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实用13篇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1

去年月日,《社会保险法》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月1日施行。《社会保险法》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是一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党和政府履行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庄严政治承诺的法律保证。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是今年社会保险领域工作的一件大事。按照部里的总体安排,在前期广泛开展法律学习的基础上,从月份开始由部社保中心组织启动全国性的知识竞赛活动。省厅目前已经下发了《关于组织参加全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对我省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和组织参加全国知识竞赛做出了具体部署。

组织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参加全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活动,对于增强全民社会保险意识,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保险经办工作,促进我省各级经办机构依法履行职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组织参加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推动学习社会保险法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社会保险法》颁布以来,全省各地积极组织动员本系统工作人员认真研读法条,广泛阅读法律释义等培训教材,开展法律学习活动,省厅在3月初组织了社会保险法学习辅导和专题讲座,各地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现在组织参加全国知识竞赛活动,既是对前期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进一步推动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加深学习和理解法律的过程,使社会保险法的学习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第二,组织参加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增强依法经办的意识,深入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社会保险法》的诞生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有法可依,而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组织参加知识竞赛活动,以竞赛促进工作人员加强学习,以竞赛促进提高业务水平,对于推动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提升全省经办人员的法律意识、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法制化进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三,组织参加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增进全社会对社会保险的了解,营造良好的法律实施环境。知识竞赛活动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易于参与。通过组织参加全国知识竞赛活动,在全系统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的同时,带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等基层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定点医院、药店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各类用人单位及广大参保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赛,将有利于促进形成全社会关心社会保险,了解社会保险,支持社会保险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我省推动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参赛活动各项工作

全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活动已于月正式启动,为确保我省参加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我就部里的竞赛要求和我省组织参赛相关工作安排作以下几点说明。

(一)关于竞赛方式。部里举办本次知识竞赛活动采取非现场的方式,通过网上答题和用答题纸书面答题两种方式进行。月4日出版的《工人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以及第期《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杂志、《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和《中国医疗保险》杂志都同时刊登竞赛试题和答题卡。各市可以从以上这些载体上获取竞赛试题和答题卡。此外,我们将按照下达各地的参赛人数计划,向各市邮寄试题及答题卡。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官方网站、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官方网站、中国社会保障网、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和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等网站也已开通在线答题网页,各市可以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以上网站直接参加答题竞赛活动。对于邮寄到各市的纸质答卷和其它采取纸质答题的,各市要按时间要求将纸质答卷报省厅。

(二)关于参赛对象。全国竞赛组委会对参赛对象的要求是各级经办机构全体在岗人员均应参加,同时发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用人单位、定点服务机构等社会各界及广大参保人员参赛。每省应保证参赛人数不低于本省县以上经办机构实际在岗工作人员总数的2倍。为了保证我省参赛人数符合要求,同时借助竞赛活动扩大宣传,我们要求各级经办机构在岗人员必须参加,同时鼓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都积极参加;各市还要广泛发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各定点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和广大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积极参加知识竞赛,保证每个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定点服务机构和规模企业都有一批人参赛。同时,还应通过在当地报纸刊登试题,积极发动社会群众参加比赛。各市要积极争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相关单位和系统外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确保每市实际参赛人数不低于本市、包括所辖县(市、区)经办机构实际在岗工作人员总数的2倍。

(三)关于参赛组织。我省参加全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活动由省厅参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按照归口负责的原则,由省级经办机构分别负责组织指导地市开展。具体是省社保局负责组织指导各市、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征缴机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参赛;省医保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各市、县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经办机构参赛;省农保中心负责组织指导各市、县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参赛。各市可结合实际,成立统一的参赛活动工作小组或分险种成立参赛活动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市的参赛活动。各市参赛活动情况按归口原则报省级经办机构,成立统一参赛活动工作小组的,活动情况报省社保局。

为帮助大家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部有关司局领导和业务骨干会同部分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共同组织编写的《〈社会保险法〉知识问答》,作为本次竞赛活动的参考用书。我们已经按照各市经办机构人员人手一册进行了订购,并分险种由省级经办机构免费赠送给各地。如果各地需要增加参考用书数量,可直接向部组委会办公室订购。

(四)关于参赛时间安排。全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活动从月4日开始正式启动,为期一个月。原定答卷收集工作截止日期为6月4日,目前全国竞赛组委会决定延长到6月中旬。虽然答卷收集截止日期有所延长,但留给我们组织参赛活动的时间也很短。考虑到还要汇总上报,我们定的全省答卷收集截止日期为6月日,从今天开始算已经不足一个月时间。因此,各市要抓紧组织、周密安排,纸质答卷一定要在月号前以市为单位,按归口原则报省厅各经办机构,由省厅统一汇总后报部竞赛委员会。我们将根据各市参赛情况选出优秀组织单位,给予通报表扬。

三、加强领导、确保竞赛活动有序进行

这次组织参加全国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活动规模大,覆盖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因此各级经办机构要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取得预期效果,力争我省的社保法宣传和知识竞赛组织工作受到部竞赛组委会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次知识竞赛活动既是学习贯彻社会保险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社系统组织开展的一项大型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系统上下都非常重视。各级经办机构要充分认识开展知识竞赛活动的意义,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各市要及时向政府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领导报告,争取支持。各级经办机构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抓紧成立参赛组织机构,指派专人负责,制定工作方案,严密设计发卷、答卷、收卷等关键环节,狠抓落实,确保竞赛活动扎实有序开展。各地要尽快将竞赛活动组织机构和联络员名单报省级经办机构。

二要加强宣传动员。各地要采取有效方式和途径,做好竞赛活动的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对系统竞赛活动,要尽快进行动员和部署,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把工作要求宣传贯彻到基层。要切实做好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定点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宣传上门、送题上门、送书上门等方式,动员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努力扩大参赛范围。

此外,各地还要结合本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关于开展社会保险法宣传活动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在竞赛活动期间,各地要认真整理有关活动的工作动态,及时向新闻媒体报送学习宣传社保法和组织参加竞赛活动信息,把法律政策宣传和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扩大社保法的宣传面和知识竞赛活动的知晓度,让广大参保企业和社会百姓知法、学法、懂法、用法,为我们依法经办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为经办服务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2

通过学习,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通过学习辅导,进一步明确了代表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增强了代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了人大代表的素质、法律水平和依法履职能力,使人大代表能够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举办这次讲座,对于更好地开展人大各项活动,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将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

(县人大办)

德清县充分利用公益广告视频开展普法宣传

为了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拓展“五五”普法渠道,德清县普法办加大普法经费投入,针对流动人口普法宣传教育难于落实的情况,创新普法工作载体,制作了“五五”普法宣传视频短片。充分利用流动人员活动频繁的50多辆公交车、100多个商场、候车室、旅店餐馆、广场、公共娱乐场所、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所在楼宇等公益广告视频,采用滚动播放的方式进行普法宣传。

利用公益广告视频进行普法宣传,是我县普法宣传工作新形式的有效尝试,这对流动人口普法宣传将起到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全民对普法宣传的知晓率。

(县普法办)

县财政局参加全国财政“五五”普法法规知识竞赛

为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财政干部、财务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财政部于近期组织举办全国财政“五五”普法法规知识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全国财政“五五”普法教材中有关知识、法规及近期新颁布的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竞赛采取网上答题、网上阅卷、网上评奖的方式。

为做好我县竞赛组织发动工作,确定了三个层次的参赛对象:一是发动本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竞赛;二是由机关财务结算中心、税务分局负责组织发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的财会人员参加竞赛;三是通过报刊《今日德清》及德清县财税信息网等媒体积极发动社会其他人员参与竞赛,做好公民财政法制知识宣传工作。通过活动,力争达到“专业人员全覆盖,社会公众共参与”的目标。

(县财政局)

新安镇对新当选的调解主任进行“一对一”指导

今年3月份,新安镇进行了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共有4名同志新当选村调解主任,新安司法所及时对他们开展了新一轮的业务指导工作。具

体采用两种办法进行:一是请上来培训,即请4名新调解主任到司法所,由司法所人员一对一,面对面进行辅导。二是建立师徒关系,由四名新同志各认一名师傅,由师傅专门指导。目前,这四名新同志均已进入角色,工作逐步走上轨道。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3

二是安排专人,明确任务。

幼儿园安排办公室负责老师具体负责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及时督促提醒广大教职工按时学习、答题,各项目依据自身特性,自行安排学习答题时间,并有针对性地对2018年颁布、修订、施行的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4

竞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全区根据镇街抽签结果分为3个片区,每个片区有6只代表队参加了初赛,初赛前两名进入决赛。决赛分为必答、抢答、风险、附加四轮比赛,共产生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最终兴寿镇代表队荣获一等奖。此次知识竞赛活动经过三场预赛,一场决赛,规模和气势都令人欣喜,虽然这是昌平区统计系统第一次举办这样大型的知识竞赛,但是热情却没有因为是第一次举办而打折扣。

竞赛一环扣一环精彩一浪高一浪

上午9时30分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决赛正式开始。6支参赛队伍经过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三轮角逐,最后决出了胜负。

必答题环节,6支代表队均表现不俗,分数也是紧追不舍,相差无几。选手们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机敏、从容、活跃,展现了昌平区统计人员勤奋好学、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一进入抢答环节,紧张气氛迅速升温,成功抢答且回答正确后加十分,犯规或答题错误则倒扣十分,抢答环节既考验选手们的胆略才识,还考验他们的应变能力。兴寿镇代表队的选手们下手快、准、狠,连连告捷,比分一直遥遥领先。随着比赛的深入,其他代表队也逐渐进入状态,十三陵镇代表队紧随其后“连发两炮”。但也有些代表队由于紧张和慌乱,抢答过程中屡屡犯规,不仅与答题机会擦肩而过,还要被倒扣分值。比赛气氛一路升温,扣人心弦。

竞赛进入悬念最大的第三轮――风险题,参赛队可自愿回答10分、20分和30分的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分,此环节有风险,也有机会。而在风险题面前,各队参赛选手却表现出“不畏风险”的精神,所有的代表队都选择了风险值最高的30分题,且回答成功率极高。

第三轮比赛结束,冠军诞生,兴寿镇代表队以总分200分拔得头筹,十三陵镇代表队紧随其后,南口镇代表队则位居第三。

口号响亮振人心欢声笑语学统计

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调动了大家的热情。“依法统计,求真务实,智慧拼搏,快乐竞争”、“学新法、普新法,树立统计新风尚”、“数海扬帆,勇争第一”,各参赛队振奋人心的竞赛口号展现了团结拼搏,逐梦扬威的雄心,喊响了忠诚统计,诚信永远的决心。响亮的口号,宛如战场上催人跃进的号角,让理想与激情在统计人心中蔓延。

整场比赛充满欢声笑语,精彩不断,场上队员积极比赛,场下的观众也充满热情,助威团的积极配合将赛场的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雷鸣般的掌声表现了“我参与、我快乐”的热情。团队精神、激昂热情,这一切让知识竞赛变得灵动起来。

当然,学习法律法规也少不了观众的参与,观众互动题就为每一名现场观众搭建起参与答题的桥梁。观众毫不示弱,情绪高涨、踊跃参与,对统计法律知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等主持人说完“开始抢答”就纷纷举手示意。看着这样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举行这次竞赛的目的已经达到!

盘点竞赛得失提升综合素质

本次统计法律知识竞赛,参赛选手们个个发挥潜能、全力以赴,充分展现了昌平区基层统计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竞赛场上所呈现出的不仅是统计法律知识的比拼,更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

掌握知识是“核心”。这次竞赛题内容丰富,涉及统计调查、统计指标、数据分析方面的内容,也有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统计执法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等方面的知识,突出统计工作的知识性与实操性。参赛选手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不仅对统计法和统计基础知识要有全面掌握,并且还要善于将统计法律法规与日常统计工作结合起来。有选手在赛后表示“对竞赛结果‘不太满意’,有点遗憾就是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很多知识点答题的时候感觉有印象,但说到具体内容总是想不起来。”

心态轻松是“法宝”。“心态要调整好”是大多数落败选手的慨叹,也是“冠军”选手们获胜的“法宝”。 总结此次竞赛,选手们谈得最多的经验就是“心态要好”。三场预赛的“主场选手”们都没能拿到晋级决赛的通行令,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不禁感叹轻松心态的重要。来自园区北控队的选手表示,赛前的复习中,他能熟练掌握全部统计法律规定,可到了比赛时,越是紧张,就越容易出错和手忙脚乱,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机会。而最终获得冠军的兴寿镇代表队选手则表示,比赛时他们没有紧张,而是将精神高度集中在比赛场上,尤其是主持人的出题和计时提示上,因而得以凭借着较高的“抢答命中率”一路领先。

团队配合是“关键”。知识竞赛只靠过硬的业务知识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做好分工才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面对决赛,选手们无疑是紧张的,需要团队的相互支持与肯定。在团队必答环节镇定作答、共同协作;在抢答环节,不因未能及时抢到抢答权而相互指责。团队之间,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安慰的微笑都能增强队员间的凝聚力,激发出无可匹敌的能量。

赛出水平与风采赛出进步与超越

“这次来真是长了见识,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个人必答题环节,崔村镇代表队的张平没能顺利回答出题目,但他还是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比赛。张平说,比赛在让他看到自身差距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经验积累,“下次有机会,我还要来!”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5

1.《思修》课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项目教学法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利用项目教学法,对每堂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项目设计

以《思修》课法律部分的内容为基础,以“项目教学法”为手段,我们在《思修》课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项目――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2.1项目介绍

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项目时,除了使学生清楚了解项目的目标以外,还应该对新知识和项目的具体实施作好解释。要根据项目来设计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要引导学生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2.1.1项目名称――“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以《思修》课第七章、第八章的内容为主,加上第五章、第六章相关法律部分的内容,设计一场“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难点老师讲解为辅。

2.1.2所用时间

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实施整个过程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

2.1.3项目目标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准备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现有的法律体系,掌握常用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在学习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在表达能力方面,通过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在沟通能力方面,要完成法律知识竞赛,需要全体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及完成,使学生体验任何事情的成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2项目准备

根据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的要求,为了准备、实施、完成一场基于《思修》课法律部分的知识竞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项目:

2.2.1题目准备

(1)题型准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2)题目准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学习《思修》课所有关于法律部分的内容,每个班每人至少出一道竞赛题目并附答案。按照每个班学生人数的多少确定出题数量和题型。

(3)题目整理。让各班学习委员和班长负责整理本班学生的题目,避免有重复题目。

(4)确定比赛题目。根据法律知识竞赛的流程,教师从学生所出的题目中挑选出相应的比赛用题。其中包括个人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必答题、风险题、加赛题、观众互动题等项目。再根据参与比赛的小组数和人数确定题目数量。

2.2.2比赛准备

(1)参赛学生选拔。教师和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整理的题目,选拔法律知识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的,记忆力较好的同学,让他们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系别,班级,姓名)。

(2)比赛用品准备。ppt制作(教师制作题目卡片及答案),记分用纸,答题用纸,签字笔,奖品,记分牌(代表队前A4纸显示得分),积分榜,抢答器,抽签纸等。

(3)工作人员准备(以学生为主)。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为记分员(学生,3人)、主持人(学生,一男一女,2人),主持词自己准备。计时员(学生,2人)。幻灯片操作员(2人),负责制作比赛用幻灯片及比赛现场幻灯片操作。 机动人员(学生,2人)负责比赛场地布置等事宜。保管员(学生,2人)办公用品、奖品及证书的管理与发放。评委老师(5人),负责主观题的点评及打分。

2.2.3比赛流程准备(学生设计,教师指导)

代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整个比赛流程。

(1)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比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效果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3.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的效果,是别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项目任务的筛选难度适宜,内容要有意义而且跟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项目内容过于复杂,学生不容易完成,也会对项目失去研究的兴趣;但如果项目过于简单,也会降低学生的吸引力。

(2)与此同时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主要职能已经由“教”转变为“导”,教师要扮演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任务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总结,学生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这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教学过程完成后,我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功效,教学效果良好。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既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概念等具体化,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参与、协同作战的学习气氛,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6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7

(一)切实了解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及需求

第一,设计法律知识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并对已毕业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了解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对在校所学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情况及对我校法律知识普及的意见。第二,访谈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一部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存在哪些必要法律知识的不足,以及其对法律知识的看法。

(二)充实教育内容,采取灵活的宣传方式

第一,采取情景教学法。选取一批对法律知识感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公开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小品、普法微电影等活动,让在校生在乐趣与实践中培养法制意识与逻辑,掌握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第二,邀请知名的法律界的专家学者对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对基本的法律知识及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讲解,以充实普法活动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前沿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第三,采取游戏竞赛与知识竞赛。小组游戏竞赛法强调小组奖励、个人责任和成功机会均等。无论基础好或差的组员,只要努力,都有可能从水平相近的人中脱颖而出,为小组赢得最高加分。这种竞赛机制充分体现了成功机会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进行法律知识普及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此项模式,充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意识。由有关部分或法律专家撰写统一的校法制教材,以此为基础举办一次普法知识竞赛,以班为单位,分院和年级进行,分为初赛、复赛与决赛,初赛选出各院各年级的优胜者,复赛选出各院的优胜者,决赛由各院的优胜者决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进行奖励。第四,组织班级讨论。鼓励班级利用班会在高年级进行每月一次法律、案件的品评与讨论,开展“有人向你借钱不还怎么办?”“有人威胁你怎么办?”“被人欺骗怎么办”“遇到倒地老人该不该扶”等主题班会。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能够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及反馈机制

第一,建立多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校内网、校内论坛、QQ、微信等网络工具及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信息交流与互动平台,例如QQ群及微信的公共账号,对于法律知识信息进行实时更新,让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近法制动态,准确把握我国法制建设的脉搏。第二,集合一批有就业指导经验、有一定职业法律指导技能的老师及校外的有关专家,建立面向全院学生的就业法律咨询平台。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就业中面临的就业法律问题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通过咨询平台了解法律普及机制的实际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搜集在本次项目实施的各种活动中学校老师及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应地反馈各个阶段,做到充实和完善,使本项目能够循环而有效地运行。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8

今年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重要工作。刚刚闭幕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突出的位置。

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改革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抓好而不能拖延的任务。当前我国人均GDP实现1000美元的突破,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段时期最可能出现两种状况:一是进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间”。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停滞不前,甚至发生社会动荡或倒退。我们应当努力奋斗做到第一种状况,全力避免第二种状况的发生,为和谐社会的稳步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提供意识和制度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稳步发展、克服困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不仅约束了我们的行为,同时也保障了我们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新旧体制交替、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漏洞、一些腐朽的价值观、道德观侵蚀了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污染了社会风气。因此,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和决策层的宣传教育中,更加注重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把服务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本次竞赛活动涉及的《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等14部法律,就充分考虑了与普通家庭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小家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在普法活动中,家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是我们重要的工作领域,只有牢牢把家庭的法制宣传和建设作为创建“法制新北”中的重要任务,才能以家庭的“小法制”促进全区的“大法制”。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名成员都要自觉学习法律,拿起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有兴起学法的热潮,这样才能彻底铲除几千年遗留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自觉抵制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受到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让家真正成为和谐之家、文明之家、守法之家。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9

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习宣传《工会法》《劳动法》活动。《工会法》和《劳动法》是我国重要的基本法律。它们的贯彻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密切党与职工群众的联系,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推进工会的改革和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志紧紧抓住贯彻实施的契机,带领工会工作人员于2002年年初,在广大职工中掀起了宣传学习《工会法》、《劳动法》的热潮,他们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向广大职工进行前期宣传,随后,为全体职工发放了《工会法》和《劳动法》单行本,由各部门工会组织职工进行学习。还适时根据学习贯彻的情况分别举办了两法知识竞赛,广大职工踊跃参赛,营造了人人争相学法的良好氛围。通过一系列贯彻、学习《工会法》和《劳动法》的活动,强化了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本领。使职工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地工作。版权所有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10

所谓“练-评-讲”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先练、助教点评、教师后讲、小组竞赛为主要特征,以班级分组,助教管理为依托的教与学相结合的组合运作方法。

什么是练,谁练?练指学生练习,包括笔练、口练、身练等。我们这里主要指学生的笔头练习,即做练习题。什么是评,谁评?评包括评价、评比、点评等,这里主要指学生助教点评。什么是讲,谁讲?讲指讲授、讲解等,这里主要指教师讲授。

什么是学生助教?所谓“学生助教”,简单说来就是愿意当老师助手和同学帮手的学生,即“小老师”。学生助教既帮助老师主持课堂的一个或者多个环节,又帮助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校为“小老师”建立了一个家,叫做学生助教协会,协会的宗旨是:助教他人,快乐自己。

什么是班级分组助教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助教的作用,充分发挥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把每一个班级分为5个助教小组(学习小组),每个助教小组设正助教一人,副助教多人。班级以助教小组为单位开展各项评比和竞赛,包括课堂学习表现评比、轮流值日、轮流主持班会课等。这种以助教小组为单位的班级管理机制,我们就叫班级分组助教管理制度。实际上,我们把一个班当作五个班来看待,学生实现自主管理,班主任从教练员转变为裁判员。

二、“练-评-讲”教学法的创新性

“练-评-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法,人们自然会问它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凡是有别于他人的教学法都具有创新性。“练-评-讲”教学法与已有“讲-练-评”教学法相比,有自身的特点。

1.两者的实施顺序不同

前者的实施顺序是学生练习-助教互评-教师讲解-小组竞赛;后者的实施顺序是教师讲解-学生练习-教师点评,并不强调要分组,也不强调要进行小组竞赛。

2.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表面上,两者间的区别在于各环节的实施顺序不同。实质上,两者间的区别在于教育指导思想的不同。前者以学生为中心,后者以教师为中心,这是两种教学法最根本的区别。实际上,“讲-练-评”是一种常规教学法,司空见惯。而“练-评-讲”则是一种新的教学法,它旨在通过学生练习、助教互评,进而产生困惑,然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点评,最后以小组竞赛为落脚点,这无疑是对常规教学法的大胆挑战。

3.两者实施的前提条件不同

“练-评-讲”教学法的实施必须满足三个前提条件:(1)教师必须有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或练习项目),通过学生练习,以期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并体验到发现问题的快乐。(2)有班级分组助教管理基础,班级有分组,学科有助教,小组有帮扶,便于开展小组竞赛。(3)有评价标准,包括课堂“四好”标准(练得好、评得好、讲得好和赛得好)和班级“四优”标准(分组优、评价优、干部优、管理优),以便评价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教得如何,小组赛得如何,班级管得如何,而“讲-练-评”教学法的实施则无需满足这三个条件。

“练-评-讲”教学法的上述三个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创新性。

三、“练-评-讲”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

“练-评-讲”教学法的心理学依据很多,这里主要谈三个方面。

1.“练-评-讲”教学法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实质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1)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学习之前就已经有了广泛的知识经验。(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3)学生的协作活动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又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它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2)学习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要有积极理解,也要求学生要主动建构。(3)已有知识经验是学习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生观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为“练-评-讲”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学生练习”提供了依据,第三点为“练-评-讲”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助教互评”提供了依据。而建构主义学习观则为“练-评-讲”教学法的第三个环节“教师讲解”提供了依据。

2.“练-评-讲”教学法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思维活动规律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常常会给自己提出如下问题:科学家是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历程是怎样的;在遇到困难时,他们是如何设法解决的;他们采取什么办法来打破思维梗塞以开拓思路;他们是如何修改、整理自己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想精妙地表达出来的;他们何以想出这种解决方法,而我却为什么没有想到,等等。其实,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常常有这些思维活动。“练-评-讲”教学法的提出者正是认识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这种思维活动规律,不主张采取强硬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办法,而是主张让学生先练习,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产生困惑。因此,“练-评-讲” 教学法通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评-讲”教学法注意到教科书中知识体系的安排顺序与教学思维活动之间的逆向性

科学家最初在获得知识时,其认知规律大致是: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概括为知识-上升为一般原理(理论)。然而,中小学教科书,对于知识体系的安排却是:一般原理-举例-应用。两者正好是逆向的。前已述及,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其思维活动规律跟科学家发现知识的思维活动规律有很大的相似性。由于教科书中知识体系的安排顺序与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思维活动规律正好相反,这就势必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把本来非常有趣的知识学习当成苦差事,这恐怕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练-评-讲”教学法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它借鉴科学家在获得知识时的思维活动规律,并将其设想为学生学习知识时的思维活动规律,据此设置教学程序。

四、“练-评-讲”教学法的操作要求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与“练-评-讲”教学法运用相关的多方面的操作规范。下面,选择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1.课堂教学要做到“四好”,即“练得好”“评得好”“讲得好”“赛得好”,具体要求如下。

(1)练得好。“练得好”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过程取得新收获或者新感受的肯定性自我评价。它涉及练习题设计得好不好、练习的时间够不够、课堂的氛围如何等多方面的因素。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获取与学生自我评价相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教学进度作适当调整。实际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练习是学生获得学习技能的重要过程,所以练得好不好,成为检验“练-评-讲”教学法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练得好不等于一定要练得对,有时出现错误、出现挫折也是一种需要,关键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2)评得好。“评得好”是教师和学生对学科助教评讲试题能力的一种期望。教师需要利用这个环节,对助教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评讲能力。助教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些观点认为,学生再怎样培养,都不可能有老师评讲的能力强。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中不需要学生具有老师的水平和能力。学生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只需要他们负责那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需要他们完全代替老师的工作。

(3)讲得好。“讲得好”是“练-评-讲”教学法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对教师课堂表现的期待。我们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老师在讲授环节中的表现。一方面是看教师的讲解是否到位,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看教师讲授的时间占得多还是少。我们要求教师讲授要尽量占用少一点的课堂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球场,教师是教练,学生是队员,教练能利用的讲解机会也就是“暂停”的那么一点点时间而已。球场上讲得多的那个人不是教练,是看客或者是现场直播的主持人。所以讲得到位、又讲得少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是一节好课必须具备的指标。

(4)赛得好。赛得好是对小组成员课堂表现的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在课堂中开展小组竞赛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好赛、喜欢热闹的需要。其次能够强化小组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在组内合作,在组外竞争,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再次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让课堂动力更足一些。所以,一堂好课,需要开展好小组竞赛,让小组之间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实际上,赛场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姚明、易建联等这些球星不都是通过无数次比赛培养出来的吗?学生要想成为课堂明星,就得多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比赛活动,在比赛中展现团队的风采,在比赛中成就自己的学业。

2.班级管理要做到“四优”,即“分组优”“评价优”“干部优”“管理优”,具体要求如下。

(1)分组优。分组优就是要把每个班的五个小组人员分配好。我们要求在不抛弃任何一位学生的前提下,做到三个有利: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小组的合作与竞争,有利于促进班级的成长。因此,班级分组一定要坚持三个相结合的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学生自愿与班主任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相对稳定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原则。

(2)评价优。评价是管理的杠杆。分组以后,我们建立了小组评价和评比制度,明确评分标准,引导五个助教小组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开展竞赛活动,引导班级实现有序有效地发展。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11

一、在理论教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

体育课分为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两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形象具体的给学生渗透法律知识。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法律教育。体育课有很多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不同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感受了体育的精彩,同时又深受法律知识的熏陶。其次通过图片和多媒体教学,使渗透的法律知识清楚、形象的展现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

实践教学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室外教学学生的参与兴趣比较浓,自主能力也比较强。在室外教学时,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渗透法律知识的。

1、根据不同的教学题材渗透不同的法律教育。体育教学内容概括范围广,涉及知识多样,田径、球类、武术、户外、游泳等等都是我们的教学范围,而这些内容里面潜藏了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要善于研究教学活动,在相应的教学内容、环节、形式中去发现契机。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合理的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其中,让学生知法、懂法、用法。

2、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渗透法律教育。每天我们都会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巧妙的将法制教育融合到体育活动中,让学生知道,竞争对自己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对课外活动中出现的偶然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对这些事件的产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3、在体育比赛中渗透法律教育。体育比赛不仅仅是大型的比赛,在我们的体育课中,体育游戏和小型体育比赛更是常常用到。大型的体育比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多媒体或现场比赛时,讲解容易出现违反的法律法规,。如,在重大比赛中使用兴奋剂等。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比赛中,我们可以利用课堂游戏,将众所周知和贴近生活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和比赛中认识到,无规矩不成方圆,事事都有规则,我们的行为要受到规则或法律的约束。如在篮球比赛中,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体能,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 和团结互助的品质。

4、遵守体育规则如同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体育运动都有规则,如果没有了规则,比赛将无法进行,而比赛规则就是比赛的法律。然而,在比赛中,有很多学生规则意识淡薄,无视规则的存在而导致不必要的伤害事故。法律和规则一样,我们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如果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减少或避免体育学生伤害事故的产生有很大意义。

5、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我们还要关注社会与生活。新课程改革后,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比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当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时,就为我们进行法制教育创造了条件,此时借机渗透相关法制知识,就会既显得自然,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厚。比如利用学生上学,放学过斑马线,这一生活细节,体育课中也可以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现代社会与法制息息相关,现代教育离开了法制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不完整和不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离不开法制教育。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我们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体验法制、遵守法纪,把个人的需求与自己的权利义务结合起来,与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实践能力。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12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has combed China's "Sports competition Science" textbook system evolution in recent 30 years. Studies suggest that multi-object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compiling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 have all lead to the "fuzzy" status of textbook system. It has proposed 4 principles to optimize the textbook system: concept being the thinking cell; seeking clarity from fuzziness; application of divergent thinking; comprehensiveness and integration as the top-level design principle; Under the context of further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culture consumption, the new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n science will make up for the previous limitations in the "Sports competition Science" textbooks that the participating objects (the audience) are in lack of human care.

Key words:sports competitions science; textbook system; subject property; field of study

学科是具有同一属性、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知识体系集合。学科知识体系集合体主要通过教材内容的“采集”和“筛选”来完成。对于我国运动竞赛学学科研究而言,最早对其内容体系设想和构思的是郑继庆、盛琦(1983)《略论运动竞赛学》一文。随后,成都体育学院学者刘建和及其科研团队开展了运动竞赛学学科的研究,于1990年出版了《运动竞赛学》(刘建和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目前学界较认同该著作开创了《运动竞赛学》的先河,而1994年的《运动竞赛学》(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则标志着我国运动竞赛理论探究开始走向系统化。伴随着运动竞赛学科发展,随后陆续出版了一些运动竞赛学教材。如:李少丹、惠民《运动竞赛学》(1999、2003、2005、2009、2011年),王家宏等的《运动选材 运动训练学 运动竞赛学》(2000,2005年),汪玮琳的《运动竞赛学》(2004年),刘建和等的《运动竞赛学》(2008年),王亚琼的《运动竞赛学》(2009、2012年),陆红的《运动竞赛学》(2005、2010年),曹冰、回军的《运动竞赛学》(2012年)等。综观不同时期我国出版的《运动竞赛学》教材,其内容涵盖了运动竞赛学的认识、运动竞赛概论、运动竞赛制度、运动竞赛战术、运动竞赛方法、运动训练过程中竞赛安排、竞技体育赛事赛事运作、各类型大型运动会赛事简介、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赛事运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研究的内容也多从理论层面和实践操作层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突出运动竞赛与竞技体育难以剥离的依附性特征,强化运动竞赛对运动训练的导向作用,凸显运动竞赛本身的实践操作性特征。但《运动竞赛学》学科所采借的内容和体系其人为性较强,凸显出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多目标性、编写原则的不确定性、教材体系的“模糊”性特征。采用列举法对已编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运动竞赛学的编写原则,梳理出符合学科特点和时代韵味的《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对《运动竞赛学》学科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清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近30年来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演变

我国《运动竞赛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可追溯到1983年郑继庆、盛琦的《略论运动竞赛学》一文。该文简要阐释了建构《运动竞赛学》的前瞻性价值和意义,认为《运动竞赛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借助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吸收训练学、裁判学、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诸学科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尤其与训练学、裁判学有着更为密切关联知识集合体,并从十二个命题中圈定了《运动竞赛学》研究对象的理论部分和实践应用部分[12](见表1)。该文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认识到了《运动竞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运用学科,认识到运动竞赛参与主客体的重要性、特殊体育赛事组织的差异性(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竞赛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运动竞赛效应对运动竞赛发展等诸多问题,对后续运动竞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作者的研究知识体系显得庞杂,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的多目标性和多元取向,呈现出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构思,其逻辑顺序也不完全符合教材编写原则,其后的《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在取舍中扬弃,在无序中寻求秩序。

《运动竞赛学》学科体系的构思提出后,其具有代表性的版本主要有1990年四川教育出版社版[5]、1994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版[1]、1999年北京体育大学版(《运动竞赛学》讲义)、2000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10]、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版(成人教育体育专业系列精品教材)、2004年中国经济出版社版[9]、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版、200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版[6]、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8]、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11]、2012年东北大学出版社版等版本[2]。经过调查,目前高校采用比较普遍的是刘建和2008年主编的《运动竞赛学》,目前尚属于《运动竞赛学》的较为权威的教材,在体育专业院校和师范大学体育院(系)使用较为普遍。但各学校担任《运动竞赛学》学科教学的教师在上课时,却依据各学校教学计划的教学时数,在多方采集和筛选各种《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具体讲解内容却呈现出较大的自由选择性。进一步与上课教师进行访谈时,认为李少丹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版(成人教育体育专业系列精品教材)在内容体系架构上略强于其他版本。现将具有代表性的《运动竞赛学》版本教材内容体系列表进行比较(见表2),以便探求《运动竞赛学》学科体系的优势和局限。

从以上9个具有代表性的《运动竞赛学》版本所采集和筛选的教材内容所构成的体系来看,围绕和把握“人类为什么需要竞赛”“怎样在竞赛中获胜”“怎样合理地组织竞赛”三个基本问题及其走向趋势[7],教材内容体系呈现出以下现状。其一,《运动竞赛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为运动竞赛制度和运动竞赛方法,或者说运动竞赛制度和运动竞赛方法是运动竞赛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编者在把握这一研究对象时,在各版本的教材内容体系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基本得到了认同;其二,将项目“制胜问题”,或称为运动竞赛的博弈制胜原理纳入教材内容,凸显了《运动竞赛学》研究对象的又一重点[4];其三,契合各运动时期社会发展对运动竞赛文化的需求,将国际、国内各类型重大运动会以“文化符号”形式纳入教材,凸显了运动竞赛研究对象的拓展性;其四,将运动竞赛中的等级制度纳入教材,体现出运动竞赛制度研究领域的延伸性;其五,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指武术)运动竞赛方法纳入到《运动竞赛学》的研究领域,体现了《运动竞赛学》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但《运动竞赛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研究目的的多目标性、编写原则的不确定性,却又反映出《运动竞赛学》自身研究内容系统性不力等现象。教材内容体系的模糊、无序,筛选、采集内容的随意性,编写原则的缺失,体现出《运动竞赛学》学科特征的科学性不强,有必要进一步对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模糊”状况进行探讨。

2 我国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模糊”状况

2.1 运动竞赛学及其所属学科理论体系

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是竞技体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看,马特维也夫(1994)认为竞技体育是一种多功能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竞赛活动和针对竞赛活动的专门训练,以及在这一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从狭义上看,竞技体育实质是以直接针对运动成绩的竞赛形式形成的,并成为揭示、比较和客观评价人的某种可能性的统一方式的活动。竞技体育的功能性、价值取向,科学整合出《竞技体育学》当属于必然,而《竞技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必然由《运动选材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和《竞技体育管理学》来承担。对《运动选材学》而言,主要探究如何结合项目文化特征科学地进行运动员选拔等问题;对《竞技体育管理学》而言,则主要研究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动态过程的管理问题。对《运动训练学》而言,田麦久(1993)针对一般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就运动训练的实践问题和训练学的研究内容架构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运动竞赛学》而言,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如何在保证公平的情况下,组织和实施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和获取优异运动名次,以达到公众对竞赛结果的认同,因此其研究的内容和体系应围绕实践层面“为什么赛”“赛事的级别如何”“赛什么运动项目”“怎样赛”“如何保证竞赛的成功”“ 怎样科学公正评定竞赛效果”“公众的竞赛价值认同”等问题展开(如图1)。

从图1就运动竞赛实践提出的问题和运动竞赛学研究的内容来看,关注了运动竞赛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这一系统。亦即运动竞赛除关注竞赛本身的发展外(运动竞赛是检测运动员在保证公平合理的竞赛制度、公开透明的运动竞赛方法情况下,挖掘运动员竞技能力),应增加运动竞赛参与客体(观赏者)对竞赛效果的价值认同研究内容,关注公众对竞赛效果的价值认同便成了运动竞赛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而这一研究内容的中介应由运动项目的文化属性(文化特点)、公众对项目理解的文化素养来完成。这样的《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便契合了身体文化消费背景下运动竞赛研究的又一重点,凸出了运动竞赛研究内容的创新,弥补了以往《运动竞赛学》关注运动竞赛自身,而忽略公众对竞赛结果价值认同的局限,并进一步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基层运动会(生态运动竞赛)的开展奠定了运动竞赛学学理基础。因此,《运动竞赛学》及其所属学科的整个理论框架体系,如图2所示。

由图2进一步分析可知道,运动竞赛学是竞技体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运动选材学、竞技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具有难以剥离的依附性关系。它是以各类型运动竞赛的组织、实施为研究对象,揭示运动竞赛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实践应用性学科。其研究的重点可以划分为职业运动竞赛学和“生态运动”竞赛学(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赛事组织、实施等运作过程),其重点研究对象为运动竞赛制度、运动竞赛方法、赛事的属性和各运动项目文化属性(特点)下竞技博弈制胜规律等。这样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确定,弥补了以往运动竞赛学对运动竞赛参与客体(观赏者)不力的局限,通过项目文化这一中介搭建竞赛主体和竞赛客体对竞赛本身的价值认同,符合身体文化展演背景下《运动竞赛学》本身的研究诉求,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操作性。

2.2 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模糊”表现

既然《运动竞赛学》具有了自身独有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其教材内容的采集和筛选体系就应该得到逐步的规范和完善。但事实上,目前《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采集和筛选所构建的体系似乎具有“模糊”的表现(见表3)。表中除《运动竞赛学》所采借的竞赛制度和竞赛方法得到通识外,尚存在以下模糊现况。其一,过度采借和关注了项群训练理论,力求运用项群理论搭建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运动训练理论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来撰写《运动竞赛学》教材体系,这样,其独有运动项目文化的属性就会弱化,独有运动项目文化的属性就很难得到挖掘、独有运动项目的竞赛效果就很难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其二,各大型体育运动会竞赛简介列入教材,凸显出教材内容体系的庞杂性,使得教材内容体系“泾渭”难以分明;其三,尚属于运动训练学重点的研究内容,如涉及运动员竞技能力培育问题、运动员竞技比赛战术等诸多问题进入运动竞赛学教材,让运动竞赛学研究重难点难以把握;其四,尚属于竞技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如运动竞赛裁判员的培养与管理纳入教材,凸显出运动竞赛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模糊现况。最后,对选择的项目运动竞赛方法编排、组织显得随意而缺乏逻辑和系统。总之,明晰《运动竞赛学》的学科属性,明确《运动竞赛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深刻理解《运动竞赛学》的人性和为人性,《运动竞赛学》就能更好地展演其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和科学性。

3 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由模糊走向“清晰”的原则

3.1 把握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原则

为什么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其一,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人类认识发展中由感性跨入到理性的门槛和基本标志。其二,概念具有两个层次,即内涵――事物的基本属性,区分标志,反映着对象的本原与本质;外延――反映对象的范围、数量、发展与变化、功能、作用和意义等。把握了概念就能了解事物与问题本性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其三,各门科学的定义、公式、定理和规律等都是概念的简要说明,浓缩与量化。其四,概念同细胞一样具有繁衍性,概念会随时空条件的变化、个人的出发点和认知的差异会有所不同。综上对“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的延伸阐释,对《运动竞赛学》学科的有序、科学和清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运动竞赛学》学科里其核心的概念是运动竞赛,而其关联性最为密切的概念是竞技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看,运动竞赛是一种多功能和多形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的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具有特殊作用,可认为运动竞赛是特定的身体文化的展演;从狭义层面上看,运动竞赛是根据各运动项目特定的评定行为,为争取优胜而专门组织实施的竞技能力之间相互较量的方式。运动训练是在教练员的指导和运动员的参与下,为不断提高或者保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而组织实施的过程。竞技体育也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3]。因此对运动竞赛学学科知识的采借必须围绕运动竞赛这一核心概念及其重要关联概念进行。但运动竞赛的广义和狭义之分,便衍生出对运动竞赛内核与外延的关系,就逻辑学而言,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内核越清晰;外延越大,则内核越小,而外延的无限延伸,内核便模糊不清。因此,把控运动竞赛的内核与外延关系,对《运动竞赛学》学科教材内容的筛选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运动竞赛学》教材体系的采集便是一头雾水,其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便无从谈起,并表现出严重的拼凑痕迹。

3.2 在模糊中追求清晰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需经历模糊性、或然性和探索性的发展历程。经过模糊认识,最终达到清晰化或精确化是最终的归宿。从思维的共性规律上看,清晰化或精确化的评价要素应当由标的明确、思路清楚、层序推进构成。对《运动竞赛学》学科的清晰化或精确化而言,其标的明确是指明白运动竞赛学研究的出发点什么,运动竞赛学研究运动竞赛应达到什么目的。对《运动竞赛学》学科的思路清楚而言,是指《运动竞赛学》学科研究内容所采借的理论、观点的运用和研究方法如何。如,运动竞赛学善于运用“博弈”一词,并在重点章节列为“运动竞赛博弈”,若不理解博弈特征的谋略性、满意性和宜斯性深刻文化内涵,编写的章节就显得勉强而含糊。又如,不了解特定历史时空条件下中国的“竞技举国体制”就盲从批判,而带有反思性的改革思路就采集于教材,或许会酿成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增长极优势的负面影响,造成对我国整体体育发展的阻碍和限制。目前,学者普遍认同运动竞赛对运动训练的导向作用,也越发关注运动竞赛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各类型竞赛活动呈多元文化态势,抢占人们参与和观赏的机会成本,在消费时代场域下,身体文化展演也正步入休闲时代人们的消费快车道,在这样的大场域和大背景下,运动竞赛是满足人们的时代诉求而衍生的特殊消费品。时代的诉求,运动竞赛类型的多元化,需要在模糊中寻求清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并把控运动竞赛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传统运动竞赛学的知识体系具有调整和修补的必要。

3.3 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原则

著名创造学家吉尔福特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开放思维,它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和联想,以求得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思路、多途径中选择最好方法,谋求最佳答案。对于《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的采集和筛选而言,其研究内容的多角度、研究目的多层次(对运动竞赛的参与主体、参与客体、生产者、对运动竞赛的消费者),研究方法的跨学科采借(采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应用哲学与系统科学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方法、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等),多思路(研究运动竞赛学理论体系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运动竞赛的社会化、职业化和商业化问题、运动竞赛的制度化、运动竞赛引发的社会问题等等),多途径(研究运动竞赛本身的社会变迁、研究运动竞赛规则的嬗变与项目技术、战术发展的关系,研究比赛规则与人们的时代诉求的关系、研究人们对运动竞赛结果的价值认同等)均能运用到发散性思维。但研究对象的一个中心(运动竞赛)和运动竞赛的价值取向,为人性是采集和筛选教材内容的根本,这样学科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才能得到凸显,学科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3.4 既综合又整合的顶层设计原则

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思维学倡导的整合建构(顶层设计)是指围绕某一目标,把分散因子甚至对立因子,按照有序适度原则调整、组合、配置、统一,以达到最佳效果的思维活动。整合取向目标性和建设性,综合则取向于整体性和理论性。对现有《运动竞赛学》版本所采集的教材内容知识体系而言,由于《运动竞赛学》在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尚未列入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诸多学校仅将《运动竞赛学》列为专业限选课程,学科地位决定了《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筛选的综合性和整合性诉求,若教材内容过于庞杂,就只能成为教学的参考书目,其学科的理论性、整体性、目标性和建设性就会大打折扣。善于运用既综合又整合的顶层设计原则,将《运动竞赛学》中运动竞赛的取向定义为丰富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满足人们对竞赛文化的需求作为整体和目标,将运动竞赛对运动训练的引领和导向作为建设的路径,将运动竞赛学所采借的军事理论、博弈理论等转化再生为指导休闲时代下人们对竞赛文化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主张,满足人们对竞赛文化的共同价值认同,这样的《运动竞赛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就具有既综合又整合的前瞻性价值及意义。

4 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清晰化构思设计

对于运动竞赛学应该解决竞赛实践的哪些问题,学者们具有比较共性的看法,但也表现出研究对象范围的个性特征。如,刘建和(1990)认为“运动竞赛学,是以运动竞赛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揭示运动竞赛活动特点和规律”。国家体育总局编写组(1994)认为:“研究运动竞赛如何促进运动训练的发展,同时概括和总结运动竞赛的客观规律,研究运动竞赛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总结和论述运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应用及科学安排、管理的手段与措施”。 刘建和(2008)(人民体育出版社版)认为:“运动竞赛学是以运动竞赛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并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面界定了其研究范围。李少丹(1999)认为:“运动竞赛学是在概括和总结运动竞赛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其他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和阐明运动竞赛活动过程的普遍规律及运动竞赛方法总称的应用学科。”王压琼(2012)认为:“运动竞赛学是以运动竞赛的组织、实施为研究对象,揭示运动竞赛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的客观规律,以体育竞技学、体育法学、运筹学、体育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去研究体育运动竞赛过程中的组织与筹划、实施方案与方法,以及竞赛规程规则的制定和竞赛裁判队伍的管理手段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从上述对运动竞赛学研究对象的罗列来看,出现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模糊情况难以避免,其研究内容略显散乱也属必然,研究中其他学科的采借和依附性过强,其运动竞赛学学科特色难以突出,呈现容易被其他学科所取代的动态和趋势。这样,刘建和(2008,人民体育出版社版)提出的运动竞赛学的三大学科特点(涉及范围的巨大性、研究对象之一――运动员主体的深层复杂性、研究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就值得商榷了。但值得采借的是刘建和(2008)所提出的运动竞赛现象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一,人类为什么需要运动竞赛,即运动竞赛的价值功效问题;其二,怎样才能在运动竞赛中获胜,即制胜问题;其三,如何科学地组织运动竞赛,即运动竞赛的管理问题。围绕刘先生的思路,将运动竞赛学圈定为一门实践应用性学科。其运动竞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应该为运动竞赛制度、运动竞赛方法、运动竞赛博弈。而拓展章节应围绕消费时代人们对身体文化展演的时代诉求,将现代奥运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现代休闲时尚运动项目,站在运动竞赛学的学科独有视角下去进行项目文化的叙述、运动观赛的文化素养下去进行鉴赏。对此,现将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体系的模式构建如下,力求引起对运动竞赛学科研究的争鸣,促进运动竞赛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诚然,在选择具体的章节内容时,应把控运动竞赛学科理论采借的可驾驭性、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操作措施的可推广性、项目文化符号的可辐射性。

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最大耦合,是体育得到极大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体育运动的发展必须考虑人这一特殊的中介和载体,架构运动参与者和观赏者的桥梁理应成为运动竞赛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以往的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的筛选过多考虑了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的关系,强化运动竞赛对运动训练的导向作用,而忽略了参与者对项目文化特点的深层次理解和身体文化消费问题。表4所列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构思体系,或许会引致更多专家学者的质疑和批判,但诸多学科的成熟均是学者在把握本学科核心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从不同视域进行探究,以至于产生不同的流派,学科的发展才在兼容并蓄中不断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5 结语

判断一门学科能否成立的标准,其一是看该门学科有无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二是看在相同领域内,有无独立的研究视角。具有自我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的《运动竞赛学》教材体系的完善,是这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运用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的思辨范式,力求运用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追求模糊中清晰、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既综合又整合的思辨方式筛选《运动竞赛学》教材内容,建构《运动竞赛学》学科知识体系,是这门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优化路径。在运动员的身体文化展演越来越成为消费时代的重要产品的大背景下,在运动竞赛与运动训练联系紧密而又日益分化的大背景下,运动竞赛理论的发展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完善运动竞赛理论体系,促使运动竞赛理论满足运动竞赛实践的现实需要,尚需要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2]曹冰,回军.运动竞赛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少丹,惠民.运动竞赛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25.

[4]刘建和.运动竞赛学:现状与重点关注问题[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262-1263转1273.

[5]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7]刘建和.运动竞赛学发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16(4):82-86.

[8]陆红,王志勇.运动竞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9]汪玮琳.运动竞赛学[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篇13

二、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为切实加强对此次专项活动的组织领导,经研究成立乡“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中心学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了解全乡活动开展情况,督促检查活动进程和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是青少年普法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积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开展法制实践活动,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活动的引导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利用校办刊物,全方位报道我乡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

共青团、普法办要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动员组织全乡的在校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经营摊点的清理整顿,净化文化市场,防止各种精神污染侵害青少年儿童,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活动内容与形式

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简称“两法”“两条例”)为重点,抓住学校教育主阵地,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

紧密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以举办法制报告会、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法制体验活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富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

四、活动与步骤

(一)活动的对象。全乡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不含含幼儿园)。

(二)活动的安排。2015年1月开始至2015年8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启动阶段(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初)。成立领导小组、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制定活动方案,免费发放活动通报和《指导手册》,广泛宣传活动意义。学校填写《单位(学校)参加活动登记表》,举行活动启动仪式。

2、组织实施阶段(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各校根据活动计划安排,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宣讲活动。发挥“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定期组织“宣讲团”成员到中小学校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的普法宣讲活动。

(2)开展法律常识普及活动。中小学校利用现有的校刊、网站、黑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宣传渠道,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为主题,宣传普法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法律常识。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读本》、观看普法教育影片、邀请“宣讲团”或法律专家开展普法教育讲座和报告会。

(3)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各学校在认真开展法律常识普及和宣讲活动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参观学习、现身说法、摄影比赛、作文比赛和动漫比赛等体验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实施。

(4)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的作用与优势,中小学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法制报告会;利用每年3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和每年12月4日的法制宣传日,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进行专题法制教育,举办特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

(5)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各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市活动办公室组织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

五、活动要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