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实用13篇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时间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的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形成了新的课程学习目标。

新课程目标分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1运动参与

运动参与是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态度及行为表现,是学生习得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锻炼身体和提高健康水平,形成积极的体育行为和乐观开朗人生态度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

课程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参与的目标

1.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1.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2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学习,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应用,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无论在小学还是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重要内容和期望的重要结果。

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小学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懂得营养、行为习惯和疾病预防对发育和健康的影响;初中阶段应要求学生了解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自觉抵制各种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初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提高体能水平,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的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的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4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既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和与人交往的方法。小学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交往;初中阶段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培养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形成的体育教育教学标准。在新课程标准下能不能进行快乐体育教学,下面浅谈我的理论看法和教学实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让受教育者充分受益。总目标是使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做法是采用模块式教学,以田径模块为必修课,以球类、体操、体育游戏、民族体育模块为选修课,用学分制评价学生学业成绩,逐步与大学教学方式接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堂结构,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改革课堂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类项目,精选适应时代要求,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教学方面,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提倡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教学法,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根据高中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特点,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乐意学习,积极参与运动,不断健康成长。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达到热爱体育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什么是快乐体育呢?我个人认为:所谓快乐体育是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乐趣,愉快地从事体育运动并健康成长。也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这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快乐体育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享受运动的乐趣,是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经。在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时,应克服困难,想方设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满足学生体育兴趣,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愉快学习。在我们学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我有机会有条件开展快乐体育。各种体育设施较为齐备,有标准的田径场及田径场周边设置的各类健身器材,有环保型的篮球场和室内体育馆,有排球场,有羽毛球场,而且还比邻有三百五十个台阶的望峰山。有较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抛绣球、滚铁环、毛南傩面舞、马革竞走、板鞋竞速等等项目,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质朴、憨厚、勤学、听话,非常热爱参加体育运动,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健康和开心。我在新课堂标准下试行快乐体育教学作了有益的探索。

1.快乐体育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高中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压力也很大,上体育课时,我试图让学生减压,充分让学生身心放松,听乐曲跳韵律操或做有趣的体育游戏,学生十分开心,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在风和日丽的日子,还时常带学生登望峰山进行越野跑,既得到锻炼,又能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环境,呼吸着山林间新鲜的空气,学生可以放声大叫,释放心中的郁闷,开开心心地上完一节课,还依依不舍,期待着下一节体育课的到来。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3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及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不应该全部都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模仿,而应该向他们提出要求,提出条件,让自己去尝试,并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杨振宁博士提出 :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竞争与合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不断超越自己,而且在精神上、心理上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不断地挑战自我,迎接挑战。战胜自我、战胜对手,不只是表现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他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4

1、深刻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精神,调整教学理念

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师生中起表率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登山、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学生多一些发展的空间,也给自己多一些发展的空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的同时又必须发挥学生中的帮带作用,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③放下“严师”的架子,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权威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④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以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指挥下练习的教法,同一教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会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效果;体会到合作、互助的学习心情。而教师可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教法,从中有所启发,由此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⑤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好课前准备,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长此下去,教师、学生均疲惫,对上课毫无兴趣。教师应尽快调整教学理念,尝试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新颖、创新、实效、可行的受当前中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改变“一纸”定能力的旧观念,确立“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四年体育本科毕业的专业水平足以胜任中、小学甚至是高校体育普修的上课要求,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的开发,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教师如果再不提高自己的话,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不能再只满足于一张大学毕业证书,而应从学生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更需突出一专多能,并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

3、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观念更新的几点建议

①要有尝试和创新精神,精神是行为的动力,没有精神就没有动力,行为的效果就会受影响。

②体育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并按精神的要求,不断补充自己的实力,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上课模式的要求。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5

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是国家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指导性大纲。通过参加全国高中骨干教师学习培训,体育教师只要研究探索《标准》中和六个关键数字,深刻体会数字的含义,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努力钻研,积极进取,就能很好地完成新的教学任务。

1 一个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是《标准》的精髓。以学生健康为中心,为学生今后生活打基础,在本《标准》中表现更鲜明突出。

2 二条主线

一条是身体活动主线;一条是健康主线。我们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生参与活动这条主线是体育教学的基础。在健康主线中,都把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作为实体支撑,一切教学活动目标要围绕学生活动进行,精练少讲,精练精讲。在每一堂体育实践课中取得了很好效果。健康这条主线只是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但不是体育课教学就能独立完成的。它是整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3 三维健康观

所谓三维健康观,就是我们对人的健康全方位的思考。因为现有体育教学存在片面强调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目标,忽视了心理健康目标,学生的情感和需要。但要达到三维健康观目标,全部在体育教学中达到,也是不现实的。例如以下几项三维健康目标:①改善情绪状态;②提高智力功能;③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④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⑤消除疲劳;⑥治疗心理疾病。

4 通过体育教学实践重新定义四个基本理念

4.1 坚持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中心,促进学生体能增长

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长学生体能为核心,这是我们体育课的中心目标所在,也对终极健康目标提供支撑。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体育堂上突出体现强化体能,而非保健养生。在体育教学课里,我们强调运动技术,也就是强化体能的方法。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是多层次的,其它领域目标也可以达成。

4.2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运动兴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真正掌握运动方法和规律,促进自主练习,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今后高质量健康生活打下了好基础。

4.3 以学生健康参与活动为出发点,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体育教学中,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不同的标准和看法,但最重要的学生参与活动的这条主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设计一定的、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教学环节和条件。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4 依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上的差异,结合学生需求,确保学生都能受益

《标准》注意到学生不同方面的差异,包括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引导学生去主动积极发展特长,为终身体育活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帮助。这样在教学上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因材施教,就能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自己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使体育学优生,发挥出自己的在某个项目的特长。

5 五个学习领域的分析与探究

5.1 运动参与领域

运动参与是体育课教学实践主体,没有学生参与的体育课是教师的体育课。我们用什么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来,实现我们本节课预定课程目标,这是体育教师必须研究课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5.2 运动技能领域

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能,但我们基层教师认为运动技能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手段,身体技能的提高也为身体安全提供保证,并且应突出身体练习的课程性质,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和练习时间。

5.3 身体健康领域

身体健康是大的概念,也不是在体育课就能达到目标,教育教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营养对身体作用,怎么样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怎样发展体能,并且用理论知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学习。

5.4 心理健康领域

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了功能性作用,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靠体育课来实现的。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家长多方面全面配合。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课时,应该考虑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5.5 社会适应领域

社会适应领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在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两个方面。我们要在体育比赛和团体项目加以引导,培养学生适应这个时代的体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6 六个水平目标学习与实践

《标准》一个学习领域目标细化为六个水平目标: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相当于小学(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初中,水平五相当于高中,水平六为发展阶段。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对应水平目标各年级都没有达到要求:

水平一: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这个目标实现有难度。

水平二:能够描述身体特征。目标抽象,不好掌握,但可以实现。

水平三: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这个目标根本就不是体育课上能完成的。

水平四: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技能影响。通过学生体育体能发展可以达到。

水平五: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可以理解健康意义和作用。

水平六:了解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和现代体育锻炼方法的不同。这个目标理论性深,学生不感兴趣。

但以上水平目标可以高标底用,学校自主选择。但也存在几个阶段什么都不会,问题积累成堆的状况。学校可以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利用合理教学方法,解决掉在本年级该完成的目标。

我们再看看以运动为例要达成的目标,学生是什么现状:

①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技术;②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对练;③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④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田径运动技能;⑤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运动项目。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6

一、新《课程标准》扩大了选修教材的内容范围

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主要涵盖着两个方面,首先是运动的形态规范,其次是表现在其运动的具体功能。如果要是按照内容进行划分,主要是分为田径运动,体操运动以及球类运动等项目,并根据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编写教材。在操作过程中势必会加大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量,需要了解不同项目的技术特点以及动作要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辅导。这就会占据着大量的工作精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学生个性以及兴趣的培养,这和我国现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背而驰。故此,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已经明确的规范学生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的培养。对现有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和完善,现在体育必修课以及体育选修课各占50%,明确规范必修的授课时数,选修的授课时数不做硬性的要求。新式体育《课程标准》的特点之一体现在对于选修教材内容的放宽,这也会给教师以及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也就真正体现出灵、活、新、创的特点;也体现出新大纲中的科学性、自由性以及健康的理念。

二、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发生较大变化

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安排,如果仔细去分析,会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评价内容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其肯定会严重的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有鉴于此,新式《课程标准》明确出教育目标体系,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任务,六个教育水平目标以及课程的总目标。并架构出三个层次类型,其表现出知识的科学性,技能的明确性以及能力培养的准确性。在体育教学之中融合学生的意识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的培养。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均能够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可行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并将这些因素进行完整的融合。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自觉自愿的参加体育课程。

三、新《课程标准》强化了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转变

原教学大纲单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所以,不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更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而执行新大纲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学习中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积极的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并需要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得学习气氛体现出平等和宽松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以及遇到教学难点的时候,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能潜力以及学习提升的能力。从而也需要不断的强化体育教师团队的理论学习能力以及教师自身修养的提升,所以需要深入的贯彻新的体育教学大纲。

四、新《课程标准》加入了多元综合评价

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和规范,其中涵盖着整个教学的全部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原先的体育教学大纲更加强调着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体能发展状况的评价。但是忽略课程目标和实际可能评价内容的一致性,在教学环节中会产生相应的阻滞效果,故此非常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教训内容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式,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过程中,在注重原有最终评价的基础上,也需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并需要考量学生间的互评等。

新出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原有的学生成绩考核标准,学生体育量化指标的达成不再是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标准。扩大了成绩考核的范畴,其中包括学生体育参加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针对于原先成绩考核的标准,现在更加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体育效果和作用进行深度的推广。现在评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内涵,不只考量着身体素质。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评价方面包含着以下四个层面,分别是课堂教学进度、学生运动中的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以及技能培养等。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包括教师的评价测试、学生的自我评价、所在小组的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等。改变原有的选报和考核模式,更加注重综合性评价以及学生实际的表现情况等。

五、 新《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

体育运动的内涵和精髓体现在健康的理念之中,获取健康是保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必要前提。故此新大纲更加注重健康的效果,其包含着三个方面,分别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健康保障。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此种健康理念融入在新大纲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构造。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作为其指导性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融合新的改革内涵。在原有教学思想原则体系中增加很多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性理念,在注重体质增强时侧重于学生健康理念的提升。加入健身文化性教育思想,具有选择性以及统一性的特点。新的体育规范中显现出现代体育发展以及教学完善的综合效用。从更深的层面强化新教学大纲的指导意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六、 新《课程标准》强调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旧大纲过于注重“三基”教学,把体育课变得死板生硬、像专业队训练,而缺乏个体化培养的理念,不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运动专长的培养,建立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保持旺盛学习动力的源泉。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养生体育锻炼的精神,这就是体育教学中最精华理念的展示。

体育课程标准将学生自身的运动潜能发掘出来,并能够培养保持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力。重视学生个体运动专场以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强化并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和专长,才是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事情。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学习全部的运动项目,并且都要达到体育学习的标准。通过实践操作表明,采用这种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使学生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体育专长以及体育爱好。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及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这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体育学习的意义。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体育爱好,让其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特色的题目项目,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几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运动专长以及运动兴趣,最终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理念之中。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7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及评价重点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2、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3、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4、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5、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合。

2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但体育教学评价又是一重要环节,这就构成了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与难题性的这样一种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虽然体育教学评价有所改进,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体育学习评价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考试、测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以便体育教师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来说,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以及有哪些技术环节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为自己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能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我国学校体育还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尤其在体育学习评价上表现较为突出。体育评价往往是为评价而评价,为评价而教学,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仿佛是为了考试测验而进行的,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了考试。可以说,我国学校体育评价的目的仍停留在理论上,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2.2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单调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评价内容不全,难以体现体育学习评价目标达成的整体性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都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评价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上,学生们的跑、跳、投等运动数据成为了评判学生成绩好坏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评价主要是重视最终的考试、测试结果,而忽视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组成部分,而且还从深处影响着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同时还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过于精简的评价标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都采用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所谓量化评价就是通过计时、计量对外显性行为进行测量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得的品质与行为,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即使有些内容勉强量化后,也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成绩评定。虽然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终结性评价对学习反馈具有滞后性,对学习进程的激励促进,提高学习效果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面有局限性。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并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这必然会降低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3 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措施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3.1不断扩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而进行的活动,可以说评价是为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就明确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新学力观的影响下,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关心、意欲和态度;思考和判断;技能和变现;知识和理解。其中又把关心、意欲和态度评价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而体力的测定则没有列入评价的具体内容中。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的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身体活动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和健康技能的应用。由此可见态度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评价内容中所占权重最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每个领域、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参考,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考评或测验。

3.2 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方式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8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9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3.实地考察法

4.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标准》实施后郑州市中学基本体操内容教授情况调查。基本体操是以简单的体操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达到塑造人体正确姿势、培养时空感、发展身体素质、陶冶美的情操等为目的。由于基本体操的内容和特点表现出很高的健身价值,因此它对于中学生有很高的锻炼价值。但是对郑州市39所中学的调查显示,基本体操的授课内容在中学主要是徒手体操和队列队形,没有体现出基本体操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如图1。通过调查了解到,徒手体操的教授内容主要以广播体操为主,体育教师对广播体操的教授情况较好,假如有新的广播体操内容需要学习时,所有的体育课就会成为广播体操课。对于广播体操教授情况较好的原因,了解到有以下几点:第一,广播体操是经过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必须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的一项内容,同时它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锻炼价值;第二,广播体操具有可操作性,简便易行,内容有同时代气息,更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第三,广播体操可以展示学校遵守纪律、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内部经常举行广播体操比赛,学校领导比较重视。

2.郑州市中学竞技性体操内容的教授状况调查。竞技性体操对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具有实际作用。[2]但是由表1可知,竞技性体操在中学总体的教授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对教师调查了解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竞技性体操内容技术性较强,学校提倡竞技性体操内容教材化、简单化的教育方针,但是教师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干脆就不进行竞技性体操内容。②学生体操基础差,有的学生对体操一无所知,小学时期简单的体操动作,如简单的前滚翻、后滚翻等都没有学习过,到了中学以后,学习较难的动作学生又接受不了,体育教师就简单介绍,从而影响了整体体操教学。③由于怕出安全问题,一些学校在上竞技性体操教学时,不但降低难度进行教学,有些学校干脆“刀枪入库”,将可能造成危险的器械收了起来,只进行简单的技巧动作。④部分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且有些动作对保护与帮助要求较高,易出危险,所以教师就不进行这些内容。⑤学校领导重视学生的最终体育达标成绩,明确要求体育教师在完成学生体育达标合格任务后再进行其他体育项目的活动,所以就放弃了不属于比赛内容和考试项目的体育教学内容。

另外,为了进一步了解郑州市中学生对竞技性体操内容掌握不理想的原因,对38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对竞技性体操内容掌握不好的原因有所不同,“动作有危险”和“动作有难度、竞技性强”是女生体操动作掌握不好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女生心理素质较差,认为体操动作较难掌握。另外,女孩子一般怕吃苦,做器械动作时又怕出现碰撞或摩擦,故不愿意练习体操内容。“动作要求太严”和“这些内容不喜欢”,成为影响男生动作掌握不好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男孩子一般都喜欢竞争和对抗的项目,而体操一般属于单人表演,学生之间对抗较少。并且对技术规格、动作质量和动作艺术性要求较高,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郑州市中学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广播体操为主,整体情况不均衡;竞技性体操内容教授率偏低,动作技术掌握程度较差,部分内容已基本被淘汰。

2.建议:①建议体育教师按照《标准》的要求全面恢复中学体操教学内容,特别是竞技性体操内容,重树体操项目在中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以往为了参加体育比赛或体育考试,比赛什么就让学生练什么,学校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不良局面。我认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受到体育各界的重视。②建议学校领导对学生实现从“增强体质”走向“健康第一”的理念变化。既重视广播体操内容的锻炼,更要投入资金购买器械,以“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器械体操带来的乐趣和锻炼效果,满足他们自身的主体需求。③体操项目对处于成长高峰期的中学生来说,具有其他体育课程不能替代的锻炼价值。建议学校和社会各界从各方面大力宣传体操的锻炼价值和功能。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10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河北省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氛围、新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也会相应变化。

调查结果分析: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文件贯彻情况

唐山市县属高中所有学校全部贯彻落实了文件,但是从对一些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文件贯彻落实了,但一部分领导、教师重视程度还是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没有按要求实施,对体育课程改革无动于衷。这主要是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只走过场,从而管理不到位、执行不力造成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学校领导、老师重视起来,并定期对学校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以改变部分领导和体育教师只从形式上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却没有真正实施的局面。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唐山市各县高中均在使用《体育与健康》课本,但都没有校本课本,这说明各学校领导虽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体育教师根本就不上体育理论课,上的也没有对教材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只是样子货,导致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贫乏,也缺少基本的体育卫生常识。这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要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

3 师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情况

3.1 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

要想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首先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唐山市县属高中的体育教师有94.20%的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5.8%不太了解.虽然没有不了解的,但说明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及疏漏。在访谈中部分体育教师也提到:我国现在进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只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和要求,如果能认真领会、执行,效果会很好。但是具体到体育教学上怎样进行,这在体育教师间的争论很大,体育课具体改革到什么程度,教学中具体应该怎样上课,教师们都搞不太清了。这说明:一、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不够深入或存在差异,从而使体育教师产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疑虑;二、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体验、感受不能很好的交流、总结,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调查显示,认为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和过去比,有82.61%认为提高了,有14.49%认为和过去差不多,还有2.90%的认为比过去降低了。这也说明一部分学校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受到高考的压力,少数学校不把体育课当回事,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而且少数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不够敬业,上课还有出现“放羊”的现象。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很多,要求教师既要提高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基本功素质,还要求体育教师继续学习,精通2-3个模块的体育教学。

在评价体系方面,调查中有88.41%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评价体系比较客观,这说明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比较认同,但是在访谈中,部分学校只在表面上实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并没有真正具体实行,还存在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每一名学生,没有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以及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大多数体育教师都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但也有少数体育教师认为没有提高。这说明少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不深,没有认真思考、体会,在教学中也没有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没有明显提高。

3.2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知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认知情况能反映出各学校的具体执行情况,也最能说明体育课程改革成效,调查中只有32.74%的学生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有17.44%的学生不知道,说明各校领导以及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执行力度不够大,在学生中间普及不到位,导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生之间还没有产生较大影响。

根结调查建议: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11

1.对指导思想的误解造成体育课现状困乱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健康第一”作为了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1],还是体育、健康两门课程的合并?却值得商榷。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2]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更是明确地罗列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的诸多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能否通过以身体练习来达成?显然,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及其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合科课程,有的健康教育甚至是独立的学科课程,但它们都是分别有体育和健康的目标。在我国,给人们的理念好像是只要有了体育课就能把学生的健康问题解决好。诚然,上过体育课的人都知道,把健康作为一个目标是可以的,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种获得健康的有效手段。但不是说去上了体育课就等于你全都健康了,通过体育活动获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健康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健康是多维度的,获得健康的手段不只是体育运动,运动只能解决体质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心理和其它方面的问题。由此,给体育课带来了一些麻烦:老师不知道上什么内容,是体育的还是健康课的?而且要在同一节课实现那么多的目标,让他们看花了眼。试问中小学都排有健康课,它们的功用难道不是解决健康问题的吗?在新旧理念交替与冲突中,体育课上技术学不好,技能没上去,健康知识也没有得到传授。

2.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基础不稳固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必须以其现实条件为依据,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的前提,其课程改革必然收效甚微。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西方的泊来品。教育理念中充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让使用现代汉语思维的读者无法准确把握,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被一线教师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我国和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历史表明,其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的特点。但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并没有出现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同国际接轨”的现象。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们更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条件下,简单的“拿来主义”恐难成功。因此,“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市中学体育设施和师资、专业项目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选择范围和兴趣培养[3]。北京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在全国属于较好的。北京市的情况如此,全国其它省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

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制约其权利得不到利用

这次课程改革,以目标统领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向学校下方,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4]。目前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5]?由于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规定应教哪些内容,使得长期习惯传统大纲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较为缺乏,目前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更为困难的是,我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还非常有限,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如何落到实处?如果在国家课程标准这个“天”和基层体育教学这个“地”之间不及时“建立地方性的体育课程指导方案”[6],其具体的课程教学难道完全由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得不到解决,也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体育课异化现象还会更加严重。

其实,增进健康涉及的因素远比增强体质还要多而复杂,其健康目标的实现也较体质增强的实现更为艰巨。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0.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56.

[3]张振明,胡晓琛.北京市高中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5):118―121.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12

农村初中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学校特点,有机选择教学内容,能充分有效利用农村初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农村教学资源严重匮乏起到了缓解作用。

农村初中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一切形式开展课程开发活动,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力军、合作者、探究者,这样能有效地开发教师人力资源。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依据目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敢想、善想、敢于逆向思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使学生敢干、善干,培养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活动的领域扩大;解放了学生的时间,使学生有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让知识与技能得到消化和整合。在学生得到解放的同时,教师也充分发挥了教学的能动性。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考核内容上,既有技能、体能、学习态度、心理与行为的评价,又有终结性与过程性的评价;方法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评价的主体性。而主体性是人类持续不断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资源。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使课堂教学活动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二、实验的疑虑

1、目标繁多难以达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分四个层次:第一,课程目标,即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达到的总目标;第二,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领域,各领域又有多方面的目标。如“身体健康”领域又有四方面的目标,其中“发展体能”方面有水平目标六个,水平目标(1-6)还有21个具体目标。

整个目标体系层层分解,步步具体,由大生小,由小到细,数量繁多。看似明确具体,有条有理,可执行起来却有许多问题:首先,不知如何分辨目标的主次之分,是否要全面达到目标;其次,目标多数能以判断达成的程度,实际测定不宜控制;最后,缺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与增强的目标。实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一年,但仍不知学生健康能否发展与增强。

2、教学配置难以把握。《大纲》把教材过于具体化,缺乏灵活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却又无教材化,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只是对完成课程目标必须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一个大致范围,至于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什么步骤去实现目标则由教师自行安排,给教师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但按目前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还达不到选编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今要同时完成确定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两项任务就更难了,不少体育教师提出按过去老办法还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现在按新课标上课反而不知如何去做了。

3、.健康教育难以贯彻。为了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需要,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健康教育,重视健康教师的培养。健康课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启智类课程,与体育课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上有一致,但学科性质的划分与实施并不是看其目标是否一致,而在于学科自身本质属性和其他学科的差异性。健康教师除了要具备健康方面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等知识。作为基础教育各学校配备的健康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专业是不同的。因为他既是一名卫生保健人员,又是一名教师,更担当了学校健康管理的责任。

三、实验的建议

1、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或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专职的体育教师较少。可想而知,在实施体育(1—6年级)的课程标准的程度上大打折扣。这也就出现小学过渡初中环节的脱节,加大了农村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难度。所以我认为在农村初中大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力度在农村小学实施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以确保小学到初中的正常衔接。

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篇13

心理学家荣格早在20世纪中叶就告诫世人要警惕心理疾病这一人类最大的敌人,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可以视为是对此警告的一种回应。从1999年教育部13号文件颁布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内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课程化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发展趋势,并引发了一系列热议、争论和辨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进程

回顾心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推进,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既是一个显性的发展趋势,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论的过程,还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经历。课程化进程要想趋于平稳,管理与评价是必须要涉及的两个重要层面,而这也恰恰是当前的课程化进程中并未受到重视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建设成为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成为区域研究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逐步界定相关概念,并移用课程的基本要素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结构框架等重要组成部分,即试图基于理论去描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应然状态;二是区域和学校通过实验,探索课程化的实施阶段和相应措施,即试图通过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然状态;三是有的区域通过文件提出了课程建设要求,即进行课程化的制度保障建构。

为使描述系统易懂,笔者将上述三种状况分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制度构建。

先来看理论研究部分。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化能够使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使之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挥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张微,郑梦涵,2009)。也有研究者呼吁,要通过行政手段,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李黎,2010)。还有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尽分析,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使其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性调整,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邓如陵,2006)。

再来分析实践推进部分。有的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余永范,开元学校,2010)。有的部门,如辽宁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已成为必然要求,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明确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微笑每一个、智慧每一个、个性每一个”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小班化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架构起以合理有效开发心理潜能为发展方向,以情感教育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提高学习效能为诉求,以多元智能活动为途径,以培养快乐、自信、健康的学生为主旨的小班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的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表,规定课时(江苏昆山市高科园小学,2008)。

明确提出课程化制度构建的地区较少,其中有北京市等。如北京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制度构建的三头并进,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课程化建设过程中彰显的种种问题

尽管课程化成为发展趋势,并在研究、实践和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依然模糊。尽管文件已经明确,不能以德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品生、品社等学科进行替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价值领域到底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空间和呈现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明确。如有的研究者就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只关涉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而不关涉价值观的导入。有的研究者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传递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要传递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重视积极正确的传统价值观的传递。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学校依然处于边缘化位置。因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有方案不执行,有目标不落实,敷衍了事,即便安排了固定课时,也经常被占用,师资变动快,敲边鼓不深入,随意性强,尤其在初、高中,更是被淹没在考试导向的学校教育氛围中。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严重削弱。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里明确提出了四个关键词“提高”“开发”“培养”“促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区域和学校仅仅关注已经产生了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体现的关键词是“查找”“矫正”“干预”和“排解”。这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四,部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依然突出。有的地区以国家课程的学科建设模式来引领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构建学科取向的课程体系,强调系统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大一统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势必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求,学科化倾向伴随的是知识化教学,这种方式明显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性质,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个体发展取向为主,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认识自己,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第五,实施中的注入式依然突出。有些学校授课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式,教学中的注入式依然突出,即便设计了活动,但由于教师的过分主导,学生只能围绕预设的目标转,配合活动的进行,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力量,即通过不断的察看和反思,来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开发心理潜能。

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有着一般性课程建设的共性,从课程出发细致分析上述问题的话,笔者发现,有些问题是因为当前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忽视而导致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虽然一个良好的课程管理体系是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等层面能够有效衔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从文本化的标准或者《纲要》到一线实践减少课程衰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经常被形式化或者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进行界定和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主要指向制度、目标、规程、行为、环境,其作用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一)制度体系的健全化

制度体系的健全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制度文本的制定与下发,设置明晰的管理框架;二是构建市、区、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市教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统筹规划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培训方案及考核办法,并定期到各区县及学校进行指导;各区县教委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有专人负责。各区县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并有专项经费;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

(二)课程目标的明确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预设目标是课程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这并不能直接挪用为课程目标,各区域还应该对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解读和细化,建立起符合本区域教育现状的课程目标体系,从而使得课程管理有参考和依据。

(三)工作规程的明晰化

有了制度框架和目标体系,下一步就要有一个明晰化的管理工作规程。一个明晰的管理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的概念界定、价值领域确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实施方式等,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运行的保障性制度和规范。

(四)教学行为的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题教育不同,有一门积淀深厚、框架齐全的心理学学科作为依托,这使得它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和意义。比如美国设置有关社会学、心理学课的公立学校高达77.1%,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学课,如《心理学入门》《文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这些选修课一般在11、12年级开设。英国中小学也为学生开设了《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中小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允许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科关注,但绝不能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是心理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体验,重情感目标。教学行为的科学化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符合情感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方法。

(五)设施环境的改良化

实施环境也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点,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进程中实施方式和手段非常丰富,既有隐性课程,也有显性课程,既有课堂教学、讲座,也有辅导报告、个体治疗,还有学科渗透,这就需要一定的设施环境来支持和促进。特别是隐性课程,因为它需要借助环境来实现育人的目标,对设施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展板、标语、学生相关作品的摆放等要有艺术性和美感,让学生在心理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有所收获。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也常常是课程发展的掣肘因素,因为它常常被忽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管理有寥寥数语的描述,但并未涉及评价。《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对评价有些描述和规定,后面将详述。从课程角度出发,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前者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层面的评价;后者包括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一)基于制度文本和教育环境,尝试构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规划、开发和实施,那么需要有自己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这里提到的所谓制度文本是指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所谓教育环境是指当地的教育实际。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划分三类区域: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分类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客观决定了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有所差异。

有的学者提出基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需要,要设立评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指导纲要为评价蓝本,并从目标取向、学生对待、运作形式、师生地位等八个层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刘华山,2006)。也有研究者提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渗透的情况;心理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基本建设情况;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的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等。同时,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的心理氛围也应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范畴(廖全明,2008)。《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制定并逐步完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标准与评估方法。考核评估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并设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

笔者认为,从制度文本和教育环境出发,评价标准的设立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纲要》为依据,即评价标准必须由《纲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延伸而来;二是要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所选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构建与教育实际相符合的标准体系。

(二)基于课程类型的考量,利用现有课程评价与审批制度,严把内容关

目前,除了学校内部安排的各种媒体宣传和讲座以及各类咨询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载体得以实施。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教材,也有各学校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讲义(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方面,北京市有一整套的申报、受理、审查、批准、反馈地方课程教材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有明确而严格的审查标准;校本课程方面,北京市有较为成熟的学校规划、申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审核、备案制度。这两套制度体系不但涉及到了行政审核,也涉及到了内容评价。目前,北京市已启动课程改革固化成果(包括教材类)的评优工作,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可能会进入评优体系,这样一来,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这一关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三套体系相互作用的现状,有力地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三)基于学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基本场所,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学校规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把手。

基于学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审读区域评价标准,并解读细化成本校的评价标准。二是初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即将评价标准中的要素分类编入指标体系。三是进一步确定指标体系各级目标、子目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标准的重点对相关目标赋权重。四是试用与修订。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以后,可以在某个年级或者班级进行小范围试用,以判断子目标是否合理,所赋权重是否科学,根据反馈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五是确定、解读和培训。确定好评价指标体系后,需要有一个解读性文本供教师参考,而且相关的培训活动需要跟上,培训应主要涉及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评价实施的基本方式及具体方法等。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

从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来看,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起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部分。起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的学习准备情况,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学情;过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信息,经过分析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结果评价则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也被称作终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的指向和服务对象不同:起始评价指向未进入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过程性评价指向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果评价指向已完成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的是无数个瞬间中的学生,关注的是心理发展和变化脉络,因此,在评价中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或者实施效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明显表现出来的,过分关注结果,常常会失去最佳的评价时机。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呈现,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评价的跟进。

(五)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之所以单独提出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的引领;二是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价值的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见仁见智,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活动中独立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自助、自立、自强。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了解和发现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下学生的个别问题,将群体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疏导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体性也好,发展性和差异性也好,都切实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的不一致性,覆盖全体学生的评价无法揭示个体的实际状况。在当前中小学班额较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心理健康、思维活跃的主动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当一个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和管理都需要技巧和方法,而自我评价恰恰能提供这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种尝试有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管理和评价因素的或缺却使得这些探索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和推进,弥补或缺的因素必将会使整个进程更加顺畅。

注:此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课程教学专题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黎.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69~271.

[2]张微,郑梦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

[3]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詹浩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5]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