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用13篇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

2、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2.1共享资源的要求

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2.2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程管理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效率,有利于工程质量、进度、投资3大控制指标的实现。成功的信息系统应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

2.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渡。水电工程建设管理系统应以实用、易用为原则,以建设公司现有工作流程为依据,按照企业管理电子化、信息化的要求,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高效、科学、规范管理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工程各类数据和工作流程的电子化、信息化,而且可根据既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和阶段目标,实时跟踪、比较分析,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达到全面控制施工进度、成本和质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目的。信息系统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基础的手段。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3.1项目管理方式

3.1.1文档管理系统+独立的项目管理软件方式有些工程不使用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只针对迫切需要的文档管理购买相应的管理系统或自行开发文档管理系统。同时,借助于当前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主要是MicrosoftProject和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有的工程甚至只进行简单的进度管理,使用MicrosoftExcel绘制横道图,使用AutoCAD绘制网络图。

(1)MicrosoftProject.MicrosoftProject是一种功能强大而灵活的项目管理工具,可用于控制简单或复杂的项目。它能够帮助您建立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并在执行过程中追踪所有活动,使用户实时掌握项目进度的完成情况、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MicrosoftProject的界面标准、易于使用,上有项目管理所需的各种功能,包括项目计划、资源的定义和分配、实时的项目跟踪、多种直观易懂的了表及图形、用Web页面方式发丰项目信息、通过Excel、Access或各种ODBC兼容数据库存取项目文件等。

(2)PrimaveraProjectPlanner.PrimaveraProjectPlanner(简称P3)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是美国Primavera公司的产品,国际上流行的高档项目管理软件,已成为项目管理的行业标准。

P3软件适用于任何工程项目,能有效地控制大型复杂项目,并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工程。P3软件提供各种资源平衡技术,可模拟实际资源消耗曲线、延时;支持工程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进行信息交换,使项目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工程进度。P3还支持ODBC,可以与Windows程序交换数据,通过与其他系列产品的结合支持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风险分析。

3.1.2购买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加以改造购买利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较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得到并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系统中也可集成第3方项目管理软件或是系统本身自带的项目管理模块。缺点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个性差异大,现有有软件往往满足不了要求,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3.1.3自行组织编制本项目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组织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利用自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或委托有实力的软件公司,针对本工程特点,借鉴现有的信息系统经验,编制本项目的专用管理信息系统。优点是能针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信息系统的构建,容易满足实际需要;缺点是开发周期可能较长、开发难度较大,有时编制出来的软件通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不明显。

3.2水电工程中应用较多的管理信息系统

3.2.1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TGPMS)是由三峡总公司与加拿大AMI公司合作开发的大型集成化工程项目管理系统,1995年10月启动,1999年4月正式上线动行。TGPMS以数据为核心,功能包括编码结构管理、岗位管理、资金与成本控制、计划与进度管理、合同管理、质量管理、工程设计管理、物资与设备管理、工程财务与会计管理、坝区管理、文档管理等13个子系统。支持各项工程管理业务,为工程各阶段决策服务。TGPMS在项目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和较强的拓展性,系统可以集成办公自动化和P3等专业软件。作为一个原型系统,目前已在新疆的吉林台、贵州的洪家渡、清江水布垭、溪落渡工程等水电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而且还跨行业应用于北京城远市政工程、京沪高铁工程等。

据了解,该系统前后耗资1亿多元开发,功能上比较全面,也可进行扩展,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在质量、成本模块的数据融合上很有特色。但该系统比较庞大,购买费用较高,在操作界面的简易性、友好性和系统的实用性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3.2.2化科软PMS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由北京化科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包括:施工管理、概算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结算管理、统计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机电安装管理、监理日志、移民搬迁管理等模块。该管理系统针对不同的工程,进行适应性的开发,在水利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已开发了几套在水利工程工地使用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黄河公伯峡工程、广西百色工程、黑龙江尼尔基工程、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广蓄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该系统数据事合方面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系统操作界面不太统一,几乎每个工程都不一样,如果能够对界面进一步规范统一,用户使用起来会更简便。

3.2.3梦龙管理系统梦龙开发有LinkWorks协同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意增减模块,功能比较全面,尤其是进度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很方便地绘制和修改进度图、网络图,网络计划技术方面领先于国内其它同类软件。在项目管理方面,PERT项目管理软件经过在三峡工程一期围堰、茅坪溪泄水建筑物、导流明渠和大江截流等重点施工项目中结合生产深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已充分展示了它先进、科学、灵活、高效、功能强大等优势,为三峡一期工程加快施工进度,提前10个月浇筑混凝土和安全、正点实现大江截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的来说,该系统在水利行业应用还不是很多。

4、当前水利信息化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为特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进展比较缓慢,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各水利业务领域发展也很不平衡,覆盖全国的水利信息我络沿未形成。对照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当前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信息资源不足

水利工作管理要面对洪涝、干旱及水污染灾害的防范、水资源调配、水土保持和水环境监测四大主题,所需支撑信息在内容上涉及面广,信息采集的时空间隔、数据类型、数据精度、交换格式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

尽管多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积累了一些基本观测资料,初步建设了一些基础数据库。但涉及减灾决策、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利建设管理等众多急需的相关基础信息资源建设还极不完善,如服务于多层次业务需求的空间数据,水资源调度,工程现状与工程规划设计及其他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尚未全面启动。

信息资源不足主要表现为:时效较差、种类不全、内容不丰富、基准不同、时空搭配不合理等,特别是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过低,更加重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此外,信息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程度过低。从水利系统自身的角度看,一是动态信息采集环节薄弱,二是信息积累未能全面规范化,有许多宝贵的原始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未能得到妥善保护而损毁或散失,造成信息损失。与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受信息交换机制的制约,要么获取困难,要么因业务侧重。

4.2信息共享困难

可重用性的共享性是信息资源价值优势的突出体现,共享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住处资源的基础。由于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

目前在水利系统结合各项业务应用目标,开发建设了一些专用数据库用相应的应用软件。但由于各自技术水平、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这些数据库及其应用大多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和不同业务部门,呈现条块分割的特征,形成以地域、专业、部门等为边界的信息孤岛。各数据库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与手段,有些内容还相互重复、甚至互相矛盾。许多数据库为解决特定研究或业务应用而建,服务目标单

一、相关文档不全,给后续扩展和改造增加了困难,更难以被其他系统调用和共享。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具备持续运行条件,难以向外界用户提供服务。

(2)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

水利信息标准规范尚需进一步健全,行业内大多数数据库与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服务目标单一,多数已建数据库规范性较差,自成体系。对数据库文档普遍不重视,导致数据库只能在有限范围、有限时段内由少数人员熟悉使用。在共享环境中,这些数据库内的信息内容很难理解,其价值无法判断。客观上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3)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由于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建立,社会公益与市场化服务界限不清,信息服务合理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信息资源的占有者都希望共享其他占有者的信息资源,却不愿意将自己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供共享,单向的共享愿望形成事实上的信息壁垒。

(4)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

在当前水利行业网络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还不很完善的条件下,难以构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支撑环境,导致信息交流的通道不畅、能力不足、效率不高,安全没有保障,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4.3应用基础薄弱

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与水利业务处理的数字化,除因信息资源限制导致的应用水平低外,对信息技术在水利业务应用的研究不充分、大多数水利业务数学模型还难以对实际状况做出科学的模拟。各级水利业务部门低水平重复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单

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不能形成全局性高效、高水平、易维护的应用软件资源。

5、结语

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多元化。随着遥感、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更丰富和更准确的信息,如防洪抗灾信息,卫星和雷达信息的引进,推进了“数字化流域”,从而使流域的规划、开发、管理全面实现信息数字化。

(2)信息传输快和资料共享。先进的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如在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中,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得在30分钟内收集齐全国的水雨情信息目标成为现实,比一在的2~3个小地缩短3/4~5/6倍,将为全国的防汛决策提高及时可靠的信息。此外,互联互通的计算机网络,将大大提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资料的利用率。

(3)信息处理快速、可视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2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本文由收集整理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3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4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5

我国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发展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发展,水利行业应积极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以确保水利行业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能够稳步前进、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同时顺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实效性。但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及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

1 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1.2 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3 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2 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2.1 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2.2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2.3 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4 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结束语

伴随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减少水灾害及水污染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及水利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设施、完善改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实壮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水利行业的首要任务。因此,积极建设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蔡刚.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实践[J].小国水利.2005,(11).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6

引言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通过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来得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同时顺应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实效性。但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了水利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对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剖析,才能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终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完善及发展,从而推动我国水利行业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所谓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利用和开发水利信息的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利用和处理,提高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进而全面提高水务处理和水利建设的效益及效能。

1、高效、实时的实现管理决策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能够将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汇总、分析工作,有效、准确、实时、快速地进行,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案和科学的灾害决策方案。它主要体现在:

(1)实现管理决策科学性。科学决策以有效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各方面信息资源准确的搜集、整理和加工,水利信息化可以很好的把握水利工程的全局动态,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计划调整,同时采取合理措施,作出科学的决策以确保实现建设目标,实现水利工程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流程化管理、科学管理过渡;

(2)水利工程信息系统的通畅传输,便于完成计划下达和统计数据上报工作,帮助水利工程管理人员根据有效及时的资源信息,进行快速的决策,对资源安全、进度、质量措施等作出迅速反应,及时进行调整,这可以大大提高水利工程决策的效率,并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水利工程信息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并能自动计算相关信息,按设定的格式进行报表输出,实现了信息处理的高效、快捷。

2、实现资源共享

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大多都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并且在施工单位、监理方、设计单位、项目法人等之间的往来文件很多,需要传达很多的信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和传送,各单位间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努力,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的损失,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最优方案。水利信息化能够适当的整合采集的数据,方便查找和利用,从而保证这些资源的共享:

(1)计算机网络解决了易出错、时效性差、人工繁琐的工作效能,帮助水利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进行复杂的汇总、分析与运算,实现了各个单位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2)水利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自建的无线电台通信网,或是利用GPRS、GSM、CDMA、Internet等方式来保证信息采集、汇总、分析、处理、传输等工作顺利的进行,确保信息传输的通畅、安全、可靠,实现了各个单位间的资源共享。

二、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备,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这主要表现为,完善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还没有建成,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水利信息公共网;水利信息化建设严重不平衡,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水利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受到水利信息网建设落后的严重制约。

2、信息应用环节薄弱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建立在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共享及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工作之上。造成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应用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信息资源开发限制及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同时也包括水利工程及水利行业中信息技术的限制。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软件及系统存在重复开发、实用性低、规范性差、功能过于简单以及开发成本高、利用率低、不易于维护等弊端,因此,水利工程信息应用环节异常薄弱。

3、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的必经之路,但由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停留在初期阶段,管理信息化系统及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4、信息资源匮乏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针对水污染、干旱及洪涝等水灾害进行水土保持、水资源调配及监控、检测等预警防范工作,因此要求给予支持的信息资源设计范围宽、层次深。但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资源匮乏,不能满足管理信息化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三、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社会的发展使管理信息化成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水利行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重要工作内容。

1、建立水质监控、检测系统

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通过对水资源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及应用,其输出形式采用了多媒体报警信号的方法,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是实现科学监测水质的必要基础设施。

2、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

水资源调配系统的建立应确保其公平性、有效性、可持续发展性。也就是说,建立水资源调配系统要在确保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可循环利用以及海河流域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水资源优化系统以及平衡水资源供需情况模型,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水资源工程布局对海河流域地区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分析出最为符合该地区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调配办法,为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建立防灾预警系统

建立防灾预警系统,以便于系统对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监测及分析,同时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对降雨、水情等进行科学分析及预测。防灾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及时勘探、预测洪涝、干旱、降水等情况,以便于及时了解灾情动态,并对受灾程度及灾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及时制定相关抗洪、防旱措施,最终避免灾情造成的损失,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4、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

由于水利工程管理涉及面广、牵扯层次深,为适应现代化、科技化的社会环境,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及智能平台,将水利工程相关数据、文档、信息以电子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及通信,以确保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能够得到统一的保管及处理,同时实现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以及宽带网络的融合统一。

结束语

伴随当前社会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水利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设施、完善改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充实壮大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我国水利行业的首要任务。积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为减少水灾害及水污染提供支持,同时也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及水利行业整体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武山.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式探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7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的正常管理与控制,要做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工作,就要将计算机、交换控制设备、通信设备、遥测遥控设备等软硬件设备处理安排好,将这些设备进行协调调配,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能够实现管理的自动化以及远程控制、异地通讯等信息处理功能,这样一来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便会在效率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 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概述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将计算机、通信、光电、微电子、遥感等高科技技术普遍而又系统地应用到水利工程管理上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与发展,这些技术使我们在水利系统信息获取上能够更加便捷,在水情、雨情以及联机预报方面的工作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与提高,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的发展,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已经日益突出与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建设也却得不小的成绩与进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资源分析和处理系统、水环境实时监测系统、工程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工程实时运行监控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水利工程信息资料中心等。

2 水利工程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

要加强水利信息化的管理,必须要将现代化的信息积水与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充分的协调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目前,在水利工程中得到普遍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WDS9002技术和GPS技术。其中WDS9002技术是水情水调自动系统,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信息化管理中来。其工作的优点就是能够将欣欣最大化的搜集并进行专业的处理,这样可以对水利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与管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水利测绘变得更加方便、便捷。使用GPS全站仪自动成图系统能够将工程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汇总并且能够绘制成图可以进行工程方面数据的采集及测绘成图,它对于水库坝址的地形及河道的地形图的绘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GPS系统具有高精度及高效的信息自动化处理的特点,能够全天候、精确的完成各种水利工程的数据的采集,并能够为水利工程图形的精确绘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能够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很大的帮助。

3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例

温州赵山渡引水工程是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库发电尾水进入下游赵山渡水库,通过水库的反调节,经引水渠道向温州市沿海平原河网自流供水。工程由赵山渡引水枢纽和渠系两大部分组成,以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发电、灌溉。工程由浙江省和温州市共同出资兴建,于2002年11月投入试运行。供水调度采用了计算机远程控制和现地控制相结合的运行方式,调度中心设在温州。计算机监控系统由引水枢纽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包括泄洪闸监控)和输水渠系计算机监控系统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组成。两个子系统的主计算机通过远程以太网与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管理控制中心计算机监控系统相连接,向管理控制中心传送数据和接受管理控制中心的调度指令。通过温州工作站控制沿线渠系节制闸的开启,实现远程供水调度,如中心控制出现问题还可通过实地控制站启闭闸门,同时全线关键节点安装了流量计和水位计,使沿线供水调度信息一目了然。

4 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在我国水利工程都采用信息化管理,虽然水利信息化管理优点很多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国家在知道这一问题后,也提供了相关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和协调部门,并依照现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相关部门领导,落实的情况不怎么好,监管部门的管理体制也不健全有相应的漏洞。管理部门对水利工程信息不能很好的把控和其他部门配合不当,自己的职责也弄不清楚,比较模糊,现在在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开展进行,但是还是缺少相应的监察和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是的全国各个地方的水利化建设工程,没有统一标准,不能够达成标准化,管理存在瑕疵还是存在漏洞。

4.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体制不健全

水利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就必须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但是管理系统需要相应的人员进行维护,但是维护不到位,在水利系统使用的过程中,很多功能,模块都不能完全发挥出作用,达到预期的要求,也经常出现设备或者软件故障造成系统瘫痪。这样就对信息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致使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进度缓慢。系统虽然已经上架,但是还处在试运行阶段,必须对其各个功能进行系统的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以前做过的不会因为系统的问题而重新在做,这样才能使水利信息化系统发挥应该发挥出的功能,对水利工程做到事半功倍。

4.3 水利工程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众所周知水中还有很多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都是一些重要生产材料,但是在我国这些矿物质不能得到完全的开发和利用,我国现在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率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是水利资源的利用率是使水利信息化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必须重视。但是我国各个地区对其的重视程度一直都不是很高。这样就对水利资源开发的各个属性和标准值有很大的出入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要素的不能统一,形象到了我过水利工程的长期发展,拖延了工程的周期浪费了资源,使发展停滞不前。所以我国必须重视对水利资源开采的高度重视,对开采高度重视也是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所以国家应该对这一现象提高警惕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顺利进行和开展及最后的开展成果以及后期的开发和使用,我国坚信采集利用率低管理不完善的现象,一定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变,真正是我国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5 问题的解决对策

5.1 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必须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加强注重和管理。专业的管理部门要考虑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工作的需求,制定水利工程信息化长远发展的目标与战略。要重视系统的建设以及管理保养,要对现已存在的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使其能够具备较长的使用年限,保证最大的使用率。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5.2 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资源作为基础与发展依据。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也要以水利相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作为基础与依据,信息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无形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做到能够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的调配与运用。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将这种工作不断的规范起来。专业的管理机构必须要将各种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统一管理,使其实现系统性,使得不同的专业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都能够实现共享,使得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同时要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将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

5.3 设置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控制机构

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革新与发展必须有比较健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这是进行管理的基础与保证。水利管理与组织部门必须进行相关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及解决资金问题,注重对管理机构的设置。在进行统一管理过程中,要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信息化管理职能,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6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正在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就是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的转变,水利行业属于我国的重点行业,其向着信息化转型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相关人员必须要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注重在水利工作的各个部分加强管理与控制,采用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不断推进水利行业的进步与转型。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8

现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也在逐步深入,而水利工程信息化不但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能促进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2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最终目标与基本原则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水利工程建设人员服务。这部分建设人员包括相应的决策人员、管理人员、运营人员。首先是为他们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相关的获取、分析、存储等服务;其次是为决策人员提供重大问题的参考信息,实现各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努力建造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系统要先进,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系统要可靠统一,可靠性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从而为系统服务对象提供稳定的服务特性,统一就可以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降低学习成本[1]。只有在明确的目标和原则的指引下,才能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工作又快又好。

3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早期进行水利工程信息管理主要依靠的是人工采集,转变成文字、图形信息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存储、分析、处理、管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管理水平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分析和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信息或结果。计算机技术发展初期就已经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但是,所产生的数据仅供内部流通,无法与外部进行数据交换,很多计算机都是单机运行,不能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计算机性能仍旧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2]。紧接着出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随着网络系统的出现,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帮助,各个独立的水利系统逐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使用局域网系统、数据库系统、互联网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互联互通,各类信息大量共享,给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提供了足够的平台。各类新型计算机技术,如扫描、制图、制表等软硬件的使用,标志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4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4.1设施问题

任何产业的信息化建设都需要有大量基础设施做保障,但是,在很多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相应系统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基本的信息采集系统都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经济状况的限制,其基础设施更是极度匮乏;部分发达地区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但只重视技术,对管理认识不到位,简单理解信息化的含义,认为有计算机、有网络就可以称为信息化。各地的不均衡发展导致无法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来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共享,极大地影响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4.2规划问题

各地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性规划和统筹性的安排,各自为战现象普遍,各个区域的信息系统都是独立开发、安装、使用的,而相应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各地之间要有统一的信息传递接口、统一的协作平台。这是提供水利工程信息共享的坚实基础。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需要对水资源的各类信息进行监管,但是,水不是一个能够随意进行组合的物质,比如,在一条河当中如果把上下游水利工程管理割裂开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既不利于信息的互通,又无法对各类水文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然而,对这些问题如果有一个统一的系统规划,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就可以有效避免。

4.3人员问题

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维护、分析的人员各地有所不同,这就导致这部分人员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在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不单单要能够进行数据的采集,还要能够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基本分析,以保证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但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完全认识到水利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加之缺乏相关的技术分析人员,导致基本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效率低下[3]。

5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5.1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建设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会对整个信息化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改变资金利用方式来完善信息化设置的建设工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大量水文地质信息。应加强这部分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并将其引入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中,以保障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5.2提高认识,改变理念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只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最主要的并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实现这种管理模式的手段———计算机技术本身,更重要的还是人的认识,并真正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使得整个系统从技术到管理、从决策到组织、从领导到员工都能接受信息化理念的精髓。信息化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一直坚守理念,并不断更新,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进程。

5.3多方协调,统一标准

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协调统一的网络系统,不仅要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还要针对后期更新的设备、技术、工艺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将各类软硬件问题统一解决。

5.4开发网络应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就是要有一套能够借助网络系统使用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与数据库软件的结合实现网络直接处理相关事务,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性,网络化的信息平台可以使得决策者与实施者直接无障碍沟通,同时实现与外部单位间信息交换的电子化。

5.5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

作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要有基本的水利建设信息的获取和掌握此类信息的整理分析能力,水利建设项目逐渐增加,建设难度逐渐增长,对人员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参与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服务,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

6结语

随着水利工程项目建设量的逐年增长,对参与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化可以为数据的共享、分析提供便利条件,可以让工作人员及时获取所需要的水利工程建设信息以及最新的水文地质变化情况,而这些都能够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同时,对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工作,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玉琴,方国华,韩春晖,王弘.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内涵、目标及内容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45.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9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对相关方面做更多的了解,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 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现状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水利信息化建设,我国自然也不例外。当前国家层面上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以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为代表的。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下面我们选取一些主要的系统并对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1.1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该个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中的龙头工程,目前已在多个地区设立了示范点,其中包括对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全国水库安全度汛的信息监测、各地洪水预报等,这些建设提高了对水情信息的采集,有利于人们对相应突发状况及时做出应对;

1.2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它依托水利公用信息的平台,建设各地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及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形成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系统,为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预报与评估、管理和调度、水利电子政务等提供查询系统。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已经建成,如黄河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邯郸市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还有一些也尚在建设之中;

1.3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形成快速便捷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体系,监测水土流失的动态情况,观测生态实施情况的进程,为国家生态环保提供有力依据。为加强该系统建设的管理,国家也于2004年出台并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以加强系统的建设。

1.4 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经过水利部门的多年努力,现已拥有覆盖全国水系的质量检测系统,但在水文水质数据共享、信息等方面任然存在不足,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发建设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各地水域建立监测点,使水情得以被人们掌握;

1.5 水利数字图书馆;它于2002年开始启动,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完成相应建设任务,为后续工程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水利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将为改变目前水利系统文献、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2 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我国工业水平较低的时候被提出来的、相对较晚,所以基础比较薄弱。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困难,对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七五”开始对水情的汇总,80年底开始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开始向计算机转型,到目前为止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一些基础的信息提取和应用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

2.2 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力不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由于接触较晚,缺乏技术经验,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效果并不是很好,缺乏良好的经验交流机制,使得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2.3 缺乏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共享机制;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开发技术,以致无法进行创新;再者就是缺少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传播受到种种阻碍,使得信息资源无法被广泛吸收和采纳,给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2.4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建设总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较慢,这就在无形中拉开了差距。还有就是在十大重点业务系统中存在的不平衡,由于各个系统起步时间不同,研究水平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发展速度大不相同。

2.5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运行创新系统滞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难免要交给相应的政管部门,一些地区的水利信息和网络资源较为分散,不利于两者结合的平衡发展。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本就具有科研性质,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地方在项目上走报项、审查、立项的老路运作,等到真的立项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使得建设单位陷入危机。另外一个方面,如果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被当成科研项目就会导致大量的重复,缺乏创新,延缓发展水平。

2.6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缓慢;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国内起步较晚,相关的技术和经验还很缺乏,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专业人员来进行指导,国内也急需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来接受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3 信息化在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细化问题,强化基础;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薄弱,我们可以通过从基础抓起,对对问题进行细化,再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

3.2 加强对政府颁布措施的实施力度;针对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条文的实施状况,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政策的执行,提高政策的影响力,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3.3 建立交流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信息化,鼓动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速度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开发技术不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借鉴经验,完善我们的开发机制,促进资源开发的速度。

3.4 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方案,平衡发展信息化建设;结合实地情况,扎实基础,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要求我们制定适合当地发展水平相应的任务和目标、规范建设的标准,做到优先建设急需建成的项目、先急后缓,形成一个建设机制,使信息化进程平衡发展。

3.5 优化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结构,鼓励创新型建设;在信息化建设结构方面,加强水利信息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的结合,鼓励水利技术创新,不断调整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结构,使水利信息化机制得到升级和改造。

3.6 建立健全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不断培养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采用与国外互换学生的方法来进行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完善培养机制,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具创新力,能够为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做出贡献。

4 发展前景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以信息化带动水利工程的发展已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仍有很多的信息化技术和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尚在研究中,如GIS技术等都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开发。之后还要能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就会使得水利系统更加完善,人民们生活更加美好,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 结束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而水利工程是人民生活之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寇维虹.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9).

[2] 邵东国.刘武艺.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水利.2009,(01).

[3] 沈宏平.田明云.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水利.2010,(06).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0

1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现状分析

1.1 水利工程规模大,管理难度提高

近年来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1]。

1.2 缺乏专业素质人员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在业务技能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在专业领域上却还有提升的空间[2]。此外,这些工作人员的信息操作能力明显存在诸多不足,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阻碍。当然,这与许多水利企业对本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不重视是相关的,企业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会影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专业的优秀人才。

1.3 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加强对其的资金和技术投入[3]。

2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来说,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均显得至关重要。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水利工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企业加强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唯一标准,而对于的工作人员,企业则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利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员工的信息操作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来完成,提高工资标准,采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制定管理制度需要企业从3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信息勘探体系,加强对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效果的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气候等的变化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在雨季加强风险防范,做好相关防洪防涝措施;建立信息化管理责任制[4]。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其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使工作人员和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网,及时获取水利相关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3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资金投入是稳定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主要保证,但是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企业严格控制成本,保证成本和效益的平衡。技术投入对于加强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的问题主要有:水利工程规模大,管理难度提高;信息化管理缺乏专业素质人员;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新时期也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参考文献

[1]艾萍,吴礼福,陈子丹.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核心内容分析[J]. 水利信息化,2010(02):9-12.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1

近年来水利工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1]。

1.2 缺乏专业素质人员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为经验较为丰富的老员工,这些员工在业务技能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但是在专业领域上却还有提升的空间[2]。此外,这些工作人员的信息操作能力明显存在诸多不足,是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阻碍。当然,这与许多水利企业对本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不重视是相关的,企业缺乏规范的人才培养计划会影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专业的优秀人才。

1.3 企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较大,工期较长,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加强对其的资金和技术投入[3]。

2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2.1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水利工程和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来说,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均显得至关重要。企业要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水利工程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保障,企业加强度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企业在招聘人员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员的专业素质为唯一标准,而对于的工作人员,企业则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水利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提高员工的信息操作能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需要企业通过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形式来完成,提高工资标准,采用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制定管理制度需要企业从3方面着手:建立健全的信息勘探体系,加强对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效果的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实时监控和预测。气候等的变化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成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在雨季加强风险防范,做好相关防洪防涝措施;建立信息化管理责任制[4]。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其重视,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使工作人员和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信息化管理网络建设。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网,及时获取水利相关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3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2

一、水利工程档案

水利工程档案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尚痒砰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数据等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也是水利工程开展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科研、抗灾等不同工作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对于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利技术基础资料,它反映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不仅准确地记录了工程建设情况,而且能为今后工程施工、运行、验收、维修、提供可靠依据。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为其它工程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价值,更好地服务于水利事业。

二、水利工程档案的特点

水利工程档案形成周期长、档案数量大、种类多

水利工程档案和普通实物档案、会计档案、文书档案的区别就是,通常档案都是按年度归档整理的,各单位各部门也都围绕年度进行工作计划,然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通常要通过勘测、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另外,水利工程往往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所以,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档案种类多、数量大。

水利工程档案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水利工程档案的复杂性是由水利枢纽工程的组成与其设计内容的复杂性确定的。多变性指的是一项水利工程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常常从设计初期,设计工作就由于规划走向、投资情况、拆迁征地、群众利益等因素不停的修改,设计图纸只能进行变更,这非常容易导致档案管理人员分不清到底哪些是需要归档保存的图纸。

水利工程档案涉及领域的广泛性

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涉及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环保等很多企业与部门,还涉及金属结构、机电设备、主体工程、基础工程等多个专业领域、多种技术,是多种工艺、技术的综合利用。

管理利用的时效性

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真实记录与反映,是工程验收、结算、运行、维护、管理、改造、扩建的根据,尽管在工程寿命结束以后,也是其他工程设计建设的借鉴和参考,对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该永久性保存。

三、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水利改革发展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贯穿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包含水利工程项目的论证、审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加固改造等,内容包括图表、文件、数据、声像等。档案的存在,不但对工程建设、管理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更对其他新建水利工程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所以,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正确记录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为水利工程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与依据。

随着水利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在水利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推广,水利工程档案的载体从纸张逐渐过渡到和光盘、磁盘、U盘、移动硬盘并存,水利档案数据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 渐渐增加其使用的频率。为了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极大的无法达到需求,一定要向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转变。所以,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急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使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得以提高,致使档案在水利现代化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价值。

四、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转变观念

实际上,档案是一个机关、单位、部门的重要知识财产资源,档案工作起着管理这些资源的作用。总的来说,档案是宝贵的财富,档案部门是财富集中的“宝库”,而档案工作人员则是宝库的“管理者”。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就是管理好这些宝藏,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要更好地实现档案的价值,只需要靠当前的以手工操作的工作方式是不足的,还要依靠现代化的技术与设备,实现档案信息化,才可以满足其追求的目的,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

(二)以制度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

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把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纳入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之中,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之中,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在水利工程档案的形成、积累、整理工作方面责任到人。经过制度的保障,能够使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获得有力、有序推动。当前,部分单位的管理制度还极大的跟不上档案工作的发展需求, 更别说是适应档案管理信息化在可靠性、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因此,急需加大强化档案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一定要根据国家档案局与省档案局的要求,常常梳理既定与现行的档案制度,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修正错误的,废弃过时的,完善缺失的,与时俱进,致使档案制度具有生命力,以制度推动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

(三)增加资金投入

实现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是要对业务咨询智能化、管理流程的数字化、自动编排与装订程序化得以实现,通过这些工作致使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运用实现信息化管理与网络报送、传递,方便多地区、全方位地运用档案资料。开展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使用很多资金,用来购买终端设备、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数码照相录音设备、打印复印设备等硬件,还应该购买成熟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软件,进而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所使用的资金比较大,应该争取领导与上级档案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重视。

(四)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存储与检索,实现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经之路。其主要工作包含下面几个方面:及时配备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计算机、服务器、光盘刻录机、扫描仪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光盘技术、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档案数字化处理、现代化管理步伐;设计开发出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致使档案现代化管理建设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合在一起,同时充分运用档案管理系统;大力发展档案数据库建设,建成室藏全部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立重要、运用频繁的纸质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建立音频、照片、视频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采用有效措施确保软、硬件安全运行,保证档案数据、上网档案信息与档案系统的安全,同时在规定对应使用权限的状况下,对部门与个人开放部分信息,致使在内部局域网上查阅档案目录与全文得以实现。

(五)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提高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加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着整个水利工程建设效果。首先应该对有关人员加强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再次可以引入高级的管理人员,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

(六)明确工作责任制

水利工程建设中每个单位都需要配备相应的档案管理员,同时确定每个档案管理员的职责,最大限度的实现档案工作层层落实。同时确保各基层管理者需要加大力度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管。针对非常重要的资料和数据需要将其收集整合力,同时纳入工程监理。确保数据和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之,要做好水利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就要树立档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用科技手段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出档案的社会效益及隐性经济效益。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篇13

当前水利工程档案在建设档案管理中是较不受重视的类别,花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而且水利工程基建部门往往重视不够,不想配合,认为材料放在手边用用就行了[4]。水利工程基建部门一般随意找个临时工作为水利工程基建资料管理员,临时工有的甚至连水利工程基建项目材料的构成也不清楚,更不用说是符合归档的要求了。水利工程基建部门的水利工程基建施工管理员在用图纸等材料时往往随意涂写,用了资料后不会及时交回到资料保管员手中,资料保管员也不会主动地催收。

1.2档案管理缺少保障制度

虽然《档案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了多年,但是相关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制度有所滞后;有的地方所制定的水利工程档案规范因政策水平的差异而大相径庭;有的地方的规范、制度甚至只有大致框架,而没有细则,造成水利工程档案工作没有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岗位责任制度及考核范围。调查问卷表明,被调查对象100%的人员认为制度是水利工程档案收集的另一个难点,90.0%以上的人员认为现今的本水利工程档案归档范围应加以改进[5]。

1.3归档的水利工程档案质量有待提高

在己归档的材料中发现,水利工程档案的材料普遍质量不高,如图纸的清洁程度、整齐程度等。有些图纸不是原件,而是复印件;有些图纸上有任意涂写等情况。档案的信息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在已归档的水利工程档案中,很多只能做到目录级的管理,即只能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检索到目录,而没有相应电子稿。还有的工程因为未能进行部门立卷制度,只是上交材料,需要档案部门进一步的整理。同时归档时间跨度大,具有成套性[6]。主体建设工程从立项到竣工验收要经过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每年都有新的文件材料形成,这些文件材料与该工程相联系,是反映该建筑实际建设过程的真实记录。这些材料都应按该工程项目立卷归档,而不应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这样才能保证案卷的成套性不受影响,有利于今后的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1.4档案载体有待丰富

按规定,施工过程每个阶段均要留下照片或是其它电子文件。但调查表明,特殊载体的材料匾乏,要么没有相应的材料,即使有一些有特殊载体材料,其数量也不超过5%,给工程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由于声像档案载体材料成本较高,而且属于“账外”档案,不易控制。

2信息环境下的水利工程建设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利用意识不高

一些档案部门为了做“面子工程”,片面追求档案馆藏数字化的数量,未做馆藏资源分析就盲目展开数字化工作。一方面,浪费了本就有限的人力物力,分散了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其他方面工作的精力;另一方面,这些大量的信息数据造成了不必要的存储压力,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负担[7]。另外,有些档案馆在早期开发信息资源时不严格选择档案管理应用系统,一味按照本部门的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必然不利于将来各馆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从长远看来也将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2资金投入有限

信息基础设备和网络通讯设施配置是整个档案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基础。要解决信息资源开发中面临的信息安全、信息共享、信息存储问题,需要配置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例如服务器、高速扫描仪、磁带机、磁盘阵列、光盘库、缩微影像数字化设备、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等,这些设备价格昂贵,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8]。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财政预算是其主要经费来源,信息化建设资金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购置大量信息基础设备的要求。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最大问题。

2.3管理软件不统一

品种过多的档案管理软件不仅不利于地区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培训,更可能影响将来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区域档案信息共享。有些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商已退出档案管理软件研发市场,无疑会给已购买该软件的档案馆造成软件升级的困难。同时目前市场上推广和使用的档案业务管理软件大多仍以单机版为主。虽然单机版价格较网络版便宜,也可满足档案业务管理工作需要,却并不适应今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早期推广的一些软件,缺少与OA系统互通数据的网络接口,不具备网络使用的拓展功能。

2.4从业者专业技术不高

档案从业者尽管或多或少地经过了档案信息化方面的相关培训,自身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已大大加强,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技术基础和操作技能方面仍十分欠缺,个别档案人员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在档案局、馆中,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领导更是凤毛麟角。尽管档案部门主管领导均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但75%以上的干部对信息化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个别领导甚至对信息技术持轻视或排斥心理,极大地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3信息环境下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提高信息化意识

正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见效缓慢,一些档案部门领导或政府主管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比较“感冒”,采取漠然甚至排斥的态度。有些社会公众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不理解,认为没有发展的必要。这给档案部门扩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增加了难度。为此,必须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在档案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行文件利用中心、加大网站建设力度等,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利用率,让档案馆作为新兴信息服务业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提高当地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化意识。只有在建设思想上有了共鸣和认同,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3.2扩大资金投入途径鉴于档案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水利工程的财政预算仍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扩大建设资金投入,档案行政机关首先应力促政府加大档案事业一般经费的预算,力争将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列入地方政府或行业系统的专项建设经费,尤其是列入地方信息化或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同时面对信息化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政府财力终究有限。档案部门必须开拓建设思路,转变投入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金,“多元化”地建设档案信息化工程。例如档案部门可与基础电信部门合作,获得其网络资源方面的免费或优惠支持,与大型跨区域IT企业联合,利用其异地市场政策和形象开拓需要,优惠获取其资金、技术和资源服务等。

3.3统一规范档案管理软件

选择档案管理软件不像采购其他信息产品,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淘汰更新。软件要有地区适应性和市场稳定性,且能随着工作需要不断升级。只要档案管理软件在设计上符合业务标准规范,品牌并无多大的影响,但必须注重软件与使用地区的地方特色、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随着馆内局域网、政务网、Internet的迅速发展,档案管理软件越来越需要能够适应网络化操作。各地档案馆若仍使用单机版管理软件,通过OA系统初步采集电子政务信息后,要实现其归档与管理,必须在OA与单机版之间加装数据接口。而目前档案部门正在使用的管理软件中,很大部分并不具备这项扩展功能。为了顺利开展今后的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工作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推广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势在必行。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