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气象灾害预警实用13篇

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篇1

2013年10月中旬多股冷空气影响华北地区,各地气象部门积极做好大风降温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其中北京市气象台10月10日9时30分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河北省气象台14日06时大风蓝色预警。同样大风蓝色为什么有的大风蓝色预警信号,有的大风蓝色预警?这个问题不但一般老百姓不明白个中缘由,而且一般县级气象预报员概念也很模糊。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旨在增强县级气象机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对我们一线预报人员素质更要过硬。为了能更好的做好秋冬季节气象服务,本文着重从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异同点作出分析,以便一线预报服务人员更加准确地做好公共服务。

1 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共同点

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都分为4级,从低到高依次由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来表示。红色最严重,是最高等级的预警。

2 气象灾害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五大区别

2.1 内容不同:

2.1.1 气象灾害预警 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规定,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主要考虑到气象灾害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影响范围和程度。

2.1.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内容包括台站、时间、灾害种类、预警信号等级、实况和发展趋势、影响范围、防御指南等,更侧重于邻近气象灾害的预报和监测。2.2 类型不同:

2.2.1 全国气象灾害预警有13类 主要针对影响本地的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预警信息,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增加或减少气象灾害预警类型。

2.2.2 全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有14类 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2.3 标准不同(以河北省暴雨为例):

2.3.1 气象灾害暴雨预警(有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预警):

根据降雨强度、降雨总量和持续时间,暴雨预警划分为四级:

(1)蓝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五十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四十毫米以上;

(2)黄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一百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六十毫米以上;

(3)橙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一百五十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八十毫米以上;

(4)红色预警(级):预计未来24小时降雨总量达到二百毫米以上,或者其中1小时降雨量达到一百毫米以上。2.3.2 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

气象灾害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1)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4)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2.4 作用不同:

2.4.1 气象灾害预警 侧重对各相关应对部门的应急准备。

2.4.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侧重对社会公众的避灾自救。

2.5 时效不同:

2.5.1 气象灾害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中的灾害标准指在较大范围发生、灾害影响严重、建议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的气象灾害事件,在时效上比预警信号有所提前,为提前防范,气象灾害预警侧重考虑48或24小时。

2.5.2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侧重考虑24或12小时。是灾害天气即将或者已经出现,在未来几小时内还将继续发生时由气象台站根据天气实况资料对未来3到6小时的天气发展趋势做出的一种短时预测,预报时效非常短,因此准确率也很高。同时人们收到预警信号的信息时,防灾减灾的准备时间也非常的短。

参考文献

[1]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局长郑国光2007年6月12日

气象灾害预警篇2

二、明确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防御重点。防汛、公安、建设、交通、旅游、安监、农业、水利、林业、国土、教育、文广、卫生、体育、电力、通信等部门,县(市、区)及乡镇政府,工矿企业、建筑工地、车站码头、中小学校、旅游景点等是突发性气象灾害的防御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完善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在接到当地气象部门的突发性气象预警信息后,重点防御单位要根据各自的预案积极开展自防、自救,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按照职责和要求,切实组织实施应急工作,同时要督促检查下属单位防御措施的执行情况。

气象灾害预警篇3

二、信息管理、、播发单位及其职责

(一)信息管理部门。**市气象局负责本市突发性气象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和播发的管理工作,制订信息标准和确定信息播发媒体,市级新闻宣传、通信等相关管理部门协助做好播发管理工作。

(二)信息单位。**市气象台负责各类突发性气象灾害信息的。建立突发性天气预警系统,规范预警的内容、标准和流程,如发现突发性灾害天气即将发生或发展时,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预警信息并迅速传递给播发单位。根据天气变化,实时更新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或者解除信息。

(三)信息播发单位。市电视台、市电台、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市气象台(声讯电话96121)、市气象局网站为指定预警信息播发单位,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如要播发,须报经市气象局审批。各播发单位必须使用市气象台直接提供的适时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在收到气象台或者更新的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迅速播发,最迟不超过15分钟,不得擅自更改信息内容。各有关单位都要建立信息接收、播发制度,落实人员,确保信息及时畅通。

三、信息传输保障

气象灾害预警篇4

灾害气象预警信号有16种,分别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雷雨大风和森林火险。灾害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气象灾害预警篇5

相对而言,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力是非常强大的,诸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等,均是目前重点的防灾类型。一般而言,绝大部分的地质灾害均与气象存在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暴雨、狂风等情况下,很容易引发系列的地质灾害,给当地的居民、周边、工程等,造成严重的破坏,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都是非常严重的。结合地质灾害的特点,加强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防灾工作,减少相关损失的同时,尽量的实现“地质灾害疏导”,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合理性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越来越讲究合理性,如果仅仅是将一大堆的数据进行呈报,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预警效果,同时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分析数据,无法提前做好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白白浪费时间的同时,对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认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必须在合理性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首先,各地方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时,应充分考虑到当地对地质灾害的处理能力。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很多偏远地方的地质条件都比较复杂,在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后,当地所能采取的手段、措施非常有限,基本上无法在客观上直接达到标准。此时,应结合地方情况,发出匹配的信息,同时派遣相应的工作小组前往处理工作,达到双向减灾、抗灾的目的。其次,在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过程中,必须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估。现下的部分地方,都在积极的建设绿化工程、环保工程、植树造林工程,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协调能力均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想要保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高度合理,就必须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避免造成无谓的恐慌。

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类型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工作上,开始走向了多元化的道路,针对各区域、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实施相互匹配的预警工作。首先,时间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在日常的工作中,会根据气象的整体变化,以及各种气象的走向,针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进行预警,由此来为各地方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倘若时间相对紧迫,则可以依据具体的数据和信息,划分出工作的重点,从而最大限度的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其次,空间预警。该方面的预警信息,覆盖的范围比较大,趋向于某一个整体区域的预警。由于很多地方的植被稀疏,同时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因此在发生某一种地质灾害后,很有可能会引发连锁性的灾害,这就需要进行空间上的预警。第三,强度预警。相对于前两种预警而言,强度预警特别符合实际上的需求。根据地质灾害的强度评估程度,不仅可以及时的向上级汇报,同时还可以组织多方人员进行协调工作,建立最好的防护体系,强化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疏导。

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

在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地方对地质灾害都是非常重视的。从长远的角度来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再强悍的防御体系,也无法阻挡大自然的攻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结合固有的工作成果,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有效落实,从多个方面出发,运用多元化的措施来提高预报预警的可行性、可靠性,从而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足够的帮助。

(一)地质灾害调查

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中,针对地质灾害的调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足够的数据、信息来源,才能为最终的预报预警,提供最权威的支持。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制于地层岩性、构造展布、植被覆盖、地形地貌以及降水强度等要素。遥感技术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我们可以利用“3S”技术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其方法为首先根据预报预警区域范围和现有的地质灾害调查成果选择合适比例尺的遥感信息源(全色图像、多光谱图像、雷达图像等)、地形地貌图、地质图,然后进行几何校正和统一的地理编码,接着根据现有的辅助资料对该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目视和计算机解译,最后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最终确定该区域地质灾害的位置、数量、大小、强度及其影响范围和各灾种的地质环境。

(二)建立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

就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本身而言,其必须要对调查的地质灾害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给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内容,减少与客观实际的偏差情况。为此,除了要在调查工作上努力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库。通过应用较多的计算机软件、云计算等方法,对固有的地质灾害数据、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分析,并且与当下的防灾、减灾工作相互融合,实现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库的更新。另一方面,在发生新的地质灾害时,应将调查的结果,及时的录入到空间数据库、信息管理库当中,展开详细的对比分析工作,从而在多方面了解到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损失强度等等。

总结:

本文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展开讨论,从已经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地方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表现出很大的进步,各方面的工作未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整体工作水准较高。日后,应针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深入研究,健全技术体系、操作方案、各类信息库等,为国家的和谐及社会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娟,闵颖,李华宏,李湘,李超,李磊.云南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研究[J].灾害学,2014,01:62-66.

气象灾害预警篇6

的发展方向,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趋利避害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靠法制、创新科技,统一、分级负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重在基层”的原则,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防灾减灾责任,多种形式增加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播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快捷、应对高效,最大程度扩大预警信息公众受益面,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

(三)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序衔接,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四)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市、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迅速播发主管部门的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地、本行业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建设,建成我市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全市各乡镇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辉县市、卫辉市加密布设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自动雨量站,站点平均间距缩短到5公里。强化我市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监测设施。交通运输、水利、通信、电力、林业、旅游等部门与气象部门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等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市至少建设1套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各县(市、区)根据需要配备移动气象服务设备。市气象局建设高性能计算机和海量存储设备,实现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快速收集、处理及共享。

(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建设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对暴雨、雷电、强对流天气等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报预警。气象、水文、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合作,建设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多发、易发地质灾害地带加强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火点监测,及时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

(七)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全市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范围,开展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市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象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充分利用当地主流媒体,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面、快速、及时地插播工作,完善预警信息传播功能,即时播发公共应急预警信息,推广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要,及时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

(九)加快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传播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建设,在学校、社区、车站、旅游景点、工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

(十)完善预警信息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及流程,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市通信管理局和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与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协调各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各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落实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责任。

(十一)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信息程序,拓展预警信息功能,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平台。各级突发事件信息组织要加强对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根据授权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应对防范,形成全社会共同预防突发事件的有利氛围。

(十二)建立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渠道。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科学、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提高预警信息时效和公众覆盖率。对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减少审批环节,确保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插播,实现实时播报。电视台插播时,应在屏幕上悬挂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图标。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向灾害预警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免费快速全网发送。

(十三)建立面向基层的预警信息传递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县级政府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指定专人作为兼职气象信息员,并将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以及乡村种养大户发展成为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延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健全传递工作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进行必要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四、加强防灾应对工作

(十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气象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通信管理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报当地驻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沟通预警联动情况,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十五)组织做好防灾避险工作。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工作。

五、强化支持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督促落实部门职责,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传播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七)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市、县(市、区)政府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相关工程项目建设。

气象灾害预警篇7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地质灾害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危害,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各级政府对地质灾害问题高度重视,为减少地质灾害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开发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是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预警的准确度,排查和加强气象预警的能力。系统根据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编程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进对地址灾害的例子进行分析、测试,建立灾害预报模型。

1 系统设计

1.1 基础建设

系统设计的基础搭建是系统的重要的内容,需要对基础地理数据、气象数据、灾害数据等大量资料进行掌握和分析,研究各个预警区地址灾害的发生情况,确定各个预警区的降雨量及天气情况。建立预警区地质灾害和降雨之间的预警预报模型,为系统的基础搭建做好基础工作。地质气象预警系统的建立离不开信息的存储和管理,只有对预警区的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才能搭建出稳定的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基础建设不仅仅需要系统架构师对整个程序进行合理的完善和设计,以及程序员对项目进行高效的编写。还需要建设人员对灾害气象预警系统有深度的了解,都是为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基础建设必不可少的工作。

1.2 软件系统设计

软件系统一般分为C/S结构和B/S结构两种系统结构,因为C/S模式更能够发挥PC系统的处理能力,所以系统采用C/S结构的应用系统。系统分为数据层、管理层和应用层,也就是经常被人们所采用的三层架构。利用GIS的了解和分析,和程序的编写,开发出系统来管理数据,分析数据。

1) 数据层:数据层主要是为整个应用程序提供数据,对数据进行读取操作。数据层存储的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地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等。这些数据被统一放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2) 管理层:数据层和应用层靠管理层进行连接,管理层对整个系统起到操作的作用。数据层的数通过管理层进行操作。管理层及是连接的通道,又是提供数据的接口,在三层架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应用层:应用层也被称为是表现层,应用层可以直接展示读取的数据结果,将数据以图表和图形的形式进行展现,人们可以通过平台来查看展现的数据结果,同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2 系统功能与开发

系统的功能包括气象预报、地质灾害点分析等。气象预报主要是对降雨等气象情况进行分析。地质灾害点分析是针对地质灾害点分布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根据灾害点的综合分析和降雨情况绘制出分析图,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显示图表。分析得出的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短信平台进行,预警信息的分析到形成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分析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1 数据库管理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数据库存储着基础地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和气象数据,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系统的核心。现在是大数据库时代,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预警系统信息的。

2.1.1 基础地理数据管理

主要对现有的基础地理线划图、地质灾害区划数据、工程地质图、地质构造图层等数据进行管理。这些数据都是基础地理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系统针对数据进行数据检索、数据编辑、数据删除、数据分析等操作。

2.1.2 地质灾害数据管理

地质灾害数据的管理主要是针对数据的采集和对数据的操作。数据的采集包括管理斜坡、地裂缝、地面坍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信息。数据的操作主要是对灾害点信息的操作,包括信息的展示、检索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检索条件查询到灾害点详细信息。采集的灾害点数据也可以通过程序进行批量的导入和导出,对地质灾害数据起到了批量更新的作用,各类灾害点数据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管理与维护。

2.1.3 气象数据管理

气象数据的获得要通过气象部门的气象站,气象站预报的气象数据经过预处理和格式转换可以转换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源,储存到气象预报的数据库当中。

气象站的数据被划分为自动气象站数据、降水精细预报数据、气象短时临近预报数据、雨量历史数据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做成可视化图形,用来更好的观察和分析数据。

2.2 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系统

地址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对地质灾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敏感分析和诱发分析的结果又称为敏感因子和诱发因子,他们是危害性评价的结果和气象预报的雨量信息的预报结果。

区域预警分析由预警的对象不同所划分出来的,它被分为删格单元和区域单元两种分析方法。

灾害点气象预警模块则是根据灾害点分布数据的情况划分出来的,气象预报数据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数据,将不同的灾害点数据提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分析,对地质灾害气象进行预警。根据灾害点地质情况设置预警阀值,制定数据叠加计算方法。

2.3 预警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将不同区域、灾害点存入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后的结果,通过互联网、短信平台给相关单位,的内容可根据具体的情况,套用已有的模板自动生成。在前需要相关人员再次确认和审核,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2.4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各个行业系统中都需要具备的模块,其包括人员管理、角色管理、系统设置等。可以对系统用户进行增、删、改、查等操作。给不同的用户赋予使用该系统不同的权限,方便不同的用户进入系统进行操作。

3 结束语

通过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系统的讨论,了解到充分利用GIS强大数据管理和图形界面,可以更好的采集和分析数据。实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的管理和存储等功能。了解系统的各项功能,才能充分的利用系统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指导,减少因为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为经济发展和地质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国平,许风雯,狄靖月,韩炎红.部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技术与业务化应用实践[J].中国减灾.2013(17).

[2] 薛群威,罗显刚.部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模型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08).

气象灾害预警篇8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规定(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工作,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预警信号,是指由县级及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以下简称各级气象台站)为有效防御和减轻突发气象灾害而向社会公众的警报信息图标。

预警信号由信号名称、信号分级与图标和信号含义三部分构成(见附件)。

**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根据不同灾种特征和预警能力,预警信号总体上分成四级(Ⅳ、Ⅲ、Ⅱ、Ⅰ级)标准,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第四条省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预警信号的管理工作。

新闻宣传、信息产业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预警信号的实时工作。

第五条各级气象台站负责对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预警信号的统一工作。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公众传播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

第六条各级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准确地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变更(包括更新或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相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

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在收到当地气象台站或变更的预警信号后,应及时播发或变更该预警信号信息。

其他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播发预警信号的,应当使用各级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预警信号信息。

第七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共新闻媒体应有明确版面(画面、时段)播发预警信号。预警信号以图标形式的,要保证图标刊播位置相对固定,图案清晰。预警信号以文字或语音形式的,要明确指出预警信号分类、等级及相关防御指南。

气象灾害预警篇9

1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气象灾害对人们日常生活及各行各业生产运作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气象部门制作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被政府和老百姓誉为防灾减灾的“信号灯”,因此,及时有效地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送达到所有可能受灾的人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然而,由于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在气象灾害发生前的有限时间内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送达到所有人。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为了便于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入库管理和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得到最有效的传播,覆盖范围尽可能广,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发送预警信号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组织研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其中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管理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平台系统就是该产品库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而统一规范的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分类分级,将为构建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管理和预警信息综合平台系统提供支持。本文将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分类分级标准展开研究,以便全国统一业务化应用。

2 气象灾害预警用户的定义

气象预警信号是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根据预警信号的定义,本文将气象灾害预警用户定义为免费接受气象部门提供预警信号的机构或个人,即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受众(以下简称预警用户)。

一般情况下,预警用户承担依法传播预警信号的义务和利用预警信号趋利避害的职责。

3 对预警用户分类的研究

由于预警用户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扮演的社会角色有差异,因此他们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也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本文根据预警用户的职能将预警用户划分为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和社会公众五大类。

3.1 决策用户分类

决策用户是指在应对突发气象灾害时享有决策权力和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机构或个人。

决策用户在收到预警信号后,要及时做出应对气象灾害的决策性和指导性意见,并要求所管辖的下级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

根据决策权利及影响力的大小,本文将决策用户划分为政府领导及与气象相关的政府部门。

气象相关政府部门有防汛指挥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等。

从各地气象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气象部门一般是通过手机短信、电话、传真等主动推送的手段向决策用户发送预警信号,以确保预警信号能在第一时间被送达到。

3.2 气象信息员分类

近年来,气象部门大力发展气象信息员,特别是在农村及偏远山区等通讯不发达的地区,以有效解决气象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气象信息员是指协助气象部门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信息传播、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上报等工作人员。

气象信息员的职责是尽可能将收到的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周围的社会公众,以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气象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工作。

从各地气象部门的调研情况看,气象信息员主要是通过手机短信、DAB、电话、气象网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3.3 媒体用户分类

媒体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电视台、网站、广播电台、报刊等各种新闻宣传媒体。

新闻宣传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媒体用户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媒体用户有义务依法传播预警信号的职责。

媒体用户依据媒体种类进行确定,划分为电视用户、网络用户、广播用户、报纸用户等,其中,网络用户又分为网站预警用户和微博预警用户。网站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非气象类网站。微博用户是指接受气象部门免费提供预警信号的各官方微博或个人微博。

媒体用户的名称根据各新闻宣传媒体的名称来确定,即电视用户的名称根据电视频道的名称来进行确定;网站用户的名称根据网站的名称进行确定;微博用户的名称根据微博的名称进行确定,广播用户的名称根据广播电台的名称来进行确定;报纸用户的名称根据报刊的名称来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电视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网络预警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形式获取预警信号;广播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报纸用户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

特别指出,通过互联网获取预警信号的媒体用户,必须从官方的或正规的气象类网站转载预警信号,并依法进行传播。

3.4 行业用户分类

行业用户是指气象要素变化对其生产运作有影响的行业,即气象要素敏感行业。

一般情况下,行业用户承担着在其管理的机构或整个行业内传播预警信号,避免或减小气象灾害对其行业生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职责。

由于气象对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行业用户的分类依照GB/T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进行确定。

行业用户主要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电视、电子显示屏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3.5 社会公众分类

社会公众是指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或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也是社会公众的一份子,只是他们比社会公众多了一份传播预警信号的职责。政府、气象部门及预警用户中的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将预警信号及时送达到每一个可能受灾的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要利用预警信号配合其他预警用户开展防灾避险、自救或互救等工作。

根据居住地的差异,本文将社会公众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

城镇居民主要通过手机短信、电视、互联网、电话等手段来获取预警信号;农村居民主要通过农村大喇叭、气象信息员通报、电视、电话、电子显示屏等手段获取预警信号。

4 对预警用户分级的研究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审核、、发送、监控按照国家、省、地、县四级部署,因此本文也将预警用户按国家、省、地市、县分成四级。

部级预警用户是指需要掌握全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情况的用户,省级预警用户指需要掌握省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情况的用户,地市级预警用户指需要掌握市辖区县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情况的用户,县级预警用户指需要及时了解区县行政区域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情况。

结合每类预警用户的职能,决策用户、媒体用户可以按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进行管理;行业用户划分在地市级预警用户中进行管理,气象信息员、社会公众划分在县级预警用户中进行管理。

5 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研究

预警用户与各类气象灾害的敏感度有高低,预警用户对不同种类预警信号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廖贤达等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服务经验,阐述了一些行业部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本文结合湖南本省的服务经验,把各类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程度分成三个级别,即一级敏感、二级敏感、三级敏感。一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高,需求程度大;二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较小,特殊情况下,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有需求;三级敏感表示预警用户对该类预警信号的敏感度很低,预警用户基本上不需要该类预警信号。

例如:面对暴雨、高温等各种天气灾害,预警信号更成为政府防灾减灾的“信号灯”、“消息树”,所以决策用户中的政府领导对所有的预警信号都是一级敏感;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在预警信号的传播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所有预警信号也都是一级敏感。对于交通部门,台风、暴雨、暴雪、大雾、道路结冰、高温、大风、冰雹、沙尘暴会对汽车、列车的安全行驶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交通部门对这些预警信号是一级敏感;对寒潮、雷电、霜冻、霾预警信号是二级敏感,对干旱预警信号是三级敏感。对于电力部门来说,晴雨天气影响电力调度,雷暴天气会引起高压线路自动跳闸,大风天气会刮倒大树使线路受损,低温可能使线路结冰,因此电力部门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是一级敏感;大雾、沙尘暴、冰雹对线路及线路抢修有一定影响,因此电力部门对这些预警信号是二级敏感;霜冻、霾对电力部门基本没影响,划分为三级敏感。所有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对保险部门都很重要,保险部门及时收到预警信号后可以通知投保户趋利避害,减免因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所以保险部门对所有预警信号都是一级敏感。

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很多情况下,预警信号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送达到所有预警用户。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气象部门可以参考预警用户对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来发送预警信号。

6 对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编码的研究

根据调研情况,大部分省级气象部门都建设了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为了方便预警用户的入库管理及预警信号的发送工作,本文对各类各级预警用户进行统一编码。

6.1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的编码规则

预警用户的编码由预警用户标识、预警用户的级别、预警用户所属行政区、预警用户类别的编码信息组成。各个属性之间用下划线“_”分隔。

编码所有字符一律使用大写字母进行标识。

6.2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的编码表达式

预警用户标识_预警用户级别_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_预警用户类别编码。

6.3 预警用户分类分级编码表达式属性说明

(1)预警用户标识。

所有预警用户使用“DWUSER”标识。

(2)预警用户级别编码。(见表1)

(3)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

本文规定预警用户行政区编码即预警用户归属地的行政区代码。

(4)预警用户类别编码表。(见表2)

对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也按此方法进行编码(表略)。

7 小结

(1)对气象灾害预警用户进行了定义,并根据其职能不同,可以将预警用户划分成决策用户、气象信息员、媒体用户、行业用户社会公众五大类。

(2)规范了预警用户的级别,可以将预警用户按部级、省级、地市级、县级进行划分;每一类预警用户根据其职能不同,按不同级别进行管理。

(3)分析了预警用户对各类预警信号的敏感级别,气象部门在时间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参考敏感级别来发送预警信号。

(4)统一规范了各级各类预警用户的编码,以便进行入库管理及预警信号的发送工作。

(项目资助: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库技术研发(GYHY201006040))

气象灾害预警篇10

基金项目: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科研专项基金。

陕西省是农业大省,各种农业灾害的频繁发生,但是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的丰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气候条件的优劣,故有“气候农业”之说。因此,由于气象灾害多发,农业生产损失巨大,严重地制约了全省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迫切需要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供切实可行的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措施。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学者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调控,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并开始农业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研究,但针对农业生产一线的实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鲜有报道,尤其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快速服务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电视、广播、手机、互联网等媒体逐步在广大农民中普及,为实时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供了可能。

一、运用GIS预警农业气象灾害的必要性

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导致农业显著减产的不利天气或气候条件的总称,包括水灾、旱灾、干热风、低温冷害、台风、冰雹及连阴雨等。我省属于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地处我国东南湿润地区到西北干旱地区的过渡带,地形南北狭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复杂地形的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地跨中温、暖温、北亚热三个气候带,和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四个水分区。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关中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每年夏天都会出现超高温天气。陕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高,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天较暖,夏秋两季多连阴雨甚至大暴雨,每年的十月份以后降水速减[1]。

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建模、分析和表示的计算机系统,不仅可以管理以数字、文字为主的属性信息,而且可以管理以图形图像为主的空间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为解决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中数据空间分辨率低的缺点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和方法。因此,GIS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二、基于GIS支持下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系统设计与开发

1、系统目标。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总设计目标是:以标准农业气象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GIS基本平台和卫星遥感为技术手段,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主要目标:设计开发统一、规范的数据库与其管理软件;

2、系统功能。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子系统是整个系统信息产品的集成、平台,主要实现对系统生成的各种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的集成加工、检索查询,以GIS为平台的图形图像显示,以及各种产品的网络等,其功能模块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数据信息查询输出。通过系统可查询、输出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和降水量数据,并可远程下载。气象灾害数据包括从1990―2010年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种类、伤亡人数和农业经济损失情况以及农业气象灾害易发区分布区域图、农业气象灾害防治规划等。降水量数据包括陕西省各市县区气象站从1990―2010年以来逐年、逐月、逐日降水量资料。系统可提供前期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经授权后用户可下载。

2)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将陕西省各市县区农业气象灾害资料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与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有关的地理环境、气象、地形分布、水文信息等数据库,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模型进行定量计算,生成农业气象灾害区划图。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农业气象灾害与降雨的相关性,确定临界降雨指标[2]。

3)农业气象灾害信息。陕西省农业气象灾害信息平台,可将预报预警信息及时通过手机、电子显示屏、电视以及网站等媒体对外。多渠道的信息,为通讯不发达和人口疏散的农村提供了及时、安全的预警信息手段,解决了偏远地区预警信息迅速传播为题,扩大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公众覆盖面,也为一切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渠道,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填补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空白。

气象灾害预警篇11

二、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订或完善应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接到气象预警信息后,要按既定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认真履行职能,强化责任,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努力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预警篇12

地质灾害的形成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都是很重要的诱发因素,单九生等研究发现滑坡的发生与近3天内的降水强度、过程降水总量、降水持续时间等关系十分密切(单九生等,2004)。气象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区域性、群发性、同时性、爆发性、后续性和成灾大等特点(刘传正等,2004)。黎川县地质环境较为脆弱,人类工程活动比较频繁,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并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活及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研究区内对降水和地质灾害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只停留在粗略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且相关数据年代较久且不全面。本文通过在“黎川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所获得的大量最新地质灾害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工作,建立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学模型及预警区划,可为全县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 区内地质及气象背景

2.1 地质背景

研究区地处江西省中偏东部,抚州市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麓。位于武夷断块隆升区与抚河谷地的上升区的交接部位。武夷山呈“弓”形环绕县域东部、南部,黎滩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区,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西北开口的“撮斗”形。受以间歇性上升运动为主的新构造运动控制,区内地形起伏、河谷深切,高差显著,最大高差约1419m。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Ⅰ2)赣中南褶隆(Ⅱ3)武夷隆起(Ⅲ8)的中段,武夷山隆断束(Ⅳ21)的东侧(张兰庭等,1973)。区内地形形态总体复杂,呈现出地形坡度、坡形、坡向的多变性。由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土质滑坡最为发育,且具有突发、频发、群发、点多面广等特点(聂智??,2015)。

2.2 气象背景

研究区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据黎川县气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1957~2010年),多年年均降雨量1829.9mm。最大年份(1998年)降雨量2462.6mm,最小年份(1963年)降雨量1242.5mm;最大日降雨量320.0mm(1998年7月1日),最大时降雨量70.4mm(2006年6月25日),最大10分钟降雨量26.4mm;年均暴雨日数5.0天,最长连续降雨天数21天(1998年6月),过程雨量678.2mm,最长无雨日数37.0天。

大约每年3~6月为丰水期,10~12月为枯水期,其余月份为平水期。降雨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明显差异,丰水期月均降雨量为枯水期的4.3倍,而丰水年降水量可达枯水年的2.0倍。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受地形作用明显,东多西少,山区多平原少,具有随地形标高增高、降雨量增大的趋势。

3 预警数学模型及实际应用

3.1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研究在某一降雨强度作用于某一地质环境单元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结合省内现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成果,具体方法是将降雨特征(用降雨诱发指数表征)与地质灾害敏感性(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进行叠加分析,确定预警预报等级,建立群发型区域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评价指标采用如下公式:

H = Z×R

H --预警级别评价指数。用于评价预警级别,综合反映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强度。

Z --基于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敏感性,用地质灾害易发性表征,反映在相同降雨作用下各种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R --降雨诱发指数。反映不同降雨过程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差异。

3.2 确定临界降雨量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临界降雨量是根据区内多年来地质灾害的成灾雨强研究确定,采用有效降雨量、当日降雨量2个指标。用有效降雨量综合表示前期降雨特征。有效降雨量用下式(单九生等,2004)计算:

式中:Pz--为某日有效降雨量;

Po--为当日降雨量;

Pi--为当i日降雨量;

λi--为当i日的影响系数,通过优化法取0.75;

以黎川县1998年、2002年和2010年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降雨资料为依据,分析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临界降雨量。主要方法为:以降雨特征值为横坐标,以灾害发生累加频率值为纵坐标,编制灾害发生累加频率曲线图,取累加频率曲线突变拐点对应的降雨特征值,作为预警状态的降雨特征值的临界值。见图1和图2,由此可以得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的临界降雨量界值,见表1。

3.3 确定降雨诱发指数

降雨诱发指数主要反映降雨强度。根据各降雨特征指标临界值(有效降雨量和当日降雨量)与各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关系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R = n + Pr/LP

H --降雨诱发指数。

n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对应的预警状态级别值。

Pr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

LP --降雨特征指标实际值所处临界值区间的下限。

3.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划分

中国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1级、2级、3级、4级和5级,见表2(国土资源部等,2003)。

3.5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出区内45mm和95mm日降雨量时的降雨诱发指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确定3?、4级和5级预警的评价指数分别为:1.00~1.45、1.45~1.95和1.95~2.55,由此得出相应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分析图,见图3和图4。

3.5.1 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

对图3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4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5。本降雨量级别在气象预警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小。各预报区概况如下:

(1)Ⅴ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厚村、华山和东、南部的熊村、德胜、樟溪等乡镇的部分区域,分布范围较小,该区总面积为322.07km2,占总面积的18.84%。该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区内年降雨量最大区域。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2)Ⅵ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华山、洵口中、荷源、湖坊、中田、日峰、潭溪、熊村、社苹、樟溪、西城镇乡镇区域,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799.88km2,占总面积的46.80%。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年降雨量普遍大,是黎川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

(3)Ⅲ级预报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龙安和荷源、中田及社苹等乡镇区域,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537.72km2,占总面积的31.4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及低易发区,是黎川县境内年降雨量总体较小的区域。

3.5.2 日降雨量 ≥ 95mm预警区划

对图4进行整合修饰,得出黎川县日降雨量≥95mm预警区划成果图,见图6。本降雨量级别为95mm≤日降雨量

(1)Ⅴ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华山、厚村、洵口、湖坊、荷源、熊村、德胜、潭溪、社苹、宏村、樟溪、西城和中田、龙安等乡镇,分布范围最大,该区总面积为1252.16km2,占总面积的73.26%。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

(2)Ⅵ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南-龙安南-樟溪南、荷源北、德胜北-熊村西一带,分布范围较大,该区总面积为316.46km2,占总面积的18.52%。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Ⅲ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日峰镇北西、中田北东一带,分布范围最小,该区总面积为54.89km2,占总面积的4.95%。该区主要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防范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

3.6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篇13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和含义三部分构成。

预警信号共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积冰等十一类,预警信号的种类和具体分级,详见附件。

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Ⅳ,Ⅲ,Ⅱ,Ⅰ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信号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同时以中英文标识,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第四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市预警信号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预警信号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信息、电力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预警信号的与传播工作。

第五条全市的预警信号由市气象台统一。县(市)、区气象台站需要本地区预警信号的,应当在市气象台的指导下,按照职责。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预警信号。

第六条市和县(市)、区气象台站应提高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及时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七条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播发预警信号的,应当使用当地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预警信号信息,不得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预警信号。

第八条广播、电视台在节目播出时段内收到气象台站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在15分钟内对外播发;广播、电视台在节目播出时段外收到气象台站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对外播发。

其他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收到气象台站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在15分钟内对外播发。

第九条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播发预警信号时,应当使用规定的预警信号名称、图标、正确说明其含义及相关防御指南,同时说明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时间。

第十条广播、电视台播发蓝色、黄色预警信号的频率,每小时应当不少于2次,播发橙色预警信号每小时不少于4次、红色预警信号每小时不少于6次。

第十一条交通、城市管理、水利、教育、民政、海洋渔业等部门应根据职责和预警信号分类等级制定本部门防御气象灾害的预案,并根据预警信号等级,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采取防御措施,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十二条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七条规定,擅自预警信号或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预警信号的,由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其立即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三条传播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的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责令其立即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拒不播发或拖延播发预警信号的;

在线咨询