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实用13篇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1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

人文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精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注。具体来讲,就是对人本身,对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的关注及其满足;对人的文化素质,对符合人性的精神产品的需求、文化氛围、精神生活条件的关注及其满足;对人的基本权利,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及符合人性的权利和义务的关注及肯定;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追求的关注及支持。上述这些,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其核心是价值,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它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伴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我国从理论界到党和国家再到社会各阶层,都对人文关怀给予了极大关注;从理论成果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到社会实践,人文关怀已深入人心,成果丰硕。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把上述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所得出的结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较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及其满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强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民利,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和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目标,同时,又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需求。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换句话说,真诚地关心人、尊重人,让每一个社会个体充分享有良好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享有社会公平和正义,激活人们的创造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共同为社会发展尽力,共同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一种融洽互爱的社会氛围。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①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二是关注人们多方面感受和需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食品医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三是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符合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让人文关怀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一个需要心理疏导的人得到心理慰藉。

“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的是一种根本性的人文关怀,因为这一原则确认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将人的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从孕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只有当社会中的利益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冲突形式,逐渐转化为主要以利益摩擦和温和的社会冲突形式来表现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才可能不断持续,和谐程度才可能不断提升。当然,从提出“孕育和谐社会”的理念到这种理念体现为具体制度安排并逐渐成为真实社会结构的内容,需要一个孕育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不断化解利益矛盾、避免激烈社会冲突的过程中探索前进的。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在未来也不可能是一个没有任何利益摩擦的社会,她是一个因为有越来越科学的、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作保证,从而能使人们社会行动中的利益摩擦尚在温和社会冲突形式时就必然会被发现和被重视、被合理化解,同时又进一步促进制度体系更趋向科学化、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一言以蔽之,和谐社会包含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孕育和谐社会。

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意义

人文关怀发挥着动力源和平衡器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至关重要。在孕育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文关怀作为动力机制,为社会运动、发展、变化提供和传输能源和能量亦即动力;人文关怀作为平衡机制,维护和保持着社会各部分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社会和谐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动力的推动,同时,社会的和谐也需要平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人文关怀的动力机制作用与平衡机制作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在孕育和谐社会中,达到内在的统一。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才能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才有利于积极主动地化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全面实现。只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孕育,才能平稳、协调地向前推进。

人文关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二是有利于保护弱者和弱势群体;三是有利于推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人文关怀的途径

必须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与树立全面的人文关怀的思想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升人文关怀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提升人文关怀,它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注重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人文关怀是从社会关系、社会文明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促进发展,它强调社会发展的进步性、协调性和稳定有序性,注重对人的利益的充分保护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使人的价值充分体现,在和谐相处中促进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树立全面的人文关怀的思想,在孕育和谐社会中真正做到对人的经济关怀、政治关怀、文化关怀和基本权利的关怀。

提升人文关怀首先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治本之策。必须把发展作为提升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深刻认识发展在提升人文关怀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通过发展来提升人文关怀。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提升人文关怀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因此,在孕育和谐社会、提升人文关怀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提升人文关怀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公平关怀。只有真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公平关怀。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创造出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对城乡居民的公平关怀。

提升人文关怀要建立健全制度保障。邓小平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②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提升人文关怀的重要保证。要根据提升人文关怀的需要,在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多下功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同时,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实现人文关怀的制度化、有序化。(作者为枣庄学院纪委书记)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2

(二)关怀德育与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1.此“关怀”非彼“关怀”在笔者提出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前,学术界比较广泛使用的是关怀德育这一提法。然而在细细研究现有的关怀德育理论之后,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与其说是关怀德育,不如称其为关怀伦理视野下的道德教育研究。可以说,关怀德育中的“关怀”与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关怀”是存在着相当的差别的,可谓此“关怀”非彼“关怀”。简单地说,关怀德育中的“关怀”是狭义的“关怀”,而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怀”是广义的“关怀”。关怀概念首先是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尤其以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派为代表。美国学者吉利根(C.Gilligan)在批判科尔伯格“以正义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创建了关怀伦理,提出要注重道德教育中的“不同的声音”,她认为女性更加倾向于以关怀和责任作为核心价值来解决道德问题。之后,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Noddings)将关怀伦理应用到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的关怀模式。关怀伦理学的其他代表人物萨拉·拉迪克(S.Ruddick)、琼·特朗托(J.C.Tronto)亦对关怀伦理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关怀伦理逐渐地突破女性性别主义的局限,关怀的概念界定亦逐渐明确,被认为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情感。可以说,西方关怀伦理学派为关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关怀理论传入我国之后,关怀伦理思想以及关怀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德育的启示亦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现有的研究亦仅局限于此,并没有把关怀放到更为广阔的古今中外思想长河中。而古今中外的关怀思想,如中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西方的自爱、博爱思想,甚至佛教的慈悲思想、基督教的圣爱思想,这些都应该是广义关怀的应有之义。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怀”概念,正是基于这种广义的关怀。甚至可以说,这种广义的关怀伦理思想与正义伦理思想共同构成了古今中外的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如果说正义伦理的要旨表现为做须做的事情、得应得的东西,那么关怀伦理的精义则是为了被关怀方的利益而自觉地做比须做的更多的事情、得比应得的更少的东西。”[6]可见凡是强调对人、对物、对社会重视、挂念、付出的思想,都是关怀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共同构成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这种建立在更为广泛的关怀思想基础上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更具有包容性、更富有生命力。2.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一词也可以分为广义德育和狭义德育。狭义的德育特指道德教育。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道德教育是指“把一定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可见,狭义德育,更加强调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广义的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基本一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有不少学者常常以德育一词指代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德育中的“德育”是侧重于道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教育内容则是较广泛的,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7](P4)5大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上也必然涵盖以上5个方面的内容,其关怀理念也必然贯穿于这5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怀关系中,开展以关怀自我、关怀他人为主线的道德观、人生观教育,以关怀社会为主线的政治观、法制观教育,以关怀自然为主线的世界观教育。这也进一步说明,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缩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的范围,而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整个过程中,突出并坚持其中的关怀维度,以期在进行以关怀为主线的教育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

二、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或形态,是关怀思想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在这一概念基础上衍生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联系在于二者都落脚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促使其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的主要区别则在于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把关怀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一层更具温情的色彩。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引入关怀理念,所以在明确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之前有必要对关怀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对关怀概念的理解是理解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首先,从中文字面上分析关怀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关怀,得到的解释是“关心:关怀备至、亲切关怀,关怀青少年成长。”可见,《现代汉语词典》中关怀等同于关心。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进一步查找关心一词时,得到的解释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心群众生活,这是厂里的大事,希望大家多关点儿心。”。[8]可见,在中文释义中,关怀的对象包括人或者事物,关怀意味着对人或者事物的重视和爱护,常常关注、挂心、挂念。其次,如果我们从英文字面上对关怀概念进行分析,关怀则可以被翻译成以下英文单词或词组:carefor;showloving carefor;showsolicitudefor;solici-tude;thought。这些英文单词或词组的含义分别是喜欢、计较、尊重、照料;眷注、关注;挂念、渴望;思想、思索、关心。通过对关怀一词的英文释义的查找与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充分地理解关怀一词的含义,关怀不仅仅是一种尊重、挂念、爱护的心态,更是一种为了实现这种良好心态而进行的思索、照料的行为。关怀是一种在心理动机和行为结果上都强调关爱他人或事物的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理念和方法,关怀应该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关怀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主体、内容、方法等方面均有变化。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与更加强调政治性或者阶级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突出其中的关怀维度,强调关怀性和政治性并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关怀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上,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且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感知关怀、回应关怀、实施关怀的品质,进而最终促进被关怀者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形态,是关怀思想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思政治教育中融入关怀理念,运用关怀方法,通过具有关怀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怀关系中,开展以关怀自我、关怀他人为主线的道德观、人生观教育,以关怀社会为主线的政治观教育,以关怀自然为主线的世界观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感知关怀、回应关怀、实施关怀的被关怀者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解读

要正确理解上述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还需要从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怀性和政治性、关系性和动态性、自然性和伦理性、情感性性和知性的辩证统一中去把握。这也构成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关怀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关怀性和政治性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与本质与两个不同的概念。本质属性的落脚点在于事物的一种性质,本质则落脚于事物到底是什么的事物。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的研究,迄今尚无定论。有学者坚持思想政治本质属性是一元论的观点,有的学者坚持二元论甚至是多元论。但有一点基本趋于达成共识,即认为政治性或者阶级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一。笔者坚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二元论,认为关怀性和政治性同时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之所以仍然把政治性视为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因为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强调社会或社会群体促进其成员形成符合这一社会需要的关怀取向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其中的“社会或社会群体”、“符合这一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就明确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在中国社会,这个“社会或社会群体”是指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这就决定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或者阶级性的属性。这也顺应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关怀性也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符合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强调了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关怀理念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试图通过更富有关怀价值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关怀敏感度、值得被关怀和懂得付出关怀的人。所以,关怀性不仅仅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一个特征,而应该上升到本质属性的地位。总之,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和关怀性的两大本质属性。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在兼顾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双重目的时,更加侧重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加侧重培养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具有关怀品质和被关怀品质的人。

(二)关系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P56)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即人无时无刻不处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中。”[10](P24)可见,人本身就是作为一个关系性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结点。通过一个个相互联系的结点,社会构成一个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处于社会整体中的这一个个体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向心力,形成共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从而产生社会归属感和社会凝聚力。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基于对人的关系性本质的充分认识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既符合人性的需要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需要。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强调的关系有三大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怀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怀关系。在第一大类人与人的关怀关系中又可以细分为人与自我、与熟人(父母、师长、朋友、恩人)、与陌生人三类。可以说,每个受教育者都是处于这样一种交错复杂的关系体系中,其关怀素质的养成有赖于与以上各种关系的关怀互动。从动态上分析,完整的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至少包括以下4个环节:第一,具有关怀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发现受教育者明示或暗示的被关怀的需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付出关怀、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感知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第三,受教育者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怀互动中体会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满足被关怀需要;第四,也是最为关键的,被关怀者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关怀品质,并实现角色转换,能够以关怀者的身份关怀他人,真正成为值得关怀和懂得关怀的人。纵观以上4个环节,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怀关系中进行的,一旦在某一环节上关怀关系破裂,则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就在那一环节戛然而止。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性与动态性相辅相成,使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关怀关系中动态进行中,完成整个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三)自然性和伦理性的统一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3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问题

1.重视社会性,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为适应社会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但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政治化意识形态仍然支配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重视学生的社会性而忽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拉大学生的社会性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将重点主要集中在促进政治、经济的整体发展中,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获得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1]。在社会思想观念上,过分追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对学生个人价值的深入挖掘与研究。因此,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了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轻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倾向。

2.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重视受教育者的共性发展、忽视个性发展的弊端,影响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导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长期强调学生的共性教育,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限制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违背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思想。一般情况下,在重视受教育者共性教育的同时,他们的个性发展也会被忽视,这种教育模式没有考虑因材施教,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价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兼顾共性发展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2]。

3.重视理性,忽视感性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的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在现代教育中,偏重理工农等学科的教育、忽视人文科学发展的现象普遍存在,理性教育受到过分重视,过分强调人的理性,忽视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教育效果不佳。思想政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人类社会和个体和谐发展为目的。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理性和感性的兼容,二者不可相互替代,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人的理性和感性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实际的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教育部曾经提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3]。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认同程度和这门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呢?这个因素就是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人文关怀这一基础性维度。或者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有领会到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人文关怀。

然而,这种对人文关怀的界定还过于模糊,没有澄清人文关怀本身的性质,因为个体的差异、个体的需求虽然是值得尊重的,但却要对这些主体性因素有一种定性的评判。因此,从性质判断的角度看,所谓人文关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从“人”本身出发,对人所应当过的理想生活做出的深刻反思,从而让大学生明确高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大学生首先应该塑造一种理想的“人格”,而后才能进一步形成健康的政治素养,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实践当中。如果在最基本的“人格”方面不能得到优良的训练,就失去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最基本的资格。

三、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1.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

校园制度建设不仅仅是约束广大师生的一项制度规范,更是引导师生在参与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中得到教育、得到激励的一种催化剂。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只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2.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实施人文关怀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具备高尚的师德、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更是至关重要。因此,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注重转变育人理念,拓展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从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折射出人文关怀的光辉。

3.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机制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信息反馈机制、心理疏导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机制,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首先,要加强信息收集。其次,要加强信息反馈。这里的信息反馈主要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一般是指在师生中广为流传且内容积极向上的信息,教师所得到的大部分反馈属于此类反馈;而负反馈则是一些表示对学校的一些做法不满、在同学之间流传且老师很少知道的负面信息。

结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模式构建中,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原则,发展和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以提高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为重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教育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教育模式的构建和推广。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4

1.人文关怀是形成完整人格的必需元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三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是祖国的栋梁,肩负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具有完整和独立人格的人,家长、社会乃至老师承担着巨大责任。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像住在温室里一样,见不得任何风雨,受不了任何挫折,父母也过度地溺爱孩子,然而孩子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意志薄弱,自我、任性又自大,总喜欢和家长唱反调,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疯狂、不计后果的行为。为了不让这种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家长、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培养形成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学校教育事业的贡献,更是对孩子的家庭和整个社会的贡献。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开心、最幸福的事,会让家庭更加美满。对于社会来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塑造一个个栋梁之才的良好开端。

2.培养一个健康乐观的初中生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教师,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性格养成、人生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类的文化传承就是在这样一代一代的教育中延续下去的。所以,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是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名教师缺失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那么在教育的工作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观和性格养成。

二、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

初中教学中,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如今的社会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1)出现这种现象,与老师的个人素质和性格分不开。对于广大的人民教师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方法,对于有部分教师,只注重于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部分人民教师在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这种原因造成的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是最广泛存在的。(2)学校的原因,与教师的原因类似,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这种原因所造成的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后果也比教师个人原因造成的后果要严重。(3)社会上存在的过度依赖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的标准的不正风气,也是造成初中教学中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这股风气,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评判标准,从而影响到家长,家长又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老师的标准,而忽略老师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所做出的努力。然后一环一环地又影响到学校,再反馈到社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初中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三、初中管理中对加强人文关怀的对策

加强初中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对策主要从三个方面。(1)对于学校的管理中加强人文关怀的政策,学校的政策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绝大部分教师都会按照学校的政策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所以学校的教学政策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单一地偏向学生的成绩,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更注重学校层面的人文关怀。(2)要从教师的个人观念和素质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一线,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所以要让教师改变自己的观念,摒弃成绩是最主要的目标的不正确的观念,让教师认识到人文关怀对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加强初中教学中的人文关怀。(3)学校应组织家长会,仔细而耐心地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改变固有成绩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引导正确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使学校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初中教学管理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原因复杂,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5

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党的一贯做法,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重要武器。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那么,如何创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是当前关注的重点。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2],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基本方向,开创了新的途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遵循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去。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释义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渊源

“人文”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古籍《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3]。“人文”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在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是人类从野蛮落后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疏导”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它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教导和诱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但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高高在上,难免束之高阁,往往不能真正解决教育对象内心的疑虑。而“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实现这一功效方面具有更加实在的作用。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一种理论创新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文关怀”,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特别是把“人文关怀”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正确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使“人文关怀”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更易于落到实处。“疏导”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 “疏导”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因而在实现这一功效方面具有更加实在的作用。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一种工作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往思想政治工作有时不尽如人意,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工作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工作思路比较狭窄即为其中之一。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在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上,容易造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对我们有一种勇于创新、视野顿开的感悟。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文关怀”就是确立人的主体性,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以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心理疏导”则更加注重人性审视,它不仅建立在对对象的尊重上,而且是贴近对象的实际需求。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地心理疏导常常可以使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工作由“说服教育型”向“理解沟通型”转变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更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

再次,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体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但与此同时,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人们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们党的事业发展尤为必要。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要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就是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引导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人的平等,尊重人格。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灌输式说教方式,应通过人性的需求,理解自己工作的对象,采取换位思维、互相探讨、平等沟通,达到思想上相互信任,感情上相互理解,认识上共同提高。尤其是领导者,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不可高高在上,以权压人,以势压人,要尊重自己的下属,平等待人,“敬人者人恒敬之”。俗语所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艰苦是地矿行业特性,有的领导者善于人性化的关怀,他经常对野外员工的工作、生活、家庭、安全等方面示以关心与问候,这些小小的举动,都会给野外作业的员工久雨盼甘霖之感。人文关怀应特别注重人的感情,人的感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枢纽。

2.个性化原则。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每个人由于性格、兴趣、知识、修养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或者生活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现象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是必然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忌用一把钥匙去开万把锁,切忌把众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都用同一标准和同一模式来衡量塑造。在当今面临社会形态多元化、群体多层次化、价值观念多重化,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深入实践多作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工作对象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态度,从人性的角度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办法疏导之,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实效性

3.通俗化原则。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工作、生活、文化之中,即大众化和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群众,而我们广大群众面对的是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问题。所以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大众的需求开展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切忌将向群众传授的思想理论高深化,造成“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的局面。应当把高深的思想理论通俗化,要将思想政治工作生活化,从群众所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入手,从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入手,从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力点、有的放矢。只要我们把思想理论通俗化,教育内容生活化,工作方式个性化,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群众,贴进生活,走进群众的心灵。

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及时了解掌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放矢,要达到工作效果,就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真心实意关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思想困惑与矛盾,千方百计为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当前,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样的强烈震撼与冲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要一方面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使人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发展,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他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统一起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要更多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2.要善于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要在全社会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意识,注重从心理上引导大家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同时还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要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协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要着力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让人们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3.积极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理论和实践表明,尽管心理危机本身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但早发现、早干预是危机干预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要提高危机干预、预警意识,建立有效的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提高大家的心理应对能力。要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反映机制,加强社会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促进社会情绪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加大心理卫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体现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6

人文关怀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自古就有。中国儒家思想中体现的人文思想,希腊的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及马克思人学理论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人文关怀的涵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其中都包含着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怀人的思想。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以来,国内学者们围绕人文关怀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医学等视角对人文关怀进行了探索。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更是成为一个热点。截止2012年5月初在中国知网检索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论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45篇,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相关文章有8篇,中国博士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现今,与本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已取得丰富成果,这为本文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人文关怀内涵的界定、价值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施人文关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问题,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内涵及及其载体的研究。伍揆祁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为开发“主体性”(立人)、“发展性”(善人)、“创造性”(达人)。[5]王学俭、宫长瑞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必须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靠课堂教学、社团组织、校园环境及教师队伍等多种载体,增强人文关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作用及其意义的研究。蒋永华认为,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符合人的本性,应当与人的生命整体融合,与教育整体融合,与大学生的生活融合,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7]丁钢等人认为,人文关怀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维度。加强人文关怀,创建一个有利于沟通和共鸣的人性化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手段。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通过提高教师和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倡导、实践人文关怀,回归工作重心,连接纽带,延伸工作的内容和手臂,建立多为评价体系,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绿色走廊和生态环境。[8]孙树勇则强调了关注学生个性人格品质的培养对于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尊重”二字是“民主”教育学生和引导人文关怀的首要原则,并且还将学生高水平文化精神的构建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9]

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原因及其现象分析的研究。任效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其社会价值和工具价值,不论在目标和价值的定位上、方法的实施上及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需求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文缺失。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重新审视目标价值的定位、创新教育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实现独立人格的培养,是走出其困境的有效途径。[10]李训茂认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缺失表现为:一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师生交流的机会日益减少,师生交流的情感沟通日益缺乏;三是忽视学生的政治需要和受教育的层次性需要;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错位现象;五是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本思想。[11]杨怀中、张弘正指出:“面对人文关怀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社会功能,体现社会价值;创新教育方法,融合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增加科技含量,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增强;增强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12]

第四,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建构的研究。王东莉认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关心人的基本需要到引导人的终极追求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表层往深层推进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次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13]戴树根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依托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团,创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机制。[14]卿定文则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差异性人文关怀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教师等形成共识,各方面创造条件,对大学生个体区别对待,教师有差别、有针对性施教。[17]

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中也蕴含人文思想的意蕴。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她从1984年出版的《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开始,提出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把关怀建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及民主和尊严的基础之上。另外澳大利亚的史学家康纳尔曾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文关怀”。

诺丁斯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和方法都应具有道德性,即关怀性。[17]他的思想对我们研究有借鉴意义。但是关怀道德教育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不同之处,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

三研究意义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既是一种新的德育观,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方法。“人文关怀”,这个概念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7]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自然现象,“人文”是指社会人伦。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要以伦理文化来治理天下,有精神教化之义,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这一“文治教化”精神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力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命运的思考。“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18]人文关怀的本质就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的实践模式,是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

从理论意义来讲,人文关怀并非是新时期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理性作为基础,提出人本思想,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整个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需要的尊重体现着可贵的人文追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宝贵的经验与方法也体现着深刻的人文理念。人文关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正是由于二者研究对象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结合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并实施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方略中对人的关怀,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总之,加强人文关怀研究,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意义来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短时期内大量的社会问题频繁出现,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大学生中只注重掌握专业知识的现象比比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反映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文关怀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切入点,对于解决学生的思想矛盾及现实困惑,使其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保证。

四研究主要内容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诠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内涵,梳理人文思想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及成因,提出相关对策。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大学生群体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内涵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从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理想关怀以及其日常生活关怀的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来说明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依据当代大学生所特有的时代特质,具体阐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系统梳理我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文性”的思想发展和演变,西方文化传统中人本主义思潮中对人的个性与理性精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科学阐释及其所具有的人本意蕴,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本理念及一系列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经验,进一步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思想资源的结合点。

第三部分:深刻剖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落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但在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入探寻其产生的原因及制约其产生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第四部分: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实施的合理路径。针对目前存在的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构建符合“以人为本”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并且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与环境营造等相关的方面,使人文关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具体的落实到实处。

总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当重要,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在阅读、整理所掌握的材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研究还在一些方面存在欠缺或者尚未涉及。鉴于上面的理论空隙和缺陷,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历史借鉴、理论联系实际等研究方法,在吸收目前学术界对此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尚未涉及或理论深度欠缺的领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其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借鉴。

总之,文章旨在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试图从人文关怀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理论根基不够深,理论水平有限,文章中肯定存在诸多疏漏、缺点甚至错误,恳请专家、师长和同学批评教正。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4].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N].光明日报,2005-01-19.

[5]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

[6]王学俭.宫长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载体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4):19.

[7]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3):24-27.

[8]丁钢,丁健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J].江苏大学学(高教研究版),2004(2):35-38.

[9]孙树勇.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2003(7):16-19.

[10]任效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理论观察,2006(1):32-34.

[11]李训茂.论人文关怀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107-109.

[12]杨怀中,张弘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03(9):35-37.

[1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14]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125.

[15]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25-27.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7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现阶段,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高校W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全社会关怀学生,全面关怀学生,全过程关怀学生,关怀全体学生,特别是关怀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道德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一)现代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高校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初出茅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思想行为进行指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专业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和培养的基本单位,把人文关怀落实于高校各专业的各个层面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是十分必要的。

(二)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大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发展需要,使其自身人格得到完善。大学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们课本上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其人格人品,培养其成为怎样的人,着重在思维意识上的培养,使其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注重人文关怀,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启发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以及自律意识,让他们能够快速地适应生存环境,增强自控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得以全面发展。

(三)注重人文关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道德必然趋势

二、我国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存在不足

教育方针、学校制度、教师和学生自身是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内容已经跟不上时展的今天,很多教师仍然没有注意在教学方式和能容上的改进和创新。显而易见,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的需求,再加上现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疏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等现象。现阶段的高校学生基本上都为九零后,他们对知识的创新性和趣味性的要求都相对比较高,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的内容本来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比较枯燥无味,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的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的话,思想政治教育恐真难以发挥其真实的效用。

三、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一)提高高校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更注重人文关怀,首先就应当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对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们进行教育和培训,改变教师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观念,向他们灌输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传授更多的人文关怀教育的教学方式和优秀例子,使教师们在设计和开展人文关怀工作室的针对性得到提高。还可以将他们的福利与其实施人文关怀的效果进行挂钩,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文关怀进行改革。教师在对人文关怀进行讲解时,可以更多地结合案例和生活实际,尽量避免照本宣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理论与实际的密切性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人文关怀教育,都不能仅仅是由教师传授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通过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说明,最好是选取一些关于思想政治并且强调人文关怀的社会或者是经济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人文关怀理论与实际的密切性势在必行。

(三)高校建设应注重融入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不应只体现在课堂教育中,更应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因此,高校也应重视校园文化里的人文建设,并且这种建设既要体现在学习的硬件设施中,也要体现在人文设施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8

人文关怀主要是将人作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体、动力和目标,关注人的价值、尊严、个性以及理想等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关注人的生存过程中的各种情况,肯定人的尊严和与人性相适应的发展条件,关注每一个人、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追求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一种关怀。要在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到人文关怀,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认可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是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占据着核心位置的主体,要实现和谐社会建立,就必须先从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做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科学认识人存在的价值,明白人是实现和谐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动力,人的和谐发展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与发展。

(2)尊重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人作为物质生活及政治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要在关注人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人的精神文化方面需求的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和情绪行为以及意志等方面加以调节改变,达到消解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讲,即通过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了解沟通的方式,改善对方的心理状态,利用对方认知、信念及态度情感的变化接受所需传达的思想,从而转变其不良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障碍。它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促进人们心理和谐的科学手段,因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且有较强影响力和说服力,在实际思想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心理疏导的应用。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系

人文关怀主要是对人进行科学全面的认知和理解,而心理疏导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方法,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或思想障碍加以疏通和排除,促进人们思想意识和素质的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水平为目标,人文关怀引导着心理疏导的方法和方式,心理疏导工作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要严格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的主体性,树立关注人、关心人的价值方式,关怀人的价值意义,促进人的科学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不只是对人在物质层面上进行关注和支持,还对人在政治及精神领域进行关注,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心理疏导注重对人心理和思想上的关注和分析,在充分尊重对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是科学发展观在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2、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满足时展要求的体现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将思想政治工作由传统的“说服教育”转向“理解沟通教育”的形式,增强了说服力和影响力。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人们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压力,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这方面入手,加强对人们精神疾病的缓解和改善,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和谐。积极引导人们提高自身修养和人格完善,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将个人价值与他人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使之相协调统一,这也是顺应当展的需要。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新的社会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进行政治教育,实现社会价值,还对促进人的科学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的内容和方法,对于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提供了良好的实施途径,也给其指明了工作方向。在具体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人的内在需求,充分考虑不同人之间的思想差异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建立和完善和谐管理模式的重要方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加强人们之间的平等交流、尊重各种人本需求、重视心理引导等方式体现人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和谐管理。

三、有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途径

1、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有效实现和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要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以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并将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性和道德性的层面上,而是更加注重思想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观念性,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关注教育对象的个性、情感和人格等,做到教育客体性与主体性的客观统一,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科学内涵和本质,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将其落实,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2、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就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不能依旧按照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识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局限和效果的有限性,思想政治内容和观念的更新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教育理念来实行。同时,依据时展要求和工作经验,对工作模式加以创新,改革思想工作中的工作形式,不仅要进行思想内容的教育,也要有人本性的思想传播。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9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十提出要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解决群众困难、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最有说服力的举动。要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听民声,深入实际察民情,深入群众访民忧,切实把握好新形势下群众的思想脉搏、精神需求和心理期待,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更好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中肯綮”,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来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增进群众感情,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着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中做好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今后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文明创建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让人民群众从中得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端正心态。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更强调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培育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劲力量;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身利益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好又快发展的推动者。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就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更需要思想文化的教育引导、人文关怀的滋养、心理疏导的排解。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自觉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合法的手段处理矛盾,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对于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1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对人关心、对人爱护和对人尊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做到对每位学生都能够做到人文关怀。能够了解、熟悉、掌握多数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对学生要做到: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2. 人文关怀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应该如何展开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的特点,即应对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并举,要富有人情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价值追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外界诱惑因素进行劝导,比如可以与学生通过博客谈心,劝导等等,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 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掌握的职能的考察,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生们毕业后的专业技能可能都是一流的,而心理上却有些不健全。因为在学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社会价值引导。一些学生走上社会,因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而影响了自己事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是学生们社会环境软性因素适应条件的不足,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关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即个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公共价值选取的人文关怀引导。

在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坚定的原则,也要有灵活的对策,更要有人文关怀的方式、方法的创新。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追求的社会,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们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中,我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还有他们的特定价值思维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

2.人文关怀问题的解决方法

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一些途径来解决,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人文关怀”,都能感受到温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德育”放在首位,做事必须先要学会做人。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做好事。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首要选项。我们要把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价值体现做一个系统的归结,设定学生个性的特点目标。在这一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人文关怀的最终目的更重要。当然,在人文关怀中我们还要进行社会的阴暗面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风雨的”。

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只有思想政治工作者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才会对学生们进行关心,才会对学生们施予影响。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工作,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在思想行为上,对学生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对人文关怀问题的解决也是很关键的。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发展。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对学生们施予人文方面的关怀,并能够随时随地地采取恰当的办法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11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把人放在核心地位的。从哲学角度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解放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闻媒体以其广泛性、通俗性、可反复性等特点,在这一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新闻媒体在文化上的向导性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文化价值观的把握上,将是舆论上更深层次的导向。在境外文化纷纷登陆的今天,如何在我国社会构建起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怀,并使这种价值关怀符合我国社会现在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将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国家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国家之祸”这句话,更加意义深远。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在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族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新闻媒体正适应,了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对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完成了这一过程,使它具有其他文化载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新闻媒体形成合力的角度看,它在社会上形成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将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锈蚀乃至瘫塌,那这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信仰上,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将处于严重的无序的状态,引发政治动乱和社会动乱,也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只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把握住了文化这一核心,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上维系住自己的受众,也就是在意识形态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将对维护安全团结的社会局面作出巨大贡献,必将使任何渗透走向失败,必将使新闻传媒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出色的“宣传员”和“鼓动员”,成为国家建设中有力的“组织者”。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立足于马克思理论。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性范畴的开掘,既包含了对人的全面性、理想性的追求,又包含了对人的现实性、具体性的认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实现了关于人的社会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它通过对人的社会性的历史考察,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结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表着一种人文价值的终极关怀。因此新闻传媒应切实以马克思主义为建立自己的人文关怀的立足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维护人的主体性。马克思说过:“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也就是说,人既有他的自身价值,也有他的社会价值,过份强调人的自身价值,人就会变得自私;过份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主体性就会被抹煞。新闻传媒应在避免两种偏颇的基础上维护人的主体性。

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应“关怀”受众中的大多数。文化无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新闻媒体“人文关怀”只有在对大多数受众进行“关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入人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贴近大多数受众的生活,符合大多数受众的情感、习惯与思维方式。英雄是时代的代表,群众是生活的主流。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特殊或杰出的作用,揭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发挥领导和榜样作用的必然性。与此同时,也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12

一、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具有的意义

所谓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就是对人自身的发展和生存进行关注,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以及关心人,不断维护好、发展好以及实现好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根本的利益。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出对于人的培养以及对于人的尊重,基本的内涵就是注重人自身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其中。在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我国社会中的各个方面都必须要实现协调发展,所以,对和谐社会进行构建已经成为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基本的要求,在当前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继承以及坚持党和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中实践成果以及理论成果,对过去传统和谐思想中有益成份进行借鉴,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的战略构想,对于怎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

1.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提升人文品位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升人文品位的核心就在于对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行丰富,增强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自身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命运进行关心,对人的尊严进行维护,对人的价值进行尊重,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关注,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和关心人,不断维护好、发展好以及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根本的利益。不仅仅要将人看成被改造的对象以及客体,更加要将人看成是目的和主体,将人作为教育自身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具有了可靠持续性和内源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原则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教育者必须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主体,将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客观和全面地对受教育人员进行认识,对人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进行积极、主动的研究,对发展的趋势进行科学预测,适时提出反映人发展以及时展最新的要求和教育的内容。

2.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培育和谐心理

心理疏导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所开展的教育以及心理指导的手段,心理疏导主要按照人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从积极的方面对受教育人员实施帮助和辅导,以便使受教育人员增强社会适应的能力,发展自身健康个性,提升器心理品质,预防其心理偏异。心理疏导主要针对个体差异,强调认识自身,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行正确认识,偏重于发展性、预防性以及教育性,人自身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形成已经成为了外界客观因素以及内在主观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为其能力、见识以及知识有限,难免会遭遇困难、挫折、心理苦闷以及思想困惑,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要帮助党员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心理疏导是思想教育者自身的本意,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基本的方法,更加是培育其和谐心理的根本渠道。

3.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构建理论体系

相关历史经验已经明确表明,任何国家想要将整个社会力量以及意志力凝聚到一起,都必须要具有一套和自身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相互适应的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对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必须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来对全党进行武装,对全国人民进行教育,用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念来对力量进行凝聚,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风尚进行引领。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所具有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接着又从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提升人文品位、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培育和谐心理以及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构建理论体系这三个方面对党员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5.

人文关怀对社会的重要性篇13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

图书馆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对社会来说其既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进全民的整体素质社会功能。其既是社会体系中的独立机关,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辅助机关。图书馆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服务的广度是社会的全体人民,其服务的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硬件设施已不断的得到完善,实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走向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丰富了检索查阅的方式方法,逐步服务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是为达到图书馆服务的手段,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工具。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先进的否与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从过去“衙门式”服务忽略了读者的内心感受与要求,逐步发展到要求不断的改善服务的质量,并提出了“读者第一”的理念,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内心感受与要求,而现代图书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理念上的飞跃。“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人文关怀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指尊重包括馆员、读者个性与需求,价值与尊严。为读者或是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环境。

二、图书馆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即要贯彻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首先,实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图书馆对外的外服务窗口也是图书馆外部形象之代表,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已往图书馆教条式的要求所有馆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强调有义务而权利所言,在工作之中也带有一定情绪,也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其一,就是重视馆员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馆员的价值与尊严,坚持馆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所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鼓励馆员认识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仓禀实而后知礼节”在对馆员的管理也要充分重视馆员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做好图书馆内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图书馆学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给馆员以良好的待遇”。③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正比,是可以促进馆员们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做出贡献。其三,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对图书馆员要不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馆员充分认识刀片图书馆工作价值和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其次,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主体。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即要求重视读者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读者的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坚持服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为读者营造了安静、舒适、雅致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了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考虑,结合了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了检索方式,资源的表现形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常以调查问卷的模式从读者处获得反馈意见,同时,增加了图书馆各处可见的“意见册”。这无一不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最后,实现对图书馆社会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关,除了直接读者服务对象,还有广泛的辐射面。现代图书馆对其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了,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图片展、优秀影视作品展等,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人群共同体”。④现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生理上的“老、弱、病、残”群体,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依据此类群体的需求来购置报刊书籍,或开办阅览专架,阅览专座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方便了此类群体阅览需求。同时还建设相关残障通道、康复文献阅读室,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配备轮椅;提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在电脑上安装盲人发音软件系统,等等这些都向更广的社会展现了图书馆管理层面上的人文关怀理念,而这些措施和理念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向图书馆所面向的社会辐射群体做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地,它扮演了现实中的个体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是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精神支柱。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参考文献:

①柯平,李桌桌.中国图书馆精神———纪念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A〕.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C〕.北京:中国图书馆出版社, 200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