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

摘要: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环境中成功突围,就必须认真研究供应链是如何运作的,有效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开展,建立企业高效的供应链,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企业上、下游的控制和整合,建立完善信用体系,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企业集团供应链管理论文

一、国内综合能源企业集团物资采购管控现状

1.对石化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系统介绍了国内某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采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集团采购、电子商务和供应商管理。该集团公司首先实施采购决策权集中,其次,实现采购职能集中。该集团公司把采购的职能从围绕项目、围绕订单处理的“小采购”向前扩展到管理需求、向后扩展到管理供应商,实行“大采购”的模式,实行“一标一议”的采购方式,而且针对战略物资建立与战略合作伙伴长期合作关系。(2)面临的管理瓶颈及时,如何保持集中采购的成果。第二,在国际化经营规模扩大、物资进口量加大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局面下,如何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第三,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跟西方跨国集团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集团公司虽然实现了订单层面的流程“小优化”,还没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二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及工作质量标准。三是,还没有分类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KPI。

2.对电力能源企业集团的物资采购管控现状分析(1)基本情况及效果近年来,国内某大型电力能源企业集团探索建立与集约化采购管理相适应的管理机构、权限体系及流程、物资分类明细以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在实施集中采购基础上又进一步对电缆等通用物资材料、新能源设备实施总包配送管理模式。该集团公司实施物资总包配送产生的积极地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及时,提升了规模采购优势,部分物资采购价格(含配送服务费)低于委托单位自行采购价格的4%到50%。第二,提高了关键战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及其剩余战略物资再利用水平。(2)面临的管理瓶颈虽然该集团公司物资集中采购已经成熟,但依旧存在管理的瓶颈:及时,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第二,管理幅度过于扁平化。第三,供应链平衡策略没有有效贯彻在采购计划管理中。第四,集团公司及物资采购专业化公司都没有形成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

二、分析及建议

1.在集中采购基础上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是必要的(1)只有解决集中采购后续问题,才能维持集中采购效益英国BP石油公司与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没有对供应商的后续管理,战略寻源75%成果会在18个月消失殆尽,具体如图下所示。(2)集中采购之后有必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大型企业集团实施集中采购后,需要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将部分管理内容在联盟中内部化,替代部分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做好供应商后续管理和物资供应工作,提高供应链整体信用和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交易和配送成本,提高其效率。

2.必须确保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业务循环正常(1)必须明确供应链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供应链管理就是管理虚拟企业同盟,良好信用与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高度相关,供应链管理科学性与物资需求计划及预测管理高度相关。因此,需求计划及预测、供应商后续管理和资金流管理是供应链有效的重要条件。(2)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3类核心业务循环正常首先,供应链上每个企业都应建立满足动态管理要求的计划与预测机制。其次,进入供应链各环节的主体必须接受并遵守供应商后续管理规则,维持良好的信用及服务意愿,建立共同交易的支点。,供应链是虚拟企业同盟,与物流相伴的就是资金流,必须确保资金流与物流的基本匹配,避免长期大额拖欠资金,损坏整体信用体系。

3.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适应的专业化机构(1)供应链专业化外包管理存在巨大需求中国国内供应链管理行业发展较晚,但国际供应链管理经验丰富企业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相比而言,境内供应链管理企业由于更贴近境内企业和国内市场,在国内供应链管理市场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2)应依据收益较大化原则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集团应依据收益较大化原则,从企业集团层面综合考虑采购与供应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入较大化以及效率3方面因素来确定供应链管理方式,论证是否有必要成立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公司。

4.必须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配套的流程与标准(1)企业管理差距主要在于流程与标准一般规定性的制度对员工的约束仅限于“道”层面,没有明确程度上的要求,因此一般企业与先进企业差距就在于流程与标准。(2)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应统一组织管理,建立寻源、采购、供应、付款职权分离又相互支撑的的组织结构和岗位结构。其次,依据组织结构、供应链管理机制和效率要求,建立清晰的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第三,维持供应链管理成果,建立统一、可操作的供应商评审和绩效指标。

5.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首先,虽然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能确保程序正义与正确,但却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制度。其次,招投标只是战略寻源的方式之一,是采购与供应周期的中间阶段,供应链管理与招投标制度并不矛盾。

6.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都应与跨国集团对标,及时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别风险,在一般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别和地区风险属性差异,制定差别化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机制,有效管控全球化供应链风险。

三、结束语

企业集团和供应链专业化公司有必要在集中采购及总包配送基础上,进一步遵循供应链管理规律,扩大供应链管理范围。供应链专业化服务有较大市场需求,专业化公司应在计划与预测、采购需求定义、战略寻源、供应商管理和配送环节提供充分的增值服务。成熟供应链管理必然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供应链的大数据利用水平、流程化和标准化水平。

作者:董梅单位: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

一、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

供应链主要有两类功能: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是指以低的成本将原材料加工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并将它们从供应链的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供应链的商流功能是指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确保以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物流功能和商流功能都需要一定成本,两者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其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等费用,商流成本则包括供过于求时的商品降价损失、供不应求时的缺货损失,以及由此而丧失的潜在顾客收入。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是在物流和商流这两个功能间的权衡,即反应能力与效率、成本水平之间进行权衡。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趋向于尽量缩短响应时间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在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中,要求供应链运作模式与市场需求同步,不仅响应速度要快,而且要反应得柔性灵巧。供应链反应能力可用供应链完成以下任务的能力来度量:即是否能对需求的大幅度变动作出反应;是否能满足客户较短供货期的要求;是否能向客户提供较多品种的产品;是否能提供创新的产品;是否能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供应链拥有的上述能力越多,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就越强。然而反应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付出成本增加的代价。例如,要满足需求量的大幅变动,就需要较高的库存水平,从而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因此,每一种提高反应能力的战略都会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效率水平,反之亦然。

效率型供应链是以实现供应链的物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以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效率型供应链面对的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相关技术具有相对稳定性,因而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关注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运输、库存等方面的相关费用,从而较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反应型供应链则以实现供应链的商流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这类供应链所提供的产品,其市场需求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产品生命周期较短,或者产品本身技术发展很快,或者产品需求的季节性波动很强。反应型供应链需要保持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实现柔性生产,从而减少产品过时和失效的风险。供应链战略便是在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效率水平之间的平衡,零售企业一旦确定供应链战略之后,强调反应能力的供应链必须将其所有的职能战略设计用来提高其反应能力,而强调效率水平的供应链,则必须让所有的职能战略都用来为提高效率做贡献。

二、零售企业商品类型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零售企业的商品类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性划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性商品。功能性商品是指那些用以满足基本需求、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且边际收益较低的商品,例如超市销售的各种日用百货、冷冻冷藏食品、常温加工食品等。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长、需求稳定并可预测,从而使供求可以达到近乎的平衡,这使市场调节变得容易,其商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零售企业可以集中几乎全部精力来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与上游供应商的密切合作,加速库存周转,及时补充存货,采取高效率低成本的采购,对供应商的选择侧重成本和质量,根据市场预测保障均衡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实现整条供应链的库存最小化和效率较大化。显然,功能性商品要求效率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

创新性商品是指在设计或者服务等方面创新的商品,例如时装、品质电器、时尚用品和奢侈品等。这些商品能够带来较高利润,但是由于其生命周期短暂和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却很难预测,并且大量仿制品的出现会削弱创新商品的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更加新颖的创新,从而使需求更加具有不可预见性。创新性商品具有的高度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了供求不平衡的风险,因此其主要成本是商流成本而非物流成本,需要零售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快速灵活地响应顾客需求。选择供应商要考虑的不是低成本,而是获得速度和柔性;库存和生产能力的关键决策不是使成本最小化,而是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以较大限度地减少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显然,创新性商品要求灵敏反应的过程,经营此类商品的零售企业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如果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是功能性商品却采用反应型供应链,或者经营的是创新性商品却采用效率型供应链时,其供应链战略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这时就需要重新设计供应链。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实施

1.识别零售企业的商品需求特性

我们可以从商品的生产周期、需求可预测性、商品多样性以及市场导入期与服务的标准等方面来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一般来说,功能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长(两年以上),创新性商品的生命周期较短(3个月~1年);功能性商品的品种较少(10~20种变形),创新性商品的品种较多(通常有上千万种变形);功能性商品的需求预测偏差较小(10%左右),创新性商品的预测偏差较大(40%~);功能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低(1%~2%),创新性商品的平均存货率较大(10%~40%);功能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长(6个月~1年),创新性商品的市场导入期较短(1天~2周);功能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低(5%~20%),创新性商品的利润贡献率较高(20%~60%)。利用这些判别标准可以有效地识别商品的需求特性。

2.实施零售商品类别管理

零售商品类别管理是指零售商以某一商品类别作为战略经营单位进行管理,集中精力传递和实现消费者的价值,以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具体来说,零售企业对经营的所有商品按类别进行分类,确定和衡量每一类别商品的功能、收益性、成长性等指标,并将商品类型区分为功能性商品和创新型商品。在此基础上,结合考虑各类商品的库存水平和货架展示等因素,制定商品品种计划,对整个商品类别进行管理,提高顾客的服务水平,实现整个商品类别的整体收益较大化。

3.按照商品类型分别采用相应的供应链战略

对于功能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物流成本,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实施有效客户反应(ECR)系统。从提高商品供应的效率入手,与上游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相互协调的供应模式,零售商总部利用POS系统提供的商品销售信息,以及对销售量的预测,利用电脑辅助订货系统向供应商订货,由供应商或区域配送中心向各零售商店提供即时补货,拉动制造商进行产品生产,形成销售和配送的同步运转,共享物流设施和仓库资源,降低配送成本,较大限度地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可能产生的各种浪费。对于创新型商品应当侧重于降低商流成本,采用反应型供应链,实施快速反应(QR)系统。从提高顾客响应的速度出发,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机制,采用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信息共享,缩短商品的设计和生产周期,实施JIT生产方式,进行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小批量配送,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迅速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

[摘要]零售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的商品类型选择相应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对功能性商品应当采用效率型供应链,对创新性商品应当采用反应型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与商品类型的战略匹配。

[关键词]零售企业效率型供应链反应型供应链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受到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通过构建和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我国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面临的国内外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与此同时,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通过供应链创新来降低成本创造价值,已成为许多企业树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但是我国企业相对缺乏合作精神,对供应链管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有必要研究供应链全球化环境下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

一、实施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全球化供应链能适应全球市场快速反应的要求,实现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和即时供应。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做出的反应尽量实时地接近最终消费者,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到低限度,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供应链通过整体合作和协调,在加快物流速度的同时,也减少了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的消耗。另外,全球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障企业获得长期发展。

市场研究机构AMRResearch的“2005年供应链25强(SupplyChainTop25)”中,包括戴尔、IBM、诺基亚、三星电子和英特尔等公司,涉及制造业和零售业。这些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的厂商,可以识别需求,立即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并击败他们的竞争者。根据AMRResearch的基准数据,领导厂商在库存方面低于基准数据15%,产品进入市场要快60%,完成订单方面经验丰富17%。

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下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的组织基础是企业成员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式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各成员在整个联盟利益全球化的前提下制订长期规划,从而保障整个联盟产、供、销等物流运作的同步化、一体化。国内企业的传统物流管理适应不了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要求。

(1)难以实现快速交货。快速交货体现了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价值。在供应链管理中,要求整个物流运作实现同步化,以保障系统的快速交货能力。传统物流管理反应慢,各物流职能部门配合不力,信息传输缓慢且利用率低,严重影响整个物流系统的快速交货。

(2)无法保障物资采购供应的低成本和准时性。全球化供应链管理,通过物流运作方式的转变,一体化运营的顺利实施,将会保障在总成本低的情况下,实现准时供应和准时采购。这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保障企业生产所需物资低库存准备的必要条件,也是上游供应商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实现紧密联系的保障。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是困扰企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问题。

(3)物流信息的输送、信息反馈与共享比较困难。信息共享是保障全球化供应链物流运作准时、的关键,物流管理中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传统物流管理中,物流信息逐级传递,企业之间物流信息相互保密,信息共享、传输和反馈是非常困难的。

(4)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不足。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是在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重要职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多样化、瞬时化和个性化,这些都要求企业的物流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国内企业的物流响应支持条件还未成熟,比如原材料的供应出现质量或者数量问题,生产组织不和谐,经常导致延期交货。

(5)供需协调实现无缝供应链连接问题。全球化供应链要求上下游成员企业具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和整体利益观,其竞争力的表现之一——快速响应需求,需要上下游成员的物流要素具有较高的集成度,以实现物流管理的整体目标,这与上下游供需实现无缝衔接分不开。然而,传统企业物流管理的理念是企业个体利益较大化,是一种竞争利润的敌对关系,无法实现无缝供应链。

三、我国企业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思路

1.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根据节点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分为4种:包括以分销商/制造商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产品/服务供应者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以制造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模式和以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主体的模式。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的过程,是企业群体的共同意识和共同价值观再造的过程,成员企业相互适应、相互认同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管理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创造条件使所有成员企业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因此,不同的企业,在组建或者加入全球化供应链的时候,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2.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

全球化供应链的合作准则应该体现客户至上、核心专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任沟通和整体运作的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顾客需求是产品真正价值的体现。以需求拉动供应满足消费需求,不仅可以减少因产品过时而降价促销的风险,而且有利于减少库存,加速企业资金流动,增加企业盈利,增加客户满意度,真正做到产品物有所用,价有所值。

成员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企业必须在全球化供应链上明确定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应有效地集中利用资源,强化主业,突显核心竞争力。通过企业间的真诚合作,增加业务弹性,最终提升全球化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加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企业优势互补产生共赢的协同效应是供应链战略的灵魂。全球化供应链上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还应该一同去追求改善全球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合作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供应链的长期而有效的竞争力。

3.全球化供应链的构建步骤

(1)分析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全球化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寻哪些产品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的产品需求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认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

(2)寻找准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的目标企业一般而言是行业前三名或者年增长快速的企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时间和费用成本的浪费,加强目标性和集中性。

(3)企业核心能力的识别。识别核心能力可以由外向内进行:首先,要看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领域;其次,要对企业在该领域中的核心产品进行分析;再次,进行企业能力的分析,一般而言,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方面、市场营销方面、生产制造方面和管理方面;,对核心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4)建立组织成员评价标准。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将要构建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成员进行评价,选择具有综合优势的成员,有利于快速有效地提高全球化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5)成立全球化供应链委员会。组建协调中心,对各成员企业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实施对各成员企业的评价考核,控制各成员企业的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的商业行为。

(6)选定目标企业。全球化供应链作为一个网链结构模型,要求每个层级中的节点企业至少有两个以上,即使某一个节点出现失误,另外的节点也可以有效弥补,减少了失败的风险。这种模型的典型性案例就是Dell计算机公司,其相同的零部件的供应商有几家,同时,Dell也允许其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为供应链以外的客户供应零部件,以保障灵活性和成员利益较大化。

(7)建立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个为共同目标努力的全球化供应链组织。战略联盟应基于全球化供应链的总体战略目标,有效实施战略计划和作业规划,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和方法手段,不断优化全球化供应链运作,加强无缝协作,减少内耗,增进合作的强度和进度,使全球化供应链在合理成本基础上快速、高效和精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

【摘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从简约化、协同化、非核心业务外包化和信息化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化经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析。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之间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依托Internet网络,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和满足需求,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交流与合作)、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价值链激励机制等方法实现经营一体化。国际化供应链的功能主要是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诸如供应、研发、采购、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和配送等方面,做到较大程度地协调高效运转。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步伐正不断加快。如何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加强和改善供应链管理,已成为中国企业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供应链管理简约化

(一)供应链简约化的作用

简洁的供应链能使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更加透明,非增值活动减少到低限度;而且会大大缩短其定单处理周期和生产周期,显著减少不确定性对其供应链的负面影响。通过Internet和EDI等现代电子商务技术,以虚拟组织的形式,形成企业之间的动态联盟,简化供应、生产与销售过程关系结构,使每个企业都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业务和项目,这种简约化的供应链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地管理供应链既能实质性降低公司经营费用、节约成本,也能有更多时间去关注顾客,改善终端服务。一个高效的供应链能够为顾客提供品质服务,最终也带给顾客更多的价值。

(二)供应链简约化的途径与策略

1.以客户订单为导向,改善供应链管理。一般产品要求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拥有以定单为驱动的“高效率的”供应链,实现供应、生产与分销的一体化。按照订单生产,是解决库存问题的根本。我国著名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海尔认为,新形势下企业运作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订单。没有订单的生产,其结果只能是生产更多的库存;库存积压,直接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只能陷于连续降价的泥潭,白白耗费了企业宝贵的资源。不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将会给企业带来莫大的风险。所以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速度的竞争,即获取订单并满足订单需求的速度竞争。这就需要不断改进供应链的各个流程,缩短产品完成时间,使生产尽量贴近实时需求,降低在采购、库存、运输等环节之间的成本。

2.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简化供应链环节。电子商务已成为国际化经营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平台。整合集成电子商务系统,从而使客户—厂商—供应商协同起来,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较大效能,实现供应一体化,将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世界IT巨头戴尔为例,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戴尔的供应链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它的供应链中没有分销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是直接由公司通过电子商务模式把产品卖给顾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次性快速地获取了订单信息——由于是在网上支付,还解决了现金流问题——戴尔拿到客户支付的现金后再进行生产——无须用自有现金来支持其运转,结果是现金流周期为负24天。另外,因为去掉了销售商所赚取的利润,也降低了成本;其次,戴尔公司采取把服务外包的办法,又降低了一部分运营成本。这样,高效的电子商务模式使供应商、戴尔和服务商三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3.以部件标准化为核心,优化采购与生产流程。由于国际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单一品种的产品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生产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使企业对采购与生产流程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这就对我国的国际化经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采取果断措施,实现生产部件标准化和资源重复利用,是解决上述难题的关键所在。建立产品设计生产的模块化架构,明确区分需要及不需要专门设计的采购部件,使部件的标准化、设计及生产平台的重复利用、设计成果和其他知识成果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企业可以将普遍应用的部件,如金属片、扣件、电子和电气零件等,首先实现标准化和重复利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并逐渐进入更复杂部件的标准化和重复利用的阶段。随着标准化和重复利用进程的深入,国际化经营企业能优化更多部件和设备采购要求,从而简化供应商的数量,优化供应商的结构,实现规模采购,有利于通过谈判降低部件、装配线和其他资产的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化

(一)供应链管理协同化的必要性

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包括企业内部协同和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协同。由于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各自都有其特定的目标任务,这种差异有时候会导致各环节之间相互发生抵触矛盾,甚至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处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服务商都是各有其打算,但是在他们之间必须要有合作,这种合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生存和发展。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化管理比相互抵触重要得多。在构建国际化供应链的复杂过程中,我国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以及合作伙伴的资源、特点进行总体规划,做到优势互补、利益较大化、风险最小。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化策略

1.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合作。要实现供应链管理协同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在参与合作活动以前改组和整合他们内部供应链规划的流程和技术,保障其各个供应链技术所产生的数据是有效的、一致的和透明的;同时,由于真正的协同意味着共享需求信息,各企业必须形成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双赢观点。当这些条件具备时,合作伙伴才会互相理解对方的基本运作机制,从而形成一种统一的流程,以便双方都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由本田公司牵头打造的本田汽车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协同化的供应链关系。本田公司非常重视同供应商长期合作,它拥有供应商部分股权,引导供应商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共同关心汽车最终的市场效应,从而激发了供应链上每一个企业的创新动力。

2.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建立共同的供应链信息平台。协同化的供应链模式,要求企业之间要有良好的信息透明度,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之间应保持及时的沟通和联系,达到信息共享,使供应链实现并行化、同步化。宝洁和沃尔玛的配送中心通过共同的供应链信息平台连起来,当配送中心内宝洁产品数量减少的时候,该平台会自动发送一个警示信息要求宝洁送更多的货。而且这个平台深入到了沃尔玛的每个超市,以至于任何宝洁的产品通过收银台扫描器的时候,宝洁可以通过卫星信号监控货架。有了这种及时信息,宝洁就知道什么时候该生产、发货给沃尔玛。而不必在仓库里堆一大堆产品,等着沃尔玛打电话。该平台使宝洁降低了库存,减少了定单处理成本,并且节约了大量时间,以至于宝洁愿意给沃尔玛“每天不同的低价”还能有较高的利润。

三、非核心业务外包化

(一)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意义

对于国际化经营企业来讲,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能够运用的供应链能力比拥有这些能力更加重要。非核心业务外包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而有效地获取新的能力,把投资减少到低限度,把固定成本变成可变成本,对需求的变动或增加做出迅速而经济的反应,减轻企业的负担。另外,非核心业务外包能够适当地分散风险,使企业将精力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优势项目上,有利于进一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的主要策略

1.生产虚拟化策略。生产虚拟化指不拥有工厂的企业作为客户的供货商,直接和海外买家签定合同,把生产任务外包给有实力的工厂,自己则负责统筹并密切参与整个生产流程,从事相关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控制、以及物流等支持性的工作。虚拟生产企业实际上已经是某个产品的供应链管理者,属于品牌驱动企业。这种企业可以不再具有生产厂房和物流设施,但必须具备管理虚拟供应链的技能。这类企业通过借助外力扩大产能,能迅速扩大市场占有,节省资本投入,并规避行业周期波动和季节变化风险。

2.采取物流外包策略。国际物流的高投入、高难度及其复杂性,促使国际化经营企业采取物流外包方式。物流外包,不仅使其获得了较低的成本,而且使得他们的物流网络富有足够的弹性来适应渠道结构和渠道物流角色的不断变化。

四、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一)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供应链效率的提高更多的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水平。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管理流程,改变着企业间的联系,改变着企业交易、合作、竞争的模式;推动着企业营运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推动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升华,推动着企业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企业价值达到较大化。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有利于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全球市场变化中选取、分析和发现新的机会,进而做出更好的采购、销售和存储决策,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对企业的内部挖潜和外部利用,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的途径与策略

1.以流程为导向。几年前,我们的作法可能是引入自动化仓管系统、引入运输管理系统、自动识别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但是现在强调的是“以流程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或技能为导向。技术只是流程中的仆人。我们应该超越技术而关注流程,首先设计正确的流程,然后使用系统技术加速员工实施正确的流程。这就要求企业持续改进,在流程上持续改进。

2.以客户服务需求为依据。需求信息一旦输入系统就自动变成了客户订单,订单驱动相关部门的联动,直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因此一切的采购、生产、物流配送等行为都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将客户需求信息和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供应商网络相联系,使产品在生产之前就做到名花有主,实现零库存。

3.采取循序渐进策略。如果在评估不到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轻率地大规模启动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建设,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数据的真实完整将成为较大的问题。从稳健的角度出发,国际化经营企业应该在条件成熟时稳步推进供应链信息化管理。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首先,要加强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消除信息失真,优化决策过程。其次,在全球供应链网络结构及成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有效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以便降低不确定因素干扰和商业秘密泄露的几率,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论文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理论 石油行业 绿色供应链管理

[论文摘要] 首先从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出发,对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贸易壁垒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现有经验提出了石油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所面临的障碍,继而提出了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来缓解这些问题,以使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更有效地进行。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来,已经渐渐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各类组织和企业,都纷纷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绿色供应链并希望从中寻求出未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新动力。随着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的加强、对供应链整体优化和协调的研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节约能源,通过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这些都已成为石油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石油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其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针对我国石油企业的现实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石油企业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应是立足本立足本企业,整合资源,实施流程再造,建立区域性仓储和配送中心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使企业物流向面向地区性石油石化行业的物流企业转型,逐步建设成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基于石油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在物资供应、油气勘探、开发、炼制与化工、储运、销售及使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使其成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从而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由于石油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对石油开采、提炼等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石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其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2.环境污染问题解决的需要以及环境管理国际化的影响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近年来,全球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虽然带来了经济发展,但忽视了对环境的破坏,导致污染十分严重,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有助于改善环境问题。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环境管理标准委员会,将环境管理工作纳入国际标准化的轨道,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石油企业有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3.国际贸易绿色壁垒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命和健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直接或间接采取措施,相继制定了绿色关税制度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来限制或禁止某些贸易的进行。这就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占有国际市场,就必须顺应经济发展潮流,通过对整个供应链实施绿色管理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4.政府、社会对绿色供应链的扶持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现阶段,各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法律,对那些对环境有害的企业予以罚款,而对那些实施环保的企业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公众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时候更加青睐于环保产品。石油企业也应该借助这种趋势,实行绿色生产的同时,不但提高了自己产品的竞争力,控制了成本,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自身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石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1.管理上的意识和经验匮乏

在石油企业内部,传统的管理意识以及管理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绿色生产的意识并没有在石油企业内部得到广泛共识,这与国际化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很难结合起来。这种意识,不但是管理者需要加强的,也更应该把这种绿色意识深化到每个员工的心里,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可观的人员支持。当然,国内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工作处于初始阶段,没有成型的模型框架和绩效评估体系,也并没有足够的案例支撑,这给石油系统这个庞大的行业供应链进行一次实质性转变带来巨大困难。

2.自身产业结构不完善

在我国石油行业,中石化的产业链呈现头小尾大之势,而中石油的产业链则呈现头大尾小之势,由于在业务上各自为政,但又相互交叉,这就造成了研发力量分散,固定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中石油和中石化又分处石油行业产业链的上下游,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需要上下游企业合力完成,所以研发力量的分散,使得石油行业各方面用于绿色管理的技术得不到开发,绿色供应链管理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而没有真正实施并有效地利用起来。

3.政府部门立法不完善

现今,欧美各国政府都已经制定了一定的环境法规、法律,并提出了一些环境经济政策,如:低息、无息及减税制度;可归还保障金法;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等,这些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了一定了的政策支持。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这导致了核心企业不能很好地起到带头作用,不能很好地与原材料供应商很好地合作来改进整个供应链的绿色管理。

三、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影响日渐扩大。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管理(MFS:Management For Stakeholders)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对于石油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来讲,它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团体、当地社区居民、绿色投资者、绿色供应商和绿色雇员等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或者对企业在绿色生产中的经营方针产生影响,或者受到企业绿色生产所产生的效用影响,也有可能同时受这两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石油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困难的分析,我们有充分理由认为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对解决上述问题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1.供应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

石油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是石油勘探与开发公司。中石油在改组过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开发等主要业务,证明了勘探开发企业是整个石油行业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包括物资供应、作业公司、管道运输公司、炼油以及销售公司。

这条供应链上的公司,作为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承担着最重要的责任。事实上,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污染最值得重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石油勘探开发中容易污染环境,地震探测、油气泄漏及挥发等会造成大气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气资源本身会污染环境,如油轮的沉没会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价值巨大,而节约材料也是绿色环保的重要举措。第四,油气生产过程中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应协调好整个生产的安全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回收及再加工处理,以保障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消耗以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真正实现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

2.政府

在米切尔的评分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中,政府符合权力性和合法性两个特征,属于一种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事实上,政府在环境问题上对企业的影响日益增大,各级政府通过立法、税收和行政管制等形式在环境问题上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石油企业作为一个对环境能产生直接负面影响的行业,应该切实地加强自身绿色化的程度。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政府部门临时出台的新政策对企业的生产形式和经营策略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会使企业在符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基础上受益。政府部门也会为了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不断完善法制上的监督和限制作用,来促进石油行业供应链的绿色化进程。所以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与政府的经常沟通将变的异常重要。

3.雇员

同政府部门一样,雇员也是具有权力性和合法性两个特征一种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但它又不同于政府部门那样强大的对企业的法律上的强制性。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那么企业内部雇员的“绿色化”也将对实施过程和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绿色雇员也就被顺理成章的提了出来。绿色雇员是指企业中具有环保意识、采取环保行动的员工。以前许多企业先入为主地假定员工只想挣得足够高的工资,而对企业的环保问题漠不关心,从而使企业对绿色雇员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对绿色消费者的关注。但事实上员工在推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比想象中的大得多。20世纪80年代员工的环境意识还主要限于关心仓库的环境、办公室的安全性及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而今许多公司的雇员已经协助管理层超越了传统的环保意识而进入了新的领域,如无纸化办公、污染防治、废旧工具回收、节约能源及参与志愿者组织等。绿色雇员的这种新需求,也正是促使整个生产乃至整个供应链绿色化的动力,这样对于石油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有更好的推动作用。石油企业应该通过适当的培训使自己的雇员绿色化,让他们有了绿色生产以及绿色管理的意识,这样才能让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变的更切实际,更有效率。

4.当地社区居民

这类利益相关者,在米切尔评分法中,属于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事实上,他们在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蛰伏状态,只有当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才会使用实际权利,或者是威胁将要使用这种权利,这时他们将被激活成一个值得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石油企业在勘探、开采、输送以至提炼的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并同时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这势必会激活这部分利益相关者来让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行使权利。在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关注程度飙升的今天,石油企业供应链管理上的任何闪失,都可能会造成后果极其严重的损失。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把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充分考虑到整个绿色管理当中,将会把石油企业的未来发展带向光明。反之,忽略了这部分潜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将很可能在未来把石油企业带向一个危机。因此,石油企业除了在自身方面加强改造之外,适时地进行下当地社区居民的民意调查,也将对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正面影响。

四、结语

在我国,石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这个行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因为在石油行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提升石油企业的形象,促进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但目前由于经验上的不足以及技术上的相对落后等原因,石油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展开,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也势必导致在未来的实施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让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整个石油行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当中,将会有利于整个绿色化管理的实施。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浅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的企业采购管理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 合作关系

论文摘要: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企业降低成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采购方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企业采购的需求,需要总结出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要点,以便于提高企业采购的效益。

采购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据统计,生产型的企业至少要用销售额的50%来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而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物料的采购成本更是高达企业销售成本的70%。显而易见,采购是企业成本管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成本的降低不仅意味着利润的提高,企业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降低产品售价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水平。并且,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

一、供应链视角下采购管理的实施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管理重点在于做好供应商管理工作,正确处理和发展同供应商的关系,将采购及供应商的活动看作是自身供应链的一个有机组成,加快物料及信息在整体供应链中的流动,做到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库存,同时又能以最快的交货速度满足顾客需求。

1、对企业采购的物料分类管理

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而采购的物料种类多达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伙关系。可以按照以下因素将所采购的物料分类:①物料对企业的重要程度;②物料获得的难易程度和程度;③供应市场的程度;④企业与供应商的相对优劣势。根据这些因素,企业可以考虑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同这些物料的供应商发展关系。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一般来说,在传统采购模式下,对于同一种物料,同企业有供应关系的厂家可能很多,确定企业应该重点管理的关键性物料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些供应商中挑选合适的厂家以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必须成立一个跨部门的联合小组,组员以来自采购、质检、研发、生产及信息技术等与供应链合作关系密切的部门为主。小组应首先制定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建立供应链管理视角下合作伙伴关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调查、收集有关供应商的生产运作、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等多方位的信息。在收集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技术方法进行合作伙伴的评价。企业一旦初步选定合作伙伴后,应该与选定的目标企业取得联系,以确认他们是否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是否有获得更高业绩水平的愿望等。

3、培养和加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必须得到供应和采购双方较高管理层的支持和协商,双方需要了解相互的企业结构和文化,并适当地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和对企业文化进行再塑造,解决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尽量消除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在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双方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和设计支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建立经常性互访制度。供应和采购双方的高层领导应经常进行协调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共同分享战略协作带来的好处,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气氛。

②供应和采购双方经常进行有关成本、作业计划、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性,通过提供信息反馈和教育培训,促进供应商质量改善和质量保障。

③建立联合任务小组,实施并行工程。供应和采购双方的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基于团队的工作小组,采购方在产品设计阶段让供应商参与进来,同时采购方也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研发过程中,及时响应顾客的需求,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④协调供应商的计划。一个供应商能同时参与多条供应链的业务活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多方需求争夺供应商资源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的采购部门应主动参与供应商的协调计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想维持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间的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相互信任,双方才会共同寻找解决问题和分歧的途径,而不是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相互信任比事先预测、依靠或进行谈判等手段可更快更经济地减少合作伙伴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能因此大大改善双方的合作绩效。

二、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的效益分析

日本本田汽车工业因为大力改善采购工作,平均每一辆汽车成本节省了近600美元,在极大增加了日本汽车公司利润的同时,也极大增强了日本汽车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本田汽车公司的采购管理工作很具有代表性,本田公司每辆车80%的成本都用于从外部供应商购买零部件,即每年在供应商处的购买额达6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1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只占每辆车成本的20%,他们认为:供应商的状况如何对本田公司的赢利至关重要,好的供应商最终会带来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视角下的采购模式对供应和采购双方是典型的“双赢”,对于采购方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在获得稳定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还能取得更好的产品设计和对产品变化更快的反应速度;对于供应方来说,在保障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同时,由于同采购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能更好地了解采购方的需求,改善产品生产流程,提高运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比传统采购模式下更高的利润。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论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论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也动摇了传统的针对个别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思想和方法。为了弥补企业现行绩效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战略绩效评价方法,并详细讨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组成、含义及其应用。文秘站版权所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战略绩效指标体系

伴随着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应当重新设计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总体上应该遵循“内外结合,兼顾各方”的平衡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可遵循如下原则:

财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相结合原则。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指标都占据着业绩考核之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战略指标又是企业施行战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因此应将二者兼而顾之。

内部战略指标与外部供应链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战略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应该划分出内部战略指标和外部战略指标,而外部战略指标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从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价。

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原则。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可依然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来分类评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据实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对企业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过程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研发评估和员工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来进行内部经营质量方面的评价;从生产周期效率(mce)等方面来进行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评价。

研发评估是很多高技术供应链管理型企业业绩考核所必须关注的一块。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

员工评估则是基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来考核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都十分重视其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提高员工素质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这一方面应设置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收入指数(hcrv)、人力经济增值指数(heva)等指标,其中员工满意度也可以用员工流动率来代替。

对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是从供应链角度来来考虑的。假定一条简单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来组成的(其实任何一个供应链型企业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基于盟主型供应链角度来述的),作为核心企业,应从供应链上、下游角度来综合考虑其外部绩效。

从供应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其与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对供应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供应关系也有着很大影响;另外,采购占用资金比率也是一个影响供应关系的重要比率。文秘站版权所有

销售商则是供应链中直接面对顾客的子系统,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更直接关系着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优劣。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其一般关注核心企业的两个方面——产品交货情况和产品竞争力。可以设置订单完成率、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确定了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各战略绩效评价指标后,可选择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本企业(供应链)的经营管理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一般步骤是:首先确定各层次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并进行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值,改为无量纲数值;再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得到一个反映企业整体绩效的综合指标值。可供选取的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ahp分析方法、dea分析法、理想解逼近法等,具体根据评价者的偏好选取或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价。

由于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在新型经济环境下,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绩效的评价应综合考虑财务、内部战略、外部战略等因素。基于此,本文从供应链管理角度详细讨论了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含义及其应用,希望能对新形势下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绩效评估有所借鉴。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对于钢铁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探讨

摘要:文章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的分析,结合现代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业务统程化等优势,为优化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不断完善钢铁物流的功能,使物流真正成为钢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使企业安然度过国际经融危机。

关键词:钢铁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化

钢铁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基础好的行业之一,技术和资金都是最雄厚的,企业信息化基础是好的,集约化程度也是相对较高的。但与发达国家同行相比,在技术工艺、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吨钢能耗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加之今年以来国际经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燃料持续的涨价进一步加大钢铁企业的成本压力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向“第三利润源”要效益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钢铁物流通过专业化通管,一定能用最少的运力,走最少的路程,经最少的环节,花最少的费用,耗最少的时间完成运输作业任务,使物流系统作用发挥在“创造利润”上,进一步确定物流系统是企业“第三利润源”的地位。为缓解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应强化严、细、实管理,推进预算管理,加大循环经济推进力度,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钢铁行业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多渠道的大宗原材料、燃料、冶金辅助料及备品备件的采购特征和大批量、多品种的产品多分销网络成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物流管理体系,其运作模式和管理思想更加符合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要树立物流管理不仅是服务业是创利性工作的观念。必须确立公司物流系统不仅是一个服务配套体系,更是一个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产业化运作,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当前的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竞争条件下,降低物流成本必然会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产品总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亮点。所以钢铁企业必须强化物流管理,疏通企业“血脉”。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一般有五点: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了保障正常的生产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畅通;通过规范进厂物流、厂内物流、出厂物流,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的总体运营效率,降低库存、盘活资金;通过供应链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树立企业良好的内、外部物流形象。

二、现代物流管理系统符合钢铁企业发展的需要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模型和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模型相比,信息的流量大大增加。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企业通过ERP/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系统有三种信息在系统中运行:需求信息、供应信息和共享信息。共享信息的增加对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可以做到共享信息,供应链上任何节点的企业都能及时地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从而避免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归纳起来,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的特点可以用如下几个术语简要概括: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

供应链物流管理指的是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实施对供应链物流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与控制。作为一种共生型物流管理模式,供应链物流管理强调供应链成员组织不再孤立地优化自身的物流活动,而是通过协作、协调与协同,提高供应链物流的整体效率,最终达到供应链成员整体获益的目的。

三、针对钢铁企业的现状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提出的解决方案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网络化过程。虚拟制造、动态联盟等制造模式的出现更加迫切需要新的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供应链的概念和传统的销售链是不同的它已跨越了企业界限。从建立合作制造或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思维出发,从产品生命线的源头开始到产品消费市场,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的竞争力使供应链从一种运作性的竞争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提出的实际背景。

钢铁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将上端钢厂、钢铁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体系、下端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钢铁行业从钢厂到终端用户的整个体系中业务的统程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工作效率、实现利润较大化。因此,现代钢铁企业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提出了符合实际操作的更高的要求:

及时,需要建立多方位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信息平台。其中应包括:商流信息板块、物流服务板块(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仓储信息、产品资源市场)和产品营销体系。

第二,基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实现从电子信息收集、配比、交易、物流配送到资金结算全过程电子化管理。主要生产流程保持畅通无障碍,即产品采纳—资源—价格—供需对接—仓储—加工—配送—货款支付—深化保障—订单下单。

第三,针对传统钢铁企业所在地区仓储物流企业众多,信息不畅,业务拓展不顺,资源浪费的特点,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建立物流分拨中心,在钢铁电子信息平台上做好钢铁物流分拨的电子化,进一步完善钢铁物流分拨系统。通过系统解决物流分拨、加工、配送、信息反馈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实现,使“钢领”在钢铁物流上真正发挥综合协调、货物监管、质量保障、信息互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社会的钢铁仓储、加工、配送资源,减少重复健身,降低物流成本,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四,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中贯穿物流和信息流两个运动过程。企业信息化工程应充分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是物流系统的灵魂,更是主要的发展趋势。物流系统的运行,关键在于“流通”上,“流通”的顺畅与否关键在于合理的计划安排上,让占有较大资金的物资长期处于静止状态,是一种浪费,理想状态的物流是“零库存”,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所以物流设施 的投人应该以运输设施和信息化为主。

经济全球化把物流供应链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分散生产和销售。物流社会化能使企业可利用的物流资源成级数倍增长,即优化了资源配置,又节约了物流费用。企业应走出重生产、轻物流的管理误区,重视物流供应链管理,更新运输管理思想理念,不断完善钢铁物流的功能,使物流真正成为钢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为钢铁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供应链管理不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传统观念,也改变了物流企业传统的营销策略。供应链管理大大缩短了企业、同行和客户三者之间的距离。作为物流企业,如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现代营销策略开辟市场、发展市场、占有市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更好更快地发展,已成为众多物流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1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特点

物流企业,是指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企业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情况突出

目前,许多中小型物流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对服务对象和区域的定位不、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以及对新兴物流业务的探索不够大胆等原因而退出了物流行业。同时,我国也迅速崛起了一批实力雄厚,业务功能齐全,集成化运作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管理技术,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化水平,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物流大企业,其中有由运输仓储货代转型的如中远、中海等,也有新建的第三方物流如广州宝供、天津大田、大连锦程等。

1.2 物流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信息现代化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是以信息为中心、实现顾客满意为及时目标、以达到企业整体为目的。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也是的选择。要想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管理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POS系统、EOS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1.3 第三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

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者与物流服务需求者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的提供者根据契约的规定,提供多功能直至多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契约来管理所以提供的物流服务及其过程。

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现状

随着全球物流进入了供应链管理时代,近几年我国物流企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国内传统储运企业转型改制后形成的物流企业多数仍未脱离过去经营服务垄断时期的陈旧思想,在已有固定的大量业务面前很少考虑宣传营销战略;而一些富于竞争实力的民营物流企业虽考虑了宣传营销市场的发展,但多数做得不够,且策略与国际物流企业营销水平相差甚远。

2.1 物流企业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成长活力

在营销策略上,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的服务观念、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一些物流企业还停留在“等顾客找上门”或是依靠一些固定的客源维持的原始营销阶段,企业自主宣传促销意识薄弱,竞争观念、服务观念不能到位。

2.2 现代管理意识淡薄,影响整体竞争力

当前,我国一些民营、小型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小农意识”,短期逐利思想严重,很难向现代化物流企业发展理念转变;多数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

2.3 物流企业营销宣传方式层次较低,缺乏系统性

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所采用的营销手段主要是发放企业业务宣传单,在营业网点附近制作指引广告等,而这些营销方式均是以企业自身为中心进行开展的,没有和客户服务联系起来;营销宣传缺乏系统性。

2.4 物流服务营销人才缺乏,行业竞争不规范

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现有营销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物流法》,涉及物流服务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缺乏,行业竞争秩序亟待规范。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企业营销对策分析

3.1 提高营销意识,加强营销宣传力度

我国物流企业要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重视物流营销宣传,通过多种方式有效宣传企业,提高物流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物流企业要开展有效的促销策略,利用广告、物流人员销售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方式与客户实现有效沟通,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信誉度。

例如,享誉全球的联邦快递公司在营销宣传中,注重通

过电视、报纸、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宣传企业形象,进行业务推广,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3.2 满足客户需求,确立自己的品牌

物流服务品牌是一种通过提供创意性过程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劳务行为标记。物流品牌的服务具有即时效应。首先,它不能够像一般品牌那样可以多次享用,只有在参与购买的过程,才能一次享用这种品牌,一旦脱离,享用也就结束了。物流企业在选择和制定品牌策略时,要依据社会条件、市场环境、消费者偏好和商品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注意品牌的特异性,使品牌能与商品实体相吻合;物流企业通常可以采取如下几种品牌策略:品牌差异策略;单一品牌策略;效用品牌策略;名字品牌策略;产地品牌策略等。

3.3 拓宽营销渠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得渠道者得天下”强调的就是营销渠道的重要性。物流企业营销渠道是指物流服务通过交换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路线。物流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物流服务从生产向消费转移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点为生产者出售物流服务,终点为消费者或用户购买、使用物流服务,位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中间环节。

物流企业营销渠道的设计一般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确定渠道模式,企业在对分销渠道进行选择时,必须先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分销渠道,其中主要是看是否通过中间商,如果需要的话,要通过的中间商属于什么类型和规模等。二是确定中间商,包括中间商的数目、选择中间商的条件等。三是明确渠道成 员的权利和义务,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价格政策、销售条件、地区权利以及双方应提供的权利与责任等内容。四是对渠道设计方案进行评估。

3.4 积极培育并合理使用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

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高素质的营销型物流服务人才。当前,新的物流观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国内物流企业不仅要对员工进行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培训,而且要进行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在实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应以实现顾客满意为及时目标,看重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以企业整体为目的,必须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与生产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探析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矛盾的不断凸显,可持续发展战略日渐被人们所重视,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解决三者矛盾的问题,着重分析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

当今社会,环境己经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该战略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成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从而保障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国企业长期运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转变——实施供应链管理,即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进行优化,将客户需求、对原材料生产、供应、加工、包装、物流、营销、消费及回收服务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整合。

供应链上企业利益的较大化是传统企业供应链所追求的目标,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它只顾及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而其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及所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等问题并没有考虑到。新的形势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必须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参与的行为主体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于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与提高相关活动的速度、性、与环境的友好程度等途径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的目标。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此研究的较多,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环境法规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Webb,L、Steve Lippman、Geoffrey J.L.F.Hagelaar、Jack 、Steven V. Walton);从环境绩效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Porter,M.E、 vander Linde,C.、Sinding,K、Beamon,B.M);从绿色合作角度研究绿色供应链(Hall、Jeremy、Ken Green、Barbara Morton)。在我国,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重点在于概念介绍、集成特性、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绿色供应链概念及内容研究(但斌、刘飞、时炎、侯先荣、郭素金、武春友、朱庆华、汪应络、王能民、蔡舜山、李庆涛);基于绩效的绿色供应链研究(周勇、郑任、郭婷婷、孙晓博、刘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型及成员间的合作研究(曹杰、廖媛红、王洪刚、李向东,阎洪、窦一杰、朱庆华,田一辉)等。

尽管国内外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时间较短,但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在内各个领域的关注。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认同王能民对绿色供应链界定:绿色供应链是指在以资源配置、增进福利、实现与环境相容为目标的以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为原则的从资源开发到产品的消费过程中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销售、使用到报废处理、回收等一系列活动的集合,是由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消费者、环境、规制及文化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等运动的集成。从绿色供应链的定义来看,其具有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内涵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1)绿色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自愿的配置、增进福利以及实现与环境相容,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2)从系统构成来看,其成员较传统供应链要广。(3)绿色供应链的运营是建立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运动的基础上的。

二、实施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企业竞争力

首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占用并降低库存成本。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组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中间商、零售企业等)建立良好的供需关系,减少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需求信息能够快速的传递,从而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其次,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流通费用,产生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供应链中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使共同体的利益较大化,各结点企业将相互合作、协调,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耽搁,并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地反应,促进各结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提升各接点企业的美誉度及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绿色供应链在节约能源和原料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环境的治理费用,使企业的利润空间得以扩大。另外,随着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在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以促进我国企业更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竞争。

2、实现供应链各结点企业之间的多赢

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各结点企业的共同选择。绿色供应链把原料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之间相互协调,使需求信息得以快速正确的传递、流通渠道保持通畅,从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市场。

3、提高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适应性

我国加入WTO已有十余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多元化竞争加剧了竞争的白热化。另外,国际化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我国市场,国际化竞争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我们必须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绿色供应链管理。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绿色供应链内各结点企业进行管理,在追求资源的配置、增进福利的同时,努力实现与环境的相容。这对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尚浅,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 起源于国外,且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也基本上都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实际应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基本上局限在一些国际型大企业,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还未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另外,作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发展经济,依旧遵循先发展后治理的旧观念,依然将经济发展作为及时位,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形成绿色生产的观念。

2、法律法规不健全,宏观环境急需改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很多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还需不断的完善。例如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监督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致使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直接交纳相应的费用与罚款,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诸如此类的情况提高了制造商的收益,使制造商的成本外化合法化,而导致供应链各结点企业在追求利润较大化时,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造成环境恶性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各结点企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追求整体利益与环境相容,实现社会利益的较大化,因此,建立健全我国的法律制度,改善宏观环境刻不容缓。

3、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依据传统理念,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供应链各结点企业过分强调消费和需求的主流作用,甚至为了降低库存,不惜夸大和炒作虚无的概念,而实际上并无任何创新,致使消费陷入误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不能够提升环境社会效益和企业内部效益,还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各结点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引导和宣传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责任,没有考虑供应链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负而影响,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的利益为代价,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1、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确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

企业必须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在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的同时,着眼于长远利益,明确企业在绿色供应链中的位置,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个体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较大化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把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的高度。高层领导作为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们的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实施绿色供应链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转变高层答理者传统的观念,使其树立新的“绿色”理念,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营造和宣传企业的绿色文化,使企业内部形成强大凝聚力,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企业的“绿色品牌”。

2、谨慎选择供应链成员,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与知识的交流与管理

核心企业首先应慎重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只有供应链上所有结点的上、下游厂商及最终用户遵守同样的环境标准,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绿色性。核心企业不仅要考虑合作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传统因素,还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绿色指标体系对潜在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并在绿色供应链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环境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了解供应链成员的环保执行情况,将环保质量监督与合作厂商资格认证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强调信息的沟通与实施的合作。制造商、供应商与销售商不仅要能敏锐捕捉市场的绿色需求,还要及时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宣传其产品的绿色性,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供应链成员间及时、有效地共享相互的知识创新也尤为重要,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供应链的管理信息系统,把环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加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与知识交流,从而实现绿色供应链的高效率运行十分关键。

3、进行多方位的过程管理,贯彻“绿色”理念

按照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同样也是为保护人类的健康生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实施绿色管理。多方位的绿色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营销以及废弃物的绿色回收。通过多方位的过程管理,供应链上的各结点企业可以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技术、管理为手段的清洁生产,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从而较大限度的防治污染、提高效益,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多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以贯彻“绿色”理念为基础的,没有“绿色”理念的支撑是不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而“绿色”理念的贯彻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4、建立学习型企业,不断完善绿色供应链管理

作为一种比较前沿的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在其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绩效评估等方面理论研究尚待完善,所以,我国企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关注理论界相关的新成果,并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解决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将自身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发动员下的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实际运作当中,企业可以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激励小组成员积极相应企业需要,关注并学习近期的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知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定期相互交流相互所掌握到的信息,努力使信息共享,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要能够及时的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完善相应的宏观环境,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提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供应链模式的利润率,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制定、实施、执行严厉的法律法规,营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法治环境,正确引导企业的绿色行为。例如,政府环保部门应当加大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发现违反相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使其接受处罚的成本要极大的高于其治理污染物的成本,或者一经发现类似行为,立即使其停止生产、营业,直至其生产、经营行为达到相关标准为止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现代企业的竞争策略—供应链管理

在经济全世界化,市场竞争剧烈,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和顾客指望提高的形势下,企业降低经营本钱,提高效力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1种有效手腕。然而,在原料价格难下列降、技术革新有1的周期以及难度和企业员工工资必需只升不降的情况下,企业必需寻觅其他突破口。而树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效力,将是企业降低产品本钱,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有效竞争策略以及手腕。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供应链管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产物

供应链管理是指现代企业为了降低本钱,提高服务水平,将供应商、制造中心、仓库、配送中心、零售点和在各个机构之间流转的原料、在制品、产成品有效地整合成为1体,使系统本钱最小。并在的时间把正确数量的商品送到正确的地点的1套法子。它不但关注企业内部资源以及竞争力,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以及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于资源以及竞争力进行集成,是1种新的管理思想法子。也是企业的1种新的竞争策略。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就是制造商为提高竞争力的产物,早在二0世纪六0年代制造商就寻求以低的本钱,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时候,他们重视产品到消费者这个物流环节。但是,跟着竞争的加重,制造商为了扩展市场份额,对于市场进行细分化管理,使产品构成了不同品牌、在产品的尺寸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履行多样化,这样1来,大大地增添库存单位(SKV),致使了库存本钱、定单处理本钱、运输本钱的增添。这时候,

企业愈来愈认识到把物流管理与产品配送综合起来管理,可大大地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开始推广零库存、质量管理,系统地分析物流降低本钱以及改良服务的可能性,这就行成为了二0世纪七0⑻0年代的综合物流管理时期。跟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及标识代码与条码在企业的利用,企业开始将着眼点放到物流流动的整个进程,包含原材料的供应商以及制成品的分销商,构成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公司的合伙战略同盟,从而构成供应链管理竞争优势。

2、物流——企业利润第3源泉

从世界近展史,咱们可以发现,为企业提供巨大利润有两大领域,第1是资源,起初是便宜原料、燃料的掠取或者取得,其后是依托技术进步,节俭损耗、节俭代用、综合应用、回收应用甚至大量人工合成资源取得高额利润。第2是人力,最初是使用便宜劳动,其后则要依托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出产力,降低人力损耗、采取机械化以及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本钱增添利润。任何资源的节俭、开发应用以及劳动出产率的提高,都要遭到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的制约,更新的科学技术的变革还要阅历漫长的积蓄进程。物流因其贯穿了出产以及流通的全进程,所以公道、高效的物流能够对于企业的整个出产以及流通结构的调和与带来巨大的利润。物流——第3利润的源泉,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这1点。从宏观上分析,物流功课是1个至关繁杂的工程,触及到运输、存储、装卸、时间等方方面面。在发达国家,产品物流费用仅占国民出产总值的一0%摆布,而我国仅产品运输费用占国民出产总值的三0%,1些发达国家把降低物流费用作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首要措施。如二0世纪七0年代,美国的物流费用占GDP的一三。七%,一九八九年为一一。一%,一九九六年降低到一0。五%。物流在商品流动中是本钱较高的流动之1,在制造业中物流本钱费用仅次于原料本钱,在批零业中物流本钱费用仅次于货物本钱。因而,我国企业降低物流本钱存在巨大的潜力。

从微观上分析,我国企业树立物流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本钱的潜力可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在库存管理中,对于库存物质履行上下限节制,当物料到达上,自动报警,使物料没法进库,当物料到达下,及时提示采购。实现采购、进出物料以及盘存全进程的自动化管理,不但降低库存节俭活动资金,而且节俭人工以及省时快捷。如我国1汽群众,通过施行R/三库存管理后,仅国产件库存资金就由一二000万元降落到四000万元摆布。二、在物质活动中,物流运动加速,资金周转加快;物质的流转中消耗降低,产品直接本钱降低,企业的效益提高。如我国海尔公司在连续一六年维持八0%的增长速度的情况下,进行物流管理革命,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以定单为出发点,实现采购、配送、分拨物质同步节制。在每个月六000多定单,七000千多个品种规格,采购物质达一五万种的情况下,实现了,定单到采购3天;定单到产品下线七天;产品下线到中心城市八小时、到辐

射区二四小时、到全国各地四天;定单到客户一0天的高效力。在我国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只有一。二次/年的情况下,海尔实现了一五次/年。从这里咱们可以发现企业物流中储藏着巨大的利润源泉。

3、树立高效供应链——2101世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策略

为实现顾客服务、低价格、快速配送以及高度顾客化请求,而构成的供应链火伴联盟,使产品在市场营销上拥有竞争优势。而产品的设计者、制造商、原料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树立门到门的网络

系统,构成产品、营销以及物流信息的同享,使企业取得信息优势,并减少企业在产品开发、出产以及销售环节中的风险。而这些都是单个企业所不可能取得的。世界较大的零售商沃尔—玛特公司之所以能从一九六二年创业时的小杂货店,发展成为现今世界较大的零售巨头,与它推广零售改革,树立高效的供应链有着亲密瓜葛。早在一九八二年沃尔—玛特公司就开始施行采购销售时点系统钻研,到一九八五年实现与制造商的定单明细单以及受理付款 通知的数据交流系统运行。提高了定货速度以及性,节俭了相干业务的本钱,使沃尔—玛特公司在同行中维持了竞争的优势。其后又在树立行业统1EDI标准以及商品辨认标准基础上,通过EDI系统向供应商传递POS数据,使制造商及时了解沃尔—玛特公司商品销售情况,掌控需求动态,及时调剂出产规划以及物料采购规划,并在接管货物时用扫描机读取包装上的物流条码(SCM)与系统中定货清单核查,判断是不是1致,并应用电子支付系统

(EFT)向供货方支付货款,使沃尔—玛特公司节省了大量事务性功课本钱,紧缩了库存,提高了商品的周转率。现在,沃尔—玛特公司实现了把进货以及库存节制的职能转移给供应商,通过1体化信息系统,制造商分析掌控商品的销售、库存动态,从而实现小批量连续补充库存。这样1来不但减少了需方库存,而且实现了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水平的降低。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树立战略火伴瓜葛,应用集中型仓库、直接转运战略、数据同享,扭转了整个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事迹,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无怪乎我国许多企业都争相指望成为国际知名企业供应链中的1员。2101世纪的竞争不是仅仅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且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开展着更剧烈的竞争。

4、施行供应链管理胜利与否症结的几个问题

一、标准化问题。企业在施行供应链管理,首先遇到的就是标准化问题,在许多书中都讲到要树立统1的国家物流标识体系。如《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单元条码》、使全国运输装备标准化,如集装箱的尺寸、集装箱中托盘尺寸、卡车的大小、货仓的货架配套等及其与国际接轨等问题都是无比首要的。但这些都是国家宏观管理中应解决问题。跟着我国宏观管理跟进,这些问题势必解决。而企业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及其标准化,则是要每一个企业自己做艰苦细致的工作的。如原材料、配品配件采购周期及其库存上、下限定额制订;出产管理中每一个工位中原材料、半成品数量的上下限定额制订;采购、出产、库存、补货、运输等规划的生成和与这些规划相干联的流程节制、管理执行都是无比特殊的、每一个企业是不同的、不可能有完整相同,象国家标准1样可以照搬的标准,企业必需依据本企业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标准的执行情况制订企业内部管理的标

准。

二、经营观念、合作火伴树立以及企业间诚信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基本上是家家建仓库,户户办运输,许多企业1个新产品在市场上打响后,不是从怎么把这个产品质量提高、发展其功能、立异等方面去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把与这个产品的有关配件、包装、运输,乃至是该产品的原料、该产品后道深加工等全体配套起来,称为纵向多样化发展模式。其实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在作祟。而这是与供应链管理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业务外包是供应链管理战略的1个首要支持点,而选择业务外包企业,就是战略合作火伴的选择,树立战略合作火伴瓜葛则是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又1个首要支持点。施展企业优势(技术、管理、品牌、销售等优势)潜心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管理战略最首要的支持点,是构成供应链管理战略的症结1环,是构成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企业。这就是在优势企业周围容易构成小型配套企业的缘由。如果优势企业

能依据客户的需要,将供应链中成员的出产资源以及立异知识整合起来,对于价值链进行重组,构成供应链管理,从而激起单项优势之间的聚变放大作用,就胜利地构成了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为何DELL公司PC机的销售利润远远超过具有多种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多项专利的IBM公司的缘由之1。阻碍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另外一个首要因素是目前我国企业间的诚信问题。如“欠款进货”致使合作火伴产品本钱的提高,致使供应链的总体效益降落,并终究影响到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型零售商普遍向供应链成员按每一个品种收取的“进店费”,为了减少费用,供应商不能不减少商品项目数,给不同的商品印上相同的条码,影响了零售商的POS系统扫描。树立优化的供应链,需要贸易火伴间树立信任、诚实以及开放的瓜葛。

三、供应链技术人材以及管理人材的培育。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只有几年时间,许多企业界人士对于此知之尚少,能进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人材就更缺。尽管不少企业已经成为1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但真正了解其优势以及微妙的人,可能无比少。供应链管理是1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触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仅需要晓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照实施标识代码,自动辨认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流、互联网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材。而且需要既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管理理念、法子、手腕又熟识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如:物流运作技术、营销运作技术、财务运作技术、企业出产运作技术等方面知识的综合性人材。但是,在知识更新日趋频繁、知识量及度膨胀的时期,不管个人如何努力,1个人想掌握所有的知识技巧是几近不可能的。这样1来施行供应链管理就必需将各类专业人材组织调和在1起。因而,目前我国除了了加快

培育与供应链管理有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材外,最迫切需要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以及介绍其粗略了解相干技术,使他们迅速地成为拥有供应链管理相干知识违景的又拥有调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材。才能使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推行利用。使企业在经营进程中,自觉寻觅战略合作火伴,树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火伴瓜葛,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构成我国企业在经营国际化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核心企业共享与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相比,有机农业生产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存在很大的风险,对农业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对基于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销售渠道,对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对该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为我国有机农业更好地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企业共享理念;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当前阶段,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即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自然规律完成整个生产活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素、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利用动物的粪便等有机肥作为植物的肥料,与传统的农业相比,有机产品不仅口味更好,激素、农业等化学物质较少,减少了对人们身体造成的危害,而且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基于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我国有机农业更好的发展。

1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与销售渠道

1.1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有机农业作为古老的农业生产模式,从19世纪末期开始,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有机农业变为了现今主流的非有机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健康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主要由三种生产模式:(1)企业组织模式。即将有机农业看做是一个产权独立的实体,组建成相应的企业,利用企业来完成有机农业所有的产供销活动。(2)专业合作社模式。该生产模式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些中小型农户自发地组织到一起,形成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完成整个生产活动。生产的过程中,所有活动均由成员投票决定,利用该种模式进行有机农业的生产能够将农户集中到一起,为产供销提供了便利,但是,也是由于集中到了一起,对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并且抗风险能力较弱,当农业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时,往往会对全体农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3)以“企业共享理念”为核心的带动模式。利用该模式生产的过程中,将农户与企业结合到一起,通过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整个产供销活动,是当前新兴的模式。该种模式当中,贸易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对农业市场进行调查,并将市场需求传达给农户,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完成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将生产的有机产品通过贸易公司进行销售,使有机农业当中存在的风险由农户与企业共同承担[1]。1.2有机农业的销售渠道我国当前农业市场中,有很多渠道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其中最主要的为超市销售,即超市根据市场的需求,引进相应的有机产品,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同时,还有一些农户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时,采用了直销的方式,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直接将有机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使农户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如北京、上海等地区,都建立了专门的有机产品市场,农户将有机产品运输到该市场中,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有机产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些农户逐渐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对有机产品进行销售,如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专门经营有机产品的店铺,这种模式摆脱了空间的限制,可以使我国不同区域的人群更好地了解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的有机产品,逐渐成为主流的营销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监管还不是很完善,利用该模式进行销售时,往往将非有机产品当做有机产品进行销售,从而使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有机农业市场较为混乱[3]。

2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容分析

2.1传统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该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风险,但是,对其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进入有机农业市场中的企业当中,往往规模较小,集中度不是很高,这些企业往往很难覆盖我国整个农业市场;其次,市场开发的不充分,对有机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消费者依然没有真正了解有机产品,导致有机产品市场的需求量较低;再次,农户对市场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不能真正把握住有机市场的商机,很多情况下是农户获得较为落后的信息,农户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生产时,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有机农业市场也存在传统农业市场的弊端,即缺乏良好的诚信体系保障,常常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4]。2.2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对以往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有机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更加良好的管理模式加强有机市场信息的流通,降低有机农业中存在的风险,才可以推动有机农业更好的发展。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的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当中,核心企业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起到连接的作用,不仅能够将上下游信息进行整合与传递,而且还能进一步降低农业方面的风险,加强对有机产品的监管等,是当前阶段中较为先进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5],详情如图2所示。

3核心企业共享理念下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当前我国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当中,企业组织模式最为理想,但是利用该种模式时,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对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多企业往往很难达到这些要求,使其在我国应用程度不是很高。并且,该模式当中,企业为独立的主体,通过雇佣的方式将农户安排到生产工作中,农户所获得的收益往往是固定的,无法对农户进行激励,使农户在生产当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以“企业共享理念”为核心的带动模式,能够将一个地区的农户集中起来,利用自身信息、资金上的优势,带动有机农业的发展[6]。为了使该模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必须要将核心企业容纳进来,通过核心企业充足的资金,对有机产品市场进行开发,对有机产品进行宣传,从而不断的扩大有机产品市场,并且,利用自身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力度,降低了整个供应链中的风险。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终端渠道,可以推动有机农业更好地发展。现有的销售渠道中,不同的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超市的人流量较大,无需增加其他项目的投资,是最为理想的一种终端销售渠道。利用该种模式进行销售时,超市必须要对有机产品进行严格把关,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产品阻挡在超市之外,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有机产品。这样会使消费者对超市产生良好的印象,通过消费者之间的交流,逐渐对超市以及有机理念进行宣传,从而扩大了消费群体的规模[8]。同时,专卖店也是一种良好的终端销售渠道,专卖店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经营理念以及品牌效应,无需对有机产品再次进行推广,即可逐渐提高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了解程度。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当中,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保障信息的通畅,才可以推动有机农业更好的发展。因此,核心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构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销售终端通过自身的销售情况,将相应的信息到该平台上,农户通过该平台能够及时掌握有机农业市场近期的信息,通过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生产情况,并将自身在实际生产当中遇到的问题、存货情况等到该平台上,以使核心企业与销售终端具有一定的了解,核心企业根据农业提供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指导,销售终端根据农户存货情况合理安排促销活动,减少有机产品的损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为有机产品质量带来了更强的保障,为农户带来更大的利益,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9]。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会加强对有机产品的需求,从而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在有机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开拓有机农业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有机农业的起步较晚,仍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要想使我国有机农业在之后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加强有机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力度,利用合理的方式,将其中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作者:刘大龙 陈曦 单位: 南宁学院

供应链管理模式对物流企业的应用

摘要: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供应链管理包括资源、资金、客户三项要素,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一方面有利于集成化优势的形成,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提升企业的运作质量和效率,实现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效益的较大化。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郑明现代物流公司麦肯项目,对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物流企业的创新应用进行阐释,以期实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升级和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物流企业

一、前言

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使物流行业生态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供应链管理与客户需求相契合,借助广阔的信息平台,对行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企业要与原来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构建良性的多边互动关系,借助供应链运作模式,实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从而提升自身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获取更加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

二、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一)物流管理概念

物流管理概念相对比较简单,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结合物流的发展规律,对具体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确保整个物流环节内的各个参与者能够实现良好的配合和协调,较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益。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对物流管理的细化和升级,在当代企业发展运作过程中,更具适用性,有助于将商品的流通效益发挥到。

(二)供应链管理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运作流程进行升级和优化,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业务等进行整合,为商品提供良性的销售环境。建立供应链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体系的革新和服务的升级为客户提供品质的供应链服务。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整合,将其融合为“一站式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使企业以低的物流供应链成本获取收益,并提高客户服务过程中的便利度,实现整体效益的较大化。供应链管理以电子商务为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某企业为核心,对供应链中的各项资源进行充分应用和整合,在节点企业之间构建良性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借助供应链实现合作者之间的功能集成,使每个企业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实现利益共赢。供应链管理以整体网络管理为架构,实现各节点企业内部的整合。供应链管理有如下特点:供应链管理属于集成化管理,它实现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流程化、纵横化和一体化,有效避免了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资源浪费;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全过程的战略式管理,比较复杂。它涉及到商品初期到产品中期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再囿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它应用的是全新的库存管理观念,将商品供应过程中的损失降到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较大化;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是客户,能够较大程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在物流企业的应用

(一)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物流系统是当前社会化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它受环境因素、配送因素、物流成本、库存控制和不同消费区域客户诉求的影响。在物流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有利于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物流管理的实质是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应用,既能够确保对物品进行及时供应,又能够实现企业效益的较大化。在当前市场背景下,运用供应链管理,能够借助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和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进而对其进行充分应用。企业要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并与相关合作企业建构良性的双边互动关系,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良好的物流管理效果。

(二)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管理功能

1、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能够有效缩短订货、运输和支付等货物流转周期,加快商品的周转速度,有效避免货物供应不足,为供应链提供了一个良性的运作环境。2、订购管理订购即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和供应商得到订单的这一个过程。订购管理过程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合同管理、单据管理、供应商管理。供应链管理将这一系列管理工作架构在同一的网络内,企业以配销单据为依据,针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完善的计划,然后在系统作用下,自动对供应商发出订货单。合同管理为供销双方架构了一个长期和互动合作关系,销售企业根据订购数量,对供应商支付货款。3、配销管理配销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处理订单之后,物资进入分销中心。借助对配销需求、商品库存、劳务人员和运输方面的管理,完成配销工作。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和保存以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和配送等工作。同时,也包括购销代办、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和库存控制等额外业务。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运营流程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对供应链合作方之间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资金信息等进行可授权共享,并实现物流信息管理过程中的可视化和透明化,降低物流管理难度,提高其整体管理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对第三方物流公司安排的物流配送进行协调和控制,有效降低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实现企业利益的较大化;结合产品的供销需求,挑选合适的基地,对仓储、分拣、运输和配送等一系列物流业务进行实施,并充分发挥基地优势,对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源进行集成,以实现库存管理的优化,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实施供应链金融服务,构建诚信服务准则,对金融机构和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关系进行协调,提高信贷便利度,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充足的人员和资金支持。

(四)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关系协调

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离不开物流的作用,物流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联度。它已经成为21世纪企业合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物流战略制定过程中,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落实到位:对客户进行细分,并结合客户的类型和诉求,对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和库存水平等具体的管理内容和要素进行细化和确定;结合产品销售状况,对其进行分组,并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战略。订单管理和货物交接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物流企业要借助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提高供应链管理质量和效率,也要对各个管理环节进行削减和优化,将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效益发挥到较大。各个企业在新型合作背景下,借助现代管理方式和理念,对商品和物流信息等进行评估和共享,有效避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构建良性的物流运作空间。

四、麦肯项目“商贸+物流+金融”模式分析

(一)项目简介

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业务市场涉及化工医药冷链物流、农产品及加工品冷链物流、汽车零部件物流。它的冷链业务提供全国网点冷藏、冷冻货物暂存及异常处理服务、运输车辆温控和定位服务。当麦肯食品公司面临运营问题和资金压力的时候,郑明公司立马成立谈判组与麦肯食品公司开展合作会谈,以其运营优势和资金优势,成为麦肯公司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方。郑明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对麦肯食品供应链进行改造,为其提供专业的供应链服务、物流管理和资金运作服务。目的是为了降低麦肯食品供应链采购环节的土豆损失量,筛选高淀粉含量土豆,提高供应链物流运作质量和效率,缓解麦肯公司的生产负担和资金压力。郑明公司对麦肯供应链进行整合管理,实现了供应链业务流程再造、车辆整合、土豆检验检疫和供应链资金整合。以确保对全程运输进行可视化监管,并简化收购环节,实现配套资金的合理化应用,提高车辆标准化使用效率。

(二)“麦肯模式”—“商贸+物流+金融”模式分析

1、“麦肯模式”设计供应链应用的是“商贸+物流+金融”模式,如图1所示。豆农向郑明公司出售土豆,并提供票据;郑明公司垫付土豆款,并对土豆品质进行检测;郑明公司将土豆运输到麦肯企业工厂,销售给麦肯食品公司,并向其提供票据;麦肯食品公司向郑明公司支付土豆收购款和运费。2、“麦肯模式”具体创新内容如下图所示,麦肯项目供应链涉及原料供应商、食品加工厂、配送中心、销售商、消费者五个环节,属于中型供应链规模。该项目实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业务模式创新,商贸、物流、金融一体化,各版块之间的业务实践,为推广提供依据;二是运营管理模式创新,田间、工厂、金融功能分散运作、集中协调、职能贯穿、服务一体、统一管理,整体协调:客户沟通、车辆管理、人员调度、现场运作井然有序;三是人员管理模式创新,团队建设以“老、中、青”搭配模式,使得项目能够高效的运作,锻炼了一批新人。市场、采购、运营、后勤支持、客服等板块功能的实践,为后续架构改革提供依据。3、“麦肯模式”的优越性(1)商贸。麦肯食品公司与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合作之前,由豆农自己解决车源和运费问题。由于资金压力过大和车源无法保障,使得土豆的损腐率比较高,品质也得不到保障。以两家公司的合作为载体的供应链模式下,豆农的车源问题得到了保障,缩短了土豆采收后的储存时间,有效降低了土豆的损腐率。同时,由郑明公司垫付土豆款,土豆质量和农民的收入都得到了保障。供应链模式下,保障了豆农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土豆种植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土豆品质也得到了保障,实现了麦肯食品公司效益较大化。(2)土豆运输和收货。麦肯食品公司与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合作之前,豆农不放心个体司机,运输过程中的事故发生率高,使麦肯食品公司和豆农的双边利益得不到保障。而司机承担的隐形成本也比较高。实施供应链模式之后,对运输车辆进行集中调整,一旦发生事故,豆农能够借助理赔环节,得到相应的利益保障。同时,也缩短了厂前等待收货时间,提高了车辆的运行能力,缩短土豆运输时间,加快了卸货进度,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土豆的品质和豆农的利益,也有效避免了土豆倒卖现象的发生。(3)金融支付。麦肯食品公司与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合作之前,9月-11月之间,麦肯资金流出量比较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实施供应链模式之后,降低了麦肯食品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成本,实现了收益较大化。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物流企业,能够实现运营管理、业务模式和人员管理的创新。及时,将田间、工厂和金融功能放置在同一运作平台上,实现分散运作和集中协调,在商品供应管理中,为客户、车辆、人员和现场运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第二,实现了业务模式的升级和创新,将商贸、物流和金融融为一体,使各个版块之间的业务实践更加丰富;第三,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麦肯项目长期处于高效的运作状态。同时,市场、采购、运营和后勤等更加合理有序。4、“麦肯模式”应用启示供应链模式使郑明公司和麦肯食品公司获得了双赢。它为郑明公司构建了新的物流发展模式,也实现了公司资源的充分应用,使交易更加便利。同时,它也为其他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结合用户诉求,确定企业的业务拓展方向,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货物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存储和配送等前期成本,使其处于更加良性的运作状态。并且能够得到厂家直销模式的采购价格,缓解了买方的资金压力;供应链模式下,郑明公司和麦肯食品公司等节点企业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处于可控性流动空间内,增加了物流效益;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实现了全程监管,能够较大程度上对供应链交易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有效避免了商品供应过程中的资金风险;为生产企业、物流公司和用户等创造了一个互利共赢的诚信发展空间,使商品供需环节更加便利。

五、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为传统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物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它提高了物流的时效性和成效性。企业借助供应链管理对传统物流管理模式进行升级和创新,与当前物流企业的发展诉求相匹配,为企业开拓了广泛的运营和发展空间,提升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实现了利益的多边化,有助于营造更加良性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陈海红 单位:上海郑明现代物流有限公司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1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背景

1.1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消费观念发生变化。随着网购习惯的形成,消费者尝试网购农产品意愿逐渐增加。网购农产品可以节省去菜市场购买的时间、有更多品质品种可以任其选择、方便迅速、能买到较新鲜的农产品等益处,这些都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意愿。此外,消费者对网购农产品的品质、安全特别关注。农产品质量和售后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与否的两大问题。尤其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以及最近爆发的僵尸肉等事件,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追求品质、安全的农产品是他们购买的新方向。

1.2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几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据统计,2014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飞跃发展,我国有各类涉农电商3.1万家,其中生鲜电商接近4000家,2014年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260亿,较上年增长[1]。沱沱工社、本来生活、顺丰挑选等先后加入生鲜农产品电商行列之中,同时京东、我买网、1号店、天猫等老牌电子商务巨头也纷纷加入进来,使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竞争日益激烈。

1.3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政策意见。近几年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和意见。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015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助力农业电商发展;商务部召开全国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会,全盘部署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各环节工作……。种种政策意见表明了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领域的高度关注,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2沱沱工社供应链分析

沱沱工社的总公司是实力雄厚的九城集团。沱沱工社创始人董敏在2008年中国奶业三氯氰胺事件的触动下,创立了专注有机食品的网上超市。目前沱沱工社已打造起包括产品前期种植、采摘、包装、配送和销售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1沱沱工社供应链结构分析。在沱沱工社供应链上,沱沱工社承担核心企业的角色,依靠自有基地种植生产及对外采购的形式,利用自有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同时也在京东、阿里等平台上建立了销售渠道,并利用自有的物流体系完成产品的配送。沱沱工社生鲜农产品经营是由用户的网上订单信息驱动的拉动流程为主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即:用户下单沱沱工社向自有农场或外部农场下单备货、拣货物流配送给用户。这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既能够掌握市场明确需求信息,同时也要对产品供应、物流配送环节有极高的要求。对于非生鲜类商品则是要依靠沱沱工社对用户的精准预测,在自有仓库中备货,再根据订单配送的。沱沱工社供应链如图1所示。

2.2供应管理。目前沱沱工社在北京、上海等地投资建设上千亩有机农场,从育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为沱沱工社提供了稳定、的有机农产品货源。此外为保障产品的充足供应,沱沱工社在严格的筛选之后与国内8家农场签订了供应协议。这些农场按照与沱沱工社的供应合同,为沱沱工社提供新鲜有机农产品的供应,而沱沱工社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种植经验。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无论是自己生产还是采购回来的农产品,必须经过沱沱工社内部严格的检测程序,检测合格才会送向消费者,来确保沱沱工社每一批生鲜农产品的有机、绿色品质。同时沱沱工社通过透明参与式保障体系的服务标准,实行透明化的农场供应链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体验食品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机会。

2.3物流管理。沱沱工社斥巨资打造了自有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凭借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效管控,2014年实现了日交易超过1万单,当之无愧的成为生鲜电商领域中的佼佼者。(1)库存管理。在库存管理方面,沱沱工社借用了零售业的库存考核方法。以蔬菜为例,沱沱工社对于蔬菜品类的库存管理是通过预估销售量来设定自建基地蔬菜的采摘时期,让蔬菜进行分阶段采摘,来减小仓储的压力。如果发现蔬菜库存超过需求的数量,将会把积压蔬菜转移到自建的饲料厂,生产成为禽畜食用的绿色有机饲料,来较大化的减小生鲜产品损耗所造成的损失。(2)配送管理。沱沱工社自主投资建立的现代代化仓储配送物流中心集冷藏、冷冻库和加工车间为一体,保障了生鲜农产品的储备、加工等质量。同时为了实现“新鲜日配”的目标,沱沱工社购买了一定数量的冷藏冷冻车,来保障全程冷链的正常运行。为提高物流的及时配送能力,沱沱农场做出生鲜农产品的“产出预报”(提前3天进行“产出预报”,通过销售情况预算出销售数量,来制定采摘的产量)。通过这种模式,沱沱工社就可做到头天客户在网上下单,后台会把订单信息交互到农场,第二天一早会进行采摘,然后包装好送到配送中心进行配送,通过冷藏车直接配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2.4销售管理。沱沱工社采用全供应链的把控,使用网络平台实现商流。用户通过沱沱工社的自有平台和沱沱工社入驻的其他电商平台选购商品、下达订单,沱沱工社完成线下配送交付。除常规销售形式外,沱沱工社还依托自有农场推行地主计划的特色服务。地主计划是根据用户订购的土地面积,将为几个用户组成联合农场,每户(一分地)只种植一种作物,联合农场生产的所有产品均分。技术管理人员会为提供多种农场种植计划,与用户确认完成,并根据用户的情况提供专门的技术人员实施有机种植,或指导用户完成。当作物成熟后,会通知用户采收或代为采购,并将产品送到用户指定地点。

3沱沱工社供应链运行存在的问题

3.1供应不稳定。沱沱工社很难拥有稳定的品质农产品的供应。一方面目前自有基地规模有限,无论产量还是出产周期都无法做到持续性,而且品类也相对有限。而外部与单一农场和小规模农户合作,也不能满足电商的品类、数量需求,如果与多个农场合作,企业采购量偏小,缺乏规模经济性,且物流成本高。如果对销量预估不充分,会造成供不应求的现象,浪费销售机会。另一方面,尽管沱沱工对于外部农场实施严格管理,但由于地域的分隔,还是容易出现外部农场不严格按照要求来实施有机种植,或者不能按时供货,造成消费者体验下降。

3.2产品标准化问题。现在的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标准认知还有问题,老百姓已经被线下渠道用化学方法进行保存的产品品相而误导。例如:消费者都会认为颜色均匀、鲜亮的橙子(一般是打了蜡的效果)才是品质品,如果生鲜电商为顾客配送一个原生态、不加包装的橙子,消费者收到商品时,看见的品相可能因为不满意而退货但电子商务不能让老百姓看到具体的差别,所以影响购买的体验。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且国内农产品的小农户种植形式,会造成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每一户产出蔬菜都有差异,每一批次产品也都会有差异,因此很难使消费者得到持续性的满足。

3.3物流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配送速度越快越好。沱沱工社需要的是当天下单,当天货到的服务。沱沱工社保障“新鲜日配”的目标,成为阻碍其发展的较大障碍。既要满足速度的要求、品质的保障,又要降低物流成本,导致了沱沱工社的市场定位基本局限在本地化。农产品的存储不仅要注重温度上的区分,还要进行品类的区分,导致仓储管理非常复杂。农产品电商在进行仓库管理时应该优先进行品类划分库区;划分品类后,再进行温度的划分,产品需要冷藏还是冷冻在进行区分。譬如说香蕉和苹果都是水果,由于他们互相催熟所以不能放在一起。譬如说牛奶和牛排不能放在一起,由于他们需要的储存温度不一样,不同类型食物放一起容易变质。又譬如说新鲜蔬菜的嫩叶遇水容易变黄,所以仓储时不能接触水,但也不能太干燥。而一旦出现用户拒收或退回的情况,那么所损失的成本就更大了。沱沱工社的现代化仓储配送物流中心和冷藏冷冻车的购置,实现了全程冷链物流配送。但同时花费耗资巨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也加重了物流成本的压力,对沱沱工社又是一种考验。也因此而造成目前沱沱工社还无法实现盈利。

3.4预售商品的供应管控难。农业本身就是靠天吃饭,对于生鲜农产品本身而言,生产可控性较差,且品质不稳定。网络预售模式可能会面临生产环节失控的问题。而且由于不知道消费者具体需求商品的时间,所以生产基地很难控制具体时间;另一方面,当确定消费者需求的具体时间,安排生产基地去生产的时候,又很难保障生产出来的生鲜农产品品质,因此对于商品的管控难度非常大。

4沱沱工社供应链管理对策

4.1对合作伙伴实行激励制度。为保障获取稳定、品质的货源,除了对于自有基地进行更科学合理的种植外,对于外部供应商还可以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一方面,沱沱工社可以根据自己的订单,来选择可供应的农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可以用大订单来吸引他们,并且制定采购合同,严格要求农产品品质,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沱沱工社可以根据价格来吸引可供应的农场,提供高于市场的价格,并且制定激励合同,保障品质。长期来看,沱沱工社还应该通过与其他农产品电商企业、农场、合作社以及物流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借助合作伙伴来弥补自身的品类、区域、资源等不足。通过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激励,可以更有效地整合外部资源。从而实现沱沱工社更大程度的发展。

4.2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沱沱工社提供全程服务能和消费者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便于与消费者沟通及时反馈信息。更有利的是,这种模式还可以为沱沱工社的营销提供便利,吸引顾客促进二次销售。满意的服务和品质的商品是赢得消费者的依赖和信赖的两大因素。消费者习惯了眼见为实,与商品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才会更加地相信自己买的商品是好的,这样线下销售就会更有优势,而线上的销售仅凭图片很难打动消费者的眼球,以为会被忽悠。因此可以还要借助各种媒体通过专家宣传、实例展现等方式,让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形成正确的认识。结合目前沱沱工社实施的实地参观、自助采摘等活动,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此外,还要通过严格管控源头产品质量与提升物流过程质量相结合,使消费者能够获得高品质的产品,真正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是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保持消费者粘性的重要手段。

4.3降低损耗、减小物流成本。本地化的生鲜电商必须保障食品安全以及掌握损耗。与普通仓库不同,生鲜电商仓库的温度控制区域有很多种。比如冷冻产品,如果温度控制不,导致冷冻产品化冻,化冻后再冷冻,会造成食材不新鲜。新鲜农产品不仅进行品类划分,而且还得进行温度划分,把需要冷藏的和冷冻的区别开来。库存与损耗的关系密不可分,生鲜电商的供应链管控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合理地控制损耗,是决定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以选择良好的外部冷链物流资源实施外包,从而降低投入、扩大配送区域,弥补目前的区域化市场的不足。

4.4积极利用商品预售形式。农产品的预售可以通过网络预售和同期销售情况来分析市场的需求,按照需求来决定供货数量,从而实现订单农业的供需对接。沱沱工社要使用对掌握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从而较大程度的预测市场需求。并根据预售周期,科学有效的决定是由自有基地种植还是从外部供应商获得。此外还要通过与长期合作的农场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连接,可以保障对上游供应信息即时的获取。为避免供需矛盾问题,还应建立应急预案,如建立部分备选供应商、实施跨区域的合作等方式。除了现有的农场直播等展现自有有机农场信息的方式外,沱沱工社还应将合约农场或合作社等相关的影像和视频资料展示出来,甚至借助RFID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让消费者了解到供应全过程,了解沱沱工社生产、采购、运输、配送的步骤,有效缓解预售形式下消费者的各种顾虑,提升消费者购买的信心。

作者:汤晓丹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零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探讨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当国外的零售连锁企业进入到中国市场,随着我国连锁企业已经正式进入到微利时代,我国的零售连锁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与竞争,企业想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需要开展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零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并且也更加注重供应链节点之间的相互协调。就我们的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这样就很容易给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带来困难与挑战。

1供应链理论的基本概述

1.1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以及社会角度对企业可持续竞争理念进行拓展,进而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零售营销理论以及供应链管理技术作为基本出发点,来对资源进行相互的整合。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全局的控制与管理[1]。

1.2供应链管理发展背景

知识普及化,经济全球化,企业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整个零售行业的竞争也逐渐呈现出一体化与国家化趋势。另外,随着用户需求逐渐突出品位,导致诸多不确定性增加。虽然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已经提出了20多年,但是在不同时期,供应链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表示。但是却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的部门操作。虽然各种说法不尽相同,并且含义的表述也有差异,但是我们依旧需要理解供应链的基本内容以及实质性问题。具体而言,供应链的范畴要比物流深入得多,其不仅包含了物流系统,同时也囊括了生产、销售与计划等多个方面。

2我国零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因为国家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在整个供应链中,制造商都处于龙头地位,并且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之中都扮演了主导角色,导致零售商只能处于被动依附的位置。另外,除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品之外,制造商直接决定了生产的种类,进而决定了消费者是否能够购买到商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因为国家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传统的推式供应链模式出现了一定的改变,零售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都在不断加剧,这样就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行业垄断地位进一步削弱。之后,大型的零售百货店逐渐占据了供应链的主导权,因为其在批发商、制造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供求关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家乐福、沃尔玛、万客隆等大型连锁零售商出现之后,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本身的真实性[2]。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顾客的需求也在改变。想要维持卖方市场很难实现,这代表了买方市场的来临。但是买方市场与之前的模式的区别在于市场需求变幻莫测,企业不仅仅需要提升消费理念,同时还需要强调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样才能够合理的配置内外资源。随着零售连锁企业日益扩充市场,零售业的角色也出现了一定的转变,零售业不再依靠挤压等方式来获取利润,而是利用强大的物流,周密布点的连锁,信息的快速处理来迎合市场的多变要求。在20世纪末期,我国不再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只有管理部门的审批,或者是依靠各种票据才能够买到限量的商品。另外,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深入,居民收入也在持续性的增长,这样无疑就为零售业的发展创造了宏观的大环境。基于这一情况,21世纪供应链管理思想也从原本的研究迈入实践,将原本单一的管理手段逐渐演变成为全局意识的整体思想,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研究机构都对其有所认识。目前,我国企业也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思想的重要性,进而对模式进行学习,尽可能摆脱恶性的竞争,努力满足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需求,从而为自己营造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形成高效的运转体系。

3国美电器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与供应商协作关系不够融洽

作为我国较大的家电以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的全国连锁企业,国美电器的商品采购量非常庞大。国美电器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在与供应商谈判的时候存在极为明显的议价优势。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国美电器凭借其优势,不断的打压商品供应商,这样引起了商品供应商的不满。如,国美电器与格力之间的冲突,就是国美电器同供应商协作不够融洽的一大体现[3]。

3.2物流配送系统有待完善

虽然国美电器的进一步扩张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丰厚的利润背后是对不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的严峻挑战。现阶段,国美电器在全国各个一线城市都建立了商品配送中心,但是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依旧有所欠缺,这样就导致国美电器在覆盖配送范围方面依旧偏小,导致商品的配送能力不强。之前,国美电器的商品配送仅仅是依靠第三方物流,但是现阶段的国美电器则选择第三方物流与自营物流相互结合的模式来进行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与自营之间的车辆比例为7∶3。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配送就是国美电器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还存在增值服务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缺少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样也会给国美电器的物流供应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3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略有不足

零售连锁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时候还存在明显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国美电器的供应链管理包含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方面,并且供应链的管理也需要与国美自身的发展战略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相互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更新,呈现其动态性,这就要求国美电器供应链管理之中的相关人员能够熟悉各种管理理论,找到管理的方法与措施,并且还能够精通供应链的相关理念与实际手段,勇于开拓创新,实现与时俱进。但是,就国美电器现阶段的供应链管理来看,还缺少实践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拥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不仅仅只有国美电器才存在这一方面的问题,在零售连锁企业之中,缺少供应链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共性问题。

4国美电器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国美电器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性的提出对策,这样才能满足国美电器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4.1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对于国美电器来说,想要进一步获取经济效益,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供应商,导致供应商的利益受到影响。一个成功的零售连锁企业,必须树立共赢的理念。所以,国美电器在对自身的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实现不同资源相互的有效配置之外,还需要确保与其合作的企业能够获取一定的利益。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能够建立出相互信任,达成战略伙伴的关系,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全盘的考虑整个产品的经营环节,并且将这一部分环节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就能生成供应链,实现彼此之间的供应,这才是当前国美电器在处理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

4.2完善物流配送系统

国美电器想要转变其发展战略,就不能再走原本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扩张再建设老路,需要先增强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之后,再进行门店方面的扩张,迈入企业并购的新路。国美电器一方面需要建设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将物流配送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需要将依靠第三方物流来进行配送的现状改变,虽然依旧需要第三方物流配合来进行配送资源的整合,但是也需要做好自身零售连锁销售网络的拓展与完善,将精力放置在产品的销售,满足国美电器发展的需求上。但是,就长远来看,如果一直由第三方来做产品的物流配送,必定会成为国美电器发展的软肋,直接阻碍国美电器成为世界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所以,国美电器需要在自身的物流配送体系之中降低第三方物流的份额,同时,不断扩展自身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样才可以完善国美电器的物流配送能力,为了成为世界级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4]。

4.3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

为了满足国美电器未来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人才不可少。在引入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国美电器内部管理人才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才能够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满足国美电器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5结语

总而言之,在面对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的时候,国内的零售连锁企业就需要重视供应链管理,能够从组织、观念、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利用供应链管理来提升自身竞争力,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

作者:杨明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我国中小企业若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联合或整合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同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分析并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为中小企业提出几点建议,即企业如何更好地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合作;竞争力

1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企业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企业若想缓解经营的压力,就必须推动开展供应链管理工作,整合链条上的每一关键环节,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我国,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但受其经营规模的限制,大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做得不好,倘若还是以前那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势必不能在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现在企业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的竞争,它越来越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的系统协同上。一家企业若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加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从单一的企业角度来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优化供应链的最终目标就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能有效控制库存水平,减少交易费用和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能极大地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

2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在生产运营中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较大,而且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企业上、下游不能形成有效的控制以及企业间的信用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对上下游控制不力

链上的企业是代表着不同利益的经济实体,利益冲突经常存在,许多企业由于疏于对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控制,以致对本企业造成致命冲击。例如三鹿集团在原料奶的收购和检测上存在的问题,缺乏对供应商和货源控制标准,使这个奶制品品牌轰然倒塌。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不平衡,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对企业上下游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将会使整个链条出现连带问题,影响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2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开展起着重大作用。但是,在许多中小企业中内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少。虽然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对信息系统的构建,但是大部分企业中的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记录数据,仅仅只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速率,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生产运营的流程。

2.3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的相互信赖和合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市场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一个企业如果存在信用的问题,将会导致整个市场中相互之间信任度降低,市场中欺骗等不良行为会不断出现,这些都会对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常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产生阻碍。企业失信行为,在短期会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期来看,这些行为会给企业带来致命影响。

3中小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建议对策

面对这些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应如何才能改善这些问题。

3.1对上下游进行控制和整合

中小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战略同盟,随着企业的发展,必要时可进行前向、后向一体化战略,实施更加有效地控制,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和风险,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积极进行业务的重组和整合,企业发展壮大可以对上下游进行控股或并购,逐渐减少中间环节,加强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和控制,使每一生产和流通环节都由自己控制。进而提升经营的效率,增加收益,使企业更有竞争实力。

3.2对链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企业要对信息、物流运输、库存和资金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些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数据的发展,企业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发现有时效价值的信息。此外,物流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加强物流运输管理和库存管理,积极推进供应链战略的工作,要对企业的物流进行有效整合,对库存进行严格控制,方能减缓解企业运营的压力。

3.3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信用体系

首先,加强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和相互合作,可通过信息披露等方法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其次,要依靠完善而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诚信经营的政策法规,保障企业在诚信经营过程中有法可依。各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诚信经营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按期公示那些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名单,让不讲诚信的企业难于立足。

4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市场环境中成功突围,就必须认真研究供应链是如何运作的,有效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开展,建立企业高效的供应链,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加强企业上、下游的控制和整合,建立完善信用体系,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

作者:任谦 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项目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企业在当前市场氛围下的竞争逐渐向白恶化方向发展,并且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地位也逐渐提升起来,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要提升对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重视,并建立完善的管理策略,从而发挥其优势与作用。文章就通过项目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与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明确供应链在管理中的作用,真正有效的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关键词:项目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作用

所谓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对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规划,在将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与组织,确保相应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在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主,通过合理的项目开发、组织以及规划等,制定合理的、健全的网链结构,从而更好的保障相应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项目管理工作的作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一、供应链管理内涵分析以及其对网络的依赖分析

对于供应链来说,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重要部分,其主要就是对企业物流、现金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通过从原材料采购环节直到,将企业产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这样能够有效的实现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等各环节相连接的优势,形成一个具有独特功能的网链结构体系。所以必须要明确供应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挖掘企业的潜在能力,属于企业发展中第三利润源。供应链还能将顾客、厂家以及供应商进行整合,从而更好的提升管理效率。并且还能有效的了解和满足于市场的需求,为广大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内容,更好的提升用户满意度。可是对于供应链管理形式还只是一种理念,将理念转变为现实是需求新技术和新手段的支持来完成的,所以只有将网络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进行融合,才能保障该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科学化管理目标。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其属于非常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形式,其包括企业内部不同的环节与部门,还包括企业外部乃至于国外的企业和用户等,其形式展现了内外结合、远远联手的生产以及销售网络体系。而网络管理工作是需要有网络技术的帮助的,要有良好的网络技术,才能更好的确保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实施形式进行分析,应该要重新规划企业供应流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有效保障组织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要有效的规划企业供应厂家的主要分布情况,保障其整体程序相对简洁且信息保真化,从而更好的运用网络技术来完成相应工作。

二、项目工程管理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模式分析

在企业生产制造的过程当中,供应链属于一个非常巨大的供需网络体系,主要就是从商品生产到产品流通的过程,企业通过对相应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以及物流等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从而更好的将生产商、供应商、运输商以及消费者等各个环节进行链接。而根据供应链生产制造定义,可以有效明确工程项目供应链是整个工程项目中关键环节,通过以企业为核心环节,对资金、施工原材料以及物流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将其生产商、供应商与承包商等有利益有关的部分进行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例如,在开展新产品开发工作中,无法通过一个企业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多个企业共同来完成,这一工作的开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并且要在实际工作当中,对各个企业的主要负责项目进行分工,从而使其明确自身职责,并且也要对各个企业的利用和风险情况进行分担,避免不平衡现象的出现,从而保障供应链中的企业在整个工程项目开展中保障协调性、同步性和集成性的管理工作,为供应链中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对于项目工作的供应链提出过程,由于工程项目供应链是以企业为核心,所以要重视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要明确以下几点的重要性。首先,项目管理发展趋势。在项目管理形式的不断发展中,项目管理逐渐进入到运行管理环节当中,其成为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形式。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主要就是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而进行的。在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时,要有能够参与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能力,这对企业工程管理与运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整个供应链中也就只有工程项目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相应条件,所以成为工程项目供应链中核心环节;其次,从法律政策角度分析。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工程管理形式不断的与国际接轨。现今我国也促进实行了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体系,这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提供了健全的法律保障,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工程项目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建设。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是通过坚持以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为核心环节,工程项目为主要的对象,只有在满足工程项目需求的情况下,有效的满足个别项目发展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整个供应链中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项目管理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坚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中,顾客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企业要坚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标准,这也是保障企业实施供应链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而对于顾客这一环节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关键顾客、合适顾客以及一般顾客三种形式。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来说,就可以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来为其提供相应的需求,满足其相应要求。之后在由企业项目部建立相应的小组专门对顾客供应链进行合理的管理,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满足其要求的产品以及服务项目。

2.在供应链中对不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整合

对于传统企业组织机构来说,都是以垂直的、职能式的组织形式为主的。该组织结构优点主要就是能将相应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并为企业间部门相互支持提供有利保障。但这一组织结构还是有些缺点的,是在多个项目中不同的项目在资源优先使用权上,会出现矛盾和相应的冲突。因具有权力集中的弊端,导致信息传递中会出现不确定性问题,导致项目决策与原要求不统一。

3.合理的运用企业项目结构中人力资源

企业项目组织结构当中,企业中的项目经理可以通过企业租赁或是基层选拔中进行选择的。他们将会在企业组织机构中获得较大的权利,从而更好的调动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的资源,不要经过企业较高领导层决定,这对其开展相应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四、在项目管理中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支撑要素

1.具有先进的、的信息技术支持

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其中的物流管理信息是共享的,在供应链环节当中不同的企业间会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和优势就是对相应信息进行搜集、对信息进行储备、对系统进行优化等,从而对相应信息进行良好分析、选择与处理,从而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善的信息条件。

2.要有信任、沟通与冲突解决机制的支持

无论是哪一种合作形式,都是需要两个企业或是多个企业共同发展活动相应利益而形成的体系,所以在合作中就会需要相互信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并且企业间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信任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在企业间合作中沟通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促进供应链中不同企业开展相应工作的重要部分,企业间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任、沟通与冲突解决机制,从而将其企业间的冲突现象出现,并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有利保障。

3.要有公平的利益与风险分享机制支持

供应链主要作用就是运用合作的形式,实现工程项目中能够和利益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获取工程项目利益较大化。对于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是对工程项目整体进行分析的,通过明确哪些部分属于薄弱环节,会给企业带来成本或利益上的牺牲,进而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而在供应链中企业认为承担的风险与利益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终止合作的现象。所以工程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要有公平的利益与风险分享机制为主要环节,应对供应链中不同的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以及利益进行公平分配,从而实现企业间利益较大化,促进供应链中企业间稳定发展。

五、项目管理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的新思路、新方向

现今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稳定进步,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也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所以企业可以通过将项目管理基本思想运用到供应链管理当中,通过以“组”为单位的顾客服务形式,来建立企业供应链管理新组织结构体系。并且在这一环境下企业必须要明确的意识到,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单单是由单一的一个企业来决定的,是由产品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来决定的,并且产品间竞争也会逐渐形成供应链的竞争形式。

六、结束语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模式属于合作形式,通过企业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任沟通等为主要基础环节,从而满足企业间利益较大化发展要求,从而为促进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稳定发展的需求。

作者:赵晓保 单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供应链管理论文: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分析

【摘要】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策略之一。许多企业通过进行内部结构优化,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等几项举措来实施企业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供应链管理需要分阶段进行,企业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由内而外实现高效率的管理。

【关键词】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内部结构优化;战略伙伴

关系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非常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企业越来越重视其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大众公司为例,对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并简要总结企业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研究背景分析

大众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汽车制造公司,由世界著名的汽车设计大师波尔舍创立于1937年。大众集团拥有在德国本土的大众汽车公司和奥迪公司以及分布在其他国家的若干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汽车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仔细研究汽车行业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众公司的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策略,总结其方法和经验,并对于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集成化供应链水平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一)内部结构优化

企业进行内部结构优化有其必要性。许多企业内部实施的都是较为死板的上下层级关系结构,上级部门对下属部门的控制力较强且下级部门的反馈意见作用发挥有限,这种制度会极大地约束下级部门工作的自发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汽车市场的变化是迅速的,企业必须在短时间内抓住商机。通过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给予下属部门一定的自主权,企业的内部纵向结构不再是的上下级关系,下属部门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使企业结构更加适应于变化着的市场环境。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上级部门的总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使上级部门可以更加专注于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大众公司的内部结构实施的是典型的职能部门化。这种制度使企业内部的分工细化,每个职能部门都进行其相应的业务活动,上下层级关系较为明显。这样的制度可以使员工的工作内容较为清晰,部门各司其职,但是这也容易导致下级部门的自主性不高,公司内部供应链的僵化。为了实现内部结构的优化,公司高管可以适当给予部门一定的自由度,并通过内部供应链的管理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一般企业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会根据外部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进行采购,计划,生产和销售之间的协调,使各个环节的工作可以连贯地进行。这些部门的数据会不断地反馈到企业的数据库中,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实时地掌握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情况,形成企业纵向之间的联系,并起到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作用。这样的管理制度既保持了企业整体的秩序,同时也考虑到了部门的自由度。通过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各个部门不再是机械地执行上层的政策,而是凭借自己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来实现利润,这会强化企业中各个部门间的竞争,有利于充分地激发各个部门的潜力,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

一些企业内部仍然实施“推动式供应链”,根据商品的库存情况,将商品逐步推销给顾客,对于市场的响应速度不够快。通过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应该更多地采用“拉动式供应链”模式,仔细分析顾客的需求变化,把客户视为供应链中的源动力。企业充分地进行数据挖掘,基于大数据来估计未来顾客需求的变化方向,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企业建立起以订单为中心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也是实现内部结构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订单在从客户传递到供应商的过程中要经历多个程序,企业通过以Internet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将销售订单,采购订单,生产任务订单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订单中心,将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企业的管理部门通过订单的处理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企业加强订单管理,将其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尽量缩短订单周期,以减少库存量。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对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整合。以订单为中心的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门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较大化,使商品通过供应链实现增值。由于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企业也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对于企业内部结构优化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企业处理和储存大量的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也是企业进行市场预测的基础。用数据库等技术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较为,不过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数据的安全,及时做好备份和加密工作。

(二)战略伙伴关系

现代企业大多已经抛弃封闭经营的思想,而是通过供应链与相关的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与专业化。一件完整产品的生产往往不会在一家企业中完成,而是将产品的各个零件分包到不同的企业生产,再进行组装。社会分工是人类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也就没有交换,经济就很难发展。不同的企业往往具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社会分工能够促使企业发挥其生产效率,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生产质量与效率。在汽车行业中不同的零件商往往负责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然后通过总装生产出最终的汽车,再销售给分销商或顾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商品的生产。大众公司的零件商分布在全球各地,通过海运等交通方式,将各种零件最终整合,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减少自己的交易成本,实现更高的利润率。同时,企业应该致力于建立合适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企业在合作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其他企业的生产水平,从而决定与哪些企业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这样的合作模式可以减少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也会有效减少机会成本。例如,一些供应商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合作往往会虚报数据,反而使品质企业无法进入到供应链中。企业间通过信息共享,建立信任机制,最终形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可以减少供应链整体的风险。

在具体举措方面,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整个供应链的枢纽,是信息交换的中心,也是物流集散中心。核心企业在收到上游企业发来的订单信息时,应该及时将信息进行模块化分析,再迅速地传递给指定的下游企业。当下游企业对于订单有疑问时,核心企业应该及时处理这些反馈信息,并提醒上游企业快速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从而使上下游企业能够合作协调。核心企业往往是供应链中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因此当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供应链出现问题时,核心企业应该及时调整计划,对物流进行调节,降低总体的库存水平。最关键的是核心企业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以供应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不能够因为短期的利益而频繁更换合作伙伴。现在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个体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核心企业可以以增值率和竞争力的不同,将企业分为有影响的合作伙伴,战略性的合作伙伴,普通合作伙伴以及竞争性/战略性合作伙伴,并通过直观判断,招标,协商选择等方式来选定最适合的合作伙伴。大众公司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来推进总体供应链的发展。2016年5月24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Gett投资3亿美元。Gett是一个叫车平台软件,一直以来被视作是Uber的竞争对手。大众立足于其汽车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本次投资。

(三)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

1、风险分担

由于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变化复杂,市场情况变化复杂,所以供应链中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供应链风险可以分为自然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前者主要指的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供应链的运转不正常。社会环境变化则包括合作伙伴风险,市场风险等。当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量的变化趋势估计有误时,会造成生产的过量或者不足,从而使得库存量增加,影响供应链整体的效率。由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联系十分密切,一个环节中的企业发生了变化会影响到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企业想要分担供应链风险,首先要学会如何估计风险。在长期的合作中,企业可以评价得出其他企业的性,不同的企业对应不同的权重。根据结果来调整与不同企业的合作程度,从而降低风险。同时供应链的结构不能够太单一,这样很难根据时刻变化着的市场环境来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供应链的灵活性不够,从而风险也会上升。但是供应链也不能太过冗长,供应链过于复杂会使得整体的调整速度有所下降,很容易因此而错过商机。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的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提高,也会降低供应链整体的风险程度。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起稳定的信息集成系统,供应链中的企业都可以通过系统掌握信息,有效避免由于信息不充分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大众公司在全球分布自己的供应链时,就充分地考虑到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将零件的生产地主要选择在发展中国家,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则放在发达国家,供应链布局的合理化也可以降低供应链的风险。

2、利益共享

供应链中的企业共同承担着风险,也共同分享着利益。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订立一定的契约来进行利益的共享。通过合同或契约,上下游企业会约定好各自需要提供的产品,成交的价格,交付的时间以及违约的惩罚。如果是一些合作时间较长的企业之间,则会采用固定分配法,即从总量中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将利益分配给上下游企业,而具体的百分比需要企业间进行协商。同时为了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于利润的分配不应该一刀切,对于在供应链中承担风险较大的企业应该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建立好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可以激发供应链中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供应链更加稳定。

作者:周思倩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