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实用13篇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1

初中的化学知识是化学的启蒙教育,它不强调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对原理、概念、定义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元素化合物内容只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如:水、氧气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等;高一化学则以理论知识为主干,教学中从学生初中学到的分散的知识“点”出发,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点逐渐发展成知识面,最后再联系成知识网。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骨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智力价值、情意价值和应用价值为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守恒思想等)提供了丰富的例证”。纵观中学阶段,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内容琐碎,大多学生会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没有规律可循,学习困难。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衔接的思想,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成一个整体框架,将各部分知识按照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使看似零散、孤立的知识组合成彼此关联的整体,形成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这样的操作不是只在复习阶段才可以进行,在平时进行新课教学时也可以小范围进行。这种框架式的整理能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教学策略化。该方法的实施依赖教师对初高中教材的熟悉和把握。可以用在知识的总结和归纳阶段,它要把初高中相似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讲解。初中阶段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了所学的内容,还为将来学生进行高中对应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打好了基础。高中阶段采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很自然地帮助学生进行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当然教学策略化也可以用在新授课时,引导学生抓住元素化合物的特点掌握一类物质学习的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整体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效率。

现就本研究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教学案例呈现如下:

初中科学衔接教学案例

“酸和碱”是化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感性的。同时现行的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没有对“酸”和“碱”给出定义,只是以列举的形式进行介绍,所以对它们性质的理解学生还是感觉比较困难。他们认为该内容知识比较抽象、琐碎、难记忆。因此,在进行初中科学“酸和碱的复习”的教学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知识的提升,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稍加归纳即能使学生有所领悟,同时可为将来的衔接进行铺垫。在该案例中,渗透了知识结构化和教学策略化的思想,试图实现初高中对应内容的高效衔接。

“酸和碱性质的复习”衔接教学片段

师:有一澄清液体,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也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设计实验进行鉴别。

生:吹入呼出气体或通入CO2。

(设计意图:提问引入,使学生主动进入回忆、复习状态)。

师:说说鉴别的依据。

生:产物不同,现象不同。

师:它们的化学性质类似吗?

生:相同。(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4)与盐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碱的通性做好铺垫养成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学习能力,提升“典型到一般”归纳能力。)

师:为什么不同的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生:(思考)他们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阴离子:OH-

师:结构决定性质,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生:酸的水溶液中都只有一种阳离子:H+

(设计意图:思考并讨论,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师:酸有哪些通性呢?

生:(回忆并说明)(1)酸碱指示剂。(2)与活泼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碱反应。(5)与某些盐反应。

师:这些通性依赖什么?

生:它们都有类似的结构“H+”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结构决定性质”。)

师:你能讲讲酸和碱分别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吗?

生:列举用途。

师:不同的物质为何有不同的用途?用途取决于什么?

生:用途取决于它们各自的性质。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并提升,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

本节课是复习课,与以往常规的复习课不同的地方是,以一个探究问题引入,改变了复习课枯燥的形象。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回忆状态并开始归纳碱的通性。另外具有突破性的衔接意味的步骤是,教师打破了初中物质不分析结构的习惯性教学,引导学生从碱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碱的通性,给出了“结构决定性质”的结论,并以此为依据寻找到了酸也具有通性的原因,为初中阶段复习其他类的物质提供了知识框架。后面又自然地引出“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虽然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没有涉及任何高中的化学知识,但两个“决定”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主线,在这里通过一个简单的知识复习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虽说只是稍稍一点拨,但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思路预留了学习的接口。

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案例

衔接教学除了可在初中阶段渗透进行外,更主要的发生在高中教学过程中。以下是高中进行“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片段)”的衔接教学:

师:钠是一种金属,就应该具有金属的特性,对此你知道哪些?你们对哪些金属有了解。

生:金属光泽、导热、导电、延展性……铁、铜、铝……

师:以铁为例,说说金属和哪些物质可以发生反应呢。

生: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1)金属和酸。(2)金属和盐。(3)金属的氧化……

(设计意图:应用储备的知识,积极进行回忆。)

师: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大家试着写出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吗?

生:思考,并书写。学生进行板书。

师:钠很特殊。除了具有金属共有的性质外,还有哪些特殊之处呢?

生:初中老师讲过,金属钠特别活泼,放入酸中,先和酸中的水反应,所以它不能像其他金属那样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巩固旧知识,学以致用。)

师:用事实来说话,看看钠除了具有金属的共性之外到底还据有哪些特殊性。

演示实验:

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取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表层,观察颜色;放置在空气中,稍等待后观察表面的颜色。

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水的小烧杯中,滴入酚酞观察现象。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疑问与本组同学进行沟通。

(设计意图:将问题及时有针对性予以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

这节课充分抓住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同类的典型物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契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回忆信息的方法和策略”,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初中是教师花大力气讲解的内容,学生对这类物质的认识是比较深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进入回忆归纳阶段,但金属钠因其特别活泼所以自然有其不同之处,于是学生在几个演示实验的带领下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虽然高中知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有了初中知识做铺垫,学生的学习障碍减小了很多,教学效果也很明显。

事实证明,如果初高中教师能主动形成衔接意识,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合理使用好教材,衔接就不再是问题。本章中呈现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证明了这一点。衔接其实不需做得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细水长流。

初高中教学产生断层与课标、教材、教师及学生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关系。这一现象存在于各门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初中和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衔接问题得到了教学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一线教师的重视。在研究对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到经常组织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研组进行衔接内容的交流和探讨。定期的让高中化学教师走进初中科学课堂、初中科学教师进入高中化学课堂,经过听课、上课、交流研究等多种形式的体验,获取与有效衔接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努力挖掘了初、高中在教学过程中适合进行衔接教学的最佳时机,并及时进行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进行了有针对的衔接教学后,学生进入高一的不适应期明显缩短,对化学的兴趣比以往的学生更浓。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调整心理和学习方法,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陌生的高中学习生活。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初高中教师衔接处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更容易,掌握程度更好。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善于提出问题和通过合作来主动解决问题。

衔接教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能切实做好衔接教学,为初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研究才真正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

2、知道氯化钠的用途。

3、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氯化钠的用途,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难点

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玻璃棒、烧杯、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量筒、药匙、托盘天平、滤纸等

教学设计

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什么叫盐?

【回答】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生活中的盐常指哪种物质?

【回答】食盐,就是氯化钠。

【追问】食盐和盐是什么关系?

【回答】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二.

合作探究

(一)

氯化钠

1、氯化钠的用途和分布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之外,还有很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等等,有些盐是有毒的,我国曾经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而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

【回答】NaCl,食盐只是它的俗称。

【提问】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大家的预习和生活经验,请同学们说一说食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发言】

1、食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

2、医疗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配制生理盐水。

3、公路上的积雪也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

【教师补充】除了以上用途,食盐还有很多用途。

1、清晨喝一杯盐开水,可以治大便不通。喝盐开水可以治喉咙痛牙痛。

2、每天用淡盐开水漱口,可以预防各种口腔病。

3、洗有颜色的衣服,先用5%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易掉色。

4、洗有汗渍的白衣服,先在5%的盐水中揉一揉,再用肥皂洗净,就不会出现黄色汗斑。

5、将胡萝卜砸碎拌上盐,可擦去衣服上的血迹。

【过渡】食盐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们是否有必要了解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制取情况呢?

【提问】食盐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投影】关于食盐的有关图片。

2、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呢?

【引导讨论】

1、粗盐初步提纯需要哪些步骤?

2、过滤器的准备需要哪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哪些?

实践: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交流与讨论】

1、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

2、产率偏低的原因?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①过滤时滤纸破损。②注入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产率偏低的原因:①溶解时未充分搅拌。②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③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一单元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氯化钠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3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现与时俱进

电子白板是教学新型技术中的一种,体现着高科技对于教学水平提升的独特意义。随着电子白板技术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初中生物教师也应该及时地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和升级,从而充分发挥这一先进教学设备的作用。比如,在进行《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图片或者音像资料,生动形象地进行课堂讲学,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在传统中学生物教学中,板书、挂图等是教师在讲解知识时的主要辅助教学工具。在电子白板技术被引入之后,就能为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提供技术和设备上的支持。当然,教师要着重注意,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电子白板永远只是一种辅教学工具,要做到传统教学与新式教学相结合。在进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时,初中生物教学工作者要避免使学生淹没在大量的音像资料中,找不到学习的重点,而应该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点,让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知识。

三、加大对优质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

优质的教学设备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电子白板对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作用,校方要加大对优质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各种电子白板设备采购经费的落实,确保初中生物教学所需设备的及时更新和升级。比如,在进行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教学时,各种传播流程需要通过一种清晰明了的方式被表现出来。通过普通的板书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效果较差,而电子白板就能实现课堂的高效、高质。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4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如何排除的,课本围绕排尿的生理过程,较全面地表达了排泄的生理知识,这一节内容又与前两个单元所涉及的消化、循环及呼吸知识相联系,是新陈代谢的最终过程。

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和排尿”和“排泄及其主要途径”。

“尿液的形成”是在第三单元第一节肾脏知识点的延续。尿液的形成包括原尿和最终尿液的形成两个过程。首先流经肾脏的血液经过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其中的血细胞核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质被过滤掉,进入肾小囊肿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的水,微量的蛋白质及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形成最终的尿液。在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血浆、原尿及尿液三种液体之间成分的比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使用ppt或者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泌尿系统和排尿”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人体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除体外的呢?这个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利用教材自带的图片,按照尿液流经器官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输尿管、膀胱、尿道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重点讲解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当中可以提出“憋尿的危害”“人为什么每天要适量饮水”等问题,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该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排泄及其主要途径”是本节内容的最后一个知识点,也是不少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书中描绘了排泄的概念及人体的排泄的三个途径。其中很多同学均提出:“排便不是也排除了人体产生的废物吗,为什么不能当做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该问题较为抽象,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对该混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及粪便)由于未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参与人体各个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而代谢的废物主要是: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故人体排泄的三个途径为:排尿、排汗及呼吸。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5

对于这些问题,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能使你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知识,使自己在考试中自信心得到提高,有利于你顺利通过考试。

想一想

除了上述的“理一理”,我们同学还要做到勤于思考。如果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就会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生吞活剥,这样反而加重了学习的负担,使学习变得苍白无趣。

因此,我们同学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我们同学要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用途。经验告诉我们:从物质的用途也能推断出其性质,再推断到物质的结构。

还有,我们同学应当建立实验探究的思维模式。一项探究活动,往往包含着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假设;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手段或采用什么化学试剂和由此而可能出现的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或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议一议

当然,这些思维模式,都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所以,只有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变得有血有肉,我们的综合能力也才能得到增强。如果同学们更在这方面做到议一议,就有希望在考试中获得相对理想的成绩。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6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M有机物等于MH+MC不含有O元素;

大于MH+MC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大于理论含氮量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着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一、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爆炸的措施

(1)燃烧的条件及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缓慢氧化的条件(3)爆炸发生的条件;

(4)防火灭火的原理和方法;(5)防爆炸的措施(列举实例)

二、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不到着火点;(2)温度达到着火点,不与氧气接触;(3)两者皆满足

三、控制变量法证明的必要条件,例:A、B、C三个条件;

具备B、C,不具备A,不成立,说明A是必要的;具备A、C,不具备B,不成立,说明B是必要的;

具备B、A,不具备C,不成立,说明C是必要的;

同时具备A、B、C,成立,说明ABC同时具备时,结论就可以成立;例:铁生锈,铜生锈;

四、燃料有关问题

石油的几种产品及主要用途(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知道石油是由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了解我国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国情;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形成?利用?主要组成元素?所属物质类别?了解使用H2、CH4、C2H5OH、液化石油气、汽油、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五、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意义?不完全燃烧的后果?措施?

六、本单元有关的反应化学方程式要熟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一、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哪些区别于一般非金属的物理性质?举例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大、熔点高等性质?列举常见的金属之最。

二、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出发,列举金属的用途。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用途;如:Cu、Fe、Al。

三、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的特性

举例说明在金属中加入其它元素可以改变金属的性能。

四、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百炼成钢”蕴涵着什么化学知识?列举常见的生铁和钢制品。

五、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

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观点出发举例说明金属的活动性不同。

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2)能否用铝锅长时间盛放食醋,为什么?

(3)天然水中溶解有一些铁盐,为什么新买来的铝锅烧开水后,在水面会留下一道黑色的印痕?

(4)农业上常用硫酸铜溶液和熟石灰来配置农药波尔多液,为什么一般选用木通而不用铁铜来配制?如何检验配好的波尔多液是否含有硫酸铜?

七、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跟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

(1)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酸溶液的要求?

(2)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对金属的要求?对盐的要求?置换与被置换的顺序:

ZnFe与CuSO4反应,置换时---先强后弱,所以Zn先与CuSO4反应;

Fe与Cu(NO3)2、AgNO3混合溶液反应,置换时---先弱后强,所以Fe先与AgNO3溶液反应

八、知道一些常见金属的矿物

有哪些常见的铁矿石和铝矿石,写出它们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九、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1)铁生锈与氧气和水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只与水接触,不与氧气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氧气有关,氧气必不可少;

只与氧气接触,不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生锈与水有关;水必不可少

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生锈,说明:生锈的条件是:氧气和水两个必不可少。

(2)防止锈蚀的原理?方法?说出几种具体做法?

十、了解从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铁还原出来)

(1)炼铁的原理;(2)方程式?(3)实验:步骤,现象,尾气处理;

十一、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1)废电池随意丢弃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2)回收废弃金属具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九单元溶液

一、认识溶解现象,溶液的组成与特征;

二、知道水、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服上的油污洗去)

三、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举例说明乳化现象;(2)用洗涤剂去油污与用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

四、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与化学实验;(2)无土栽培的营养液;(3)医疗上各种注射液

五、知道一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蔗糖溶液和食盐水中溶质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六、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为什么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温度表现不同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有哪几种情况?各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七、了解饱和溶液

(1)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2)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KNO3/Ca(OH)2溶液分别可以采用什么措施变成饱和溶液。

八、了解溶解度的涵义?查看溶解度性或溶解度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1)什么叫溶解度?“20摄适度,KNO3的溶解度为31。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上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A、B两条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什么?

(3)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可分为哪三种情况?各举一个例子?

九、知道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气体的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举例说明?

(2)20摄适度,O2的溶解度为0。031表示什么意义?

十、了解结晶现象,胆矾晶体的形成,海水制盐?

(1)常见的结晶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溶液?

(2)如何将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较纯净的KNO3晶体?

(3)过滤和结晶这两种分离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混合物?

十一、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需要哪些仪器?主要步骤?

(2)固体作溶质和液体作溶质(或浓溶液稀释)的区别?

十二、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的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2)稀释:溶质质量不变

M浓*C浓%=M稀*C稀%或M浓*C浓%=(M浓+M水)*C稀%

(3)与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反应后溶液质量=反应前溶液质量(不含不溶性杂质)+-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

第十单元酸和碱

一、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或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变化)?

(1)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哪两种?它们遇酸性或碱性溶液分别显示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花朵汁液适合做酸碱指示剂?

二、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1)酸和碱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

(2)浓H2SO4和NaOH不慎沾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三、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或碱溶液:如何稀释浓硫酸?

四、实验探究酸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1)盐酸、硫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探究浓盐酸的挥发性?造酒时调节酸度,为何使用稀硫酸,而不用盐酸?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用浓盐酸?

(2)盐酸的用途有哪些?

(3)学会探究浓硫酸的吸水性?浓硫酸的用途有哪些?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浓硫酸做干燥剂?

(4)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共同的化学性质有哪些?与酸碱指示剂;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实验探究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1)实验探究NaOH固体的吸水性?NaOH固体的用途?O2、H2、CO2、CO、NH3、CH4是否都能用NaOH做干燥剂?

(2)NaOH和Ca(OH)2的俗称,Ca(OH)2的用途?使用NaOH应注意什么?

六、学会通过实验探究NaOH和Ca(OH)2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2)与酸;什么叫中和反应?(3)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4)与某些盐;为什么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七、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重要意义?

(2)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胃酸过多,如何治疗?如何处理废液中硫酸?被蚊虫叮咬如何处理?

八、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如何用PH试纸测试溶液或土壤的酸碱性?

九、熟练掌握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一、了解NaCl、NaCO3、NaHCO3、CaCO3等盐的名称、俗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二、学会粗盐提纯,粗盐提纯过程中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步骤?都要用到哪个仪器?蒸发什么时候停止加热为什么?

三、如何检验CO32-?常见的沉淀有哪些?

四、初步认识常见的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1)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

(2)学会判断一些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五、知道一些常见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1)植物生长需求量较大的几种元素是什么?

(2)氮肥/磷肥/钾肥的作用分别什么?什么叫复合肥?举几例?

(3)如何鉴别氮肥/磷肥/钾肥?

六、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不合理使用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一、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1)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哪些食物富含糖类或油脂或蛋白质或纤维素?

(2)氨基酸在体内的作用是什么?(3)淀粉的代谢过程。

二、知道某些物质(CO、甲醛、黄曲霉毒素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1)CO如何使人中毒?(2)甲醛使人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3)黄曲霉毒素使人中毒原因是什么?

三、了解某些元素如:Ca、Fe、Zn、I、F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人体缺乏Ca、Fe、Zn元素对人体分别有什么影响?

四、初步认识在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五、能从组成上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7

在“燃料的利用和开发”的学习中,知识与技能是“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是“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点与难点是“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能源的优点”。在导学案的设计时就要有所侧重,设计出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探究性问题。如“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知识点的设计:

1.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原因?

2.酸雨的形成:_______、________。

(1)实验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2)酸雨的危害:______________。

(3)防止和保护的措施:____________。

3.汽车的尾气污染:_______________。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和影响,目前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平时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有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三部分,每个单元有复习学案和单元测验案。在导学案的设计,我比较注意“归纳总结”的版块,有学生学过知识的链接和铺垫,也有与教材紧密相连的内容链接,由点到面的设计探究性问题等。

二、利用多形式,攻克化学概念问题

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发现很多基本概念特别是微观世界,摸不到,看不见,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易于记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初中化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因此,对这两组概念要能正确地加以区别。如从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来学习。由此得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非常密切,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用途来判断物质的性质时,关键是看用途中是否含有化学变化,不含化学变化,即利用的是物质性质,含有化学变化,即利用的是化学性质。又如,“溶解度”概念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句子比较长,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在学习“溶解度”的过程中,要弄清溶解度的“四要素”:一定温度、溶剂的量为100克、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溶质的克数。抓住了这四个要素,对“溶解度”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三、利用实验演示法,提升化学课堂实效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8

一、存在生命再度起源的物质基础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的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有机生命物质产生的化学演化过程,大约发生在地球形成的最初十几亿年里。目前,对有机生命物质的非生物合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积累了许多资料。氨基酸的非生物合成:1953年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大气成分CH4、NH3、H2、H2O等,在放电作用下合成了一些氨基酸。在此后,其他学者先后在类似的条件下,几乎合成了天然蛋白质中的全部氨基酸。核甘酸的非生物合成:1963年,在加速的电子作用下CH4、NH3、H2O转化为腺嘌呤。1965年在加热 160℃的条件下, 核甘、磷酸盐转化为核苷酸。核苷酸的产生还有其它途径。蛋白质和核酸的非生物合成:目前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91年中国科学家赵玉芬通过实验证明:在磷酰化氨基酸的基础上,可以同时合成蛋白质和核酸。虽然现在关于化学演化过程的许多具体环节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是,有机生命物质通过化学演化过程,并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积累,为新生命的最初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已成为目前相当多的科学家的一种共识。

生命最初起源之后,由于诸多自然因素的改变,但是,由于诸多自然因素的改变,导致有机生命物质产生的化学演化过程的丧失,并不能成为制约生命再度起源的一种因素。因为,在生命最初起源之后,随着已起源生物的不断进化和发展,有机生命物质的生物合成与转化过程,将会逐渐取代有机生命物质产生的化学演化过程。成为自然环境中,有机生命物质产生的一种新途径。

有机生命物质产生的生物合成与转化过程,同化学演化过程,虽然在合成原料、合成条件、合成过程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二种途径所形成的有机生命物质蛋白质、核酸等产物,无论是在化学结构上,还是在生物学特性等诸多方面都是基本相同的。

从整个生物发展史来看,生命通过化学演化过程,实现最初起源之后,生物的生存与进化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始终是局限在海洋环境之中的。在海洋环境中,通过生物合成与转化过程产生的有机生命物质,将会被海洋环境中生存的异养生物:这里主要是指低等、异养腐生生物,作为其生存的营养物质而被完全占有。从而制约海洋环境中,通过生物合成与转化过程产生的有机生命物质,再度向生命的演化过程。作为制约生命再度起源的一种因素:低等、异养腐生生物,在海洋生物登陆发展之前,其生存与发展始终是局限在海洋环境之中的,并没有扩展到陆地环境中去。在这期间,陆地环境始终保持着“净土一片”而没有任何生机。就是由于某种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海洋生物转移到陆地上来,“登陆”的海洋生物也无法在陆地环境中长时间生存。因为海洋生物由水生到陆生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登陆生物本身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陆生环境。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大量的化石研究充分证明,大规模的海洋生物登陆发展在时间上,大约发生在寒武纪初期(距今约六亿年)到泥盆纪早期(距今约四亿年)之间。从海洋生物登陆的先后来看,海洋中的自养生物的登陆发展,在时间上应早于异养生物。这里主要是因为,只有自养生物登陆发展之后,一方面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足够的食物。再者大气中氧的含量不断增加,臭氧层的逐渐形成,为异养生物登陆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保护伞。

在海洋生物登陆发展的初期,海洋中的低等、异养生物,在其还没有登陆发展之前,在陆生环境中,通过生物合成产生的有机生命物质,将会不断积累。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的积累,同时会随着自养生物在陆生环境中,由沿海向内陆,由低海拔向高海拔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展而大规模的增加。

在海洋生物登陆发展初期的陆生环境中,通过生物合成的有机物质的大规模积累,将会通过三种主要途径被转化。第一种途径是作为陆生环境中,生命再度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种途径是作为地球上,能源矿产(煤、石油、天然气)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一部分;第三种途径是作为海洋中的异养生物登陆之后,生存与进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海洋生物登陆发展的初期,由于物质循环在陆生环境中还没有完全建立,因而,当有机物质再陆生环境中不断积累时,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将会相对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会相对下降。在陆生环境中有机物质的积累与分解不稳定、也不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与减少是不断波动的,其总趋势是减少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波动,将会导致大气温度的波动。大气温度的波动可能是地质学上,冰川的形成与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存在生命再度起源的自然环境

地球表面是由海洋和陆地二部分组成。原始海洋是生命化学演化的中心。现在已经清楚:“具有高度反应的活性分子,虽然是在气相中生成,但是它们都是在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因为,所有的生命物质都涉及液相。”另外,海洋在生命发生的过程中还具有庇护作用,它能够阻止来自宇宙中的各种有害射线进入到海洋深处。从而有利于海洋环境中有机生命物质向生命的演化。

原始海洋是生命最初起源的摇篮。但是,生命最初起源之后,海洋环境中的异养生物:低等、异养腐生生物,作为制约生命再度起源的一种因素的存在,从而阻止了海洋环境中,通过生物合成与转化而来的有机生命物质向生命的进一步演化。使海洋环境中不再具有生命再度起源的可能。然而,陆地作为整个地球环境的一部分,虽然在生命最初起源时,不适于生命的起源。但是,随着整个地球环境的不断变化,在海洋生物登陆发展的初期,陆地将成为生命再度起源的第二个摇篮。首先,在陆地环境中,由于地壳变动趋于相对稳定,火山、地震的发生,在数量上大量减少、在强度上逐渐减弱。以及水在“海洋――陆地――空中”形成了稳定的循环运动,使得陆地环境不再像早期那样干热缺水。虽然水在陆地环境中不像海洋那样富有,但是,陆地上具有相对稳定的水环境;其次,大气中臭氧层的逐渐形成,从而更好的阻止了来自宇宙空间中的,各种有害射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臭氧层的形成,一方面为海洋生物的登陆发展提供了庇护作用,另一方面为陆生环境中,有机生命物质向生命的演化创造了条件。自然环境中氧分子的存在,是影响有机生命物质存在的原因之一。从有关科研资料来看,海洋生物登陆的初期,大气中氧气的含量比现在低得多,大约占现在大气中氧气含量的1%,即:巴斯德点左右。海洋生物登陆发展的初期,大气中氧气浓度较低,不仅有利于有机生命物质的存在,而且有利于生命的再度起源。第四,细胞生物是生命最初起源与进化发展的产物。对于生命再度起源而言,结构较复杂的细胞生物本身,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不过,这种特殊环境在生命最初起源时并不存在

三、存在生命再度起源的生命体

当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都已具备之后,在自然环境中,生命是如何由有机生命物质演变成,具有生命活性的生命体的,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

笔者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的发生是多源的。不管是生命的最初起源,还是生命的再度起源,有机生命物质向生命的演化都是多源发生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建立蛋白质和核酸共同存在的基础之上,具有膜质结构的、能够独自存在并表现出简单生命活性的、多分子体系的生命体;第二种是建立在蛋白质和核酸共同存在的基础之上,无膜质结构、独自存在时不具有生命活性的、多分子体系的生命体;第三种是单独建立在蛋白质或核酸存在的基础之上,无膜质结构的、独自存在时不具有生命活性的,单一生命分子。如果我们把具有膜质结构、能够独自存在并表现出生命活性的,多分子体系的生命体,称之为一种结构完整的生命体的话。那么,无膜质结构的、独自存在时并不具有生命活性的生命体和生命分子,则只能被称之为生命的“半成品”。笔者将生命体分成两类:无膜生物和有膜生物。无膜生物即非细胞生物,有膜生物即细胞生物。

自然选择决定生命存在的方式。生命的多源发生并不意味着都能存在与进化发展,这是因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法则决定的。

就生命的最初起源而言,在原始海洋里多源发生的,原始生命体的存在与进化发展,只有建立在蛋白质和核酸共同存在的基础上,具有膜质结构,能够独立存在并表现出简单生命活性的,多分子体系的生命体,才能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得以生存和进化发展。而任何一种无膜质结构的,独自存在不具有生命活性的生命体,都将会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最终被淘汰掉。其主要原因是无膜质结构的生命体:“半成品”,在生命最初起源的原始环境中,并不具有某种特殊的环境庇护。

就生命体的再度起源而言,通过生命再度起源所多源发生的生命体,不管是有膜质结构还是无膜质结构的生命体;是能够独立生存的还是不能够独立生存的;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共同存在的基础之上,还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单独存在的基础之上,都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这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为生命体的生存,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另外,不断登陆发展的生物体,同样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为多源发生的生命体提供庇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无膜生物,由于有特殊环境的庇护,要比早期有膜生物的生存能力强。现在的自然环境中,并不存在通过再度起源产生的有膜生物。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起源后,在同最初起源的细胞生物之间进行的生存斗争中被淘汰了。二是有机生命物质向生命的演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有膜生物在大规模的海洋生物登陆后还没有形成。建立在蛋白质、核酸共同存在或单独存在基础之上的,无膜质结构的,独自存在时不具有生命活性的生命体。其存在与进化发展对生命最初起源的生命体寄生,是生物进化发展史上,物种大规模灭绝的原因之一。

就自然环境中的生命体而言,非细胞生物与细胞生物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生命体的物质基础:细胞生物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共同存在的基础之上;非细胞生物有的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共同存在的基础之上,有的是建立在蛋白质、核酸单独存在的基础之上,而不同其它有机生命物质结合。生命体的结构:细胞生物是一类具有膜质结构的多分子体系的生命体;而非细胞生物是一类不具有膜质结构的生命体。生命体的活性表现:细胞生物能够独自存在、并表现出生命的活性;而非细胞生物则独自存在时、并不能表现出生命的活性。生命活性就是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复制、分裂、生长、新陈代谢等。生物的进化:细胞生物之间的存在着或远或近亲远关系,具有共同的起源。这一点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生物进化研究的结果得以说明。而非细胞生物,不管是在生物进化研究的哪个领域、何种水平,都无法将其纳入到细胞生物的范畴。因而,细胞生物是生命最初起源的生命体进化和发展的产物;非细胞生物是生命再度起源的生命体进化和发展的产物。

综上所述,最初起源生物的不断进化和发展,是建立在生物合成与转化基础之上的,是有机生命物质向生命体的演化;而具有同样物质自然环境下的新生命体,在陆生环境中存在再度起源的必然。恩格斯说:“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领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同其它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一样具有周期性。

【参考文献】

[1]J.阿亚摩夫著(美),周惠民译:《生命的起源》,科学出版社,1977;

[2]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译:《生命的起源》,科学出版社,1973;

[3]李难主编:《生物进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4]刘后一等著,《生物是怎样进化的》,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9

一、为什么要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是一本与时俱进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一种新教材。化学课本变得“新”了,那么就会打破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顺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1)某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实验条件差,往往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学生听的也是似懂非懂、云里雾里,不能很好地接受当前所学的知识,那么知识也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更别说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际相联系;(2)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初中化学教师没有很好地掌握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思想,仍然沿袭传统的“讲授”模式,即老师台上“满堂灌”,学生台下“仔细听”的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教学的形式化,即虽然口号提倡的好,要求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还是在进行着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这就是当前时期下,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基于以上对当前形势下初中化学教学现状的阐述及介绍,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主要需要积极改革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步骤

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的这些特点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 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所谓发现,当然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是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尽管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如果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去引发出来,那么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种发现。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不断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钠的化学性质时,通过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钠和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老师可以提出,结果会怎样?如果把钠投入到盐酸溶液中,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发生了2Na+ 2H2O= 2NaOH+ H2、NaOH+ HCl= NaCl+H2O这两步反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直接发生了反应。2Na+ 2HCl= 2NaCl+ H2。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这一争论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陷入了激烈的讨论和活跃的思维当中。有的学生认为:钠和水反应可以生成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酸碱中和,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应该是第一种观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钠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少量氢离子发生了电子的转移生成了氢气,而盐酸中氢离子浓度更大,因而应该是钠与盐酸直接发生反应。在后者的思维过程亮出来以后,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就会发觉自己只从表面上分析一个反应太牵强,而只有从反应实质上来分析,才会更合理。通过争论式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自觉意识自己思维的缺陷,从而不断获得经验,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多利用实例教学,让学生获得灵感

1.教学中利用实例类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会涉及到诸多抽象的概念, 而许多知识点又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引子或类比,既使教学内容浅显易懂, 又能够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启发获取创造的灵感源泉。例如,在讲授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 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 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易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要使学生懂得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等知识。此外,让学生综合思考一下, 泡沫灭火器有何优点和缺点? 这些缺点如何改进? 同时介绍最新式的简易式水系灭火器,它是一种无毒、无危害、无腐蚀、无污染且操作十分便捷的灭火器材。这种产品的实质就是克服了常用的灭火器的缺点而发明的。这样, 使学生认识到, 所谓创新,并非是全新的一种理论、技术或产品,在性能、外观、方法等方面有明显或重大改进均可纳入创新的范畴。

(三)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通过开展探索性实验,以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创新意识。如讲酸的通性时,学生都知道了某些酸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那么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能不能再反应生成某盐呢?这样一种思维训练既拓展了思维空间,也引出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新课题。通过扩充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二氧化碳既可用来灭火又可支持镁金属的燃烧,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元素的“构、位、性”互推,物质的用途与物质性质的互推,物质制取路线的选择等,对这些内容通过有目的的讲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结束语

总之,化学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实施化学教学创新教育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开拓进取,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利用一切时机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10

从百度百科上我们很容易搜到“物理”的定义,其实物理就是各种事物的内在规律。我们看到的自然现象如打雷、闪电、车辆的机械运动、热力循环甚至是量子运动都囊括在物理学的范畴之内。物理学就是一把人类用来打开认识世界的钥匙,这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本身就带有丰富的趣味性是实践趣味教学法的良好阵地。同学们通过物理来寻找自然规律、探究人类社会的奥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进步,牛顿通过垂直坠落的苹果发现了地球引力、瓦特利用热力作用及机械运动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伟人都是利用了规律为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令这些规律浮出水面便是“物理学”所存在的意义。结合着自身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结合研究成果谈谈如何利用兴趣教学法打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初中物理课堂。

1 兴趣教学法理论与目前初中物理课堂存在问题之分析

学习动机和教学策略是相辅相成的,生动趣味课堂的创建不仅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加需要从学生内心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趣味教学法正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除了来自自身对于成功的追求外还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味教学来吸引学生兴趣是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最佳法宝。对于趣味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见,结合物理教学认为实践趣味教学法应从改变教学气氛、教师语言、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标准这几个方面入手。目前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还局限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虽有实验课程但是也主要以几件常见教具为主缺乏创新性。加上物理本身属于理工范畴,公式太多抽象思维要求强,考试难度大就成为了阻碍学生学习物理的桎梏。趣味教学法利用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多媒体教学手段打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无负担的学习物理,带有人性化的教学令物理课堂更加活泼生动。下面笔者就从以上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趣味教学法打造一个吸引学生兴趣的物理课堂。

2 打造趣味课堂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之途径解析

2.1 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打造初中趣味物理课堂的前提

老师是每个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最直接的传授者与最亲密的朋友,物理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试想如果一个老师整天陈词滥调、面无表情又怎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呢?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起一个师生良性互动的初中物理课堂其实就是要求教师主动把握学习进程,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充满乐趣的物理学习气氛。笔者认为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求教师要放下“领导”姿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与互动。第二,改变固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尽可能的使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授课利用语言本身的趣味性去感染学生。最后,穿插一些有趣的物理历史故事令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学科充满人情味。

2.2 贴近生活利用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按照我们国家初等教育的规定,一般都是在初二的时候才开始物理课程。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能力与理解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物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生活实例出发,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更能令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比如,雪天后同学们经常会说周围的环境变得万籁俱寂,我便结合着物理中的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们思考是什么原因让阻碍了声音的传播。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各式各样的答案便泉涌而出。

2.3 拓展教学资源打造初中物理开放性课堂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关键

我们一定要坚信趣味的物理课堂一定是开放的、动态的、多元化的。物理的学习也并不局限在课堂中,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打造一个开放性的物理课堂也是创建物理趣味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践行着校内教学资源利用观,无论是教学时空还是教学措施甚至是教学材料都来源于校内,这令学生的物理学习局限到了一个很小的场所有碍于开拓性事业的培养。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新对教学资源的定义,把人、事、物、文化以及教学系统外的资源都纳入到物理教学资源之中,给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作为物理老师我就经常带学生们外出“考察”、参观博物馆、听各种物理科技类的讲座,学生们物理学习资源获取途径越多他们的眼界就会越开阔,在课堂中也就能积极活跃的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趣味课堂便自然形成。

2.4 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增加学生个人成就感是打造生动物理课堂的有力保障

评分体系一直是学生和老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桎梏。如何我们能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的多元化手段以及课堂整体效果等软性标准融入整个的物理教学评价体系中则会令学生和老师感到如释重负。另外,我认为打造生动的物理课堂还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功感。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一定成绩便会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课堂气氛便会更加的活跃。在这里我们建立教师们应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提高每个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参与度。学生们互相配合、相互讨论做自己学习的主人。每个人参与到成功汇总和展示上,教师起辅助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提高了自信心便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生的兴趣。

3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中共提出了四种打造物理趣味课堂的方法。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物理课堂是构建趣味课堂的前提,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及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是构建物理趣味课堂的重要方式,改变传统评价体系则可以有力保证上述措施的实施。无论是构建物理趣味课堂还是利用其他各种方式,其目的都是要通过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物理成绩。从兴趣出发、从内心出发才是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这需要师生的密切配合、学校的大力支持乃至全社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11

一、从理论上看

(1)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对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具有促进的意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一的教科书教学方法转变成包括音频、动画、视频演绎等多种元素的形象生动的授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整合,这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深化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2)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创造了条件。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相结合,改变了数学教育的智能形态,同时也改变了数学教育的物化形态,使初中数学教学融入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艺术与教育思想的理念,使初中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改革。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各种学习方法和交流手段,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得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生动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原则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从实践上看

(1)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数学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指导下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形成的。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变得和其他课程一样形象生动,使学生容易接受。利用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可以使数学课堂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视觉感强,印象深刻,很好地展示了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利于学生记住并应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最终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

(2)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有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同时改进数学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而达到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目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从而解决信息化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各个教学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把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得到有效的锻炼。

总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一种新途径,是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结构、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12

一、物理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1)物理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潜能在一系列物理实验的强烈刺激下,又能转化成学习的巨大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有些学生还可能将物理学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的方向。

(2)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游戏等亲身实践体验,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3)物理实验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物理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学生能从实验的过程中,实验结果的分析中获取知识、找出规律、悟出道理,并且能发现和掌握解决一般物理问题的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而且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观念、优秀的品质、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5)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能力。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很多地方普通存在着 “说”实验,“讲”实验。加上农村学校普通班额过大,演示实验走马观花,为此我在物理教学实践改革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收到良好的效果。

(1)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作用。故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增加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这样培养了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潜在力和创造力。

(2)注重分组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

①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共安排了十几个学生分组实验,其中初二年级开始的几个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②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平面镜前,就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平面镜成像》,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平面镜的相关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演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课外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开展

初中物理可以说跟生活紧密联系,那么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和大片然的联系是我们实验教学的目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的实验。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一个方面。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五、着眼于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进行猜想,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再用实验去验证,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有积极作用的。

初中化学各种物质的用途篇13

1.常识性介绍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2.常识性介绍几种常见的金属及合金的应用。

3.了解生铁和钢的成分和机械性能的主要差别。

4.掌握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在生铁的种类及特性的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我国古代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

通过几种金属的介绍和实物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单质色彩丰富。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所以金属材料的造型众多,应用广泛,从而向学生渗透物质美,物质用途美。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化学计算技能。

教学建议

关于生铁和钢的教材分析

生铁和钢的一些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但是它们的化学成分又极为相近,所以二者关系密切。本节教材指出,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由于初中学生所学的金属知识较少,目前很难理解合金的概念。教材只简介了几种具体的铁合金(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碳素钢、合金钢)的成分和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的用途。因此教学中对合金概念不必做过高要求。教材中生铁的概念是从合金的角度来定义的:生铁是含碳量在2%~4.3%之间的铁合金。这样的定义,事实是讲生铁是含碳量的幅度较宽的一组铁合金。含碳量在定义范围之内的所有铁合金,都具有相类似的特性,例如硬度高、机械性能差、性脆、不易机械加工等等,这类铁合金统称之为生铁。为了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种类生铁的差异性,除了应该使学生了解铁合金的共性之外,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合金性质的其他因素。例如,铁合金中含碳量的多少、含其他杂质元素的不同以及碳元素在合金中存在的形态的不同等,都会对生铁的性质造成很大的影响。教材把生铁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的分法,就是以铁合金中碳元素存在形态不同为依据来加以区分的。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生铁的共性和不同种类生铁的个性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生铁的具体分类及它们的主要用途,教材都写得比较具体,便于学生阅读。

对上述知识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既缺少感性认识又缺乏对诸如碳元素的存在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形象地讲解,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各类生铁内部的微观结构,并跟它们的宏观性质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一些标本,让学生观察比较,以丰富感性知识。

生铁的冶炼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知识性,技术性都很强。但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里,仅做了一些最简单的介绍,只要求学生了解铁矿石还原成铁的反应就可以了。教师在组织上述内容教学时,可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可详可略。但对于大多数学校应根据大纲的要求,不宜扩展过多内容。

关于几种常见的金属的教材分析

在介绍了铁的性质的知识以后,本节教材又对人们最为熟悉并且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最密切相关的钢铁的知识做了介绍,并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金属。生铁和钢是在生活中和生产上使用最为普遍的金属材料。自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伟大祖国是很早就掌握冶铁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才停滞不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钢铁工业又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崛起,在短短几十年内,钢的年产能力从解放初的15.8万吨,发展到1989年的6000多万吨,1994年产量已达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大国。初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的学习,简要地了解一些钢铁方面的知识,了解祖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现状,(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时刻也不要忘记我国的人口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还是甚感不足的,借以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到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分类,生铁和钢的成分、性质、种类以及冶炼,铝、铜、锌、钛等金属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但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他们很熟悉司空见惯了的钢、铁、铜,也知道一些钢和铁不相同的事实,假若进一步追问其中的道理,他们就可能讲不清楚了。因此,对这一节教材如果教师处理得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可以分成生铁和钢以及几种常见的金属两部分,其中包含了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关于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还有一部分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关不纯物的计算。这段教材可以单独处理。

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在第四章已所学习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当学生对于化学方程式意义缺乏深刻理解时,处理这一类型的计算一定会感到困难。困难的集中点就在于不能很好地把含杂质或不含杂质跟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联系起来考虑。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类的困难,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1)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都是纯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的杂质并不遵守该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当参与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用纯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教材第二节中给出了一个例题。在分析例题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两个不必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为依据的算术应用题。例如:赤铁矿能用于炼铁的主要成分是,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杂质35%,问5000吨矿石中含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成分占多少吨?

这样的问题,初三学生能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

该赤铁矿含为5000吨×65%=3250吨

含杂质为5000吨×35%=1750吨

又例如,今有含氯化钠95%的食盐250克,问其中纯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

当学生有了这些概念,也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关心这类问题的时候,再分析课本上给出的例题,实际上就不会再有什么困难了。

关于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教学应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首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把教材的例题分解成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纯量计算题和不用依据化学方程式就能计算的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在自己做题的基础上,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几种重要的金属的教学建议

从铁的物理性质受杂质的影响引入本课,然后简单介绍合金的含义。从铁碳合金含碳量的区别导入生铁和钢在机械性能上的差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表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对于几种常见金属的教学,由于内容简单,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采取先指导学生阅读,然后由教师小结的方法。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以学生学过的纯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基础。教师先带着学生真正弄懂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教师搭的小阶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学会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关于炼钢和炼铁反应原理的教学建议

学生往往认为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是相同的原因是:它们都是在高温下利用氧化一还原反应。这时有必要教师对它们的主要原理分析:炼钢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使用氧化剂(如氧气或铁的氧化物)将生铁中所含过量的碳及其杂质变成气体或炉渣除去,而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下用还原剂(如一氧化碳)将铁从它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所以炼钢和炼铁的反应原理不同。

教学设计方案1

重点: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难点: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铁有哪些物理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设问:前面我们学习了纯铁的一些性能,想一下与我们日常生活用的铁制品性能完全相同吗?不完全相同。纯铁很软,不宜用来制造机械和其他用品。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是铁的合金。生铁和钢就是铁的合金。自从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伟大祖国是很早就掌握冶铁技术并且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钢铁生产曾在世界范围内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直到近代才停滞不前。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钢铁工业又以崭新的姿态迅速崛起,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钢的年产能力从解放初的15.8万吨,发展到1989年的6000多万吨,1994年产量已达9000万吨,成为年产量居世界第四位的钢铁大国。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时刻也不要忘记我国的人口多,从人均占有量来说,我们的钢铁工业还是甚感不足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1)生铁都有哪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性能及用途?

(2)钢有哪几种,每种都有什么性能?

(3)炼铁和炼钢的主要原理是什么?

(4)生铁和钢有什么区别?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上述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2.铁是我们常见的金属外,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要用到一些金属。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3.教师复习提问:(1)化学方程式都可以表示哪些意义?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进一步讲解: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都是纯净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反映的是纯净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纯净或理想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含杂质。当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所含的杂质并不遵守该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规律。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下面做几道这方面的练习题:

①赤铁矿能用炼铁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其余都是杂质,某地产赤铁矿含杂质35%,问5000吨矿石中含杂质多少吨?能用于炼铁的三氧化二铁占多少吨?

②2000吨含氧化铁75%的赤铁矿石,可炼出多少吨铁?

通过上述层层练习后,请同学俩俩讨论: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先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再用纯物质的质量进行计算。

总结、扩展:

1.生铁和钢的比较生铁

组成元素

铁及少量碳、硅、锰、硫、磷

铁及少量碳、硅、锰几乎不含硫、磷

碳元素含量

2%~4.3%

0.03%~2%

分类用途

白口铁:用于炼钢

灰口铁:制造化工机械、铸件

球墨铸铁:机械强度高,可代替钢

碳素钢(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合金钢(锰钢、不锈钢、硅钢、钨钢)

机械性能

硬而脆、无韧性、可铸不可锻

坚硬、韧性大、塑性好、可铸、可锻、可压延

原料

铁矿石、焦炭、空气、石灰石

生铁、氧气或铁的氧化物

反应

原理

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从铁的氧化物中将铁还原出来

在高温下,用氧气或铁的氧化物把生铁中所含过量的碳和其他杂质转变为气体或炉渣而除去

设备

高炉

转炉电炉平炉

2.几种常见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比较教学设计方案2重点难点:讲解、自学并进。教学用具:铁矿石标本、投影片教学过程:【提问】铁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物质?【讲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纯铁质软,而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的铁制品是很坚硬的,所以通常用于制造机械和其它用品的并不是纯铁,而是铁的合金。【板书】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金属【引导】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我们先来学习生铁的特性和用途.【板书】一、铁1、生铁2、成分:含碳量2%~4.3%,还含有硅、锰、少量的硫和磷种类,特性,用途【讲解】钢是铁的另一种合金,它的含碳量在0.03%~2%之间,硫、磷等元素的含量很低,在组成成分上与“生铁不同,所以在性能上有较大的差别。”【板书】3.钢【解释归纳钢的分类及几种常见钢的特性和用途。【介绍】钢的冶炼方法【设问】生铁、钢的冶炼方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二、其它几种常见的金属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对铁的两种合金—生铁和钢及其它几种常见金属有了初步的认识。钢铁工业是否发达,一直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是首先使用铸铁和生铁炼钢的文明古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已在世界第一位。【提问】炼铁的原料主要有哪些?这些原料属于哪类物质?写出炼铁的反应原理。【讲解】我们知识铁矿石是混石物,而其主要成分—铁的氧化物才是能炼出铁的物质,根据:

纯净物的质量分数=,可知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质量×纯净物的质量分数合可以计算出一定质量的铁矿石中含铁的氧化物的质量。【投影】例1.现有含Fe2O385%的赤铁矿1000吨,其中含Fe2O3多少吨?【提问】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强调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都是纯净物间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相互关系,各化学式所规定的化学量是反映纯物质间的数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物质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杂质,像炼铁用的铁矿石.那么当参加反应的物质含有杂质时,应如何进行计算呢?【板书】三、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投影】例2.含Fe2O385%的赤铁矿1000吨,可以炼出多少吨铁?分析:根据前面分析,要根据化学议程式进行计算.道德要将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即纯物质的质量)计算出来,再按照第四章中所学过的规范步骤进行计算。【小结】通过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含杂质物质的计算。实际上,除了铁矿石以外,很多都是不纯的物质参与反应,前面我们接触到的制二氧化碳的原料石灰石,以及后面要学习的溶液在计算中都会遇到这个问题,请大家在学习中给予足够的注意。

探究活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分析下列问题。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银白色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密度2.7克/立方厘米,熔点660℃,沸点2200℃

紫红色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延性,展性,导电性,导热性。密度8.9克/立方厘米,熔点1083℃,沸点2595℃

青白色金属光泽,密度7.14克/立方厘米,熔点419.4℃,沸点907℃,常温下较稳定

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4.5克/立方厘米,熔点1725℃,沸点3260℃,具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

耐腐蚀性,与各种硝酸、稀硫酸、弱碱作用缓慢,但可溶于盐酸、浓硫酸和氢硫酸中

冶炼高熔点金属、电线、电缆、工业材料、建筑工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