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水利发展与研究实用13篇

水利发展与研究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1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blem;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5

我国共有 100 多个重点易旱县市,大多数省份都有需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县市。全国易涝耕地面积大,流域内一遇较大降雨,又会有大量客水涌入各大涝区。同时以风蚀、洪涝、人们的过度开垦等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破坏着农业生产环境。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多数河套地区低洼易涝,洪涝灾害严重,长期以来危害着农业生产生活。因此县市级的水利工程建设十分重要。

1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做好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施工虽然与一般土木工程有许多相同之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变。而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是将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因此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料,完成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在于:

1) 水利工程承担挡水、蓄水和泄水的任务,因而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承压、防渗、抗冲、耐磨、抗冻、抗裂等性能都有特殊要求,需按照水利工程的技术规范,采取专门的施工方法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2) 水利工程对地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工程又常处于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和部位,地基处理不好就会留下隐患,事后难以补救,需要采取专门的地基处理措施。

3) 水利工程多在河道、湖泊、沿海及其他水域施工,需根据水流的自然条件及工程建设的要求进行施工导流、截流及水下作业。

4) 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枯水期施工,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必要的施工强度,有的工程因受气候影响还需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与社会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2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主要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工作包括项目施工期间的管理措施,以及项目完成后采取的竣工验收管理措施,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工程项目负责人、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施工管理工作,形成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确切实施工程施工方案以及施工过程的管理。

2) 施工期的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施工进度计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护设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索赔。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3) 最后在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工作涉及到环境、工业、农业、电力、交通、城建、等诸多领域。并且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鉴于每地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因素都各不相同,所以自然因素对工程的顺利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能决定工程的成败。其次还有人为因素,其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及参与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工作态度、协调配合能力等。上述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都对水利工程的实施具有很大影响,是我们在工程建设中不得不考虑的范围。我们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3 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3.1完善城市防洪体系,保障水利可持续发展。

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是城市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洪涝标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完善的洪涝预防设施是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通过兴建必要的城市防洪设施,加强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提高城市区域的排水能力,避免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首先,结合排水布局现状,按照分散布局、就近排放原则。合理地划分不同的排水区域,铺设排水管网,缩短水路,提高排水效率。其次,要理顺内部排涝水系,治理内部排涝河道和排水管网。保证内部排水畅通。对排涝特别重要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第三,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以重涝区治理为重点,以河道整治、泵站扩容、管网铺设为主要手段。全面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及排涝能力。此外,还要保护现有河塘和水面,增加城区雨水调蓄能力和排泄能力,消除内涝。

3.2加强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充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做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因此,必须采用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战略保障城市良好的水环境。首先,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做到多节水、少调水。其次,采取多种手段控制水污染。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生活污染实行雨污排水系统分流等措施进行防治。第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行农业节水新技术,建立节水型农业,加强灌区续建配套。加大渠网改造,实施耕作制度的改革、革新施药、施肥方法以及广泛应用集约化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四,建立污染防治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标准。加大国家有关污水处理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订并推行污水处理技术和设施的强制性标准,采取各种技术措施促进水污染防治。

3.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绿化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特别要加强流域上游生态保护,全面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加快退耕还林。其次,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将其改造成秩序井然、环境优美的生活小区。在城区内实行垃圾袋装化,统一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封堵过去居民住宅的垃圾道,取消新建建筑的垃圾道,对城区生活垃圾实行专人专车收集和集中处理。此外,要严格控制城市河湖水污染,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化带,增加水体生态区之间的纵向联系,增加固土保水与涵养肥力,增加透水面积。减少地表径流,改善水文循环,稳定洪泛范围,改善河床基质与水生植物布局,净化水体,降低水土流失。

4 结语

水利工程兴建时,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既有兴利除害有利的一面,又有淹没、浸没、移民、迁建等不利的一面。并且一般规模大,投资多,技术复杂,工期较长。为此,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必须从流域或地区的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减免不利影响,收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最佳效果。这样不仅利国利民,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责任。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2

一、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土地广阔,就目前来讲,全国水资源量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其中城市缺水大约60亿立方米,农业缺水200亿立方米。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地表淡水的贫乏使得城市生活面临着困境。国家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出台过相关法律,但是结果还是不断的浪费;曾经有一个大型工程叫做南水北调,希望用调节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达到中国区域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水资源的问题还是日益突出。

二、 城市水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城市水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被城市利用的、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并能供给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水源,包括当地的天然淡水资源、外来引水资源和可再生的、使用过的水和经处理的污水。城市水资源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城市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正常、稳定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发挥城市多功能作用,促使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客观保障,是衡量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评价城市投资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概括地说城市水资源因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1.大量集中性,这主要表现为城市对水资源需求量大而且集中;

2.连续稳定性,是指城市在不同季节对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3.高效性,这表现为同样数量的水对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高;

4.系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水(海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废水)之间存在质与量的交换,二是城市区域以内和以外的水资源通常处于同一水资源系统,相互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三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如取水、供水、用水、排水等)是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将影响到水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

5.有限性,这表现为水资源量上的有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极限;

6.脆弱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城市区域污染源点多、面广、强度大,因而水资源易受污染,二是易遭破坏,特别是地下水,当开采量超过补给量时,水资源质与量的状态便失去平衡,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7.再生性,是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并非一次性的,具有一水多用,再生回用的特点;

8.商品性,由于在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政府及供水部门投入了人力物力,付出大量社会必要劳动,水资源通过交换,使其价值得以实现,为各用水单位创造了经济效益,因而城市水资源既具有资源本身的公共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

三、我国的水资源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水资源供需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

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的人口大量增长将会是对水资源问题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目标的挑战。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正处在飞速的增长时期,所以会出现工业用水大量增长的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明显。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发展的需要会对水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的结果是废水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快速增长。

2.水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地发展,工业也更加发达,从而导致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尤其近年来,我国的污水排放量已经非常巨大。由于长期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由于我国许多城市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是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了一些水域,所以就使得我国很多城市大部分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差。另一方面,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进一步地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一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3.水资源浪费严重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却存在着浪费的问题。因为对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比如拦河修坝,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而在下游却无水可用,从而违背了水资源在上下游的合理分配利用的原则,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

四、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政府的政策措施

出台或建立完善的相关水资源的管理政策,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水资源能够被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另外,政府应当运用合理的行政手段来加以引导,比如在保证经济合理发展的基础上,适当地降低水资源使用总量,从而缓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农业的结构内部进行转化,鼓励农民更多地发展渔业、林业等对水资源需求比较少的行业,从而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政府对于水资源的政策多年来并不少见,但是成效不大,原因在政策虽有,但是执行力度不大,从而导致了还是无法见效,因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公民本身来说是无法立法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往水里吐口痰就把他抓起来劳改,所以也就形成了立法难的问题,而针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虽然有法律,但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利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所以在其违背法律时政府宁可采取罚款也不想去关闭其生产,所以也就造成了多层次的难度。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可能会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限的水资源环境约束将对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措施,应该依靠在农业、工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大力节水,其中利用水价调节用水行为是实现可持续用水方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工业和居民用水价格比较低,农业用水几乎是没有价格的,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渐提高用水价格,或者在配额限度内实行低价格,而对超标用水收取高额的水价。在城市用水上,应当对城市的水价进行不断的调整,采用按水量累进计价。

3.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实现城市水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关键。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城市用水的统一管理体制,形成城市供水、用水、节水和污水合理地处理以及对水资源形成集成化的管理与保护,从而保证城市用水的健康、持续和安全。另外,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也在日益发达,这些美好的现状却会使得我国的用水总量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出现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在对资源需求中找到平衡是确保对水资源能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所以对水资源的开发应当具有长远的目光,而不是只注重当前的利益肆意开发。

参考文献:

[1]左其亭.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方法、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3

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保证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设备及措施,是农田生态的重要组成。农田水利可以解决农田的灌溉排水、抗旱防洪及降渍等功能,控制农田的用水状况,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以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大小不一,分布范围广泛,且数量众多,主要可以分成灌溉和排水两个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多以灌溉为主要内容,同时需要排水设施配合,防止土壤盐碱化。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由于降水量多且时间分布不均匀,需要做好排水设施,同时根据农作物需要来补充灌溉。灌溉和排水之间相辅相成,都是农田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2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灌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灌溉系统是农田水循环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灌溉工程一般有水泵站、输水管道、渠道及附属建筑构成。在进行农田灌溉时,必须对用水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不适宜的灌溉工程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灌溉工程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过度灌溉造成水资源失衡。我国农村地区采用的传统灌溉大多为地面灌溉,操作不合理很容易进行过度灌溉。经常性的过度灌溉会使得土壤的肥力下张,农作物残留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渗入到地下或者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环境污染。另外,对农田土壤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土壤的盐分含量,如果土壤表面盐分过高,则会使土壤盐碱化,无法进行农作物的耕种。而土壤的盐分含量和土壤水含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土壤过度灌溉,大量水分会流向土壤深层,从而使得地下水位升高,这样土壤的表面盐分密度会因为水位的上升而升高,从而造成盐碱化,破坏农田生态的平衡。(二)过度灌溉导致河流湖泊富营养化。由于经常性过度灌溉,农田里的残余农药、化肥等物质会随着水分流入河流和湖泊中,这些残留物质的积累,会使得河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升高,从而使得河水富营养化。水质富营养化会导致河水中水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河水发生缺氧,从而致使鱼虾类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水藻会释放一些有毒物质,致使一些生物死亡,从而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在建设水利灌溉工程时,需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改进灌溉方式,可多采用喷灌、滴灌等节约型灌溉技术,既能节约用水,又可使得农药和化肥发挥最大效用,达到高效灌溉的目的。实现农田水利和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处和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2排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排水是指将田地里的多余水分及时排出,以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保障土壤结构,提升作物根系的生长深度。有效及时的排水可以防涝、治渍、控制地下水的水位和防止土壤盐碱化等功能,排水系统是农田水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在排水渠道设计方面,为了美化排水渠道,很多采用混凝土堆砌的办法建造排水渠道。混凝土衬砌减少了渠道中杂草的生长,不利于土壤的降渍,氮磷肥料被流入河流,导致河水的富营养化。另外,使用混凝土衬砌会使水的流速加快,从而加剧了对下游河坡的冲刷速度,导致污染物质降解时间缩短,加剧对河水污染。水速的增加也会降低土壤的降渍能力,不利于作物的生长。采用混凝土进行排水渠道的堆砌,既不利于农田作物的生长,又不利于生物生存,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使用混凝土堆砌排水渠。2.3小型河流或水库对生态环境影响。农村中存在很多小型的水塘或者河流,它们不仅可以补充地下水含量,还可以起到防洪抗涝的作用,其丰富的生物构成也有利于周边生态的健康发展。小型河流和水塘的丰富物种也可以对水质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有利于农田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近些年过度的土地开发和生活垃圾的增多,对小型水塘进行过度填埋,其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这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农田出现缺水现象,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影响。

3促进农田水利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促进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重视现代农业在绿色环保方面的建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同样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3.1优化农田的排水灌溉。传统的农田排水灌溉方式具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等缺陷,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排水灌溉方式,未来农业灌溉排水将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新型排水灌溉技术可以在保障作物水分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节水,实现用水的最优化。在进行排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中,应积极引进一些先进设计方案和技术,以实现农田的科学合理灌溉,节约水资源。3.2合理利用农田周边的河水资源。农田周边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水塘,对维护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生态物质的自然循环,河流湖泊会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人类生活也会与其发生物质交换。可以说,河流湖泊是人与生态之间的纽带,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河流和水塘的水分通过渗入到土壤,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同时又可以有效回流地表积水,起到防旱抗涝作用。同时,其为周边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营养支撑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过度开发,污染物大量排放,过度使用湖泊水资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农田周边的天然水资源应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对过度使用的地方应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的办法,改善水资源环境,保证生态的健康正常发展。3.3调整农田土地结构。为了提升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需要调整农田土地的构成结构,增加农田的多样性,科学种植多样性的农作物,合理配置农田水利的规划和布局,提升土壤净化土壤内污染物的能力,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通过农田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筹布局和规划,使得农田系统和生态系统相融合,使得农田可以从自然环境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能正反馈于生态环境,减少过多的人为干涉,实现农田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3.4加强环境监督力度。农田水利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采用相应的制约措施,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应根据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对随意排放污水、废水和有害物质的单位和个人,应追究其相应责任,从严治理,另外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业种植户及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4结论

为了实现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时,需要进行实地考核和综合评估,注重环保方面的考虑,增强环保意识,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尽量降低对生态的破坏,确保提升农田水利功效的同时,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努力实现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

作者:李亚曼 单位:禹州市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李彦霞.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J].农业工程,2013,(9).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4

1、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资源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且必须具备可以更新补充、可供永续利用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如果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年降水总量为61 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127 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1998年我国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4.3%,林牧渔用水占5.0%,农村生活用水占5.3%。各流域片用水情况是:松辽河片用水量6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4%;海河片用水量424亿立方米,农业占72.5%;黄河片用水量395亿立方米,农业占77.9%;淮河片用水量567亿立方米,农业占72.2%;长江片用水量1663亿立方米,农业占58.5%;珠江片用水量837亿立方米,农业占65.0%;东南诸河片用水量308亿立方米,农业占65.3%;西南诸河片用水量82亿立方米,农业占78.9%;内陆河片用水量536亿立方米,农业占94.6%。 1998年,各流域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地表水供水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百分比)、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用水消耗量占水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是:海河片和黄河片的利用程度最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61.8%和73.7%,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70.2%和44.5%;其次是内陆河片、淮河片和松辽河片,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34.2%、34.9%和16.6%,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26.9%、24.7%和15.4%;珠江片、长江片、东南诸河片和西南诸河片的利用程度低,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分别为14.0%、12.1%、9.9%和1.3%,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分别为6.6%、6.3%、5.6%和0.9%。松辽河片中的辽河流域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为39.8%,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33.5%。

2.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据初步分析,全国平均渠系利用系数0.4—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0.6—0.7,灌溉水利用用系数0.5左右。从表1-2-1可以看出,全国水资源利用情况是:渠系综合水利用系数为0.40-0.6,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0-0.7,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3-0.5。华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较高的地区,其各灌区利用系数存在较大差异。衡量水资源高效利用指标,不能仅仅考虑水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我国地表水灌区每公顷次灌水量1200-1500 m3,最高达2258,地下水灌区达900-1050 m3,高出适宜水量的1-2倍,西北地区每年灌水定额可达16537 m3/hm2,是全国的1.4倍。

另外,我国农业水资源污染也非常严重。椐统计, 199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共593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这些污水排放污染了水质。椐1998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全国109700公里河长进行评价的结果,Ⅰ类水河长占5.4%,Ⅱ类水河长占24.4%,Ⅲ类水河长占33.0%,Ⅳ类水河长占13.7%,Ⅴ类水河长占6.6%,超Ⅴ类水河长占16.9%。

(5)水资源“农转非”现象严重

尽管农业水资源“农转非”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的水权如何得到保证,节水农业投资如何合理分配等。

3、节水农业现状

3.1 节水农业发展概况

节水农业是充分利用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用水利与农业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的农业,即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节水农业的核心是节水灌溉。

由于我国水资源及其有限,扩大灌溉面积的水量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农业用水量始终保持在3500~3900亿m3,我国水的利用率和效率均有提高。

3.2 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节水农业认识上存有误区,认为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农业,节水技术是灌区的专利。

3.3.2 节水技术总体水平低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较低层次。以节水灌溉为例,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灌溉等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喷灌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仅占有效面积灌溉面积的4.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节水灌溉设备品种和质量还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3.3.3没有形成高效的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机制。

(3)管理。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统缺乏效率。我们从仅从重水利轻灌溉,水利与灌溉分家现实就可以窥视一二。其原因出现在管理归属上,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归水利部管,农田水利归水利部管,水利部与农业部又分属不同的部,而灌溉技术与农业密不可分,部门分割影响了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3.3 节水农业发展态势

尤其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水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3.3.2 投资力度加大,为节水农业发展增添的活力

3.3.3 适宜国情的节水技术,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扫平了道路

多年来,随着节水农业的发展,各地广大科技工作者研制出适合中国国情节水技术,并对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推广,效益显著。3.3.4 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到2015年,使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亿亩,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的60%以上,年节水700亿立方米,以满足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保证率对水量的需求。到2030年,井灌区80%以上实现喷灌或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自流灌区60%以上的骨干渠道实现防渗、水稻全部采用控制灌溉,通过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和管理措施,使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65%,每年可节水1000多亿立方米。

第二章 农业水资源供求预测

西北地区目前耕地灌溉率为39.1%,从土地资源看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比较大,但该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而且水土资源部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但如果解决水资源问题,或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尚可扩大部分灌溉面积。华北地区耕灌溉率较高,1997年全区平均为44.6%,通过节水及调水,具有进一步发的耕地条件。在我国现有灌溉耕地中,水田占31.7%。水田灌溉用水量较大,但亩产量较高,且我国粮食需求中稻米需求较大,因此水田需水较多,但其种植面积应保持一定比例。

3、农业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受人口增长有与经济发展驱动,同时还受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市场、水工程条件和水管理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市场条件下需水增长将受到水价的抑制。

3.1、农业水资源的历史变动趋势

农业用水比例下降,总量趋稳。农业用水比重,1949年为97.1%,1980年为88.2%,19993年为78.0%,到1997年下降到75.3%。农业用水增长地区差异大。北方农业用水的增幅大于南方。

1980年北方地区农业用水占全国农业用水总量的51.3%,1997年上升到52.5%,这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及灌溉面积扩展规模大于南方有关。

3.2、2005-2030农业需水

农业需水包括农田灌溉用水和林牧渔业用水。农田灌溉需水又包括水浇地和水田,灌溉需水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灌溉定额预测要考虑灌溉保证率水平,本次预测采用中等干旱年份灌溉定额。灌溉需水预测见表2-3-1。南方地区虽然水资源相对充足,但灌溉供水需要资金投入,且在局部地区灌溉供水的水源也受城市和工业的挤占,因而其灌溉需水增长受到抑制。1997年全国林牧渔业用水量为321亿立方米。考虑林牧渔业用水后,我国农业总需水量,1997年全国为4300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高峰预计在2010年出现,其需水量约4350亿立方米。 表2-3-1 2005?2030年农业灌溉定额与需水量

4、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农业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总量的增长和其它竞争性用途(如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等)的增长状况。表2-4-1 2005?2030年农业水资源供需态势

5、农业节水潜力

它主要包括节水的轮作制度、节水灌溉制度与管理制度、节水高产品种、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化控技术等。

第三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

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世界性课题,无论是富水国家还是缺水国家,都十分重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下面从开源、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方面综合介绍国际经验,以利于我们借鉴,提国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管道输水,大大地减少了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并有效地避免水质恶化。

劣质水利用 劣质水包括工业、生活废污水、地下咸水等。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水资源危机逐渐显露,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国均把利用劣质水开发利用作为弥补淡水资源短缺一个途径。美国目前已建成3400余处污水再利用工程,全国50个州中有45个采用了污水灌溉。印度自80年代开始,每年用于农田灌溉污水占城市污水量的50%以上。以色列污水利用率已达70%,其中1/3用于灌溉,约占总灌溉水量的1/5。ARO的水土研究所的资料表明,目前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微咸水用于农业灌溉的分别为2亿m3和1亿m3,计划到2010年,工业废水利用量将达到5.4亿m3,60%生活污水也将用于灌溉,而淡水用于灌溉的量从11亿m3下降到5.0亿m3,即农业灌溉用水的一半左右将由经处理工业废水和其他劣质水来满足。

如以色列采取各种方法综合利用水资源,包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污水利用和微咸水利用。1.2 工程节水

改进地面灌水 在发展喷、微灌同时,各国重视对常规灌水方法的改进与发展,并研制出绳索控制灌溉、波涌灌、地面浸润灌溉、负压差灌溉、土壤网溉、集水灌溉、皿灌、水平地灌、膜上灌、抗旱坐水种、水稻浅湿赶循环交替间断灌水方法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等许多新方法、新技术。

1.3 农艺节水

二是利用田内集水,即通过收集周围平地或集水区的水分来稳定作物产量。

1.4 化学节水

制订合理的节水农业发展政策,是节水的关键。

1节水农业投资政策

1.1 节水农业投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对农业水利投资非常重视。3年来,全国共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其中,利用节水灌溉的贴息贷款53亿元,各级财政投入73亿元,群众自筹124亿元,大大地促进了节水农业推广,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450万亩。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1533万公顷,其中喷灌、滴灌和微喷灌面积146.7万公顷,管道输水灌溉面积520万公顷,渠道防渗面积866.7万公顷,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和坐水种等非工程节水面积1333万公顷。

(4)忽视节水农业效益的外部性。

2、节水科技政策

2.1 节水农业技术系统

节水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说法,但我们认为节水农业最基本的内涵是应用节水技术高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包括灌溉水和降水,高效指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和“转化效率”。节水农业技术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四个子系统组成。

1)工程节水子系统。包括:(1)输水工程--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2)集水工程--梯田、水窖、坑塘、水库等;(3)灌水工程--常规节灌(如小畦灌、细流沟灌、隔沟灌、膜上灌、间隙灌、浅湿晒等)和现代喷微灌等措施。

2)生物节水子系统。理论上讲,生物节水技术的“水分转化效率”功能具有无限性,对节水农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农艺节水子系统。4)管理节水子系统。包括水资源优化调度、灌溉自动化控制、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种植制度、价格杠杆、农户参与等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应以上述四个子系统为基础进行优化集成,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旱作农业并举。消除“节水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喷滴灌”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应全面推进节水农业。节水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农业同属节水农业范畴,二者不可偏废,节水灌溉农业不应排斥农艺、生物和管理节水措施,节水旱作农业也不应排斥工程节水措施。

2.2 节水农业技术存在的问题

节水技术水平尚处于低层次水平

节水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节水技术选择缺乏科学性

节水技术与增效相脱离

用水效率低下

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两个不同的概念,它偏重于单位水资源所获得的效益。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是水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导致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

如我国的农业长期以来采用粗放型灌溉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很低,水的有效利用率仅在40%左右,现有灌溉用水量超过作物合理灌溉用水0.5至1.5倍以上,椐有关资料分析,美国1990年用水效率为10.3美元/m3,1989年日本为32.4美元/m3,我国1995年用水效率为10.7元/m3,我国1995年的用水效率只有美国的1990年1/8,日本1989年的1/25(汇率按1995年1.32美元计算),说明我国节水潜力很大。

2.3 节水农业科技政策

(2)建立节水技术选择论证制度。(3)科学地制定节水高效农业标准。

3节水农业水价政策

3.1 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及交易原则

3.1.1、农业水资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农业水资源市场是非常必要的。3.1.2 农业水资源市场特征

主要表现在:首先,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垄断性与广阔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不可能放开,不完全的市场,培育水资源市场只能是在政府调节下的有步骤地进行;其次,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双重性,水资源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双重性,因而农业水资源市场也具有双重性;第三,农业水资源市场失效性,主要表现在节水效益的外部性及其农业水资源的保护方面;第四,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所有权恒定性,农业水资源市场中水资源所有权是不变的。

3.1.3 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

由于农业水资源市场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水资源市场交易原则具有特殊性。3.2 农业水资源市场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水资源国内水资源市场发挥作用,对水资源市场进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农业水资源市场的培育,其关键是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调解器。 3.3 农业水价政策

(4)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如对于河水灌区,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适当提高地表水资源价格,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比价足以刺激地下水资源开发为限,对于地下水资源溃乏而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可以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价格,确保地表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地下水资源。

4、21世纪节水农业管理战略

4.1、水资源管理一体化

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水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 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

流域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包括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和开发利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具体而言,流域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地表水,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地下水资源为前提。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包括利用当地地表径流人工补给地下水的各种措施。

4.2 面向国内国际市场,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际、国内市场要水资源,并且适当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

对于国内市场,主要是通过水资源的市场调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的调配。研究结果表明,水价与水资源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Q=Q(P/P),式中,Q2为调整后的用水量;Q1为调整前的用水量;P1为原水价;P2调整后的水资源价格;E水资源价格弹性系数。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合理调配的关键。

4.3、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1)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4 .4 以水权为中心,建立节水交换激励机制

所谓的水权,指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水资源配置过程,实质上就是水资源“水权”的重新分配过程。水权在调节水资源供需和水资源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中心,研究建立水权的理论和可操作性的交换机制,通过市场的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分配,是21世纪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水资源只是农业持续发展众多因素中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用水向城市生活和工业转移没有根本影响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优质种子、化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其中农业节水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水资源“农转非”挤占了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农业水资源资产,他迫使农业生产走高效用水之路,因而促进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其最终结果是水资源资产增殖。

针对水资源“农转非”问题,必须采取“以益补农”的战略,即,水资源“农转非”受益者采取经济补偿的政策,补偿农业水资源水权转移额外投入或经济损失,如根据水资源“农转非”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提高工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等价格,所积累的资金用来投资节水农业或对水资源转移者给予补偿。

对于水资源流域管理,采用以水权为中心的管理,建立流域级水权交换机制。特别针对大江大河,水权在科学调配水资源方面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水价是否合理,节水对供水单位的收入带来一定冲击,为了鼓励供水单位节水,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补偿奖励的数额足以调动节水的积极性;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5

众所周知,农业大国的背景下,其农业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促进农业发展,不仅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将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尤其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审视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保证合理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关系

毫无疑问,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渐渐的显现出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过低,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全,相关的资金投入难以到位,工程耗时太久,缺乏相应的维修体系等。由此角度出发,注重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争取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我们知道,农业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高,无论什么时候,农业的发展,其前提就是需要健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古时候的都江堰,现代的云南梯田。其都是水利工程,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更加需要我们去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使之最大限度的去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将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随着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的重视,要求我们现在的农业发展做出实时的改善与调整,尤其在农业结构方面。我们知道在城镇化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势必会渐渐的融入到城市中去,由此导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这就要求农业的产业结构做出实时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其二,农业规模化的形成。这两者的顺利完成都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就是说,农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1.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消费起着激发作用

显然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激发农村地区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微观上来讲,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使得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备,势必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二.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发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处于低下水平,难以保证长期的服务于现在的农业发展;其次,国家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大,在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来源于人力来源有限,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其三,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意识差,难以保证水利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于农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维护体制的不完善。其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的融资问题明显,一时之间难以得到解决。若果上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对其需求,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稳定,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策略

综上所述,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系列问题与缺陷,由此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经验,总结教训,保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得其充分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角度出发:

3.1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我们知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隶属于公益性质的基础工程范围,需要公共财政给予大量的支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每一户,其经济效益低,却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受惠者来说,其是弱势产业,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财政予以扶持;综合历史来说,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到了,加大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由此三个角度来讲,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得其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作用,这一点是很明确的。也应该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将其纳入到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是现实需求。

3.2加强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

以良性的工程管理制度去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这是是整个建筑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其一,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对于使用劣质材料,违规操作的建设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惩罚,保证整个工程开展的顺利,从根本上保证农田基础设施的质量;其二,不断总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工程管理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相关的调整与改革,明晰工程的所有权,强化其责任意识,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其三,结合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开展全面深刻的改革,实现办事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四,建立责任体制,以此来管理与维护农田水利工程,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负责的原则,使得工程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保证其长期的运行下去。

3.3保证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分明

长期以来,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都处于资金缺乏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其筹资主体涉及面太广,相关的部门太多,其中甚至出现了很多的交叉行使职权的时候,这不利于其资金的有效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明确其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保证其能够合理的分配其专项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个农田树立基础工程的顺利开展。

3.4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的农田水利筹资渠道

在农田水利的资金问题上,需要以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筹资体系,使得农田水利的筹资渠道进一步扩展。对此我们需要从以下角度出发,其一,对于政府来说,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发挥其招商引资的作用,使得资金流融入到农田基础设施上;其二,对于农户来说,积极引导农户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到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量,从而保证农村地区经济内需的扩展;其三,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入农田基础设施领域,在筹资贷款的时候,以担保人的身份去协助农业获取资金来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缺陷。对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发现,实时总结目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关系的研究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争取在科学策略的引导下,能够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健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这将有利于极大程度的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农户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覃桂鹏,蒋志胜,谢俊莹.浅谈办工自动化系统(OA)在测绘生产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23)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生态系统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建设,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协调发展的趋势,当前需要大力兴修水利,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

1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此类影响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全面分析,比如加强修建、预防、补充等措施对水利工程进行完善,从而能够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农业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1.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看,环境本身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破坏,那么从短期情况看,生态环境无法得到恢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效益,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完全恢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水资源自身恢复过程中必须要拥有一定的水量,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考虑流域方面的问题,那么生态环境会产生严重的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协调的发展。严重情况下会造成河道断流、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选址不当,同样会给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其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从而能够更好的增强农业灌溉水平,促使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能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工程项目施工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长,因此产生的退水流入农田中几率很大,对农田水利工程污水排放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实施过程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措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 农田水平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

从近几年我国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情况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建设大型农田水平工程的同时,需要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工程建设方案,促使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能够全面协调发展。

2.1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前的预先调查

农田水平工程建设环境状况需要进行预算调查,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前期调查工作对农田水平工程兴建和服务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预算调查可以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相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可以提升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地下水、生态方面环境水平,从而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2 农田工程建设环境具体分析

从生态环境调查角度看,需要根据工程特征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与农田水利工程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影响程度进行主次方面的分析,一方面需要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进行协调性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其次农田水利工程方案环境需要进行合理性分析,需要从选线布局、选址等方面进行多种方案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则,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是从影响源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开挖、占地、弃渣等方面的施工进行有效性控制,对损坏土地、植被、扰动原地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降低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如果选址不当会对局部气候和水库水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作物对水温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农田水平工程建设方案不合理对水温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水温情况进行综合估算。水库对淤泥的承载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其进行量化,需要按照类比分析和机理分析进行预测处理。从根本上达到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需要运用生态机理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兴建的具体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预测其生态系统的总体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依据。

2.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影响状况进行预测,同时需要把工程兴建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研究,提升企业综合评价水平,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农田水平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综合影响通过模型进行评估,从而减少农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农田水平工程项目评价过程中需要把其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从生态环境用水和人群健康等方面出发,把对水环境、陆生环境的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最终能够控制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效益,在全球经济日益恶化的具体,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保证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农田工程项目需要与生态系统环境结合在一起,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积极的条件,保证农村生态环境工程日趋完善,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春火,刘士余.生态修复对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2]左元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在近几年中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在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已被广泛采用,并在具体的实际应用当中取得有效的成果。基于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当前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不断推进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下不断加强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其进行科技创新已越来越重要。

1 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概述

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主要包括经济学角度、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这三层含义。而实际上,“参与式发展理念”是基层农民群众被赋予权力的过程体现,是在发展计划项目中有关决策主体的全面的、积极的、介入的一种发展方式,带有追求多元化发展的积极取向。参与式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社区活动中,社会群众有责任也有权力参与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评估,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参与式在农村发展中,就是让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项目的决策、项目实施、监督和评估以及利益分配等。三是参与式发展理念要求人们相互之间自愿贡献。参与式发展理念非常注重与资助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各阶层以及农民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参与式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个过程,一种手段和工具,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参与式发展理念的重要性[1]。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核心内容明确强调发展过程的主体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有主体的发展得到强化,才能实现有效益的、可持续的发展。

2 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1)管理体制不明确,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都是按照集体建设、集体管理的模式进行的,长期以来,注重建设,轻视管理,建设与管理脱节等问题已经深入人们的观念当中。当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之后,土地虽然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传统的集体建设、集体管理的模式。

(2)缺乏合理规范的设计施工,因陋就简的意识严重。目前,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在立项过程中缺乏组织可行性的论证,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虽然国家以及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但是大多数水利工程单位以及个人都没有真正掌握并予以实施。同时,由于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属于民办性质,在建设资金方面比较缺乏,因而出现严重的因陋就简的意识。

(3)制约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投入不足[2]。我国当前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实行分级管理的模式,遵循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由于农民群众并不是建设的管理者,而只是工程的受益者,在资金投资和劳动投资方面存在诸多顾虑,因而给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小、效率低,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时,由于水资源的缺乏,使得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需求更加突出。

3 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社区发展项目中,参与式发展理念已逐渐被广泛采用,它要求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将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贡献到整个项目中来。因此,基于参与式发展的理念,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不断加强科学管理

要想在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下推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首先必须不断加强科学管理,注重在管理中获取效益,转变传统的注重建设,轻视管理的局面,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3]。水利工程建成之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应该及时移交给相关单位,并将使用权和产权证书颁发给他们,可以通过个人承包、拍卖经营以及专业管护的方式,形成切实有效的,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的运行管护模式,从而推动水利工程实现良性发展

3.2 不断加强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

在社区当中,农民作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潜力、发展限制以及发展机会都比较熟悉,对他们所拥有的各项资源也比较了解,在项目建设中能够起到协助作用。因此,在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在社区大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工作,比如:灌溉技术、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同时,应该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来,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出来,同时通过将参与式发展理念引入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可以促进其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

3.3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基于参与式发展理念下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应该在争取国家资金投入的同时,县人民政府还应该设立相关的专项补助资金,鼓励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增加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建设水利工程,不断推进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其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4]。

4 结语

综上所述,参与式发展理念是在社区发展项目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理论,基于我国当前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还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明确,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合理规范的设计施工,因陋就简的意识严重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要想不断推进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就应该在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加强科学管理、不断加强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曲秀芹,温亚利.参与式发展理论在纲纪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3,78(6):78-79.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8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

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

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9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10

在长江水利现代化进程中,水政策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水政策在各项水利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一,政策措施能够解决工程措施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如防洪保险),从这个意义上讲,“水政策”是“水工程”的必要补充和重要延伸;其二,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经济实力越强,对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越高,就越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推进和保证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等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其三,在水治理、水开发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在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之后,当水管理的任务成为水利战线的中心任务时,“水政策”就成为全部水利工作的重心。

如同“水工程”建设需要规模宏大的“前期工作”一样,“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相当规模的“前期工作”——水政策研究。特别在当前条件下,为了推进长江流域的水利现代化,促进水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认识水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强水政策研究的“前期工作”。要在专职人员、研究经费、课题项目、设施条件等方面保证水政策研究的实际需要。

新世纪长江流域的水政策研究,大体有如下几类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 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

广义的“水管理体制”包括“水治理体制、水开发体制、水保护体制、水管理体制”诸多内容,并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水管理范围。以防洪为重点的水治理体制,以水库开发为龙头和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水开发体制,以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为重点的水保护体制,都是水管理体制研究的范畴。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国外水管理体制研究,中国水管理体制研究,流域水管理体制研究,长江水管理体制研究等。对于流域机构来讲,研究的重点是“中外流域水管理体制”和“长江水管理体制”的相关内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TVA模式研究”、“泰晤士河务局模式研究”、“罗纳河公司模式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启示作用,对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管理体制发展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以便推荐和选择最佳的长江流域水管理模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应当下大力气全面系统地展开这方面的资料积累和科学研究。

关于“TVA模式研究”,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创建现代化流域集团”的长江委体制发展战略目标。但是,由于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在世界水利发展史上,TVA只是一个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推行TVA模式不大现实。实际上,包括TVA模式在内,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既是一个特殊,一个个别,具有特殊性和个性,同时又是一种普遍,具有普遍性和共性,只是这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而已。一些同志在看到TVA模式的特殊性和个性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的普遍性和共性的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TVA模式的“普遍性本质”呢?对长江委体制发展具有可借鉴意义的普遍性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里,有必要对TVA模式这个“特殊”作一番简要剖析。

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国会立法成立的TVA(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现在是美国最大的公用电力生产者,又是美国第五大河——田纳西河流域的水管理者和环境保护者。TVA的水管理范围涉及到田纳西流域所在的美国东南部7个州的20多万km2,现有员工13300人,拥有29座水电站,11座火电站,3座核电站及1座抽水蓄能电站,正通过158个电力经销商为800万人民提供电力服务。据TVA网站提供的最新资料,2000年TVA的经营收入已经达到67亿多美元,经营支出达到50多亿美元,两项相抵(即扣除成本后),TVA的年经营纯收益是17亿多美元,加上其他纯收益1700万美元,纯利息支出17亿多美元,TVA的年纯收益是2400万美元,TVA的总资产则达到331.81亿美元。

TVA模式的“普遍性本质”就是其“企业经营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行政管理权威的统一性”。这一普遍性的本质,是由美国人自己揭示的,在TVA网站的“TVA历史”一栏中,他们引用了当年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创造“一个既有政府权威又有私人企业经营灵活性和主动性的法人实体”,这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TVA的这一普遍本质。我们知道,美国是极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他们为什么要创建这样一种“政企合一”的新型法人实体呢?按照美国人的解释,面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为了使国家从极度的经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需要推行“新政”这样创新的解决办法。“政企合一”的新型法人实体TVA,就成了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的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之一。在罗斯福看来,TVA应当成为与现有企业实体完全不同的新型法人实体。历史表明,TVA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特定条件,却在而后70多年的多种社会环境中发展壮大,它不仅创造了一种流域性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管理体制的典范,而且,还创造了以流域水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典范。TVA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它既是流域水管理者,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又是流域水开发者,最大限度地用自主性的经营开发推进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从罗斯福新政到进入新的世纪,TVA的发展史表明,它不仅是典型的,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它更是普遍的,其普遍性突出表现在这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却能够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特别是在经济繁荣阶段,都能够持之以恒地发扬光大和发展壮大,由初期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到最后主要依靠市场竞争创造企业经营的辉煌业绩。

2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配套政策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做得十分成功,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历史的验证。但是,随着治江实践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长江水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有必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中,加强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配套政策研究的任务,就十分突出地提到了历史的前台。

首先是长江防洪保险的政策研究,已经非常迫切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近几年来,以长江重要堤段隐蔽工程建设为重点的长江防洪体系建设正在显著地改变长江流域的整个防洪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长江防洪的标准,增强了长江堤防的防洪安全性。但是,长江防洪的整体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江洪水的威胁仍然客观存在。为此,在今后一个时期,仍然需要在长江流域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防洪、拦洪、蓄洪,尽可能减少洪灾损失。例如,在长江重要堤段隐蔽工程完工之后,要继续完善蓄滞洪区的建设,在三峡工程建成之后,要在长江上游地区继续修建一系列综合利用水库,进一步提高长江流域的防洪标准。但是从总体上讲,人类是不可能完全靠工程措施根除洪水灾害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常受到洪水的袭击,就是一个证明。因此,除了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洪减灾之外,还必须实行洪水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在特大洪水到来之前,先期转移人口,对于不可避免的财产损失,则用洪水保险的办法予以弥补。美国是实行洪水保险最成功的国家。1936年和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防洪法》,将洪水问题当做国家的职责。后来,为解决洪水损失问题,“国家防洪保险(NFIP)”提上日程。1968年通过了《国家防洪保险条例》,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洪水保险成为可能;此后20年“国家防洪保险(NFIP)”几经修改,包括管理机构的改变。1973年通过《洪水灾害防护法》后,洪水保险从自愿变为强制执行,防洪保险迅速推开:参加“国家防洪保险(NFIP)”的团体由1971年的158个猛增到1981年的20000个;财产价值由1972年的11亿美元猛增到1988年的1620亿美元。加强防洪保险等政策措施研究,是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研究的内容之一,应当抓紧进行。

其二,长江水开发的政策研究,应当成为新时期长江水政策研究的重点。在经过50多年的长江水治理之后,长江防洪标准得到了显著提高。进入新的世纪,除需要继续完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之外,长江水利现代化建设和长江水利发展的整个战略重点,应当逐步转移到长江水开发上来。随着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由水治理向水开发的转变,有关长江水开发的政策研究也应当提上重要日程。长江水开发研究的主要任务有:长江大水利产业研究;长江水开发与水治理、水保护、水管理关系研究(水电开发与流域水管理;水电开发与流域防洪治理;水保护与调水开发等);长江水开发的经营性与公益性研究;长江水开发模式研究;长江水开发的可能性研究(可开发程度研究);长江水开发对象研究(水开发范围研究);长江水开发主体研究(市场主体或政府主体)等。

其三,长江水资源配置(调水与节水)政策研究。水资源配置是新世纪水利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要实现合理的水资源社会再分配,必须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的政策研究。长江水资源配置政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长江流域水权与水利产权研究;水商品与水市场研究;长江流域水价形成机制研究;水资源社会再分配与水价杖益再分配研究;长江流域节水机制与调水关系研究;水资源配置的工程手段与政策手段关系研究;“工程水利”、“资源水利”与长江水利现代化关系的研究等。

其四,长江水保护(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政策研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是长江水保护的两大职责。长江水保护政策研究的主要任务有:长江流域水环境、水生态与水利现代化研究;长江流域水保护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研究;水保护中的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研究;水保护的流域性与区域性研究;长江流域上、中、下游水保护的特点及对策研究;长江流域水保护中的“一龙管水”与“多龙治水”研究;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良性经济运行机制研究;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社会现代化关系研究等。

3 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长江流域水利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研究,长江流域水利的发展目标研究,长江流域水利长远发展战略研究,长江流域水利宏观发展战略研究。进入新的世纪,长江水利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应当是长江水利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长江流域水利发展阶段如何划分,当前处于什么阶段,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涉及到长江流域水利发展战略的全局。初步研究表明,世界水利发展史显示了较为明朗的“四阶段”特征,即:“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管理”四个发展阶段。长江流域现正处于“水治理”阶段向“水开发”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11

1.2水利建设实践要求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的工程水利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移民安置、经济效益发挥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工程水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新的治水思路不断提出,如何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由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是当前水利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水利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地位,发挥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我国历来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解决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水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总结过去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评价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正确认识“水利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需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发展,并适度超前”的论断,从工程、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找出影响水利建设发挥作用的因素,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充分发挥水利建设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效益的同时,促进水利建设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4-5]。

1.3水利建设历史经验

从水利建设研究看,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水利建设规划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国外水利建设看,水利建设已经先后经历了单目标开发为主时期、多目标开发为主时期、法规和现代管理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时期,逐渐进入人水协调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时期。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许多学者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水利及水利建设规划、水利可持续发展、水权制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发达国家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生态用水,在重视水利工程措施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水权制度等方面的研究,一定意义上说,发达国家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时期已经过去。我国水利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受时代局限,研究偏重于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对生态需水、区域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较少,从区域整体角度进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但近年来,这方面逐渐有所加强,国家水利部先后启动了“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对当前水利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促进了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另外,水利部先后在大连、甘肃张掖、汉江中下游地区等进行水利点代化建设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果[6-8]。

2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路

建国以来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大规模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特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粮食生产水利保障能力不强;水利发展相对滞后,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不高;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不顺,水管理制度不健全[9-10]。

2.1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水利建设制度创新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更好地进行水利建设,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水利建设进行重新认识,将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生态文明思路纳入水利规划与建设中,进行社会经济制度创新尝试,探索适合区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水利现代化建设道路。从国际水利发展史看,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就会更多地关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污染。正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达到相当的规模后,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会逐渐降低,水利发展战略将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对水资源实行综合科学管理的“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工程运营维护管理费用在总投入构成中的比重会逐步上升,水资源管理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水利建设在配合水利发展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将逐渐向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方面倾斜,水利建设的社会、生态效益将得到更大的彰显[11]。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12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 nat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分析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水利工程概述

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对水利工程的要求有所不同,同时实现水利工程保障作用的自然、经济和工程条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对水利工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水利工程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调整发展思想,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对建设现代化国家对水利工程事业的要求,迫切需要对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量化分析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回答水利工作面临的一系列“度”的问题。

2 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分析研究

水利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具有“兴利”和“除害”的功能,水利工程则是水利经济的载体,按其功能性质划分,水利投资结构包括防洪工程投资、灌溉工程投资、水库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及其它工程投资等。

2.1水利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联分析。国内一些研究充分证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而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显然也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然而国内对于水利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对水利产业及水利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涉及较少。

2.2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分析。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水利投入产生的效益方面。在考虑水利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就必须把水利产生的效益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分解出来、剥离出来,以此分析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度。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产出的贡献指标,是将水利投资与决定国民经济状态的其它重要变量联系起来,使判断和结论建立在充分的依据之上,反映水利投入的单位变化对国民经济产出指标的影响。

2.3水利工程建设的分项成本与效果分析。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研究国内外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相互作用关系,重点从水利工程投资角度研究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对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体系。对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定位进行研究,对水利问题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与各项水利工程活动的边际成本应进行系统总结,为界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开源与节流、利用与保护的合理比例提供依据。

2.4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体系动态关系研究。研究改进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使其融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为建立水利投入占用产出分析模型奠定基础,同时利用水利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深入研究重大水利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5水资源管理的总控制指标与水利管理研究。采用多目标分析技术进行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研究,通过用水定额的调查分析制定用水标准定额,通过流域水资源管理的补偿机制与恢复机制的实际调查,进行与水有关的责任与利益关系的量化分析,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2.6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研究。在价值观上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关系协调准则,发展预测包括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区域依存度、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地区分布、农业灌溉面积发展预测、国民经济发展对防洪安全的需求、生态环境建设对水利的影响和需求。

2.7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国民经济与水资源环境整体核算模型为基本工具,研究不同阶段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适应程度,提出水利发展适宜投资规模值,与之相适应发展模式和总体布局,研究生产关系方面进行相应调整的对策与措施。

3 水利工程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应用前景及社会经济效益具体体现为以下七个方面的重大实践应用成果

3.1我国水利工程的巨大作用和国外水利发展模式与投入水平的经验表明,未来水利仍将是国民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

3.2水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水利在减少和控制水灾害损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基本确立。

3.3水利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投资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突出。

3.4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协调关系不断改善,但自身协调指数明显滞后与水利协调发展指数,要特别重视水利行业内部协调发展关系。

3.5根据两种不同方法对水利投资规模的预测分析,提出了水利工程投资适宜规模,发展方向和分项投资的适宜比例。

3.6在适宜的水利工程投入下水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7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发生的虚拟水在国际间和区域间的转移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

4 近期水利工程发展任务

为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到21世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水利发展任务有下列各项:

4.1加强江河治理,提高防洪能力,保障社会安定。

4.2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灌排事业,为农业增产创造条件。

4.3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搞好水资源保护,防止水资源继续污染。

4.4大力发展水电事业。

5 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

水利发展与研究篇13

“*”以来,全省水利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围绕“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以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总揽全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探索机制,不断创新,全省水利科技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有力地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水利科技研究,科研成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三年来,全省水利系统高度重视水利科技工作,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水利科研,先后取得了109项优秀水利科研成果,有1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盐城市水利局和省厅农水处等单位完成的“沿海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3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提出了水资源经济系统的二元化运行模型、基于节水调节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模式,构建了沿海地区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支持体系,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促进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将发挥一定作用。南通市水利局组织研究的“苏北沿海平原沙土区土壤侵蚀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荣获*2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通市水利局和如皋市农田水利试验站完成的“基于生态边界层理论的黄淮海平原林业生态系统工程技术”研究,获得了*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注重实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能力得到新的增强

近几年来,全省水利系统在科技创新方面,注重实效,大胆探索,技术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围绕水利工程建设,开展了入海水道软土地基加固、生态护坡、中小型泵整体吊装、大孔径浮箱钢闸门、渣浆泵长距离管道输送城市污泥等一系列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促进了水利建设施工技术的新发展。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新要求,积极开展了生物—生态技术处理新沂河污水试验、水功能区划、供水运行机制、泰州城市水文化等一批前瞻性、专题性的课题研究,为编制专业水利规划、实施重大项目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在技术创新中,不少科研课题已朝着规范化、专利化方向发展。南京1997年开始研究的“预制混凝土铰链排护岸技术应用”施工工艺,近两年已在长江护岸整治中得到了推广应用,现在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手进行该项工艺定额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增强该项技术的系统性。南通市数字式长喉道量水计、无锡的高效节能给水处理技术、省三河闸管理处的钢丝绳清洗机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已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承担了国家有关部委下达的一批研究项目。我厅承担的水利部科技创新项目“苏北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研究”、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部“玻璃钢防渗渠槽的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国家经贸委的“立式轴流泵及装置研制”等一批重点研究项目。通过这些重大课题立项研究,既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三)着力引进先进技术,水利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以来,我省抓住国家实施“948”计划契机,认真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积极争取水利部支持,先后引进国际先进水利科学技术项目9项,总经费达159万美元,在全国水利系统处于领先地位。在积极引进项目的同时,多方落实配套资金,加强组织协调,按照合同要求,及时检查督促,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先后已有4个项目通过了水利部验收。部分项目已经应用到我省水利建设和管理之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及推广,促进了水利科技进步。在实施“948”计划的同时,一些单位还通过其他渠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镇江市为确保长江水下工程质量,投资近500万元,专门购买了“水下ct”等一批高新技术设备,已经在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水科所为提高装备水平,购买了多波束水下探测仪等设备,为扩大科技服务领域创造了条件。

(四)加大成果转化力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新的进展

在水利科技工作中,各地各有关单位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及运用。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已在全省全面推广。为把南水北调东线宝应抽水站工程建成现代化示范工程,我厅与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省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建设局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南水北调工程新产品新技术推介会,国内外30多家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相关参建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介绍的部分新技术新产品已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3年底,我厅还与*大学共同组织召开了“可调节叶片高比转速斜流泵水力模型研究”成果推介会,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新型水泵的应用创造了条件。*2年,省厅还举办了全省水利勘测设计行业新技术应用交流会。

各市水利局根据自身实际,大力开展技术推广活动。苏州市在中小型泵站改建中推广电动机软启动软停车技术、南通市水利局推广应用高沙土地区农业节水技术、连云港市在工程建设中采用抗氯离子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扬州市推广应用新型农田水利装配式建筑物、常州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淮安推广灌区遥测遥控管理技术、宿迁全面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省厅组织的“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南通市水利局组织的“高沙土地区农业节水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等成果,还获得了省政府表彰。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为水利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发挥技术监督职能,标准化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按照水利部和省技术监督局的统一部署,我厅切实做好技术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工作,及时转发相关文件,提出实施意见,抓好人员培训。*1年以来,全省水利系统先后有4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标准、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同时,积极承担水利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以来,我省分别承担了《泵站安全鉴定规程》、《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农田水利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等4项水利部行业标准的主编任务,其中,《泵站安装及验收规范》和《泵站安全鉴定规程》两项标准,已通过水利部验收。根据国家和水利部现行规范要求,结合我省水利建设和管理实际,开展了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2年,我厅制定颁布了《*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了《*省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定额》,对130个行业、390个产品的449个用水定额作出明确规定。

(六)加大宏观管理力度,水利科技管理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为加强全省科技项目的统一管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省水利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和《*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奖励办法》,明确了科技投入渠道,强化了科研项目的归口管理,较大幅度地提高了获奖水利科技成果的奖励额度。各地普遍加强了科技管理工作。镇江、苏州、盐城、南通等市水利局相继建立健全了科技管理办法,落实了专项推广经费或奖励基金。必要的投入、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激励机制,为水利科技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提供优质服务,*3年,省厅建设并开始运行水利科技项目网上管理系统,现在正逐步实现科研项目和成果管理的网络化、规范化;建立了*水利科技网,方便广大科技人员进行水利科技信息和成果查询。同时还在《*水利》杂志上开辟科技动态栏目,加大科技宣传力度。

(七)开辟国际交流渠道,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有了新的拓展

为加强我省水利界与国际交流和合作,三年来,先后组织23个团组、派出因公出国(境)人员17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考察了国外先进的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工程运行管理、城市水环境治理、节水灌溉技术等。同时,还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奥地利、越南、以色列、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利官员和专家学者的来访,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技术交流,探讨技术合作的可能性,交流了经验,增进了友谊。*3年,邀请了以色列国际合作中心的专家来*,成功举办了“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为主题的培训班,全省水利系统70余人参加了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考察学习和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促进我省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传统水利技术得到新的升级

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围绕水利发展目标,信息采集、网络通信、数据传输、数据库以及应用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逐步建设水利工程自动监控、水利行政决策支持、水资源监控调度等应用系统;省防汛指挥系统二期建设已开始实施,*水利网已经成为全国水利系统的知名网站,在宣传*水利、服务*水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工作,省厅组织开展了“数字*水利”框架体系研究。徐州、南京市水利局也先后开展了“数字徐州水利”、“数字南京水利”的架构研究。

三年来水利科技工作的实践证明,领导重视是做好水利科技工作的前提,经费保证是水利科技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健全组织机构和明确专门人员是抓??的激励措施是促进水利科技工作发展的关键。借此机会,我代表省水利厅向荣获省科技进步奖和水利科技优秀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向受表彰的全省水利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水利科技管理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艰苦奋斗,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二、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坚持科学治水方针,是新时期贯彻科学发展观,开创水利新局面的支撑和保障。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水利发展的新形势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经历了几次大的治水历程,从早期的淮河洪水治理到江水北调工程建设,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到现代化水利的开始起步,水利科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水利又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新一轮治淮工程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逐步实施,城市水利步伐加快,信息化建设愈益重视,农村水利四项重点逐步展开,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力度加大,洪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水权理论及水市场的逐步发展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创新、提高。水利科技作为水利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在实现水利事业超前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先行。回顾三年来的水利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和差距,对水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够高;创新能力和动力尚显不足,投入机制不够健全,科研经费没有保证;信息化资源整合水平还不高;水利科技缺乏统一管理,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仍然存在;课题结题率偏低,成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水利科技不能全面适应或超前服务于当前水利事业快速发展需要。所有这些问题和不足,要求我们水利科技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通过鼓励科技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水利科技发展的新要求,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最近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会议上,总书记、总理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切实做好防汛防旱工作。厅党组根据我省“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治水新思路,提出新时期我省水利工作要牢固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七个方面的关系,全面完成四项新任务。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促进水利事业发展,需要水利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水利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对新时期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水利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为现代水利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水利是一门传统的学科,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灾害的搏斗历程中建立了符合自身江河特点、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形成和完善了水利科学和技术。传统水利在华夏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和领域。但是,水利技术真正能够快速发展的,只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蒸气机的发明,水轮机、水泵的出现,改变了几千年来的提水历史,混凝土、钢结构的应用使得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更为普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水规律的认识从定性的理解走向了定量的描述。也为人类更好地掌握水规律、利用水资源、实现水安全提供了可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水利更快发展的又一次难得机遇。水利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更紧密地结合,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快水利技术的研究推广

今后两年,是*新一轮治水高潮持续兴起,积极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贯彻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的方针和原则,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把水利科技工作推向新台阶。近期要以以下七个方面为重点:

在防汛减灾方面。主要开展防汛信息采集系统集成与信息共享研究;水旱灾害的预测、预报和评估模型研究;城市洪涝灾害特性和综合治理模式研究;洪灾损失经济补偿模式研究;行蓄洪区使用补偿机制研究;堤防隐患探测、堤防除险加固、防汛抢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在水资源供给及优化配置方面。主要开展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洪水资源化、水资源复用技术研究;工业节水技术、节水型产品推广;南水北调区域水量平衡和调水模型研究;区域供水经济分析和供水水价研究;南水北调受水区节水措施、工程优化调度技术、运行监控技术、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在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方面。主要开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中小城镇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污水处理厂尾水利用研究;沿江开发对水环境水生态影响研究;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法规体系研究;水环境保护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研究;清污分流、生态清淤等改善水环境技术研究;生态水工学技术集成研究;水环境监测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主要开展泵型及泵装置比选研究;泵站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研究;混凝土防裂技术研究;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研究;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研究;研究和推广工程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在水利工程管理方面。主要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研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研究;水利工程病险探测、老化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长江崩岸机理、预报及处理技术研究;堤防隐患探测与对策研究。

在农村水利方面。主要开展县乡河道疏浚技术和淤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研究;田间水肥农药流失规律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主要农作物需水规律研究;农业节水政策措施研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丘陵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农村水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农村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农村水利发展重点与对策研究。

在其他方面。主要开展水利信息化标准与规范研究;三维视景系统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水利事权划分研究;公益性工程消耗补偿机制研究。

要达到以上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规划编制和相关研究工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省近期防洪规划》、《*省水利现代化规划》等正在编制之中,各项规划的编制,都要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保证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要结合水利“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在《*省水利科技发展“*”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基础上,及早研究水利科技的中长期规划,做到适度超前,为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二)抓好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要在认真总结这几年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全面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要重点围绕水文测报、防汛指挥调度、水资源监控以及*水利数据库等重点项目,积极运用实时测报和三维视频技术,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要在认真总结去年淮河流域抗洪救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加快淮河治理总体安排,大力开展堤防隐患探测研究、洪水资源化研究、洪灾补偿机制研究等;要重点组织开展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重点的科研课题研究,在已经开展泵型及泵装置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关键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和技术含量,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化示范工程;要统筹开展城市水环境建设、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治理和水污染等有关问题的研究;针对当前水利改革和发展重点,加强有关经济、政策等软科学研究,如深化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水利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营运模式等宏观战略和政策法规研究。要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力量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力争拿出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制订政策提供理论基础。

(三)积极做好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科技推广是加快水利技术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全省水利科技含量的必由之路。在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对已经完成的研究项目,要抓紧开展科研项目的验收和鉴定工作,认真归纳整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模型试验、优秀设计、施工工艺等,凡属于科技创新,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也要系统总结。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948”计划,在切实抓好现有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项目储备,争取有所突破。要加快先进的水利技术消化吸收和推广,充分发挥其效益。各地各单位要根据水利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1-2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推广,重视各种技术的集成,促进水利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加速提高水利科技含量。

(四)切实加强技术监督工作。全面加强以水利标准化、认证认可、计量和质量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监督工作,是实现新时期治水新思路的技术保障,也是水利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国家和省现行有关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以及水文水资源等标准和规范进行全面清理,并及时做好修订完善工作,积极??水闸、泵站自动监控规范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研究。继续抓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年内举办一次技术标准方面的培训班。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近年来,我省对外合作与交流已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为学习利用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要继续抓好对外合作和交流,计划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8个考察团组,考察学习国外水利建设、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好地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提高全省水利系统科技创新和依靠科技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邀请国外专家就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作专题讲座,进一步巩固和确立新的治水理念。

四、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今年水利科技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全省水利科技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抓落实。各地各单位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全省水利工作大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勇于开拓,狠抓落实,确保今年水利科技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切实重视并加强对水利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水利科技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分头抓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解决水利科技工作中有关经费投入、工作机制等重大问题,保证水利科技工作深入开展。各级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抓紧抓好水利科技工作。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综合运用规划、标准和制度等各种手段,真正担当起推进水利科技创新和科技管理工作重任,发挥好职能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科技管理人员要强化管理,规范操作,努力做到筹划到位、推进到位、服务到位。科技工作人员要大力发扬水利行业精神,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升水利科技在水利事业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