析[5]。李卫姣和马汉武(2011)将B2B电子商务内嵌入供应链融资模式,提出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6]。何娟和沈迎红(2012)在比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和交易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方式和融资模式后,将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展到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提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云仓”[7]。郭菊娥(2014)通过分析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研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分类、演进路径、融资模式以及相关银行风险识别等[8]。

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相关企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损失,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2014年首届在线供应链金融推进大会总结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八个主要创新特征:架构拓展;在线互联、信息分享;线上线下一体化;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操作;按需金融;资金高效,按日计息;合作共赢、产融共利[9]。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沟通更高效、管理过程更精准、金融风险更可控。与传统的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相比,在线供应链金融可授信的范围更广,不再局限于大企业,且动态质押的补仓过程更及时和透明。

可见,国内研究在线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模式、特点、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尚未涉及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本文以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为切入点,研究其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以期为这种全新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现实推广运用提供帮助。

1.2 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2010年,中国储运成立中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联合清华大学开展“钢铁全程电子商务及其供应链融资服务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的研究。2012年,淮矿物流率先提出“平台+基地”全流程管理下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模式,随后收购斯迪尔电子商务平台,开启电商化模式。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标是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大平台。2013年底,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易运通”电子商务平台,为交易方、物流商、融资方提供在线融资、线上交易、线下物流电子支付等服务,力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国内物流企业在线供应链金融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要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提供实时的融资、避险、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不仅要提升平台构建水平,加强与相关方合作,而且要准确地掌握在线供应链金融运营的绩效水平。闫俊宏(2007)基于物流企业视角将供应链金融划分为三种模式:存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10];徐学锋和夏建新(2010)指出供应链金融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另一种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物流企业介入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和融通仓融资模式[11],其中第二种模式关注点由核心企业转变为评估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

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动态质押模式中,融资企业通过物流企业在线平台上提供的电子仓单,向在线平台的合作银行申请融资。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模式中,债权企业、债务企业、银行在物流企业提供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签订合同,并以合同约定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在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全程动态监管下,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线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中的物流企业通过电商化,改变银行直接授信融资企业的方式,银行通过在线平台间接授信,从而可以更有效进行信用捆绑、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在物流企业主导的在线供应链金融的预付账款模式中,通过共享在线平台信息,使得供应链上的各参与方信息更加透明,使得融资过程更加便捷。在线供应链金融在货物流通过程中,货物所有权并非银行所有,而是属于在线平台,银行授信方式不再是一对一单独授信,而是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信用名单择优选择,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良性竞争和信用体系构建。

2 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要素,对在线平台的主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在线平台中整个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高效运转。本文尝试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评价方法进行探讨。

2.1 指标体系构建。目前,与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的模型主要是基于战略的平衡计分卡模型(BSC)、基于流程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和物流积分卡模型(LS)[12]。其中,平衡计分卡模型(BSC)于1992年由Kaplan和Norton提出,模型指标主要包括财务维度、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维度。平衡计分卡强调四个维度的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滞后指标和超前指标的平衡以及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的平衡[13]。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于1996年由美国供应链委员会提出,模型将供应链流程分为三个层级:顶级(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配置级和流程单元级[13]。供应链研究权威机构PRTM在SCOR 模型中提出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14];同时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建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的评价采用如下指标: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率、毁损率[15]。基于责任的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Lummus等提出的指标(KPI)主要包括供应、转换、交运、需求管理,且对每个指标设置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16]。物流计分卡(LS)由国际物流资源公司开发,模型推荐使用一套集成的物流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维度、生产率维度、质量维度和循环时间维度等。

为了使指标能全面地涵盖评价对象,本文对上述四种评价模型的指标进行取长补短整合,从供应链全局范围选取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评价指标,构建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物流企业运作能力是衡量企业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进行评价。其中,财务维度设置六个子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顾客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客户信任度、客户粘度、客户获得率;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设置五个子指标:计划、采购、生产、配送、退货/回流;学习维度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流动率、员工培训率、员工生产效率。

(2)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供应链动态管理能力是指整合、建立与重构供应链上内外部竞争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7]。借助林?j(2010)认为供应链的动态能力由产品创新能力、重构与转变能力、学习与吸收能力三个关键能力要素构

成[18],产品创新能力设置四个子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载体建设能力、创新环境保障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19],重构与转变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响应时间、供应链柔性。学习与吸收能力设置三个子指标:员工意见采纳程度、员工培训率、企业文化强度。

(3)在线平台运作能力。在线平台是在线供应链金融运作的核心所在,考虑将服务、技术、内容、任务流程、外观作为一级指标[20]。服务设置及时性、在线帮助、客户反馈、售后服务四个子指标;技术设置加载速度、链接准确度、搜索速度、交易安全四个子指标;内容设置实时更新、导航清楚、分类明确三个子指标;任务流程设置操作步骤简洁、统计核算准确两个子指标;外观设置界面美观、布局合理两个子指标。

(4)金融运作能力。金融运作能力主要包括交易效率和配置效率两方面内容。交易效率设置融资成本和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两个子指标;配置效率设置投资机会和行业经济增加值两个子指标。

综上所述,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 评价方法设计。灰色系统理论由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目前形成了灰色关联分析、GM模型、灰过程理论体系,是一种研究少数据、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法[21]。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和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和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22]。李金海(2008)指出灰色评价方法具有评价多角度化,动态静态结合、评价重点突出,预测能力强等优点[23]。鉴于构建的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含很多模糊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的因素,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各指标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在线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设同一物流企业在m个期间的某一层面有n项评价指标或因素,建立m×n阶目标特征值矩阵。矩阵中的X■k表示物流企业第i个时期的第k项指标值。

X=■

(2)规范化处理。指标一般包括三种类型:效益型指标(值越大效用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效用越好)、适中指标(值越接近于某一固定值效用越好)[21]。为了方便不同类型指标之间的比较,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U■为最接近指标最优值的实际值。

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成本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

适中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X■k=1-■

(3)确定指标权重。这一步骤的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常用的赋权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各比较系列X■k与参考系列X■k的绝对差,找出各系列绝对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P值。P为常数,其作用在于调整比较环境,其取值范围在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取P

=0.5。再次,计算各样本的关联系数ζk和关联度r■。wk为第k项某指标在n项该指标中所占的比重。

ζk=■ (1)

r■=∑wk×ζk (2)

最后,进行灰关联度分析。将求得的关联度按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关联度越大则表明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之间关系越密切,该层面绩效状况就越好[23]。

3 案例分析

C公司是全国性大型现代综合物流企业,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97年挂牌上市,2010年开始引入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本文以反映物流企业运作能力的财务指标为例,选取C公司2008~2013年6年的年报数据S■~S■,说明如何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该物流企业不同期间财务层面的综合状况。

(1)建立目标特征值矩阵。根据上面构建的指标体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X■、净利润X■、净资产收益率X■、总资产收益率X■、净利润增长率X■、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构建6×6阶矩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X=■

该矩阵比较数列分别为:

X■=■

X■=■

X■=■

X■=■

X■=■

X■=■

上述为效益型指标,因此参考数列为:

X■=■。

(2)规范化处理。选用效益型指标规范化处理公式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如表3所示。

(3)确定财务指标权重。依据物流上市公司相关经验数据以及专家意见,赋予6项财务指标权重值分别为0.1、0.1、0.2、0.15、0.2、0.25。wk为第k项财务指标在n项财务指标中所占的比重,反映该项财务指标使用者的重要程度[24]。

(4)计算灰关联度。首先,求出无量纲化后比较系列与参考系列的绝对差,如表4所示。绝对差最大值为1,最小值0,ΔX■k=X■k-X■k。其次,选取灰色关联分辨系数的值P=0.5。再次,利用公式(1)计算出各灰色关联系数的值,接着由公式(2)计算各指标关联度,如表5所示。最后,对C公司2008~2013年度财务层面综合状况进行排名,如表6所示。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7

一、前言

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提升到供应链竞争的层次。在供应链的管理理论中,供应链的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经济容量,它还包含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稳定性。供应链体系的稳定不仅包括核心企业经营的稳定性,还包括供应链链条上各供应商,分销商等中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整个体系就像一个经济生态系统。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是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

二、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不完善

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核心企业切入,这也是国际银行的普遍做法。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的过程中,重心同样集中在大型核心企业上面,而忽视了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大量中小企业。从中国核心企业经营状态来看。由于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再加上所在地政府对大型企业的保护主义传统,这些核心企业在有资金需求时,获得资金的渠道很多也和及时,这必然造成其看待供应链融资工具时消极的态度,因为他会考虑供应链融资工具是否会限制自己通过对上游赊购和对下游预付款的占用能力以及上下游中小企业对自身授信额度的占用问题。从而使大型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工具方面的抵触心理,不利于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2.供应链金融管理模式不健全

首先,直营部门营销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供应链融资业务所表现的各种优势,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该业务的建设和开展。但是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基层营销部门对供应链业务营销的积极性不高。其次,人员和部门配置不合理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做到专人专岗,好多商业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划到公司业务部进行管理,甚至不能做到专人专岗,而是大包大揽,不但要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还要负责项目贷款、内保外贷等融资工具。

3.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不合理

在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二级分行,从来没有使用过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比比皆是。贷款的押品还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等容易变现的品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出于风险方面考虑,客户经理往往选择利用自己熟悉的金融工具为客户融资。以动态质押方式为例,动态质押押品大多为半成品或其他专业性很强的产成品,不容易变现,以前又没有开展过此类业务,一旦企业违约很容易给银行造成很大的风险,其业务的主要负责人将会面临较为严厉的处罚,所以没有人会积极使用通过动态质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融资。其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关系尚未有效建立起来。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通过与主管供应链的客户经理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还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现在的业务活动还仅仅局限在协助其他区域供应链条上游企业在本地区的业务拓展,并非主导该地区的供应链的建设,导致供应链融资业务进展缓慢。

三、新时期完善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改进策略

1.转变营销方略

就供应链融资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对自己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定位。以服务求发展,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竞争力的核心在于更好的服务客户,让客户满意,这里的客户不但是大型客户,也是中小客户。由于从核心企业为切入点可能会面临较多困难,所以提倡以中小企业为出发点推进供应链金融建设。一般情况下,企业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长远来看对小客户的营销也是对为潜在的大客户进行经营。如果银行能在中小企业成长的道路上为其提供优质、低成本的资金并在结算和财务、供应链管理上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无疑将为银行培育归属感强、依赖性高的大型核心企业,为银行未来发展和参与未来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

2.加强银行-电商-物流合作

加强银行-电商-物流合作,加快现代供应链金融系统建设。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产物,我们不能低估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变革能力。在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主要的推动力的时代,银行必须时刻保持包容、创新和开放的态度,积极加入创新大流,想方设法让现有金融体系更活跃、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在良好的融资环境下健康成长,才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银行、电子商务等企业才能在竞争与发展中保持活力。

3.创新标准化可组合产品

与传统的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金融服务不同,供应链金融是一系列的、由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簇,对供应链成员个体提供基于供应链最优的不同或者相同的产品和组合,是一种基于行业和产业链的视角的集成服务。需要先通过分析供应链通用的一些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出通用性适中的基础产品来解决,这样能通过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快速组合满足整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效率。而对这些通用性的产品需求的分析和设计,除了要从现有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中进行筛选和修改之外,还需要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分析,在合理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基础产品的研发和整合。当模块化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模块组合方式,快速和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组合后的系列产品。

参考文献: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8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12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9.64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上半年增加4.86万亿元,同比多增6832亿元。主要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增长速度(招商银行7.35%,民生银行10.35%,工商银行8.6%,建设银行7.83%)远低于整体贷款余额的增速。

从央行的数据与主要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速大大低于整体贷款增速。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可见一斑。

从目前的商业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改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优化资金投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

陈娟(2011)认为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并依托供应链三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帮助他们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1]。李伟伟(2012)认为供应链金融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依据,银行基于对供应链上下游客户交易流程的掌控而提供融资,以封闭控制商品流或资金流为原则,掌控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向,能够有效的对信贷资金用途进行监管,降低银行融资的风险[2]。

笔者认为供应链融资是以供应链为依托,以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贷款担保,一方面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扩展银行的放贷范围,优化资金配置的新型金融业务。

三、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有大量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文献,这些文献研究的方向和主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1、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目前国内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析,有的是从商业银行的实际供应链产品出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分类,有的从供应链上的商品流向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做出划分,有的以质押品的不同区分不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有的则对单一的创新产品进行分析。

杜瑞(2010)将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分为三大类:一是以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二是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融资。三是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3]。李华(2010)以供应链各环节中小企业的动产能得到有效盘活且能顺利流转为研究目标,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动态质押的融资集合模式,设计了该融资模式的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并对动态质押和静态质押进行了比较[4]。陈娟(2011)从供应链融资实际提供者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划分为商业银行、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和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四大供应链金融模式[5]。李伟伟(2012)介绍了以“1+N”理论为基础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三种供应链融资模式[2]。邹里苏(2012)以中兴银行为案例分析了“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实践[6]。

2、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当然任何一项银行金融业务不可避免的也会产生操作风险。由于抵押品的价格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最终将在中小企业违约的信用风险上体现,通过对市场风险监控可以更好的把握信用风险的变化。相关文献主要也是针对如何识别、评估、控制和缓释信用风险来讨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周纯敏(2009)认为信用风险是供应链融资的主要风险,并从信用风险识别、度量、评价和控制的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同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7]。林树红(2010)认为供应链融资的风险主要包括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融资支持的债项风险、融资过程的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8]。潘文东(2010)认为欺诈类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法律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与生俱来的风险,故应重视信用评价系统在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中的应用,提出金融供应链融资产品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9]。李小龙(2011)介绍了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提出供应链信用风险的相关因素,通过设计信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尽量避免企业失信的行为,实现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10]。刘双红(2011)分析了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动产质押风险、产品开发和推广风险及法律风险等,并在分析这些风险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11]。王威(2012)分析了供应链融资面临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合作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防控措施[12]。王卡(2011)认为供应链融资风险主要来源于专业操作能力低、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和核心企业的风险传递,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信息化电子平台、谨慎选择核心企业和设计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的授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来控制风险[13]。

3、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建议

马苏川(2011)通过SWOT分析了供应链融资的优越性,并提出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采取低成本、低风险和多企合作等战略[14]。张敬峰(2011)认为银行应转变角色,培育优秀供应链,建立和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体系布局和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多方面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15]。杨蓉(2011)从核心企业和建设良好融资环境出发,提出发展供应链融资的措施[16]。林声强(2011)认为商业银行应该从积极构筑全新的供应链性能评价体系、打破授信跨区域限制,实现金融产品一体化、赋予供应链融资叙做银行所有产品的职能和将供应链作为一种营销和培养优质客户群的策略与手段四方面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17]。张倩(2012)分析供应链融资产品品牌建设对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品牌建设建议[18]。

四、供应链金融的可研究方向

1、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的研究

目前文献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研究仅限于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分析目前世界上成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其他企业实体。如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较成功的案例有UPS Capital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Trade CARD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对供应链企业进行金融服务。可以分析这些成功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从而得出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可选择的路径。

2、供应链金融服务风险管理实施方案的研究

目前的文献主要偏理论阐述,而缺乏实际的实施方案。

大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过高,而收益低。如何建立快速有效、适合供应链融资的信贷审批流程是降低大型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引导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关键所在。国外较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富国银行。在90年代初,富国银行建立了成功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系统,成为小微企业业务成功的重要技术保障。另外,富国银行采用科学化、数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式监管小微企业贷款,以保证风险可控。凭借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理念,富国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8%,高于整体贷款增速7个百分点,“企业通”已处理超过200万笔贷款,其中2/3的贷款决策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中国国内目前已经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杭州银行等银行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逐步优化小微企业的审批流程。

信用评级是信贷发放、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研究适合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信用评级量化模型也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一个研究方向。

3、供应链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9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图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10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图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图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图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政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政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良性关系,通过对其金融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其经济高速稳定健康的持续进步。实际上,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市场经济往往需要政府机制的宏观调控,从而提升经济的发展效率,在各类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让微观经济能够有序开展。政府机制需要控制市场机制借助良性的市场竞争,提升各类资源的配置公平性和配置的高效性,让经济可以健康的良性运转下去,规避寻租问题的产生。同时,经济制度和金融模式要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通力合作下推进,市场机制能够为各类资源进行配置优化,而政府并要在此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能,打造具备良性运行环境的市场空间。促使经济发展体系能够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通力合作下相互补充,推动经济制度和金融模式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的实体经济发展理,念逐步将供应链的理论融入到社会各大企业的金融活动当中,对企业的贷款行为进行信用评级,不再将企业贷款行为视为独立个体的操作,同时也不会仅仅关注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固定资产状况以及抵押物状况,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将企业作为供应链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极其真实的经济活动,对其贷款行为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和考究。在应用供应链金融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整条供应链,金融体系往往是由金融服务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链上各项企业共同组成。金融服务机构往往会选择符合条件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作为核心,再借助上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实际交易信息进行参考,从而对整个供应链企业进行信用授予,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其次,相关金融机构还会选择具备良好资质的物流企业作为授信企业的监督员保存者以及发货单位,促使金融机构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内对授信企业进行风险控制。该种金融服务模式不但转变了传统以审查贷款企业本身为主,要求受训企业必须提供相应抵押物的传统授信模式,而且极大的扩展了金融服务企业的整体业务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贷款工作的风险可控性。其次,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其经营活动方式往往是应收账款的先行给付、原材料的分批赎回等模式,大大提升了供应链体系企业的资金流转速度以及实际生产效率。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期,整体贸易融资需求迅速扩张,供应链金融理念就是从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应收预付账款开发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应用过程当中总结得来。随着20多年的发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推出了自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这就为很多中小型金融机构带来了新型的发展理念,推出了诸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金融产品,例如,中信银行的银保通,民生银行的贸易金融以及兴业银行的芝麻等。得益于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独有的优势以及我国市场快速发展的巨大活力,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的加持,使其得到了迅速的进步和广泛的应用,逐步发展为产品繁多,样式丰富的金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社会机制的自然引导,而我政府并未进行相应的干预。虽然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在市场机制的自然推动下蓬勃发展但是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市场机制下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和弊端,例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更倾向于如何短期内让金融服务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益,从而忽略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度较高的社会效益功能。该种弊端往往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对其进行全局角度的决策和干预,形成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共同管理效果。本文主要是以市场机制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阐述了政府机制的有效融合,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从而制定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良好对接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上述两项机制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效果。

二、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

大多数金融机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往往以大型企业或者整体发展潜力较高的新兴企业作为主要金融融资服务对象,而供应链金融发展理念则是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中心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交易实际水平进行考察和评估。所以,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当中,其主要为核心产业供应链。

(二)抵押标的

传统的金融机构在进行企业融资服务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以担保融资的方式,融资企业要以自身的资产作为质押和抵押对象,才能得到相应的贷款金额。但是,在供应链融资模式过程当中,企业可在自身供应链体系当中的信用,提升和拓宽自身担保财产的类型,例如,预付账款、库存商品等,都可作为信用额度进行贷款金额提升,降低贷款的实际难度,由此可见,供应链体系当中的企业往往是供应链金融融资活动过程当中的重要对象,不同的融资形式对于企业的实际信用极为注重,会将供应链交易作为主要考察内容。

(三)风险程度

采用传统的融资模式往往会承担着较为明显的借贷风险,金融机构要深入开展风险预控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资源,相关技术部门的风险评估准确度要求较高。其次,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预控的过程当中,会对融资企业的整体资质状况进行详细调查,但是该种风险防控模式,其识别全面性得不到保障。供应链金融也主要是依靠供应链信用来完成,金融机构不但可以大大提升融资风险的管控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话语权

在过去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诸多中小型企业其整体经济体系地位较低,融资过程较为困难,往往会投入较大的成本支出进行融资。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当中,中小型企业通过赢得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体系当中其他企业的信用知识,便能在整体融资的过程当中获得要大的主动性,从而降低融资过程当中的资金投入量,提升融资的便捷性。

三、供应链金融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不成熟

随着我国近20年来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供应链金融体系已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和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供应链整体管理范围迅速扩大,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通畅不进一步提升,而传统企业内部信息流逐步丧失主导地位。各类信息的快速沟通和高效交流,也代表着利益和经济经营效率不断增加,数据信息会上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之间快速交换,利益也会在产业链内部当中迅速扩散。但是,当前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仍旧较为局限,其整体集中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当中。而供应链金融服务意识整体水平不佳,管理过程效率较差,无法准确判定供应链体系上下游成员的界限,导致各企业之间的地位不对称,时常会出现核心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支配效果,这些问题极大的制约了中小型企业交易活动的有效性。在该种环境背景下,我国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主要覆盖国内市场,而国际贸易则得不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帮助,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该种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

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科学合理的运用现代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并结合国外先进的应用理念,才能大大提升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效果和应用实效性。例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能够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但是,上述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仍旧存在局限,未能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紧密结合,大多数金融机构在进行单据办理、应收款项和数据传输时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大大减低了实际服务效率,并且由于人工操作具有严重的主观性,所以极易产生漏洞和错误问题,增加了融资过程的风险,这也是造成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速度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市场机制软约束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限制

在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道德风险问题也是诸多需要风险控制工作当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会遭受到较为同步的市场波动,对整条供应链上的企业都会产生影响,在该种境况下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会产生大范围和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其次,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共同谋划,开展虚假交易进行贷款的诈骗行为也是层出不穷。通常情况下,核心企业提供的数据信息以及信用保障在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当中会起到重要依据作用,一旦出现信用危机或信用风险,核心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经济损失,不可避免的会提供部分虚假的经营信息。一旦出现虚假经营风险问题,在市场经济机制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仅仅通过合同制约或者经济威胁等手段是无法保障自身收益的,为了避免该种情况影响自身利益,往往会在贷款审核初期,加大对抵押物的抵押要求和抵押标准,这也为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延伸机制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从而制约了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的快速推广。

(四)风控体系不够完善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从创建初期便自带自主补偿和风险有效降低的特性。但在实际供应链金融融资的过程当中,由于融资过程会涉及到诸多环节,实际参与者较为繁杂,这就不断扩大了供应链金融融资的实际风险。等供应链金融服务规模和风险比例呈现正比的状态下,大多数供应链金融机构便不会再进一步扩大规模,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发展停滞。所以相关金融部门和供应链金融机构要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根据详尽的制度对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行相应保障。随着我国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缺乏了较为先进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便无法保障金融融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加上大多数金融服务机构专业建设较差,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服务人员对于企业的信息收集以及信用分析不够到位,便会造成多种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出现,这对供应链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局限。

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对策

(一)加强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与供应链上的各级别企业建立较为健全的信息共享平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供应链上各个级别企业的技术人员可在共享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促使数据能够快速的共享到各个环节当中,为后续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同时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上各个级别企业建立的服务平台,要与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有机融合,推动各类数据信息的快速流转以及传输。其次,服务平台要与政府部门的税务机关以及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相连接,营造出较为完整的信息交互氛围,及时发现道德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逆向选择。另外,金融机构的领导人员要强化共享平台的技术化建设力度,使其具备较高的电子化管理水平以及智能化运营能力,可在当中融入现代化的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从而提升各类数据信息的监测水平以及传输效率,保障监管工作实现动态化状态,为供应链上的各级企业提供不同商业模型的数据信息分析,促使供应链各级别企业能够通过数据信息开展深入探究。如果发现超出正常价值范围的经营项目就要及时的做出预警,快速掌握供应链中下游企业资金的实际动向,同时共享平台可扩充信用到期提醒和资金自动归集等具有实用价值的功能,让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迈向自偿性发展。

(二)更有利于获取真实的信息

应用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服务机构代收及供应链各企业信息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基于市场上的交易状况,同时也是来自于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凭证。由于同一条供应链上的企业其合作往往较为频繁,这就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共谋提供了便捷环境,一旦供应链之间的企业出现了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仅靠交易凭证对其交易是否真实发生进行判断便会较为困难,无法有效快速的识别风险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政府的全局干预能够有效解决该项问题。通常情况下,政府往往会掌握供应链之间企业的实际纳税数据以及工商信息,可将其提供给金融机构作为额外的信息获取渠道,促使金融服务机构能够将其与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作为对比,及时发现交易信息的造假行为。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不会得到其他收益,与链上的企业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管理单位,会通过税务稽查等方式保障企业申报信息的准确性,这就提升了各类信息的可靠性。可以,通过政府的有效参与,能够大大扩充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获取渠道,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性,避免消息和信息的闭塞,防止链上其他企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

(三)更有利于保障金融服务企业的权益

金融服务企业往往会处在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贷款违约等问题,不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便只能借助合同约束或者协商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是该类方法的整体强制力较差,损失追回和追讨往往需要较为漫长的等待时间,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服务机构还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就要不断出台相应法案,保障金融机构的实际利益,法案内容要为金融服务机构利追讨的过程中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强制力,保障金融服务在遭受违约问题上是能够权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风险控制

在各种类型的金融服务业务开展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问题。而采取供应链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风险问题的发生概率,强化风险控制水平。同时供应链融资服务要扩展到供应链上下游,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机构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加强中下游企业融资服务过程当中的监管力度,可设立较为科学合理的融资服务门槛,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流程和步骤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金融机构往往是各类金融服务过程当中的主导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完善我国商业信用评价体系,让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监管强度有效提升,促使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整体融资过程更加便捷,也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动态化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五、总结

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和移动数据传输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信息平台建设水平也要不断提升,将供应链金融链条不断扩大,促使金融行业的发展持续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上下游企业主要的资金合理供给,供应链金融机构要完善市场机制,规范自身的金融服务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以及融资风险控制体系,降低自身的风险强度,推动我国供应链金融行业能够持续良好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郭凯.供应链金融发展:市场机制局限与政府—市场机制构建[J].新视野,2020(05):49-55.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12

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产业经济的发展已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之一。供应链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其间伴随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动,任何一个环节的不顺畅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因此,要求能够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管理。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体结构

发展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金融机构、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政府机构五个主体。金融机构指的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能够提供资本的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针对供应链上企业的财务运营特点和资金流动规律,进行相应的信贷、结算以及保证业务。同时,还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状况、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其一定的信贷额度,开展更加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

供应链核心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在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中,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的信用,通过担保和承诺回购等方式帮助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是物流金融服务的重要需求者,其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获得。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是物流金融服务的重要需求者。根据企业的运营规律,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资金缺口经常发生在采购、经营和销售三个阶段,目前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针对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通过动产质押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担保等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融资企业考虑的是需求、成本和效益之间的联系,追求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和资本利用率。

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在物流金融中提供质押物的物流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的载体,可以利用其获取信息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提供必要的资料。政府是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推动者,它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服务的展开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手段来维持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推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是供应链金融的有力推动者,它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服务的展开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等手段来维持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可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可以推动整个金融体系改革,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有力的保障。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在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携手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好的信贷支持,从而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加快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和资金流的流转速度,最终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局面,提高各主体参与和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积极性。

(一)银行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在实际融资活动中,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了解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等信息,还要察看权力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已超出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地位,能充分了解客户信息,掌握库存的变动情况,而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信用。由物流企业或核心企业作为担保方,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二是缓解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存贷利差目前仍然是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资金分散但总需求量大,发展贷款业务的市场和潜力大。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分散了信贷投放,改变了过于依赖单一大客户的局面,还可以发现一批成长过程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

三是有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可以针对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及其特点设计产品营销方案,吸引中小企业到融资行开户并办理结算,带动了存款、结算和新兴业务的发展;可以实现供应链上资金流动的内部循环,从而推动各项业务的发展。

四是资金运行具有可靠的增值价值。供应链上的“融资”行动带来了资金驱动能量,推动了供应链上的产品流动,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换,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在间接地为核心企业带来更多利益的同时,防止了资金的沉淀,提高了资金的运行效益。

(二)核心企业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有助于核心企业稳定供销渠道。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上游的供应商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或管理不善,不能保证按时、按量、按质交货,造成核心企业生产延迟;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下游经销商由于资金短缺拖延货款,使核心企业无法扩大销售等问题。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解决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保证它们的有效运转,从而保证核心企业供销渠道的稳定。

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从核心企业入手判断其整个供应链,着眼于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另外,供应链金融以真实贸易为支撑,颠覆了传统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之下,完全颠覆了传统融资模式之下原有的融资关系,银行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不仅为核心企业提供融资,而且也可以为企业的上游、下游提供融资支持,银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扩展到了整个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

(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大大缓解融资限制。中小企业因其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可抵押的资产较少,财务不健全,在传统的授信方式下,银行很少考虑为其融资。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从关注静态财务数据转向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在考察授信企业资信的同时更强调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授信企业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实力,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现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获得提升,使得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能够取得在其它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二是降低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传统模式中,供应商和消费者为了避免风险,资金流运作多是通过银行借助信用状况进行,这种方式不仅手续繁琐,而且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成本,加重中小企业资金周转负担。而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资信,金融机构授予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代表金融机构同贷款企业签订质押借款合同,同时为企业寄存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服务和监管服务。从而将申请贷款和质物仓储两项任务整合操作,提高质押贷款业务运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有效盘活中小企业流动资产,解决抵押不足的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但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比较有限,而同时这些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往往却占企业总资产大约60%比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将所交易商品的动产或货权质押给银行,从而取得银行授信支持;也可以依托于实力强的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通过一定的责任捆绑来取得银行授信支持;还可以依靠其支付能力强的下游买方的信用,通过转让应收账款给银行来取得授信支持。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有助于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竞争优势的形成。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在仓储、分拣、包装等传统的物流服务基础上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参与供应链金融,使其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为其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提升了综合价值,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供应链金融使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合作加深,有助于形成其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是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增值服务的需要。当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呈现物流企业低层次、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状。对卡车运输、货代等一般物流服务而言,激烈的竞争使利润率下降到很低的水平,而且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对于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来说,由于各家企业涉足少,目前还有广大空间,于是包括UPS在内的几家大型第三方物流商在物流服务中增加了一项金融服务,将其作为争取客户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是第三方物流是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载体和桥梁。首先,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银企合作成为现实,我国金融政策规定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不得从事金融服务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经营活动,因此,对动产质押的仓储 、监管等就得依赖第三方物流企业具体实施。其次,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动产质押物的科学管理,以及提供信用担保的融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分散银行信贷的系统风险。

(五)政府参与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机制

一是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融资环境。通过制定明确、灵活的供应链金融政策,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风险甄别技术和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减少呆账和坏账的发生,增加国家金融制度的安全性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积极与国际金融制度接轨,鼓励金融制度和金融模式的创新,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相关的配套措施来促进其健康发展,酿造良好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环境。二是有助于应对国际竞争。我国加入WTO以后,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给全球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差,发展前景堪忧。国家一方面要防止金融泡沫的出现,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要促进占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资金上给予扶持。供应链金融模式对政府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由于其风险小、成本低、门槛低,真正能解决众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想贷不敢贷”的尴尬局面。

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对策

(一)提高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识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意识,充分认识它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支持其发展。积极构建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沟通、交往的平台;设立政府专项基金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担保,促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在政府招商中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其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倾斜,适度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支持。

(二)建立供应链金融保障机制

一要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二要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三要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封闭运行。供应链金融要选择一个强有力的物流公司合作,它可为供应链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帮助银行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达到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四要企业的应收款指定账户开在银行,付款企业配合银行将采购款汇入指定账户。

(三)政府牵头培育良好的信用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

国际贸易中已经建立比较成熟的信用保证体系,而国内贸易使用最多的是票据结算,缺乏统一的、可流通的,并得到各方认可的担保,各商业银行之间也缺乏可实行的通开通兑模式,这是造成供应链金融交易和操作风险的关键因素,因此,规避供应链金融风险,建立和健全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制是关键。另外,《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但其也存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动产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四)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一要建立供应链战略风险管理机制。供应链金融主办银行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情况,掌握供应链企业的内部薄弱点,观测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信号,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确保目标供应链良好有效的循环;二要对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其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进行及时调查和科学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关联企业进行预防和改进;三要实行供应链关联企业信用管理。银行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建立信用模型和数据库,对供应链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设置信用值,还要通过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平台,对与该核心企业发生的交易进行信用管理;四要坚持“自偿性”原则。通过基于单证、发票或采用动产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法,灵活运用单笔授信、短期金融产品、封闭贷款等为客户提供专项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服务,从而化解供应链金融运营风险。

(五)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

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通过土地的低成本使用、税收的减免等政策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好的企业,使它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入手,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对上游的原料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的经销商着重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经过一轮辐射之后,再以这些供货商或经销商“包围”横向的核心企业,并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出发点,编织供应链融资网络,体现“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

(六)加强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广、操作复杂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复合性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抓好全员经营理念的培训、信贷政策制度的培训,尤其是《物权法》和相关法律的培训、财务风险评估培训和贷款贷后管理知识的培训等。通过针对性学习,尽快提高银行业全员整体素质,尤其要尽快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以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

(七)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战略

一是技术创新。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二是制度创新。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三是银行业务创新战略。在客户结构方面,改变过去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大客户为主的格局,开始关注规模较小或资质较弱的中小企业,可以分散客户集中度的风险,对占中国企业绝大多数比例的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业务结构方面,开展业务覆盖范围广的、附加值高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交叉销售机会,有效带动中间业务、结算业务和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发展,也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

四是融资体系创新。银行可根据应收账款给核心企业贴现或提供相应贷款,或者核心企业将应收账款通过国际保理投保后卖给银行,以解决资金链困境;银行也可单独或通过银联打造银企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和物流融资解决方案;为满足中小企业动态融资需求,物流战略伙伴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实现质押业务由静态向动态、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转变,重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用机制和应收账款融资机制。

结论

供应链金融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新业务的拓展;有利于弥补广泛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有利于满足第三方物流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提供增值服务,从而形成竞争优势的需要;能够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增强供应链上企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瑶.供应链金融: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服务.新金融,2008

2.何卫萍.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金融若干问题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冯静生.供应链金融:优势、风险及建议.区域金融研究,2009

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篇13

0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从政策扶持,例如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来缓解这一困境。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方面相对严格,对借款人的要求相对较高,程序复杂,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规模不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欠缺等原因,导致贷款审核不通过,或者由于以上原因,商业银行会相应上调贷款利率,以至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发展起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最早源于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之后波特将其发展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料的采购、到运输加工、分销、销售最终要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是对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和与该企业相关的上下游的多个企业,促进了这些企业之间“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定和顺畅,将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以达到资金的高效利用,在银行、企业和产品供应链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要求

2.1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深发行由于起步较早,处在领先的地位。除此之外,广发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工农中建四大行也开始逐步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沿海地区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此时,国内商业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利率,在信贷政策方面,相对紧缩;由于传统融资渠道受阻,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目前,在国内经营的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2.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还不够完善,相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商业银行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信用评级状况来审核并核准授信额度;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贷款额度将依据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率来确定,总金额在上述核准的授信额度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大体上分为以下两类:

2.2.1以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在供应链中,与核心企业往来的资金流是供应链中小企业还款的主要来源,因此核心企业的实力是供应链还款的基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对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经营的好坏,将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资金的运作。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入了解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增加对行业政策变化的灵敏度。此外,也要对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财务方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企业职工以及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规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核心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2.2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供应链上整体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其中核心企业是否拥有较为强劲的管理团队,是否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信用的评级。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资金断裂,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因此,银行有必要从总体的角度来考量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维持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基础。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控制风险:第一,立足整体综合考量供应链中的运作模式,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做综合全面的评估,严防虚假贸易;第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充分了解商品的竞争实力。

2.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3.1准入门槛以及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商业银行银贷风险的门槛是客户准入,在客户准入中,信用评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合理控制资金流”的基础上,这一风险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贷时、贷后三个方面。贷前主要包括对贷款公司信息流的调查;贷时主要是对贷前所收集到的信息流的审查;贷后主要是跟踪贷款人资金流的去向,有效控制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针对供应链特有的性质,来建立与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主体+负债”的信用评级模型,其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方面仍然不够合理,不能从本质上区分传统的信贷客户和供应链金融下信贷客户评级的优势和区别。

2.3.2供应链内部企业协同性较差

由于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例如自身规模太小、信誉度不高、信息不对称以及担保抵押不足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管理的协同。我国除了少数垄断行业诸如钢铁、通信、汽车等行业优质企业较多,其供应链条相对稳定,其他行业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极不稳定,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3.3第三方中介机构质量不高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其经营环境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一些小的公司管理团队素质不改,配送技术也还未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此外物流信息的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及时为因为提供更新数据。除此之外,第三方机构由于管理团队素质不高、对市场敏感性不高,在运营中可能会出现仓储租赁手续不全、质押不规范以及一些原因,而致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

2.3.4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过于单一,还未能找到一种能为全部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在供应链金融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比较先进,例如:实现了信用证贸易中,银行以及买方的单证处理;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等服务,为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便利,最大限度的为银企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银行金融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用凭证、应收票据的确认方面大多人工确认为主,还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一现状无疑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同样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2.4供应链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2.4.1运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增进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信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

在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上上功不可没。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靠山,合理利用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将“互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把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数据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既为银行考察贷款企业的资信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信息的时效性,杜绝了中小企业采用不正当当手段获取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可能的规避了逆向选择的风险,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2.4.2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准入审核制度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审核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增长速度放慢,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重要时期,银行频频发生不良贷款的情况,其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极大的打击了银行同意贷款的意愿,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获取有关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资信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的渠道有限,仅有的信贷“三查”只能依靠人工,耗时耗力,效果不佳,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无法保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以及融通仓融资等方式虽说解决了中小企业资信不足的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提高解决的效率那就更加完美了,商业银行应建立系统的审核制度,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市场行情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打分并实时监督。核心企业是商业银行判断供应链是否强劲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业务进行审核时,要将核心企业列为其审核的重点,将核心企业的授信业务延伸,在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占用核心企业的额度,以此来约束核心企业作为风险的承担着。

2.4.3健全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政府应对更好的管理中小企业,完善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管理办法,大量真实有效的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和财务状况都掌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中,例如国家的税务、社保、商检、房产管理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服务企业,如供水、供电等,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征得中小企业的授权,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查阅其部门内部数据库,搜集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另外,银行还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共享信息承诺书,承诺合法合规使用上述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可以有效的帮助银行简化审批程序,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4.4大力发展物联网,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运行

物联网即通过传感器装置将所有物品连上网络,生成一个庞大的物流信息数据库。将物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以网络物流信息为基础,利用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双向信息传递,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评级。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的实时监控存放在仓库的抵押物品,随时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并实行信息共享,对用于融资抵押的货物或者标的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方以及银行都可以通过物流数据库随时监督动产的状态和变化,杜绝中小企业恶意串通物流企业骗取贷款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商业评论,2012,(1).

[2]何昇轩,沈颂东.基于第H方b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东南学术,2016,(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