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1

文言文是由我国古代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背诵80篇左右的优秀古诗文,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不算太高,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使用白话文,学习文言文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学习文言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使他们从中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以及领悟为人处世之道。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和亲切感,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此,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成语、典故等来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大多数学生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比较熟悉,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的片段,让学生根据动画片片段和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谈一谈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学生经过发言和讨论后,对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就会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理解和背诵起来就比较轻松容易了。再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成语“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自何处,缘何而来?学生能够说出这个成语是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而且他们以为这个成语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之后教师说:“虽然你们知道这个成语故事,但它并不是出自《三国演义》,而是出自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在疑问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很快投入到了学习中。

二、重视诵读,增强学生的语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诵读是学习课文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更需要大量的诵读。文言文创作讲究韵律美、节奏美,因为古人常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文章,虽然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不提倡吟唱,但诵读能帮助学生增强语感,理解文意。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课文,教给他们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包括字音、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多个方面,而且要针对不同的文章,做出不同的指导。比如,有的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教师就要先范读,让学生掌握生僻字、重点生字词的读音,之后再让他们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就会逐步领会一些长句、难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含义。另外,诵读并不是让学生单纯的反复朗读,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诵读与会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快速疏通文义,理解内涵。比如,学习《小石潭记》,教师可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自己见过的山水美景,在诵读过程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美景,体验文字展现出来的美感以及蕴含的情感,以读带情,以情促读,就能够在诵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二、注意文中通假字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对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解释句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我们对句子解释不通的时候,就要考虑其中是不是有通假字了。如:《于园》中“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一句,其中的“步”通作“埠”,水边停船的地方。《黔之驴》中“虎因喜,计之回;‘技止此耳”’一句,其中“止”通“只”,仅仅的意思。《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其中“说”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梵天寺木塔》中“人皆伏其精练”一句,其中“伏”同“服”,佩服的意思。文言文中的这些通假字数量众多,如不好好掌握,翻译句子时将会出现错误,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

三、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这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文又何尝不是这样昵?在学生能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理解文章的意蕴。如沈复的《童趣》一文,第一节是文章的总写部分。这里作者强调自己有一双视力特别好的眼睛,加上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少年时期经常获得事物之外的乐趣。接下来,作者以三件趣事为例,具体写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趣,表现了童年的趣味良多且美好难忘。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点去整体感知、把握,就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很好的让学生融入课文并理解课文。

四、鼓励学生合作、质疑、探究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质疑。《学记》曰:“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此语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够活跃。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两点:一是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从入校门开始,学生一直处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储存前人所留知识的“容器”,对于互动教学难以适应。二是一些学生缺乏自信心,害怕在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一种合作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比如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因文章并没有多少文字障碍,于是便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前后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向别组的同学提出问题,有关于字词句的,也有关于文章的写作特色的。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员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又如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时,学生对辛弃疾的用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为什么辛弃疾喜用典故,并且喜用西晋的典故呢?应该说这个问题是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于是便让学生互相讨论,当难凭已有的知识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便让学生课外通过查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果然有有心学生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历史上我们知道西晋与南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偏安于江南,并且都有北伐,均因事先没有充分准备而导致失败。因而辛弃疾用西晋之典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五、注重迁移,灵活运用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会迁移,灵活运用。因此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其他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中去。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坚持“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

六、巧记文言文,加快消化

初中文言文学习还得要背诵。因为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时,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巧记巧背。例如利用还原式的方法来进行背诵,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翻译还原的方式来进行巧记内容,让学生先记翻译的现代文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问答。这样,学生就很快先记住翻译过来的内容,随后再进行古文问答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段内容就显得易如反掌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大大加深。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3

我已经是具有二十几年教龄的语文老师了,在语文课堂上,总觉得文言文最难教,学生也最难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文化底子薄、课外积累少,语言环境差,文言文就像象牙塔一样使人望而却步。面对这个困境应该怎么办?我想先从新课程的要求着手,打开突破口,找到恰当的方法。新课标对初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60篇。根据这个标准,该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朗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4.引经据典法。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二、诵读是最好的途径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具体的诵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听读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3.品读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三、归纳是最好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四、生活是最好的环境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4

二、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一)学习文言文,要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借助注释,逐字逐句地翻译。预习时要求学生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对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

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

在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让学生通过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大致理解文意。学生在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在粗通文意上,很多学生存在着一个误区,即等待老师一句一句地翻译。这种学法只是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很难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此,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习文言文,笔记一律写在笔记本上,(教师只讲解词语和难句,不对全文进行翻译);课本必须保持原貌,不得作任何形式的笔记;教师检查回讲时,要做到眼看课本,口述译文,不得打开笔记本。

建议教师采用“四行对译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所谓“四行对译法”,就是在对译时分四个步骤进行,并采用分四行书写的格式。第一行抄录原文;第二行在原文每个词的下面(一定以词为单位,单音词、复音词均如此)画一竖写的破折号,表示待注解;第三行以词为单位对准第二行的破折号作出准确的注释(要提示学生:凡多义词要注意选择适合于所在句子的意思);第四行根据第三行的注释,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该调则调,力求表达通顺。这样的四个步骤,可以简称为“一抄、二画、三注、四通”。

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

通过课内细读,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解决在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文言句式有:①判断句;②在被动句式;③句子成分的位置。这类句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④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⑤固定句式。

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学生在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可以更深入地感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如果认为只有这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5

二、读懂

文言文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要读懂文章的内涵,需要教师师进一步的引导。在这里,涵咏吟诵法和注疏明义法就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涵咏吟诵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咏吟诵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个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读贯讲,将读分成四个层次: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他从抑扬顿挫的语调,沉静舒缓的语气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思考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通过涵咏吟诵,让学生逐渐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走进坡精神的深处,去体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复杂况味。

(二)注疏明义法

所谓注疏明义法,“注”即注解,“疏”即解释注解的文字;也就是在参考原文、注释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深奥文句的浅易理解。

特级教师蔡明在“苏派名师”展示课活动中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就用到了注疏明义法: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问:“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出现这“两无”,国家就常常会灭亡呢?

①“法家”持法令制度,如红灯警示,治国不可胡作非为;“拂士”持富国愿景,似绿灯必行,兴邦应该励精图治。该作不作,不该作乱作,岂有国之不灭?

②“敌国”,它的力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外患”,指外在施加的各种压力和不测。

③在内无忧,在外无患,安逸享乐,高枕无忧,乐而忘忧,岂有国之不亡?如此,“死于安乐”之理立矣!

通过这样的注疏,学生便会由文字表面走向文章的精神内涵,由“术”走向“道”,这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通达深邃。

三、读透

教学文言文,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文言知识,读懂几篇文言文章,还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这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文言文主旨内容和思想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要读透文言文,还需要教给学生比较阅读法和批判继承法。

(一)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深入理解文本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比较的方式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把涉及同一题材的作家进行比较。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三篇文章的作者同是遭遇贬谪,学生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闻而愈悲”的柳宗元,都是心系百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但同时他们又有自己的个性:范仲淹豁朗达观,欧阳修乐中隐悲,柳宗元悲愤忧郁。

纵向比较,是把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表现的是一种远离尘俗,借山水派遣郁闷情怀的“独善其身”之情;而其另一作品《捕蛇者说》却又表现的是积极入世、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感情。这两种情怀矛盾统一于一人之身,是儒与道两种思想对中国文人综合作用的结果。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6

为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教师不仅要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而且要力求让学生在掌握下列三种诵读方法的基础上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疏通文意的读法。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2.推究文理的读法。主要在于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和逻辑重音。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语速得当。

3.品味意境的读法。主要是读出文章的意境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二、讲授点拨法

文言文离我们的时代久远,文言文中许多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学生感到陌生;古代的典章制度、文化习俗、典故传奇学生不熟悉;古地名和通假字学生不明白;朗读中的句读、情感、语气、多音多义词、异读词等学生难以把握;特殊句式、翻译原则、翻译方法等学生不清楚……这些都是文言文教学中需教师讲解和点拨的。当然这并非要求教师的讲解与点拨篇篇到、句句到、字字到,而是要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教学。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文中有个句子“河曲智叟亡以应”,学生说“亡”字通“无”。我趁势引导学生归纳,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没有出现过有“亡”字的句子?分别读什么?怎么理解?有没有带“亡”字的成语,又该怎么理解“亡”字?学生们踊跃地举出了很多。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羊补牢”“追亡逐北”“唇亡齿寒”等。这样既掌握了新知识,又温习了旧的知识。

三、讨论品读法

文言文教学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对同一语言材料的理解总是千差万别的,而不同学生对同一文化、思想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就有必要进行讨论。讨论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碰撞的过程,讨论越激烈则思维越活跃,理解就越深刻,而文言文教学中讨论的论题也是比较多的,按其侧重的角度可分为有关特殊文化和习俗的讨论、有关人物品行的讨论、有关诗文哲理与引申意义的讨论、有关诗文思想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讨论等。

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精彩篇章、语段进行品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里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别样的感悟,允许学生一句两句的简单点评和大段的抒情。只要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加以肯定,时间一长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尝到甜头,这样不但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吟唱法

许多文言诗词都可配乐(或可依古曲)吟唱,如李之仪的《卜算子》、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这就为古诗词的教学又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成分,教学中若把握好吟唱这种方法,适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美文与佳乐中得到精神的陶冶。但课堂不宜让吟唱占有过多的时间,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尺度。

五、背诵法

大多学生对背诵是极其讨厌的,因为文言文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文中好多艰涩难懂的句子往往拗口且不好记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背诵精彩篇目、语段、名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培养较好的语感。这样既丰富了文言知识,同时也为以后文言知识的归纳延伸打好基础。

背诵的内容应该遵循多中求少、少中求精的原则,在教学中可采取这几种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7

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本就是令广大语文教师极为头疼的问题,而新教材的改革却又刚好加大了中国优秀诗文的选取比例,这样一来文言文教学的难度的加大就显而易见了。那么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应如何上好初中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最急迫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如何更好的上好初中文言文课文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也希望借此机会能与诸位同行交流。

1.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正确观念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无数次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不好文言最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无用论"的错误认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的我们有义务纠正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初中生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告诉学生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献,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也我国古代文化瑰宝,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就必须具备能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如此,我们初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都是经久考验、文质兼备值得我们去阅读、学习的名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和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所以说,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方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3.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文言文中的古代年号、地名可照录不翻译,翻译时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倒装句的语序等等。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遇到难词、难句,可以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请老师帮忙等等。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文言知识,这里面包括疑难字、通假字、重点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指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通过古今汉语词语的迁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每学完一课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总结也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4.强化文言文学习中的读背教学

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读背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背,通过读背让学生慢慢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刚开始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等到了熟练和背诵时,学生就会从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阶层,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读背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读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读背是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内容,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对后续的读背会产生促进作用。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理解记忆等等,同时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掌握。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8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一般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基于先秦口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

现代中国社会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社会的转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正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期,利用文言文的传授,可以让初中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他们协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展及现状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文言文,其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包括诵读法、句读法、涵泳法、串讲法和训诂法等。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老师讲授、学生识记。教学主要注重诵读、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忽视详细的讲解。六十年代初,对话教学法得到广泛运用。80年代,文言文教学结合诵读、点读、翻译及浏览训练,侧重于十个基本序列的训练。90年代以后,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生活环境,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缓慢。“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虽然我国语文教改的发展迅速,但文言文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创造背景和词字句往往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受到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权威教材限定了阅读范围,应考要求也圈定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界限。由于语言环境严重缺失,初中生除了在教材中可以接触到文言文外,其他生活学习中已经用不到文言文了。因此初中生无法落实对文意的理解和应用,古文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少。应考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降低了教师教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产生感悟,构建知识框架。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帮助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起使用工具书查询资料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点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不能死记硬背。新课程下,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是侧重考察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客观审视。

四、新课标下初中语法教学实践

结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特点,在初中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归纳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

(一)兴趣和多媒体相结合

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授法,这种按教材规定的知识内容有序地传授的方法,在某种程度压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

(二)理解记忆法

浅易文言文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但是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系统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应理解文章,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就可以达到提升,其对文言字句的涵义也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文章时,应注重理解字、词、固定句式的用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记忆课文,从而逐步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三)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指出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法的应用。自古以来,诵读法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法结合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多次重复的诵读促使学生多次接触文言文章内容,能更加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文字的感知力。诵读法具体可分为泛读引导法、朗诵和吟咏法、背诵法。

(四)串讲法结合评点法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串讲法,主要是老师按文章的结构层次,贯串上下文,疏通文意,并逐字逐句讲解词句的方法。评点法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对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做读书笔记。结合串讲法和评点法可促进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深化文化知识的解读,丰富了其语文和人文素养。

五、结论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助于初中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传承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文言文的地位,促进了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吸收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探究更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9

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不仅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块“比较顽固”的难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农村、乡镇性质的初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是特别的理想,即使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往往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实际学到的东西也少之又少。针对初一学生而言,由于刚刚升入初中,他们仍然沿用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而初一语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小学相比也有所增加。为解决这一现状,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学习。那么如何才能改变当前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见解如下:

2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由于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也相对缺乏,致使多数语文教学仍然沿用“一本书、一锅煮、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利用一些潜在资源,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被动、教学方式单一及产出和投入比率低三个方面。

2.1学生学习被动,“强制”学习仍占主导

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教师仍然严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强制学习”现象仍然占据注意到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少,自己琢磨时间也少,学生之间的学习活动更深少之又少,学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有许多的教师过分沿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不将教学方法与农村初中的实际教学条件结合,导致出现“教教材”的现象,将语文的教学带入“死胡同”,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一些课文的真正内涵。

2.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低

由于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有限,学校的一些教学设施建设的不完全,无法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致使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而且,“留守学生”的现象在近几年逐渐突出,很多的学生缺少家长的看管,不重视对知识的学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导致现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中出现“两多一少”的现象,即课堂上教师“唱主角”,占用课堂教学的多数时间,很少数的一些优等学生“唱配角”,参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却“当观众”,很少的参与到学习之中。

2.3产出与投入比率低

由于农村初中的一些特殊性,语文的课堂教学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教师的串讲、串问及课堂内容的讲解上,对学生教与学的投入较多,但在学生的读写教学方面不重视,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无法提高,表达能力普遍低下,无法理解文言文中一些古词语的真正含义。

3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的求知的兴趣和欲望,才能在内部产生学习的动力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由于文言文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难接触的到,虽然其语言内涵丰富,能够表达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其语言习惯和语法要求与现代的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致使学生在读文言文时感觉特别的拗口,更不用说理解文章含义了。如果不为此提出有效地解决办法,学生会很容易产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心理,所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初一文言文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

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仔细挖掘文言文中的一些“闪光点”,选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部分来“吊”学生的胃口,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梦溪笔谈》、《寓言二则》、《三峡》、《幼时记趣》等,这些文言文都是特别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它们在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些课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热爱祖国的文化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曾经有一位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学习者,不是去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主动地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只有通过努力的发现和探索,才能真正有效的学到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知识”的环境,激励学生主动的去学习。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首先要为他们创造一种自学的氛围,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法可循,懂得如何下手,明白自主学习时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又做什么。农村“留守学生”只有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自主学习中做到事半功倍。其次就是要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组织一些自由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

3.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习惯

初一的文言文学习是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初级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古文所特有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在开始课堂学习之前自己先了解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历史时代背景等,在课堂上教师也应对文言文的一些历史信息讲解给学生,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这样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文言文,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应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因为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就有着语言文学的一种共性,即需要通过读来熟悉它。初一的文言文相对简单,有很多的句子只要反复的去诵读就可以理解全文的大概意思。例如《寓言二则》中,学生只需要结合文章的注释,就可以完全自己翻译全文。所以,学生应养成朗读文言文的习惯,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之后,会逐渐培养出一种“语感”,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4小结

农村初中有着其教学的特殊性,对于初一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应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教师应不断地研究和分析学生群体的特点和现状,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和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10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确实存在难度,学生甚至缺乏必要的停顿、断句的基本常识。由此,想学好文言文,自是困难重重。对此,笔者认为,注重文言文的朗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大声朗读、默读、集体齐读、独自诵读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读法,都能对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不一样,而这些,学生是无从知晓的,就需要教师范读以正音。通过教师的范读,不仅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还能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从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初中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翻译全文,因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翻译技巧,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其实,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能根据工具书,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大意。对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翻译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再利用工具书进行逐字逐句地按顺序直接翻译;其次,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适当对语句的顺序进行调整;再次,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的要求,对直译出来的内容进行增补,使语言更加完整、丰富;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文言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称、年号等等,不用翻译。

三、综合归类,举一反三

文言文之所以难,对于初中生而言,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从文言实词和虚词来看,实词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虚词则因其用法不同而意思也不相同。例如:《马说》里的“食”字和“其真”一词:“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两个“食”字的读音、词性及意思均不相同;“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两个“其真”的意思也完全不同。虚词的难度更大,一个虚词的用法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其相关规律,降低学习难度。如常见的“之”字,其用法很多:作代词,可代人也可代事、代物,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作助词,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也可以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作动词,译为“去、到”,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但是这种用法很少。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此类知识要善于归类、总结、积累,切实掌握其用法,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切不可忽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言教学方法,让学生克服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11

(一)存在教学重具体翻译,轻学生领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注意语言句式、词汇,还要加强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赏析,当前在初中阶段教学存在将整篇文言文肢解成字、词、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课文分割成破碎的汉语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笔记、背诵,老师依旧停留在串讲方式,读一句翻译一句,部分甚至在课前给学生准备翻译好的现代文,着眼于具体的字词,教学只是语言翻译的过程,没有教会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只懂得教过、讲解过的文章,对首次接触的文言文一片茫然,同时散失了文言文的美感。

(二)存在教学多艺术欣赏,少课本知识升华。

部分初中教师在上文言文课时,存在严重的脱离课本自由随意发挥,对涉及人物故事的古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故事发展、人物性格,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听讲兴趣,但对文言文教学的本身帮助意义不大,学生听过则忘,对课本上的知识要求仍是似懂非懂,或者仅记忆人物形象,对文章本身涉及的知识没有掌握。老师在拓展文言文讲授时多在于叙述,没有立足课本,不是在文言文知识上进行升华再提升,而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知识传达,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认识不足,难以体会到文言文本身带来的情、道、雅。

二、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要求

对语文新课标要求进行仔细揣摩,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创新文言文教学是使学生具备文言文朗诵能力。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有一定文言名篇积累,具备一定文言语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比较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语言的优美,领会到写会的独特,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二是使学生有初步文言文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要在创新教学下对浅显文言文做到自由阅读,对常规文言语句、文言句式有适当积累,对基本文言知识了解,奠定进一步文言文深度学习掌握的基础。三是积淀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华众多优秀文化的积淀,在初中阶段能够培养文言文朗诵与阅读能力,即培养出初中学生与古代先贤跨时间交流,通过对历代社会变迁的感受,对文化进行初步传承发展,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直观的理解,将优秀的思想哲理转换成自身的知识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措施

(一)做实初中文言文教学思想创新,激发学习动力。

要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首先要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需和潜力动力,对文言文价值进行深入认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出击,让文言文学习变得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有效迈开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应用价值。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对积累文学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对成语、俗语的理解上会因文言文学习更加透彻。文言文学习对写作素养提高帮助也很大。实质上古今汉语为一脉相承,白话与文言关系千丝万缕,在布局谋篇、思想情感上文言文更加倾向于精华表达,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文言文中《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小短文情景交融,可以很好地指导写作写景抒情文;《陈陟世家》等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多借用文言文中至理名言、经典论段可以使作文更加出彩,更加形象传神。其次,带领学生感情文言文文化价值。老师要切实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文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对现代人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最后,帮助学生挖掘文言文德育价值。古代文言文包含了很多道德、美德、价值观念。如谆谆教导为人世处治学的《论语》,说理艺术气势磅礴的《孟子》,引人逍遥忘我自由的《庄子》;这些思想博大精深,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进行文言文哺育,将极大增强学生探求文言文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细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习实效。

在初中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要创新多样教法,注重实效,创新性地利用诵读法、探究法、质疑法、合作学习法等,根据文本特点灵活结合选用。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缩短古今语言距离,加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讲授课程,实现文言课程生活化。例如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询问学生们生活中有无与之相适应或相背离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对自身态度进行反省修正,进而引申出“见贤思齐”,教学效果将会非同一般。二是要多借用网络信息媒体,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现在网络上有较多与文言文、古代文化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初中这一阶段结合媒体资源利用,将会加深学生对文言意境的理解,更加有兴趣深入,课堂不再那么枯燥,初中学生对古文作用的思想情感与文言魅力将会感触得更深。

(三)做深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创新,增强自学能力。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12

1.初高中文言文教材编排不合理 

从目前学校运用比较多的高中语文教材来看,高中文言文篇幅较初中来说长很多,解读难度较大,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另外,从选文文体看,初中教材以记叙文文体为主,内容大多是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俩小儿辩日》《桃花源记》等。而到了高中,选文大多以抒情类散文为主,而且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包含丰富的思想蕴含,如《滕王阁序》《阿房宫赋》等。理解鉴赏这些文言文,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相应的文化积淀和素养,而绝大部分高中生是不具备这样的知识结构及水平的。 

2.初高中文言文缺乏基础性及先导性 

初中教学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淡化语法教学,考查时也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题,即使有语法现象,也是隐藏在翻译句子中,评价时不做突出要求,学生更是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用法及其意义,高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就是字词和语法,进入高中不仅需要背诵较之初中篇幅更长的文言文,还需要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再加上学生文言基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无从下手,无法适应。 

3.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缺乏导向性 

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教学及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方式及方法是考试。中高考试卷对实际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中高考命题缺乏联系,导向性不明显。这也是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年来,初中中考文言文命题文本多选自教材,即使有课外内容,选段也十分简单。这样的命题规律,让多数师生学习文言文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到了高中阶段文言文考题全部选自课外文本,根据课标的要求,难度一下提升,这让习惯了死记硬背的初中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改进对策分析 

高中文言文“断层”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接受效果,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和疏离感,无形中也使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基于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初高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 

1.渗透文言文语法意识及理念 

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语法知识非常薄弱,甚至有些学生连实词与虚词都分不清楚。高中的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对于这些概念有一定掌握。为了摆脱学生能从初中文言文的“毫无认知”状态,就应该在高中文言文单元开始之前就给学生补充词性及句子成分这些语法知识。这样的衔接教学可以为学生进行系统的高中文言文学习作很好的铺垫。同时,作为教师要有长远的育人观,不能急功近利,即便文言文中的语法、句法等知识在初中阶段不考查,但是也要加强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法的重视。 

2.改进文言文学习方法及手段 

初中文言文更多是死记硬背,而到了高中要在背诵的基础上,更系统化,不仅了解还要学会梳理文言实词虚词等。在日常学习中要对初中阶段所学的文言文按照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类型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让已学的文言文内容与高中文言文知识点进行衔接。比如初中《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这一典型的宾语前置,与高中《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3.把握文言文课程梯度及关联度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篇13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问题

1.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在教学渗透更多的人文文化教育内容,加强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教育,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要想真正了解一门语言,我们必须加强语言文化学习。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通过跨文化教育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语言。初中生英语知识基础薄弱,许多人在英语学习中经常会受到母语环境、母语文化的影响,如果忽视文化学习而只从语言结构、单词释义、语法特征等方面去学习英语,只能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面上。从中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1.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问题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一)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低下。初中生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知识面较窄,升学压力大,许多学生都将英语学习重点放在词汇、语法学习上,缺少跨文化学习意识。(二)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以语法和词汇教学为重点,许多教师无论是课堂上的听说读写训练还是课后测试练习上,始终是围绕语法和词汇积累而进行,文化教育始终处于英语教育的边缘地带。受此影响,许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都存在“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心理,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教师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渗透跨文化教育,导致英语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练兵场。

2.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策略

2.1提高跨文化教学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不同会字节反映在语言这一交际载体上。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了解英语国家风土人情、地理风光、宗教伦理、生活方式和文学艺术的过程。在文化碰撞交流的时候,或多或少会产生意识冲突和误解,秉承求同存异、彼此尊重思想,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成协议,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此为指导,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也应秉承求同存异的文化教学理念,通过跨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在初中英语单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动物词汇、短语如as strong as a horse(气壮如牛)、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yellow dog(无赖)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别,加深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发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初中英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通过教材分析和课堂延伸,挖掘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国家文化习俗与传统,体会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此外,在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还要捕捉教材细节,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育。如在初中英语(牛津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 1 Dream Homes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free talk”的形式,提出如下问题:How many countries do you know? How many countries have you been ?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ur country with that country?让学生谈一下对他国的印象和看法,进而结合学生谈及的话题进行背景知识、文化差异知识渗透教学。

2.3优化教学方法,加强文化引导

如今,不同国家的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既出现了共同价值观的交互融合,也出现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和碰撞。文化差异与文化发展一样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在卒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学生视野并做好差异文化的正确引导,以实现跨文化教学目标。如在 牛津英语(译林版)七年级Unit 1日常问候语、敬语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讲述英语常用问候语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Good Bye、how are you的用法,同时结合“吃了吗(have you have your lunch)、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多大了(how old are you)等中式问候语,讲述英语国家对隐私的不同界定及中英风俗文化的不同之处,教导学生在英语交际中克服中式思维定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刘永碧.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J].英语广场.2014.12.167-16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