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实用13篇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1

1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单位在这方面都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特别是结合落实国家“互联网+”战略,都在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而且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但按照较高的要求来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信息化建设理念缺乏创新。理念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来说,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运用现念和“互联网+”思维,积极推动工作创新。但从当前个别单位来看,尽管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建设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比如当前一些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还比较狭隘,认为信息化就是网络化,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再比如还有一些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不注重信息化建设工作创新,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电子商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制约了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二是信息化建设模式有待改进。科学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有助于提升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信息化建设更加符合实际。但从当前一些单位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还没有将信息化与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信息化建设仍然属于“面”上的工作,深度融合不够到位。比如个别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在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没有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水利水电规划设计进行深度融合,尽管在软件系统以及硬件系统建设方面下了一番功夫,但信息化建设还没有渗透到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的“价值链”体系当中,信息化工作在行政管理、技术创新、沟通协调、业务处理等诸多方面缺乏有效的融合,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也没有形成,必然会制约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层次。三是信息化建设人才比较短缺。从当前一些单位来看,在信息化建设人才建设方面仍然十分薄弱,比如个别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不注重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引进,既懂水利水电工程、又懂信息化建设的“符合型”人才十分短缺,而且水利水电行业对优秀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应用人才等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还有一些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尽管已经深刻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也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作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甚至引进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出现了“转岗”的现象,也表明一些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2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建议

深入分析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情况,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在落实“互联网+”战略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共性问题,但更多的属于个别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当运用发展的眼光,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创新信息化建设理念。要想更好的促进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发挥理念的先导性作用,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努力使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步入新阶段、取得新成效。这就需要水利水电相关单位一定要善于运用现展理念,特别是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自身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调查和分析,制定更加科学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比如可以制定《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2017-2027年)》,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做出详细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要进一步加大对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且要随着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使其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二是改进信息化建设模式。水利水电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使信息化建设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使信息化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比如对于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来说,应当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工作的整体“价值链”管理体系当中,既要重视运用信息化开展管理工作,也要大力推动“互联网+规划设计”模式创新,更要提升信息化应用广度和深度,使信息化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单位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部位发挥作用。改进信息化建设模式,还要求水利水利工程相关单位要进一步拓展信息化建设领域,特别是要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信息化建设当中,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切实发挥设计创新、决策辅助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三是打造信息化建设人才。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因而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建设。水利水电相关单位一定要将信息化建设与“人才强国”战略进行有效结合,努力打造更加符合水利水电事业发展、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大力培养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队伍,既要加强对他们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要强化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加适应工作需要。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部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等诸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给予行政上、物质上的奖励。要积极创新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采取“委托培养”的方式,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或者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使人才更加符合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推动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并且要从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出发,针对解决当前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重点要在创新信息化建设理念、改进信息化建设模式、打造信息化建设人才等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步入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毕春红.水电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思考[J].信息系统工程,2016(11):55.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2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信息是国家基础国情信息之一、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合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整体效益是21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

1 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1)信息资源不足。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窑的防范、水资源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厂,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积累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2)信息共享困难。当前对于信息的共享性以及重用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对于当前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

(3)应用基础薄弱。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市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难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2 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构思

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作为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一减而就,需要我们有统一的指导思想,要做到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几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把我国的水利信息化网络建设完成,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水利基础数据库,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另外,还需要健全当前我国相关水利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体制,实现及时以及准确有效的水利信息服务。建立水利工程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建成六大应用系统,并部署实施其他备用系统。要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全面完成十大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

2.1 国家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

水利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建设过程,其需要各个子系统组成并且共同作用,如需要建立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水质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工程等,尤其是作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工程之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其需要全面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通信系统来传输相关信息资料。

2.2 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了能实现水利信息化,必须要借助于数据库。水利工程建设的数据库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其应当全面地包含多种子数据库,如包括方法库、超文本库和历史热带气旋等9个数据库,以及国家水利科技信息库、水利经济数据库等相关数据库。

2.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

为了能全面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还需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

(1)计算机网络设计。组成以局域网、Internet相关联的网络结构。非本单位用户只能通过Internet访问局域网的数据,内部网络的数据有选择的对外公布。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计算机网络搭建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设计结构直接决定着整个性能的优劣和资源共享程度。

(2)实现网络连接带来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整个系统网络内共享诸如打印机、传真机和扫描仪等设备。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中设计设备逻辑位置时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将设备与联网计算机连接、直接连接到网络集线器、使用一个设备服务器。

(3)另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远程办公功能。水利部门办公人员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登录系统。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向上级汇报工作,直接通过Internet可以查看系统内部数据,完全实现远程办公的功能。

(4)通过系统网络,可以访问整个系统内具他计算机的文件。用户需要管理水利文档,以保证各部门的文件都在本部门计算机上。在建立网络之前设计好文件的管理能解决一些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网络将处理多少事务,哪些文件需要备份,哪台计算机联有备份设备,存储和访问多少文件以及这些文件存放位置,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涉及业务复杂,数据量大,备份水利数据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ZIP压缩、刻制CD盘或通过存储设备(如磁带)实现备份。无论用户选择哪一种,清列出一个计划,备份网络内所有重要文件。

3 结语

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必须要重点推广的内容之一,其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小康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水利要求,应当实行采取电子化管理以及水利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同时提高信息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这样更能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3

1.2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地位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水利工程在我国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掠夺时,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尽管近些年来,相关的环保措施和发展战略陆续被提出,各个地区也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但许多巨大的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现代水利工程不仅仅具有灌溉农田、便利交通运输、发电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排洪、抗灾等工作的进行。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不利影响,保障了水利工程工作的稳定系、安全性、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促进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因此,近些年来,人们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利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2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2.1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上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旧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许多水利工程在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尽管所采用的都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和设备,但由于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造成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的背后,还引发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些工程企业的内部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职位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贪污受贿,这些丑闻的曝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投资建设时更为审慎,这也给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2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落后

在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需求和人们生活需要的推动下,现代水利工程在规模、性能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理念提出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进一步提升,工程运行和维护的成本也变得十分巨大。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在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其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难以保障。尽管一些水利工程已建立和建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但在这套系统运行和对其进行维护时,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上的缺陷及相关设备的落后,使得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系、可靠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另外,一些水利工程周围往往存在着很多依赖于此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和居民区,一旦水利工程由于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而出现问题,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运行,就会给周围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损害。

3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在水利工程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水资源和周围气候条件等大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判断和储存。信息化技术和水利工程的结合,有力提升了对这些信息采集的精度、分析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提升决策的力度和发挥水利工程的性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效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根据各个水利工程运行时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和所需要发挥的作用,设计编制出简洁高效的软件,并将这些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故障率和出错率。同时,在信息化系统运行时,要设置相关的部门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并根据市场发展的动向及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变化方向,对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改造。

3.2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现代水利工程的职能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并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水利工程部门也要对在岗的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思想品质的考核,在平常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工作人员技术和经验上的交流,并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4

水利信息化中包含各类建设项目,在信息化水利建设管理的科技含量比较高,水利技术更新非常快,很多高新技术的应用自身属于研究性课题,因此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与属性,“科研项目”容易按照传统的项目进行攻关、鉴定、报奖,项目完成评审与评奖后,其后期的运行维护与升级换代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升级、技术服务没有人理会,因此导致建设单位困难重重。在IT行业、信息化建设行业、计算机应用行业等,硬件、软件系统等方面有很多的共性,具有一定的技术复用性。而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导致大量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频频发生,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将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信息化大系统来说,很难达到系统整体最优。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既是“科研项目”,又是“建设项目”,我们要创新要走出“科研项目”的管理误区,实现真正的“建设项目”预期化的目标,完成水利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任务。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

二、开发水利信息化管理建设中软件产品的应用

(1)开发具有水利管理行业特色的专业应用软件。水利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由于水利行业涉及的专业与知识面很广,因此水利信息化内容也非常广泛,这就要求建设项目专业性要强,就连一些用于常规勘测设计的专业性应用软件,让许多有实力的软件公司感到很困难、很头疼。专业型的应用软件开发难度大,投入量大,风险高,失败率多,不懂专业技术的程序员根本写不出专业应用型程序;因此导致很多大型软件企业很少投入此类软件开发,现在用于生产的专业应用软件,基本上都是专业技术人员自编自用的软件,很少能形成规模化商品软件。这些软件兼容性、系统性、可扩展性以及用户界面等很难达到商品软件的水平。虽然开发此类专业应用软件具有很高的工程科研价值与应用价值,却没有专业化的软件公司推出这类软件产品,这就是专业应用软件陷入尴尬的境地。(2)以项目带动专业软件产品的开发。“以项目带动软件产品开发”的思想,项目可以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带动我国高科技市场。在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今天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提高,同时也产生了专业型的应用软件。将整个水利信息化建设由很多项目组成,因为在实施众多信息化建设项目过程中,先前项目研发的很多科研成果在后续项目中也可以被应用,建设中软件产品具有复用性,同时需要我们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相结合,归纳提练出优秀的软件产品,进行系统的编程,进一步研究出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行业需要的专业软件,这样既解决专业应用软件开发难题,又完成了水利项目的建设。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专业化队伍

按照水利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应该按照规划设计、批准立项和实施建设等建设程序。按照这样思路要求建设的队伍,区别于承担“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区别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科研实力熟悉水利行业建设特点的IT企业。水利行业信息化的要求高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更需要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化IT企业担当水利建设项目。这样综合性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与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了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

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被我国的国家领导人与水利部领导重视,我国需要管好国家对水利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将现有的资金用在实处。我们还需要在管理思想、建设思路、行业理念等方面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体制改革。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需要走向市场化,为熟悉行业和专业应用的综合性IT企业提供机遇。

参 考 文 献

[1]殷勇.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5

一、总体目标

本系统总体目标是开发出一套适用性强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平台,为浙江省所有检测机构提供数据接入、业务流转的线上业务操作平台;同时为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实时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相关数据,动态监管全省水利工程的检测数据平台;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相关的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和报告,为施工和监理单位提供项目相关检测在线委托和样品管理的平台。具体业务需求和流程见图1。

二、研发内容

该平台包括基础数据库、试验检测、数据应用三个方面核心模块功能。1.基础数据库模块建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基本数据库,包括水利工程检测单位企业基本情况、仪器设备、主要人员、检测人员、计量认证、诚信情况等基础信息,对公众提供检测单位资质等级、有效期、地址、联系方式,质量检测员及外省检测单位分支机构等信息查询服务,实现全省检测单位信息共享。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检测机构企业基本信息库。包括企业基本信息、地址、联系方式、组织机构、工商许可、企业负责人等信息。②建立检测机构计量认证信息库。实现对检测机构通过的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相关信息的录入和查询功能。③建立检测机构仪器设备信息库。包括检测机构仪器、管理信息、检定信息、使用信息等。④建立检测管理人员、检测人员信息库。包括检测人员基本信息、持证信息、培训信息等。⑤建立水利工程见证、取样员人员信息库。包括全省水利工程见证取样员人员信息、见证员人员信息、相关培训信息等。⑥建立外省检测单位分支机构信息库。包括外省检测机构分支机构信息、母体检测机构信息、分支机构本省计量认证信息等。⑦建立省内工地试验室信息库。包括工地试验室母体检测机构信息、人员信息、授权信息等。⑧各信息库互联互通以及应用。

2.试验检测模块该模块是系统平台的核心模块,搭设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相互联通的互联网工作平台,规范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及监管信息的提取、采集、传输。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功能,对岩土、混凝土、金属结构、机械电气、量测等类别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的在线生成、监管和共享。对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报告形成统一格式,实现全省工程检测报告标准化、检测行为智能化,提高检测监管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具体内容如下:①实现各检测单位网上委托、收样、检测报告生成的全过程管理。在线填写工程检测委托内容、检测试件收样管理信息、检测报告跟踪管理信息等,实现全过程进程可视化管理。②部分检测试件实现唯一识别检测过程。检测试件与唯一性标识相绑定,在取样、制样、送样、收样、试验过程、试验结束等检测流程中实现试件可溯源性管理。③室内检测(力学性能检测)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功能。检测记录表自动读取对应试验室仪器设备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记录表内含的数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修约和结果判断,同时自动评判检测结果。④室内检测(非力学性能检测)实现手动填写原始数据、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功能。记录表模板依据最新的水利检测规范标准统一设置数据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修约和结果判断,用户只需输入最基本的检测数据,即自动计算生成并评判检测结果。⑤室外检测(现场检测)实现现场委托、信息定位功能,并与相应检测报告相关联,信息包括室外检测相关部位、检测内容、委托方信息、见证信息等。⑥检测报告格式和文本样式实现全省统一。统一全省检测机构检测报告格式、各类试验报告格式及文本样式。⑦实现检测报告的真伪性识别功能。在线查询检测报告编号及防伪标识。⑧实现委托进度查询和报告在线下载功能。⑨检测数据需要和现有的水利建设工程信息数据平台整合。

3.数据应用模块数据应用模块是体现智慧检测的核心要素。该模块将检测单位、水利工程、检测项目、检测指标等信息按不同维度在系统平台中进行统计分析展示,以掌握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情况,为质量控制趋势提供参考分析。同时,利用每个水利工程项目的检测数据、检测报告,跟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状态,实现对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具体内容如下:①根据不同权限实现各检测单位试验数据的显示和归类。②根据不同权限实现对各项检测指标的查询、统计和分析。③根据不同权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可按项目、属地、工程类别等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④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对项目、检测机构等进行预警。⑤根据不同权限实现不合格检测报告的统计分析。

三、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1.关键技术①提炼检测项目指标。根据法律法规、检测管理办法等,研究分析提炼5大类检测中水利工程涉及的24项检测项目584个检测指标。②划分不同层级用户的协同操作模式。检测信息化平台开发需要解决监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平台是行政主管部门、检测单位(工地试验室)、委托单位共用的协同操作平台,各层级单位和部门对工程质量检测的职责几乎完全不同。不同层级用户在平台中监管处理的事项均有差别,系统划分了各层级单位和部门的具体处理事项,形成协同操作模式。③跨平台数据接入与采集的方法。检测信息化平台开发需要解决现场检测数据如何实时上传的问题。平台涉及多种类型、多种数据接口、多种通讯方式的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在检测试验过程中产生大量检测数据,有些是实时数据,有些需要附带地理位置信息,有些是工地现场的数据。通过开发跨平台数据接入与采集方法,确定传输的通讯方式,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确保海量数据上报的安全性和通畅性,解决了平台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④建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多维度、多埋点的标准网格化数据。通过网格化检测数据定义,将检测数据单元格细化到每一个可自定义的节点。以对水利工程质量的多维度、多埋点的统计和智能分析为数据基础。对水利工程质量进行预判,给监管者提供决策参考。

2.创新点全省检测机构通过本平台进行在线受理、检测过程管理、检测结果计算、出具检测报告的工作流程。检测范围涵盖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资质要求参数指标以及常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参数。检测业务委托方可在平台上查询检测信息、管理检测结果。通过检测过程取样唯一性识别标识防伪,进行检测试样溯源性全过程管理;通过改造后的设备自动采集检测数据,直接上传平台,自动出具成果报告;通过平台出具全省检测报告,报告编号唯一,且具备二维码防伪标识,杜绝虚假检测报告,打击了检测造假等不良行为。具体创新点如下:①实现了基于Web的水利工程检测数据集中管理检测业务处理模式。②实现了多层级、多角色、多类型终端协同操作的模式。③实现了利用“物联网+”模式对检测原始数据的采集,实现了多种设备类型、多种数据接口、多种通讯方式的统一接入。④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网格化数据单元,并形成标准化的格式记录单和检测报告。⑤建立了水利工程质量多维度、多埋点的智能分析模式。

四、实践效果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6

自电子信息技术诞生以来,其为人类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地渗入到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当中,例如我国的水利工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呈现一种全新的姿态[1]。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相关项目信息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了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在电子信息技术之下,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主要简述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管理措施。

1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2011年,我国便开始号召加快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为重中之重,由此可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程度。通过对各地水利“十二五”规划透露出的信息中可以分析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政策的支持下,其建设速度将会全面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大约为30%,城市人口约为3.7亿,预计在203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会达到60%,城市化人口也将大大增长,因此我国城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着重于节水工作上来。目前,我国水利系统已经全面实现了对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和监视,这对于我国水利部门的防汛抗旱工作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也逐渐步入了数字化管理模式,为此相应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也纷纷出台,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做出了不少贡献。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质量、工程成本、工程工期、施工技术、安全生产、数据信息、材料设备等[2]。由于水利工程的项目信息管理控制需要以人性化管理为中心,因此相对而言水利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说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则会严重阻碍水利工程整体的建设,以此延误工程工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分别为:第一,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提出相对较晚,且提出时我国工业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其基础较为薄弱。为此我国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双重困难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自然也就难以实施下去;第二,我国在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由于我国接触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较短,缺乏一定的技术经验,即便我国出台了不少加快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但也因为这方面的短缺,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难以实施;第三,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共享机制;第四,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控制不够到位;第五,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不一致;第六,相对而言,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运行系统相对较为滞后;第七,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专业人才较为匮乏,这也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3]。

3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措施

3.1 提高政府部门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重视

有效提高政府部门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措施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想要有效加强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获得国家领导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认可,想要顺利实施下去自然会存在不少问题。而有效地加强国家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对于保证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稳定\行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获得国家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我国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这也是有利于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当中去的。

3.2 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有效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水利工程的整个设计和施工过程进行监测,以此来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实施监督管理,这对于保障水利工程项目开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能够准确获得水利工程施工的相关数据与参数,所获得的资料与数据也更加得可靠与完善,这样的管理方式符合目前新时代要求下的数字化管理,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实施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3.3 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

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而言,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是其能够正常进行实施的有力保障。那么该如何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呢?首先,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向信息化阶段过渡这一过程当中,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对常规信息进行采集的时候,应该与水利工程的监控设施建设相结合,有效利用GIS技术与RS技术,以此来实现对信息的自动采集与传输,并逐渐向信息综合采集发展而去[4]。实现信息自动采集与传输,能够有效避免人工采集过程中所存在的信息误差,这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而言也是一层保障;其次,还应该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有效落实,明确整个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对管理不善的工作人员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以此来保证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能能够得到切实的发挥。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审查,以此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每一步都能够执行到位;最后,建立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机制,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项目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有效利用GIS技术对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和导入,也能够方便其他工作人员查阅,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水利工程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在电子信息技术的背景之下,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在该文的研究中,首先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由此得知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姿态与面貌,但是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想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等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明连湖,王晓丽.基于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8):112.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7

1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能资源,一批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农村供水、城市供水、养殖旅游等功能的农村小水电得到建设开发,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电网能源的重要载体。但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建设理念、建设技术水平、综合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应用水利信息技术来全面提升水利行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整体能力和水平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严重影响水资源数据资源效益和资源交互共享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一些县级水利主管部门仅配备几台计算机,其功能也仅局限于洪水预警预报和局域网络资源共享,许多宝贵的信息仍停留在某些部门内部没有实现社会公开共享,没有得到合理的采集、保存和分析应用[2]。对于一些防汛抗旱水利部门而言,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应用开发系统,其雨量站、水文站缺乏系统规划,布置不合理,甚至有些水库站点没有必要的水文监测设施和水清监控设备,无法实现短期洪水的预测、预报和分析,给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防洪决策提供不了必要的数据资料,不能给防洪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另外,水环境破坏、河道弃渣淤积等,导致河流发生洪灾机会大大增加,加上没有必要的信息化监测和监管系统,河流生态和工程区居民的生命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合理解决有限水资源的供需日益紧张问题,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的安全水平,充分发挥工程的发电和社会服务功能效益,建设基于水利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系统,有效提升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效,也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

2加强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

基础数据库是实现有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核心,其应包括:水文水资源基本数据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营基本数据库、水资源调配管理基本数据库和水利行业行政主管基本数据库等。通过系统完善的县级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各行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信息资源,充分发挥水利社会服务功能。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是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资源汇集、统一存储和管理、交互共享和服务的核心,它将全县乃至周围县市水利资源信息进行全面、标准的汇集,从而实现水资源的交互共享,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完善性和准确性。要充分收集各河流规划信息、水文气象资料、降雨径流数据、历史洪水资料、旱情旱灾、地质灾害、饮用水质、水土保持等信息,实现水利本行业和跨行业等进行全面系统采集,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资源的交互共享。

2.2完善区域河流洪水预警及防汛抗旱指挥信息系统建设

要在前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水利资源共享数据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系统采集的水文气象、水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结合智能预测专家系统等,合理分析预测区域暴雨、洪水等特性,并结合现有的县级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和市级洪水预警中心平台,建立集水利水电工程防汛抗旱管理部门县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市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三层级为一体的综合防汛指挥系统,实现汛期防洪数据信息资源的快速采集、远程传输和集中分析管理,及时掌握旱期、汛期可能出现各种地质灾害和险情。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旱期、汛期基础数据采集外,还需要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3S卫星遥感云图信息等建设模拟仿真的综合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实现防汛抗旱方案的可视化动态模拟仿真,确保防汛抗旱计划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实施性。

2.3建设完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农村小水电工程特性,借助“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实施契机,做好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系统建设。建设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系统,实现有限水资源数据的全面接受、统一归类保存和综合加工分析,实现水环境容量综合评价、水资源调查分析、水资源规划调度及保护监督、取用水许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充分挖掘有限水资源内部开发利用效益,全面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

2.4建设多参数水质监测和水土保持监管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充分结合“固定、移动、自动和智能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水资源和水质信息的全面采集。建设集多参数同步采集为一体的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定期监测水质,快速响应突发性水污染数据信息采集功能,便于为相关管理人员和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建立多参数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居民、牲畜的饮用水安全和工业可靠用水。加强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为泥石流等灾害预防、预控等提供完善的信息化数据资源。

2.5建立水利信息数据共享公众服务平台

在区域水资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区域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现状、水利科技及政策法规、水质水价信息、气象水文数据等数据资料的信息数据共享公开服务平台,实现水利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公众信息服务。并开放群众监管窗口平台,不断修正系统平台功能和技术服务,有效提高县级基层水利部门的综合办公效率和公众服务的社会透明度,推动水利政务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3结束语

经过“十一五”和“十二五”的数字信息发展,陕西县级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现有的县级水利信息化系统其功能大多基于业务应用功能需求而开发,主要为满足水利主管职能部门的垂直管理功能,而缺少横向的交互共享和集成统一,数据资源共享公众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建设期间,作者建议应从基础数据建设、洪水预测预警、防汛抗旱、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测和效益评估、公众服务等方面,加强信息化系统功能建设,有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8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主要内容

1、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水利系统已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的重大进步,这使得水利部门在历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中逐步发挥了作用。

2、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利部门建立了全国水利文献信息交流网络。一是1995年开始建设的全国水情计算机广域网,已连接全国重点防洪省、直辖市和流域机构的水文部门;二是开通了以水利部信息研究所为中心,联结六大委及太湖流域管理局的多个国内外联机检索系统。

3、开发建设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如《中国水利期刊文献数据库》、《长江资源数据库》等文献信息数据库。水利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成《国家水文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中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已经启动。

4、项目信息管理控制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水平的迅速发展,水利工程逐步进入数字化管理模式,相应的管理系统陆续出台,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项目信息管理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工程质量的控制、工程成本的控制、工期的控制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施工技术的管理、数据信息的管理、工程合同的管理、材料设备管理等,严格控制施工期间的投入,合理规划管理制度。项目信息管理控制必须围绕人性化管理,因为水利工程施工具有特殊性,一旦项目信息管理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将会阻碍水利工程的正常实施,促使工程的施工期限延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5、施工过程的监控

我国多数工程建设的过程监控采用传感器采集信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的全程控制。实施工程控制主要依赖施工现场的电视监控,但是电视监控存在一些隐患问题,无法准确记录施工过程的监控,因此,部分施工单位利用GIS技术,针对现场的施工情况,实施可视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质量与效率,第一时间接收现场施工情况,并且为现场的施工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

6、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的优化

优化整个施工过程中,给予实施工程足够的时间,确保工程能够在有效期间,提高施工的质量,合理控制施工的成本问题,实现施工企业的效益最大化。规划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有效推动数字化施工管理及工艺控制软件的实施,进一步优化整个施工过程。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充分结合本次工程施工的情况分析,根据有效的数据,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其次,对于项目工程的预算、人力、材料、工程技术、施工进度、工程成本等进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7、项目工艺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大力推广应用自动控制管理技术。实施工程中,可以充分应用相关管理技术,提升工程施工的质量,例如:预拌混凝土上料的自动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工程材料的检测机数据采集等,利用项目施工的自动化技术,实现工程施工的自动化管理目标。

8、网络化统一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链接工程项目于总部的局域网,进行数据的共享与远程信息的服务,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实现工程信息统一管理。

二、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我国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被提出来的、相对较晚,所以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困难,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五”开始对水情的汇总,80年底开始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开始向计算机转型,到目前为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些基础的信息提取和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2、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力不够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接触较晚,缺乏技术经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经验交流机制,使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机制

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开发技术,以致无法进行创新;再者就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传播受到种种阻碍,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纳,给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资金控制不到位

在工程建设中,资金是保障工程项目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支持,就会造成项目施工瘫痪。在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当中,由于相关资金难以得到落实,使得资金的投入不能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资金流入的渠道不能固定,在信息化管理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期相关的工程维护难以得到解决,从而让工程施工受到限制。

5、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建设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较慢,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差距。还有就是在十大重点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个系统起步时间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发展速度大不相同。

6、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创新系统滞后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难免要交给相应的政管部门,一些地区的水利信息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平衡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本就具有科研性质,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地方在项目上走报项、审查、立项的老路运作,等到真的立项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使得建设单位陷入危机。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当成科研项目就会导致大量的重复,缺乏创新,延缓发展水平。

7、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还很缺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国内也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来接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重点,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期发展机制。要充分的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及及维护,要使已经建立的系统机制得到足够的维护,已到达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2、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条件。对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无形的资产,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并且将其制度化、规划化。相关的部门要在各信息部门之间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体系,要能够使得资源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共享,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在对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的同时,要抓好各个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的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制。

3、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3.1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相关的水利部门要迅速解决其维护体制的问题,要加快其建设的进程。水利部门要在同一的规划中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要对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3.2在水利工程管理迈入信息化阶段的过程中,一些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明确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常规信息进行采集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水利工程的监控设施建设,利用GPS和RS系统实施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传输,逐步实现信息的综合采集,使信息技术向着高科技高水平发展,从不同层次对施工建设进行协助,确保施工的快速进行,避免人工采集形成的数据误差,全面保障施工质量。

3.3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确保过程中责任明确,对一些管理不善的人员实施责任追究,保证管理职能的切实发挥。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查,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够执行到位,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还可以使用GIS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对一些管网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导入,将其保存在数据库方便管理人员查阅。

4、完善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为确保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资金充足,能够使得信息化系统稳定运行,可采用成本控制的方法对资金进行管理。在工程施工中对设备进行合理购置,施工所用的材料应该合理采购,在施工项目的运行中,施工单位需要按照工程规划的动态原则对施工项目进行科学组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人力,也可以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转。也可以运用管理类软件进行工程管理,减少施工人员工资的开支,从而达到节约工程成本的目的。可以将节省的资金用于工程的后期维修阶段,能更好的促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5、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论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信息系统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够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正常进行。在培养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利部门只有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吸收具有较强技能的专业人员,并积极地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的更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保持在先进的水平。不断的创造机会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整个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9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为人类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水利信息产业是中国水利产业的基础,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信息化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信息化、科技化,从而为人类提供便捷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这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和核心。

1河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河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建设,全省水利信息化快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信息自动采集能力显著提升,工程监控系统进展顺利。建成水情分中心、旱情分中心和重要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实现雨、水情自动采集,基本完成了闸门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控系统的建设;防汛抗旱骨干网基本建成,网络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全省水利系统网络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构建了防汛抗旱与水利信息通信传输平台,开通远程异地视频会商业务、防汛专网电话;系统应用不断深入。河南省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主要解决了防汛抗旱综合信息的存储、、检索,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提供强力信息支撑,显著提升了我省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水平,开发完成水库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移民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利、水土保持信息化等应用系统均取得了一定成果;水利电子政务建设逐步深化,业务协同和网站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成省水利厅协同办公系统平台,进一步规范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门户网站的信息质量,宣传影响力不断扩大。

2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亟待提高。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其在防汛抗旱等领域的应用所带来的显著效益,让水利部门的大部分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但部分地区,仍有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即便单位安装了信息化的设备,有的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已损坏无法使用,不能够发挥正常的效益,从而导致统一指挥的建设机制或者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无法形成。

(2)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跟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基础设施依旧很薄弱。这主要表现为: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密度低,仅能对大型水利工程、部分中型水利工程、中央和省级报汛站进行雨水情自动采集,不能满足我省防汛抗旱应急管理的需要;防汛抗旱网络基础设施尚未全部覆盖到县区,制约了防汛抗旱各类信息的传输效率;工情采集刚刚起步,工程远程视频监视站点数量也十分有限。

(3)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技术革命,它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然而我省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技术开发应用水平不高,导致在实践中一些产品不能够成功应用,或者已建成的系统兼容性差。具体表现为:水利数据中心尚未建立,数据资源数字化程度低,保存分散,数据利用率低、共享能力弱;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还处于初期阶段,防汛抗旱各部门还是通过传统纸质文件交换,效率低下,随着防汛抗旱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原有系统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亟需对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和优化整合,并充分应用新技术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提升,提高对防汛抗旱的支持力度。

(4)缺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看,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力量较为薄弱。主要是因为:①在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水利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掌握现代水利知识;②信息技术的支持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由于水利技术复杂,这部分技术人员短时期内难以掌握这些技术,这就导致缺乏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得水利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5)水利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庞大,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不设有专门的资金渠道。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专项经费是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这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而经费不足也是导致水利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举措

3.1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水利部门领导及职工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是一个范围宽泛、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的领域,对人才的实践经验要求高。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他们已经具备了水利专业的知识但缺乏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所以要重点加强在信息系统方面的培训;再者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要建立信息化网站,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及调度支护中心,更需要专业化信息技术人才,做到转变用人机制,结合水利部门的自身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

3.2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其科技含量高,需要强大的资金保障。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开辟广泛的投融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地融资,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以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以及已建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通信设施、水利信息网络、水利数据中心、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和水利综合管理系统等,是水利业务应用的支撑平台,是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的基础。加快全面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

3.3深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1)强化水利信息化技术支撑。水利行业是一个信息庞大且密集的行业,水利部门一方面要向国家及相关行业提供大量的汛情旱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和水工程信息等水利信息,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水利行业面临着全面技术升级的大好机遇。水利政务、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3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因此,要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新技术、新设备,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加强水利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水利信息化标准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标准,还包括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利相关业务标准。在国家和水利部颁布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上,应做好水利信息化的标准编制工作,特别是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数据规范、工程代码,暂不能制定规范的确定统一建设方式,避免出现新的共享困难问题。只有统一标准,才能达到最终的资源共享,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统一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降低开发费用,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3)加强信息化安全建设。信息化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信息安全建设不仅要注重系统、设备、网络的安全,更要注重信息的安全和信息的保密。完善水利信息网安全体系设施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建设全省水利和防汛抗旱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信息化系统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将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在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及时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进行总结,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促进水利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4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正向着三维立体、多元化、安全性和共享的方向发展。

4.1 立体三维技术

立体三维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洪水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做好调度任务,更加直观地监测到洪涝的具体发生区域和面积的大小。尤其是GIS空间分析功能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软件技术更加成熟,能够监测评估洪水的发生过程和趋向,定位防洪方案的决策和实施步骤,对防洪调度来讲起着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作用,使防洪调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高速有效。

4.2 多元化

随着当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向水利建设工程的不断渗透,水利信息的整理、入库和定位实施方式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3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将为水资源监测评估、水环境保护监督、水利信息的政务机制、防汛减灾的预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大中型灌区的综合开发等提供多元化的可靠信息。例如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地表的观测信息更加及时而准确。

4.3 安全性

安全性不高的网络环境将会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出现,如网络负责人对内部网络和系统没有设定限制访问权和控制权,会尝尝遭到黑客的攻击,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以及参数被修改等安全威胁,严重影响网络安全。

4.4 资源共享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网络的共享性和多次利用性。在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水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会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坚持公网专网结合的原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家信息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数据资源,从而使水利信息专网变得更加完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水利信息的共享度,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洪涝灾害以及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和加剧,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加速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则是当务之急,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构建进程,把水利科技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实施步骤,从而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灵活性,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共享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10

1.工程概况

尊村引黄灌区是一座集灌溉、供水、防洪、排涝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工程始建于1976年,1984年、1994年分别完成了一、二期工程建设,总建设规模为九级三十一站。

2.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根据国家目前的农业政策,结合灌区实际情况,作为工程管理单位,如何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是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总结灌区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选定灌区管理目标为“农民增收,工程发展,管理者受益”,达到“三赢”。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水利信息化起着不可思议的作用。泵站灌区进行改革,改造,形成了水源供给,泵站提水,渠系灌溉“一条龙”农业、工业灌溉服务体系,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水的管理需要信息技术。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引黄的灌溉用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因它具有不可存储性,比一般性质的商品更难管理。要使灌区达到“车间化,超市化”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已成为必然,也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把灌溉用水管理的更好,让农民、企业更放心,更满意。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用水管理的必然选择。

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这两个程序的运行好坏体现在“信息站”的配合程度。水利信息技术就是要解决灌溉用水交换的“信息站”问题,因此,水利信息化是灌溉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国家对管理局的事业定性,灌区实行“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按照这一体制,经过摸索、总结,我们按照“水”的流程,实行“泵站―生产水,灌区―销售水,农户―消费水”的市场运作,从而形成“模拟法人主体化、独立核算企业化、层层买卖市场化,规范服务公开化”的管理理念。

其次,要实现管理理念的良性运作,管理信息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黄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全灌区的灌溉输配水智能调度网络系统,内容涵盖灌区灌溉实时监控系统、灌溉遥测系统、灌溉数据采集系统、以及现代化数据通讯网络。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建立灌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灌区水费征收系统、灌区水务公开系统、灌区泵站联合调度管理系统等软件业务管理系统,对灌区进行全数字化的实时、动态的管理和调度。建立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使用中可靠的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监控为一体灌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高灌区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的自动化程度。

水利信息化就是要对水商品流动过程中的“水的流动”和“水费的回收”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反馈及管理。因此,它必须是:“及时、准确、高效”,它始终在为实现水管理的大目标服务。

目前我局计算机网络为管理局机关、灌区业务、泵站业务,这样形成灌区的局域网。使灌区达到水生产“车间化”、水销售“超市化“的管理。在水源站、厂房、测流站及各大支口安装了摄像头,可以在调度室随时监控,给调度员配水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3.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

3.1工程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实现灌区“三赢”目标,工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灌区现代化管理中,建立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体系的目的是提高设施能力,发挥工程效益,确保灌区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结合引黄灌区的实际,工程建设管理首先必须坚持“工程为灌区服务”的总体原则,一切项目都要为提高灌溉效益服务。

3.2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

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工程建设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和后评价八个步骤,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3.3工程技术创新与改造

引黄泵站灌区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水源问题;二是泥沙问题(渠道淤积和设备磨损);三是柴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引黄干部职工一直在黄河岸边不停地探索,寻找答案。几十年来,经过不懈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效果。渠道的改造:一是糙率大,挟沙能力弱;二是抗冻性差,渗漏大。渠道过水后,冬季冻胀破损,预制板勾缝脱落,渠道淤积沉陷严重。经多年运行,已起不到防渗效果。为解决渠道淤积问题,灌区在续建改造中创新使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和弧形底梯形断面进行改造,经过比较,干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大,纵坡较缓(1:4000),选用弧形底梯形断面。支渠过水流量相对较小,选用现浇混凝土U形断面。主要特点:一是糙率小,流速分布均匀,接近最佳水力断面;二是流速快、渗漏小、输沙能力强,一些细粒泥沙基本都能输送到田间;三是抗冻性能好、造价低。改造后,渠道淤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4工程维护

工程维护是工程建设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设备、设施能正常工作和运行表面清洗、零部件检修、更换和养护等日常性工作,也是实现工程保值、增值的最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对维护工作的组织、检查和评比,以达到工程安全、高效运行的目的。

灌区工程持续发展,让“阳光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实完善,取得了灌区用水市场秩序井然。

4.结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相互照搬,更不能移植别的行业。要紧紧围绕灌溉管理的大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循序渐进。信息系统要与灌溉试验相结合,并根据墒情、作物种植,降雨情况及蒸发、渗漏等情况,预测区域范围内各级渠道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而与市场调节下的实际用水需求做对比,评价灌区的灌溉水平。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力度。灌区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夹马口灌区实施“阳光工程”,使农户对“灌溉用水是商品”达到共论,节水意识自发提高,“配水到户”合理调配灌区各用水点的流量供给,既满足农民及用水又做到水管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4(2).

[2]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10.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11

1.1自动化技术功能性优势

信息技术以及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壮大驱使着水利水电工程朝向自动化发展,其自动化技术功能作用不断的被水资源调配系统所采用,不仅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而且也能够缩减人工施工操作过程中的难度,从而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能够顺利的实施,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增强其自动化作业,提高整体的建设效率。网络信息平台的技术,能够给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中心及时并且准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能够给水量数据的自动化控制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增强水资源的分配,使水利水电工程逐渐实现自动化管理的模式,从而扩大水利工程信息自动化的应用前景。

1.2智能性能够满足水资源调度需求

智能更新与智能调配等等技术已经逐渐被各行各业所吸引和接纳,水利资源监控系统引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调度模式,其功能发挥主要是通过向数据中心传输水资源的数据信息,从而能够宏观的反映出输水作业的整体状况,并且向管理部门潜在水利风险信息,让技术工作者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及时的调整输水控制策略,此技术能够实现在水资源信息中的智能调配功能,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问题。信息化网络的应用使其水利水电具有储存水利项目有关信息数据的大容量功能,对于整个水资源调度的综合管理以及设备操作的运行具有极大的便捷性特征,十分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水资源调度的需求。

1.3顺应时展的需求

社会正朝向信息化以及一体化方向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引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从而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为水利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综合信息分享以及支撑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不断朝向高效率的发展,对于水利水电供应以及支配要求也不断的加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重要,能够顺利的实现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的管理分配方式,从而提升整个水利水电的服务水平,顺应时展的需求。

2.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2.1技术应用程度低,资金支持薄弱

基于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其技术应用进行变革是必然趋势,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就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发展以及推广的速度。而在水利水电工程真正应用信息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于技术的引用依旧处于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制约因素会导致沿用以前的技术支持成分依旧比较浓厚,技术的应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先进技术没有应用到实际生产。

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的现象,可以反映出水利水电工程对信息自动化管理投入资金比例与工程信息自动化发展速度和水平成一种反比的关系,资金越多信息自动化水平越高,而资金投资低其自动化水平自然也会降低。在水利水电工程时间的建设过程中,一般都会忽视信息自动化技术层面的资金投入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建设初期对于资金的使用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规划,大部门资金投入到其他建设环节,导致没有购买到技术较高的自动化管理软件和设备,从而制约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效率。

2.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支持力度小

在水利水电工程信息自动化技术应用中,只拥有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软件和设备,而缺乏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也是一种较为病态的现象,二者必须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才能够更有利于整体的发展。拥有较强能力的信息操控者以及管理者才能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变动情况进行一个较为综合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进行解决,使其从根本上杜绝能够避免的各种隐患问题,从而增强治理水利水电的技能水平。水利水电工程作为理论教学而言,比较偏向于一种冷门学科专业,对于此方面学习的学生极少,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知识,必然也会导致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3.增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的对策

3.1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合理资金配置

针对任何一个工程项目而言,成本控制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自然也不会例外。从水利资金配置的性质可以看出水利水电资金属性的确立绝大程度是依赖于资金本身就有的特性,而水利水电资金配置属性又是依靠水利物品的特殊性以及资金投资种类的多元化所决定的。

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降低在建设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最大限度的获取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管理者能够在工程建设初期就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分配每一个建设环节所需的资金,并且注重技术的创新开发,引进信息自动化技术来增强技术水平,合理的配置在后期技术实践中所需要的资金,从而实现水利水电管理的自动化。

3.2培养技能人才,发展人才战略

水利水电企业要想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水平,其根本上就要注重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创新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吸纳市场上优秀的技术人才,对现有的职工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技能知识培训,从整体上来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技能水平。

水利水电企业需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引进技能型人才,以创新和专业技术团队来发挥自动化技术的功能作用,要从本质上建立自己独有的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中人才的技能作用发挥到最大。注重自身职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制定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速度和效率,为信息自动化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供更优质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不断的发展进步,信息自动化的水平随之也得到提高,水利水电企业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使水利水电逐渐实现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从而推动水利水电行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仙桃汉江管理分局)

作者简介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12

随着现代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设管理开始由传统型的经验管理逐步转换为现代化管理。各级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抓紧骨干性工程措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非工程性措施的建设,并着手利用通信、计算机、程控交换、图文视讯和遥测遥控等现代技术,配置相应的硬、软件设施,先后建立通信传输、计算机网络、信息采集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采集,水工建筑物的自动控制,作业现场的远程监视,工程视讯异地会商及办公自动化等。

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全面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制定完善的水利现代化建设计划方案,做好水利的管理工作,流域管理部门要重视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采用先进的流域管理技术,重视综合治理流域的管理思路,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策略,最终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这都要求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回归自然,人与河流和谐相处,大力宣传人与流域和谐共处的观念,使流域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强化技术规范,大力发展先进的水利技术,更新水利修复设备,不断提高水利建设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由于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防为主、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策略。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水利现代化计划方案,分阶段综合治理,提高效率,加大资金的投入,发展我国水利事业,实现人类社会与水域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

二、现代化管理系统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管理虽具有相应的国家管理规定和基本建设程序,但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具体标准,也缺少现成的经验借鉴。如何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制定临时(建设期)与永久(运行期)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十分关注和急需的课题,也是涉及水利信息化建设战略实施的关键。根据长期的工程实践,我们认识到工程建设管理应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基础,结合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并应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择优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构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系统开放、扩展灵便和实用的综合业务现代化管理操作控制平台,提供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服务环境,将是水利工程建设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发展方向。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解决方案拟借助于现代的通信、计算机、遥测遥控、图文视讯等先进技术,建立专用的通信传输链路、高效的计算机网络、实时的信息采集网络、动态的远程监视监控网络和实用的专家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和研制开发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实现水情、工情信息的实时监测、水工建筑物的远程监视监控、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工程建设管理办公自踊和工程管理视讯异地会商等综合业务的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鉴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业务特点,系统中通信传输链路的建设拟采用有线、无线兼容,多链路迂回的基本原则,其骨干性传输链路拟选择技术先进成熟、性能稳定可靠的光纤、卫星或数字微波等通信方式,以确保通信畅通、传输可靠和安全运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拟根据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客户终端和网络管理等硬件和应用软件,并研制开发相关的工程建设管理专用软件,完成工程建设管理局域网络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做好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计算机网络的汇联,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广域网络。

三、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在水利防汛的应用

目前在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建立了本地的局域网,通过卫星线路连接到国家水利部,构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水利专网,为当前的水利防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的总体设计,系统可划分为5个分系统,即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天气雷达系统。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结构由两个网络组成:一个是分中心以下的星型报汛网,一个是分中心以上的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两个网在分中心汇接。利用多种通信信道组成的报汛网和众多的报汛站、采集点一起组成了信息采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基于国家公众通信网组成,它为各级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工作平台的相互间交换信息的通路。

四、现代化、信息化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促进水利新理论的产生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篇13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化设计

水利作为基础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水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水利现代化,对促进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和效果。水利工程信息化不断走向全面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目前已成为防洪抗灾、水资源环境保护和管理、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利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已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1水利工程的特点

1.1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是紧密相关的,水利工程本身一般是综合性的,各个服务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优化设计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从全局出发,综合、系统的去分析,才能研究出最合理、最经济的优化设计方案。

1.2影响力广,参与性强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水利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要求,水利工程的经营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不同程度的参与,承担不同的义务,这样,对水利工程建设才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组织管理上要复杂很多,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支持。

1.3效益高,经济性显著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人民,提供生态功能和服务,其外部经济性显著。水利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其成果属于公共物品,功能主要体现在外部价值上,但不是体现在实体的经济价值上。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中,有经济价值时就失去了生态价值,它们一般是互相排斥的。

1.4工期长,技术复杂水利工程项目周期一般具有工期较长,技术较复杂的特点,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都会受到天气、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较其他工程来说,相对较复杂。

2水利工程化信息化管理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划在水利工程化建设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只按各自管理需要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划,导致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从而形成严重孤立的现象。

2.2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全局的建设方案和战略由于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没有形成整体的信息应用体系的规范性,导致其全局的设计方案和发展战略缺乏研究。

2.3水利工程信息化缺乏基础数据标准体系的规划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相关的基础数据标准还需要今后不断的完善。

3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措施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而利用不同渠道对水资源进行调控,水利工程具有增加土壤水分,防洪抗灾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工业与生活、日常用水的利用等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极为重要的,以下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几点措施:

3.1数据采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计算机技术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运用计算机技术,能科学有序的对资源进行开发,目前,已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性、有序性的工程,通过系统与整体相结合,从而达到结构的稳定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3S技术可以更便捷的采集数据,数据的主要来源是水文、地质、水质监测方面,利用辅助技术整理好数据之后,有相关人员将数据存入数据库,数据库不仅有将数据存储、查询、统计等功能,还可以将水文、河道等的特征显示出来,警示水利工程投入使用后的因对情况。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可以确保工程符合周期性的稳定实施,确定项目人员监督整个工程进展,各工程的管理要有条有序的进行,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信息化的管理。

3.2结构信息化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利用互联网,将全球的气象、水利信息总结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促进水利工程各个部门与外界的交流,水利工程需要一个系统结构可以稳定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高速的结构循环体系。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信息化的相关数据监测后,分析防洪抗灾和数据库信息服务系统,是稳定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4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意义

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也得到极大重视。基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我国水利资源提供了更多益于民生的信息数据,在信息建设的管理上,将数字与水利相结合,有利于推进实施更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从而带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方案的研究意义在于我国对水利数字化的需求,对实现我国水利数字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水利管理的重要途径,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要以水利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促进水利工程实现系统有序的发展,采用3S技术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水利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有利于带动水利信息的同样发展,实现信息共享,大大增强了我国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水利工程信息的产业化。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已飞速发展,但在信息化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点,提高水利工程的科技含量,是稳定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鑫.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J].北京农业,2015,(23):120-121.

[2]巧云,王莉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1):66-6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