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本的本质实用13篇

资金成本的本质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1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对于矿藏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因此,地质勘测无论是在找矿领域,还是在探寻能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遵循成本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将能在有限资金支持下完成更大范围的地质勘测活动。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针对地质勘测的成本管理还较少引起同行的重视。究其原因也许归因于:1.成本管理一般聚焦于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而受习惯思维的作用;2.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测活动,似乎不存在成本管理的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本文首先讨论财务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成本管理的原则。最后,在原则基础上进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的目标导向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地质勘测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而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在资金稀缺性特征的驱使下,此时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从总括层面来看,该目标的实现可借助两组比例式得出:1.全员生产率;2.“产出/投入”比值。由于地质勘测在探寻矿藏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着重从“提升全员生产率”方面进行理解。具体来看,通过财政资金预算中的合理分配,估算各勘测小组的资金使用量,进而在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下促使小组成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性。从实物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全员生产率的提高。

(二)社会效益目标

社会效益目标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1.地质勘测小组内部。即应确保小组成员的福利、津贴等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关于这一点,一般都不是问题。2.地质勘测小组外部。即在地质勘测过程中,应与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效果。从而,在为国家探询矿藏、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维护当地已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这对于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来说,就应在资金数量的配给上建立其与上述目标相契合的价值判断。

二、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

受到地质勘测活动自身特点的影响,此处无法完全借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原则。因此,在以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性原则

勘测活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不仅受到前期准备工作的影响,也与现实的勘测技术、地质构造有关。因此,整体性原则就要求与一个经济年度(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全年范围内的跨期成本管理;而抛开针对某一具体勘测任务来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苦乐不均”的现象。

(二)植根性原则

植根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植根于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之中;2.植根于具体的地质勘测任务之中。上文在目标定位中就已指出,应在预算资金的划拨上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具有浓厚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多样性的地区,应在勘测选址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勘测任务给予差别化的资金配给。

(三)动态性原则

地质勘测活动的持续进行,其在装配供给、物资采购、人工费用上资金需求量也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诸如,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的上涨,都要求财政资金预算须满足动态性原则,即根据市场环境给予预算资金总量调整。

三、原则指向下的具体模式构建

结合上文所述并在原则指向下,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构建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勘测活动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地进行资金配置。

(二)专家队伍的职能建立

专家队伍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成本的界定、控制提供技术与监督职能。在专家队伍的组成中,应充分发挥本单位会计专门人才的优势;同时,在不涉及机密泄露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三方机构引进会计专家。从而,提升成本控制决策的客观性。专家队伍应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间的管控辅助工作。

(三)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

在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时,应突出他们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岗位意识的提升,最终强化对单位业务成本的控制与监管。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还应强化他们对地质勘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大局观念。

(四)从整体上把握成本控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管理,实则体现为对预算资金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还应将成本控制纳入单位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1.单位成本控制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2.单位成本控制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3.单位成本控制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以上四个方面的模式构建,就摆脱了以往习惯于根据成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弊端,从而在对成本管理技术存而不论的前提下,抓住了现阶段在成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问题。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的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四、小结

成本管理模式应遵循:整体性、植根性、动态性原则。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参考文献:

[1]黎春霞,朱勉红.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成本有效控制方法探索[J].科技与企业, 2011(11).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2

Key Words:capital account,financial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8-0008-05

与发达国家的成功相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并没有为其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反而是产生了金融危机。对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早期的研究主要将其归结于改革初始条件不具备或(和)改革次序不恰当。而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研究者试图从制度质量的视角重新阐释资本账户开放的不同效应。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产生影响的机制;同时在Chinn和Ito(2006)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动态模型,并利用1976―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制度质量和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分析制度质量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影响,以便为我国进一步的资本账户开放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

一、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文献综述

综观相关文献,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二是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金融脆弱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

(一)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影响

Klein(2005)通过对71个国家在1976―1995年间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由于受制度质量的影响,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的关系,即在所研究的样本国家中,具有较好的制度环境的国家不仅比制度环境较差的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快,也比制度质量最好的国家取得更好的经济增长效应。至于原因, Klein认为,制度质量将影响到国内储蓄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投资以及外资投资于国内所要求的风险回报。不过, Klein没能解释为什么不是制度质量最高的国家取得最好的经济增长效应。

另外,尽管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已证明,直接投资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而且,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直接投资的流入,但Noy和Vu(2007)通过对83个国家在1984―200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如果考虑到制度质量及其执行程度,则资本账户开放与FDI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且,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只有降低腐败程度和政治风险,资本账户开放才能增加直接资本的流入。

(二)制度质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资本账户开放将通过消除金融抑制(Mchkinnon,1973;Shaw,1973)、降低资本的成本并增加资本的可获得性(Stulz,1999),以及消除无效率的金融中介(Stulz,1999)等途径促进金融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应。但最近学者的研究同时表明,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资本账户开放才能促进金融发展。Ito(2005)以及Chinn和Ito(2006)对108个国家在1980―2000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尽管资本账户开放有利于金融发展,但资本账户开放与制度的交互作用却不利于金融发展。因此,只有当制度质量达到阈值(临界值)时,资本账户开放才能促进金融发展。并且,正是因为欠发达国家的制度质量没有达到阈值,在这些国家,资本账户的开放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金融发展。

事实上,制度质量对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现有理论认为,法律制度会通过对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行为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公司融资制度、融资成本、管理绩效,并最终对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效率等产生影响。Demirguc-Kunt和Levine (2001)、 Beck和Levine(2002)、Demirguc-Kunt和Maksimovic(2002)以及 Levine(2002)等人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法律制度确实能影响金融体系在不同产业部门分配资金的效率。因而,良好的法律制度能有效促进金融体系分配资本的能力。

(三)制度质量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资本账户开放将导致政府对资本账户管理方式、金融发展战略以及金融政策等发生改变,并对金融部门的运作以及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产生影响。因而,一个运作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可为资本账户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稳健的宏观经济背景,还可有效地减轻金融脆弱性。甚至可以说,制度质量是决定一国资本账户成功与否的重要变量(黄静茹,2005)。

Demirguc-Kunt和Detragiache(1998)的研究证实,金融开放(包括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中,提高制度质量在降低金融脆弱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采用了人均GDP、法律与秩序、推延的程度、合同实施的质量、行政部门的效率以及腐败程度等6个指标来衡量一国的制度质量。结果表明,制度质量与金融脆弱性的相关性非常显著,而且不同制度质量的效果差别非常大。如,当一个经济中的“法律与秩序”的指标数值为0(最差状态)时,则金融开放对金融危机概率的影响为1.770;这一数值为3(中间状态)时,影响就降为0.555; 而当这一指标为6(最优状态)时,则影响成为负数,也就是说,金融开放不可能造成金融危机。同样,当将“合同实施”这个指标由最低移到最高,则金融开放对金融危机概率的影响也将由4.732降低到0.980。

同时,Johnson、Boone、Breach和Friedman (2000)提出,法律制度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还可以解释东南亚金融危机。他们认为,薄弱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没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尚未偿还的债权可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中,不同国家股市价格的下跌和汇率的贬值。在法律制度薄弱的国家,经理人员因为预期公司投资收益下降而剥夺更多的公司资产,因而对该国的不利冲击将导致更高程度的剥夺,更大幅度的股市下跌和更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他们此后的实证研究也证实,法律制度确实能解释汇率和股市的下跌。

二、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中国的实证

对文献的梳理表明,国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阐释了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结论是,从提高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角度,应强调相关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证实,在中国,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产生影响的两个机制也仍然存在。为此,我们将在Chinn和Ito(2006)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模型,并利用我国1976―2007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值得指出的是,对于该模型滞后期数的选择,本文是在设定最大滞后期数为5的范围内,根据AIC准则来选取的。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其中,KAOPEN表示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本文以实际跨国资本流动占GDP的比重来衡量资本账户开放的程度,即(资本流入+资本流出)/GDP。相关数据主要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资本金融账户计算所得。另外,为了保证数据充分,1978―1981年间的资本流动数据根据此期间的总体数据计算得到。

FD为金融发展变量。本文以金融深化程度,即广义货币M2占名义GDP的比重来反映中国金融发展,记为FIR。金融深度指标是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数量指标,由Mckinnon于1973年提出,此后,Sims(1973)、King 和Levine(1993)等都曾用此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

L代表制度质量。Rajan和Zingales(2004)认为,利益集团的力量是影响一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选择五大商业银行,即工、农、中、建、交5行年末存款余额与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之比作为衡量利益集团力量的指标。此外,我们还以一审案件中刑事案件占比来衡量法律制度;以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产权制度。这三个指标依次记为INGR、LAW和PROP。

X在文中代表控制变量矩阵。一般而言,经常账户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存在更多规避资本管制的渠道,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往往也因为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体系而能从资本账户开放中趋利避害,这些国家也更有可能放松资本管制(梁莉,2005)。因此,经常账户开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账户开放也有影响。这里,我们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经常账户开放度,以人均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分别记为TROPEN和PERCAP。

此外, 代表随机误差项,为系数项。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以及美元与人民币年平均汇率均来自于中国外汇管理局(safe.省略)网上统计数据。5行1996年前存款余额数据根据《中国金融统计数据(1952―1996)》相关数据进行计算获得。其余数据主要根据《新中国55年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各期数据进行相应计算获得。样本期间为1978―2007年。使用Eviews5.0软件进行变量计算和计量分析。研究方法主要是最小二乘回归(OLS)。

(二)检验结果

为了综合分析制度质量与金融发展的交互作用对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文中首先用INGR、LAW和PROP等3个指标的简均值合成新的制度指标INST。然后采用OLS进行回归,所得结果如表1。同时,为了进一步分析制度分指标的重要性,我们在表2中对各分指标进行了回归。而根据模型(1),我们知道金融发展对资本账户开放的总体效应为

。由于为一时间序列变量,此处,我们选择其均值进行计算,得到制度指标对资本账户开放总体效应的实证检验结果(见表3)。

表1、表2和表3中的数据分别表明了资本账户开放度与其初始水平,以及滞后的金融发展水平、制度质量和两者的交互作用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

资本账户开放与其初始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一结果的经济意义可以解释为,资本账户开放受到其初始开放程度的制约,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较高水平的初始开放程度对应着较低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相反,则对应着较高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对这一结果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初始开放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带来政策层面上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调整。从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实践来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们即放慢资本账户开放进程的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此提供了注解。

金融发展、制度质量以及金融发展与制度质量的交互作用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影响则较为复杂。首先,除了制度指标为产权保护时,金融发展与资本账户开放度之间的负向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数据都表明,金融发展与资本账户开放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只有金融发展的初始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阈值)时,金融发展才能促进资本账户开放,否则,反倒容易导致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Ito,2004);而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尚未达到该阈值,因而,金融发展不是促进而是阻碍了资本账户开放。这也与理论上普遍将金融发展作为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的逻辑演绎结果相一致。其次,所有制度指标的系数都为负。这一结果表明,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制度质量难以满足资本账户开放的需要从而抑制了资本账户开放。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利益集团的指标,以及法律规则的指标,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制度质量越好,因而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抑制作用也越小。第三,仍然是除了产权保护指标外,其他的制度指标与金融发展之间的交互作用都为正,表明我国现有制度质量大体上是适应金融发展的,制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促进金融发展。此外,在表3中,制度的合成指标对资本账户的总体效益为正,表明总体而言,我国的制度质量仍然是促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而利益集团的指标的总体效应为正,法律规则指标的总体效应为负,则表明前者的总体效应是促进资本账户开放,而后者则是阻碍了资本账户开放。值得说明的是,本文中产权保护指标为何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经常账户开放和经济发展程度对资本账户开放都具有显著而稳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一方面证明我国关于资本账户开放与经常账户开放的既定次序安排是合理的,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同时表明,我国现阶段较高的经常账户开放程度也为深化资本账户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本文归纳了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效应产生影响的两个机制:一是对资本账户开放产生的直接效应;二是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金融脆弱性而产生的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OLS检验方法对我国1976―2007年间制度质量与资本账户开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1)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影响,以及通过作用于金融发展和金融脆弱性而产生的间接影响在我国是存在的。(2)资本账户开放与滞后的金融发展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当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没有达到阈值时放开资本账户,金融发展就不是促进而是阻碍资本账户开放。这一结果反向说明我国金融发展程度尚不能满足资本账户进一步开放的需要。(3)制度合成指标对资本账户开放的直接效应为负,间接效应为正,总体效应也为正。说明我国现有制度质量虽然不能满足资本账户开放的需要,但大体上与金融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因此,总体上,制度质量对资本账户开放表现为正向的促进作用。对于具体分指标而言,金融利益集团的指标的总体效应为正,而法律规则的指标为负,说明前者是促进了资本账户开放,而后者则阻碍了资本账户开放。(4)贸易账户开放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资本账户开放都呈现正向促进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从提高资本账户开放效应的角度,政策上我们应高度强调相关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且,金融发展水平不足、制度质量不高,是现阶段抑制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制度建设,比如,通过引进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建立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并打破金融利益集团的垄断,或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打击刑事犯罪等,都将有利于促进金融发展和资本账户开放,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增长效应。

参考文献:

[1]熊芳,黄宪.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3).

[2]江春,许立成.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

[3]黄静茹.金融约束与金融有序发展[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3

质量较高的企业资产,应该能够满足企业长、短期发展以及偿还债务的需要。从资产的功用来看,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功用,因而其质量特征也各不相同:第一,企业的经营性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短期投资)是企业短期内最具有活力的资产,也是企业近期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保障。第二,企业的对外投资,体现了企业谋求对外扩张或者赚取非主营业务利润的努力。第三,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企业从事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装备水平。

2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特征

我们认为,关注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资本成本的水平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第二,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第三,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未来融资要求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第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等。

2.1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一般来说,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其中,筹资费用是指企业获取资金来源(如发行债券、股票以及其他筹资方式)过程中发生的申请、登记、印刷等费用i使用费用则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因使用资金而支付给资金提供者的报酬,如利息、股利等。这样,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除去筹资费用外,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的资金(负债)与从股东处筹集的资金(资本),均存在资本成本的问题。企业的资本成本,应该是指企业的负债成本与股东入资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

2.2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从期限构成的角度来看,企业资金来源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在有限责任公司的条件下,属于永久性资金来源。企业资金来源中的负债部分,则有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之分。按照财务管理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增加永久性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当通过长期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

2.3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未来融资要求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企业的财务杠杆,一般可以表现为三种关系:即负债与资产的对比关系(即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或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对比关系。实际上,上述三种关系所表现的实质内容是一致的:即表现在形成企业资产的财务来源中,负债所占有的相对规模。按照一般的财务管理理论,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源对负债的依赖程度越高。在企业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的条件下,企业在财务上将面临着以下压力: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的难度会大大提高。这就是说,企业在未来进行债务融资以满足未来正常经营与发展的难度会因企业较高的杠杆比率而增加。因此,较高财务杠杆比率的企业,其财务风险相对较高。

2.4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的构成状况,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企业的实收资本结构中,普通股与优先股的构成比例;二是指在企业的普通股份的构成中,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的持股者的构成状况:三是指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的比例。

3利润的质量特征

我们认为,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因此,考察企业利润的质量特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一定的盈利能力我们所说的“一定的盈利能力”是指,在企业会计政策保持一贯性的条件下,在绝对额上,企业具有大于零的净利润:在获利能力比率上,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在同行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3.2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结构基本合理”有以下几层含义:①企业的利润结构应该与企业的资产结构相匹配。②费用变化是合理的、费用在年度之间没有出现不合理的下降。③利润总额部分的构成合理。

3.3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企业的主要利润组成部分有足够的获取现金能力,企业对利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这主要包括:①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润表中“同口径营业利润”保持应当基本一致。②投资收益应该对应一定规模的现金回收。

4现金流量的质量特征

现金流量的质量特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4

研究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本质,因为财务本质是对财务现象内在联系以及规律的最基本解释。由于不同的学者对财务本质的研究视角不同,从理论上对财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发展过程,曾出现过货币关系论、货币收支活动论、资金运动或关系论、价值分配论等观点,本文将其分为五类,并进行简单评述。

2财务本质理论相关观点及评析

2.1货币论

(2)货币收支运动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认为“财务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资金贯穿于企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收回和分配四个环节。杜英斌等(1988)认为“企业财务就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收支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就是对货币资金运动进行的管理”。

2.2资金运动或关系论

从20世纪 60年代起直至今时,“资金关系论”一直是我国财务界对财务本质认识的主流观点。资金关系论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业财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财务学家王庆成等提出:“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就是工业企业的财务活动”。该理论较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企业的财务本质,不再把企业财务看成是静态的“关系”,而看成是动态的资金“运动”,既包括了财务表象――财务活动,又包括了财务本质――经济关系,许多财务管理教科书都以它作为首选观点。

2.3本金投入与收益论

本金投入与收益理论认为,资金按性质和用途分为本金和基金。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资金。基金是国家行政组织与非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其职能而筹集和运用的专项资金。郭复初教授(1997)在将资金区分为本金和基金的基础上提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该观点认为把基金和本金加以区分,划清财务与财政、信用的界限,突出财务的经济属性。

2.4分配论

(1)劳动分配论。从经济活动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因素出发,郭泽光(1989)提出劳动分配论,认为“财务实质上是经济活动中和生产要素在物质形态上的组合相应产生的劳动分配与经济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反映,简言之,财务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配”。郭泽光(1995)还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曾经讲过的关于鲁滨逊的故事分析,得出财务源于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优化所决定的劳动分配的启示,最终得出财务的本质是社会生产中的劳动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的优化所决定的劳动分配的结论。

(2)价值分配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财务本质新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微观价值分配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王广明、刘贵生,1989)。刘贵生(1993)指出,从企业经济角度考察,企业财务正处于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分配环节。企业财务本质便是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的分配活动与分配关系。企业财务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生产要素的分配活动;二是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活动。企业财务关系也就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5

很多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时认识不到位,只注重施工环节能源消耗控制,而忽略了整个项目过程的其他环节,如信息跟踪,招投标,组织施工到施工完成后等环节,要强化成本管理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关注建筑施工的各个影响因素和各个环节,做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提前预测,过程控制,完成后的考核,综合考虑技术、质量、安全、进度等各方面,做好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以及成本考核等各个环节

1.2资金压力大,融资困难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转变,建筑企业融资越来越困难,建筑本身具有长周期、投资大、回收时间长等特点,同行的竞争致使建筑企业要想继续发展又不得不扩大规模,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这也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储备,资金问题势必会导致企业出现经济困难,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筹措资金,比如向银行贷款等,而随着国家对建筑企业的宏观调控,银行也加大了对建筑企业贷款的控制力度,这势必将建筑企业推入两难境地,资金压力越来越大,高虫资难度日益增加。

1.3预付合同形式造成资金失控

为了避免向银行贷款,有些建筑企业采取预付款形式。有时预先估计的成本会超出整体成本,这也给建筑公司造成很大压力。

1.4员工业务素质差,资金调控能力不足

很多企业在资金管理这一块缺乏全员意识,资金管理人员不能对资金做一个全面细致的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周转期,造成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严重浪费,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状况,其他非资金管理人员不能自觉的,合理的使用资金,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对企业的资金使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资金管控与对策

建设施工是长期的、复杂的、涉及范围广泛的、数据量特别大的。因此在建筑经济管理资金建设中,必须从源头抓起,遵循“全过程、全员”原贝}l,实行开源节流并重,加大成本考核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2.1加大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企业拥有健全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体系是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建筑企业要对成本管理机构的设置进行优化,明确各部门职能,具体到每个人的职责分工都要明确,充分发挥各个系统人员的作用,使各部门之前通力合作,提高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效率效果,使企业内部成本管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2.2加强资金管控意识,提高业务人员水平

要想做好资金管理,必须先从思想上下功夫。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使人措不及防,没有准备,因此必须提高业务人员的资金管控意识,提高业务人员处理风险水平,遇到特殊情况能够对资金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成本控制、资金管控的重要性,加强他们的成本管理意识,为企业资金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2.3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

施工资金的使用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地计划,根据每个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方案,依靠这些方案来降低消耗,控制成本,节约资金。在进行建设经济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施工前对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都要进行综合考虑,对资金使用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每个环节的工作的细化,选择最优方案,使各个阶段的数据准确、科学,能够将施工过程的资金走向更加明朗、清楚、具体、避免浪费。

2.4加强施工期间的资金管理

保证合同在施工之前都能完成相关的审查程序,做好开工前的项目策划工作,根据项目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际考察调研,经过各个部门的研究,修订,选择最佳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设计最优的施工组织计划,在施工过程中还要细化到每个施工工序,制定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一般施工过程中材料设备的成本和分包成本要占整个项目成本造价的80%以上,因此做好这两部分的成本控制尤为重要首先采用招标的模式对材料商和分包商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诚信、质量比较好的,价格比较合理的合作者。对那些不需要招标的材料和设备,购买前首先要做市场调查,比质比价,货比三家,进场时也要把好质量关,进场后也要做好材料设备的保养和存放,防止因保存、保养不当造成材料和设备的损坏,丢失,失效,质量下降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工期基础上最大限度控制工程成本,施工中根据施工前计划好的预期方案保质、保量的进行施工,保证不无故延长工期,没有质量不合格品导致的返工,不发生安全事故,就是为企业节约资金。那些一味追求低成本而忽视安全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不但不能实现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还会因为他们的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质量不达标,出现安全事故,不但经济造成损失,还会使企业名誉受损。要把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施工进度提供保障对施工中过程中用到的设备材料严格控制,尽量提高设备使用率,防止设备闲置,材料进场质量也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严禁使用过程中造成各种浪费,加强安全隐患的排查,发现隐患要彻底整改,降低成本风险。

2.5严格执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制度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6

一般来说,许多的研究者基本上把筹资质量理解为资本结构的质量,对资本结构的理解,又有多种多样。我们所说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有代价的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结构。这里所讨论的资本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此,从广义的概念上理解,我们也可以把筹资质量理解为资本结构质量,至于什么是资本结构质量,研究的比较少,在一般的财务管理的著述中,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但从财务管理的著述中关于资本成本以及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讨论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强烈的印象:(1)质量较高的资本结构应该具有较低或者最低的资本成本;(2)质量较高的资本结构应该能够导致企业的股权价值较高或者最高,

实际上,在企业实际筹资的过程中,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往往并不是资本成本和企业股权的市场价值因素,而是筹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说,在面临生存问题的时候,企业筹资时首要关注的是通过筹资解决企业眼前的困境;在涉及到发展问题的时候,企业在筹资时首要关注的不是增量筹资对企业资奉成本的影响,而是该增量筹资所对应的投资项目在未来提供经济效益的能力。如果该增量筹资所对应项目在未来提供的经济效益足以补偿筹资成本,则该筹资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据此,我们认为,企业的筹资质量,即广义的资本结构质量是指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当前以及未来经营和发展活动相适应的质量。这就是说,资本结构质量主要是指企业在现有资本结构下良性发展的质量。资本结构质量较好的企业,应当表现为融资能力较强、偿债(短期与长期)能力较强,杠杆比率较为合理,资产报酬率高于平均资本成本等,反之,资本结构质量较差的企业,应当表现为融资潜力较差、偿债(短期与长期)能力较差,债务比例过高,资产报酬率较低等等。

二、筹资质量的特征

筹资的质量特征决定着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我们认为,关注企业筹资的质量特征,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结构中负债与权益的对比关系

负债与权益的构成比例及结构关系是资本结构的基本要素,当企业总资本一定时,两者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变动程度体现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同时影响着企业资本结构质量。一个无负债企业开始增加一定量的负债比例时,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聚集足够资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股东可以获取财务杠杆效益,提高企业股东的收益。对于股东而言,适当的负债在增加企业资金的同时,并不影响企业控制权,因此,合适的产权比率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传递给市场的信号是企业资本结构质量良好。企业举债过度,财务杠杆比率过高时,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说明资本结构发出质量不良的讯号:一是无法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时,可以预见由于所有者权益比重较小而出现债权人利益受侵害的情形;三是企业再融资能力会大大降低,即企业从潜在债权入那里获取新资金难度会提升,或者出现再融资利率偏高的情形。随着这些情况的出现,企业的融资决策应该受到质疑,企业在目前资本结构下可能无法良性发展。

(二)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

一般来说,资本成本是指企业取得和使用资本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的资金(负债)与从股东处筹集的资金(资本),均存在资本成本的问题,企业的资本成本,应该是指企业的负债成本与股东人资成本的加权平均成本。因此,从成奉效益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大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才能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之后使企业的净资产得到增加,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得以扩大。反之,在企业的资产报酬率小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企业在向资金提供者支付报酬以后,将缩减企业的净资产,企业净资产的规模将逐渐缩小。这种情况下的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显然是较差的。

(三)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

按照财务管理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增加规模稳定的流动资产或增加长期资产,应当通过长期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中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如果企业的资金来源不能与资金的用途相配比,在用长期资金来源来支持短期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情形下,由于企业长期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最终会导致企业的效益下降,在企业用短期资金来源来支持长期资产和规模稳定的流动资产的情形下,由于该部分资产的周转时间相对较长,企业可能经常会出现短期偿债压力。可见,当企业资本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相适应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则表现为较好的质量。否则,要么会导致企业效益的下降,要么会增加企业短期偿债的压力。

(四)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企业财务风险,企业未来融资要求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按照一般的财务管理理论,企业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源对负债的依赖程度越高。在企业过高的财务杠杆比率的条件下,企业在财务上将面,庙着以下压力: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的难度会大大提高,这就是说,企业在未来进行债务融资以满足未来正常经营与发展的难度会因企业较高的杠杆比率而增加。因此,财务杠杆比率较高的企业,其财务风险相对较大。

(五)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按照企业股权持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一般可以将企业的股东分为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三类。因此,在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的背景状况:谁在控制(和重大影响)某一特定企业?控制(和重大影响)某一特定企业的股东有没有能力将企业引向光明的未来?在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时,应根据各项目的取得途径、具体用途和永久

性来分析各部分比例的适当性,实收资本越充足,企业承担各种风险的实力就越强,而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来源,它们的规模更多地会受资本本身和盈利状况的影响,未分配利润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判断所有者权益结构合理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能够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较大比重,表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较好,预示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三、筹资质量的内涵及其治理功能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7

(一)货币收支运动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前苏联,认为财务实质上就是货币收支活动。杜英斌、王学禹、刘小明(1988)认为,企业财务就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货币资金运动(货币收支活动)。这种观点注意到了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但忽视了财务关系的表述。

(二)货币关系论

这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我国的一种观点,随后成为我国财务学界的主流观点。前苏联财务学家A.M・毕尔曼(1956)提出了货币关系论。他认为,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总体,表明生产的财务方面,构成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务。N.H・日夫加克认为,企业、联合公司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种特定的货币关系体系。

吴水澎(1987)认为,财务的本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商品生产者同各有关方面的货币关系。李儒训、陈文浩(1989)认为,工业企业财务的本质是客观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内的货币关系。徐大海(1992)也赞同货币关系论。

货币关系论是与当时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同时又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其突出的是财务的社会属性。但用其来说明财务的本质,只是将其静态的看做是货币表示的关系而无法说明财务活动的动态特征。

二、资金论

(一)资金关系论

邢宗江、刘凤钦、顾志晟(1964)认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独立方面,体现企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工业财务。陆建桥(1994)认为,财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资金各方的经济关系。荆新、王化成(1994)认为,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二)资金运动论

这是在“资金关系论”流行之后出现的一种观点。它认为企业财务的本质就是企业资金运动,而企业资金运动就是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王庆成(1984)认为,企业的资金运动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的资金运动体现着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

资金关系论和资金运动论本质上并无差别。资金运动论主要在于偏重对资金流转过程的描述而对财务的本质内容突出不够,而且从字面的表述上体现不出财务关系。

三、价值分配论

(一)国家分配论

国家分配论认为,国营企业的财务本质是对国营企业生产的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张国干(1981)认为,财务的实质是个分配问题,分配是财务活动中存在的特殊矛盾,体现了财务关系的性质,制约着财务活动的内容。

(二)微观价值分配论

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财务本质新观点。微观价值分配论则认为财政是国家的宏观分配,而企业财务则是微观价值分配。王广明、刘贵生(1989)认为,企业财务的实质,是以社会主义企业为主体所进行的微观价值分配活动,以及这种活动中所形成或体现的经济关系。刘贵生(1994)也认为,企业财务本质可完整表述为:企业财务主体对企业财力的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微观价值分配论的企业财务本质观与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本质观一脉相承。分配论中提及的企业的财力分配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但是企业活动不仅限于分配,因此把企业的财务关系体现为分配关系是不合理的。

四、财务职能论

这种观点主要是认为可以用阐明财务职能的方法来对财务本质进行解释。小克利夫顿、H・克雷普斯(1982)认为,财务就是核资、筹资和投资。

李正福(1988)认为,财务=经济理论+会计资料+统计方法。

其他类似观点有,财务就是企业筹资、投资和分配活动的总称,或财务就是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该种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五、本金投入与收益论

由于财务本质各种不同理论所存在的缺陷,以及“本金”概念在财务学研究地位的确立,1996年,中国财务学家郭复初提出了本金投入与收益论。

他认为,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本金是财务资金的代名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财务关系形成的起点,企业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发生的本金投入及相应的收益分配关系,就是源于本金的一种财务关系。从财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一定活动并形成经济关系、财务活动来看,该观点的思路与资金运动论较为接近。但该观点主要侧重于对财务活动的研究。

六、所有者财务论与经营者财务论

干胜道(1996)认为,所有者财务是以所有者为主体,对所有者投出的本金(即资本金)和收益进行监督和调控,以实现本金最大增值为目标的一种分配动。汤谷良(1997)提出经营者财务论,他认为,经营者财务即它是经营者作为理财主体或财务人利用其控制权,对委托或授权其经营的资本溢价由此形成的企业法人财产,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筹资、投资和分配等活动,以及所体现的责权利关系。

该观点吸收了现代产权理论的成果,揭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现代财务理论的新内涵,但是将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分别定义,将两者人为隔离开来不够准确。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8

        一、企业盈利质量分析

        盈利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低质量的盈利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甚至危及企业生存。对企业盈利质量的分析可主要从投资效果、盈利构成、盈利的现金实现程度等几方面进行。

        (一)从投资效果角度进行分析

        投资效果主要反映投人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是公司运用资产、资金等资源所获得的盈利。指标值越高,公司的运营效果越好,盈利能力越强,盈利质量也越有保证;反之,则说明公司运营效率低,盈利能力较差,盈利质量不是很好。一般来说,能反映公司投人与产出关系的指标主要有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

        (二 )从盈利的构成角度进行分析

        企业的盈利主要由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益组成。其中: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不包括投资收益的营业利润的持续、稳定增长才意味着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资产盈利能力。营业外收益是企业偶然业务带来的收益,不应做为利润的主要部分来考虑。因此,企业盈利的各组成部分构成是否合理,是利润质量的重要判断标准。

        (三)从盈利的现金实现程度进行分析

        现行会计制度的收入是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的,盈利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毫无意义。在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时,应考虑如下两点:

        1、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应与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要基本一致。

        2、投资收益应与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较。此类比较还应进一步分析企业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的现金流入量。

        二、企业资产状况质量分析

        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资产状况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资产的质量集中从资产的周转速度、存在状态反映出来。下面就资产负债表的几个主要资产项目做如下分析:

        (一)流动资产的质量分析

        企业的流动资产是指企业短期内最具活力的资产,也是企业近期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保障。对于流动性资产的质量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高质量的流动性资产应该具有适当的周转率

        在流动资产周转一次有毛利的情况下,适当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维持经营活动盈利能力的基础。主要指标有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之比)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之比)。一般来讲,周转率越高越好,周转率越高,表明其变现的速度越快,周转额越大,资金占用水平越低,偿债能力加强。周转率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是企业维持较好盈利能力的先决条件。

        2、流动性资产应具有较强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

        流动资产除了要具一定盈利能力外,还应承担偿还短期债务的任务,也就是说,流动资产应当对负债有一定的保证程度。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基本指标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和速动比率(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企业的流动资产应具有较合理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按照西方企业的长期经验,一般认为这两个比率应分别为2:1和1:1较为适当。

        3、不良流动资产的规模

        不良流动资产是企业潜亏的主要因素,其规模较大必然引起企业后期的严重亏损。因此企业在期末要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应提准备的要足额提取,以免因虚列资产给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另外其他应收款和待摊费用其实质是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和偿还债务的资产,这些所谓的资产的规模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效。因此,在分析流动资产时要特别注意这类资产的规模,其规模应较小为宜。

        (二)对外投资的质量分析

        企业的对外投资,体现了企业谋求对外扩张或者实现投资收益的动机。对于短期投资,应表现为投资的直接增值。高质量的长期投资,则应表现为:(1)投资的结构与方向体现或者能增强企业的经济利润;(2)确认的投资收益有与之相符的现金流入;(3)投资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

        (三)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质量分析

        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反映了企业从事长期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技术装备水平。对于此类资产质量的分析,主要应取决于这两类资产所能够推动企业经营活动的状况。其主要表现为:(1)其生产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匹配,生产的产品能推向市场,并获得利润;(2)周转速度适当,利用充分,较少闲置。(3)资产的账面净值是否与资产的实际价值(公允价值)相符。

        三、企业资本结构的质量分析

        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的质量分析,应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与企业资产报酬率的对比关系

        资本成本是企业在取得和使用资本时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的筹资费用和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企业的负债资金与权益资金都存在资本成本的问题。因此,只要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之比)大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在财务杠杆的作用下,企业的净资产的规模就会因盈利而扩大。

        (二)企业资金来源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的适应性

        按照财务管理的理论,企业筹集资金的用途,决定筹集资金的类型:企业的长期资产应当通过长期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解决;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原因造成的流动资产的波动部分,则应由短期资金来源来解决。因为长期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企业拥有过多最终会导致效益下降;而企业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资产会形成急迫的短期偿债压力。因此,当企业资本的期限构成与企业资产结构相适应时,企业的资本结构就表现为较好质量。

        (三)企业的财务杠杆状况与财务风险、未来融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财务杠杆可以说是双刃剑,企业的财务杠杆比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源对负债依赖程度越高。过高的财务杠杆存在如下压力:一是不能正常偿还到期债务的本金与利息;二是在企业发生亏损的时候,可能会由于所有者权益的比重相对较小而使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损;三是受此影响,企业从潜在的债权人那里获得新的资金难度加大。因此,财务杠杆比率高的企业其风险相对较大。

        (四)企业所有者权益内部构成状况与企业未来发展的适应性

        按照企业股权持有者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一般可以将企业的股东分为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和非重大影响性股东三类。因此,在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分析时,必须关注企业的控制性股东、重大影响性股东的背景情况:谁在控制企业?控制的股东有没有能力将企业引向光明?在分析企业所有者权益各构成项目时,应根据各项目的产生途径、具体用途等来分析各部分比率的适当性。实收资本越充足,企业承担各种风险的实力就越强;而资本公积是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来源,它们的规模更多地会受资本本身和盈利状况的影响;未分配利润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判断所有权益结构合理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未分配利润能持续、稳定增长,并在所有者权益中占较大比重,表明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较好,预示企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四、企业现金流量的质量分析

        所谓现金流量的质量,是指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够按照企业的预期目标进行顺畅运转的质量。较好质量的现金流量应有如下特征:(一)企业现金流量的结构与状态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战略的要求;(二)在稳定发展阶段,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当与企业经营活动所对应的利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能为企业的扩张提供现金流量的支持;(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能够适应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对现金流量的需求,且无不当融资、投资行为。

        企业财务质量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全面把握企业财务质量状况,应对其各方面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了解其内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本质,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财务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古劲松 晓芳.公司财务质量分析方法研究,《北方经济》2006 年第 20 期.

[3]刘红敏.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分析,《现代商业》2008 年第 12 期.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9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20-08

理论界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来概括19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发生的深刻变革。随着二战后“黄金时代”的结束,1973年危机爆发后使用传统凯恩斯主义政策带来的滞胀现象的出现,使得英美等发达国家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重点由刺激需求转为增加供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新自由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经济发展的高度金融化。

一、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

金融化是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创新概念。对金融化的研究源于激进政治经济学对金融与生产之间关系的探讨,至于其内涵,理论界则尚未达成广泛共识。对于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一)企业治理视角的金融化内涵

法国调节学派关注积累过程中制度的作用,认为任何一个特定时期的资本积累都是通过一定的制度作为中介的,而金融化是福特制瓦解后出现的新的调节范式,这种新的调节范式是围绕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而形成的。金融化的微观基础就是企业内部权利结构的变化。企业治理模式的目标从1900年代至1970年代管理资本主义时代的增长最大化,转变为1980年代以后的股东价值最大化,而这种转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机构投资者的恶意收购和管理者以股票期权为主的薪酬结构。拉佐尼克和奥沙利文把金融化归因于“股东价值”的支配地位,并把后者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模式,认为“在创造股东价值的名义下,近二十年来见证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转变,即高层管理者配置公司资源的战略导向从‘保留和再投资’转向‘裁员和分红’。”福特制的崩溃使得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公司从“保留+再投资”的增长最大化偏好,转为“裁员十分红”的股东价值导向。作为资本积累的当事人,企业治理模式的转变导致非金融部门的金融化发展,金融投资正在挤出真实的生产性投资,非金融企业在金融活动中寻求利润。斯托克哈默尔也指出,金融化、股东革命等的出现使得权利转向了股东,从而改变了管理优先权,非金融部门的金融投资在上升而资本商品的积累在下降,最终导致增长率的下降。因此,对于美国、英国和法国来说,金融化对积累有负效应。可见,在调节学派看来,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积累模式的一种转变,其所提出的积累体制概念揭示了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在特定制度形式下所采取的具体形式,而且尤其关注后福特制积累体制的走向。总之,企业治理视角下的金融化揭示了金融化的一些基本特征:非金融公司与银行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资本市场取代银行成为动员社会资本和投融资的主渠道;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占据了支配地位。但调节学派从微观视角及制度层面对金融化的解读很难解释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周期性问题,即,既然在资本积累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具体的制度安排不同,那么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的金融化现象?可见,仅从企业治理视角对金融化进行解读似乎还难以穷尽金融化的全部内涵。

(二)资本之间关系视角的金融化内涵

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从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关系角度对金融化进行了解读——把货币借贷者作为食利者引入分析之中,认为源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食利者阶层以牺牲工业利润为代价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戈拉德·爱泼斯坦将金融化界定为“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这一概念与法国学者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的概念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把金融化看作是与一个特定阶层兴起相伴发生的经济现象。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将金融化理解为“食利者阶层收入、财富和权力的恢复及其政治、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的过程,是金融资本权利的重新恢复和扩张过程。以上这些概念通过引入金融主导的积累模式和国际食利者阶层的概念,从经济运行的角度强调金融资本对生产资本的统治,揭示了金融资本家等食利阶级政治经济地位和力量的上升,并左右着政府金融政策导向的现象。谈到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必须首先从希法亭和列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金融资本主义的分析谈起。根据对当时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积累关系的研究,希法亭提出了金融资本的概念:金融资本由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而成,且银行资本占据支配地位。按照希法亭的论述,金融资本由垄断企业对银行投资融资的依赖而生成,但这忽视了垄断在金融资本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列宁在希法亭的分析基础上强调了垄断的作用,他指出:“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列宁的论述增加了对寄生性食利者的关注,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希法亭和列宁都把金融化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全面转型。那么,这就需要回答19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金融化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希法亭和列宁笔下的金融资本主义在本质和特征上有何区别?金融资本的含义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在金融资本对工业资本确立主导地位的过程中,为什么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金融化到底是金融资本强加于工业资本的产物还是二者共谋的产物?如果是共谋的产物,二者共谋的动机又是什么?这是资本之间关系视角的金融化内涵未能解释的问题。

(三)积累模式视角的金融化内涵

阿瑞吉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模式,关注利润的来源和形式。该模式中利润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即日益依赖于金融渠道而非商品生产和贸易渠道。阿瑞吉认为,金融化是资本主义体系积累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在每一个体系积累中期都有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都会经历物质扩张和金融扩张两个阶段。“金融资本不是世界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殊阶段,更不用说是它的最新和最高阶段,而是一种反复出现的现象,标志着中世纪后期和现代早期欧洲资本主义时代的最初开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体系经过了四个积累周期,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心国家分别为热那亚、荷兰、英国和美国。当今资本主义体系正处于以美国为中心的第四个体系积累周期。阿瑞吉指出,在四个体系积累周期中,荷兰通过保护成本的内部化取代了热那亚的中心地位,英国通过生产成本的内部化取代了荷兰的中心地位,而美国通过销售成本的内部化取代了英国的中心地位。任何一个中心国家当进入金融扩张阶段即金融化时,则代表其危机的出现,资本将由衰落中心向新兴中心流动,作为衰落中心获得新兴中心积累起来的大规模剩余资本的一种手段。从历史上看,热那亚、荷兰、英国在他们失去了生产和贸易的竞争优势时进入了金融化阶段,而今天的美国正在经历着相同的金融扩张。然而,当前的金融扩张已经与以前的模式不再相同,与美国的金融化阶段伴随的却是大量的资本流入。

这里就一个问题需要思考,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年代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而今天我们面对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当时面对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但在阿瑞吉的著述中我们知道,在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中,只是到了英国为中心的积累周期时,资本主义才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内部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商业开始从属于工业,并且以工业为基础重建世界市场。“一旦蒸汽机和机器使工业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工业扩张本身就成了使全世界市场合并成单一市场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因素。单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作用于工业扩张,赋予各国的生产和消费一种‘世界特征’。”但“在历史上,作为一种世界制度的资本主义,诞生于与工业的脱钩而不是与工业的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也在输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金融的扩张总是伴随着工业的转移。毋庸置疑,工业化为金融扩张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对于工业的发展是否一定会转变为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扩张,阿瑞吉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工业发展只有在高附加值活动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才能转变成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扩张。而且,这种突破必须既足以使资本在工业化国家中比在与之竞争的国家中更快地积累起来,又足以在工业化国家中重新产生有利于这种自我扩张的社会结构。”那么资本主义的竞争力究竟是工业制造能力还是资本增值能力呢?由于只有当工业制造能力能够快速促进资本积累时,它才能转变为国家财富和权力的扩张。因此,资本增值能力才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竞争力,而资本的增值能力通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表现出来。资本积累既包括物质资本的积累,也包括金融资本的积累,不能把“预设的生产中心论强加于资本之上”。

因此,资本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积累模式,而金融化则代表了积累模式的重大转变,即资本和收入从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的转移。金融化的这一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以上两种涵义:当金融成为进行积累的主要领域后,金融市场将要求公司治理制度反映其规则,金融资本的投资将会挤出生产领域的投资,握有金融资本的阶层将会获得政治和经济权力。这一涵义揭示了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周期性问题,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而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资本市场和金融资本既不是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出现,也不是源于重商主义时期,而是早于重商主义时期。”但是这种积累模式的转变主要指的是处于资本主义体系积累周期的中心国家,即该理论存在普适性问题。佩蕾丝指出,“由于不平衡发展是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事件反复出现的规律性只是在世界体系的核心国家才能观察到……努力确定那些反复出现的现象并不是为了简化历史,或是将机械的模型应用于无限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普适性问题。“如果有人愿意接纳基于一再发生的事情序列的参考框架,并将每个时期的独特性列为研究的对象,这种解释的力量就非常强了。”然而,尽管资本主义金融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资本从贸易和生产转向金融买卖和投机”,但金融资本的收益终究是对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的再分配。这便引申出金融资本扩张是否可以持续的问题。当资本主义的积累模式发生转变以后,利润不再来自生产和贸易,那么金融资本的收益就只可能有三个来源:收入在资本家之间的再分配,即金融资本家对产业资本家创造的利润的再分配;金融对工人工资收入及储蓄的“金融化掠夺”,即国民收入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再分配;金融交易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新一轮的物质扩张。

在阿瑞吉研究的基础上,克里普纳从两个角度揭示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问题:非金融企业收入的来源中证券收入与生产活动的收入相比越来越重要,金融化使非金融企业资本不断从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领域退出,并投身于金融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金融业利润全面增长,发达国家以金融、保险、不动产部门为主的虚拟经济部门的附加值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制造业部门,且差距在不断扩大。基于此,克里普纳认为,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经济性质本质改变的结果,而不是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活动空间重组的结果。

二、资本积累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资本积累的主要领域和主要模式也不相同,因此,需要把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与特定时期的不同历史条件结合来看待资本积累过程,从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来理解资本积累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市场的矛盾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这种矛盾源于进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条件的不同,直接剥削的条件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使得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从而产生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巴兰和斯威齐在《垄断资本》一书中指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从自由竞争到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剩余上升趋势规律”代替了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如何利用和吸收剩余已经取代了如何生产剩余而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建立在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之上的收入分配使得扩张的资本遇到了消费极限,这必然造成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停滞。马格多夫和斯威齐认为,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停滞的金融部门的膨胀抵消了垄断资本生产停滞的趋势,从而既反驳了主流经济学认为的金融扩张带来生产扩张的观点,也反驳了金融扩张导致生产停滞的观点。1980年代的金融扩张脱离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与以往金融扩张建立在生产扩张的基础上不同,这种金融扩张建立在生产停滞的基础上,并且成为资本积累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福斯特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固有特征,生产资本的积累和货币资本的积累是资本积累过程的同一个过程,生产与金融的矛盾存在于资本主义之初,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市场的成熟使得货币资本的积累与生产资本的积累出现分化,金融资本积累脱离生产资本周期而发展为独立的积累过程。综上所述,以斯威齐、马格多夫和福斯特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学派认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需求约束以及产能过剩的趋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停滞趋势使得积累率下降,具体体现为产能过剩和生产性投资机会的匮乏,而金融化则是这种停滞趋势的进一步结果。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经济停滞趋势的回应,是经济停滞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二)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的动态性的对立统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物质内容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即资本积累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式是资本积累运行其中的经济制度环境。资本主义生产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具体来说是指“资本积累与支撑这一积累的制度环境之间的矛盾”。高峰教授把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分为三个层次,即最基本的决定资本主义经济性质的私有制度和雇佣劳动制度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和宏观经济体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市场二元假说”。该假说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外生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变革对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主张从制度和市场两个方面看待资本积累的矛盾问题。法国的调节学派和美国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sSA)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SSA学派的大卫·科茨认为,金融化并不是金融资本崛起的产物,而是19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制度重构的产物。垄断资本学派虽然意识到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并将其归结为“经济剩余在增加,而经济剩余的吸收日益困难”,但却忽视了内生性的资本主义制度变革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仅仅归结为一些如战争等的外生因素,因而没有意识到1980年代资本主义积累金融化的出现。

在调节学派和SSA学派中暗含着一个相同的问题:相关制度形式既然是在协调资本积累过程的矛盾中内生的,那么由此而形成的制度形式是否就是促进资本积累的最优制度形式呢?对此,克拉克指出,资本积累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阶级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凯恩斯主义者把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安排看作是食利者重掌经济的结果,流通领域成为利润最主要的来源地,而金融资本的盈利性是一个基本上内生于流通领域的收入再分配问题。迪米萃斯则从卡莱茨基困境出发,认为新自由主义制度安排不能被简单理解为非生产阶级重掌经济权力的过程,其性质是资本主义权力结构的重组,本质是资本加强对劳动的剥削,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维持对劳动的政治统治上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权力的关系已经超过分配关系占了上风。金融市场不仅能对未来剩余价值的索取权进行商品化(资本化),而且能对与职能资本相联系的具体风险进行商品化(风险管理),适合于整个资产阶级(包括工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阶级)加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由此,迪米萃斯得出结论:“货币资本和职能资本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分歧不是根本性的。新自由主义和金融化是它们二者共谋的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金融资本在加强对工业资本的统治时,二者之间并没有引起大规模摩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蕴含着无限制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虽然随着物质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会提高、利润率会下降,从而使资本积累率下降,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虽然资本家可以控制数量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得到一个越来越大的资本所有权,但资本积累或投资的实际成果——日益增长的社会产品,却是由全体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也就是说,随着物质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会发生变化,从而不利于资本加强对劳动的控制与剥削。资本积累的金融化使得掠夺性积累成为金融利润来源的主要形式,汉娜·阿伦特指出:“资本的无限积累必须建立在权力的无限积累之上……资本的无限积累进程需要政治结构拥有‘权力的无限积累过程’,以通过持续增长的权力来保护持续增长的财产。”这意味着资本的无限积累要求以权力的无限积累为基础,所以笔者认同是新自由主义政策重构导致了金融化而不是金融化导致了新自由主义政策重构的观点。“对于所发生的这一切而言,它不仅需要金融化和自由贸易,还需要采取截然不同的途径来部署国家权力——通常在剥夺性积累中扮演主要角色。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兴起和与之相关的私有化政治表征着这一转变的大部分内容。”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揭示了资本积累具有两面性——作为经济过程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剥夺性积累,并指出这两方面是有机联系、辩证统一的。

三、发达国家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实质

19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金融活动空前繁荣,并且金融投资对实际生产性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在已有的金融化研究文献中,主流经济学过于强调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异端经济学则过于强调生产对金融的被动适应过程,从而也过分强调了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主导地位。金融化作为一种资本积累模式,更多地体现为从使用价值生产和流通中分离出来的价值积累,开启了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新阶段。而资本积累是如何摆脱使用价值的生产和流通这一问题,是金融化的实质研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货币和资本的本质都是体现了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形式。货币作为价值独立的社会表现形式,将商品世界分裂为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和作为价值的货币的对立。“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这种关系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也就是说,货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与使用价值或技术完全无关的价值的独立的表现形式,但货币的商品本源使得货币本身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货币具有价值独立于使用价值的趋势,从而导致了货币的虚拟化。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同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是一种介于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以物质的东西(生产方式)所表示的社会关系,它以利息、利润和地租的形式给予资本家剥削的权力,而同时这个剩余价值又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作为一种社会形式,不仅具有价值独立于使用价值的趋势,还具有价值增值独立于新价值创造的趋势。生息资本、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作为资本发展的新形式,其增值更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独立于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金融资本的积累同时破坏了资本积累的来源——新价值的生产,这成为资本难以解决的矛盾。这就是金融化的实质。生息资本、借贷资本和虚拟资本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下能够不通过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实现积累,是因为资本主义难以避免利润实现的危机。在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要解决利润实现危机必然会发展为信贷现象,甚至超额信贷现象。因此,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具有潜在的负债过多的危机。“货币形式的内部矛盾通过金融活动与实际交易及现实贸易的分离得以外化。”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经济的高度金融化不过是“资本主义交换的内在矛盾逻辑演绎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金融资本在1980年代以后的崛起或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资本积累内在矛盾的发展形式,是资本积累的“金融修复”。就如布罗代尔所说,资本主义关注资本的灵活性和兼容性。资本的灵活性是指资本增值的能力,资本的兼容性则指资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呈现的具体形式。“货币资本代表流动性、灵活性和选择自由。商品资本指从利润着眼投资于某个特定的投入——产出组合的资本。因此,它代表具体化、僵硬化以及选择的缩小和丧失。”资本积累金融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而只是改变了资本增值的方式。不通过生产过程而要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就必须依靠哈维所说的剥夺性积累,即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金融化积累方式等来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连接剥夺性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纽带是由金融资本和信贷机构所提供的,而这一切则依然是由国家权力所支持的”。剥夺性积累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支持,体现为通过公共资产及权力的私有化来实现国家对财产和收入的再分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学者拉帕维萨斯指出,“金融剥夺”已经成为经济金融化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利润来源,流通领域已经成为利润来源的主要领域,但“应该和发生在生产当中的剥削清晰地区别开来,后者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金融剥夺发生于流通领域,是利润的追加来源。它和个人收入相联系,所涉及的只是货币和价值的既有流量,而非剩余价值的新增流量。不过,金融剥夺尽管发生在流通领域,它的产生系统地贯穿于经济过程之中,因而具有剥削的性质。”

关于资本主义金融化的周期性问题,研究资本主义长波的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佩蕾丝,在其著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从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佩蕾丝写道,资本主义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技术——经济范式是一个最佳惯行行为,它由一套通用的、同类型的技术和组织原则组成。”每次技术革命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创造潜力的展开都需要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框架与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相适应。而在每次技术革命及其扩散的过程中,金融和信用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佩蕾丝提出,资本主义体系的动力存在于持续相互作用的技术变迁、经济变迁和制度变迁三个领域,经济领域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耦合和再耦合决定了每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形式。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10

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分为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对实业集团而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中的银行贷款。从银行贷款筹集成本分析,其筹集成本主要有利息支出、公证费、抵押资产的评估费和保险费等,在时效上,由于需提供担保、抵押、评估、保险、审批等手续。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在用款时限上的要求。内部资金主要包括:其一,企业保留盈余和提取的折旧,靠企业积累和提取折旧筹集资金最经济。不用支付筹资费用。但要以企业盈利为前提,且筹集的资金有限,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其二,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融通。内部融资有以下优点:一是降低企业集团的筹资成本,筹资成本包括利息和利息收入缴交的税金及委托银行手续费,利息费用在企业集团内部发生。对企业集团而言筹资成本仅为利息收入应交的税金和少量的手续费,比向银行借款成本低;二是时间快,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根据集团对内部企业信用的掌握。可不提供担保、抵押等手续,手续较银行贷款简便,在时限上能满足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要求;三是获得税收上的差别利益。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金借款,由集团中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向其它成员企业调剂资金时.企业集团的利润实际上从高税率企业转移到了低税率企业,有利于降低企业集团的所得税,提高其净利润和企业价值。

基于以上筹资渠道分析,实业集团选择集团内部资金融通,由于实业集团规模及资源的局限性。又不具备成立内部银行、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内部资金融通的管理机构。而直接在集团内部相互调剂资金余缺。又容易导致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失效。如实业集团成立以前,各子公司均存在向福建省电信公司借款未还现象。实业集团成立后,除平时积极催收外,对欠款单位还在效绩考核中予以扣分,但仍有欠款未还现象。由此在内部融资机制中我们尝试引入第三方。委托商业银行贷款。即由实业集团提供资金。并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贷款金额的1%一5%0,与银行协商后按1%。),委托银行根据我们确定的借款子公司、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借款本息。委托银行贷款后,订立了三方的约束合同,有效地避免了子公司欠款不还的现象,同时规范了集团内部财务结算手续,形成内部融资,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实现集团利益优化的目的据统计,自2003年6月以来,实业集团本部累计向子公司发放贷款8,800万元,节约筹资成本400多万元,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但是。企业集团内部融资也受到税法的约束。税法规定“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对于内部借款金额过半的企业,必然减少其利润。增加其现金流负担;从投资者角度分析,难免损害少数股东利益。容易挫伤投资员工的积极性。由此我们尝试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内部委托借款,其余拟使用商业贷款的组合筹资方式。

商业贷款必然涉及担保问题,根据担保方式的多样性,我们也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并加以取舍。目前,最为常用的担保方式有:第三方担保、连带责任担保、财产抵押、财产质押。

第三方担保方式,是指合同中的借款方为履行借款合同,向银行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第三方保证人作保证。第三方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连带责任担保(即常说的信用保证)采用该种方式担保的,不需要提供抵押和第三方保证,不需要购买保险。从而免去了一笔较为可观的保险费和抵物价值评估费用,担保成本最低。但对企业的资产规模、效益有较高的信用要求。且审批手续严格、时间较长。需层层上报总行审批。目前银行只允许资产规模较大、收入较高、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例如电信、电力)采用这种担保方式。此种担保方式虽成本较低,但由于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资产、收入等规模有限,难以得到银行的批准。

财产抵押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担保方式。其一般以不动产(房产)作抵,所抵押的财产须办理财产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要高于借款金额,银行一般是将贷款额度控制在抵物评估价值的60%-80%以内)。还要办理抵押财产保险,需花费一定的保险费和抵物价值评估费用,是担保形式中成本较高的一种。为规避《公司法》中关于对外投资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的规定,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的房产大部分已上划实业集团本部,所属子公司资产大部分是电脑和车辆等,少有不动产,且从价值的总量上也不能满足担保总额的要求。鉴于此种担保方式成本较高,且不易操作,不适合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11

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可分为外部资金和内部资金,对实业集团而言,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是金融机构中的银行贷款。从银行贷款筹集成本分析,其筹集成本主要有利息支出、公证费、抵押资产的评估费和保险费等,在时效上,由于需提供担保、抵押、评估、保险、审批等手续。往往不能满足企业在用款时限上的要求。内部资金主要包括:其一,企业保留盈余和提取的折旧,靠企业积累和提取折旧筹集资金最经济。不用支付筹资费用。但要以企业盈利为前提,且筹集的资金有限,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其二,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融通。内部融资有以下优点:一是降低企业集团的筹资成本,筹资成本包括利息和利息收入缴交的税金及委托银行手续费,利息费用在企业集团内部发生。对企业集团而言筹资成本仅为利息收入应交的税金和少量的手续费,比向银行借款成本低;二是时间快,企业集团内部融资。根据集团对内部企业信用的掌握。可不提供担保、抵押等手续,手续较银行贷款简便,在时限上能满足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要求;三是获得税收上的差别利益。企业集团通过内部资金借款,由集团中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向其它成员企业调剂资金时.企业集团的利润实际上从高税率企业转移到了低税率企业,有利于降低企业集团的所得税,提高其净利润和企业价值。

基于以上筹资渠道分析,实业集团选择集团内部资金融通,由于实业集团规模及资源的局限性。又不具备成立内部银行、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等内部资金融通的管理机构。而直接在集团内部相互调剂资金余缺。又容易导致债权人对债务人的约束失效。如实业集团成立以前,各子公司均存在向福建省电信公司借款未还现象。实业集团成立后,除平时积极催收外,对欠款单位还在效绩考核中予以扣分,但仍有欠款未还现象。由此在内部融资机制中我们尝试引入第三方。委托商业银行贷款。即由实业集团提供资金。并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贷款金额的1%一5%0,与银行协商后按1%。),委托银行根据我们确定的借款子公司、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并协助收回借款本息。委托银行贷款后,订立了三方的约束合同,有效地避免了子公司欠款不还的现象,同时规范了集团内部财务结算手续,形成内部融资,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实现集团利益优化的目的据统计,自2003年6月以来,实业集团本部累计向子公司发放贷款8,800万元,节约筹资成本400多万元,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但是。企业集团内部融资也受到税法的约束。税法规定“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对于内部借款金额过半的企业,必然减少其利润。增加其现金流负担;从投资者角度分析,难免损害少数股东利益。容易挫伤投资员工的积极性。由此我们尝试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内部委托借款,其余拟使用商业贷款的组合筹资方式。

商业贷款必然涉及担保问题,根据担保方式的多样性,我们也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并加以取舍。目前,最为常用的担保方式有:第三方担保、连带责任担保、财产抵押、财产质押。第三方担保方式,是指合同中的借款方为履行借款合同,向银行提供符合法定条件的第三方保证人作保证。第三方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连带责任担保(即常说的信用保证)采用该种方式担保的,不需要提供抵押和第三方保证,不需要购买保险。从而免去了一笔较为可观的保险费和抵物价值评估费用,担保成本最低。但对企业的资产规模、效益有较高的信用要求。且审批手续严格、时间较长。需层层上报总行审批。目前银行只允许资产规模较大、收入较高、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例如电信、电力)采用这种担保方式。此种担保方式虽成本较低,但由于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资产、收入等规模有限,难以得到银行的批准。

财产抵押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担保方式。其一般以不动产(房产)作抵,所抵押的财产须办理财产价值评估(评估价值要高于借款金额,银行一般是将贷款额度控制在抵物评估价值的60%-80%以内)。还要办理抵押财产保险,需花费一定的保险费和抵物价值评估费用,是担保形式中成本较高的一种。为规避《公司法》中关于对外投资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50%的规定,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的房产大部分已上划实业集团本部,所属子公司资产大部分是电脑和车辆等,少有不动产,且从价值的总量上也不能满足担保总额的要求。鉴于此种担保方式成本较高,且不易操作,不适合实业集团所属子公司。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12

一、完善基本建设财政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财政的主要支出部分之一是基本建设支出,不但其资金数额大,并且工程质量的好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平衡问题等有着直接性的影响。为了确保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加强与完善其财政资金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财政资金的管理建立在现代管理的基础之上,根据基本建设的具体情况,对基本建设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使用,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做到建设资金有保障,资金使用可控制,合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情况下尽量节约基本建设财政资金,并且较高质量的完成建设工程;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运用,有效节省财政资金,提升资金利用率;能够对基本建设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工程建设的质量问题出现,保质保量完成基本建设;能够对基本建设的工程进度保持严格的掌控,做到实际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计划上的施工进度相吻合,为更高效率的完成基本建设打下基础;能够从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予以合理与科学的监管来对待基本建设,使所完成的基本建设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使工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因此,有效落实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管理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二、基本建设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我国基本建设财政资金管理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主要是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为了从本质上处理好财政资金管理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笔者对基本建设财政资金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一)基本建设财政资金管理不够全面

为了更加高效与高质量的完成基本建设工作,应重视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落实,整体上管控好财政资金的各项管理。结合以往基本建设的具体情况,我们能够了解到实际基本建设进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问题,对基本工程的建设造成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基本建设的财政管理无法正确的把控与把握好工程进度的每一个环节,导致基本建设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并且造成一定的财政资金浪费。比如在建立基本设施工程项目时,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与编程,这样不但会导致项目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完善,还会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因此,财政资金管理无法对基本建设进行全面的管控,容易出现工程质量差,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筹备困难

一般情况下,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基本建设,往往需要利用融资等方式来筹集费用,用以完成项目工程的建设。但是对于一般企业来说,能够筹集资金的融资形式较为单一,也就是向银行贷款。在向银行进行贷款时,会受到国家规定的资金比例规则所限制,这种规则的实际策略是贷款的金额不能超过其项目工程的百分之七十。所以,该政策的设立使得企业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然后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金额,这就加重了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问题,对基本建设的完成造成消极的影响。此外,企业想要向银行贷款,还应有一定的抵押物作为担保作用。然而企业真正可以作为担保的东西并不多,这无疑加大了企业贷款的困难度。

三、加强基本建设财政基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我国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这要求我们要从本质上来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使财政资金的管理得到有效的落实,对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督,保证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节省财政资金,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合理规划

为了让财政资金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最大作用,在切实落实基本项目工程时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对财政资金的运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具体规划内容有:首先,结合过去的基本建设中出现的财政资金使用不足的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明朗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财政资金的浪费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在基本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对各方面都作出优化。然后,为保证基本项目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切实的使用,应依据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合理与科学规划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为后期实际进程中财政资金的高效运用打下基础。

(二)开拓新的融资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只能利用单一的银行贷款形式使得企业在实际生产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利的问题,进而造成增加施工成本等各种问题的出现。为了防止上述问题存在基本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开拓新的融资形式,拓宽原本单一的融资渠道,为工程的完成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此来维持项目工程的顺利完成。对于创新融资形式可以充分结合现代信息社会的特性,展开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比如盘活固定资产、发行债券或是落实股份制项目等形式,进而更好的完成资金的筹集工作,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完成。

(三)切实实行计划管理与合同管理

为了能够有效的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控制,保证其充分应用于基本建设中,最大限度减少出现财政资金浪费的现象,依据实际的项目建设情况,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实际落实基本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根据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来控制与监管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此外,政府还可以在项目立项之后,安排政府机构相关人员组织拆迁工作,待拆迁工作完工之后再通过招标的形式将项目委托给代建单位,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因拆迁工作的拖延而给工程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进一步的确保项目资金的高效利用。

四、结束语

基本建设项目是一项较为繁琐又需耗费大量金额的工程,在实行该项工程的过程中,财政资金的应用体现为资金运用量大与资金运用分散的特点。在该情况下,为保证基本建设的财政资金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加强与完善基本建设财政资金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做好签字准备工作的把控,合理与科学的规划资金使用方案,开拓新的融资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计划管理与合同管理等有效策略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本建设中的财政管理水平。

资金成本的本质篇13

第一,会计核算不规范。基本项目会计核算主要存在建账不规范,使用会计科目不准确,项目建设成本核算不完整等问题。

第二,没有开设银行专户存储建设资金或者多头开户。财政部要求,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建设单位没有专户存储建设资金,而是把建设资金混同在其他资金账户中一并核算;有的单位由于项目资金来源渠道、性质不同,造成多头开户,对同一个建设项目在几个银行开设账户核算建设资金,违背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

第三,对施工单位垫付工程款不合规。按照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要求,在项目尚未批准开工以前,可以支付前期工作费用(但不得支付工程款);计划任务书已经批准,初步设计和概算尚未批准的,可以支付必要的施工费用;施工企业确需备料周转金的,建设单位可根据合同规定拨付一定的备料款。备料款一般不得超过当年建筑安装工作量所需资金的25%。建设单位支付的备料款,应根据周转情况,陆续冲抵工程款。

第四,预留工程的质量保证金不规范。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建设单位必须按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待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再清算”。有些建设单位没按规定预留质量保证金,工程质量有问题时很难向施工单位找回应扣回的款项,起不到约束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质量的作用。

第五,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不规范。按照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的要求,对建设单位管理费应实行“总额控制,据实列支”,有些单位的此项费用超预算较多,挤占建设成本,有的单位按计提金额列支,有的单位却是从别的账户列转支出,违反了建设单位管理费的使用规定。

第六,资金筹措不及时。地方配套资金到位迟缓,严重影响了建设进度及上级拨付资金的使用效益;工程价款结算不合规,没有严格按照计量支付制度支付工程价款,而是为施工单位大额垫付资金,不按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对工程结余资金管理不合规定。

二、基建项目全过程的财务管理

2.1抓好基本建设前期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

基本建设项目前期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重要阶段,是项目成败的基础。为了确保基本建设项目决策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财务管理与监督要抓好以下方面:①在项目建设阶段。要根据国家、行业的宏观经济政策、财税政策、企业收入结构、财务状况审核项目,对设计单位招投标的审核和过程的监督,对项目前期费用预算的审核与支持的控制。由于前期工作具有阶段性、变动性和随时中断性,必须对具体费用的发生进行实时有效的财务监督与控制。②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煤炭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重点是经济上是否可行、项目概算是否合理合规、资金来源是否可信合法。因此,不仅要根据国家通用的指标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还要结合行业特点、财税政策进行综合论证;还要根据国家规定对项目概算进行审核,防止“钓鱼”和虚高,并认真审核融资方案,提出投融资合理组合方案;要结合基本建设项目的行业指标进行分析,从源头上防止工程项目亏损,确保企业又好又快发展。③在立项审批阶段。财务管理与监督的重点是“防腐”、“防变”。要强化费用预算的控制,敢于否决不合规项目,防止发生“超额”费用,防止通过行贿过关。更要防止为了过关,随意修改项目基础指标,造成建设项目先天缺陷。

2.2强化基本建设项目过程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

第一,资金筹措方案和投资计划(预算)落实。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项目资本金、借入资金构成。要审核自有资本金是否到位,列入年度预算中的货币资金预算;要审核招商引资的资本金出资合同(协议)是否签署,与工程计划是否匹配;要审核政府拨款或补助文件或批文是否拿到,如果不到位有无其他资金补充;要审核借入资金是否有银行出具贷款承诺意向书,国外银行贷款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或发行债券的方案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要审核年度投资计划(预算)是否落实。只有资金与计划落实了,才能同意开工建设。保证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能够按计划、按进度及时供应资金,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第二,强化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的财务监督和管理。要审核参与竞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如资金实力与现金流量状况、偿债能力与企业信贷情况,以确认其有足够财务履约能力,保证项目能够按合同约定的工期完成,提高投资效果;要审核参与竞标企业的社会信誉度,通过人民银行、各类网络进行社会信誉度调查,了解其未决诉讼、归还贷款、往来拖欠、设备工艺等情况,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要参与标的审核与招标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招标说明书的制定,要将双方约定的资金、工期、验收方法、材料供应、付款方式、质量标准及押金规定清楚。

第三,强化基本建设项目建造过程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工作质量,保证建设项目资金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通过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内部机构的设置和领导分工,实现各职能部门及各个环节之间相互牵制,互相制约。特别要健全人、财、物管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建设项目的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监督制度的执行,要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检查,并对现存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3做好基本建设项目完工决算是财务管理的重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