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安全实用13篇

公共建筑安全
公共建筑安全篇1

1.2安全第一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生安全总是放在第一位的,在人员密集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应着重考虑到人生安全,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应足够坚硬,在事故发生时不至于倒塌。在事故发生时,能偶有足够的时间来疏散人群,人生安全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时要考虑到安全因素。

1.3动态控制原则建筑安全评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建筑将来可能发生的一些事故及灾害,但由于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例如环境、时间、建筑使用性质的变化。所以,在设计建筑时应当结合现实条件做一些改进、调整、升级等。对安全状态要进行闭环控制,及时反馈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以便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更好地改善建筑物的使用期限。

1.4统一设计原则建筑设计统一化应与安全设计相结合,考虑到建筑物的美观、舒适、安全、经济等方面的要求。人员密集公共建筑能够对美化城市起到重要作用,在建筑物的设计时应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美丽又舒适的建筑。

2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安全设计策略

2.1火灾风险控制设计策略火灾风险控制设计分为被动防火设计与主动防火设计两个方面。被动防火设计是指采用耐火构件划分防火区,使得建筑的耐火性提高,要设置安全疏散通道,使火势控制在小范围内。主动防火设计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破坏火灾的构成条件,防止火灾的发生。构建防火设计的重点在于建筑的安全疏散,在火灾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人群,减少事故带来的危险性。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加强消防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预防火灾的发生,以及火灾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2.2自然灾害风险控制策略自然灾害有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建筑选址构建时应注意该地区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合构建公共建筑。很多自然灾害是在多种因素和机理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人类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需求越来越多的土地,过度开发土地资源会使得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反过来作用建筑物,造成恶性循环,给建筑带来的威胁。在建筑设计时应考虑减少占地空间,组织合理的排水系统,在建筑物周边加强边坡防护措施,加强灾害的管理。

2.3爆炸袭击与生化污染传播控制设计策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恐怖事件以及爆炸袭击时间的发生。在建筑设计中加强建筑的防爆性,通过了解爆炸袭击以及生化污染传播的机理,有针对性的实施相应的措施。加强对爆炸袭击以及生化污染传播的防范。例如防止建筑构件对人员的伤害,降低爆炸对建筑物的内部设施与设备带来的破坏,预防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的的倒塌等。

公共建筑安全篇2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低矮的小建筑都逐渐被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所代替,尤其是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发展迅猛。高层建筑由于人员多且密集,人员疏散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高层建筑具有火势蔓延速度快的特点,所以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把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

一、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报道高层建筑火灾的新闻屡见不鲜,例如,2009年,央视新址大楼的火灾,南京中环国际广场的火灾等等。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向我们证明: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量使用可燃装修材料,使火势的蔓延更迅速

事实上,我国相关法规关于高层建筑的墙壁、吊顶和地板的的装修材料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单位在装修的时候为了省钱省时,而不按照要求来进行装修,装修材料也不加选择,选用大量可燃材料。高层建筑的疏散空间本来就很小,并且疏散所花的时间长,再加上易燃材料加速火势蔓延,这大大的增加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隐患。

(二)消防装备的建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消防装备设施老化、陈旧,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人口也不断的增加,然而像那种性能很好的进口举高、高喷消防车我国就相当缺乏,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紧急扑火救灾的需要。并且,我国高层建筑的火灾消火栓系统每一秒的供水量大约为几十升,但是高层建筑火灾的实际用水量要达到每秒一百到几百升才能有效的扑灭火灾,因此因为设备的落后延误灭火时机的事情是常有发生的。

(三)存在建筑消防车道和公共疏散通道被临时占用的现象

在高层公共建筑中,一般建筑面积都比较大,楼层数多,多家单位共同使用,使得高层建筑在设计和审核时不能根据具体的使用功能和功能区域分割来确定公共疏散通道,就会出现设计好的疏散通道再投入使用后变成私家通道或被占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消防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二、应对高层公共建筑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要做好对固有消防设施的定期维护和保养

固定消防设施在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固定消防设备能够有效的得到利用,它们能够有效的弥补扑灭火设备本身的不足,从而使灭火的过程更加顺利,更加的快捷。例如,在灭火的过程中使用水泵结合器向室内的管网加压供水,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已经发挥作用的自动喷水系统的力量,而且又能够有效的利用室内的消火检出水枪直接堵截火势或攻击火点,并且它还能够根须实际需要,利用人工启动喷淋系统,以起到分割并包围火势的作用。但是,一旦消防设施受损,将会给火灾的扑救工作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高层建设单位一定要加强对内部消防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委派专人负责并落实工作,并且要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建立完善的检查维修制度,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减少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二)要做好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从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开始抓起,在进行总的平面设计时候,要严格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合理的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消防车道、消防的水源和防火间距等问题,并且在楼内划分合理的防火分区,设计人员安全疏散通道时要从树脂和水平两个方向进行考虑。

还要加大对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注意要从消防审核、验收、监督管理和灭火演练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依法查处存在高层公共建筑火灾隐患的相关单位。

控制好高层公共建筑内的可燃物,划分出防火区开防止火势蔓延,提高高层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多使用不可燃的建材来建造建筑,并且要对不同的用途和功能的建筑要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来达到良好的防火分隔目的。

(三)提高公安消防部队的车辆装备水平,提高消防部队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

登高消防车作为高层公共建筑灭火的设备,它有着既安全又有效的特点,是高层建筑灭火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公安消防部队还要不断的增加使用时间长的氧气呼吸设备、无后坐力和耐高压分水器等设备,为高层建筑的灭火提供有力的后盾。并且还要提高消防人员的应对能力,加强锻炼和演习,全面提高消防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消防人员应对高层公共建筑火灾事故的能力。

结语:综上可知,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隐患,我们要树立消防安全意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的做好火灾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公共建筑安全篇3

房屋使用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各村(居)委会、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房屋安全管理,组织专门力量,切实负责辖区(领域)内公共建筑房屋检查工作,确保此次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预防危险房屋安全事故的发生。

强化责任,切实消除公共建筑房屋安全隐患。

各村(居)、部门以及相关责任单位要制定详细排查方案,依据“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排查责任及责任人,建立危旧房屋排查台帐及排查隐患台帐。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要按规定时限报镇政府办公室。针对安全隐患,各村(居)及相关责任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及时消除隐患;对隐患暂时不能消除且影响使用安全的,要责令停止使用,并派专人跟踪督促,整改到位。

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公共建筑房屋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一)排查对象及主要内容

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厂房以及已售公房)改变使用性质而涉及公共安全利益的住宅、厂房和其它房屋。尤其是1993年以前交付使用的各类公共建筑,通过改建方式用于商贸经营、餐饮、出租等涉及各类公共安全的住宅、危旧厂房和其它房屋。排查内容主要是查看工程实体是否开裂、倾斜、结构遭到破坏等影响正常使用的重大安全隐患。

(二)排查时间

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3月30日

(三)排查方法及步骤

此次排查将采取各危旧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自查和监管部门抽查、督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自查阶段:在城区范围内,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各单位通过自查后填写《县公共建筑安全隐患排查登记表》,于2013年3月30日前报镇政府办公室。各单位在自查的基础上,对把握不准是否属有险的房屋,要到房屋安全鉴定机构申请鉴定。

2、抽查阶段:在自查的基础上,县住建局和镇政府组成联合工作组根据城区各单位及各村(居)汇总上报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抽查。

3、整改阶段:经过检查认为确有安全隐患,由住建部门提出整改意见,各房屋所有权人或使用人提出维修方案,在时间上、资金上、措施上作出保证,限期整改;对无法整改或不具备整改条件,要责令停止使用直至拆除。

公共建筑安全篇4

1 火灾报警系统与联动控制系统

超高层建筑作为地标建筑或重要建筑,其政治性,影响力远大于自身经济价值;因此保持超高层建筑自身安全性显得尤其重要。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度较大,火灾结果严重,因此将火灾预防和火灾处理作为火灾报警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应采取智能化设计确保火灾自动预警系统科学性,从报警和消防措施两方面遏制火势蔓延,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1.1火灾预警系统智能化设计

1.1.1报警系统

针对超高层建筑特殊性和安全性,在火灾预警系统内部,一般采取全智能火灾预警系统。当发生火灾或温度异常时,系统根据探测器回路传送的火灾探测系数上传至云终端并进行分析运算加以判断,温度异常即会发出火灾报警。

同时,控制器针对历史火灾可以智能存储火灾参数特点变化规律的功能,并与建筑自身现场传输回来的火灾探测器作比较,确定是否进行预警。

1.1.2联动系统

当发生火灾预警时,针对超高层建筑火灾影响严重情况,需对活在系统外部进行系统联动;通过火灾预警与保安监控系统联动效应,在火灾预发初期,通过预警系统和现场监控设备将现场火灾画面及时传到中央系统监控制,利用现场画面便于现场工作人员确认是火灾还是检测器误报。如果确认火灾,则立即采取切断电源,喷淋,排烟,广播,报警等一系列预警措施,在火灾初期进行广播,门禁系统,楼层控制等系统联动,将损失降至最小,完善整体火灾预警与联动系统稳定性和及时性。

1.2提升火灾预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科学性与可靠性

火灾预警和相关联动系统在火灾处理中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系统可靠性决定火灾是否能得到及时控制。

1.2.1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时火灾预警系统科学性和可靠性

主要体现在:1)预警器具有自检功能;2)预警系统可根据现场温度异常进行判断分析;3)采取集控中心报警系统;4)预警回路采取环形总线设计;5)关键设备采取双主机热备份系统;6)每10~15个预警探测器装设一个短路隔离模块,采用预警探测器与模块回路分开设置。

1.2.2 联动系统科学性和可靠性措施

联动系统在整个火灾系统占据核心地位;关系到火灾及时扑救和降低财产损失。因此提升联动系统可靠性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设计要点。

1)火灾预警系统与门禁,119报警台,高层建筑消防中心,中心控制台,电力配送中心进行联动效应,当一旦发出火灾警报,各联动系统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应急方案,确保人员和财产损失最小化;

2)对于喷淋泵,排烟扇,消防栓等重要灭火设备,为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可紧急使用,应考虑手动控制和多地联动等方式;在灭火时即可就地控制也可远程控制,自动和手动相结合使用,确保火灾及时扑灭,减少人员和经济损失;

3)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合理设计管线,线路走向,在预警及联动系统线路走向设计时应避开对线路造成损伤的热源或地,确保消防设备和预警系统线路处于绝对安全环境中。

2 通信系统

超高层建筑因其建筑建设规模庞大,内部系统线路集成复杂,因此,超高层建筑通信系统一般由当地的电信运营商承建,为超高层或地标性建筑提供诸如:语音,视屏,数据图像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在进行安全智能化设计时,应注重通信系统安全性设计,考虑用预留物理分开的双通信设备接入系统,满足同步数字光纤传输应用需求。

超高层建筑应根据职能分区不同和竖向分区特点,采取分级和分区设计形式。

1)根据职能不同,建筑内部应建立两级网络通信系统。为满足各类业务需求,提供便捷服务;一级通信网络系统由远程中心交换机等设备组成,为建筑物整体提供通讯业务。在酒店,商业,办公等区域应采用网络程控交换机的二级通信网络系统;

2)伴随网络信息化逐渐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在现阶段高层建筑中逐步使用无源光通信网络接入技术。在建筑安全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可将ONU(光网络单元)部署于避难室或地下室电信室内,管理接入各级层之间数据,语音业务传输。

3 安全技术预防系统

3.1人员管理系统

1)对高层建筑常客进行IC卡资料入库管理,常客持卡登乘各电梯,需IC卡通过数据库提供的基本信息进行图像和相关信息比对,禁止陌生面孔随意通行;2)加强来访人员身份登记管理,保安或前台人员 通过对讲机与被访单位进行确认。在安全敏感时期,可于大厅进行强制安检,防止非法人员入内。

3.2车库安检系统

从结构上来说,地下室是各机房设备所在地,也是高层建筑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地下室车库安全检测系统,并且车辆安检应同时匹配自动升降路障,防止车辆强行穿越,车辆安检系统可适用不同车辆,具备较高可靠性以及检测效率。车库安检系统可保证以电力为主要动力来源的消防设备和供电系统瘫痪造成的建筑物损坏。鉴于超高层建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加强地下室车辆安检力度是延长建筑寿命的有效保证。

3.3安防末端设施配置

为加强超高层建筑敏感部位安全建设,应考虑如下方面:

1)超高层建筑大型宴会厅,电影院,剧场的通风空调机房应安装门禁设施;2)针对洗手间安全盲点建设区域,可在门外走廊装置摄像预警探测器,门内装置传声器和报警系统按钮,敏感时期必要时进行强制检查;3)开水间,消防设施房,电力中心,锅炉房,发电机房等场所应装置门禁,明确进出人员身份,仅允许特许的相关职业工作人员进出,加强薄弱环节针对性管理;4)在疏散楼梯口处设置传声器和摄像头,并与监控中心联动,便于在发生安全事故时针对各层楼梯实际损坏程度进行人员紧急疏散,确保人员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安全篇5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低矮的小建筑都逐渐被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所代替,尤其是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发展迅猛。高层建筑由于人员多且密集,人员疏散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高层建筑具有火势蔓延速度快的特点,所以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把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

一、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各地报道高层建筑火灾的新闻屡见不鲜,例如,2009年,央视新址大楼的火灾,南京中环国际广场的火灾等等。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向我们证明: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很多问题,现状不容乐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防装备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

目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消防装备设施老化、陈旧,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城市人口也不断的增加,然而像那种性能很好的进口举高、高喷消防车我国就相当缺乏,不能满足高层建筑紧急扑火救灾的需要。并且,我国高层建筑的火灾消火栓系统每一秒的供水量大约为几十升,但是高层建筑火灾的实际用水量要达到每秒一百到几百升才能有效的扑灭火灾,因此因为设备的落后延误灭火时机的事情是常有发生的。

(二)可燃装修材料的大量使用加速了火势的蔓延

事实上,我国相关法规关于高层建筑的墙壁、吊顶和地板的的装修材料有着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单位在装修的时候为了省钱省时,而不按照要求来进行装修,装修材料也不加选择,选用大量可燃材料。高层建筑的疏散空间本来就很小,并且疏散所花的时间长,再加上易燃材料加速火势蔓延,这大大的增加了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隐患。

(三)建筑消防车道和公共疏散通道被临时占用

在高层公共建筑中,一般建筑面积都比较大,楼层数多,多家单位共同使用,使得高层建筑在设计和审核时不能根据具体的使用功能和功能区域分割来确定公共疏散通道,就会出现设计好的疏散通道再投入使用后变成私家通道或被占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消防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二、应对高层公共建筑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对固有消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

固定消防设施在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固定消防设备能够有效的得到利用,它们能够有效的弥补扑灭火设备本身的不足,从而使灭火的过程更加顺利,更加的快捷。例如,在灭火的过程中使用水泵结合器向室内的管网加压供水,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已经发挥作用的自动喷水系统的力量,而且又能够有效的利用室内的消火检出水枪直接堵截火势或攻击火点,并且它还能够根须实际需要,利用人工启动喷淋系统,以起到分割并包围火势的作用。但是,一旦消防设施受损,将会给火灾的扑救工作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所以,高层建设单位一定要加强对内部消防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委派专人负责并落实工作,并且要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建立完善的检查维修制度,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减少高层建筑消防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隐患。

(二)加强对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从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开始抓起,在进行总的平面设计时候,要严格依据城市规划中的相关要求,合理的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消防车道、消防的水源和防火间距等问题,并且在楼内划分合理的防火分区,设计人员安全疏散通道时要从树脂和水平两个方向进行考虑。

还要加大对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注意要从消防审核、验收、监督管理和灭火演练等多个环节进行管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格依法查处存在高层公共建筑火灾隐患的相关单位。

控制好高层公共建筑内的可燃物,划分出防火区开防止火势蔓延,提高高层公共建筑的耐火等级,多使用不可燃的建材来建造建筑,并且要对不同的用途和功能的建筑要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来达到良好的防火分隔目的。

(三)提高公安消防部队的车辆装备水平,提高消防部队应对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

登高消防车作为高层公共建筑灭火的设备,它有着既安全又有效的特点,是高层建筑灭火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公安消防部队还要不断的增加使用时间长的氧气呼吸设备、无后坐力和耐高压分水器等设备,为高层建筑的灭火提供有力的后盾。并且还要提高消防人员的应对能力,加强锻炼和演习,全面提高消防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消防人员应对高层公共建筑火灾事故的能力。

结语:综上可知,高层公共建筑消防安全还存在很大的隐患,我们要树立消防安全意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的做好火灾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公共建筑安全篇6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开始兴建高层建筑,目的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生活追求、工作环境与奢华享受。但是,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其建筑消防安全隐患一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最近几十年,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时间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社会文明建设。所以,需要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本文根据高层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公共建筑安全篇7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物质商品也越来越丰富,诸如:商场、酒吧、写字楼等各种公共建筑数量逐步增加。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火灾的发生率。对于公共建筑的防火监督工作也成为现阶段的一个热点问题,若是一味地按照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进行管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公共建筑的防火监督工作,使得很多消防隐患很难得到改正[1]。因此,消防管理部门需要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水平。

2 公共建筑发生火灾的特点

2.1 火灾荷载及起火原因较复杂

公共建筑通常有着空间高、体积大及面积大等特点,且其建筑使用功能也具有多样性,若是发生火灾,烟气流动的通道有可能发生回流。由此来看,公共建筑的火灾荷载以及起火原因比较复杂。

2.2 容易蔓延形成大规模火灾

由于中庭等大空间是同建筑物的其余空间相互贯通的,其环境与室外火灾条件大致相同,氧气供应也较为充足,容易生成“燃料支配型燃烧”,进而导致烟囱效应,进一步扩大火灾形势并发散很多的烟气,进而对大范围建筑空间的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2]。

2.3 灭火救援和安全疏散工作困难

公共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会在建筑内部充斥大量的烟气,其能见度也非常低,且可以采取灭火与烟气控制的部位也相对较多,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灭火工作与救援疏散工作的难度。

2.4 普通的火灾探测技术的局限性

公共建筑发生火灾的原因呈现多样性,普通的火灾探测技术往往不能探测出火灾源。在火灾发生的初期,烟气会吸收很多的空气而得到冷却稀释,待传感器感应到烟气或者温度的变化时,火灾已经难以控制,进而错失最好的灭火机会。

3 公共建筑中消防隐患现状的评价

3.1 忽视建筑设计中的消防设计

在公共建筑前期设计时,部分设计者会忽视或减弱建筑消防设计环节,在建筑工程施工时,不能按照防火要求施工。在进行施工设计时,设计者通常只关注建筑的空间布局以及外观等方面,而忽视了消防设计方面,忽略了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对于消防设计的忽视也导致了公共建筑的消防验收不合格,但更加危险的是存在很多未经消防审核、验收就直接使用的公共建筑,这也进一步增大了公共建筑的安全隐患。

3.2 装修材料易燃难消

众所周知,木料、纤维及高分子材料等均是易燃难消的材料,且是公共建筑装修过程当中必需的,建筑装修得越高级上述材料的使用量就越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火灾的荷载量。若是公共建筑发生火灾,其也会因上述材料的存在而进一步增大火势,导致救灾工作难以进行。

3.3 不规范防火分区,耐火等级低

现阶段,部分公共建筑的防火区域划分具有较多问题,例如:防火区域随意划分或是未划分,这都为建筑的安全增加了隐患,导致公共建筑更易发生火灾。还有的建筑商为了降低成本,在消防安全材料方面偷工减料,使用一些质量差、价格低的材料,这进一步增加了公共建筑的消防隐患,为消防工作带来困难。

3.4 不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公共建筑中的消防设备较多,其功能种类也较复杂,若要熟练使用这些设备就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学习。现阶段,公共建筑的消防管理工作通常是由物业公司负责的,但是物业公司的人员流动较大,很多物业人员刚学会使用消防设备就换了工作,而新员工又要进行新一轮的培训,这就使得物业公司缺乏真正的有经验的成熟的消防工作人员。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很难及时处理火灾问题[3]。

4 公共建筑消防隐患及监督的优化策略

4.1 从建筑施工设计上消除火灾隐患

建筑设计与建筑的使用情况息息相关,也决定着建筑的消防安全。所以,做好建筑设计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火灾的发生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审查程序,降低消防缺陷,避免公共建筑火灾的发生。此外,消防管理部门还要发挥其行政执法机关的作用,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保证工程设计按照既定规则进行施工。

4.2 使用耐火等级高的建筑材料

在建筑消防过程当中,建筑材料的选择较为重要,若要加强公共建筑的安全性,就要重视建筑材料,保证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进行严格的防火检测和审核。为了进一步保障消防安全,若公共建筑是可燃性较高的木质结构或是耐火等级较低的钢结构,就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增强其耐火等级,如图1所示。

4.3 对公共建筑火灾危险性进行分级

为了便于进行消防部门的监督管理,能够提前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火险隐患,降低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应当充分重视公共建筑内可燃物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情况,从而划分公共建筑火灾危险性的定量分级,根据火灾危险的等级从实际角度来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

4.4 完善公共建筑消防管理制度

公共建筑防火的P键在于制定严格的消防管理制度,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建筑消防管理制度,能够使公共建筑消防管理工作规范化,明确各岗位的消防管理责任,根据制度严格进行惩罚。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做好公共建筑的防火监督工作,就必须做好有效的监督和预防措施。因此,本文针对现今公共建筑消防问题进行评价分析,并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火灾危险性分级以及消防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通过上述研究得知,只有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才能降低公共建筑发生火灾的概率,从而确保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安全篇8

(二)社会影响力巨大

公共建筑通常作为本地的城市名片,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关注度,且在全国行业中很大程度代表了本城市的公众形象。对于来该城市生活、旅游、贸易的人们,公共建筑无疑也是外来人口认识该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其环境卫生、秩序维护、设备设施情况等直接体现物业服务质量的感官体验,事关城市的声誉和形象,顺理成章成为外来人口判断该城市价值的依据之一。因此对于本地人来说,公共建筑物业服务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他们日常社会生活的便捷性和使用公共服务的舒适性,而对于外来人口来说,是对城市进行认识定位的重要参考条件。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服务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如笔者单位温州科技馆是本地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荣登本地小学地方课程课本封面,运营一直受到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类公益活动更是经常成为本地焦点。

(三)受体制条件限制更多

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公共财政或公益机构出资进行建设修建和运营维护,目前国家对于经济建设和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程序性和法规性限制比较严格,因此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从运作方式的选择、项目的实施、经费的使用、人员的配备等事项,往往需要经过招投标等大量繁多的流程审批和批复手续,且在我国,公共建筑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财政、人事、公安、消防、纪委、审计、卫生、文化、安监、工商、旅游、行政执法、街道等管理要求都各不相同,甚至有部分存在互相矛盾或不合理的规定,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又必须力求面面俱到,因此在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实施过程中,受体制条件限制更多。如我馆的大型技改或建设项目都必须提前一年事先报批,财政落实资金后,经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再经住建委平台通过招投标程序进行实施,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跨年度。

二、当前我国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现状

(一)物业管理法律不健全

2015年的《物业管理条例》是由2003年颁布并在2007年修订实施的,是部级物业管理行政法规,其他行政法规主要以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物业管理法规和规章为主。实际生活中凡涉及物业管理的法律关系,其实是综合由宪法、民法、经济法等各部门法律中有关物业管理活动及物业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约束。更没有对物业管理中如公共建筑、商业、工业各个分类类型做出区分和具体规范规定,物业管理服务的操作实施指导性和约束性明显不足。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法律并不够健全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操作缺乏依据和规范要求。

(二)权利职责划分不明确

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职责应当进行明确划分,然而,当前我国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在权利职责方面的划分并不合理化,物业管理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业主企业、政府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等的权利、职责区分存在交叉,彼此之间职能分配并不清晰,这给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难题。

(三)服务质量不佳

我国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应的物业管理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尚不规范健全,进而不能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对相关公司行为形成明显的约束力,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水平良莠不齐。相关业务管理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不足,管理方式普遍不够专业细致,应提供的服务和权利义务不够规范,进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四)专业人才短缺且待遇低

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看似简单,实则管理事务极其复杂,系统性规范性极强,不同的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也各不相同,而具备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较少,从业人员社会认可程度低。另外,随着我国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物业管理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关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却明显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有能力且专业知识强的人才不愿意长期从事该行业,也使得公共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人员流动性较大,且使得物业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和安全隐患。本馆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普遍薪酬略低于其他商业建筑同工种人员,常年员工流动率接近四分之一,如何保持队伍稳定、招聘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了普遍制约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推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公共资金的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作为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消耗、人员薪酬、场馆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升级需要大量政府资金的支持,千方百计努力争取政府层面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必不可少。可靠到位的物业管理对于维护公共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直接影响着公共建筑的稳定运行,关联着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团结,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运作进行法律约束,并以法律形式约定对于公共建筑物业管理财政资金的支持保障力度、相关权责利的清晰划分,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并指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的规范运行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监督体系

在公共建筑对外运营的过程中,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就与公共建筑的服务形象具有直接的关联性。想要保证物业管理正常高效的进行,进行严格的监管非常关键,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非常必要。必须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以有效强化对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服务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的缺陷,督促协调解决改善,及时发现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违法违纪问题,形成明显的客观约束力,推动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的优化发展,进而提升公共建筑形象。

(三)融入总体,注重人文环境的塑造与维护

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不单单要满足平安稳定、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等基本要求,还要体现社会责任感,必须注重对人文环境的塑造和维护,融入当地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体现文明风范和道德精神风貌,努力成为集中体现本地城市文化底蕴的展示窗口。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着重对我国传统的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等社交礼仪以及风俗文化进行发扬与继承,例如设置老幼优先窗口、母婴室、盲文说明、残障人士专用通道和设施等,为更多人提供更舒心的服务。在公共建筑物业管理中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创新探讨

(一)创新管理方针

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往往强调服务第一的管理方针,但在新时代的复杂情况下,使用者对于服务的口味和认知趋于多样化,难免众口难调,而一旦出了安全责任事故,所有的服务成绩和绩效都会归零,所以,应更加重视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突出安全责任前置于服务之前。对于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任务来说,安全是头等重点工作,安全因素是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工作开展的必备前置条件,强化公共安全秩序维护,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氛围,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负责。

(二)创新运营体制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的运作受制于公共财政体制,往往又客观存在员工流动大影响服务质量的问题,可以创新运营体制,由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公共建筑的上一级资产管理机构统一成立公共物业管

理服务单位,或者分区域统筹安排临近的公共建筑组建成立物业管理联合体公司,有助于物业管理公司发挥规模效应和服务标准的统一,没有特殊技能要求的用工适当倾斜于同样部分依赖公共财政的低保户和残疾人,可以更有效利用财政资金,有效解决人员流动过大的问题。

(三)创新服务模式

1.提供主动式、人性化、合理化服务。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主要管理对象虽然是建筑、设备、环境,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人进行服务,所以在物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处处讲究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合理化的服务。首先是服务态度要主动,升级传统服务模式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模式,从被动的状态的召之即来,到主动地维修、检查或者是服务,能很大的提升用户感受;其次是服务要齐全,要对传统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从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和改进,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全面、完善的服务。比如环境卫生可以拓展至公共建筑使用者的个人卫生,在停车场附带增加对用户车辆的洗护等等;还有就是提高服务的技能,为用户提供靠谱专业的服务,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岗位技能和文明礼仪培训,除了对物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熟悉掌握外,还必须进行服务理念和客户心理满足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对应用户的各种需求,都能够提供设身处地的相应解决方案,以实现人性化以及合理化的服务。2.建立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事务管理服务模式,并整合形成规模化整体发展。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业务内容按服务的性质和提供的方式可分为: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三大类。必须针对每一类型服务建立标准服务流程,尽量采用模块化的管理方式,制定员工行为准则和服务规范,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制度和岗位工作标准。在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事务管理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高效的智能化整合,形成规模化整体发展,在统一的智能化物业管理系统安排和控制下,总体协调事务,集中解决出现的问题,统筹安排各个物业管理进程,可以实现各类管理事务的无缝对接和人员物资的综合利用,能够使每个环节都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有效避免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细碎繁杂没有条理、顾此失彼的缺陷。

(四)创新应用新技术

物业管理相关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日新月异,必须得到及时的创新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化技术等。在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成本的控制,做到节能降耗减排。首先是要推动对物业管理的对象设备、建筑与工具的节能低碳环保、物联网改造,如电梯和空调系统的环保改造,可以让电梯在无人时自动减速,空调根据人流量和天气状况自动调温等等,有效减少能源浪费和设备磨损。然后是对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智能化技术的创新改进应用,缩小管理层级,削减冗员,简化管理流程,采用质量管理控制手段,可依托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管理系统智能化,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的工作效率。最后,建立成本控制管理计划,将各种材料和能源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成本的支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等新观念的深入创新应用,对推动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尚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阻碍了物业管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推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的发展和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强调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创新运营体制,建立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事务管理服务模式,提供主动式、人性化、合理化服务,积极应用物联网、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推动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创新进步,保证公共建筑高效的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作者:陈雄 单位:温州科技馆

参考文献:

[1]蒋浩.对物业管理精细化服务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8):104-105

[2]郑文博,孔凡文.略谈低碳物业管理的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55-56

[3]王筝.我国物业管理模式转变及其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

公共建筑安全篇9

一、地下公共建筑火灾危险性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建设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和快速化。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稀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得高层及地下建筑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层化的建筑,国家已制订了《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使防火设计和消防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对于深层化的建筑,目前国家尚无规范。然而,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对深层化的建筑,特别是地下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火设计对策,以保障地下公共建筑的消防安全。在研究地下公共建筑的过程中,对火灾危险性的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根据我国的火灾统计,从 1997 年到 1999 年,每年地下建筑火灾发生次数约为高层建筑的 3-4 倍,火灾中死亡人数约为高层建筑的 5-6 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高层建筑的 1-3 倍。由此可见,地下建筑比高层建筑的火灾发生次数更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大。因此,地下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分析及火灾预防更为重要。

二、地下公共建筑火灾危险性分析

(一)地下公共建筑火灾特点

地下公共建筑往往是自身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空间,对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可是当内部发生灾害事故时,却要比地上的公共建筑有更大的危险性。一旦发生灾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建筑自身在设计的过程中必定会注意到其防火性能,但是不结合地下公共建筑自身的防灾复杂性及困难性,便会忽略很多防火细则进而造成了更大的火灾危险性,在发生火灾后不利于人员安全疏散和火灾扑救,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地下公共建筑火灾发生率较高

地下公共建筑以其自身的特点,形成了起火空间大且密闭、服务对象多且不确定、装修复杂且特殊,有别于其它民用建筑火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地下公共建筑因其缺少自然光而不得不使用大量的电器照明设备。在内部建筑中大量使用安装照明的灯具,其中的镇流器是属于易发热起火设备。

2、易产生的较大烟气且排烟困难

通过大量的火灾实例告诉我们,烟气是致人伤亡的第一杀手,人员在浓烟中停留一二分钟就可能昏倒,四五分钟即有死亡的危险。地下公共建筑形成的封闭空间,没有自然采光及通风条件,一旦发生火灾,易产生大量烟气,受岩土隔绝和地面建筑布置的限制,没有条件与大气相通,造成供气排烟不足。

3、火场火势蔓延快、温度高、持续时间长

因其地下公共建筑的孔口面积小,排烟散热性能差,因此发生火灾时热烟积聚不散,散热缓慢,内部空间温度骤升,可以达到 800℃~900℃,甚至 1000℃以上;室内空气体积也增大 1~2 倍,压力相应增加。

(二)地下公共建筑火灾危害性

地下公共建筑以商场、超市、地铁、住宿等模式出现的较为平常。通常在一个城市中处于中心区域。根据火灾发生的统计数据分析,地下公共建筑发生火灾的次数较多,这样一旦发生火灾则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分析地下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是,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地下公共建筑以其公共性和社会性,使其人员较为积聚。而有因其建筑特性造成安全通道及安全出口设置狭窄及数量较少。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流动与安全通道狭小之间的矛盾。同时,地下公共建筑中的人员对安全通道及安全出口的设置和位置不熟悉,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从人的心理反应中就会产生惊慌、混乱,安全疏散极为困难。火灾发生时,日常生活用电往往被损坏,因缺乏自然照明,在大量的有毒、高温烟气中仅仅依靠应急照明进行逃生,困难重重。同时加之人员之间的拥挤,若在疏散通道有障碍物阻塞的情况,不仅疏散受到严重影响,还有可能产生人员踩踏事故的发生。

2、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地下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及商业、文化区域特性,从内部的装修、设备的配置、较多的物品,在发生火灾时,高温、烟熏、火烤、炭化伴随而至,抢搬和疏散这些物品几乎不可能。因此,在火灾发生的地下公共建筑中的物品,就算是没有被火直接烧过,也因为高温及烟熏等也基本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公共建筑也是节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一项重要途径。在处理高效与安全的问题是,我们还应该牢记安全为先的原则,认识与了解地下公共建筑的火灾危险性,让人们在将来的设计、使用与火灾预防上有一个良性参考,更好的为维护社会公共消防安全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安全篇10

玻璃幕墙具有通透、美观和宏伟气派的效果,玻璃幕墙作为建筑护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以及钢筋的使用,玻璃幕墙得到了建筑设计者和施工单位的青睐。但是玻璃幕墙也具有热工性能差的缺点,室内热环境质量不高,能量损耗严重。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和全球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节能技术在玻璃幕墙设计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玻璃幕墙发展状况

(一)、玻璃幕墙发展历程。玻璃幕墙就是建筑护结构以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墙体,玻璃幕墙具有明快、光亮和现代品位,能够充分的发挥建筑师的想象能力,提升建筑的现代价值,玻璃幕墙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玻璃幕墙的使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西方,我国使用玻璃幕墙则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是玻璃幕墙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玻璃幕墙的年均产量在200万平方米以上。玻璃幕墙包括了明框和隐框玻璃幕墙、点支式全玻璃幕墙以及吊挂式玻璃幕墙,其中隐框玻璃幕墙的使用量较大。近年来,我国的玻璃幕墙产量占到了世界产量的80%以上,玻璃幕墙使用量则占到了全世界使用量的60%以上。

(二)、玻璃幕墙在公共建筑中的使用。公共建筑是指满足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公共建筑包括了医院、影剧院、电视台、博物馆、体育馆以及商场、酒店、写字间和车站等,公共建筑具有活动人员数量众多和使用频率较高的特点,公共建筑要提高室内环境,提高人们居住和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由于公共建筑具有外形复杂和建筑内部环境要求高的特点,玻璃幕墙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一方面减少了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装饰效果。但是一方面又造成了室内热环境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公共建筑的体积较大,玻璃幕墙还增加了建筑维护的费用,玻璃幕墙的反光和折射还会伤害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玻璃幕墙节能技术应用以及玻璃幕墙改进技术势在必行。

二、玻璃幕墙发展的要求

(一)、安全性。公共建筑一般都是处在城市中的繁华地段,人员活动比较频繁,公共建筑需要加强安全性设计,减少不安全性因素的存在。玻璃幕墙尤其是公共建筑玻璃幕墙的安全性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上海、广东和北京相继出台了有关玻璃幕墙安全使用的法规,要求对玻璃幕墙进行定期检查,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玻璃幕墙使用量逐渐增大的同时,建筑对玻璃幕墙的安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节能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能源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设计特别是公共建筑的设计需要加强节能设计,减少能源的浪费。玻璃和窗户的保温性能较差,室内的热量很容易通过护玻璃流失,能源浪费严重。与此同时,玻璃幕墙还限制了建筑的采光和隔热性能,室内的开灯时间延长,电力资源浪费严重。玻璃幕墙还具有通风效果差的缺点,建筑室内需要长期使用空调,这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污染了大气环境,还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有关建筑设计规范以及绿色建筑评价等多项法律法规,玻璃幕墙节能设计势在必行。

(三)、绿色环保要求。玻璃幕墙虽然具有光亮、明快和气派的优点,但是玻璃幕墙本身也会产生光辐射、光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粉尘污染,光污染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威胁。很多城市已经明确禁止在公共建筑和城市繁华地段使用玻璃幕墙。在限制使用玻璃幕墙的同时,施工单位也可以使用安全玻璃,改进玻璃幕墙的材料,确保玻璃幕墙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三、公共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中的绿色节能思考

(一)、新型构造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新型的玻璃幕墙构造技术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双层玻璃幕墙、可进行雨水收集玻璃幕墙、降温玻璃幕墙以及制冷设备玻璃幕墙等。新技术和新型构造技术使建筑护的保温和通风性能得到提升。双层玻璃幕墙系统包括封闭式循环双层玻璃幕墙、敞开式外循环双层玻璃幕墙以及呼吸式双层玻璃幕墙系统,封闭式玻璃幕墙需要与建筑通风系统连接,通风系统功率加大,使用的频率不高,而敞开式的外循环双层玻璃应用较为广泛。双层玻璃幕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气流流速增大,室内微气候环境得到改善,室内的通风以及保温性能得到加强。

(二)、玻璃幕墙遮阳技术的应用。虽然玻璃幕墙产生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但是玻璃幕墙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建筑护设计的主要形式之一。公共建筑设计者需要对建筑的使用性能进行分析,加强遮阳技术在建筑玻璃幕墙中的应用,减少光污染,改善室内热环境。遮阳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太阳辐射,降低室内温度,还可以降低光污染,加强建筑的通风、隔热以及散热效果。目前建筑遮阳形式包括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式遮阳、垂直遮阳以及挡板式和百叶式遮阳,水平遮阳应用的范围较广。此外,遮阳技术还有内部遮阳、外部遮阳以及玻璃中间遮阳的划分,公共建筑设计者可以根据公共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及形式来选择合适的遮阳技术和遮阳形式,提升建筑室内环境。

(三)、新型材料在公共建筑玻璃幕墙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玻璃幕墙不仅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还要加强新材料的应用,通过改变玻璃形式来提高室内环境。设计者可以加强对玻璃参数的分析,在综合考虑传热系数、遮蔽系数、太阳能透过率和相对热增益系数的基础上加强新材料在玻璃幕墙设计中的应用。目前常用的节能环保玻璃有中空玻璃、镀膜玻璃以及带薄膜型热反射材料玻璃,镀膜玻璃可以有效减少太阳能辐射,散发热量。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光电技术也在玻璃幕墙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玻璃幕墙绿色节能效果增强。

结语: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城市建筑的形式逐渐增多,玻璃幕墙在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玻璃幕墙作为建筑护结构,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以及钢筋的使用,取得良好的装饰效果,玻璃幕墙得到了建筑设计者和施工单位的青睐。但是玻璃幕墙也具有热工性能差的缺点,室内热环境质量不高,能量损耗严重。建筑设计人员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材料在玻璃幕墙设计中的应用,提升建筑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 顾佳.山东省既有公共建筑玻璃幕墙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2

公共建筑安全篇11

Key words: public places of entertainment;fire hazard;preven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85-01

1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1.1 场所的位置设置不当。娱乐场所很少有独立的建筑,经营者一般都是用建筑物的一个局部进行装修和改造,有的是在商场、办公楼的某个楼层,有的在宾馆、饭店内,有的设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内,还有的甚至是设在居民住宅楼内。这些建筑内部的消防设计是不能满足娱乐场所内的许多特殊要求的,这些场所与其他部分建筑空间没有完善的分隔措施,疏散通道狭小,安全出口数量不足,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人员疏散困难,不容易扑救,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1.2 场所部内部结构复杂,建筑耐火等级低,内部装修时使用大量易燃、可燃材料。娱乐场所本身有行业及使用的要求,内部通道更是错综复杂。一些KTV包房、卡拉OK厅往往隐蔽在角落里,令人如身处迷宫。经营者为了吸引顾客,提高场所档次,不惜重金对场所进行装饰装修,采用大量木材、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材料,直接导致火灾荷载大幅度增加,增大了发生火灾的几率和危害。

1.3 人员集中,封闭性强,疏散困难。公共娱乐场所承租的比例较大,工程新建时为其它功能,在装修改建成公共娱乐场所时,在安全出口数量、疏散距离、疏散宽度等方面很难完全达到国家的消防技术标准;其次场所封闭性强,公共娱乐场所为隔音等需要,往往采用全封闭的建筑装修形式,发生火灾后,容易形成烟气集聚,可供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短,还有的像迷宫一样复杂,疏散非常困难。

1.4 用电设备多、着火源多。公共娱乐场所一般采用多种照明和各类音响设备,且数量多、功率大,连续使用时间长,线路复杂。极易引起过载、线路发热、短路等电气火灾事故。

1.5 缺乏足够的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大部分公共娱乐场所都是个人承包成个人经营,许多经营者不惜花重金搞装饰装修,却舍不得投资消防设施和器材。

2当前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

2.1 部分场所未经消防审核、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在开业前没有向消防部门申请开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擅自投入使用并营业,同时也没有按规定建立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灭火疏散预案。

2.2 场所所在建筑存在着先天性火灾隐患。公共娱乐场所大多设置在沿街房屋内或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不少建筑本身没有经过消防审核和验收,而且改扩建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经营项目与建筑防火要求存在的着较大的差距,从而导致建筑布局不合理,防火间距不足,疏散通道不畅,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等难以整改的先天性火灾隐患。

2.3 建筑消防设施缺乏、损坏、停用的现象较为突出,建筑消防设施普遍缺乏系统的维护、保养。大、中型公共娱乐场所普遍安装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这些设施在经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后往往就再无人关心了,不进行正常的维护保养,加之没有配备懂操作会使用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发挥消防设备的作用。

3公共娱乐场所的防范措施

3.1 严把场所消防审核、验收关。公共娱乐场所的选址与安全布局应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设置。着重从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安全疏散通道、独立防火分区、消防设施等方面进行消防设计。

3.2 严格监督室内装修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公共娱乐场所装修材料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建筑内部装修设计应妥善处理好装修效果和使用安全之间的矛盾,积极采用不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尽量避免采用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浓烟或有毒气体的材料,禁止聚氨酯泡沫、海绵等易燃以及燃烧时能产生有毒气体的装修材料使用。对使用防火涂料的产品必须依法检测,验收时要严格把关,认真核对施工记录和检测报告。

3.3 按规范要求设置安全疏散设施,并保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道。公共娱乐场所安全出口的数量、疏散走道的长度、宽度及疏散楼梯等疏散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规定,必须做到:一是严禁占用、阻塞疏散楼梯间。二是楼梯间、前室的门应安装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三是楼梯间和疏散走道应设置应急照明灯和疏散指示标志,其最低照度和连续照明时间应符合规范要求。四是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期间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应始终保持畅通,还应在场所明显位置适当配置救生绳、呼吸器、湿毛巾辅助疏散器材。

3.4 要认真组织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要求单位建立消防安全组织,明确公共娱乐场所的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对本单位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场所房产所有者与其他单位个人发生租安全管理赁、承包关系时,应明确消防安全工作由经营者负责。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祥细的灭火疏散预案,在营业时间和营业结束后,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安全巡视检查。

3.5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公共娱乐场所的自防自救能力。公共娱乐场所的业主在申请开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同时,要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学习和掌握《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基本的防火灭火常识,定期开展自查,消除火灾隐患,从业人员要做到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人员疏散,会扑救初期火灾。

总之,充分认识到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全面做好预防措施,对于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业主和从业人员增强消防安全意识,严格落实防范措施,消防监督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才能确保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年5月1日颁布实施][Z].

[2]GB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公共建筑安全篇12

一般来说,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层建筑要比低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大,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较大的损失和伤亡。据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在火灾死亡中,50%以上的是因烟熏而引起的窒息性死亡,高层建筑火灾死亡人员60-80%是因烟熏死亡。其火灾特点主要有:

1.1 疏散困难

一是层数多,垂直疏散距离长,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其二是发生火灾时,因其功能需要各种竖井和管道多,在“烟囱效应”作用下,烟气和火势竖向蔓延快,增加了安全疏散的困难,而平时使用的电梯由于不防烟火和停电等原因停止使用,其三是人员集中,容易出现混乱,拥挤的情况,降低了人们疏散速度。

1.2 火灾荷载大燃烧时间长

高层公共建筑内可燃物较多、火灾负荷大、装修、装饰豪华,一旦火灾发生起来,燃烧猛烈,持续时间长,很难扑救。且所采用装修、装饰材料在燃烧时均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一旦窜入疏散通道,就会严重影响疏散。

1.3 扑救难度大

高层建筑火灾之所以扑救困难,其原因主要是消防人员很难接近火点。一是普通消防车辆的射程有限,需要特殊的举高、登高的消防车辆,而我国相关车辆最大作业高度在50M左右,二是消防队员体力有限,消防队员携带二盘水带和一支水枪徒步登梯超过24米时,体力就难以支持,因而需要有消防电梯,三是用水量大,而许多高层建筑单位的储水量往往不足。

1.4 防火设计考虑不周密

施工中不按设计施工而留下先天患,导致火灾发生时,烟气迅速充满疏散通道,需要疏散的人员不能辨清安全出口和疏散标志,无法按正常设计的疏散通道实现安全疏散。

2 高层公共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层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设施主要有疏散楼道、疏散走道、安全出口、应急照明和疏散标志、应急广播等组成。对于高层旅馆、饭店和写字楼,还有安全疏散辅助设施,如疏散阳台、缓解器、救生袋等,超高层建筑还有避难层或避难间等。合理布置安全疏散设施,为人们安全疏散创造条件,对于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经济损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合理设计疏散路线

所谓合理的安全疏散路线,是指火灾时紧急疏散的路线越来越安全。就是说,应该做到人们从着火房间或部位,跑到公共走道,再由公共走道到达疏散楼梯间,然后由疏散楼梯间到室外或其他安全处,一步比一步安全,不能产生“逆流”。一般地说,疏散楼梯靠近电梯布置是恰当的,因为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首先考虑并经常使用的路线和火灾时紧急使用的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迅速而安全的疏散人员。同时,要防止疏散楼梯与消防电梯合用一个凹廊作前室。因为这种布置方法,在火灾时会发生疏散人员与消防人员的流线交叉和相互干扰,有碍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

2.2 合理设计疏散走道

疏散走道是人们从不同位置能通向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必经之路、疏散走道的宽度应满足人流量的要求,即按每100人不小于1M计算。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疏散走道长度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并应根据建筑物不同使用性质、采用结构类不同等因素,尽量布置环形走道、双向走道或无尽端房间的走道、“人”字型走道。这样布置交通的优点是,既方便平时使用,火灾时又能迅速使人们安全疏散。避免设置袋形走道,袋形走道的致命弱点是只有一个疏散路线或出口。火灾时,一旦这个出口被火封住,处在这部分的人员就会陷入“死胡同”而难以脱险。

2.3 合理设计疏散楼梯

为了保证人们在火灾时能顺利疏散,高层建筑至少应设两个疏散楼梯,并且设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最好是在靠近主体建筑标准层或防火分区的两侧设置。为了便于安全使用,有利于火灾时紧急安全疏散和营救,在设计中必须做到车流与人流和消防营救安全疏散楼梯分隔,百货商场与其上各层得办公、住宿人员安全疏散楼梯分隔。 对于那些平面面积较小的高层建筑,设置室内楼梯有困难,可设置一座室外疏散楼梯或在面积较大的其他公共建筑设置两座及两座以上的室外疏散楼梯。室外疏散楼梯的优点是不占用使用面积,有利于降低建筑造价,又是良好的自然排烟楼梯,因为烟流到楼梯前室,敞开前室,很快就扩散了,比较安全。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在设计室外疏散楼梯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为有利于迅速而安全地进行疏散,室外楼梯的最小净宽按通过一个消防员携带灭火器所需的尺寸,其净宽不应小于0.9m,倾斜度不得大于45°,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

2.4 合理设计疏散楼梯间

在条件许可时,疏散楼梯间及其前室,应尽量靠近外墙设置。因为这样布置,可利用在外墙开启窗户进行自然排烟,从而为人员安全疏散和消防扑救创造有利条件,如因条件限制,将疏散楼梯布置在建筑核心部位时,应设有机械正压送风设施,以利安全疏散。 火灾发生时,特别是燃烧猛烈阶段,在高温状态下热对流使烟气的水平扩散速度为0.5-0.8米/秒,垂直扩散速度为3-4米/秒,如果楼梯间为非封闭防烟楼梯间,火灾时烟气极易充满整个楼梯间,致使人们无法实现安全疏散,所以超过24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超过32m的二类公共建筑应采用防烟楼梯间,所采用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以防止烟气的进入和便于人们的疏散。防烟楼梯间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m2,合用前室面积不小于10m2。32米以下的二类公共高层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

2.5 合理设计安全出口和疏散门

公共建筑安全篇13

1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特点与难点分析

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当前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要注重节约资源能源,体现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的要求,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协调,对项目施工组织和管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大型公共建筑项目除具备一般工程项目的管理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点。概括来讲,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有如下特点与难点:

1.1工程相对复杂,进度控制计划编制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工程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工期紧,同时很多大型公共建筑具备某一地方新地标性建筑的特征,独特性、探索性等特征更为突出,加大了项目管理难度。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是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对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的编制要求高、要求严,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协调有力,才能保障工程项目进度实施。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其实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管理过程及系统工程的组织实践。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保障项目实施各个环节、各个子系统、组成部分的有效组合和高效运行。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侧重于项目子系统的管理和实现,如安全、质量、进度、成本、合同等,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适应项目管理需求。传统管理方式的阶段性、局限性割裂了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的系统性要求,遵照原有经验实施项目管理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冲突,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致使项目进度陷于困境。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度控制计划编制工作要求在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下进行,以满足项目管理的全局性控制目标为实现目标,在强调整合资源、融合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的前提下,实现大系统的综合效益目标。

换言之,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需要换思路、换脑筋,需要比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更高的科学组织、决策思维和系统工程控制手段。

1.2人员多队伍复杂,协调调配难度大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规模大,涉及的相关单位人员复杂。有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材料供应方,涉及到结构、装饰装修、暖通空调、水电安装等专业,覆盖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阶段和过程,在建设过程中,建设方的参与程度也大大超过一般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因为投资大,建设方往往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大,对施工组织干预强度比一般项目大,对项目管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协调调配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一线工程人员基本上由农民工组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进场人员数量大,来源复杂,对现场农民工的培训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都增加了难度。

1.3工程合同管理要求高

大型公共建筑项目投资大、周期长,增加合同管理难度。大型公建项目一般技术创新内容较多,创新性意味着不确定因素增加,给项目进展增加新的变化、新的情况,给合同的变更增加不确定性。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跨行业、跨专业的,因此环境变量对项目的影响也比较大。外部系统(社会环境、政策层面)的变化影响可能会给项目带来致命影响,因此也给项目的合同管理带来较高风险。

2 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管理实例

无锡软件园D地块,位于无锡新区,该工程地上地下为一整体结构,地上2幢主体相对独立的24层建筑(即办公楼),1幢11层及1幢8层建筑组成,为集商务办公、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群。建设用地面积约为42670.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981平方米,包括:二座办公楼、二座综合楼及地下车库等工程,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0666平方米,地下总建筑面积约49315平方米。主楼建筑檐高99.39米,地下二层,工期684天。裙房基础采用梁板式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主楼基础采用承台平筏桩基。主楼框架筒体结构、裙房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基础部分在塔楼投影范围外设置沉降兼收缩及温度收缩后浇带,分别在主体结构施工完及两侧混凝土施工完两月后方可封闭。

2.1施工难度及特点

该工程体量大,结构体系多样,结构施工中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量相对较大、节点类型多;同时,结构及平面形式不宜小流水段施工。因此,结构施工线各工种劳动力数量在同一作业空间内密度较大,施工作业难度增加,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工序搭接和劳动力调度。综合来看,有以下难点及特点:

2.1.1全部工期时间紧,为保证后续装修施工,结构工期较紧张,需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期。

2.1.2地下二层,属于深基坑施工工程,需进行土方、护坡、降水专业施工。

2.1.3地基处理采用灌注桩,抗压桩最长为52米,施工难度较大。

2.1.4部分结构工程跨雨季和冬季,需考虑雨季和冬期特殊施工措施。

2.1.5结构施工难点多:包括基础底板结构为梁板式筏基,核心筒结构底板厚1500mm,为大体积砼施工;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既有框架直梁、斜梁,又有次梁,梁柱节点多;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及地上首层至三层裙房部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二十二、二十三层层高为6.0米,—2F局部层高5.2米。竖向结构的墙体和框架柱模板属于超高结构;框架柱截面变化较多,柱和梁柱接头处模板的设计以及变截面处钢筋的施工成为施工中的重点;中庭从地下二层至地上三层,需做好相邻部位的防护;,施工难度较大;外檐全玻璃幕墙施工,安全性和技术难度较大。

2.1.6设备、材料、半成品的施工需用量较大,施工现场临设库房无法满足库存的基本要求。因此,材料、设备进场基本做到随用随进,计划控制难度大大提高。

2.2工程控制计划编制

该工程项目规模大,结构、功能复杂,工期紧,项目管理难度较大,工程控制计划的编制尤显重要。针对以上技术难点和特点,我们按照系统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科学编制工程控制计划。

2.2.1确定项目施工组织系统,明确管理人员分工及职责。对项目经理、生产经理、主任经济师、项目总工、技术主管、物资主管、监理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等岗位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2.2.2确定施工原则:

1)确定施工顺序:以基础、主体、装修三大分部工程为主控目标;2)确定基础施工阶段工艺流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艺流程和装修施工阶段工艺流程;3)明确相关专业与三大分部工程协作配合原则:分别明确土建工程和装修施工进度反映形式,实现土建与专业,内檐与外檐,机械退场与装修收尾的配合协调;4)明确大型机械进、出场与三大分部工程进度的时间关系:根据工程进度对施工机械做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加强机械化施工程度,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施工工期;5)处理好与季节性施工的关系:合理安排季节性施工项目,提高有效的施工天数,为保证施工质量、缩短总工期创造条件,确保施工作业的连续性,均衡性。

2.2.3对各施工阶段工期提出具体要求。

为保证各分部、分项工程均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保证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在编制工程施工进度总控计划时,确立各阶段目标时间。并要求做到阶段目标时间不能更改。施工设备、资金、劳动力在满足阶段目标前提下进行配备。绘制出施工总进度计划表,据此进行工期进度控制。

2.3文明施工管理和技术准备

2.3.1确定文明施工组织结构图:明确文明施工管理目标和责任人,对办公区、施工现场场地布置、施工脚手架设置、施工现场管理、材料堆放提出明确规范要求。

2.3.2制定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根据工程合同、设计图纸及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组织设计及分项工程施工方案,依据工程进展组织各工种人员进场,并进行培训教育和技术交底。

2.3.3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工程项目实施前期,及时配齐各种施工规范、规程、标准、图集以及工程技术资料表格,另外,根据本工程专业系统多的特点,对专业施工人员,要另行配齐专业图集、规范。在收到施工图纸后,组织技术质量管理人员、施工生产管理人员、预算合同管理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预审,明确各种材料做法及设计要求,提出对图纸的预审意见,然后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并及时进行设计交底工作,办理相关工程洽商。

2.3.4分专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计划:编制完成了土护降,临时设施建设,现场临时用水、用电,基础桩,施工测量及沉降观测,基坑施工技术安全防护,地下室防水,底板钢筋、模板、混凝土,基础钢筋、模板、混凝土,预应力结构,主体结构等施工方案;明确了给排水等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3.5严格组织管理做好应急预案:该工程施工场地为交通较拥堵路段,因此,材料进出场尽量安排在夜间进行。同时,特别制定了雨期和冬季施工方案,以应对特殊天气、极端气候的影响。

2.4监理工作的方法及措施

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开展安全监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及江苏有关文件搞好文明施工。1)现场监理将采取安装验收和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着重加强对高处作业防护、脚手架、“三宝四口”、物料提升机、基坑支护、模板工程、施工机具等机械、设备的安全监督。发现隐患,应督促有关人员限期解决,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应立即制止;2)在现场巡视、旁站监理中发现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消除不安全因素,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做好安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参与组织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的处理;3)现场施工用电严格遵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进行检查;4)随时取得气象预报资料,根据气象预报,提前作好防风、防雨措施,切实按措施严格执行实施,并合理安排现场施工生产。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常备消暑物品;冬季做好保暖工作。

2.6工程合同管理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