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文关怀建设实用13篇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篇1

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先进的班级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班级文化有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

眼下,有很多班主任在不辞辛劳地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对班级文化理解不到位,造成关键时候“感冒”,笔者对此有过切身体会。

在班级文化流行之初,我就紧跟时代潮流,认真领会“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语)的内涵,在教室墙壁上悬挂名言警句、世界名人的画像,设立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并经常展示学生书画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重视教室的布置、注重教室的卫生、讲究座位的排列等并不能使所带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学生的上进心、班级的凝聚力还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一番思考后,我在坚持显性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隐性文化的建设,力争使班级不仅有一件漂亮的外衣,还能体现班级个性、班级整体形象。

1.设计班旗、班歌、班徽

这项活动是班级隐性文化建设的起始点,要求人人参与。事实证明,作为班级特色的标志,它们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合作力,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了解和信任。

2.建设“班风”

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班级风气的形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我建设班风,主要是从活动中寻找契机的,相信“班风会在活动中鲜活起来”。运动会,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文艺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参观聋哑学校,培养学生的爱心理念;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3.建设制度文化

《班级公约》是“班级宪法”,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

二、班级文化建立后仍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时我以为,丰富的班级文化,会使每一个学生时时都朝着符合班级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但不久就发现,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果没有人反映问题,我就不了解班级的情况,制度也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使学生养成不良人格。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有时为了严格执行纪律,可能注意不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粗暴地绳之以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进而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成敌人。以致老师的教育,不会发生任何正面作用,反而形成师生对立关系。

这些问题,曾长时间困扰我,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束手无策。后来在一些专家的引领下,逐步发现问题之所在――缺少人文关怀,也就是我的班级管理没有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没有把学生当成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看待。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放下师道尊严、不苟言笑的传统,贯彻民主思想,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个人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遵守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主要是从以下几点入手的:

1.多些榜样示范,少些重复说教

金玉良言屡次重复也会变成陈词滥调,过多的唠叨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因此,班主任在讲明道理的同时更应注重无言之教,以身作则。在0702班刚入学时,一部分学生的卫生习惯显得不够好,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的周围有垃圾,虽多次作明确要求,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让这些学生每天都到我的办公桌旁边,检查我的书本摆放是否整齐、周围是否有垃圾。检查过以后,再让这些学生对照自己的卫生情况。一段时间后,教室卫生、学生个人卫生有了明显的改观。

2.多些宽容疏导,少些粗暴惩罚

宽容与爱永远是教师的从教之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对学生的正常错误十分挑剔的话,必然导致求全责备,这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不可行的。

一次课间,我班两个男生,本来还在互开玩笑,不知道是谁有一句话没有说到点上,俩人就打起来了,好几个同学上前拉都拉不开。在学生喊我过去后,俩人还扭在一起。看他们的样子,我就笑了:“看看你们俩,多有男子汉气概啊!”我说完,其他同学都笑了。在把他们叫出教室后,我首先让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说说问题出在哪。在这两个学生冷静下来,流露出愧疚时,我又问:“你们俩敢不敢手拉着手到讲台,给同学赔礼道歉?”结果,事情得到比较圆满的解决,两个人的关系又恢复到以前,消除了对班级造成的负面影响。

3.多些民主尊重,少些命令控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于任何一条规定,都应当让受教育者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当把它们理解为是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我班周五的时候,需要换位置(由上一组搬到下一组)。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经常不是搬,而是推或拉,这样就弄出了很大的响声。尽管很多班级都是这样,但我不能接受我班学生发出这样的噪音。于是在一个周五要换位置时,我到教室要求延迟几分钟换位置,听一听楼上换位置的举动对我们同学的影响。在换位置之前,我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多些真诚信任,少些矫揉造作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最大的打击。现在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可经常在关键时刻从幕后走出来,实行一言堂,让前面的努力前功尽弃。

在学习魏书生等人的带班经验后,现在我所带的班,实行班长竞选制、班“议会”制。在用人上,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谁选上谁当,班长愿意挑谁,我基本上不管。我对历届班长只提出一点要求,同时做出一点保证。要求是班长的业绩必须超过上一届。保证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会帮助(仅仅是帮助)他们。事实证明,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固然是不行的,矫揉造作的假“授权管理”也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才能让班级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掘。

5.多些肯定鼓励,少些批评责怪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种行为得到鼓励之后,人们会再接再厉、持续不断。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多以欣赏的心态评价他们。

人文关怀建设篇2

(一)强化人文关怀是树立医院形象的需要。医院是文明服务的窗口,透过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卫生文明程度,体现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病人对医院的选择与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有关,医院整洁有效率以及服务者亲切的眼神、温和的笑容及充满信心的谈话,不仅会使病人增强对不适应和恐惧的耐受力,而且还会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顺从性,增强对疾病的忍耐性,从而对医院产生良好印象。所以医院服务要进行“人性化服务设计”,让患者及家属感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我们的一切工作计划措施都应做到“一切为了病人”,将服务延伸到院前预防、健康指导、健康体检、日常保健和出院后的随访、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时,既要向病人传递人文关怀,还要向病人灌输博爱精神,真正做到医务人员既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实践者,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这将对提高医院形象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强化人文关怀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少数医务人员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了服务态度上的冷、硬、顶、推和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现象,引发了不应有的医患矛盾,严重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从近几年发生的医疗事故来看,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的医疗纠纷和事故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则是因服务态度不好和责任心不强及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因此,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既代表了患者的利益,又代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愿和利益。医务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时体现对患者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对患者推行人性化服务,是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应通过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知识和技能,提高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使他们敢于沟通,善于交流,既掌握原则性,又把握灵活性。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知,这样既尊重了患者,又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把人性化服务落实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中,体现在医疗服务的流程中,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自然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强化人文关怀也是人性化管理的需要。医院管理中人文关怀要围绕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出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自由和发展的人文关怀。平等、赞美、相容、互动,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环境,让每个人感觉到在一起工作着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医院的发展和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医院管理者在强化管理、注重效益的同时,应根据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医务人员以全方位的关怀。强调从现代人的需要出发,重视人的完整性和人的需求多层次性,将人本观念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内,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才资源的管理,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关心职工的学习和生活,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切实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对外,则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高效、优质、温馨、亲切的医疗服务感动患者。不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理想信念、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各项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团结、敬业、拼搏、奋斗”的医院精神。

二、人文关怀必须有实质性的内容

医院遵循的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利益放在首位,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价廉、便捷的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不仅体现在医院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而且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医院人文关怀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一)医院对病人的关怀

医院对病人的关怀,体现在医院用良好的医疗设施、优越的医疗条件和相对低廉的医疗价格为病人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这就要求医院必须从病人需求出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人性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是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医院服务品质和人性化服务特色的外在表现。医院总体布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打造美丽温馨的“绿色医院”;院区、科室及花园草坪的设计和布置要充分体现“人性化”,院内平面图、科室标牌整齐醒目,各种医疗、生活设施和就诊流程充分考虑孕妇、儿童和残疾人的需要,能使患者心理得到安慰,调节患者的紧张情绪;医疗机构应利用健康教育宣传单、宣传栏、网络等形式宣传医院文化,营造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和谐就医环境。突出医院服务特色,简化医疗流程,科学合理配置科室和人员,充分发挥医院功能。在服务措施上,要积极提供导医和一条龙服务,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增加服务人员、延长服务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病人排长队挂号、取药、打针现象。力求用最好的医疗设备,最短的检查、治疗时间取得最好的疗效,确保病人来得放心,住得舒心,走得开心。

2.拓展卫生服务范围,努力满足患者的多层次需要。认真分析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把主动全面服务贯穿于诊疗工作的全过程。医前服务要提供健康教育、义诊宣传、科普讲座;医中服务要提供细致、周到、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医后服务要采用对患者、电话、回访、直接上门家访等措施,收集患者出院后的信息,提醒复诊或给予其康复指导等。由“要我服务”的被动服务向“我要服务”的主动服务转变;由传统的窗口服务向全员、全程的人性化服务转变。要将医疗服务、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治疗“六位一体”的新模式送进社区,开设家庭病床,为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使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快捷的卫生服务,真正享受到人文关怀。

3.关爱弱势群体,降低和减免收费。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同时,医院要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机制,切实解决“低保、特困”人群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医院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免挂号费、诊疗费,真正让人文关怀惠及每一层面。

4.强化制度建设,保证服务质量。在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上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做到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每个制度的环节上必须做到:一要更细,二要更精,三要更实,四要更优。坚持给每一位住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卡,每月进行一次医疗质量检查,每季度对医护人员、门诊科室、相关医技辅助科室等进行综合满意度调查,并设质控组和督导组,做到强化管理,严格规范,坚决贯彻,有力监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吸纳、改进。

(二)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

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医务人员的根本宗旨,然后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充分实践,倡导人文关怀,使病人感受到充满人性化的温暖和关怀。

1.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医务人员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思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修养;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而且需要宽厚的伦理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医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变过去那种病人围着医生转的不良现象为医生围着病人转,真正把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落到实处。

2.提高服务质量,和谐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要通过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用语言和行动安慰病人,同时对患者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不断用我们的文化内涵、服务品质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将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亲和的医务工作者形象展现在患者面前,让患者带着期望而来,载着满意而归。同时,在服务态度上,要热情、诚恳,做到生人和熟人一个样,贫穷人和富裕者一个样,干部和群众一个样。积极推行首问、首诊负责制,开展微笑服务、迎宾送客式服务,让病人在就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享受到家的温馨、爱的关怀。

(三)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

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关怀,体现在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精神、物质追求,积极营造尊重医务人员的氛围。

1.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创造,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医院管理者要带头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尊重医务的劳动,尊重医务人员成长进步,对那些贡献大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适当地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举办院歌、院徽、医院精神征集活动开展医院文化节周以及举办歌舞晚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2.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职工住房、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生老病死等方面,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每年可拔出专款,用于扶持卫生系统特困户、病灾户。在隔离病区内为医务人员安装电话,配备电视、为医务人员购买人身保险。

三、强化人文关怀必须切合医院实际

强化人文关怀,不仅要全员发动、全员参与,营造浓烈的氛围,更要切合医院的实际,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

人文关怀建设篇3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二附院)成立于1985年,经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练,二附院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家三级甲等骨科专科医院,同时还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医院。

一、二附院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医院文化建设逐渐成为全国各大医院关注的热门课题,但是目前学界对医院文化的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因为就文化本身而言,“人类的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多样,又极其广泛。在人类社会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文化现象,形形,林林总总,无所不在,正因为如此,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各式各样。”但是异中有同,医院文化的定义包含两个部分,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目前的医院评价标准来看,医院文化建设涉及医院管理、团队工作、科研水平等各个方面,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院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医院综合实力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关系。

二附院自1985年成立至今,医院文化建设一直是医院发展的关注点之一。它始终坚持“点面结合”,将整体实力的提高和骨科优势品牌的打造相结合,对提高竞争力,拓宽发展空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二附院尤其注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理念,把“关注、尊重、方便、诚信、温馨”这些人性化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医院服务的全过程,不断丰富医院文化的宣传载体,高度重视全体职工的思想教育。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二附院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附院在深入开展学习活动的同时,将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转化为工作项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二附院承前启后第三次腾飞的关键时期的航标,为二附院进一步建设医院文化提供了思路。

二、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理念建设

二附院深入贯彻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精神,大力建设医院文化,将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作为医院文化建设工作的重心,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践贯穿到医院文化建设上来。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医院工作中,医院文化的发展与以人为本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医疗服务的实施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创建和谐的医院文化,而和谐的医院文化又能为医院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在另一个层面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一总体思路的指导下,二附院以深切体恤患者、全面为患者着想的实际行动提升综合实力,完善医院文化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是《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提出的要求。二附院在医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人文关怀”“追求健康”“医患平等”等现代服务理念贯彻在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在服务患者的每个细节之中。医院坚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个系统理解生命、体察患者,一改过去“以疾病和医院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理念。在实践层面,二附院提出“四个圈”的工作原则,即: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全方位为患者做好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工作;医技科室围着临床转,确保临床诊断及时、准确;后勤总务围绕临床医技做好保障服务;行政科室则协调各方,为医院各项工作保驾护航,医院各环节紧密配合,加强联动,做到全院围着病人转。

医院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倡导人文关怀,温馨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做好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全面改变了服务模式,提升了服务质量。第一,由于处在内蒙古自治区,为了关照少数民族患者,二附院根据现实情况,在各科室配置会讲蒙古语的医生、护士。这样就消除了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方面的障碍,医生和患者也可以在诊断、治疗、手术和康复的全过程更好地交流,从而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提高了治疗效率;第二,二附院增设了门诊、手术“绿色通道”,在病区设立《心灵绿洲》专栏,每月召开一次“医患沟通会”,开展“与患者同上一堂课”活动,搭建医、护、患沟通的桥梁;第三,二附院为每位住院患者发放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住院患者初步诊疗计划书,在尊重患者知情权的同时,求得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理解和配合;第四,二附院不断完善医疗费用查询制度、费用清单制度、药品明码标价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树立了医院和医务人员诚信、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和患者的信任。

“用好服务换来好感觉”,这是二附院医护人员一直以来渗透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医护人员尽职尽责并不一定是好服务,只有让患者感到舒心才是好服务。这种感觉不是来自现代化的空调设备,而是来自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来自快捷畅通的就医流程,更来自医护人员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

三、行之有效的职工精神文明建设

职工精神文明对医院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二附院一向将先进精神文明的构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实行。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斯基曾提出:“若我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明了文化的物质设备本身并不是一种动力。单单物质设备,没有我们称作精神的相配部分,是死的,是没有用的。”一个长远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后盾作支撑。“新时期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化解职工中存在的思想矛盾和思想问题,在医院干部职工中树立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把医院建设成为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医德医风高尚优良、干部队伍勤政廉洁,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学术思想严谨活跃,人际关系团结和谐,文化氛围浓厚高雅,院容环境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窗口。”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这在二附院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是未来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动力。二附院党政领导班子把医院文化建设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将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有机地渗透到医院各项工作中去,研究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和每年的实施计划,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讨论。积极弘扬先进文化,引导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文化上奋发进取。还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二附院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员工激励机制,把医生分为五个层次也称“五个星级”:“一星”医生要有过硬的技术,这是医生最基本的能力;“二星”医生具备了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解答患者的疑惑;“三星”医生是在前两层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善于协调,尽量让患者少操心,安心养病;“四星”医生不但技术精湛,善于沟通协调,也要会算账,为患者算经济账,特别是经济较困难的患者,让他们既看得起病,又看得好病;“五星”医生则是具备了以上所有能力且精神境界很高的“白衣天使”。

目前,二附院的目标是有计划、按步骤地系统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力争在3~5年内使医院文化建设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患者”的氛围;树立艰苦奋斗、勤奋创新的敬业精神,牢记“只有把医院打造成品牌,自己才有未来”,在职工中自觉形成比学习、比干劲、比奉献的工作氛围。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始终,在医院内形成人人关爱患者,人人关心医院,爱岗敬业,关注社会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军.日本医院的人文关怀[J]. 保健医苑,2007,(1).

人文关怀建设篇4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首次将“健康”与卫生工作并列,这意味着国家已开始认识到“健康”之于发展、之于改革的重要性,要求将“健康”纳入整个深化医改的框架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世卫组织在1990年做了如下诠释:“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新的健康观念使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医院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更应涵盖心理、社会适应功能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医院人文关怀的提法恰好顺应了新时期党和政府对于健康与卫生工作的理解和要求,能够且应当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发挥作用。安徽省作为全国首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在出台的《安徽省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工作任务》中将“大力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就医感受,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医改深水区的棘手命题已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微观问题转向“预防为主、全民健康促进”的“健康医学”诉求[3],亟需重构医患关系文化,通过利益共同体到情感道德共同体,最终抵达价值共同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医院人文关怀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当代中国所说的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对符合人的合理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和保障[4]。医院人文关怀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细节,在医院为患者提供必需的技术服务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和文化服务,对患者的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和关心,表达对患者的关爱,全面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和精神慰藉。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中就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改善患者感受”。然而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人文关怀”一词始终浮于表面。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医院人文关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大多也仅停留在倡议、引导、学习的层面,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素质、道德、涵养、认识的高低,对于建设效果的考评、操作实践的规范等体制机制性的建设着墨不足。作为省属公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高校直属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皖医二附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在人民群众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根据2014—2017年省卫生计生委的数据统计,医院在全省省属医疗机构群众满意度调查中稳居前列,群众总体满意度达94.79%。2017年,我院作为全省人文关怀制度建设试点单位,从医学人文关怀的角度,针对当前医患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等焦点问题,从文化、制度、行为层面探索构建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并将探索成果积极应用于临床实践,让所有员工在思想和行动上接受人文关怀制度的约束和检验,进而实现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

2开展人文关怀制度建设的具体做法

皖医二附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关于卫生与健康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年)的通知》要求,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五项核心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示范性,提高群众就医和医务人员行医感受的突出亮点。医院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统一部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尊重和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和“问题导向”二项原则,确立“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三大目标,从文化、制度、行为三个层面,从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制度保障和人文素养七个维度,探索建立人文关怀制度体系。

2.1从文化层面积极培育和践行医学人文精神

2.1.1通过仪式和组织内传播广泛宣传医学人文精神

人文性是内在于医学的固有本性[5],它通过医疗机构的办院理念、发展愿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伦理认识、道德境界等集中体现为医院文化。从路径上来说,文化从来不是外在的强加和注入,而是内部的唤醒和开发。詹姆斯凯瑞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提出仪式传播,强调仪式对于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6]的作用。医院通过开展医学人文精神宣誓仪式来重拾仪式传播,让新入职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临床医学生,面向中国医师宣言、南丁格尔誓言、医疗行业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宣传展板进行宣誓,这有利于强化他们对医护工作的认同感、尊严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医院运用组织内传播丰富人文医学文化价值观的输送方式,使医院内成员获得组织现实,实现组织认同[7],使组织成员形成一种集体身份归属感,创造一种统一的价值观,从而认识到如何有效地协同工作。如医院在院内醒目位置设置中国医师宣言、南丁格尔誓言、医疗行业精神、希波克拉底誓言等宣传展板,坚持环境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成为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动力,文化自信的源泉,使“以患者为中心”的文化价值观真正落地。

2.1.2通过凝练口号和选树意见领袖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口号的运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功能性的文化表征。它突出地表现出目标导向功能、社会化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8]医院按照患者从入院、就诊、检查、缴费、出院等各环节,从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各角度,制定了人文关怀“十大目标”、“二十条措施”,内容简洁,要求明确,迅速在全院成为热议的话题,进而掀起学习的热潮。政策宣传是组织在政策执行阶段必备的环节之一,而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意见领袖是群体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他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9]。当合理、适用的目标和措施形成后,医院通过开展分层次的人文关怀培训等活动,把先行先试的科室和人员作为先进典型,发挥其引领全院医护员工主动参与到人文关怀制度建设中来的作用。到2018年初,全院医护员工均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之中。

2.2从制度层面系统构建人文关怀制度体系

2.2.1从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入手编印《人文关怀制度汇编》

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换位思考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根据医患沟通座谈会内容及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梳理编印《人文关怀制度汇编》。全书共分七个章节,重点从文化体系、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特殊患者服务等方面出台各类举措制度47项,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人文关怀的能力和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

2.2.2量化制定人文关怀指标及评价体系应用

Delphi(德尔菲)法开展了至少两轮的专家咨询,从医患沟通、诊疗服务、患者安全、服务流程、环境设施、制度保障和人文素养七个维度构建医院人文关怀指标评价体系,为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提高人文关怀的能力和水平提供考核评价依据。该考核评价体系由护理部牵头,每月深入全院各部门进行评价考核,查找问题不足,着力整改提高,形成PDCA循环。考核采取百分制,分值占比各有侧重,考核的要素设置充分体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特点,量化考核方式以科室为最小单位,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2.3从行为层面切实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2.3.1扎实推行优质护理温馨服务

根据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在病区推行尽显人文关怀的温馨服务。配备47辆多功能护理车,推行护士工作站前移,缩短护士的工作半径,激发护理主动服务意识。设置夜间护士定位灯,安装动态分贝监测仪,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心、安静的休息环境;部分病区每天晚上通过智能传呼系统对患者进行电子广播宣教,提醒告知患者晚夜间注意保暖、拉起床栏,提醒患者口服睡前用药等;对门急诊和住院患者实行健康教育处方、微信平台、IPAD视频播放、电子广播等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便于加深患者理解;将人文关怀理念运用到护理三新项目中,例如“输液恒温器在膀胱冲洗患者中的应用”、“改良拔除气囊导尿管方法在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医用保温毯在手术患者体温保护中的应用”、“智能护理通讯系统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等,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增强了患者的舒适度;拓展延伸护理服务内容,实现住院患者电话回访全覆盖,2017年住院患者电话回访率达93.36%;开展特殊病种的家庭访视662例,赢得周边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

2.3.2创新推出多项便民服务措施

设立住院便民服务中心,向广大来院患者承诺提供便民服务20条措施,不断丰富便民服务内涵。在公共区域为候诊患者提供网络、阅读、餐饮等舒缓情绪服务,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治疗饮食。在门诊等人员密集区域设立便民服务箱、充电区域、行李寄存处、母乳喂养室;开通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制作新生儿免费相册;合理设置挂号缴费窗口、自助挂号机、候诊座椅、陪护轮椅、饮水机、雨具等便民设施;实行代寄检查报告单等服务,探索开展门诊慢性病患者随访工作。

3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患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根据医院定期开展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2015—2017年,医院共发放出院患者调查问卷约3900份,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前两个季度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0.38%、93.43%、95.41%,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门诊患者满意集中体现在对便民措施、服务流程、服务态度、费用水平等方面。住院患者满意集中体现在对住院环境、医患沟通、优质护理等方面。近年来,正是由于持续不断地改善患者就医感受,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服务全过程,选择到我院就诊就医的患者人数逐年上升。门诊患者自2013年(医院划转初期)至2017年底,增幅达40.8%;住院患者增幅达112.7%。

3.2员工的凝聚力和主观能动性得到进一步挖掘

通过医院开展的职工满意度调查和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等方式,全院医护员工对医院发展、工作环境、个人成长、福利待遇、困难帮扶、业余活动等方面较为认可,职工的精神面貌有较大改善。2017年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40.36%,同比增加3个百分点。全院上下及同事之间沟通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和谐,在全院范围内逐步形成一种人人注重医院形象、人人关心医院发展、人人坚守工作岗位、人人讲究努力奉献的浓厚人文关怀文化氛围。全院职工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员工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人文关怀建设篇5

1 医院管理者应强化自身的人文关怀理念

医疗服务市场蕴含着特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如效率、公平和公正,自由和秩序,权利和义务及诚信等。只有遵循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才能营造有序而高效的医疗市场。医院应该承担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是不容推辞的义务,不能唯利是图、违反行业准则。医疗机构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如果唯利是图而忽视道德责任,其行为失范就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医院管理者自身应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成为医院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5,6]。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处理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医院发展与职工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对医院管理者来讲,一是应以患者为本,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尊重、理解、关怀患者,真正把他们当作生病的人,而不是利润的增长点,帮助他们与疾病作斗争;二是应以员工为本,医院应以所有员工利益为重,平等对待和尊重员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帮助他们认识其行为的意义及获得成功的手段和方法。

2 医院管理者应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管理体制

首先,要完善信息制度,加强医患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在网站设置栏目,包括就医指南、专家介绍、出诊时间、医保相关政策、医保药物目录、医保患者须知、常见病护理及化验参考值等内容,方便群众就医。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及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医院设置电子触摸屏,公示医疗及药品价格等信息,同时设置清单打印机,方便患者查询,让患者及家属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

其次,加强医德医风的监督检查,提倡廉洁行医,杜绝非法药品回扣和收“红包”的现象。医院可以成立医患关系办公室,公布其电话及举报电话,门诊和病房均设有意见箱,坚持定期在门诊和病房开展医疗质量、服务监督、医德医风的满意度调查,定期在周会或网上公布。

再次,在就医流程上,管理者需要制定一系列规范、科学、高效、便捷的服务流程帮助患者尽快找到相应的科室,调整服务时间,畅通服务环节,为患者提供高效、方便、优质的“一站式”服务,保证临床切实从每一个工作细节、诊疗细节和护理细节做起;有计划地为经常定期到医院复查的慢性病患者预约好就医时间,提供方便诊治部门指南、就医流程说明和导医、分诊等咨询服务。重视导医咨询岗位的重要性和导医咨询人员的固定性,加强素质培训,使其成为该岗位的专家,为患者作耐心、详尽、专业的解释。

最后,将医学人文素养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因为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执业技能,才能不辜负健康使者的称誉,所以强调医学人文的重要之根本是其能促进临床医疗的和谐发展,或是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医院管理者理应将人文医学素养作为医生考核的重要指标,医院可每年将医患沟通的有关情况作为考核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广大患者一致称赞的医务人员要给予奖励,对广大患者不满意的医务人员要给予批评和惩罚。医学继续教育考核内容中要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关系等人文课程。医院要积极宣传优秀的、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典型医生事迹,奖励和鼓励临床医疗中突出的人性化服务事例,以及对医学人文理念宣传、研究有出色贡献者,为临床医生提供在临床工作中医学人文感悟的交流平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生平时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

另外,医院管理层也需要落实保障医护人员权益的制度[7],采取措施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人身安全,维护好医院的正常秩序,坚持病区有警卫巡逻,加强警务力量、保安力量,防止患者家属闹事,扰乱正常就医环境和医护人员及其他患者的情绪。

总之,人文关怀是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建设现代医院的关键。人文关怀能真正融入到医疗服务行业中发挥其作用,就要求医院管理层在软硬件方面上下功夫、花心思,医护人员在医术、医德和医风上要有改善[8]。只有这样,人文关怀才会继续在医疗行业中延续下去,发挥其显著作用,引导现代医学朝着更科学、更富有人性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周国平.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36.

[2] 王东红.人文关怀视野中的医院发展.医学与哲学,2005,26(8):48.

[3] 杨桂涛,贺晓生.现代医院人文关怀缺失的思.医学与哲学,2004,25(5):42.

[4] 姜天俊,赵宝荣,楚文剑,等.患者对医院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谈医院的人文关怀.医院与哲学,2003,5(24):61-62.

[5] 杜淑英,吉训明,李作兵.医护人员人文素质缺乏的管理责任及干预策略.医学与哲学,2008,29(9):64-65.

[7] 林继蕻.提升人文关怀服务理念.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4(67):140-141.

人文关怀建设篇6

什么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的守望。有了这种情怀,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记者和编辑的眼里就不会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事实,还会有“人”,有对农民、农村、农业的关怀和关注。具体到县市(区域)报的报道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宣传政策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由于信息渠道不畅,消息闭塞,许多地方的农民对这些政策和相关法规并不知情。县市(区域)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喉舌,理应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者,在为农民宣传政策法规的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县市(区域)报首先要准确、快捷地传达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宣传解释,耐心讲解,释疑解惑,让农村干部群众知道这些政策,让农民朋友了解自己的权益。如《海门日报》2011年3月26日A2要闻版刊登消息《今年秸秆还田率要超过5成 财政划拨专项资金155万元》,将这项惠农政策及时告知农民朋友。又如《海门日报》2011年3月28日A1要闻版头条刊登《村级经济实施3年攻坚计划 今年70%的村集体收入要超20万元》,在推进富民的同时,海门市委市政府推进强村工程,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

二、传播科技信息,引导农民发家致富

在新农村建设中,县市(区域)报要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的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担当科技和信息的传播者,充分发挥引导优势,引领农村受众开阔视野,变革观念,提高素质,自主创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共同发家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海门日报》作为海门市的区域报,真心想农民之所想、急农业之所急,特别注重根据不同时令,解决农民朋友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每年春耕、夏收、秋播、秋收时节,海门日报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栏目“农事提要”,推介典型经验,并在经济信息中注意选取一些有关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信息,及时介绍给农民朋友。在关键时节,《海门日报》每周刊登农技专家的“友情提醒”,具体指导农民适时抓住棉花、水稻防虫防病,放水施肥的关键战机,让专家的智慧变成了千家万户的收益。这些稿件农民朋友看了深受启发,他们纷纷来电来信,表示感谢。因此,县市(区域)报的记者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生活,真心实意地去结交农民兄弟,体会感受农民的处境,将报道的主题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将记者的关注与农民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将报纸的生命与农民的生命紧密相连,才会给农民朋友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采编的稿件才具有真正的报道价值和社会意义。

三、倾听农情民声,关注农民多元需求

其一,在强化与农民沟通的过程中倾注人文关怀。县市区域报离农村最近,对农业最了解,与农民最亲,对农村的变化感受最深。采编人员要深入基层,到田间地头,真切地了解农民朋友的所思、所想、所求,真心实意地做他们的代言人,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多年来,《海门日报》新农村报道,采取平民视角,以平视的角度,平等的态度,通过《全面小康村村行》、《百姓安康村村行》《乡村现代化》等栏目,多方与农民交朋友,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在与农民朋友的沟通中让农民朋友体会到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从而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交口称赞。

县市区域报是当地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除了政策的上情下达,还担负着反映农民的意见和呼声、下情上达的重大使命。由于农村缺乏城市所具有的相对完善、便捷的反映渠道,农民无法通畅地向上反映情况,县市区域报要发挥自身功能,及时反映农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海门日报》“民生速递”专栏自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农民欢迎,成为报纸在乡镇发行中最大的“卖点”。

其二,在关注农民多元化的需求中倾注人文关怀。关注人、关注人的社会行为、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是“人文关怀”题中应有之义。谈到人文关怀,我们必须了解当前农民朋友迫切需要哪些方面的关怀。只有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新农村报道有针对性,从而收到预期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农村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农产品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逐步转移。如今的农民朋友对新闻与信息技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县市(区域)报采编人员要充分研究他们的求近心理、求新心理、求实心理、求知心理、平等心理和消费心理,充分考虑受众对新闻栏目、娱乐栏目、农业科技资讯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拓宽新农村报道内容,不断满足农民朋友多元化需求。

其三,在为农民仗义执言中倾注人文关怀。县市(区域)报要体现对农民群体的人文关怀,就要切实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与呼,切实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贡献。一方面,要深入农民中去,主动地找他们谈困难和问题,取得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投诉信箱、地址,开通、公布为民服务热线,为农民的正当投诉提供方便和渠道,对于他们的投诉要严肃对待,认真调查,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促使问题的合理解决。

维护农民权益,这也是新农村报道的落脚点。农民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利和政治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以及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权益;农民的民利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内部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这个群体在政府部门决策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四、创新报道形式,适应农民阅读口味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权威性与指导性是从传者的角度来规定的,而针对性与实效性则是从受者的角度来规定的。不考虑受者的传播,只单方面从传者的意愿出发,这不是有效的传播。因此,我们要在创新报道形式和时效中倾注人文关怀,以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营造平等交流的气氛,从而使新农村报道深入人心,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是开辟实用性专栏。《海门日报》针对农民对农业信息和科技的需求,开辟“当前农事”、“百姓之声”等专栏;为了报道乡村达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成果,开辟“全面小康村村行”、“乡村现代化”专栏;为了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开辟“走近村支书”专栏;为了便于农民群众得到通俗易懂的法律援助,开辟了“以案说法”专栏;为了展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人、新事、新风尚,开辟了“身边故事” 专栏。这些专栏不仅以充足的信息量满足了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需求,而且也为农民读者之间提供了交流平台。

二是充分运用版面语言。报道内容、形式与语言直接反映了一份报纸是否贴近农民群众,是否想农民群众之所想、急农民群众之所急、盼农民群众之所盼。

版面语言中的视觉语言主要是指图片、图表、漫画等非文字类的符号语言形式,它不但可以方便较低文化水平的农民阅读,还能增强版面美感和视觉,而且也是刊登一些不便于长篇累牍、不适于文字书写的新闻的有效手段。在新农村的报道形式中,《海门日报》图片占有25%的比例,加上刊登以图表和数字说话的“数字农村”,视觉语言在新农村报道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是强化故事性和通俗性。目前,新闻媒体新农村建设报道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硬”。内容硬,只见工作不见人,缺少情节和细节,没有故事性;笔调硬,空泛俗套的叙述和议论多,生动感人的描写少,语言干涩僵硬,不符合农民朋友的口味。为此,作为县市(区域)报的记者要不当“新闻官”,担当“故事员”――向读者传递有效信息,传递感人故事。记者走进农家,真实地报道农民朋友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他们眼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变化,也可以写出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

如《海门日报》2011年3月21日“一线风采”栏目刊登的《大学生村官的“亏本生意”》,讲述了常乐镇为群村大学生村官何艺“你来种大棚,成本我来出,赚了是你的,亏了归我的”,鼓励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的故事,道出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致富农民的美好愿望。

又如“社会观察”栏目中刊登的《乡村期待文化夜生活》,以“夜间结伴跑步”、“想要读书充电”、“丰富精神生活”三个小标题,反映海门乡村农民夜间生活的悄然变化和对丰富文化夜生活的期盼。

人文关怀建设篇7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阶段;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保证。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基础工程,这同时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人师表”、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它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终生的。因此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为强烈的典范性。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实际可行的榜样。因此,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更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加强师德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发展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成为高校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教师则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力量。作为主导力量的教师能否热心于教改,能否积极效力于教改,则是关系到教改能否深入开展并真正取得实效的关键。教师有了崇高的师德,也就激发出了责任感,主观上便有了精神动力,这样才能够主动用心去探索教学方法,并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大胆进行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师德建设,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基础扎实、适应性强、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又要德才兼备,有奉献精神,有优良的品质,这就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教好书仅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做人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要教好学生,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师德高尚的教师就像一面镜子、一个榜样,他会用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去影响教育下一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启发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督促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等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也正因此,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现实社会中名目繁多的乱收费到学术腐败与造假,从少数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到各种不严格履行教师职责的现象,如“范跑跑”之流的负面个例,都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这也折射出我们在师德建设上的不足。

高校师德建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首先是社会公德的失范、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固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多注重于僵化式的机制管理,普遍缺少人文关怀精神,在管理机制上也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进而容易造成教师的个人价值观产生偏差,对自身的职业价值定位、自身的人生追求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八十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兴起。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极大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对于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方面,国内大多数高校仍停留在简单、机械的机制制约和规范管理的层面。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只注重整体教育效果的实现,而忽视教师的个人成长发展、忽视教师个人价值体现的局面。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个人的价值诉求逐渐增强,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同样有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诉求的愿望。而高等院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学校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活力和素质。因此,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教师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人文关怀理念视角下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1.结合高校特点,在师德建设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加强师德建设的关键点,就是在师德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师德教育不仅是对于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教育,还应该体现在对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中,同时也应当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方面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则具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中应大力弘扬的观念。

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精神,是师德建设中必须坚守的重要理念,它强调高校对待教师时要在创造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格外重视师德教育对教师本身的个体发展和享用价值,把师德教育与教师的全面和谐发展联系起来,注重教师职业发展以及对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以丰富感人、充满人文关怀的师德教育去吸引广大教师,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使师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师德建设一定要与教师产生共鸣,要有使教师乐于参与师德活动的方式,否则就成了空泛的宣读和虚伪的说教。因此,师德建设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被教师所认同并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维、情感、意志,形成自我调控的自律机制,达到师德建设的外在强制和内在需求统一和谐发展,使学校保持塑造教师职业道德的良好环境。

2.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责任心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能真正做到为教育殚精竭虑,为学生呕心沥血。教师要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必须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岗位职责。岗位不仅体现在学校环境内,而且体现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每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特征。二是教师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尤为重要。高校的最大特点在于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并具有强大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服务社会的典范和榜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三是国家发展的责任。现代化建设要靠人才去实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个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民族、对未来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3.完善柔性制度建设,为学生教育打好基础

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强烈的人格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行为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对学生起到道德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仅要注意道德影响、履行道德义务,而且要以德修身。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特别是教师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培养,不仅能使教师达到更高的师德境界,而且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新时期、新形势,要求我们遵循师德建设的原则和规律,不断探索新的制度形式,在注重师德建设的环境、氛围的同时,要认真研究师德建设的价值取向,并制定相应的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把这种柔性机制完善起来,成为师德建设的制度保障。教师评价体系是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在采用的做法,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又不伤害到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身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鼓励广大教师培养良好的岗位意识,提高教学水平。

4.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师德培养

教师同样需要关爱和支持,而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应是高校实现对教师关爱的重要途径。我们在倡导构建关爱学生文化氛围的同时,不应当忘记同时创造有利于教师道德养成的校园文化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要体现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应体现在对高校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仅仅重视师德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学校全员的道德建设,是一项全体参与的大事。学校的管理者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提倡以德修身、以德行政,带动教师以德立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正使师德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不断探索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机制,通过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优化师德建设环境,促进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体主观内在需求与自觉,提高教师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连全明.师德师风建设之我见[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郭琦,等.师德师风建设新途径的探索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

人文关怀建设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126―03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内容上突出政治立场的确立,教育方式上突出人文关怀的运用,教育基础上突出制度建设的加强。

一、政治立场

在高校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坚持什么立场,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这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侧重于理论思维;在工作方式上具有较多的个体性和相对自由的特点。这一劳动特点构成了我们高校教师身上明显的优点和长处。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如果高校的教师对自身这一劳动特点和工作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产生诸多弱点和不足。突出表现为:

(一)政治信仰不坚定,缺乏崇高的精神支柱。部分高校教师不谈共产主义,不谈社会主义,甚至认为谈“为人民服务”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精神是一种幼稚行为。其现实的反映是,我们的部分高校教师在精神上出现了巨大的空虚,没有精神支柱,一些人甚至完全把金钱和感官的享受作为自己的全部追求,丧失了理想信念。

(二)政治方向不明确,核心价值观混乱。有些高校教师忘记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很好看待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满腹牢骚,在课堂上言论不恰当,甚至是非不分,价值观混乱。如某大学教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在七分钟内抢劫银行的行为,错误引导学生。

(三)政治冷漠,对政治活动不热情,甚至不参与。由于高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以个体方式从事脑力劳动,片面认为其劳动成果是个人成果,因而容易出现忽视和脱离集体和群众的倾向,不能很好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现实表现为政治冷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解决高校教师的信仰问题。什么叫信仰?信仰就是要找到生命永恒。不朽的价值,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这就叫有信仰。雷锋同志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寻找到生命无限的永恒的价值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撑,这就有信仰。我们必须为信仰找到一个有效的追问方式,切切实实地解决信仰问题。

(二)我们是在办社会主义的大学,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这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曾经有一位具有“高深学阄”的博士生说,他明白了资本主义是少数人吃得饱,而社会主义是大家都吃得不太饱。因此他得出结论说,他还得干资本主义。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自己有知识,可以属于少数人那边,搞资本主义他可以“吃得饱”。这件事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值得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如果我们的高校教师以这样的立场来指导自己的成长并教育我们的大学生,那么无论你学问多高,课堂多生动,绝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所需要的教师。

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续强调和进一步深化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指导地位和意义,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把握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信仰,解决他们的根本立场问题。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由于现阶段公民教育的薄弱,有学者提出以公民教育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教育重点是不同的。培养高校教师健全人格、爱国情操、民族意识和法治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公民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三)高校教师不要太热衷于政治,但要关心政治。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生活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多次强调“人类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人之所以成其为人,而不是动物,是因为他要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马克思特别强调,“人总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美国思想家莱斯特・瑟罗也说,“没有哪个重要的人类群体曾经生活在个人主义原始状态中,也没有哪一群野蛮人会聚在一起为他们自身的利益决定组织一个政府。只要人类存在,政治或政治组织就会存在。”

实际上,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是离不开政治的。依照法国社会学家艾德加・莫林的看法,知识分子一词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事文化方面的职业,在社会政治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对追求普遍原则有一定的自觉性。知识分子的职责就是从事精神生产,构筑和创造某种思想、理论和学说,并使其为别人所接受。我们高校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搞学术研究都离不开政治,真正的学者总是在教学和学术中表达出对具体现实的关怀。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重向教师讲明政治管理与政治生活,人的政治主体性与政治主体地位的实现,建设民主政治与实现政治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对政治保持必要的热情。

二、人文关怀

十七大报告首次指出:“要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的思想理论只能解决宏观上的问题,它基本上是一个逻辑分析,解决的是共性的问题,而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不同,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每一个人,关照到很多具有特性的东西就要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二是因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变化发展很快,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导致人们有时候交往不是很顺畅,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跟传统社会相比很大的特点就是心理疾患成为第一疾病,现代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精神病患剧增。三是因为高校教师群体在利益需求上具有独特的特点,他们关注物质利益需求但更为注重精神利益需求;关注现实利益需求但更为注重发展利益的需求;他们在独立人格利益需求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高校的现实表现是,师生关系有出现冷漠化的趋势,学生杀死自己的老师的极端案例也有发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不和谐,互相漫骂、攻击的现象时见诸于报刊;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没能从职业中找到成就感,积极进取意识不够;个别高校教师的自杀现象也时有出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方法新方式,主动去贴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

现代政治所处的环境是“感性符号”时代而不 是抽象时代,政治理论教育必须越来越多地通过感性的方式来渗透,通过文化的方式来表达、传播和发挥作用;我们的政治理论宣传方式更多的必须通过演绎、推理、辩论来达成共识,而不是预先设立无可辩驳的大前提;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不单要指引人的观念、思想,而且必须依托和体现于人的文化消费、生活方式之中,使之实践化。

与之相适应,我们对教师的理论灌输也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从单纯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向以提高人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从一般的思想教育功能向传播新知识新信息和新理论转变,从单纯的课堂讲授向社会实践大课堂转变。

(二)必须注意心理疏导,着力在“人性化”教育,特别是贴近人的成长心理层面上多做工作。

比如成功观教育。比尔・盖茨当然是成功的,但成功的方式有多种,我们不能总是跟最高的比,跟有钱人比,跟当大官比,这容易产生一种心态上的失衡。实际上,按照我们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本来给人们提供的成功的机会是很多的。刘少奇同志接见淘粪工人时传祥,他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清洁工人,我们分工不同但是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没有谁高谁低,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干得更好。

我们必须注重对高校教师进行职业价值教育。L・科塞认为大学是知识分子最适宜生存的社区,因为大学有个良好的交流思想的环境,有提供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报酬,有任期制的权利保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时间,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因而,我们必须强调,高校的知识分子其人生坐标应该定在书桌上、讲台前、实验室里,而不是在官场上、商场上,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

三、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也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

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管理育人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途径。因为:一是制度的暗示性作用在高校校园环境中表现尤为突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心理中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教师都希望自己所在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二是我们的教育对象高校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得更为明显。大学教师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自己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敏感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使高校教师的主体性更为明显。所以必须注意从制度上“苦心经营”,要有耐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高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根本指导原则。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和严肃性是保证校园和谐的前提。高校必须以完善党代会和教代会等基本民主制度为根本,加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营造一个适宜于广大教师干事的环境。

人文关怀建设篇9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value; Humanistic concern

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重要反映[1-2]。人文关怀理念已渗入到医院各个层面[3]。人文关怀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到医院精神文化方面,则是对医护人员精神世界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将精华部分作为丰富医护人员学习、生活与工作的支持;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院人文关怀领域的实践,有助于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医院文化氛围。坚持将人文关怀与科学的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实干作风、创新精神、高尚医德等相结合,可使医院呈现更加良好的局面。在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方面,要以患者为根本出发点,提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为提升医院的医疗服务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实践,就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医院人文关怀建设全过程进行思考。

1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医院在开展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对医护员工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以及生活待遇给予较多的关注,同时,通过开展医院内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医护员工在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中得以温暖。这些都是可喜的医院发展路径。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医护员工人文关怀方面的投入较少,重视医院经济效益的主要影响还存在;二是,对医护员工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制度较少,多数制度都是限于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管理,对人文关怀方面体现不足,更没有充分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来;三是,医护人员在外部的人文环境中接受的良好信号不足,在整体社会上缺少对医护员工的人文关怀环境;四是,开展医护员工相关涉及人文关怀活动少,基本没有多少活动;五是,在医院人文建设上,没有形成足够影响力的人文建设品牌,在学习借鉴上处于摸索的地步。

2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化的影响。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多数医院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建设,重视对医院硬件的增加投入,并没有意识把足够的投入放在软环境上的打造。二是,制度建设方面不科学。由于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考量,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在了经济效益上,也为此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里面涉及人文建设的并没有多少,不能发挥人文建设的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有些制度形同虚设。三是,社会外部环境不重视医护员工的人文建设,并且由于社会上形成的对人文建设的冷漠,导致医护员工在人文建设方面所接纳的积极信号不多。四是,医院在推进医护工作开展及服务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对涉及人文关怀和人文建设的活动很少开展,甚至有的医院长年没有开展。五是,在多数医院的发展进程中,没有总结与归纳人文建设的良好经验,致使在规律与经验性上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多少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这也为推进医院人文关怀建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3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提升医院人文建设软实力,重视文化与价值作用

医院的软实力是一种理念对实践的影响。软实力主要是医院发展目标、人文关怀、和谐友善的医护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等内容,展现医院的整体形象。医院软实力中重要的一项是人文关怀建设,是否能够做到底蕴深厚以及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新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医院发展状况,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研究,弘扬“救死扶伤、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履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同时,丰富活跃医院文化生活,加强熏陶感染和宣传力度[4],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丰富医院文化内涵,使其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医院精神文化的活力与影响力。重视文化与价值作用,这是医院科学发展中的必须面对的课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医改政策的出台落实,要求医院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创新医院党建模式,全面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 3.2 审视医院人文建设大环境,融汇传统与现念

当前,医院人文关怀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理念,也是一个现代化医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以韩国的医院为例,韩国追求的是“安静有序,舒适高效”的医院条件,管理上的分工相当人性化与精细化。不管是公立大型综合医院,还是私人诊所,韩国的医生和护士、护工有明确的分工。人文关怀要贯穿于患者就医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狭义的“诊疗过程”[5]。对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根据医院情况,护士会确定患者最合理的检查顺序和方案,全程陪同检查。通过医生、医生助理、护士长和护士等的分工协作,减少看病时耗费的精力和体力。而这个过程体现了韩国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使人看到韩国医院在人文关怀建设过程中的素质是如此的令人赞赏。

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6]。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是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关怀、对患者的尊严关怀,更是对患者恢复生命健康整个过程的关心、爱护。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它集中体现在对患者自身的价值、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人格与尊严的关心和关注[7-8],应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表达对患者的关爱情感等,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生命的能力。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心声,站在患者的立场,实实在在解决患者的难题,从而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让每位患者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机制度[9]。

打造医院人文建设新基础,发挥固有与创新效应。医学既是自然科学,更是人文科学,因为医学承担着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任务,理应具备人性之暖[10]。医院人文建设要形成新的基础,要从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走出来的同时,强化人文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地位;要在人文建设中既重视传统文化的固有作用,又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的创新动力;应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加以实施。

4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4.1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影响力的传递

提倡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人文关怀的影响力需要借助活动的平台进行传递,要有意识有计划有部署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体悟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强大作用。如,可以在医院科室中开展“论语中关于仁的知识讨论”“医者与仁者的关系”等传统文化的交流、探讨,可以开展“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等,还可以通过医院的刊物举办征文活动、发表学习讨论文章,组织医护人员到社会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以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医院人文关怀影响的传递,提升广大医护人员对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感、认同感。

4.2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

首先,在日常诊疗工作过程中,要教育医务人员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11]。医学的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医疗工作应以“以患者为本”的理念为指导,一切工作从以患者为中心展开,为促进患者康复不懈努力,包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关爱服务等[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作为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趋向高层次和多样化[13]。人文关怀最重要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对医院服务环境建设的促进,优质暖心的人性化服务最能够反映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成果。而这些,也是医院为患者及为社会传送人文关怀思想、创造真正福祉的关键。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良好的服务态度、对患者亲切的关怀、强烈的责任感等会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14]。必须强调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必须重视推行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在医院人文关怀服务环境建设中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这些措施上,包括微笑关怀服务、人性化跟踪服务、细节服务举措等。比如,上海市推广的由基层医院首创的志愿服务、隐私保护、情绪安抚、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等10条细节服务举措,成为上海深化医改、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社会关注和患者欢迎,这就是人文关怀服务环境成功的案例,也是当下医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的案例。又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侯凡凡作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分管科学教育院士,她在广州日报举办“名医大讲堂”搭建了医患之间的桥梁,在交流过程中,患者能更加理解医生。这也是人文关怀服务环境营造的积极案例。

4.3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教育培训

提倡举办讲授课程带动各科室潜移默化转变。应加强医患沟通,促使医患双方的情感顺利实现传递,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流[15]。必须承认的一个现状是,广大医护人员长期工作在艰苦与繁重的第一线,常背负较大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缺乏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培训,特别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更显乏力。而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重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举办各种内容丰富、精彩的课程,并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专项的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洒播在医护人员的心中,让这样的“种子”做好生根、发芽的准备。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培训具有带动各科室潜移默化转变的积极作用,能够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案例等作为医护人员践行人文关怀的指引。

4.4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制度基础的建设

应以制度的完善与健全提升医院人文关怀的持续性与长效性,让人文思想逐渐渗透到医务人员的心中,久而久之成为主观意识的一部分[16];要将医院人文关怀制度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好,打好制度推动工作的思想保障基础;要重点建立健全和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系列制度。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科室不同、面对的患者背景不同、工作环境不同等因素,人文关怀的举措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既要做好差异性的制度形成,又要做好指导性制度的确立。要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及时发现做得好的方面以及不足之处,要将实践中良好的做法、经验形成制度成果,发挥制度对工作的促进作用,将制度的推广运成作为工作机制,让制度能够重新回到工作实践中去,能够指导、促进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在工作中进行再实践、再检验、再总结,确保医院人文关怀的持续性与长效性。

? 4.5 进一步重视与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和谐环境的建设

要以和谐有序与宽松环境凝聚发展力。“人文关怀”“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已经作为新的服务理念被医院管理者重视[17]。人文关怀和谐环境的建设,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和谐有序与宽松环境,并由此凝聚发展力。医患沟通减少是现代化医院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之一,其原因是医院现代水平提高,忽视了医患沟通[18]。这些也是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和谐环境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应以人为本,经营有道,在患者得到满意服务的同时使医院利益最大化,形成医患双赢的局面[19]。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医疗质量、加强医德建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20]。医院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发展力的存在依靠环境,通过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的化学效应,能够为我们营造一片和谐有序的宽松环境,实现发展力的强大凝聚。

5 医院医护员工人文关怀建设的综合作用力

5.1 加大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力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和社会对医院医护员工的人文关怀建设应投入更多的重视,要把这一项课题列入重要研究范畴,进行经常性的调研,把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特别是要注重从示范医院身上入手,通过组织政府方面的有关领导、组织社会各个层面的专家,深入研究医护员工的人文建设,及时提出科学性与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从经费上、制度机制上以及人力保障上进行投入,抓好相关人文建设项目的落实。

5.2 从医院的自身建设进行强化,注重人文建设的推进

医院是人文关怀建设重要的阵地,也可以说是主阵地,只有加强对主阵地的建设,把更多的目光和措施落到人文关怀建设上,才能够使人文关怀从课题中走出来,从意见中落地生根。在推进人文关怀建设上,医院要有一批人文关怀建设方面的专家,能够及时提出和制订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的办法、方案,要做好定期的组织实施,并做到在这些活动实施过程中总结、归纳、推广。在建设一批人文关怀方面的专家上,要通过集中培训、个人培训、外出学习、公开招聘等办法,把人才团队带出来,使这支队伍能够为医院的人文关怀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5.3 重视家庭和个人等因素提升,为人文建设打下根基

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建设归根结底是一项对人的心灵和灵魂的陶冶工程,是通过这样一项工程唤起医护人员内心的温暖,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工作,并且成为正能量的传递者。因此,必须加强对一些不利于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建设因素的消除力度,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以良好的家风家训使医护人员在人文精神上得到教化,接受传统和现代的人文精神营养,从家庭的温暖环境中得到人文温暖的感召。

[参考文献]

[1] 葛建芳.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体现[J].护理与康复,2009,8(2):166-167.

[2] 高学琴,何燕,赵振娟.教育环境对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25(17):14-16.

[3] 曹艳敏.从人性化护理谈护士与患者的关系[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4(81):249.

[4] 黄立农,许志刚,廖生武.关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09(2):34-36.

[5] 刘庆春,王香平,左红梅.浅谈医学人文关怀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61-163.

[6] 卢建敏.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创新[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702.

[7] 姜小鹰,曹枫林,林雁.开拓前瞻卓越:护理专业永续发展――台湾护理及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2,9(6):281-283.

[8] 林茜,施姬.护理需要人文关怀[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56-57.

[9] 廖生武,徐恒,贾海娜,等.以创新为切入点促进公立医院医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3):400-401.

[10] 廖生武.医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0-81.

[11] 黄成华,黄钢.关于限制使用医疗技术管理的道德建设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20-23.

[12] 向月应,韩玲玲,王海艳.关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实践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92-93.

[13] 成诗黔,张步振,沈毅,等.满足病人合理需求!促进医院全面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6):3-4.

[14] 肖丽芳,廖生武,赖俊梅,等.利用医院文化培育实习医学生医德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8-89.

[15] 郭林飞,许志刚,廖生武,等.高科技视角下公立大型综合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44-745.

[16] 王巧巧,宋绍繁.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11):96.

[17] 贾海娜,廖生武,徐恒,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服务质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364-366.

人文关怀建设篇10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党支部狠抓党员的理论学习,在坚持抓好自学的基础上,组织集中学习,开展专题讲座。针对当前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和职业倦怠等问题,我们及时请心理学专家到校,为大家作心理咨询与辅导。

2.建立健全制度,以制度建设促和谐

如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使干部教师的工作行为由他律变成自律呢?我校党支部坚持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依据实际建制度、完善制度抓落实,联系教工、深入教工、贴近教工、情暖教工。

3.在奉献中闪光,以岗位业绩促和谐

学校党支部共有在职党员49名,其中25人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人担任年级或学科教研组长。他们是学校实施教育改革的主力和先锋,其中有的是教学改革的示范者,有的则是脚踏实地的奉献者。我们对全体党员提出的要求是:岗位作示范,改革当先锋,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用青春和汗水为建设和谐校园作贡献!

4.开展特色活动,凝聚人心促和谐

我们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温馨的“三八祝福”,让女教师们感受到同事间那浓浓的温情暖意;通过拓展训练,让教师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感悟到在同伴们的鼓励下挑战自我成功后的喜悦;每月在学校食堂都会为职工举行集体生日晚宴,老师们说:“烛光晚宴在校园,一片真情暖师心。”通过开展上面的活动,凝聚了党员心、群众心,增强了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了群众对党员的监督力。这些活动还拉近了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了有利于师生和谐发展的温馨家园。

人文关怀建设篇11

1 课程中人文关怀现状

1.1 情感教育的缺失

人文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人文教育切合学生的情感需求,满足实际需要才能达成最优效果,空喊口号是无用之举。当前的课程教育中,重知识教育而缺乏情感教育成为普遍的共识。在考试压力之下,人文教育处于不断被挤压、压缩的尴尬之中,即使是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面临被学科侵占的局面。学校不是认识不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而是社会把考试当作评价学校好坏,成绩是学生升学的主要凭借,所以中考、高考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价值导向,学校不得不把精力完全投入到知识教学中,忽略了符合青少年生命需要的人文教育。语文课程提倡“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是人文教育的体现,但是真正做到落实的寥若星辰。教育重心过分偏向知识教学,忽略情感教育的后果,就是学生陷入生活的麻木之中。钱理群先生曾经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就是这样的受教育者具备高超的智商,突出的情商,拥有丰富的知识,是社会眼里的成功者,优秀者。但是,这样的人却是“利己主义者”,自私自利,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自己,行为只为自己谋取利益服务。

1.2 教学与实际相悖

教育目标的落实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中。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内容偏向于成人化知识,倾向于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与生活实际存在不小的断层,而不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也当成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对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生活智慧教育。课程建设中看不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看不到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世界,看不到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成长的社会与家庭环境,使教育成为与学生个体成长互不相干的事物,成为单纯的认知。教育本来就来自生活,为了生活,在生活这片活水中寻找教育的内容与教育目的,最终的目标还是学生终身的幸福。如果教育脱离生活,学生没有生活的活水的滋养,就会失去生活的活力,缺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寻求生活生命幸福的有效策略。

1.3 体认知的薄弱

现代教育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实。课程教育过分偏重于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将陈述性的知识当作教学的主要重心,漠视生命教育,“为人”教育,存在着“为知”的倾向。人文教育的缺失学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之一,学校与教师对人文教育的敷衍是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不负责任。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中,眼中只有教案和课本,唯独没有学生,没有具体的个人。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脱离了作为个体的人的“看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法落实。这样的教育中,学生只是老师教学的追随者,学校管理的被安排者,无法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之中,并慢慢失去自己的主体意识,从个体转变为共体之一,成为茫茫人海中的普通的一个,必然造成尊严感的缺失与担当意识的缺陷,人性逐渐走向冷漠。只有将学生看成有思想、有生命、独立存在的个体,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体察他们细小的但是对成长至关重要的心理变化。真正去发现人、培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看见自己的存在,理解和尊重生命。课程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要保证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能忽略了人的个性的发展,造成千人一面的单调,人云亦云的悲哀。

2 人文关怀的实施策略

2.1 人文学科人文化

人文学科的一大重要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提供实践路径。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人文学科的人文性。以语文学科为例,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文性挖掘。语文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为文”的范本,而且体现了许多人生的智慧。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抒发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的距离被拉近了,教师可以更方便地体察到学生真实的心理,而不是隐藏的真实心理。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就是对故事主人翁或者作者的体验,就是对超脱自己的校园生活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思想,获得对真实世界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把握生活的真义。还可以通过写作来加强人文引导。可以在写作中渗透“为人”素养,设立写作专题或者主题,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真善美”的弘扬。如《热爱生命》《一位可敬的人》《难忘的事》等作文题,就是在训练学生“为文”的同时进行“为人”的养成。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成果的珍视,是对学生品德塑造的保证。重视人文学科的人文性,对于体现课程理念中的人文关怀十分必要。

2.2 丰富的教学方式

人文关怀的落实不是靠空喊口号也不是靠简单说教。丰富教学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并进行总结,归纳,讨论,强调主动参与与口语交际,组织协调,策划实施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可以学到合作、尊重、担当等品质,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与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可以转变教学思路。如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时,可以偶尔进行改编,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进行重组。这样学生不仅能将自己代入到教学中,产生真正的去恶扬善的价值取向,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学习教学内容的精神价值,既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能将人文精神的内核真正培育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人文关怀建设篇12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

人文关怀建设篇13

前言

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中,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能源尤其是水资源的枯竭为城市的存在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安全让母亲不敢让孩子在屋外独自戏耍,塞车令城市失去了活力和效率,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愈来愈近然而心灵却越来越疏离……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一员的建筑师,无论从责任道义还是自身专业上,都需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通过建筑师认真而又负责任的设计,尽量减少自身设计对城市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在“人类环境科学”基础上的建筑学,使众多建筑师真切体会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感到了新趋势下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创作的冲动。“可持续发展”作为时代的主旋律促使建筑学有了重大的发展,人居环境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建筑、城市和园林则成为其主导学科。研究绿色建筑、智能建筑和创造无废、无污、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筑文化已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

二,如何体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文关怀

绿色建筑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建筑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引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环保、节能以及亲近自然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又一热点方向。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文关怀始终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灵魂。绿色建筑中“绿色”的含义主要是指建筑的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功能,并且在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需要充分的尊重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而只有在绿色建筑中充分提相处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够完整的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确保绿色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三,绿色建筑设计节能的意义

1, 建筑设计与能源节约的关系

发达国家的能源统计,是按产业 、交通、居民和商业等四个部门统计。很容易得到建筑能耗数据,即居民和商业能耗之和,其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国的能源统计模式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分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批发零售、生活消费和其它等多个部门统计。如果将后三个部门的能耗当作建筑使用能耗,则我国的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 20%左右。

在很多建筑中,也没有区分各部分能耗。如通常认为在公共建筑中,空调采暖的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最大比例 ,其实这一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实际数据的支持。国内建筑物中能耗计量很粗糙,一般只有冷水机组有单独的功率表,空调的末端装置和输送系统的耗能无法与其它动力设备和照明的耗能区分开来。

建筑节能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建筑照明的能源消耗。建筑师应积极按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改善人们的建筑热环境质量,提高采暖、空调和电器的能源利用效率,减低建筑使用能耗,为节约能源,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筑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建筑的构筑因其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滞后于同期科学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思想上,一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往往凝结了这个时代最辉煌的科学艺术文化成就,最后它甚至会超越它的形象本身,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而穿越千年,世世代代的影响后人。这时的建筑所代表的意义也已超越了一般建筑师所讨论的范畴。

上述问题同时揭示了建筑物作为阶级社会的产物,会为相应的阶级服务。在学习建筑史时就不难明白建筑物中形制 、形象所反映的森严的等级、阶级思想。虽然建筑不会成为社会进步、建筑变化的先锋,它会随着设计人或是使用者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会形成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征而代表这个时代的成就和没落。虽然在物质上建筑不是速朽的,但它们都改变不了最终湮灭的结果。但其在精神及文明上的传承和影响却是长久存在的。所以建筑设计在文化和哲学上的意义显而易见。

建筑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关系

建筑,凝结了建筑师的情感。在传统(自然)美学中,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具有代表性且为世人所传诵的作品皆出自大师之手,因为他们独具各自的风格,美妙的构图、精致的比例、完美的空间组合无不给人美的感官享受。显而易见,这种偏重审美的评判取向均是以人为衡量的标尺,它为了人类而美。实际上建筑并非只为人而美,它包含着自身的价值。汉斯.萨克塞指出:“物体的美是其自身价值的一个标志,当然这是我们判断给予它的。但是,美不仅仅是主观的事物,它比人的存在更早”。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并创造着美”。建筑师的创作是一种人工环境的创造,如果我们不否认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话,那么在建筑这一人类基本生存的环境中,也完全能够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建筑的营造应具有生命力,减少景观的破坏、环境污染及能源额耗等。人工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各有所得,相得益彰,浑然一体,这就造就了人工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建筑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的融洽,而更应包括物尽其用、地尽其力、持续发展。建筑最终服务于人类,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 、心理、现实 、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健康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

三、如何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想要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改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重视建筑物生态功能的同时,考虑到建筑的设计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

其次,要巧妙的利用多种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将不同的设计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细节的设计与规划,力求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人文关的设计理念,达到人文关怀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在绿色建筑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