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实用13篇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

目前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能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际中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面发展。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更加活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数学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这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条件。尽量让课堂更加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面对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条件,教师要改变传统数学学科的教育观。多年来,初中数学以“中考”为导向,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强调学生的接受式的学习。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求我们数学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始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具体而言,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设疑、质疑、解疑,创设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顺利地数学概念,把握定义、定理和规律。教师要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以初中生所学的知识来看,以一些定理、定义居多,结论是早已有的。而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的是数学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当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例如:我们求多边形内角和,教学过程:

(一)创设激疑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为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让学生分组探究,总结探究出来的各种方法。

方法1: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

方法2: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尝试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换成两个三角形,这样就引入了辅助线的概念。

师:那你们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再按小组分组来进行讨论。主要引导学生利用四边形求内角和的方式来求其它多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学生都能够运用类比的方式求得多边形的内角和。在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学生们又认真地讨论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最终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十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

(二)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能力

师:同学们,结合前面的讨论和分析,以及大家的实际操作,你们能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这样,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下,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知。多次操作之后,学生能够找到求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

二、引入有趣的数学小实验

曾有科学家认为对科学的分类应该改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哲学,即把数学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这无疑意味着数学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数学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范围逐渐扩大了,求知欲大大增强了,他们喜爱科学类、技术类读物,数学实验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教学形式,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一到实验环节,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调动起学习兴趣,去认真地做实验。初中数学教材中本身就设计了一些数学小实验,能使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因此,教师要抓住任何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被充分调动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枯燥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有趣,也让学生对科学的价值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例如,在数学代数式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实验:我在教数学代数式是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测量未来的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学生对这个小实验都非常感兴趣,笔者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在这两个公式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每个学生看到公式后都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飞快地开始了计算,很快,学生都算出来自己的未来身高了,并且兴奋地互相交流着,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九!”此时,笔者就借此机会讲解到:“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回到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上,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例子,学生都比较喜闻乐见。

三、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数学学习可以是一种独立性的、个性的行为,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中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其个性的学习气氛。

要创造轻松愉悦的数学课堂气氛,首先要明确学生“课堂小主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发挥主体地位。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之所以没有兴趣,原因有二,一个是不喜欢该门课的任课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著降低,另一个是成绩不好,也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一旦成绩有了起色,或者连续获得好成绩就能够产生较强的兴趣。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从学习上鼓励,了解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轻易否定差等生;从生活上关心,关心学生冷暖。全方位地给予学生以关爱,主动与学生建立友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2

阅读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技能,是人类获取知识与学习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阅读,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语文阅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学科变得越来越数字化,阅读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阅读,而是一个各学科发展的趋势,需要加强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未来发展对于人类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阅读能力也要不断的加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于语文的阅读上,而且要不断培养一种以文字阅读为基础,多学科阅读能力共同协调发展的新的阅读模式。

初中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如今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快速推进,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阅读理解型的新题型。数学语言通常是一种符号化、逻辑化的语言,具有严谨、抽象的特点,所以在培养数学阅读能力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无论是数学问题还是其他问题,最终的来源于目的都是解决实际的生活的问题,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会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在阅读数学问题会出现看不懂的困难。在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首先学生会认为是题目太难或者阅读能力不够。除此之外,初中生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活泼,缺乏足够的专注度,不能集中精神在一件事情上很长时间,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通常会比较大意与粗略,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解决,但是问题如果比较复杂,题目比较新颖,逻辑关系比较繁琐,学生就会在解决过程中出现问题,读不懂,理解不透,无从下手。所以在对初中数学的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注重对概念、定理、公式的阅读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学科的学科性质,往往会遇到很多的数学公式、定理等,对于出现的这些抽象的公式定理,仅仅一遍是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的,需要多次反复的重复阅读,才能够真正理解其内涵。对于定理以及公式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老师的灌输,在课堂是进行教学,但是这样简单的教学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会,必须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完整题目阅读,全面理解题意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授时往往采取边读边分析的模式,在过程中教育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相关的标记。但是这样的传统模式并不能教会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题目的要求,会造成断章取义的弊端。通常我们要求学生首先是讲题目完整的进行阅读分析,全面理顺题目逻辑关系,然后再去思考题目的解决办法。这种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分析题目的方法就需要W生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加强自身的平时训练,才能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冲题目的整体进行理解与把握,避免了由于从题目部分理解题目造成的错误。

3.注重数学阅读的信息收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一道题目都不是简简单单个别信息组合而成的,往往包含许多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进行数学阅读过程中就需要仔细去分析每一句话中所包含的细节信息,特别是题目中没有明确显示的隐含信息,要将这样的隐藏信息找出,然后通过自己掌握的信息去重新组织题目中呈现的这些细节,然后思考解决的办法,将复杂的题目分解为简单的问题。

4. 注重对数学阅读的有机整合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处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分支,所以在对题目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等信息整合能力,经常去思考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具备一定量的知识面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要求我们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工作。

5.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目前我国教育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式,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阅读效率成为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不同的课堂类型,鼓励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也可以通过学生阅读的类型设置课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一天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罗列出来,估计学生带着这些疑问与要求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学生在这样一个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自已的主观想法,这就要求老师针对学生自己的思考,结合教学的要求,通过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比如在对“有理数乘方”的教授过程中,首先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例如:有理数乘方的定义,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规则、有理数乘方计算中的注意事项等,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学生阅读结束后,鼓励学生对阅读所得进行自己的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的提问回答的过程,巩固阅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效率,是提高数学阅读效率的关键。

三、结语

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更有效率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通过课堂讲学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效率,要通过讲授数学阅读的方法与思路,让学生自己明白数学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白通过阅读能够成功的学习很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对学生多鼓励,指导并且提供好的阅读材料,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立钢. 一切阅读题都是纸老虎一中考数学阅读题的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3,(06).

[2] 金丽萍. 初中数学教学中阅读题解题的培养模式[J]. 文理导航(中旬), 2014,(03).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3

一、转化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转化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在解数学问题时,经常、反复地应用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是没有单独地、明显地把它提出来而已。《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处处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从它的编排顺序和教材体系来看,往往前面的知识是为传授后面的新知识做准备,后面的新知识通常转化为前面的旧知识来解决。

代数教材中“有理数”一章,在学了有理数加法和相反数后,有理数的减法就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来进行;学了有理数乘法和倒数的概念之后,有理数的除法,又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来进行了;而“方程”这一知识板块,环环相扣,由旧知引新知,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转化思想更是淋漓尽致贯穿始终:分式方程整式化,通过去分母、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无理方程有理化,通过方程两边平方、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降次化,通过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通过代入或加减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消元化,通过代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因式分解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开平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八年级代数求平方要的问题来解决,而配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七年级代数的乘法公式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然后转化为开平方来解决等。

几何教材中:把圆分割成n个全等的扇形,当n越来越大时,求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为求矩形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章知识后,四边形和多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转化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之和;图形中的线段比转化为面积比,面积比又可以转化为线段比,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又可以用“割”“补”的方法转化为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问题……

可以说,转化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初中数学教材。

二、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不少其他数学思想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既意味着转化,既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把顺向问题转化为逆向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因此,学生学会数学转化,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1.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

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是解题中常用的思考方法。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能否细心观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因此,教师更应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的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缩小接触新内容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做常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

许多初中学生碰到一些抽象问题时,往往遇到数学知识理解难、语言表达不顺畅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情况,通过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来达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简单化。初中学生智力发展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转化过程中,初中学生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基于这一特点,数学老师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要善于将其具体化。其中,教具的合理使用,PPT的灵活呈现,数形的有机结合等都是达到转化目的的有效方法。

3.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数学解题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较难(繁)的问题,通过分析将其转化成几个难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小问题,再根据这几个小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局部为整体服务,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

复杂问题简化是数学解题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思考方法。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转化为简单问题迅速求解。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度,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逐步推进的梯度,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4.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

特殊数,特殊式,特殊公式,特殊图形(包括图像)等虽然特殊,但也蕴含着一般的内在性质,因而有些一般数学问题表面上虽然没有突破口、入手之处,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题中隐蔽条件,转化为特殊问题,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5.把顺向问题转化为逆向问题

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习惯于顺向思维,即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方式随处可见,无论是概念、定义的学习,公式、法则的运用,还是定理、定律及性质的理解,解题的思维方法等都蕴含逆向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顺逆这个问题,发掘教材中互逆因素,有机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6.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反过来,数学也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其中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重在分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转化思想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最活跃,最实用的思想方法。除了上述六个方面问题外,数学中转化问题还有很多,如,不规则与规则,运动与静止,空间与平面,变量与常量,图形与符号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摒弃“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重视解题思路的概括解题,这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包括数学转化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益的。

三、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转化思想极其重要,其不仅表现在学习中,也表现在生活中,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内容,以转化思想为主旋律,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包含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基本内容;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与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又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蕴涵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率着表层知识。因而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层知识,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在计算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把除以变为乘以,使两种运算转化为一种运算,这是多种运算向统一运算转化的体现、在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消元的思想就成为转化的指导思想,而代入法、加减法是这一指导思想产生的两种必然方法。当然,加强初中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并不是靠对几个范例的分析就能解决的,而要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里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

2.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着力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存有这么一个难点:平时题目讲得不少,可只要条件稍稍一变,一些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很难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转化思想方法。若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转化思想方法的解题功能,不仅可少走弯路,而且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转化意识也逐渐得到培养,从而增强了他们运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3.在教学的小结和复习中,强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4

基础。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爱上学习的必要条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仅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其次,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要在教学中融入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一学校对一次考试成绩进行电脑录入,2640名学生的成绩被两名学生分别录入一遍,已知甲录入速度比乙快一倍,甲比乙快两个小时录入完成,问两人录入速度是多少?在解答这类问题时候,教师可以以本学校作为载体,比如,学校有2640名学生,分别派两位同学进行录入,假设乙每分钟录入x名学生,则甲录入2x名学生,列方程得2640÷2x=2640÷x-

120解得x=11则2x=22,将x=11带入方程,则验证正确,因此,甲每分钟可以录入22名学生的成绩,乙每分钟录入11名学生的成绩。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分组分别假设不同的甲乙二人的录入速度为x,然后列的不同的方程,最后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以对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不同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不应当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因此,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要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数学课程以内,可以以例题为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发现问题与设计问题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某一个例题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与例题相近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进行解题锻炼,从而在学习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与设计问题,生活即教育,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并将思维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学习

范围。

三、创新教学模式,发掘学生的潜能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更多的教学设备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开放式教学的应用以及户外课堂的发展

等。教师通过这些设备与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在课堂开展解题比赛、解题思路的分享或者让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教案,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讲解,从而侧面锻炼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掘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长,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如何用六根铅笔围成四个相同面积形状的三角形?学生可以拿出六根铅笔进行实际操作,看看如何实现。通过学生动手与实践,最终发现可以排成一个三棱锥,从而形成四个相同平面的立体结构。像这种通过平面与立体结构的转换,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注重引导,培养学生自学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填鸭式”与“一言堂”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在新课改要求下,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自主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可以采取在课堂开展小组讨论或者是辩论会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确立自己主导地位的角色,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从而为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打下坚实的

基础。

参考文献:

[1]盛保和.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6):96-97.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5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本文从数学思维的特征,品质出发.结合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中学数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因而数学思维有其自己的特征.

第一,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数学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其中包括直觉、归纳、猜测、类比联想、合情推理、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方面,微观上,要求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要求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要言必有据,步步为营,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任河一项新的数学发明.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推不出来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创造.诸如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顿悟等等。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采取了新的策略.掌握了新的技巧.通过反复深入地提出猜想.加以修正.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数学理论。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过程总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的过程。似真推理起着为逻辑思维探路.定向的作用.可以用来帮助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新命题.提出可能的结论.找到解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其中.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更是两种重要的策略推理形式;而逻辑推理则是似真推理的延续和补充.由似真推理所获得的结论.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作进一步的论证、证实。因此.数学思维只有将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去求得解答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命题推广、升维策略、降维策略等都于这方面的反映。聚合思维是以“集中”为特点的一种思维.其特点是具有指向性、比较性、程性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思维也是常常被交替使用的。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为了探查解题思路.人们总是要将思维触角伸向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各种可能的解模式.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设法找到具体的思路.在探测思路的过程中.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集中注意力初中数学论文,集中攻击目标,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第二,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思维的严谨性。它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准确、有根有据。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的启迪,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注重运用类比、猜想、但不轻信类比,猜想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要挖掘其中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条件:运用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在概念数学中初中数学论文,要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仔细区分相近或易混的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重不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第四、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间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第五、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六、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辣荃杈叮快速获?.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第七、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第一、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初中数学论文,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二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弓i_起动机。思维处问题起初中数学论文,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i仑通常是通过归纳、类似、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译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广泛的具体等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迫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等.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杜,1991年11月。

[2]王仲眷。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杜,1989年11月;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04-01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发现,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归类知识,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数学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其中有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归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数学日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知识的特点和应用,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了七年级数学的《有理数》一章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任务。这一章内容主要围绕着“数轴”展开,需要学生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学会在数轴上标出对应的点,加深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画出数轴,并且标示出已知点的位置及数据,写出自己对数轴的认知和理解。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大都能结合温度计上的刻度、不同地方的海拔高度、向两个方向不断延伸的马路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画出数轴,标出对应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数学日记形式,学生对数轴的三要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并且通过借助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有理数的知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回顾过程,总结数学学习方法

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定理等,是由大量的事实推导出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数学日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回忆,强化独特的数学学习体验,概括数学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七年级数学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数学日记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章学习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自由表达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想法,并且写出自己对数学课程学习方法的理解。由于教师明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大部分学生能在日记中谈到自己数学调查的方法,从样本的选用、调查的过程,再到数据的整理,最后作出统计图,根据图形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数学调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体验及学习方法。

三、拓展内容,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而应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写作,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写出自己思考探究的过程,破除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7

一、初中数学教学符号语言学习与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数学符号是数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1.准确性原则。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遇见一些关于定义域的数学概念,它们都是由简练的数学符号语言组合的。数学教师必须精确的掌握数学语言中的每个数学符号,认真区别类似的符号,用自己认真的治学作风为学生树立严谨学习的榜样。比如,代表三角形的全等的数学符号和相似号是有着细微差别的,在教学时就要让学生准确的去运用。

2.规范性原则。数学学习的质量经常是使用考试的形式来检测的。要想学生有能力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把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发挥到考试试卷上,就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坚持数学符号语言的规范性原则。

3.简练性原则。数学符号是一种非常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形式,运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简练的去表达数学知识,简练性应是数学符号语言的原本特性。在对打基础的初中数学进行学习过程时,必须要注重运用数学符号去表达的简练性特征。

二、初中数学符号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日常教学的积累,经常去反思总结数学符号都有哪些特点、在使用时都有哪些技巧,并在课堂上通过一些例题渗透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简为容易理解的数学知识。下面列举了一些初中数学符号的使用技巧,可供参考。

1.在学习初中数学的几何知识时,时常遇见一些英文字母或者是希腊字母,在出现关于角、线、线段、面等知识时,初中数学教师要清楚的说明这个表示符号是英文字母还是希腊字母。比如表示角的话,既可以用单独一个希腊字母∠β,也可以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ABC进行表示。而且在角的表示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对一些字母去标准的发音,又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初中数学的学了有几何知识,代数学习就是另外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在学习代数知识时,穿去一些英文字母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等一些基础代数运算方法的展开,都是需要使用英文符号去表示。教师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要运用口诀等办法帮助学生记住这些含有英文字母的数学公式,就像平方差公式、立方差公式等。

3.初中数学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很重要的数学名词用符号来代替,比如三角函数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等,这类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数学教师教会学生明确的去区别这些相似数学符号的差异,在使用时不能够乱用和混淆。

4.有些数学符号的书写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书写的标准,符号在使用时要求是大写、小写、还是斜体等都要进行提醒,从而保证规范的使用数学符号。

三、初中数学符号语言的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更加注重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多的运用数学符号去表达数学知识。在这样的情形下,初中数学教师能否把数学符号的思想和应用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现在教学研究者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以下提供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运用数学符号的几个策略。

1.要让学生真正的明白数学符号代表的意义。数学符号可以直接的表示数学上的一些概念和性质,初中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每一个符号代表的实际意义。比如有些常见的数学符号,不仅含有大于或小于,还有等于的意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让学生特别注意数学符号的某些隐藏含义。

2.要严格规范学生在数学符号上的书写。数学时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数学符号的书写必须要做到精准、不出差错。比如在一道题目中,常量或者变量都必须使用一致的数学符号去表达。再比如,在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如果把面积用英文大写字母S来替代,其他的也必须统一,符号的书写位置也要适当。在表示数时如果使用科学计数法,就要保证小数点后面保留的个数。对直线或者线段如果使用英文字母进行表示,在写小写字母时应该用斜体。

3.有意识的渗透数学符号的转化思想。数学符号可以方便快捷的把抽象的数学语言简化为易于接受的数学符号。学生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把这种思想熟练的掌握,必会在学习数学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就必须熟练的运用数学符号语言,同时不断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数学符号语言在初中数学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时更加轻松,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为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8

初中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黄金年龄时期,这一阶段受到的教育不但对后续的高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其中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的同时,又要把另一部分学生输送到高一级的学校,为将来的高尖端人才打基础。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作为初中数学执行者的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我们的使命?下面我结合几年来工作的经验,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改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前提。 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无论是对于深化教育改革,还是对于促进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在传授他们数学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 更加注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成功的教育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只能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必然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所以初中数学教育及能力的培养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初中数学内容分配到每堂课的内容并不多,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完全可以掌握。不过在部分地区,由于中考取得高分才有希望进入重点高中。而中考能否取得理想分数的关键因素就是数学,所以平时对于数学的要求难度提高了很多,平时做大量的习题,让学生每天都面对大量的题目。其实这样做是完全没必要的,长远看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讲得少而精,当学生掌握了课堂上内容,完成习题后,其余的时间就可找些有关数学的趣味书来看,自己动手去实践一下,或者让学生有意注意一下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然后互相交流。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3.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不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种关系大大阻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创造能力平平。时代呼吁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柳斌同志说过:"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教育学生学做人、学求知、学创造,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师生互动,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当然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主阵地。教师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程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就会摧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就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素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开启探究式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探索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顾问"、"引路人",在教学中可运用如下教学策略。首先多给予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机会。教师针对某个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探索时,学生不可能都会有相同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容许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接受学生的每一种想法,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至于附和他人,同时还要尽量训练学生如何表达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其次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课堂教学或日常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线索。线索可以是某个问题,某种现象,也可以是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有意留出的空白再次决定学生探究的类型。探究式教学开展的原则是,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意见;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的优劣。最终在班级小组中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默契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氛围。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的学识再高,素质再好,无论他怎样的彬彬有礼,如果他不爱国,一切都是没有用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目前运用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的内容,要注意挖掘,在讲解传播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不断地创造时机,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逐步学会求知和创新,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和长远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健体。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覃 球.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数学作为物理的应用学科,二者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许多现象,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其运动变化规律,则需要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例举物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一、 适当运用物理问题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属于符号运算的学科,对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初中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我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引入了这样的物理问题:“照像时,为了让像达到我们所要的大小和清晰度,需要调整镜头,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应该说,所有的初中生都照过像,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虽然他(她)们对照像有感性认识,但不太懂照像的原理,我例举的这个物理问题必然会引发他(她)们的求知欲。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画出成像原理图(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光线组成一个ABO,像和透过镜头的光线又组成一个A´B´O,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然后再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实际上也就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讲解照相机操作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照相机原理。

已知:AB=1.75米=175厘米,A´B´=3厘米,人与镜头的直线距离d=5米=500厘米

解:设:镜头和像的距离为d´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AB:d=A´B´:d´

答:镜头焦距应调到离像约为2.08厘米处。

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引入光学成像的物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里”,以期形成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

二、 引导分析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良好途径。

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函数课时,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并绘制了如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2、图3),请学生根据图像分析以下问题。”

1.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70℃)乙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80℃)

2.让学生分别写出甲和乙“观察水沸腾”实验的温度y1、y2(℃)随时间t(分钟)变化的函数关系式?(y1=Kt1+70,y2=Kt2+80)

3.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做水沸腾实验的水温在几(4.5)分钟时超过乙同学水沸腾实验的水的温度。

4. 选择4个不同答案来检验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乙同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他的记录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分析正确的是哪个?⑶

分析:⑴实验加热10分钟后停止供热;⑵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⑶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⑷由图像可知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三、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原理。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几何知识:⑴平行线性质;⑵余角定义;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几何知识分析这道物理题,这样我们就达到巩固有关的几何知识的目的,而在解题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了几何知识应用的方法。

解:1、AO是入射光线,

OO´是反射光线,则它们的

余角也相等

∠1=∠2

2、OA∥β平面镜

∠1=∠θ

∠2=∠θ

同理可得:∠3=∠4=∠θ

∠θ=∠2=∠4

又∠2+∠θ+∠4=180°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0

1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1重知识结论轻知识形成过程

当前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结论比较重视,对新课的引入过程,对新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问题设计,放过了许多进行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误认为课堂时间紧,能力培养见效慢,不如“精讲多练”实惠。教师在备课时,一般容易单纯地从教学内容出发,对深层次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周全或不去考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往往只停留在知识内容或方法的要求上,不能兼顾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更不能教会学生学习。

1.2“应试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盛行,

初中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和负责态度欠缺,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富有创造力的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急需营造一种氛围,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数学学习过程,改善数学教学结构,改革单一、呆板、程式化的被动局面,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所具备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等特征。

2 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策略

2.1创设质疑情境,提高问题呈现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各种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如在一堂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元二次方程(k-1)×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某学生回答:因为方程有实数解,所以判别式大于等于0,于是4-4(k-1)≥0,解得k≤2。另一学生产生疑问:k≠1,否则这个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正确答案是k≤2且k≠1。此时,笔者将题目改为:方程(k-1)×2+2x+1=0有实数解,则k应满足什么条件?一学生回答:一样!此时教室里讨论开了:题目没有说这是一元二次方程,但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怎能用判别式呢?k=1时……经过一番质疑讨论,学生得出这道题目应分类讨论:当k≠1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由题意得4-4(k-1)≥0解得k≤2。当k=1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解是x= ,所以k≤2。在学生的质疑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探索发展,完善了本题的解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唤起求知欲,为学生提供积极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善于指出问题。

2.2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自主参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有一铁匠想用一块锐角三角形铁皮余料制成正方形零件,为提高锐角三角形余料的利用率,正方形的边长总希望大一些为好,怎样才能使正方形的边长最大?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问题:如图1,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内接正方形的边落在三角形的哪边上,正方形的边长最大?学生探索得:对于锐角三角形余料,内接正方形的一边落在锐角三角形最短边上时,边长最大,即加工成的正方形最大。总之,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初中教材中大量渗透了诸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类比归纳等基本思想,介绍了诸如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同一法、归纳法等基本方法,需要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明确恰当地讲解与渗透,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长期发展。

4 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让自主学习成为习惯

学生学会学习是提高数学素质的有效方法。学生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大量知识大都不是课本上现存的,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1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也不能到达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2. 数学教学思维的肤浅性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初中学生无法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初中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只会根据数学题目进行思考,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初中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能力。

3. 数学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初中学生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进一步导致初中学生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此外初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般不会注意对数学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利于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部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会有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但是大部分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思考。但是实际上,部分教师并不能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质,从而带着初中学生向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措施

1. 淡化形式,注重问题实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解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基本概念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

2.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中心,认识到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的差异,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当然,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 积极推进,循序渐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循环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采取积极推进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循序渐进。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曾说过: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慧之母”。从实践上看也是如此,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一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到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创设现实情境,设置层级多样的,趣味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思考,不断积累感性的认识,

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新的认识和发展,进而是能够有自己的创新,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设置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激励学生不断创新,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精心预设、启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实际作为教学背景,精心预设较具有容量及开放性的问题,创设生活化数学探究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提问,产生思维碰撞,以便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教学数轴概念时,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一条为笔直的,并东西走向的河堤上,建有防汛指挥所,当发现河堤某处出现险情的时候,怎样才能将出现险情的某处具置进行准确报告?这样,不再是简单地以数学课本中通过温度计导入“数轴”概念。通过这样的情境,将静态变为动态,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还可通过学生常见的类似问题,如问路等,帮助学生明白与掌握数轴概念及其要素。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可学会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掘并抽象出数学概念,提高他们探究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加强合作探究

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充足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感受与体会。同时,对某些难点重点开展深入探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如,笔者在计算题“已知”教学中,首先学生会发现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解此类不定方程存在难度,这时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全班共同交流。①指导学生对式子特征进行分析;②依据算术根与绝对值的意义,理解是什么数;③式子右边是零对左边代数式的取值有怎样的制约;④结合方程与方程组知识,找出解法。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参与讨论。

四、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验证猜想或假设

从实践中获得的结论和从数学演绎得来的结论,两者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要将通过操作、观察等直观手段得到的表象知识,经过理论的推敲加以验证,然后成为学生“发现的”数学知识。这一环节在很多几何教学中,被反复地应用。在本节课中,为了验证上面的猜想,我先请同学们讨论:说明三线重合的初步构想.有学生提出,如果将三条线段都画出来,要说明它们是否重合,好像有些讲不清楚,能否可以先画其中的一条,然后去想办法说明它就是另外的两条?(如可以先画出角平分线,再说明它也是中线和高)根据这个思路,我请同学们画出顶角平分线AD,借助于操作(将ABC沿AD翻折),并运用前面刚刚学习过的轴对称的性质,经过同学们的——番积极探索和热烈讨论,可以顺利完成上述问题的说理验证。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说理过程,还能推得的等腰三角形的其他重要性质(等边对等角)等等。这验证的过程中,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利时机,而这正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追求的。

四、自我反思,深化认知魏书生先生历来讲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他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也就是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激烈性的评价等措施,让学生自我反思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构建获取知识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促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拓展探究的空间.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知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讲究一定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自我探究、两者结合探究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自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既不能统得过死,也不能对学生的自主思维放任自流,教师要起到设计、组织、协调和点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探究教学,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3

一、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源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以学生为课堂知识学习的主体在与课本内容接触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创造性、自主积极性以及独立能动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由教师的被动灌输得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以要学知识来做导向,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对新知识看法的基础上构造适合自己学习体系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只记住教师所讲就可以,还需要用新的思维观点去纠正之前的错误观点,让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多样性的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是一门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思考才可能真正的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每一位学生都当做学习的主体,并尊重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将教师讲解题目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将教师攻克难点的过程变成由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当做演员真正的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

2.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依据,引导学生领悟数学

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制主要是以初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走向、心理规律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初中数学的教材特点是过于形式化、整体内容较为抽象,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来说,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的这种心态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造成对数学的厌倦。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体验,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解析数学。

3.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去发掘学生中的闪光思维,并鼓励学生去大胆思考、大胆表达。比如,在大多数课堂上,如果某一同学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有点出入,老师就会立即叫别的学生回答或者马上就将正确答案说出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深入了解数学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还会打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我们现在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大庭相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亮点思维的培养,并进行相应的鼓励,让学生在成就感十足的状态下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依据

初中数学的教学意义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基础来进行。下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1.数学内容的设置要由容易向高难度上升。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教学成果。运用不同的内容情境设置,也会体现出不同思维逻辑。因此,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由易到难,一层一层的剥开数学问题的谜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一步一步的培养起来。

2.提问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精髓之处。

只有进行适度的提问,学生才能真正的做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去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先选择较大的问题去提问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交流互动,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再将小问题一一去解决;再如:教师可以先对问题提出错误的解法,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差错,首先要提问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如果出现思维偏差,教师就要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3.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保证他们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当学生的思维火花燃起时,我们要积极的去鼓励他们;当学生的思维逻辑不畅通时,我们要慢慢的去启发他们重新建立思维机制;而当学生思维逻辑偏离正确轨道时,我们要积极的去引导;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太过活跃时,我们要适度的去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潜力为依据

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历程上的过渡性阶段,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

1.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养成

数学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机会,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再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积极的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的养成。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同、学习方式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指导。以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为原则,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他们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大的进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创造更高的条件。其中尤其是对较差学生的鼓励,有些教师对差学生歧视,在课堂上只对优秀的学生提问而忽略差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差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还激化了学生对教师的厌恶。

综上所述,数学教育提倡的是“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下,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